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04 19:11: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研討會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研討會總結

篇(1)

今年以來,我區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今年“”簽約成果:一是認真抓好去年“5.18”及“9.8”項目升級轉化工作;二是抓好現有企業的增資擴產工作,如住電裝、萬福集團增資等;三是抓好重大項目的跟蹤協調工作,如商業廣場等項目;四是抓好境外上市公司返程投資工作,如金山制藥公司在韓國上市后擬增資3000萬美元。期間,我區簽約外商投資項目累計18項,總投資額43398萬美元,利用外資額20147萬美元。其中合同項目13項,合同外資額7447萬美元;協議項目2項,利用外資額1200萬美元;意向項目3項,利用外資11500萬美元。與去年相比,利用外資總額增加60.09萬美元。

二、客商接待情況

我區共接待客商8個團組54人。其易購置業(中國)有限公司4人;集團1人;集團廣場5人;世界不動產聯合會分會1人;工信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顧問有限公司5人;區政府代表團3人。同時,我區還負責了市里分配的宜興陶藝客商團一行15人和澳門十邑同鄉會一行20人的接待工作。

本屆,我區邀請的客商團組人數眾多,為做好期間的客商接待工作,我區印發了《關于做好第十二屆“”客商接待工作的通知》,根據區委、區政府對客商接待工作的要求,按照“統籌安排,分工負責”的原則,制定了我區客商團組接待方案,對每位來賓(團組)指定一位分管領導或聯絡員作為“人盯人”責任人,確保每個客商團組在榕期間有專人全程跟蹤接待,隨時向來賓介紹的經濟文化、風土人情,方便來賓了解和參加有關活動。

三、上省臺簽約項目情況

1、商業購物中心

項目由集團投資10000萬美元,在城門鎮前錦市場征地100-120畝左右,建“購物廣場”城市綜合體。

集團是第七大企業,是其旗下的連鎖超市。目前,在中國大陸開設有200多家門店。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年的連鎖百強顯示,排行第六位,銷售總額超過400億元人民幣,成為國內外資超市的銷售冠軍。追求“新鮮、便宜、舒適、便利”的經營理念,每到一處,都給當地帶來超過1000萬元的稅收收入,增加1000多個就業崗位,給當地帶來較大的好處。

2、工信工程公司

該項目由工信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集團投資,計劃投資528萬美元,協議外資共175萬美元,在設立建筑公司。工信工程有限公司是最大的建筑公司,于年創立于大陸,具有甲級資質,主營高速公路、橋梁、隧道、地鐵、機場等工程,是營造工程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單位。

3、設計有限公司

該項目由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投資,計劃投資126萬美元,在設立設計公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最大的工程技術顧問公司,是最大的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的設計公司,參與80%以上的交通工程。

四、動工投產項目情況

我區有4個項目在“”期間動工:海兩岸國際物流商貿城、酒店、置業集團公司廠房及配套設施和實業有限公司,其中兩岸國際物流商貿城在5月19日舉行了隆重的動工儀式。西岸國際物流商貿城”項目由省華隆置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該項目位于區峽路、三環路西南側,項目占地面積378畝,總建筑面積達55萬平方米,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是市重點建設項目。該項目集大型物流商貿中心、知名品牌大廈、五星級酒店、高級商務辦公大樓和酒店式公寓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是市東部新城唯一大型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市東擴南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區具有標志性的商貿建筑群。

篇(2)

2012年度茅臺葡萄酒銷售總結大會暨供銷研討會于2012年12月14日在河北秦皇島隆重召開。

會上,貴州茅臺集團總經理助理、茅臺葡萄酒公司董事長鐘懷利、茅臺葡萄酒公司總經理馮云桃、黨支部書記陳支勇等公司領導就茅臺葡萄酒十年的發展歷程,2012年銷售工作、渠道建設,2013年新的市場營銷思路、營銷策略、以及生產情況等諸多議題進行了報告和研討。與會經銷商也紛紛上臺發言,講述與公司攜手走過的數度春秋及與茅臺的深厚情誼,也對公司新營銷政策、新的渠道建設以及生產工藝、產品質量等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供應商代表在發言中也鄭重承諾,在保證包裝產品高質量的情況下,加快設計開發,縮短供貨時間,保證包材不斷貨、不缺貨,為茅臺葡萄酒提供更優質、更高端的包裝材料。

馮云濤總經理在講話中說:茅臺葡萄酒公司2012年在國際總體經濟形勢惡化和國內市場疲軟的環境之中,在“昌黎假酒事件”的不良影響尚未消盡、“解百納”商標使用權困擾嚴重、進口葡萄酒泛濫沖擊等市場環境紛繁復雜的大背景之下,取得了企業基本建設進程良好,公司各項指標平穩發展,國際化合作戰略穩步推進,公司銷售業績增長六成的良好業績,是公司全體員工振奮精神、精誠團結,努力工作;經營班子樹立信心、集中智慧、分工合作,面對逆境,排除各種困難拼搏奮進取得的成果,是給即將過去的2012年交上的一份漂亮的答卷。2013年,新的挑戰即將開始,對于新的一年工作,要明確目標,內抓管理,外拓市場。要加快莊園建設和基地建設;進一步做好產品結構調整升級;想方設法增加市場份額,以建立具有一定質量的專賣店和具有一定優勢的商超渠道為主攻方向,有條件地植入網絡營銷,深度掌控銷售渠道,確保渠道建設穩步發展;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人才的思想和業務素質。

鐘懷利董事長在講話中對公司一年的工作進行了總結,對公司明年的發展戰略進行了部署,并和大家一起回顧了茅臺葡萄酒公司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他說:我們要感謝所有的經銷商和供應商朋友,有了他們的支持和相伴,才有茅臺葡萄酒今天的發展;要感謝生產企業的員工,有了他們的辛勤勞作,銷售人員才有優質的產品去拓展市場,創造業績;更要感謝我們的銷售人員,有了他們在一線日夜奔波開拓市場,不斷為公司創造銷售業績,才有公司供、產、銷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企業的成長,“天地人和一個不能少,天時地利一個不能缺”,我們在工作生活中要學會感恩身邊的人,知道報答企業,倍加珍惜工作,2013年,要凝聚新的動力,在穩定的基礎上,步步為營,進行有效地突破和革新,最終努力實現茅臺葡萄酒科學發展的宏偉目標,為做大做強茅臺集團、打造千億茅臺做出應有的貢獻!

借此機會,公司還安排參觀了茅臺葡萄酒生產車間、茅臺葡萄酒莊園建設工地,并進行了茅臺葡萄酒文化展示,葡萄酒知識講座等活動,推動體驗式營銷,使大家進一步增加對茅臺葡萄酒公司的了解。

篇(3)

第三,量子計算是未來密碼分析中的一塊重要部分,也是科大計算機系和網安學院關注的重點。從數學和計算機等角度進行切入也非常重要。本次邀請的專家中除了科大本土做實驗物理的外,其他專家主要都是數學和量子信息領域的,尤其是數學背景的專家居多。

第四,后量子密碼是國內外非常關注領域,包括抗量子密碼的設計和分析,都是比較新的領域,各國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我們在這塊大有可為。

第五,數學領域切入量子計算還主要偏算法設計,這塊很難。有兩三個專家,比如騰訊張勝譽,先后在復旦大學,清華,普林斯頓大學讀本碩博數學與計算機專業,師從應明生與姚期智等一流大師,06年左右進入量子算法設計領域,他講這塊兒還是很難的,很難做出shor之類的工作的,很多杰出的人才做量子算法十多年基本都銷聲匿跡。科大數學的歐陽毅教授,介紹了量子隨機游走算法在一些數學問題中的應用。郁昱介紹了他給nist提交的基于編碼的抗量子密碼算法,計算所孫曉明講了他們在平衡函數中的工作,就是duestch joza算法的變種,不光是平衡性,而是具體的漢明重量判定,例如,判定漢明重量為k或l,量子算法的復雜度。

第六,計算機領域切入量子計算還比較模糊,主辦方試圖和專家們討論這個話題,但是答案還比較模糊,需要進行探索。目前主要還是從計算機領域內的一些問題或者數學算法入手,進行算法方面的工作。

篇(4)

2、分組開展復課研討。我們將參加會議的教師按照所任學科分為語文組、數學組和英語組,由一名教師主持。上課教師進行了認真的教后反思,聽課教師圍繞所上的課進行了熱議,大家暢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語,言來語往,討論熱烈,爭辯中充滿智慧,討論中富有激情,體現出教師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整個研討活動氣氛活躍,達到了預期效果。

3、鎮中心教研組對小學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成績進行了分析,總結了經驗和教訓,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的措施。

篇(5)

袁靜芳教授對《〈瑜伽焰口施食〉儀軌中,咒語、真言的結構布局、表現形式及音樂藝術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從中歸納出印度梵文咒語、真言被華化、民俗化的若干特點。針對佛教音樂在當今社會的發展、繼承的焦點問題,臺灣學者趙琴《梵唄與佛教音樂概念及實踐的演變――兼論商業經營策略在佛教音樂活動中的滲透》、大陸學者韓軍《五臺山佛教音樂的繼承與保護》、陳天國與蘇妙箏《佛樂搬上舞臺幾個有關的問題》以及韓國學者金寶姬《韓國現代佛教音樂〈贊佛歌〉》、尹昭喜《臺灣和韓國梵唄的傳承狀況》等文章提出了新的見解。趙琴博士從一個民族音樂學者與音樂傳播工作者的角度,探究了因社會文化變遷,當代臺灣佛教音樂概念與實踐的演變。她以《大寶法王在菩提迦耶》獲2005年第16屆“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獎”、“最佳演唱人獎”為例,指出真正有修養的高僧所吟頌出的梵腔及其所達到的宗教情操和心靈境界才是真正的佛樂精華。

中國佛教音樂的歷史研究及現狀考察方面,我們通過項陽、景蔚崗兩位學者對音聲供養與佛教笙管樂歷史流變的梳理與研究,發現了很多目前佛教音樂考察中存在的問題。項陽《關于音聲供養和音聲法事》對現存的佛曲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認為佛教擴大了音聲法事的范圍,僧尼開始既在音聲佛事、也在音聲供養中奏樂,這正是樂僧群體得以形成的關鍵,并徹底改變了僧尼不得動樂的戒律。歷史上曾經是音聲供養和音聲佛事分立,在發展的進程之中得到了合流,從而為我們進一步認識中國佛教音樂文化的性質和意義提供了重要信息。景蔚崗《中國佛教笙管樂源流考索》結合諸多實際情況,對尚存在中國境內的佛教笙管樂迄今至少1500多年的流變歷程進行了考索。認為從樂器數量、音色、音量、演奏技法的表現力等多方面的綜合情況看,笙管樂器是古今佛教樂隊中應律樂器的中堅。這是佛教音樂1500多年幾經流變衰微,其他樂器相繼失落,唯有笙管樂器貫通古今、得到保留的內在原因。

關于藏傳佛教考察方面的文章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多杰仁宗《青海地區藏傳佛教宗教樂器符號樂譜及功能》、格桑曲杰《獨具特色的佛教旋律樂器甲林和銅欽》、郝毅《中國藏傳佛教拉卜楞寺道得兒音樂研究》、桑德諾瓦(和云峰)《論云南喇嘛教的區域流布及音樂傳承》、包達爾汗《“萊青”辨釋――藏傳音樂文化的蒙古化現象探析》、滿當烈《青海藏傳佛教羌姆調查之一:格魯派羌姆的地域文化特征》、嘉雍群培《“死亡的藝術”》分別對各自研究的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研討會上,對個案與寺院調查的文章占有相當比例,如大陸學者吳學源《云南劍谷俗佛教(阿吒力)音樂調查》、楊久盛《遼寧千山佛樂概說》、傅利民《江西禪宗祖庭寶峰寺佛樂文化考察》、潘國強《大相國寺佛教音樂》等,共15篇。另外,本次會議還開啟了對佛教音樂美學思想的探索,拓寬了佛教音樂文化研究的視野。苗建華《佛教音樂美學思想初探》認為佛教音樂美學思想具有視因緣生法,肯定無聲之樂,提倡音樂宣教、度人、修身之功,肯定平和、中和的音樂審美準則等特征。有關佛、道音樂文化的比較研究主要有呂錘寬教授的《論佛教焰口儀式與道教朝科咒的音樂》與楊民康的《佛道音樂文化的跨民族傳播一瞥――海南道公祭祀音樂中的“目連救母”因素探析》。袁瑾的《水陸法會中的偈》與喬晴的《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遺址中樂舞壁畫的研究》兩篇文章亦不失其獨特價值。

篇(6)

借這個機會,我想談三點感想。

一、關于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

(一)針對漢語拼音的基礎理論、教學方法和經驗、漢語拼音的社會應用、漢語拼音對信息技術的支持和貢獻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特別是展示了漢語拼音方案推行的成就和漢語拼音教學中的一些特色和經驗。在基礎教育階段,漢語拼音的教學手段、方式有很多創新,可以說豐富多彩,效果也非常顯著。漢語拼音的教學和語文學習、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相結合,這是很多老師的感受和期待。拼音教學跟教材的改革同步進行,也取得了新的經驗。很多與會者高度評價漢語拼音方案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漢語拼音在信息社會中的應用前景遠大。

(二)在拼音教學和推廣方面形成了廣泛的共識,這也是我們這次會議值得重視的成果。這次會議對我們總結經驗、找出問題,進一步做好漢語拼音教學工作和規范漢語拼音的社會應用、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都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是我們國內的基礎教育的經驗。

其次是在國外教外國人漢語的過程中,如何把漢語拼音教好,如何發揮漢語拼音在外國人學習漢語中的作用。

第三是漢語拼音將在信息化過程中發揮什么樣作用、如何發揮更大作用。

第四是漢語拼音需要加大推廣力度。從老師到專家,都有相似的看法,漢語拼音在社會應用領域有很多問題值得關注。前幾天,我們接到一個語言學家寫給溫總理的信,他提到一個現象,過去我們所有的報紙書刊名都是用漢字和漢語拼音標注,但是現在除了人民日報、參考消息等有限的幾份報紙還是使用漢字和漢語拼音相對照的報名以外,絕大多數的報紙的報名全部改成了中文和英文對照。這實際上不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要求,也不符合漢語拼音社會應用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改變不是國家標準調整后做的改變,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除了我剛才講的書刊的名稱要用漢字和漢語拼音注音,現在很多沒有堅持做好以外,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去少數民族地區很注意當地馬路上的招牌,上面的文字排列形式是少數民族的文字在先,漢字在后。有一次我去香港參加一個會,香港的同行說他們講普通話講不好,我不會粵語,我們在談話中使用了同聲傳譯。在香港是兩文三語,這樣做沒有任何問題;在中國內地廣大的地區,我們的國語是漢語漢字,在漢語不方便使用的時候,我們使用漢語拼音,而不是英文。所以漢語拼音的社會應用需要加大推行的力度。這次會議上,很多專家、老師都提到這個問題,這是現在我們國家語委正在研究的問題,也希望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

第五是要加強對漢語拼音教學的培訓和技術武裝。在漢語國際推廣中國外漢語老師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國內老師也提到這樣的問題。

(三)這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漢語拼音教學和漢語拼音社會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對有些問題也進行了學術爭鳴,我覺得這也是這次會議重要的成果。很多專家發表了對漢語拼音方案本身內容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并且提出了如何進行修改的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對于漢語拼音的功能是拼寫還是注音,也進行了討論;對分詞連寫進行了研討,另外對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的使用范圍,也進行了討論。我想這些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化對漢語拼音方案的認識,做好漢語拼音的社會推廣應用,有著重要的價值。

(四)與會代表提出了很多加強和改進漢語拼音推行方面工作的重要的意見和建議。剛才聽了各分論壇交流的情況,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第一,語文新課標漢語拼音教學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對教師的培訓和要求方面不夠明確規范,教學法缺乏統一的參照,對“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沒有堅持……大家提出了批評的意見,這也是我們漢語拼音教學中存在的明顯的問題。第二,反映社會應用不規范。這兩個問題是大家高度關注的。

與會者對如何做好漢語拼音教學和推廣工作,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意見。一是提出政府行政部門應加強對漢語拼音教學、漢語拼音社會應用的指導。作為國家語委,作為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我們一直強調,語言文字工作非常重要,語言文字工作也容易受到忽視。我們召開這樣一次研討會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宣傳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教學、漢語拼音社會應用的重要性。我們希望在這次會議討論的基礎上提出更明確的意見和要求,使相關工作得到社會各界更加廣泛的重視。二是提議對《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進行修訂,制訂明確的規范標準,同時加強科研人員和教師之間密切的溝通交流和合作。三是希望這樣的會不要再過50年開一次。四是建議盡快實施教師培訓計劃,包括國內及海外的教師。五是要建設教學資源庫,建立素材庫。六是很多專家、老師提出來對“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有效實踐進行認真的調查和研究、總結,并且對這項工作下一步如何開展,提出明確的意見和建議。

二、關于這次會議的后續工作

首先,這次會后我們將會同主辦單位,包括教育部語用司、基礎教育二司和國家漢辦,一起對會議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分別進行研究,提出具體的指導性意見,并加強溝通與協作,爭取盡快地加以解決。現在有一個機會,教育部正在制訂2020年的教育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語言文字工作也專門作為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的一個附加部分。對于這次會議提出的問題,我們會帶到中長期發展規劃里面去,比如漢語拼音正詞法國際標準的問題,教師培訓問題,我們的資源庫的建設問題,我想完全可以納入到我們2020年的語言文字工作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去。納入規劃就可以有一個時間表,規定什么時候可以實現。我們也希望今天參加會議的領導、專家和老師能夠關注這方面的工作,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第二,我們要廣泛宣傳會議的成果,特別是這次會議上提到的對漢語拼音方案的價值的認識。包括對于學習漢語,對于我們小學生能夠提前識字,能夠提高和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等方面的價值,以及在信息時代漢語拼音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還要宣傳在這次會議上大家提到的對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教學和漢語拼音應用方面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我們要進行整理,不僅在媒體加大宣傳,會后語文出版社還要將這次會議的論文結集出版。這次會議是我們漢語拼音方案50年來第一次國際教學研討會,這本論文集也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座的各位有幸參與這個工作,也是值得紀念的。

第三,我們要以這次會議為契機,爭取能夠盡快形成政府部門、科研人員、教學人員的交流、溝通跟合作的機制。加強經驗交流和信息共享,及時分析漢語拼音教學和社會應用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解決問題。大家提到,漢語拼音教學研討不要50年一次,至于幾年一次,我們會把這個作為一個問題來進行認真的研究。如何在行政部門、科研人員、一線老師之間建立一種更有效的交流和溝通的機制,或者搭建一個什么樣的平臺,我想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認真分析和研究的。

三、關于語言文字工作的總體思路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語言文字工作提出一個口號:構建和諧語言生活。今天我們的語言生活可以說跟國家的經濟發展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突出地表現在語言文字應用領域極大的拓展;同時也出現了新的情況,需要妥善處理普通話和方言的關系、漢語和外語的關系、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關系。首先,方言現在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很多地方把自己的方言看作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且大家也注意到,媒體里面特別是電視里面,方言劇越來越多,很多地方用方言播新聞。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如何處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方言的關系。同時,還有如何處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外語使用的關系,這里面的問題非常多,比普通話、方言之間的問題要多得多。隨處可見的,是外語使用不規范,我們的書刊名稱,到底是用漢英對照還是用漢字和漢語拼音?很多交通標志把地名用了英語,“王府井大街”變成了WangfujingStreet。我是王登峰,我在外國人面前也是王登峰,而不應該是“登峰王”。我們不是不學外語,不是不使用外語,而應該讓母語和外語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當然還有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這在憲法中已有明確的規定。

目前語言文字工作面臨三個機遇,第一,語言文字工作和建立人力資源強國有著密切的聯系。漢語拼音教學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識字、正確讀出字音,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人力資源大國和強國的區別就在于個人素質的差別,中國是人力資源大國,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這要求提高國民的素質。一個人素質最核心的部分是智力,智力包括言語能力、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離不開言語能力,所以智力最重要的是言語能力。恰當表達自己,有效跟別人進行交流和溝通,能夠和別人建立并保持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這里面最核心的還是你會不會說話。所以我們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語言文字工作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從漢語拼音教學到整個語文課,到我們語言文字應用水平的提升,都離不開語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這也是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語言文字工作能夠做出的貢獻。從國家語委來講,我們下一步要在提高語言文字應用水平上下工夫,其中一個重要舉措,是構建語言文字能力立體的全方位的評價體系。現在關于語言文字測評指標只有一個普通話水平等級測試,我們現在正在研發語文能力的測試標準,今年在11個省市要試點進行漢字應用水平測試。上述舉措都是為了提升公民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第二,語言文字要和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有機結合。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最近幾年來,逐漸形成傳統文化熱,隨著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文化對全世界都更具有吸引力。我們越來越看到對我們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愛,在這個過程里面,語言文字工作要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我們從*年推出了一項工作,叫做“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通過誦讀經典,我們可以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也可以推行漢語拼音。我最近在讀《尚書》,我的這本書里面有拼音注音。我以前讀過《尚書》,第一個難題是好多字不認識,不知道怎么讀。終于有一天看到這樣一本書,每個字都有漢語拼音,我就可以讀了。我們現在讀經典,兩大問題,第一個古文不一定能夠理解;另外一個好多字不會讀。漢語拼音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是大學教授,照樣需要借助漢語拼音閱讀。誦讀經典的過程,既是跟中國文化熱潮合拍,也可以真正地推行語言文字規范化。

從明年開始,我們將在大中小學生中組織規范漢字書寫比賽。現在除了普通話推廣以外,很多老師關注的問題是很多人不會寫字了,因為電腦用得太多了。很多的大學老師說不愿意看學生用手寫的任何東西,因為基本上看不懂。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的母語,日本韓國每年中小學要舉行全國范圍內漢字書寫的比賽,我們很多省市也在做這樣的事情,但全國性的沒有做過。這次將要舉辦的大中小學生漢字書寫比賽包括用硬筆和軟筆書寫,主題是“書寫經典,傳承文明”,上交的作品書寫的應該是經典的詩文。我們除了提倡誦讀以外,還要提倡書寫,寫一遍和念一遍效果可能不一樣。我去過一個大學的文學院,這個學院四年下來,八個學期里面有七個學期開設經典誦讀的課程,每個學期一個學分,一個學期背50篇經典作品,考試很簡單,默寫《琵琶行》、《岳陽樓記》。在座有很多的小學老師、校長,希望大家能夠積極參與書寫經典、傳承文明這項活動。

我們現在很多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不了解,不知道我們的祖先還給我們留下了這么豐富、這么寶貴的財富,所以我想,我們通過誦讀、書寫經典,既推行了規范漢字、推廣了普通話,同時也讓我們的公眾能夠有機會親近經典,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篇(7)

國家宗教局外事司司長郭偉在以“巍巍昭山出梵音、泱泱五洲奏和樂”為題的致辭中說道,近幾年來,通過音樂界,特別是中央音樂學院佛教音樂文化研究中心和宗教界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佛教音樂的收集整理、挖掘保護工作取得可喜成果。本次佛教音樂研討會很好地契合了佛教修學所提倡的“歡悅和同”的踐行理念和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要求。

開幕式之后,“第七屆亞太地區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正式開始。中央音樂學院佛教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靜芳教授致開幕詞。來自韓國、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四十余位專家學者、高僧大德,歷時3天(11月25—27日),對中、韓佛教音樂文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研討內容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一、對佛教音樂歷史文獻、派別的考察和研究

這一領域的研究包含了:特定歷史時期佛教音樂發展特征;佛教音樂與民間音樂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作用力;佛教世俗化對傳統音樂的影響;佛教音樂在歷史中的變遷現象等。如:袁靜芳的《中國漢傳佛教音樂歷史發展的里程碑——試論〈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的歷史價值》、吳學源的《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音樂淺述》、王馗的《梅州區域文化整合與佛教香花音樂流派的生成》;楊久盛的《千山佛教經韻——兼談北方經韻與民間音樂關系》;周耘的《20世紀以降中國大陸漢傳佛教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兼談佛樂研究之中日交流合作的前景》、吳曉萍的《京都北韻禪樂》、楊秋悅的《瑜伽焰口儀式結構研究》、張喬的《對20世紀以來佛教題材編創歌曲的研究》等。

袁靜芳在《中國漢傳佛教音樂歷史發展的里程碑——試論〈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的歷史價值》中認為,明成祖朱棣主持編輯的佛教音樂歌曲集《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中記錄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會研究價值;匯集了唐、宋、元及明永樂年間的優秀音樂品種以及當時社會流通的世俗樂曲、少數民族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對后世佛教音樂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與引領作用。它是一部總結性、開創性的文化工程,是中國漢傳佛教音樂歷史發展的里程碑。論文統計了其中的曲牌、曲名及目錄,體現出其所收佛教歌曲的來源。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馗研究員的《梅州區域文化整合與佛教香花音樂流派的生成》認為,對于佛教而言僅僅用“漢傳”來概括中國的佛教特征顯然是不夠的。在整體環境下,佛教儀式呈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在梅州客家文化區域中,任何一個群體、信仰、歷史變遷的細節、音符都可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信仰方式和藝術表達方式。

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楊秋悅的《瑜伽焰口儀式結構研究》,文章以現存11部瑜伽焰口儀式文本為基礎,從咒語、手印、神祇的運用和儀式整體框架等層面分析了各版本之間存在的異同,展現了瑜伽焰口儀式在歷史中隨社會、人文、環境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進程。

二、佛教的儀式及音樂本體研究

佛教的儀式及音樂本體研究是此次研討會的主要論題之一。其中韓國佛教音樂的研究較為側重音樂本體研究。如韓國漢陽大學名譽教授權五圣的《韓國的巫教音樂和佛教音樂的習合》,分析了韓國東海岸佛教文化圈內巫儀式音樂中所包含的眾多佛教音樂要素,民眾的民謠音樂不僅影響了巫儀式音樂,同時也滲透到佛教音樂梵唄中。

韓國古音盤研究會會長李輔亨的《北方佛教音樂誦經和七言律詩偈頌的節拍特征》,從散文統節誦經不規則節拍、七言律詩偈頌的固定拍節兩個角度分析了韓國的南方佛教、中國、蒙古、韓國和日本佛教音樂中的誦經和吟唱方式,對他們的節拍特征進行比較研究。文章認為在中國和蒙古國,七言律詩偈頌以相對快速的固定牌子構成章節形式,韓國和日本則以緩慢、自由的節拍方式形成音樂性較強的吟唱方式。誦經在全球化傳播中比較完整的保存了固定節拍,二七言律詩偈頌則發生了融合當地文化,出現了豐富多變的本土化特征。

會上宣講的論文還有韓國釜山國立大學崔昍教授撰寫的《和請 旋律 拍子》、全北大學林美善教授的《全北地域禮佛儀式音樂》、韓國古典翻譯院金世鐘研究員的《韓國梵唄旋律中出現的母音變化樣相》、慶星大學鄭永進教授的《關于單聲的音樂特征研究》、釜山大學伊昭喜女士的《韓國的現行朝夕禮佛問和韓語化》、首爾大學講師孫仁愛的《京制梵唄中受容的開城地域梵唄》、釜山大學樸貞蓮的《妙法蓮華經中“偈”的演行形態》、延邊大學藝術學院張翼善教授的《世俗化的韓國佛教音樂特點研究》等。

在中國漢傳、藏傳佛教方面,學者較多采用實地考察的方式,關注佛教儀式及其音樂的相互關系。如青海省民族歌舞劇院多杰仁宗先生的《青海東部藏區寧瑪派與苯教的宗教儀式及其音樂比較研究(上)》,作者認為兩種宗教盡管存有很大差異,但由于藏族原始宗教文化和歷史積淀的影響,兩者在宗教修持、儀式內容、儀式行為及音樂等方面都有相同之處;民族藝術研究所格桑曲杰研究員的《雄色寺“絕”儀軌與絕魯音樂、絕羌姆綜述》,文章考察了雄色寺的歷史、宗教傳承體系、絕誦經音樂的結構、儀軌、社會功能等;中央民族大學嘉雍群培教授的《扎什倫布寺“斯姆欽木羌姆”》描述了扎什倫布寺斯姆欽木羌姆的歷史背景、表演場所以及其主要儀式內容;原青海電視臺文藝部副主任滿當烈研究員的《塔爾寺花架音樂的搶救與研究》研究了青海塔爾寺音樂具有的多元化、多風格相溶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佛教音樂的功能研究

此次研討會有多位學者就佛教音樂的功能展開探討。如臺灣彌勒內院監院法成法師的《佛教梵唄對人間的影響》解釋了佛教音樂梵唄的來歷以及傳入中國后發生、發展的情況,指出梵唄不僅能夠止息喧亂、而且能夠讓演唱者去除一切雜念,以清靜之心虔誠至志而體悟清涼的人生、吉祥的意蘊。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研究部傅暮蓉的《“華嚴字母”佛教意義的研究》認為,華嚴字母是用來演唱的咒語,是一切陀羅尼的根本,它的組合方式揭示了人類語言文字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佛陀為了讓學佛之人不迷惑在語音、語義、字形上,用每個字所對應的“空”、“無”境界進行修證。慈云佛學院客座講師釋若寬法師提交論文《探析佛教音樂源流及其在修行中的實質》闡釋了佛教內部非樂思想和對音樂的需求,以及佛教音樂與修行的關系,并對佛教音樂的走向進行反思。韓國大韓民國重要無形文化財第50號修傳者張完淳(行梵)的《用梵唄音律減少精神壓力引起的不安感的方案研究》通過現場唱誦梵唄的方式使與會學者親身體驗到梵唄不同唱誦的特點以及對聽者內心的作用。臺灣音聲研究中心田運富先生在研討會上也就佛教音樂對人心理、生理等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

四、從圖像學角度看佛教音樂

臺北教育大學趙琴教授作了《從敦煌壁畫看當代樂舞發展——以飛天伎樂為例》的報告,文中例舉了大量敦煌石窟壁畫的圖片,提出佛教“石窟”對中國樂舞發展影響深遠,其中留下了大量的樂舞形象,它們反映了佛教自印度東傳以來所發生的歷史變遷,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特點。中國藝術研究院項陽研究員的《佛教戒律下的音聲理念——云岡石窟伎樂雕塑引發的思考》從云岡石窟雕塑入手進一步闡述了作者對佛教音聲理念的思考和研究,他認為“佛教音樂”這一稱謂不僅不能概括“佛教音聲”,而且有悖佛教戒律。文章探討了神圣與世俗、聲明與供養、改梵為秦與改梵為鮮卑、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寺院中音聲供養人的身份,認為西域音樂進入中土的方式并不能籠統地歸結為佛教的緣由。

篇(8)

“中國傳統經濟再評價”討論的基點是“反思”、“回應”西方學界對中國傳統經濟的認識與評價。西方學界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在西方資本主義進入中國之前,中國傳統經濟究竟是發展還是停滯的重大問題;認識的角度無論是“西歐中心論”、“中國中心論”、“多中心論”、“無中心論”等,都是西方學者總結、批判與再批判的結果;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中西比較的方法。這無疑開闊了中國學者的視野,對進一步認識中國傳統經濟的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問題,并成為“再評價”爭論的焦點:一是西方傳統與中國實際問題;二是評價的標準問題;三是核心概念問題。隨著討論的深入,有些學者認識到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評價標準,應從中國傳統文獻出發重新檢討、發掘相關理論與概念。在充分吸收國外先進理論、概念與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既有研究成果,走“本土化”研究之路成為必然。

“農商社會”、“帝制農商社會”與“富民社會”是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葛金芳先生、東北師范大學趙軼峰先生與云南大學林文勛先生吸收國內外最新學術成果,結合中國實際建立起來的關于中國傳統經濟發展問題的“本土化”解釋模式的嘗試。以上諸論對中國傳統經濟是發展還是停滯,及發展的限制性因素等都有自己的評估。“農商社會”說認為,宋元明清江南區域商品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形成了農商并重的局面,但是受戰亂、生態及制度等的影響,中國傳統經濟未能轉型為現代工業文明。“帝制農商社會”說認為,明清社會發生了諸如市場空前繁榮、社會分層體系簡單化等一系列“歷史性”的變遷,但受制于制度和傳統社會諸多結構性要素,整個社會呈現出經濟社會活性和政治集權共同增強的特點,并不包含社會組織方式及科學技術的根本改進,這種社會是一種“帝制農商社會”。“富民社會”認為中唐特別是宋代以來崛起的“富民”階層,雖然從根本上改變了宋元明清諸朝的階級基礎和社會結構,但并沒有成為帝制社會的離心力量,而是通過科舉等途徑成功與“士”、“官”階層對接。以上諸說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肯定了宋元明清經濟的發展,但是同時強調有諸多其他因素決定了中國社會作為整體,并未與西方社會處于同一演進軌道上,所謂中國“工業革命”、“現代化”進程的前景在當時也尚渺茫。

在本次會議上,葛金芳先生、趙軼峰先生、林文勛先生、薛政超先生、張錦鵬女士、刁培俊先生等從不同視角進一步論證了“農商社會”、“帝制農商社會”與“富民社會”。葛金芳先生從交易費用的視角,重新解釋了南宋臨安工商業發展的原因,指出便利的交通運輸、可靠的交易慣例和生產空間的相對集中在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臨安工商業繁榮中具有重要作用。趙軼峰先生指出,明清時代的商業發展并沒有消解帝制國家權力,國家權力與商業相互滲透,衍生出一種帝制體系與商業發展基本契合的結構形態。云南大學林文勛、薛政超先生認為明清形成的“士紳社會”是中國古代“富民社會”的最高和最后階段。云南大學張錦鵬女士從投資、購買、售賣三個方面論述了“富民”是如何通過財富力量改變身份進而成為重要社會力量的過程。廈門大學刁培俊先生著重探討了中國“富民”如何縱深發展的可能。

此外,與會學者還對傳統經濟中商人群體、鄉村經濟的商品化、市場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河北大學劉秋根先生通過對遺存的大量“山西商人書信”的深入研究,以“汾陽皮張商人”為個案,分析了明清“本土化”的商業概念與金融體系。北京師范大學陳濤先生以特定地區“甫里”為例,說明了唐代后期蘇州鄉村經濟的商品化及其原因與特點。北京師范大學李志英女士從病蟲害的獨特視角考察了民國時期農產品的商品化及其生態影響。刁培俊先生主要從文獻檢討、方法思考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史料中所呈現的對福建路經濟發展水平截然相反評價的原因,認為宋元福建路經濟雖有發展,但仍存在內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應深入檢驗、批判性審視歷史文獻,避免陷入“選精”、“集粹”的陷阱。云南大學田曉忠先生綜述了20世紀以來學人對明以前中國古代傳統市場的研究。

二、斷代研究與貫通研究無所偏廢

對明清經濟發展水平的討論,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要論題之一。“明清停滯論”和“宋代高峰論”是20世紀90年代以前非常有影響力的兩種學說。9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和美國“加州學派”,都反對“明清停滯論”和“宋代高峰說”,認為清代是傳統中國經濟發展的高峰。“中國傳統經濟再評價”研討會的緣起也主要與西方學者與中國學者提出的對明清(主要是清前期)經濟發展水平的新論有關,因此關于明清經濟發展水平的討論無疑成為歷次討論的焦點。本次會議打破了以明清停滯與發展、宋代與清代孰為高峰等既有論爭模式的局限,跳出了以研究明清經濟發展水平問題為主的核心圈子,用更加貫通的視角研究中國傳統經濟的發展,這應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農商社會”、“帝制農商社會”和“富民社會”,雖說主要是針對唐宋以后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認識理論,但以上諸說都是建立在對中國傳統經濟有一宏觀認識的架構之上的。葛金芳先生認為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由“農業社會”到“農商社會”的發展歷程,并最終會走向現代的“工商社會”。趙軼峰先生認為中華文明基本結構形態可以區分為先秦時代的“王制”,秦至清的“帝制”以及民國以來的“共和制”。林文勛先生從社會群體對社會經濟關系、階級結構及政治結構的影響出發”將古代社會概括為漢唐的“豪民社會”,唐宋以來的“富民社會”,以及近代的“市民社會”。

河南大學李振宏先生從貫通的角度,對秦至清皇權在經濟領域的專制作了系統性的剖析,認為皇權在經濟領域具有獨占性,皇權對國土上的一切物產具有不容置疑的絕對權力,臣民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私有財產。山東大學劉玉峰先生認為自春秋戰國“工商食官”格局被逐步打破后,中國古代工商業整體上形成了官營國有工商業和私營私有工商業并存的“官私二元結構”,進入封建帝制時代,私營私有工商業又可再分為貴族官僚私營工商業和民間私營工商業,因此將其結構形態概稱為“整體官私二元、實際組成三類”。

三、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全面關照

傳統經濟發展中的經濟概念如勞動生產率、畝產量、墾田數、人口等一直是此前討論的重點。隨著討論的深入,必然要涉及政治、制度等非經濟因素,這也被認為是評估傳統經濟發展水平的另一個重要突破口,但治經濟史的學者尤其是西方學者,他們對中國傳統政治體制與制度等認識的準確程度,卻是值得懷疑的。“加州學派”就有學者在考慮經濟數據的同時,也將中國的各種體制、制度等考慮在內,這無疑是明顯的進步,但得出的結論卻讓人詫異,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政令和地方實施屬于不同的系統,政府只要與地方精英們很好的結合起來,就能把國家治理好,并進一步認為中國絕不是專制主義。也有法國的漢學家認為中國古代講“民本主義”,認為中國政治沒有民主并不是問題。以上觀點包含對中國傳統政治的一些誤解,但影響很大,在國內也有不少追隨者。因此,在研究中國傳統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對非經濟因素的正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會議對傳統經濟發展中的非經濟因素如國家權力、思想觀念等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如前揭李振宏先生對秦至清皇權專制社會進行了經濟史方面的論證,指出皇權對國土上的一切物產具有不容置疑的絕對權力,臣民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私有財產。蘇州大學臧知非先生認為國家力量在戰國秦漢時代私營工商業發展演變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是國家力量導致了私營工商業跌宕起伏。首都師范大學李華瑞先生通過對宋代的商業和高利貸資本的形成、具體活動、投資方向及地主、官僚、商人三位一體關系形成的論述,說明了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走向。趙軼峰先生認為,以往許多研究夸大了商業與帝制體系的矛盾性,權力與市場相互滲透,明清時代的商業與帝制國家體系是并同發展的。

對于經濟發展中的思想觀念等因素,南京大學范金民先生從《史記?貨殖列傳》出發,對司馬遷的商業思想,及其筆下的商人所表現出的商業智慧和商業倫理等進行深入分析,指出這是值得深入總結的商業精神財富。李華瑞先生對中國古代“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與經濟觀念中的變與不變的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周秦至隋唐根深蒂固的“重本抑末”政策,在宋代有所松弛,出現了認可盈利的思想,但這仍很難突破帝制國家“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對這種“變”的因素不能估計過高,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政治的強烈干預,很大程度上是財政政策的衍生發展,不完全具有商品經濟的獨立性質。云南大學黃純艷先生則從宋人水上信仰及其變化的角度考察了宋代商品經濟和海上貿易發展。

四、會議的成果、問題與啟示

本次會議名家云集,討論熱烈,成果斐然。這主要表現在:第一,通過熱烈討論,與會學者一致認為,國家力量等非經濟因素在中國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第二,視野更加開闊,角度更加新穎。本次會議對傳統經濟的評價突破了經濟史的視野,用政治的、生態的和思想的更加開闊的視野去認識傳統經濟的發展。就經濟史本身而言,如交易費用等概念的引入也對考察傳統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第三,本次會議的與會學者都是各方名家,都有深厚的學養,他們在對中國傳統政治、經濟等的整體把握和史料的解讀上更加準確,成果具有很強的信服力。

篇(9)

學術研討于上午9:15正式開始,上午是大會主題發言,分上下半場,上半場由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和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主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莫榮研究員以“如何看待當前就業形勢”為題,指出當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結構性矛盾突出并解讀了國務院關于解決當前勞動力供需矛盾的相關政策。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在“人口紅利的終結與經濟增長的減速”主題演講中強調應對我國經濟增長減速需要制度創新,特別是社會制度的改革,他認為很多就業問題的產生可能其實并不在于就業政策,而在于整個社會制度安排有問題,如果宏觀的社會制度問題不解決,僅僅從具體政策層面去解決,那也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不能徹底的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楊宜勇研究員提出人口紅利的終結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的轉型。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王桂新教授在“中國人口遷移與城市化發展動向的考察”主題演講中對我國人口遷移規模/強度、區域模式、城市化發展的未來動向做出了判斷。中國人民大學段成榮教授以“北京市人口規模調控研究:人口流動受益者的責任重構”為題,指出人口流動受益者與責任者的受益和責任應該相匹配,中央政府、城市政府、企業、市民、流動人口各盡其責,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大會主題發言下半場由中國勞動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田小寶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鄭真真研究員在“ICPD20年全球人口形勢變化及對中國的啟示”演講中提出人口變化的滯后效應和長期效應,另外,她認為人口本身不是問題,不能敏銳及時地意識到人口變化及其影響才是問題。西安思源學院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段興民教授和西安思源學院經濟貿易學院王莉娜老師共同做了“基于復雜系統的公共就業服務多元化體制創新研究”的演講,從復雜系統理論的角度來構建公共就業服務的多元合作模式,運用復雜系統適應性理論剖析了該模式的運作并為該模式的順利運行提供了建議。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王謙司長以“城市化健康發展應重點關注的人口問題”為題,總結了近年來人口流動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提出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引導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流動人口社會融合,適應大規模人口流動遷移需要,推進人口管理體制改革等建議。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譚琳教授在“她們緣何要求與男性同齡退休?”的發言中指出機關事業單位女性與男性在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狀況方面相差無幾,但是十年來女性實際退休年齡下降,性別差距不斷拉大;對機關事業單位女性職業發展機會和退休生活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建議男女退休應有一個相同的上限和下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童玉芬教授探討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超大城市的人口增長問題,分析了超大城市人口增長的機制、中國超大城市人口增長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6月8日下午是大會專題論壇,分別是“人口與發展”專題論壇、“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保障”專題論壇、“就業與人力資源開發”專題論壇,共有38位專家學者做了精彩的專題發言。下面按照分論壇主題對專家學者的主要觀點進行如下綜述。

一、“人口與發展”專題論壇

該論壇學者們發言的內容主要圍繞生育政策、生育意愿、少數民族人口、流動人口、城市化等相關問題。關于生育政策問題,陳友華教授在“機構改革背景下的中國計劃生育新去向”的發言中,認為人口計生部門被拆解,本身就表明中國強制性計劃生育歷史的終結,中國也因此逐漸向后計劃生育時代過渡。莊國波教授基于公共管理的視角認為多年來關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中兩種對立觀點的爭論雙方觀點都有一定的依據,有些問題的產生是公共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與政策本身并無直接的關系。周長洪教授在“影響家庭幸福感的因素”發言中指出,根據六普數據我國家庭呈現規模微型化、結構扁平化、類型特殊化以及老人家庭空巢化的典型特征,這表明家庭發展存在著極大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家庭作為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在逐步削弱,由此他認為社會政策的制定應更多的考慮微觀家庭的狀況。孫曉明教授以“農村中老年女性人口生殖健康服務機制研究”為題,建議衛生計生部門加強女性更年期生殖健康服務。關于生育意愿問題,張建武教授在“廣東‘80后’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發言中指出廣東“80后”傳統的生育觀念依然存在,生育意愿出現內部失調,對于開放二胎生育呼聲較為強烈。關于少數民族人口問題,馬正亮教授分析了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發展與變化趨勢,艾尼瓦爾·尼吉木教授介紹了新疆各民族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及其變動,徐世英教授分析了我國少數民族在業人口的職業結構,蔡果蘭教授介紹了新疆各地區人口與自然資源承載力的匹配模式。關于城鎮化和流動人口問題,朱宇教授在“兩代流動人口在城鎮定居意愿的代際延續和變化”的發言中指出,盡管較之第一代流動人口而言,新生代流動人口在個人特征上已發生了有利于其在城鎮定居的較為顯著的變化,但其在城鎮的定居意愿很大程度上仍延續了第一代流動人口的特點,整體上仍未發生從循環流動向在城鎮定居的根本性轉變。張力教授對中國流動人口的多元統計口徑給出了更加準確的界定,亓昕教授以對建筑工群體的考察為例介紹了我國農民工城市融合的現狀與困境。劉德鑫教授則介紹了對新型城鎮化遠郊農村的“上樓”問題的訪談情況。

二、“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保障”專題論壇

該論壇專家學者們就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我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養老意愿、養老服務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人口老齡化作為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背景,蘇楊研究員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經濟影響和應對策略”的發言中從宏觀層面論證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關于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任遠教授在“適應人口流動性推動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發言中指出分戶籍、分地區、分城鄉的碎片化的社會保障體制安排和人口流動性的日益增強構成一對尖銳的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需建立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乃至國家整體性的社會保障計劃,使不同社會保障項目能夠成為有機銜接的整體:褚福靈教授在“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探討”的發言中提出了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兩個方案即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方案:傅志明教授在“從過度保障到彈性保障:歐盟勞動者保障模式的變遷與啟示”的發言中認為要建立彈性保障制度,也就是要正確處理市場與社會保障的邊界,從而有利于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活力;仇雨臨教授以“我國醫療保障制度轉型與發展路徑”為題,提出了我國醫療保障制度轉型的方向、路徑以及實現轉型的條件。關于社會保險以及公共服務方面問題,呂學靜教授在“我國失能老人專業照護的缺失與應對”的發言中,觸及了社會保障面臨的新問題即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年護理的需求并提出了五個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楊成鋼教授對未來十年四川省人口年齡結構進行測算,并對養老公共服務資源的供求差異進行分析:胡蘇云教授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和醫療技術進步對醫療保障制度費用上漲的影響,通過定量分析表明醫療技術進步對醫療費用上漲的影響更大;黃健元教授以江蘇省為例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基本養老基金進行了研究:肖嚴華副研究員以社會保障繳費率為切入點來探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劉娟副教授在社會保險法的框架下提出了生育保險個體利益的帕累托改進三條路徑;張啟新副研究員介紹了上海市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健康福利便利站”的案例,提出社區養老對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性。

篇(10)

一、校長論壇

本次校長論壇圍繞“學校資源力的開發與應用”這一主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雙流縣實驗小學校長毛鳳鳴從教育資源的認識和思考、教育資源的開發策略、教育資源的開發原則、教育資源的開發路徑四個方面建構了學校資源力開發運用的基本框架。她指出,在學校資源力的開發與應用過程中,校長是核心、教師是關鍵、教學改革是常態。玉林中學附屬小學校長朱祥烈提出了把管理中的關鍵事件轉化為資源,并從創設喚醒型關鍵事件、創設碰撞型關鍵事件、創設反思型關鍵事件、創設感動型關鍵事件四個方面作了闡述。緊接著,綿竹市紫巖小學校長譚克介紹了該校利用地震所帶來的資源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的經驗,廣元市南鷹小學校長李毅提出要通過自我開發、團隊開發、互動開發等途徑來開發教師人力資源的重要主張。此外,高新實驗小學校長陳偉、成都師范附屬小學校長劉娟、眉山東坡小學校長周吉群、樂山實驗小學校長張必友等還對“關鍵人物資源”“學校文化資源”“地方文化資源”以及“學校公共信息”等命題進行了深層而熱烈的探討。最后,《教育科學論壇》常務副主編王真東對本次論壇作了總結性發言。王真東副主編首先對“學校資源力開發”研究組的上位思考、系統構建、認真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尤其肯定研究組將關鍵事件作為重要的生成性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做法,認為該項命題的探討是本次論壇最為精彩的部分之一。他強調,關鍵事件重在關注教師的情感系統、精神系統,直接針對教師審美疲態、創造疲態而言,通過一系列開發,可以激活動機生成、點燃創造激情、聚合發展力量,讓美好的關鍵資源催生燦爛的生命之花。最后他提出,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發展方向的把控者,是學校人力資源的核心,校長的成功得益于對資源的把握和運用,因此,加強學校資源力的開發和運用是新時期加強校長領導力的重要途徑,對學校資源力的開發運用則應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深化、細化。

二、學科論壇

(一)語文論壇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各項內容中有意識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具有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的中國人的必經之路。本次語文論壇以“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專題,特別邀請了南京市瑯琊路小學著名特級教師周益民展示了一堂生動的觀摩課《繞口令》。課后,周益民老師作了《回到話語之鄉》的專題講座,讓參會教師深深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經典魅力,認識到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圍繞“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來自玉林中學附屬小學、天涯石小學、樂山實驗小學、眉山東坡小學等八位老師分別從“綜合性學習”、“識字與寫字”、“口語交際”及“閱讀教學”四個層面呈現了八堂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研討課。課后,《教育科學論壇》副主編何立新、成都市小學語文教研員羅良建、成都師范附屬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姚嗣芳等專家與參會教師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深入地研討和互動。姚嗣芳老師指出,滲透中國文化傳統文化不僅要從教材出發,還要運用好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以及學科間融合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更要注重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把相關文化拓展至課外,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得到極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羅良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應以課例為形式,以課程為載體,體現“三思”,即研究之思――關注熱點問題、重點問題及前沿問題研究,解決課堂教學的實際困惑;課例之思――一課一得,取舍、簡化繁復環節;課程之思――真正落實課標要求,關注語文能力形成,使教學回歸語言本身。最后,《教育科學論壇》副主編何立新對本次活動作了總結性發言。他指出,傳統文化蘊含在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義不容辭地進行主動滲透。通過本次活動,許多教師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有了清晰的認識,并形成了基本的操作辦法,同時也對評課達成了共識,即一看學生在課堂的變化、發展,二看教學效果的持久性,三看學生在課堂上有無“生長感”。

上一篇: 幼兒園大班畢業工作 下一篇: 大學理念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码一区 | 亚洲成年片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五月网日本A极片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 | 亚洲2020天天堂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