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1 05:08: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學論文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教學論文是教學研究的成果體現,教學研究是語文教學論文的實踐基礎,不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寫出像樣的語文教學論文來。教學有兩種:常規式的教學和試驗性、改革性的教學。只進行常規式的教學,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寫教學總結,即使勉強寫成教學論文,也往往是沒有創見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學中認真進行一些試驗和改革,才會給教學論文提供具有獨到之處的鮮活素材,才有可能寫成有創見、高水平的教學論文。如果平素在教學中缺乏獨到的思考、獨到的作法,寫出來的東西只能是老生常談,泛泛而論,無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個自身受教育的問題。古人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學、再受教育。按照現代社會學、教育學的理論,一個人在社會立足應該終生受教育,讀到大學畢業、研究生、博士后畢業,也還要繼續受教育。繼續教育、終生教育是世界大趨勢,是時代的特點。但從中國國情來說,尤其從我們所處的落后地區的條件來說,國家和社會不可能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在職進修,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作為教師,時時處處注意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不間斷地堅持教學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業務能力和教學藝術水平的最好途徑。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學創作,不可能攤開稿紙搞“即興”。因此在平素的教學中就要做研究、寫文章的有心人。平時教有所得,要勤動筆記錄在案。日積月累,自然會形成某個觀點,體悟到某個規律,形成某個經驗,慢慢就會自然地找到寫文章的題目。確定了研究的題目之后,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確自己研究的這個問題別人研究過沒有,結論是什么,要盡量多找有關的文章、著作來看看,對自己會有所啟發。凡是參考過的文獻,應在自己文章后面列出書名和篇名。這是一種認真負責的治學態度。在文章的寫法上,同樣也要體現這種態度,力求做到樸實平易。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寫學術論文要平易、平易,第三個還是平易……”
語文教學論文題目的確定,與平素研究的課題自然是相關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時的研究課題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寫語文論文時的題目最好不要過大,它是把自己平時研究范圍之內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個問題寫出來。比如教語問題,如果把它作為平時研究的題目,那么不管是教語方面的活材料(口頭實踐材料)、死材料(著作、文章中已經刊登的有關論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寫文章時,可以只從里邊選擇一個點來做文章.這就是說,研究題目無妨大一些,便于擴大視野;論文題目則最好小一些,便于論述深入。小題目如果寫得深入、寫得充實,也可以成為大文章;反之大題目如果沒有東西裝,也會寫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物理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是學生對整個初中物理知識進行系統全面認識的過程 .初中總復習內容多 ,時間短 ,如何提高復習的效率 ,使學生在中考中發揮水平 ,取得滿意的成績 ,本人認為以下妙計可以助你闖關成功。
一、利用課堂
課堂上的復習內容是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和中考說明,并結合同學們的實際情況精心組織的,具有明確的針對性。課前應以課本為主,認真看一遍有關內容回顧一下知識要點和解題要領,以及曾經出現過或現仍存在疑點。上課時要注意理解老師是怎樣理清知識的條理、知識間的相互關系的;注意老師是怎樣處理綜合問題的。下課后還須多想,從自己易于理解的角度把知識梳理一下,從而將課堂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
二、理解記憶
毫無疑問,復習重在理解知識,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較好地掌握它,運用它。否則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學習效果就差。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科學的精髓教育論文教育教學論文,一定要設法弄懂,并常常記憶畢業論文格式范文論文的格式。
有同學認為,只有文科內容需要記憶,理科只需理解就行了。其實物理學科除了理解外,適當記憶是很必要的。如基本公式、單位及換算、基本常數、實驗目的和原理等,這些內容只有適當的記憶才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對理解相關知識、提高解題速度都有幫助。
三、加工整理
現行教材是按照“先現象后本質”、“先宏觀后微觀”、“先部分后整體”的結構形式編烈軍屬的。到了總復習階段,應該從知識的系統性方面去考慮,把各章節的知識重新歸納、整理,并形成知識網絡。一般按力、光、熱、電學等分類進行,從而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與區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理后的知識,若把一些基本點、重點、難點、知識間的聯系要點、易錯點等制成學習卡片,可以節省以后再復習時間。在考試前只要翻一翻,其精華即可盡收眼底,不必對著厚厚的書本而難以下手了。
四、精選參考書
1. 知識目標:幫助學生了解“探究性學習”的概念、目的、意義,以及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標:通過示范性指導,學生初步掌握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標: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質疑,學會探究。
【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學會搜索,學會探究,學會甄別在不同觀點、思想。
【教學流程設計】
一、探究性學習示例(本課重點)
1、問題的提出
《小石潭記》是初中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目前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語文版教材均選編入八年級上冊教材,冀教版放在了八下。正因為此,與該課文相關的講解、練習等教輔材料眾多。一日新授時,有學生拿著一本資料向我質疑:課本(蘇教版)中“水尤清洌”是否應該改為“水尤清冽”?事實上我們手邊資料有的寫為“清冽”也有的是“清洌”。到底是兩點水的“冽”還是三點水的“洌”呢?
今天我們就借助互聯網的百度搜索功能,首先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2、指導探究
提問: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該搜索哪些信息材料?
學生討論后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老師總結:一般的研究主要查找紙質媒體(這很重要),今天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打開百度搜索(baidu.com)我們可以搜索一下幾個問題:①哪些典籍用“清冽”哪些是“清洌”?可以搜索各種教材的電子版、掃描影音版該課文的收錄情況,百度百科以及可能收錄《小石潭記》的電子典籍。
②厘清“清冽”和“清洌”兩者有何差異?可以借助網絡字典詞典。
③進行網絡搜索,看看互聯網上有沒有類似的討論,了解他們的觀點,看能否采信。
④查找前人對此文的分析鑒賞,看對“清冽”還是“清洌”的問題能否自成一說。
3、學生嘗試搜索
學生可能找到的信息
摘要如下:(學生搜索時,老師行間指導)
①baike.baidu.com/view/47562.htm“百度百科”:水尤清冽(liè)。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清洌 :清澈。洌:清涼。【注意:百度百科引文與注釋,“清冽”“清洌”混用】
②chinese001.com/czyw/rjkbb/8njxc/jxsc/k26-001.jsp人民教育出版社電子教材,用“清冽”,并注釋為“水格外清涼”。根據網絡,冀教版語文課本用“清冽”;語文版教材《小石潭記》一文中的“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一句中的“冽”字,正文與注釋中都是“冽”,但課后練習和與教材配套的《助學手冊》中的練習都是“洌”。
③zhidao.baidu.com/question/87878558.html“百度知道”中有“清冽”“清洌”的討論。一些大型語文論壇也有類似的討論,如bbs.ruiwen.com/thread-10459-1-1.html
④zhidao.baidu.com/question/59470154.html“清冽”“清洌”的區別。【注意:百度知道的答題人舉例正是《小石潭記》,并且說明為什么是三點水而不是兩點水】
4、探究分析
分組討論,甄別資料的信度(互聯網信息的去偽存真對青少年學生尤為重要),努力形成辯題或書面小論文論文范文論文格式范文。整合、分析、判斷的結果,大體可分為“清冽派”和“清洌派”。
“清冽派”認為,文言詞匯多為單音節,“清”和“洌”基本同義,“清冽”則含有清澈、寒冷的意思,更符合一般文言詞法。作者用“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一句總領小石潭的兩個特征,分別照應于下文所描繪的內容。“潭中魚可百許頭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皆若空游無所依”是視覺上的清澈,而“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為感覺上的寒冷。
“清洌派”認為,“下見小潭”“見”字訴諸于視覺,當用“清洌”,是“清澈”而非訴諸于觸覺的“寒冷”;緊接的“全石以為底”等句都是視覺描繪,從行文的連貫性上看,應為“清洌”。
5、教師小結。
應該說結論并無對錯之分,只求言之成理。自然引出“探究性學習”的概念。
【“兩派”的說法都能自圓其說,孰是孰非并不能輕下結論。而且讓老師當裁判并不符合探究的本意,也不符合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轉換的要求。更何況連教材編者、專家學者都各執一詞或莫衷一是的東西,我又如何一言九鼎?我只是建議他們從柳宗元的生平和寫作習慣等方面繼續研究。探究沒有結論,或許就是最好的結果。】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概念(簡要涉及)
學生網絡搜索,baike.baidu.com/view/625209.htm,有詳盡解釋,網絡上類似信息極為豐富。
教師小結:語文探究性閱讀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提出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研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學習態度和研究意識的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學生探究性學習嘗試
1、教師提出若干探究話題。(也可由學生提出,不過難度較大)舉例如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般認為“連三月”就是指戰爭接連打了三個月,但當學生舉證“三月”就是具體的時間(《春望》確實寫于三月份),就是表明春季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你又如何反駁?甚至有學生以為“春耕”時節“思鄉”“反戰”才更自然。至于“三月”是虛指,說明戰爭曠日持久,似乎也有道理。
《社戲》中讀過書的“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只知道哭鬧,解決問題的是農家子弟;讀過書的“我”在發現社戲的無聊時“努力的看著”,農家少年跳罵中顯得是那樣的率真。是什么使得書生“百無一用”?結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能否談談魯迅對教育的認識。
網絡熱詞“給力”“神馬都是浮云”應如何解釋?網絡詞匯流行想象應如何看待?
2、學生討論,如何借助互聯網進行資料搜集。
搜什么?怎樣搜?
3、學生分組合作,搜索、整合、辨析,爭取形成書面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
如:一學生在記敘文《變遷》中這樣寫:……阿婆笑著對我說:“自以來,我們家的生活日益美滿。我雖年高體弱,不再從事田間勞動了,然而干些家務還精神抖擻的。”
這幾句話中的“日益美滿”、“年高體弱”、“從事田間勞動”、“雖……然而”、“精神抖擻”等詞語,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這里將談話的口語體,誤用正規的書面語體。
再看學生以《道路》為題寫的議論文其中一段: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我國幾十年來的革命和建設得出的真理。現在,我國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無限生機。
從文體看,我們沒有理由說它不是議論文,但從語言材料看,滿篇政治術語,像報刊上的大社論,不合作文語體。
從以上兩個例子看,證明我們在進行作文教學中,對“合體”的理解還存在問題。為克服這一弊端,我們必須重視作文的語體教學。
“語體”,簡言之,就是語言運用的風格。作文語體是文章中體現出來的話語風格,它的形式取決于語境。平時我們在工作、學生、生活中用筆“說話”時,總會考慮對象是誰,目的是什么,從而選用與之相適應的詞語、句式、語氣,修辭手法等等。而不會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個腔調說話,這種在具體的語言活動中,由于場合、條件、交際對象、目的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語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語言組織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語體。從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則出發,我們把社會上常用的書面表述語言,根據自身特色,暫且將它劃分為三種作文語體,口語體,正語體和雅語休。
這三種語體的特點是:口語體多用日常語言(包括方言,俗語、工語),句子可能不合語法規范,但靈活自由,親切易懂,正語體使用普通話規范語言,還有專門用語、術語,表達規范,嚴謹,給人以嚴肅感。雅語體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詞語、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詞造句常常突破語言規范。
下面舉例說明:如果我們以《路在腳下》為題,表達對挫折的看法:口語體:地上的路多著呢,哪一條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輩子也難老是順當啊,摔倒了爬起來就是了。
正語體:社會生活充滿了矛盾,因而我們在工作、學習中遇到困難也是必然的。只有堅定信心,克服困難,才能有所進步。
雅語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盡管人生道路上布滿荊棘,我們也要披荊嶄棘追求真理。
表達同一個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語體特點,這些語體又適合于不同的文體,中學階段主要訓練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四種實用文體和散文這種審美文體,在進行作文語體教學中,必須搞清文體與語體的關系。一般來說,文體如語體并不完全是一一對應關系,但以一種語體為主。
如:記敘文--口語體為主,略帶雅語體。
說明文--正語體。
議論文--正語體為主,略帶雅語體。
應用文--正語體。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中“未曉處”的重點,難點,節點,基本上都可以采用聯系全文反復朗讀涵詠去突破。“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鳥的天堂》)“他接過筆在紙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魚游到了紙上》“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少年閏土》)《草船借箭》中諸葛與周瑜暗藏玄機,刀光劍影的對話……諸如此類含義深刻,“有言下之意”,“言外之意”的語句,只有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學生才會產生頓悟的興奮,閱讀水平的提升。
“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采其深遠之韻。”(語)——對于感情充沛或幽微,情境強,意境濃的段落,文章非朗讀,能得其精妙。《觀潮》中潮來時的片段,若不高聲朗讀,如何“身歷其境”,睹其奔騰雄壯之勢,聞其震天撼地之聲。《去年的樹》人物對白神情,若不輕聲吟詠,如何能“推心置腹”,真真切切地體會人物心境心情。《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描寫爬山虎的片段,若不反復誦讀,如何能從其間讀出葉圣陶先生之平靜而又深邃的境界,真誠而又仁愛的人格。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忘情地朗讀,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自己與文章的“契合”,才能找到“忘我”陶醉的感覺,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語文魅力。教學十余年來,本文“煥發”出強大的感發力量,學生或淚不自已,或手舞足蹈,或“流連忘返”,均是在一遍遍的吟詠,朗讀實現的。“情動語中而形言”——朗讀既是學生體會情感,獲得感動的方法,又是學生傾訴感動的方式。
“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解悶》)——當年賈島騎在驢上“推敲”的時候,也是一邊捋須,一邊忘我的吟誦。只有在對文章一遍遍的出聲朗讀中,學生才能感受到的文章的結構法度,行文氣韻,遣詞造句,語言風格等這些表達上“說不清,道不明”奧妙,并且在悄無聲息之中得以內化,遷移,最終化為己出,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不經朗讀不知《長城》簡約背后的嚴整,大氣;不經朗讀不知《白鵝》幽默背后的平和沖淡;不經朗讀,不知《橋》語言節奏,故事情節、人物心情三者的內在契合;不經朗讀不知老舍之親和,魯迅之深邃,冰心之清新,巴金之真摯;不經朗讀不知說明文之嚴謹,不知散文之自在,議論文之邏輯。
二、積淀、內化作用
“熟讀成誦”是傳統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熱愛朗讀,背誦的學生比不太愿意出聲讀課文的學生,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都要強。我想這得益于朗讀,吟詠在積累,內化層面的優越性。
首先,朗讀吟誦中,能更好的積累好詞佳句,語言材料。這種積累不同機械的抄寫和簡單的訓練。在朗讀中好詞佳句,以整體的語言情境出現,便于學生理解其意思,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運用之法。
其次,朗讀吟誦有利于學生將文章之情境,閱讀文章的感受在頭腦中形成“固化”,這種潛在的“人生經驗”往往會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會成為表達的素材和靈感。
再次,在朗讀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和提升。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作為一種經驗性和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在朗讀最容易得到提升。這正是由朗讀的多功能性所決定的。
三、提升默讀品質
隨著教師專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師倫理狀況日益受到各方關注。倫理本義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教師倫理則是在學校教育職業活動中,教師調節與他人和社會集體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教師倫理主要體現在師生關系中,反映了教育教學利益關系,是教師能夠承擔社會職責完成職業使命的依據和保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師專”)的主要任務是為義務教育學校培養師資,教師倫理水平直接影響其從教后的觀念和行為以及道德品質,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水平。
一、存在的問題
(一)愛崗敬業意識淡薄,注重個人功利
愛崗敬業是教師倫理的基本要求。教師只有立志獻身教育事業,甘做人才成長階梯,才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繁雜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教育事業充滿高度的責任感,完成“百年樹人”的重任。筆者調查發現,部分師專教師愛崗敬業意識淡薄。同時,一些教師功利觀念過強,過分看重能給自己帶來名利的行為,而對需要奉獻的日常工作則不以為然,社會責任感降低。部分師專學生反映“老師上完課就走,不愿意在教室停留”“老師不太愛管事,對一些學生的違紀行為裝作看不見”“學生評價老師如果得分比較低,老師就生氣”。由此可見,一些教師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不負責任。
(二)關愛學生力度不夠,師生關系疏遠
關愛學生是教師倫理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情感基礎,也是獲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關愛學生能夠密切師生關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形成融洽和諧的教育氣氛,甚至還可以彌補教師自身才能的一些不足。筆者調查發現,當前師專教師倫理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缺失,師生關系比較疏遠。學生普遍反映,多數教師對學生缺乏真誠的關心和幫助,學生缺少與老師溝通的機會。一些學生指出教師存在“記不住學生的名字,上課提問喊學號”“冷漠,躲著學生,不愿意和學生做朋友”等不良表現。一些學生形容自己對老師是“單相思”。部分教師對學生漠不關心,沒有給學生積極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學生對老師比較生疏,與老師的情感關系和心理距離較遠,對教師的要求和行為必然缺乏認同和接納。
(三)嚴謹治學精神欠缺,忽視課堂教學
嚴謹治學是教師倫理的根本要素,是指教師研究學問應保持嚴肅謹慎和求真務實的態度。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尊重科學、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而部分師專教師滿足現狀,認為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知識結構完全能夠勝任工作,因而不注重充實和更新知識結構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缺乏積極進取和潛心鉆研的精神。還有一些教師沒有把教學作為中心工作,課堂知識講授缺乏獨立見解,照本宣科,機械重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再加上對學生的學業要求不嚴,學生逃課及上課睡覺現象常有發生。
(四)為人師表作用不明顯,自律意識亟待提高
為人師表是教師倫理區別于其他職業倫理的重要標志,是指教師的品德和人格應對學生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教師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師專教師是“師表之師表”,因而對其品行的要求更高。部分教師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違反職業紀律:有的上課接打手機,隨意中斷課堂教學;有的打亂課程計劃安排,隨意調課;有的因為其他事務誤課,隨意縮短教學時間;有的對學生態度強硬,高高在上。這些行為降低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削弱了教師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
二、問題的歸因
(一)職業信念不堅定,成就需要缺乏,教師快樂體驗不足
愛崗敬業是對教師工作態度的要求。師專一些教師工作態度不端正,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一方面社會環境是制約教師倫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部分師專教師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滋生和蔓延,忽視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另一方面師專不注重對教師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也不能充分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主觀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教師缺乏職業理想和信念。其次是教師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情感得到滿足而獲得快樂體驗是教師努力工作的不竭動力。同其他高校相比,師專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學術水平較低,成就感和自尊感較為缺乏,這使得一些教師僅僅把教育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而不是作為事業執著追求。(二)不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師愛意識偏差,教師情感投入不到位
教師倫理重點體現在師生關系中,強調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在師專中,一些教師對學生冷漠,尤其對學生缺乏了解,同其自身對師愛認識不足密切相關。一方面,師專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需求強烈而且容易滿足。由于大部分學生住校獨立生活缺乏親人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非常渴望教師代替父母的角色,成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最親近的成年人。學生“愿意和老師在一起聊天說話”,但又不敢主動接近老師,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個關注的眼神都能使他們獲得不同層次的快樂和滿足。部分教師不了解學生的特殊心理需求,沒有給學生必要的關心和愛護,致使學生情感缺失得不到彌補,對老師產生畏懼甚至不滿心理。另一方面,一些老師對師愛的認識不到位。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無私的愛。教師對待學生應以心換心、以愛生愛、以情移情,不能只注重教師的權力和威嚴。用嚴格要求代替關心愛護,用師道尊嚴強制遵守服從,其結果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三)教學模式單一,發展目標不明確,教師忽視專業素養的提升
嚴謹治學是倫理規范對教師業務素質的要求。部分師專教師治學態度欠佳,一是由于社會上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的消極影響;二是學校評價機制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問題。師專對教師的評價涉及思想態度、教學水平、科研成果和工作成績等諸多方面,由于教師學識水平和治學態度不易進行量性分析。評價過程中難度較大,因而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學歷、資歷、科研成果等容易量化的指標上,導致很多教師在工作中只追求顯效性的成績,忽視教學質量和知識積累等內在素質的提高;三是固定化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產生思維定勢。突破原有教學模式的束縛比較困難,教師創新精神和鉆研能力越來越弱,教學在低水平徘徊。另外,由于師專沒有升學任務,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監控力度不強,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識水平沒有較高的要求,導致教師對自身的專業素養的提升缺乏長遠打算,沒有明確的計劃和目標,發展動力不足,鉆研精神欠缺。
(四)品格修養欠缺,學生消極厭學,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師表意識是教師倫理的基本特征。部分師專教師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自律意識較差主要歸因于:一是個人修養存在問題,如傲慢、勢利、自以為是等,嚴重影響教師形象;二是長期T作消耗與學生厭學情緒的影響。師專由于在社會影響力、專業、學歷、就業等方面處于劣勢,招收的學生整體素質較低。反映在學習方面,大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缺乏學習熱情、學習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面對學生的消極態度和厭學情緒,加上不善于自我調節,逐漸產生了職業倦怠,表現為:對工作缺乏熱情,教學態度懶散,降低對自身的要求,自我約束意識減弱等。
三、解決的策略
(一)突出師范特色的專業信念教育與管理,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
師專對教師進行專業倫理教育可以采用“回爐式教育”與“跟進式教育”的方式。“回爐式教育”主要指師專教師工作一段時間后,與學生一道重溫職業規范,接受職業理想信念再教育。“回爐式教育”是終身教育思想在教師倫理方面的充分體現,有利于教師倫理持續保持較高的水平。“跟進式教育”主要指教師應跟上學生的教育專業實踐活動,分期分批參與到中小學教育觀摩和教育見習等活動中。“跟進式教育”也是一種體驗教育,有利于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促使其感受和思考現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形成教師職業良心。上述兩種教育方式中,教師既是教育主體,也是教育客體,在主客體轉換過程中教師倫理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學校應注重實施情感管理,體現人文關懷,如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增強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為教師提供參與學校決策的機會,提高教師的責任感;為教師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滿足教師的成就感。這些情感的滿足能夠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從而激發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崗位。
(二)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增強“師愛”意識,密切師生情感關系
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情感可以說是教師倫理水平高低的直接體現。這既取決于師生雙方交往的頻率和深度,也取決于教師的師愛意識。師專應積極為師生交往搭建平臺,如組建學科興趣小組和學生社團組織、組織教師對學生進行各項教學基本技能訓練、舉辦各種讀書學習及娛樂活動等,拓寬師生交往渠道,加深師生交流,密切師生情感關系。教師是塑造人和培養人的工作,沒有深厚情感做基礎的教育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教師應用愛和感情對待學生,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教師對學生應多從生活上關懷和體貼,拉近和學生的心理距離,給學生足夠的信任與尊重,尊重學生內心真實的體驗和情感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行為選擇,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同時,教師對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充滿期待,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效應。
(三)樹立課程改革意識,合理規劃發展階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倫理強調教師研究學問應持嚴肅謹慎、求真務實的態度。師專對教師鉆研精神的培養必須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步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中小學教師帶來的一場新的革命,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變革。師專作為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機構,仍然沿襲多年以來固有的教育理念、教材內容和教學模式,嚴重滯后于中小學課程改革現實,不可能培養和造就新形勢下具有時代精神的教師。因此,師專應開展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配套的課程改革,動員全體教師積極鉆研基礎教育課改理論,重新整合課程資源,編寫教材和講義,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師專課程改革有利于推動教師思考和研究問題,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關注課堂教學效果,重視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與此同時,師專教師應對自身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包括對自己合理定位,確定發展方向;了解學校,明確發展空間和資源條件;確定發展目標,充分發揮長遠目標和具體目標的引領和激勵作用;積極采取行動,實現自身的專業成長。
(四)強化“兩代師表”意識,不斷尋求工作興奮點,克服教師職業倦怠
由于成人教育學生大多從事第一線的實務性工作,缺乏論文寫作的實踐機會,據我院對09級畢業班學生的調查,其中只有45%的學生在大專畢業時獨立完成過字數為5000字左右的論文,還有55%的學生在大專畢業時未獨立完成過畢業論文。在課程論文方面,在15門專業中,僅有3門課程采用課程論文的方式考核。在學生對課程論文的態度方面,87%的學生認為課程論文考核要比卷面考試容易,完成的壓力小。近70%的學生表示自己完成課程論文的態度不夠認真。在完成工作報告方面,僅有5.2%的學生在過去的三年時間中獨立或參與過字數在10000字以上的工作報告的撰寫,其余學生均未獨立完成或參與。在論文和工作報告寫作程序和要求的了解方面,近53%的學生表示對此方面知識十分缺乏,35%的學生表示略有了解,10%的學生表示有較多了解,2%的學生放棄表態。從上述數據可見,成人教育學生缺乏論文寫作經歷,對論文寫作的要求程序方法都知之甚少,需要指導老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為有效的方法加以指導。
(二)論文寫作能力未能在課程教學中得以充分培養
論文體現了學生對某一具體問題的深入和全面的剖析的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但目前的教學在對實踐問題進行剖析時,往往側重于解決方案的優缺點闡述以及如何選擇方案,而缺少對問題本源及其演變過程的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得到實用的結論,對于如何得出結論則關注不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三點:一是對于問題本源的解釋和闡述,需引用大量理論知識,因成人教育學生理論基礎不夠夯實,為減少學生學習難度,很多教師簡化教學過程放棄對問題本源的闡述。二是實用主義急功近利的風氣影響教學過程,將成人教育重應用性的理念演變成實用性,將高等教育演變成只教授學生“怎么做”,不闡述“為什么這么做”的短期職業培訓。三是教師在對實踐問題深入剖析時學生參與度很低。2012屆金融專業學生課堂討論,學習報告、課程論文等形式的作業準時提交率只有35%,遠遠低于普通題目形式作業的提交率。學生的低參與率阻礙了教學過程對學生問題分析能力的培養。
(三)論文選題趨同化、熱點化
為培養學生對實踐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論文寫作興趣,畢業論文選題采用“學生自行選題,指導老師提修改建議”的方式。2012屆畢業班學生中有近62%未從事金融業工作,對金融業的實踐問題缺乏直觀認識和興趣,因此在選題時主要參考網絡上的熱點信息,出現論文選題趨同化、熱點化的特征,而部分的熱點問題帶有很強的時效性和政策性,深入研究的價值不大,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有失恰當。
(四)論文寫作“搜索化”
我校圖書館數據庫學科種類齊全資料豐富,為學生的論文寫作提供強大的資料支持。但學生論文寫作出現“搜索化”,資料堆砌成文的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學生選取某些具有時效性和政策性的熱點問題作為選題。對于這類選題,學生受專業水平限制很難對其本源性進行探討,而對政策方向的把握能力又不夠。出于寫作成績的保險性考慮,學生往往只能資料剪接堆砌成文。二是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已形成對網絡信息和資料的依賴,獨立思考能力下降,論文寫作過程中極度依賴網絡資料,由于資料分析刪選重組的能力有限,難免用資料堆砌成文。三是部分學生因學習動力和精力有限,或者指導老師疏于對論文選題、成文的過程控制,導致部分學生出現抄襲網絡資料現象。據我院2011屆金融專業畢業生論文來看,抄襲率達到11%,都被判為不及格,以致影響正常畢業。
二、金融專業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改進措施
(一)“循序漸進”式指導
我院金融專業專升本專業學制為三年,畢業論文工作一般被安排最后一學期,論文寫作過程為期五個月。而全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來提高論文質量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五個月,而應貫穿于整個三年教學過程,采用循序漸進指導方式。首先,在新生開學教育時,老師應強調畢業論文的意義,它是綜合檢驗學生三年學習狀況的重要環節,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工作任務的闡述解釋能力。其次,開設學術修養培養課程,采用講座方式,每學期循環開設,學生必須在論文開題前選修完成。講座圍繞選題方法、數據庫使用與資料搜集、數據統計基本方法、論文寫作格式、問題討論交流方法五個主題展開。第三,從第二學年開始每學期至少有兩門專業課需采用課程論文考試方式,課程論文要求從易至難,依據學習筆記———綜述———問題闡述———完整論文,逐步提高要求。第四,配備輔導老師專業回復學生有關課程論文、工作報告寫作方面的問題。通過上述改進方法,使學生在開題之前具備基本論文寫作素養,減小不同背景和基礎學生之間在寫作知識掌握度上的差異,從而為最后一學期的論文寫作做好準備。
(二)主導師與導師委員會相結合
2012屆前,學生畢業論文采用導師負責制,每位導師指導10名學生,全程負責學生論文的指導,此種模式在實踐中出現以下弊端:首先,指導老師受自身學術專業的限制,無法給學生提供最為專業的指導。其次,指導老師精力有限,同時指導10名學生的論文寫作,質量控制受限。基于此,從2013屆開始,金融專業開始采用主導師和導師委員會相結合的論文指導模式,該模式有如下特點:選題及開題報告答辯由導師委員會共同負責,導師委員會的三名導師對學生選題的口徑、內容及可駕馭性共同做出評判;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任何寫作問題,除了可向主導師尋求幫助之外,還可與導師委員會中任何一位導師進行學術探討。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在2013年第2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對3個班同樣的授課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授課方法主要有理論講授、電教、案例分析、自學、分組推論5種,每次授課采用1種~5種方法組合。
1.2.2評價工具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由吳艷和戴曉陽教授于2007年編制。該量表以Maslach工作倦怠問卷為基礎,可對青少年的學習倦怠情況進行評估。該量表是自評量表,包括身心耗竭、學業疏離和低成就感3個緯度,共16條目。采用5點評分方法,即“非常符合”計5分,“有點符合”計4分,“不太確定”計3分,“不太符合”計2分,“很不符合”計1分,分數越高,表明青少年的學習倦怠越高。此調查問卷的信度為0.732~0.858。
1.2.3施測課程結束后將上述量表一次發給被試者,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統一主試和指導語,當場發放和收回問卷。為避免被試由于顧慮影響答卷的客觀性、真實性,答卷采用匿名方式。
1.2.4統計學方法調查完成,主試回收問卷,剔除無效答卷后對測試的資料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使用教學方法數量(1種~5種)與青少年學習倦怠總分相關性研究結果教學方法組合數量與青少年學習倦怠之間的相關系數為r=-0.789,P=0.001,顯示二者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
3討論
3.1《護理倫理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學習倦怠的原因學生出現學習倦怠的原因與學生對倫理學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倫理學就是給他們講道理,沒有現實意義,同時很多學生認為該門課與將來的執業關系不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重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懂得《護理倫理學》課程的重要性,學習該門課的現實意義。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對該門課程的重要性、學習的意義結合現實案例,組織學生討論,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對該門課的學習非常重要。
1.1在培養模式上,重視整齊劃一,輕視個性發展武警部隊訓練醫學教學體制化的統一要求太多,如教學大綱、課程安排、教材、教學方法、教育測量與評價模式等。這使學員在教學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對如何在戰場或訓練中應用軍事訓練醫學理論缺乏興趣,對現實中可能出現的突況既乏于應對也無心理會,只關注如何以更高的分數通過考試,這勢必造成人才輸出規格單一化、結構簡單化。
1.2在素質培養上,重視學科素質,輕視人文素質人文素質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生命意義的關心、維護和追求。對于戰地軍事傷病員來說,不僅需要傷病治療,更渴望得到身邊戰友或醫生的真正關心。這對武警部隊訓練醫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學不能單單局限于學科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要提升人文素質。一個專業素質全面卻對別人的生命或健康漠不關心的人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1.3在教學設計上,重視主觀臆斷,輕視客觀實際目前部隊在教學設計上,仍較多地從主觀角度考慮學生需要什么,部隊需要什么以及我們能做什么,真正認認真真地深入部隊、組織畢業生座談、歸納教學知識與實際需要中存在問題,或者與其他院校探討教學經驗及教學內容可以改革的地方,這些工作做得仍很少。部分教師仍把灌輸式作為主流的教學方法,以自己的主觀臆斷進行教學設計。
1.4在測評結果上,重視考卷成績,輕視應用能力目前還沒有能夠完全取代考試的測評手段,但是,也應該摒棄單純以考試成績來評定學員能力的模式。按照系統論的觀點,考試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更充分地發揮其反饋功能,既有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反饋,也有教師及時發現問題、重點教授和解惑的回應。現行的考試雖然也要求教師進行考試情況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對學生答題中反映出來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視,不利于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2以系統論為指導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
系統論的任務不僅要認識系統的特點和規律,更重要的是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創造系統,使它的存在與發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為此,針對武警部隊訓練醫學教學中與系統論不相符合的地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培養目標要兼顧學員現在與將來工作發展的需要武警訓練醫學從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2個方面來確立其培養目標,實現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的辯證統一。社會本位表現為教育要滿足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部隊建設需要;個人本位表現為教育要滿足學員個人身心發展的需要,既要考慮在軍隊服役期間的發展需要,也要考慮終身發展需要。在設計培養具體目標時應依據學員來自的工作機構層次,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具體方向、側重點和課程體系等,應根據其所屬部隊對人才的需求變化適時、適當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2.2課程內容要更加注重提高學員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系統論強調系統與其子系統之間,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和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內在的邏輯關系,還要考慮教學內容與部隊、學校和社會等大環境之間的關系。立足武警部隊遂行多樣化訓練執勤任務的特點,突出武警特色,第一理順課程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訓練生理生化特點-體能訓練實時監控-科學體能訓練方案的制定-訓練傷病的防治,形成從機制到應用,從基礎到臨床的科學合理的內容體系;第二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實踐教學,實施“組合式教學”,通過大量的實踐課程來提高學員的動手能力、專業技能、戰術素養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對于什么是學習理論,目前人們尚未有一致意見。綜合對學習理論的已有界定,我們認為,它是指對有機體行為改變的心理機制的概括性解釋。不同的心理學派從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出發,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根據不同的材料,對學習的實質、學習的規律與條件、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結果等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學習理論。外語教師的教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因此,揭示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對外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擬通過對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及其主要觀點的總結與概括,探討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希望能對外語教學及科研有所幫助。
一、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
1.引言
學習理論大體可分為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m)和認知理論(cognitivetheory)兩大理論體系。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曾在心理學領域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并對教育有過極大的影響,但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評。美國著名心理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Chomsky)就曾針對斯金納的《言語行為》一書提出了有力的批評。喬姆斯基認為用行為主義方法分析語言必定失敗,因為它分析的只是言語表達的表面特征,而只有分析語法的深層結構才能揭示言語中的大量規律。他把語言學看成是認知心理學,認為語言是受規則支配的體系,無論學母語或外語都要教給學生規則,學語言主要是學習、掌握語法規則而不是模仿,使用這些規則可以推導、轉換、生成句子。斯金納及其追隨者曾試圖回答喬姆斯基的批評,但沒給人留下有說服力的印象,因此,雖然行為主義方法包含的許多合理部分如強化規律等,仍在語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長期在語言教學中占據統治地位的行為主義思想已明顯失去優勢。
2.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起,認知學派開始轉向對內部認知過程的研究,成為行為學派的對立派。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環境只提供潛在的刺激,至于這些刺激能否引起以及引起何種反應則要取決于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認知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觀點有格式塔理論、托爾曼的信號學習理論、皮亞杰的建構論和認知圖式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一同化學習理論和加涅的信息加工認知學習理論,其共同特點是:強調學習是通過對情境的領悟或認知而形成認知結構來實現的,主張研究學習的內部條件和內部過程。
(1)格式塔學派的完形說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也稱“完形心理學”)在德國產生,主要代表人物有衛特墨(M.Werth-eimer)、考夫卡(K.Kottka)和苛勒(w.Kohler)。“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為“能動的整體”。該學派主張心理現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識經驗中顯現的結構性或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識經驗不等于感覺的總和,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學習的實質在于知覺重組或認知重組一構造完形(格式塔),學習是由于“完形”的出現、通過頓悟突然實現的;刺激與反應之間是以意識為中介的,對刺激的直接反應和動作是知覺歷程的自然持續,受知覺支配而不受預定聯結的支配。完形說肯定意識的能動性,強調認知因素(完形的組織)在認知中的作用,不僅對反對機械主義的聯結說具有重大意義,而且為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但其理論基礎是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實驗研究也缺乏對變量的適當控制。
(2)托爾曼的信號學習理論
托爾曼(E.C.Tolman)自稱“目的行為主義者”,其行為觀與早期的行為主義者不同。受格式塔學習理論的影響,他強調行為的整體性,注重從宏觀角度分析行為。他認為行為是整體性的、有目的的;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目的與認知這樣的中介變量;行為習得在于形成對信號的預期。托爾曼還提出了學習的認知理論,認為連續完成一項任務會建立起符號格式塔(環境中的線索與有機體的期望之間已習得的關系)。這些觀點使學習理論的研究有了新發展,但他所說的認知、目的、預期等僅是對行為的一種描述而沒有認識到它們的本質。
(3)皮亞杰的建構論和認知圖式理論
皮亞杰(J.Piaget)對兒童智力發展進行了長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建構論”(constructivism)和“認知圖式理論”(schematheory)。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如“同化”(assimila-tjm)和“順應”(accommodation),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同化”指學習者把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內加工改變的過程,如果學習者不能用原有圖式來同化新的刺激,就要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順應”指學習者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同化使認知結構在數量上得以擴充,順應則使認知結構在性質上得以改變。認知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形式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equilibration)。皮亞杰認為,主體的認識過程中有一定的認知結構(圖式,schemata),通過對外界刺激的處理使之成為有條理的整體性的認識;認識的實質是主體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對外界物體進行加工、改造、改變的過程,主體的認知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不斷建構和發展。皮亞杰的這種動態建構的學說更深刻、更全面地闡述了認識過程和學習活動的內在規律和總體特征,并由此構成了現代認知理論(contemporarycognitivetheory)的核心。
(4)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J.S.Bmner)早期受到皮亞杰的影響,后來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學說。布魯納與皮亞杰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力圖將認知發展理論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他認為學習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包括習得新信息(理解新知識)、轉換和評價三個幾乎同時發生的過程,學習在于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生的認知發展是形成表征系統的過程,教學應促進學生對學科基本結構的理解,發現學習法(discoverylear-ning)是最佳的學習方式。發現學習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活動去發現規則、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發現,不只局限于發現人類未知的事物的活動,也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獲得的知識,盡管是人類已知的事物,如果是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引發出來的,那么對學生來說。仍是一種“發現”。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法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這是他對學習論和教學論的結合做出的一大貢獻,但他把學生的學習發現混同于科學家的科學發現,沒有認識到二者的本質區別,而且即使不考慮操作上的可能性,僅就所用的時間來說,發現學習也是不經濟的。另外,他的學習理論較為松散,概念使用也不統一,給人們的理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5)奧蘇貝爾的認知一同化學習理論
奧蘇貝爾(D.P.Ausubel)提出了認知一同化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應是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learning),即認知學習。同化是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學生能否獲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的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由于這種相互作用,導致了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在意義學習后,同化過程并沒有結束,只有通過知識的不斷改組與重新結合,才能習得并保持知識。奧蘇貝爾對意義學習進行了層次、類型的劃分,并相應地提出了一些學習模式,使得教學工作更加具體化了。奧蘇貝爾還指出如何協調與整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是當今學校教育中的重要課題。對于這個問題,他提出了逐漸分化和整合協調兩條原則以及貫徹這兩條原則的具體應用策略:先行組織者(呈現教學內容之前介紹的適當相關的和包攝性較廣、最清晰最穩定的引導性材料)。奧蘇貝爾對先行組織者、逐漸分化和整合協調等原則的分析,有助于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序列,以適合于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特點,從而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保持、遷移和運用。(6)加涅的信息加工認知學習理論
加涅(R.M.Gagne)早年接受了行為主義學習觀,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轉向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認知學習觀點,尤其是70年代后,他在對學習理論的探討中,試圖闡明學生的認知結構,并著重用信息加工模式解釋學習活動,被認為是行為主義與認知派的折中主義者。
加涅反復強調引起學習的條件有兩類:一類是內部條件,即學生在開始完成學習任務時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另一類是外部條件,即學習的環境,包括怎樣安排教學內容、怎樣將其傳遞給學生、怎樣給予反饋以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等。加涅將學習由低級到高級分為八類,即: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語言的聯合,多重辨別學習,概念學習,原理學習,解決問題。后來,他又把學習結果分為五種,分別是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加涅認為這五種學習結果是跨學科的,學校的每門學科都可以按照這五種學習結果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
加涅詳細分析了學習活動中的信息加工階段,認為學習活動有注意、選擇性知覺、短時記憶和復述、語義編碼和長時記憶、搜尋和提取、反應組織、操作、反饋和強化八個階段。后來,他又進一步分析了學生學習的實際過程并提出了與之對應的教學設計,認為一個完整的學習活動由八個階段組成,依次是: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在每個學習階段,學習者的大腦里都發生一個或更多的內部加工,直到學習者用一種外顯的操作去反映為止。加涅還對教學過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作了系統而明確的闡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論體系。
二、認知學習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
1.認知理論與外語教學法學派
外語教學法有兩條發展線路,一條是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聯結性教學法學派”或“經驗派”,其發展過程是直接法(DirectMethod)一聽說法(Audio-IingualAp-proach)一視聽法(Audio-visualApproach);與此相對立的另一條發展線路是翻譯法TranslationMethod)一自覺對比法一認知法(CognitiveMethod),可以稱之為“認知性教學法學派”或“理論派”。
直接法產生前,始于18—19世紀西歐一些國家的翻譯法在外語教學領域長期獨霸一方。翻譯法重視語法教學,以翻譯作為教學手段和目的,主張用母語教外語和讀寫領先但卻忽視口語教學。為了完善翻譯法,20世紀30—50年代,自覺對比法在蘇聯產生并發展起來。自覺是通過語言分析來理解所學材料的內容含義,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語言形式本身而不是它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對比則是把外語和母語進行對比。可見,自覺對比法繼承了翻譯法的“以語法為綱”而發展了對比。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的認知法吸取其他教學法學派的長處,克服了翻譯法的極端化、片面性,從而使翻譯法得到了發展,因此,有人稱之為現代語法翻譯法或新的語法翻譯法。
理論派和經驗派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主張學習句型要先理解句子結構,在理解的基礎上操練,主張學外語是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learning);而后者主張通過模仿、記憶、反復操練來學習句型,主張學外語是一種機械性的學習(mechanicallearning)。
2.認知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皮亞杰的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第一,學生是積極進行意義建構的個體,他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建構語言輸入的個人意義和任務的個人意義。教師要幫助和鼓勵學生進行意義建構,而不要把他們看作被動的語言接受者。
第二,思維的發展與語言和經驗密切相關,主要依賴記憶的語言學習不可能產生深刻的理解。
第三,語言任務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任何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語言學習中,應利用同化和順應的概念,在接收新的語言輸入時要調整原有的語言知識,以便把新信息納入到原有的體系中。
當然,皮亞杰的理論也有其局限性,如:過分強調自然發展和個人經驗,忽視人為干預和直接教育應有的作用;過分強調個人的發展,沒有對社會環境的作用給予應有的重視。
(2)現代認知心理學中的圖式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
首先,在外語閱讀教學中,激活原有圖式和建立新圖式非常重要。適當圖式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它能在閱讀中發揮作用,關鍵在于將其激活。學生激活相關圖式存在困難主要是因為文章提供的線索不夠或學生由于文化差異或學科差異等原因而不具備相應的基本圖式。針對這些原因,教師可采用介紹閱讀技巧、背景知識、關鍵詞匯和分析文章題材等手段來激活或啟動學生的原有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