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2 23:57: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督導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福州市各縣區黨委、政府重視學前教育工作,認真學習并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文件精神,建立學前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結合當地實際狀況,相繼出臺各縣區學前教育配套文件,為學前教育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福州市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發展,適齡兒童入園率逐年提高。到2013年,全市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8.08%,農村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6.71%。
2.公辦學額逐步擴大
近三年,省、市、縣共同配套新建、改建公辦園122所。其中,省市配套資金12484萬元,各縣(市)區配套資金42216萬元。至2013年底,全市每個街道都有一所公辦幼兒園,每個鄉鎮都有一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全市公辦幼兒園學位數占適齡幼兒的41.1%,為幼兒園進一步規范管理和質量提升奠定基礎。
3.辦園水平不斷提升
目前,全市公辦學前教育經費已經形成政府撥款、幼兒園保教收費、社會捐資等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機制。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撥款在各類教育經費撥款中的比例不斷加大,學前教育各專項經費得到落實。部分縣區還根據幼兒人數配套撥付學前生均公用經費,為學前教育健康良性發展提供經費保障。
4.師資水平得到提高
一是按時核定公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二是多渠道補充教師。三是重視教師培訓工作,每年組織教師崗前培訓、基本功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育嬰師培訓、學歷進修培訓等,為整體提升師資水平搭建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四是注重骨干教師培養,充分發揮各級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
5“.公辦、民辦”共同發展
在大力發展公辦園的同時,各縣區政府對民辦園的發展也高度重視,成立無證園清理整頓工作領導小組,采取“疏堵結合,長抓不懈”的辦法,對不符合辦園標準的無證園通過當地廣播、電視進行宣傳,公安、工商、衛生、教育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堅決予以取締;對經整改后符合辦園標準的民辦園及時予以審批,并加大監管力度,促其不斷提高辦園水平。
二、學前教育專項督導反思
1.落實政府職責,完善學前督導
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41號)文中明確指出: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把學前教育作為督導重點,加強對政府責任落實、教師隊伍建設、經費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導檢查,并將結果向社會公示。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意見》(閩政【2010】24號)文中也明確要求:各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要將學前教育督導納入“縣(區)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縣(區)黨政主要領導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和“教育強縣”督導評估等綜合督政指標體系,加強對學前教育的監督、檢查和評估、指導。將專項督導由主要是義務教育擴展到學前階段教育,以目前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緊缺,“入園難”的熱點問題為切入點,促各級政府明確職責,加大投入力度,堅持“公、民辦”園共同發展,為群眾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各類幼兒園建設步伐的加快,暴露出若干急需解決的問題。如學前專業教師供不應求,幼教隊伍建設急需重視和加強;發展不均衡,農村學前教育仍處低水平狀態;幼兒園“小學化”現象仍然存在;優質園生源爆滿,班生規模超標,幼兒生均活動面積不足現象普遍等。因此,完善學前教育督導制度,加強保教質量監控勢在必行。
2“.專項”“隨機”結合,創新督導機制
各類幼兒園的規范管理只有常態化、精細化,才能有效提升保教質量,過去專項督導都是以“明查”為主,難以有效、真實地反映幼兒園管理現狀,對提高保教質量的過程性管理難以有效監控。而專項督導與隨機督導相結合,能掌握到幼兒園日常管理中真實的、常態的情況,能及時發現幼兒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能切實做好“過程管理”的文章,促使幼兒園及時整改,建立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機制,有力促進幼兒園管理由突擊型向常態化、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規范化轉變,不斷提升保教質量。
3.創建“電子文檔”,提高評估效益
為減輕幼兒園迎檢負擔,在實地督導的基礎上,檢查評估工作盡可能在常態下通過網上調閱原始資料進行,保證幼兒園、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保教工作上。經充分醞釀準備后,我們在市區范圍內率先建立福州市教育局“教育檢查評估電子文檔管理系統”。各園所將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字、圖片等原始資料按要求制作成電子文檔,實行用戶、密碼管理,實現“檢查評估電子文檔”管理的數字化、規范化。
4.加強自身建設,樹立督導形象
具備專業化的督導隊伍,才能保證高水平的評估過程和高信度的評估結果,才能得到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的歡迎和信任。因此,督導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首先,要組建專業化的督導隊伍。可以借助幼教教研員、園長或是幼兒園骨干教師的力量,組建學前教育專、兼職督導隊伍,力求在專項督導過程中能準確客觀地把握幼兒園發展的問題所在,并能及時提出可行性建議。其次,要加大督學的學習范圍和力度。改變過去只重研究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督導的現象,將學習研究范疇延伸至學前教育領域。再次,要嚴于律己,樹立督導形象。督學既是監督者,也是被監督者,要堅持原則,秉公辦事。督學的作風不僅反映個人的形象,而且關系整個督導隊伍的形象。
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課文內容。有時朗讀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深入研究朗讀,正確朗讀好課文,把握住課文的情感基調,才更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教師示范朗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地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漸漸進入課文中的意境。比如像《再見了,親人!》和《十里長街送總理》這類感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淡淡,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表達出長安街的人民盼靈車送總理的悲痛心情,以及人民永遠懷念總理的無限深情,也更難體會到朝鮮人民同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依依惜別之情,更體會不到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深情厚意。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前,首先自己要把握住課文的基調,聲情并茂地示范朗讀,也只有這樣,才能用情感染學生,從而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2 根據教材,指導朗讀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功,必須根據教材,不同的課文進行不同的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準確的情感,恰當的節奏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一定要結合整篇課文發揮朗讀在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如像《林海》、《可愛的草塘》、《草原》等這類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們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學《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表示我的愉快”時,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要正確地停頓;二是要讀出帶點重音。“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沒有任何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
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新教材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根據不同的文體進行朗讀指導。如朗讀感情濃郁、語言優美、筆調活潑的《桂林山水》,就必須采用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勢來朗讀,從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2
導讀教學就是在學生認真預習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想像,假設推理,學生以教師的點撥誘導為輔助條件,主要經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分析探索課文的段落結構、主要問題、詞句的含義、中心思想等內容。為了喚起學生自我探索的濃厚興趣,從中不斷的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掌握分析課文的要領,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導入新課。
一、小學語文導讀教學的作用
1、關于導讀。讓學生通過導讀、目錄等對本單元的編排有個整體認識,明確編排意圖與學習任務。如十冊教材中第八單元中的4篇課文,都是外國的人和事。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了解外國文化,打開一扇興趣之窗,激發學生閱讀外國作品興趣,并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去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2、關于課文。讓學生泛泛的地從不同的角度說自己喜歡的課文,講清原因。可以是文中某一段的細節描寫;文中的人物鮮明的特點;也可以是文中獨特的寫作風格;也可以是文中的作業等。只要學生能談出自己的想法,并通過傾聽他人的發言,對課文有所了解與啟發,即達到目的。
3、關于資料。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想一想應為本單元的學習上做些什么準備,查找哪些相關資料。課上展示已查到的資料,也可整理有效信息,指導學生再查找相關資料、推薦相關書目等,拓寬視野、開發課程資源。
4、關于學法。這是導讀課的重要環節。意在通過小組討論、大組匯總的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每篇課文的學習方式,講清理由。這一環節往往引起學生的爭論,課堂氣氛至此達到,是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考驗。
5、關于作業。這個作業不等于每日常規作業,而是讓學生根據本單元的學習重點,給自己留一個長期作業。比如:看書拓展閱讀;搞一個社會調查;開一個名著研討會等。時間以一周到半月為佳,這樣把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結合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有收獲。
三、小學語文導讀具有的特點
“以情勵學”的“情”字,包括飽滿的情緒、真摯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三個層次。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對人格的不斷完善,構成“情”字的豐富內涵;“以趣激學”的“趣”字,包括濃厚的興趣、成功的樂趣和高潔的志趣三個梯度,對知識、對科學的探索,對自身價值與能力的自信,對個性發展的高標準、嚴要求,構成“趣”字的廣泛內容;“調動參與”關鍵是一個“動”字,學生要動起來,主動、自動、動腦、動眼、動口、動手、動身,達到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突出學生主體的能動作用,研究學的規律,教為學服務;“啟迪創造”重點是“創”字,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考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拓寬思路和知識領域,把學生中蘊藏的巨大潛力開發出來;“注重內化”要在“內化”上下功夫,為什么要強調內化呢?因為人的遺傳、教育、環境、自身的意志、情感、品質、學識等,內化就是素質,外化就是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說,素質教育就是一種內化的教育。“求精求活”的“精”字包括課前精心備課,課上精講精練,課后精心輔導。內容要精,形式要新,數量適當,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活”字包括教得活、學得活、用得活、氣氛活,總而言之,要生動活潑。
三、小學語文導讀教學的方法
1、抓住學生對課文的新奇點和生疏點
備課時,要準確判斷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新奇點和生疏點,從這里開始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其好奇心,使其精神專注地投入學習思考中。例如:教《鳥的天堂》時,學生對“天堂”感到既新奇又有些陌生,于是我從“天堂”設疑質問:“同學們,你們見過天堂嗎?去過嗎?天堂是什么地方?想不想知道?”這一問,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紛紛說起自己的看法,接著老師話題一轉:“現在就讓我們通過閱讀分析課文,看看鳥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是怎樣的?為什么說這是鳥的天堂?”從疑點入手,引人入勝,同學們隨著老師的講解,領略了祖國大自然的美景。
2、抓住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分歧點
在學生預習課文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不同意見和觀點,如果某個分歧點,關系到全篇內容的理解,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那就成為導入新課的契機。如《田忌賽馬》一課,雖然比較淺顯易懂,但在學生自學分段并找出主要人物時,我發現一部分學生找出的主要人物是田忌,一部分找的是孫臏。這時我提出兩個問題:1.田忌與齊威王兩次賽馬情況是怎樣的?2.第二次賽馬是誰出的主意?同學們各抒己見。經過激烈的爭論,不但得出孫臏這個主要人物是足智多謀,而且還由此主線,順蔓摸瓜,弄明白了本文的主要內容,明確了中心思想及段落層次等。
3、抓住學生新舊知識能力的連接點
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就是以前學過的知識、方法和技能向新的較高級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的遷移點,也是使原來的方法技能更進一步提高的地方。從這里導入,能充分發揮學生把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和技能運用到相類似的新的學習內容上去的潛能,可收到活學活用、立竿見影的成效。例如,在學習《凡卡》一課后,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分析細節描寫的方法來學習《小抄寫員》。教師這樣導入:“作者在描寫敘利奧忍受冤枉的情景中,有幾處寫得細致動人,催人淚下?”同學們先找出這幾處細節描寫,再認真分析并體會它的作用,從中悟出作者的寫作目的。
4、抓住課文的中心詞句設疑
“情為先導”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教學設計原則之一,其含義是:以情感作為學生自主閱讀的內驅力,進入文本,在獲得知識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文本與讀者之間的溝通完成情感的諧振。積極美好的情緒體驗將讓學生對未知文本產生憧憬和想象,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
情為先導原則在教學設計中更多體現在課堂導入部分。課堂導入這一環節雖然耗時不長,但對整個教學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學生超脫現實生活的羈絆,進入文本設定的情境,幫助學生進行直觀感悟、情感評價,從而獲得情感愉悅。那么,在閱讀教學實踐活動中怎樣遵循情為先導原則來進行課堂導入呢?
一、確定情感載體,找準情感代入文本的突破口
情感一直都是創作與閱讀接受的核心因素,但七年級學生知識、經歷、情感經驗都較貧瘠,而且“無情化”閱讀比較普遍,這些都是阻礙學生與文本進行溝通的障礙。不過,七年級學生仍處于“情勝于理”的情感發展階段。因此,在課堂導入時,必須借助某種事物觸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順勢進入文本預設的情境,才能讓學生從文字中讀出形象、讀出情感。例如,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時,筆者播放了《驪歌》《友誼地久天長》兩首曲子,讓學生感受兩首歌曲的情感差異,并聯系他們小學畢業的離別、進入初中的實際生活經歷,從“告別小學、告別童年、告別爸爸”進入文本。
二、對情感載體形式的選擇
詩歌朗誦、歌曲、圖片、影像等形象直觀的事物,輔以簡潔的語言文字介紹,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如講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課時,播放電視劇《解放》“最后一次演講”的視頻片段,展示聞一多先生的詩歌代表作《紅燭》《死水》,并在范讀后讓學生朗誦《死水》,這樣可讓學生了解聞一多其人其事,理解作者臧克家在文中所體現的情感,學生對聞一多先生的崇敬就會油然而生。
使用音頻、視頻文件最大的好處是直觀,可從聽覺、視覺上直接調動學生的情感。但也有弊端,這種情感比較表面,需要借助語言進行簡要說明,將情感內化。在語文教學設計中,一定要記住語文是文字的、抽象的藝術,使用音像文件要慎重;如果要用,在音頻文件、視頻文件都有時,優先選用音頻文件。
三、情感載體與文本主題的關聯
七年級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有一些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而情感導入有一個作用,即通過情感的驅動作用降低閱讀接受中的理解難度,其前提是情感載體與文章主題存在某種關聯。上《綠色蟈蟈》時,城市的孩子大多沒有聽過蟈蟈叫聲,于是筆者播放了蟈蟈叫聲,并朗誦濟慈的詩歌《蟈蟈與蛐蛐》,用詩歌主題“蟈蟈的叫聲是大地的吟唱”來引出問題:作者法布爾對于綠色蟈蟈以至于整個昆蟲世界,抱持著怎樣的情感呢?由此進入文本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9-023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52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少慢差費的現象,歷來為人詬病的同時也困擾著語文教學的同仁,因此,質疑者、建樹者層出不窮。筆者偶從“理論指導實踐”這一哲學命題獲得靈感,并進行了不斷地思考、實踐,漸漸形成了本文論題。
一、“理論指導實踐”的哲學思想
唯物辯證法科學地反映了關于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礎的規律與本質。唯物辯證法認為,認識的過程包括兩次飛躍,由實踐到認識,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然后,又由認識到實踐,即用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更為重要。第一次飛躍解決的是認識世界、形成思想的問題,第二次飛躍解決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實現思想的問題。同時又是認識過程的繼續和完成。
二、“理論指導實踐”哲學思想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闡釋
古往今來的語文工作者,早已為我們實現了第一次飛躍,即在通過對大量的語文現象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抽象和概括,形成了諸多的文章理論、文學理論、寫作理論。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實現這些理論的第二次飛躍,即運用這些理論指導學生的語文學習,指導閱讀課教學。反過來,如果不是把這些理論用于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而僅僅是作為知識去學,僅僅是為了考試或者束之高閣,那么這些理論就是死的理論,禍害了理論產生的初衷,也禍害了的唯物辯證法。
三、“理論指導實踐”哲學思想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例談
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不管是哪種版本,不外是文學體裁(詩歌、散文、小說、喜劇)和實用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二者也會有交叉現象。而相關的理論知識,課本都有介紹。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再經教師提煉,歸納出一二三,易于掌握就夠了。這不是關鍵,關鍵是要把這些文體常識、文學常識運用于閱讀教學。
例如,先學習小說的概念,這是綱。在小說的閱讀中逐步提出“主人公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怎樣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生活?你有怎樣的收獲(文學的審美功能、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問題,任務驅動學生的課堂學習,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三遍五遍的閱讀,不厭其煩地與文本對話,與作品中人物對話,與作者對話,完成小說的學習。
遺憾的是現在流行的注重展示、張揚個性的課堂,很少看到學生讀書,事實上,這樣的課堂,學生也沒辦法靜下心來讀書。南宋教育家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這個“得”,大概類同于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會意”。倘若如此,學生還會不喜歡閱讀嗎?食髓知味,還怕學生養不成終生讀書的習慣嗎?
四、理論指導實踐哲學思想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好處
(一)還課堂給學生
這是喊叫了多年卻又沒法落實的老大難,有的地方還把講課超過十分鐘視為師德不合格。高壓之下便是學生展示、活動得熱熱鬧鬧,真正x書的很少。毋庸置疑,中學教材的選文都是精品,美嗎?學生說,美。美了多讀幾遍。讀得多了,好多問題學生都會自己理解,根本不需要教師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面面俱到地講解或提問。正如一個母親用愛心給孩子做了一頓飯,香嗎?孩子說,香。香了多吃幾碗。她根本不會在孩子才吃了幾口之后說:“打住,回答幾個問題,有哪些原料,有哪些調料,分析是怎樣的火候,體現了炒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你最喜歡哪種原料,還有……”筆者認為,學生的不愛閱讀,都是教師造成的。
(二)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
理論指導,問題驅動,在解決問題的閱讀中,學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同時在多讀中,難免會有諸多新的感受感悟,所謂溫故而知新,常讀常新。就這樣,在學習了兩篇文章之后,學生會提這些問題,教師便不需再問,學生的閱讀學習就會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若如此,便成就了一名教書匠。教書匠,是教師自嘲或者他人蔑視的貶義詞,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師根本做不到“匠人”的水平。
(三) 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六個層次: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高雅的言談舉止。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見仁見智,不一而足,筆者以為讀的多了,與古今中外的大師對話多了,交流多了,語文素養的提升,也就無需苛求了。語文素養提升了,還怕考試成績考不好嗎?
二、獨立學院養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獨立學院學生特點。
1、學生學習基礎差,但是實踐動手能力強。因為學生高中階段各個方面的原因導致學生的成績無法被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高校錄取,從而被獨立學院錄取,這些學生的學習從高中、高考看來,是整個本科院校里相對最差的,這種繼承性導致獨立學院學生普遍學習不理想、學習基礎差。與此同時,獨立學院的學生往往頭腦靈活,善于走出校園,他們不擅長學習,往往在“辦事情”上特別有優勢。
2、學生信心不夠,但是個人交際能力顯著。由于高考的失意或是整個高中階段的荒廢,他們在高校里的學習往往缺乏信心,而缺乏信息又導致他們在高校學習中選擇了比較消極的方式,沉溺于網絡、結交社會朋友等非學習方面,惡性循環,信心越來越不夠。另一方面,他們又具有超強的人際交往能力,他們善于結交朋友,善于和老師溝通,也善于推銷自己。這種擅長又反映出他們在學業之外的自信和能力,只要善加循誘,也能促進他們在高校里的學習和成長。
3、學生不喜歡純理論學習,但對生動教育感興趣。由于他們學習基礎差,以及在學習生活中接觸更多的是短、平、快等更為直接、直觀的信息,他們逐漸養成了不喜歡純粹的理論學習的習慣。“一聽到理論就想睡覺、就頭大”,這是獨立學院學生的通病。相反,他們卻對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靈活、任課老師有趣的課程特別感興趣,自然他們投入的精力和熱情也就不一樣。
(二)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1、養成教育是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養成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首先,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體現,是道德教育的要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內容。養成教育的開展對于提升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都有極大的益處。其次,養成教育為大學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礎和前提,并推動其他方面的大學教育,彼此相得益彰。再有,作為高初小教育的延續,大學教育也離不開養成教育,面對多元復雜的社會,學生的意識行為選擇具有盲目性和非理性,正確積極的引導和教育能夠更好的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理論與實踐水平。
2、養成教育的特點彌補了獨立學院學生在教育中的劣勢。通過以上對養成教育以及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分析,兩者之間,不難找到優勢彌補劣勢的地方。養成教育的互動性、自主性要求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交際能力,體現出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而非被動接受,通過主動性的實現從而也能更好地解決學生自信心不足的問題。養成教育的動態性和目的性也能讓學生參與到養成教育中來,其目的性所強調的針對性和實踐性,也能讓學生揮發揮其優勢,在勞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輔導員在養成教育工作中的角色
作為思政教育的執行者和與學生密切聯系的聯絡者,輔導員在養成教育中必然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輔導員在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中,必須明確其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要求。
(一)養成教育的執行者。輔導員作為思政課教師,也是學生管理的工作者,其承擔的養成教育職責也最大。在養成教育工作中,輔導員要擔起執行者的角色。
1、在“知”方面。輔導員承擔了國家和學校授予輔導員傳授正面思想和傳遞正面能量的責任。在擔任形勢政策課、大學生心理、安全、感恩等教育內容時,自然要學習政治和黨的理論,熟悉思想道德建設內容,輔導員只有具備過硬的、全面的知識,才能為學生提供“知”方面的教育。
2、在“情”方面。輔導員應該加強同學生的聯系,在和學生建立較好的信任基礎上再開展養成教育工作。通過強有力的感情紐帶提高學生對輔導員的認同感和感召力,使學生達到理應的情感認同,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動力和信念。
3、在“意”方面。在學生氣餒或者松懈時,輔導員應該鼓勵學生,督促學生,通過正反激勵讓學生在“意”的養成方面下功夫,形成好的決心和毅力,最終達到養成教育和自我覺悟成才的要求。
4、在“行”方面。輔導員應該給予適當的、及時的反饋。對于“行”的教育內容,應該擴展其內容和形式,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較廣范圍的參與以及師生間良好溝通的方式,讓“行”更易接受和實行。同時,要對學生的“行”給予恰當的反饋,對優點要總結和鼓勵,對不足的地方要加以糾正。
(二)養成教育的協調者。養成教育與學校、家庭、社會相關,輔導員應該起到協調者的作用,要協調學生與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關系。
1、在學生和學校之間,輔導員要協調好學生與任課教師、學校、班集體三個方面的關系。第一,與任課教師之間,輔導員應該與任課老師協調以便保證養成教育的一致性,向任課老師反饋學生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比如,任課老師對學生的到課教育,輔導員應該明確任課教師的目的和具體要求,也要注意把私下了解的學生情況反映給任課教師。第二,與學校之間,輔導員要嚴格按照學校的要求開展相應的養成教育,比如主題班會的內容則要反映學校的文件要求,并根據學生特點調整、細化、豐富教育內容。第三,與班集體之間,輔導員應該為班集體在開展養成教育中提供便利和支持,對學生的自律活動、認知活動要給予正面的引導和支持,并給予班集體更多的權利和自由發揮的空間。
2、在學生和家庭之間,輔導員也應該起到溝通協調的作用。和學生家長密切聯系,了解家長養成教育的特征,和家長進行探討,交換信息和方法,形成養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動對學生的養成教育。
2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文素質培養與英語閱讀教學的融合實踐探析
(1)利用教材內容,強化文化內涵,加強對學生思想認識的引導英語課程作為一門語言類課程,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也是非常之多,而到底如何與學生進行互動或是在互動過程中如何讓學生體會更多的人文素養知識,則是英語任課老師需要考慮的問題了。例如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在充分了解教材基本內容的基礎之上,有目的地對教學過程中的話題進行設計,在閱讀教學開展過程中,還可以根據話題進行展開,了解當前的就業局勢以及存在的就業問題,從道德責任感、誠實守信等不同的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進而灌輸人文主義素養。例如在講到第二單元success時,在導入部分就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什么是成功,他們定義的成功是什么樣子,也會列舉一些時下炒作厲害的事件,如郭美美等,讓他們去辨別什么樣的成功才是值得推崇的,什么樣的名望才是值得為之奮斗的。
(2)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化差異特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漢語一樣,英語也是一門語言類科目,盡管英語沒有漢語那么久遠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但是在英語教材中仍舊包含了很多區域間的文化,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對于教材中存在的部分詞匯、語篇、問題以及主題大意等進行文化層次上的對比,學生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不同國家在英語方面的文化差異以及相應的文化特征,那么就會使得他們對不同的文化擁有自身的態度和想法。這對于學生培養自身的人文素養具有很好的促進意義,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英語的閱讀課堂,使得自身的想法觀念得到釋放,這對于學生形成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日后踏入社會都是十分有用的。例如在講解閱讀教程第三單元DesireforaChildwasnearlyTragic時,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法官,會如何處理這位婦人,進而引發出法理與人情究竟如何權衡的思考,最后以辯論賽的形式呈現出自己的思考結果,在東西方司法文化的碰撞交織中激發辯證思維能力。
(3)積極改善當前的課堂教學方法,加強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英語的閱讀教學不僅可以直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將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文素質培養與英語閱讀教學進行融合,這是對所有的大學英語教師的一種極大的挑戰。在開展教學之前,任課老師需要在明確教學目的的同時制定一定的教學規劃,確定好適當的教學方法。在英語課堂上培養學生日后就業所需的人文素養其實包括很多方面,可以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是靈活多樣的。比如在課堂中可以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上臺表演、將文章內容話劇化等等,以此來讓課堂更加有趣、更具新引力。另外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必備的優秀素養。另一方面,還應該充分運用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技術,擁有一定的現代教學意識和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的能力是當前英語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另外通過話題論文這種開放式、參與式、研究式的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自覺參與進來,并把他們納入到終生學習的軌道中,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4)不斷提高英語教師自身的素養作為一名高校英語教師,教師自身的素養包含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不但要有足夠的業務能力和責任心,還要有育人意識和敬業精神。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思想品德和人格方面的教育。教師的品行、生活態度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是非觀念、思想修養與道德風貌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教師個人的品質、道德修養、人格魅力等在講臺上就再不單純地代表個人的素質,更是課堂上一種最為直接的教育手段,所以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1.緒論
商務英語是商務社會文化中的特有語言現象與現代英語的功能變體。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人力資源市場對復合型、應用型商務翻譯人才的需求也愈發膨脹,且根據多年來用人單位的調研數據及商務英語專業的辦學實踐來看,具備扎實的語言知識基礎、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商務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當前企業人才聘用及培養的重點。而商務英語專業課程在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卻未符合時代及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較多不足:“一言堂”、“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模式普遍存在;在教學方法上對商務加英語的模式教學生搬硬套;過于注重教材表面知識,類似于語義解讀等細節問題處理失當。這些教學模式及方法都致使商務英語教學難以獲取較佳的教學效果,不利于合格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因此,我選取商務英語教學中的語義解讀引導問題進行研究,對于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2.文獻綜述
2.1語境的定義和分類
“語境”(context),即言語環境,包括語言因素與非語言因素。諸如時間、空間、情景、話語前提等與詞匯使用存在密切聯系的均屬于語境因素。該概念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在《意義的意義》一書的補錄中提出的。書中,他將語境區分為“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或稱之為“語言性語境”與“非語言性語境”。其后,英國倫敦學派的弗斯(Firth)又將context的含義引申至話語的上下板塊,甚至于話語與社會環境間的關系。我國當代語言學家張志公則從內容方面將語境劃分為現實、廣義的語言環境。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進一步將語境因素歸納為三個組成部分,包括場境、交際者及方式。總體而言,盡管學術界關于語境的內涵看法有所異同,但概念闡述并無較大的相悖之處。
就此來說,語境的定義可概述為:語境,即使用語言的環境,是由一系列為語言表達特定意義且與言語交際緊密聯系的若干因素構成的。語境可分為三類:話語語境、情景語境及文化語境。
2.2語義的定義
所謂語義(semanteme,semantics),即由聲音與意義構成的語言符號、語言結構的意義平面。語義是由符號表征的,其中符號是由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二心理實體構成的不可分割的二元體。
3.教學方法
3.1教學采用的方法
3.1.1專業術語語義解讀引導
術語是應用語言的重要分支,商務英語術語翻譯作為國際商貿交往中的重要交流途徑,自然也對譯者的專業功底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因此,我在商務英語的實踐教學中著重加強了對專業術語語義的解讀引導。在具體的術語教學中,我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原則要求,即將“信達雅”標準轉換為“忠實、準確、統一”這三條基本原則。
其一,忠實原則。這不僅是對句式結構一致性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突出“意義不悖于原文”這一基本準則,絕不允許出現所謂“近似性”的字樣,這是對學生商務意識及學術素養的基本規范。在商務廣告翻譯的拓展學習中,我就向學生強調了這樣一點:信息對等,突出廣告賣點。還應聯系多種已有翻譯規范具體學習。如現階段國內的商務英語廣告頗有些“四字”情結,款式新穎譯為Up-to-date style,造型美觀Handsome appearance或使用意譯法,即“心理聯想”,交貨及時可譯為Timely delivery guaranteed;適當地借助于修辭手段分析解讀語義也是一種較好的途徑,如修飾絲綢商品的“柔軟迷人,色澤悅目”可譯為Soft enchanting,smiling color。
其二,準確原則。相對于忠實原則對結構一致性的要求,“準確”主要指語義解讀應清晰明了,不存在語法錯誤或邏輯錯誤。尤其是商務英語通常涉及諸多合同、投資等規范性文件的翻譯,在此類文本的語義解讀中,尤其應注意不能作隨意性的意譯。
其三,統一原則,即在專業術語的語義解讀上應保持前后一致,不存在任何不合理的改變。此處,我就對學生舉例說明了新詞匯初引入時不同版本的翻譯所引起的麻煩,如萬維網World Wide Web最初還有國際網、環球網、世界咨詢網之類版本的翻譯,著名汽車品牌Volve(沃爾沃)也是如此,最初它也有伏爾沃、伏爾伏等稱謂。
總的來說,在專業術語的語義解讀中,教師應灌輸給學生這樣一種概念,即商務英語學習要準備好各種專業詞典:實用外貿詞典、漢英商務詞典、漢英商品名稱詞典,做到有備無患,時時刻刻準備更新知識儲備。
3.1.2上下文語義解讀引導
如前文所言,上下文語義解讀就是要聯系詞匯所處的前后板塊,進行語義的綜合考量。語言作為構建意義的處方,其潛在意義的表達需要依靠大量的背景信息和認知活動。在語義解讀的過程中,應聯系具體語境,以其基本語義為出發點,引申或取舍詞義,從中選取較為恰當的意思表達。我在此部分內容的教學中,主要選取大量針對性的閱讀訓練供學生學習,增加語感。如下文在貨幣政策報告“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一節選取的部分片段:trade and foreign GDP growth slowed,higher oil price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some foreign currencies against the dollar.從此句的商務語境來看,句中的appreciation、against顯然不能直接以原義解讀,而應將兩詞作引申含義處理,appreciation(increase in value,即增值、漲價);against(in return for作為……的交換)。
3.1.3文化語義解讀引導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商務英語的學習中,教師應使學生了解到,語言不僅是符號系統的習得過程,還是民族文化的溝通過程。正如尤金?奈達(Eugene A.Ni-da)所言,“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甚至于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此,在商務英語語義解讀的過程中,應重視跨文化因素學習的重要性,避免因誤解產生歧義。
在商務英語跨文化因素的學習中首要注意的問題是對影響商務英語語義解讀的跨文化因素進行具體分析,以便學生加以注意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后資料查閱。具體而言,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不同地域對相同事物的認識差異。例如,dragon“龍”是中國人心中象征吉祥的圖騰,而在西方,這個詞在中世紀被視為罪惡的象征,惡魔撒旦(Satan)也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通過教師對詞匯dragon在中西文化中不同聯想的闡釋,學生自然也就理解了為何“亞洲四小龍”譯為“Four Asian Tigers”而非“Four Asian Dragons”。二是顏色認識引發的文化差異。不同國家所處的區域位置及其特殊的風俗、歷史文化背景都會帶來不同的文化體驗,顏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如“Blue”藍色在西方國家有憂郁的含義,這就為學生帶來了疑問,Bluebird“藍鳥”為何又能成為知名汽車品牌,這就聯系到了北美藍色鳴鳥的文化含義――“幸福”,這也是品牌推出的文化底蘊。數字也是如此,如“九”的文化取向同“久”,三九集團取義于此,而同樣的“nine”在英語國家就沒有這樣的涵義。
除了跨文化因素的介紹外,我在教學中還對商務英語主要是翻譯方面作了如下要求:其一,在具體的商務英語翻譯中應結合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進行分析。就英語廣告來說,在內容的編排上很明顯地受到了西方直線式思維的影響,顯得一目了然。在具體教學中可實際舉例,如:Give him a diamond,the gift he’ll never forget.Priced from $500 to $2,000.Men’s diamond rings and men’s diamond wedding binds in bold and mascu-line designs.A Diamond Is Forever.短短幾句廣告詞就闡明了與商品相關的款式、特點、價格等諸要素。其二,在商務英語語義解讀中如遇到與特定文化相關的文化內容,應注意適當增譯說明部分。只有通過長時間的習慣訓練,才能夠從簡單機械的漢語思維轉換中脫離出來,避免中式英語(chinglish)的出現,不至于將如濃茶(strong tea)譯為chick tea,炒雞蛋(scrambled eggs)譯成fried eggs。
4.結語
綜上所述,要在教學中有效地解決商務英語詞匯語義解讀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首要的是培養學生文化差異意識,并利用多種渠道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或加強有效交際,這同樣是推進商務英語教學的重點所在。我認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商務英語語義解讀引導教學在專門語言學習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這一實踐教學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示,即語義解讀不應僅停留于傳統語義學的狹窄視角,而應結合社會環境對語義的承載和體現,歷時性地把握與分析語義與語境間的關聯性,縱深分析語義解讀的方法或途徑,使得語義變化過程顯得更為明晰,獲取更加充分的解釋。就此,我認為,商務英語的語義解讀教學目標應是熟悉原文、精通疑問,并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與語言能力,可結合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實現語義解讀的“移情”。唯有如此,才能夠在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中建立專業特色,培養出一批具備扎實基礎與突出實踐能力的新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裴文.現代英語語境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汪榕培.英語詞匯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6]趙會軍.金融英語翻譯中的社交語境功能[J].中國科技翻譯,2006,(8).
[7]趙彥春,王娟.透過語法化現象看語法機制的自主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5).
[8]高福猛.語義語境和英漢翻譯中詞義的確定[J].長沙鐵道學院報,2008,(3).
[9]鄧震夏.淺論金融英語文本詞匯的英漢理解與翻譯[J].嘉應學院學報,2006,(10).
[10]張武保,學科創新與商務英語的復合型特點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2).
隨著社會發展,網絡倫理問題也呈現出新的類型和特點,由于網絡倫理自身的特性,導致其與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出現雙重標準,引發一系列的網絡倫理問題,導致網絡道德失范。網絡環境及網絡主體對網絡道德認知有很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基于道德認知角度,對網絡倫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網絡道德認知在解決網絡倫理問題、規范網絡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以期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修養,凈化網絡環境,構建網絡倫理規范體系。
一、道德認知對網絡倫理的影響
(一)道德認知是網絡倫理形成的基礎
網絡技術、人與網絡社會、人與人間的關系是構成網絡倫理道德的三大要素,人們主動加入到網絡交往活動中,在網絡技術的作用下,這些交往活動將不同地區的人們聯系起來,從而形成網絡社會。現實倫理和網絡倫理的主體都是人,網絡只是一種載體,倫理道德的主體并不是網絡。在網絡環境中,人們通過網絡技術進行交流,網絡道德的本質就是人在網絡活動中的具備的道德規范,網絡主體道德觀念的形成、發展都建立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只有做好道德認知培養工作,才能形成健康的網絡倫理道德觀。
(二)網絡倫理影響著道德認知的形成
網絡社會作為現實社會的延伸,管理模式比較松散,缺乏監管機制,自由性強,僅依靠道德自律來規范人們的言行,因此必須要重視人們道德認知能力的培養,提高人們的道德自律能力。在網絡社會中如果缺失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責任感,必然會導致網絡社會混亂。網絡倫理的自律性要求人們必須加強對自身道德能力的培養,根據道德自律原則來約束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
網絡虛擬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這個自由、平等的社會中,各地文化和多種道德觀相并存,多源性的網絡道德必然會引發道德沖突,改變甚至同化了傳統理論觀念,網絡社會陷入失范、混亂無序的狀態。此外還會影響人們的網絡道德觀,對道德主體認知產生種種影響而造成的矛盾沖突,導致人們的道德感受和行為產生偏差,因此必須要正確的引導人們道德認知,不要因為網絡道德多樣性而導致人們道德認識混亂,避免網絡倫理問題的出現。
二、網絡倫理問題的現實表征
(一)道德意識的沖突與裂變
1.道德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人們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能夠相對自由的發表言論,充分釋放內心的想法,強調自我,展現個性,人們在網絡空間的表現在更大程度上接近于真實的自己。但是由于網絡社會的自由無政府和無中心特點明顯,網絡行為主體將自己作為網絡道德行為的判斷者,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忽視法律和社會傳統規范,使得道德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2.缺失道德責任感
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認知在網絡社會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網絡社會環境中,人們通過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一系列的虛擬交往。隱匿性、虛擬性和互動性是網絡空間最大的特點,從而使得傳統倫理對人們交往活動的約束力減弱。人們在網絡社會釋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隱藏的本性,降低對自身道德的要求,沉迷與網絡中虛擬的身份,道德認知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網絡主體喪失道德責任感。
3.主體情緒浮躁及文化霸權主義蔓延
網絡社會對多種信息的監控力度較弱,缺乏對信息者的限制,不斷產生大量的網絡信息,讓人們眼花繚亂,網絡行為主體長期受網絡資訊的影響,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焦慮、疲乏,最終使人們迷失自我,導致主體情緒浮躁。另一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在網絡信息交流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占據大多數的信息資源,西方國家的信息輸出量較大,便于向其他國家傳遞本國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從而導致文化擴張,形成文化霸權主義。
(二)道德行為的脫軌和失范
1.網絡犯罪現象猖獗
信息技術是網絡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社會科學技術不斷改革更新的飛速變化中網絡技術也不斷經歷著飛躍式的變化,然而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護功能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進而導致網絡漏洞的出現,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不良的犯罪平臺,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頻頻出現,屢治不止。不法分子根據網絡特點和缺陷借助一定的網絡工具和先進技術對他人的網絡系統進行破壞和侵犯,諸如病毒傳播,盜取和篡改信息等,造成個人或者政府等部門重要信息的泄露和破壞,帶來不良影響和巨大的損失。還有一部分網絡犯罪組織借助網絡平臺利用論壇,貼吧,郵件等方式進行廣告宣傳、傳播電腦病毒、發送垃圾郵件破壞系統或散播謠言等舉動,由此來達到這些組織既定的商業或政治目的,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不便,也阻礙了社會的和諧順利的發展和繁榮,是值得重點解決的突出問題。
2.網絡言行隨意放縱
網絡社會同現實社會不同的是,其不存在真實的主體,人們的言行不會受到社會輿論和監督的影響,主體間的約束力降低,人們不必擔心是否符合傳統倫理道德的標準,使人們長期壓制的欲望、本能和沖動得到釋放,追求快樂最大。人們的外在行為規范及社會道德的不受限制,網絡行為主體就會出現為所欲為、不負責任的不道德行為。
三、解決網絡倫理問題的措施
(一)傳承和發展傳統倫理內涵,將網絡倫理和實現傳統倫理結合起來
網絡社會依靠網絡倫理制定一系列的規范措施,其在傳統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和傳統倫理而形成了網絡倫理體系,同傳統倫理體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傳統理論體系,其在構建網絡倫理體系的過程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必須恪守傳統倫理道德,在繼承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要基于網絡倫理的基本特征,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傳承中要注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原有的運行機制,整合傳統倫理資源,不斷探究和創新,發現新的網絡倫理元素,使網絡倫理體系的建設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促進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側重人的全面發展,調整網絡技術和人的關系
傳統倫理道德指的是指導人們行為的觀念,是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能夠維持社會秩序,是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基礎,體現出定型化、體系化和制度化的特點。同傳統倫理不同,網絡主體的道德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網絡倫理規范的發揮,具有非定型化和非制度化的特點。解決網絡倫理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以人為本,將網絡主體作為重點,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科技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有機結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保證信息與網絡安全的網絡倫理規范體系的構建,有效的解決網絡倫理問題。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水平的網絡主體能夠約束自己的言行,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網絡社會,維護網絡用戶的合法利益。
(三)堅守人文道德,體現人文情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作為網絡的主體,人們要嚴格遵守和發揚人類社會所普遍推崇的人文操守及其基本規范,傳承人文凝聚精神,提升人文道德涵養和道德認知水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人文涵養,有效的避免人性在數字化和符號化的虛擬網絡社會中被扭曲和異化的情況。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客觀的評判各種道德現象,形成正確的道德態度和意識,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堅守自己的準則,抵制各種侵蝕和誘惑,鄙視不潔、不善、不義、不道德的行徑,不接觸不道德、不合理的事物,不隨波逐流,發揚人的尊嚴價值,不斷提高自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彰顯人文關懷。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必須在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方面下功夫。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不斷提高教材的使用率,重視教材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對于語文中的閱讀教學,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找到自己在閱讀上的目標,從閱讀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不斷擴大閱讀知識面,提高閱讀能力,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的語感。對于教材的使用,主要是注重其導向作用,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也不能脫離教材而漫無邊際地教學。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主導思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準備閱讀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監督指導作用。
二、教閱讀方法,并加強指導
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學生年齡處于學習方法的形成期,學習方法的傳授,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方法形成和定型。所以,教師要認真對待,課前要充分備課,課中則根據學生的具體接受能力,把學習方法通過各種形式和方式傳授給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教師要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將閱讀方法付諸實踐,通過具體的閱讀活動來鞏固。教師在學生閱讀實踐中,要不斷地進行指導。對沒有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的學生,教師要具體指導;對于那些理解有錯誤的,要不斷進行引導。
三、課內課外相結合,感受閱讀之樂趣
當學生有了閱讀的想法,老師可以利用課堂上的有效時間,滲透一些讀書的方法。針對不同年級的孩子,可以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標地配合教科書選擇一些適合孩子們閱讀的書籍;可以制定每學期的讀書目標,并推薦一些大多數學生喜聞樂見的書籍,讓學生自己安排充足時間去進行閱讀。在學生主動去閱讀這些書籍時,課內所學到的閱讀方法就能很好地應用到課外的閱讀上。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學生能從閱讀中找到閱讀的興趣,從而既擴展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又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四、教學方法的創新在教學中的作用
(1)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有創新機會。教學方法的創新是學生進行創新學習的起點,是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心理取向。在教學過程中,當呈現一定的素材后,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并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放手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多看、多讀、多思、多說,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索者。在課堂上,當老師平等對待學生,則其會感覺到被尊重,不會像傳統教學模式中那樣緊張。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會更放松、更平靜,有著歡快的心情。這種情況下,學生會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不斷思考教師所提出的觀點和問題,使得學習效率更高,學生的學習潛能更容易得到挖掘。在討論交流中,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2)培養學生的閱讀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分析學生在閱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想法,提前把學生引入相關的話題,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閱讀創新和創造能力。要避免傳統的集中閱讀模式、圍繞中心思想的教學方法,不斷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在閱讀中找到問題答案。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不斷地閱讀課文,不斷地尋找問題,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編寫各具特色的故事。這不但提高了說話寫話能力,開發了創新潛能,還培養學生的閱讀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