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4 17:16: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朱自清散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首先表現在語言的真切描繪上。語言,不像繪畫,它是一種間接表述形象思維的工具。語言本身不能直接顯示實體形象,必須通過語言誘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在讀者頭腦中再現思維的形象。因此,語言描述性的強弱決定了語言形象性的高低。晉代陸機在《文賦》中提出:“雖離方遁圓,期窮形而盡相”,把語言準確描繪事物的形態、相貌作為寫作的最高原則。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進一步論述道:“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印字而知時也。”劉勰認為,語言的描寫確切,來源于作者觀察的精細;具體描述應與客觀事物的特征“密附”,達到“毫芥”畢現,完全符合客觀事物的特征。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描述性極為鮮明,他善于以準確、凝煉的語言確切、精細地描繪事物的形狀、色澤、音響、質地等,使人讀了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綠》)
朱自清這段關于“梅雨潭”的描繪,充分體現出他語言的造型美的特點。未見其形,先聞其聲,聞其聲后即見其形,由遠及近,逐步展現出瀑布的各個側面,形成一幅不斷變化著的立體畫面。“花花花花”,四個字重疊摹聲,使人覺得悅耳動聽,富有節奏感,也給人一種長流不斷的感覺。“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這句中用“鑲”而不用“處在”、“卡在”,形象地寫出了瀑布遠觀的靜止狀態。“兩條濕濕的黑邊兒”更是黑白分明,突出了遠觀的裝飾美,視覺形象美好而鮮明。“一帶”是寫瀑布的平展形狀,“白而發亮”寫出瀑布遠觀的光澤。然后,由遠及近,聲音分外響,形狀也發生了變化。“瀑布從上面沖下”,一個“沖”字寫出瀑布奔流的氣勢;以“綹”形容瀑布,可以看出此時可以分辨出千絲萬線的水流,與上文遠觀的平整光滑的感受不同了。接下來更細致地描繪出瀑布撞擊到巖上棱角時的情況:“飛花碎玉般亂濺”,寫出水滴濺到人身上的情景,賦予水花以靈性。整段文字,以出神入化的語言,細致入微地摹形繪聲,描繪出一個令人神往的立體的大自然景觀,給人以巨大的藝術享受。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描述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善于以文字作畫涂色設彩,使畫面氣韻生動,具有傳神的色彩造型美。他的散文善于根據抒情寫意的需要,或濃墨重彩,或素妝淡彩,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梅雨潭”的綠,呈現為豐富多彩的色澤美,那綠是“滑滑的明亮”的,“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綠色令人感覺溫潤而舒暢,充滿了靈氣與生機,使人心醉而神迷。
朱自清寫夜景也能揮灑色彩,渲染出不同情調的夜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這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這是《荷塘月色》中的月夜,月亮的純凈、柔和遍布紙上,荷塘的綠色,染得霧也變成青色,的確給人以“籠著輕紗的夢”的奇妙感覺。
朱自清不僅以富于變化的帶有色彩的語言描繪事物本身的色澤,而且令人嘆服的是他能給原本無色的事物敷彩涂色,寫出事物的神韻: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春》)
雨本無色,但雨中的樹葉“綠得發亮”、小草“青得逼眼”,春雨像煙霧籠罩著大地的一切,連明亮的燈光,也在煙草中染成了“黃暈”,借樹葉、小草、燈光的色彩來渲染春天的細雨,于是春雨也變成色彩繽紛的雨了。
朱自清散文語言的造型美還表現在對動詞的準確選用上。古人“煉字”、“煉詞”常常是在動詞的選用上下足功夫。有人甚至說:“一個使用得好的動詞,可以使一千個形容詞相形見絀。”動詞使用得精當,可以傳達出所描繪事物的神韻。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地,綠綠地。”(《春》)這里用“鉆”字,而不用“長”或“冒”字,因為“鉆”字寫出了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表現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一個“漏”字確切地描繪出路燈光線黯淡,樹葉左遮右擋,幾乎看不見路燈的情景,更襯托出荷塘環境的幽僻。
“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綠》)這一段文字,將靜態的梅雨亭,化成動態的蒼鷹,又以一個“浮”字,化靜為動,既寫出梅雨亭“上下空空兒的”,似凌空而飛的氣勢,又準確地寫出梅雨亭靜止不動的特征。這些動詞,準確傳神,言有盡而意無窮,十分耐人尋味。
“這么著每樣吃點兒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飯局,還盡可以從容地去。但是要老資格的茶客才能有這樣的分寸;偶爾上一回茶館的本地人外地人,卻總忍不住狼吞虎咽,到了兒捧著肚子走出。”(《說揚州》)
這段描寫人物的白描文字,以準確的動詞,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人物的神態。一個“捧”字,把那些沒有經驗的茶客,為揚州茶館的小吃所吸引,直吃到實在吃不下去,撐得“捧”著肚子走路的形神活畫出來,令人讀后忍俊不禁,啞然失笑。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其名作《隨園詩話》中說:“一切詩人,總須字立紙上,不可字臥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臥:用筆亦然。”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字字“立”,句句活,鮮明生動、形象,具有極強烈的造型美,塑造出了一個個形、聲、色、味畢現的立體畫面,具有出神入化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的《春》最短,包含標點符號,一共656個字。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作者抓住春的特點,用火熱的情感、清麗的色彩,通過有層次的、生動的描繪,畫出了生機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創造力,贊美春天的無限希望,傳遞出作者內心蘊涵的蓬勃向上,對春天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
(來源:文章屋網 )
2、這時我們都有了不足之感,而我的更其濃厚。我們卻只不愿回去,于是只能由懊悔而悵惘了。船里便滿載著悵惘了。直到利涉橋下,微微嘈雜的人聲,才使我豁然一驚;那光景卻又不同。右岸的河房里,都大開了窗戶,里面亮著晃晃的電燈,電燈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閃閃不息,正如跳舞著的仙女的臂膊。我們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搖籃里一樣,倦了的我們便又入夢了。那電燈下的人物,只覺像螞蟻一般,更不去縈念。這是最后的夢;可惜是最短的夢!黑暗重復落在我們面前,我們看見傍岸的空船上一星兩星的,枯燥無力又搖搖不定的燈光。我們的夢醒了,我們知道就要上岸了;我們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載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載自《荷塘月色》
4、柏林的街道寬大,干凈,倫敦巴黎都趕不上的;又因為不景氣,來往的車輛也顯得稀些。在這兒走路,盡可以從容自在地呼吸空氣,不用張張望望躲躲閃閃。找路也頂容易,因為街道大概是縱橫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最大最闊的一條叫菩提樹下,柏林大學,國家圖書館,新國家畫院,國家歌劇院都在這條街上。東頭接著博物院洲,大教堂,故宮;西邊到著名的勃朗登堡門為止,長不到二里。過了那座門便是梯爾園,街道還是直伸下去--這一下可長了,三十七八里。勃朗登堡門和巴黎凱旋門一樣,也是紀功的。建筑在十八世紀末年,有點仿雅典奈昔克里司門的式樣。高六十六英尺,寬六十八碼半;兩邊各有六根多力克式石柱子。頂上是站在駟馬車里的勝利神像,雄偉莊嚴,表現出德意志國都的神采。那神像在一八零七年被拿破侖當作勝利品帶走,但七年后便又讓德國的隊伍帶回來了。
――《溫州的蹤跡二?綠》(1924年)
水面常如鏡子一般。風起時,微有皺痕;像少女們皺她們的眉頭,過一會子就好了。
――《阿河》(1926年)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1927年)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1932――1933年)
月亮上來了,卻又讓云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里,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
――《松堂游記》(1935年)
在這些喻體的詞語里有小姑娘(十二三歲的小姑娘、鄉下姑娘等)、少女、處女、、美人和等。作者在比喻中用女子作喻體,除了貼切之外,還增強了比喻本身的美感。
朱自清在比喻中之所以對女子情有獨鐘,是因為他將女子看作是美的化身。他在《女人》一文中寫道:“我所追尋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發見的女人是什么呢?這是藝術的女人。……藝術的女人便是有著美好的顏色和輪廓和動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態,使我們看了感到‘自己圓滿’的女人。這里有一塊天然的界碑,我所說的只是處女,,中年婦人,那些老太太們,為她們的年歲所侵蝕,已上了凋零與枯萎的路途,在這一件上,已是落伍者了。”也就是說藝術中的女人才是他理想中的女人:因為她們是自然健康且有生氣靈動的女人,如同“新鮮的微風吹動我的衣袂,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歌聲》1921年)。給人帶來溫馨和活力。
朱自清寫健康女子的文字:
柏林市內市外常看見運動員風的男人女人。女人大概都光著腳亮著胳膊,雄赳赳地走著,可是并不和男人一樣。她們不像巴黎女人的苗條,也不像倫敦女人的拘謹,卻是自然得好。有人說她們太粗,可是有股勁兒。司勃來河橫貫柏林市,河上有不少劃船的人。往往一男一女對坐著,男的只穿著游泳衣,也許赤著膊只穿短褲子。看的人絕不奇怪而且有喝彩的。曾親見一個女大學生指著這樣劃著船的人說,“美啊!”――《柏林》(1933年)
朱自清寫一個生氣靈動的“”跳舞的場景:
我看了一個意大利女子的跳舞:黃昏的電燈光映著她的微紅的兩臂,和游泳衣似的粉紅的舞裝;那腰真軟得可憐,和麥粉搓成的一般。她兩手擎著小小的鈸,鈸孔里拖著深紅布的提頭;她舞時兩臂不住地向各方扇動,兩足不住地來往跳躍,鈸聲便不住地清脆地響著――她舞得如飛一樣,全身的曲線真是瞬息萬變,轉轉不窮,如閃電吐舌,如星星眨眼;使人目眩心搖,不能自主。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1925年)
由此可見朱自清在比喻中選用女子作喻體,并非只是取其自然的美態,更有主觀上的對生氣勃勃而不是病懨懨的女子的偏愛。因此造就了朱自清的比喻中用女子作喻體時表現出來的活潑可愛的特質。
朱自清喜用女子作比喻中的喻體不能不說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學的影響和滋養,特別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它是朱自清非常喜愛的作品。《聊齋志異》寫了很多妙齡女子,年齡大多是十三四歲到十八九歲,容色娟好,好似荷粉露垂,杏花煙潤,嫣然含笑,媚麗欲絕。而朱自清比喻中的喻體寫美人的胳膊、體態和神情等都能從《聊齋志異》中見到它們的影子。如:
岸上原有三株兩株的垂楊樹,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搖曳著。它們那柔細的枝條浴著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纏著,挽著;又像是月兒披著的發。而月兒偶然也從它們的交叉處偷偷窺著我們,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樣子。――《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1923年)
那花真好看:一縷縷垂垂的細絲,將她們懸在那皴裂的臂上,臨風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妝的,像兩頰又像雙臂,像胭脂又像粉……――《一封信》(1927年)
而《聊齋志異》中寫女子:“視之年十八九,儀容秀美,袍服炫麗,溫婉可愛。女出臂挽之,臂膩如脂,熱香噴溢;肌一著人,覺皮膚松快。……鄉中少年聞其美,神魂傾動。”(《績女》)“呼妹出拜,年約十三四,肌膚瑩澈,粉玉無其白也。”(《素秋》)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朱自清曾在《女人》一文中詳細地寫了自己心儀的藝術中的美女,就如同《紅樓夢》中的晴雯:
《紅樓夢》里說晴雯的“水蛇腰兒”,都是說腰肢的細軟的;但我所歡喜的腰呀,簡直和蘇州的牛皮糖一樣,使我滿舌頭的甜,滿牙齒的軟呀。腰是這般軟了,手足自也有飄逸不凡之概。你瞧她的足脛多么豐滿呢!從膝關節以下,漸漸的隆起,像新蒸的面包一樣;后來又漸漸漸漸地緩下去了。這足脛上正罩著絲襪,淡青的?或者白的?拉得緊緊的,一些兒縐紋沒有,更將那豐滿的曲線顯得豐滿了;而那閃閃的鮮嫩的光,簡直可以照出人的影子。你再往上瞧,她的兩肩又多么亭勻呢!像雙生的小羊似的,又像兩座玉峰似的;正是秋山那般瘦,秋水那般平呀。肩以上,便到了一般人謳歌頌贊所集的“面目”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她那雙鴿子般的眼睛,伶俐到像要立刻和人說話。在惺忪微倦的時候,尤其可喜,因為正像一對睡了的褐色小鴿子。和那潤澤而微紅的雙頰,蘋果般照耀著的,恰如曙色之與夕陽,巧妙的相映襯著。再加上那覆額的,稠密而蓬松的發,像天空的亂云一般,點綴得更有情趣了。而她那甜蜜的微笑也是可愛的東西;微笑是半開的花朵,里面流溢著詩與畫與無聲的音樂。
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1931年曾留學英國,漫游歐洲,雖時間短暫,但是英國文化對于他的影響卻非常深遠,特別是在他的散文方面。但是探索朱自清散文與英國隨筆之間的淵源關系卻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另外也頗為困難,因為他從未提及過自己受英國隨筆的影響。然而,仔細閱讀其文章,還是能探究到兩者之間的相似與某些淵源。
隨筆在英國經過長達三四百年的流行,有堪與詩歌爭奇斗艷的輝煌成就,是英國散文最興盛發達、最引人矚目的一大品種。朱自清留學期間,雖然英國隨筆已不再是興盛繁榮期,但是作為英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散發著光彩。因此,我們不能否認他受英國隨筆的影響,這些我們可以從他的散文理論、創作內容和藝術特征中尋找一些端倪。
一、散文理論
魯迅先生說過,“五四”時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這一客觀現實,不僅表現為散文創作的繁榮,而且給中國現代散文理念的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朱先生正是在這個氛圍里,不僅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之作,而且在現代散文理論建設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英國隨筆的靈活寫法和表現內容的隨意,給“五四”時期的年輕人帶來新鮮的氣息,朱自清先生敏銳地借鑒并運用英國隨筆這一文學樣式來豐富自己的散文,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1.重個性,意在表現自己。
英國隨筆藝術的首要特質便是“個性化”。自從蒙田新創隨筆體裁,并自稱“我寫我自己”以來,無論是培根式的論說文,還是蘭姆式的絮語文,英國隨筆都是作家個人向公眾剖示自我內外面生活、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種有效方式。隨筆家總是以個人的立場、眼光和興趣為出發點,去觀察、體驗、品評人生世界的五光十色,把自己的閱歷、觀感、意想和判斷作為題旨,統率零散瑣碎的題材,從而在每篇作品中留下鮮明的個人印記。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和英國隨筆一樣非常重個性表現。他在《背影》序中談到那幾年的創作時,深有感觸地說:“當時覺得要怎樣寫,便怎樣寫了。我意在表現自己,盡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見,是在讀者。”[1]此時正是“五四”的退潮時期,社會的動蕩不安幾乎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他們的人生追求、生活方式、思想品格乃至審美趣味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以作品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上,朱先生以散文為載體,在抒寫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愿望與追求方面獨樹一幟。在他那精粹的藝術品里,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一顆毫無掩飾地“意在表現自己”的真純的心在跳動。他時而讓我們沉浸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與“荷塘月色”之中,體味那朦朧、靜謐中幽美的詩情畫意;時而抒寫“背影”之情、“亡婦”之戀、“兒女”之憐及朋友之誼,向我們袒露一顆最真摯的心。這“意在表現自己”的具體化與情意化,的確包涵著個人的性格,包蘊著與眾不同的趣味。
2.趣味性。
方重先生曾歸納出英國隨筆的藝術特點:“其一,個人的,坦白的態度;其二,閑適的,懇切的格調;其三,內容以日常的形態,意想,或各自的情感與經歷為宜。”[2]這些界定和論述,代表了我國學者對英國隨筆的基本看法。他們注意到隨筆藝術除個人性之外,還有自由性、親切性、閑適性等特點,而這些特點代表著英國隨筆的趣味性。
朱自清散文同英國隨筆一樣帶有一定的趣味性。我們讀朱先生的散文,就會不知不覺地被其才華所吸引、所感動。從他每一次對自身情感世界和現實環境的探索與表達中,都不難看出其真實的思想品格和充滿活力的審美趣味。的確,我們從朱自清的作品里,同樣見著一個“活潑的真實的”朱自清,一個有著“與眾不同”的審美趣味的作家。如他在著名的散文篇目《荷塘月色》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荷塘月色”圖。他用委婉細膩的筆調勾勒荷塘的環境:幽僻的小路、蔥蔥郁郁的樹木、淡淡的月色、婷婷的荷花、脈脈的流水、斑駁的黑影、稀疏的倩影、和諧的旋律,這些都是從人的五官感覺和美感體驗來把握其外貌、內質及其情態。這一切都說明了朱自清先生觀察生活之細,體驗情感之深。
朱先生主張作品有“味”。他說:“味在題材的深處,須細意尋探,才可得著;得著了味,題材的范圍與性質都不成問題了。味是什么?粗一點說,便是生活,純化的生活!便是‘自我’!”[3]所以,在他的筆下,無論何種體裁、何種文體,都能轉化為優美動人的散文。在抒情、議論、描寫人物,甚至在表現音樂歌聲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的審美傾向,包蘊著與眾不同的趣味。因而,他的散文大都能引起讀者深深的感悟,究其原因,與其散文的自由、親切與真摯不無關系。
二、內容及藝術特色
英國隨筆那種坦白率直、自由灑脫地表達個人的經驗感想、思想情緒、生活態度等的寫作態度和藝術內容,不僅從創作原則上啟發了朱自清把表現真我作為散文創作的一種自覺追求,而且從創作內容上啟發他擴展個性表現的范圍,多側面、多層次、多途徑地顯現個性的復雜統一。
1.內容的廣泛性。
英國隨筆大體上可分為抒情性隨筆和議論性隨筆。前者偏重于記事述感、抒情言志,追求家常絮語般的率真、親切,如哥爾斯密、蘭姆的作品,力求寫得輕松活潑、生動感人。后者偏重于載道說理、議論人生,追求哲理性、邏輯性和論辯性,如布朗、羅斯金的作品,就以議論風生、激情充沛而吸引讀者。而這大體的兩種卻把英國的整個社會面貌全帶入其中,從培根隨筆文章的題目就可以發現他無所不談的特點:《論真理》、《關于辭令》、《談嫉妒》、《談消費》、《父母兒女》等。
縱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們也可大致分為這兩種類型:議論與抒情。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哀韋杰三君》、《旅行雜記》、《海行雜記》等議論性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女人》、《給亡婦》、《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等抒情性散文,同英國隨筆一樣呈現出包羅萬象、無所不談的特點。
2.幽默的敘述格調。
英國隨筆特有的文體筆調和濃厚的幽默諧趣,構成對現代中國散文隨筆藝術直接而顯著的影響。英國隨筆特有的文體筆調,在這指的是蘭姆式的隨筆藝術。其顯著特征是不拘形式,家常絮語,輕松活潑,親切自然。我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壇在英國絮語散文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追求家人絮語般的親切感人效果和自由自在任心閑話的藝術境界的局面。眾多的散文家直接受到英國隨筆藝術的影響,比如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豐子愷、錢鐘書等。曾留學英國的朱自清當然也不例外。幽默的引入也是英國隨筆對我國現代散文藝術影響的結果。“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向就是不懂幽默的民族”,小品文中的幽默味,是在三十年代才逐漸濃厚起來的,這與中國散文受英國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這一幽默品格朱自清在其作品中亦有表現。關于這一點,楊振聲先生曾有一番中肯的評價,他在《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一文中說道:“我覺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風格。你同他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誠懇、謙虛、溫厚、樸素而并不缺乏風趣。”的確如此,朱自清的散文把風華與樸素、幽默與忠厚、腴厚與平淡巧妙地交融在了一起。例如在《房東太太》一文中,作者寫到自己在倫敦的房東太太家里曾經住過一個40多歲的英國人,是個買賣人,窮到連房租也付不出了,不但不付錢,有時連午飯也要叨光。如是者兩個月,太太只得將他趕了出去。作者回國后收到那位房東太太的信,才知道房東太太的小姐卻有點喜歡那個買賣人,大約還跟他來往著。“太太最提心這件事,小姐是她的命,她的命決不可以交在一個‘壞蛋’手里。”――于善意的揶揄中透露著機智與幽默,同時還不失忠厚之情,令人讀來捧腹不止,又深為作者對人對事的濃濃愛意而感動不已。
3.口語化色彩。
在語言上,英國隨筆作家大都主張用活的口語,形成一種近似談話的文體,深入淺出地講述自己的人生觀點和個人遭際,使讀者讀來倍感親切。英國歷史上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小報,它們所刊載的文章多是街頭市民的口味,態度平易親切,內容也多偏向于風土人情和人們的普通生活。無獨有偶,這同樣也是朱自清所追求的語言風格。
朱自清主張“活的口語”寫作,從而形成作品獨特的“談話風”。正因如此,朱自清的散文風格讀來特別親切有味,自自然然。當然,朱自清使用的口語是在作家選擇、提煉之后,重新組織起來的一種現代口語,是一種具有時代特點的“談語風”的藝術語言。既明白如話,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動,優雅雋永,堪稱為一種口語和美文相結合的大雅大俗的文體。例如《倫敦雜記》中《吃的》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吃飯要快,為的忙,歐洲人不能像咱們那樣慢條斯理兒的,大家知道。干嗎要少呢?為了衛生,固然不錯,還有別的;女的男的都怕胖。女的怕胖,胖了難看;男的也愛那股標勁兒,要像個運動家。”這段話,每一句都非常簡短,少則三四字,多也不過十幾字,仔細分析起來,句子與句子之間,還有不少對偶的意味,顯得錯落有致,讀來更是瑯瑯上口,既充分顯示了口語的魅力,又不是完全照搬口語,不作任何選擇,而是一種經過提煉、加工后的口語。
綜上所述,朱自清散文受英國隨筆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并不能把這種影響與關系擴大,因為朱自清散文所表現的內容、語言、情感等都是中國化的。難能可貴的是朱自清先生把兩者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學風格。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2]方重.英國詩文研究集.商務印書館,1939.
我們在《春》中感受到了無窮的生命力,在《荷塘月色》中品味了一次優美的月色,甚至無形的時間都被朱自清給予了輕盈的步態和頑劣的脾性。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朱自清散文集》的文章真是名不虛傳,統一以美相稱。這月下的荷塘仿佛與世隔絕,靜的連掉一根針也能聽見。
風比做渺茫的歌聲。把蝴蝶比作眼睛,星星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五四”以來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論記人、敘事、說理、抒情,都如實抒發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廣大讀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蘊美是文學創作的最高追求,這種內在美通過其獨特的語言風格體現出來。
一、口語入文,樸素清新
關于散文的語言風格,朱自清強調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確提出要用“活的口語”寫文章,認為這樣的文章才能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親切有味”。通俗淺近、明白如話的“口語化”藝術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語言風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語”,以北京口語為主要基礎,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達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識分子口語特點的語言意境。這種境界,既體現出與人交心似的親切、隨和,又具有了一個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組織后的清新、典雅。如《春》里,他不說春天來臨,各種花競相開放,爭妍斗艷,而說“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似的。”
……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語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簡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好處。如《話中有鬼》中引用俗語“打是疼,罵是愛”來證明怒罵是恨,笑罵是愛;《論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婦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久病床前無孝子”等大量俗語來舉例、形容,收到言微意豐的效果。
風華從樸素中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話,平易自然,堪稱樸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辭,音韻優美
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詠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論是樸素美的“淡妝”,還是裝飾性的“濃抹”,都使語言生動形象至極,尤其是繽紛的修辭,仿佛優美的旋律,縈于耳際,久久繞梁。
1.巧妙運用疊詞疊句
疊字疊詞,用得最傳神的當數《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的樹,寫出了樹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現出荷塘的形狀,使讀者產生空間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出荷葉的深度,讓人眼前展現出荷葉的風致。“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則反映樹的錯落有致,開闊又有立體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平實自然的疊詞,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朗讀起來富有節奏感。
2.善于運用常見修辭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綜合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段,把語言裝飾起來,以增強語言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
朱自清常用新穎的比喻,使文字別開生面。《荷塘月色》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的裙”,把“出水很高的荷葉”比作姑娘在跳舞時張開的鮮艷的舞裙,不僅突出地形容了荷葉又圓又大,而且顯現了荷葉舒展著,擺動著的姿態,仿佛凌風飄舉,翩翩欲舞一般,讓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葉羅裙一色裁”的畫面,看似平淡無奇,可在先生的筆下,卻可體味到一種不同尋常的修辭韻趣;《綠》里寫梅雨亭“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寫出亭子凌空欲飛的氣貫長虹之美感。這類比喻可謂是匠心獨運,另辟蹊徑,出神入化。
3.敢于運用常人難以使用的修辭
通感常出現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屬一種“嗅覺”,似與“歌聲”無甚關聯,但作者卻抓住了“清香”的“縷縷”與“高樓上歌聲”的相通之處――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雙重藝術享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聲描繪出“清香”飄渺,似有似無的荷之清香,動靜相宜,虛實相生。后一句則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進入詩境一般。
《綠》里,“這里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著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到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綜合運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辭手段,多角度、多側面地從視覺、觸覺等方面形象地表現出梅雨潭水綠的波狀、情致、柔潤、清亮,令人嘆為觀止!
三、寓情于景,意境幽遠
朱自清散文有著如詩如畫的意境,寫景抒情,景語心境,寓情于景,意境幽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無論寫景敘事議論,都須有作家真摯濃厚的情感作靈魂,否則技巧再高明,語言再漂亮,也不過是蠟制美人。先生是個感情豐富且細膩的人,其筆下的事物同樣也充滿感情。
在《綠》一文中,先生在極盡描繪了梅雨潭“醉人的綠”之時,喜愛之情不可抑制,奔騰洶涌著傾瀉于筆端,此時最能體現其感情的人稱是第二人稱“你”,一連用十多個“你”,便把他對綠的深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起到了升華感情的作用,將自己內心細膩而真摯的感情合盤托出,如水晶般純潔通透,似驕陽般溫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荷塘月色》意在寫心中“頗不寧靜”,一路寫來卻又處處見“靜”,作者以縝密細致的筆觸,把“荷塘”和“月光”表現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則完全融會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樣,不著一點痕跡。寫荷塘,既客觀地寫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來到“這一塊天地”時的“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舒暢。寫荷葉,使人聯想起《天鵝湖》里小天鵝們的圓圓的挺挺的裙子,也點染著作者的審美情趣。即時風過荷塘那一瞬間的現象,也沒有逃過作者敏銳的觀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連不能見一些顏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脈脈”含情。這些描寫不僅反映了作者在用整個身心來感受自然,而且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理想來表現美。
對于月光的描寫,作者細膩的描繪和生動新鮮的比喻更引起讀者夢幻似的感覺,與作者當時的不滿黑暗卻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卻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朧的憧憬與追求,形成一種心理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的契合。甚至對形成這種朦朧意象的原因──“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賞,喻之為別有風味的小睡。最后,寫由采蓮聯想到梁元帝的《采蓮曲》和南朝樂府《西洲曲》,并引出對江南水鄉的懷念,這實質仍是寫作者對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頗不寧靜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層懷古之情和鄉思之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
參考文獻:
在我國文學界,朱自清稱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從一開始的寫詩到后期的文學創作,他的散文在文學界有很好的聲譽,他的散文以真實地表達感情和優美的句子為主要風格,在我國的文學界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力。郁達夫對朱自清有著非常高的評價,曾經說朱自清的散文具有詩的韻味。可以說,他的文章之美是僅次于冰心的,因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藝術風格。
一.“真”的藝術風格
1.情感真實。朱自清的散文抒發的是自己的真實情感,只有使感情真摯,才能夠打動人,不然,是不能夠打動任何人的,比如,在《背影》這篇文章當中,作者通過寫跟自己的父親在月臺的場景,又仿佛聽到了父親對自己的叮囑。
2.思想真實。朱自清的文章大部分寫的是日常生活當中的事情,很少涉及哲理性的東西,雖然是寥寥幾筆,卻能讓讀者看到他真誠的靈魂。像《擇偶記》、《冬天》、《兒女》等,這些都是朱自清的優秀作品,都是朱自清和親人之間生活的真實寫照;像《別》也是反映作者真實生活的。這些散文,無論在寫法上,還是在表現格調上,都是不一樣的,或者比較歡快一些,或者比較低沉一些,或者比較樸實一些,或者比較幽默化,但不管怎樣,都是反映作者真實生活的。
3.內容真實。像《擇偶記》這篇文章,是敘述作者四次找對象的事情。這些事情都是作者自己的真實經歷,由于當時是在封建社會的社會背景下,因此作者在十一歲的時候就開始找對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醫學不夠發達,因此第一位和第三位小姐在患上肺癆后都相繼死去。經過作者的一番描述,我們可以對當時的社會情況有一些了解,這正是作者“真”的藝術風格的展現。
二.“善”的藝術風格
1.關注女性。首先是關注女性的命運。朱自清的散文《阿河》是一部關注女性命運的文章,阿河是一位封建社會下的婦女,她性格單純、率直、活潑可愛,主動地跟著別的婦女學習,比較賢惠,作者對她特別喜愛,也希望她能夠超越自我。可是在封建社會中,她是結婚的人了,并且阿河對自己的丈夫很不滿意,阿河希望結束這段不幸福的婚姻,能夠跟別的婦女學習新事物,然而阿河的這種愿望在當時的社會中沒能夠實現。最后,阿河沒能夠學習到新事物,沒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是非常喜愛阿河的,希望她能夠過上好日子,可是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也沒能夠幫阿河實現她的愿望。最終,只能是在心里默默地為阿河祈禱,祝福阿河。作者是非常欣賞阿河的,希望她能夠不斷進步,然而,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作者也只能是對女性的命運“關注”罷了!
2.關注社會。朱自清的散文涉及的題材比較多,涵蓋社會的多個層面,其中,有抨擊人口買賣這種制度的,在《生命的價格———七毛錢》這篇文章中,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丑惡的一面,作者感嘆生命居然是有價格,可以買賣的,表達了自己的憤慨,同時,作者對封建社會的買賣人口現象進行了批判,闡明了腐朽的封建社會販賣人口的制度是造成小女孩可憐命運的根源,這無不表現出作者對封建社會人們命運的關注和同情。
三.“美”的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6-0343-01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中,他以長詩《毀滅》奠定了他的新詩人的地位,以小說《笑的歷史》顯示了他文學創作的才華。接著,他又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作為開篇,致力于散文的創作。他的“藝術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蹤跡》(詩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標準與尺度)等。經過艱苦的藝術磨煉,朱自清終于成為一位有杰出建樹、有獨特風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創作,對于創建白話散文作出過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對于“五四”以后以及當代的散文作家幾乎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1 真摯深厚的感情流露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實,作者抒發的感情愈真實,就愈能見其真摯的美。只強調抒情的技巧則失其真,也必然失其美。朱自清偏重借敘事抒情的散文,感情委婉,細膩,纏綿,真切,一方面是注意到選材的詳略、筆墨的濃淡、布局的虛實,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因為“有時磅礴郁積,在心里盤旋回蕩,久而后出;這種情感必極其層層疊疊、曲折頓挫之致。”歸根結蒂,朱自清的“抒情小品”,在“五四”以后有別于周作人的沖淡,有別于俞平伯的纏綿,有別于徐志摩的矯飾,之所以能獨樹一幟,“另有種真摯清幽的神態”,這與他在抒情與敘事的結合中追求“真摯”的“聲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畫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較大的比重。在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筆描繪各種風景畫、風俗畫,他重視以形傳神,尤重形似,主張“以形為本”,“不求形似就無所謂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種繪畫的美。他的寫景作品確實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綠》),悠悠春風,瀟瀟春雨,青青春草,艷艷春花(《春》)——經過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帶上了“個人”的色彩,現出一種繪畫美,使感情的抒發也愈具真切、細致。
3 精巧緊縝密的藝術結構
散文的藝術魅力,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縝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設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的藝術經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剪裁才會有詳略,結構才會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
4 靈活多變的技巧運用
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練,靈活多樣。他既注意“形與神、虛與實、張與弛、動與靜、詳與略”等藝術手法的巧妙結合,又注意“對照、排比、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應用。
擅用白描手法,是朱自清散文創作,尤其是他后期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寫父親、寫亡婦、寫葉圣陶、寫韋杰三等,都是平平實實地述其行狀,描其神韻,表現了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最典范的便是《背影》中描寫父親“背影”的文字:“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段文字,作者抓住幾個細節,將父親爬鐵道買橘子的艱難動作真切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寫得平靜自然,沒有任何修飾,平平道來,簡潔勾勒,但情景細致,情感含蓄,人物神態栩栩如生。這種白描手法,在《給亡婦》、《兒女》、《我所見的葉圣陶》、《執政府大屠殺記》、《揚州的夏日》、《倫敦雜記》等篇章中均運用得非常出色,形成了簡煉、流暢、樸素、平實的語言特色。
通感手法是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大量運用的另外一種手法,而且是現代散文作家中運用得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這么兩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的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緲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前句寫荷花的“清香”,本來是訴諸嗅覺的,他卻用“遠處高樓上緲茫的歌聲”這種聽覺來形容,讓人感覺到香氣的悠遠、飄緲,若有若無,形象生動;后句寫“光”和“影”的和諧,卻用“梵婀玲上的名曲”來比喻,將視覺通感為聽覺。在《綠》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這里則是視覺與觸覺的通感,用“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形象地描繪了潭水的柔滑、細膩。
結束語: 在“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中,有“名士風”,有“紳士風”,有“隱士風”,而朱自清卻能夠獨樹一幟,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建立了“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必須指出,朱自清的這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正是“五四”以后我國白話散文嶄新的民族風格。朱自清認為,“中國文學向來大抵以散文學為正宗”,現代散文的發展,“正是順勢”。他的許多文章在“民眾文學”、文學的“通俗化”、“雅俗共賞”、語言的“談話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大多圍繞著關于散文的民族形式的問題。不僅在理論上如此,朱自清還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努力通過文學的民族形式來體現散文的民族風格。如在藝術構思方面講究“眼”的安設;在抒情方面善于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追求真摯美、繪畫美和“理趣”美;在結構方面注重貫穿線索,運用對立統一的藝術法則,把“明斷”與“暗續”統一起來;在語言方法對口語進行大膽的藝術錘煉,追求樸實平易、雅俗共賞的作風。他在我國古代散文的基礎上,繼承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并進行自己的創造,建樹了他散文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9—0175—01
一、注重“眼”的安設,構思縝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藝術魅力,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縝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設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的藝術經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剪裁才會有詳略,結構才會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
《荷塘月色》一開篇就“揭全文之旨”——“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接著,作品寫小路的“靜”,寫月色朦朧的“靜”,反襯自己的“心里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又以聯想到江南采蓮的舊俗。梁元帝的《采蓮賦》和《西洲曲》關于采蓮的熱鬧、嬉戲的情景,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最后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點明題旨:“我和父親不相見已有兩年,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圍繞“背影”對各種材料進行適當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遠及近,回敘父子奔喪時的相聚,細數父愛的種種表現,定下深情懷念的基調。接下來寫父親“終于不放心”,親自“送我上車”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對子的摯愛之情。這些簡煉的敘述,為即將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鋪墊和蓄勢。再接著對父親買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寫渲染,一方面極寫父親行動的艱難,真切地表現父對子的深情關懷。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動情,表現了父對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親老境的凄涼頹唐及始終惦念兒孫的厚愛。并通過讀信時的心境描寫,讓“背影”第四次出現,首尾呼應,感情回蕩。
二、追求逼真的藝術境界
朱自清的散文,無論是記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能描繪逼真,表現作者的真情。在閱讀朱自清的散文時,這一點是要認真理會的。我們以《溫州的蹤跡》中的《綠》為例,說明作者是怎樣追求那“逼真”的藝術境界的。全文只四個自然段,首尾各一句為一段,點題和照應,做到了首尾圓合,結構緊湊。中間兩段文字,是順著第二次到仙巖時觀察梅雨潭的足跡寫的。層次井然,觀察細膩,景物描寫達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寫山巖、梅雨瀑和梅雨亭,“走到山邊”,先聽到聲音,再看“一帶白而發亮的水”,是梅雨瀑。到了梅雨亭上,正對著瀑布,山巖、瀑布、亭臺、草叢、潭水便盡收眼底了。作者寫踞于巖上的梅雨亭,薄陰天氣的巖面與草叢,直沖而下的瀑布,流水撞擊巖上的飛花碎玉,紛紛落下的如白梅、似楊花的水花,都是那么形象逼真。這里的筆筆文字,都是實地靜觀的所得,沒有夸張和雕琢,如同一筆筆的寫生畫,讀來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它是寫實之作。然后,作者寫梅雨潭的綠色,是全文的最生動逼真之處。奇異的綠色招引著游人,“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過了一個石穹門,到了潭邊。望著這一碧潭水,作者展開奇異的妄想:潭水象一張極大的鋪著的荷葉,想張開兩臂抱住它。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這動人的綠色,使讀者來把握這醉人的綠;然后用見過的種種綠相比較,認為它不淡、不濃、不明、不暗 ,梅雨潭的綠真是恰到好處了。最后,作者又展開聯想,極寫這綠色的鮮潤醉人,為她命名為“女兒綠”。作者對綠色潭水的描寫,能融情入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表現出自然景色的勃勃生機。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