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1 22:17: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階梯式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階梯式”練習,促進學生揮戈深入
數學“階梯式”練習既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又能使知識點更系統全面,從而更具實效性。在本課練習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層次一:馬路一邊有25根電線桿,每兩根電線桿中間有一個廣告牌,共有多少個廣告牌?如果題目的已知條件改成有25個廣告牌,那有多少根電線桿呢?這一層次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覺到這兩題因為已知和所求的對象的不同,導致最后的結果不同。層次二: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多少段?如果要鋸成3段,需要鋸幾次?這一層次從顯性的一一間隔排列過渡到了隱性的一一間隔排列,鋸的段數是兩端物體,鋸的次數是中間物體。通過這一層次使結論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層次三:用你喜歡的方式畫一組兩端物體相同一一間隔排列。根據學生畫的(大多數學生畫的個數偏少),出示教師畫的兩端物體相同一一間隔排列圖示(篇幅所限,圖略)。提問:
(1)老師畫了多少個圓片和多少個三角?
二、“問題解決”教學方式在初中數學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1.“問題解決”應加強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重點在于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優秀的數學問題情境可以把單調、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便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其具體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根據問題和現實對教材的深加工,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充分掌握教材中提及的各項知識點以及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都要有所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完成對教材的深加工,創造出一個能夠刺激學生產生解答問題沖動的環境,并且在實際的課堂中能夠將學生引入這一情境。教學中常用的幾種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一些與學生密切相關、感興趣的情境;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等各種先進教學工具的作用,創設一些有趣的、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利用好課外實踐活動課的機會,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中學習,在問題中思考,啟發學生找到能夠識別的解題模式,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式教學的應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傳統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沒有解決問題這一說法。解決問題的說法由以前的應用題發展而來,原來的應用題是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給出一些已知量和未知量,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求出未知量。而現在的解決問題教學,則更好地將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本文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式教學的應用作一些探討。
一、解決問題教學概述
解決問題,在不同學科領域中的界定不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廣義上指通過思考設計某種程序或行動使其從當前的狀態達到所期望的目標狀態,狹義上則指通過綜合性地、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數學知識來解決一些聯系實際的問題。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提出了將解決問題分為四個過程的理論: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施設計和回顧與反思。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依循這一理論,讓學生親自參與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在教學中著重突出數量關系和解決問題策略,以此訓練學生將抽象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
二、解決問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自身基礎知識和能力不夠
教學成功與否,教師的教學能力十分關鍵。教師的能力是保證教育目標實現的基礎,包括言語表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及計劃、組織、適應、創造等能力。由于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只是中專師范專業畢業,存在自身基礎知識薄弱,對教育資料和課程教材掌握不夠扎實,數學教學能力較差等問題。
2.教師對解決問題教學認識不足
目前,我國雖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很多學校還是實行應試教育,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學生能力好壞的標準,導致教師對解決問題教學認識不夠,在教學中沿用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使得一些聯系實際的題目依然脫離生活實際。如:小李和小王看同一本名著,小李從前往后看用了5個小時,小王從后往前看用了6個小時看完,問兩人若同時看需要幾個小時看完?這個問題明顯脫離生活實際,沒有人看書是從后往前看的,可見這一問題設計得不合理。
3.教學方法單一呆板
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某市小學生普遍覺得數學教學效果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呆板,導致不少學生缺乏興趣,難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方法,聽講后依然沒有弄懂。
三、解決問題教學的方法策略
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對現實情境的體驗與理解,在課堂上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或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移植到教學中。例如,教師在小學數學關于比例的教學中,可以將兩杯用奶粉按不同比例沖的牛奶給學生品嘗,當學生品嘗后,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會出現一杯濃、一杯淡的情況,從而引出比例這一概念。教師再將沖泡的正確比例告訴學生,并提出問題:一杯150克的開水應該放入多少奶粉?學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比例這一概念,并學會了運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增加活動教學的內容?;顒咏虒W指在教學中設計一些復雜的、有趣的、具有應用效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來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將多媒體技術等運用到教學中,以增加課堂的生動性、豐富性。這些現代化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改變學生學習與認知方式,增加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教師應采取多種手段開展解決問題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讓學生在深切的感受和體驗中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和珍.新課程下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及其培養[D].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7.
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新教材,根據高中生的認知結構與個性特點,精心設計教學計劃和流程指導他們學習數學知識,使他們適應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習,順利實現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工作是數學教師的基本任務,也是促使學生快速適應新環境的關鍵,對提高整體高中教育質量來說意義重大。
一、做好準備工作,奠定銜接基礎
對于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為實現教和學的科學平穩過渡,教師首先需做好教學準備工作,為解決銜接問題奠定基礎。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入學著手提升對銜接的重視程度,提升緊迫感,避免出現松懈情緒,告知學生高一數學知識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與位置。同時,教師需結合實際案例通過與初中數學教學進行對比,給學生講述高中數學的教學特點和知識特點,使其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學習中少走彎路。
例如,教學“集合”時,是高中數學課程的第一個知識點,對高一新生來說雖然在智力、能力等多個方面與初中相比有所發展,但是畢竟剛由初中階段上升而來,對新知識朦朧性較大。雖然集合思想在小學和初中均有所滲透,但由于學生之間知識的差異層次較大,而且新數學概念的引入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應告知學生高中數學課程中集合和初中階段集合之間的異同點,對知識深入學習和研究,層次更深,只要認真學習就能輕松掌握。如此教師先在心理方面為高一新生減輕壓力,并利用集合知識中的銜接點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新內容,進而盡快適應新知識學習。
二、結合教材內容,做好教學銜接
教材作為展開教學的主要依據,從數學教材內容來看,初高中階段的知識難度存在明顯落差。部分數學知識點在初中階段學習要求較低,中考中不予重視,但是高中階段則提高要求,學生需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結合教材內容著重分析初高中數學教學大綱的不同,認真研究知識深度和廣度,對于教學要求相差明顯的部分可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補充,根據學生情況展開銜接教學。
舉個例子,“解三角形”教學實踐中,本章節的中心內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主要工具,教學目的落實在解三角形的應用上。教師為做好初高中教學銜接,可先引領學生回顧初中階段學生學過的三角形相關知識內容,包括三角形的邊、線、角,以及銳角三角函數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應用等。通過對初中數學知識的復習和回顧,讓學生找到初高中數學教材內容的銜接點,適當降低學習難度,使他們在心理上對新知識不再恐懼或害怕。最終學生通過初高中數學知識銜接,對任意三角形邊長和角度的關系進行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可以解決一些簡單的三角形度量問題。
三、學習方法銜接,強化教學效果
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部分初中學習方法難以達到較好的效果,教師需從學習方法指導上著手,不適用的應引領學生適當改進或舍去,對于行之有效的可完善和保留。其實不少學生在初中階段并未掌握系統的學習方法,高中面臨的挑戰較大,掌握學習方法的自主意識較強。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抓住時機,積極開辟第二課堂著重指導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和改進,在學習方法上做好銜接。
比如,在“直線、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質”教學過程中,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等相關知識內容,教師可以他們的固有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為切入點,使他們進一步熟悉掌握空間直線和平面的位置關系,理解和掌握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定理。此時,教師應指導學生使用“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學習方法,先讓他們親自畫出表示直線和平面三種位置關系的圖形,分別為:線在面內、線與面相交和線與面平行,并結合理論知識進行深化。接著,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中直線、平面平行案例,諸如翻書、開門等,通過再實踐鞏固對理論知識的掌握。
四、結語
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做好銜接教學相當關鍵,教師需充分意識到銜接教學的重要性,在具體實踐中從教學準備、教材內容和學習方法等不同方面著手,尋求初高中數學的結合點,實現高質量銜接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課程。
參考文獻:
語文教學解釋學理論的研究,是一個開創性的新課題。它主要以哲學解釋學理論為基點,打破過去的概念化闡釋模式,建構全新的語文教學解釋學的理論與方法,旨在為語文教學提供新思維、新視點、新思路和新方法。這是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早已觸摸到的一個牽動語文教學生命的課題,它直接關系到語文教育與課程改革的功效和成敗,因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要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創新觀和方法論,就離不開解釋學的理論和方法。解釋學方法是語文課程教學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第一方法,語文教學解釋學是語文教育與課程改革理論前沿領域中一個有著重大意義的研究課題。
深層的醒悟與思維新秩序語文教學本體論的研究,也是一個前沿性的新課題。對于“本體”與“本體論”,有很多闡釋和討論,在這里我們無意于考察形而上的概念性思辨,只是著眼于具體探討語文教學的本體問題。我們認為,語文教學的本體,即語言本體或日語文本體。毋庸置疑,語文本體的構成與存在原理――包括語文與世界、語文與文化、語文與主體、語文與生命、語文與存在、語文與意義等,是語文教學本體論要探索的基本問題。語文本體論是關于語文自身的學問,它要闡釋和描述語文的構成與存在形態,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根本。因此,深入研究語文教學本體論原理,建構語文教學本體論視點和思路,可以從根本上變革語文教學的思維與秩序,消除過去我們將語文與世界、語文與文化、語文與主體、語文與生命、語文與存在、語文與意義隔離的鴻溝,把語文作為主體生命的形式來把握,視一個語言形式為一個生命形式。顯然,這是一個全新的語文本體觀的建構,也是一個從根本上顛覆和重建語文教學思維和秩序的重大變革。有不少專家指出,本體問題或存在問題是和語言緊密交織在一起的。當代語言哲學家認為,利用現代語言分析手段,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本體問題,對古已有之的問題給出嶄新的、確切的答案。語言哲學界的這種認識分歧與爭論,引發了我們多方面的思考和深層的醒悟,使我們深刻認識到語言和本體原本就是“緊密交織”而同構于一體的,本體即語言,語言即存在,談“本體”就不可能不談“語言”。本體和語言的這種交織同構關系決定了語文教學本體的研究方面:
主要從學習成績、知識拓展能力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學習成績包括期末理論考試和期末實踐技能考試成績;知識拓展能力測試采用筆試方式,兩組使用相同的教材,按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常規的人體解剖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但實驗組增加了動物部分器官的解剖和化大為小的實踐技能測試,采用統計學方法對兩組成績進行處理分析。
1.1.1選擇性增加動物部分器官的解剖
①選擇豬的脊柱,解剖并觀察連結椎骨的韌帶、椎間盤的結構。觀察脊髓及其被膜。②摘取羊眼球解剖觀察其結構并與人眼相比較。③開胸觀察兔子的肺、胸膜的分部、胸膜腔、肋間血管神經及交感干等。④解剖豬心,觀察心房心室的結構及心臟的瓣膜、腱索、肌等。⑤剖腹觀察羊的肝、膽、胃、腸、腎、腹膜及腹膜形成的結構等,冠狀面切開豬腎并與人腎結構相比較。⑥解剖牛的膝關節,觀察半月板、前后交叉韌帶等。⑦選擇羊的新鮮股骨,鋸開觀察骨膜、骨密質、骨松質、骨髓腔、骨髓等結構。
1.1.2化大考為小考的實踐技能測試
將實驗組班級分成10個小組,每次實驗時,把實驗目的和內容發給每個學生,實驗結束時,抽取一組學生進行提問及復述實驗內容及過程,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答疑的情況打分(小考),因為每次實驗抽取哪個組不確定,所以全體學生都能聚精會神對待實驗的各個環節,以期掌握實驗的全部內容,從而實現檢測時達優。對照組實驗時,不進行平時的小考式測試,在期末與實驗組同時進行實驗技能考核(大考)。
1.2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習成績比較
兩組成績呈正態分布,無論是理論成績還是實踐技能成績實驗組平均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80分以上高分段學生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4,P<0.05)。而對照組79分以下低分段學生多于實驗組。
2.2兩組知識拓展能力測試平均成績比較
兩組成績均呈正態分布,實驗組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類型題目的平均得分兩組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總分、各題型得分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
本研究主要選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手術室實習護生152名,年齡為18歲~21歲,均來自不同的醫學院校,中專31人,???1人,本科40人。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將學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年齡、學歷、入科實習時摸底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入科后直接分給帶教老師進行實習帶教,觀察組根據實習護生在手術室的實習目標采取兩段式階梯教學方法進行帶教,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
1.2.1制訂計劃
所有實習生進入手術室實習,時間均為4周,入科后第1周由手術室專職的帶教教師負責為期2d~3d的集中示教,短期集中培訓結束后隨機分配給各帶教老師,再由帶教老師實行一對一的帶教。第4周由專職帶教老師進行理論和操作考核。
1.2.2工作流程
制定詳細的帶教工作流程,并按照實施計劃進行帶教。
1.2.3帶教的內容與形式
第一階段集中授課,入科后,第2天、第3天由手術室專職的帶教教師負責為期2d~3d的集中示教,此期重在幫助護生全面了解手術室環境、三區劃分、各類工作制度和各級人員職責分工、手術安全核查制度和工作流程、正確外科刷手、無菌技術、穿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手術鋪巾、倒取無菌溶液、鋪無菌器械臺等手術室??谱o理操作,正確使用高頻電刀及氣壓止血帶等各類??苾x器,正確擺放手術,了解手術室常用的手術器械(名稱、使用及清洗方法);手術包的準備、器械包的準備、手術后對污染的器械的處理方法,了解手術室內手術臺面、地板及墻壁的消毒方法。模擬手術配合,要求學生查找一些與手術有關的資料,如手術圖譜、相關的解剖知識、手術操作步驟、手術配合的注意事項等,使他們在配合手術時更加主動。第二階段進行一對一帶教,帶教中采取跟人跟班的帶教方法,帶教老師堅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則,隨時注意手術進展情況,并督促和提示指導護生術中配合工作。培訓護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并提高無菌操作的意識,了解各班次的職責范圍與帶教老師共同值班,參與急診手術搶救配合,提高分析、判斷、解決急診手術中應急問題的能力,帶教形式結合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由手術室專職帶教教師進行詳細的講解和示范,跟班帶教老師進行一對一的講解和示范,然后讓護生進行逐一的操作,同時對于出現問題的部分及時進行更正和指導。在手術室帶教過程中,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方法,讓護生自己模擬病人或家屬,感受具體的巡回護士與器械護士的職責,感受應該如何與病人及家屬溝通交流。術前接病人時、手術開始前、病人離開手術室前時如何按照《手術室安全核查表》和《手術風險評估表》的要求落實查對;感受如何在手術開始前、手術關腔前、手術關腔后、縫合皮膚后《手術護理清點單》的正確核查清點填寫;感受如何做好手術前和術后的訪視工作。
1.3觀察指標
出科前由護士長和帶教組長對護生進行理論和操作的考核,重點考核無菌技術操作,結合實習生的工作能力和態度給出評分,同時學生給帶教老師評分,反饋其優點和不足,不足之處不斷改進以提高帶教質量。通過考核成績、對科室滿意度、對老師滿意度的評分(每項賦分均為100分),觀察組采取兩段式階梯教學與對照組采取的傳統帶教方法的效果。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護生的考核成績和對科室滿意度以及對老師滿意度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手術室實習帶教是護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段式階梯教學法使護理教學有計劃、有內容,具有全面性、整體性。通過總帶教集中培訓學習,再實行專人帶教,讓他們的每項工作都變得具有條理性;增加了每個實習生對手術室的親切感,使實習生在短時期內更快地適應環境,樹立了無菌觀念,掌握了手術室基本技能和操作,進而更好地把理論用到實踐中;同時也對帶教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更新知識和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才能適應臨床教學的需要,給老師與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進一步增加了老師和學生的感情。運用考試等方法來強化每個實習生對手術室里工作細節的記憶,也可以讓他們更加熱愛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并且還能很快看清問題,進而根據發現的問題,不斷改良自己教育學生的辦法,提升教育學生的質量,達到臨床帶教的最終目的。帶教老師盡量參與護生在手術室實習的全過程,在實際工作中邊示教邊講解,使護生能盡快地融入手術室的實習生活,有步驟地進行學習。由于手術室與其他病房有所不同,大部分學生會有緊張、恐懼的心理。作為帶教老師應熱情接待,讓實習生倍感親切,用柔和的語調,并耐心地疏導護生,緩解他們的恐懼心理,以便迅速地使護生進入手術室實習的角色,共同落實并完成教學計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師生互動,觀察實習護生的反應,活躍學習氣氛。在角色扮演護生運用語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性溝通知識和技巧的過程中,感受了病人、家屬和護士等各種角色的內心世界,角色間的矛盾與沖突,使他們不斷地反思作為病人和家屬的苦衷,從而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對護士職業有更深刻的認識。而傳統的帶教方式一般很難達到滿意的帶教效果,隨著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兩段式階梯教學在各科室的帶教工作中逐漸得到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開篇談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意識”是先導,“策略”是關鍵,“能力”是目的,因此,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數學素養和現代教育的思想,讓每個孩子的學習,都能夠學有所值,學有所用,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結合身邊的事物,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實際問題?!白灾鹘鉀Q問題”能讓學生體驗“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數學課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學生獲得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傳統的“解決問題”教學模式,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它只強調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這樣的教學環境學生難以主動去探索,會制約學生的發展,因此,它會使課堂效果和質量都不高。以往學生學習的材料局限于課本上所提供的一些例題、習題,要求過高、過偏,條件和結論基本上是封閉的,學生的思維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對有差異的學生不能實施有差異性的教育,一些例題和習題遠離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很玄,感到枯燥無味,無法激起對知識的探索欲望,有的甚至對數學產生厭煩。如何更新教學觀念?如何突現學生主體地位?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如何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的保證?這些都是我們急需著手解決的問題。《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保證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就學生的發展而言,解決問題活動的價值不只是獲得具體的結論,它的意義更多是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解決問題是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的,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在這種鼓勵個性發揮的意義之下,創新精神的培養才能成為可能。
二、“解決問題”教學模式探索與策略
獲取數學知識過程中的解決問題,大致包括四個環節:(一)感知問題,創境激趣;(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三)反饋信息、交流評價;(四)拓展創新,總結激勵。這幾個環節在不少情況下,某一步可嵌入另一步中,從而使解決問題的過程得到簡縮,或使某種特殊的解題策略得以實施。
1.感知問題,創境激趣
感知問題、創設情境,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出發點,愛因斯坦和莫樂爾德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的或實驗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這就需要我們創設一種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并提出有層次、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原有知識與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強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提出的問題才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新穎性、趣味性,學生才具有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如果沒有特定的創設的問題情境,學生只是針對教材或教師提出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解答,那么學生就會失去觀察、思考與猜測的機會,就會很難引起感知情景與思維創新的“共振”。如教學“面積的認識”時,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五一”勞動節快到了,淘氣和笑笑舉行一場勞動技能比賽。他們決定比試掃地的本領,于是來到校園,淘氣選擇了打掃籃球場,笑笑選擇打掃跳高場地。比賽開始了,一會兒,笑笑掃完了,她高興的跳起來說:“我第一,我第一”。你們同意笑笑得第一嗎?為什么?這是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由此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也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這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自主探索、自主解決問題的中心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特征,結合學生提供盡可能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維的時空,組織學生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自動建夠自己的認知結構。
數學問題的類型較多,那么解決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嘗試從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慮,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這也是學生思維靈活性、開放性的一種表現。諸如數學中的非常規問題、開放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都值得讓學生尋找其解決的辦法和策略,這樣能開闊學生的思路,使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各種數學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是有益的。例如:如果給你10元錢,可以買回多少千克蘋果?這道缺少條件的應用題,似乎更接近生活實際,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水果店了解蘋果售價再計算,把錢用完或剩余一點都可以。學生問到的單價不盡相同恰恰反映了市場經濟的現實狀況。要是由此引起討論:追求量多還是質好?偏遠地區價低合算嗎?那么這里的收獲可就更大了。
3.反饋信息,交流評價
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闡述自己得出的結論探究過程及疑難問題,然后根據學生反饋信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個體發言、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進行辨析評價,使學生的認識結構更加穩定和完善。同時也是對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進行總結。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是低年級的兒童也存在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同時,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這種特定的生活和社會氛圍,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因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鼓勵學生和別人進行交流,使學生體會到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拓展創新,總結激勵
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的存在的問題,教師挖掘并提供創新素材,設計有針對性、代表性的練習題組(基本題、變試題、拓展題、開放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高,激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善于思考,大膽發現。
三、“解決問題”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
我們的學生幾乎天天都在“解題”,但《標準》所關注的“解決問題”并不等同于這些解題活動,這里所說的問題既可以是純粹的數學題,也可以是以非數學題形式呈現的各種問題。但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問題,其核心都需要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才能夠解決的。這一模式的操作,是以“創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這里蘊涵著以人的發展為宗旨的教學觀,以民主為基礎的師生觀,以自主為手段的方法觀,以提高素質為本的質量觀的模式特征。
1.在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
發現和探索是兒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在教學中依托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探索式學習。比如教學“年、月、日”時,我們創設問題情景,“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問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一般的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強滿12歲時,只過了三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聽了,個個都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這時老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心理,及時引導他們進入新課,這樣就很自然地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了氛圍。
在“解決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教學中,老師不再按傳統那樣先給一個例題,然后幫學生去分析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或要求什么,必須先求什么等等,而是讓學生自己先根據所提供的超市水果市場的情景去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獨立思考,再參與到小組去與別人交流,看看別人怎么想,別人的方法與自己有什么不同,小組同學比一比,看誰做得好,之后再全班進行交流,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以及學生的交流,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在自己腦海中構建起來。當學生新知構建以后,教師便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加強新知的鞏固與應用,因此,老師出示了超市的其它商品情況表,讓學生自選一些自己喜歡的商品,根據所提供的信息,去提一些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這不僅將新的知識進行運用,還又一次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真正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2.主動探索,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美國心理學家布鯤內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我們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主動大膽地聯想、推測、探索,從不同角度去驗證實踐尋找解決思路,引導學生獨立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我們都知道莫比烏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時偶然發現一個副產品。目前,“莫比烏斯帶”已被作為“了解欣賞的有趣圖形”之一,寫進了《數學課程標準》,編進了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十冊。為了調動學生學習和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我將“神奇的莫比烏斯帶”的問題,用于五年級數學課外知識。首先拿一張白紙,問學生有幾條邊?幾個方面?“老師會把它變成只有兩條邊、兩個面、你行嗎?”展開操作與嘗試,通過實踐,學生還沒感覺神奇在哪兒。“你還能把它變成一條邊、一個面嗎?”學生大膽地嘗試,實踐出真理。如果沿中間一條線把這個神奇的圈剪開,會怎樣?學生又一次大膽猜想。實踐驗證,體會著這其中的奧妙與神奇。如果沿三分之一線剪,是否和上面出現的結果相同呢?通過學生親手實踐,驗證了自己的猜想,讓學生感受到了莫比烏斯的變幻莫測、神奇無比。學生在經歷其出乎意料的變化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與人合作,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主動探索。
3.拓展變化,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數學應用意識是一種基本觀點和態度,它指的是從數學角度思考、解釋、轉化表示事物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一種自覺意識。強調數學應用,不全是回到測量、制圖、計算等數學活動,而是培養一種應用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欲望和方式,把實際問題轉化(抽象)為數學問題。
例如:地球地赤道是一圓角,假如赤道上緊箍著一圈鋼纜,現在要把這圈鋼纜放松,使它遠離地面有1米高,這樣,鋼纜必須再接一段上去,這段增加的長度應該是多少米?
大學英語教學已經進入了“后大學英語時代”。為了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需求,提高學生實用性英語的使用能力,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正面臨巨大挑戰。本研究將在分析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指出今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發展趨勢及其戰略調整方向,探討解決由語言教學向雙語教學過渡的接口問題,并就戰略調整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目的或任務比較單一。通常只將工作重點放在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培養,并且往往以是否通過國家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為衡量學生綜合能力的唯一標準,目前雖然有些院校已宣布學位授予和四、六級考試脫鉤,但許多學校還是以此成績決定是否符合大學英語的學位要求。這樣,便造成了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不能很好地將英語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不能很好地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結合起來。
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等相對滯后。目前,大學英語教材及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圍繞學生掌握語言共核而設置的。語言共核是語言學家在對語言功能意念的研究中形成的一個概念,它是指講某種語言的人群中大多數人都使用那部分語言。這部分語言不受地域、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職業以及話題等的制約,在詞匯、語法和意念功能等方面的差異不大。一味地強調以語言共核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和課程設置,使目前的外語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只能圍繞著為語言而學習語言,從而造成了基礎英語教學和專業知識學習的嚴重脫節。其結果導致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必要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不高。這樣便極大地阻礙了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專業人才的目標進程。
為了滿足轉型期對大學英語提出的新要求,必須從根本上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具有戰略意義的調整,即壓縮大學英語基礎階段的學期數和學時數,將純語言學習和專業英語基礎知識學習結合起來,實現大學階段從語言教學、專業英語基礎知識教學到雙語教學的一條龍教學。
二、發展趨勢
將語言技能培養與專業知識學習融合起來是時代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的必然要求。今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應該是培養具有較強外語能力,能夠熟練地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各自專業領域內信息的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這就要求將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的學習結合起來。這里所指的專業英語并不是狹義上的英語語言學、英美文學等純語言課程,而是指與學生學習專業相關的英語,比如氣象科技英語、電子信息英語、環境科學英語、法律英語及商務英語等。如果只對學生進行純語言教學,就很難滿足他們應對各種學術任務,難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和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
在大學英語中加大用英語來學習專業學科知識教學的比重,以此來帶動并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完全值得探索和實踐的。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為大學英語基礎階段教學的戰略性調整提出了要求。簡單地講,雙語教學是指用第二語言或外語來講授專業課程。在雙語教學的環境下,外語不僅僅是學習的對象,也是吸收其它知識的工具。
目前,國內一些重點大學,已經嘗試或成功開設了雙語教學課程。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通過用外語學習某一學科的專業知識來提高其語言能力,而且還可以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這樣,避免了傳統上把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與專業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人為割裂開來的弊端,實現了既注重“持續性的學科知識”又強調語言學習的雙贏。
當然,提倡語言技能培養和專業英語基礎知識學習的融合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基礎英語的學習或者否認甚至取消大學英語作為基礎課地位的教學?;A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基礎知識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專業英語基礎知識教學必須建筑在基礎英語教學的根基上,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在學習專業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其語言技能的培養,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
三、戰略調整
壓縮大學英語基礎教學時間,增加專業英語基礎知識教學的比重,進一步凸顯英語的工具性特征,把培養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與專業英語基礎知識結合起來,以順利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戰略調整。要通過改革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積極推進大學英語的戰略調整,就必須要堅持避免將大學英語僅僅作為一門獨立的純語言學習的基礎課程來教的指導思想。課程設置也必須要同時滿足兩個方向:滿足學習者學習語言的要求以及課程必須在內容上與學生特定的學科有關。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知識的傳授和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應該只占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則應該放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引導學生探索如何學習和研究。合理的課程設置不僅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動力,而且還會使他們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地避免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后果。
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類教材的編寫方面,內容上要力求把握專業性、趣味性、新穎性和基礎性的原則。專業英語的教材不同于普通英語教材的編寫,原因在于知識的更新遠比語言的發展變化要快得多??紤]到大學英語教師今后的專業英語基礎知識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永遠無法取代專業課的教學以及短期內很難改變大學英語的基礎教學地位,編寫具有導論性質的專業英語基礎知識教程則。
師資的匱乏和培訓也是順利實現大學英語教學戰略調整所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今后,各大學的外語院系應該盡快調整課程設置,培養出一批復合型的專業英語教師,既能夠勝任普通英語又能用英語教授某一專業基礎知識課程的師資隊伍;或者從現有的師資隊伍中對一些教師進行某些專業學科知識及科學素養的教育,以合理建構大學專業英語教學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一、高中學生的特點
高中生是一個未成熟但趨近成熟的群體。由于身體增長的速度減慢,各項生理指標接近成人,伴隨著感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學習興趣更為廣闊,具有更大的選擇性和穩定性,感情也變得深沉、穩定和含蓄,重視友誼,意識到異性間的愛戀,集體感和榮譽感也有很大發展。他們誤認為自己已經長大,獨立意識較強,要求自理、自治。并隨著自主性,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強,遇事開始有自己的主見,自我表現欲凸顯。
二、高中英語教學的特點
高中英語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英語和發展打基礎的重要作用,強調課程應力求提供多種選擇以適應個性發展的需求,并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古時候的教與被教的被動關系。尤其是學習英語這樣一門具有開放性的語言。老師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著“師道尊嚴”不放的老師,而是要蹲下去看學生,只有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對等的位置上,才能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贏得學生。在新課程的課堂中,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學生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課堂教學平等對待的與教師交流,才能營造一個輕松的語言環境。
三、提問環節的重要性
教學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延續的過程,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不講究的,隨意的和粗糙的問題會使得英語課堂流于形式,對學生沒有吸引力,不僅不能挖掘出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而且會打消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一個好的問題不僅會幫助教師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而且還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啟發他們的思維與想象力。
四、應注意的問題
1.問題話題貼近生活。高中階段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面對任何的事物,都會根據自己的需求產生不同的認識。然而事物的吸引力的有無或是大小直接決定了他們是否產生興趣。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事情,他們就會關心,反之就待之以漠然的態度。學生缺乏學習英語興趣的原因之一就是覺得英語離他們太遙遠。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問題話題的選擇,讓學生感覺原來英語就在身邊。也可以用英語來說你,說我,說身邊的事情。比如“can you describe your favorite teacher of your class?”這樣的話題不僅能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而且還可以激發他們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的欲望的熱情。
2.注意問題的引導。由于高中生這個階段自信心,自尊心非常的強,因此教師在提問要照顧學生這方面的情緒。比如上面所提到的學生最喜歡的教師這個話題,學生往往不知道到底從哪開始回答??赡苣X海里已經閃現了無數的單詞,短語或是句子。教師就應該在提問的同時進行口頭上或是書面上的提示。比如 “he/she is our…teacher, /and he/she is …high…/he/she is beautiful/kind/strict/…”這樣學生就不會思維混亂而回答不出問題而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損,而產生厭惡的情緒。教師還可以通過圖片和錄像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把問題形象化,同時也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