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0-19 16:43: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研發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研發管理論文

篇(1)

1.2ACPR在ACPR指標測試時多個功放同事進行該指標測試時,會出現ACPR值過高,更有甚者功放出現自激現象。在加大功放間距或功放單獨測試時ACPR值正常,自激現象消失。經過功放無線信號輻射仿真測試分析,自激現象的出現和ACPR指標惡化原因為功放的測試干擾來自于臨近測試功放的三階以后交調未消除引起。針對該現象,加強功放各單元的金屬屏蔽腔體密封設計和改善濾波電路濾波效果后,該問題解決。原因,功放在設計時會將會將二階交調三階交調通過濾波器濾除,但三階交調以后的交調信號主要依靠LC、∏型濾波來實現,但由于工藝材質、安裝存在差異性,型濾波電路往往是在調試工程中二次增加。因此選擇合適的濾波電路至關重要。

2維修中隔離器失效驗證性測試

使用1~2年后射隔離器損壞多發。由隔離器失效引起功放功率和增益降低,直接導致BTS扇區無覆蓋信號,后果嚴重。隔離器失效機理,主要原因是磁鐵材料選材問題,確切的說是釹鐵硼磁鐵(NdFeBMagnet)退磁,導致隔離器(環行器)失效。取新購置25只隔離器,作溫度和濕熱試驗,觀察變化趨勢。將五周環境試驗后測試數據與常溫測試數據比較。結論:盡管S21變化很小,統計數據分析,P-Value=0.003<0.055周以后測試與常溫測試結果有顯著不同,插損變大,說明隔離器普遍惡化。性能評估正態性檢驗見圖5結論:P-Value=0.144>0.05正態檢驗接受原假設。從看總體上,S21測試數據是正態分布。

篇(2)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蔬菜產業發展迅速,作為以應用研究為主的國家事業性蔬菜科研所功不可沒。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蔬菜產業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逐步形成,為蔬菜科研單位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已成為當前蔬菜科研單位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1蔬菜科研單位的研發現狀

據有關統計,目前全國地級以上的國家農業科研機構1100多家,其中各類育種研究機構400多個,但從事蔬菜新品種選育并有一定影響力的育種機構不足50家,育種機構中以國家和各省市蔬菜研究所為主體,主要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及新品種選育,重點集中在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利用、創新、新品種選育以及相關的基礎研究。“七五”至“九五”期間,主要蔬菜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培育出一批優良品種,為蔬菜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十五”期間,蔬菜育種被列為科技部863計劃,育種技術和育種手段逐步提高;但在育種研究手段上,品種的研發仍以傳統手段為主,注重雜交優化利用,而忽視了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結合。育種方向在向優質、多抗、豐產方向調整,但由于我國氣候條件多樣,品種的地域性差異大,各省市適宜本土化育種少。科研經費的投入少,基本靠國家的事業經費與政府各種渠道的科研立項經費。科研隊伍不穩定,育成高質量的品種少。科技成果的轉化往往注重短期高利潤,而忽視了單位的信譽和質量,急功近利,長期利潤下降。原來具有優勢的蔬菜科研單位中非科研人員增加過快,使單位負擔過重,影響單位的長遠發展。

按照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少數大學、國家或省級科研單位構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以基礎研究、全國應用型基礎研究、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為研究重點;省、地級農業科研單位以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加速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重點,成為區域性農業研究開發中心。面對科技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國家、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的競爭,各蔬菜研究所如何根據需要合理定位,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資源,發揮科研隊伍強、育繁推廣經驗豐富等優勢,學習借鑒國外經驗,實現跨越式發展值得商榷。

2蔬菜科研所發展對策

2.1確立發展方向,走特色化道路

(1)審時度勢,特色育種。科研單位大多人、財、物有限,若搞“五臟俱全”,則精力分散,難有作為。應依據原有優勢,經充分權衡和論證,突出特色。一般育種作物的數目不超過10個,有的甚至可抓1~2個作物的育種。

(2)利用當地自然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確立重點,力爭突破。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取得優勢地位。如天津市黃瓜所的黃瓜、中國農科院的甘藍、山東農科院的白菜、湖南省蔬菜所的辣椒等就是成功的范例。

(3)面向市場,全面加強新品種選育工作。選育具有市場潛力的新品種是新品種保護利用的基礎和方向。為此,育種單位必須把新品種選育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

(4)加大育種投資。首先,通過開發收入反哺以及申請、招標國家、省、市科研項目,保證育種項目有充足的經費。其次,要舍得投入,配置先進的儀器設備,提高育種手段的科技含量,高效育種。

(5)開門辦科研,加強合作育種。一是高薪引智,強化高素質科研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二是與名院、名所、名校等科研單位育種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三是引進新種質,保證育種成果與時共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育種效果。

2.2依靠科技創新,圍繞目標市場,打造核心產品

我國農業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為30%~35%,蔬菜科研成果的轉化率為40%,約為發達國家的1/2,成果浪費和推廣不力是主要原因。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加速現有科技成果的轉化,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為科研發展提供支撐點是當務之急。

(1)抓好技術與產品創新。一是要利用遠緣雜交、輻射誘變、基因導入等新手段進行優異種質資源的創新,從而達到產品創新。二是在育種方法和手段上進行創新,引進生物技術、分子標記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的最新成果為創新服務。三是生產技術創新,主要是指在良種生產、加工、包裝、檢驗、儲藏、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從科學管理、降低成本的角度出發,提高經濟效益。

(2)根據產業化的發展要求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起以蔬菜種子供應為主體的科技型企業,并以現代企業制度進行運作。在明晰產權關系的基礎之上進行股份制改造,最終形成集“產供銷、科工貿”為一體的科技企業集團。

(3)實施品牌戰略。利用自身的科技優勢,適應市場的需求,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創建科研品牌,并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品牌效應,同時注重對品牌品種的產權保護,最終形成科技型的企業形象和人文形象。

(4)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通過營銷網絡建設、廣告宣傳、營銷策略、橫向聯合等手段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覆蓋面和市場占有率。

(5)加大技術推廣力度。要充分利用科研單位自身的技術優勢,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將配套技術帶給千家萬戶,提高廣大種植者的科學文化水平,良種良法配套服務。

2.3加強軟硬件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

搞好基礎工程建設是蔬菜研究所發展的核心動力,應著重抓好以下兩點建設。

(1)人才工程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創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合理分流到科研、經營、管理等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人盡其才;建立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機制,不斷優化隊伍,制定員工的職業發展生涯計劃,在不同的人才培養中,當務之急是造就新一代科研與經營管理兩方面的學科帶頭人,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與時共進。

(2)設施工程建設。對研究所的辦公、試驗、開發、經營條件進行改進,重點是實驗場所的基本建設、實驗室的建立和必要的儀器配備、經營場所的建設和配套機械的配置、電腦軟硬件的配置等。

2.4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長效機制

在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浪潮中,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研究所管理機制如果滯后于這一發展需要,我們的研究和經營工作將失去有力的保障。因此,要以管理創新來促進研究所的發展上新的臺階。

(1)在體制上注意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的能力,建立起公開、公平、民主化的決策機制。單位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要加強對自身發展戰略的研究,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的發展戰略、技術創新戰略和市場營銷戰略,實現由偏重生產管理到重視技術開發和生產營銷的轉變。

篇(3)

1.1數據庫設計數據庫用于存放工具信息,包括工具名稱、使用記錄等,以文本形式記錄在Access數據庫文件里,數據庫設計得完善有利于程序的簡化,因此應設計合理的數據庫文件,以滿足應用程序使用。數據庫設計成兩部分:一是工具基礎數據,記錄工具的參數信息;二是工具使用數據,記錄工具進出信息。

1.2應用程序設計應用程序用于讀取工具數據庫信息,是計算機程序與用戶的人機對話界面,班員無需查看數據庫文件,從應用程序顯示界面里能了解工具信息,通過應用程序實現人員登錄、使用、歸還等功能。

1.2.1登錄:校驗班員名與密碼的正確性。在圖2的登錄界面上設置一個Combo1.text復選框,里面存放班組人員姓名,再設置一個文本框,可輸入登錄密碼,程序設計。ToolUse.LogN=Combo1.Text----讀取Combo1里的班員姓名IftxtPassword="123"Then----判斷密碼LoginSucceeded=True----密碼正確標記UnloadMe----關閉登錄窗口ToolUse.Show----顯示工具管理程序界面ElseMsgBox“密碼錯誤,請重輸!",,"登錄"班員選擇用戶名,然后填上密碼,按“確定”按鈕,如果密碼正確,則登錄為True狀態,如果密碼不正確,則提示“密碼錯誤,請重輸!”。

1.2.2使用:記錄使用工具信息。在圖3的應用程序界面上,設置“使用”按鈕。

1.2.3歸還:記錄歸還工具信息。在圖3的應用程序界面上,設置“歸還”按鈕。

1.3程序健壯性設計程序的健壯性(Robust),也稱為程序的容錯性。它反映了程序正確處理錯誤數據和錯誤操作的能力。編制一個合理的應用程序,遇到用戶錯誤輸入時,應該首先判斷用戶輸入的數據是否合法,如果合法,再進行計算。不合法,應提示用戶。班員在要使用一件工具,在輸入工具編號時寫錯了編號數字,導致應用程序查詢不到該編號對應的工具,設計如下代碼,程序將給出錯誤工具編號提示,提示班員正確輸入編號。

篇(4)

二、實證結果分析

1.描述性分析。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企業盈余管理程度|DA|從0至1.03不等,均值為0.0817,標準差為0.08673,較為符合離散程度。REAL-CAP即企業當期從研發支出資本化中轉入資產的數額,最小為0,即本期該企業沒有轉入無形資產的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ELSE-CAP即企業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除轉入資產外的減少值最小值為0,表示本期該企業沒有除轉入資產外的企業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2.回歸分析及結果說明。從數據結果可知,REAL-CAP與|DA|不顯著相關,從而驗證了H1:企業研發成功并轉入資產的研發支出不會顯著加劇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ELSE-CAP與|DA|顯著相關,且標準系數>0,說明該指標能顯著導致企業盈余管理程度增加從而驗證了H2:企業通過其他途徑再次計入當期損益的資本化研發支出會顯著加劇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主要的原因是,在新會計準則下,企業在研發支出會計處理的選擇上有一定的操縱空間,部分企業會利用此進行盈余管理。但由于企業在確認無形資產是須符合會計準則中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因此企業為達盈余管理目的而確認的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會因最終無法確認為無形資產而通過計入當期損益等其他方式轉出。因此轉入無形資產的研發支出資本化金額不會不會顯著加劇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而企業通過其他途徑再次計入當期損益的資本化研發支出會顯著加劇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

篇(5)

2電梯行業產品研發項目管理應用研究

電梯屬于特種設備,電梯行業有其自身的特點。從產品應用功能,技術要求,國家標準,特種設備檢驗要求,產品維護保養及市場客戶的要求等方面來看都有其獨特性。為確保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全面提升企業整體研發管理水平,縮短產品研發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需要從電梯產品的設計研發、制造過程、安裝維保這幾方面來全面管控電梯的整體質量。建立針對產品生命全周期的產品開發通行證評審流程(PP),提品開發流程的概要和相關的項目管理工具,介紹產品開發流程應用計劃,解決目前電梯行業研發管理存在主要問題。電梯行業產品研發管理流程的六大階段分別為PP0-PP5。產品評審委員會(PRB)將在產品開發的每一個PP結束點進行評審,評審的結果及改進項將在產品開發流程(PDP)中執行并關閉。通行證評審階段0(PP0):快速地形成一個高度概要的商業企劃,突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將要開發的潛在解決方案。本階段的里程碑及其提交文件,制定商業企劃。

通行證評審階段1(PP1):核實PP0所做的設定,清晰地定義產品和功能,決定研發和制造的可行性,并形成為供應鏈,法規,現場,環境與安全,知識產權方面的策略、計劃。本階段的里程碑及其提交文件,清晰定義了產品需求ATOR,項目計劃以及產品的成本模型。通行證評審階段2(PP2):完成詳細的系統和部件設計;樣機設計制造完成并作測試;開始支持性流程的開發;包括:制造流程,資金計劃,供應鏈后勤,現場解決方案設計,法規/環境安全評估以及知識產權策略。本階段的里程碑及其提交文件,樣機安裝和測試完成;成功完成系統和部件的關鍵設計評審(CDR);在配置功能得到較好控制的前提下,設計圖紙。通行證評審階段3(PP3):完成制造認證;為批量銷售和生產工作準備;認證和批準支持性流程。本階段的里程碑及其提交文件,完成產品認證;完成銷售和計劃;支持性流程被批準和確認。通行證評審階段4(PP4):評估先鋒客戶并且整理匯總反饋,準備開展銷售工作,開始產品生產,開始故障處理中心、產品改進中心的工作。本階段的里程碑及其提交文件:(a)成功收集先鋒客戶的反饋;(b)成功的供應鏈配置;(c)持續進行的工程計劃;(d)項目移交計劃。通行證評審階段5(PP5):產品轉入完整,進入正式生產和提供客戶服務,將產品的所有權移交到合同處理中心,完成項目目標和實際對比的回顧。本階段的里程碑及其提交文件:(a)執行移交計劃;(b)解散項目團隊;(c)產品流程支持性團隊到位;(d)文件的形式記錄完成的活動;(e)文件的形式記錄經驗教訓。技術評審包括設計概念評審(ConDR)、系統初步設計評審或部件初步設計評審、關鍵設計評審(CDR)、系統關鍵設計評審或部件關鍵設計評審。為確保設計輸出滿足輸入要求,通過實物對零部件和子系統進行測試和鑒定,驗證產品的可制造性及各項特性指標符合要求的能力,并確保安全和可靠性的測試,形成輸出文件作為驗證依據。對部件進行驗證可參考品質部《部件認證流程》,當不能滿足輸入要求時,需采取適當的糾正預防以確保有效的風險控制。風險的陳述將在評審中體現,對于風險評估的評審結果將支持評審委員會判斷項目整體是進行、停止或者重新定向。風險的評審內容記錄在相關評審會議紀要中。質量評審包括部件初始質量評審或系統初始質量評審(IQA)、最終質量評審(FQA)。為確保最終產品在正式交付使用之前滿足客戶的要求和預期使用目的,根據項目策劃,可進行小批量試制,對整機在預期使用條件下進行最終的使用確認,并根據反饋結果進行必要的設計更改和評審。產品的正式和量產在確保有效的各階段評審和糾正預防措施落實到位,各個職能部門都能提供充分的資源支持,確保技術,品質,制造和服務充分滿足客戶要求時,產品可進入正式生產和發運階段。同時為確保產品開發過程得到有效的控制,需將每次評審會議(包括通行證評審、技術及質量評審)上提出的行動項的完成關閉情況及因此產生的交付文件的名稱及歸檔。并在下一次評審會議的陳述里匯報模版中要求的內容。所有與產品設計相關的更改須形成文件,必要時須對相關更改進行評審和驗證以確認更改結果。產品研發管理的每個步驟都有自己的起止范圍,有標準化的輸入文件和輸出文件;同時還需要關鍵節點的評審會。每個階段只有通過評審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工作,給電梯產品研發過程提供有效保障。

3優化建議

3.1編輯項目約定事項(ATOR)明確項目需求

要確保研發項目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首先要從源頭上進行全面有效的需求定義。項目組根據市場需求、產品策略,編制ATOR,承擔整個項目的設計和開發工作的協調,編制項目計劃,跟蹤項目執行,組織各階段的評審,監督各部門的職責,完成各個設計和開發階段的具體工作任務并形成相應的輸出文件和報告。項目約定事項(ATOR)主要從產品要求、性能要求、技術評估和可行性、企業戰略、營銷概述、市場細分、客戶分析、競爭概述、產品替換策略、知識產權、采購計劃、生產評估、法律法規、工地總結、試驗評價和規劃、風險分析和風險緩解計劃(RAMP)、方案選擇方面清晰定義項目需求。

3.2建立研發項目管理評審機制

要確保研發項目的執行過程是否滿足定義的需求,是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這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科學的研發項目管理評審機制。項目的評審系統包含三方面,分別為通行證評審、技術評審、質量評審。PP通行證評審決策體系為解決目前電梯行業產品研發管理缺乏決策評審提供了指導意義。

3.3建立多職能研發項目管理團隊與系統、完善的標準化產品研發管理平臺

提供系統完善的研發過程指導工具與標準文件解決了目前電梯行業產品研發管理缺乏實際可操作指導流程與標準平臺問題,為各個公司打造自己的研發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互動型管理平臺奠定了基礎。多職能,多層次項目團隊結構,通過管理平臺的標準工具,可以指導項目成本管理與風險管理,解決了目前電梯行業產品研發管理能力薄弱的問題。可交付成果指導項目順利開展,輸出標準統一的指導文件。技術評審會議解決項目的技術方案,產品認證等確保產品的質量,提高客戶滿意。

篇(6)

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是西方近代思想史的界標,它帶來人性、理性和法治的精神,從此,個人不再依賴神的指引,成為具有理性的自由人,人成為私法自治的權利主體,人類思想的進化從神學階段轉入理性的主體階段。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現代主義思想對主體性理論進行解構,標志著另一個轉折的出現。以主體性理論為向度,上述進程可以表述為“主體性理論出現之前的神學時代——主體性理論時代——后現代主義的反主體性理論時代”,當然,即使在進入第三個階段的今天,主體性理論仍占據主流的思想意識形態。如果把主體性理論出現之前的神學時代看作是“神主體論”,則人類思想史可表述為“神主體性——理性主體性——個體主體性”,個性主體性階段是后現代主義思想對理性的主體性理論的批判。用簡明的哲學表述,這兩個轉換的標志分別是“上帝死了”、“人死了”。

受主體性理論的影響,法學以文藝復興為轉折點,從神學階段轉入形而上學階段(法哲學),這一階段以自然法學為主,以抽象的理性人為主體性,即“理性主體性”的法學,但這時的自然法學與文藝復興前的自然法學不同。隨著法學研究的科學化,19世紀中期出現了以法官發現、適用法律為研究對象的法理學,本文稱之為“法官主體性”的法學。到20世紀晚期,隨著后現代主義對主體性理論的批判,法學出現了以“個人主體性”為研究范式的萌芽,主要以批判法學派為主。而經濟分析法學則提供了一種具有建構意義的頗具解釋力的主體分析理論。

一、理性主體性的法學——以自然法學為主線

西方主體性哲學肇始于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這一二元論的哲學命題。此后,笛卡爾式的“我思”在哲學史上以不同形式出現,諸如洛克的“心靈白板”,萊布尼茨的“單子”,康德的“先驗主體”、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等等都是主體性哲學的表達方式。主體性哲學思維也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法律人格的塑造上。近代的法學把人看作是整齊劃一的法律關系的主體,把人都當作自由平等的“理性主體”。洛克在“論自然狀態”時這樣描述理性:“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育求助于理性的全人類,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獨立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別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財產。”正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因而是自由的。自由主義理論論證的基礎就是理性。

自然法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希臘、古羅馬到中世紀,再到17、18世紀古典時代的自然法,都是以理性作為人類行為的標準。亞里士多德在論述法律統治優于人治時說,“應由法律實行其統治,這就有如說,惟獨神和理性應當行使統治;讓一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因為人的欲望中就有那樣的特性。熱忱也往往會使擁有職權者濫用其權力,盡管他們是蕓蕓眾生之中的最優秀者。因此,法律……可以被定義為‘不受任何感情因素影響的理性。”中世紀神法法學也離不開理性這一范疇去解釋法律,但認為人的本性是沒有理性的,因此不得不運用理性去設計各種可行的方法和制度,來對付墮落的人類,因此體現理性的法律是神用來對付罪惡的產物。可見,文藝復興前的自然法學與文藝復興后的自然法學不同,文藝復興前的自然法學否認人具有理性,認為法的理性來源于上帝。

文藝復興以后,理性雖走下神壇,卻被啟蒙哲學家抽象化,成為脫離經驗世界的超驗的絕對命令。康德認為,法律和道德不應當像以前的自然法哲學家所說的那樣,建立在經驗人性(the?empirical?mature?of?man)的基礎上,而應當建立在理性命令基礎上的先驗的“應然”世界。黑格爾認為,一個自由的人是一個能夠使其自然的情緒、非理性的欲望、純粹的物質利益服從于理性的、精神的自我所提出的更高要求的人,理性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權利。

法律上的人正是按照這樣一種抽象的理性標準來塑造的。法律鼓勵人們的利益最大化的行動,因而契約自由是理性的。在法律責任的問題上,把自由意志作為承擔責任的根據,這是因為既然人的行動是受自己自由意志支配的,他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犯罪和侵權的行為人要為由自己的主觀過錯導致的損害后果負責,契約的當事人要為由自己自愿簽訂的契約負責。

繼承羅馬法傳統的大陸法在17、18世紀基本上受理性主體性思想支配,但一個波瀾壯闊的支流不容忽視,這就是德國的歷史學派。以薩維尼為代表的歷史學派并不認為法律是不能更改的理性的產物,而是復雜的經驗環境的結果。他們反對把法律主體塑造成抽象的理性的主體,提出法律是植根于民族精神而自然長成的,法律的主體應當是民族,本文稱之為“民族主體性”。薩維尼在《論當代立法和法理學的使命》中寫道:“……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初期,法律如同一個民族所特有的語言、生活方式和素質一樣,就具有一種固定的性質。這些現象不是分離地存在著,而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機能和習性,在本質上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具有我們看到的明顯的屬性。這些屬性之所以能融為一體是由于民族的共同信念,一種民族內部所必須的同族意識所致。任何偶然或任意原因的說法都是錯誤的。”“法律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民族力量的加強而加強,最后也同一個民族失去它的民族性一樣而消亡。”薩氏認為每個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精神,因此有不同的法律原則,他反對在民族歷史、民族精神得到徹底研究之前,根據自然法編纂民法典。

應該說,薩氏的“民族主體性”仍然是理性主體性的分支,其特點在于用民族理性代替一般的抽象的理性,強調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對法律的影響。這種思想對我國法學發展亦有重要影響。鄧正來先生曾撰文提出“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概念,作為對盲目追求和接受西方法律價值的批判,實際上也是一種在后現代話語包裝下的民族主體性的翻版。

薩維尼之后,他的“民族主體性”理論被其弟子演化成為概念法學。薩氏認為既然法律是植根于民族精神而自然長成的,那么,對于人們、特別是法律家(尤其指法官)而言,并不存在創造法律的問題,而只存在如何發現法律的問題。到了以溫德夏特為代表的概念法學那里,法律規范具有其肯定的、不變的和確定的內容,“法律是一個包羅萬象、完整無缺的規則體系,每項規則便是一個一般性的命題。只需運用邏輯上的演繹法,把它適用至個別具體案件之中,便能得出正確的判決。”這種法律形式主義的極端發展,窒息了主體性的發揮,為新分析法學、社會法學所批判,即本文所稱“法官主體性”所代替。

二、法官主體性的法學——以法律的不確定性為主線

同概念法學一樣,分析法學也認為法律是自給自足的體系,認為法律是者的命令,惡法亦法,我們暫且稱之為“者主體性”理論。后來哈特發展了分析法學,將最低限度的自然法理論引入分析法學,形成所謂新分析法學。哈特認為,法律具有空缺或開放的結構,法律規則分為第一性規則與第二性規則,法院在處理處于邊緣地帶的疑難案件時,必然發揮法官的主體性,進行法官造法。這種邊緣的模糊地帶,實質上是法律的不確定性。對于如何解決這種不確定性的問題,被許多學者劃歸權利法學派的德沃金教授提出另外的方案,他將法律中的規則和原則、準則相分離,規則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適用,而多個原則、準則可以適用于同一案件,法官對同時適用的不同原則進行權衡,從而得到案件的“唯一正確”解。這是德沃金為消除法律的不確定性所提出的法律解釋理論。

在法官的主體性上,新分析法學認為,法律是確定的,因此法官的作用只限于解釋法律。但這種局面很快被打破。20世紀初德國產生了自由法運動,強調審判過程中法官的直覺因素和情感因素,強調法官的自由裁定權,要求法官根據正義和衡平去發現法律。社會學法學的興起,進一步貶抑了演繹邏輯推理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強調“法律的生命始終不是邏輯,而是經驗”(霍姆斯語)。美國的法律現實主義則把法律的不確定性強調到新的高度。盧埃林提出,法律研究的重點應當從規則的研究轉向對司法人員的實際行為特別是法官的行為進行研究。他論證說,法律規則并不是美國法官判決的基礎,因為司法判決是由情緒、直覺的預感、偏見、脾氣以及其他非理性因素決定的。

法官主體性法學主要反映了普通法的特點和規律。這與普通法的預設前提是有關的,即法官是理性的代表,這個預設被認為是普通法的精神。1612年11月10日,英格蘭大法官愛德華·柯克與詹姆士一世國王就國王收回部分案件的審判權一事發生爭執,國王說:“朕以為法律以理性為本,朕和其他人與法官一樣有理性。”柯克回答:“上帝恩賜陛下以豐富的知識和非凡的天資,但微臣認為陛下對英王國的法律并不熟悉,而這些涉及臣民的生命、繼承權、財產等的案件并不是按天賦理性(natural?reason)來決斷的,而是按人為理性(theartificial?reason)和法律判決的。法律是一門藝術,它需經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在未達到這一水平前,任何人都不能從事案件的審判工作。”這里的人為理性,顯然與自然法中整齊劃一的抽象的理性概念是不一樣的,而是法官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養成的理性直感。這正是本文將“法官主體性”獨立于理性主體性的依據之一。

三、個體主體性的法學——以后現代主義思想為主線

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批判啟蒙、批判現代性的哲學思想。它認為啟蒙以來的近代西方哲學是建立在一些虛構的概念之上的,諸如主體、自我意識、理性、真理等等。后現代思想家從各個方面攻擊了啟蒙運動發明的“理性主體”。在結構主義看來,沒有先于環境存在的主體,主體是被各種關系和結構建構出來的,孤獨的個體其實并不存在,人就是某種結構或者關系所編織的一個巨大的網狀物中的一個小小的網節,人永遠都是被決定的,自由意志的主體從來沒有實現過。福柯繼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之后,又提出了“人之死”的說法。可以說,近代主體性哲學中笛卡爾的“我思”式的主體以及個體的在先性地位在后現代主義話語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反主體性思想在具體的法學研究上也有很多反映。批判法學學者鄧肯·肯尼迪分析了古典私法的結構,并指出個人主義是古典私法的意識形態基礎。肯尼迪認為私法并不是只能從個人主義的角度來認識的,而且從“利他主義”的角度也解釋得通。例如侵權行為法要求行為人對他人造成的損害給予賠償,契約法也要求對不履行契約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這些都可以理解為對當事人課以利他主義的義務。所以,一切制度都可以從個人主義和利他主義兩個視角加以說明,個人主義并不是唯一正確的認識論。美國有學者利用結構主義的方法研究了紐約法院關于產品生產者對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的產品責任的判決,研究表明:紐約法院最早把生產者對第三人的責任建立在產品的內在質量問題上,認為生產者對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的責任是由于產品的危險性導致的。這反映了一種“主體與環境”二元分立的思維方式。法院后來的判決了先前的理論,認為生產者對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的責任基礎是生產者對有可能給他人帶來的危害是具有可預見性的。從而把責任的立論根據從“主體—客體”轉換為“主體—他人”。這些都可以被視為一種反主體性的后現代法學思維模式。

后現代主義著重于消解,而不注重建構。但理性主體性被消解后,處于后現代話語下的哲學家不自覺地為法律活動設定了一種新的主體性理論,即“個體主體性”,認為法律不是由抽象的理性主宰,也不是由司法精英主宰,而是通過參與其中的所有個體間的對話、商談、溝通而形成的決定或共識。

哈貝馬斯創立了人們交往行為中的“對話理論”,成為繼分析法學派的邏輯方法、新修辭學派(以佩雷爾曼為代表)的說服方法之后的第三種基本的法學方法。這種對話理論認為,對話是人類行動、特別是思想溝通的基本的、重要的方式,不僅在精英文化中如此,在大眾文化中也如此。在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現實社會中,特別需要一套具有價值性的對話溝通機制。但對話機制無法實現傳統意義上的統一理性,只能實現有限度的理性的統一:理性的統一性只是在對話和交涉的過程中的一種偶然的理解和暫時的合意,也只有在此中情形下,理性的統一性才有可能,因此,它是一個永恒的命題,是一張未給人們提供終點站的長途車票。這種有限的統一理性是哈貝馬斯不愿意把自己混同于后現代主義思想的原因。

費希是直接提出“個體主體性”的法學家。他激烈批判自由主義理性觀,認為幾百年來人們被告知理性和信仰是不同的,理性是中立和客觀的,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而信仰則是盲目的。在二者發生沖突時,放棄你的信仰,服從理性,這是最基本的公民責任。而法律是人類理性的集中表現,因此服從理性表現為服從法律。那么,理性又是從哪里來的?自由主義的回答是,理性不是從哪里來的,而是自然規律和人類本性的體現。然而,費氏則持相反的立場:“理性總是從某一地方來的,經常是從國家的正式主張,從黨派的宣言,從法律的文本中表現出來。‘自由主義并不依賴于對理性的探索,而是依賴于對理性的假設,根據這樣的假設,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對立就被制造出來了。’”顯然,建立在這種自由主義理性觀基礎上的法治是教人們、甚至迫使人們放棄自己的具體的個體生命體驗和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而接受齊一性的法律規則和定于一律的行為模式。這是違背主體性要求的。因此,他強調解構并放棄自由主義傳統的基于假設的“理性的主體性”,而站在更為實用的立場上,強調“個體主體性”,以恢復人的本來的主體面目。

四、有限理性主體性——一種經濟分析法學的圖式

經濟分析法學派反對自然法的理性,反對分析法學的邏輯理性,也反對對話理論中的商談理性,在對待法律的客觀性問題上,頗具有后現代主義的解構特征。波斯納認為,哈貝馬斯的對話溝通無法達到對法律的共同的客觀性的理解,只有通過人們共同的生活體驗、共同的文化傳統、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共同的思想信仰等等才有可能達成對法律的客觀性理解,然而,在各不同主體間達成這種共同性,幾乎是一個人們可欲而不可及的境域。但是,經濟分析法學引入一種自認為是普適于人們的共同性因素,即人們對成本和效益關系的算計。他們認為,對于絕大多數法律而言,特別是對于和財產相關的法律,如侵權法、契約法等等而言,在法律中引入某種能夠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民眾的經濟學理論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也就是說,以成本和效益關系為核心的經濟學方法,對于達致對法律的客觀性解釋是有效的。

經濟學提出的“成本和效益關系的算計”在人性論上的普適性,是否會成為一種新的“理性主體性”,即“經濟人理性”主體性呢?經濟學上的理性人是一個整齊劃一的概念從而變為人類的另一個牢籠呢?“理性人是指有一個很好定義的偏好,在面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經濟學上的理性人,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一個整齊劃一的抽象的人的畫像,那么是否可以說,經濟分析法學表面上反對“理性主體性”,實質上又回到了“理性主體性”的窠臼呢?

確實,經濟學中的理性假設,與自然法學中的理性人本無二致。這只要回顧一下啟蒙時代經濟學上的個人主義與法學上的個人主義的對應就可看出來,比如資源的稀缺性、排他性與物權客體的稀缺性和物權的排他性之間的對應關系。但是,經濟學自19世紀80年代由古典經濟學進入新古典經濟學時代,引入了效用概念及邊際效用的原理,使經濟學上理性人假設的“畫像”更為豐富,利他主義行為被解釋為由助人帶來的心理滿足感成為主體效用收益,特別是行為經濟學從認識論上提出“有限理性”,對“經濟人”假說進行批判,從而實現了人性論和認識論的貫通。

經濟學對“理性人假設”的批判,早期是從倫理人性論角度進行的,比如經濟歷史學派的瓦格納,將經濟動機二分;馬歇爾也提出人的利他主義動機在家庭中的存在。20世紀以后,學者開始從認識論角度批判經濟人假說。經濟人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對利益的認識為前提,因此經濟人的表達中蘊含著絕對主義認識論的前提,就是說經濟人這一倫理人性論問題隱含著認識論問題,通過研究認識論可解決倫理人性論問題,行為經濟學則依此將倫理人性論與認識論貫通,將人性論變為一個認識論問題。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最早質疑完全理性;赫伯特·西蒙根據經濟決策者本身信息的不完全性,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假定,將經濟人假定從一個倫理問題轉化為一個認識論問題。此后,行為經濟學繼續西蒙的理論路線,并將之與“經濟人”假說研究的傳統倫理方面結合,通過人們內心的認識偏見與扭曲批駁完全理性,通過影響人自治的因素批駁完全意志力,通過制度人批駁完全自利,對“經濟人假說”進行全面的批判。因此可以說,經濟分析法學還原了主體行為的復雜性,從而擺脫了包括自然法學在內的傳統法學上“理性主體性”的倫理人性論方法,實現了從方法論上的認識主體性,從而不再具有形而上意義。

參考文獻:

〔1〕〔美〕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篇(7)

1.聯系實際檢驗法數學中的應用題是根據人們在生產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事實經過加工而成的,所以,根據應用題的條件求出的結果也應與實際數量相符,否則有誤。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是26歲,每公頃產小麥13千克,汽車每小時行400千米等,就與實際相距甚遠,可判斷計算結果是錯誤的。

2.估計———比較檢驗法根據題中條件,先粗略估計正確結果的取值范圍,如計算結果不在此范圍之內,說明解答有誤。例如:

有甲、乙兩堆煤。甲堆有400千克,比乙堆多20%。乙堆有多少千克?

由條件可知,甲堆煤比乙堆多(不必考慮多多少),所以,求得乙堆煤的重量必少于400千克,否則必誤。

在解平均數應用題時,平均數必須在所給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在工程問題中,合做完成所需時間必少于單獨完成所需時間;等。

3.代入檢驗法把解答的結果當作已知條件,把題中的某個已知條件當作問題,進行逆解答。如果求出的結果與原已知條件相同,說明原解答正確。如:

某車間有13人,平均每人每小時生產零件30個,這個車間5小時可生產零件多少個?

30×13×5=1950(個)

檢驗:某車間有13人,這個車間5小時共生產零件1950個,平均每人每小時生產零件多少個?

1950÷13÷5=30(個)

檢驗結果與原已知條件相同,說明原解答正確。

4.替換檢驗法檢驗時,可用另一種方法解題,如果這兩種方法求出的結果相同,則原解答正確。如:

現有250棵樹苗,按2∶3分給甲、乙兩個組去栽。甲組要栽多少棵?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250×2/(2+3)=100(棵)

然后,可用歸一法、倍數法和比例等方法去解答,進行驗算。

如用歸一法解:

250÷(2+3)×2=100(棵)

兩種解法所得結果相同,可初步判斷解答正確。

若通過檢驗發現解答有誤,可分以下兩步尋找錯誤所在。

第一步:檢驗列式是否正確。

這需要重新審視題目,弄清題中事件發生、發展順序,每個數量所表示的意義,題目所反映的數量關系,然后據此分析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是否正確。若列式正確,則進入下一步檢驗。

第二步:檢驗計算是否正確。

篇(8)

(1)物業管理發展不平衡。

由于對物業管理的認識、市場經濟發育程度、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的物業管理,覆蓋仍然偏小。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實有房屋建筑面積836465萬平方米,實行物業管理的102035.68萬平方米,實行物業管理率僅為12.2%。由此看來,物業管理在我國仍有巨大的潛力。

(2)專業人才的匱乏影響著物業管理行業向高水平、深層次發展。

物業管理行業發展時間較短,物業管理人才大多是從別的專業轉行過來的人員,他們缺乏專門的知識和系統的培訓,勝任單一普遍崗位工作的人才多,勝任多個崗位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少;初級管理人才多,高級管理人才少;特別是能擔任部門經理以上職務的人才更少。大家漸漸認識到物業管理除了專業技術知識之外,還需要學習法律、經營、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為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人才的培訓和培養勢在必行。

(3)物業管理市場建設不完善。

近些年,物業管理企業像雨后春筍般出現,但是物業管理的市場化程度仍然偏低,同行業之間缺乏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一方面有實力的物業管理企業難以找到項目,只能在原經營規模上艱難支持;另一方面企業想聘用自己滿意的物業管理公司卻無門路。有的雖然公開招標,但也存在虛假承諾、暗箱操作等不正當競爭手段,所有這些都影響了物業管理的健康發展。

(4)物業管理企業的經營能力不足。

目前大多數物業管理企業存在著規模效益差,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加之過分強調服務,使得企業忽視了經營、企業人員的自身建設,既不經常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又沒有建立嚴格的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和考核標準,使管理服務的內容、質量很難必到。隨著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物業管理企業單純地強調管理或服務已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

(5)產權人使用人參與意識差,管委會組建不及時,作用發揮的不好。

眼下,一些城市住宅小區管委會(業主委員會)組建的不及時,有的未按規定程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有的管委會不能代表產權人、使用人的意志作用。部分業主對物業管理的思想意識還有些滯后,對市場經濟認識不足。這也構成了阻礙物業管理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

2物業管理健康發展的策略

針對制約物業管理健康發展的種種情況,如何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全面分析影響我國物業管理發展的因素,使物業管理企業向著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的方向持續健康發展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1)人才的選擇是物業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一支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好、品行正的人才隊伍是物業公司參與競爭、志在必得的信心所在。內部建設必須加強員工的業務培訓和技術培訓,多學習、多取經,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外部方面,物業管理企業必須在品牌塑造上下功夫,創立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主動出擊,積極參與物業市場競爭,全面提升企業的知名度,為物業管理可持續發展奠定的基礎。

(2)物業管理市場必須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

招投標要求公平競爭,企業之間比管理、比服務、比成本、比效益,最終比品牌,優勝劣汰。這就要求行業破除保護主義、本位主義,為建立物業管理競爭機制創造條件。雖說目前政府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行物業管理實行公開招投標制度,但力度不大。政府既要營造競爭的環境,更要維護競爭的秩序。

(3)加快立法,健全物業管理法律、法規體系。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物業管理企業既涉及與政府、物業管理行政主管部門、上級管理部門的關系,又涉及與供水、供電、供暖、煤氣、物價、工商、稅務、市政、環衛、綠化、郵政、電信、交通、公安、管委會、派出所、居委會等關系。這些關系需要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和調整。因此,政府要通過自己的權威加速建立物業管理法規體系,為物業管理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4)加大物業管理的宣傳力度。

目前,在物業公司與業主之間,一方面存在收費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卻要求內容廣泛的優質服務,這種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的狀況不利于整個物業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所以要加大對物業管理的宣傳力度,幫助老百姓正確認識、理解、關心、支持物業管理。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物業管理消費觀念,實現權利和義務對等統一。

篇(9)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檔案信息化管理是檔案工作適應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檔案工作為社會服務能力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檔案部門大力推進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力圖使檔案工作與社會發展同步。尤其現在計算機管理廣泛應用于各類單位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各項管理活動中,電子文件以其快捷的辦公速度和傳遞速度逐步取代了紙質文件,如何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是做好檔案管理工作的關鍵。

一、檔案管理信息化的現狀

社會現代化的發展,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等事物的出現,使檔案的生成方式發生很大變化,諸如文件的起草、簽發、催辦、歸檔等運作過程在計算機和通訊線路中進行,這樣檔案的前身必須以機讀文件為主要形態,那么檔案也自然以機讀形式存在,這些檔案的利用方式與紙質載體檔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異。這種變化預示著檔案工作者將面對更多的機讀形式以磁盤為載體的檔案。廣大信息檢索者關心的是信息的內容,這些信息可能來自不同的機讀形式的檔案中。把這些檔案信息綜合系統地提供出來是檔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失時機地提供有價值的檔案信息。必須有一個精選的過程,使得機讀形式的檔案信息具有系統性,真實性、有價值性,用戶才能獲得更為完善的服務。由此看來,檔案信息電子化是檔案利用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1、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管理軟件缺乏統一性。檔案部門使用的計算機型號不一,規格各異,各自開發的軟件不能互用,并且沒有一個既適用于文件檢索又可用于檔案信息管理的計算機管理軟件系統,由于不能互調,就不能利用電腦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編輯成果,這制約了檔案信息電子化的進程。

2、檔案管理基礎工作標準化規范化仍需改進。檔案信息管理電于化的前提是基礎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但由于歷史原因,館藏檔案業務基礎差。案卷質量不高,特別是各類檔案的著錄細則相容性不強,系統軟件移植性差;檔案自動化工作尚無統一標準,僅著眼于某一個館或某個專業系統,無法全面實施、推廣統一標準,這也制約了檔案信息工作電子化。

3、檔案管理的技術標準,組織工作程序標準未從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特點和發展考慮,越來越多的歸檔“文件資料”是磁盤、光盤,現行的檔案整理、分類方法、著錄標準及有關規定已不能完全適應。

4、檔案信息管理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實現檔案信息電于化。首先要有現代化的人,管理人員要有較高的知識屢次和先進技術水平,不能僅僅滿足于一般的計算機操作。從目前看,許多檔案部門缺乏現代高技術人才,其中檔案、信息處理復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檔案人員現代技術水平偏低。甚至有現代文盲現象。盡管引進了現代化設備,仍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就談不上檔案信息電子化了。

二、加強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

1、建立網絡檔案系統。

在系統內建設數字化綜合應用平臺。建立健全內部服務網和公眾服務網,發揮網站的作用,使檔案網站成為宣傳檔案工作、開展檔案信息服務的窗口。促進檔案現行文件信息化的標準建設,根據系統建設需求,采購必要的硬件設備,為系統提供硬件基礎。提高檔案管理軟件的技術和應用水平,為保證檔案信息交換、實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創造條件。制定相應的策略、保障檔案資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強電子文件的管理是做好檔案信息化的關鍵

2.1電子文件的載體穩定性差,易損壞,隨著計算機信息管理網的建立與發展,越來越多的重要文件被傳輸上網。上網前,又按著信息管理部門的統一要求進行了文件格式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數據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對那些未輸送到計算機信息管理網上的具有保存價值的電子文檔,應由電子文件形成部門編目整理,也利用網絡技術向檔案部門傳輸,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網絡在各業務管理機構與檔案部門之間開通電子文件歸檔專遞網線,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網上的歸檔專用子系統。將上網與未上網的具有保存價值的電子文件通過此系統傳輸給檔案部門。檔案部門經與辦公自動化和信息管理部門協商后,要對歸檔的電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無論利用何種途徑歸檔,必須由電子文件形成單位按統一格式編目整理后,傳輸給檔案部門,不能由檔案部門自行從網上下載,以保證電子文件形成部門對其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檔案部門接收的電子文件一律應存入光盤,最好不用磁盤存貯。2.2電子文件歸檔所涉及的問題更加廣泛,受制約因素多,僅靠檔案部門獨家很難完成,應采取電子文件形成部門、檔案部門、計算機與信息管理部門三結合的方法。電子文悠揚形成部門熟悉各項管理業務,了解電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規律和歷史聯系,是承擔歸檔工作的主要責任者,在鑒定工作價值時最有發言權;檔案部門掌握歸檔的原則、方法,又了解全局情況,可以發揮把關和統籌作用;計算機與信息管理部門既是電子文件的形成單位,又是設計和維護信息管理網絡、管理電子信息的專業技術部門,在電子文件歸檔制度化、標準化的工作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個部門的職能應用于相互滲透,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優勢,在電子文件歸檔中集成一體,共同形成質量較好的電子文檔。

2.3,做好檔案歸檔電子文件的技術處理工作,實施電子文件管理戰略。新型文件材料的歸檔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檔案工作者必須深入到現行文件工作領域,對產生的大量電子文件的接收、處置乃至存儲工作進行指導,保護電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組合的來龍去脈。也就是說,通過采取技術處理,將已歸檔的電子文件改為“只讀性”文件,即只能讀不能寫的不可更改的文件,從而識別和保護電子文件的原始結構,保證電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與紙質文件一樣發揮社會效用。

2.4解決好檔案電子文件的保存問題。以化學磁性材料為載體的電子文件,從理論上講能夠長期保存。因為它的信息讀出是無接觸式的,不存在磨損。電子文件記錄在介質層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護層內,不怕外界磁場的影響,不會直接受到空氣中的灰塵、水份及有害氣體的侵害。但是,由于電子文件形成的時間短,缺乏實際貯存的驗證。所以,電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長期保存問題是有待檔案工作者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目前,對于長久保存的電子文件。需要定期進行復制,以防止信息損失。

三、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應采取的措施

篇(10)

管理原則和管理流程的創新能夠創造持久的優勢,使競爭地位發生巨大轉變在過去的100年中,像品牌管理事業部制這樣的管理創新,要比技術和產品創新更能創造持久的競爭優勢事實證明,管理創新比其他任何類型的創新都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使企業績效邁上了一個又一個新臺階但奇怪的是,很少有企業會為持續的管理創新而精心打造出一個專門的流程①大多數企業都有一套關于產品創新的正規方法,許多企業還有探索前沿科技的研發團隊近年來,為了提高速度和效率,幾乎地球上所有的組織都系統地重新設計了自己的業務流程可令人不解的是,卻鮮有企業或組織付出同樣多的努力去進行最重要的那種創新:管理創新

人們可能會認為是卓越的產品杰出的員工和優秀的領導者這樣一些因素使得通用電氣(GeneralElectric)杜邦(Dupont)寶潔(Procter&Gamble)Visa國際以及Linux等組織出類拔萃但如果經過認真探究,就會發現這些公司的成功背后還有另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管理創新在20世紀早期,通用電氣完善了托馬斯愛迪生(ThomasEdison)最著名的發明——工業研究實驗室(Industrialresearchlaboratory)通用電氣將有序的管理原則引入了科學發現的無序流程,在接下來的50年里,它獲得的專利比美國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要多通用電氣現在的競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追溯到那時的非凡成就杜邦公司于1903年率先開始進行投資回報率計算,從而在資本預算方法的發展中扮演了先鋒角色幾年之后,公司還開發出一種對公司眾多產品部門的績效進行比較的標準化方法諸如此類的創新使杜邦成為美國的工業巨頭之一寶潔公司在包裝商品行業的卓越表現源于20世紀30年代早期,當時公司開始將品牌管理的方法正規化此后數十年,寶潔公司一直憑借早期在無形資產創造價值方面取得的成功穩步發展現在,寶潔公司的產品組合包括16個品牌,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Visa國際組織是世界上第一家“近似虛擬”(Near—virtual)的公司,其成功要歸因于組織創新20世紀70年代,Visa的各個發起銀行在美國建立了一個聯合機構,從而為世界上最家喻戶曉的品牌奠定了基礎今天,Visa成為全球性金融網絡,連接著21000家金融機構和超過13億的持卡人計算機操作系統Linux實施的“開源式開發”(Opensourcedevelopment)是近年來管理創新領域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在諸如公共許可證和在線協作工具等其他創新的基礎上,“開源式開發”已被證明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機制,可以吸引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個人加入開發行列,并對他們的工作加以協調這些案例表明,一項管理突破能給進行創新的公司帶來強大的優勢,并使行業的領導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比之下,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帶來的優勢則往往較小

然而,并非每一項管理創新都會帶來競爭優勢任何形式的創新都遵循著一條“冪次法則”(Powerlaw):有一個能夠帶來巨大競爭優勢的真正激進的想法,就意味著有幾十個意義不大的其他想法但這絕不是不去創新的借口創新始終是一個數字游戲,你做得越多,收獲豐碩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管理創新可以定義為對傳統管理原則流程和實踐的明顯背離,或者對傳統的組織形式的背離,這種背離極大地改變了管理工作的方法簡單地說,管理創新會改變管理者的做事方式在一家大型組織中,改變管理者工作方式的唯一途徑就是重新設計控制其工作的各項流程諸如戰略規劃資本預算項目管理雇傭和晉升員工評估高管培訓內部溝通以及知識管理等管理流程,就是將管理原則轉化成日常管理實踐的工具這些流程會確立對管理者的工作加以控制的方式和方法公司運營層面上的創新關注的是公司的業務流程,如采購物流客戶支持等等,而管理創新則關注的是公司的管理流程

與其他類型的創新一樣,管理創新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如何才能產生真正新穎的創意盡管創新沒有什么簡單而標準的辦法,但是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成功要訣,你就可能會有更多的發現全新的原則非正統的思維非主流的智慧,這些能夠提升人類創造力的“放大器”,無論對于管理創新還是其他類型的創新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大多數公司中,管理創新都是即興而為,并且具有漸進性要想實現持續而大膽的管理突破,就必須有一個系統化的流程,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擺脫傳統理念的束縛

一般來說,人們對公司戰略變革抱有這樣一種信念,即認為變革必須從公司最高管理層開始,并且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在公司中實現變革從經驗上說,這樣的信念似乎非常正確,但作為一名管理創新者,必須能夠將貌似正確的東西和絕對正確的東西區別開來誠然,幾乎所有關于企業復興的故事,講述的都是新任首席執行管扮演了公司的救世主,扭轉了公司乾坤的英雄壯舉但是,這是世界上唯一可行的做法嗎?為什么需要一次危機來激發深刻的變革呢?原因很簡單,在大多數公司中,少數高層管理人員對公司戰略方向的轉變自始至終掌握著發言權所以,一個被傳統束縛的管理團隊,由于不愿意放棄昨天確定無疑的東西,可能會把整個組織適應未來發展的能力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一般來說,公司是需要通過一場危機來激發深度改革的,但這種現象并非某種自然定律,而不過是政治權力分配“頭重腳輕”的典型產物罷了

“首席執行官負責制定戰略”的觀點看起來合情合理,卻可能促使公司員工相信他們無法影響到公司的戰略方向或者改造公司的商業模式,因為他們只是戰略的執行者,而非創造者然而,如果企業的目標是加快戰略革新的步伐,或者是充分調動每位員工的想象力和激情,需要系統地廣泛分擔戰略創新的責任,那么這種以首席執行官為中心制定戰略的觀點就應當受到挑戰目前,公司的戰略規劃流程充滿著精英主義色彩,賦予了高級管理人員過多的發言權,而犧牲了一線員工的新創意,這極大地限制了公司可供考慮的戰略選擇的數量解決有爭議問題的最佳方法,不是強制推行對其他所有人都不利的某個觀點,而是努力尋求一種能把各個相關方面的多種不同觀點整合在一起的更高層次的解決方案作為一名管理創新者,必須有能力挑戰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必須對每一個管理信條提出兩個問題首先,這一信條是否對實現的終極目標有妨礙?其次,是否能夠想象出與這一信條所反映的現實不符的其他情形嗎?那種認為首席執行官是戰略總設計師的傳統觀點,只不過是一個傳統而已這個觀點并非完全錯誤,但也非完全正確當人們以批判性的眼光來檢驗其他格言時,很可能會發現許多格言也是同樣不可信的隨著舊事物不再確信無疑,進行管理創新的空間就增大了

各種傳統的管理思想往往在公司管理者的思維中根深蒂固,很難被人察覺,而且人們對這些思想奉若神明,不敢質疑然而,要充分了解新管理原則的威力,就必須擺脫過去的慣例對想象力的束縛雖然一些被人們堅信的某些東西可能在科學上已有定論,但大多數東西并非如此盡管承認這一點可能會讓人感到很痛苦,但許多被視為管理智慧的東西只不過是偽裝成不容爭辯的真理而未遭到質疑的教條而已

二培育應對變革的能力

企業應對變革的能力是實現企業管理創新的保障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tonM.Christensen)的研究顯示,影響商業組織變革能力的因素有三個:資源流程和價值觀②盡管變革管理和流程再造理論認為,流程是可以改造的,但事實上,流程遠不如資源那樣靈活,適應性也要更差一些,而價值觀就更是如此了所以,為了應對變革與創新,如果一個商業組織需要建立新的流程和價值觀,管理者就必須開創一個新的組織空間,用來培育應對變革的能力做這件事的方式不外乎三種:第一,在公司內部建立一個新機構,建立新流程;第二,從現有組織中分拆出一個獨立的組織,建立解決新問題所需的新流程和新價值觀;第三,收購一個外部組織,其流程和價值觀必須與新任務的要求高度匹配簡言之,需要建設一個既獨立又有根基的新增長平臺部門,新增長平臺部門既獨立于又極大地依賴于企業的現有業務組織結構工作方式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它必須有其獨立性,因為新增長平臺需要比普通業務部門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開發的成效,同時它還在培育能夠使企業具備一種走出現有經營模式與組織文化的能力

建立新增長平臺的機會存在于公司的實際或潛在能力組合未滿足的客戶需求和大環境的變化這三者的相交之處當企業發現一個新產品機會時,應該通過新平臺的角度來審視它我們可能看到的是這個創新還會帶來一些我們不曾想到的產品服務或者其他業務這個創新使得進入新市場的速度加快,也使得企業獲得了新的能力在變化日趨加快的世界中,持續不斷地進行戰略更新是保證你不失去競爭力的唯一途徑,而在企業組織中無處不在揮之不去或前所未有的任何問題,都不大可能用從別人那里拿來的舊的管理原則來解決管理創新就意味著全新的問題就要求用全新的原則,要求采用能夠揭示新方法的新的管理原則

三致力于解決重大的管理問題

問題越是重大,創新的機會就越大雖然重大的問題并不總是帶來重大的突破,但細小的問題從來不會帶來重大突破大約80年前,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motors)創造了事業部制的組織結構,以便應對一個看上去非常棘手的問題:怎樣理順通用汽車下屬子公司間龐雜的關系,這些子公司是公司總裁威廉杜蘭德(WilliamC.Durant)通過收購而組織到一起來的杜蘭德的繼任者皮埃爾杜邦(PierreDuPont)于1920年接手通用汽車后,要求他的一位高級副手小艾爾佛雷德斯隆(AlfredP.Sloan,Jr.)協助他對通用汽車這個機能失調的帝國進行精兵簡政斯隆的解決辦法是:設立一個負責制定政策和實施財務控制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并按產品和品牌設立事業部,負責日常運營正是憑借這一管理創新,通用汽車才能充分利用它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1931年,在斯隆的領導下,通用汽車最終取代了福特汽車公司(Ford),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制造商

事業部制的實質是根據企業從事的行業,按產品地區客戶來劃分部門事業部在企業宏觀(下轉第83頁)領導下擁有完全的經營自,實行獨立核算,使大企業在內部獲得小企業的活力我國的通信制造商中興通訊就借鑒了事業部制的經驗,實行的是“準事業部制”的組織管理制度與事業部制體制不同的是,中興通訊的準事業部制不擁有完整的自主經營權,雖然產品事業部和營銷事業部都有經營指標,但產品事業部不直接做銷售,必須由營銷事業部負責銷售,而營銷事業部只能銷售產品事業部的產品這實際上決定了事業部的獨立核算只能是“相對的”,各自獲得的利潤只能是“階段性的”準事業部制是從傳統的職能管理部門向事業部制過渡的中間性產物,由于向各事業部下放了決策權,使事業部的積極性和靈活性大為提高,使各事業部的經理層成為公司總體管理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為了最大程度地增加管理突破的可能性,需要從一個既有重要意義又使人振奮的問題入手要想解決重大管理問題,還必須具備不屈不撓和堅定不移的精神,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可以激發你的想象力,例如,人們可以通過關注那些讓公司一直左右為難的取舍問題來激發想象力人們總是有一種想超越這種似乎無法調和的取舍的欲望,而推動管理創新的往往就是這種強烈的欲望再如,你可以試著想一想你的公司在未來即將面臨哪些新的挑戰?這些挑戰帶來的突變將會要求企業進行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這樣,你就可以發現一些你的公司應當在今天就開始應對的明天的問題,并去考慮一些目前公司力所不及,但經過你和管理團隊的共同努力可以變為力所能及的事情

對于身處信息紛繁復雜的發達地區的人們而言,正確判斷哪些信息應該予以關注或忽略,以及如何對自認為重要的信息進行組織與傳播,已逐漸成為一種核心能力這種信息綜合能力對于領導者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在決策中往往需要從整體上考慮各種復雜的因素,而且決策結果事關重大隨著人們對信息綜合的理解不斷加深,將會有更多的領導者能夠像達爾文那樣,撥開擋住自己視線的層層灌木,看到一整片茂密的森林

注釋:

①這里所指的流程是指組織成員互動協作溝通和決策的模式,組織成員通過這些模式將資源轉化為價值更高的產品和服務

②按照克萊頓克里斯滕森的解釋,價值觀是指商業組織用于確定優先事項的標準,它通常關注兩類價值觀:第一種價值觀與毛利率有關,也就是公司最低可以接受多高的利潤率;第二種價值觀涉及商業機會,也就是管理者認為一個商機必須達到多大規模才值得關注

上一篇: 藥學質量工作計劃 下一篇: 網絡傳播權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动漫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狠狠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久 | 午夜男女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综合久久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欧美高清福利片 | 中文字幕一二区二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