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6 17:15:48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我的空中樓閣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成了網絡的飛速發(fā)展,網絡上擁有海量的資源、最新的信息,這些大可為職教語文教學所利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開展學習。
如在新課預習環(huán)節(jié),學生便可先在互聯(lián)網上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事先了解作者資料、寫作背景、文化底蘊等;對于不理解的生字生詞進行自學,對于文章涉及的寫作技巧、思路、目的等進行了解;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可在家里通過學習論壇或學習群組進行網上交流、討論、質疑。如此,每個學生在上新課之前就會掌握豐富的信息和資料,教學時必定會令教師大為驚喜。在課堂上教師只需適當點撥和引導,即可讓學生快速掌握與本課相關的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質疑討論的好習慣。在教完每一單元后,教師可讓學生上網下載和完成作業(yè)。對于本單元的拓展延伸部分,也可讓學生借助網絡資料自主學習,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知識量,提升理解能力。此外,網絡上的海量資源,以及多元的見解,促使學生學會甄別信息、辨別真假,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二、營造情境氛圍,促進理解掌握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快速地將各種生動的圖片、嚴謹的數據、優(yōu)美的文字、形象的音效,以及直觀的動畫集合在一起,共同為語文課堂教學服務。這樣就會創(chuàng)設出不同的教學情境,給死氣沉沉的課堂增添幾分活力。學生在活潑的氛圍下增強對知識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促進知識的掌握和內化。
如學習散文時,要求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散文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韻味,從而理解作者優(yōu)美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老舍的《濟南的冬天》、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等,它們看似寫景寫物,實則是作者借景抒情、寄懷于物。要真正品味其中的韻味,欣賞其中的文美,理解其中的意境,就必須通過創(chuàng)設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品鑒。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我們提供了可能,可下載與散文景致相似的視頻供學生欣賞,通過適合的音樂營造氛圍。學生雖身在課堂上,心卻仿佛飛到了寧靜的荷塘邊欣賞唯美的月色,看到了故鄉(xiāng)秋天里飄舞的落葉,來到了奇妙的空中樓閣,欣賞到白雪皚皚靜謐的冬景……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堂營造濃濃的意境,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三、實現(xiàn)互動交流,提升探究能力
一次,我做申報職稱教師典型課例教學的評委。聽幾天課讓我身心疲憊,感慨頗多。一些語文教師基本功不扎實,“兩字一話”(硬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不過關。一些授課者基本教學能力欠缺,或教學目標不明確,或教法單調,或缺少學法指導。上好公開課要苦練內功,不斷“充電”。
二.摒棄三滿,力避俗套
“滿堂灌”、“滿堂問”、“滿堂電”(多媒體)都不好。不搞大而全。應以生為本,密度適中,容量合理,給學生咀嚼、品味和質疑的時間。要指導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以學生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要問得有價值,有梯度,有角度。問得過多,或不給學生思考和回答的時間就將答案和盤托出,這種提問意義不大。多媒體在創(chuàng)設意境、增加信息量、讓學生全感官參與學習等方面能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來實現(xiàn)“三維目標”,多媒體的使用密度不能太大。花里胡哨,暈!
俗套一,依賴名師教案。等于把名師的東西當“套子”,自己做“套中人”,不能因材施教。講課時背名師的優(yōu)秀教案,循規(guī)蹈矩,無感情投入,就像流水線上的操作工。甚至疊用幾位名師的教案而不會“割愛”。一節(jié)公開課或導語過長,或面面俱到,或蜻蜓點水,或虎頭蛇尾。越俎代庖,喋喋不休,自我陶醉,極有可能導致拖堂,而拖堂是上公開課最明顯的失誤。
俗套二,依賴眾人包裝。學科組群策群力,討論出一個方案,公推一人對外上公開課,這本是好事。但過度“包裝”,甚至共同參與“摻假”就不好了。若提問什么,提問誰,答案是什么,諸如此類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上公開課就失去了意義,等于大家共建“空中樓閣”。有些授課者拘泥事先討論好的板書設計。為了完成板書,硬要把學生的思路納入自己的思路,屏蔽異議,束縛思維。非要問到和自己事先完成的板書吻合為止,這樣做不好。
三.設計創(chuàng)新,靈活自如
“我行我素”,不拘一格,語文公開課應上得異彩紛呈。
我用我法。要符合新課標理念。把精讀課文上成略讀課是偷懶,把略讀課文上成精讀課招人煩。“五馬分尸”式的講解很無聊。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心中有法,用法自如。要敢把名師的好法“拿來”,更要挑選創(chuàng)新,因地制宜,我用我法,我的地盤我做主!重點突出有步驟,難點突破有招數。關鍵在于激勵興趣和氛圍,優(yōu)化提問,讓學生在互助探究中不斷提升。公開課就是要看授課人如何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如何開發(fā)潛力陶冶情操。一位初中語文老師教讀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阿長與〈山海經〉》。精彩的導入,聲情并茂的片段范讀之后,老師讓學生找出描寫阿長肖像的句子——“她生得黃胖而矮”,“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灸瘡疤”。然后老師提綱挈領地提問:“生得不好看”的阿長有哪些“偉大的神力”?魯迅童年時對阿長“發(fā)生敬意”說明了什么?學生分組探究,討論發(fā)言;老師及時點撥補正,把討論不斷引向深入。這節(jié)課老師能充分利用課后作業(yè)資源,在聽、說、讀、寫幾方面落實教學目標,質優(yōu)效高。最大的特點是重點突出,注重學法指導,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糾錯無痕。心中有教案,眼里有學生。要根據課堂教學的態(tài)勢靈活調整教讀方案。一節(jié)課要上得一氣呵成,不能有明顯的疏漏、斷層和錯位。發(fā)現(xiàn)問題,巧妙補正。有一次聽說課比賽。有一位老師講柳宗元的詩《江雪》。課前我看了他的教案。教學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方法得當。導入精彩,題解精當,又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意境;教讀結合理解詩意之后講到這首詩抒發(fā)的感情時,他和我都意識到忘了介紹作者。這位老師從容應對,機智設問:作者為什么在詩中渲染如此幽僻清冷的氣氛呢?這肯定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現(xiàn)實處境有關。然后老師補充介紹作者,著重講了柳宗元被貶永州時孤獨郁悶的心路歷程。心境與詩渲染的氛圍吻合,糾錯天衣無縫。
1、為用而用。教師往往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拖進課堂。有位教師在教學《致橡樹》時,將《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課堂。盡管“化蝶”與《致橡樹》都涉及愛情這一相同的題材,但《致橡樹》重在表現(xiàn)一種現(xiàn)代愛情觀,即木棉(女性)在橡樹(男性)面前的獨立和自尊;而纏綿悱惻的“化蝶” 則表現(xiàn)了人在追求自由愛情而不得那種無奈和傷感。細細比較,兩者相去甚遠。再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的空中樓閣》時,請美術教師畫了大量意在表現(xiàn)“空中樓閣”獨特意境的圖片。筆者認為,圖片的表現(xiàn)力并不能與文字所能提供給讀者的無限想象空間相比。實際教學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教師往往出于狹隘的功利主義,運用多媒體來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義的標準,而全然不顧所選樂曲是否與課文的主題合拍,所用圖片是否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這種強扭的硬用,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干擾學生的注意力,不僅不能促進教學,反而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2、盲目“拿來”。目前,真正能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上課的語文教師并不多。在這種情形下,教師想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怎么辦?當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現(xiàn)在市場上、互聯(lián)網上的課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來。平心而論,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起步的初級階段,能主動拿來,應該是值得肯定的。問題的關鍵是有些教師對制作課件缺乏必要的認識。一個成功課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其教學理念、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等諸多因素設計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著制作者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教學中,對象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不同,課件的內容、流程也應不同。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盲目引進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機械、僵化、缺乏個性。
3、課件違背語文教學規(guī)律和課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學理念,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式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生活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但教師在注重發(fā)揮多媒體的強大信息功能的同時,卻無意中把教學過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個課堂。在一個多媒體課件中,教師設定了一個固定的程序,體現(xiàn)的是教師上課前已有的教學構思,教師在課堂里做的只是順著這樣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學!要學生按教師的“圈套”發(fā)展,就得引導學生“上鉤”,一旦學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們回答。這種課件的程式,無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學生的探究能力、審美能力何談提高?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聲色俱全的誘導下,學生便很少有興趣、有時間來關注課文本身,用心體悟文章的語言文字,留在學生知識庫存里的只是被教師“咀嚼過了的面包”。作為一個語文工作者來說沒有比這樣的教學更乏味的了,談何來的探究式教學呢?什么東西都是按部就班的進行,沒有了語文課堂的靈活、機智、生動、活潑,這是有悖于先進的課改理念與課改精神的。
所以必須理認清,(1)多媒體其實是一種工具、一種方法、一種手段。因而,多媒體教學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辯證關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體是手段,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手段是為實現(xiàn)目的服務的,因此,制作課件時,既要進行教學手段性的思考,更要進行教育目標性的思考。同時還要注意多媒體與主媒體的關系:課件是多媒體,課本是主媒體,課件的根據是課文,我們必須以大綱為主,以課文為主。(3)我們要弄清電腦與人腦的關系:人腦為主,電腦為輔。人腦決定電腦,電腦多媒體的使用,要掌握得適時、適處、適量、適度,力求科學、合理、生動、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賴多媒體,合理正確運用多媒體教學,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選準中學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是提高語文多媒體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7-0017-02
這是我校信息技術學部教學法培訓的一個場景,大屏幕上顯示著培訓的主題:《信息技術學部集體備課自主設計亮點展示》。在每一張PPT的幻燈片上,凝煉了老師們原創(chuàng)的一個個教學亮點,有關于難點的突破策略,更有將知識內涵與學生組織有機融合的妙招……在每一個亮點的下方赫然顯示著創(chuàng)作者的名字。比如,繁冗、零散的知識經過關聯(lián)和整理,概括成了一個簡單的圖示,這種方法被概括為“化繁為簡、抓住要點”;難以記憶的知識點被編成了一句口訣,這種方法被概括為“創(chuàng)新記憶”;還有用“比較鑒別、高度概括”的方法區(qū)別易混點等等。
一個個亮點蒙太奇式的在老師們的眼前一一翻過,大家的心情也隨著此起彼伏,微笑占據了面龐,會議室的空氣輕松而甜潤起來。就在此時,課件顯示出一句話:“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達爾文。”
這是信息技術學部實施集體備課的一個培訓推進會。自從2年前信息技術學部成立以來,大家逐漸認識到,要想使學生學會知識和技能,教學內容固不可少,但沒有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根本無法達到,尤其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更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集體備課這種備課方式應運而生了,由一名教師單獨主備教學內容,其他教師則重點負責教學法的自主設計,以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備課的改革。作為備課組長,我負責每天批閱老師們自主設計的教案和每天堅持聽課,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集中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師方法單一、膚淺,如在教案和課堂中多處采用“重點強調”或是“強調重點”這兩種所謂的“方法”;在課堂實踐中,當學生遇到難點時,這種膚淺的“強調”計策更加急燥地表現(xiàn)出來。知識內涵挖掘得不夠,學生組織缺乏,這兩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結果,學生興趣激發(fā)得不夠,導致課堂有效度不高。
怎樣才能使教師認識到“方法”的重要性,使他們認識“方法”的“方法”又是什么?――這成了我長期以來思考的一個問題。直到有一天,從彭興順老師所著《做卓越的教師》一書中找到了答案。他說:“教師每天的工作,即是一座金礦”!于是,我開始在這座金礦中――在批閱教案中、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總結每個人的閃光點,并留心地記錄下來。經過那一次的培訓“推進會”,我又開始了每天的教案批閱和聽課,結果發(fā)現(xiàn),“重點強調”這種偽計策在悄悄地減少,各種小妙招在一點點增加,或聯(lián)系對比、或總結歸納,或旁征博引,而且更可喜的是,他們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的內涵,并努力使之與學生個性和學生的組織巧妙地結合起來。從前眉頭不展的老師一天天變得神采奕奕起來。我在暗暗為自己鼓掌的同時,認真總結了一下自己小小的“成功”之處:一是以“亮點展示”代替“大道理說教”培訓,從正面強化了教師的“方法”意識,強化了“正”效應;二是將教師自身行之有效的事實提煉為各種方法,使之作為培訓的生長點,使教師在享受自身成果的同時下意識地、潛移默化地體會到“方法”的生命力,使認識和理念得到了升華;三是以課件的形式展示老師們的亮點,活潑新穎、大方正式,足以引起大家的認同和共鳴。同時,作為科研處主任,我還擔任著全校教師的培訓工作。回想起從前的一個場景……這是一個《生本課堂》培訓的場景。有關“生本課堂”的內涵解讀,在我的操作下,由PPT課件系統(tǒng)地進行展示著,老師們皺著眉頭思考著。但漸漸地,目光漸行漸遠,遠離了我,遠離了課件。之后在教學中踐行“生本課堂”的效果可想而知……那次“遠離”的培訓啊,就是因為培訓的內容遠離了教師,它幾乎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看似高深、科學的理論成了一座“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看來,要想組織一次成功的培訓,了解并抓住教師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何等重要!我們在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在師訓的課堂,何嘗不是這樣――以教師為主體!
預設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應是水融,和諧共生。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既然如此,如何“預設”,如何應對“生成”,怎樣處理“預設”與“生成”在課堂教學中的關系,使“生成”與“預設”共舞,是我在教學中一直關注的問題。本文就談談我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要為“生成”而精心“預設”
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的差異和思維難以預料,實際教學中總會有些不期而遇的問題。面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預設,才能“臨危不亂”。在教授八下Unit 3 Reading 部分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 時,原先教案設計是想問同學們當9.11事件發(fā)生時,你們都在干什么。當我拿出一張圖片問同學們“what is the building? What happened in the picture?”時,全班居然沒有一個人舉手回答,只聽見有人用中文在那里議論,這么高的樓怎么會起火了呢?我接著又問“Do you know when it happened? Don’t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it?”我瞪大了雙眼驚訝地問,還是鴉雀無聲。看來,我真的是對學生一點都不了解,又怎能談得上靈活應對呢?從上面的例子中還可以看出,我們有些教師,備課時只圈畫了個大路子,把更多的課堂空間留給教學生成。試想,如果我們課前備課時沒有對教學方法、途徑精心選擇,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會出現(xiàn)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接下來需作出哪些相應的安排,我們怎么希冀學生課堂教學頓悟和靈感創(chuàng)造出無窮的精彩呢?所以我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既要吃透教材,考慮到所教內容的知識點、邏輯關系,可能引起學生爭議或難以理解的問題等,又要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言行進行充分預設,做到心中有數、臨場不亂。
二、及時調整預設,創(chuàng)造精彩生成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預設再周全,它畢竟是預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順學而導,必要時要調整原先教學預案,促進教學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的和諧發(fā)展。一次聽七(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Period 1 時,上課教師要求同學們看圖就A:What do you do ? B:I’m a ……,進行 pairwork,當叫到最后一對學生站起來,就圖上內容student 對話時,B回答道“I’m a teacher.”顯然B回答錯了,這位教師只是糾正了她的答案you’re not a teacher, you’re a student. 然后為了引出 I want to be a ……做了如下過渡: I know you’re 14 years old now. You’re students. But after 10 years, you will not be students. I want to know what do you want to be. You can say I want to be a teacher. 課后我們對她的這一過渡提出了意見:她完全可以從B學生的回答I’m a teacher下手,直接引出I know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而不用費那么大的力氣,按照原先設計好的預案,繞了一個大圈子才引出I want to be a ...這樣顯得課堂教學既流暢又節(jié)省時間。但是我們就是很死板,不知道及時調整預設,創(chuàng)造精彩生成。所以在實施預設教案的進程中,教師只有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想法、創(chuàng)見等精彩瞬間,甄別優(yōu)劣,選擇恰當的問題作動態(tài)生成的“課眼”,因勢利導選擇原來的教學程序或內容,自然地變?yōu)閯討B(tài)生成,讓課堂教學在健康有效的軌道上發(fā)展,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課堂生成。
三、珍視生成資源,超越預設目標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和學生的理解過程都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之中。每個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習慣與興趣,經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嘗試、推理、交流等活動探索知識,由于學生的差異,可能生成不同的見解和方法。珍視這些生成資源,合理組織、利用,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認識成果。比如在我的一節(jié)校公開課八(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Period 3 教學時,首先我讓學生就書上的Part 4 做了一個調查,然后 make a report: ××× was doing at 9:00am last Sunday,為了引出下文3a中的幾個生詞,我做了如下過渡:I think you all had usual experience, That isn’t amazing. But Ted had an unusual experience last Sunday. Can you imagine what happened to Ted? 于是我就引出了unusual experience, amazing , imagine 四個生詞,教同學們讀了單詞之后,我就讓同學們閱讀3a的文章了。課后老師就對這一步驟提出了意見:為何不珍視這幾個生成的單詞,培養(yǎng)同學們發(fā)散性思維能力,讓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unusual experience. 我可以這樣接下去問:What does unusual experience mean to you? What’s your unusual experience? You can say it like this: I had an unusual experience. It is when...這樣既可以充分開動同學們的腦筋,增強學生學習熱情,促使他們更積極地使用英語,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因此在教學實施階段,一方面要對課堂上無價值的生成予以正確引導,一方面又要對極富價值的創(chuàng)造火花予以引燃,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寶貴的教學資源,從而超越預設的目標。
開放對應于封閉,生成對應于預設,教學是預設和生成、封閉和開放的統(tǒng)一體。深陷在“預設”的窠臼,統(tǒng)得過死,就會把學生引入幽深的峽谷,而純粹的“生成”也屬空中樓閣,矯枉過正。因此,我們應在預設基礎上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與主動建構,更多地關注師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讓“預設”與“生成”共舞,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語文課標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對學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吸納語文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滋潤靈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所以,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把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作為課程目標的一種課程價值取向,立足學生成長,使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們自身的體驗和個性心理特征受到尊重。
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在物質條件不斷改善、不斷滿足的同時,卻日益感到精神上的空虛。究其根源,乃是教育上長期以來缺乏人文內涵,許多受教育者"只有技術,沒有文化",缺乏社會理想和人文關懷,對社會、倫理、生態(tài)、文化等方面缺乏應有的認識和重視。康德說,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說,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業(y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人更加和諧和持續(xù)地發(fā)展,從而更有價值地生活。
在強烈倡導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處于新課改前沿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喚醒學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將成為語文教育的核心內容并伴隨語文教育活動的始終。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育實現(xiàn)人文性卻成了海市蜃樓、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語文教學過于強調工具性,教的是字詞句段篇,考的是聽說讀與寫,關注度是知識的傳授,成績的提高,想盡一切可能的辦法去提高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教學中,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課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閃爍?
人文主義認為,教育應專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養(yǎng)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yōu)先追求的目標。而人格和個性的培養(yǎng)應是在"潤物細無聲"般的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的。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下面,談一下筆者的看法。
一、"我的眼中只有你"――以人文本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營造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氛圍。
老師是許多學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師的言行舉止、人文素養(yǎng)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豐厚的人文素養(yǎng)去影響學生,要摒棄師道尊嚴,多一些"微笑"與"溫暖",少一些"冷眼"與"無情",容許學生自由活動,容許學生提問質疑,打破教師的"權威",把學生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只有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關愛呵護學生的心靈,用時代的人文精神和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才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潛能。教學中要站在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高度,為學生的發(fā)展而教,依照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設計教學,真正發(fā)揮教人以生命智慧,給人以健康心靈的教化作用,引導并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和諧地發(fā)展,為生命個體的發(fā)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二、"得來全不費工夫"――注重生成
葉瀾教授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課堂生成是“無法預約的美麗”。生成的課堂,教師不是在執(zhí)行教案,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并與學生積極互動,根據實際隨時調整教學。面對在教學過程中涌現(xiàn)出的新的超乎預設的生命信息,教師應該關注和尊重學生在過程中的經歷和體驗。
1、關注細節(jié),滲透人文
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能生成一次精彩。細節(jié)體現(xiàn)教育智慧。教師要做有心人,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慧眼,關注細節(jié)。
我們在公開課中經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個學生沒讀完,老師也會耐心地等待他讀完,甚至把話筒對著他,把他(她)的朗讀聲擴出來予以鼓勵。這些細節(jié),真正凸顯了教師的人文關懷。
在教學《信任》一文時,當學生產生信任危機時,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當學生默寫生字出錯時,老師一句“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默寫正確”用信任取代了懲罰,從文本演繹到了生活,以人為本,抓住細節(jié),充分利用生成資源,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任的內涵,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凸顯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此時無聲勝有聲。
2、捕捉情感,彰顯人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心中不知不覺的做出相應變動。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蘊藏著教學的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情感的變化,智慧處理,巧妙引導,發(fā)揮教育機智,促進有效生成。
在進行《我很重要》的教學時,教師用心傾聽,用情感受,用靈動的教育機智敏銳地捕捉到課堂生成的契機――-學生朗讀時情感的欠缺,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對學生巧妙地進行了生命教育,防止學生在成長中迷失,不僅關注文本,更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充分彰顯了人文精神。
3、挖掘本質,體現(xiàn)人文
要形成一個良好的數學教學風格 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堅定數學信仰,教師要樹立積極向上的數學價值觀,堅信數學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力量。數學教師的數學信仰從教學中自然的反應出來,這對學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教師的數學信仰表現(xiàn)在:喜愛數學、敏銳的觀察數學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作用;善于表達數學,在課堂中具體表現(xiàn)為了解數學歷史,向學生灌輸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中數學所起的作用。初等數學應用于農業(yè)社會;高等數學應用于工業(yè)社會;現(xiàn)代數學應用于信息社會。當前高速發(fā)展的網絡信息技術處處離不開數學。在課堂上引入數學概念或講解數學方法時,應自然的把數學概念化、具體化,講數學方法與社會某一方面的進步聯(lián)系起來,更要不斷的追求新知識,調整自己的知識體系,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適合時代要求。把數學的學習橫向聯(lián)系,而不僅只局限于數學一科內。教師首先要盡可能的學習數學在各方面(科學、工業(yè)、農業(yè)、生活、市場等)的應用。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當今,經常組織數學應用的教學,重視課本上實踐、活動課的教學,讓學生感覺數學不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并能主動利用信息知識手段輔助教學。只有發(fā)達的數學才能造就發(fā)達的社會,這些都是數學信仰的有理見證。
二、數學教育觀念要適合時代的發(fā)展。當前課堂教學決不能是教師的一言堂,一定要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已不是教師怎么能教好,而是教學生如何學好。所以要樹立民主的數學教育觀念――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及自由思想)。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做朋友,了解學生對數學教學的感受、體驗。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數學問題,拉近師生的感情距離,讓師生在數學教學中能產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對數學的美好感情,這對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起很重要的作用。數學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數學能力,引導學生對數學方法的掌握,真正領會學生是掌握知識的第一動力的價值。
三、數學教師要具備高雅的數學氣質。具體表現(xiàn)為:簡潔的語言、深刻的道理、廣博的知識、精湛的解釋、嚴謹的推理、直觀的圖示、美的板書、歷史的出處于沿革,這些都是高雅數學氣質的體現(xiàn)。如對勾股定理的講授,讓學生了解它是與平行公理、三角形的內角和均等價的重要命題,它直接導致無理數并引發(fā)第一次數學危機;它還是我國輝煌數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對這個定理的教學要同時兼顧三種價值:傳授集合知識,培養(yǎng)知識能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正是因為這個定理十分著名,應用非常廣泛,所以這個定理的教學歷來是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如何從數以百計的證明中選出一個來給中學生講解呢?教師可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展現(xiàn)自己的風格,這些都是數學教師高雅的數學氣質。
四、數學教師要重視“自我”的講述。熱情洋溢、清晰的語言、豐富的表情、沉默與思考、有計劃的重復、讀寫與材料、視聽教具,這些都能反映教師的教學風格。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評價他的兩個導師狄拉克和海森伯的不同教育風格:狄拉克表現(xiàn)出簡單、直接、原始的邏輯性,他的工作沒有任何渣滓直達深處,直達宇宙的奧妙,正如“秋水文章不染塵”;而海森伯歲表現(xiàn)的朦朧不清楚,但總能給人很多思考的線索。所以高層次的教學是一個完美的自我設計,具有獨特性、個體性,是具有風韻魅力的教學,優(yōu)質教學成功的教學經驗是理解教學方法,不盲目追求一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獨有的自我。
五、設問手段應做到標新立異、寓趣于問、層層遞進、靜中設疑、因人施問、靈活多變;提出新問題、有價值的問題、高難問題、興趣問題、歧義問題、反問問題、多樣性問題、制造問題鏈、激活關鍵點,鼓勵學生對對知識問題的反饋,引發(fā)學生發(fā)表個人意見澄清問題,生成共同探討問題的環(huán)境,避免教師一言堂。并根據學生本身的差異進行設問,讓不同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和成功的喜悅,使其在各自現(xiàn)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六、使用刺激的手法,指導發(fā)現(xiàn)醞釀概念,迎合學生口味,鼓勵大膽探索,傳播“數學是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學科”的概念,誘導學生開拓思路,獎勵獨創(chuàng)思維,對于學習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及時提出表揚、推廣,提倡獨立思考的精神,向傳統(tǒng)文本挑戰(zhàn)。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一、反思傳統(tǒng)法律教學的缺失
在傳統(tǒng)的法律教學中,教師的授課方式是近乎刻板和僵化的,通常都要逐一講解各種法律名詞的概念、分類、基本原則、構成要件,然后再進行必要的法理分析,自始至終,教師都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照本宣科,自行其是,學生只能唯唯諾諾,照單全收,本應充滿靈性的教學過程變成了枯燥的單向灌輸,缺乏生機與活力。不能否認,很多教師教學態(tài)度極為認真,他們精心準備教案,辛苦籌劃教學環(huán)節(jié),唯恐不能將所知所學一股腦傳授給學生,但是,有好的動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正如同志所說:“一個人做事只憑動機,不問效果,等于一個醫(yī)生只顧開藥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個黨,只顧發(fā)宣言,實行不實行是不管的。試問這種立場也是正確的嗎?這樣的心,也是好的嗎?……我們判斷一個黨、一個醫(yī)生,要看實踐,要看效果。”這段話深刻揭示了動機至上、枉顧效果的危害。
在法律課堂上,從理論到理論,從條文到條文,也許教學計劃會如期完成,但學生能得到多少收獲,受到多少啟發(fā),卻是要打問號的。其實,任何課程的教學都不應脫離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以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yǎng)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yǎng)方案。這一綱領性文件為所有高職院校指明了方向,它們與本科院校不同,培養(yǎng)的是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其中,特別強調“應用”二字。那么,在法律教學中,也應努力貫徹這一宗旨,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是只會埋頭做筆記的速記員,而是勤于思索、樂于探究、勇于參與的多面手,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通過學習與實踐全面提升個人素質。
二、讓法律走向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
1、巧妙提問,重現(xiàn)生活。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反映統(tǒng)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當它以條文形式呈現(xiàn)時,語言極其精煉,概括極為抽象,對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而言,要深入理解其內涵和本質,難度不小。我們應該明白,法律并非憑空搭建的空中樓閣,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來源于生活,提煉自生活,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老師所要做的,就是讓法律回復到它最本真的狀態(tài),即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狀態(tài)。如果把課本上的法律比喻為一棵徒有枝干的大樹,老師就是點石成金的魔法師,手揮目送間,豐滿其枝葉,肥沃其土壤,最后,令其蓊蓊郁郁,蓬勃繁茂。
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用開放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導到與所學知識密切相關的環(huán)境中來,讓他們產生真切的感性認識。所謂開放性問題是指限制條件少、結論并不唯一的問題,它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去固守現(xiàn)成的答案。比如,“衣衣不舍”服裝店在銷售羽絨服時,故意抬高原價,虛假打折,然后謊稱門面到期,虧本促銷,問此種行為違反了何種法律規(guī)定?這就屬于那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能把前后知識貫穿融通,鼓勵學生去尋找其中隱藏的線索。有同學反應很快,說該店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禁止欺詐經營的規(guī)定,有的說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作引入誤解的虛假宣傳的規(guī)定,還有的說違反了《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關于誠實信用原則的規(guī)定,所有這些表述都是正確的。在即興問答中,學生豐富了自己原先的理解,法律知識也由生硬死板變得鮮活靈動,逐漸內化于大家心中,教學目的由此得以實現(xiàn)。
2、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生活。學生有兩個世界:一是囿于課堂,由老師、同學、教材共同組成的狹小的世界;二是課堂之外“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的世界,而生活,更多是在窗外,在那片更宏大更寬廣的天地里。教師應該充當引領者和開拓者,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資源,讓學生飛得更高,看得更遠,在教室里就體驗真實的生活。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把富有思想性的生活同教學結合起來,依我看,這就是學校里人們常說的,也是大家所期望的和諧。”
例如,在講授婚姻法律規(guī)范時,可引入在天涯社區(qū)備受關注的熱帖來說明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北大博士毆打岳母六次驚動110》,此案曾被央視《今日說法》予以跟蹤報道。具體做法是: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板塊,原告訴訟人,被告訴訟人以及主審法官,每個板塊的同學自由組合,形成團隊(3~5人左右),然后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網絡搜集資料。原告訴訟人要寫出民事狀,包括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要求條理分明,格式正確;被告訴訟人則根據對方訴狀寫出答辯意見;主審法官的工作是精研法律條款,查閱相關判例,做好充分準備。一切就緒后,三方同學就在課堂上展開模擬審判,最終要明確的是,子女對父母經濟上的必要幫助和精神上的關心照顧是無條件的,相應的,父母也應尊重成年子女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在模擬法庭中,老師不是袖手旁觀的看客,而是把握庭審進程的“裁判員”,隨時指正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應用謬誤,對學生的表達與溝通保持高度關切,之后,點評各人表現(xiàn),總結經驗教訓,讓大家真正理解法律,體驗生活。
3、積極組織,參與生活。如果說模擬審判是在泳池里戲水,那么到武漢各級法院觀摩真實庭審則是到大海里搏擊,更直觀、更精彩,也更有沖擊力。學生的視角可以轉向更廣闊的社會,由一個個正在發(fā)生的案例去感悟法律精神,培養(yǎng)法律素質,在實踐中檢驗課堂知識。另外,學習《道路交通安全法》時,可讓學生走上街頭,擔任義務交通協(xié)管員,他們在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紅燈停、綠燈行的同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升華自覺守法的境界。再如,講完《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可組織辦報比賽或演講比賽,主題是――“我的網絡宣言”,啟發(fā)大家注意網絡自律,健康進行網絡交往。與課堂教學相配合,還可組織《民法通則》搶答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辯論賽――“是否贊成餐廳禁止自帶酒水”,策劃《環(huán)境保護法》宣傳周――“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鼓勵學生爭當“環(huán)保達人”。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擴展知識技能,完善求知方法,構建立體知識體系,最終達到讓法律教學超越課本、走向生活、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武漢民政職業(yè)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何洪.對話:課堂教學的理性境界.素質教育大參考,2006.1.
作為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yè),敬業(yè)和執(zhí)著,同時還要正確認識自我的地位與價值。現(xiàn)階段,各種浮躁、利己、拜金等不良風氣在我們教師周圍蔓延,教師如何看待自身的社會地位與待遇,直接影響教師能否熱愛教育,忠實于教育,奉獻于教育。因此,教師要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而這種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往往就體現(xiàn)在教師對教育的愛和責任上。
教育是愛的事業(yè),這種愛高于母愛,大于友愛,勝于情愛,是嚴與愛的結合,是理智的科學的愛,更是積極主動的愛。愛自己的職業(yè),把自己的職業(yè)當作事業(yè)來做,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親其師,進而信其道。我們說,熱愛教育就應熱愛學生,這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要求,是學生情感的需要,是教育的感情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的主要因素,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有了愛,就會使師生關系達到高度的和諧。反過來,學生也會在愛的呼喚中,把教師視為自己的貼心人,對教師產生由衷的感激之情,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的電磁波,這也會成為促進教師不斷成長和發(fā)展的強大動力。總之,愛是連接師生情感的紐帶,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二、加強業(yè)務修養(yǎng),勤練內功
新課標下的教師,應具備全新的教育理念、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因為新課程賦予了課堂教學新的內涵,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課程理想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有怎樣的教育理念就會有怎樣的教學方法,教育理念對教學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只有在教育理念的統(tǒng)領下,才能充分發(fā)揮功效。教師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師對教育工作本質的理解,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和教學行為,甚至還間接地影響著未來教育的發(fā)展。
教學,一切源于課堂;課堂,一切服務教學。要能靈活地駕馭課堂,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要精通學科基礎知識,明確基本觀點,了解最新進展。如何加強自身的業(yè)務修養(yǎng),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勤讀書,勤讀專業(yè)理論的書籍
作為“一頭挑著學生今天,一頭挑著祖國未來”的教師,必需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教師唯有博覽群書,才能有廣博的知識,才有一顆充實而又空靈的心,識得書中真味,不被紅塵世俗所充塞。多讀專業(yè)書,能讓我們在這塊沃土上吸收豐富的專業(yè)營養(yǎng),使自己的研究和探索進行得深入,使自己在學科領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有自己的教學個性、風格和特色。
當然,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不僅僅讀的是某一領域的專業(yè)書籍,還應當了解其他領域的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這樣才更有利于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全面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
2.加強與校內同行之間的交流,實現(xiàn)互助成長
《禮記?學記》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們身邊每一位同事都有他的閃光點和才能,我們要以欣賞的眼光學習和借鑒他們的實踐經驗,學習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要主動參與學校組織的教學公開課、教學論壇、專題講座等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與同事一起分享教學的信息,交流教學教研方法。
3.加強名師對話,向名師學習
加強名師對話,向名師學習,有利于增長自己的見識,有利于自己在教學中少走彎路,有利于樹立自己趕超的目標,并激起與名師比看齊行的欲望。雖然我們與名師面對面的交流的機會較少,但我們可以通網絡搜尋,找到名師的博客,從他們的博客中,分享他們的成長經歷和優(yōu)秀成果,讓自己擺脫孤獨處境,助推我們的專業(yè)成長。當然,向名師學習,不能盲目跟從,一定要站著,不要跪著,一定要思考著,不要瞎忙著,要善于結合自己的教學積累去細細地品味、感悟和消化,不能一味地“拿來”,使自己的頭腦,自己的課堂變成別人的跑馬場。
4.提升科研素養(yǎng)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學習―教學―研究―教學―再研究―再學習”也必將成為教師的理想工作模式。
搞不搞研究,會不會研究,是“教書匠”與“名師”的分水嶺。縱觀一些名師的成長,都與他們積極地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有關。教育研究,能引領我們教師專業(yè)成長;教育科研,一端連著教師的業(yè)務學習,一端連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是教師發(fā)展的核心。
進行教育科研,是教師的職責;進行教育科研,是教學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是探索教學規(guī)律的需要;也是促進自己不斷成長的需要。
教學和研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只教學不研究,終年在事務中打圈,教學遲早會陷入高原;只研究不教學,時常在空中樓閣上跳舞,研究最終會成為無源之水。我們一線教師只有將教學和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我們的業(yè)務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才能得到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成長才不會成為空談。
三、加強自身對教育教學的反思
加強自身對教育教學的反思,要時常做到自省、慎獨。“沒有反思的教師,不會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魏書生說過:“一件事有一百種做法。”語文開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導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經常運用的幾種導入方法公布于此,與廣大同仁分享。
1 溫故導入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溫故舊知識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我給《我的空中樓閣》所設計的導語是這樣的:“初中時,我們學過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這間‘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樣的呢?(學生回顧:‘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破舊的陋室,在劉禹錫眼里卻充滿了清幽雅靜的情趣。今天,我們再去參觀一間山澗小屋,去欣賞李樂蔚筆下‘陋室’的意境。”簡單的一個問題就引起了學生對初中知識的回憶,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探索的欲望。
2 故事導入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先敘述一個與課文內容相聯(lián)系的生活實例或故事,使學生產生學習新課的興趣。例如,教《拿來主義》這一課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天津有位作家叫馮驥才,他訪問法國時,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了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成功,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這時學生立即問“什么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于是我便乘機導入課文的學習。由于導入語的故事已引起了學生對“拿來主義”的興趣,這節(jié)課當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懸念導入
借鑒說書人“且聽下回分解”的奧妙術,其奧妙就在于講到最扣人心弦的時候,有意避而不講,吸引聽眾非聽完不能滿足心愿這個要害處。說穿了,就是善于設置懸念,緊緊吸引聽者的注意力。這種技巧運用于新課的導入之中,以懸念作為學生好奇心的觸發(fā)點,也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欲望,而一經造成這種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不可。這種導入法,也很適用于通訊報道、報告文學、小說、戲曲等課文。總的來說,設置的懸念要做到三個字,即“精”、“新”、“奇”,一下?lián)糁袑W生的興奮點,促使學生構成學習掌握知識的意圖。具體而言,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濃縮全文,也可以從中截取片斷;在技巧上必須發(fā)人深思,留有無窮余味,能引人入勝。
一位教師在講授《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書目》這篇說明文時,說道:“據說,德國柏林圖書館大門口,寫著這樣一句話(板書):‘這里是人類知識的寶庫,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鑰匙的話,那么全部知識都是你的。’這里所說的‘鑰匙’是一個比喻,人們把書目看成‘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板書標題)。那么,什么是書目?現(xiàn)代書目有哪幾種?為什么書目能夠像鑰匙一樣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呢?請仔細閱讀課文。”
這一連串的設問,造成了一個個懸念,從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細心鉆研課文。
4 歌曲導入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老師的導入若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節(jié)課已經成功了一半。中學生大多愛聽歌曲,許多學生都隨身攜有MP3、MP4等,利用課余時間聽歌,有時甚至兩人合用一個聽。鑒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時,就從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學生對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從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結”。教《鴻門宴》時,讓學生聽屠洪剛的《霸王別姬》,音樂響起,學生立即被歌曲中所傳達出來的項羽對虞姬的萬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無奈深深吸引,然后再問:“曾經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怎么會淪落到如此下場呢?讓我們共同走進司馬遷之《鴻門宴》。”這樣便將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恰當的軌道,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角色。
5 應變導入
日常教學中,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特殊情況,使課堂氣氛變得嚴肅、凝重,影響教學效率。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靈活多變的引導方法。特級教師錢夢龍有一次在武漢給近千名語文老師上示范課,學生和聽課老師早就在靜靜地等著,看上去課堂是那樣嚴肅、緊張,這時,只見錢老師一臉輕松地走上講臺,親切地對學生們說:“我讓大家猜個謎語,好不好?”學生先是全都一愣,隨即又都同意了錢老師的提議。“雖然發(fā)了財,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同學們認識的人。”偌大的課堂靜得出奇,不一會,一位大膽的同學舉手示意,信心十足地回答:“錢夢龍。”頓時,全場歡笑,緊張氣氛一掃而空。接下來,教學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