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9 09:42: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營銷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自覺性與理性消費
自覺性就是消費者實現購買的自覺自愿程度,自覺性遵循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關涉消費的理性和規劃性。物流營銷要通過文化引領促進諸如云消費、健康消費、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得出必然而非或然性意見、結論和行動,做到物流營銷上的自然、自發、自覺以及文化上的守時、守紀、守信。
(二)體驗性與參與性消費
參與性體驗消費要清楚顧客的利益點和顧慮點在什么地方,根據其利益點和顧慮點決定在體驗式銷售過程中重點展示哪些部分。弄清楚了這兩點,就找到了文化價值作用于物流營銷的關鍵。物流體驗可以讓顧客參與物流服務的規劃設計,參與物流的流程、流速、流效的策劃安排,增加顧客的情感價值、過程價值、品牌價值。物流營銷是體驗經濟,它以人性化服務為重點,通過身與身的接觸,心與心的溝通,達到情感的交融和關系的忠誠。
(三)習慣性與常態消費
人與社會接觸、碰撞、磨合產生習慣。習慣鏈接過去和未來,它使得過去沉積在感知、思維和行動中的經驗復蘇為鮮活的現實存在,并長時段地生成未來的生存經驗和實踐。習慣的生活方式一旦積久養成,就不易更改,如人類消費在不同國家、區域所表現出的不同特征,即文化使然。習慣是沉淀在人心底里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意志,是文化堅定的神經,物流必須服從、服務之。
(四)靈活性與感性消費
靈活性指人消費活動的彈性、敏感性和應變性,也是物流營銷應對顧客需求多樣性的重要砝碼。為滿足日益膨脹的消費需求,物流營銷要想方設法鉆到顧客心眼兒里,了解客戶的新需求,找尋滿足這種需求的新資源、新技術、新手段,對市場急需、專需、特需做到有求必應、迅速有效,而且做到應的主動,應的及時,應的準確,在滿足方式上不僅能做到“錦上添花”,更能做到“雪中送炭”。
(五)草根性與樸素消費
草根即平民,或可延伸到中小物流企業,雖然其個體掌握的可支配資源不多,但群體龐大,影響廣泛,市場總的容量不可限量,物流營銷應著力滿足他們樸素的消費需求,像“雙11”那樣,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建立文化的鏈接,實現雙贏。
二、物流文化力
文化是物流運作模式的主動脈,物流文化營銷的核心支柱是文化力,而文化競爭力、文化融合力、文化平衡力、文化影響力、文化創新力是其支柱中的重要支點。
(一)文化競爭力
物流競爭力是圍繞企業的存在性、發展性、持久性問題,以人、財、物、時間和信息等資源整合為本源,以滿足消費需求為最終目標,實現經營利益的最大化。在后現代物流營銷中,雖然經濟環境、競爭戰略、營銷策略不確定,但隱藏在物流產品和服務不確定背后的價值需求是確定的。價值關乎人性,價值牽扯文化。競爭戰略確定靠文化,如源頭之水,樹木之根;競爭戰略執行需要文化,像發動機之于車、船,雷達之于無人飛機。物流競爭戰略的核心即物流活動的本質是提供客戶服務,文化競爭力就是首先發現識別客戶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并尋找滿足這種需求的物流能力,賦予其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其次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為顧客提供所期望的服務,著眼于競爭戰略總體來分析,物流總成本與客戶價值關系應該是物流服務關注的重點。當物流行為對消費成本和客戶價值(企業和客戶互為成本、價值感受主體和客體)同時帶來正面影響時,文化營銷創新借助于相互觸動心弦,在成本、價值的交匯區域得以實現,成本節約通過取消或壓縮某些競爭因素而發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價值創造所帶來的規模效應會進一步促進成本下降。否則,就是文化營銷創新沒做到或做得不夠好。由此可見,文化是物流競爭的根本力量。
(二)文化融合力
物流是功能聯系緊密的一體化系統工程,雖然參與的要素分屬于不同企業或同一個企業里的不同部門,有各自獨立或近乎獨立的運作模式,在行“流”如水中,互不相讓,但系統中功能相關的變量、組成部分或目標卻能組成統一的整體,相互交錯、融會貫通。在物流結構設計和運作中,尤其在物流營銷中總有文化無時無刻的存在,文化像一只無形的手,通過要素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學習融為一體。文化融合力反映在物流環環相扣的鏈接上。文化如綱,營銷似目,綱舉目張。
(三)文化影響力
物流系統管理目標選擇的是“有效”,即在客戶服務、成本節約、規模優化等方面的有效;物流營銷選擇的著眼點是“適合”,即在產品、數量、價格、渠道、時間、地點、客戶等方面的適合。物流營銷是市場需求鏈中最集中、最具活力的環節,它的使命是圍繞市場需求,計劃最可能的供給路徑,在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成本前提下,為客戶提供滿足的產品:服務空間流動和時間延伸的需要。文化在物流營銷中,作為一種隱性力量,其作用雖潛移默化卻也歷久彌堅,不容更動,可謂“軟手段,硬作用”。當今世界物流系統發展變化極為迅猛,戰略在變,結構在變,方式也在變,但為客戶服務的宗旨不會變。在稀缺資源中,客戶是最稀缺的資源,物流不僅要在物質上實實在在地滿足消費需求,還要在精神上千方百計地實施客戶關懷,用文化維系客戶滿意度、忠誠度、保留度和利潤貢獻度。
(四)文化平衡力
物流營銷以實現客戶滿意為第一目標,平衡物流成本和物流客戶服務,重效率更重效果,服務商流、保障生產和方便生活。無論是美國著名管理學權威彼得F.德魯克的“黑大陸”說,還是日本早稻田大學西澤修教授的“物流冰山”說,都指出了“物流成本管理是挖掘企業潛在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可見,物流合理化即以盡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獲得可以接受的物流服務,或以可以接受的物流成本達到盡可能高的服務水平。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運輸、儲存保管、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管理)之間存在著損益的矛盾,即交替損益或效益悖反。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思路是平衡,通過文化引領營銷管理,從總成本的角度,能動地利用物流系統的優勢,權衡得失,不求極限,但求均衡,均衡造就合理,均衡帶來增值。平衡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物流要素流動時序、秩序的調整,即物流活動誰先誰后的安排問題,物流運作的系統化和服務網絡化就是最好的例證。
(五)文化創新力
目前我國物流業雖取得顯著的進步,但在發展上仍存在不穩定、不協調、不完善等問題。物流需求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催生出許多服務的質量問題,究其原因,既有時間短、實踐經驗積累不足問題,也有物流管理工程的學科理論研究不夠問題,但歸根結底是因為缺乏文化創新力。物流營銷變革、再造刻不容緩。“變”是永恒不變的真理,“變”是最完美的適應力。任何已有的和常規的營銷模式都將被創新的模式所取代,營銷創新是營銷的主旋律。物流營銷創新主要集中在客戶價值倍增型的營銷模式創新,新技術運用型的營銷模式創新,策略及資源整合型的營銷模式創新。這種營銷模式創新的主要驅動因素是顧客。物流營銷創新要把關注點聚焦在企業與客戶之間建立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質量上,并能理解質量背后的精神支持,做到文化創新、發展持續、領先持續。物流營銷擁有了文化優勢,就會擁有競爭優勢、凝聚優勢、平衡優勢、效益優勢、發展優勢。
三、文化物流人
營銷就是銷售一種利益,營銷是人的活動的集成。營銷的對象(客體)是人,主體也是人。物流營銷給予外部客戶特別的關注,是應該的,也是必需的。但由誰來實現對外部客戶的物流服務,如何操作,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呢?在主體服務于客體這一確然結論下,還要思考營銷的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統一,銷售是在解決營銷主、客體“對立”中追求“統一”,即在投訴與糾錯的互動中實現滿意、忠誠,而順利實現統一的關鍵環節就是文化。在營銷主體與客體的比較中,主體應優于客體,因為沒有主體的優越,肯定就沒有客體的優越。所以,主體是物流應最先重視的稀缺資源,破解上述問題的關鍵也在于此。
(一)關注“人”重于關注“事”
物流輸出的產品是服務,這種無形產品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也是銷售的過程,服務本身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而且更強調個性化、人性化。一般意義的“人力”管理只是從崗位職責履行情況出發,就事論事,如此有量可考,有據可查,便于操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只是抓住現象,而忽視了本質。物流績效包括“應該做什么”和“如何做”,要以績效結果和績效行為雙輪驅動整體考核,從中考核物流人的物質性和文化性,以至于逐漸形成關注“文化性”重于關注“物質性”的狀態。
(二)關注“能力”重于關注“績效”
物流人的核心是“人”,從“人本管理”,甚至從“能本管理”角度對人的評價和判斷看,績效是物流營銷的結果(目的),能力(手段)是實現這個結果的本領。企業不能僅從“成王敗寇”的狹隘邏輯出發去揣度,從而過分地看重眼前利益,忽視總的長期利益。因此,關注“能力”應重于關注“績效”。企業文化是一種文化資源,也是一種經濟資源,物流管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在文化體系中是一種不需要思考就能夠表現出來的東西,是在“想做、可做、能做”中間找到交集,物流文化體現營銷的文化滲透,總領消費者的精神需求。
(三)關注“發展”重于關注“待遇”
有學者研究指出,通常員工有四種怠工方式:出勤不出工,凸顯管理問題;出工不出力,凸顯心態問題;出力不出單,凸顯效率問題;出單不賺錢,凸顯效果問題。解決此問題要從體現“文化人”假設核心思想的人本管理中找到答案。物流人是內部客戶鏈中最活躍的元素之一,物流人通過超強的黏合度,形成“客戶鏈、價值鏈”,去應對最終客戶不斷增值的期望,實現物質與精神兩獲得,兩手都硬,實現客戶服務的動人、動情、動心。提升行業現代物流管理水平,實現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離不開一流的物流人才;而人才隊伍的建設更是與企業文化建設密切相關,企業文化的建設將影響人才隊伍的素質、走向及發展。
四、物流文化營銷
物流文化營銷是文化掌控物流營銷大局,利用文化與營銷門當戶對的擬合度,實現文化的領導力。文化在物流營銷鏈上運行的動力系統中,是舵手,掌管著方向,也是推動營銷前進的內驅力。文化的引領作用可從物流工程的貫穿力、品牌的隱性力、策略的思想力中得到明顯的體現。
(一)物流系統工程的文化貫穿力
系統強調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具有整體性、動態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物流系統是由多個功能單元構成的,是以完成客戶物流服務為目的的綜合體。物流系統受內部環境、外部環境的要素影響,這使物流系統整體構成十分復雜,要素之間在目標、產權、運作上既存在協調,也有沖突,系統本部與外部環境存在過多的不確定性。文化貫穿于外部環境與物流系統,通過渠道流、響應流、集合流、協調流和價值流,既適時適應社會大環境發展的需要,又執著于物流系統中,促使物流內部整體優化、合理化。文化物流人借消費者的自覺性、體驗性、習慣性、靈活性、草根性所搭設的消費渠道,通過物流文化競爭力、融合力、平衡力、影響力、創新力實現內部協調、內外和諧,達到社會、企業和顧客所共同期望的最佳物流效益。
(二)品牌激發感性力量,創造隱性價值
物流從表面上看是理性消費,但實質更多的是感性消費。我國物流企業在盲目的發展過后,現已開始重新洗牌,具有競爭力的物流品牌已逐漸形成。品牌的發展是一個由商品價值向精神價值轉移的過程,有文化內涵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力。品牌力是知名度、美譽度和誠信度的有機統一,品牌力的核心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創造物流活動的隱性價值,強有力的個性化品牌能夠增強企業的生命力和持續力。
(三)文化營銷策略
物流營銷是圍繞市場需求,設計最佳的供給路徑,在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成本控制下,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服務空間流動和時間延伸的需要。按照物流營銷活動的成本控制、規模效益以及利潤最大化原則,營銷文化的內容包括營銷哲學、營銷價值觀、營銷道德與倫理。
1.物流營銷哲學
物流哲學不僅在于認識物流系統的特點和規律,更重要的還在于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創造系統,使它的存在與發展合乎物流營銷的目的需要。物流哲學強調:系統是一種有組織的或綜合的整體,強調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緊密關聯,強調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2.物流營銷價值觀
物流營銷價值是對物流活動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方面表現為由價值取向、價值追求聚集而成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判斷價值有無、價值大小的尺度和準則。物流營銷的價值目標是通過思維的調整與跟進,貼近顧客需求,創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重視顧客利益。若物流文化營銷顧客服務效果遠遠大于客戶期望的顧客讓渡價值,客戶就非常滿意,否則,就一般滿意甚至抱怨。忠誠客戶是企業最好的營銷資源,影響客戶忠誠的價值觀是出發點,也是終點,決定著物流營銷的最終結果。
3.物流營銷道德與倫理
物流營銷價值鏈就是一套分析優勢來源的基本工具。物流文化能量始終會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徑去滿足客戶需求。企業具有贏利欲望無可非議,但決不可超越道德底線,物流服務尤為如此。物流文化是成員共同恪守的經濟倫理,文化評價物流是對客戶服務的價值力、吸引力、持久力。只有堅持了道德與倫理,才能贏得客戶滿意、客戶忠誠、客戶赤誠。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相關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同時提出了營銷文化與文化營銷,掀起了中國文化管理熱潮。目前,盡管國內企業也在運用營銷文化和文化營銷的理念來進行企業的管理活
從學術領域的研究來看,國內近幾年也出現了較多對營銷文化和文化營銷的研究論文。通過對現有資料的分析研究發現:營銷文化與文化營銷最易引起歧義的無疑是兩個概念的界定,例如在《塑造企業文化的12大方略》中作者在“企業營銷文化的塑造”中第一節寫的是營銷文化,但是在其他的五節中卻說的是文化營銷,實質上營銷文化與文化營銷被視為了同一個概念。從本質上
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尚未對企業營銷文化與文化營銷概念、關系和功能做出明確的闡述。本文旨在通過對企業營銷文化與文化營銷二者的區別與聯系做出說明,從
1.企業營銷文化與文化
1.1.企業營銷文化
企業營銷文化是貫穿于營銷過程中的指導思想,營銷哲學及與營銷理念相適應的規范,制度等。營銷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蘊含著企業的營銷哲學,營銷理念,價值觀,審美和道德觀,它決定著企
企業營銷文化的
圖1
1.2.文化營銷的概念[1]
如上圖,文化營銷的概念企業文化論文,大圈是消費者文化,其文化內容比較多,圈大;小圈是產品文化及
2.企業營銷文化與文化營
2.1.企業營銷文化與文化營
(如下表) 區別
營銷文化
文化營銷
概念
從管理學的角度
從營銷的角度
理論基礎
企業文化理論
市場營銷理論
實施對象
企業的內部員工
目標市場的消費者
二、中醫藥企業運用文化營銷的必要性和優勢
1.中醫藥企業運用文化營銷的必要性
五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孕育了具有獨特價值和深厚底蘊的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和國粹。中醫藥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文化,凝聚著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中醫藥企業作為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家給予了高度重視。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重點開展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及中醫經驗傳承與挖掘,研究中醫藥診療、評價技術與標準,發展現代中藥研究開發和生產制造技術,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中藥資源,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研究和國際合作平臺建設。”還有《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也指出了發展中醫藥的意義和價值,對于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推進中醫藥邁向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面對這樣的機遇,中醫藥企業應該立足自身,整理和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發揮優勢,開展文化營銷,讓消費者感知并且認同凝聚在產品和品牌中的中醫藥文化,進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樣,面對市場上西藥、生物藥的競爭壓力,消費者對中藥的信任度降低等情況,中醫藥企業也需要大力開展文化營銷,發揮中醫藥文化對中醫藥企業市場營銷積極的推動作用。
2.中醫藥企業運用文化營銷的優勢
我國中醫藥企業在開展文化營銷策略方面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首先,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消費者對于中醫藥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度較高。中醫藥特有的文化內涵賦予了中醫藥產品在治療方面的整體觀,其獨特的療法使中醫藥產品毒副作用低,在疑難雜癥和慢性病的治療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中醫的養生文化被大多數消費者所接受并推崇。其次,許多中醫藥“老字號”企業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在文化營銷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例如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藥等企業在長期的營銷活動中在產品和品牌中不斷滲透著文化,使企業的文化感召力深入人心,在營銷團隊、渠道建設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夠有力的支撐企業進行文化營銷。
三、文化營銷在中醫藥領域的成功案例—東阿阿膠
山東東阿阿膠成功的開展文化營銷已經從一個固定資產幾萬元的小作坊發展成全國最大的阿膠及其系列產品生產企業,以文化為利器從傳統企業轉變成文化型企業,向中華氣血滋補國寶級企業邁進。東阿阿膠挖掘產品本身的文化內涵,讓消費者了解阿膠的歷史,申請并獲得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的稱號。阿膠屬于滋補保健品,順應當前消費者所追求的健康理念,符合國家倡導的“治未病”,通過賦予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來喚醒消費者對中醫藥的認知,弘揚中醫藥文化,進而提升東阿阿膠的品牌影響力。在品牌建設方面,東阿阿膠也植入文化戰略,聘請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組成團隊,搜集古代經典和民間驗方,形成阿膠學術文化、美容文化和滋補文化三大體系,對品牌的文化內涵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在東阿阿膠的主要標識中也運用了文化因素,紅色的圖形體現了濃重的東方色彩,易于被消費者接受并認可。在企業文化營銷方面,東阿阿膠倡導“厚道”文化體系,積極參與社會慈善事業和公益活動,并通過興建中國阿膠博物館,舉辦阿膠文化節等文化活動大力傳承并創新中醫藥文化,增進消費者對阿膠的了解,帶動阿膠行業健康發展并真正實現文化價值的引領。
“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衡量企業(業績)成功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國際市場占有率。成功的企業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場而獲勝。”通用電氣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韋爾奇(JackWelch)這樣說道。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市場,顧客也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消費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沒有國界的。所以企業只有在世界市場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財富》雜志以營業收入為標準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務和制造公司中,日本電話電報公司(NTT)雖然具有最高的市場價值,但其營業收入卻排在第16位,利潤則排在第129位。一個國家的“外部市場”的潛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市場吸納著全世界市場約為25%的產品和服務,由此可以考慮到,其余75%的市場存在于美國之外。對日本公司來說,盡管其本國市場的美元價值在西方國家排在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日本以外的市場要占世界市場潛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謀求更大的發展和發揮最大的潛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機遇的公司可能最終會喪失其國內的市場,因為更強更具競爭力的全球競爭者會將他們擠出跑道。”
全球營銷是指為了實現公司整體目標而集中組織資源,選擇、開發國內與國外營銷機會的過程。全球營銷是一般國際營銷發展的高級階段。它淡化了國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國市場和外國市場,強調各主要職能的全球分工與整合,傾向于使用標準化的策略來服務于全球的目標顧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營銷之必須
實行全球營銷,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標顧客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溝通的第一要素的語言不同、所處國家的風俗習慣不同、各個國家的歷史不同導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導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構成等不同,從而導致購買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這些就是在同一個國家內部就是千差萬別的,何況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呢?而這一切主要緣于各國的文化環境不同。
實行全球營銷,跨國經營企業面臨的是一個諸多差異之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經營環境,企業經營環境的跨文化差異是企業跨文化管理的現實背景。一般的說,跨國經營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對企業運行來說,其影響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統、全過程的。在跨國經營企業內部,東道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相互交叉結合,東道國和所在國之間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經理職員之間的文化傳統差距越大,所需求解決的問題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溝通和諧的具有東道國特色的經營哲學是至關重要的。
伴隨著全球營銷的發展,經濟學家將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費者行為模型,強調了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主流的購買行為模型將文化定義為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關鍵因素,科特勒認為文化因素將對消費者行為產生最廣泛最深刻的影響。主流的消費者行為模型,如恩格爾—考萊特模型對文化變量的重要性給予了證明。在EKD模型中,環境影響、個體差異和心理過程是塑造消費者行為的三個核心力量,對這三個力量影響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數因素是直接或間接的文化范圍的變量,如社會階層、家庭、動機、態度、價值、生活方式以及學習。因此,他們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費者行為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華納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某個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辦法在另一個文化里可能沒有效果。”因此,進行跨文化管理是實行全球營銷企業管理的核心任務。
三、沖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稱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國經營中,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類型、不同文化發展階段的子公司所在國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條件下任何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并據此創造出公司獨特文化,從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過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尋找超越文化沖突的公司目標,以維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的行為準則,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業的潛力與價值。
(一)跨文化沖突的特征
在進行全球營銷時,跨國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種文化的觀念,勢必會造成文化沖突(Cultureshock)。跨國公司跨文化沖突的特征有:1、非線性不同質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幾片或多片水域的沖突與交融,常常表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態,因而具有非線性特征。2、間接性文化沖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觀念等精神領域中進行,其結果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需要通過較長的時間才表現出來。3、內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觀念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沖突往往表現在思想觀念的沖突上。比如,對于美國人而言,任何超過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為國家歷史圣地,因此,許多美國人并不為拆掉這樣的建筑而代之以現代化的辦公大樓而感到絲毫遺憾。而在歐洲,人們為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這樣沖突就發生了。1990年6月,麥當勞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歷史而且畢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藝術家曾經駐足過的建筑物中設立一個餐館,盡管他擁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許權,但巴黎市民宣稱城市的歷史紀念地不容侵犯,麥當勞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沖突與文化交融始終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務在于從不同的文化中尋求共同的能體現各種文化精髓的東西,這樣才能在各種文化環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沖突的表現
跨文化沖突表現在國際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職能對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現在員工激勵、協調組織、領導職權和人力資源決策等方面。
在激勵方面,工資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但各個國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導致對工資的態度和政策不同。當美國的海外經理給東道國墨西哥的工人長工資時,卻適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減少了工作時間而去享受閑暇。這是因為美國人和墨西哥人對諸如工作這樣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態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國文化中人們對工作的態度是積極熱情,而墨西哥人對工作的態度則是,工作僅是為了維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在協調組織方面,跨文化沖突從日本企業進軍馬來西亞的企業的苦衷可見一斑。在馬來西亞時常發生工人“集體歇斯底里”的情況。因為區區小事,一個工人大喊大叫便會引發整個車間的騷動,造成停工。由于多數工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還不習慣城市工廠的現代化勞動管理。這種心理壓力增多就會發生歇斯底里現象。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能請當地的巫師來驅邪加以解決。
在領導職權方面,中意合資企業迪瑪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沖突。這家擁有絲綢處理高新技術的企業市場前景是相當廣闊的。但企業的中方董事長耐不住“大家長”脾氣,對企業的產供銷直接干預,甚至將企業從銀行的貸款放在老廠的帳戶上,終于將外方總經理氣回國,企業陷入困境。
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微軟公司的原則是,需要人力時立即到市場上去找現成的,最短時間就能擔當某個最具體的工作;培訓5%的人員,另外的95%靠自學和在職“實習”;公司業務成長而員工沒能“跟著成長”,就會被淘汰。其前任總經理吳士宏則主張幫助員工“跟著企業成長”,在中國市場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這種跨文化的沖突吳士宏辭職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跨文化管理的觀念
首先承認并理解差異的客觀存在,克服狹隘主義的思想,重視他國語言、文化、經濟、法律等的學習和了解。當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到具有不同文化的東道國工作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語言、價值觀念、思維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會形成障礙,產生矛盾,從而影響跨國經營戰略的實施。理解文化差異是發展跨國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理解文化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解東道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二是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員的行為。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風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互相傳授和學習來克服則比較容易改變;因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文化交流解決,但需較長的時間;人們基本價值觀念的差異往往較難改變。只有把握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文化沖突的辦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異看成是一種優勢而不只是一種劣勢,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差異,為企業發展創造契機。西方有諺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文化給企業開展國際運營帶來了機遇,但更多的卻是巨大的挑戰。廣州本田汽車公司總經理門脅轟二先生曾說:“我們企業內部的矛盾頗多,但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們在中國選擇合作伙伴時,總是喜歡挑選一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合作者,這使我們經常發生意見的碰撞,這樣不同思想的碰撞就會產生新的想法,從而創造出本田新的企業文化。”在廣州本田看來,矛盾和沖突的正確對待,不僅不會形成障礙,反而會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創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管理的關鍵是人的管理,實行全員跨文化管理。這是因為:1、跨文化管理的客體是人,即企業的所有人員。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而這種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業所有成員之中,通過企業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才能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則跨文化管理則流于形式。2、實施跨文化管理的主體也是人,即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在跨國公司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在跨國公司的資源轉移中,除資本外就是經營管理人員的流動性最強。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體和客體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同時要加強對公司所有成員的文化管理,讓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發揮其重要作用,促進跨國公司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著“思維全球化和行動當地化”的原則來進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投資,就必須雇用相當一部分的當地職員。這主要是因為當地雇員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項法規,而且和當地的消費者容易達成共識,雇用當地雇員無疑方便了跨國企業在當地拓展市場、站穩腳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國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員和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與當地社會文化融合、減少當地社會對外來資本的危機情緒;有利于東道國在任用管理人員方面,主要考慮的是該雇員的工作能力及與崗位的匹配度,選用最適合該崗位的職員。但其缺點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個成員都只重視自我的發展,無法形成一個集體價值的企業文化,使得企業對個體來說缺少長久的凝集力。全球營銷種產品的快速創新和多樣化,以及人類種族之間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經成為許多跨國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體運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來避免由于個體之間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沖突”:(1)盡量選用擁有當地國籍的母國入;(2)選用具有母國國籍的外國入;(3)選用到母國留學、工作的當地外國入;(4)選用到當地留學、工作的母國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據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兩個不同層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就是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國的文化或是開發國的文化作為子公司的主體文化。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同時運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一種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彌補另外一種文化的許多不足及其比較單調的單一性。美國肯德基公司在中國經營的巨大成功可謂是運用跨文化優勢,實現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隱去兩者的主體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雖然跨國公司中的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兩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運作中產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卻刻意模糊這種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體文化那種對不同國籍的人所具有的強烈影響力,使得不問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處,即使發生意見分歧,也很容易通過雙方的努力得到妥協和協調。
3、文化創新策略。文化創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母公司和當地文化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國外分公司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礎。這種新型文化既保留著強烈的母公司企業文化特點,又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于母公司企業文化,又不同于當地企業文化,是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因為要從全世界角度來衡量一國或一地區文化的優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中間存在一個價值標準的問題,只有將兩種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內涵,又能適應國外文化環境,從而體現跨國企業競爭優勢。
4、文化規避策略。這是當母國的文化與東道國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母國的文化雖然在整個于公司的運作中占了主體,可又無法忽視或冷落東道國文化存在的時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就必須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處進行規避,不要在這些“敏感地帶”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特別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
5、文化滲透策略。文化滲透是個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培育的過程。跨國公司派往東道國工作的管理人員,基于其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試圖在短時間內迫使當地員工服從母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而是憑借母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文化優勢,對于公司的當地員工進行逐步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東道國員工逐漸適應了這種母國文化并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國公司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全球營銷時,由于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而跨國公司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由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國的東道國的經營環境。這時跨國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的文化己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控制管理。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發生直接的沖突。如歐洲的跨國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區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思想和管理比較國際化的美國,然后通過在美國的總部對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而美國的跨國公司想在南美洲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與國際思想和經濟模式較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過巴西的子公司總部對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這種借助第三國文化對母國管理人員所不了解的東道國子公司進行管理可以避免資金和時間的無謂浪費,使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活動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領式策略。占領式策略是一種比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國外直接投資時,直接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強行注入國外的分公司,對國外分公司的當地文化進行消滅,國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業文化。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強弱文化對比懸殊,并且當地消費者能對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況下采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總之,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跨文化管理時,應在充分了解本企業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從而使不同的文化達到最佳的結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五、跨文化培訓,一個有效的途徑
二、國際貿易中“文化營銷策略”的運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貿易中以價格作為核心競爭力的態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文化所蘊含的巨大價值越來越被重視,文化就是生產力,文化可以創造價值的理念已經成為活生生的現實。文化除了直接作為商品、資產進入市場之外,還成為現代營銷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進一步受到國際貿易領域的關注。發揮文化在產品創意設計中重構和創造價值的能力,商品文化的創造包含在設計、生產、包裝、裝潢設計、經營商品的活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揮文化在產品創意設計中創造價值的能力,即文化創意力。創意力特別是在廣告創意設計、藝術產品、網絡游戲產品、工業產品設計和娛樂產品擁有強大的優勢,是這些文化產業產品的財富源泉。跨文化營銷是在適應和吸收客戶所在國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將自己國家的文化融人到該國的文化中,促進自己國家文化被認識和接受,并在此基礎上促進自己的商品被接受的營銷活動。在國際貿易中要特別加以注意發揮文化在產品創意設計中創造價值的能力。文化營銷和品牌意識的結合在國際貿易和商品流通領域具有重要價值,發揮著1+1大于2的作用。文化營銷策略也體現在商品儲存運輸、包裝等渠道,特別是包裝文化在提升商品價值方面不可低估,因為包裝具有文化價值,能在提升商品價值方面發揮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品牌塑造是文化營銷的核心要素
深入研究國際貿易中客戶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發現不同國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文化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這些長期積累下來的文化直接決定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在開展國際貿易活動中必須充分認識和適應才能順利地開拓市場。國際貿易中的市場營銷是通過成功的品牌塑造實現的,營銷是在產品本身價值存在的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包裝與宣傳,帶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和明顯的策略性。二十一世紀是品牌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由產品競爭轉向品牌競爭,品牌成為有文化品位和相應商業價值的代言者,它所代表的產品能給消費者帶來全方位的利益滿足,成為客戶心甘情愿追隨和遵從的消費心理滿足的必需品。產品有生命周期,品牌自然也有其成長規律,產品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變化逐步消退,但是成功的品牌一旦被人們接受,就會長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再加上文化營銷的促進作用,必然在國際貿易領域取得碩果。隨著國際形勢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賦予品牌的含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簡單圖像、標示,發展到如今品牌的外在符號和內在文化的有機統一,它逐步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成為一個企業持久競爭力的標志,在長期文化營銷的促進下逐步發展成為消費者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隨著我國對創建服裝名牌,提升服裝產品檔次的重視,以及WTO提供的良好契機和品牌經營的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在實行跨省和跨國經營。市場雖然擴大了,但同時也帶來了資金、人員等管理上的諸多不便和成本的增加,特別是文化的差異成為營銷過程中不可忽略的問題,對營銷的最終效果形成了影響。據估計,跨文化營銷失誤帶來的后果有:
①可能破壞企業同外派地區(省或國家)的關系,直接導致經營的失敗。②可能破壞企業、產品、品牌在當地的形象,失去市場。③可能破壞企業建立的營銷渠道。④可能破壞當地分公司或辦事處自身的效率、凝聚力和辦公秩序。⑤使失敗的外派人員本身受到損失,影響其將來的職業生涯。
服裝是文化的載體,聚合著與傳統文化潛在相關的很多信息,世界各地區和民族的服裝消費者的審美、判斷、思維方式、行為(包括購物行為)等方面都受到各自文化背景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進行跨文化服裝產品營銷時,必須首先全面考慮跨文化營銷的問題,做出充分的準備,制定全套有效的營銷方案,才能從容應對文化差異造成的沖擊。
制定服裝企業跨文化營銷策略,實際也就是計劃如何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信息溝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發出者,接受者,還有信息本身都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而導致信息失真。對此應當全面考慮:一方面從服裝產品的文化屬性方面,保證信息本身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從行政的文化經營策略上,保證企業掌控目標地區——即信息接收者的實際情況,最后,通過采取適當的進入異文化地區的方式,使信息的發出方式易于接受。
一、服裝產品的文化屬性
服裝產品通過款式、顏色、材料等方面,體現特殊的文化風格。不同的地區和國家有不同的審美和物質價值取向。日本的消費者喜歡素雅的領帶,顏色鮮艷的領帶適合在東南亞銷售。米色、褐色、大條格的西服適合白種人的膚色和氣質,中國的消費者更喜歡穩重的深藍、深灰色的西服。
在我們國家,不同地區也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特別是南北方。一些品牌和一些款式,在一個地區成功,而另一個地區失敗,其中就有文化的適應性的因素,很多品牌都面臨著這方面的營銷障礙。據慧聰網2005年春節的市場調查結果,在北京,中式兒童服飾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銷售勢頭良好。而在上海,中式童裝市場就很平淡,那里的消費者更傾向于在節日把孩子打扮得“洋氣”一些,從而會去選擇時尚感強的款式。
服裝企業在計劃進行跨省或跨國經營的時候,在跨文化經營策略方面,應進行下列工作:
1.要對目的地的文化進行詳盡的研究,選擇適合自己產品路線、價格定位、擁有可觀數量的適合品牌定位的顧客群的地區。
2.選定地區后,在選擇產品的原則上,應不違背目的地的一般審美觀和文化禁忌。
二、行政的文化經營策略
在進行跨文化經營的時候,選擇外派人員、制定外派公司的經營策略、營銷途徑和公關原則等,同樣要慎重考慮。
1.通過培訓增強跨文化經營的能力,聘用適合的人到外地任職。通過書籍、研討會、課程、網站、錄像等形式對員工進行文化培訓,使員工對外派地的文化有意識地了解、學習,并把這種意識帶到外派地,可以減少跨文化失誤的機會。
2.聘用熟悉當地的文化顧問輔助管理。外派公司的經營策略,特別是營銷渠道、公關方法的確定,必須要有熟悉當地情況(包括風俗習慣、文化傳統、辦事方法等)的高素質人員或顧問團協助進行。在遇到文化差異問題時,更需要文化顧問進行翻譯、解釋。文化顧問還可以對外派人員進行進一步的培訓。
3.建立多樣化的、開放的企業文化。企業可以培養多樣化的企業文化,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這種多樣化可以通過建立開放環境、學習多種文化獲得,更可以通過聘用多樣化的人才直接獲得。公司應該鼓勵跨文化了解和異文化學習的積極態度,這樣不僅對跨文化經營,而且對公司自身的健康發展也大有好處。
三、采取適當的跨文化進入方式
進入異文化地區的方式可以歸納為三種,即滲入方式、侵入方式和迎入方式。采取適當的跨文化營銷方式,能使當地的消費者更易接受。
1.滲入方式。滲入方式適用于進入民族文化或宗教文化占統治地位、消費者不習慣接受新事物的保守型國家或地區。企業對這種地區的文化應格外注意,產品設計、廣告宣傳、營銷方式等都要完全按照當地的慣例進行,否則會引起反感。企業滲入當地社會中,積累了一定市場,有一些影響后,再張揚自己的個性文化。這種方式比較緩和。
2.侵入方式。侵入方式適用于進入經濟快速發展、思想開放的學習型的國家或地區。如果企業確定自己的文化比外派地文化更先進、更現代,可以直接以個性文化沖入市場,迎合當地的心理需求。很多國際服裝名牌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直接沖擊我國市場的。
3.迎入方式。迎入方式適用于進入經濟發達、文化進步的國際型國家或地區。企業需要提升自己,和國際接軌,再選擇民族的獨特氣質作為產品定位,吸引顧客。
隨著21世紀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來臨,人類社會全面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特別是在我們國家加入WTO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時期,企業的文化與營銷的結合對產品銷售有重要的影響。為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1企業文化與營銷結合的原因
(1)買方市場的形成。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買方市場特征日漸明顯,但是在消費質量、消費層次和消費水平以及產品多樣化和服務方面,還沒有達到完全買方市場的層次。
(2)加入WTO后的激烈競爭。我國加入WTO后,進一步開放了國內市場并且降低了關稅,這導致了更多的國外企業和國外產品進入了我國市場,從而使得國際競爭國內 化。
(3)知識經濟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競爭力大小取決于其創新力的強弱。企業創新力包括多個方面,營銷創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業只有大力開展營銷創新、營銷多元化、營銷文化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
2企業營銷存在的問題
(1)企業現代營銷觀念淡薄。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一些國有企業對買方市場仍然奉行傳統的營銷觀念,缺乏創新意識,對市場環境的新變化缺乏敏銳的洞察力。
(2)品牌管理落后。不少企業品牌意識比較淡薄,品牌營銷缺乏經驗,品牌命名設計的雷同現象嚴重。
(3)產品創新不足。傳統的產品開發方式在知識化、信息化的環境下暴露出來的弊端十分突出。企業只有通過產品創新才能應對來自市場的各種挑戰,才能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要。
(4)營銷創新的方法滯后。我國企業的營銷方法仍然陳舊,營銷方法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大影響了企業的自身發展。
3加強企業文化與營銷策略的結合
3.1創新觀念,提高文化品位
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營銷觀念的不斷解放和創新,只有觀念更新,才有可能促進企業在市場上的領先。
(1)親情營銷,重塑營銷理念。20世紀的市場營銷觀念強調的核心是顧客至高無上,把顧客當“上帝”。而親情營銷理念強調把顧客當“朋友”或“親人”而不是“上帝”,通過建立一種新型的親情(魚水)關系,把企業與顧客之間的距離最大限度地縮短。
(2)全球營銷,擴大營銷范圍。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式下,各國企業和產品紛紛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內尋求發展機會,許多產品都已成為全球產品,許多支柱產業也已成為國際支柱產業。
(3)知識營銷,提高營銷技巧。知識營銷是營銷理念的深化與知識經濟發展二者相碰撞的結果。首先,知識營銷是營銷理念從占領到培育和締造市場的必然產物。它將市場看作為動態的和上升的。
3.2拓寬市場,增加目標聚集
美國著名的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其《競爭戰略》一書中指出,企業的市場競爭戰略有三種: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目標聚集。筆者認為,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尤其要倍加關注的是后兩種競爭策略。著眼于21世紀,企業應高度注重拓展下列市場:
(1)高科技市場,趨勢強勁。高科技市場是發展前景極為廣闊的市場,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潛量,且涉及許多個行業,大有拓展價值。
(2)農村市場,空間巨大。我國約有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總數達9億之多,由于城鄉之間的差別,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大約相差10年,因而農村市場大有發展潛 力。
(3)旅游市場,前景良好。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將選擇外出旅游,進而增加旅游消費,旅游產品將成為21世紀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4)文化市場,促動發展。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同時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度,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充分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和拓展文化市場,把它作為發展市場經濟的“助燃劑”,即“文化搭臺,經貿唱戲”。
3.3改良產品,塑造企業形象
(1)提高產品標準。企業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一方面應按照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嚴把質量關,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國際認證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應以消費者要求為最終標準,力求使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要。
(2)增加產品品種、花色、樣式。數字化的經濟模式使得產品生產不僅越來越多樣化,而且越來越容易。由此而引發的一個問題就是隨著技術的高度發展,一方面降低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市場上會出現越來越多同質性很強的商品;同時,先進的技術又加速了產品的發明創造,使得一種新產品在市場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只有不斷更新換代才能在市場上站穩。
(3)創新產品包裝。創新包裝要與產品的特性和價值相符,進行適度包裝,包裝材料的選用也要從有利于環保出發,盡量節約有限資源,應注意糾正對“包裝”的變異理解,防止“貨賣一張皮”的現象蔓延。
(4)更新產品品牌。一方面,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競爭的變化,對品牌的設計和使用加以更新。另一方面,要根據企業的發展擴大品牌的知名度,爭創全國名牌和國際名 牌。
(5)滿意產品服務。服務是有形產品的延伸和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滿足。
參考文獻:
[1]張志勇.新時期營銷環境變遷與營銷創新[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19):43-44.
[2]田天沐.對企業營銷創新的思路構思來源的研究[J].市場周刊,2007(4):78-79.
在市場逐漸飽和,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企業對消費者認知研究不斷重視,對于營銷傳播設計的研究在企業里不斷細化和深入,已逐漸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實體來開展工作。品牌的成功,離不開研發、營銷,而這一切以現代整合營銷傳播設計的思想來看,都必須以消費者為中心,根據目標人群的特點來調整品牌形象,以整體的產品形象來強化人們的認知,甚至整個團隊的工作方式必須及時調整,在產品的規劃和前期設計時就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用戶環境的角度來琢磨產品的特性,達到營銷傳播設計的最優化,使產品中更多地體現出用戶的情感和使用習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一、對于整合營銷傳播設計的認知
整合營銷傳播英文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ns),簡稱:IMCoIMC的核心思想是將與企業進行市場營銷所有關的一切傳播活動一元化。IMC一方面把廣告、促銷、公關、直銷,CI,包裝、新聞媒體等一切傳播活動都涵蓋到營銷活動的范圍之內;另一方面則使企業能夠將統一的傳播資訊傳達給消費者,即營銷傳播的一元化策略。
二、營梢傳播設計中企業的產品形象設計
產品的形象設計是服務于企業的整體形象設計,是以產品設計為核心,圍繞著人對產品的需求,更大限度地適合人的個體與社會的需求而獲得普遍的認同感,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和水平。因此對產品形象的設計和評價系統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評價系統復雜而變化多樣,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涉及到人的感官因素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筆者試圖通過對企業形象的統一識別的研究,并以此為基礎,結合人與產品與社會的關系展開討論,對產品形象設計及評價系統作有意義的探索。因此,企業以及產品的形象設計都是營銷傳播設計中的重中之重。
產品形象設計與企業形象設計的關系。對形象的研究大都基于企業形象統一識別系統(CorporateIdentitySystem簡稱cIS>,所謂企業形象,就是企業通過傳達系統如各種標志、標識、標準字體、標準色彩,運用視覺設計和行為展現,將企業的理念及特性視覺化、規范化和系統化,來塑造具體的公眾認可、接受的評價形象,從而創造最佳的生產、經營、銷售環境,促進企業的生存發展。
企業通過經營理念、行為方式,以及統一的視覺識別而建立起對企業的總體印象,它是一種復合的指標體系,可以把它區分為內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內部形象是企業內部員工對企業自身的評價和印象,外部形象是社會公眾對企業的印象和評價;內部形象是外部形象的基礎,外部形象是內部形象的目標。
產品的形象設計是為實現企業的總體形象目標的細化。它是以產品設計為核心而展開的系統形象設計,對產品的設計、開發、研究的觀念、原理、功能、結構、構造、技術、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藝、生產設備、包裝、裝磺、運輸、展示、營銷手段、廣告策略等等進行一系列統一的策劃、統一設計,形成統一的感官形象和統一的社會形象,能夠起到提升、塑造和傳播企業形象的作用,使企業在經營信譽、品牌意識、經營謀略、銷售服務、員工素質、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顯示企業的個性,強化企業的整體素質,造就品牌效應,贏利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三、企業形象設計的組成
企業形象設計由基本要素與應用要素兩大部分組成。企業形象設計中VI是指視覺認知,即企業的視覺識別(形象識別)。VI是以企業標志、標準字體、標準色彩為核心展開的完整系統的視覺傳達體系。
VI是CIS的靜態部分,通過統一化、系統化、規范化的視覺識別設計。
基本要素系統一—企業名稱、企業標志、標準字體、企業標準色、企業標語、企業象征圖形、宣傳語言、市場行銷報告書以及各部分的組合規范設計等。
應用要素系統—將基本要素系統中的設計運用到與企業相關聯的各個領域。如:辦公事物用品、生產設備、建筑環境、產品包裝、廣告媒體、交通運輸工具、衣著服裝、旗幟、招牌、標識牌、櫥窗、陳列展示等。
視覺識別VI在CIS中最具有傳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受眾所認可,并占據主導地位。因為視覺識別系統是企業形象的直接傳達系統,故被稱為“企業的臉”。
四、曹銷傳播設計的經典案例
一個完美的企業形象傳播設計就是一次與消費者心靈的溝通,讓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這就是營銷傳播設計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IBM充分發揮整合營銷傳播設計的優勢,因此鑄就了輝煌。IBM公司是美國最早導人CIS戰略的企業之一。時任IBM公司總裁的Thomas"Watson認為,為了使公司成為享譽世界的大企業,就非常有必要改變企業的陳舊形象,在電子計算機行業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這個形象不僅能體現出企業的理念,而且還有利于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特別是能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一個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形象標志。于是,在設計大師保羅·蘭德的建議下,把公司全稱“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縮寫成“IBM’’三個字母,形成統一的、易于識別的標志,為“IBM’’的發展制定出一整套的CIS戰略;還以此設計出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藍色字體和富有靈感的造型,且選用明快的藍色作為公司的標準色。從此,IBM公司通過CIS戰略的導人塑造了企業形象,社會知名度與美譽度大增,市場占有率迅速擴大,“藍色巨人”的形象在公眾中樹立了起來。
然而,促使IBM公司成為計算機行業中首屈一指的霸主,卻不僅是有一個良好的企業視覺識別VI,而且由于IBM公司樹立了以“IBM就是服務”為宗旨的企業理念識別MI,并自始至終為之奮斗不息。
"IBM就是服務”—這句話清楚而又準確的闡明了企業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說,IBM公司提供的不僅是產品機器,而且還有使人信賴、熱情周到的服務—公司在創辦之初就要求對于任何一位用戶提出的問題都必須在24小時內給予解決;公司免費為用戶提供維修、咨詢和培訓的服務;甚至對IBM公司提供的服務不滿意,還可以退回機器·IBM公司用這樣的理念作為指導,使得公司在服務方面的工作可以說幾乎達到無懈可擊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正因為IBM公司能為顧客提供如此周到的服務,這就使消費者確信公司在關心著每一位用戶。所以,才能在廣大消費者心目中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才能使IBM公司在強手如林的計算機市場中一枝獨秀、勇往直前。
“在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現實。衡量企業(業績)成功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國際市場占有率。成功的企業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場而獲勝。”通用電氣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韋爾奇(JackWelch)這樣說道。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市場,顧客也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消費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沒有國界的。所以企業只有在世界市場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財富》雜志以營業收入為標準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務和制造公司中,日本電話電報公司(NTT)雖然具有最高的市場價值,但其營業收入卻排在第16位,利潤則排在第129位。一個國家的“外部市場”的潛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市場吸納著全世界市場約為25%的產品和服務,由此可以考慮到,其余75%的市場存在于美國之外。對日本公司來說,盡管其本國市場的美元價值在西方國家排在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日本以外的市場要占世界市場潛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謀求更大的發展和發揮最大的潛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機遇的公司可能最終會喪失其國內的市場,因為更強更具競爭力的全球競爭者會將他們擠出跑道。”
全球營銷是指為了實現公司整體目標而集中組織資源,選擇、開發國內與國外營銷機會的過程。全球營銷是一般國際營銷發展的高級階段。它淡化了國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國市場和外國市場,強調各主要職能的全球分工與整合,傾向于使用標準化的策略來服務于全球的目標顧客論文。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營銷之必須
實行全球營銷,滿足全球消費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標顧客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溝通的第一要素的語言不同、所處國家的風俗習慣不同、各個國家的歷史不同導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導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構成等不同,從而導致購買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這些就是在同一個國家內部就是千差萬別的,何況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呢?而這一切主要緣于各國的文化環境不同。
實行全球營銷,跨國經營企業面臨的是一個諸多差異之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經營環境,企業經營環境的跨文化差異是企業跨文化管理的現實背景。一般的說,跨國經營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對企業運行來說,其影響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統、全過程的。在跨國經營企業內部,東道國文化和所在國文化相互交叉結合,東道國和所在國之間以及來自不同國家的經理職員之間的文化傳統差距越大,所需求解決的問題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溝通和諧的具有東道國特色的經營哲學是至關重要的。
伴隨著全球營銷的發展,經濟學家將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費者行為模型,強調了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主流的購買行為模型將文化定義為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關鍵因素,科特勒認為文化因素將對消費者行為產生最廣泛最深刻的影響。主流的消費者行為模型,如恩格爾—考萊特模型對文化變量的重要性給予了證明。在EKD模型中,環境影響、個體差異和心理過程是塑造消費者行為的三個核心力量,對這三個力量影響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數因素是直接或間接的文化范圍的變量,如社會階層、家庭、動機、態度、價值、生活方式以及學習。因此,他們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費者行為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華納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某個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辦法在另一個文化里可能沒有效果。”因此,進行跨文化管理是實行全球營銷企業管理的核心任務。
三、沖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稱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國經營中,對不同種族、不同文化類型、不同文化發展階段的子公司所在國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條件下任何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并據此創造出公司獨特文化,從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過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態的文化氛圍中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在管理過程中尋找超越文化沖突的公司目標,以維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共同的行為準則,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業的潛力與價值。
(一)跨文化沖突的特征
在進行全球營銷時,跨國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種文化的觀念,勢必會造成文化沖突(Cultureshock)。跨國公司跨文化沖突的特征有:1、非線性不同質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幾片或多片水域的沖突與交融,常常表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態,因而具有非線性特征。2、間接性文化沖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觀念等精神領域中進行,其結果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需要通過較長的時間才表現出來。3、內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觀念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沖突往往表現在思想觀念的沖突上。比如,對于美國人而言,任何超過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為國家歷史圣地,因此,許多美國人并不為拆掉這樣的建筑而代之以現代化的辦公大樓而感到絲毫遺憾。而在歐洲,人們為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這樣沖突就發生了。1990年6月,麥當勞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歷史而且畢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藝術家曾經駐足過的建筑物中設立一個餐館,盡管他擁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許權,但巴黎市民宣稱城市的歷史紀念地不容侵犯,麥當勞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沖突與文化交融始終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務在于從不同的文化中尋求共同的能體現各種文化精髓的東西,這樣才能在各種文化環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沖突的表現
跨文化沖突表現在國際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職能對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現在員工激勵、協調組織、領導職權和人力資源決策等方面。
在激勵方面,工資是調動員工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但各個國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導致對工資的態度和政策不同。當美國的海外經理給東道國墨西哥的工人長工資時,卻適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減少了工作時間而去享受閑暇。這是因為美國人和墨西哥人對諸如工作這樣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態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國文化中人們對工作的態度是積極熱情,而墨西哥人對工作的態度則是,工作僅是為了維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在協調組織方面,跨文化沖突從日本企業進軍馬來西亞的企業的苦衷可見一斑。在馬來西亞時常發生工人“集體歇斯底里”的情況。因為區區小事,一個工人大喊大叫便會引發整個車間的騷動,造成停工。由于多數工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還不習慣城市工廠的現代化勞動管理。這種心理壓力增多就會發生歇斯底里現象。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能請當地的巫師來驅邪加以解決。
在領導職權方面,中意合資企業迪瑪公司陷入困境
也是由于跨文化的沖突。這家擁有絲綢處理高新技術的企業市場前景是相當廣闊的。但企業的中方董事長耐不住“大家長”脾氣,對企業的產供銷直接干預,甚至將企業從銀行的貸款放在老廠的帳戶上,終于將外方總經理氣回國,企業陷入困境。
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微軟公司的原則是,需要人力時立即到市場上去找現成的,最短時間就能擔當某個最具體的工作;培訓5%的人員,另外的95%靠自學和在職“實習”;公司業務成長而員工沒能“跟著成長”,就會被淘汰。其前任總經理吳士宏則主張幫助員工“跟著企業成長”,在中國市場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這種跨文化的沖突吳士宏辭職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跨文化管理的觀念
首先承認并理解差異的客觀存在,克服狹隘主義的思想,重視他國語言、文化、經濟、法律等的學習和了解。當跨國公司的管理人員到具有不同文化的東道國工作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語言、價值觀念、思維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會形成障礙,產生矛盾,從而影響跨國經營戰略的實施。理解文化差異是發展跨國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理解文化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解東道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二是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員的行為。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風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互相傳授和學習來克服則比較容易改變;因生活習慣和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可以通過文化交流解決,但需較長的時間;人們基本價值觀念的差異往往較難改變。只有把握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文化沖突的辦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異看成是一種優勢而不只是一種劣勢,恰當、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差異,為企業發展創造契機。西方有諺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文化給企業開展國際運營帶來了機遇,但更多的卻是巨大的挑戰。廣州本田汽車公司總經理門脅轟二先生曾說:“我們企業內部的矛盾頗多,但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們在中國選擇合作伙伴時,總是喜歡挑選一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合作者,這使我們經常發生意見的碰撞,這樣不同思想的碰撞就會產生新的想法,從而創造出本田新的企業文化。”在廣州本田看來,矛盾和沖突的正確對待,不僅不會形成障礙,反而會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創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管理的關鍵是人的管理,實行全員跨文化管理。這是因為:1、跨文化管理的客體是人,即企業的所有人員。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進行融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而這種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業所有成員之中,通過企業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才能體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則跨文化管理則流于形式。2、實施跨文化管理的主體也是人,即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在跨國公司中,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可通過企業的產品、經營模式等轉移到國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過熟悉企業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轉移到國外分公司,在跨國公司的資源轉移中,除資本外就是經營管理人員的流動性最強。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體和客體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強調對人的管理,既要讓經營管理人員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又要選擇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經營管理人員到國外分公司擔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職責,同時要加強對公司所有成員的文化管理,讓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發揮其重要作用,促進跨國公司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著“思維全球化和行動當地化”的原則來進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投資,就必須雇用相當一部分的當地職員。這主要是因為當地雇員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項法規,而且和當地的消費者容易達成共識,雇用當地雇員無疑方便了跨國企業在當地拓展市場、站穩腳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國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員和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與當地社會文化融合、減少當地社會對外來資本的危機情緒;有利于東道國在任用管理人員方面,主要考慮的是該雇員的工作能力及與崗位的匹配度,選用最適合該崗位的職員。但其缺點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個成員都只重視自我的發展,無法形成一個集體價值的企業文化,使得企業對個體來說缺少長久的凝集力。全球營銷種產品的快速創新和多樣化,以及人類種族之間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經成為許多跨國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體運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來避免由于個體之間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沖突”:(1)盡量選用擁有當地國籍的母國入;(2)選用具有母國國籍的外國入;(3)選用到母國留學、工作的當地外國入;(4)選用到當地留學、工作的母國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據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兩個不同層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習慣上稱之為“文化互補”。就是在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國的文化或是開發國的文化作為子公司的主體文化。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卻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同時運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一種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彌補另外一種文化的許多不足及其比較單調的單一性。美國肯德基公司在中國經營的巨大成功可謂是運用跨文化優勢,實現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隱去兩者的主體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雖然跨國公司中的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兩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運作中產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卻刻意模糊這種文化差異,隱去兩者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者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體文化那種對不同國籍的人所具有的強烈影響力,使得不問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處,即使發生意見分歧,也很容易通過雙方的努力得到妥協和協調。
3、文化創新策略。文化創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業文化與國外分公司當地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母公司和當地文化基礎之上構建一種新型的國外分公司企業文化,以這種新型文化作為國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礎。這種新型文化既保留著強烈的母公司企業文化特點,又與當地的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于母公司企業文化,又不同于當地企業文化,是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因為要從全世界角度來衡量一國或一地區文化的優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中間存在一個價值標準的問題,只有將兩種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內涵,又能適應國外文化環境,從而體現跨國企業競爭優勢。
4、文化規避策略。這是當母國的文化與東道國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母國的文化雖然在整個于公司的運作中占了主體,可又無法忽視或冷落東道國文化存在的時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就必須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處進行規避,不要在這些“敏感地帶”造成彼此文化的沖突。特別在宗教勢力強大的國家更要特別注意尊重當地的信仰。
5、文化滲透策略。文化滲透是個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培育的過程。跨國公司派往東道國工作的管理人員,基于其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試圖在短時間內迫使當地員工服從母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而是憑借母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所形成的文化優勢,對于公司的當地員工進行逐
步的文化滲透,使母國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東道國員工逐漸適應了這種母國文化并慢慢地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國公司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全球營銷時,由于母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同,而跨國公司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由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國的東道國的經營環境。這時跨國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較中性的,與母國的文化己達成一定程度共識的第三方文化對設在東道國的子公司進行控制管理。用這種策略可以避免母國文化與東道國文化發生直接的沖突。如歐洲的跨國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區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思想和管理比較國際化的美國,然后通過在美國的總部對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而美國的跨國公司想在南美洲設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總部設在與國際思想和經濟模式較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過巴西的子公司總部對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實行統一的管理。這種借助第三國文化對母國管理人員所不了解的東道國子公司進行管理可以避免資金和時間的無謂浪費,使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經營活動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領式策略。占領式策略是一種比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國外直接投資時,直接將母公司的企業文化強行注入國外的分公司,對國外分公司的當地文化進行消滅,國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業文化。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強弱文化對比懸殊,并且當地消費者能對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況下采用,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總之,全球營銷企業在進行跨文化管理時,應在充分了解本企業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從而使不同的文化達到最佳的結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五、跨文化培訓,一個有效的途徑
服務作為服務營銷的基本概念,不同于一般的物質商品。菲利普·科特勒把服務定義為“一方提供給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導致任何所有權轉移的活動或利益。”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市場中,服務逐漸成為最能創造價值的營銷利器,日益成為市場營銷的核心。跨國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營銷上取得優勢,應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不同的文化環境制定相應的服務營銷策略。
一、文化引領消費
文化是左右消費者消費行為選擇的烙印。國際營銷中的最大障礙就是民族文化差異,它涉及人口、教育水平、、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方面,是影響消費市場的重要因素。消費者的文化烙印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消費者的文化背景呈現多元化
各國消費者的消費和他們的文化關系密切。例如,美國文化具有大量消費資源的特征,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美國消費者提供了廣闊的活動前臺。美國消費心理學家的分析結果表明,美國消費者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趕時髦,獵新奇,不僅對商品內在質量要求高,而且喜歡商品的新奇。講求健康自然,于是健康食品、保健飲料、健身器具等成為歷久不衰的消費熱寵;圖方便情趣,根據美國快速化的生活節奏,生產廠商開發產品也越來越注意如何使消費者節約時間,美式快餐即是典型。
2.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改變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在世界范圍,日本消費者的行為變化是最為劇烈的。他們在東西方兩種文化的沖擊下,形成了獨特的日本消費方式:消費觀念上國際化,新潮商品、新潮購買方式是典型的代表;儲蓄意識傳統化,富裕的日本人仍不放棄勤儉節約、積極儲蓄的習慣;購買過程嚴格化,在國際市場上有這樣的共識:日本消費者最為挑剔;另外也存在與美國消費相似的消費享樂化和個性化特征。
3.傳統文化深層次控制著消費意識
歐洲文化向來有高消費傳統,消費者由于購買力高,其消費心理喜新厭舊、從不滿足于已有的商品,總是在豐富多彩的商品中挑選和購買新產品。多數人對藝術時尚和高檔奢侈品有特殊的個人偏好,年輕白領們幾個月堅持省吃儉用就為買一瓶蘭蔻的新款香水或是一根阿曼尼的領帶,這種事在法國等國家屢見不鮮。
文化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它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進而對企業的國際營銷活動提出相應的要求。因此,從前期投入、產品設計到分銷、促銷每一個環節都要充分考慮目標國家的民族文化因素。二、適應全球化的文化策略
了解一國的文化環境,排除文化差異是國際營銷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之一,跨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障礙稱得上是國際營銷的“生命線”。要制定適應全球化營銷時代的要求的文化策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充分認識環境,解決文化抵制問題
大多數文化都有著民族中心主義傾向,人們對本民族的文化擁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并自覺不自覺地貶低其他文化中陌生和未知的部分。民族中心主義會導致對本民族文化的優越感,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劣等感,這是一種自然的感受。國際營銷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以獲取利益,而不是屈從于目標國家的民族文化或擴張本民族文化。因此,要從思想意識上承認、理解、尊重文化差異,重視他國語言、文化、經濟、法律等方面的學習和了解;要求營銷者避免自我參照標準,學會角色轉換,既站在需求者的角度提出要求,又從營銷者的角度有效地滿足需求。
2.正確認識文化的滲透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加,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相互滲透,只是滲透的速度比較緩慢。就飲食結構而言,歐洲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全改為用筷子吃飯,中國人也不會一下子只吃漢堡炸雞,不吃米飯饅頭;但是,在心理認同上,歐洲逐漸滲入中餐的同時,中國人也逐漸接受了西餐。另外,在一件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不僅有實物的創作活動,而且融入了文化活動,該產品既具有其實用價值,也是一種文化系統中的信息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的變化,產品設計中的文化也在不斷地超越自己。因此,國際營銷人員要正確認識文化的滲透性,積極主動地開拓市場。
3.企業文化要創新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企業全體員工逐漸形成的企業信念、價值觀、理想、目標、行為準則,以及由此表現出的企業風范和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以民族性為前提,同時根據企業類型、經營戰略、市場取向等確立。企業文化創新是將本國公司企業文化與目標國家的企業文化進行有效地整合,通過各種渠道促進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適應、融合,從而在本國公司與當地文化基礎上,構建一種新型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既保留著本公司企業文化特點,又與當地文化環境相適應,既不同于本公司企業文化,又不同于當地企業文化,是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創新企業文化不但使所有員工有歸屬感,團結一心,而且能夠更好地開拓目標市場,實現企業目標。
三、結語
在國內的營銷活動中,文化因素對營銷活動的影響往往不被營銷者所重視。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營銷者與消費者成長于同一文化環境中,因此他們較少考慮營銷中的文化因素,而把重點放在營銷的經濟因素上,不會造成太大的偏差。但是當營銷活動跨越國界后,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了。從市場調研、談判、定價、促銷、商品的款式、包裝到銷售商的選擇與傭金的確定,文化滲透于所有的營銷活動。在國際營銷中,它成了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經濟活動源于人的需求,市場營銷正是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出發點的經濟行為。那么,跨文化環境進行的國際市場營銷應充分考慮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需求,因而,重視文化策略的研究,揭示文化對國際營銷的影響,將有利于開拓跨國市場,實現企業長期的市場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紀忠方真:國際市場營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