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2 22:37: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歷史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記住工業革命首先開始的國家、時間;記住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進蒸汽機,富爾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的基本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和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理解工業革命的概念和英國首先發生了業革命的原因以及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影響。
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和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工業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機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門間相互促進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比較、判斷、聯系、推理分析歷史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工業革命中的一系列發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
通過工業革命中一系列國家的科學家在發明創造中相互促進的學習,讓學生樹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開放性觀點;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為祖國建設而學習的思想感情;
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展需要技術革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教材處理
教學重點:瓦特與蒸汽機;工業革命的影響。
重點突破:引導學生讀圖、閱讀,啟發學生思考:蒸汽機的改進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什么好處?并通過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以此為依托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協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工業革命的影響用圖示幫助學生理解。
本課教學難點:工業革命及其影響。
難點突破:工業革命的影響,抓住兩個關鍵點即:一是它引起生產技術的巨大變革,二是使社會關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通過表格引導學生分析透徹。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從衣服的質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說起,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輕松、興奮入題。
2.珍妮機的故事
提問:你知道人類歷史上第一臺紡紗機器是什么時候、在哪個國家、由誰發明的?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學習、解決以上問題,然后師生共同確認:人類歷史上第一臺紡紗機是1765年由英國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的,命名為珍妮機。
引導學生知道有關珍妮機的基本史實后,點撥以下兩個問題:
①你了解英國嗎?(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談18世紀的英國)珍妮機的問世是不是偶然發現?為什么?借此加強學生對前后所學歷史知識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系統理解歷史知識,并留給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
②珍妮機問世后在英國生產領域引起怎樣的廣泛影響?在學生找到答案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棉紡織業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起點,點燃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能不能成燎原之勢?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當時珍妮機在中國被發明出來,情況會怎樣?為什么?引導學生自由暢談。最后教師結論: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棉紡織業,是英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3.瓦特與蒸汽機
引導學生從珍妮機發明的歷史中回到現實,從身邊熟悉的工廠機器談起,最早的機器是棉紡機器,隨后各行各業形形的機器誕生了,機器誕生的價值是更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推動時代進步,其關鍵是機器能轉起來,是什么力量驅動機器的轉動呢?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樣的(如人力、風力、水力、電力等等),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答案靈活應變,巧設懸念,自然地將學生帶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與蒸汽機的改良,幫助學生理解“蒸汽時代”。
采用談話法教學處理這一重點目內容。從蒸汽機改良前后驅動機器的動力及其利弊開始對話,從師生對話中使學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時代價值,激發學生意氣風發的積極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大膽揣測學生心理,也許有些同學心想:“我要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多好啊,說不準我也像瓦特先生一樣有偉大的發明,將人類帶入一個新時代”。教師質疑后,學生的聲音可能有兩種:一種是認可,一種是不一定。教師在引導的基礎上確認: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在二百多年前與瓦特同齡的人個個都像瓦特那樣有偉大的發明,瓦特之所以有偉大發明雖然是時代的產物,但跟他個人努力分不開。指導學生閱讀,完成動腦筋問題。
4.火車的誕生
1.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和特點;壟斷組織的形成;英法美德俄日等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的特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2.能力目標:
(1)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特點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2)通過對壟斷組織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本質的能力。
(3)通過主要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教學,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通過對“壟斷”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生產關系必然要適應生產力要求。
(3)讓學生認識到,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不平衡性和矛盾加劇。
(4)讓學生認識到,殖民體系的形成標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教學方法
(1)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和特點時,指導學生用列表對比的方法、閱讀分析史料的方法分析問題。(2)學習壟斷組織形成一目時,指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現象。(3)學習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指導學生用概括歸納的方法,分析掌握重要的歷史現象。
重點難點
1.重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壟斷組織的形成、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特征。2.難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特點。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師: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在這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1.成就
師: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科學技術對工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
2.特點
師:(小結)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是從紡織部門的紡紗環節開始,然后推動其它環節,層層展開,不斷深入,且各項發明呈逐步遞進的關系。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電力、內燃機和交通工具、通訊、化工工業——幾乎同時展開的。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補充)
師:(小結)是因為兩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主要發明,都是為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如:英國出現“紗荒”,促成珍妮紡紗機的誕生;紡織部門使用機器后,對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繼而有蒸汽機的問世。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科學研究的新發現為先導的,它的新發現在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各個領域幾乎同時進行。
另外,教材總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是工匠在總結自己實踐經驗基礎上的發明,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是在科學研究新發現基礎上的應用。請同學們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糾正或補充)
師:(小結)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較少,因此,生產過程中革新創造,利用實踐經驗就可完成。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再依靠實踐經驗來實現生產過程中的發明創造就不夠了,必需以科學研究的成果作為基礎。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明的前面,并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
下面我們看教材總結的又一個特點。
生:(讀書)
師: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而且主要成果也都發明在英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補充或糾正)
師:(小結)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時,只有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即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當時,世界上只有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而其他國家都還處于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狀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形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此,就使得兩次工業革命在日本、德國、俄國、美國交叉進行。這樣,兩次成果都采用,從而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二、壟斷組織的形成
1.形成
師: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推動了社會關系的變革,這就是壟斷組織的產生。壟斷組織是怎樣產生的?
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師:(小結)主要是兩個途徑,一是先進的企業擠垮、兼并落后的企業,使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需要實行大規模的集中生產,使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2.影響
師:(總結影響)
第一、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第二、為科研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取得新成果,加快新成果的應用步伐。
第三、壟斷組織的產生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總之,我們可以看到,壟斷組織的出現,實際上是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之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調整不僅適應了發展起來的生產力,還反作用于生產力的發展。因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政治日益腐敗。資本家建立的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這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造成了世界的緊張局勢,也給亞非拉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三、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發展比較快,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法國的發展相對緩慢,俄國的資本主義也發展,但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
1.美國——托拉斯帝國主義(經濟發展快壟斷程度高)
師: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美國是工業發展最迅速的國家。在這一階段,美國工業由以輕工業為主發展為以重工業為主。到1894年,美國的工業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這一階段,美國的工農業比重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1889年其工業產值已超過農業產值約兩倍。
美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
第一、優越的自然條件。美國領土幅員遼闊,礦藏資源豐富。
第二、廣闊的國內市場。領土的擴張和美國內戰的結束,提供了廣大市場。
第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歐亞移民不斷進入美國,帶來必要的技術和經驗。
第四、充足的資金。內戰后國內政治形勢穩定,吸引了歐洲資本大量涌入。
第五、直接采用新技術和新生產方式(壟斷組織)。
由于托拉斯是美國最盛行的壟斷組織形式,所以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
2.德國——“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經濟大發展帶有強烈軍國主義色彩)
師:德國在1871年統一后,經濟發展的速度是驚人的。到20世紀初,就德國經濟總體來說,不但超過法國,而且也超過英國,僅次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德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如下:
第一、從內因看,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二、從外因看,對法戰爭勝利,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和資源。
第三、從技術看,作為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更易于采用新成就、辦新企業。
第四、從生產看,德國壟斷組織發展程度也很高,僅次于美國。
總之,因為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容克地主控制政權,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容克和資產階級日益融合為一,容克地主大量加入壟斷工業和銀行業,壟斷資本家則力圖擠入貴族行列。由此,半專制主義的統治形式和封建的意識形態繼續保存著,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和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擴張欲望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3.英國——“殖民帝國主義”(經濟發展緩慢從殖民地榨取巨額利潤)
在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英國經濟在繼續發展。但與美國和德國相比,就相對落后了,被美、德趕上并超過,喪失了它19世紀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英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第一、企業包袱重,不愿采用新技術。
第二、在殖民地可以獲取高額利潤,使得資本家寧愿把大量資本輸往殖民地,也不愿用于更新國內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
總之,英國雖然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下降了,但還是很繁榮的,其繁榮是建立在對殖民地的榨取上的,殖民地對英國的興衰具有極大的意義。因此,英國被稱為“殖民帝國主義”。
4.法國——高利貸帝國主義(經濟發展緩慢但信貸資本發達)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法國的經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實現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但這一時期,就法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看,是比較緩慢的,被美國和德國遠遠超過,其經濟地位從世界的第二位下降到世界的第四位。影響法國經濟發展的因素,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再回答。
生:(回答,并相互補充)
師:(小結)
第一、法國小農經濟大量存在,市場狹小,阻礙了工業的發展。
第二、中小企業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業新裝備和新技術的采用。
第三、普法戰爭戰敗后的割地賠款,在資金和資源上妨礙了法國經濟的發展。
第四、資本家把大量資本投在國外的信貸領域,而不是投在國內生產領域。
總之,法國成為僅次于英國的第二大資本輸出國。但法國的資本輸出與英國不同,法國的資本輸出極大部分是給外國政府的財政貸款,而不是像英國那樣,是生產性的投資。這種非生產性的高利貸性質的資本輸出,使法國每年收獲巨額利息,法國成了歐洲的高利貸者。因此,它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5.俄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經濟落后且有濃厚的軍事性和封建性)
俄國1861年改革,標志著俄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改革后,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世紀后半期,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俄國的工業有了大幅度增長。20世紀初,俄國的壟斷組織已控制了俄國的工業生產,俄國也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但從各項經濟指標看,俄國明顯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俄國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殘余勢力的強大。政治上,沙皇專制制度的存在,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經濟上,大量農奴制殘余的存在,導致農業的落后和國內市場的狹窄。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沙皇為開辟國外市場,熱衷于對外侵略擴張,因此俄國帝國主義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特點,被稱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六、日本――“帶軍事封建性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且帶軍事性和封建性)
師:日本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發展,請大家先看課本相關內容思考
生:(看書并思考討論)。
師:(歸納)日本大發展的原因主要是:A、明治維新的成功推動了經濟發展;B、1885年前后,工業革命出現;C、日本發動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獲得民巨大利益,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的大發展。總之,到20世紀初,日本工業革命基本完成。那么,它具有什么特征呢?請大家繼續看書思考。
生:(看書并思考討論)
師:日本封建性壟斷集團因為無力用經濟手段同其它強國競爭,就與軍閥集團聯合采取軍事手段,發動日俄戰爭等,為其資本主義的發展尋找廣闊市場。所以,日本帝國主義被稱為“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早在1876年前,明治政府就已出臺“大陸政策”:以征服朝鮮,作為征服中國的跳板;以征服中國作為征服世界的基礎,抑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發展。所以,在1876年,日本以武力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1910年又迫使朝鮮簽定《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了朝鮮。總之,20世紀初,日本完成了向亞洲大陸擴張的第一步,與此同時日本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過渡。
三、列強對世界的瓜分
1、列強加大對亞非拉美國家的侵略。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西方列強更加加大了對亞非拉美國家的侵略,亞洲除了日本,非洲除了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以外,幾乎都淪為了列強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保護國;拉美國家也基本上成為美國和英國經濟的附庸。
2、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由于資本主義統治和控制了世界絕大部份地區,所以,殖民體系形成,這也標志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的形成。這主要是因為資本主義的開放性和擴張性造成的。
3、評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A、它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增長和世界貿易量的增加;B、有利于先進生產技術、思想、文化的傳播,推動世界整體的進步;C、有利于打破各地區的封閉而走向相互聯系與交往;D、便利了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的侵略,造成了東方國家的長期落后。
小結: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呈現出什么特點?
生:(議論)
師:(小結)各國經濟都有飛躍式的發展;都實現了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各國發展不平衡加劇,原先最先進的國家被后起的國家超過。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經濟飛速發展的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有什么共同的原因?
生:(議論)
師:(小結)統一的國內市場;直接采用新技術;資本主義大農業的發展;國家政治的相對穩定;政府積極發展經濟的政策等。為什么同樣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經濟飛速發展,而俄國卻明顯落后?這說明了什么?
生:(議論)
師:(小結)兩國所處的客觀條件基本相同,但主觀條件不一樣。德國的國內環境,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俄國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朽,農奴制殘余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說明,只有主觀和客觀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后起國家的發展速度才可能超過發達國家。
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清末愛國思想出現的背景,分析其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候,嚴復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并譯著《天演論》,宣傳生物進化觀點和社會進步理論,引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會動蕩不安,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魏源、嚴復等人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主張向西方學習,這種勵志圖強,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是“清朝的文化”中關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國文化狀況以及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變化很有幫助。清朝末年,社會腐朽、落后,國家不斷淪喪,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愛國的思想家們不甘落后,勇于革新進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會黑暗之時,在我國思想文化界呈現出一些鮮活進步的現象。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后,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積極倡導者,他編寫的《》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啟導著中國知識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新動向。19世紀末,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變法運動興起,嚴復正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傳的社會進步理論,打擊了封建勢力,啟發中國知識界去探索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尋找救國之路。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本目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對《天演論》是什么樣的著作并不了解,嚴復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特別是《天演論》所宣傳的思想是什么?在當時為何能產生巨大影響?這都需要把嚴復的思想同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聯系起來考慮,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
魏源和《》:這是本課重點之一。結合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分析魏源等人開明思想出現的原因。然后,教師簡介魏源的生平,引導學生看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主要圍繞魏源思想產生的背景、《》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要讓學生領會魏源思想的愛國性。
難點突破方案
嚴復和《天演論》: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引導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創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情況,指出嚴復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結合小字,對嚴復的生平作一簡單介紹。然后指導學生看書,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分析嚴復的思想形成的背景:后,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嚴復力主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關于《天演論》及其進化論的觀點,教師可以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指導學生閱讀書中小字部分,著重指出嚴復翻譯此書的主要目的在于宣傳“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為19世紀末期的維新變法運動搖旗吶喊。最后,點明嚴復翻譯《天演論》的重要意義。
教法建議
導入新課:教師可以提問上節課有關科學技術的內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學”的影響下,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國依然落后挨打,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愛國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尋找救國之路。由此導入新課。
《四庫全書》:引導學生掌握該書的性質、分類以及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書中插圖和小字部分學生自學,不作要求。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
難點: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提問:清朝末年,我國出現了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這不能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進步思想家們意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從而引出新課。
二、《四庫全書》:
性質:這是清朝乾隆年間官修的一部大叢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分類和意義: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各類書籍3000多種,近8萬卷,保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清政府為了鞏固統治,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政策,刪改、銷毀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統治的書籍,也是祖國文化遺產遭到很大破壞。
三、魏源和《》
1.簡介魏源的生平。
2.《》:學生閱讀書中相關內容后,教師指出:《》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一部專著,也是介紹和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著作。這部書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魏源的思想有什么進步性?產生了什么影響?
魏源主張向西方學習,表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過來,開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啟迪人們通過學習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四、嚴復和《天演論》
1.簡介嚴復:引導學生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就在天津主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史實。結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嚴復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地介紹。
2.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提問:嚴復生活的時代和魏源生活的時代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嚴復主張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是與19世紀末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變法思想高漲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不斷深化的結果。
3.《天演論》及其影響:為了介紹和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嚴復一生翻譯了大量西方學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論》的影響最大。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看書討論《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和“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真實目的在于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合理性,通過變法使社會由落后變為先進是自然之理,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錯誤觀點。很顯然,嚴復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封建保守思想進行了有利的抨擊,啟發中國知識界探索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師指導,以學生自學為主)
1.背景:傳統科舉制度的弊端在于脫離社會實際,培養不出有用的人才。以后,受西方的影響,新式學堂紛紛建立,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時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張之洞等奏準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
小結:以來,隨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先進的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的落后,他們主張學習西方、抵御外侮、變革社會,實現國家的富強這種進步的思想引導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尋找救國的道路。這種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的愛國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板書設計
清朝的文化——進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庫全書》——世界最大的叢書
二、進步思想家——“與時俱進”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
嚴復: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
(1)嚴復的思想:效仿西方,變法救國
(2)《天演論》及其作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世道必進,后勝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舊教育制度的弊端
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和廢除科舉制
知識結構
夏
商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
歷法
《夏小正》
出現天干地支
醫學
醫藥學知識豐富,已經分科治療
地理學
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生物學
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甲骨文中記載了許多動植物名稱
古籍
《上書》和《周易》
藝術
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
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高峰,出現平雕和浮雕技術
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高峰,青銅器上有大量青銅銘文出現
教學建議
教學設計思路
在講述甲骨文時,應利用書中提供的《二里頭遺址陶器上的符號》使學生認識到漢字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至奴隸社會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經是較成熟的文字。通過展示適當的甲骨文圖片,使學生對甲骨文以及其史料價值有進一步的了解。講述科學和技術時,教師應強調周人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環保知識。
可以采用由學生列表歸納夏、商、西周時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進行小結。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寫或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滿朱砂,其字體與今不同,因此難以辨認。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個。經過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分析、判斷,能夠辨認的已近兩千。這些甲骨文字,多為從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許多字的筆畫繁復,近似于圖畫,而且異體字較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聲、假借的文字,從而說明文字的使用已經有了相當長久的歷史。
當時人們用被灼燙過的甲骨上的紋絡來判斷事物的吉兇。占卜完畢,就將占卜的時間、人名、所問事情、占卜結果,以及事后驗證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國家軍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成為現今人們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錯概念
我國的信史開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錯誤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理解為有確切紀年的歷史了。
典型例題
例1與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進步表現在()。請從下面表達中挑選正確選項。
①奴隸地位低下②青銅冶鑄技術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現④歷史上的確發紀年開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夏、商時期文化發展的掌握,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夏、商兩朝文化的各自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縱向比較。
例2從商代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請從下面表述中挑選正確選項。
①中國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態②今天漢字的雛形
③商王的社會活動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記錄
1.文藝復興運動的時間、分期和性質;意大利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原因;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文藝復興的主要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成就;文藝復興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
2.(1)通過對文藝復興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2)通過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實現的。
3.(1)通過對文藝復興中的科學探索的認識和宗教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理性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反對宗教迷信。(2)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人的價值,培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3)通過對優秀文藝作品的介紹,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情趣和態度。(4)通過對布魯諾為追求真理而殉難事例的介紹和文藝復興時期先驅者的大無畏戰斗精神的講述,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科學素養和優良品質。鼓勵學生從小樹立勇于創新,勇于實踐的信念和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文藝復興運動是在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的歷史背景下,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的反封斗爭,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宗教改革,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文藝復興的前因后果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歷史過程、歷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評價歷史現象、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文藝復興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養學生文藝鑒賞的能力。
(4)通過引導學生課后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文藝復興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跡以及自主完成書面介紹材料的活動,培養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學會整理,獨立形成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分析
人文主義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人文主義”是貫穿文藝復興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藝復興各個領域和各項成就的基本依據,也是文藝復興反封建性的基本體現,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開端,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乃至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于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于文藝復興運動中,因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在科學發展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天文學的發展沉重的打擊了天主教會,進一步將人們叢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
重點的突破方案
(1)通過講解“人文主義”的英文單詞“Humanism”的構詞法,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相關的小字部分,使學生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有關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歷史,結合已學過的有關意大利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以及回憶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原因,并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使學生能夠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發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以及相關圖片和資料進行講解,并由學生設計《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成就一覽表》,使學生掌握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發展。
難點分析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難點。高中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強,對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理論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較難理解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
難點的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興起的原因和思考為何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核心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使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文藝復興運動發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藝復興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復興;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歷史條件。討論意大利文藝復興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掩護。指導學生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成就一覽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文藝復興
重點:意大利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手段:電教手段應用:使用《創世紀》Flas、相關視頻資料和圖片;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對比中世紀的繪畫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推測兩幅畫出現的大概時間,并帶著“為什么兩幅畫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它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開始學習新課。
二、意大利文藝復興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在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各個方面的成就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掩護?”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封建神學在歐洲的地位、封建神學的理論體系的來源、當時資產階級與封建神學力量對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資產階級為什么會以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形式,開始了反天主教會和封建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什么沒有公開舉起反封建制度的鮮明旗子?”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的本質的關鍵。教師“導”正是體現在引導學生的思路集中在“關鍵”問題上,由此使學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
三、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后期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在十六世紀達到?”
這一問難度較大,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前兩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思考,使學生將前兩節課所學內容與本節內容較好的聯系起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路和貿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使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主義萌芽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基本原因,進而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制作《西歐諸國文藝復興成就一覽表》。有重點的引導學生分析莎士比亞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對比此時的作品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作品的區別。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將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與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了解文藝復興的范圍、時間,認識到文藝復興在十六世紀達到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小結
學生回答在導入時提出的問題,并總結歸納文藝復興的時間、范圍、性質及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有關問題,制作一系列表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設計問題、點撥和適當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三節文藝復興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的背景
2.人文主義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喬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時期的“美術三杰”
6.馬基雅維利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1.英國的莎士比亞
2.法國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萬提斯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哥白尼和“太陽中心說”
2.開普勒和伽利略
3.數學、物理學的發展
4.布魯諾和弗蘭西斯·培根
探究活動
1.文藝復興運動的時間、分期和性質;意大利首先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原因;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文藝復興的主要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成就;文藝復興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和發展。
2.(1)通過對文藝復興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2)通過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實現的。
3.(1)通過對文藝復興中的科學探索的認識和宗教在歷史上的作用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理性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反對宗教迷信。(2)通過對人文主義的認識,使學生充分認識人的價值,培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3)通過對優秀文藝作品的介紹,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情趣和態度。(4)通過對布魯諾為追求真理而殉難事例的介紹和文藝復興時期先驅者的大無畏戰斗精神的講述,培養學生勇于追求和捍衛真理的科學素養和優良品質。鼓勵學生從小樹立勇于創新,勇于實踐的信念和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文藝復興運動是在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的歷史背景下,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的反封斗爭,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宗教改革,使歐洲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文藝復興的前因后果教學,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歷史過程、歷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和評價歷史現象、人物的能力。
(3)通過對文藝復興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養學生文藝鑒賞的能力。
(4)通過引導學生課后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文藝復興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跡以及自主完成書面介紹材料的活動,培養學生學會選擇、學會學習、學會分析、學會整理,獨立形成觀點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分析
人文主義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人文主義”是貫穿文藝復興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藝復興各個領域和各項成就的基本依據,也是文藝復興反封建性的基本體現,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開端,在文藝復興運動中,乃至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對于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于文藝復興運動中,因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在科學發展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天文學的發展沉重的打擊了天主教會,進一步將人們叢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
重點的突破方案
(1)通過講解“人文主義”的英文單詞“Humanism”的構詞法,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相關的小字部分,使學生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2)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的有關拜占廷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歷史,結合已學過的有關意大利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以及回憶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意大利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原因,并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總結;通過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藝術、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使學生能夠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
(3)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發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說》和《日心說》的課件以及相關圖片和資料進行講解,并由學生設計《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成就一覽表》,使學生掌握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發展。
難點分析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難點。高中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還不強,對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理論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較難理解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了反對封建神學的斗爭。
難點的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文藝復興興起的原因和思考為何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核心的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使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文藝復興運動發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藝復興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復興;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歷史條件。討論意大利文藝復興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掩護。指導學生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成就一覽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文藝復興
重點:意大利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手段:電教手段應用:使用《創世紀》Flas、相關視頻資料和圖片;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對比中世紀的繪畫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推測兩幅畫出現的大概時間,并帶著“為什么兩幅畫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它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開始學習新課。
二、意大利文藝復興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在引導學生賞析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各個方面的成就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要借助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為掩護?”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封建神學在歐洲的地位、封建神學的理論體系的來源、當時資產階級與封建神學力量對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資產階級為什么會以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這一形式,開始了反天主教會和封建神學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什么沒有公開舉起反封建制度的鮮明旗子?”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的本質的關鍵。教師“導”正是體現在引導學生的思路集中在“關鍵”問題上,由此使學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質。
三、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后期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在十六世紀達到?”
這一問難度較大,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前兩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思考,使學生將前兩節課所學內容與本節內容較好的聯系起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路和貿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西歐諸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使文藝復興傳播到西歐各國并繼續發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主義萌芽是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基本原因,進而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制作《西歐諸國文藝復興成就一覽表》。有重點的引導學生分析莎士比亞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對比此時的作品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作品的區別。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詳細內容參見“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將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與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成就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了解文藝復興的范圍、時間,認識到文藝復興在十六世紀達到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
小結
學生回答在導入時提出的問題,并總結歸納文藝復興的時間、范圍、性質及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有關問題,制作一系列表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設計問題、點撥和適當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三節文藝復興
一、意大利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的背景
2.人文主義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喬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時期的“美術三杰”
6.馬基雅維利
二、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1.英國的莎士比亞
2.法國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萬提斯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哥白尼和“太陽中心說”
2.開普勒和伽利略
3.數學、物理學的發展
4.布魯諾和弗蘭西斯·培根
探究活動
基礎知識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歐國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國、英國宗教改革;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和各種社會矛盾;尼德蘭的地理概念;尼德蘭人民爭取獨立的歷史過程;尼德蘭革命的歷史意義。
獲取知識的途徑
通過對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質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通過宗教改革的形式進行反封建斗爭。通過對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這次革命是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1)通過對封建專制和西班牙統治者的暴行的認識,引導學生發展痛恨專制統治和民族壓迫的情感。
(2)通過了解尼德蘭人民獨立斗爭的經歷,引導學生體會珍愛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敢于對惡勢力抗爭的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并列,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一場反封建斗爭,而且,它更加廣泛、深刻,因為它觸及了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還同他們的經濟、政治利害息息相關。而尼德蘭革命既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又是一場勝利的民族。革命的成功同時宣告了資產階級在思想意識領域中的勝利。北方獨立后,荷蘭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教材對學生發展影響的分析
(1)通過對尼德蘭革命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歷史中的因果關系和追蹤歷史演變進程的能力。
(2)通過對尼德蘭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認識歷史的能力。
(3)通過對與尼德蘭革命相關的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重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宗教改革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另一場反封建斗爭,其影響比文藝復興更為廣泛、深遠。(2)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蘭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成果——荷蘭,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
重點的突破方案
制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討論①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教會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②為什么早期資產階級會反對天主教神學?反對天主教會的實質是什么?③西歐哪些階層要求進行宗教改革,為什么?④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⑤宗教改革的意義⑥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⑦尼德蘭革命的影響等問題,使學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和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
難點分析
本節的難點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高中學生追蹤歷史演變進程、理解歷史中的因果關系的能力還較差,還不能較好地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這一原理認識歷史。因此,在理解上述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難點的突破方案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①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②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在德國爆發③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④尼德蘭革命中南北分道揚鑣的原因何在等問題,使學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以及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學生根據教師制定的學習目標,有目的的自學本課內容。對于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采取組織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講解的方式解決。
教學設計示例
第四節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重點:宗教改革的原因、影響;尼德蘭革命的前因后果
難點: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蘭南北分裂的問題;尼德蘭革命與宗教的關系問題
教學手段:使用投影儀出示學習標準,引導學生自學的閱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復習文藝復興的性質、作用
二、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出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⑴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教會在社會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⑵為什么早期資產階級會反對天主教神學?反對天主教會的實質是什么?
⑶西歐哪些階層要求進行宗教改革,為什么?
⑷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
⑸宗教改革時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
⑹宗教改革為什么首先在德國爆發?為什么當時進行的反封建斗爭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點以及意義
⑻英國國王為什么進行宗教改革,英國的資產階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質是什么?
⑽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⑾編寫尼德蘭革命大事年表、
⑿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
⒀尼德蘭革命中南北分道揚鑣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蘭革命的影響
學生在分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關系”時,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到:人文主義者的觀點,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擊天主教會的炮彈。
在解決“為什么說加爾文教是新教中的激進派”這一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路德教與加爾文教教義的不同入手。
關于“為什么尼德蘭革命在加爾文教的旗幟下進行”這一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尼德蘭地區的主要矛盾:尼德蘭的資本主義發展與西班牙封建統治之間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剝削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從根本上說是既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蘭殘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為,不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關于“尼德蘭的分裂的原因”。應引導學生從尼德蘭地區居民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南北方的、南北方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分析。
三、小結
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并對本章內容進行總結。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閱讀課文學習本課,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制定學習目標、對學生學習加以引導、點撥和適當的講解,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四節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爾文教派
4.法國的宗教戰爭
5.英國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運動的歷史意義
二、尼德蘭革命
通過基督教的產生和基督教會三大派別的形成的學習,對于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培養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通過對于基督教會的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基督教會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節簡單介紹了拜占廷帝國及其文化,重點介紹了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基督教會起源于羅馬帝國統治的奴隸制度時期,逐漸演變位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歐洲最大的封建主,資本主義產生后新教又進一步稱為資產階級進行革命的工具,直至今天仍然很有市場,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本節教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起后的地位。
教法分析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建議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參看教材內容,整理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教師在簡單介紹基督教的教義后,設計以下問題要求學生分析回答:①基督教為什么在公元1世紀產生于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一帶的猶太人中間?②基督教會是窮苦人的組織,羅馬帝國皇帝對其也采取敵視、鎮壓態度,可后來為什么轉而承認基督教會的合法地位呢?③基督教會的兩次大分裂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出現的?其結果如何?④你如何看待基督教會的上述演變?學生回答后教師根據“重點分析”部分的內容做出相應補充說明。
難點突破方案:參見“重點突破方案”部分。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參見“重點突破方案”部分。
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
重點分析:
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是重點。由于學生的水平所限,他們對于基督教的產生和演變的理解比較困難。①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產生于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一帶的猶太人中間。猶太民族有很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但是長期以來不斷遭受異族壓迫,他們不斷反抗但是都沒有成功。他們渴望有人拯救他們,于是利用猶太教中的關于“救世主”的傳說,創造了一個救世主的形象耶穌,基督教由此產生。②早期的基督教是窮苦人的宗教,其教義的主要內容如下:救世主不久還要下凡,拯救人類進入幸福的“千年之國”;只有信仰上帝并且虔誠悔罪的人才能進入天國,否則就要下地獄;信仰基督教的人應該把財產貢獻出來,一起過共同生活。這種觀點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因此很多窮苦人都信仰它,并且因此還成立了窮苦人的宗教組織——基督教會。③羅馬帝國皇帝開始對于基督教會采取敵視、鎮壓態度,后來則轉而采取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會的做法,并且最終在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在位時期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此后基督教會逐漸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并且逐漸成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如下:一是鎮壓無效,基督教繼續廣泛傳播;二是一些有錢有勢的人也先后加入教會,并且逐漸占據了教會的主要職位;三是基督教義中提倡馴服、忍耐和階級調和,具有麻痹人們斗志的作用。④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東西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這終于導致了公元1054年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分裂。⑤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天主教會稱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的嚴重障礙,這最終導致了公元16世紀基督教會的第二次大分裂。此后最終形成了基督教會的三大派別——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難點分析: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是難點。參見“重點分析”部分。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
難點:基督教會的演變過程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參見第9課圖片。
教學過程:
首先提問學生:"羅馬帝國是怎樣分裂的?西羅馬帝國是如何滅亡的?"然后引入本課主題。
一、拜占廷帝國
本目屬于閱讀教材,教師只按照教材講清楚以下三點既可:①拜占廷帝國的出現及其疆域;②拜占廷帝國的文化。上述內容可以參看"擴展資料"部分。
二、基督教
1、基督教的產生
關于基督教的產生,教師首先簡單介紹基督教產生的情況,然后提問學生:基督教為什么在公元1世紀產生于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一帶的猶太人中間?學生回答后教師按"重點突破方案"部分內容做出相應補充說明。
2、基督教會的出現
關于基督教會的出現,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看教材相關內容,然后提問學生:基督教會開始出現時,是個什么樣的組織?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按照"重點突破方案"部分內容做出相應補充說明。
3、基督教的傳播和基督教會勢力的擴大
關于基督教的傳播和基督教會勢力的擴大,教師首先簡單介紹基督教的相關教義,然后要求學生看教材相應內容,再提問學生:基督教會是窮苦人的組織,羅馬帝國皇帝對其也采取敵視、鎮壓態度,可后來為什么轉而承認基督教會的合法地位呢?學生回答后教師按“重點突破方案”部分內容做出相應補充說明。
4、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分裂
關于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分裂,教師首先簡單介紹分裂情況,然后提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基督教會的第一次大分裂?其結果如何?
5、基督教會的第二次大分裂
關于基督教會的第二次大分裂,教師首先簡單介紹分裂情況,然后提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基督教會的第二次大分裂?其結果如何?
最后要求學生按照先后順序列舉基督教的三大派別(派別名稱、出現時間、主要流行地域、代表的階級利益)。
1.德川幕府對日本社會的封建統治;德川幕府的對外政策;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16世紀末朝鮮的社會矛盾;日本兩次進攻朝鮮;李舜臣和鄧子龍;巴布爾建立莫臥兒帝國;阿克巴改革;奧朗則布和他的宗教政策。
2.通過學習本課內容,使學生認識到:16-18世紀,在歐美國家的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并先后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時,亞洲國家仍處在封建專制社會時期,并且,封建統治得到了加強。東方世界的歷史發展已經明顯落后于西方,這一落后終將導致東方從屬于西方。
3.通過本節內容,使學生認識到:16世紀東方世界的歷史進程以明顯地落后于西方,落后是要挨打的,這就是近代東方國家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根源。同時,通過要求學生查閱李舜臣、鄧子龍的英雄事跡,以激發學生不畏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一則反映了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東方國家的發展狀況,力圖通過本節內容的介紹突出東西方國家的差距:雖然絕大多數東方國家處于獨立地位,但被西方殖民者侵占控制、閉關自守、獨立發展的各占三分之一,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國家的侵略;二則為19世紀世界歷史的發展——“東方從屬于西方”埋下了伏筆。
重點分析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是本課重點。日本是中國的鄰國,16-18世紀的日本,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與中國極為相似,把握這一時期的日本歷史狀況,對后面日本明治維新的學習,以及日本在亞洲、世界地位的變化與影響至關重要。
難點分析
德川幕府對日本社會的封建統治是本課難點。因為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城市與商業的興起和發展,不是封建制度的對立物,而是對封建制度鞏固和發展,這點與西歐城市形成、發展有本質區別,教師應特別注意。日本的幕藩體制屬世界古代歷史中的一部分,由于學生在初中世界歷史中沒有學,或涉及的較淺;此外,政治、經濟、宗教問題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提供部分圖片、文字材料,并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閱讀、歸納教材的要點,教師給予一定的解釋:政治上的特點:實行幕藩體制。除正確掌握其政治上的幕藩體制特點,即由幕府和藩國共同構成的封建國家;經濟上商業和封建地租相結合的特點;外交上的閉關鎖國特點外,啟發應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西歐與日本城市興起、商業發展的不同(前者是與商品生產聯系,后者是與封建地租聯系),二者存在著質的區別。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發表本組的看法:三國政治、經濟、對外政策的異同點?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啟示?(16至18世紀時亞洲的日本、朝鮮和印度各有自己的發展特點,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都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它們都出現過一段經濟繁榮時期;它們在后期都不約而同地走向衰弱。)。
運用中西對比的方式,啟發學生總結:此時東方各主要國家與西方主要國家相比,其地位如何?為什么?它對亞洲各國今后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說明當西方世界生產關系發生巨大變化時,亞洲還處在封建社會時代,在它們的經濟領域中也沒有出現新生產關系的萌芽。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這時東方世界已明顯落后于西方世界。然而落后是要挨打的,近代東方國家已處在挨打的邊緣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八節16至18世紀的亞洲
重點: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難點:德川幕府對日本社會的封建統治、日本的幕藩體制
教學手段:網絡教學或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帶領學生回憶前幾節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點明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先后在英、法、美等國確立,人類正迎來了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同一時期亞洲的狀況如何,是本節要涉及的內容。
2.日本
對封建社會后期的日本的講述,教師應多利用些原始材料來說明問題,其中注意講清三點。一,幕藩體制,實際上是日本社會封建統治的基礎。援引《武家法令》有關條文提出問題,幕府將軍對大小名(封建主)的控制表現在哪些方面,前后規定有何變化?其用意是什么?這樣做會帶來什么隱患?在學生閱讀、思考、討論的基礎上認清幕藩體制的實質。二,幕府將軍的對內統治。這里會涉及日本城市商業的發展,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這與西歐城市商業的崛起有本質區別,它是封建地租的附屬品,它的出現只能說明封建制度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講這一問題時,教師可舉些生動的例子,比如講大米作為封建地租的表現形式,其作用的變化,說明封建領主經濟的商品化。三,幕府頒布的“鎖國令”。給出一段原始材料,通過共同分析,講清頒布鎖國令的目的,鎖國政策對日本社會的利弊。有時間的話,可讓學生聯系清朝前期閉關鎖國政策及影響,談談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
3.朝鮮
教材這一目介紹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朝鮮王朝的建立,一是16世紀末朝鮮社會的矛盾激化,此外就是中朝友誼和聯合抗日斗爭。教師僅把握這幾點,不要多做補充,以免使問題復雜化。其中在講到李舜臣和鄧子龍時,注意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緒,立志向英雄人物學習。
4.印度
印度這一目在教材中要點也就是三點。一是莫臥兒帝國的建立,一是阿克巴和奧朗則布的改革。其中后兩點可用對比的方法,他們都用武力擴大了疆域,都推行了自己的宗教政策,都產生了不同的結果,說明遵循歷史規律得天下,違反歷史規律失天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教學設計思想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小組討論、網上資源共享;課下,個人的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自學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板書計劃
第七節16至18世紀的亞洲
一、亞洲國家衰落的表現
東亞
南亞
日本(德川幕府)
朝鮮(李氏王朝)
印度(莫臥兒帝國)
社
會
狀
況
政治:
經濟:
對外政策:
政治:
經濟:
對外政策:
政治:
經濟:
對外政策: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1、掌握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
2、了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情況
3、掌握中國資本主義的特點及的兩面性
4、理解的產生及其特點
思想教育:1、到19世紀90年代初,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出現了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階級,具有兩面性,而則是近代中國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
2、通過中國產生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因素,不可能在近代中國實現自己“實業救國”的愿望。
能力培養:通過講述和分析和的特點,培養學生辯證地、歷史地、全面地做階級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及其兩面性、的產生及其特點
教學難點:的兩面性
課前準備:教師:制作Powpoint課件
學生:復習、的影響
教學設計:
導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傳統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也已經支離破碎。上節課我們講了,出身地主階級的洋務派并不希望封建制度瓦解,但他們引進了同封建生產關系不相容的新的生產力——西方科學技術,這在客觀上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從而刺激了中國的產生。我們今天這節課就來講一下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講授新課:
首先明確概念:什么是資本主義?(以資本剝削和雇傭勞動為特征的社會經濟制度及其上層建筑。)
資本主義產生的標志則是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
一、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
1、興起的社會條件
討論:中國資本主義是不是“歐風美雨”的產物?
史學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不是,認為中國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資本主義萌芽,并且正在緩慢地向資本主義發展,只是由于外國的侵入切斷了其獨立發展的道路。另一種觀點認為,不是封建社會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繼續,而是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下產生的。
總結書上的觀點:
(1)、商品經濟發達:在之前,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
(2)、外商企業的刺激:中國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資與近代企業
(3)、的誘導——技術、人才
2、近代工業的出現:
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概況
資產階級的來源官僚、地主、商人
產生的年代19世紀六七十年代
產生的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為什么出現在沿海地區)
著名的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器磨坊等
3、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
組織同學看教材40頁的材料,分析材料總結特點(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
社會性質民族工業的特征民族資產階級的特征
半殖民地(1)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