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1 11:02: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導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作者:王琦 賈祥鳳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
在講膠體化學中的表面活性劑時,先給學生播放新碧浪洗衣粉廣告,然后提問:“新碧浪洗衣粉去污能力為什么這么強”,“新碧浪洗衣粉中的藍色和綠色強效去污粒子的成分是什么”,“普通洗衣粉與加酶洗衣粉的區別是什么”等問題,這些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比較接近,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查閱加酶洗衣粉的洗滌原理是什么;加酶洗衣粉中的常用酶制劑是什么;探討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探討溫度對加酶洗衣粉洗滌效果的影響;探討加酶洗衣粉對不同污漬的洗滌效果.把查閱的資料和所做實驗的結果放在網上讓學生相互學習,并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進行講解、進行問題答疑,極大地豐富了課程內容,做到了理論知識與前沿實踐的統一.既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網絡教學的重要表現是從重教轉向重學,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前瞻性、開拓性的重要手段[5].教師將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承擔網絡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設計者,指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通過對各種信息資源的認真研究、整合,制作與課程相關的課件、專題網站,教學錄象,提供給學生,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從互聯網上自由地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源,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有利于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和需求.如在講第六章《電化學》時,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所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互聯網上搜索引擎工具查找鋰離子電池和電化學電容器的一般原理、了解化學電源中的前沿領域、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小組成員把研究內容進行交流學習,由組長匯總、整理,寫出書面報告.最后小組代表發言,班級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以多媒體網絡為基本平臺,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艱辛的探索以及體驗獲取成功的快樂,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的自主學習的動力.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網絡課程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校培養學生的最高體現是人才的創新能力,這是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是現代高等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標.創新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在掌握了創新方法后,能順利完成創造性活動,并富有創造成果的人才.網絡教學具有學習資源豐富、學生興趣濃厚、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強等特點,我們可以運用大量的多媒體信息和資料,設立直觀的問題情境,把教學內容變得更豐富、更具體、更感知,以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獲取知識和鞏固知識,而且能及時補充物理化學研究的前沿課題和熱點問題,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講表面與膠體部分的時候介紹表面活性劑在納米材料中的應用,在電化學部分講述太陽能電池及化學電源的未來發展方向,對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意識大有裨益.網絡教學集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內容于一體,使一些抽象、難懂、枯燥的理論變得具體、形象、生動,從而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給傳統的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增強了物理化學課教學的趣味性、實效性.通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學生引向探索未知世界的新領域,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計算機網絡的出現把學習的控制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對教師依賴性減弱,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逐漸淡化.教師要積極順應新形勢發展,適應時代和網絡發展的需要,及時轉變角色,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實現信息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做到“網絡發展”與“傳統教育”相互結合,以提高網絡教學質量和優勢,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改“教”為“導”,成為學生學習征程上的合格“引路人”、“導學者”.關于網絡教學資源問題探討從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教學體系的角度來看,當前物理化學網絡教學資源的缺乏主要體現在網上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庫建設和網絡課程內容等方面.具體講,一是網絡教學資源利用形式單一.在構建網絡課程時,有些物理化學網絡學習資源只是簡單地將教科書、教案或是講稿轉換成文本,網上教材也大多是直接把教師上課的錄像搬上網絡,網絡教學資源利用率不高.二是網絡資源庫建設缺乏科學的設計與組織.物理化學資源庫建設片面追求數據量,大量轉錄網上未經梳理的資源,只考慮信息的存貯與呈現,缺乏有效的設計和融合,這樣很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影響教學策略的實施、教學目標的實現,不能有效地為新的物理化學教學模式提供服務.三是網絡課程內容缺乏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實際問題的學習資源.網絡教學的目的不僅使學生獲取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應用創新的能力.教師應緊密結合社會實踐,根據物理化學學科內容的難點、重點,自主制作適合教學急需的課件、動畫、音頻、視頻等素材庫,以指導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和任務.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符合課堂教學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是極富挑戰性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開放的教學資源下,學生與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實現了基于網絡豐富資源的互動式學習,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的交互性、廣域性、開放性和異步性等特點,利用群體的智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主動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學目標.積極探索網絡環境下互動式教學,促使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四個要素互相支持、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作為課堂教學改革中的一項新生事物,有著巨大的生命力,是當前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教學實踐.隨著它的不斷完善,將為學校教育的發展開拓廣闊的前景.
1.設計導讀提綱
導讀提綱要按學生實際由易到難,并且注重知識的新舊聯系,引導閱讀,增強理解能力。如:在H2的性質這節教學中,我是設計如下的導讀提綱:A.氫氣的物理性質與氧氣的物理性質有什么區別?B.收集氫氣的方法與收集氧氣的方法有何異同?C.氫氣的化學性質與氧氣的化學性質是否相同?為什么?這些問題的設計,只要學生認真閱讀課本,便可輕而易舉地解決。教師可以從“滔滔不絕”的講解中解放出來。
2.按教材的不同內容設計不同的導讀方法
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有不同的導讀方法。①對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最關鍵的字、詞、句歸納、綜合、理解。如: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學會抓住理解最關鍵的詞語,在解題中便可易如反掌。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微粒是CO2分子,二氧化碳在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②對幾類重要物質的研究的教學,引導學生根據結構—性質—用途,將枯燥的描述性內容與化學實驗相聯系,利用不同的實驗現象和結果,將不同類的物質或同類的物質區分開來。③對化學實驗,引導學生閱讀實驗原理、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及實驗注意的事項等,通過學生的閱讀掌握大致內容,教師演示實驗中可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如:實驗室制取氧氣,為什么要用KlO3而不用KCl?如果閱讀時理解了實驗原理,回答這一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實驗完畢時,也可以提問學生如何拆除實驗裝置,不必苦口婆心地告訴學生要先拆導氣管,后移酒精燈。
二、導思
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是現代教學的核心。學生的思維僵化,是教師教學徹頭徹尾的失敗。我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是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問題分別進行橫向、縱向、逆向思考,以促進思維線索的交叉和互補,形成思維網絡,使學生思考問題能多維化、立體化。
1.橫向思維
橫向思維是從對一個事物的思考轉到與這相似相關的事物的思考。通過橫向思維可以對相似的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尋找共性與異性。如:初中化學學了氫氣、木炭、一氧化碳都具有還原性,都可以把CuO還原成Cu。這三個實驗有相同的實驗現象,也有不同的實驗現象,三個實驗都必須加熱,但加熱的溫度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過學生的思考,便可得出這三種物質的組成不同。
2.縱向思維
縱向思維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向縱深方向發展,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如:O2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是否肯定是O2?為什么?通過學生的思考,便可知道:凡是難溶于水的氣體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鋅、鎂、鐵都可以與稀H2SO4反應,都產生氫氣,實驗室為什么要用鋅與稀H2SO4反應來制H2,而不用鎂和鐵?引導學生從金屬的活動性去思考,不但鞏固了金屬的活動性知識,又掌握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原理。通過縱向思維的訓練,在透徹理解知識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3.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培養學生善于從問題的正面思考到它的反面或對立面的一種思維方式。如:“一種元素在一種化合物里顯一種化合價”這種說法是對還是錯?通常情況下,這句話看起來是對。但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有沒有一種元素在一種化合物里顯幾種化合價呢?如學生一時難以想起,老師可以提供一種化合物,讓學生算算同種元素的化合價。如:NH4NO3。初中化學有很多知識,都可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這就取決于教師是否有心了。
二、利用導學案輔助學生課堂自學
導學案的出現為學生們的自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導標,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更加具有目的性。借助導學案能夠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導學案中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重點和難點,同時還有對學習內容的方法知道,有對學習內容的引領,有對學習內容的實踐、點撥及檢測,更有對所學內容的總結與提升、矯正拓展。這些內容都是開展“先學后教”里面學生自學所需要的。通過導學案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優化,拓展學生自學的學習時間與空間導學案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以充分的自主,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體驗知識的獲得、探究知識的發生、獲取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須要轉變觀念,讓學生依案自學。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做好引導工作,指導學生科學的自學方法,例如指導他們該如何去“讀書”,并且告訴他們血案中哪些內容比較重要,要注意哪些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些都是需要精讀的。例如在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時,導學案中設計這樣的內容:自學目標:
(1)了解地殼中一些重要元素的豐度(含量)O、Si、Al、Fe、Ca、Na。
(2)復習金屬活動順序表及其應用。
(3)掌握Na、Al與O2反應的產物及其用途。學習內容:
(1)在地殼中的含量最豐富的前4種元素是什么?
(2)金屬單質的一般物理性質包含哪些內容。
(3)舉例說明金屬能發生哪些化學反應。
(4)觀察課本第32頁圖3-2圖片,從實驗現象分析:鎂條燃燒發生了什么反應?銅樹、銀樹是怎么形成的?這些反應有什么特點?它們各屬于什么反應類型?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有了導學案幫助學生自學,還需要注意通過其他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自學效率。例如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解決自己在預習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合作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需要靈活的運用。例如自由組合學習。適合于個性相傾或程度相當學生間的研討。它遵循自愿原則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
要在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勝,平常就要注意精心選拔好尖子生。只有把那些思維敏捷、求知欲強、善于獨立思考、有較強實驗能力和好奇心的學生選,才能在競賽中取得勝利。如我校學生姜維,她反應敏捷,基礎知識掌握牢固,思路開闊,學習興趣高,筆下快,我就將她定為競賽候選人。結果她在這次競賽中一舉獲得省級獎。
二、在平時教學中,注意開拓學生視野。
常言道:“根深則葉茂”。化學競賽也一樣,學生平時能吸取較多的知識營養,才能在競賽中得心應手,獲取好成績。因此,我平時就十分注重開拓學生視野。例如,我在進行有關結晶水合物的教學時,啟發學生知道如何測定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的方法;在進行二氧化碳教學時,介紹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的原理;在復習置換反應時,介紹鋁鍋燒水變黑的道理。介紹這些知識,開闊了學生視野,增強了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參賽也就具有一定的優勢。
三、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
對于競賽學生,要特別注意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要善于運用啟發式,防止硬性灌輸,如我在做鐵的生銹實驗時,先演示實驗,然后啟發學生回答,鐵在什么情況下易生銹?學生通過動腦,就很容易得出在與水和空氣都接觸時易生銹的正確答案。在做水的電解實驗時,讓學生對產生的H2與O2的體積比為2∶1的現象進行觀察,引導他們推斷水的化學式。這樣,既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培養了他們的解題能力,還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享受。
四、因材施教,強化輔導。
二、突破思維模式,引申探究效率
學生的學習就是一個層層遞進,逐步突破的過程.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化學的學科特點,利用實驗探究來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突破,在學生對現象、數據進行整理的過程中,逐步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核心討論點上,在對重點的攻克中使學生對化學原理更為清晰,從而得到完善、嚴密的思維導圖.例如在學習有關“原電池的形成條件”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在初中物理中學過的電學知識,利用“電子轉移”來聯系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使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氧化還原反應來使電子定向移動,從而形成電流而產生電能?”這樣的問題,在學生的積極討論下,學生逐步地將問題集中在利用氧化還原反應來形成電流的問題上,這一問題讓學生們很是興奮,都想利用這一原理來制造電池.學生主動地對氧化還原反應進行了分析,通過其中的電子流向確定了正、負極,開始嘗試選擇相應的電極材料,使用導線將正、負極進行連接,不斷地進行連接嘗試各種不同思維的實驗.在學生堅持不懈的努力中,終于看到了電路中所連接的“二極管”發亮了,頓時一片歡呼聲.通過這樣對一個“中心點”的研究,在學生心中繪制了一張“原電池”的電路圖,非常清楚的理解了形成原電池的基本條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并在學生的實驗中得到了完善和修復,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更清晰,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效率.
三、共建思維導圖,推進合作效率
“集思廣益”才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更廣、更具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小組的形式,讓大家相互之間配合協作,對學生之間的信息進行有效地聚合和整合,使學生的思維、認識和經驗得到共享,實現學生能力的最大化,以此來共同努力來建立思維導圖.例如在學習有關“酸堿中和滴定”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們討論“如何使用已知濃度的氫氧化鈉來測定未知濃度的鹽酸”這個問題,學生就會從反應的原理出發,建立氫氧化鈉和鹽酸的物質的量相等的關系式,順利的得出c(NaOH)V(NaOH)=c(HCl)V(HCl)這樣的實驗原理,從而順利的得出計算未知鹽酸濃度的公式,然而在儀器的選擇和重點的判斷上又出現了困難,教師要及時地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儀器和指示劑,學生在認識儀器的同時對整個實驗的設計產生一定的啟示,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最終學生得出了“檢漏、洗滌、潤洗、裝液、讀數、滴定、讀數”等一系列的實驗步驟,整個實驗框架也在學生們的齊心協力下逐漸地清晰,使得后面的小組合作實驗操作變得水到渠成.通過這樣的集體構思,使學生們共同搭建來實驗的框架,相互之間取長去短、相互評價、相互借鑒,共同打造了思維導圖,不但體驗了合作學習的快樂,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了小組合作的學習默契和效率.
四、整合思維反思,提高學習效率
反思是學生記憶、思考、接受的一種升華,而其中的思維導圖不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有效地幫助學生將書本由“厚”變“薄”,有助于學生對關鍵點、重點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學習有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一張白紙上根據自己的記憶和理解來建立簡單的思維導圖,將其中物質之間的相互聯系使用不同的線條將其標出來,新奇的學習方法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的學習變得富有生機、很充實.學生在標注“鈉及其化合物”時,遇到了鈉鹽之間相互轉換的困難,教師要及時的進行參與討論和引導,啟發學生對“碳酸鈉與鹽酸之間的互滴檢驗”,討論“碳酸氫鈉與鹽酸、氫氧化鈉之間的反應實質”,學生很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突破了自己的原有認知,建立了個性化的思維導圖.學生在對物質之間的聯系進行搭建時,意識到了自己在反應方程式上的遺漏和不足,紛紛的將自己的思維導圖與同學或老師的思維導圖進行比較,不斷的借鑒彼此的優點,起到了很好的“補漏查缺”的作用,使一張清晰的思維導圖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通過這樣的反思式的思維導圖,促使學生建立了嚴密的科學知識體系,學生不但在知識上構建了縱橫式的網絡,也使的學生的思維可以縱橫式的發展,不但達到了鞏固和復習的作用,還輕松地突破了在新課講授時那種順向思維,建立了逆向、混合向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學效率.
作者:劉必春 單位:鹽城師范學院黨委委員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專業學習和應付考級、考證上,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1.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的客觀需求。雖然目前很多高校出現“國學熱”現象,但事實上傳統文化教育已逐步顯現出弱化、扭曲等趨勢。一方面,很多高校所推行的專業化、精英化教育模式,極大地誤導和限制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從學生群體來看,大家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解比較狹隘:容易將文藝匯演、主題教育、周末文化等校園活動片面地冠以傳統文化之名并加以推廣宣傳,同時在活動中注重活動內容的即時效應、活動形式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傳統文化教育倡導的儒家思想,忽視了思想的滲透應該是逐步引導、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因此,在傳統文化教育“弱化”、“扭曲化”的現狀下,高校只有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廣大青年學生,才能使他們在情感上和理性上自覺接受、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保證。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已處于一個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互相滲透的時代,傳統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此時,只有通過教育引導大學生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抵御各種錯誤的文化思潮,為高校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保證。在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等為人處事標準中,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1](P122)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傳統文化發展提供了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它們是引領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年而不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發展的不竭精神動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已經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激勵他們進一步煥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教育廣大學生珍惜和重視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優秀文化傳統,認真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傳統文化創新指明了方向。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導向,積極發掘傳統文化中具有世界普遍意義的基本特性,并以此為基礎,在的進一步指導下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發展,在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的同時,吸收借鑒一些西方優秀文化中的互補性內容,真正做到取長補短,熔鑄出具有時代性、代表性、先進性的新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文化發展的指明燈,指引我們既著眼于傳統文化縱向生長與融合,不斷推陳出新,又注重全球文化的橫向雜糅,克服外來文化沖擊,實現“傳統、現代、外來”三者的有機融合,產生出真正的本民族的現代文化,服務我國乃至全世界傳統文化的現代教育。
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為前提。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減少市場經濟的負面作用,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強大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二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實用性,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強調的“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可以通過具體事例激勵廣大學生樹立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奮斗精神,積極、主動去打造健康、健全的人格魅力。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要以課程教學為基礎。首先要將傳統文化的教育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和教學中要有機的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教學中著重以引導、感染為主。其次要多開設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選修課。現在的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傳統文化底蘊不足,要改變這種現狀,重要的舉措是學校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考慮多開設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人文社會科學選修課。[2](P64)可以通過規定大學生必須閱讀的人文科學書目,來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一些經典的人文科學知識,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
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讓學生在校園里處處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校散發著民族文化教育的氣息,讓學生時時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著力以傳統文化元素構造校園文化的環境氛圍。如組織開展講壇、報告會、學術探討等第二課堂來推廣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學生會、社團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利用校園網絡和教育功能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建設,使大學生時時處處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使校園文化深入人心,從而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素質。[3](P6)4.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學生的親身體驗為保證。高校可以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充分發揮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示范與輻射作用,使傳統文化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利用團日活動、周末文化活動、主題教育活動、民族節日等適時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將課堂上枯燥的說教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還可以以傳統節日為契機,組織學生圍繞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一系列活動,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溯源、發展、創新來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定期舉辦學生宿舍文化節活動、文明公約踐行評比、學習技能競賽活動,大力推行“免檢宿舍”、“黨員示范宿舍”,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引入學生宿舍、融入學生生活、進入學生大腦,使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學困生不是先天形成的。一個學生變成學困生,有他自身的因素,也存在外部因素。學困生經常遭到家長的斥責,老師的批評,使他們感到自卑,甚至絕望,從而萎靡不振,乃至不可救藥。
一、學困生的心理特征
導致學困生“學業不振”或“學力不良”最主要的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毅力,而不是智力因素,不是他們學不好而是他們不想學。
1.學習態度消極。由于學困生在學習上長期遭受挫折,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失去學習興趣。同時也易和教師、同學發生沖突。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自覺性,注意力渙散,情緒不穩定,缺乏毅力。
2.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困生學習無目的,無興趣,沒有人檢查督促就不學習,內在動機作用不明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態度,而不去主動尋求解決辦法。
3.獨立思考能力差,不能及時復習鞏固.學困生長久形成懶惰思想,認為自己就是差,上課不去獨立思考,獨立性差,學過的知識不及時地復習鞏固。由此進入“差”的惡性循環,無法很好地在群體中擺正自己的位置。
4.學習計劃性差。學困生對自己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由于他們不能很好地協調學習系統中各環節之間的關系,導致學習沒有計劃,經常不知道應該去做什么,怎么去做。
5.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嚴重。學困生學習成績差,一時無法改變刊魷門在群體中的落后位置,家長埋怨,教師指責,同學歧視,導致他們自暴自棄,不思進取,形成一種“我不如人”的心理定勢。由于長期生活在一種頹廢,抑郁的氛圍中,使他們思想包袱很重,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對學習喪失了信心。
二、針對學困生心理,實施化學教學
(1)關心和愛護學困生
要轉化學困生,就得從其感情立足點著手,一般的學困生,都曾遭受心靈的創傷,因此教師從情感上熱愛他們,用溫暖去醫治他們心靈的創傷,用熾熱的愛去點燃他們心靈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這樣可消除他們的自卑、疑慮、隔閡、對抗等心理障礙,從而融合師生的感情,使他們能夠樂意去改正自己的缺點,接受教師的教育。
(2)全方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進心理活動的加速。為了培養學困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可以組織他們參觀科技展覽館、實驗室、工廠,給他們講化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借以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3)實行分層次教學法,因材施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認識,將學生分為三個組,即學習困難生、中等生、尖子生,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水平不同、學習能力特點的不同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
例如,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各層教學目標是:(1)低層目標: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育豁及分布。(2)中層目標:用電子排布式表示常見元素原子外電子的排布。(3)高層目標:能說出元素電離能、電負性的涵義,能應用元素的電離能說明元素的某些性質。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來回答學習問題,對答的對的學生及時肯定和表揚,盡可能多地表揚有進步的學困生,使他們產生“我學會了”、“我也能學會”的良好心理狀態,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促進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
(4)給學生以目標激勵
目標激勵是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制訂目標,確立走向,從而激勵學困生消除偏頗的一種方法。
目標是一個人前進的驅動力,一個恰當的目標可以激勵人去克服困難,不斷進步。教師在引導學困生制定目標時,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最優化的目標是“伸手弗得,跳之可獲”,目標要明確、醒目,又鼓舞人心。
目標制定后,教師要定期督促、檢查目標實施和完成情況。對實施、完成好的,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其產生成就感,使其上進心更強。對完成不夠好的,幫助他適當調節目標,引導其自我努力,進行自我教育。
(5)塑造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就是要充分開發中學生理解與使用語言的溝通能力。文學的本質是語言,優秀的中外國文學著作可以借由語言藝術提升中學生的語言交流與溝通能力,文學教學可以促使中學生吸取文字營養,幫助中學生進一步開發語言溝通能力,更是提升中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發展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每一個中學生都能夠接受中外國文學教育。原因是文學教學的目標不單單是培養中學生閱讀、欣賞文學著作的素養,更重要的是開發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文學作品教學旨在培養中學生的思維、開發中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文學作品感染人心的重要途徑就是形象思維,文學作品可以喚起人心中的想象與聯想,從而誘發出人的創造性思維,而思維則是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說,文學教育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加強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的重要途徑
1廣泛征引國內外作品,充分教授綜合的文學知識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具有強烈的綜合性,一定的文學知識可以促進中學生加強理性化的認識,也有利于知識的快速掌握。中學語文中的文學題材通常涉及到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多種類型,在文言文與詩詞歌賦的教學中,語文老師通過引導中學生記憶文學載體中涉及到的文學知識,促使中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外國的古代文化,體會中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語文老師在議論文、小說等現代化的文學題材中,廣泛征引文學作品,充分教授給中學生適當的文學知識,從而促使其了解、接觸中外國的社會、文學與歷史,正確看待中外國文學內涵。文學教學不可以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明確與表達手法的感悟方面,還應當充分了解涉及到的社會、歷史與現狀,并在充分了解中外國文學背景的基礎上,區別、明確兩者間的差異,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深入挖掘外國文學的作品內涵,有效發揮作品的感染能力
1 社會文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論和內化論。中介論認為人所特有的高級認知功能在低級生物性功能(如聽覺、嗅覺)的基礎上產生,以社會文化的產物——符號來中介個體和社會物質世界的關系。人是運用符號工具作為輔助手段來控制和重組低級生物心理過程(這種過程大部分屬于自動的對外界刺激的反射),這種控制使人區別于其他物種,是自覺而有意的,以間接地調節與他人、與自身、與世界的關系。本文由收集整理符號工具包括數字、計算系統、音樂、藝術成果、文學作品,尤其是語言。通過社會互動,語言符號才開始在行為中由外到內發揮心理工具的作用,也就是將自然的心理過程轉化為高級認知功能。
中介的一種形式是調節。調節分成物體調節、他人調節和自我調節。物體調節指個體直接受周圍環境的控制和影響;他人調節指兒童的思維和行動依靠成人的語言;自我調節指兒童能夠依靠自己的語言思維和行動。
在二語學習中,他人調節指學習者在老師、父母、同伴等的指導幫助下進行協作式交談的學習;自我調節指學習者具備了自主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是從他人調節到自我調節的中介過程,依靠面對面的交流一起解決問題。
內化指社會成員把交際活動中的符號產物轉化成心理產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從社會關系或更具體說是社會相互作用逐漸向個人內心品質轉化的過程,并使個人掌控自己的大腦。維果茨基指出,內化過程是從人際活動的心理間平臺轉化成個體的心理內平臺的過程, 內化是通過模仿機制形成的,內化的關鍵在于人具備模仿他人有意識活動的能力。但這種模仿并非機械重復,而是受制于社會文化調節,只有當學習者積極參與社會交流或者在自我話語中創造性地模仿他人的話語時,語言輸入才起重要作用(lantolf & thorne, 2007:201)。
社會文化理論還有一些其他概念,比較重要的是最近發展區和搭架子。
最近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發展水平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最新研究表明,最近發展區可以:(1)在專家與新手之間的互動中,能力通過社會互動轉移給新手;(2)在新手與新手的互動之間,能力相當的同伴通過合作、討論得以構建(donato, 1994)。
最近發展區是由教育所創建生成的,兩種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也由教學動態來決定,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最近發展區的向前發展就是學生學業的不斷進步。維果茨基認為“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為方向。只有這樣,教育學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激起那些目前處于最近發展區的發展過程。繼而他發現,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不是著眼于學生現在已經完成的發展過程,而是要關注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或正在發展的過程。
而搭架子指任何成人——兒童或專家——新手的協作的行為。兒童或新手還不能獨立運用某些知識和技能,但可以通過談話借助對方給予“搭架子”的幫助獲得期望的結果。兒童或學習者通過專家或較成熟者進行協作式交談,實現共同理解而最終獲得新的知識與技能。wood 等認為支架式幫助有以下六個特點:激化完成任務的興趣;簡化任務;維持任務目標的方向性;突出任務的關鍵特征,以及目前任務完成狀態和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控制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挫折;提供示范。
2 社會文化理論與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區別
在二語習得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兩大學派:認知派和社會文化派,二者的語言觀、學習觀、研究對象和哲學傾向都不同。一般來說,通過分析事物對立面,更能認識事物本身。這也是社會科學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這里談談社會文化理論與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區別。
在語言觀上,認知派認為語言是心理現象,由抽象規則組成,存在于個人大腦中;社會文化派則認為語言是社會現象,與文化混為一談,無法分割,存在于人們的交際活動中。在學習觀上,認知派認為學習發生在個體內部,學習者將輸入有選擇地整合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通過不斷輸出,逐步將陳述性知識轉化成程序性知識;社會文化派則認為學習是社會參與的結果,學習者運用語言參與社會交際活動,獲得語言和文化知識,轉而成為個人腦內活動的材料。在研究對象上,認知派主張二語習得研究的對象是第二語言的運用,而不是語言習得,語言的使用和語言習得是不可分割的,研究的焦點在于社會/互動因素
及其對語言使用產生的影響。認知派認為學習的最終狀態是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達到目的語水平或者出現僵化現象;社會文化派認為語言學習沒有最終狀態,學習者永遠都處于學習狀態之中。在哲學傾向上,認知派主張現代派觀點,堅持人和社會環境互為獨立實體的二元論觀點,認為無論社會環境因素發生多大改變,二語習得終究是心理過程,語言學習所處的社會環境變化不會引起習得方式大的變化;社會文化派主張后現代派的觀點,認為社會文化環境中的語言使用對二語習得起著根本性而不是輔的作用,人類心智機能的起源和發展都包含在社會和文化的互動之中。
3 社會文化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
3.1 充分學習中外優秀文化
前述內化論認為社會文化理論認為語言學習并不完全依靠學習者對語言知識的內化,批評認知框架下的二語習得研究忽視了社會文化環境對學習過程的影響,進而強調社會環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作用,強調人類心智機能的起源和發展都包含在社會和文化的互動之中。因此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充分學習中外優秀文化,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加深自己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這對內化學生學習能力有益處,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語句隱含的意思,領會作者的意圖,掌握語篇結構,真正學會英語,有效提高交際能力。
3.2 引導學生參加用英語做事的社會實踐
社會文化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人類獨特的認知功能中的核心作用,把語言習得看作是將社會活動和認知過程聯系在一起的社會文化現象(lantolf & thorne, 2006)。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參加用英語做事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模仿地道的英語。只要我們指導學生多動腦筋,多下功夫,就會找到許多用英語做事的社會實踐,比如到在本地召開的涉外商務洽談會、博覽會、體育比賽中做翻譯助理、志愿者,到外國人經常出入的場所兼職,主動找外國人交流,在網上和外國人聊天等等,方式多種多樣。
3.3 激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如前所述,維果茨基認為,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是關注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或正在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學生剛學到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要趁熱打鐵,及時復習,及時運用。這樣,學到的東西才能過手,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為此,我們要認真分析哪些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據此制定及時循環,及時復習的計劃。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能力一步一步穩固形成,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3.4 引導學生協作式學習
二、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一)獨立學院教師文化教學意識不足首先,受到傳統重視形式和語法結構的影響,獨立學院教師重視教授學生寫出語法正確的句子,但忽略學生掌握如何在不同場合下表達出符合語用習慣的英語句型的能力,學生跨文際能力較差。其次,教師忙于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無暇顧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再次,教師缺乏文化教學的具體手段。
(二)獨立院校學生文化學習意識淡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文化交際交流日益增多,獨立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未來工作中有很多機會進行跨文化交流。目前,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課外主動學習目標語文化意識淡薄,這就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能將相關的文化知識介紹給學生,并鼓勵學生主動了解吸收目標語文化知識。(三)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二個不可分割。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非常重要,通過學習目標語的文化,學生可以掌握其語用規則,這樣可以輸出符合語用習慣的英語表達。
三、文化導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