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3 21:39: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形式與政策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笨梢哉f,語文教學的本質,應當是審美化的教育。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美學因素,語文教學如果能夠遵循學科的自身規律,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喚起學生審美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激情,那就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自信,優化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對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其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構建充實而崇高的精神世界,都具有多側面全方位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整體性策略
高中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應以初中的語文學習為基礎,積極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和審美創造力。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工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引導學生發現美、感知美。
高中語教材中文質兼優的佳作比比皆是,也不乏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具有豐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導審美的主體――學生有所發現。文學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會生活的語言藝術,人們總是憑借作者所描述的藝術形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顯現在自己腦里,獲得直覺的形象感知。如在《祝?!返慕虒W過程中,對祥林嫂這一形象,可從她的烏裙、藍襖、月白背心、臉上的表情、眼神等的變化,從她抗婚磕頭、捐門檻等行為,以及喪夫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地有沒有魂靈”之類的語言等表象,產生對她的深深同情,由此在感性上生發對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的憎恨的美學意義。因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所提供的“形”中發現“美”、感知“美”。
(二)引導學生鑒賞美、理解美。
鑒賞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思索和分析,進一步領會作品所蘊含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所講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評價。如《祝福》中,祥林嫂為何在祝福中死去,她的悲劇遭遇因何產生?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從魯四老爺的所作所為、賀家堂伯的驅趕、柳媽的解脫之計等展開聯想、思索,分析這與造成祥林嫂悲劇有哪些因果關系,便會使學生認識到封建制度、封建禮教便是扼殺祥林嫂的罪魁禍首。這便由感性認識進入理性認識,實現認識過程的一次飛躍。
(三)引導學生創造美、表現美。
文學作品是以優美的文字,通過各種修辭手段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在教學過程中,應把這種感情化為學生的強烈情緒活動,使學生的心理處于沖突而又渴望得到解決的狀態,并撞擊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形象感知、審美判斷的基礎上,產生出對社會、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靈不知不覺地得到升華,產生創造美、表達美的強烈沖動。如在《藥》中,魯迅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深邃的洞察力,苦澀地發現百孔千瘡的舊中國存在著“看”與“被看”兩種人物的對立關系,在“看”與“被看”的關系中,滲透著魯迅先生深刻的人生體驗。這樣的閱讀必能挖掘出作品更為豐富的藝術審美價值。
通過引導、聯想、想象,學生便會從文學作品中、從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辨別美,并為表達美和創造美提供堅實的基礎。這便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階段性任務
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新教材突出了審美觀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認知活動和情感體驗有機整合在教材中。因此在操作層面上講,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任務。
(一)突出審美感知力培養的高一階段。
高一是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進入青年期,心理趨向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的過渡階段。在語文學習上,既要消化課文中所涉及的知識,還要變作者的認識為自己的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這就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審美對象和更深入的審美活動,并對其感性認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認識的發生離不開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學生首先要對課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態、聲音、節奏等單個屬性產生感覺,進而在頭腦中將其單個屬性整合為統一體,在整體上把握意象。這種由單個到整體的變化,就是由審美感覺上升到審美感知。此時,應利用新教材與初中銜接的優勢及現代和古代散文為主體的教材資源,著力于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和情味上,逐步優化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審美感知力的培養,學生才會在頭腦中儲存下大量的表象,積累初步的審美經驗,具有審美想象的原料,具有豐富的審美想象,為高二的文學作品鑒賞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突出審美想象力培養的高二階段。
加強審美想象力培養是高二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通過高一的學習,在全面感知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拓展、豐富意象的需要。高二教材以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為主,兼顧傳統戲曲和影視文學,選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主要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這就為集中進行審美想象力的培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巧妙聯系同一作者的類似作品去強化感受,適當用某作家的作品來補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覺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見聞感受,甚至是跨時空的、跳躍性地重組積累的意象,以幫助學生探幽發微,形神兼備地領會作品的意象及深層意蘊。隨著審美想象的豐富,學生潛在的創造思維會逐漸上升到意識表層,為培養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創造條件。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于學術價值也表現于實踐價值,既表現于社會價值也表現于個人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說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說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說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敘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著,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著。它致力于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敘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并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說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說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里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難于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并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志。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復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復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并進行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里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二、會議時間:2013年10月16日報到,17-18日開會
三、會議地點: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四、論壇組織機構:
1.主辦單位
中國科協繼續教育中心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總裝備部繼續教育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繼續工程教育中國教席
2.承辦單位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五、參會人員:全國科協系統學會、協會、研究會、地方科協、科技進修學院主管教育培訓工作的負責人;各高等院校繼續教育學院、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管理者,部隊及軍隊院校主管繼續教育的負責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主管;政府機關及所屬教育培訓機構管理者。
六、會議形式及內容:
1.專家報告。圍繞會議主題,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中國科協等有關政府部門領導和軍隊有關專家做主題報告,介紹國內繼續教育發展的最新理念、形勢、政策和趨勢,共同探討新形勢下繼續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2.交流研討。邀請部分優秀論文作者做專題發言,分享他們在繼續教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和討論不同行業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的經驗和熱點問題,并開展相關合作。
七、征文要求:
為提高本屆論壇的學術水平和質量,現面向全國繼續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員征集論文。
1.征文截止時間為2013年8月31日,請將應征稿件書面文稿及電子文檔郵發至論壇秘書處,注明作者的詳細資料(包括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通信地址,郵編、電話、電子郵箱等)。提交的稿件包括:標題、摘要(300字以內)、關鍵詞(5個以內)、正文以及參考文獻等。
2.應征稿件處理方式?!独^續教育》雜志常年設“21世紀繼續教育論壇”專欄擇優發表部分應征文章;同時,對其他優秀應征文章將出版《21世紀繼續教育論壇論文集》,部分優秀論文作者將在會議上宣讀交流論文。
八、論壇咨詢:
1.李雋
電話:
(010)62797407
手機:18611426369
2.王愛義
(一)奠基階段:二戰前的日本社會教育研究(1868年—1945年)
在1937年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即1868年到1936年,日本的社會教育研究活動不斷活躍,處于研究的形成、發展階段,為二戰后日本的社會教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社會教育著作成果的出現。據表1,二戰前社會教育著作數366部,占總著作數的15.94%;論文較少,且多以著作形式出現。日本最早的兩部社會教育著作——山名次郎的《社會教育論》(1892年)和佐藤善治郎的《最近社會教育法》(1899年)就出現在這一時期。其中,山名次郎的《社會教育論》是日本教育史上第1本有關社會教育的單行本[2]。此外,還有相原熊太郎的《社會教育的研究》(1912年)、丸山良二的《日本社會教育的研究》(1921年)、乘杉嘉壽的《社會教育的研究》(1923年)、川本宇之介的《社會教育的體系及設施經營》(1931年)、春山作樹的《社會教育學概論》(1932年)、吉田熊次的《社會教育》(1934年)、小尾范治的《社會教育概論》(1936年)等。社會教育方面的論文有:下村壽一的《關于教化總動員》(1929年)和西谷謙堂的《裴斯泰洛奇的社會哲學思想和社會教育思想》(1930年)等。
(2)社會教育雜志的發行。二戰前發行的社會教育雜志約46種,占總雜志數的42.2﹪(如表1所示)。而且,二戰前日本的社會教育雜志主要由各都道府縣市教育機構、各類大學、各種團體等發行。如明六社機關雜志《明六雜志》(1874年)、東京修身學社機關刊物《修身學社叢話》(1876年)、日本國教大道社創辦《日本國教大道叢志》(1888年)、政教社發行機關雜志《日本及日本人》(1888年)、神道學會發行《隨在天神》(1890年)、躬行會創刊《躬行叢志》(1902年)、中央報德會發行《斯民》(1908年)、社會教育研究會發行《社會與教化》(1921年)等。足見,二戰前社會教育雜志豐富,成為這一時期社會教育研究的突出方面。
資料來源:利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書檢索·申請系統(NDL-OPAC)及國土信息學研究所NII的信息檢索系統CiNii,以“社會教育”為主題詞,分別對日本社會教育著作和論文進行了統計。
(3)社會教育相關法規的頒布。1899年,日本頒布了最初的社會教育法,即《圖書館令》,這是日本首次以獨立法令形式確立社會教育設施[3]。1911年,文部省設立通俗教育調查委員會,頒布《通俗教育調查委員會》官制,開展有關社會教育的調查,這標志著日本社會教育行政的真正開始。1921年,文部省把通俗教育改為社會教育,新設第4科,成為獨立的科,這是社會教育在制度上的一大進步。1924年,文部省正式把以往掌管通俗教育的第4科改稱為社會教育科,負責圖書館與博物館、青少年團體與婦女會、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民眾娛樂的改善、通俗圖書的認定及其他有關社會教育的事務[4]。
(4)社會教育研究內容的多樣。這一時期,日本社會教育研究者不僅對社會教育的概念、目的、主題、對象、方法、內容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而且對實業補習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壯丁教育、青少年團體、青年訓練所等社會教育實踐層面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如櫻井吉松的《公民教育論》(1893年)、上村安太郎等的《實業補習教育論》(1894年)、寶文館編的《入營準備自學書:壯丁教育》(1907年)、文部省普通學務局編的《少年團體的概況》(1922年)、鹿兒島登左的《新公民教育的研究》(1923年)、杉村勇次郎的《青年訓練所教練指導要領》(1931年)等。
摘要:2019-2020年,《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工作組以中國茶的運輸為主線,將中國茶史與世界史相結合;將傳統茶文化傳播途徑——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與當今的介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相結合;在現代篇將傳統茶文化延伸至年輕人喜愛的奶茶文化,加入了奶茶品牌營銷、牛奶和砂糖的供應運輸、電商平臺傳播,以項目實踐的方式完成中國茶的歷史疏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代入感,完成《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的線上教學總設計。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傳播;茶運輸;線上教學;項目化
該課程的線上教學將古今中外的茶輸出路線,按照地圖板塊、發生年代、茶的品種、運輸方式、運輸組織形式等多維度層級劃分為二、三級子項目,將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中的所有關鍵知識點進行合理拆分,融入進每一個子項目任務;同時注重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在《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中注入愛國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讓學生以完成一個個小的項目任務的方式獲得人生觀的成長,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完整教育結構。
《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工作組分成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環境生物職業學院組成的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團隊;第二梯隊是思政課教師和計算機專業教師;第三梯隊是企業專家團隊。三個梯隊集思廣益,共同建設課程資源與學習數據,包括:授課視頻、非視頻資源、課程公告、題庫、測驗和作業、互動交流情況、考核情況、學校SPOC使用情況。
課程團隊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也出現了較明顯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團隊資源整合和創新能力不夠
課程的線上教學總設計主要由第一梯隊的老師負責,思政課教師和企業教師提供建議,資源建設中可以獲得計算機教師的幫助。課程建設中最關鍵的就是團隊的默契度,雖然課程組團隊成員構成較為合理,尤其是第一梯隊,匯聚了三所職業院校的物流專業骨干教師,但團隊間成員分散,只能通過QQ群直播、電話會議、微信群等方式溝通交流,成員有各自的個人事務,也都非常忙,能湊在一起討論的時間并不多,很多時候溝通回復不及時,團隊的默契度欠缺。
《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程特性是需要團隊成員走出錄播室,不能閉門造車,教師深入現場,在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中進行一段實地跟拍,最好是沿著某條茶運輸路線,完成多式聯運的全程跟蹤報道,但疫情期間活動自由度受限,又加上缺乏制作經費和錄制團隊,在課程資源建設上缺乏創新,不能給學生提供很好的直觀感受。
2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缺乏地氣
《物流運輸組織與管理實務》課堂教學的設計線比較單一,課前及課中以資料查閱、在線討論、頭腦風暴等多種方式開展,引導學生跟著教師的線上教學資源完成學習,課后每個小項目給學生布置對應的任務和作業,讓學生完成課后復習,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沒有很好的實現“翻轉課堂”,與學生溝通的形式單一,學生缺乏積極回復,課堂教學的設計并不能很好體現當初加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初衷。
3課程資源建設與企業實際銜接不夠緊密
以二、三線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訓條件是不足以完成該課程的的實踐錄播,為了保證省級職業教育精品課程的質量,課程資源建設中的實踐或現場錄屏,就需要得到相關企業的大力幫助,需要茶企、物流公司、進出口貿易公司等多方協助,但因為人脈資源的限制,找不到相關的合作企業,與企業實際銜接的緊密度上打了較多的折扣。
4課程團隊對中國文化、地理歷史及人文科技一知半解
要高質量的完成這門課的線上資源教學,不僅僅是了解該門課程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團隊成員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對地理歷史及人文科技都要融會貫通,這樣才能不牽強,不生硬的提升課堂層次,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既能實現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又能完成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目前課程團隊在中國文化,地理歷史及人文科技方面還是一知半解,只能通過翻閱書籍、網上查閱、觀看記錄片的形式慢慢補充這塊短板,在課程資源的制作上肯定會受到學識水平的局限而施展不開。
針對以上在省級職業教育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本課程工作組會一如既往的通過深化課程目標、內容、結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在課程建設的具體過程中,發動創新思維,以新思維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以新發展推動新方法,以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實現課程建設的創新發展,進一步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職業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經濟轉型對職業教育產學合作的影響與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轉型背景下,產學合作面臨一定的挑戰。職業教育領域的產學合作關系到社會人才的供應,也關系到產業和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迎合經濟轉型的實際情況,對產學合作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改善,制定合理的制度以及管理機制,為產學合作提供強力支持。論文對經濟轉型背景下產學合作受到的影響展開分析,并對產學合作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對產學合作的長遠發展發揮促進作用。
【關鍵詞】經濟轉型;職業教育;產學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5-0050-02
1引言
現階段,經濟轉型導致社會的人才需求出現一定的變化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讓以往在職業教育中沿用的理念和方法已經不再滿足客觀的需求,產學合作也受到一定的沖擊。院校、行業、企業以及政府都需要在產學合作中發揮出自身的價值,思考以往產學合作中的不足,分析如何對產學合作進行改革,讓產學合作的優勢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對地方經濟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這就需要了解經濟轉型下產學合作的實際開展情況,院校、政府、行業以及企業是否在產學合作中出現一定的偏差。
2經濟轉型對職業教育產學合作的影響
2.1對人才培養結構的影響
現階段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讓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得到一定的促進,但是隨著經濟轉型,產業技術迅速升級,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經濟的發展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對高職人才的現實需求增加,對中職人才的現實需求在減少。國內經濟從粗放型增長,開始變成集約型增長[1]。產業的類型也開始逐漸向著資產密集以及技術密集的方向發展,產品的技術含量迅速提升,需要的勞動力是真正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另外,如今企業對人才也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素質方面,崗位技術的難度不斷提高,院校培養的人才不僅需要有完備的知識結構以及較高的技能水平,還要具備適應力以及終身學習理念。
2.2對專業設置的影響
在計劃經濟背景下,職業院校受國家經濟體制的約束,專業的設置是政府主導的,院校要結合政府的規劃,設置于自己的專業,并按照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招生計劃,在人才培養方面制定計劃,這樣的模式落后于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時代,國內的職業院校開始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專業的設置[2]。但是很多的院校并未從以往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專業設置非常盲目,哪些專業熱門,就設立哪些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并不符合經濟的客觀需要,并不滿足產業結構的實際需求,人才并不符合當地行業和企業的客觀需求。
2.3對產學合作管理模式的影響
管理模式也是產學合作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在經濟轉型中,政府的職能以及管理主體出現一定的變化,結合當下國內產學合作管理的發展,不斷制定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議。對管理模式進行完善,對院校的實際發展是非常重要的[3]。
國內的院校利用企業資源,培養出一些高技能的人才,因此,注重開展產學合作。但是企業參與一些合作項目的積極性并不是非常高,即便參與一些項目,合作的積極性也并不是非常高,雙方的合作層次是比較低的。例如,一些參與合作的企業,僅僅是為學生實習提供一些場所,將學生視為企業的廉價勞動力,并未建立管理機制,很多的實習師傅并不會將真正先進的技術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導致學生的實習形式化。
2.4對產學合作動力機制的影響
動力機制關系到產學合作能否順利開展,當下經濟的轉型處于非常關鍵的時期,國家需要很多生產建設以及管理服務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因此,要對產學合作進行完善。調動企業以及院校的積極性,實現深度的合作。企業和院校都有參與產學合作的利益基礎,但是如今產學合作并未獲得穩定的動力機制。首先是學校方面,一些院校的理念落后,沒有形成為企業服務的重要意識,在產學合作的實際開展中,對企業的項目缺少參與的積極性,對員工培訓也并不是非常積極,沒有借助院校本身的師資力量以及知識水平,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以及技術方面的支持,這樣企業的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其次是企業方面,企業本身在產學合作方面沒有形成十分成熟的理念,因此,在產學合作也沒有太高的積極性,國家并未制定法律制度,規定企業要承擔的任務,很多的企業對產學合作沒有較高的參與積極性,一些企業參與合作項目時,多數并未從戰略的角度進行認識,僅僅是為學生提供實習的基地,以及選擇學生就業層次的合作。
3經濟轉型促進職業教育產學合作發展的對策
3.1完善產學合作政策
職業教育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做法,在產學合作方面,政府要加強對產學合作的支持,在財政方面加大投入,建設高質量的實訓基地。企業、學校以及社會共同承擔合作項目保障機制。在產學合作中學生的實訓基地、企業稅收以及貸款方面,給予政策方面的支持,鼓勵企業不斷在產學合作中作出成績,并激發院校的積極性,在政策方面制定相關的法律,規定學生實習中,院校、企業以及學生的義務和權利,從而讓產學合作的過程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3.2轉變企業對產學合作的觀念
企業需要意識到高技能人才對自身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可以說產學合作關系到企業未來的長遠發展。職業院校進行人才培養,是為企業進行人才輸送的重要過程,學生的技能要經過長期的實踐鍛煉才會得到提升,院校本身在資源上的局限性,需要靠與企業合作才能達到培養目標,所以雙方是相互需要的關系。在產學合作中,企業要及時為院校提供一些用工需求以及行業信息,如某方面工藝技術的改進以及科技的更新,要讓學生掌握這些新技術。企業要加強與院校的深入交流,指派一些經驗豐富的員工,為學校設置相關的課程,并強化學生實踐指導,讓院??梢酝瓿扇瞬排囵B的任務,使畢業生的素質和能力符合企業崗位的客觀需求。在產學合作中雙方要深入了解,明確雙方改革的方向。
3.3設置合理的專業以及課程體系
院校需要注重對專業的合理設置,體現出對社會的適應力。首先,開設與市場需求相契合的專業,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符合行業以及企業的客觀需求。因此,在產學合作中,院校要明確市場人才的實際需求,在專業設置之前,讓相關教務人員對當地的企業人才需求展開調查,深入企業對人才類型以及標準進行充分論證,確定專業的方向。其次,院校進行專業的建設,要注重體現學校以及區域的特色,結合學校的情況和區域的特色,對師資、實驗設備以及管理機制進行調整,對于原專業進行適當改造,設置符合實際需求的專業。
課程體系方面,主要是注重學生文化知識以及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專業課要結合崗位的情況,降低專業課的系統性,提升專業課的靈活性,讓理論和實踐相互銜接,讓學生更多參與一些實踐課程。
3.4明確行業協會的職責
繼續教育與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工程;繼續教育與建設小康社會;繼續教育與什業人力資源開發
二、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
中國科協繼續教育學院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中國人民總裝備部繼續教育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繼續工程教育中國教席
承辦單位:
中國科協繼續教育中心
三、會議的時間、地點和規模
會議時間:2004年11月25-30日
會議地點:海南省??谑?;會議規模:200人以內
四、參加人員
1、各全國性學會、協會、研究會的有關負責人;
2、地方科協科技進修院校的領導
3、高校繼續教育學院的領導;
4、軍隊院校主管繼續教育工作的領導;
5、企業人力資源開發部門的負責人。
五、會議形式
邀請知名專家做主題報告,介紹國內外繼續教育發展形勢和政策;邀請國內外著名企業介紹繼續教育工作情況和經驗;請部分優秀論文作者在大會宣讀論文。
六、會議費用
每位代表交納會議費1400元(含資料、會務、考察費);往返交通及食宿費自理。
七、其他事項
請參會代表務必于2004年10月31日之前將會議“回執”寄到大會會務組。大會會務組將于2004年11月初發出會議報么通知。
八、聯系方式
聯系人:李福生 梁彬 李富清
[1]朱彩娣.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信息質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2,25(55):109-110.
[2]袁夢博.新準則下資產減值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3]孫寧.控股股東的國有性質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J].西南財經大學學報,2012,05(45):19-20.
[4]王津培.基于內部控制環境視角的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05(30):148-149.
[5]袁克利.盈余質量研究探討(下)——盈余質量的決定因素與經濟后果[J].金融經濟,2011,24(60):63-66.
[6]李曉東,秦洪珍.問題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視角[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3,06(33):75-81.
[7]張大聯,張曉軍,黃越.公司治理層面下的會計信息質量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2,04(37):28-30.
[8]熊焰韌,黃志忠,王文秀.高學歷多經驗的CFO能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嗎?——基于我國A股上市公司財務重述視角[J].南大商學評論,2013,04(47):137-156.
公司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荊新.財務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胡天存.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04.
[3]周紹妮.管理層股權激勵對股東利益影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
[4]楊興權.控股股東控制、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過度投資[J].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2.
[5]呂竺笙.企業并購中的利益博弈與協調[D].復旦大學,2005.
[6]陳強.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與現金股利政策關系研究[D].廣東商學院,2012.
[7]馮曾煒.我國上市公司股東間利益沖突與協調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8]宿淑玲.信息不對稱視角下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股利政策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2.
[9]司徒大年.中國上市公司高管股權激勵研究[D].復旦大學,2004.
[10]柏培文.我國上市公司經營者參與企業收益分配問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6.
[11]王維鋼.公司控制權配置及各股東利益均衡機制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
[12]王秀華.利益相關者企業價值管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13]張波.利益相關者企業業績評價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14]盧穎.自由現金流量、公司治理與費用粘性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2.
[15]李靜明.大股東控制、薪酬激勵與公司投資[D].重慶大學,2012.
[16]熊強.管理層權力與上市公司高管人員在職消費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17]陳俊芳.試析自由現金流量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2.
公司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湯莉.培養國際化人才殊為關鍵[N].國際商報,2015-7-22:A2.
[2]苗雨君.管理學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教育與經濟論壇,2005,(2):13-15.
[3]桑新民.個體學習到團隊學習——當代學習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新趨勢[J].復旦教育論壇,2005,(4):11-13.
[4]陳國權.團隊學習和學習型團隊概念、能力模型、測量及對團隊績效的影響[J].管理學報,2007,(5):602-609.
[5]高曉倩.團隊學習模式在市場營銷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1,(33):144.
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培養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職教育中如何充分體現職業和崗位的特點,培養目標和定位如何適應不同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關鍵在于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課程普遍推行基于過程導向的“項目教學法”,以提高大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這一教學模式也可以借鑒運用于高職院校“兩課”教學實踐之中。
一、“項目式五步教學法”的基本內涵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教和學的模式,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該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工作法,在學習運用理論知識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即在一種仿真模擬的社會生活情境中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與歷史發展規律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充分發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和創造意識,提倡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辨精神,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教學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是人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思維活動的辯證統一。在教學這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由老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所謂“項目式五步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有針對性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現實性較強的課堂活動項目,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求知興趣和探索意愿,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目標知識,并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及認知能力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體現了“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既是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師生思想碰撞、交流互動的教法和學法。
“項目式五步教學法”借鑒了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為體現就業導向、能力本位而在教學過程中以具體項目為載體,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篩選、整合和優化,提煉出課堂教學的五個核心步驟,即創設情境——知識鏈接——活動貫穿——覺悟提升——延伸拓展,這是完成一個教學任務的完整工作過程。五個教學步驟層層遞進教育論文,環環相扣,前后呼應,突出了課堂教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
二、“項目式五步教學法”在“兩課”教學中的實施過程
在“兩課”教學中進行項目教學法的設計時,要做好三個轉變,即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由以課本為中心到以項目為中心的轉變;由以課堂為中心到以教學情境為中心的轉變。“項目式五步教學法”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篩選、整合和優化,提煉出課堂教學的五個核心步驟,即創設情境——知識鏈接——活動貫穿——覺悟提升——延伸拓展,這是完成一個教學任務的完整工作過程。
步驟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在“兩課”教學中,課堂導入的好壞,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一堂課的成敗,同時也對重點和難點的突破、課堂效率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提供學生感興趣又貼近學生生活的資料,可以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啟迪學生的思維,也有利于項目式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教師要隨時關注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的社會熱點問題,精心設計提煉出一、二個典型的現實案例作為項目載體,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題五第四講“民事責任”一節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播放視頻《謝晉遺孀狀告宋祖德案》“2008年10月,在電影大師謝晉不幸身故后,“大嘴”宋祖德與其所謂證人劉信達幾次三番在博客以及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謝晉之死予以惡意污蔑,謝晉遺孀、83歲高齡的徐大雯已將一紙長達5000多字的訴狀遞交上海靜安區人民法院……”進而提出探究式學習任務:“這是一起侵犯公民何種民事權利的案件?被告應負何種民事責任?具體承擔方式是什么?”
步驟二:知識鏈接,展開新課。項目載體形成后,在學習任務驅動下,學生進入分析問題階段。教師以課題組負責人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排列組合,開展分工合作,圍繞學習任務回歸教材自學相關知識,為解決問題尋求理論依據,如要分析并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了解掌握“民事責任的概念、種類、構成要件及原則、承擔民事責任方式和免責情形”等知識內容。
步驟三:活動貫穿,思維訓練。在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的自學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按照項目使命自由交流討論,查找資料教育論文,教師予以啟發。為了充分訓練學生思維,針對每個知識點設計安排一個活動環節,如圖示:
教學摘要的知識點體系,回到開始時導入的案例進行總結,分析該具體案例中被告涉及的民事責任種類、歸則原則、以及承擔方式等。啟發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涉及民事責任的民事侵權和違約案件,做一個知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質公民。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向學生供給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或方向,讓學生經由過程小組內部談判與交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培育協作精神。
步驟五:延伸拓展,能力提升。項目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讓學生都動起來,教師除指導之外,還必需增強項目使命實施查核,以功效為尺度,注重過程性評價,達到使學生能力轉化和遷移的目的。當課堂學習任務完成后,教師可以做如下作業布置:“搜集近期發生的涉及民事責任的熱點案件一到二則。分析案件中被告應該承擔什么民事責任,歸責原則是什么?有無免責情況?具體該采用如何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總之,“項目式五步教學法”立足于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強化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激發學習者的主體意識,理論聯系實踐,使高職教育的理念和原則在“兩課”教學中得到貫徹和體現,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
三、優化“項目式五步教學法”的幾點思考
與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對應,在高職院校“兩課”教學中組織和開展“項目式教學法”的改革和探索,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軟硬件教學環境,以確保“兩課”教學取得應有的成效。
首先,豐富“兩課”教師的社會閱歷。“兩課”教師要增強課堂教學的現實針對性,深刻把握時代的脈搏,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就必須走出課堂,介入社會,干預生活,積累豐富的人生和社會閱歷。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實踐中應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納入其中,適當安排“兩課”教師下基層、下企業參與考察調研。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辦學和專業特色教育論文,組織本校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與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合作編寫反映時代精神、代表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先鋒、先進文化及其經營管理者成長發展案例,建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庫,供廣大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和學生閱讀參考。
其次,加快現代教學技術運用的力度,改革教學手段。一是充實多媒體教學設施:根據教學內容,購置或下載相關電子音像素材,設計制作包括文字、音像、圖片、動畫等內容的多媒體課件;廣泛應用固定多媒體或移動多媒體等教學工具進行直觀性教學。二是重視和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將課程教學資源掛在學院精品課程網站上對全體學生開放;教研室每位老師都利用學校建立的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網上教學,包括網上布置閱讀文獻、參考資料,開展網上專題討論、答疑、批改作業等教學活動,方便全體上課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自主化、個性化學習;課程組教師利用校園網上的個人電子郵箱,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搭建一個互動平臺,以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好地了解和溝通。
第三,激活第二課堂教學。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通過觀看錄像、舉辦論壇、專題報告、學術報告、形勢政策報告會,開展演講、辯論、討論、調查、參觀活動、撰寫論文等多種形式,達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運用相關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事科學研究和探索新知識的能力等,對于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和健康品格,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著重大意義。兩課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人社會進行調查,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從實際生活和工作體驗中,領悟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和道德素養對從業者的重要性。還可以采取聘請專家學者、勞模來校做專題講座的方法,使學生在生動的現身說法來使思想發生升華,行為日漸規范。
第四,加強“兩課”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通過高職院校學工、宣傳、團委、學生社團的聯動,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為大學生開設更多的參與社會實踐場所和路徑。我院通過與地方檢察院開展共建活動建設法制教育基地,實現法律咨詢及教育活動,創建大學生劇社,定期排練演出集思想性、社會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情景劇目,很好地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會生活的拓展與延伸。從目前已經實施的實踐內容來看,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很高教育論文,無論是參與課堂討論活動,還是撰寫調研報告,都基本實現了最初的設計目標,這不僅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更是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教好的效果。今后“兩課”實踐教學的重點在于,結合地方特色不斷調整和優化實踐項目,增強實踐項目的針對性、時代性和思想性。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要加強素質教育,強化職業道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突出了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高校“兩課”教學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途徑,也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訓練思維方式,培養開拓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改變思想政治課“枯燥的說教、晦澀的原理、空洞的高調、機械的識記”的現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向“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轉型,關鍵在于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項目式五步教學法”是作為改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一個探索和嘗試,仍需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加以優化和完善。
參考文獻:
1、以打造品牌職工隊伍為目標,充分挖掘職教資源,與高等院校聯合,開展學歷教育,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培訓一體化。
2、堅持以繼續教育為重點,培養一批會管理懂經營的復合型企業管理人才和高級人才。
(1)進一步加強干部學歷教育。“十一五”期間,干部學歷80%達到大專以上,為企業外出創業發展提供后備人才。在培訓形式上采取內培與外培相結合。
(2)繼續開展專業技術干部新理論、新知識以及新技術培訓。組織多層次的培訓講座,到重點院校和知名企業請學者、教授、專家來礦傳經送寶。
(3)開展管理干部的計算機等級培訓,干部計算機達到中級以上水平。
3、堅持以崗位培訓為重點,突出專業技術工人培訓,培育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提高職工業務素質和工作技能,滿足創業發展人才需求。
(1)加大教學基地“現代化”建設。在教學設備、實驗設施和教學手段、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和教學信息管理等方面逐步實現“現代化”,以適應企業技術進步、設備更新對人才的需求。
(2)實行崗位技能“按需”培訓。在培養目標上,其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要與所需人才掛鉤,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缺少什么技能就補什么技能,努力提高培訓質量和辦學效果。
(3)實現兩個轉化。一是從注重理論培訓向注重實踐培訓轉化,切實提高職工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從注重短期培訓向注重中長期培訓轉化,加大高級工和工人技師的培訓力度。
二、下半年職工教育培訓主要工作
1、發揮四級安全技術培訓機構功能,強化職工的安全技能培訓工作,繼續搞好一般工種和四級安培中心培訓的特殊工種的安全資格培訓、復訓工作,以滿足企業安全生產的需要。
2、認真執行龐黨發(2006)43號、44號文精神,做好職工日常安全宣傳教育和創建節約型企業的相關工作。
3、繼續執行龐礦黨政辦(2006)6號文和某某礦司教委辦(2006)13號文精神,圓滿完成全年品行習練計劃。
4、繼續執行龐礦發(2006)89號文精神,認真做好三違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
5、做好省安全培訓系統的資料輸入工作及安全培訓一人一檔工作。做好辦證、換證、發證存檔工作。
6、在全礦范圍內廣泛發動,認真落實職工教育論文征集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何謂高校“形勢與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
為了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強調探究式學習為主的教學形式,從而以互聯網技術作為新型學習生態壞境的構成要素,即所謂的網絡化教學?!靶蝿菖c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是將網絡化教學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要形式,以期達到課程教育網絡化、自主化的目的,也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實施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徑的一種有益探索。
二.“形勢與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的特點
1.內容的多元化
內容豐富、形式多元化,恰恰是網絡化教學的顯著特征之一。從內容源頭上看,既有電子版的傳統教材,教職人員通過對網上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后選取的學習材料,抑或是從那些專門從事網絡教材開發的機構購得的教材,還有一些是思政課教師制作和編輯的的數字化教案或PPT,上傳至專門的學習網站并加以管理;從內容形式上來看,既有一般性的、以文字為主體的word文件,更多的是以圖片、音頻、視頻、文字、動畫等融為一體的多媒體形態的教學軟件,它們將藝術性、科學性、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體;從適應性來看,網絡化平臺更加靈活、豐富、鮮活,既能夠突破傳統教材的滯后性和貧乏性,能夠保持基本教學內容的嚴肅性和穩定性,還能夠將傳統的理論知識與最新、最熱門的前沿知識有機地統一起來,真正地做到了跟上時代的步伐。
2.教學的個性化
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中,學生通常都是把課堂、教材和老師作為主要知識接受管道,相對來說更加注重教師的教,教師往往面對一整個群體,采取單一的傳播途徑,以統一的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很少或很難把握學生的個性――諸如其學習基礎、思想狀態、情感狀況,從而表現出來的是:師生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一刀切”的特征明顯,個性化教學無從談起,學生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培養也成為天方夜譚。而互聯網憑借其良好的交互性特征,真正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基礎。通過互聯網,教師能夠及時有效地為學生進行咨詢、答疑和和解惑;而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進行在線學習并獲得在線幫助,因此,學生的學習選擇余地顯得更為充足。正因為如此,網絡化教學徹底地改變了過去“一對多”、“大一統”式的缺陷,而真正成為“多對一”或“一對一”的互動學習過程,實現了個性化教學。
3.師生關系平等化
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是傳統教學的一個顯著標志。而師生關系在以網絡為基礎而建立的平等溝通平臺――即網絡教學平臺中,發生了改變,由“主一客”關系模式變為“主一客一主”關系模式。在互聯網這樣一個世界中,教師和學生同時處于自由而平等的地位,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存在。不僅僅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而且更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與各自的潛能,以達到網絡化教學的目的。
三.構建”形勢與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的可行性
1.數字網絡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網絡化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提高“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方面,數字網絡科技能夠為教學改革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從互聯網技術誕生至今,網絡安全、網絡存儲、視頻音頻、網頁制作、人機對話、遠程控制等各方面的技術和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這些都為搭建“形勢與政策”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后盾。
2.互聯網為網絡化教學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
毫無疑問,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信息庫就是互聯網?;ヂ摼W擁有海量的數字資源。如果“形勢與政策”課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網絡工具,不僅僅能夠充實教學內容,克服形勢與政策課教材的滯后性缺點,還能夠豐富教學手段,強化教學效果。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豐富、快捷、廣闊的互聯網信息,為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3.教師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水平不斷增強。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上互聯網終端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他們絕大多數都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知識和技能,具備了互聯網的基本操作能力,學會并精通各種最流行的軟件,并能熟練制作美觀實用的PPT和內容豐富的講稿。他們還能充分利用網絡的特性與功能,恰到好處地運用互聯網再去獲得新的知識、并傳遞他們想要傳遞的信息。
4.校園網的普及以及快速發展,為學生上網學習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當下中國絕大多數的高校都建立了校園網,并允許學生們在自己的學生公寓中寬帶上網,而且網速很快,效果也很不錯。通常來說,每間學生宿舍大概有1―3臺電腦,有的宿舍甚至人手一臺。這也為我們構建“形勢與政策”網絡平臺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四.“形勢與政策”全程網絡教學平臺構建的措施
1.高校網絡化教學體制的制訂、落實是保障
高校領導們的認同、重視和真抓實干,是決定形勢與政策教育成功的關鍵。要真正發揮形勢與政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有作用,需要“把形勢與政策教育作為重點學科和重點課程加強建設,將其作為考核評估高校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納入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體系,建立由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學工部、團委、教務處等齊抓共管的領導體制”。此外,應確立并完善“形勢與政策”課網絡化教學分工負責的運行機制,即宣傳部負責組織相關的資料、確定專題內容,思政課教師負責建設本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網站,各“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除應為網站添加內容以豐富網站的知識點,同時應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視頻講解以及網上輿情引導等。如此一來,不僅職責分明、目標明確、有章可循,而且學校對“形勢與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加深了,最終使得各部門間的工作能夠協調起來。
2.“形勢與政策”課網站建設是載體
高校應建立自己的“形勢與政策課”網站,現在每個大學都有自己專門的網站,每個高校可根據自身特點在教學頁面或思政部頁面建立“形勢與政策”網頁鏈接,便于學生查找,也便于教師登錄。網站后臺包括文字、圖片、視頻文件的上傳、在線對話等。而教學體系設置應包括以下幾個版塊:一是專題學習版塊,根據“形勢與政策”課的時效性、變動性強的特點,教學內容安排不必刻意追求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以專題研究,動態化展現,滾動推進的方式,其實更加符合本課程的特點。同時將相應專題的教學案例、課件、電子教材、閱讀延伸、參考資料、影視資料等整合進去,擴充內容。校宣傳部按照教育部印發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抓住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計劃并深入鉆研每個學期的教學專題。二是成績管理版塊,通過建立網絡系統成績管理平臺,優化成績管理形式,學生的作業、論文、日常考核、考試等都可以在網上進行。這就需要學校引進先進合理的網上學生成績統計軟件,此功能應能夠實現結果提交和成績評定,如果學生卷面答案雷同,系統能自動將雷同部分用醒目顏色標示出來;學生在線學習的時間、參與考試的時間能夠自動生成記錄;系統能夠自動合成成績,并按照學生的學號、班級形式呈現。這樣既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考核,也方便了學生自己適時查看學習狀況,并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強相應版塊的學習。
3.正確處理好“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關系
如今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網絡化教學所包含的以多媒體教學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教學以及前兩者的實踐延伸――實踐教學三個環節有機結合,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三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以多媒體教學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基礎性教學”,也是“主導性”教學,我們要持之以恒地抓牢。
在教學中,我們要成立一個專家組,定期召開論證會,確定本學期的教育教學要點;認真落實專題教學負責制;針對有爭議的部分運用集體智慧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尤其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更要“授之以漁”,給學生傳授本課程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讓學生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也能正確認識和分析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熱點焦點問題。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留下自學和思考的空間,即通過布置課后討論題、小論文等,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相關材料,形成討論主題、論文主題的相關認識。這樣就把“課堂教學”延伸到了“網絡教學”中。網絡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是“課堂教學”的“第二次生命”。這個環節主要是教師在了解學生已經搜集了相關資料并形成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及時開展的“網絡教學”,引導學生對所要討論的問題向正確方向發展而實現的。在這個環節,學生通過在線交流、專家論壇、專題學習等網絡板塊鞏固、加深、擴展“課堂教學”內容,同時登錄成績管理版塊提交自己的論文、作業等,系統自動生成相應學生的成績,方便了師生的工作和學習。
形勢與政策本身具有很強的變動性、時效性,因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更加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進一步延伸就成為必不可少。高校應建立自己的社會實踐“實訓基地”,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積極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甚至通過社會實踐對一些社會問題提出積極有效和建設性的建議。同時,要將“形勢與政策”教學與學生黨團組織活動、學生社團、校園文化活動等結合起來,在活動中加深對黨和國家相關政策的認識和領悟。如有的高校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研究會每學期都會定期開展相應的黨的政策、理論學習研討會以及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理解與感悟,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為國奮進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嚴瑩、陸向華.高?!靶蝿菖c政策”課程多維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2).
3.李曉衡等.《形勢與政策》課網絡教學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