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博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08 10:37: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臨床醫學博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臨床醫學博士論文

篇(1)

本文選取了2010年1月~2011年到我科室進行膽石癥手術的35例患者,患者在術前右上腹均出現腹疼痛,并且反復發作。其中有11例患者伴有發熱、黃疸癥狀。在35例患者中,有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35~72歲,平均年齡為53.5歲。有29例患者在之前并沒有手術史,4例患者有過一次膽道手術史,2例患者有過二次膽道手術史。有手術史的患者之前的多為膽總管切口取石“T”管引流及膽囊切開取石蕈狀管造瘺。與上次進行手術的時間間隔:最短的時間是2年,最長的時間為17年,平均時間為9.5年。在術前對所有患者都進行B超或CT監測,由此來證明出結石的分布位置。其中,有7例患者是屬于單純膽囊結石,2例患者屬于單發結石,其結石直徑為2.4cm,5例患者屬于多發性結石,其結石直徑為0.5~2.0cm;5例患者屬于單純肝內外膽管結石;16例患者屬于膽囊結石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

1.2手術方法

在進行手術時,根據結石的分布位置,選擇保膽手術、膽總管切口探查取石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2.1保膽手術

行人工氣腹,并且按照腹腔鏡常規方法進行攝像系統及冷光源的置入,置入方式為:劍突下及右鎖骨中線肋緣放入5mm和10mm穿刺套管,將膽囊底縫吊。用電凝將膽囊底切口約0.8cm,待到將血止住以后再進行輸尿管鏡以及經皮腎鏡、1.5mm中空超聲探針的置入,使用負壓將擊碎后的結石殘渣吸出以后對膽囊進行沖洗,并立即給予止血處理,同時對于未吸干凈的殘石要帶保護套進行全面清除,膽囊管開口處有膽汁流入后,再使用3-0可吸收腸線對膽囊切口進行間斷全層縫合,經測試未見膽囊切口有滲漏,方進行術野清洗,將腹腔積液吸盡,排氣,切口縫合。

1.2.2膽總管切口探查取石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術前需保留導尿管和胃管,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于劍突下及右鎖骨中線肋緣放入5mm和10mm穿刺套管,將膽囊先切除,然后將膽總管切開約2~2.5cm,最后在取結石時使用取石鉗將能取的取出,不能夠取出的結石,將輸尿管鏡以及經皮腎鏡由切口置入,并且使用1.5mm或3.3mm的超聲探針進行邊碎石邊吸引,術后要留置“T”型引流管。

2結果

使用保膽手術取石的患者均1次成功。使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手術取石的患者中,有18例患者1次成功,6例患者在術中轉開放手術1次成功,只有3例患者沒有1次成功。造成其無法1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體質較差,對于長時間手術無法忍受,肝內外膽管存在結石量過大,并且大部分的分別部位是二級膽管以上。在患者術中及術后均經過B超或造影證實有結石殘留,1個月后使用同樣的手術再次取石,全部取盡。本組患者使用超聲碎石取石成功率達到100%,手術使用時間90~240min,平均時間為158min。患者住院5~10天,平均天使7.5天,術中的出血量為50~100ml。術后均沒有感染、膽漏或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35例患者來院復查均在術后2~12個月,經B超檢查膽囊收縮功能良好,膽囊壁沒有出現水腫,肝內外膽管沒有結石復發。

篇(2)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布實施,按醫學門類授予學位,分設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1997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將醫學碩士、博士學位分為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我國臨床醫學學位體系的改革與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提出問題階段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學位制度剛剛建立,醫學學位就遇到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側重于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而對臨床能力的培養比較薄弱,出現了已畢業的臨床醫學博士和碩士不能勝任相應的臨床醫療工作的問題;二是醫學門類學位類型單一,科研型和應用型均授予醫學博士、醫學碩士學位,這就出現了科研型醫學博士不會看病的現象。針對這種狀況,許多臨床醫學專家呼吁改革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專業學位制度。由于當時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不久,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尚未建立,醫學界內部對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認識也不盡一致,因此,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時機尚不成熟。

(二)培養應用型臨床醫學研究生階段

針對上述問題,從1984年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原衛生部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和學位設置進行了反復的調查研究,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方法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適當增加了臨床能力的培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原衛生部于1986年11月聯合頒發了《培養醫學博士(臨床醫學)研究生試行辦法》(學位[1986]22號),決定把醫學門類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規格分成兩類:一類以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為主,達到博士水平授予醫學博士學位;一類以培養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為主,達到博士水平授予醫學博士(臨床醫學)學位。經過幾年的實踐,普遍認為此《試行辦法》是培養應用型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的—條有效途徑,為我國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寶貴經驗。但由于此《試行辦法》受到招生人數的限制,培養數量太少,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而且在培養過程中難以把握科研能力與臨床能力的培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兩個突出問題。

之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原衛生部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就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分級、學位授予對象、專業學位與醫學學制的關系以及臨床醫學與醫學門類其他學科授予學位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反復調研和論證。在此期間,為了加速高層次臨床醫師的培養,1993年原衛生部頒發了《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衛教發[1993]〕1號),這是一項全面培養和提高臨床住院醫師素質和臨床醫療工作水平的培訓制度,為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有利條件。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了《關于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為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重要依據。至此,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已趨成熟。

(三)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階段

1996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提出要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設置方案進行研究。會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與原衛生部科教司組織專家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論證工作,草擬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方案》,1997年4月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

該《意見》明確了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及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基本內容:醫學門類仍設置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學士學位不設專業學位,仍按先行辦法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碩士、博士這兩級學位針對不同學科和不同職業背景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分為“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兩種類型;該《意見》界定了“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的授予標準和學科范圍:“醫學科學學位”要求側重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以培養從事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人員為目標,涉及基礎醫學以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口腔醫學和藥學等有關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學科,屬于這類學科,其合格者均授予“醫學科學學位”。“醫學專業學位”要求側重于從事某一特定職業實際工作的能力,以培養高級臨床醫師、口腔醫師、衛生防疫和新藥研制與開發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合格者授予“醫學專業學位”,根據不同學科及其職業特點分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等;該《意見》確定了開展工作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原衛生部科教司再次廣泛聽取意見,并通過“全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全國臨床醫學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等文件進行了認真修改和完善,報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批準。1998年2月4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發《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學位[1998]5號、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學位[1998]6號),標志著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

綜上所述,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是為了有效地改變在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臨床能力訓練不足及臨床能力較差的狀況,更好地培養能勝任臨床醫療工作、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高級臨床醫師,滿足社會對臨床醫學高層次應用人才的需求,也是為了完善我國醫學學位制度,有利于與歐美等國家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對等交流。

二、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

    (一)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通過培養過程,使研究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高等醫學院校和醫療科研機構培養醫學師資和從事基礎或臨床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要求掌握本學科堅實系統的醫學理論知識,具有進行創造性學術活動和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培養的側重點在于學術理論、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醫療衛生機構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師,要求具有堅實系統的臨床醫學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工作能力,熟悉臨床科學研究過程,培養的側重點在于臨床能力的訓練和提高。

(二)指導方式

設置專業學位之前,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主要采用“學徒式”指導方式,其特點是研究生充當導師的科研助手,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開展研究活動。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及其學術理論水平,適用于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導師具有較高的理論學術水平和較多的科研項目與經費。根據《試行辦法》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一般需要18個月時間到本專業以外的相關科室輪轉,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從事本專業臨床工作和撰寫學位論文的時間通常為12個月,所以“協作式”指導方式更適用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有利于充分發揮導師與相關科室帶教醫師的協作指導作用。這種培養方式,要求導師不但要具有較高的臨床工作能力水平,還應當具有豐富的臨床教學經驗。

(三)課程學習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發展知識能力的學習,通過傳授系統和完整的學科知識,實現研究生對學科知識的創新與發展。因此要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框架設置學位課程,多采用“啟發式”、“學術交流互動式”等教學方式來組織課程教學。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基礎性、實踐性的同時,更要突出臨床醫學的新理論、臨床醫療新技術和新方法,教學方式多采用案例教學、模擬訓練或現場教學等,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臨床分析能力以及對臨床診療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能力。

(四)臨床實踐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側重科研能力的培養,所以通常只安排6個月時間在本學科進行臨床實踐,如跟隨導師查房、看門診,熟悉了解臨床醫療工作的—般過程和基本要求。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側重臨床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一般安排12個月時間跟隨導師在本學科專業臨床工作實踐,安排18個月時間到與本專業相關的臨床科室、輔助科室輪轉。因此,與科學學位研究生相比,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時間較長,輪轉科室較多,使得他們臨床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得到有力的保障。

(五)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通過論文選題、研究材料整理與歸納、數據處理與分析以及學位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訓練,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手段,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論文的選題—般是導師科研基金項目的子課題,是對本學科領域新知識、新理論或新技術的實驗研究,要求做出具有理論學術價值的創新性成果。論文質量標準體現為學術性和創新性。而“專業學位論文與科學學位論文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其應用價值。沒有應用性,只是理論探討或機理研究就不能稱其為專業學位論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是病歷分析報告或文獻綜述。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選題,一般結合臨床工作實踐,以臨床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其創新性主要表現在通過分析過去及現在的臨床工作實際問題,歸納總結出的新理論、新方法或新技術,對以后的臨床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具有新的應用價值。

(六)質量評價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評價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的辦法,比如:嚴格的開題報告審查制度,學位論文所解決的學術問題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而臨床能力考核和答辯則是評價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主要方式。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完成每一個臨床科室輪轉培訓時要進行出科考核;在完成所規定的臨床科室輪轉時要進行階段考核;在完成臨床專科培訓時要進行臨床能力畢業考核答辯。只有通過臨床能力畢業考核的研究生,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按照《試行辦法》的要求,把考核和答辯貫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保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三、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和創新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醫學教育觀念逐漸被終身醫學教育觀念所替代。醫學教育連續統一體是由三個性質不同而又互相連接的培養階段組成,即醫學院校基本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醫學院校基本教育(本科生)以醫學院為主要培養基地,定位在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畢業后醫學教育(研究生)以醫學院校的附屬/教學醫院為主要培養基地,包括住院醫師培訓和專科醫師培養兩個階段(美國統稱住院醫師培訓),醫學院校畢業生在住院醫師培訓階段接受最基本的臨床技能和各種專科臨床技能訓練,定位在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如內科和外科等,考核合格后獲得醫師執照并具有行醫資格;只有經住院醫師培訓考核合格者方可申請繼續參加專科醫師培養,專科醫師培養定位在臨床醫學的三級學科/專科,也可根據技術難度和培訓條件分為初級(三級學科/專科,如胸心血管外科學)、中級(亞專科,如手外科)和高級(專病,如脊柱損傷)專科培養。經專科醫師培養考核合格后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專科醫師。繼續醫學教育是執業醫師/專科醫師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醫學教育階段,以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

在美、日、韓等國,醫學生院校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的銜接是非常緊密的。美國的醫學博士學位(MD)是住院醫師培訓的準入條件,醫師資格考試的前兩部分在醫學院學習階段完成,第三部分測驗在畢業后的1-3年內進行,通過者才能獲得行醫資格。在法國和新加坡等地,醫學生院校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是融為一體的。法國的醫學院學生在完成了6年的學習后,凡進入全科醫師培訓(3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者,就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全科醫師);凡進入其他專科培訓(5-6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者,就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專科醫師)。在中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屬于畢業后醫學教育,其授予對象為臨床醫學研究生、七年制醫學生和同等學力在職申請學位的住院醫師。

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制度的特色是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研究生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辟了一條培養高學歷臨床醫師的重要途徑。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對象是臨床醫學研究生、七年制學生和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優秀在職臨床醫師,分為臨床醫學碩士和臨床醫學博士二個級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臨床能力的培養。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要求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處理本學科領域內的常見病,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所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要求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思維和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地掌握本學科的臨床技能,能獨立處理本學科常見病及某些疑難病癥,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時所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

篇(3)

1 醫學教育體系

在俄羅斯的教育系統中有十分完善的醫學教育體系,其大致可分為高等教育階段、副博士與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1.1 高等教育階段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在俄羅斯一般專業學制是五年,醫學專業學制則長一些。近年來俄國預防醫學專業學制是六年,臨床醫學專業學制是六年或七年,除口腔和兒科是單獨專業設置外,其它各臨床專科在醫學院校的一至三年級均歸于普通臨床醫學專業,自四年級開始普通臨床專業的學生就開始劃分內、外、婦、神經等不同臨床專科,分別學習直到畢業,而后從事所學專業工作。與中國不同的是,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后僅獲得俄國醫學學歷教育證書。

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議,在俄國院校學制六年以上畢業的本科生(不包括預科學習俄語時間)及學制五年畢業的本科生繼續學習兩年研究生課程其相當于獲得我國碩士學位,因而在俄國留學六年以上學制醫學專業畢業生已相當于獲得我國碩士學位。

1.2 副博士與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根據俄羅斯政府2002年1月30日頒布的《關于統一學位和職稱的決定及學位授予程序的條例》,俄國的學位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兩個學位教育階段。獲得俄羅斯的普通高等醫學教育學歷教育證書畢業后的研究生教育,屬于學位教育,有醫學副博士和醫學博士兩個學位教育階段。

1.2.1 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其學制是3~5年。在俄國大學本科畢業工作一個階段后,可申請報考研究生進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醫學專業要更嚴格些,通常要在醫學院畢業后從事3~5年以上臨床工作才能申報研究生進入醫學副博士教育階段。俄國的教授(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十分看重其大學本科畢業后實際工作經歷。這與目前國內流行的大學本科畢業后先考研、研究生畢業后再找工作的狀況,有著極顯著的差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需經過一定的國家規定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習,通過國家規定課程與專業課程考試,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副博士學位論文的科研課題,書寫論文,通過答辯,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后授予副博士學位證書。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議,俄國的副博士學位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學位。

1.2.2 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博士學位教育階段,學制是3~5年。獲得副博士學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工作一個階段后,在導師指導下,選定博士學位專業科研課題,由導師推薦,向學院(大學)的學位委員會提出申請,在院校學術委員會宣讀開題報告,經院校學術委員會投票通過,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批準給予注冊許可后,可進入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的科研課題并通過國家規定的專業課程考試,書寫論文,通過答辯,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后授予博士學位證書。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議,其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后。

以下主要介紹俄國的副博士學位教育與博士學位教育。

2 學位培養過程

2.1 副博士學位培養過程

2.1.1 課程學習階段

一般為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這一階段須完成國家規定的外語課、哲學課課程學習,還要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副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十分嚴格,其程序為:首先由導師提出某門課程考試申請,該書面申請由教研室主任簽署意見,而后由主管教學、科研的學院副院長(大學副校長)簽署意見,最后由學院院長(大學校長)批準并簽署同意后,由相關課程教研室主任組織實施。課程考試委員會一般由3名正教授加1~2副教授組成。每門課程的考試由筆試與口試兩部分,考試結束后由考試委員會出具考試證明書和成績單,由主管教學科研的副院(校)長簽字后存檔。

2.1.2 開題

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的開題報告完成后,首先在教研室全體成員會議上作開題報告,要求參加人員正教授不得少于2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參加人員提出修改意見并形成教研室會議決議上報系學術委員會。修改后的開題報告再次由導師審改,而后在系學術委員會(出席學術委員在15人以上)宣讀,各位學術委員(均為教授)發表意見后舉手表決通過,系學術委員會出具證明書上報院校科研處,由院校科研處按國家規定的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立項申報程序,在衛生部、教育部申報立項后給予批準文號。

2.1.3 課題科研過程

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科研過程一般需要3~4年時間,1991年12月俄國獨立后,由于經濟不景氣,科研經費緊張,除極少數基礎學科國家給予少量經費外,大部分俄國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都結合工作實際選擇課題,由此保證了俄國相當多的科技行業的技術領先。但是在醫學領域,基礎醫學研究已出現滯后局面。近十余年來,不少攻讀醫學學位的俄國研究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為保證課題研究水平,自費購買試劑甚至小型實驗儀器。

在臨床醫學專業,俄國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視對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包括對遠期臨床療效的評價,一般疾病臨床治療研究都要求必須要有一定的遠期臨床療效觀察隨訪資料。這與我們國內在課題研究中往往側重于通過一、兩個新指標來解釋機理、體現水平的特點確有不同,俄國人似乎更講究實際。

2.1.4 論文書寫

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論文的書寫格式內容有專門的規定。目前醫學副博士論文的書寫格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1)一般書寫格式順序為:

摘要:一般占一頁。

前言:一般4~6頁。內容包括現實問題,研究目標,研究任務,科學創新,實際工作,研究工作地點,參加過的學術會議與發表的論文,提出明確的答辯問題,論文結構(包括論文頁數,組成結構,俄文文獻數目,外文文獻數目,論文表格數目,示意圖數目)等。

第一章 綜述 要求不超過30頁。

第二章 一般資料介紹。

第三章 治療前(實驗前)檢測結果。

第四章 治療結果(實驗結果)。

第五章 討論。

結論:對論文的結果得出扼要的結論,一般不超過2頁。

實際建議:根據論文研究結果,提出工作建議,一般1頁。

參考文獻:先按俄文字母序列排序俄文文獻,再按英文字母序列排序英文文獻。

(2)論文首頁的格式:

按以下順序自上而下排列:

醫學院校名稱(居中);

作者簽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論文名稱(居中);

論文專業代碼與名稱(居中);

論文類別(居中);

導師學位、職稱、姓名(居右;)

地點,時間(居中)。

(3)其它要求:

論文字符大小按照俄文14號,用A4頁打印,頁數在150~180頁;論文上邊距2.5厘米,下邊距2~2.3厘米,右邊距1.5厘米;論文要求必須精裝訂。

2.1.5 論文摘要書寫格式

(1)封一封二書寫格式:

①首頁(封面)書寫格式自上而下:

作者簽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論文名稱(居中);

論文專業代碼與名稱(居中);

論文摘要(居中);

論文類別(居中);

地點,時間(居中)。

②封2書寫格式自上而下:醫學院校名稱;導師學位,職稱,姓名;兩位主評人學位,職稱,姓名;主評單位名稱;答辯時間;答辯學術委員會名稱,代碼,醫學院校名稱,地址,郵編;論文存閱于醫學院圖書館的名稱,地址,郵編;論文摘要印刷時間;答辯學術委員會秘書的學位、職稱、姓名及簽字。

(2)論文摘要內容

①研究工作總特征:現實問題,工作目標,研究任務,科學創新,實際工作,提出明確的答辯問題,研究工作地點,參加過的相關學術會議與發表的論文,論文結構。

②觀察對象與研究過程總特征:研究工作時間,地點,觀察對象選擇特征,排除標準,觀察對象一般情況(例數、性別、平均年齡、疾病分型),試驗(研究)方法(檢查指標、儀器方法、統計學方法、分組方法、各組一般情況、試驗處理因素、處理方法)。

③研究實驗結果及討論。

④結論。

⑤實際建議。

⑥近五年內已發表的與課題相關的論著。

(3)封3格式:作者姓名(居中),論文名稱(居中),論文專業代碼、名稱(居中),論文摘要(居中),論文類別(居中),印刷許可證號(居中),印刷時間、數量,排版號(居中),印刷廠名稱、地址、電話(印刷廠需具備學位論文印刷許可證資質)。

(4)論文頁數:不得多于24頁,采用B4紙印制裝訂。

(5)論文摘要字符:俄文字母9.5至11號字體。

2.1.6 教學工作

在攻讀副博士學位過程中,還需完成普通大學教師(相當于講師)教學的工作量,臨床醫學專業需擔負醫學院的臨床教學課程和實習帶教,這也是副博士學位答辯考評內容之一。

2.2 博士學位培養過程

博士學位培養過程與副博士學位比較,要求更為嚴格,科研工作量更大,除學位論文外,還往往要求有俄文相關專業學術著作出版。自50年代至今,中國學者在前蘇聯、俄羅斯就幾乎都是攻讀副博士學位,極少有人攻讀博士學位。現將其博士學位培養過程特點簡介如下。

2.2.1 開題

博士學位開題報告首先也是先在教研室會議進行,要求參加會議的正教授不少于3人,副教授不少于5人,提出修改意見形成決議后上報院學術委員會。修改后的開題報告由導師審改后在全院(校)學術委員會做正式開題報告,經院校學術委員會舉手表決后形成決議,上報國家最高學位委員會批準立項給予許可證,此后才能進入博士學位課題研究。

2.2.2 科研過程

博士學位科研工作量明顯超過副博士學位,從事臨床研究,所要求的觀察病例數量、檢測指標種類及水平均明顯多于或高于副博士學位。

2.2.3 論文書寫

論文書寫一般格式與副博士論文相同,但要求博士論文頁數為A4紙250~300頁。論文摘要格式也與副博士論文相同,頁數為B4紙36~38頁。

2.2.4 教學工作

攻讀博士學位論文期間,需完成相當于副教授的大學教學課程時數規定,臨床醫學專業要完成相當于副教授教學時數和實習帶教工作量。

2.2.5 科學論著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要求在國家級核心學術期刊發表不少于5篇的科學論文,有的專業還要求有相關的俄文科學專著出版。

3 答辯過程

3.1 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

俄副博士論文的答辯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

3.1.1 教研室答辯

在完成副博士論文后首先由導師修改,在俄國的大學,導師對修改自己帶教學生的論文十分重視,通常都要修改3~5遍,而后提交給兩位與論文相關的專業的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正教授)審閱,其審閱后提出進一步修改意見,并頒發同意進行教研室答辯的許可證。而后由教研室主任組織進行教研室答辯。按規定教研室答辯由論文相關專業的3個不同教研室的人員參加,正教授不得少于5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答辯主持人不得由本教研室教授擔任,可由其它教研室相關專業教授擔任,但必須是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研室答辯會首先由導師介紹論文完成情況,此后由答辯人在播放電腦幻燈片的同時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定為15分鐘,然后由頒發答辯許可證的兩位正教授宣讀答辯許可證及審閱意見,接著進行提問答辯,答辯后由參加人舉手表決,最后由主持人進行總結,總時間約90~120分鐘。答辯后由教研室秘書起草打印答辯會記錄與決議兩個文件。答辯會記錄內容有答辯時間,答辯人姓名,論文名稱,完成時間、地點,答辯會參加人員姓名、學位、職稱,主持人姓名、學位、職稱,審閱論文頒發許可證教授的姓名、學位、職稱,答辯過程提出的問題、怎樣回答的問題,答辯會對論文的評價等。答辯會決議主要是對論文的評價、表決結果,同意推薦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該答辯會記錄與決議由答辯會主持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秘書簽字后上報主管教學科研的副院(校)長簽字,這兩個文件是進行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的法定文件之一。

3.1.2 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在教研室答辯會后導師要指導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繼續修改5~6遍,此外還常請教研室其他教授傳閱修改,直到導師認為滿意為止,然后開始書寫論文摘要。在俄國對論文摘要的書寫十分重視,因為無論是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在答辯會上,還是國家學位委員會各分委員會在審批學位時,首先閱讀的就是論文摘要,一般論文摘要書寫完成后,導師都要修改6~8遍,還請同一教研室的其他教授傳閱修改,直到導師認為滿意為止。

(1)為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會準備相關文件。

在導師指導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繼續修改過程中要為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會準備相關文件,其包括:

①個人正式答辯申請書,要求必須手寫。

②教研室主任同意進行正式答辯的證明書。

③教研室主任與導師關于答辯人工作學習簡歷介紹信。

④教研室主任與導師 、教研室秘書、教研室監考委員會關于答辯人完成課程學習,接受各種考試考核的證明信。

⑤教研室主任與導師 、教研室秘書、教研室監考委員會關于答辯人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的證明信。

⑥醫學專業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所在醫院相關科室主任與高年資醫師、主管醫療科研副院長、院長,關于答辯人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的證明信。

⑦由主管科研教學副院(校)長簽字的考試成績證明信。

⑧個人的各種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專業證書,外國學生的這些證書必須經俄羅斯國家教育部認證。

⑨教研室答辯會的兩位相關專業教授審閱與許可證證明。

⑩教研室答辯會記錄與決議。

上述文件均需上報給學院院長(大學校長)親自審閱。

(2)院校長審閱答辯人相關文件,簽字批準進入正式答辯程序。

將準備好的上述文件、導師修改后認為滿意的論文與論文摘要的最后一稿提交給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在俄國,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都要親自再次審閱論文和論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見,他們認為一個大學(學院)提交給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的論文代表這個學校的學術水平,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要對此負責。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均認為論文符合要求,在由院校長主持的辦公會上給予簽字批準后進入正式答辯程序,可在一個月后答辯,通常約有20%~30%的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答辯。

(3)進入正式答辯程序后要立即進行以下工作:

①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指定論文主評單位與主評審教授兩位。按照俄國規定,主評審單位應為異地的同級同類部屬院校或有評審權的科研單位,主評審教授應為該論文專業方面有影響有學術造就的教授,一般也異地異校聘請,如本院校教授擔任主評審教授最多一位,不允許兩位主評審教授均為本單位。導師可向院校學術委員會推薦主評單位、主評教授,但院校學術委員會不一定采納導師推薦意見,而是通常由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指定,首席主評審教授通常是異地異校聘請相關專業的著名權威教授。

②將院校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修改過的論文摘要馬上付印,并按照院校學術委員會秘書簽字的通知,將論文摘要分別掛號郵寄給5個不同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和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與15所相同專業大學科研處(學術委員會),掛號郵寄的收據要交給所在院校的科研處。這些單位收到后會馬上給答辯人所在院校科研處(學術委員會)復函,15所相同專業大學的復函還要明確表示該論文是否達到要求水平、是否同意進行答辯。在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保存著二次大戰后前蘇聯與俄羅斯全部的副博士與博士學位論文摘要,政府與學者均認為這是難得的寶貴科學技術財富。

③盡快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往主評審單位與主評教授,并于一周后前往主評單位與主評教授處到取回評審證明書,交給所在院校學術委員會。俄規定,院校學術委員會在答辯會前10天應收到這些評審證明書。每份評審證明書均為A4紙打印,一般5~7頁。

④在答辯前2周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到院校學術委員會與科研處,由其分發給院校學術委員會各位委員。

⑤在答辯前2周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到所在院校圖書館,由其出示的收據要交給所在院校的科研處。院校圖書館內保存著本院校歷史上所有的論文與論文摘要。

⑥準備好答辯用電腦幻燈片。

⑦導師可聘請外院校相關專業教授寫2份一般評語。

(4)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過程。

院校學術委員會的正式答辯是在院校的學術答辯大廳進行,在俄每所院校都有這種一個內裝修十分莊重、掛俄國科學家畫像的學術答辯大廳,所有的學位答辯都在該大廳舉行。俄國各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博士學位的正教授,按俄國相關法規答辯時院校學術委員會出席委員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與論文第一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與論文第二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該院校沒有該數目的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可由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聯名發函聘請外院校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參加答辯。

答辯過程約需120分鐘,具體過程如下:

由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宣布答辯會開始,并宣讀院校長關于批準答辯的文件。

由學術委員會秘書宣讀與答辯人有關的包括個人簡歷、考試成績、教研室及醫學專業研究過程所在醫院的各項證明文件。

然后由答辯人根據電腦幻燈片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為15分鐘。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與中國的研究生答辯宣讀論文答辯所不同的是,俄國的答辯人所宣讀的答辯內容,既不是全文宣讀論文,也不是宣讀論文摘要,而是把論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結果、新結論、新見解歸納為幾條,以此為綱組成論文答辯內容,通過自己的研究結果去論證這些新結論、新見解,并就此進行答辯。

接下來是由參加答辯會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各位委員自由提問由答辯人回答,其既可能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也可能對研究結果、結論進行提問,也可能對某些學術觀點進行提問,也可能對某些方法技術問題提問,問題往往多種多樣。與中國不同的是,參加答辯會的學術委員教授們常常互相比著進行提問,第二個提問的教授提的問題往往比頭一位教授提的問題要復雜,深入,似乎通過這種提問不僅檢測答辯人的水平,也更顯示出一位學術委員教授的水平,這種提問大約要持續50分鐘。

此后由學術委員會秘書宣讀主評單位的評語,接著由兩位主評教授分別宣讀評語并對答辯人提問3~5個問題。

接著由導師對答辯人的簡歷、研究過程、工作態度、專業理論水平、專業技術水平、受到過的表彰和獎勵等,進行簡介。

接下來是在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下,各位學術委員對答辯人的專業理論水平、專業技術水平自由發表意見約10分鐘。

此后由兩位投票監票委員手持投票箱,所有在場學術委員進行投票表決。

最后由主任委員宣讀學術委員會答辯結論和表決結果。

根據俄國規定,在2小時答辯過程中必須進行錄音,錄音帶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保存。同時錄有答辯用電腦幻燈片的3.5寸磁盤、光盤、連同打印稿也需在答辯后交院校學術委員會保存。

(5)各項文件通過掛號郵寄到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

按俄國規定,在答辯會后2~3周時間內由院校學術委員會秘書起草兩份報告,一份是關于答辯人通過答辯、院校學術委員會同意授予學位的報告約6~8頁,其中包括對論文的評價;還有一份是答辯記錄約20頁左右。答辯記錄是根據錄音帶整理記錄了整個答辯會中答辯人與各位學術委員說的每一句話,包括提問與回答過程。答辯人認可后這兩份報告由院(校)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簽字,連同論文、論文摘要、考試成績證明信,及主評單位評語和主評教授評語等各項文件,通過掛號郵寄到位于首都莫斯科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由其審批。

3.2 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

俄博士論文的答辯也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比較難度更大一些。

3.2.1 教研室答辯

答辯人書寫正式教研室答辯申請書,經導師與教研室主任簽署同意后由院校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簽字批準才能進行教研室答辯,其中50%以上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教研室答辯。進行教研室答辯過程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似,時間要長30分鐘。其中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定為25分鐘,提問答辯時間要超過60分鐘。相當一部分答辯人在首次教研室答辯過程中因提出的問題太多,只有在論文中改正這些問題,于第二次教研室答辯得到通過。

3.2.2 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答辯過程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似,時間要長30~50分鐘。其中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定為25分鐘,提問答辯時間都要超過60分鐘,參加答辯會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各位委員提出的問題往往都十分尖銳。通常30%以上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博士論文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4 學位審批過程

在俄國只有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俄文縮寫BAK)有權批準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學位,這是一個非常權威性的政府機構。經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批準給與相關專業學位答辯許可的各個大學、科研機構學術委員會,必須按要求把答辯人通過答辯后的論文及其它各項文件上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

據稱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過程有二十多道手續,十分嚴格,一般審批時間約需6個月至1年,最長的甚至超過2年,經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查批準后由其授予學位證書。在中國碩士、博士學位證書由各院校批準授予,是有季節性的集中于每年的7月份,而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學位的審批授予是一項年度日常性工作,夏季的7、8月份則是其工作人員與專家教授的休假時間。

5 俄羅斯醫學學位教育特點

總結上述俄羅斯教育系統醫學學位教育培養、答辯及審批授予過程,其具有以下特點:

5.1 注重以往實際工作經驗

俄國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的醫務人員通常在實際工作3~5年后,才申請報考研究生進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學位),俄國的教授(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十分看重其大學本科畢業后實際工作經歷。

5.2 嚴格的培養過程

(1)其學位的課程考試認真,有完善的考試管理程序。

(2)開題立項批準規范化。副博士與博士學位開題報告要在系、院校學術委員會宣讀表決通過,由院校科研處按國家規定的學位科研課題立項申報程序,在衛生部、教育部及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申報立項后給予批準文號。

(3)在臨床醫學專業,俄國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視對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包括對遠期臨床療效的觀察。

(4)論文格式一致。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論文的書寫格式內容有專門的規定,使各院校論文書寫格式達到了統一。

(5)注重實踐。在攻讀學位期間,需完成規定的大學教學課程時數規定,臨床醫學專業要完成教學時數和實習帶教工作量,鍛煉了實際工作能力。

5.3 科學化、規范化的答辯過程

(1)論文的答辯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有利于提高論文質量。

(2)醫學院校領導直接對本單位學位論文水平負責。在俄國,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在答辯前都要親自審閱論文和論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見。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負責人要對提交給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的本院校學位論文水平負責,因為這些學位論文代表了該院校的學術水平。

(3)有一定比例的學位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學位論文答辯,通常其比例達到20%~30%。從而有利于對學位論文水平的客觀評價與院校之間的學術交流。

(4)對學位論文認真評審。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根據論文涉及專業,指定論文主評單位與主評審教授兩位。按照俄規定,主評審單位應為異地的同級同類部屬院校或有評審權的科研單位,主評審教授應為該論文專業方面有影響有學術造就的教授,導師可向院校學術委員會推薦主評單位、主評教授,但院校學術委員會可不采納導師推薦意見,而是由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指定。首席主評審教授通常是異地異校聘請相關專業的著名權威教授。

(5)保存論文措施得當。學位論文摘要分別掛號郵寄給5個不同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與15所相同專業大學科研處(學術委員會),論文與論文摘要保存于所在院校圖書館,在收到回函后才能進入下一步答辯程序。從而使這些寶貴的科學技術資料得以完整保存。

(6)論文答辯內容必須是研究工作的核心關鍵問題與創新之處。俄國的學位答辯人所宣讀的答辯內容,既不是全文宣讀論文,也不是宣讀論文摘要,而是把論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結果、新結論、新見解歸納為幾條,以此為綱組成論文答辯內容,通過自己的研究結果去論證這些新結論、新見解,并就此進行答辯。體現了多年來在俄羅斯科學研究與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強調解決關鍵問題、抓住問題核心的思維方式。

(7)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俄國的學位論文答辯是在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按規定答辯時院校學術委員會出席委員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與論文第一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與論文第二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該院校沒有達到該數目的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可由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聯名發函聘請外院校該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參加答辯。這與我們國內由5位教授組成的答辯委員會進行答辯,有明顯不同。

(8)答辯委員提問嚴肅認真。在俄國參加學位答辯會的學術委員教授們常常互相比著進行提問,第二個提問的教授提的問題往往比頭一位教授提的問題要復雜、深入。似乎通過這種提問不僅檢測答辯人的水平,也更顯示出一位學術委員教授的水平,更多的體現出學術民主氣氛。

篇(4)

我國著名外語教學法專家王才仁指出:教學的實際是交際,師生是平等,合作,互動的關系。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入研究性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帶著問題借助網絡查詢信息,自主探究、協作交流等學習策略在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

一、研究性教學的內容及意義

新〈課標〉指出,要“激發和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這說明高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新教材高中英語課文內容、題材廣泛,有天文、歷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說、傳記等。教師應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創設求知探索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英語閱讀教學中,預習是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預習的好壞,對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有序預習,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高中英語研究性教學案例

選修八第一單元A Land of Diversity

形式:個人資料查閱、小組合作討論、師生互相協作等形式相結合

運作流程:

1:提出課題--學了這一課,學生要了解有關美國及加利福尼亞州的情況,,教師提出主課題“A Land of Diversity”。

2: 在上這一節課前,我鼓勵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及上網搜索有關美國及加利福尼亞州的情況,事先對這個世界大國做一詳細的了解。

3: 表達和交流--在課堂上,學生把自己的調研成果用英語表達出來,展示所收集到的圖片和相關資料。

4:課堂活動 --上課時我將世界地圖及美國地圖呈現給學生,啟發學生運用查閱到的信息,以看圖填充形式讓學生對美國的整個地理位置有個全面的認識,同時有助于學生弄清加利福尼亞州在美國所處的位置及美國主要城市等,為閱讀理解做好鋪墊。然后播放卓別林的電影《淘金者》,從喜劇中體會19世紀加利福尼亞州金礦工人的艱苦生活,由此引入閱讀文章California。教師根據文本內容,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自己歸納,并在閱讀技巧上給予具體的引導,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閱讀技能的提高。最后根據學生閱讀任務的完成設計了一個高考書面表達形式的寫作任務,這個寫作任務實際上是把閱讀理解中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最后的歸納整理,同時對學生的書面表達進行了輔導。這節課由于事前讓學生進行了信息查閱,完成起來會快得多。加利福尼亞州的中國城在第一代華人心目中是他們在海外建立家園、開創事業的基地,隨著中國的強大,炎黃子孫的足跡已遍布世界各國,這是這節課的情感教育內容:為自己祖國而驕傲。

5:總結--對這次英語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態度與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和成功,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在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收集到大量關于美國的圖片,這些圖片引起學生對這個世界大國的關注,了解了美國的發展歷史,也知道了華人在外國的辛酸發展史,從而激發他們去思索,為祖國的發展而努力。

三、研究性學習的運用體會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和方法就是訓練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實現目標,感受成功。課堂以學生為主體,重視體驗參與,教師起到“設計者、促進者、協調者”的作用。正視個體差異,倡導過程激勵,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參考文獻

[1]張肇中.《試論研究性學習》,《課程 教材 教法》2000年第6期.

[2]李召存.《研究性學習初探》,《中國教育學刊》2001年第1期.

德國在醫學方面一直享譽全球,從1901年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德國科學家Emil Adolf von Behring 到目前為止已經培養了1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占全球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半),并有很多醫學院處于世界前列如世界著名的海德堡大學醫學院(世界排名16)等[1],這些成就取決于他們構建的醫學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德國醫生職業由于收入高、收入穩定和社會地位高等特征一直是學生爭相向往的職業,因此醫學生的培養一直精英教育。本文結合作者在德國漢堡大學醫學院5年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及在中國醫學院工作經歷,總結和分析德中兩國醫學生培養差別,并以口腔醫學為例分析,為我國醫學生培養改革提供借鑒。

一、生源

在我國,醫學生源選拔主要是通過高考成績選擇學校和專業,缺乏對醫學本身的職業性質和內容具體的認識。而在德國學生初中畢業的時候,大約14歲就要選擇以后是讀大學還是技校,他們選擇的依據是每位學生都去將各種職業體驗2-4周左右,然后通過自己的興趣選擇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如果選擇讀大學就會進入高中的學習,不然就直接就讀技校。德國大學入學是申請式的,學校然后根據學生的高中學習的綜合成績以及申請者的等待年限是否接受申請,由于醫學申請人數眾多,很多同學由于等待時間長而中途放棄,也有一部分邊讀另外一個學位邊等待申請,此外還有邊工作邊等待的,這就很考驗申請人的意志和興趣[2]。因此,與我國相比,德國醫學教育在生源方面更要求學生興趣和其的總體素質,體現出精英教育模式。

二、學習安排

1.課程設置

德國共有29所綜合性院校開設了口腔醫學專業,德國高校之間教材,教學計劃和大綱由各學校自我修訂,最終國家通過國家統考的形式決定學生是否合格及是否能夠從事醫學職業。我國大部分院校以授課基礎課程(第1-4學期)和專業課程(第5-10學期)為區分,德國目前課程設置中將生命過程各時期生理變化與疾病發生、發展、轉歸有關的學科知識互相銜接,形成螺旋式教學,由淺入深螺旋式內容授課(Lehr-und Lernspirale)方式。此外其中最大的差異是“與我國前兩年大量時間學習英語及體育等不同的是,德國高校不開設體育等課程,部分院校開設了英語選修課”[3],但是大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社會上或者學校開設以俱樂部形式的培訓活動學習體育和英語。盡管沒有必修的要求,但是德國不乏優秀的運動員,而且體格魁梧健壯,因為德國家庭教育從小就要求孩子有一樣愛好,此外德國大部分高水平運動員都是業余的,同時由于英語和德國同屬同一語系,也使德國學生學習英語變得相對容易一些。

德國醫學生授課包括講課形式的大課、討論課、操作課程及實習組成。在全部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中,學生不能無故缺課百分之十五的課時。而且學生每門課程只有兩次補考機會,第一次補考如果沒有通過,第二次考試需要和授課教授面試。以口腔醫學為例,這期間還需通過三次國家統考包括自然科學預考試、牙醫預考試和牙醫考試。相比較于我國高等口腔教育的理念“在醫科普遍性的基礎上強調口腔醫學的特殊性”[4],即學生要花費大量時間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上,而后再進行最后兩年的專業學習。在德國的口腔醫學從入學伊始,就突出了牙醫的專業特色。學生從第一學期起就參加口腔技工的培訓,比如在實驗室里完成翻制石膏模型,假牙和全鑄造冠的制備,而且實踐技能的學習貫穿了口腔醫學學習的全部過程,在前六個學期實習主要在口腔實驗室中進行,而第七個學期開始,學生就可以在實習醫生的帶領下給患者進行齲齒填補,活動橋,牙髓-牙周的治療,但是學生必須自己去尋找自愿者,而為了獲得更多的自愿者參與口腔學生的學習和考試,一方面,醫生監督學生整個操作過程,以保證操作的正確性;另一方面自愿者參加的本次治療是完全免費(通常洗牙等是健康保險不保或者只報銷一半,而洗一次牙要300歐元左右),所以也保障了一部分自愿者來源。盡管如此,但是尋找志愿者相對還是比較困難的,這種直接的操作學習也促進了口腔教育在實踐中的繼續深化。而在我國,醫患矛盾非常突出,如何建立醫患之間的信任,相信在讀或實習醫生操作成為讓學生獲得更多實習機會的前期。

2.學制

在我國大部分口腔醫學學專業是5年制或8年制的,畢業時分別授予學士或碩士學位,期間通過一次國家口腔執業醫師考試獲得執業執照。在德國口腔醫學正常是5.5年制的,正常學時是11個學期分為臨床前學習階段和臨床學習階段,按著教學計劃在學習2個學期之前應該參加國家的自然科學預考試,5個學期之前應該通過牙醫預考試,在10個學期之前應該完成牙醫考試。學生通過考試,畢業時授予碩士研究生學位,因為德國醫學目前沒有本科學位。

從上可知,盡管德國各大高校教材和教學的自主決定,但是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和內容都有國家統一的標準,通過不間斷的考試和考核使學生掌握本專業足夠的知識。同時在課程設置中,更多體現專業知識的掌握,而在我國學生大半盡力花費在英語和體育等課程上,因此,在大學是否可以通過其它方式使學生獲得體育和英語等相關知識值得我們深思。

三、畢業要求

在德國,在第十學期末,學生要參加最后一次的“國家考試”-牙醫考試。這個考試持續六個月之久,包含了13門課程的內容,從基礎的生物化學、衛生學、藥理學到口腔技工工藝學、頜矯形外科學等。通過這次考試才標志著全部的口腔醫學學習的結束,學生可以得到牙醫的行醫資格。在我國,學生必須通過學校要求的各門課程,部分高校要求必須通過國家口腔也學執業考試方可畢業,到了最后一學期很多高校設立了大補考,為的是讓更多的學生通過考試。因此,可以看出德國在口腔醫學教育方面比我國要求更嚴格。這一點在我國大學教育逐步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的教育中,如何又能保證教師教學的嚴格要求性值得借鑒。

四、科研能力的培養

在德國口腔醫學生申請進入醫學院學習后,在保證畢業的前提下,在學習期間學生可同時選擇為期6-12個月的科研素養培訓即醫學博士培訓,該培訓是學生自愿的、師生雙向選擇的、不影響就業的和學生興趣為主的培訓體系[5]。學生的培訓以導師負責制為培養模式,培養期間沒有必修課程,整個過程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和討論中,以實驗研究和最終的博士論文為中心,該培訓本身對科研結果沒有不作要求,也不需要發表任何文章(德國對所有博士生畢業不做要求),最終培訓結束需提交一個研究報告(研究結果可以是陽性或者陰性的)并授予醫學博士學位。該培養模式為德國輸送了眾多高質量和高規格的醫學精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培養模式可以就將臨床醫生與醫學科研人員的培養分開,因為即便沒有醫學博士頭銜對科研不感興趣他們可以以醫生的身份就業,而對科研感興趣的能專注于自己的研究領域。畢業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從事醫生職業或者科學研究,這為醫學科研創新的培育創造了前提。而目前,在我國大部分科學研究很少是出于興趣而從事,這就是導致科學研究有了錢學森之問。

五、畢業后

在德國,口腔醫學生在獲得行醫資格的畢業生還需進行兩年的臨床化培訓才能申請醫生開業許可,成立私人的診所。學生在畢業后的兩年實習期期間畢業生平均薪酬達到29300歐元/年,但是實習期結束后,薪酬則立即翻倍達到58600歐元/年(相當于年薪58萬人民幣,而德國年薪超過36000萬歐元就被定義為高收入人群)。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的口腔醫學畢業生都曾開過個人的診所,德國私人診所之所以非常普遍,這主要是由于它的醫療制度鼓勵病人首先到私人診所治療,然后在私人診所技術手段或者設備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才會轉院到大型醫院。其中對科研感興趣的,會選擇專職科研工作,當然和我國一樣,也有一部分畢業生會成為政府衛生醫療機構的職員,公立醫院的醫生或者加入醫藥公司研究部門。

結論

相對于我國醫學教育,德國更注重要求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我國的眾多英語和體育等占據的眾多課時,德國更多是學生自學或參與俱樂部的形式,這一點在我國值得借鑒,同時對知識掌握的嚴格性要求,也值得在我國逐步轉變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中保持教師教學的嚴格要求統一中借鑒。總體來說,德國醫學教育起步比我國早,教育系統較為完善,因此,我國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健昌.德國醫學教育模式淺析.中外醫療[J].2008.67-68

[2]. 靳曉麗,肖蕾,張歡,陳遲,于泓,趙中辛.淺談中德兩國本科醫學生教育模式.中國高等醫學教育[J].2012(6).10-12.

[3]. 吳煜農,武和明,陳寧李明.德國口腔醫學教育對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啟示.西北醫學教育[J].2006.(14),275C276.

上一篇: 配網工程論文 下一篇: 師范生實習調查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一本到在线网站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亚洲蜜芽AV中文在线 | 亚洲欧洲精品天堂一级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抢 | 日本免费高清最新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