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8 06:02: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對外漢語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煉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的頑強斗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于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系,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于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為后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斗爭的成敗緊密聯系。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系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今日新疆在歷史上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后,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什么會取名“絲綢之路”,說明什么?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復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搜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跡,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游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后,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為內容設計旅游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范圍上的不同。為什么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為西域。這里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里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后被迫對匈采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騷擾。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并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后來張騫終于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為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系、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于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為什么這條商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系,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為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辟后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為后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杰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一、關于課堂教學
對外漢語速成教學的特點是學生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語言知識并且能夠運用,這一課型本身的特點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出發點。
教學環節和教學步驟上,本堂課分為兩個教學環節:復習和講練新內容。復習環節對前一課的詞匯、課文、語法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復習;新內容的學習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生詞的學習,第二步是語法點“把”字句的學和練,這是整堂課的重點講授內容,用時23分鐘,約占整堂課一半的時間。
在復習部分,老師采取了一種“點―線―面”引導式復習方法。首先,老師使用了生詞卡片讓學生進行認讀;接著,老師引導學生說出課文中的句子,以此進行課文內容的復述,達到復習課文的目的。這種由生詞這個“點”擴展到句子這條“線”再把句子串聯成語篇這個“面”的復習方法很有系統性,既能全面復習,又比逐項復習節省了時間。
講練新內容部分,第一步是生詞教學。本節課共學習14個生詞。老師先點明生詞的語義場――家庭,使學生明白詞的使用場合,是一種功能性的教學。老師共領讀兩遍,第二遍去除了拼音,有意地減少學生對拼音的依賴。讀完生詞后的詞匯擴展,老師沒有用詞典式的翻譯來解釋詞匯,而是直接把詞匯放到例句里,讓學生明白生詞的用法。在學習所有詞匯之后,老師領學生進行了復習,這一次是領讀剛剛學過的短語和例句。學習和復習緊密連接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接下來是本堂課的重點:“把”字句語法教學。老師一共講解了7個“把”字句的變體句型。句型的教學模式為:老師演示―學生描述―教師糾正―總結句型公式―圖片演示練習―模擬場景造句。
簡單的公式、老師精當的語義說明、明確的使用場合和大量的句子練習這一套系統功能性的語法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很快掌握句型的用法,達到交際的目的。
教學方法方面,首先,是“句子中心”教學法。復習和講解詞匯時,老師幾乎沒有講解詞匯本義,而是快速把詞匯放入例句中領讀。語法部分,老師除了進行必要的語義講解,也都是用例句使學生加深印象的。操練部分也全部要求學生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這種方法具有很強的交際性和功能性,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老師精心備課。
第二,“情境法”教學貫穿整個課堂。課堂上的每一個句子老師都會給出相應的情景,這種情景有老師用語言描述的虛擬情景,有用圖片展示的靜態情景,有老師用動作演示的動態場景,而且每一種情景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老師的現場演示和圖片更能調動學生全身的感官,以刺激記憶,促使學生對語法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更重要的是,這能使學生理解語言的使用場景,達到交際的目的。
第三,是引導式教學法,這體現在老師以問答法貫穿整個課堂。老師在對圖片和場景進行講解的時候使用了大量的疑問句,引導學生回答,也就把課堂的時間和說話的機會留給了學生。提問還能刺激學生自主思考,調動學生說漢語的積極性。老師針對重點難點進行的設問還有提示的作用。
二、關于老師和學生
課堂用語方面,老師全程使用目的語,必要時用媒介語輔助。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沒有一種統一的母語,老師全程使用漢語授課,為學生創造目的語環境,也是適應這種多國留學生混合課堂的較好的辦法。但當教師提到一些較難的詞匯,如“按摩”“心理動詞”時,老師會用英語這種媒介語進行解釋;另外,老師還配合豐富的肢體語言。當學生讀生詞音調不準時,老師會用手勢示意正確的聲調走勢。在句型操練時,老師更是會用動作演示讓學生造句。
在提問和操練時,老師十分注重對于學生錯誤的監控,但在糾正錯誤時,與本節課有關的內容老師不僅會及時糾正,還會對其錯誤進行針對性分析;而非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錯誤教師僅僅給予糾正,并不作出解釋。
一、外貿函電課程簡析
1.中職函電課程簡析
當前, 傳真、電子郵件以其更為迅速快捷,方便經濟的通訊成本等優勢,取代了傳統意義上的信函、電報、電傳在國際貿易交流中獲得了主導地位,但其基本格式和表達方式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可以說外貿函電就是一封用傳真或電子郵件方式投遞的信函,是一門外貿業務與英語書面表達相結合的實用英語課程。它根據外貿業務環節的實際程序,用實例系統地展示函電往來的內容、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外貿函電本身具有較強的實務性質。
2.目前外貿英語函電教學現狀
目前外貿英語函電教材和書籍種類繁多,但大部分教材的內容陳舊。一些再版教材,內容基本沿襲舊版,有的只是做了簡單修改。比如,外貿英語函電教材仍是大篇幅介紹電報和電傳,但是事實上外貿業務的聯絡已經通過電子郵件和傳真進行;內容模塊還是沿襲以往的介紹,報盤,還盤,訂單,裝運,保險,爭議和解決,業務等模塊,忽視了實踐應對。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是不能達到本門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的。
3.外貿函電教學的現實意義分析
隨著我國各個行業的全面開放,中國未來近幾年需要有一大批具備外貿業務知識和外語本領的復合型人才,結合這種外在環境和教育現狀,筆者認為中職外貿函電應以培養磋商業務和撰寫業務函電的綜合應用性人才為目標。因此建議在外貿函電教學上盡量結合當今商貿的實際需求及其核心問題,在信函的體例設計上更注重實際應對,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法。
二、案例教學的建設性建議
1.案例教學的引入的必要性分析
以往的課文教材主要突顯整個函電體例的流程性但較寬泛性。通過向學生交待外貿流程中的函電操作,主要是以使學生掌握商務函電的起草,書寫,并且相應了解國際貿易實務知識為目的,這種教學因沒有照顧到實際情況的復雜性而缺乏實踐針對性。而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貿的逐步深入,日新月異的外貿操作方式,以及爭端的不斷出現,都把從業者的要求從原先語言的一元提高到包括語言、流程操作能力、實踐應對能力的多元化要求上來。那么這就從客觀的角度上要求我們的外貿函電課程教學要結合國際貿易業務,進行案例教學模式能夠較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2.案例教學分析
開設外貿函電的案例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把學生帶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教學方法。
3.案例教學的由來
案例在教學中的應用首推哈佛大學法學院。1870年,在院長蘭革戴爾的指導下,學院強調在教學中由學生參與分析和討論個別案例,目的是通過對案例的認識達到對法律規則的理解。這種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成熟定形,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固定的教學方法。到20世紀初,案例教學已被美國所有的著名法律學院所采用,被認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4.案例教學的優勢
第一,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案例的進行過程中領會國際貿易相關知識點,提高理解問題細節、靈活應對國外來函能力。
第二,通過案例教學,學生可以從多次的應對策劃中獲得更為貼近實際的外貿知識,而且潛意識中提高了其對于表達方式的甄別、討論技能的改進,并且通過環境模擬還可以增強學生面對外貿困境時候的自信心。
第三,案例教學大大縮短了教學情景與實際外貿情境的差距。案例作為溝通現實外貿環境與學習世界的橋梁,無疑可促使學習者更快地適應將來畢業應對工作情境的挑戰。
5.案例教學的實證分析
我們可以選取外貿函電中一個模塊--客戶抱怨作為實證分析的對象,按照教材慣常的思路,通常是以客戶對于產品質量,包裝,運輸等環節的投訴,我們是分別如何回復的,在回復中我們用一些較為固定的語句來表達。但是現在的國際貿易實際情形變得更為復雜,很多情況并不一定是由于出口商單方面的原因導致以上環節的問題產生,因此實際的調查顯得尤為重要,處理的方式也由于實際案例的產生變得不再只是機械地應對,而是基于實情調查后的解決。以下給出的是本課環節的案例和教學設計:
S.S“ Blue Sky”. MEN’S GARMENTS
Referring to our letter dated March 17, 2005, in connection with the men’s garments under contract number ACR-973 shipped per S.S. “Blue Sky ” after the goods are discharged at our port ,we found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discrepancy ,what we need is actually the MEN’S garments but KIDS’ garments instead.
In order to support our claims, we are sending you herewith you some pictures of the goods we received.
Please give our claims your most favorable considerations and let us have your settlement at early date.
Yours faithfully
Enclosure : As stated
教學設計如下:
顯然,通過上述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通常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更注重的是關于客戶抱怨的概念掌握和例文中的處理應對,而如果引入了案例教學則可以針對于每一個案例情境進行細分,再做出針對性研究和解決。我們根據客戶對于某一個訂單抱怨的案例,給出學生一系列設問,(如下框所示)
根據筆者授課過程中逐步設問,以及學生的互動回答,討論,展開頭腦風暴(控制在10-15分鐘),學生的反饋情況綜合如下:
就以上情況,最后學生草擬以下文章:
Feiyon sons Co.
Rm 508-5411 Tongle Bldg
Shennan Rd., Shenzhen(51686),China
Thank you for you letter October 21.We regret very much to learn that the Men’s shirt you kindly ordered were omitted from the shipment and that Kids’ were sent to you instead .Your complain was immediately sent to our quality director for investigation.
On going into the matter, we found that a mistake was indeed made by us .The slip-up occurred in our mew automated inventory control system which is causing some problem during the data entry stage .Your order number was unfortunately confused with another one (ACR-943).We sincerely regret that it caused you so much trouble, especially because the goods were intended for your special sale.
We have arranged for the right goods to be dispatched to you at once. Relative documents will be mailed as soon as they are ready.
We have already faxed to inform you of this, and we enclose a copy of the fax.
The Kids’ shirt youkindly returnedreach us today. Your accountwill be credited with the invoiced value of this Kids’ garment and returning charges . Our credit note is enclosed.
We apologize again for this mistake and inconvenience caused to you.
Yours sincerely
在漢語國際推廣的大背景下,肇始于1950年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迄今已走過60年的歷程。隨著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程度的加深,國際上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需求不斷升溫,同時也給對漢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對外漢語師資培訓越來越為專家學者和對外漢語工作者所關注。但目前的師資培訓方式存在著明顯不足,尤其是在與教學密切相關的、對教師實際教學技能方面的培訓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找到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對外漢語師資培訓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師資培訓是對外漢語新教師上崗和在職教師繼續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目前的培訓模式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比例不協調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對外漢語師資培訓的效果。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培訓內容偏重理論,實踐階段的比例較低。在培訓過程中,教師通常以介紹理論知識為主,內容強調漢語教師應掌握的漢語知識、教學理論、文化素養等方面理論知識的講授,缺乏實踐環節的培訓。特別是對于從來沒有從事過對外漢語教學的新老師,雖然在培訓中掌握了必備的理論知識,但由于沒有實踐經驗,不能對所學理論進行總結,不能發現老教師在教學中的良苦用心,更不能把所學到的理論馬上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在實際教學中,完整的一節課包括許多步驟和環節,教師需要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和技巧妥善地處理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并把各環節有機地連接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方法、技能、技巧,而這需要在實踐中逐步積累才能獲得。在傳統的師資培訓中,教學方法的教學大都是教師以理論的形式講給學生聽,最后以一次試講作為實踐的環節。雖然培訓中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但對具體教學過程和方式認識明顯不足。實踐環節的缺失大大降低了培訓效果。
2.培訓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對外漢語師資培訓的方式較為簡單,特別是針對學生掌握教學方法方面缺乏系統的訓練。教師的理論講授占主要部分,雖然也不乏有課堂上的互動,但缺少學生直接參與的教學實踐技能訓練,在教育觀念上也將給受訓教師帶來不良影響。聽課、試講這些過于單一的培訓方法雖然有一定的實踐性,但是很難滿足學生對整個教育實踐中諸多教學技能的實踐需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和技巧妥善地處理教學的每一步驟,并把各環節有機地連接起來,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積累一定的教學方法、技能、技巧,以實現教學技能的提高。但實際上,常常出現的情況是聽課過程中學生難以體會講授者的巧妙安排,發現其中的有效技巧;在試講過程中指導教師很難全面及時地分析出現的問題,并提供相應的改進措施。除了教學實踐的過程過長,聽課、試講等傳統的培訓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缺少系統性。對學生教學方法、教學技能的掌握方面不能充分發揮培訓的作用。
3.培訓方法陳舊,不能及時準確地反饋教學信息。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把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這是讓學生深刻認識并掌握教學技能的最佳途徑。但由于對外漢語師資培訓的局限性,試講是把外國學生作為實際的教學對象,這是很難做到的。通常的做法是有指導教師或學生分組扮演外國學生,可是這與外國學生所形成的課堂在所提出的問題、營造的課堂氣氛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同時導致在講臺上的學生在心理上無法轉換(特別是沒有過對外漢語教學經驗的學生),在講課的語速、講解的內容和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上,都無法同真正的對外漢語課堂相同。因此,這樣的實踐方法無法及時準確地反饋學生的教學信息,特別是根據教學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技巧的能力方面,指導教師無法了解到試講學生真實的教學能力。另外,課后聽別人評議,沒有直觀的方法來發現、認識自己的問題,往往理解不深,反饋的效果不大。尤其是自己的想法和別人的意見不一致時,很難達到解決教學出現的問題、提高教學能力的目的。
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領域,需要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支持。目前的對外漢語師資培訓在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兩個方面缺乏有效的連接,難以圓滿地完成培訓目標。
二、微格教學的特點與實踐意義
微格教學,又稱微型教學(Micro teaching),是指為分析和發展特定的教學技能而使用的方法。它是一種集教學理論知識講授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為一體的教學方式。微格教學首創于196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對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進行了系統的實踐和研究。愛倫教授將微格教學定義為:“一個有控制的實習系統,它使師范生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它把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為單一的可操作的教學技能,借助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使被培訓者可以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學習,以達到顯著改進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目標。
微格教學在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教師的職業技能除了專業知識方面技能等教學基礎行為技能外,還包括教學技術行為技能和人際關系行為技能。就對外漢語教學而言,大致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組織運用、教學教具的使用、課堂管理技能以及組織游戲和活動等技能。微格教學誕生后迅速在美國各地得到推廣、應用和研究。20世紀60年代末微格教學傳入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20世紀70年代又傳入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我國也在20世紀80年代引進了微格教學,并在1988年到1989年進行了微格教學的對比實驗。結果證明微格教學對教師培訓方面的效果優于傳統的培養模式。微格教學對學生人數、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技巧量等方面進行了簡化,對教學中的變數進行了控制,使被培訓者可以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地進行訓練,避免了將被培訓者直接放到一個復雜的、需要全面教學技能的真實課堂環境中,保證了培訓的效果。微格教學將復雜的教學過程作了科學的細分,并用現代化的視聽技術,對細分了的各項課堂教學技能逐項進行訓練,幫助師范生或在職教師掌握有關的基本教學技能,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在微格教學過程中,強調技能的分析示范、實踐反饋、客觀評價等環節。對微格教學的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技能可以借助微格教學的訓練得到顯著的改進。
微格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師培訓的模式,將復雜的教學行為細分為容易掌握的單項技能,如導入技能、講解技能、提問技能、強化技能、變化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結束技能等。每一項技能都是可描述、可觀察和可培訓的,并能逐項進行分析研究和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側重訓練和矯正某一具體教學技能,而且可以把這一教學技能的細節加以放大,反復練習。這種對某一教學技能的集中練習,學生容易掌握,更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微格教學利用現代化視聽設備作為課堂記錄手段,真實而準確地記錄了教學的全過程。受訓者可以直接從記錄中觀察教學技能的應用、教學內容的表達以及交流方法的優劣,獲得自己教學行為的直接反饋。感受及時、直觀、真切,從而避免了許多主觀因素。而且還可運用慢速、定格等手段在課后進行反復觀摩、討論與分析,克服了時空限制,并能更好地注意到細節問題。受訓者得到的反饋信息不僅來自指導教師和聽課的同伴,更為重要的是來自于自己的真實教學過程。受訓者從第三者的立場來觀察自己的教學活動,產生“鏡像效應”,可收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微格教學沖破了傳統的理論灌輸式的教師培訓模式,運用現代化的攝像技術,對課堂教學技能的培訓既有理論指導,又有示范、觀察、實踐、反饋、評議等內容。在微格教學的教學理論研究和技能分析示范階段,師范生擔當的是學習者的角色,既能學習教學技能方面的理論分析,又可以觀察到形象化的錄像示范。這時師范生要聽、要看、還要與自己原有的教學實踐認識進行比較分析,既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也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在實踐階段,師范生的角色又轉換為執教者,將前面所學習的教學技能理論融合到自己設計的微格教學片斷中去。到了觀摩評議階段,師范生的角色又轉化為評議者。必須要用學到的理論去分析、評議教學實踐,不僅要評議同伴的教學實踐,還要進行自我評議。如此不斷的角色轉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不同角度加深對教學技能的認識和掌握。
微格教學的意義首先在于有助于教學理論向教學實踐的轉化。而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因理淪水平相對較低,很難將理論自如地應用到日常教學中。教育理論向教學實踐轉化的過程往往比較緩慢。在化學微格教學中應用新理論、新方法,鉆研新教材,運用新的化學課堂教學策略,從而使受訓者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消化、吸收”教學理論,大大縮短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進程,促進了教學理論向實用性的方向發展。其次,微格教學有助于教學能力的培養。基本教學技能和綜合教學策略的學習和訓練為被培訓者的教學實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各個分技能和分策略的訓練到完整課的實踐符合新教師成長的一般規律。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各項教學技能、教學策略的綜合運用,只有對每項細分的策略都反復培訓、熟練掌握,才能形成完美的綜合藝術。目標明確、操作具體可控的教學策略訓練便于被培訓者觀察模仿,減少了教學的復雜程度,模擬的教學環境可以減少真實教學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三、對外漢語師資培訓中微格教學的應用
隨著對外漢語事業的發展,大批教師加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來。但長期以來,對外漢語教師沒有受過本專業專門訓練的狀況至今仍沒有根本性的改變。雖然目前的師資隊伍中有相當數量的教師是來自中文系或者對外漢語專業的畢業生,他們雖然在漢語本體方面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他們并未受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正規的、系統的教育和訓練,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和規律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微格教學可以更加具體地對教學技巧和手段進行訓練,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教學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而且在通過微格教學體驗并掌握了教師職業技術行為后,教師們將這些行為連貫起來并運用到課堂教學實際中就容易得多。
自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們提出微格教學40多年來,國內外教育工作者已經設計了許多微格教學實施步驟,應用于掌握教學基本技能進行培訓。下面是比較典型訓步驟。
1.以具體教學行為要求確定特定教學技能,并確定這種行為所要達到的目標。微格教學將復雜的教學活動進行分解,提煉出若干的教學技能。每項教學技能是由一類在教學功能上有某種共性的教學行為構成,使之成為可觀察、可示范、可操作、可反饋評價的訓練模式。學生更明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各項技能的要求,有針對性地訓練。
2.指導教師為受訓者提供一堂運用特定教學技能的示范課。在正式培訓之前,為了使被培訓者明確培訓目的及要求,教師要對有關教學的注意事項或本課所涉及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等進行說明,也可以利用錄像或實際角色扮演這種直觀的方法對所要訓練的技能進行示范,并加以講解與說明。示范可以是正面的,便于培訓教師學習好的經驗;也可以是反面例子,被培訓教師可從中吸取教訓,少走彎路。
3.學生分組集體備課,根據指導教師的計劃,提交一份按預定規格寫成的教案。教案要最大限度地包括與特定教學技能有關的行為要素,用以體現特定教學技能。這個過程不僅要熟悉教材,還要綜合考慮應采取的教學方法、途徑及活動方式等,在教案中體現出來。
4.按規定的教學技巧和行為,在小范圍內上微型課,教師用錄像將授課師范生的教學行為記錄下來。由于是微型課,不僅有相對完整的教學片斷,又使所有同學都有講練機會,課堂效率相對較高。集中于一種教學技巧的訓練,也更有針對性,易于掌握。
5.試教后,小組范圍內評議微型課。和指導教師一起觀看錄像,分析教學行為,使被培訓教師及時、準確、直觀地獲得反饋信息,教師角色、學生角色、評價人員和指導教師一起觀看,以進一步觀察被培訓教師達到培訓目標的程度。之后經過討論互相啟發,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取長補短。
6.根據教師與同學的意見,結合錄像自我反饋體驗,認真地自我分析,及時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修改教案,重新計劃或組織同一內容,以便更有效地鞏固和運用所學技能。
7.學生根據修改后的教案再試教,指導教師再記錄、再反饋評價。這個周期可以循環往復,直至對某一教學技能的掌握達到預期的水平。這樣有針對性地反復訓練大大提高了培訓有效性。
微格教學在教學技能培訓方面有很大優勢,可以把教學活動分解成幾個可以單獨訓練的部分,逐個掌握教學技能。但是,課堂教學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總體安排和把握,在教學技能的運用上要針對不同情況隨機應變。微格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技能培訓方法,在提高被培訓者對課堂教學的整體把握方面是無法完成的。
參考文獻:
[1]陳菡,徐劍波.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引入微格教學的實踐探索[J].高校教育研究報.2009.9:58-60.
[2]孟憲愷.微格教學基本教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近義詞;已經;曾經;教案設計;課堂教學法;教學技巧
引言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詞匯都是教學的基礎,它應當貫穿于語言學習的始終。由此可見,語言教學中詞匯教學的重要性。語言說到底是由詞語組合而成的,詞匯是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中需要充分重視的語言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會有許多意義相近或相似的詞匯,這些詞匯很容易給漢語學習者造成困擾。文中,我們以“已經”和“曾經”為例,通過分析兩者的異同,探索更廣的近義詞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
1、“已經”及“曾經”的分析
“已經”和“曾經”都是表示時間的副詞,修飾動詞或形容詞,做狀語,表示動作,變化或狀態已經在現在或過去某個時間之前就已經發生或存在了。
1.1“已經”及“曾經”的不同點
一、“已經”表示動作或變化是近期發生的,并且,一般維持到現在。“曾經”表示在較遠的過去發生過某動作或存在過某種狀態,并且到現在動作或狀態已經結束。例如:(1)、她已經學了五年舞蹈了。(表示她可能仍然在學習舞蹈);(2)、她曾經學過五年舞蹈。(表示她已經不再學習舞蹈)。
二、“已經”所修飾的動詞或形容詞以接助詞“了”為主。“曾經”所修飾的動詞或形容詞以接助詞“過”為主。例如:(1)、天氣已經暖和了。(2)、我們曾經見過面。
三、“已經”還可以用在表示將來時間的副詞前面,表示接近完成或尚未完成。“曾經”不可以。例如:她已經快結婚了。
四、當“已經”和“曾經”后面的動詞帶有數量短語,而且動補結構所代表的動作或狀態已經結束時,形式和意思基本一樣;但是,動詞后面帶有時量短語,且動補結構所表示的動作或狀態沒有結束時,只能用“已經”。例如:(1)、我已經/曾經跟他見過一次面了。(2)、我已經跟她談了三個小時了。
1.2“已經”和“曾經”的材料分析
通過具體分析“已經”和“曾經”兩個相近詞匯的意義,本文將把這兩個詞匯帶入到模擬的教學中去,探究一下何種教學方式才是最適合漢語學習者。
教案
課題:“已經”和“曾經”的辨析
教學對象:通過HSK4級的學生
教學時數:一個課時.分別設計為研讀材料,教授課文,練習等部分。課時不作具體安排,以學生課堂反應為準,每個教學環節以二十分鐘為宜。
教學目的: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講解,讓留學生了解并掌握“已經”和“曾經”的不同點和其各自的用法,并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重點:
1、“已經”和“曾經”的異同點及其具體用法。
2、兩組詞在不同語境和句子中所表達的意義。
3、兩組詞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教學環節:
1、引入所學材料,朗讀教學材料,可讓學生跟讀。
2、留出一定時間給學生,讓其自己分析所給材料,并嘗試找出不同點和規律。
3、講授具體授課內容,通過簡單有趣的游戲深刻其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
4、填詞練習,給出一些句子,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分別把易混淆的兩個詞匯填入相應的句子空格內。
5、造句,讓學生運用所學詞匯,嘗試造句。
這時,整個課堂已有了大致的框架,教學流程也漸漸清晰。接著,就可以運用一些具體的漢語詞匯教學方法來充實課堂內容,調動課堂氣氛。
2、詞匯教學法
2.1語義聯系法
語義聯系法就是通過詞語語義之間的聯系來進行解釋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我們將有同一關系的詞語放在一起進行解釋,淡化學習者的生疏感,而且成對的記憶,會建立起詞語的關聯,增加詞匯量。
2.2游戲法
在課堂中加入游戲可以極大的調動同學們的積極主動性,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中來,正是這種方法最大的優勢。以“已經”和“曾經”為例,我們可以采取“拼句子”的游戲形式。方法如下:教師將制作好的一些卡片發給學生,每一個卡片上面都寫有一個單詞。讓學生分別抽取幾個卡片,用自己所抽到的單詞與“已經”和“曾經”拼成一個完整的句子,要求邏輯上大致無誤。這種方法有利于考察學生對于所學詞匯的理解,并鍛煉了其造句,對詞匯的運用能力。
2.3搭配法
在直接釋義的基礎上,展示出兩個同義詞的不同的組合搭配,這是一種“以用促識”的方法,即在正確地使用中體會詞語的含義,例如,“已經”和“曾經”帶入句式組合中,在講明具體的使用范圍,可以讓學生自我造句,要求他們加以記憶,不失為一種積極有效的手段。
除此之外,作為授課方的教師本身也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因為在日常的教學中,詞匯的記憶和使用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負擔,學生經常為漢語詞匯的豐富易淆和難用而煩惱。因此,在詞匯教學中,如果能夠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技巧,就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克服他們的疲勞感和焦慮感,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3、對外漢語教學技巧
3.1適當的調節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作為教學活動的背景,毋庸置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課堂氣氛是輕松愉快的,處在這種環境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會處在最佳狀態。由于詞匯學習的難度,課堂氣氛調節更應成為對外漢語教師需要首先考慮的技巧。教師需要有生動的表情,這樣會加深學生對所講內容的印象,適度的夸張表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2創設和學生關系密切的語境
創設語境是詞匯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手段。無論是解釋詞語的含義,還是練習詞語的用法都會創設不同的語境。在課堂中,要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來創設語境,跟學生密切相關的語境會讓學生記憶比較深刻。
4、結語
語音如果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法是語言的結構規則,那么,詞匯就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詞匯教學必然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核心內容。詞匯量的缺乏和詞匯的混淆影響學習者交流的順利進行,造成學習者的焦慮和興趣的減弱,尤其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初學者來說,更是一個難題,但是,如果教學者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以及正確的教學方法,這些相對枯燥的詞匯課堂也會變得輕松愉快,多姿多彩,給學習者增加漢語的學習興趣。(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以及與國外交流的日益密切,“對外漢語教學”也成了越來越熱門的話題。近幾年來,云南省內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加入到了對此專業的人才培養行列,教學涵蓋了從培養對外漢語教師儲備力量到為不同需求的外國人打造漢語課程。隨著這樣的轉變,“對外漢語教學”這個名稱就更顯得范圍狹窄。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新的名稱隨之孕育而生——“漢語國際教育”。
崔希亮先生在《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一文中,將這兩個名稱作了如下的區分:“今天我們通常用‘對外漢語教學’來指稱‘在國內對來華留學生進行的漢語教學’,用‘漢語國際教育’指稱‘在海外把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雖然這里用“國內”和“海外”的地域差別區分了兩者,但我們看到,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漢語國際推廣作為國家大外交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把“國內”和“海外”融在了一起,我們能夠看出“對外漢語教學”正在日趨走向成熟的、帶著國際化標志的“漢語國際推廣”。在此期間,最需引起具有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注意的是,如何讓那些正在接受專業基礎知識教育的本科生“走出去”,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實現為用而學,學以致用,無疑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當前應該思考的首要問題。
1 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面臨的尷尬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國際漢語教育”,從學科發展的歷程看,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海外語言教學活動,其學科基礎是語言教學。雖然后者的外在形式主要還是以漢語為目標語的外語學習,歸屬于漢語教育領域,但主要是進行以外語學習為語境的漢語教學。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漢語國際推廣具有承載國家外交戰略新思維的含義,是國家對外交流與合作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對外漢語教學從比較單純的語言教學活動轉變為以國家外交戰略為依托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專業學科名稱的轉變實現了從專業教學活動向國家文化交流發展戰略的轉變。
我國漢語國際教育“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集合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精英人才,擔負著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但作為一所高校來說,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們“走出去”卻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語言教學和語言應用能力偏低等。先從本科階段的學生專業知識水平來說,其知識體系正處于構建階段,自身的漢語知識和文化修養需要大量的學習時間去傾注,更需要專業教師的悉心指導;次從學生的教學力和語言運用看,在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學生面對的是國際化的環境,需要具備優秀的教學素質和語言能力,但教學水平的提升和教學經驗的積累,是建立在教學理論知識基礎之上的實踐環節,絕不是坐在課堂里聽了課就能夠有成效的;而語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不斷的學習與應用。但在校本科學生的語言學習往往需要教師的督促與指導,而其對語言的教學應用又離不開學生自身的實踐。因此,如果在學生漢語基礎不扎實,漢語言教學能力不理想,且還未具備一定的教學水平的情況下,就盲目地“走出去”,則往往會帶來既浪費了時間,又收獲不多的后果。面對這一現實,許多高校會選擇“3+1”或“2+2”的模式來兼顧教學與實踐兩個環節。這樣的設計有其優勢,可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弊端中首先受到質疑的就是學生的能力:一方面,他們是否能夠在沒有專業教師指導的情況下有序學習;另一方面,他們是否能夠在課堂里順利完成教學工作。其次,這樣的學習模式會受到學生經濟承受能力的制約。最后,建立在學生專業基礎還不牢靠前提下的匆忙“走出去”,是否會使大多數人淪于“自身學不到,別人教不了”的尷尬?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漢語國際教育面臨如下尷尬:第一,師資的尷尬。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與漢語國際教學要求差距甚大,造成一方面需要大量漢語教師,另一方面國內難以輸出大量的合格的漢語教師。第二,教學和實際操作的尷尬。學生所學知識無法應用到實際教學中。第三,語言尷尬。學生無法很好使用英語作為中介語達到教授漢語的目的。
而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一項國際教育計劃,在更廣闊的領域上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為更多想要了解中國的外國人創造學習漢語的條件并提供學習機會。對外漢語教師們通過傳播中華文化,一方面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進了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針對高校面臨的實際問題和“走出去”戰略的落實,我們應該依照專業的自身特點來為這些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儲備人才的本科生們量身打造專業實踐途徑,讓他們既能夠在學習期間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能夠在畢業后能在最短時間內承擔起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
2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基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專業實踐方面“走出去”所面臨的問題,筆者認為,針對專業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摸索可行的實踐教學模式應是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面臨的任務。對此,全國各高校都有不同方式的探索,取得了可供借鑒的經驗,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我們可以透過一些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方式窺其一斑。例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實踐教學分為三步。第一步,依托學校與廣西師大的合作,派遣本專業的學生去聽課。第二步,校內微格教學,讓學生模擬教學。第三步,利用本校與越南學校的合作派遣學生出國實習。與之相比,大理學院的實踐教學獨具特色,對外漢語境內教學實踐分為3個部分:課堂觀摩教學、個別教學輔導和文化交流活動。課堂觀摩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方式,在教學技能強化訓練的基礎上,實習生聽講、準備教案、說課、試講、正式上課、評課、總結,每個環節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目前大理學院的境外實踐教學主要以對外漢語教學為主,輔以文化交流活動。他們與東南亞一些國家建立了5個漢語教學實踐基地,以實踐教學法基地為依托,進行漢語國際化教學。同樣,云南大學實踐教學方式則是以外派學生到實習基地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實習期間學生主要教授綜合課、口語課等,同時撰寫論文、日志、教案、案例分析等。綜述以上各校所取的實踐教學方法,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為境內實習加境外實習的模式。境內實習主要以模擬教學為主,較理論化,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而境外教學主要以學生的“走出去”實習為主,以專業實習的方式取代全部的實踐教學,而未能將漢語國際教育的實踐環節融貫于學生四年的教學全程中。同時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能去境外實習。對此,筆者認為,實現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不能僅將眼光放在“走出去”上,而應該從基地建設、實踐教學模式建構,以及實踐教學的監控測評方式等方面入手,在學生本科四年學習中貫穿始終,從而實現以國內外實習環境為基地的包含著感知性實習、提高性實習和專業性實習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
總之,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對外漢語教學”立足于“請進來”,“漢語國際教育”立足于“走出去”,這兩條路線同時推進,相得益彰,應是當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可供嘗試的教學改革思路。本文所述正基于個人的思考和幾年來對本專業實踐教學的實施,期待得到同行專家的指正與賜教。
參考文獻:
[1]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語言文字應用,2010,(2).
[2]李毅.漢語國際推廣與我國國際教育的發展[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12).
[3]張如梅.對外漢語專業實踐教學的多模式探索——以大理學院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0,(11).
[4]吳應輝.國際漢語教學學科建設及漢語國際傳播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0,(8).
1課程現狀
四門課程的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
1.1教學內容
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以下簡稱通論課)課程是理論應用并重,多門學科交叉的課程,論述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教學理論、習得理論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對外漢語教學法(以下簡稱教學法課)課程著重探討對外漢語教學法,以語言教學法流派為基礎,介紹了分技能教學的課堂教學實施;對外漢語教學技能訓練(以下簡稱技能訓練課)課程側重于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微技能探討,從諸多方面對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藝術進行了系統詳盡的闡述并附有教案和課堂教學實例評析;漢語國際教育課程是為了適應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式要求,符合培養國際漢語教師的迫切需求,主要分為三大部分教學通論、語言要素和文化教學、語言技能課教學,并附有優秀教案示例。
1.2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上,通論課主要采用課堂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方法,同時也采用案例分析等一些方法;教學法采用講授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技能訓練采用講授和實踐教學、案例分析、視頻觀摩評價等教學方法;漢語國際教育課程則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指導法等一些方法。教學手段上均除使用最基礎的黑板粉筆外還使用PPT、教學視頻、漢語國際教育實驗室課堂實踐錄制等手段。
1.3課程特色
通論課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是對外漢語專業課程中的核心課程,在保證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培養學生教育教學思維能力;教學法課程則主要是基于第二語言教學法流派,并把這些教學法應用到分技能課堂教學中;技能訓練課以技能訓練為重點,以訓練學生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技能為其特色,本課程中實踐及觀摩內容所占比重大,漢語國際教育課比較全面的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向學生展示了一個飽滿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方方面面。
2潛在關系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1)從基本情況來看以教學法與教學技能訓練為主,配以教學通論理論課,漢語國際教育全面分析課,是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除講授外還運用其它教學方式,開設時間遵循了理論―實踐―理論結合實踐的過程,遵循人類認識規律,考核方式也從理論考試到一般靈活多變的考查課。
但是,教學通論課作為本專業的入門核心專業理論課將為后面的課程打下基礎,因此課時稍顯不足,在除講授方式外,漢語國際教育課程作為注重實踐實例分析課也應該有除講授外的其它授課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實踐的課程并未以實踐方式考核與教學目標有偏差。
(2)教學內容上看四門課程的交叉部分非常多,比如二語習得理論、教學法、語言要素教學、分技能教學等內容四門課中均涉及到了。這四門課程內在關系是相互交叉、相互促進的,但同時也使得教師和學生認為其中大部分內容只是在重復,因此對于學習過的內容只做簡單的復習,或者只是串講一下,有些教師甚至省去不講,這樣不但課堂利用率低而且易使學生在后來學習的漢語國際教育課上形成不重視的態度,因此協調這幾門課程之間的教學極為重要。
(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四門課程也趨于一致,在除講授理論外,四門課程的案例分析和教學實踐是類似的,甚至可以運用相同的案例,這些內部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很難理清頭緒的,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應該在每門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側重,教學手段也應更豐富化。
(4)這四門課程特色構成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整體,均占有重要角色,通論是入門課,內容比較全面,注重理論;教學法課是通論里面講述過的一部分但著重教學方法,理論和實踐結合,把教學方法應用到實踐之中;教學技能訓(下轉第76頁)(上接第74頁)練課,是對通論和教學法的進一步實踐深化,要求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漢語國際教育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內容全面,在學生學習理論,進行實踐訓練后再回到理論上來,再思考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多用案例分析法進行分析評價,再加上學生本階段自己的教學實踐,最終形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完美結合。
3課程教學改革協調方法
(1)提高教師和學生對課程的認識,由于這幾門課程表面上內容的交叉相同,使教師和學生在心理上形成輕視的心理狀態,對學習過的內容只是機械地重復而得不到深入和升華,所以必須提高教師和學生對這些課程關系的理解認識。
(2)整合教學內容,應呈現一種互補的狀態,在具體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既注重科學系統,同時又應注意側重點,不能為了讓另一門課有內容可講而忽視本門課的部分內容,教學過程應從不同的側面、詳略分明、重點清晰的講解,教學順序也可進行適當調整,從而能夠使每門課程在對外漢語教學這個大的整體中有一個恰當的位置,宏觀定位后再統籌安排教學內容,同時在教材的選擇方面也應該特別注意內容之間的聯系性。
(3)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繼續嘗試其他教學方法,發揮學生主動性,開展專題實踐活動,形成報告,將原來的講授式轉變為參與式教學、操作式教學,充分利用實驗室進行教學實踐。同時針對不同的課程應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結果的最優化。如通論課以講授為主,教學法以講授和實踐結合為主,技能訓練以實踐為主,漢語國際教育以講授和案例分析為主等。
二、當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
第一,培養特色不突出。為了保證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和杰出中華文化傳播事業的順利實施,解決優秀漢語國際教師嚴重缺乏的問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07年3月公布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增設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簡稱MTCS0L,開始招收非全日制學生。于2009年5月國務院學位辦又下達了《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開始招收全日制學生。目的是在短時間內能夠培養出適應并勝任海外漢語推廣工作的專業化國際化人才。其培養目標指向清晰,可操作性強,也更符合當今對外漢語教師師資的需求。但是因為很多學校都同時設有三年制的對外漢語碩士研究生和兩年制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培養。各校對學術型對外漢語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經驗,而對于開設時間比較短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培養,還處于摸索階段,因此,就出現了二者在整個培養模式上的混淆不清的問題,甚至是簡單的照抄照搬,致使沒有明顯的區別。而《專業碩士培養方案》中明顯提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是應用型專業教學人才,而對外漢語研究生是培養學術型的對外漢語專業人才,二者都需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但是前者強調具有較高的教學實踐能力,后者強調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也就是說,專業碩士的培養更應該重視和強調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能的培養,更應重視教學經驗的積累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積淀和傳播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凸顯其自身的專業特色,否則就違反了設立此專業學位的意義。
第二,實踐環節監管不利。目前一些學校對學生最后的實踐環節不夠重視,尤其是在監督管理方面缺乏明確有效的措施、手段來保障實習效果。對于集中安排實習的學生,還比較容易做到較為全面的指導和監管,但是對于以分散形式進行實習的學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實踐環節,同時也要對整個實踐過程給予正確的指導、監督、管理和評鑒,才能讓實習達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注意不能讓學生和指導教師之間出現失聯的狀態。應該任用那些真正具有海外漢語教學經驗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并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監管體制。
三、實踐環節運作模式上的探索
技能培養部分。其一,國內實踐環節。由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培養周期短,此環節一般應該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就要進行。課堂實踐環節可以采用“三段式”模式。即教學觀摩、模擬操練、互評、改進三個階段。教學觀摩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基礎階段,在此期間,主要以聽和看為主,讓學生深入課堂,認知和感知對外漢語課堂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教學步驟、教學環節、課堂氣氛和整體教學環境。當前的海外漢語教學面臨的是多元化的教學層次和教學環境,這相應的也帶來了多元化學習目的和需求,多元化的學習目的和需求帶來了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因此,應該盡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典型的校內對外漢語課堂資源,正如趙金銘先生說的:“觀摩教學應選取具有典型的教師和班次;照顧到各種類型、各個層次、各種課型的漢語教學”。也就是說,要精心安排見習計劃,盡可能的讓每一位學生的觀摩能基本涉獵各種不同課型,不同水平和不同層次的漢語教學。如漢字教學、語音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等不同類型的教學以及聽力課、口語課、閱讀寫作課、中國文化課等不同的課型,乃至零起點、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等不同的層次。另外,也可以穿插觀看教學實況影像資料,如國家漢辦就發行一套非常有價值的教學實況光盤資料。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可參照模版,為他們下一步的實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觀摩結束后,還應以觀摩記錄和教研活動的形式進行討論和反饋。此后,就要嘗試獨立完成不同課型的課堂設計,并走上講臺,進行模擬操練。最后,學生們根據自己平時所學理論知識和前期的優質課課堂觀摩,在比照模擬訓練,師生一起進行討論,總結優點與不足。然后再次進行模擬操練。經過這樣的反復過程,以達到改進教學,獲得較佳教學效果的目的。
在完成上述課堂實踐環節基礎之上,在第三學期,學生就可以在校內進行小范圍的實踐。一般設有此專業的學校都有留學生教育,但是,因為不能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和教學秩序,大多很難讓實習生真正的進行留學生正規教學。那也可以充分利用留學生資源,采用以下幾種方式:首先,可以從“一對一”過渡到“一對多”的業余漢語輔導模式,讓學生逐步入手,同時也提供了跟外國學生交流的機會,鍛煉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可以安排他們給留學生授課的教師當助教,讓他們協助并參與到真正的留學生教學活動中去,為他們下一步的實習和撰寫畢業論文提供搜集語料的機會。最后,讓他們組織安排一些為留學生提高漢語水平和了解中國文化的實踐活動,比如漢語角、中國傳統手工制作、傳統武術學習、中國書法、繪畫班、中國荼藝學習等,這樣既給他們創造了接觸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和文化的機會,也提高了他們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外語水平;其二,國外實踐環節。根據“09培養方案”的要求,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在第二年都要派往海外進行實習。同對外漢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相比,漢語國際專業碩士的海外實習機會較多,而且主要是通過國家公派或者國內外校際友好合作來實現的。目前,國家漢辦掌握著最全面的海外漢語教師需求信息,在派出項目上漢辦會優先考慮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同時,各培養院校也都積極努力開拓海外實習基地,甚至通過訪學和交換生等途徑,使學生真正從國內走向國際舞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實習機會,還原培養目標本位。但是,由于海外實習地域分散,時間、地域跨度都較大,就需要對整個過程進行精心安排、設計和嚴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培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針對國家漢辦派出前的選拔面試,如面試技巧、著裝、禮儀、心理、、外語、綜合教學能力、跨文化交際等各個方面,這種有針對性地指導和培訓,不僅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考核效果,也會增加被派出的機會。另一部分是針對出國前的準備的。如思想動員,使學生要充分認識到海外實習的意義以及在整個實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根據學生實習的國家和地區不同,有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實習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風俗、宗教、習慣以及外事紀律等等;短期目的語國家語言的日常用語培訓,以方便進行簡單的日常交際。其次,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海外實習期間,要由培養院校、指導教師、實習單位、國家漢辦(如果是國家漢辦派出的)共同進行監控和管理。要在不同層面經常與實習單位保持溝通聯系,有時候安排指導教師去實習國家進行巡視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真實準確地了解實習學生的教學情況、生活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以保證實習有序進行和最佳效果,同時也為下一屆學實生的實習指導積累了可借鑒的經驗。同時也可以建立網絡平臺,進行校際之間、學生和指導教師之間、實習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及時了解實習動態,做到有效溝通和指導。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每個周末要提交下一周教學活動計劃和教案,通過指導教師審核,才能實施。并提交上一周的教學活動記錄和總結(包括授課類型、授課對象情況、課堂環節設計、教學特色手段、學生反饋意見和教學效果自我評價),最后指導教師給出評鑒意見。最后,建立多維度的評鑒體系。
實習結束后,學生需提交實習材料(包括活動計劃書、教案、課堂影像資料、實習日志等)、實習報告、實習所在國家或地區或學校的漢語教學及文化傳播方面的調研報告、實習單位的綜合評價表、指導教師評價意見表,組織實習匯報會,實習學生之間進行“互評”通過這樣多維度的評鑒體系,能夠對學生的實習效果做出全方位、多角度、客觀公正的評判。
第二,綜合能力培養部分。根據“09培養方案”的要求,要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生培養成“能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復合型”的人才,也就是說,不僅要培養學生系統掌握漢語知識、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和具有較高外語水平,還要具備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技能、傳播優秀中華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及能熟練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此外,也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及管理能力(包括漢語國際推廣項目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外事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這也凸顯了本專業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和目的性。
這個環節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是難度較大、最具有挑戰性,它培養的是學生的整體素質。這個環節主要是跟政府或學校的外事部門合作,通過志愿者的身份,讓學生協助參與各類外事活動以及校內留學生的管理和文化活動策劃、組織等。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和應變能力。結束后,學生要對每一項活動提交總結報告,然后由對方單位和培養單位以及指導教師共同做出綜合評定。
1.理論與教學的介紹各有側重
引論將所論述的內容重點放在理論部分,史論結合,目的在于使讀者從宏觀上認識、把握對外漢語教學這門學科。而對于直接用于教學實踐的具體方法、技巧,書中雖有涉及,但未作重點闡釋。概論所闡述的內容亦是如此,重點在于對理論的介紹,從學科發展到基本理論,再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到對外漢語研究。當然,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教學實踐問題,如現代科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入門一書的內容則是將重點放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方法和技巧上,大體可分為語言要素的教學和語言技能的教學兩大部分,其中還詳盡地列舉了許多教學案例。因此,三本教材在其理論與教學的天平上各有傾斜。
2.內容的分布各有不同
總體來說,引論與入門二書在內容的分布上較為有序可循,概論的內容分布則相對比較凌亂。引論和入門在內容分布上基本都是從學科理論的介紹到教學實踐的介紹,而概論的內容安排上則有所不同。在開篇介紹了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相關內容后,從理論轉到了教學設計和大綱的介紹上。在基本理論介紹與基本理論研究兩章中又穿插了教學法的介紹,理論與教學的內容交叉安排,但其銜接性不夠強。綜上所述,從內容的側重點與分布的科學性來說,引論較為綜合而全面的,在使學生認識理論基礎的同時穿插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入門更適合于在掌握了較好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指導進一步的教學實踐。概論則利于從一個更宏觀和客觀的角度對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知識進行掌控與歸納。
二、編寫體例比較
1.三者在文字表述上都做到了準確、精煉、富有邏輯性,但也存有各自的特點。引論的表述如同課堂講義,深入淺出,兼具作者的一些個人觀點;概論則客觀理性,表述更為理論,卻也不算深奧難懂;入門的表述就更為樸實,沒有太多的學術性語言,意在將方法說清楚。
2.從舉例來看,入門中所舉實例是最為豐富和詳細的。
3.練習與思考的編排上,入門和概論均在每章節結束后設計有一些思考和練習,引論則缺少這一設計。
一、變調
1.1何為變調
所謂變調,是指音節之間相互影響使聲調發生的語音變化。漢語普通話在語流中會發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聲調變化,這就是存在于漢語普通話中的變調現象。聲調教學的難點在于聲調本身的調值和在語流中調值不同的矛盾,于是變調教學便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變調教學強調語音流暢性,變調問題在對完漢語的詞組和短語教學中給留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困擾,所以也成為提高學生語音語調的重點之一。[1]
1.2對外漢語中的變調教學
變調在漢語普通話的表現有兩種:第三聲的變調、“不”和“一”的變調。在實際使用中,四聲并不是按照原來的聲調進行發聲,人們往往會對其作出簡化處理,即對上聲進行處理得到半三聲。如果出現兩個三聲連讀的情況,這時第一個三聲就要變成二聲。如果在句尾遇到兩個上聲連讀,讀成全三聲。
“不”和“一”的變調與此不同。如果在語流中遇到“一”的情況,如果“一”不是用來表達序數詞或者被用在詞尾句尾,那么這種時候就需要對“一”進行變調處理,如果在語流中遇到“不”的時候,如果“不”不是單用或者在一、二、三聲前面,那么這種時候都需要進行變調,變調為二聲。“一”在陰平、陽平、上聲前變讀為去聲,如果“一”出現在去聲的前面,這是聲調就變為陽平,這種情況下,“不”的變調處理與“一” 一致。通過總結這些變調規則,學生在遇到該變調的情況時就會按照規則進行處理,簡單直觀。
呂必松先生說過:“學生學好聲調,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記憶。”[1] 初級階段的學生在做語流聽辨聲調的練習時,遇到“上聲 +上聲 ”的變調情況,如“你好”,對該詞熟悉的同學可能會判斷出該讀作 35調值的是 “你 ”,是上聲的變調,應記錄為上聲;但不熟悉該詞只能根據所聽聲調的實際發音來記錄調類,這樣就會跟正確答案不一致。這時學生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困惑:為什么明明聽到的是升調,而結果是上聲呢?如果根據實際調值來判斷聲調會產生錯誤的話,那么到底該根據什么來辨調?我們認為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按照自己聽到的實際調值來記錄調類,如果最后結果跟自己的記錄不同,則要在字典中查找該音節所代表的詞的詞匯意義,并記下來,通過積累詞匯、擴大詞匯量的方法減少下次辨別該音節的錯誤機率。
另外,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初期階段,拼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環節,老師應當盡量少選擇可能會出現變調的詞語進行聽寫練習。[1]比如在聽寫“shóu gǎo”(手稿)一詞時,教師朗讀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音變,對于沒有學過變調的留學生就會很困惑。另外,教師應刻意避開“二聲+三聲”類詞語的聽寫,否則也會使留學生大惑不解。比如在停歇“liú shuǐ"(流水)是學生不知道究竟寫"liǔ shuǐ”還是"liú shuǐ”他們并不知道才子的具體含義,自然也就不會存在語感一說,面對liú shuǐ的多種組合方式他們就無從下手。針對這一教學難題,老師要善于從教學對象自身的特點出發,充分利用成年人靈活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對變調規律進行總結,再加上長時期的刻意練習,進而使學生掌握變調。
二、兒化韻
2.1兒化韻
兒化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一 種特殊的音變現象。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er有時與韻母結合而成構成的兒化韻同樣是令留學生分外困撓的語音問題。兒化韻在規定普通話采用北京語音做為標準音之前并不常見,現代漢語中兒化韻的使用受到北京方言的極大影響。兒化韻是漢語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首先,在漢語語法意義上,兒化可以區分詞性,例如量詞“個”在兒化之后變成指代身高的名詞“個兒”;其次可以區別詞義,例如“蓋”是動詞,表示從上而下蒙蔽遮住的意思,而“蓋兒”是指器物的上部用以進行遮蓋的物體;此外,在詞匯意義上,“兒化”可以形容物體細小、輕微等的性質和狀態。[2]
對于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來說,兒化韻的掌握是相當困難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兒化韻發音的不規律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兒化韻的使用通常會根據不通的口語習慣或者實際語境進行變化,有的詞語必須兒化,比如在“哪兒、等會兒”。有的可兒化可不兒化,如“花盆(兒)、面條(兒)”,還有兒化需視情況而定,如“胡同”和“胡同兒”,“一條路”和“一條兒香煙”等。由于組合方式差異或者交流對象的差異,兒化韻的使用也有所變化。另外,兒化還因為不同人的使用習慣、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等而使用方法各異。正是由于兒化韻的變化本身無規律可尋才導致了現階段各對外漢語教材中兒化詞收錄混亂的現象。
2.2兒化韻教學
在兒化韻的教學階段,教師應首先確保學生對于翹舌音er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礎上,進行對包含兒化韻的句子進行強化訓練。[1]大部分學習漢語的學生在初級階段學習“er”這一讀音時不得要領,往往會將韻母和er分別發聲。對外漢語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應采取老師示范、學生學習的傳統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模仿中體會韻母和er結合之后的發音。掌握漢語發音的關鍵在于能準確模仿標準發音,當然必要的語音知識也是非常有用的。此外,將語音知識的與語流教學相結合也是一個學習“兒化韻”的絕佳方法。[2]語音教學工作是一個長時期的累積的過程,單單依靠老師的幾堂課是遠遠不夠的,更何況,漢語教學中因為聲調、變調的存在變得更加復雜,留學生只有經過長時期的刻意、反復訓練,才有可能讓漢語水平得到穩步提升。
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兒化韻”與“變調”的教學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應總結前人的教學經驗,將理論性教學策略落到實處,為留學生創造了一道跨越語言障礙的通途。
參考文獻:
[1]呂必松.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3.
[2]喻 江.聲調教學新教案[ 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77 -81.
[3]王漢衛.聲調性質作用的再認識與聲調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3):43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