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28 13:24: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漢語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漢語教學論文

篇(1)

二、人動時靜型

即時間是靜止的,觀察者面向將來移動。也就是我們去擁抱未來的感覺。在這種模式中,很自然地,“前”對應的是“未來”,“后”對應的是“過去”。在漢語中,這樣的例子有前程、前景、前途等,都是用“前”來隱喻將來的時間。

三、視角的雙向性

篇(2)

我國對外教育初期,其留學培養費用主要是由我國自主承擔,但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自費留學生逐漸增加,在原有的基礎上增長了7倍之多。由此可見,我國的對外文化教育已經呈上升趨勢。而主要自費學生的來源則集中在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認知程度要遠超于發展中國家。隨著我國改革開發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漢語言的素質教育也逐漸備受重視。因此,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言教育事業也迎來了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在國際上,各國人民也越來越希望了解中國的素質文化教育,以及相應的社會文化發展。因此,我國與他國的學術教育往來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愿意來到中國感受中國的本土文化和風土人情。到目前為止,已有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只身來到中國,而學習者的教育層次也從本科延伸到博士不等,所學習的學科也由原有的漢語言類逐步發展到理、工、農、醫等各個專業,這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②。

(二)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相應的發展趨勢。第一,我國的留學生成分與往年相比發生時了一些變化,自費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過了公費生,并呈上升趨勢。第二,在留學生的生源結構方面,已經從以往的東歐幾個友鄰國家上升到世界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屬日本、泰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留學生增長速度最快,且這些留學生屬于自費生的占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國家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可以有效帶動文化素質傳播。第三,在學歷生當中,我國本土的研究生數量在逐年增長,而對外留學生的研究生數量卻明顯下降。第四,我國的對外漢語言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從以往的簡單認知轉換到如今的教學方法水平的問題上。更多的教師更加注重多樣化、戲劇化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對之產生興趣③。

二、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已將目光投向中國,為此,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和挑戰。為了應對新時代下的全新形式,我國對漢語言的國際教育教學工作作出了全新調整。我國在北京語言大學開設漢語言教學小組辦公室,現如今已可對國家漢辦進行獨立辦理,并成為知名品牌。其中,孔子學院已成為知名代表。在我國,孔子學院已創立了相應的教育機構,更是分布于全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傳播我國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國還多次舉辦海外中小學校長夏令營活動,為教師進行培訓,派遣志愿者去海外組織編寫材料,研究教學方法等內容。最為重要的是,海外教學及夏令營等活動都備受國家關注,并被給予大力支持。漢語言的大力推廣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六大轉變:第一,從漢語言教學到國際教學的轉變;第二,從語言教學的走進來到走出去的轉變;第三,向大眾化的應用教學轉變;第四,從傳統的教育推廣向系統的國際推廣發生轉變;第五,從政府推動運作發生轉變;第六,從傳統的紙質推廣向多媒體、多元化推廣發生轉變④。

篇(3)

1.1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界定

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是對外漢語教學老師在教學活動中使用的特殊語言,是教學語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教學組織形式來看,對外漢語教學語言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課堂教學語言;二是個別教學語言。課堂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也反應出課堂教學語言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個別教學語言是在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語言,也是對外漢語教學語言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對外漢語教學語言作為教學語言之一,也包括了口語、書面語和體態語等形式。在實際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會將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融人到教學活動當中,以便于學生的更好理解和學習。

1.2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分類

對外漢語教學語言從使用目的來看,可分為兩種類型:目的語教學語言和媒介語教學語言。目的語教學語言是最受推崇的教學語言,在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漢語教學中都使用的是漢語教學,社會培訓機構大多數也使用漢語教學,因此,目的語教學時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主要形式;媒介語教學語言也是非常普遍的對外漢語教學語言,適應于大多數漢語的初學者,有利于漢語初學者對漢語的學習。

2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研究的意義

2.1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語言作為教師傳道授業的主要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最直接的影響。教學語言不僅具有組織功能和負載功能,也承擔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功能。對外漢語教學語言不但具備了以上教學語言的功能,而且還承擔了學生可理解語言輸入的重要功能。對外漢語的學了學生自身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語言。因此,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是對外漢教學中的主要手段,它不僅關系到是否能夠實現教學計劃,更關系到學生是否能掌握漢語,實現教學目標。

2.2理論意義

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表現形式,體現了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因此,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研究可以進一步豐富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是近幾年隨著“漢語熱”而出現的一個新語言,對其研究不但可以進一步加強漢語變體理論的建設,而且有助于強化我們對漢語本體的認識。

2.3現實意義

就目前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來看,仍存在了諸多不利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導致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接受,教學效果不佳。由于教學語言在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外漢語教學語言對對外漢語教學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研究,可以增強對外漢語教師的語言意識,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應用能力,增強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3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特點和功能類型

3.1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特點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雙重性、受限性和階段性。

(1)雙重性

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和熟練使用漢語,是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把漢語作為對外漢語教學語言,不但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也是師生的共同目標,因此,對外漢語教學語言具有雙重性。

(2)受限性

對外漢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漢語基礎和接受能力,使用的對外漢語教學語言必須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對外漢語教師要制定一套科學的教學語言,既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又要高于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才能讓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學習新的知識。由于漢語學習者大都是成年人,而且漢語基礎較差,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編制時受到較大的限制,具有受限性特點。

(3)階段性

對外漢語教學有明顯的階段性,對外漢語教學語言也具有階段性。對于不同階段的教學語言在語言形式上也有明顯的差異。對于零起點、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的學生,教學語言有明顯的階段性。隨著學生漢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外漢語教師也在隨之調整對外漢語教學語言,因此,對外漢語教學具有階段性特點。

3.2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功能類型

對外漢語教學語言的功能類型有:課堂語言、教學用語和交流語言。

(1)課堂語言

課堂語言是老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是用的語言。課堂語言的主要組成有:導入語、指令語、說明語和結束語。

(2)教學用語

教學用語是是對外漢語教師在傳授學生詞匯、語法等教學內容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新的知識,對外漢語教師要對其進行示范和解釋。通過教師的示范和解釋,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示范主要是領讀,解釋則是對生字詞的發音、語句、語法等進行剖析。

(3)交流語言

篇(4)

二、關注特殊現象,強調細化描寫

2.1 關注特殊的語言現象

邢先生(1981)指出,用來分析語言結構的理論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但對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的用處并不是很明顯。指導外國學生學習漢語,與其讓他們記住一些抽象的公式,不如讓他們記住一些具體的例句。他(1984)十分強調對特殊類型的句子進行細致描寫,認為應把它們的特點介紹給學生,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比如漢語的連鎖復句就是一種很有特點的句型,邢先生先后在三篇文章中以這種句型為例,說明為什么要關注語言中的特殊現象。什么是連鎖復句?邢先生(1984)的解釋說明極為深入淺出。如:“臺灣回歸祖國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在這個復句中,第一分句的賓語是第二分句的主語,按照漢語的習慣可以不重復,第二分句和第一分句就構成互相連鎖、互相依存的關系。邢先生說,這種復句就是連鎖復句,而“他這樣沖撞我,我就不能答應”之類的句子,后句必須有主語,則不屬于連鎖復句(邢公畹,1990a)。邢先生更重視語言事實的舉證。他從《魯迅小說集》《趙樹理選集》中搜集了46句連鎖復句,并用它們的英譯和俄譯加以對照。(邢公畹,1984)例如:(1)我先前東邊的鄰居叫長富,是一個船戶。(《魯迅小說集》)MyformerneighborontheeastsidewascalledChangFu.Hewasaboatman.НашегососедазовутЧанфу;он-лодочник.(2)她有個女兒叫小娥,嫁到離村五里的王家寨。(《趙樹理選集》)HerowndaughternamedHsiaoO,wholivedinavillageabouttwomilesaway...ЕероднаядочьСяо-эбылавыданазамужвсоседнееместечкоВанцзячжай,лизапятьотсюда.邢先生(1990a)還從《官話類編》中搜集了141句連鎖復句。該書是美國傳教士C.W.Mateer所寫,1892年初版。這部書系統記錄了清末的北京口語,通過該書大體上可以看出當時口語里這種連鎖復句的基本面貌,它們顯示的是近代漢語向現代漢語過渡的情形。例如:(3)這是會上議定的章程,不能更改。Thisisthesettledpolicyofthesocietyandcannotbechanged.為了提煉連鎖復句的特點,邢先生(1984)使用公式進行總結,以符號表達為:NP1+VP+NP2,+VP+NP,=NP2。VP是動詞組,NP2是它的賓語;代表一個空位,意義是NP2,但在語法上不等值。所代表的空位不是一般性省略,添補后反而累贅。在調查的語例中,VP為“是”和“有”的句子共占三分之二左右,可知這兩個動詞易形成“連鎖復句”。又因考慮到公式是根據印歐語的情況設計的,并不是全部語言的基本規則,另外,賓語還有使動詞的意義具足并依附于動詞而存在這樣的特點,故把公式修改為N1+V1+N2,+V2(+N3),與N2同指。(邢公畹,1990a)只就連鎖復句這樣一種句型,邢先生不僅舉出了大量語例說明其結構形式,細致描寫它的特殊之處,而且用相應的外語譯文進行對照,讓外國學生更容易了解漢語和英語、俄語在結構上的不同之處,從而使學生更加準確地了解漢語中這種句子的特點。由此可見,為了能對對外漢語教學有幫助,邢先生在研究中更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這體現了一個大學者在對外漢語教學上的良苦用心。

2.2 為教學而強調細化描寫

邢先生認為,細化描寫不僅是發現搭配規律、深化語法研究的途徑,而且是使語言教學取得有效成果的重要手段。在談到語詞搭配的問題時,邢先生指出,不管對詞類進行細致的再分類工作有多少困難,為了滿足社會實踐的需要,語言教學工作者和機器翻譯工作者都應該不懈努力。(邢公畹,1978)為了清晰地證明上述意見,邢先生(1978)舉例分析,很有說服力。例如,“他讀著報,沒有聽見人叫他”,這句話正確;“他進著門,沒有看見小王在門外掃地”,這句話錯誤。邢先生指出,探究對錯的原因應尋找動詞小類的意義。深入研究并細分小類就能發現:“讀”“寫”“吃”“喝”“唱”等動詞是“非結束性動詞”,后面能加“著”;而“進”“到”“出”“忘”“允許”等動詞是“結束性動詞”,后面不能加“著”。又如,“我喝了涼水”“冷石頭”這些說法可以說;“香蕉喝了涼水”“冷孩子”就不可以說。只有深究下去才能發現能說與不能說的原因:“喝”是指人的行為的詞,“冷”是指物的屬性的詞。只有對各類詞進行更為細致的描寫,才能更好地、更準確地發現詞語搭配的規律,從而能夠更為有效地指導對外漢語教學。邢先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傾向于精細化,這一特點不僅體現在語法研究上,而且體現在語音教學上。例如,邢先生在教外國學生卷舌音時,強調把卷舌音看作是從元音開始的卷舌過程,即[a]:[ar];[u]:[ur];[]:[r];[]:[r];[o]:[or]。李思敬(1994)在其著作《漢語“兒”[]音史研究》中將[]符號的音值定為[],并指出:“北京地區的‘兒’‘耳’‘餌’‘爾’‘邇’等字的實際音值是先發央元音[],隨后再帶一個卷舌元音。這個卷舌元音約略相當于[]而略松、略弱。[][]并不同時,不是一個發音動作。[]符號所代表的這些字的實際讀音是[]。”邢先生非常贊成這一觀點,認為以此指導教學易于取得效果,并據此提出了兒化音的具體教學方法:“歐洲語言里多有[]音,讓學生在[]的基礎上練習改變為[]。之后再讓學生單獨發[],但要延長、放松、元音化,用國際音標表示就是[],這樣實際就可以得到[]音。得到[]音,就容易學習復合元音[]了。”(邢公畹,1995)由此可見,邢先生不僅對漢語的現象觀察得很細致,而且對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觀察得也很細致,并從細致處著手處理教學難點,讓學生對比鮮明、感受清晰、容易學習,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三、探究深層結構,把握語言共性

3.1 探究語言的深層結構

人們平常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是一串能表達意思的包含著語法組織的線性聲音序列。邢先生認為,這一線性聲音序列體現的是語法學上的結構關系,這是語言的表層結構,而支持和制約它的是深層的意義結構。(邢公畹,1993a)只要細化語詞描寫,就能把搭配問題轉化成語法問題,搭配規律的發現正是語法研究深化的體現,這一過程也將逐步觸及語言的深層意義結構。(邢公畹,1978)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探究語言的深層結構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為了證明上述觀點,邢先生(1993a)舉了一個教學中碰到的實例。一個芬蘭學生寫出過這樣的病句:“這個國家的產品,到富裕國出口。”邢先生沒有從介詞的位置入手去解釋這句話的病因,而是著眼于動詞的語義特征進行分析:漢語的不及物動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移動位置動詞”,“跑”“跳”“走”“飛”“滾”等詞都是。以“跑”為例,“到操場上/跑”≠“跑•到/操場上”。因為前句“操場上”放在“到”后,表示“到”的目的地,“到操場上”是介詞詞組,做“跑”的狀語;后句“操場上”放在“跑到”的后面,表示“跑到”的目的地,“到”字輕讀,跟動詞“跑”構成一種復合動詞,病句中的“出口”就是這類動詞。從邏輯上講,一個國家的產品是不會運到別國再出口的,所以正確的說法只能是:“這個國家的產品/出口到/富裕的工業國/。”還有一類不及物動詞是“不移動位置動詞”,“住”“坐”“站”“躺”“睡”等詞都是。介詞可出現在這類動詞的前后,意思相等,“在天津/住”=“住•在/天津”。邢先生指出,從表面上看,芬蘭學生的病句是介詞位置問題,實質上卻是復雜的漢語動詞的不同類屬的區別問題,只有從深層的語義特征著眼,才能找到出現毛病的關鍵。語言深層意義結構上的問題多如牛毛,這種研究越深入,對對外漢語教學越有利。邢先生(1996)還引用賈彥德的觀點從理論上進行了闡述。賈彥德(1992)指出,語法、語音與外界沒有直接聯系,只有語義是社會、自然、心理現象在語言中的反映,是交際中說話人或思想者思想的體現。語音、語法都是為語義服務的。邢先生非常贊同這一說法,并指出,語言的深層結構就是語義結構,而語義結構又可以分成表層的和深層的。表層語義結構是指符合語法的義位序列,深層語義結構是指一段共時存在的有組織的思想。同一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思想中義位的標志是各民族語詞的音響形象。邢先生(1996)進一步指出,從語義學的角度來觀察,教學所及只是語義的表層結構,而交際中所觸及的卻是語義的深層結構;對外漢語教師如能對漢語的深層結構深入理解,在教學上是大有好處的。

3.2 把握語言之間存在的普遍性

邢先生(1996)指出,從語言的深層結構中可以看出,語言之間的普遍性大于差異性。無論在理論上還是應用上,對語言之間普遍性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深入研究了語言的普遍性,才可以實現從宏觀上對語言現象做出解釋。(邢公畹,1990b)語言之間如果沒有普遍性,進行外語教學就成為不可能的事了,因此,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應該重視人類語言普遍性的研究。(邢公畹,1996)邢先生(1990b)指出,從語言的對比研究中可知語言之間存在共同的語法范疇。現代漢語中有“看、聽”與“看到、聽到”等對應的動詞,馬慶株(1985)借用藏語語法的命名,稱“看、聽”義的動詞為自主動詞,“看到、聽到”義的動詞為非自主動詞。因為“看、聽”等動作受個人意愿支配,可以自己做主;而“看見一個人”不能說我愿意看見,那個人就出現,這類動作不是由自己的意愿做主的。邢先生贊成這種觀點,并進一步指出,曼谷泰語里有“du1(看)、fa2(聽)”與“hen1(看到)、jin2(聽到)”,英語里有“tolook(看)、tolisten(聽)”與“tosee(看到)、tohear(聽到)”等,動詞的自主和非自主的語義特征能夠同樣出現在漢、藏、英、泰語里,這正是語言之間存在普遍性的一種體現。邢先生(1993b)還舉出了中英文“是”字句可以互譯的例證。他從文藝作品及其英譯本中搜集了46組有代表性的“是”字句,通過對比分析,概括為四大類:一是賓語為名詞。例如:(4)我們/是/者/。We/are/Marxists/.二是“的”字結構充任主語或賓語。例如:(5)最可憐的/是/我的大哥/。Themostdeplorable/is/myelderbrother/.三是主賓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同一或類屬的關系。例如:(6)那個東西/是/什么價錢/?Whatprice/is/thatarticle/?四是“是”字的主賓語同形,表示“是否可以改變”。例如:(7)忙時候/總是/忙時候。It/was/themiddleoftheharvestseason/and/thenextday/was/aworkday/.(8)失意人/也不會總是/失意人/。Lamedogs/donotremain/lame/forever/.46組有代表性的“是”字句雖然用法復雜,但可以實現互譯,這正是語言普遍性的表現。邢先生(1993b)指出,雖然各語言社會所建立的傳播信息的編碼系統及其編排方式和編排原則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必須具有音位系統,語素和語素結構模式是一致的。人類生活在同一個“自然”系統里,具有同一的生存和發展目的,這就保證了全人類語言里的“意思”具有普遍性。即使是特色句子,也會呈現出共性語法特征。邢先生所舉的例子是“存現句”,他在對比英譯、俄譯的基礎上分析了其成句特征。一是單純存現句,動詞多用“有”。例如:(9)/桌上/有/盞•燈/。//Thereis/alamp/onthetable/.//Hастолe/(имеется,есть,находится)/лампа/./二是非單純存現句,主語是處所助詞,名詞是施動者,動詞為不及物,帶“著”,但不表示動作進行,只表示動作產生的狀態。例如:(10)/橋腳上/站著/一個•人/。//Someone/wasstanding/atthefootofthebridge/.//Намосту/кто-то/стоял/./三是出現消失句,賓語無定,是施事(或為主體);動詞帶“了”,為不及物。例如:(11)/小路上/又•來了/一個•女人/。//Anotherwoman/camedown/thepath/.//Надорожке/появиласьеще/однаженщина/./邢先生分析其成句特征時著眼于“方位詞”在句中的位置,指出“方位詞”在漢語中做主語,在俄語中做狀語,在英語中則置于句子末尾。雖然三種語言中構成“存現句”的表層結構有差別,但這種差別并不影響它們能表達出相當的意義,因為“存現句”在漢、英、俄語里呈現的主要特點是相同的,即表方位的部分、表存現的謂詞部分、表無定的存現主體部分這三大部分的意義必須顯示清楚。(邢公畹,1996)邢先生用漢外語言對比研究的方法,揭示出語言之間的普遍規律,對對外漢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語言為體,言語為用

4.1 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言語”的關系

索緒爾把人類語言活動劃分為“語言”和“言語”兩方面,邢先生(1993c)認為,這個劃分可以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上。中國哲學上有“體”“用”這對范疇,借而用之,可以說語言為體,言語為用。作為交際的本體是語言,使用這個工具來進行交際的是言語。(邢公畹,1996)語言是社會共有的結構系統,不受個人的意志支配;言語指個人憑借前者所說的話,是言語活動中受個人意志支配的部分。邢先生(1993c)指出,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施之于對外漢語教學,就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之間的關系。對外漢語教學中所教的內容是作為“語言”的漢語,聽、說、讀、寫訓練都是圍繞這個中心進行的;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求學生能把作為“語言”的漢語轉化為自己的“言語”,使他們能用漢語說話,自由表達課文之外的自己的意思。對外漢語教學過程就是這樣一個從一般到特殊、從語言到言語的過程。

4.2 “語言”轉變成“言語”的“專化作用”

“語言”到“言語”的轉化,邢先生稱之為“專化作用”。這一術語本是葉斯柏森講實體詞與形容詞的差別所在而使用的,被邢先生推演開來,用以說明語言里的句子進入言語時所起的作用。邢先生(1987)定義說,從一個一般性的、公設性的句子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確有所指,能傳達一定信息的句子的功能,叫語言的“專化作用”。邢先生(1996)強調,人類之所以有語言之體,就是為了要有言語之用。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必須具有從一般性的意義組合轉化為個別的、不可窮盡的言語里的句子的功能。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語言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逐漸把漢語轉化為自己的言語。對外漢語教師需要設法誘導,加速“專化作用”。而“專化作用”的發生,語境起著重大作用。語境包括對話的時間、處所,詞語所指和對話的上下文,對話者之間的關系,有無共同的歷史回憶,是否在同一種風俗習慣、文化傳統中,對話者的知識水平,對話者當時的情緒,等等。因而,要加速“專化作用”的發生,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具備很高的素養。(邢公畹,1978)

4.3 “語言”“言語”的劃分與對外漢語教學

邢先生(1993c)認為,“語言”和“言語”的劃分,對“專化作用”的認識,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會促使我們關注“言語”教學。邢先生指出,正確認識到“語言”是教學內容,“言語”是教學目的,對外漢語教師就必然會關注“言語”教學。邢先生建議道,應該在高年級開設一門“談話”課,這門課不同于按課文進行教學的“口語”課,而是就某個話題讓學生自主講話,教師針對在這個過程中暴露出的不合漢語規范的句子給予分析幫助。這樣的課能促使學生把學到的漢語“語言”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言語”交際能力,并正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還會促使我們重視“語境”作用。認識到語言的專化作用,就會在教學中設法加速它的發生。學生敘述課文時,通常所用的仍是語言里的模式,所以在課堂上要安排一些假設的語境,讓學生多開口說自己的想法;還要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漢語實踐,在真實的語境中提高他們的漢語表達能力。(邢公畹,1987)

五、邢公畹先生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啟示

篇(5)

有知識即有文化。表現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即是,文化知識的講授主要對中國地理知識歷史知識民俗知識名勝古跡建設成就和作家作品的介紹來進行。這更主要體現在二十世紀。在現在,仍有大量的對外漢語教師和對外漢語課程在沿用這一方式講解文化。

(二)將文化看成一種交際行為

有的專家把文化看成人的交際行為,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傳遞的語言和非語言信息。”比如中國人與外國人在見面禮儀問候方式上有很大不同,這就是文化。比如,中國文化是很謙和的文化,請人吃飯時經常說,“沒有什么好飯菜,將就吃吧”,這本是謙虛之詞,但對于不懂中國文化的人來說,就會真的認為,飯菜很不好,難以下咽。這就是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不同。再比如,中國人介紹自己的房子時經常說,“寒舍,請光臨”,這也是很謙虛的說法,但外國人可能就會真的認為,他的房子很破。這也體現出中外文化的不同。總之,中國人在見面時的問候稱贊對方表達謙虛使用委婉語時,有很多特殊之處,就需要教師搞清楚,然后進行講解。

(三)多樣化的文化界定

與上述兩種不同的是,還有一種認為,文化是多樣化的。主張,對文化的理解不應只看重知識與行為方式的不同,強調文化的多樣化。文化是復雜的多樣的,不能靠知識或行為來涵蓋。比如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模式文化,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它主張一種跨文化的文化。它突破了將文化的講解只是放在漢文化的單一方面,強調各種文化間的碰撞與交流,強調文化間的互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采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對多種文化的碰撞進行比較,從而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

二、知識文化教授模式

(一)開設專題講座

知識文化教學模式經常采用比如開設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講解。通過分析比較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漢文化的知識。比如,講解漢字的歷史與現實的專題講座,比如,講解漢字與文化的專題講座等等。當教師在給初學者講“水”這個字的專題講座時,可以先講這個字的象形字,它是象水波紋的形狀,后來逐步演變,成了今天的水的寫法。通過這樣的演講,學生對這個字有了清楚的認識,有了感性的認識,再寫這個字時就不容易出錯了。除此之外,可以給高年紀的學生講古典故事,比如講西游記故事,講三國故事,限于學生的漢語水平,在給低年級學生講時,盡量用母語,而對高年級學生講解時就可以用漢語來講。另外,在課余時間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故宮,向學生介紹中國清代的皇宮歷史與知識,象皇帝可以有七十二嬪妃的習俗,讓外國人很新奇。帶領學生參觀北京的胡同,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多,每個胡同的名字都有一個小故事,北京的胡同文化,記載著北京平民百姓的生活歷史,它是老北京文化歷史的一個見證。

(二)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興趣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知識更加清晰、直觀的展現給同學們,將難以用簡單語言概括的知識利用視頻或圖像等方式播放給同學們觀看。例如講解“大觀園”時,教師可以先讓同學們了解《紅樓夢》的寫作背景,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給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給學生播放陳力唱的《葬花吟》,通過多媒體的播放,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化,從而提高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另外,在講解中國飲食文化時,可以給學生播放《舌尖上的中國》,這個記錄片深入淺出,對中國的飲食進行了詳細又清楚的講解。可以提高學生們對中國美食的興趣,由此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更加熱愛。

(三)交際文化訓練

交際文化訓練模式將交際行為作為文化的一種形式,通過語言和行動的訓練使學生自然地領會和掌握文化。這種方式,強調引導的作用,強調對學生通過交際活動,對漢語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它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及學生間的互動。比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各有不同。不熟悉的人往往就說“你好“”你好”,而熟悉的人往往說“你吃飯了嗎?“”還沒呢”等等。“你干啥去”“我去買根蔥”“去公園了嗎“”還沒去呢”“今天清明,去掃墓了嗎“”已經去了。人真多。”等等。教師還可以給出語境,讓學生根據語境進行交流。比如“上學路上“”初次見面”“久別重逢“”晚飯回來“”去看電影”等等。并讓學生表演。并根據學生的會話和表演,適當加以補充和糾正,讓學生更清楚中國文化的特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大膽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掌握中國文化的特點。比如,讓學生親自組織一臺晚會,讓學生通過“聯系業務”“聘請導演”“選用演員”“準備臺詞”“付給報酬”等環節,訓練學生能自如地利用中國文化進行交流的目的。比如,讓學生給導演打電話,和他講條件要求以及所想給以的報酬等。———“王導,你好,最近有時間嗎?”———“怎么/?”———“我們學校想請你給我們導一場晚會。”———“好的”通過實踐,讓學生掌握到漢語溝通的技巧以及涉及到的喊文化知識。教師要及時指點學生,跟有名望的導演溝通時,要尊重他們,不要一開始就談價錢。要讓導演感覺到節目十分需要他,沒有他就不行。這樣,做到與導演的心靈溝通。

三、多元文化溝通模式

文化是有差異的,多元文化的碰撞會產生火花。外國學生在剛接觸漢語言文化時,對兩國間的文化差異是很敏感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發現文化差異,并且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學習文化差異。例如,很多留學生都疑惑,為什么很多中國朋友第一次見面就要問“你多大了,”“父母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這樣很私人化的問題。教師可以和他們解釋,這并不是對他們的不尊重,而是文化差異造成的。中國人對人很親切,往往見面就問些私人化的問題,顯得很親切和親熱。而外國人不同。到了中國就要入鄉隨俗,習慣別人的這種問法。老師可以向學生講,中國的文化是含蓄的文化,不像西方那樣直截了當,比如,在公開場合不會指出朋友的錯誤。當別人當你家作客時,會謙虛地說,沒什么菜,菜做的不好等謙虛的話,在向別人指出不足時,會含蓄地說,“希望如何如何”等等。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列出表,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中外文化的差異,區別。講出,含蓄委婉內斂,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指出中國人往往根據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年齡來決定與一個人如何相處。因此,初次見面時詢問一個人的家庭情況,年齡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知道這樣的特點,外國人就不會感到奇怪了。在中國語言中,還有些敬詞謙詞,委婉詞語等,教師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匯的方法。詢問對方姓名時,要問“貴姓”,對方回答時,要說“免貴姓方”。在眾人面前,要表示謙虛,講話后,往往說,講的不好,請大家批評指正。多元文化的操練,可以延伸至課外。如果是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逐課講解,如果是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去查資料,掌握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區別,做一有主題的演講。比如可以設計“中國人的婚俗”的課,可以讓學生到各地去調查,讓學生通過問卷現場訪問查找文獻分析數據等方法,深入了解中國的婚俗觀。可以展開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將中國的情況與本國的情況做比較。也可以將中國歷史和當代情況做出對比。分析中國婚俗觀的歷史演變,變遷,然后找出原因。最后,總結出來,拿到課堂進行討論。可能會出現不同答案,教師應該因勢利導,指出允許出現不同答案。

四、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

語言文字是某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這種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的基本載體。它既全面儲存著該文化的主要信息,又承載著相應社會群體的基本價值觀念,還傳達著這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因此,對學習者進行文化教育是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承擔的一項重要職責。能否做好文化傳播的工作,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對外漢語教師要把文化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確立語言和文化不可分的觀念,讓漢語教學置于中華文化背景之下,將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自然地融入語言教學。

篇(6)

漢語言是非常豐富的,其范圍非常廣,漢語言教授的主要內容有:1.讓其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對于留學生來說,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其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途徑。[2]有許多外國友人之所以會選擇學習漢語,是因為他對漢語有濃厚的興趣或者是其工作與漢語相關,因此,讓其對我國的國情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是非常有利的。2.讓其學習中國人的心理觀念及特征。作為一種第二語言,漢語的學習過程也是對我國民族文化進行了解的過程。要進一步深入學習漢語,就一定要了解民族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心理特點等。

(二)文化導入的原則

因為我國的文化非常廣博,涉及的范圍也非常廣泛,所以,在漢語言的教授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1.適度原則。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目標以及教學任務,同時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漢語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綜合地制訂教學計劃,實施中國文化的導入。2.當代與傳統文化同時教授的原則。[3]學習漢語的留學生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多來自于電影、書本以及多媒體等,與中國人的真實交往很少,這就導致了他們對我國的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因此,要加大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共同推廣,使其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與漢語。3.實用性原則。留學生之所以要學習漢語,是因為其在學習工作中切實需要,所以,漢語教學一定要注重實用性這一原則。也就是說,要根據教材及教學計劃選擇性地教授一些實際意義較大的知識,以利于其對漢語的運用和理解。4.尊重文化差異的原則。漢語言的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文化的差異教授。通過將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對比學習,更有利于其理解與學習。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問題

盡管文化的導入在漢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國的一些高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較少地對日常文化以及一些新文化現象

進行實踐學習[4]通過了解,當前我國對外漢語教學開設的課程有太極拳、古箏、書法、武術等,這些都是與中國文化相關的,但是,我國的文化正在不斷地發展,而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對于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新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等較少涉及,出現了與現實脫節的現象。

(二)文化導入的方向與實際有偏差

當前,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課程開設了中國地理、歷史以及民俗等,這些課程可以說是一些單獨學科,對語言系統的影響并不是很大。我們追求的導入的文化是一種實用的交際文化,這些文化對其日常交流以及交流過程中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

(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忽視文化的導入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進行單純的語言教學,給學生講授的是單調的句法、詞匯以及語法等,教學比較機械,對于學生而言,課后也是死記硬背,效果不明顯。總之,對文化的導入這一部分在理論上并沒有引起真正的重視。

三、文化導入過程中應采用的方法

(一)完整性與分散性相結合

分散性的教學方法就是指將文化因素的教學分散到一些成語中,在講授的過程中將一些代表性詞匯挑出來加以重點講解,或者是設置一些具體的語境進行講解。[5]等到學生對漢語有一定的基礎之后,就可以系統、完整地對一些中國文化進行講解,比如我國的一些風俗習慣、名勝古跡以及飲食文化等等。

(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開始對漢語言的教授應該視學生的漢語掌握情況而定。我國文化博大精深,若是超過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則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應該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講授的深度,這樣循序漸進,不僅可以使學生每天都能學到新知識,而且還可以增加其漢語學習的興趣,使其漢語言的掌握程度逐漸提高,這樣更有利于留學生對漢語言的學習。

篇(7)

二、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對比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這一點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最近的文獻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很多學者主張對外漢語教學實施中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這一點是很不科學的,所以從根本上認識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區別所在,在指導日常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因材施教,滿足外國留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要。在我國古代,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經提出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來對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思路直到今天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方面,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外國留學生無論從認知心理還是從知識儲備等方面都與中小學生相比具有很大的成熟度,雖然在漢語言的相關知識的儲備方面還處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與水平。但是語言的學習能力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因勢利導,合理化的安排教學的內容與進度,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外國留學生在漢語言學習方面的成長需要。就如同上文所說的一樣,外國留學生在剛剛接觸漢語的學習時,是抱有很大的興趣與信心的,可是由于語言學習本身的難度與乏味,在加之漢語與歐美語言在語言的形式及文法的規則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從具體的學習問題出發來探究對外漢語學習的思路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利用母語的正向遷移,促進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外國留學生與我國的中小學生的區別,除了表現在年齡的層面,更大的區別體現在母語的不同。在當前我國的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外國留學生的數量與國家類別目前已經超過了近幾十個國家,這些不同的國家所涉及的語言也是不同的。大體上,包括英語、法語、德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等等,其中使用比較廣泛的應該還是英語。很多專家曾經研究發現,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母語對其第二語言的學習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按照母語對第二語言影響的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母語的正向遷移,或者是母語的負向遷移。顧名思義,在母語的正向遷移的過程中,母語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與掌握起到促進的作用。對于很多剛剛接觸對外漢語學習的外國留學生而言,漢語的字正腔圓讓他們感受到了象形文字背后的巨大的語言魅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漢語學習的不斷深入,他們會開始發現,漢語的學習其實沒有那么簡單,除了與他們的母語不同的語法體系外,漢字的發音讓他們不知所措,很多留學生甚至失去了對漢語學習的勇氣與信心。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從外國留學生的具體的母語情景中出發對其語言的學習進行正向的母語遷移是可以提高外國留學生的對外漢語的學習效果的。以我們所熟知的英語為例,在具體的拼寫與構詞方面,英語與漢語存在很大的區別,但是從字母的發音,我們可以看到漢語的拼音與英語的音標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淵源與聯系的。所以,我們在進行漢語拼音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將兩者的相似之處進行對比分析,讓外國留學生在原有的母語基礎上,進行漢語的學習與理解,將會取得一個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就嘗試將漢語的拼音中的聲母與韻母和英語中的元音與輔音進行一定的對比研究教學,結果發現外國留學生的對外漢語學習無論從速度還是效果都較以前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當然,以此類推,漢語在具體的語言項目方面,例如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以及相關的詞性的界定與使用都與英語的語法項目存在著很大的聯系。這種建立在外國留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與語言基礎上的對外漢語教學,符合了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維果茨基所提倡的“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理論,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3.加強文化交流,促進中西文化的交融。從目前的對外漢語的教學實踐來看。對外漢語教學已經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教育與學術領域的話題。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目前,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水平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亞太地區我們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很多國家學習的榜樣。前不久,國務院總理在緬甸訪問時,曾經發表公開講話提出,在未來的時間里,中國將會在緬甸等國家招收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來我國進行學習與深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需要加深彼此的了解,而外國留學生的設置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促進活動。

4.有的放矢,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語言應用水平。正如,我們在上文的外國留學生的對外漢語與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區別所描述的一樣,兩者在具體的教學目標維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只有了解它們兩者之間的這種差異,才會在今后的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從而提高外國留學生的語言的應用水平。具體來說,這里的語言應用水平主要是從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的入手。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對于漢語的學習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在中國的生活以及未來的生活與發展需要。考慮到留學生未來的就業與發展并不是局限在中國,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我們要將目前的漢語具體使用方法與要求進行梳理。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設計方面近可能的符合外國留學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說在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其漢語的應用水平為教學的出發點。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在今后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以為強調知識與技能而忽視對外國留學生綜合語言能力與素質的引導與培養。我們比較熟悉的在我國外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學生考試的分數很高,可是在語言的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卻出現了聽不懂,說不出的尷尬,因此,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要避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進入這種不好的境地。雖然同樣是第二語言的學習,我們要將語言的應用能力的培養放在整個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因為,只有培養出來一批具有漢語應用能力的外國留學生,我們的文化傳播,中西交流才不會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相反的,我們要避免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唯教學考試論,唯證書論等等不良的教學思想。這些思想,已經阻礙了我國中小學生在第二語言的學習,因此,外國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應該在科學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明確教學發展的方向與思路。但是,由于時空在不斷的發展與演變,很多過往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夠帶來相應的好處或者效益,所以關于對外漢語教學我們也應該從時代的變化中進行梳理與變革。

篇(8)

“博弈論”是專門研究理性個體之間相互沖突與合作的一種理論,包括局中人、策略空間和支付結構三個要素[2]。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指出,人類的活動都可以看作是一種游戲,首次將博弈理論引入語言研究[3]。受維特根斯坦理論的啟發,人們開始從博弈論的角度看人類的言語交際行為。將博弈理論運用到“言語交際行為”中即為:說話人雙方運用語言規則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即能夠持續地進行有意義的交際。美國哲學家蓋爾斯在理論研究上提出了話語交際應遵循的合作原則,這一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如果說話的一方違反了上述規則,另一方必然要推斷說話人違反規則的言外之意。比如這樣一個例子,家長到學校問老師孩子的學習情況,老師這樣回答:“他體育倒是不錯的。”很明顯,老師違反了會話合作的質量準則和關系準則,即所答非所問,但是家長可以從中推知老師的言外之意,即孩子的學習不太好。也就是說即使老師從字面上違反了會話準則,但是卻也遵循了合作原則,違反準則也是遵循合作原則的一種表現。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這種合作原則體現為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交際策略能力的培養,“學習者為順利進行言語交際活動,而有意識地采取一些計劃措施或是方法技巧,這是語言使用者交際能力的一部分”[4]。而教學過程中常見的交際策略包括回避、簡化、語言轉換、母語目的語化、母語直譯等15種。這些交際策略都反映出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遇到理解或表達方面的困難時,不得不求助于一些策略手段,以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這其中一些策略如“回避、簡化、造詞”等無疑會造成語言的偏誤現象。因此教師在對語言交際策略進行鼓勵和培養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配合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其他一些交際策略如“使用交際套語、重復、語義替代、描述等”都是從正面體現了“博弈論”中的合作原則。如果學習者在言語交際中使用交際策略而違反上述語言規則,那另一方必然能推測出話語的言外之意(即表達或理解遇到困難),從而幫助學習者共同完成對話。因此加強這些合作原則的研究可以使語言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降低言語交際的難度,提升與人交流的流暢性,從而達到“語言博弈論”所提倡的,使人們可以運用語言規則進行持續的有意義的交際。

二、對外漢語教學與“語言經濟學”

語言經濟學最早是由美國人于1965年提出。在我國,最早引入語言經濟學的,是語用學家何自然,他于1997年出版了《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一書,在書中論述了社會語用與經濟的關系,并概述了這一新興邊緣學科的核心觀點[5]。后來,許其潮將何自然的語言經濟學理論作了如下概括:“一是從等同理論上看,語言就是一種難得的人力資本。作為人力資本的語言在人力資本形成和生產中的投入應視為或相當于一種經濟投資,這種投入可以成為獲得知識和技能的資本。所以說,語言能使學習者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就是使人們獲得了一定的資本。二是從實踐論上說,學習第二種語言(或外語)是對人力資本生產的一種經濟投資。考慮到學習第二種語言(或外語)的“投資費用”和學成語言后的“投資預期效益”。三是從價值論上說,語言作為人力資本有其價值即經濟價值大小之區別。這種經濟價值的大小完全取決于該語言承擔何種任務、完成何種目標、被何種職業何種部門活動運用及運用程度如何。四是從哲學理論上說,語言的經濟效用取決于其他諸多普遍聯系的因素。這些普遍關聯的因素主要有勞務市場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費市場上的應用多寡、人際交往中是否常用等。”[6]受到“語言經濟學”的影響,人們也開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現其“經濟學”效應。如前所述,語言是一種人力資本,而語言本身的經濟價值有高低之分。所以,在進行漢語國際推廣和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時,我們應該看到人們在選擇二語時考慮的經濟因素,從而提升漢語本身的經濟價值,影響人們學語的“投資預期效益”。可見,語言的經濟價值大小取決于該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使用程度,隨著近年來中國在全球地位的提高,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都處于世界前列。全世界的人們想要和中國人進行交流與合作,學習漢語是他們的必然選擇。而“目前漢語國際推廣的現狀是對外漢語教學滯后市場需求,很多高校沒有投入到興建孔子學院的隊伍中來,使得很多優質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缺乏有效就業,轉而進入非對口行業。造成漢語人才市場資源的嚴重浪費。”[7]然而,“我們在人才培養和輸出方面存在很大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的觀念以及我們所培養的人才質量均存在問題”[8]。因此,首先我們應與時俱進,從觀念上重視新形勢下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開創性發展,其次應從源頭上保證高校培養的對外漢語輸出人才的高質量,使得漢語國際推廣得到切實有效地實行。最后,國家和政府應加大對于漢語國際推廣的投資力度,不僅體現在建立孔子學院方面,更應該體現在漢語人才輸出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為人力資本輸出提供暢通的渠道。

篇(9)

詞匯量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詞匯量越大,語言越豐富,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就越強。大部分網絡新詞新語具有新穎、生動、幽默、詼諧的特點,如果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授課過程中適當運用,可以不斷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二)有利于外國留學生更好地了解

中國當代文化當今,大部分留學生學習漢語都有著明確的目的和動機,他們本著實用原則,掌握漢語這種交際工具,準備將來從事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等相關的工作。網絡語言是反映當代社會語言發展變化的一面鏡子,它能折射出當代中國社會最前沿的文化樣式。首先,一些網絡新詞新語反映了當代中國大眾文化中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其次,一些網絡新詞新語能以幽默象征意義反映當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現狀和社會心態,覆蓋了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變化。留學生通過了解網絡新詞新語,透析當代中國最新的文化現象,可以更快地融入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中。

二、網絡語體“××體”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仔細篩查教學內容

網絡語體“××體”有的方興未艾,有的曇花一現。有的規范,有的語義頹廢,表達不規范,魚龍混雜。所以,不是所有的網絡語體都可以納入對外漢語教學范疇。網絡語體“××體”中存在諸多不規范的語言現象,如“咆哮體”,標點符號使用不規范,在一句話結束后用多個感嘆號“!”;而“雨珠體”卻是一個字后加一個句號。這些都不符合現代漢語規則,雖然能宣泄作者的某種情緒,但從長遠來看,極有可能對正確使用現代漢語標點符號產生一定影響。只有那些表達規范,并且主題健康,蘊含深刻文化的網絡語體才可以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

(二)準確定位教學對象

根據留學生漢語水平、年齡、學習時間不同,確定教學對象。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基本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研究生四個階段。初級階段主要使學生能夠準確地發音、熟練地掌握漢語基本語法。中高級階段則是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擴展漢語詞匯量。網絡語體“××體”適合在中高級階段逐步引入到教學中。此外,網絡語體“××體”主要活躍在網絡上,使用對象以年輕人居多。其幽默風趣、戲謔嘲諷、離經叛道的風格符合年輕人追求時尚的心理。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重點滿足年輕留學生的需求,避開年齡過小或者或者過大的學習者。

(三)合理運用教學方法

網絡語體一般來說形式相對固定。如“沈從文體”,其句式為:“我……,過……,過……,卻只……”。“淘寶體”,其句式為:親,……哦!親,……哦!親,……哦!多個“親,……哦!”連用,直到把話說完。“甄嬛體”的特征是語言復古、略帶古韻,言必稱“本宮”;描述事物用雙字:方才、想來、極好、罷了等。上面列舉的各種網絡語體中,“陳歐體”和“沈從文體”相對句式比較復雜,但都有自己的語言特征,記住這些句式中必須出現的關聯詞,就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來造句了。“淘寶體”“元芳體”“馬上體”適用范圍很廣,它們的共同點是句式簡單,易于模仿。“甄嬛體”是這幾種網絡語體中最難的。其語言略帶古韻,要求學生對古文有所了解,建議不要輕易引入教學。網絡語體從修辭上看,多用仿擬。在教學中可以設置情景,讓學生記住網絡語體的固定句式,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表達的需要,改變例句中的部分詞語,創造出新語句。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從表達效果上看,網絡語體“××體”的表達效果是時尚新奇、搞笑幽默、戲謔嘲諷。具體說來,每一種語體在產生時有自己獨特的背景。在教學時,應抓住其不同特點,為學生一一介紹,從而準確定位網絡語體的使用語境及場合。

(四)選擇合適的教學課型

一般來說,網絡語體在修辭課、閱讀課、口語課中出現的幾率多一些,講授的機會大一些。由于每年產生并且流行的網絡語體有限,所以應根據課程內容,必要時靈活引入網絡語體教學。如教授學生購物時,可以把網絡上流行的“淘寶體”自然引入其中,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到中國傳統的節日春節時可以把今年流行的“馬上體”,穿插其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活學活用。

篇(10)

2、儒道思想承載文化素養,普及傳統文化基礎

文化蘊意自是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凡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經驗、感知、科學、技術、理論以及財產、制度、教育、語言、文字等,都屬于文化現象。有如道家思能大至宇宙觀、時空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如儒家觀念小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一切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語言方式、等級觀念、角色地位、道德規范、價值標準,等等,都歸屬文化范疇。作為語言傳播的使者,對外漢語教師也承載著文化傳播的使命和重擔。每一種語言都是民族長期傳承下來的,并非孤立無援,其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余,同時也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為促進我國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播,首要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夯實文化傳播基礎,亦要對傳統儒道文化有所了解,諸類文化均有所涉,才能將這些文化通過語言教學傳播給外國學生。

3、文化專題展示民間習俗,推動民俗文化傳播

文化專題展示就是將文化元素集合成一個專題,集中講解,能夠實現其文化觸角延伸到更多、更廣的領域。對此,教師可以選取書中涉及的文化部分,或者“另辟蹊徑”挑選其他關乎文化的內容制成資料,進行系統介紹與展示。譬如將中國的數字文化和西方的數字文化交叉對比“,6”有六六順之寓意,“8”有發財之寓意,所以中國人喜歡選擇日期數字顯示為“6”或“8”日子舉辦婚禮,而忌諱“3”、“4”這一與“生、死”同音的數字,使學生從新奇感中學會中國不同習俗中的不同思維方法,以及漢族文化的獨特與深遠。

上一篇: 國慶中秋祝福 下一篇: 黨員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香蕉伊在线视频观看 | 精品99精品在线观看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专区 | 一级a2021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乱码视频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