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企業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23 14:02: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華為企業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華為企業文化論文

篇(1)

二、施工單位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文化難以推廣

施工單位是以承接工程施工項目為目的,以這種方式實現企業的發展。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時候需要物資、財力等方面的投入,這為施工單位建設企業文化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施工單位特殊的建設特點也增加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難度。除此之外,施工單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施工單位的施工人員基本是文化水平較低,素質較差的人群,在接受企業文化上有一定難度,企業文化難以傳承,也就造成企業文化無法深入人心的局面,增加了企業文化全面推廣和建設的難度。

(二)誠信,是是施工單位建設企業文化的核心

誠信是中華五千年累計下來的優良傳統,很多企業也把“誠信”二字作為自己企業的文化,也是企業在經營發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誠信,作為企業的核心,不僅是維護企業社會形象的需要,也是企業在發展中遵從市場基本原則的表現。在施工單位這一行業中,不講誠信,會受到社會的輿論、員工的消極工作態度、市場基本原則的譴責、行業的淘汰等重大影響,這些影響都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在施工單位里,承接建筑工程是企業的基本形式,在進行建筑工程實施活動中,施工人員保證工程的質量合格,確保建筑工程的期限不超過合同規定的時間,所實施的工程安全檢查達標,施工單位保證給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這都是施工單位誠信經營的具體表現形式。在我國目前的建筑工程中有很多令人失望的失敗建筑,2009年6月27日凌晨上海一座13層在建的住宅樓全部倒塌,造成巨大的損失,被人們戲稱為“樓脆脆”。這樣的事故還有不少,目前人們對建筑施工單位存在著質疑,這種現狀是建筑施工單位面臨的艱難困境,施工單位要想破繭重生就必須注重誠信的建設,用誠信重塑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三)風險讓施工單位在建設企業文化時難上加難

風險無處不在,往往不在人們的預料之中,且都會帶來巨大的災難。施工單位不同于其他企業,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風險無處不在,無論哪一步錯了,都有可能出現安全事故,對施工人員和建筑工程造成傷害,為了避免災難的發生,施工單位必須將安全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另一個重心。如何更好的規避風險,是施工單位工作的目標。所以,施工單位在建設企業文化的時候必須考慮風險因素,風險也是施工單位企業文化的一個部分,為了企業的發展,就必須把提高風險意識作為企業文化牢記于施工單位中沒一個人的心里。

三、加強施工單位企業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建設企業文化是企業適應發展采用的最有效方法,每個企業都有適合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式,施工單位在建設企業文化時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出適合的途徑。

(一)制定企業規章制度

企業規章制度是企業生產經營的參照,所以,建設企業文化就要把適應企業長期生存經營發展的文化寫進規章制度里,以此約束領導者和施工單位員工的行為規范,讓員工在工作中時刻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的同時,進行企業文化的深入貫徹。

(二)施工單位建設企業文化要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

工程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施工單位相比其他企業更要重視人才的作用,為了企業的發展要激發人才的潛力。施工單位建設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以注重施工人員安全為宗旨,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出適合施工行業發展的企業文化,才能帶動企業的發展。

(三)施工單位要將企業文化和宏觀政策相結合

在建設企業文化的時候,要正確處理企業文化和國家宏觀政策之間的關系。企業文化的建設不能違背國家宏觀政策,建設適應國家宏觀政策的企業文化才能算是真正的企業文化,才能為企業的發證引導正確的方向,只有這樣的文化才能被企業員工所接受和取得社會公眾的認可。

篇(2)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管理理論不斷創新和進化,企業文化或者說企業文化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一個企業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在于理論有多先進而在于是否能與企業的戰略發展相適應,能不能與企業管理的風格相一致。本文主要從定位的角度分析了企業管理中企業文化的一些內容。

一、企業文化及其作用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含企業的經營哲學、價值觀念、企業精神、企業道德、團體意識、企業形象、企業制度、文化結構和企業使命等內容。企業文化具有導向功能、約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輻射功能、品牌功能等基本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企業文化對企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企業文化影響著企業經濟中生產要素的質量,其中對創業者和普通勞動者的素質影響是最深刻的。精神氣質是企業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員工具有吃苦耐勞、敬業愛崗的精神能夠為企業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其次,企業文化影響企業經濟活動的軟環境。企業文化中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精神狀態等微觀內容以及經濟活動發展的制度和環境等宏觀內容影響著企業的投資水平、市場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再次,企業文化影響著企業經濟的產業結構。一方面,特定的文化類型形成了特定的企業組織形態;另一方面,文化的類型決定了產品的品質和類型。

二、企業管理中企業文化創建與定位的誤區

1.企業文化與經濟發展目標脫節

企業文化與企業經濟發展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統一的,但是一些企業僅僅把文化建設當作企業的外在形象,企業文化的定位與經濟發展的目標不相適應,離開經濟發展空談企業文化建設。

2.企業文化政治化

在一些企業的走廊、辦公室的墻上到處可見形形的口號標語,比如“求實奮進”、“拼搏奉獻”、“厚德載物”等。這些被濫用的詞匯標語已經成為企業高層的一種政治表現,無法真正反映企業的經營哲學、價值觀念、企業精神和管理風格等,更難在員工之間產生共鳴。

3.企業文化口號化

一些企業沒有真正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把它等同于口號,讓員工在工作中高喊口號,以此作為一種激勵方式。企業的領導者都難以理解這些口號代表的企業文化內涵,對員工就更不可能起到激勵和凝聚的作用。

4.企業文化娛樂化

一些企業把企業文化建設當作開展各類娛樂活動,比如唱歌、跳舞、打球。有的企業甚至規定員工每月參加娛樂活動的次數,以此作為文化建設的表現,這是一種對企業文化的誤解。

5.企業文化表象化

一些企業把企業文化建設當作外在形象樹立,注重創設優美的工作環境:豪華氣派的辦公樓、完善的綠化和休閑設施等,成員統一著裝。但是這種外在形象并不代表深刻的文化內涵。

6.企業文化僵化

有的企業注重工作的紀律性和嚴肅性,把對員工的軍事化管理當作企業文化塑造,使得組織內部充滿緊張的氣氛,員工缺乏創造力和積極性,走入了企業文化僵化的誤區。

7.企業文化營銷化

一些企業僅僅把企業文化當作是對外營銷的一種方式,通過過度包裝來向外展示企業“實力”,忽略了企業真正的核心價值,是對企業文化的一種膚淺認識。

三、企業管理中企業文化的創建與定位策略

1.明確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

企業管理中企業文化的創建和定位要堅持兩個基本前提,一是要建立在行業特點和企業發展戰略的基礎上使企業文化獨具特色,二是要立足于企業發展的歷史,充分展現企業的積淀,使員工感到親切。因此,企業文化建設和定位應該創設一個環節,通過讓員工廣泛參與,明確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比如,通過設置開放式的調查問卷,讓員工回答:為了充分發揮各種資源的作用,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經營管理方面,您認為企業有哪些值得保持的優良風氣和傳統?然后由相關人員對問卷進行整理分析,篩選出員工普遍認同的內容,找到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

2.確立組織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組織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全體員工的共同價值取向。調查問卷中員工普遍認同的內容是確立組織價值觀主導地位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對這些主觀性的、不穩定的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并融合企業管理層對企業戰略發展和文化建設的思考和認識,按照企業發展情況確定企業文化建設的高度,對理論內容進行提升,提煉出高度概括、簡潔清晰、容易理解的組織價值觀。最后還要調動員工參與對組織價值觀的討論,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組織價值觀的內容,另一方面深化員工對組織價值觀的認識,凝聚員工的思想,從而確定組織價值觀的主體地位。

3.抑制相異的文化因素

企業文化基本創建之后,領導層要注重了解員工其它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這些價值取向有可能與企業價值觀的內涵不相適應,行為習慣也可能與組織價值觀不完全吻合甚至相矛盾。因此,要對企業員工的其它價值觀念進行整合,對整體符合組織價值觀的思想行為進行引導完善,對不符合企業價值觀的思想行為進行剔除,并對員工進行培訓,使之接受組織價值觀。

4.強化企業文化的傳播

理論的生命在于執行,因此要強化企業文化的傳播,使員工理解和接受企業的價值觀,并內化為日常的自覺行為。企業文化傳播的方式包括企業培訓和專題性文化活動。企業培訓包括崗前企業文化培訓和在崗企業文化的深入理解,專題性文化活動主要有表彰大會、年會和其他活動。

5.利用文化建設促進企業經濟發展

企業文化只有與企業的經濟發展相聯系才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因此,企業在進行文化定位時要以企業的戰略目標為基礎,以經濟發展為依據,堅持以企業文化的力量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

總之,企業文化沒有優劣、先進和落后之分,關鍵是看企業文化的創建和定位是否符合企業的戰略發展、歷史積淀和發展狀況,只有真正反映企業特色和員工共同認知的企業文化才能夠真正推動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進步,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邢建軍.科學定位搭建以油氣為內涵的企業文化[J].中國化工貿易,2012(4)

篇(3)

在上個世紀中期,企業文化和現在的企業文化很有不同,主要的形式是通過經營者的主觀意愿來展現的,指的是一種與企業有關的教育和氛圍。而在當今,企業文化則主要是在企業管理者或在企業管理人員的管理下而產生的一種一種適合良好工作的氛圍或環境,至此,這也就是現在意義上的企業文化了。

既然有管理者和管理人員對企業文化進行管理或建立,那么就可見,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的一項系統工程。雖然企業文化與戰略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諸多硬件管理方式不同,但它卻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通過分析企業文化的特征、內涵以及相關功能,更進一步的說明了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關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簡而言之,主要是指在企業管理的主體意識的基礎上,以實現企業發展目標為最終目標的一種縈繞于企業各個環節的文化形態的集合。由此可見,企業文化并不是企業中的某個領導或企業人員思想的集合,更多的,是指一個具有共同目標、共同價值意識體現。從另一角的,從另一個層面講,企業文化指的就是指企業管理方面的文化,但是,卻也不僅僅是一種組織文化。主要特點是它具有自己的群體意識和奮斗目標,當然了,它也是一種經濟文化,因為它來源于企業的生產經營,簡單的說,是與企業共存亡的,如果企業離開經濟活動必將倒閉,那么,企業的倒閉將勢必導致的是企業文化的丟失。

企業文化的廣義內容有三個方面:(1)一般企業文化,即可見的企業文化,一般指企業的物質基礎。(2)簡單的企業文化,即企業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對企業成員建立的準則一般表現在企業的規章制度、特殊風俗、組織機構及內外人際交往等方面。(3)復雜的企業文化,即精神層的企業文化,一般指企業員工的理念,其理念也一般滲透于企業職工內心的企業領導和員工共同信守的意識形態,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逐漸積淀而成的,具有牢固基礎,是很難改變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價值標準、經營思想及精神風貌等。

二、有關企業文化的功能

1.品牌功能

品牌功能是指產品或服務同競爭者區別開來的名稱、名詞、標記、符號、設計和這些要素的組合,以及在這些要素組合中沉積的文化特質和該產品或服務在經營活動中的一切文化現象,同時包括這些文化特質和現象背后所代表的利益認知、情感屬性、文化傳統和個性形象等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企業的形象,也是企業經濟實力的一種另一類體現。

2.凝聚功能

簡單的說,當某一種價值觀被企業員工共同一致認可后,以此作為基礎就會形成一種粘合力,這種力能把各個方面的成員聚合在一起,而這中聚合力,即,企業文化的凝聚功能。并且,還會吸引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壯大企業,也壯大企業的發展。

3.激勵功能

企業文化可以化無形為有型,并可以把其作為激發員工的一個目標。簡單的說,企業文化可以滿足員工的精神需要,從而激發員工不斷爭取,不斷努力的精神效應。主要利用的是員工的歸屬感,自豪感,自尊感,成就感。

4.約束功能

企業文化能夠在員工的思想、心理乃至行為上產生一種強有力的約束力,這樣有利于在整個企業當中起到一種良好的約束規范作用,作為一種軟約束與常規的制度約束相比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在文化風尚、文化習俗、社會輿論、企業文化氛圍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個體行為壓力與動力,從而起到良好的自我控制的作用。

5.輻射功能

若是能夠形成比較穩定的企業文化模式,不僅能夠在企業內部影響到員工的個人行為,還會在各種渠道的輻射作用之下,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有利于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公眾形象,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6.向導功能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一旦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企業文化,就相當于其已經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特有的規范標準與價值系統,當企業當中的某一個成員的價值觀、價值取向與企業文化相背離,那么企業文化就會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將其引導至標準規范上來。

三、企業文化的個性特征

在實際應用當中,有時也會用特征文化來稱呼企業文化,這主要是因為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其企業環境、經營者的風格、產品、客戶群體、企業精神等都具有個性化特征,企業文化也一樣,正是因為具備這些特征性的特點,才使得企業文化具備上各項功能。

1.“人企合一”的價值觀

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價值觀在企業文化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確立出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的企業文化構建工作中,企業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例如:可以通過選出企業當中已經出現的典型人物代表,將企業的價值觀予以人格化處理,并給予典型代表人物供應表彰與獎勵,這樣就能夠促使其他員工感受到與企業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產生一種歸屬感,形成“企人合一”的概念。

2.獨具一格的企業精神

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在所有員工的共同努力之外,形成企業精神,作為企業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可以說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所在,其是企業當廣大員工的共同意志追求,也是企業良好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持。

3.企業經營者的個人品格

企業經營者在企業整體發展當中所占據的地位及其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其自身的品格自然會對企業文化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非常顯著的,那么一個優秀的企業經營者不僅僅具備良好的商業信息捕捉能力要決策能力,還需要具備濃厚的文化底蘊、嚴密的思維能力以及良好的個人品格,這樣才有利于其站在更高角度來認識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價值,從而在實際工作中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促使企業建立起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4.不可模仿性

每個企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實際情況是存在明顯差異的,企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之后形成各不相同的企業文化,但是很多企業在構建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一味的模仿其他企業已經形成的優秀企業文化,對于自身情況的差異性沒有充分考慮,實際上,若是一味的照搬照抄企業的企業文化,即便是再優秀的企業文化,若是不能與自身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符,就很難將企業文化的實際作用予以充分發揮,甚至適得其反,影響企業的發展。所以說,企業文化是具有不可復制特點,的需要企I自身逐漸形成的。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激烈的市場環境當中要想取得良好發展,促進自身競爭力生產水平的有效提升,就需要不斷改進企業當前管理模式,認識到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及發展工作中的重大意義。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在企業整體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企業實際發展過程中要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將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結合企業,在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滲透企業文化建設,從而形成一種文化要管理一體的優勢互補的企業管理制度,這對于企業的良好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就主要針對此予以了簡單分析,以實際的企業文化建設及應用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淑云,劉揚林.淺析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J].企業技術開發,2006,02:36-38.

篇(4)

一、事業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構建原則

1合規合法性原則。1999年10月31日修訂通過的《會計法》第二十七條中規定,各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2004年6月22日,財政部以財會[2001]41號文件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對內部控制的目標、原則、內容和方法都作了明確規定。各單位制定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當合規合法。

2適應性和有效性原則。轉型中的事業單位通過改革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體制,各單位制定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應當體現本單位的生產經營業務管理的特點和要求,并能約束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所有人員,同時又能接受單位內部其他人員的控制和監督。

3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結合原則。各單位制定的內部會計制度應當全面涵蓋本單位的各項經濟事項以及全體人員和相關崗位,并能規范會計事務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的工作,同時又要抓住發揮作用較大、影響范圍較廣的關鍵控制點。

4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原則。內部控制制度應保證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機構、崗位合理設置和職責權限的合理劃分,使不同機構、不同崗位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5科學性原則。制定內部會計制度必須科學合理,有利于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操作和執行,同時,要根據執行情況和管理需要不斷完善,以保證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更適應于市場的要求和發展。

二、轉型中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目標

轉型中的事業單位建立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是,保證單位經濟活動的效率性、效果性,資金的安全性,經營信息和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單位各項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資產流失。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是任何一個單位從事經營活動或履行行政職責的物質保證。及時地發現、糾正錯誤與舞弊,防止偷拿盜竊國家財產、挪用貪污單位公款等違法行為的發生。

2保證轉型中的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信息和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經營活動信息和財務會計信息是單位管理層對經營管理活動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的依據,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保證提供及時準確的經營管理信息和財務會計信息,避免或減少經營活動和會計活動的差錯和失誤。

3有助于避免和降低各種風險,提高經營管理效益。轉型中的事業單位的工作由于不確定因素多、環境復雜、人員流動大、項目款回收困難等特點,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化險為夷。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各種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是經營管理者極為關注的問題。內部控制通過對風險的有效評估,不斷加強對經營管理中薄弱環節的控制,把各種風險消滅在萌芽之中,是防范風險的最佳方法之一。

4有助于管理層實現其經營方針和目標。內部控制由一系列控制方法、制度、措施和程序所組成,并且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它把企業的各部門、各環節工作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使企業協調運轉,以順利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

5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經營活動過程中,保證國家的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是各單位的法定義務。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所形成的相互協調、相互制約機制是國家法律法規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

三、事業單位完善內部會計控制的方法

1組織保證。應成立單位負責人直接領導的,以財務、會計、預算、統計、審計、紀檢負責人為核心成員的工作組。

2宣傳發動。在單位的各個管理層面廣泛宣傳,讓管理層的非財會人員也都了解相關知識,比如,不相容職務分離、授權批準、會計系統、預算、財產保全、風險、內部報告及電子信息技術控制等。規范單位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止并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及舞弊行為,保護單位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單位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

篇(5)

企業文化主要分為三個層次,表面層、中間層和核心層,其中,核心層是企業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一,表面層的物質文化,稱為企業的“硬文化”。主要包括廠容、廠貌、產品造型、外觀、質量、企業中的管理技術部門、基礎設備和運輸設備等,這些都是道路運輸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中的物質基礎。道路運輸單位作為一個服務大眾性質的行業,物質文化方面除了運輸設備在造型、外觀、質量方面的要求外,內部的管理技術,設備運轉能力也有為重要,這些都是物質基礎,是保障企業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第二,中間層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道路運輸企業中各部門的崗位職責、領導體制、人際關系、行為規范、規章制度以及組織機制等,是道路運輸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中的約束和調控因素。在制度文化方面,道路運輸單位應該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等,由此來約束少數職工或者旅客,通過建立這樣的組織機制,保障企業的正常運轉,保證在顧客接受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沒有哪一個環節容易出錯。第三,核心層的精神文化,稱為企業的“企業軟文化”。主要包括各種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企業的群體意識、職工素質和優良傳統等,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被稱為企業精神。精神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層次,應當特別對待。精神文化是一種價值觀念,是企業的群體意識,是一個企業的優良傳統。道路運輸單位應該建立以人為本的精神文化。以上均是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也是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點。

1.2企業文化的關鍵因素

企業文化的關鍵因素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經營創新,一種是經營價格,還有一種則是服務質量。而道路運輸單位,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其工作性質本質上就是一種服務。服務必須強調它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式勞動,缺乏情感的服務,顧客是不會滿意的。所以,運輸服務就不能僅僅滿足于“貨暢其流,人便于行”這種功能性任務的完成。服務必須真誠,必須富有情感,才能起到相互溝通、交融情感、令人愉悅、樹立風尚和傳播文明的效果。因此,運輸服務在強化技術性、功能性的同時,必須重視道路運輸業的文化建設,努力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才能建立企業的服務品牌,適應道路運輸發展的新形勢,促進其行業往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所以,道路運輸的核心理念是服務至上。海南國有道路運輸單位一直以來秉持著提升服務質量的信念,建立起顧客滿意模式的企業文化。細化來說,包括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優質服務,誠信和諧,與時俱進、創新求變。確定了企業文化的層次和關鍵因素,下文將談談道路運輸單位應該如何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

2道路運輸單位如何構建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向前發展的基石,它提高了員工的積極能動性,在企業內部形成了一股凝聚力和約束力,營造出優秀的企業環境,使得企業資源得以合理配置,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紐帶、道德紐帶。以下從四個方面來談談企業文化的建設:(1)明確企業的核心,即企業理念———“服務至上”。道路運輸企業是面向社會服務的,必須堅持“服務至上”的經營理念,在具體操作中,要堅持五個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建設精神文化。以人為本不僅僅是以顧客為本,也是以企業職工為本,只有滿足了職工的需要,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職工才能更好的去關愛群眾,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才能使得企業和諧向前發展。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建設安全文化。群眾、職工的安全先于一切、重于一切,它是企業文明的標志。職工沒有安全保證,談何服務;顧客沒有安全保證,談何滿意。這樣的企業也就毫無價值。堅持優質服務的原則,建設服務文化。服務是永恒的主題。道路運輸企業要適應市場變化,對群眾需求變化敏感,及時做出應對措施;同時,對員工進行必要的培訓,除專業培訓外,禮儀培訓也必不可少。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完善的服務體系,為顧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堅持誠信和諧的原則,建設和諧文化。道路運輸是以群眾為基礎的,走的是群眾路線,群眾就是一切。誠信和諧的企業文化對企業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和諧穩定了,企業才能長久發展下去。堅持與時俱進、創新求變的原則,建設創新文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路運輸企業面對競爭在所難免,但不能被競爭嚇退,應當正視市場變化,及時做出新的市場戰略,以免企業在競爭中慘遭出局。與此同時,企業還應當不斷創新,觀念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只有具有創新性的企業才能保持強大的生存能力,使得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2)設計本企業的視覺形象系統。企業形象是企業通過外部特征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企業總體印象。它包括兩個層次,表層形象和深層形象。由外部特征表現出來的企業的形象稱表層形象,例如招牌、門面、徽標、廣告、商標、服飾、營業環境等,這些都給人一種直觀的感覺,可以稱為“第一印象”;僅有第一印象還不夠,還需要深層形象。深層形象是通過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它是企業內部要素的集中體現,如人員素質、生產經營能力、管理水平、資本實力、產品質量等。表層形象以深層形象為基礎,沒有深層形象這個基礎,表層形象就像是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所以,企業在注重表層形象的同時,還應該花更大的精力去關注深層形象。視覺形象系統是企業文化、核心理念的重要載體,企業形象要依賴視覺形象才能廣泛傳播。視覺形象系統包括企業標志、標準字、標準色等。在此基礎上,設計企業的廣告形象系統、服裝系統、辦公用品、禮品系統等,通過鮮明的個性化的形象系統,以精妙的視覺語言詮釋企業理念,給公眾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賦予企業形象極大的感染力。(3)領導的心態,要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作為道路運輸企業的領導,應該深刻認識到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的重要性。把企業文化當作頭等大事來辦。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領導具有帶頭作用、倡導作用和推動作用。要把企業文化建設好,領導必須身先士卒,不斷地向企業員工灌輸企業的核心理念,以領導者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藝術,推動企業文化的健康發展。(4)企業職工的自我意識。企業職工要以企業為家,以主人的姿態去為群眾提供服務,積極為企業發展獻謀獻策;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職工要對國家,對企業,對群眾愛崗敬業,盡職盡責,樹立企業在社會上的優秀形象,贏得群眾的高度認可。同時,還應當發揮企業職工的團隊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職工團結協作、和諧共處、勇敢前進,一起解決企業面臨的各種困境。這樣,企業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

篇(6)

二、以人為本建設企業文化

1.引導員工樹立意識。

當前,較多企業聘請員工采用合同制形式,該類勞資關系之下,較多員工在審視個人身份階段中形成了被雇傭之感。因此,創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應引導員工樹立思想,使他們重新樹立主人翁意識。應積極引入開放管理模式,令員工在利用勞動力、掌握生產資料、積極參與管理的過程中真正變成企業的主人。應給予員工充分的信任,認可他們贏得相關信息、掌握有關知識前提之下可從事對企業發展產生正面影響的決策活動。應為他們開創更多的機會,令員工有效的監督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狀況,同企業同步成長、共贏發展。

2.開創互相信任的企業文化。

企業如果欠缺信任就會迷失方向,毫無前途可言。因此應創建形成共同責任感以及價值觀,形成互惠互信的企業文化。人與人由于承擔的分工以及擁有的能力不同,因此會構成一種相互依賴依靠的關系。再加上人員個性特征、應對問題方法以及發展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以及實踐工作中無可避免的會發生矛盾。為有效應對該類問題,避免矛盾激化,應在企業內部開創互相信任的良好文化氛圍。通過不斷的宣傳教育使員工樹立良好的責任意識,增加認同感,勇于信任對方,消除隔閡與障礙,真正開創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

3.倡導創新文化。

創造力主要為人們最高水平的發揮能力,達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更高境界。企業只有不斷的提升工作人員創造力,才能持續的探究出應對處理問題的新型方式。而創新則為形成創造思維同時使其合理發展成具備應用價值的產品以及作業方法的具體過程。企業只有掌握了創新力,方能夠將創造思維不斷的變化形成某一類具備應用價值的結果。因此,企業應積極的打造學習型人才,倡導創新文化,提升培訓教育強度,使培訓范疇持續擴充。進而真正強化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水平,打造形成一支不斷創新進取的骨干技術隊伍。另外應積極創建良好的內部學習環境,激勵員工勇于創新、認同創新,將創新看做是一類日常的工作行為。再者企業應積極與院校展開交流合作,進而找尋出一條更適合自我進取與不斷創新的學習發展之路。

篇(7)

引言

在現代社會,企業文化已經滲入到各個領域對于不同文化特征的重視正在形成千姿百態的企業行為。企業文化是一種知覺——“難以給它下十分準確的定義,但看到它的時候就明白”,是對企業內涵的描述,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它使組織獨具特色,區別于其它組織。企業文化是全體企業員工共有的價值體系,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企業文化具有指導全體企業員工行為表現一致、引導員工、約束員工的作用,有利于員工進行企業優質產品與卓越服務的價值傳遞。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文化,它是企業發展的強勁動力,是企業成長的催化劑。擁有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更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在以高新技術,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典型性發展方向的新經濟時代,動態地把握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并進行適應性調整、更新倍顯必要。本文對企業文化發展趨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歸納,希望能對現實企業文化管理工作有所借鑒。

1適應“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新戰略發展的要求

“協作競爭、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是由美國著名的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提出的21世紀企業發展的新戰略。這是一種適應新經濟時代需要的網絡型的戰略,其特點是優勢企業抱成一團,目的是為了把競爭對手擠垮,或者使對手實力受創。雖然其責權關系是寬約束,但從本質上講,它是企業界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的一種創新。自20世紀8o年代以來,這種戰略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結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層出不窮。近三年,世界上有3.2萬家公司進行聯盟,如從震動一時的國際級汽車巨擎德國梅塞德斯一奔馳汽車公司與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合并計劃,再到計算機業巨頭惠普(HP)公司與康柏(Compaq)計算機公司的聯姻等事例即可見一斑了。這是經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這也給我們的企業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業重組后企業文化怎樣融合的問題。因為企業聯合、兼并的過程中,不能只從經濟和財力方面考慮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異。一般來說,各個企業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創業歷史、發展目標、經營理念、所處環境、隊伍素質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業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異。如果沒有企業文化的融合,就會出現“貌合神離,形連心不連”現象。所以,只有做到揚長避短,取長補短,達成共識,形成“結盟取勝、雙贏模式”型的企業文化,企業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競爭力。在這里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在梅塞德斯一奔馳汽車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合并案中已經出現了,文化融合的危機幾乎讓這家合并后成立的世界級汽車制造巨擎喪失了原本所據有市場地位!而要妥善地解決好這個棘手的問題,企業各級管理者必須注意和認識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遵循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根據聯合兼并企業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其次,雙方都應注意克服排斥對方的自大心理,加強相互的了解與交流,吸納對方文化的精華,發展成為經過融合后更為優秀的企業文化。

2加強對學習氛圍的培育

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創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系,以及擴展未來的能量。這也是學習型組織的真諦。

故而20世紀末最成功的企業形式是學習型組織,它不僅僅被視為業績最佳,競爭力最強,生命力最強,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在心靈上潛移默化、升華生命的意義。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組織形式向扁平式的靈活方向發展,圍繞其管理的核心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從線性思維到系統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轉變,對個人及企業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專著《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提出“系統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根源于知識及知識的靈活運用和潛能及智慧的開發”的論斷。可見,學習對組織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新經濟環境下最成功的企業仍然會是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將進一步受到關注。但是要注意學習過程中的個人和團體的搭配問題,搭配的狀況不同就會對企業產生不同的結果:個人及團體都不斷學習及搭配良好,會對企業產生一股強大的發展動力,從而推動企業的迅猛發展;個人及團體都不斷學習但是搭配不好,“個性”太強,反而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3與生態文化有機結合

生態文化是一種新型的管理理論,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倫理和生態道德,是人對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生態文化屬于生態科學,主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的是生態精神。而企業文化則屬于管理科學,主要研究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質上二者都屬于一種發展觀,運用系統觀點和系統思維方法,從整體出發進行研究,都強調科學精神,即實事求是,努力認真地探索,從狹義角度來看,都是觀念形態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為引導手段,以持續發展為目標。并且企業文化發展的諸多方面,需要以生態文化來與之相結合,這是因為:

第一、一些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重視了人的價值,卻忽視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為環境的惡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二、現代消費群更青睞綠色產品,企業也想通過“綠色浪潮”來提高企業產品的生態含量;

第三,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態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后不僅可擴大企業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4更注重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直接與企業的興衰、優劣相聯系,企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有機結合構成了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是企業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如果聲譽卓著,企業就能招攬到更多的優秀人才和顧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資,能得到所在社區機構的支持和幫助。經濟全球化使得競爭尤為激烈,企業要脫穎而出,形象戰略尤顯必要,它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運作的實力、地位的體現。2l世紀,企業間的競爭除去人才與科技的競爭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一誰最先發現消費空檔,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據消費之心,誰就能領先占據市場而獲得超額利潤并不斷擴大企業經營效益。

5注重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

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要努力培育“生死與共”的價值觀,使企業全體員工增強主人翁意識,能與企業同呼吸、同成長、同發展、共生死,做到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的人格化,實現“人企合一”。在這方面上,海爾電器的文化建設可謂為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典范,海爾集團極具遠見,公司對職工的工作給予不斷激勵——這種激勵作用不是體現在消極被動地滿足企業員工的心理需要,而是通過企業文化的塑造,使每個企業員工從內心深處自覺地產生獻身精神、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準則,并使他們對工作經常保持新鮮度,責任感在無形中得到了加強。超級秘書網

6企業文化將從商業氛圍升華出來更重視“人"

篇(8)

二、以文化建設為引領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策略

1、樹立企業文明形象以企業文化建設為引領,樹立企業的文明形象是加快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4]。通過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宣傳,提升企業的精神文明形象,可以在人們或企業心目中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溝通,促進企業與客戶之間友誼的形成,提升企業的知名度。以文化建設為引領推進企業的精神文明建設,無論是在企業的文化建設還是在企業的精神文明建設上都得到了質的提升,有利于正面形象的建立,堅實企業的發展地位,奠定企業的精神與文化基礎。企業可以通過日常的工作來積累企業的美譽,樹立正面的企業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尊重。例如,供電企業持續為邊遠山區群眾提供優質的電能,電壓正常了,群眾不再為照明加工發愁,不再為看電視、煮飯擔憂。發生停電,群眾知道為什么停電?停多久?發生事故停電群眾知道有人在盡力搶修,群眾對用了多少電,應該多少錢心中清楚明了,群眾到供電單位辦事咨詢能夠受到禮貌接待。供電企業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文明形象就會得到提升,就會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既提高企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同時對于企業自身也進行了一定的宣傳,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因此,加強企業的精神文明建設,樹立和塑造企業文明形象,有利于在人民心中筑起一道信任的長城。

2、加強企業道德建設加強企業道德建設是企業塑造良好形象,建設企業文化,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對于企業的文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5]。加強企業的道德建設歸根究底是對企業員工的思想道德建設。企業的員工是組成企業的單位個體,以個體為發展對象,實現企業的綜合道德建設。為了推進企業的精神文明建設,從企業的文化建設入手,針對企業文化的特性,尋求契合點,提升企業的思想道德建設的水平。以企業文化為基礎,對企業員工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員工的道德素質養,從企業文化方面不斷深入,對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合理的精進。首先,采用定期培訓的方式,對員工的個人素養和思想道德進行教育,增強員工個人的思想道德意識,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為企業的道德建設的建立創造條件。然后,從企業的文化建設著手,來提高員工的思想道德建設。例如,在目前電力施工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特別是國有供用電施工企業應當放下身段,樹立“以客戶為衣食父母”的經營理念,千萬不能為了自身一時一事的短期利益,給客戶廉價的產品,攬到工程久拖不完,服務態度先好后差。供用電施工企業充分考慮顧客的情況,如能為客戶提供“多、快、好、省”的服務;多,即多為客戶著想,多為客戶跑路,多為客戶出謀。快,即工程進度快;好,即精神狀態好,服務態度好,工程質量好;省,即工程材料省,工程費用省。象這樣的施工企業誰人不贊?誰人不往?如果企業始終保持誠信、真誠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客戶,增強企業的信譽度,從而贏得顧客的好評,使得企業的道德建設工作落到實處,就贏得更多的客戶和更好的效益。

篇(9)

危險化學品指易燃、易爆、帶有高劇毒、高腐蝕性,會對人、設施、環境造成損害的化學品,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質,事故發生突然、傳播迅速、危害巨大,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令人觸目驚心。在我國,生產危險化學品的企業數量多且相對分數,集中化程度低,生產規模小,設備及技術水平差,且生產布局的不合理,同時相應的防范機制卻存在明顯缺陷,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因此,研究及加強對于危化行業安全生產的規制,保障危化行業的公共安全,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危化行業安全生產狀況

從時間進度來看,自2000年開始,大量資金擁入該危險化學品行業,產能盲目擴張,建成了一批存在重多安全隱患的小化工廠,這一時期事故發生次數及傷亡人數大大增加,至2003年傷亡428人為歷年最高。2003年國務院簽署實行《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并于2004年1月13日正式實行《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加大了對危化行業的清理整頓力度,由此2003年成為一個轉折點,全國危化行業安全形勢趨于好轉,發生事故次數及傷亡人數大大減少。但2006年安全形勢較為嚴峻,事故總量及傷亡人數同比上升8.5%和16.2%,其中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及死亡人數明顯上升,還發生多起重大未遂事故,社會影響極大。

數據來源: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總局“十一五發展規劃”

危化行業安全生產狀況難以徹底改觀,生產事故居高不下,安全投入不足是其直接原因。企業作為追求個體私利最大化的理者,我們不能單純依靠道德或是責任來約束所有的企業主,由此,政府介入成為必然,其監管政策的選擇、路徑的取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政企博弈模型分析

在地方監管部門介入危化企業安全生產的狀況下,二者成為一對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利益共同體,由此我們構建二者的博弈模型。在這一模型中,監管部門及企業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參與者,都會按照博弈的規則行事,都是在充分考慮對方可能采取的行動之后,采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一〕構建政企博弈模型

對政府而言,任何一種制度(體制)的安排必須要令各利益相關方達到一種均衡,在此前提下制度才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否則這種制度就無法成立,也無法貫徹下去。也就是說,只有當監管部門制定的政策、法規與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能夠達到博弈的一個均衡解時,各方才沒有采取其它策略的積極性,這時政策才能貫徹下去。圖c中,監管部門有兩種策略:監管和不監管;企業也存在兩種策略:減少安全投入和增加安全投入。在監管部門不監管的前提下,如果企業減少安全投入,則其收益為V,監管部門收益為(-D),包括上級部門的查處,公信力下降以及社會壓力等;因此,作為理性參與者,監管部門必然在利己動機的驅使下轉而采取監管的策略,這樣其收益由(-D)變為0,而企業的收益為(-P);企業為改變這一不利狀態,選擇增加安全投入的策略,努力解決安全生產問題,其收益上升為0,雙方皆無利可言。同樣的道理,監管部門在企業增加安全投入的情況下,轉而采取不監管的策略,以追求其收益由0上升到S,而企業也會隨之減少安全投入,將其收益由0增加到V。根據收益矩陣,如果企業選擇減少安全投入,則監管部門最好的策略就是監管;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而言最好策略就是增加安全投入;同樣,監管部門在企業增加安全投入的前提下,必然會選擇不監管的策略……這樣就形成了一列環環相扣的博弈鏈條,即圖中的箭頭所示,該博弈不存在納什均衡解,因為沒有導致確定性結果的內在機制,雙方均有機會改變自己的策略而獲取額外的收益。由此,在實際操作中,地方監管部門與危化企業屢屢上演的“你進我退”的鬧劇也就不難理解了,

監管部門

不監管監管

業減少安全投入

V,-D-P,0

增加安全投入0,S0,0

〔二〕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

在不存在納什均衡的情況下,我們尋找該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其原則一是不能讓對方猜到自己的選擇;二是雙方選擇每種策略的概率要使對方無機可乘,即對方無法針對性的采取某一策略而獲得額外收益。以r表示企業增加安全投入的概率,以q表示減少安全投入的概率,企業應該保證使監管部門選擇監管與不監管策略的期望收益是相同的,即無差別,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組:

可以解得,

同樣的,給定監管部門選擇不監管策略的概率為e,選擇監管策略的概率為c,其應該保證企業選擇增加或減少安全投入策略的預期收益是相等的,即

可以解得,

此時的混合策略均衡為:監管部門以(,)的概率選擇不監管與監管的策略,企業以(,)的概率選擇減少和增加安全投入的策略。此時,雙方均無法通過改變自己的混合策略(概率分布)選擇而獲取額外的利益(期望收益),也就是說該混合策略組合是穩定的。由此我們計算雙方的期望收益。

監管部門期望收益:

企業的期望收益:

〔三〕政策取向分析

根據上面的假設,當監管部門的監管概率為e時,危化企業增加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其減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令n代表危化企業進行違規生產被處罰的程度(被查處后的損失與未被查處時的收益之比),且,即有

在達到該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時,須保證企業增加或減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相等,即有

整理得

基于理性的企業行為取決于其選擇兩種策略期望收益的對比,如圖d所示,以橫軸表示監管部門不監管的概率e,其取值在0到1之間,C點的位置代表的取值。

(1)當時,即有,企業的混合策略選擇中,減少安全投入的概率逐步變大,行業的安全投入量不足達不到社會要求的水平。

在D點處,e較大(監管部門漠視其監管職能),且n比較小(危化企業沒有足夠的利益誘惑減少其安全投入),政府的查處力度較小,企業也不太會關注其安全生產職責,安全投入較少。

在E點處,e足夠大,即有(監管部門履行其監管職能的概率是微乎其微),且n足夠小(危化企業減少安全投入的利益誘惑足夠大),此時,沒有任何的激勵——懲戒因素促使企業重視安全生產狀況,安全投入低于社會所要求的最小值。

(2)當時,即有,企業的混合策略選擇中,減少安全投入的概率逐步變小,行業的安全投入比較充足,安全生產狀況可以得到改善。

在B點處,e值比較小(監管部門比較重視其安全監管職能),且n較大(危化企業減少其安全投入受到的懲罰比較小),此時,企業比較關心其安全生產狀況,安全生產投入較多。

在A點處,e非常小,即有(監管部門必定履行其監管職責),且n足夠大(危化企業減少其安全投入受到的懲罰非常重),此時,企業非常重視其安全生產職責,自然會努力增加其安全投入,將安全生產責任落到實處。

三、政策效果評估及監管路徑選擇

(1)考慮增大n值的政策效果,即加重對違規企業的懲罰力度。

篇(10)

是指納稅人通過對投資、籌資、生產經營等活動采取各種稅收籌劃技術,使其應繳納的各種稅收之和最小。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稅收籌劃的目的只有一個,即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其外在表現就是“納稅人繳稅最晚,繳稅最少”。減輕企業納稅負擔是企業稅收籌劃產生的最初動因,這是“稅負最小化”觀點的科學性。但由于稅收籌劃必須考慮企業的整體利益,因此這種觀點目前已經很少被人認同了。

(二)“稅后利潤最大化”觀

是指納稅人通過開展稅收籌劃活動使其凈利潤最大。這種觀點認為稅收籌劃是納稅人財務籌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遵循“依法納稅,合法籌劃;用好政策,用足政策,利潤最大”方針。目前實務界大多支持這一觀點,認為稅后利潤最大化不僅可以更好的量化稅收籌劃的實施效果,而且更加注重企業的整體效益。但該目標容易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同時也會忽略對價外稅的具體稅收籌劃。

(三)“企業價值最大化”觀

是指納稅人通過開展稅收籌劃使企業的價值達到最大化水平。認為稅收籌劃是在遵守國家稅法前提下的一種特殊的財務管理活動,其最終目標應該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這一觀點在理論界得到一部分專家學者的認同,但由于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難以計量性,因此該觀點在實際運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綜合目標體系”觀

是指企業的稅收籌劃目標不僅包括減輕稅收負擔,還應包括實現涉稅零風險、獲取資金時間價值、提高自身經濟效益等目標。該觀點認為企業經濟活動的多樣性和層次性決定了稅收籌劃目標的多元層次結構。盡管目標體系觀點符合目標本身所應具備的特征,但該體系的層次性不強,存在目標簡單累加的現象。

(五)“目標發展”觀

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完善,企業的稅收籌劃目標將從傳統的稅收負擔最低化發展到現代的稅后利潤最大化。這種觀點的科學性在于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企業的稅收籌劃目標,準確把握了稅收籌劃的本質內容,但由于目標本身具有一定的單一性,因此應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予以必要的充實調整。

二、稅收籌劃目標定位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所謂稅收籌劃目標,實際上就是指企業開展稅收籌劃行為預期能達到的結果。如果稅收籌劃方案的實施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則意味著企業稅收籌劃行為的成功;如果方案的實施尚未達到預定的目標,則說明企業的稅收籌劃行為失敗。盡管影響企業稅收籌劃實施效果的因素很多,但現實中我們也不能忽略行為的預定結果——即稅收籌劃目標的科學合理性。

(一)普遍適用性原則

指企業開展稅收籌劃的目標應具有一定的主體適用性和經濟適用性。主體適用性是指稅收籌劃目標的定位應考慮不同納稅主體的現實要求,能體現不同規模、不同階段企業開展稅收籌劃行為的預期結果。經濟適用性是指稅收籌劃目標的設定原則上應是納稅主體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目標定位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這就要求設定的稅收籌劃目標既能體現對企業稅收籌劃行為結果的客觀要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納稅主體主動開展稅收籌劃,從而促進企業整體經濟的良性發展。

(二)可計量性原則

稅收籌劃行為的實質是納稅主體在掌握大量稅收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比較不同納稅方案的稅收優劣來選擇最佳的籌劃方案。因此,稅收籌劃目標應該能夠可靠計量,企業可以通過分析稅負大小或稅收負擔率水平的變化衡量稅收籌劃目標的實現程度。

(三)科學發展原則

稅收籌劃目標的界定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適時進行調整。因此,從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角度考慮,企業稅收籌劃的目標應具有一定的發展性,具體表現在稅收籌劃目標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這樣有利于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科學開展稅收籌劃活動,取得預期的稅收籌劃目標。

三、科學定位構建多層次的稅收籌劃目標體系

稅收籌劃目標是指企業稅收籌劃行為預期要達到的結果。稅收籌劃作為企業理性減輕稅收負擔的財務管理活動,其實施效果客觀上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同時,由于各個企業的規模大小、組織形式、發展階段、財務管理水平等存在差異,因此稅收籌劃的具體目標也會有所不同。本文根據稅收籌劃目標定位的原則,將稅收籌劃的目標按照不同理財要求予以層次化,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但應該注意的是,稅收籌劃的具體目標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不同企業可以有不同的具體目標,同一企業在同一時期可能有幾種具體目標,其不同時期的具體目標也可能有所不同、各有側重。

(一)初級目標(基本目標)

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實現涉稅零風險。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是企業稅收籌劃的最低目標或者說基礎目標,旨在規避納稅風險、規避任何法定納稅義務之外的納稅成本的發生,避免因涉稅而造成的不必要損失,做到誠信納稅。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納稅人應做到納稅遵從,即依法進行稅務登記、依法申報納稅,并按稅法規定及時足額解繳稅款。同時,由于稅制具有復雜性、頻變性的特點,納稅往往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營損失風險、投資扭曲風險和納稅支付有效現金不足風險等問題。因此,納稅人必須正確掌握相關的稅收法律規定,將稅收籌劃置于理財學的體系框架內,盡量避免納稅風險帶來的潛在機會成本的發生,努力實現涉稅零風險。

(二)中級目標

納稅成本最低,獲取資金時間價值最大化。納稅人為履行其納稅義務,必然會發生相應的納稅成本,具體包括直接納稅成本和間接納稅成本,前者是指納稅人為履行納稅義務在計稅、繳稅、退稅及辦理有關稅務事項時所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后者是指納稅人在履行納稅義務過程中所承受的精神負擔、心理壓力等。在應納稅額不變的前提下,納稅成本的降低意味著納稅人稅收收益的相對增加。因此,企業開展稅收籌劃應在依法納稅前提基礎上,盡可能實現企業納稅成本的最低化。同時,基于稅收的現金支出“剛性”約束,在既定的稅收環境下,納稅人通過一定的手段將當期應該繳納的稅款延緩到以后繳納,在不減少總體納稅額的情況下取得相對節稅收益,這也是稅收籌劃目標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資金的時間價值是財務管理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稅收籌劃的一個基本法則。理論上講,延期納稅相當于企業獲得了一筆相當于納稅額的無息貸款,在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尤其是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時會使企業的營運資金相對寬裕,而且這部分財政資金的使用不存在任何財務風險,更有利于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在符合稅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企業應盡可能爭取延期納稅,充分利用資金的時間價值,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相對稅收收益。

上一篇: 大學理念論文 下一篇: 班級環境創設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蜜桃 |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99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不卡 | 亚洲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 五月丁香伊人青青草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