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1 17:13: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城鎮居民醫保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bstract:Theestablishmentoftheurbanresident’smedicalsecuritysystemisanimportantmeasuretoachieveuniversalhealthinsuranceandsocietyharmonization.Takingthebackgroundoftheurbanresidents’medicalsecuritysystemastheentrypoint,andonthebasisofsurveyingandanalyzingthecurrentproblems,theauthorputsforwardtheroutechoiceinconstructingandperfectingurbanresidents’medicalsecuritysysteminthenewperiod.
Keywords:urbanresident;medicalsecurity;construction;route
一、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難,看病貴”是當今最受關注,也是最棘手、最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牽涉多個領域,構成因素糾葛復雜。雖然對其改革路向眾說紛紜,但一致的觀點認為,醫療保障體系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醫療保障體系是解開看病貴難題的第一把鑰匙。
經過長期的探索,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已從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及退休人員逐步擴展到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截至2007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7983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人數為3131萬人①。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醫療保障能力和職工的健康水平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各項工作的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制度框架及運行機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國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達到2448個,占全國總縣(市、區)的85.53%,參加合作醫療人口7.3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85.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支出總額為220億元,累計受益2.6億人次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現象的發生,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穩定、保障廣大農民權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總體來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經日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順利實施。但是也應該看到,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城鎮其他非從業居民尚未被納入社會醫療保險范圍。隨著社會轉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風險的困擾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帶來的分配不均等,廣大城鎮居民對醫療保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國務院專門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7]20號),就開展試點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主要政策及組織實施辦法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有城鎮人口5.9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44.9%,其中就業人口2.94億,非就業人口3億。城鎮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約2.21億人(其中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有4068萬人),占全體城鎮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萬人①。盡管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許多城鎮居民仍然徘徊在醫療保障體制之外。因此,構建健全完善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在實踐中推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的健康發展,就成了當前的應勢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試點地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鎮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實現全民醫保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肯定和歡迎。但也應該看到,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畢竟還處于試點時期,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當中不斷加以完善。
1.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的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作為一項惠民工程,許多群眾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都持歡迎的態度,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許多試點地區并沒有實現全覆蓋,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之外。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許多已經參保的居民對城鎮居民醫保的真正內涵和一些具體細節也缺乏了解。部分群眾對報銷補償費用期望過高,對設立的起付線不了解,對醫療費分段計算補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對報銷程序還不是完全清楚。這就有待于各試點地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把工作做實、做細,使廣大群眾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的基礎上,積極踴躍地支持和參加城鎮居民醫保工作。
2.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局部試點地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統籌層次一般為縣、市級統籌。統籌層次低,不僅不利于進一步分散風險,也不利于資金在全國范圍內調劑和發揮更大的互助共濟作用。從保障水平來看,由于我國當前生產力整體上還不夠發達,且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許多試點地區還是以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支出為主,最高報銷上限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今后,各試點地區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大政府對城鎮居民醫保的財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門診大病風險的同時,要逐步試行門診醫療費用統籌,探索統籌解決城鎮居民門診費用問題的辦法。
3.監督管理機制要進一步健全
從試點地區的情況來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監督和管理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個別定點醫療機構仍有開大處方、開用藥目錄之外的藥和不合理的大型檢查等情況,導致部分群眾獲得的補償金額降低,也導致了參保居民對醫保制度的誤解和不信任。個別定點醫療機構把門診病人轉化為住院病人,誘導病人過度消費醫療資源,造成參保居民住院費用增長。有的醫院審查不嚴,個別患者冒名頂替套取資金,嚴重侵害了參保居民的權益。在醫療保險基金的給付方面,也沒有建立包括基金運行分析制度、運行情況通報制度和常規基金運行監督檢查制度在內的基金的收支監測預測預警系統,還沒有形成包括組織監督、民主監督、制度監督、行政監督、業務監督、審計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在內的內外部雙重監督體制[1]。
4.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服務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醫療保障服務網絡。近年來,各地醫療保障服務體系無論是在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也應該看到,這與廣大城鎮居民的醫療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許多群眾對醫療機構的服務意識、醫療人員的業務素質還頗有微詞;就醫環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鎮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還很薄弱,亟待加強。
當然,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今后,要加進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務體系,為廣大群眾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務。
三、新時期健全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路徑選擇
被譽為“國民保健服務之父”的貝弗里奇曾經說過:病人因沒錢而拒絕醫療,這是任何文明社會都不相容的。保障每一個公民病有所醫,享受基本的醫療保障是每一個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總體來看,我國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探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應該認識到,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以民為本,因地制宜,多方努力,在實踐當中不斷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1.加快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立法工作,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提供完備的法律框架
近年來,盡管我國城鎮居民的醫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視,但畢竟還處于試點階段,許多措施和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的開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社會保障法是關系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就沒有健全、完善和成熟的社會保障制度。筆者認為,我國應制定統一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法》,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新型配套的政策和實施辦法,規定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法定地位,并將之嚴格納入到我國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之中,明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未來的發展方向。
2.建立健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體系
作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構建與完善顯得尤為重要。在政策設計上必須考慮各方承受能力,做到“基金籌集多渠道、費用繳納低水平、待遇保障多樣化、保險服務便捷化”。
(1)形成合理的籌集機制
首先要完善籌集機制。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應堅持“低繳費、廣覆蓋”的原則,在繳費能力與醫療待遇之間找到個平衡點。在實踐當中,一方面應加大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宣傳的力度,提高廣大居民參保繳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穩定的配套資金保障體制,將各級配套補助資金固定下來,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提供財政支持。同時,中央、省級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城鎮居民的財政補助力度,以實際行動促進和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其次要積極拓寬籌集渠道。在將政府財政撥款和救助以及城鎮居民繳費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的同時,應不斷在實踐中拓寬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的籌集渠道,積極引導社區經濟、企業、慈善機構、外資機構及個人等方面的捐助,不斷充實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基金。
(2)健全管理體制
應建立健全嚴格規范的管理制度、嚴謹長效的管理方法、便捷有序的管理流程和先進高效的管理網絡,構成科學簡約、調控靈敏的醫療保障管理體系,以實現保障到位、基金平衡、調控靈敏、服務周到的管理目標。在組織管理方面,受經濟條件限制,我國廣大縣級城市可以借鑒河南舞鋼市的管理模式,整合基本醫療保障管理資源,借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個現實性的制度體系進行監督和管理。較大的城市和條件具備的地區,應該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專門的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同時加強對制度運行的社會監督。在基金管理方面,要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統一管理,單獨列賬。要按照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等有關規定,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加強對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和監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風險防范和調劑機制,確保基金安全[2]。
(3)規范運行機制
首先要合理確定參保范圍,明確保障重點。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范圍主要是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中的廣大城鎮居民。在保障的重點方面,由于我國當前生產力整體上還不夠發達,且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應因地制宜,確定不同層次和級別的保障標準。其次要科學制定費用支付標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要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確定科學合理的醫療費用支付方式,以確保支付待遇與繳費水平相適應,做到合理控制醫療費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保證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平穩運行。再次,要建立一套科學的醫療保障評價系統。針對醫療保障的運行特點確定一套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對參保情況、基金的收繳、管理和使用、醫療機構的服務、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等進行深度研究和評價,以便為制度的進一步實施指明方向。
3.健全完善城鎮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服務體系要按照管理社會化、服務人性化的原則,建立功能齊全、結構合理、運轉有效、簡捷方便的醫療保障服務網絡[3]。積極發揮社區醫療保障制度平臺的作用,依托社區平臺,建立醫保機構同用人單位和個人的聯系制度,為廣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要加快社區醫療體制的創新,形成社區醫療服務、專業醫療服務和綜合性醫療服務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網絡[4]。通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調整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強化醫療服務管理,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要想健康發展,在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政策的同時,還要積極推動醫療衛生、藥品流動體制改革。這三個方面同時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今后我國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缺一不可。在醫療服務市場上,要把供需雙方由“信息不對稱”變為“信息對稱”,增強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與數量進行事先判斷的能力,提高其選擇的主動性;通過建立醫藥專營制度,逐步實行醫、藥經營分離,減少藥品流通環節;實行醫藥分開核算、分別管理的制度,打破醫藥不分的壟斷體制,合理控制醫藥費用水平。
5.建立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衛生扶貧工作
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制度是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當中,要把對城鎮特別困難人員的醫療救助作為促進城鎮居民衛生保健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把經濟扶貧與衛生扶貧合理結合起來。在資金的管理和使用上,要建立專項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基金,交由當地民政部門統一管理和使用,也可以通過成立基金會,由專門機構負責進行運營。通過此項基金,對符合醫療救助的對象進行適當救助,以使比較困難的城鎮居民獲得基本的醫療保障。在救助方式上,可采取繳費參保、減免醫療費用、建立社會福利醫院及實行定額補助等辦法解決。同時,要根據醫療救助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救助管理辦法[5]。總之,要把醫療救助計劃與整個醫療保障體系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城鎮困難居民群體因病返困、因病致窮,避免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振平.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初探[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0):p677~678.
[2]許勇勝.關于醫療保險基金運行安全管理的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p35.
基本醫療保險的檔案要記錄的資料十分重要,它涉及財務、經濟、政策上的事,且它是城鎮居民關于解決醫療糾紛方面的重要憑證,這些檔案資料必須被妥善的保管,否則日后在做相關的管理工作時會引發很多問題。過去,人們把醫療保險檔案以紙質的形式保存,使用這種保管的方式,需要占有大量的空間,且需要費大量的人力保管。開展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用信息化的方式減少管理的成本。
1.2高效管理的原因
隨著我國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未來我國的醫療保險將近一步完善,如果依然使用傳統的檔案管理方法,那么相關的管理部門要整合醫療保險檔案會非常困難。使用信息化的方式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保案的資料,所有的檔案都會以數字化的方式實現,它能給未來高效的管理打下基礎。
1.3拓展功能的原因
過去,人們對基本醫療保險檔案的認知為需要使用檔案的時候就會將它拿出來使用,不需要的時候不必在意它。可是未來隨著全球信息化建設的推進,以后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會以信息化的方式實現。人們現在可以像拿著銀行卡一樣拿著一張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卡,這張信息卡將成為人們保銷檢查身體、身體治療等方面費用的重要憑證,未來,這張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卡的功能還將繼續拓展。
2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建設存在的現狀
2.1建立聯網式的醫療保險管理中心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思考文/賈麗敏加強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目前加強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的建設還有改善的空間,為了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就要進一步思考這方面的問題。摘要為了實現高效化的管理,目前我國的絕大部分城鎮已經建立聯網形式的醫療保險中心,該中心以網站的形式給用戶提供服務界面,以B/S結構找尋服務的平臺、以大型數據庫的方式存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信息,人們只要手持一張基本醫療保險的信息卡,就能在擁有網絡的醫療保險中心調閱基本醫療保險檔案的信息,享受基本醫療保險服務。
2.2提供自助式的醫療保險使用查詢
現代化的醫保中心將成為我國城鎮居民提供基本醫療保險服務的場所,在這種場所里,城鎮居民可在自助服務機前進行自助的服務。這些自助服務機可以以觸屏的方式為人們提供服務,人們只需要用手指輕輕一觸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服務。如果人們不方便使用觸屏服務,也可以使用語音的方式、電話的方式要求客服人員為自己提供服務,部分醫療保險中心還以網站的形式為人們提供網上遠程查詢的服務。
2.3開展一站式的保險檔案管理服務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推進,我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檔案管理的方式開始逐步的實現一站式的檔案保險管理服務。即城鎮醫療保險單位、醫療衛生單位、急救中心單位等結成一個大的集成網絡,人們需要享受基本醫療保險服務的時候,不再需要親赴一個又一個的單位咨詢各種問題、辦理各種手續,而是可以使用信息化的方式享受一系列的服務過程。比如人們可以利用自助查詢的方式查閱基本醫療保險信息、咨詢醫療保險問題、辦理部分醫療保險手續等。而這些醫療保險服務會被實時的記錄下來,相關的服務人員會將相關的信息整合,形成一份新的基本醫療保險檔案。
3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方法
3.1普及網絡化建設
從以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可以看到,要進一步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工作,就需要一個先進的信息化平臺,這是要在網絡化普及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目前,我國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建設是以由城市向城鎮的方向開展,部分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網絡平臺還未完全完善,他們的醫療保險管理還未達到集成化的標準,要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信息化的建設,就必須讓相關部門持續投入資金,使城市與城鎮都普及網絡化。
3.2搭建人性化平臺
雖然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險檔案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向人性化的方向發展,然而目前信息化發展的成果還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比如人們要求能夠將一張銀行卡與醫療保險檔案卡綁定,基本醫療保險信息卡能定期在銀行卡上完成繳費的過程,同時它繳納完費用以后立即提醒人員已完成繳費;人們希望能夠收到基本醫療保險的推送服務,能實時的了解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的變化;人們希望能夠得到即時的咨詢服務,該咨詢服務能夠包含人們常見的各類基本醫療保險的方法。要搭建人性化的平臺,就要使用精細化的方式對基本醫療保險檔案進行管理,使之每個項目能分門別類的、有序的運作。從宏觀的角度規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檔案管理是必須要進行的事情。
3.3加強安全化管理
要加強安全化管理,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校正城鎮居然醫療保健信息卡的信息,發現城鎮醫療保險中心的信息與居民的基本醫療保健信息卡有內容不一致的狀況,就要立刻予以提醒,讓持卡人即時完成信息校正的工作;要建立城鎮醫療保險管理的工作日志,記錄每一張城鎮醫療保險信息卡信息變動的過程,如果出現異常信息,就要將卡送進黑名單,并鎖定部分基本醫療保險的服務,直至解決好信息錯誤的問題;監控對城鎮居民基本保險檔案管理的過程,給管理操作留下原始的憑據。
一、城鎮居民醫療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社區衛生服務是隨著現代醫療需求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衛生服務模式,在推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的過程中
由于參保人員大多為老人、小孩、并軌轉制企業的弱勢群體、失業或無業人員,因此社區醫療服務便上升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是眼下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仍然不能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呈現處“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場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較多的患者對社區醫療服務能力缺乏信心。勝利街道居委會的xx主任告訴我們,居民們普遍認為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醫生醫術不高,設備簡陋,生怕在社區就診“小病拖成大病,感冒治成肺炎”。尤其對全科醫生持懷疑態度。
第二,社區醫院的硬件水平堪憂。其中有不少用藥遭到患者非議。園林街道人大社區衛生服務站孟大夫稱,雖然現在社區醫院的醫療藥品范圍放開了許多,但還是沒法滿足患者要求,好多就診的大爺、大嬸們都要兩頭跑:在大醫院就診、看完病、拿著針劑藥品到社區醫院點滴。有些疾病需要作CT、彩超、X光片的。社區醫院不具備這些設備、患者只能先在大醫院就診。這也是大多數歲數比較大的患者怕麻煩不來社區醫院看病的重要原因。
第三,調研還發現,現在社區醫療衛生的定位非常籠統,大多是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沒有對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疾病治療和疾病防止加以區別,沒有細致考慮各地醫療資源現狀,發揮作用不夠、機械地按統一標準劃分社區衛生機構。
(二)社區醫保管理平臺建設滯后
職工的醫療保險平臺是單位,城鎮居民醫保的組織實施網絡則可以依賴社區。實際上,每一個街道、社區都已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站;但是省市一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不負責具體操作;社會保險部門又不能隔著鍋臺指導街道、社區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險這一塊業務,這樣街道社區機構等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雖然,國家召開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會議,也有規劃。但是社會保險法規、醫療保障政策還不完善、需要細化,社會保險機構、醫療保障難以操作、街道社區無法律依據,對參加養老保險、登記繳費、審核、監察、責任的追究沒有章程、缺乏措施、政策法律建設不健全,難以震懾和阻止違法行為、處罰乏力,難以維護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合法權益。人員編制、經費保障、監察辦案機構等等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社會保險、醫療保障的工作效益。街道社區醫療保障管理平臺目前是硬件不硬、軟件太軟。
二、街道社區醫療保險工作的對策思考.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的推開,是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邁向全民醫保、完善目標關鍵性的一步。但勿庸諱言、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醫療保險制度,加緊實施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擴面專項行動,按照“低費率、保大病、保當期的構思、根據城鎮居民的特點和醫療需求、以及街道社區的承受能力,合理確定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在開展養老保險擴面的基礎上,同步推進居民醫療保險擴面行動,避免城鎮居民因大病造成的養老和健康風險,為城鎮居民穩定構筑雙保險機制。
(一)城鎮居民醫保試點基本原則
第一是低水平起步原則。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實際國情出發,根據各方承受能力,合理確定籌資水平,保障標準。重點保障城鎮非從業居民的住院和門診的大病醫療需求,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逐步試行醫療費用統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擴大醫療保險的受益面,確保醫療保險的長足發展。
第二是確保自愿原則。國務院決定2007年在有條件的省市、選定2—3個城市啟動試點,明確確定地方進行試點的自愿性,充分尊重地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泛宣傳和重點宣傳相結合,城鎮居民可自愿繳費、參加醫療保險,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和選擇,政府作為后盾、建立財政輔助制度、引導和幫助居民參加醫療保險。
第三,屬地化管理原則。明確國家、省、市、縣的責任,國家確定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地方確定具體辦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屬地化管理。統籌層次原則上參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規定,以有利于發揮現有管理體系的優勢。社會保險機構醫療保險的工作職能,貼近基層、和諧社會,從長遠考慮要積極探索適合城鎮居民特點的醫療保險辦法,大力實施“低費率、保大病”的政策,鼓勵居民參加醫療保險進而社會保險,將城鎮居民完全納入社會保障范圍。
第四,統籌協調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做好醫療保障相關工作基本政策、基本標準和管理措施等的銜接,保證城鎮居民保險試點的順利進行和醫療保障各類制度的協調推進。
(二)構筑預警、監管、處理三大網絡體系
1.建立欠費監控預警網絡體系。建立居民參保繳費監控預警體系,由街道(鎮)、村、社區、勞動或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機關對欠費居民實行直接監控,每月對轄區居民繳納保費情況進排查,督促參保居民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或醫療保險費。
2.按經濟情況對參保居民建立分類監管網絡體系。對老、幼、轉制、合并病殘居民家庭的經濟收入進行深入細致、客觀的綜合性等級排隊評價;對經濟收入比較穩定家庭居民的繳費情況進行重點監控,存在欠費的要限期補交、不按規定繳費的要降低其信用等級。
3.完善參保關系監察、爭議調處網絡體系。健全完善市、(縣)鎮、街道、社區社會保險管理服務機構專兼職人員到位,實現定人、定崗、定責,條件好的可以聘請為社會保險聯絡員、成立街道(社區)調解組織,形成四級監控、爭議調處網絡,實行網絡式管理,隨時掌握轄區內的舉報投訴、爭議情況,維護參保居民合法權益,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及萌芽狀態。對參保當事人及時、滿意答復,確保不出現惡性有爭議案件或群體性突發事件。
(三)建立執法、維權機制。
1.加強與工會、民政、工商、稅務、公檢法、銀行等部門的互動、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形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特別是對惡意欠費群眾,嚴重違反醫療保障法規的團體、機構,加大聯合處罰力度,取消其信貸款、社保、民政,勞保優惠政策享受資格等,該強制執行的從速處理,該依法處理的決不手軟,并在新聞媒體上、社區街道及時曝光,使一些違反醫療保障法規的機構或居民受到嚴重處罰。
2.建立突發性應急機制。專門編制醫療保障關系專項應急預案、有效應對因醫療保障關系、醫患矛盾而引發的突發性,明確應急的工作組織體系、機構設置、人員分工預警機制、信息、應急保障等內容、全面提升事件處理的應急反應能力,將突發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3.完善醫療保障應急周轉金機制。建立市、縣、鎮三級應急周轉金制度,對短期內無法按正常途徑解決醫療保險基金影響醫療保險聲譽的,先由街道、社區專項資金墊付,當街道社區無力支付時,啟動市、縣級應急周轉金,確保社會秩序持續穩定。
(四)強化基礎設施,提高服務能力
一、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難,看病貴”是當今最受關注,也是最棘手、最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牽涉多個領域,構成因素糾葛復雜。雖然對其改革路向眾說紛紜,但一致的觀點認為,醫療保障體系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醫療保障體系是解開看病貴難題的第一把鑰匙。
經過長期的探索,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已從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及退休人員逐步擴展到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截至2007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7983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人數為3131萬人。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醫療保障能力和職工的健康水平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各項工作的扎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制度框架及運行機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國開展新農合的縣(市、區)達到2448個,占全國總縣(市、區)的85.53%,參加合作醫療人口7.3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85.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支出總額為220億元,累計受益2.6億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現象的發生,對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穩定、保障廣大農民權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總體來講,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已經日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順利實施。但是也應該看到,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城鎮其他非從業居民尚未被納入社會醫療保險范圍。隨著社會轉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風險的困擾和經濟體制改革過程帶來的分配不均等,廣大城鎮居民對醫療保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國務院專門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7]20號),就開展試點的目標、任務、基本原則、主要政策及組織實施辦法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有城鎮人口5.9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44.9%,其中就業人口2.94億,非就業人口3億。城鎮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約2.21億人(其中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有4068萬人),占全體城鎮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萬人①。盡管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許多城鎮居民仍然徘徊在醫療保障體制之外。因此,構建健全完善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在實踐中推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的健康發展,就成了當前的應勢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試點地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城鎮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實現全民醫保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肯定和歡迎。但也應該看到,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畢竟還處于試點時期,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當中不斷加以完善。
1.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的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作為一項惠民工程,許多群眾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都持歡迎的態度,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許多試點地區并沒有實現全覆蓋,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之外。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許多已經參保的居民對城鎮居民醫保的真正內涵和一些具體細節也缺乏了解。部分群眾對報銷補償費用期望過高,對設立的起付線不了解,對醫療費分段計算補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對報銷程序還不是完全清楚。這就有待于各試點地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把工作做實、做細,使廣大群眾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的基礎上,積極踴躍地支持和參加城鎮居民醫保工作。
2.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局部試點地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統籌層次一般為縣、市級統籌。統籌層次低,不僅不利于進一步分散風險,也不利于資金在全國范圍內調劑和發揮更大的互助共濟作用。從保障水平來看,由于我國當前生產力整體上還不夠發達,且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許多試點地區還是以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支出為主,最高報銷上限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今后,各試點地區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大政府對城鎮居民醫保的財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門診大病風險的同時,要逐步試行門診醫療費用統籌,探索統籌解決城鎮居民門診費用問題的辦法。
3.監督管理機制要進一步健全
從試點地區的情況來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監督和管理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個別定點醫療機構仍有開大處方、開用藥目錄之外的藥和不合理的大型檢查等情況,導致部分群眾獲得的補償金額降低,也導致了參保居民對醫保制度的誤解和不信任。個別定點醫療機構把門診病人轉化為住院病人,誘導病人過度消費醫療資源,造成參保居民住院費用增長。有的醫院審查不嚴,個別患者冒名頂替套取資金,嚴重侵害了參保居民的權益。在醫療保險基金的給付方面,也沒有建立包括基金運行分析制度、運行情況通報制度和常規基金運行監督檢查制度在內的基金的收支監測預測預警系統,還沒有形成包括組織監督、民主監督、制度監督、行政監督、業務監督、審計監督等多種監督形式在內的內外部雙重監督體制[1]。
4.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服務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醫療保障服務網絡。近年來,各地醫療保障服務體系無論是在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也應該看到,這與廣大城鎮居民的醫療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許多群眾對醫療機構的服務意識、醫療人員的業務素質還頗有微詞;就醫環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鎮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還很薄弱,亟待加強。
當然,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今后,要加進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務體系,為廣大群眾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務。
三、新時期健全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路徑選擇
被譽為“國民保健服務之父”的貝弗里奇曾經說過:病人因沒錢而拒絕醫療,這是任何文明社會都不相容的。保障每一個公民病有所醫,享受基本的醫療保障是每一個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總體來看,我國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探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應該認識到,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以民為本,因地制宜,多方努力,在實踐當中不斷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1.加快城鎮居民醫療保障立法工作,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提供完備的法律框架
近年來,盡管我國城鎮居民的醫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視,但畢竟還處于試點階段,許多措施和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城鎮居民醫保工作的開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社會保障法是關系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就沒有健全、完善和成熟的社會保障制度。筆者認為,我國應制定統一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法》,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新型配套的政策和實施辦法,規定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法定地位,并將之嚴格納入到我國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之中,明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未來的發展方向。
2.建立健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體系
作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構建與完善顯得尤為重要。在政策設計上必須考慮各方承受能力,做到“基金籌集多渠道、費用繳納低水平、待遇保障多樣化、保險服務便捷化”。
(1)形成合理的籌集機制
首先要完善籌集機制。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應堅持“低繳費、廣覆蓋”的原則,在繳費能力與醫療待遇之間找到個平衡點。在實踐當中,一方面應加大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宣傳的力度,提高廣大居民參保繳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穩定的配套資金保障體制,將各級配套補助資金固定下來,為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提供財政支持。同時,中央、省級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城鎮居民的財政補助力度,以實際行動促進和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其次要積極拓寬籌集渠道。在將政府財政撥款和救助以及城鎮居民繳費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的同時,應不斷在實踐中拓寬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的籌集渠道,積極引導社區經濟、企業、慈善機構、外資機構及個人等方面的捐助,不斷充實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基金。
(2)健全管理體制
應建立健全嚴格規范的管理制度、嚴謹長效的管理方法、便捷有序的管理流程和先進高效的管理網絡,構成科學簡約、調控靈敏的醫療保障管理體系,以實現保障到位、基金平衡、調控靈敏、服務周到的管理目標。在組織管理方面,受經濟條件限制,我國廣大縣級城市可以借鑒河南舞鋼市的管理模式,整合基本醫療保障管理資源,借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個現實性的制度體系進行監督和管理。較大的城市和條件具備的地區,應該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專門的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同時加強對制度運行的社會監督。在基金管理方面,要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統一管理,單獨列賬。要按照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等有關規定,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加強對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和監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風險防范和調劑機制,確保基金安全[2]。
(3)規范運行機制
首先要合理確定參保范圍,明確保障重點。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范圍主要是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中的廣大城鎮居民。在保障的重點方面,由于我國當前生產力整體上還不夠發達,且經濟發展呈現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應因地制宜,確定不同層次和級別的保障標準。其次要科學制定費用支付標準。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要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確定科學合理的醫療費用支付方式,以確保支付待遇與繳費水平相適應,做到合理控制醫療費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保證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平穩運行。再次,要建立一套科學的醫療保障評價系統。針對醫療保障的運行特點確定一套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對參保情況、基金的收繳、管理和使用、醫療機構的服務、醫療保險基金的使用效率、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等進行深度研究和評價,以便為制度的進一步實施指明方向。
3.健全完善城鎮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服務體系要按照管理社會化、服務人性化的原則,建立功能齊全、結構合理、運轉有效、簡捷方便的醫療保障服務網絡[3]。積極發揮社區醫療保障制度平臺的作用,依托社區平臺,建立醫保機構同用人單位和個人的聯系制度,為廣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要加快社區醫療體制的創新,形成社區醫療服務、專業醫療服務和綜合性醫療服務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網絡[4]。通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調整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強化醫療服務管理,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城鎮居民醫療保障要想健康發展,在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政策的同時,還要積極推動醫療衛生、藥品流動體制改革。這三個方面同時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今后我國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缺一不可。在醫療服務市場上,要把供需雙方由“信息不對稱”變為“信息對稱”,增強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與數量進行事先判斷的能力,提高其選擇的主動性;通過建立醫藥專營制度,逐步實行醫、藥經營分離,減少藥品流通環節;實行醫藥分開核算、分別管理的制度,打破醫藥不分的壟斷體制,合理控制醫藥費用水平。
5.建立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衛生扶貧工作
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制度是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當中,要把對城鎮特別困難人員的醫療救助作為促進城鎮居民衛生保健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把經濟扶貧與衛生扶貧合理結合起來。在資金的管理和使用上,要建立專項城鎮居民醫療救助基金,交由當地民政部門統一管理和使用,也可以通過成立基金會,由專門機構負責進行運營。通過此項基金,對符合醫療救助的對象進行適當救助,以使比較困難的城鎮居民獲得基本的醫療保障。在救助方式上,可采取繳費參保、減免醫療費用、建立社會福利醫院及實行定額補助等辦法解決。同時,要根據醫療救助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救助管理辦法[5]。總之,要把醫療救助計劃與整個醫療保障體系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城鎮困難居民群體因病返困、因病致窮,避免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振平.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初探[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0):p677~678.
[2]許勇勝.關于醫療保險基金運行安全管理的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p35.
隨著高等 教育 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規模顯著擴大,到2007年,全國在校大學生已達到2300萬人,其中包括計劃內招生、計劃外招生以及高職高專學生等。而同時,近年來大學生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原來的公費醫療及學生平安險遠遠不能滿足 治療 的需要。我們在網上或身邊的生活中經常會發現許多貧困的大學生因支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而發出求助,學校師生、社會團體以及媒體發起愛心捐助活動。大學生作為國家 發展 的棟梁,其健康狀況、醫療保障狀況關系到國家的未來。也正是基于此,今年兩會后,經過多輪修改的新醫改方案出臺,其中一個亮點就是將大學生納入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范圍。
一、大學生醫療保險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直至新醫改方案出臺之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并沒有被納入實質性的社會保障范疇,醫療保障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學生的醫療費用主要來源于兩大方面:
(一)公費醫療
根據勞動保障部的資料,目前我國公費醫療制度始建于1952年,從1953年起,大專院校在校學生開始享受公費醫療。經費由國家財政按照計劃內招生人數向高校撥發一定數額的包干醫療費用,醫療補貼標準從1994年至今都是60元/年。這部分醫療補貼只針對高校計劃內的學生,計劃外學生(二級學院、擴招及高職高專招收)、自費生以及委培生則不能享受此補貼。由此可見,這種醫療保險制度覆蓋面窄,非計劃內招生的學生一旦得了大病,醫療費用都得自己承擔,而這幾年隨著高校的擴招,計劃外學生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這部分學生的醫療保障也越來越成問題。同時,這種醫療保險制度只對基本的醫療費用進行補償,如常見處方藥品,小額的醫療支出,門診醫療費用等,存在保障范同小、水平低的問題。有人形象地將高校醫療機構比喻為“慈善機構”,渴了給點水,餓了給點飯,無法給予學生全面的醫療服務,對大學生的健康構成很大的威脅。
(二)學生平安險(學平險)
學生平安險是在校大學生可以購買的一種商業醫療保險。學平險包括死亡、殘疾給付保險,住院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對于大學生,患大病的風險越來越高,而原有的公費醫療保障并不能有效地化解這一風險,況且對于很大一部分非計劃內的學生還不能享受公費醫療,所以,大學生購買商業健康險可以作為醫療保障的補充。但學平險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它是商業險而非社會保險,故要求學生在投保前身體必須是健康的,所以身患疾病的學生,尤其是貧困家庭的非健康學生是被排出在學平險之外的。其次,對于學平險,各個高校繳納的保費一般是每年20~50元,保費低,但保障水平也低,最高賠償額度一般在2-6萬元之間,賠付能力有限,對于重大疾病更是杯水車薪。還有就是學生對學平險的具體條款并不是很清楚,在索賠時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且需要自行先墊付醫藥費,事后憑借費用發票、診斷證明及病歷才能得到補償,這也無異于“雨后送傘”,給貧困家庭帶來很大的困難。
二、“全民醫保”下的大學生醫療保險
(一)“全民醫保”下的大學生醫療保險政策概述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構建全民醫療保障體系,鑒于大學生醫療保險存在的種種問題,經過長期的調研和研究,借著本次我國新醫改方案出臺的東風,2008年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終于下發了《關于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范圍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被正式納入全民醫保的范疇。該《指導意見》主要提出了以下三點意見:
1.基本原則:堅持自愿原則;中央確定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試點地區制定具體辦法,對參保學生實行屬地管理。
2.主要政策:(1)參保范圍。各類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包括民辦高校)、科研院校(以下統稱高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全日制本專科生、全日制研究生。(2)保障方式。大學生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按照屬地原則通過參加學校所在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解決,大學生按照當地規定繳費并享受相應待遇,待遇水平不低于當地城鎮居民。鼓勵大學生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按自愿原則,通過參加商業醫療保險等多種途徑,提高醫療保障水平。(3)資金籌措。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標準,按照當地中小學生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相應標準執行。個人繳費原則上由大學生本人和家庭負擔,有條件的高校可對其繳費給予補助。大學生參保所需政府補助資金,按照高校隸屬關系,由同級財政負責安排。中央財政對地方所屬高校學生按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辦法給予補助。各地采取措施,對家庭 經濟 困難大學生個人應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及按規定應由其個人承擔的醫療費用,通過醫療救助制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體系和社會慈善捐助等多種途徑給予資助,切實減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醫療費用負擔。
(二)“全民醫保”下的大學生醫療保險實施概況
繼《關于將大學生納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范圍的指導意見》頒發以來,各省市積極響應,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各項實施細則。在浙江,《在杭高校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施辦法(試行)》9月1號起實施。具體措施為:9月1日起,在杭高校大學生(外國留學生除外)每年只需繳納30元錢(學生個人每年繳納30元,同級財政補貼90元),住院生大病的醫療費就能報銷,報銷比例在70%一80%,且沒有設定最高支付限額,也就是說,如果大學生在校期間得了嚴重疾病,即便住院醫藥費花了l5萬元或更多,統籌基金始終是他們的堅強依靠,費用至少能報銷80%以上。這個辦法的出臺,意味著杭州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醫保”。
北京和沈陽兩地對大學生醫保t作也發出了量化通知:北京地區將把北京市各類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學歷 教育 的全日制非在職非本市戶籍的大學生,納入到北京市醫療保險制度當中,標準與京籍學生相同。沈陽地區規定2009年級大學新生要100%參保,2008年級以前的在校大學生參保率不能低于40%。參保標準為:每人每年籌資80元,其中政府補助40元,個人繳納40元,醫保基金對每位參保大學生的年最高支付限額為l0萬元,且該地區的參保學生在放假和實習期間都能享受醫保。
經濟 相對滯后的西北一帶如陜西,根據當地經濟情況,規定大學生醫保的繳費標準為每人每年不高于100元,其中,個人繳費不高于20元。且規定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當連續參保繳費。畢業后就業的,應參加城鎮職工醫保。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城鎮居民醫保的年限,可與其就業后參加城鎮職工醫保的年限合并 計算 。同時指出,大學生在假期、實習、休學期間,可選擇居住地或實習地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所發生的醫療費用,符合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部分,由統籌基金給予報銷。大學生在校期問異地就醫和轉診 治療 ,按照高校所在市(區)城鎮居民醫保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 總結
1強化各級地方政府對醫保的責任是提高醫保水平的基礎
為了實現醫改的目標,經初步測算,2009年~2011年各級政府需要投入8500億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億元。按照這一要求,各級地方政府需要投入5182億元,占總投入的60.96%。因此,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投入。資金投入的保證,是維護醫療服務公益性的制度和物質基礎。為了全民醫保目標的實現,首先,必須強化地方政府對醫保的投入責任。新醫改方案在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方面,提出了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等目標,并明確指出:到2010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參保率需提高到90%以上。如果地方政府投入不到位,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的目標就不能實現。所以,必須強化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責任。將地方政府財政投人落實情況納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察范嗣,醫保資金不能按時足額到位者,應追究地方政府責任。其次,強化對醫保資金運行的監管。加大政府投入是全民醫保的重要保障,但是,如果不加強監管,投入的再多,也不能使百姓受益。因此,應對醫保資金使用過程進行全面監管,明確醫保資金的投入數額、使用去向、落實情況,確保醫保資金不被挪用或貪污。
2醫保投入既要因地制宜,又要體現公平性
新醫改方案提出了“全民醫保”的目標,但必須面對地區問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中國地域廣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大,實現全民醫保難度很大,在全國建立起統一的、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險制度更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只有因地制宜,分步驟、分階段逐步推進,才能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
首先,醫保投人要因地制宜。在有限的醫療資源里,應優先保證偏遠農村和經濟落后地區。對于貧困地區,應加大中央財政的支持力度,同時監督地方政府優先保證醫保投入,這樣,才能保證貧困地區的群眾也能有醫療保障,實現醫保的公平性。
其次,醫保資金統籌標準要因地制宜。2009年7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要求將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原則上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左右。提高支付限額有助于提高醫保水平,但全國統一的比例實際上使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和農村地區居民所能享受的醫保待遇低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和大城市,使本來就不均衡的地區和城鄉間的醫療待遇更加懸殊。因此,應該結合各地的平均工資和城鄉差異制定不同的參照倍率,讓農村地區和平均收入較低的地區提高的倍率更大一些,讓大城市和平均收入較高的地區提高的倍率稍小一些。
第三,醫保制度既要因地制宜,又要逐步實現三種醫保的統一。我國現有的種基本醫保制度,在制度設計上分別以城鄉不同人群為覆蓋對象,各相應險種政策不一,在保障待遇上差距較大。這種分散化的醫保體系,造成了不同醫療保障制度之間的不銜接,增加了醫保制度的管理費用,也造成了嚴重的不公平。為了使新醫改方案設計的全民醫保早13實現,應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因地制宜,逐步解決不同制度間的銜接、合并問題,逐步建立城鄉居民一體化的醫療保障制度。城鄉經濟差距不太大的地區應該優先考慮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合并,然后逐漸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接軌;城鄉條件差距大的地區,首先要認真考慮不同制度間的銜接問題,待條件成熟后,再將不同制度合并。
3加強醫保機構自身能力建設是提高醫保水平的關鍵
新醫改方案對醫保報銷上限的提高,意味著醫保水平的提高。但是,醫療保障本身改變的是醫療費用的分攤方式,并不具備降低醫療費用的功能,如果對醫療機構缺少有效的監督,有限的醫保資金必將不能應對醫藥費用的增長。伴隨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經辦機構能力不足的問題日趨明顯,如何進一步加強醫保機構的能力建設,是醫保水平能否提高的關鍵。首先,要加強醫療保險專業人才的引進,實現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其次,加強醫保工作人員管理,加強工作指導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能力。第三,改善服務態度,加強對醫保的宣傳,像商業保險那樣,上門服務,使醫保對象充分了解政策,以此應對逆向選擇。第四,要探索建立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藥品供應商的談判機制,使之足以控制和規范醫生的醫療行為和藥品供應商的行為,發揮醫療保障對醫療服務和藥品費用的制約作用。
4發揮醫保的就醫引導功能,引導居民到基層醫院就醫
一、珠海市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發展歷程
城鄉一體化全民醫療保障制度是指在將城市和農村作為統一的整體進行制度設計安排,通過提供保險、救助等形式向全體公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一項醫療保障制度。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我國現行醫療保障制度也呈現出二元化、碎片化的特征,在城市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在農村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加上不完善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基本上實現了“全民享有醫保”這個基本目標,但二元醫療保障體制的弊端已成為制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構建城鄉一體化全民醫療保障制度,
實現全體居民公平、有效的享受醫療保障已成為了當務之急。
珠海由于改革開放,已由一座海濱小縣城發展為如今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在改革發展過中沒有像深圳一樣大量引進外來人口醫療改革,再加上珠海政府對珠海的城市形象定位,珠海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及較少的人口總量。珠海沒有體制包袱、人口少、經濟發展相對均衡,被選為醫療體制改革的試點城市之一。珠海于1998年啟動醫療保險改革,經歷十幾年的發展,珠海醫改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觀其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將其概述了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初步建立了職工醫療保險制度
1998年,珠海作為醫療改革試點城市為響應國家號召,實施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確定了醫療保險繳費由國家、單位及職工個人三方共同承擔,以及基本醫療費由個人、社保醫療統籌基金共同分擔的新型醫療保險方式。2000年,珠海作為貫徹醫改試點城市,率先把外來工大病統籌納入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制定了外來工大病醫療保險辦法。同時還把靈活就業人員、失業人員及下崗特困工也納入了醫療范疇。
(二)第二階段:建立了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
2003年,珠海正式啟動了新型農村醫療保險,截止到2007年全市新農合參保率為93%,形成了嚴密的農村醫療保障網,讓廣大的農民享受到醫療保障的福利核心期刊。該制度在2008年隨著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出臺而被正式廢除。
(三)第三階段:建立城鄉一體化全民醫療保障制度
2006年,珠海率先出臺了未成年醫療保險辦法,打破戶籍限制,外來人口的子女與本市未成年享有同等醫療待遇。
2007年12月推出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外來工大病醫療保險和未成年人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之外的城鄉居民全部納入醫療保險范疇,以家庭為單位繳費和政府補貼的方式建立醫保統籌基金,對住院醫療以及部分門診病種(目前為32種)進行醫療保障。基金的籌集標準為每人每年400元醫療改革,其中參保人繳費250元,財政補貼150元。參保人住院核準醫療費用最高支付限額為10萬元。[1]根據持續繳費時間確定的參保人醫保待遇限額。
2007年12月5日珠海市政府又《關于建立全民醫療保障制度推進健康城市工程的實施意見》,正式啟動城鄉一體化全民醫療保障制度。而后相繼頒布了《珠海市推行“小病治療免費”實施試點方案》、《珠海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及《珠海市實施城鄉醫療救助試行辦法》等三個配套文件。標志著珠海進入了“大病統籌救助,中病醫療保險,小病治療免費”的城鄉一體化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的新時期。
二、珠海市城鄉一體化全民醫療保障的現狀
(一) 珠海市醫療保障概述
珠海市人口(包括外來人口)總計145萬,其中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已達120萬人,其中基本職工醫療保險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參保率均達95%以上。全民醫保目標在珠海得到了實現。珠海市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推行“大病統籌救助、中病進入保險、小病治療免費”的全民醫保的三角架構模式,涵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與基本醫療救助制度。目前珠海市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還針對外來務工人員與未成年設立了外來勞務人員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未成年人醫療保險制度。此外還推出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覆蓋更多的困難群體。形成了“四基本一救助”模式。
1、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四基本”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繳費及待遇標準如下列表所示:
表1:珠海市各醫療保險的繳費標準
險種
繳費方式
繳費比例
備注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
按月(每人)
按繳費基數:
單位6%,個人2%
參加門診統籌:
統籌基金50元+個人賬戶50元
外來勞務人員大病醫療
按月(每人)
按繳費基數:
單位2%,個人不繳費
參加門診統籌:
統籌基金安排100元,個人不繳費
城鄉居民醫療
按年(以家庭為單位)
一般居民:參保人每人每年250元,政府補貼150元
參加門診統籌:
統籌基金50元+財政補貼25元+個人繳費25元
“特殊人群”:參保人每人每年25元,政府補貼375元
參加門診統籌:
個人不繳費,由財政補貼
未成年人醫療保險
按年(每人)
未成年人(包括在校大學生):每人每年60元
參加門診統籌:
統籌基金50元+財政補貼25元+個人繳費25元
備注:社保年度是指當年的7月1日起至次年的6月30日止。
特殊人群:指享受低保待遇居民、重度殘疾居民、農民和被征地農民
(四)建立多層次的全民的醫療保障制度
“全民醫保”目標在珠海已成為了現實。構建了“小病治療免費,中病醫療保險,大病統籌救助”的城鄉一體化全民醫療保障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5%以上,各級財政對城鄉居民醫保的補助水平也由現在的每人每年175元(未成年人每人每年85元),提高為每人每年200元以上,并著重解決靈活就業人員、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人員及大學生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醫療救助覆蓋了困難家庭和個人,免費為公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民眾編織了一張嚴密的醫療保障安全網。
(五)構建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體系
珠海醫改最大的亮點在于整合了城鎮居民醫保與農村醫保兩大醫保體系,消除“二元體制”,實現城鄉醫保統籌,構建了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體系核心期刊。珠海市新醫改把城鎮居民、農民和被征地農民一并納入保障范圍醫療改革,統一標準繳費,享受同等待遇,獲得相同的財政補貼,消除了農村與城鎮的差別。全面構建起統籌城鄉、公平高效的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的目標。
四、對珠海醫保模式的思考
為了鞏固和完善珠海城鄉一體化全民醫保改革的成果,結合醫保改革的實施現狀,對現行的珠海醫保改革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對社區診所資源的投資力度
對社區診所的醫療設備、人員引進方面給予補貼與支持,推行“全科醫生”制度,形成在基層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醫療衛生隊伍。通過提高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吸引群眾,分擔公立醫院的資源負擔,完善醫療資源配置效率。
(二)加強疾病的預防與保健工作
民眾普遍有“重治輕防”的錯誤觀念,政府在積極推進醫療改革的同時,應更多關注疾病的防控。通過加大對各種疾病預防重要性的宣傳,普及疾病防治知識,對本區域內的人口做好疾病防范和監控工作,降低疾病發病率,有效節約醫療資源。
(三)完善醫保誠信監督機制
首先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醫保觀,通過信息化建設對參保人的就醫行為進行實時監控與誠信記錄,有效避免參保人的道德風險。其次,健全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控體系建設,完善對醫療機構的誠信等級評價制度,規范定點醫院與定點藥店的醫療服務行為。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間通過推行科學的醫療費用結算方法,采取多樣化、立體化的費用結算醫療改革,最大限度減少違規行為。再次,通過對公立醫院的配套改革,有效減少醫院和醫生由于利益需求而產生的道德風險。最后,改革藥品流通機制減少藥價虛高現象,加強藥物監管,減少藥品的濫用及提高用藥安全性。
珠海在根據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的同時,借鑒了國內外醫療改革的成功經驗,通過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發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擴大保障面和提高保障待遇,消除城鄉差距,實現了城鄉一體化的全民醫療保障制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給全國范圍內的醫療保障事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有效經驗。
參考文獻:
[1]珠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珠海市實施城鄉醫療救助試行辦法》
[2]珠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珠海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
[3]珠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珠海市推行“小病治療免費”實施試點方案》
[4]珠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關于建立全民醫療保障制度推進健康城市工程的實施意見》
[5]劉嵐.醫療保障制度模式與改革方向[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4
[6]珠海市率先啟動城鄉一體化全民醫保制度.中央衛生部辦公廳網站,2009(11).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1-120 -03
一、大學生醫保現狀
進入21世紀,中國正在加強建設覆蓋社會各層次人民的醫療保障體系。其中,全民醫療保險體系基礎主要為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類。“新醫改”背景下,大學生社會醫療保險作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全體在校大學生的衛生醫療、健康事業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大學生能夠積極應對疾病風險,切實減輕大學生因病造成的經濟負擔。根據目前實踐的情況來看,大學生醫療保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學生群體關系著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大學生醫療保險制度實施過程中,面臨著諸如風險等問題。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大學生對醫療保險的滿意度,本論文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來進行。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基礎信息調查、學生使用醫療保險基礎狀況調研以及大學生對現行醫療保險滿意度研究。
二、樣本與方法
(一)樣本
問卷調查面向廣州市高校學生,包括“985”或“211”重點高校、普通重點高校、普通二本高校、三本高校甚至專科院校,涵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甚至本科以上學生;被調查大學生月消費水平合理分布在各個層次,涵蓋范圍為500元以下至1200元以上,樣本發放400份,收回395份,有效率為98.75%。
從表1可看出,樣本包括各大不同層次的高校,并收集各消費層次不同的大學生。總的來說,普通二本高校樣本量偏多,占了62.5%。
(二)調查問卷與變量
采用自編問卷,變量內容包括在校就醫滿意度、轉診定點醫院滿意度、住院報銷滿意度、指定慢性病治療滿意度、大學生醫保卡使用滿意度等方面。組織學生無記名方式網絡在線調查,確保調查結果的保密性和真實性。對調查結果簡歷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確保錄入結果的準確有效性。采用spss進行描述統計與多元回歸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醫保的基本使用情況
從表2可以看到,問卷樣本中,大學生已購買醫保部分占73.2%,大學生中就醫時每次都使用醫保的占了30.1%,幾乎不使用的占了25.8%,整體來看,就醫時會選擇使用大學生醫保的頻率分布比較均勻。大學生醫保使用占比最多的是校衛生所,占一半以上,其余占比較小。
綜合來看,大學生買醫療保險的占了73.2%,而基本上不使用醫療保險的卻占了25.8左右,由此可見,大學生夠買醫療保險率較低,使用醫療保險率更低。
(二)大學生對醫保的基本了解情況
大部分大學生處于較不了解的狀態,完全不了解的人比比較了解的同學要多。結算了解程度和報銷規定的調查中,選擇偏重不了解的仍超過一半。這三個問題反映了學生群體對醫保的了解模糊,也是導致購買欲望不強的原因之一。
總體來看大學生醫療保險的普及率較高,但是續保率卻相對較低,主要原因除了大學生自身對醫療保險的認知度低以外,還有相關體制機構不健全因素,導致大學生對醫療保險的滿意度低,所以續保率也很低。
(三)醫保滿意度調查分析
1. 統計描述
表4中包含了本文所有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因變量為大學生對大學生醫保的總體滿意度,包括宣傳講解、繳費標準、待遇標準、就醫流程、服務水平、服務態度、使用便民度、結算效率。五個自變量依次為大學生在校就醫滿意度、轉診定點醫院滿意度、住院報銷滿意度、門診特定項目滿意度、指定慢性病滿意度、醫保卡使用滿意度。
2.相關性分析
結果表明,在校就醫滿意度、轉診定點醫院滿意度和住院報銷滿意度與大學生對大學生醫保總體滿意度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另外,由系數的絕對值大小可知,住院報銷滿意度對因變量大學生醫保總體滿意度影響較大。
四、管理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大學生醫療保險參保地和就醫地之間的協作機制
摘 要:作為全民醫保的率先試點地區,天津市在近幾年內努力建立健全城鄉統籌和全市統籌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克服了其他試點地區在城鎮職工與城鎮居民、農民之間繳費、補貼、個人賬戶和管理上的巨大差別,提高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本文旨在調查天津市民對醫療保障制度的感受和滿意程度,研究滿意度背后所隱藏的基本醫療保險的優劣之處,同時找出天津市全民醫保的經驗及尚需改進的地方,以期實現更加便民利民、順應社會的醫改之路。
關鍵詞 :全民醫保;城鎮職工;城鄉居民;老年群體;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25-0205-0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選題依據
在社會保障逐步發展的今天,看病難看病貴已然成為中國百姓所關注的焦點問題,說明我國醫保制度尚不完備,難以實現全面統籌調控。當前,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大醫保制度正在逐步向全民覆蓋推進整合,全民醫保是一個國家醫療保障的目的和歸宿。
目前已有近30個國家實現了全民醫保,而各國實現全民醫保所經歷的年數從20年至127年不等,由此可見實現全民醫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是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想要實現醫保的全覆蓋,不可急功近利。天津作為全民醫保在中國的試點地區,自2008年起逐步實施完善全民醫保,并始終堅持著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最終實現了城鄉統籌、全市統籌,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也更能夠反映出全民醫保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對全民醫保滿意度研究具有深厚的研究價值。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理論意義:更加深入的了解天津這一全民醫保試點地區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與其他醫改試點地區進行路徑比照分析,吸取經驗不斷調整,努力提高天津人民對醫保的滿意程度。對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的補充,擴充了醫療保障的研究范圍。天津全民醫保改革的路徑分析、經驗分析以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對其他地區政府進行醫保改革具有可參照性的范本研究價值。
現實意義:反映出試點地區人民對全民醫保的態度和觀點,體現人民的訴求,有助于促進天津全民醫保更好地改進和實施,同時也有利于全國其他尚未實行全民醫保的地區進行學習。而且當前正值天津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新方案出臺的關鍵時刻,希望能從實際操作角度出發提出對醫改有幫助的對策和建議。
二、文獻回顧
(一)國內外全民醫保現狀
1.全民醫保國家的改革歷程
(1)德國: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現代意義上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國家,各種醫療保險覆蓋人口已經達到99%,這與其多年來不斷推進的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創新分不開。在學習借鑒德國醫改的過程中,中國需要考慮到如何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平衡社會利益關系,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以及醫藥行業的適度自由競爭。[1]
(2)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福利國家,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至今已運行半個多世紀。英國醫療保險體制改革非常注重拓寬醫療保險的資金來源,積極鼓勵私人資本和私營醫療機構進入大眾醫療服務領域;注重將利用外資和引進國外的先進醫療技術和護理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英國醫療保險行業在對外開放市場的同時,積極引進、利用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護理技術和管理技術來彌補英國整體醫療資源的不足,實現了英國醫療資源總量的集約型增長;英國醫療保險體制改革還盡力通過體制創新來實現整體醫療能力的集約型擴張。[2]
(3)韓國:作為東亞社會政策的代表,韓國的現代化是一種后發的、壓縮性的,其經驗與歐美、日本明顯不同,因而韓國的經驗教訓對中國具有更直接的借鑒和警示意義。[3]
韓國醫保改革的巨變發生在政治民主化之后,此前包括醫療保險在內的社會政策向來都是官僚和專家的排他性領域,社會勢力根本沒有介入政策制定過程的渠道。因此中國醫改需要注意政府對醫保的財政支出和政府責任的加強,同時也要考慮醫保制度的整合以及醫保民主化的方向。
M.R.Gupta研究全球醫療保障體制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指出各國醫療保險與醫療保障制度創新改革基本趨勢有四個方面:一是非洲國家法定保險計劃的出臺和進一步發展,以此來加強社會保障,并且努力將醫療保障的范圍擴大到覆蓋正規和非正規經濟部門的所有職工;二是美洲大陸致力于擴大社會醫療保障的范圍和提高制度的效率,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更好地利用有效的資源來使醫療服務覆蓋更大的范圍;三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改革主要側重于擴大醫療服務對低收入人群的覆蓋面,擴展資金籌集的渠道和福利內容;四是歐洲國家積極地應對人口的老齡化問題,控制由此引起的醫療服務成本不斷上漲。[4]
2.國內全民醫保實施的現狀
在近三十年的整改過程中我國形成了規模效應,促進了醫療資源的豐富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不斷地調整中公平的原則并沒有很好地實現,醫療衛生事業缺乏有效配置,同時醫保基金難以平衡、補充醫療保險發展緩慢,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中國醫改的方向最終朝向全民醫保。[3]
例如在江蘇、上海、福建、山東等部分省市均普遍存在著對制度認知度較低,居民分類復雜,參保積極性不高,保障水平偏低,逆向選擇、醫療費用難以控制,醫療保險用藥目錄范圍不同,醫療保險制度缺乏有效銜接、統籌層次差異大,預防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珠海的醫改歷程如下:1998年起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002年實行外來工大病醫療保險,到2006年實行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學生醫療保險,而后實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了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險。珠海的醫改與其他試點地區有所不同:首先,它將外來務工人員和全部未成年人及在校大學生獨立出來,自成保險;其次,珠海建立了城鄉統籌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克服了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保障不平等的問題;此外,在實現全民醫保后珠海地區仍積極調整,不斷優化醫保政策。最新數據顯示,珠海出臺新規定,增加了醫保門診特定病種,并提高了住院支付限額,珠海市參保人將享受到更多的醫療保障。[5]
3.綜述
從各個國家來看,在醫保建立的初期,國家普遍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制定在不同職業下的不同水平的醫療保險,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穩定、經濟發展,對真正的弱勢群體和底層人民并沒有多少益處。
隨著社會的進步,對醫保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開始加大支持力度,可以說醫保的完善與民主化進程亦步亦趨。因此中國的全民醫療保險要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逐步推進。鑒于中國國內龐大的人口壓力和多數免費醫療國家財政危機的現狀下,中國應該堅持走社會醫療保險的模式。
在中國多個醫改試點地區的比照分析中不難看出,每個試點在實現全民醫保的過程中都是憂喜參半的,難免會遇到問題,而這些問題反映出醫保還存在著不健全之處,這也正是天津醫改過程中要注意和盡量避免的地方。在這些試點地區中,我認為珠海地區的醫改路徑是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的。首先,全面推進醫療保險覆蓋面;其次改變路徑依賴,消除城鄉不平等問題;隨后不斷壯大社保基金,逐漸提高險種和支付限額;加強預防,關注外來工、未成年人、困難家庭等弱勢群體對門診保障的巨大需求,推行小病門診統籌、中病醫療保險、大病統籌救助三個層次;最后,打破醫療市場原有利益格局,努力改善醫患關系,尊重保障民眾的利益。
(二)評價研究不足及本次研究的獨特性
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多數有關全民醫保的研究都是與國際間不同體制下的國家相比較,抑或是對全民醫保背景下公共服務體系、效益、改進、重構的研究,對于特定試點地區全民醫保的滿意度調查卻寥寥無幾。而相關文獻多為中國醫改試點地區的經驗和啟示類文章,主要集中在社會保障政策設計和政府管制方面。在醫保滿意度問題上,目光總是鎖定在大學生群體,而忽視了兒童和老年人這些醫保主要對象的感受,使得研究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缺少真正從最普通的人民群眾角度進行調查、追求醫保更貼近老百姓生活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是通過將醫保滿意度在不同的人群中進行調查,來獲得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狀況下人們對當前醫保的態度、感受和建議,從而更好地幫助醫保深入群眾、便民利民。同時在天津市人口年齡結構比重的客觀條件下,充分考慮全民醫保中不同需求量人群之間的差別,分年齡進行分析研究,重點向接觸醫保最為頻繁的老年群體傾斜,從而能夠得出更加準確的描述和結論。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本文的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研究總體為全體天津市居民,包括天津城鎮職工、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樣本規模約為84。為了突顯全民醫保的實質性作用,本次調查向易患病的老人群體傾斜。
研究的內容為天津市民對全民醫保的滿意程度,即兩種不同醫療保險下人民的滿意程度。滿意程度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醫療保險的實用性、簡化性,醫療費用支出在人們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小,看病次數多寡,醫保報銷范圍、比例,醫療費用、門檻費對滿意度造成的影響,以及社保卡、轉院等方面的專項調查。
四、天津市市民對全民醫保實行的滿意度分析
(一)人民對全民醫保的總體評價
通過對74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接受調查的人群普遍認為個人每年在看病買藥治療上的花銷只占個人年收入的一小部分,而醫保門診報銷范圍的800-5500元確實也是綽綽有余的,可以說天津市的醫療保障著實為人民減輕了部分經濟負擔,繳費少、受益大;人們也表示醫保卡可以使手續相對簡化,同時在醫療機構交費時并不用提前墊付需報銷的部分;此外,天津市的急診正在逐步實現當場報銷,無需個人全額墊付,更省去了事后報銷的復雜環節。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當前基本醫療保險費的個人繳費比例相對滿意,也說明醫保確實起到了繳費少、受益多的作用。
同時,與北京地區醫保不同的是,在天津地區人們無論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還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其規定的3個定點醫院僅僅是在特殊病登記時需要的,也就是說,只有在患有特殊病的情況下才需要到這3家定點醫院進行治療,而日常生活中全市所有醫保定點醫院均可參與報銷。這樣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平時的看病治療,給人們帶來了便利的條件。
由此可見,天津醫保的改革與發展著實達到了惠民的要求。但是相比之下,在很多方面人們也提出了當前醫保的不足之處。首先,在醫保方面有著人們普遍重視的四大天王:門檻費、報銷比例、醫療費用和藥品范圍。通過排序我們發現,絕大多數人認為醫保門檻費是首當其沖的,門檻費越低,人們越能夠享受到更多醫療費用的報銷。當前800元的門檻費在人們看來過高,想要享受報銷就要先花光800元,這對于一些貧困家庭或者是生病次數較少的家庭來說確實是個大數目。因此,就會有一些貪圖利益的藥店、藥房,用部分生活用品或家用電器代替藥品賣給持卡者,通過多劃取醫保卡上的金額,來幫助參保人員更快的跨過醫保的門檻,同時藥房也達到賺取差價的目的。此外,人們比較看重的是醫保可以報銷的比例、醫療費用的高低以及購買的藥品是否在可報銷藥品范圍內。這些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相對應的,驗證了當前“降低醫保門檻、提高報銷比例、控制醫療費用、擴大可報銷藥品范圍”呼聲四起的現狀,更加體現出人們最希望醫保改進的方向。
其次,根據對“城鎮居民對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不滿意的地方”的統計,可以看出有近70%的人認為醫保可報銷病種過少,報賬、轉院、報銷手續太過繁瑣,對老人、兒童及特殊病種病人的處理缺乏靈活性,負擔重。有超過50%的人認為不同等級的定點醫院報銷比例不應相差太大,醫保制度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以及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差、態度差等問題。
而在去醫療機構看病的問題上,多數老年人基于身體狀況所限,多會選擇去離家近的醫院或社區門診;多數患有專科疾病的人群則會選擇去專科醫院、三甲醫院進行治療;而在所調查群體中,多為年齡集中在26-40歲之間的青壯年,因免疫力強,他們更愿意根據自身病情,自行在藥房取藥。而如果要去醫院的話,他們也會選擇去三甲醫院,而非社區門診。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更相信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而對低于社區門診的報銷比例并不是很在意。
本次調查中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占14.86%,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占85.14%。然而,在這74位被調查者中居然仍有單位職工參加的是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其單位并沒有為其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但是按照天津市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規定,凡有單位者,單位需為其員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不看其戶口是農業還是非農業。因此在戶口問題上反映出天津市仍需加強各大企業、單位的督察力度,確保每一位職工都能享有醫保帶來的實惠。
(二)影響醫保滿意度的針對性分析
在天津醫保滿意度調查中,我們不僅要看到天津醫保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更要看到弱勢群體對醫保的呼聲。而其中最有發言權的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因為相比于青壯年,這兩類人群都屬于體質較差、與醫院有著更為密切聯系的群體。而通過對居民每年看病次數的統計可以看出,看病次數高達每年11次以上的人群中,66.7%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此我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老年群體上,通過與這一類經常接觸醫保的人群的溝通來了解當前人們對天津市全民醫保存在的不滿意之處。為此,筆者分別咨詢了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退休老人以及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社區老人。
1.天津市老年群體的特惠政策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天津的社區門診,不僅可以通過醫保報銷藥費,而且還為特殊病人及老年人提供上門診療服務對于退休老人而言,天津市的醫保確實為他們減輕了很多負擔。一位曾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的退休老人說雖然退休后每個月都有退休金,但僅靠這些根本無法支撐近5萬元的心臟搭橋手術費用以及術后的護理康復費用。而通過醫保報銷之后,老人個人實際僅擔負了2萬多元。
2.社區老人的醫保報銷問題
同樣是身為老年人群的社區老人,很多退休老人享受到的福利和報銷比例卻沒能覆蓋到他們。他們屬于居民,自身并沒有任何收入,更沒有養老金。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門診和住院報銷額度非常低,一些老人一旦患大病,很容易因負擔不起而放棄治療。在10年前有一位突發腦栓塞、腦溢血的老人因為沒有參加醫保,住院35天竟花費8萬的費用。雖然后來參加了醫保,但報銷比例卻過少(除去自付段,在醫保可以報銷的范圍內可報銷50%),每次住院仍需負擔5-6萬的費用。加上患有半身不遂,幾乎需要藥物維持生命,龐大的醫藥費全部需要子女來提供。
3.涉及藥品方面的問題
其實對于老人而言,醫保在改進的時候更需要注重細節。例如在購藥方面,由于醫保開藥有定量定額的限制,人們在醫院或藥房只能取得約1周的藥物,等到快吃完的時候就又要去買藥,如此反復。
其次,一些慢性病患者,如心腦血管疾病、特殊病、糖尿病等,病程長,需經常與藥房接觸。例如糖尿病所需的胰島素注射劑,只有部分國產的可以通過醫保報銷,如果想要使用更好的注射劑就需要個人全額付費。除此之外,很多注射劑、口服常釋劑型、軟膏劑、凝膠劑以及保健品也是不在醫保報銷范疇的。可以說,患者在醫保上的自付費用有相當部分是花費在了無法報銷的藥品上。想用的藥不在醫保報銷范疇,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一些人開始投機取巧,通過變換處方花取高于這種藥的費用,并通過醫保報銷來取得該藥品。
此外,對不可報銷的藥物,一些醫生會在開藥之前先詢問一下老人的意見,使人擔心可報銷藥品的療效。因為部分醫生在開藥的時候會引導患者說:這種藥雖然不能報銷,但藥效非常好,建議使用。在這種建議下,患者或其家屬往往會同意買該種藥品。
最后,也有很多被調查者建議提高藥品質量、提高醫護人員道德水平,要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開藥,避免開與病癥無關的藥物,賺取利潤,欺騙患者。
4.社保卡
社保卡在給人們帶來交費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患,補辦社保卡首當其沖。因為社保卡制卡速度慢,補辦和領取在不同的地方,人們大多不懂辦卡流程,也不清楚所要準備的材料,常常東奔西跑很久才能拿到卡。
而住院期間所需藥物如果本醫院沒有,需要患者去別的藥房或醫院購買時,社保卡已鎖定該醫院使用,不能再同時使用社保卡進行報銷。因此如果要購買非本院藥物不僅需要本醫院住院醫生出具證明,還要個人全額墊付。而且醫生為避免利潤外流往往不愿出具證明,而是會使用療效較差的同類藥物頂替。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患者都是受害者。因此,社保卡的使用和管理仍需要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5.轉院
轉院,是一個讓患者勞心費力的大工程,不但要把前一個醫院的費用限時結清,還要及時與下一個醫院銜接、辦理手續,其過程十分繁瑣,往往需要患者或其家屬往返兩個醫院多次才能全部結清。而且通常在病人轉院后,新入住的醫院往往會要求病人重新進行相關的身體檢查,而不愿意使用前一家醫院的檢查結果和報告。不僅患者多花了錢,還占用了有限的報銷額度。
五、總結及對策
公平是社會保障的根本價值和核心理念,天津市努力實現全市范圍內的醫保全覆蓋也正是體現了公平的原則。同時,在本次調查中天津的基本醫療保障也受到了市民的廣泛稱贊,例如醫保能夠覆蓋越來越多的人群,實現了個人繳費少、受益大的惠民目標,大大減少了人們在看病方面的花費;同時在醫療機構交費時使用醫保卡直接報銷、無需墊付,只交納個人應付的部分即可,使手續得到了簡化;而一些醫療網點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更是推出了看病免掛號費、社區門診上門服務等一系列特惠政策。
但由于全民醫保尚未全面推廣,作為試點地區,天津市在醫療保障制度、規定上也是一邊實施、一邊總結、一邊整改,本次對醫保滿意度的調查也是希望能夠從人民大眾的角度為醫保今后的發展提供一些實質性的意見和建議。
例如對于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零收入老人而言,如何才能減輕他們看病的負擔?我認為國家應當給予這些老人以特惠政策,加大政府在弱勢老人方面的財政補貼。或者可以考慮在醫療機構開通老人看病綠色通道,提高零收入多疾病老人的醫保報銷比例,在重大疾病問題上啟動費用減免政策等等。此外,凡是居零老人均應享有醫院上門診療待遇。而如果是慢性病且需要長期服用同種藥物的話,醫院和藥房可以考慮放寬取藥的數量限制。
當前,社保卡在天津市已經普及并且全市通用,人們只要進入醫保聯網的各個醫療機構,使用社保卡定是不可或缺的一道流程。因此需要在社保卡投入使用方面,真正做到辦理、補辦手續簡化,提高審核、制卡速度,避免因社保卡沒有審批下來而造成患者無法正常看病和報銷等問題。
此外,醫院的急診和轉院始終是醫保報銷上的一大難題,不僅辦理手續麻煩,審批過程漫長,還要牽扯到社保卡暫時停用、個人全額墊付等問題,極大地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希望醫療機構能做到聯網操作、全市統一,做到報銷手續一站式服務。實現由院方直接進行的轉院交接,使轉院等手續的辦理更加便捷簡化,讓人們辦理大量手續、東奔西跑、重復審核的現象不再發生。同時加強院方的監管,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更體現出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
而針對目前天津市較為嚴重的“藥房賺取門檻費差價”現象,社保中心稽核人員應重點監控、約談、依法糾正這些違規騙保行為,確保醫患能夠嚴格遵守醫保規定,誠信就醫;同時加強對各個醫療機構的監管力度,保證其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打擊醫保的灰色地帶,避免醫院、藥房、病患三方的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醫藥分業,避免以藥補醫,以此促進醫保的健康發展和完善。
此外,在醫保變得與大眾生活密不可分的當前,加大醫保知識的教育宣傳,開設醫保小課堂、醫保日,利用好每個社區的宣傳欄,不斷更新醫保常識和新出臺的規定等普及醫保知識、使醫保辦理流程透明化的做法必將成為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 周毅.德國醫療保障體制改革經驗及啟示[J].學習與探索,2012,(02).
[2] 侯立平.英國醫療保險體制改革評析[J].經濟界,2006,(04).
[3] 李蓮花.后發地區的醫療保障:韓國與臺灣地區的全民醫保經驗[J].日本東京大學學習與實踐,2008,(10).
社會保障制度對國家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其發展與改革受到多方關注,黨和政府著重提出要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社會保險制度進行整合。青島市的醫療保險基金建立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在繳費方面分別設立社會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兩者相互結合,采用社會化管理方式,要求企業、員工雙方按照一定比例繳納保險費用。早在2003年,青島市便著手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發展至今參保人次已達四百三十萬人次,統籌層次為區(市)級。2007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也逐步建立,已覆蓋八十余萬人次,統籌層次與前者基本一致。這兩項制度自建立以來,所涵蓋的參保人群范圍不斷擴大,累計已有五百余萬人次參加。政府和個人共同繳納保險費用、重點解決住院和門診大病問題,大幅提高了這兩項制度的保障能力,從根本上解決了威脅城市與農村居民身體健康的醫療保險問題。2009年,醫療改革措施實施以來,住院費用的支付比例高于四分之三,使城市與農村參保居民因病致貧、返貧的風險大大降低。
一、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社會保險制度整合的必要性
(一)完善管理體制,減少運行成本的要求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制度分別由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衛生部門負責管理與實施。保險費用的繳納、保險基金的管理、費用的補償支出等環節若要順利完成,都需要完善統一的管理體制作為保障。各級政府的勞保部門和衛生部門各自為政,相互之間信息交流不暢通,銜接機制不成熟,使得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缺乏統一的管理體制,混亂的管理不僅增加了管理費用,也容易導致各個部門在工作中各行其是,難以相互協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度運行的成本。[1]因此,城鎮與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整合,必須建立統一的部門主導管理,使用統一的管理機構與信息交流平臺,從制度運行過程中最大限度利用各方的有利資源,實現在制度運行中各個環節的有效銜接,降低管理成本,減輕政府的資金壓力,提高管理效率。
(二)破除城鄉壁壘,實現社會公平的需要
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政策針對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這兩種身份設置不同的醫療保障制度 。這種差別對待的醫療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會公平的實現。為了縮小城鄉差距,勢必要對城鄉居民這種不平等的醫療保障制度進行改革。[2]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實現再分配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收入分配轉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市場經濟體制在運行過程中對特定群體造成的損失。我國發展至今,各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方面的差異不容忽視,社會財富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分配情況亦存在較大差別。對于經濟實力較強的階層而言,醫療保險覆蓋率更高,相關政策也比較完善;而對于更多的底層人群而言,醫療保險制度并未解除看病的后顧之憂,基本的醫療需求得不到保障,易因看病問題陷入貧困,使得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政府對于城鄉居民采取相同的籌資補助標準,將城鎮與農村的差異從制度層面消除,有利于減少由身份所帶來的不公平現象,保證城鄉居民平等地享有醫療保險制度的權益,推動社會公平的實現。
(三)完善醫療保險制度,規避道德風險的需要
在這兩項制度的運行過程中,就醫者在所規定的醫療機構所花費的費用,由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按照一定比例代為支付,對醫療衛生服務提供方缺乏強有力的道德約束機制。在患者就醫看病的過程中,醫生與患者了解交易信息的多少是存在差異的。通常情況下,醫生在比患者掌握更多的如治療方案、風險、費用等相關信息,從而可能依靠信息上的優勢對消費者的需求進行誘導,引誘患者過度消費。醫生發揮著患者和提供醫療服務的雙重作用。[3]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動機,醫生就可能發生“誘導需求”、“開大處方”等犧牲患者利益,以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進一步完善醫療制度、規避道德風險的內在要求。
二、 青島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現狀
(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1覆蓋人群與繳費標準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針對在本市轄區內未參加工作的城鎮居民。根據繳費人群的不同,其對應的籌資標準有所差異,個人繳納保險費用、政府補貼比例亦不相同。
具有本市城鎮戶籍的老年居民[]每人每年900元[]個人繳納300元,財政補助600元[BHDG11]
具有本市城鎮戶籍未參保的其他非從業人員[]每人每年900元[]
個人繳納720元,財政補助180元。參保人若是來自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特困職工的家庭,其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全額補助。
2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原則
(1)醫療保障水平要根據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來確定,以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為重點,不建立個人賬戶。
(2)基本醫療保險費用的籌集與使用須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在個人繳納部分費用的基礎上,當地政府對醫療保險費用給予適當補助,社會各界也可自愿捐助。
(3)醫療保險、醫療衛生、醫藥流通者三項制度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協同實施。
3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主要特點
(1)在個人、家庭繳納相關費用的基礎上,除政府給予補助外,社會捐助亦成為醫療保險資金的來源之一。
(2)城鎮居民依據個人意愿自主選擇是否參保,參保居民獲得的補償不因住院病種不同而有所差異,一些較為嚴重的疾病也報銷。
(3)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悉數用于支付參保人員醫療費用,經辦機構不得從中提取費用用于支出管理費用。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合作醫療制度在中國衛生發展史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但由于其未能隨農村經濟社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以及其本身存在缺陷,從鼎盛走向衰落,廣大農民的醫療風險要靠自身承擔,因病致貧、返貧問題相當突出。[4]2010年,青島市擬出臺新農合制度的相關條例,向社會各界公開廣泛征求意見與建議,籌資額度、分擔比例、報銷比例等問題首次得到明確。新農合制度要求個人與政府按照比例承擔參保費用,參保農民每人每年繳納不低于籌資標準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余由政府出資。住院醫療費用需設置起付線,起付線以下的費用由個人自行承擔,起付線以上的費用按比例報銷,報銷過后,個人承擔的費用部分不足四成。參保農民在門診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門診費用,報銷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特殊病種的門診費用報銷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三十。按照相關要求,參加新農合的人員原則上應當是戶口為農業戶籍的居民,改革進行過程中,可根據其家庭享受的相關政策來界定其是否屬農業戶籍居民。農村戶籍的適齡兒童應隨其家長一起參加新農合制度。在三項主要醫療保險制度之間,居民只能據實選擇一項參加,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轉化。
與傳統合作醫療制度相比而言,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突出特點便是政府負擔大部分醫療保險費用,突出了地方政府在資金方面的支持與引導作用。另外,在保障機制上堅持以大病統籌為重點,大大降低了參保居民因看病而陷入貧困的風險。在管理體制上,提高了保險基金的統籌層次。傳統的合作醫療在統籌保險資金時一般以鄉或村為單位,新農合則上升到縣一級的層次。各地紛紛成立專門的醫療管理機構此項工作,增強了政府在組織、管理與監督方面的作用。
(三)城鄉居民基本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的不足之處
目前,沒有統一的文件對兩項制度加以規定,參保與否全憑居民自愿,使得這兩項制度的執行缺乏強制力,相互之間轉換、整合的具體辦法,也沒有統一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管理。各地主要根據中央政府的醫療衛生政策進行統籌城鄉醫保的實踐探索,或為適應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重點與關注點集中于當時的突出問題,這樣制定出臺的地方性法規與規章,長遠的制度建設與改革目標并不明確,在無形中增加了制度運行成本,也不利于進一步整體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整合工作。其次,部門間對城鄉醫療保險管理權限沒有明確的劃分。新農合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實施,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與國家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宏觀背景不協調。這兩種制度的區分固化了市民與農民的身份,不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如何建立統一的管理部門或由哪一個部門占據主導地位成為建立統一的城鄉醫療保險制度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關于青島市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覆蓋范圍方面的整合
要在覆蓋人群的范圍方面實現整合,首先就要打破城鄉之間所存在的界限,破除城鎮、鄉村戶籍之間的壁壘,將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納入統一的政策范圍內。改革開放初期的部分社會政策片面地適應工業化戰略而忽略社會的協調發展,這些政策長期運行,使我國城鄉二元制結構日益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城鄉分割局面。目前很多地區對此進行了改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參保人在戶籍界限方面的限制,允許參保人員依據其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做出選擇,但在覆蓋范圍方面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重疊、疏漏現象。由此可見,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統籌發展的根本途徑是通過改革逐步打破二元制的戶籍制度。在整合制度的過程中要特別考慮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等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群體的參保問題,確保這部分人群的醫療保障權益不在制度調整過程中受到損害。[5]并通過持續增加財政補貼力度,改善他們的醫療保險待遇水平。
(二)繳費標準與待遇標準方面的整合
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應當執行統一的繳費標準與待遇標準,在制定政策市可以考慮設立多個繳費層次,由參保者自行選擇,每一繳費層次對應相應的待遇標準。在結合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以及原繳納費用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情況 ,可以采取分層的原則,制定不同的繳費檔次以滿足不同經濟實力人群的需要。青島市地處沿海開放地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良好態勢。根據《山東統計年鑒》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2012年,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和人均消費水平都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三萬元,較上一年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13990元,實現了13.1%的增長。但也比較容易看出其城鄉經濟發展狀況并不平衡,城鄉居民醫療消費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才能消除制度并軌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三)管理機構方面的整合
建立統一的管理體制是實現城鄉醫療保險制度整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明確醫療保險管理責任的歸屬問題即由哪個部門來主管整合后的城鄉一體醫療保障制度則是需要優先重點解決的關鍵問題。目前,青島市新農合管理方為青島市衛生局,而人社局負責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此外,衛生行政部門一方面是醫療服務提供者的管理方;另一方面又要為醫療服務機構提供財政支持。[6]身份的重疊使衛生行政部門難以有效制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視患者權益的行為傾向。本文認為應由專門從事社會保障的行政機構進行管理,這更符合醫療保險職能的對口管理原則。首先,在長期工作中社會保障部門具備了豐富管理經驗,鍛煉出一支高水平、高效的工作隊伍,對提高醫療保險管理工作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促進社會保障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其次,更為關鍵的是,社會保障部門與醫療機構之間沒有任何利益關系,可以更好地對醫保基金使用情況進行獨立監管。這樣更有利于嚴格管理醫療機,加強對醫保基金使用的監督力度。合理地調整組織框架,整合不同機構的功能,制定良好的管理體制,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制度整合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四)運行機制方面的整合
統一管理辦法、經辦流程與計算機信息系統,設定統一的定點醫療機構與藥品目錄、診療項目、醫療器械目錄。整合后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應當遵循統一的運行機制,實現“歸口管理、資源共享、一卡結算”。[7]在信息管理系統上將原有分屬不同部門的信息管理系統升級改造,組織開發統一的信息系統軟件,實現信息系統網絡化全面管理,注重接口的標準化和系統的可擴展性,建一個科學、高效、可選擇、可轉移的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平臺;重視和加強醫保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明確相關人員編制與經費,吸納業務與管理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加入醫保隊伍,增加稽核檢查力量;在基金的管理上,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承擔著“恰當管理、運營并合理支付醫療保險基金”的責任,對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定點醫療機構和參保人員費用的真實性、合法性與合理性加強監管。規范化的操作規程有助于解決當前居民醫療保險在實踐中暴露出的收費水平設置不統一、報銷過程繁瑣和缺乏流動性等問題。
[參考文獻]
[1]申曙光,侯小娟.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展研究[J].湖湘論壇,2012(4).
[2]王慶彬,姜寶法.關于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城鄉整合的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2).
[3]阮芳.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0.
[4]鄧大松,胡宏偉.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現存問題與改革思路―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個建議方案[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7).
[5]李珍.社會保障理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