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湖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江漢大學
國際刊號:1673-0143
復合影響因子:0.75
全年訂價:¥ 160.00
國內刊號:42-1737/N
審稿周期:1個月內
創刊年份:1973年
綜合影響因子:0.83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雜志創刊于1973年,創刊以來,辦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雜志始終秉持著緊跟學術前沿、緊貼讀者的原則,堅持指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作為學術研究與交流的窗口,承載著深化學科建設、促進學術創新的重任。該學報以嚴謹的學術標準和開放的學術態度,廣泛收錄并傳播江漢大學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不僅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還深度涉及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及工程技術等交叉學科,旨在構建一個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學術研究向縱深發展。
數學與物理領域的研究,期刊深入探討了理論與應用的結合,從解析幾何的新進展到量子物理的前沿探索,展現了基礎學科的理論深度與應用廣度。化學學科,期刊不僅關注合成化學的創新,更聚焦于綠色化學與環境友好材料的開發,體現了化學科學的社會責任。生命科學部分,期刊刊載了生物多樣性保護、遺傳工程的最新成果,以及生物信息學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為生命科學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環境科學與材料科學的融合,期刊展示了在環境污染治理、新型功能材料研發等方面的創新成果,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信息科學與工程技術的交叉,期刊深入報道了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最新進展,以及在智能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展現了工程技術的未來趨勢。
雜志通過其高質量的學術內容和廣泛的學術影響力,不僅促進了江漢大學科研成果的傳播,還為培養高水平學術人才,推動學校向教學研究型、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工程技術大學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期刊每一篇文章都凝聚著科研人員的心血與智慧,不僅展現了江漢大學在地礦類等特色學科的學術實力,還體現了學校對工程技術領域未來發展的深刻洞察與貢獻。
(1)正文應論點明確、論據充分、文字簡煉、通順、層次清楚。投稿稿件自發出之日起,三個月內未收到本雜志采用通知的,可轉投其他媒體。來稿不退,請自留底稿。
(2)文章的摘要要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及其結論。公式中第一次出現的符號要給出其含義,符號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腳標的位置高低應有明顯區別,文中圖表須用中文明確標注。來稿要用計算機排版,文稿用字規范,量和單位符號要符合國家標準。
(3)多次引用同一著者文獻時,只編一個號,即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并在序號的“[]”外著錄引文頁碼。例如:張三[2]8-12;張三[2]66-80。
(4)參考文獻的序號應左頂格,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示。參考文獻著錄的條目以字體、字號為“宋體、小五”編排在文末。
(5)若論文是基金項目成果,請注明:項目名稱“課題名”(項目編號),列于首頁腳注中作者簡介的上一行。
(6)來稿請附中文摘要及關鍵詞。摘要字數應在300字以內,概括論文主要內容,一般應包括目的、方法、結論等,結論部分須多著墨且明確。
(7)每篇文章都需要有投稿作者和通訊作者,可以由同一人擔任。如果是學生,通訊作者應該是指導教師。
(8)為提高稿件的外審效率,請作者推薦合適的專家供編輯部參考。推薦專家至少為兩位,多填不限。
(9)稿件注釋著作類包括作者、著作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頁碼;古文獻可在作者前加時代;譯著可在作者前加國別;論文類包括作者、論文名稱、期刊號。來稿請一律采用尾注形式。
(10)若作者投稿100天后未收到本刊編輯部的任何通知,可自行處理稿件,并通知編輯部,請勿一稿多投。如不擬刊用,不退原稿,請自留底稿。來稿如涉及保密事項,概由作者本人負責。
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一本由江漢大學主辦的雙月刊,期刊級別為省級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個月內。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郵編: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