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主辦單位: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國際刊號:1673-5404
復合影響因子:--
--國內刊號:11-5436/S
審稿周期:1個月內
創刊年份:2007年
綜合影響因子:--
《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雜志創刊于2007年,創刊以來,辦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雜志始終秉持著緊跟學術前沿、緊貼讀者的原則,堅持指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作為農業與新能源領域交叉融合的權威出版物,其使命深遠且意義重大。它不僅是一個匯聚了前沿科研成果、技術創新理念與實踐經驗的綜合性平臺,更是連接研究人員、工程師、農業企業家及政府機構等多元主體的橋梁,共同推動農業工程技術與新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
在這個平臺上,研究人員得以展示他們在農業工程技術領域的最新發現與突破,包括但不限于精準農業、智能農機裝備、農業物聯網、生物技術等,這些成果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新能源產業的相關研究,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中的應用探索,也為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展現了綠色能源在減少碳排放、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方面的巨大潛力。
工程師們則通過雜志分享他們在農業工程技術及新能源項目設計、實施與優化過程中的寶貴經驗與技術難題的解決之道。這些實踐案例不僅為同行提供了可借鑒的模板,也激發了更多創新思維的碰撞,促進了技術方案的持續優化與升級。農業企業家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通過雜志了解行業動態、把握市場趨勢,尋找合作機會,共同探索農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他們的參與不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也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增值。
(1)摘要應當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并且擁有與文章同等量的主要信息。摘要不要出現“本文”“作者認為”之類的用語,字數為300~500 字。
(2)題名應恰當簡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內容,要便于編制題錄、索引和選定關鍵詞。一般不用副題名,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
(3)引言切忌與摘要雷同,也不是摘要的注釋;應與結語呼應,引言中提出的問題,結語中應有回答,但不能雷同。
(4)本刊在接稿后將會盡快給出審稿意見,三個月后作者仍未收到用稿通知,可對稿件自行處理,未刊用稿件恕不退回。本刊對決定采用的稿件有權進行適當文字刪改和技術處理,如不同意,請在來稿時注明。
(5)作者投稿時必須提供所有署名者的辦公電話、手機號碼和電子郵箱,并注明通信作者。
(6)數字、量和單位的使用必須按國務院《關于在我國統計表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執行,不許使用非法定計量單位。
(7)稿件注釋著作類包括作者、著作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頁碼;古文獻可在作者前加時代;譯著可在作者前加國別;論文類包括作者、論文名稱、期刊號。來稿請一律采用尾注形式。
(8)文章要求文筆流暢、邏輯清晰,注意段落分段和過渡,避免冗長和啰嗦的敘述。
(9)參考文獻:將參考文獻按正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編號,并用數字加方括號標注并集中排列在注釋后。
(10)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攻關項目,應腳注文題頁左下方,如“基金項目:基金資助(編號)”,并附基金證書復印件。
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是一本由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主辦的月刊,期刊級別為部級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個月內。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41號504室,郵編: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