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3 10:31: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內部審計分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內部審計形成于20世紀20至30年代,其產生的真正動因是企業管理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管理內外部環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在當前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下,內部審計扮演怎樣的角色,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如何,本文愿做一嘗試性探討。
一、內部審計的涵義及職能拓展
(一)內部審計的涵義
2001年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對內部審計的定義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工作與咨詢活動,目的是為機構增加價值并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它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估和改善,從而幫助機構實現它的目標?!睂τ谶@個定義,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我們不難發現內部審計最終的目標是幫助企業實現其目標,而企業的目標就是增加價值,結合兩者,內部審計的最終目標就是為增加企業的價值而服務;其次,它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保證和咨詢,這里的保證服務是一種為了機構的風險管理、控制或治理過程進行獨立評價而客觀地審查證據的行為,而咨詢則是提供建議以及相關的客戶服務活動;再次,內部審計應以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系統、企業治理結構為工作范圍,用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評價和改進它們;最后,內部審計人員應該以獨立、客觀的工作態度完成其職責,其中獨立性要求內部審計在確定活動范圍、實施審計及報告審計時不應受到任何因素的干擾,客觀性要求內部審計師在執行審計工作時,對他們的工作結果秉持誠信的原則,不與任何方面達成重大質量妥協。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在參考了IIA定義后,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于2003年在公布的《內部審計基本準則》中,將內部審計定義為“內部審計師在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边@個定義明確了內部審計是由組織內設的機構所實施的一種獨立、客觀的活動,其目的是通過對組織的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和評價,使組織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得到認識和解決,從而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的定義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基礎上提出,尤其進步意義,但是與IIA的發展相比,還是有局限性。尤其是面對全球化的影響,將內部審計主體封閉在一個組織內將難以滿足企業決策的信息需求。因此,筆者將按照IIA所提出的理念進行后續論述。
(二)內部審計的職能
在內部審計產生和發展早期,以查錯防弊為主的監督職能是其主要職能,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以及內部審計所承擔的角色的增加,筆者認為,企業內部審計包括四個遞進的職能:監督、評價、控制和咨詢。
1.監督職能。內部審計首先是單位內部的一種經濟監督活動,那么監督職能也應是內部審計最基本的一項職能。監督職能是指對被審計對象的財務狀況等經濟活動進行檢查和評價,確定其會計資料是否正確、真實,反映的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是否合法、合規,有無違法違紀和浪費行為,從而督促被審計對象遵守財經紀律,改進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
2.評價職能。評價職能是由經濟監督職能派生出來的另一種職能,包括評定和建議兩部分,也是內部審計的一項基本職能。通過內部審計可以全面了解部門、單位的真實的經營管理狀況,并以此來來評價經營決策、計劃、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評價其規章制度設置是否健全完善,是否正常運行,評價其經營管理水平及效益的優劣。
3.控制職能。現代企業已越來越多元化,層級化,跨國公司業務遍布全球,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風險隨之而增加,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對每一項業務進行監督,必須委托一個獨立于被審計部門的單位進行控制,以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內部審計因其受企業高層的直接領導,對公司的決策層負責,能夠站在企業發展的全局來分析和考慮問題,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控制活動可以提供直接的技術支持,并檢查控制程度和效果,提出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4.咨詢職能。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ERP系統及會計電算化的普及,賬面資料的錯誤會越來越少,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必須從傳統的“查錯防弊”轉為內部的管理、決策服務,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也已從監督評價向咨詢方面延伸。另外,現代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復雜且多變,經營風險增加,市場競爭激烈,這些導致包括各管理者層尤其是高級管理層迫切地需要有人以“顧問”的身份,對其制定的目標、決策、計劃以及在經營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薄弱環節提出改進建議。內部審計人員熟悉企業整體情況,且獨立于公司的其他部門,使內部審計人員較其他部門更易于提出較全面、客觀、可行的建議。因此,內部審計人員承擔了專業的咨詢服務。咨詢職能更能適應內部審計在現代公司治理中的發展,促進內部審計價值增值。
二、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
關于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關系,審計學家錢伯斯認為,內部審計所擁有的一套管理理論需要以內部控制概念為中心。1977年美國的《國外反貪污行賄法》確立了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方面的法定職責。內部控制已成為現代內部審計的主要產物。審計學家布林克在回首IIA50年時指出,內部審計最應該關注的是“內部控制”。根據《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框架中“監督”要素的要求,企業的監督可以分為持續性監督活動和內部審計定期的、相對獨立的評估兩部分。那么,可以將整個內部控制體系劃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控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經濟業務發生部門嚴格按照企業內部設計的要求,相互牽制開展業務活動,建立起第一道監控防線;第二個層次,經濟業務最終的流向都必將反映到財務報表中去,因此財務部門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監控防線;第三個層次,內部審計部門要建立起以查為主的監督防線,獨立地按照法人要求,有選擇地對內控的各方面行使檢查功能,發現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風險,提出改進措施,并能夠將這些評價結果反映到高層,高層同時也要賦權給內審部門督促改進措施的落實,促進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趨于完善。對于風險較高的組織如金融機構來說,第三道防線更是必不可少。從監督職能來說,盡管內審監督檢查的頻率要比其他部門的自我監督檢查和財會部門的管理監督要低得多,但是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和在組織內應有的權威性,再加上直接由最高層領導,賦予該部門對內控具有再監督和再評價的特殊而又重要的職能。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監督者,為了強化內部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職能,許多西方金融機構都成立了獨立于經營管理之外的內審稽核部門。
當然,從組織結構上看,內審檢查部門并非獨立于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之外的,它也屬于控制的一部分,本身也需要對自身的各種內外部風險進行管理,和經營管理部門一樣,也要采取自我控制措施,須注意自我檢查和批評。
(二)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
關于風險管理,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威廉與漢斯在1964年出版的《風險管理與保險》中所提出的,他們認為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風險導致的各種損失減到最小程度的管理方法。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出,實現風險管理目標的主要手段是控制。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要實現目標,其管理者應該確保其擁有健全的風險管理過程,且這些過程發揮了應有的效用。高層決策者和審計部門應該在確定企業是否擁有健全的風險管理過程及這些程序是否有效運作等方面起監督作用,在此,內部審計人員作為高層機構下設的獨立機構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一工作。正如本文開篇介紹的IIA對內部審計的定義中指出:內部審計需提高風險管理、控制與監管工作的有效性,使企業達到預定的目標。《IIA實物標準》(2001)實務公告2100-3中描述到:內部審計部門應該評價并幫助改進機構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體系。我國著名內部審計專家王光遠認為:“內部審計人員是風險管理潛在的重要利益相關人和參與者。”“風險管理是內部控制的延伸,內部審計是風險管理的確認者,是對風險管理的再管理?!眹鴥韧庠S多審計實踐表明,對風險管理審計的報告更容易被管理當局所接受,管理部門也容易理解內部審計存在的意義,風險管理可以幫助內部審計度過正在影響企業的價值危機。
那么,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有幾何呢?
1.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審視風險。企業是一個由各個單位有機結合起來的整體,每一個部門之間要么直接相關,要么間接相關,只要有一個單位發生風險就會或多或少傳遞至其他部門,并經常危及企業整體。而各部門都站在本部門的立場上處理風險,難免會一葉障目,考慮不周,內部審計則與之不同,它獨立于企業經營管理部門,使得它可以從全局出發、客觀地管理風險。
2.調控、指導企業的風險策略。內部審計部門處于董事會、總經理和職能部門之間,可在企業風險策略和各部門決策之間進行協調,通過這種協調,內審人員可以調控、指導企業的風險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內部審計雖然可以促進風險管理過程的建立或提高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它并不參與風險管理的設計和實施,而是管理層負責ERM的設計,所有員工協助貫徹實施,董事會監督管理層對企業風險管理的設計與實施,內部審計部門通過檢查、評價、報告企業風險管理過程的適當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進建議來協助管理層、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而不是履行風險管理的受托責任(Bailey等,2006),否則將影響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作者單位:深圳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Bailey,AndrewD,AudreyA.Gramling,SridharRamamoorti:內部審計思想,王光遠等譯[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5)
[2]RobertMoeller,SOA與內部審計新規則,劉霄侖譯,[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1)
1引言
在寧夏電力公司系統全面學習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審計工作如何結合本專業特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科學的精神,建立科學的審計管理體系,是實現電網企業審計工作再上新臺階的迫切需要,而審計信息化建設,無疑為實現電網企業審計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前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曾高瞻遠矚的指出,“審計信息化是一場革命,能不能在這場革命中掌握主動權,直接關系今后審計事業的發展”。國網公司的審計工作“十一五”規劃中也將審計信息化工作作為今后—個時期審計工作的重點之一??梢姽鞠到y審計信息系統的建設迫在眉睫,也至關重要。筆者就寧夏電力公司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談談對審計信息化建設的—點淺見。
2寧夏電力公司系統審計信息化建設現狀
目前公司系統審計信息化建設依托于國網SG186工程項目,由中電普華公司開發的一體化審計綜合管理系統及用于現場審計工作的審計作業工具兩大平臺。一體化審計綜合管理系統是國網公司總部審計管理橫向集成、縱向貫通到網省公司、到地市公司的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管理國網公司系統審計決策、重點、計劃、統計、日常事務等事項。在制度的約束下,大量審計工作在平臺上運行,起到信息共享,規范審計流程,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提高審計現代化水平的作用。審計作業工具通過對多種財務數據的采集,實現對財務數據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達到快速鎖定審計方向、把握審計重點并形成完整審計項目資料(記錄底稿、審計報告)的作用。通過系統的應用,審計部門領導可以通過軟件,科學地進行審計計劃的編制,評估審計項目;審計人員可以在統一的計算機系統內,利用軟件的各項特定功能,建立一個關聯的整體,滿足了公司審計業務管理要求。軟件通過不同審計項目搜集、分析、加工、篩選后得到的企業信息,按企業名稱分類存放到審計軟件的中心數據庫中,審計人員可以方便地查詢并獲得被審單位各方面的詳細資料,以提高工作效率。內部審計是企業控制制度的再控制,內部審計部門內控制度的完善與否,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企業的管理成效。使用軟件進行內部審計作業和管理,加強了企業對內審部門的工作規范化控制。審計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軟件系統提供的功能權限的控制,對不同職能崗位上的人員的操作功能加以限制。結合目前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系統運行情況良好,基本滿足寧夏電力公司審計業務的信息化應用要求。審計作業工具基本達到100%的使用頻次,但審計綜合管理系統的登錄頻次偏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偏弱。這些都暴露出審計綜合管理系統還有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在督促廠家完善的同時,相關配套制度的建設和考核的實施,也是審計信息系統使用效果的有效保障。
3ERP實施對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影響
寧夏電力公司ERP系統的全面上線,對審計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RP系統可以讓審計人員快捷、深入地了解業務流程與控制體系,并在業務抽樣、正確性復核等方面提高效率。如何有效的利用ERP數據、信息的高度集成,實現多樣化的分析,審計穿透快速方便以及信息實時,在線監控能夠實現等特點,與審計工作實現有效地對接,無疑是現階段公司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方向。筆者有幸對上海電力公司和浙江省電力公司的審計信息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浙江公司和上海公司的審計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浙江公司審計部2002年起,分階段、分模塊地開發了審計信息系統,經過近4年的不斷改進,在2006年就已經建立起了較完備的審計綜合管理系統和集財務、工程、用電營銷各種數據源接口軟件為一體的審計信息系統。2008年浙江省電力公司用于審計信息系統建設的資金達到200萬元。上海電力公司結合SAP系統實時在線業務審批和監控功能以及權限的設置和記錄,為強化上海電力的內部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幫助上海電力規避內部營運風險,并且為內部審計提供了詳實的數據和依據。這些好的經驗無疑為公司審計信息系統的建設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榜樣。
4信息化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影響及其對策
在國網公司系統全面倡導內部審計轉型的大背景下,積極開展以監督和評價內部控制體系運行的有效性為導向的管理審計成為內部審計工作的趨勢。通過評價和改進財務會計控制、經營管理控制和信息系統控制的有效性,促進提高內部控制能力和水平,幫助組織實現目標。良好的內部控制體系是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先進的內部控制為基礎,以準確的風險識別和完備監測評估體系為前提,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嚴密的控制措施為核心,以嚴格的審計監督和客觀的評價體系為保障,以強大的信息系統和暢通的溝通渠道為支撐的諸多要素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就要求我們對內部控制實施審計的時候,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各個個功能要素進行孤立的審計,而要站在全局和系統的高度,對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活動和相互作用的效果進行審計,要從總體上對內控能力進行動態、系統的審計評價。這樣,只有依托信息化條件,審計人員才可以利用計算機決速、準確的特點,積極開展事前審計、事中審計和效益審計,擴大審計面,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使得內控審計成為可能。因此,實現內部審計全面轉型與發展,審計手段必須從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自動化轉變。這是內部審計工作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內部審計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5內部審計技術發展與審計項目管理
5.1審計信息技術的發展階段
信息化環境下,內部審計技術有了新的突破。筆者認為審計技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從原來的手工對帳審計到現在的計算機輔助審計,最后應該發展到以審計項目管理信息化為核心的系統解決方案。
5.2審計項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審計的信息化,也對審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條件下的審計管理主要是利用審計項目管理軟件,完成對審計項目的管理、對審計成果的管理、對審計人員績效考核的管理等功能。從審計項目的立項到審計項目的實施再到審計項目的終結和歸檔,審計管理系統都可以進行全程跟蹤,實時監控。對于審計成果,審計管理系統能夠方便的進行存儲、檢索和維護。審計管理系統還可以對審計人員的工作量、審計項目完成的情況等進行考核。
5.3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的作用
內部審計管理系統應當包括綜合管理系統、作業輔助系統、決策分析系統、力公門戶系統,各系統的怍用如下:
5.3.1綜合管理系統
通過審計綜合管理系統實現整個企業年度審計計劃的申報與審批、審計文書檔案的管理、業務臺帳的統計匯總和基礎報表的自動生成,并完成人力資源綜合管理、審計任務的資源調配、審計人員履行職責的考評等。通過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庫、審計專家庫、審計案例庫、審計對象庫)基礎數據資料支撐,為整個審計應用系統提供完整、有效的審計-基礎佶息支持。在公司目前審計信息系統的建設中,現有的審計綜合管理系統基本能滿足以E需求。
5.3.2作業輔助系統
通過審計作業系統輔助一線審計人員完成審計項目,實施電子財務數據、業務數據的采集轉換,運用豐富的各類審計工具完成審計抽樣和數據分析,提高審計工作效率。標準化的審計程序引導與控制規范了審計作業過程,降低審計風險。層層歸集的基礎信息及統計臺帳通過系統接口與審計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無縫集成并實現現場審計作業數據與遠程公司審計部之間的數據交互和共享。目前,在實際應用中,公司系統的審計現場作業僅限于對財務數據的轉換和查詢,與浙江、上海公司擁有的財務、工程、用電營銷等較為完備的審計作業工具系統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這也是公司系統審計信息化建設亟需解決的問題和發展的方向。
5.3.3決策分析系統
通過決策分析系統輔助領導全面掌握審計項目進展情況,監控審計項目的工作進度。提取審計管言息系統、審計作業系統的相關數據,提供有價值的匯總纈:計信息,為領導宏觀決策分晚基礎。以公司目前審計信息化建設現狀必須要結合公司系統ERP上線,財務管控系統的實施,充分利用這些系統中的數據庫資源,與審計信息系統有效地對接實現業務流程追蹤、數據采集分析、系統配置審核等諸多功能,才能使公司目前的審計信息化進程得到質的飛躍。
5.3.4辦公門戶系統
1.補充式外包,即將部分的內部審計職能賦予第三方。例如,在一些關鍵性的內部審計項目中聘請外界專業人士提供幫助。又如,在審計外地的分公司時,聘請懂當地語言或熟悉當地習俗的審計人員提供幫助。另外,在審計特殊領域(如電子數據處理系統)時,企業也可聘請這方面的專家參與審計。
2.審計管理咨詢,主要是指請咨詢機構幫助企業確定企業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人員數量及配備情況,并有可能促進內部審計計劃的形成和改進。審計管理咨詢服務還包括對內部審計人員的招聘工作,幫助管理層定義主要的審計風險領域等等。
3.內審職能全部外包。在這種外包形式下,企業不設內部審計部門,但是為了進行合理的經營性審計,就將內部審計職能全部外包給會計師事務所或咨詢機構。
4.內外成員結合審計,亦可稱合作內審。這種外包形式下,內部審計工作由一個統一的項目和審計工作組來完成,成員包括內部審計師和外部審計師,但內部審計師和外部審計師對這種結合審計分別承擔不同的責任。
以上各種內審外包形式各具特色,因企業規模及行業不同,在是否實行內部審計外包及實現的方式上可能都有所不同。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劣分析
內部審計究竟能否外部化?以何種方式實現?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實現內部審計功能和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使企業能夠與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相適應;這需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權衡和選擇。
(一)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優勢
1.提高審計的獨立性。經濟學認為,當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時,內部審計是必須的。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內部審計能監督經營者如何更好地行使受托經營權,而內部審計的成本也構成了企業一項重要的管理成本。雖然內部審計部門代表所有者履行監督職能,具有權威性和獨立性,但是,實際工作和管理層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管理層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干預內部審計;另一方面,內部審計部門為了能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須主動同管理層協調好關系。在這種利益牽制下,內部審計可能會失去獨立性,甚至與管理者共謀來欺騙所有者。而外部審計師獨立于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站在一個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對企業委托事項進行審計,其工作只對委托人負責,因此能夠客觀地報告審計結果。
2.節約企業成本。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企業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內部審計的傳統職能已不能滿足企業增加價值的需求,因此,內部審計為適應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而不斷擴充其職能,逐漸向風險管理和管理咨詢拓展。風險管理和管理咨詢業務的開展需要金融、會計、人事、市場、工程、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人士來共同完成。此時,企業將面臨高額的成本。將內審職能部分或全部外包后,部分或全部的審計成本就變成了可變成本,從而降低成本。通常表現為:(1)節約招募、培訓費用和維持成本。內部審計外部化可以避免內部審計人員的招聘費用,為更新和擴充知識而發生的培訓費用以及支付專業人員的高額薪金。(2)節約開發軟件和新方法的成本。為適應網絡環境下的審計,企業必須不斷開發新的審計軟件以及對新出現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這會給企業帶來高額的開發費用。如果內部審計外部化,咨詢機構的這些開發費用就可以分攤給多個客戶。(3)降低雇傭成本。外部咨詢機構之間的競爭可能導致在相同的價格下,企業可以選擇更為優質的服務。
3.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內審工作質量。內部審計外部化能夠使社會人力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詢機構由各方面的專家組成,他們通過了專業技術資格認證,并且在對不同類型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不同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夠根據自身經驗及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過程、風險控制和管理等活動進行客觀的評價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議,這一點是僅僅服務于單個企業的內部審計師所不能及的。內部審計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將一些企業的先進經驗介紹給其他的企業;內部審計外部化還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資源優勢,對于跨國公司而言,聘請當地的咨詢機構或是熟悉該地區業務的外部審計人員可以幫助企業很快融人該地區文化,避免過長的適應期所帶來的額外開支。
此外,企業還能夠集中精力搞好主業。按照經濟學的觀點,企業的存在就是因為其專業性,衡量企業規模的最佳方式就是其管理成本小于產品的交易成本?,F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是專業化分工的發展,因此管理層關注的焦點應該是組織的關鍵性業務,企業應該將其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核心業務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同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公司的服務水平也越來越高,企業完全可以將其次要業務(如內部審計等)交給相應的專業服務結構去做,從而提高組織的競爭能力。
(二)內部審計外包的劣勢
這個問題,首先應認識內部審計的發展和外部咨詢機構的性質。內部審計是現代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看,其職能已由傳統的監督、評價,拓展為監督、評價與咨詢,逐漸由“監督導向型”向“服務導向型”轉變;內部審計的重點由單純的財務審計轉向經營效益審計和風險審計;內部審計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監督和參謀作用。這使得內部審計作為一個專業職能已越來越多地和經營管理相融合,內部審計的經濟性在不斷增強。同時,外部咨詢機構作為市場中的一員,他們的服務也是有成本的,他們的選擇也是理性的,即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尋租現象。而且,由于內部審計要求的多樣性,外包服務的價格發現機制主要靠談判來確定。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卻往往會增加企業的成本。
1.破壞內部審計職能的整體性。內部審計的評價、監督、咨詢的職能是相互支持、互為基礎的一個整體,能為企業增加價值的咨詢活動是建立在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和評價的基礎之上的,而咨詢意見的采納和順利實施需要對審計過程進行監督,并且對績效和風險進行評價,保證其按預期的方向發展。因此,將任何一項職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內部審計發揮其整體功能。
2.導致管理當局對內部控制缺乏責任感。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內部審計本身就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獨立于具體操作和管理之外的控制層。內部審計部門直接對獨立的審計委員會、董事會或最高決策層負責,對具體的操作和管理部門內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潛在的風險進行評價,并提出審計建議,以降低內部控制無效而產生的風險。與此同時,內部審計還幫助企業進行“軟控制”環境的營造,是內部控制過程設計的顧問??梢姡瑑炔繉徲嬙趲椭芾懋斁指纳苾炔靠刂浦邪l揮著積極的主觀和客觀作用,將其外部化不利于對內部控制環境的優化,同樣也不利于內部控制方法的改進。
3.可能降低企業的競爭優勢。一方面,因為內部審計和相應的管理咨詢工作由外部機構來做,企業缺乏積累知識和創造價值的動力,無法充分發展內部審計所需的知識和人才;另一方面,要想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咨詢服務,勢必會泄露企業部分的核心機密,這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
4.放棄了內部審計自身的資源優勢。首先,內部審計人員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業務程序、經營活動和人事狀況,了解企業的組織文化、業務過程和風險控制方面的特點,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層長期戰略的咨詢服務。而外部咨詢機構只能通過一些公開的資料以及通過詢問和觀察來確定服務的重點。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業不可能向他們提供完整的資料,這勢必影響到外部咨詢機構對企業深入的了解和正確的判斷,從而影響咨詢服務的質量。其次,內部審計人員作為企業的內部人,其工作成果和個人的經濟目標聯系更密切,在主觀上會更投入。再次,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的戰略管理、組織操作程序和企業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外部審計人員所不能及的。最后,如果內部審計部門的消失將會使企業越來越受制于外部審計人員,他們可能索要越來越高的傭金,因此企業必須權衡成本、效益問題。
5.內部審計外包的工作質量不一定令人滿意。內部審計外包后,由于契約的不完備性,外部審計人員一般只在約定的范圍內消極地進行審計,盡量削減審計計劃,減少工作量,而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去幫助管理層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審計可能會變成一種程序性的工作,外部審計人員不會像內部審計人員那樣全心全意為企業考慮。外部審計人員只與企業有短期的合約關系,企業最終的經營成果與他們沒有直接聯系。而且,外部審計人員畢竟不熟悉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內部審計人員,特別是那些在企業里工作了很長時間的內部審計師,更了解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管理手段、企業文化、部門間的利益關系等因素。這種背景知識的差異可能影響到審計計劃的深度和審計程序的執行,并可能會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我國內部審計外包的可行性
1.從獨立性角度分析。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實質不在于是由內部審計人員還是由外部審計人員來執行內部審計工作,而在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內部審計機構在企業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是由管理層領導還是由董事會來領導,內部審計機構與業務部門及其他各職能部門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制衡關系等因素,將最終決定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程度。內部審計工作不獨立,很大原因在于內部審計人員在經濟上的不獨立,不在于是由誰來執行內部審計工作,而在于我們的內部制度還不夠科學、不盡完善。因此,可以通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各項內部控制制度來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
可見,提高內部審計獨立性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將內部審計外部化,而在于完善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及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獨立性不影響企業內部審計外包的選擇。
2、從經濟效率角度分析。效率通常指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的勞動效果的比較,是個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問題。在內部審計外部化問題上,較流行的觀點是它有利于提高內部審計的效率,其理由主要在于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內部審計人員的招聘成本、維持成本、培訓成本等。也就是說,企業可以通過較小的成本來達到相似或者更好的審計效果。但是,該觀點至少沒有充分考慮下列影響因素:
(1)從投入來看,企業在將內部審計外部化時,已經隱性地支付了審計人員的選拔成本、培訓成本等,而外部審計人員的素質是不盡相同的,甚至差別很大。如何選擇高素質的外部審計人員來執行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是企業在將內部審計外部化時所必須考慮的。實際工作中,企業往往根據外部審計人員及其所在單位的聲望、信譽等進行選擇。通常,聲望越高、信譽越好的外部審計人員,其在執行內部審計工作時所索取的服務費也越高而這就會造成經濟學上說的資源投入冗余。
(2)從產出的角度來看,內部審計由“檢查與評價組織活動和為本組織服務”轉變為“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經營,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實踐證明,通過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審計人員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企業的各項業務以及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增強協調和處理各種復雜關系及觀察與分析問題等能力。如IBM、GE等很多跨國公司,內部審計部門已經成為經營主管和財務主管的集訓地。也就是說,由內部審計人員開展內部審計工作,企業所獲得的遠不止內部審計工作成果的本身,而這是內部審計外部化所無法實現的。由此看來,認為內部審計外部化一定會提高內部審計工作效率的觀點是片面的。
三、具體情況還需具體分析
從經濟學的觀點看,企業采取內部審計外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經濟性。至于外包的方式和范圍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來分析。但是,在審計外包的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黨的十六大報告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政府是否高效運作,一直是判斷一個公共管理體系是否優良的標準,也是判斷政府是否負責任的標準。建立一套理性、精干、高效的政府行政機構被視為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高效率和高績效意味著公共部門能夠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實現管理的目標,意味著公共部門和公共管理者要重視金錢、時間、結果服務的價值。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履行職能,促進政府職責得以有效行使,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與舞弊,因此,內部審計機構是促進建立效率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之一。但傳統審計更注重財務審計,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其重要職能,著重于內部控制建設的審計,將更多地關注于經濟原則、效率原則、效能原則和公民滿意原則在政府中的體現,促進政府效率的提高。
(二)審計轉型是政府運行方式改革的需要
引入競爭機制,用市場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隊伍的工作效率,這是當代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以及政府改革的一個基本精神。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在采購固定資產時采用招投標制,在履行政府職能過程中使用簽約合同承包、出租制、一般使用者付費的市場方式;在內部管理運作中引入競爭機制,將政府行政環境向市場模式靠攏,采取成本核算、顧客導向、業務流程再造、全面質量管理、績效考核與內部市場等企業化的管理模式。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參照在企業中進行的對內部控制和風險的管理模式,及時發現、糾正問題,使政府運行方式的改革得以健康推進。
(三)審計轉型是行政事業單位內審工作發展的需要
從內部審計的普遍情況來看,隨著外部制約機制的不斷加強,內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會計電算化的不斷普及,賬務表面的錯誤會越來越少,因此要求內部審計必須改革傳統的審計模式,將職能從傳統的監督檢查轉向為內部管理服務,將內部審計的重點從內部檢查和監督向內部分析和評價方面轉變。
行政事業單位中的內部審計更有其緊迫性。自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將開展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改革將通過對政府收入進行統一分類,全面、規范、細致地反映政府各項收入,通過建立支出功能分類體系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項職能活動,通過建立支出經濟分類體系,全面、規范、明細地反映政府各項支出的具體用途。另外,市司法局機關也將成立財務決算中心,對所屬部分事業單位的財務進行統一結算。顯然,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活動內容逐漸簡單化、透明化,如果我們仍然局限于傳統的財務審計領域,內部審計機構將逐漸失去存在的必要。在這種形勢下,只有找準定位,及時轉型,將內部審計作為一種對被審計單位的服務,以服務為導向,拓展審計領域,建立“服務導向型”內部審計,內部審計在行政事業單位中才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
(四)審計轉型是適應本系統體制改革的需要
2004年起,根據司法部的要求,市司法局系統開展了監獄體制改革,改革目標是“全額保障、監企分開、監社分開、收支分開、規范運作”,由原先的監獄、企業一體化核算改為行政、企業獨立核算。改制之前,企業將加工收入全部通過“營業外支出”科目轉到行政,改制后,市監獄管理局成立申岳公司,各監獄將本監獄企業加工收入按比例上交申岳公司,留下部分作為成本支出。勞教局也自2007年起要求各勞教所將勞務加工收入扣除一定比例的生產成本開支后全部上交,勞務加工凈收入不再由各勞教所獨立支配。監企分開與收支分開的運行機制,使監獄內部管理更加規范,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與運行的效率,直接關系到監獄體制改革能否落到實處。因此,在對監獄和勞教所開展內部審計的過程中注重向以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為導向的管理審計轉型,適應市司法局系統體制改革的形勢需要。
二、在市司法局系統進行審計轉型實踐的探索
(一)提升審計理念,從監督向服務與咨詢轉變
目前就普遍情況來看,政府部門的內部審計工作與企業的內部審計相比較為薄弱,這是由多種原因形成的。對此,我們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索,首先從提升審計理念著手。一是轉變審計服務與監督觀念,理清審計發展思路。今年以來,本系統多次召開內審人員會議,認真學習全國和市審計工作會議精神,明確對審計工作的要求,使全局審計干部掌握了加快審計轉型的背景意義和目標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審計監督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服務中的特殊使命。二是強化計劃管理。組織召開本系統各審計部門負責人座談會和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對進一步加強審計工作進行了深入討論研究。三是創新審計工作協調機制。突破單位與部門界限,整合利用市司法局、市監獄管理局、市勞教局和政法學院的審計人員和財務人員,在實施審計項目時,從各單位抽調相關人員組成審計小組,取長補短,協調配合,保證了項目質量;制定《關于健全市司法局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有關部門協調機制的若干規定》,不斷健全和創新審計管理方式和工作協作機制,有效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和質量。四是組織司法局系統內審人員之間的學習交流活動,結合審計工作的重點組織內審人員進行跨系統學習取經。
(二)提高審計技術,引入計算機輔助審計
計算機審計是現代審計的主要手段,是在信息化條件下履行審計職責的基本要求。國家內審協會提出,在推進審計轉型的過程中,要實現審計手段從手工操作為主向利用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為主轉變。沒有審計信息化的突破,就談不上現代審計,談不上為審計轉型提供技術支持。對此,我們作了有益的嘗試,引導內審人員自覺地、主動地推動計算機技術與審計業務的融合,全面推廣計算機技術在各類審計項目中的運用,使計算機審計與審計業務的發展和管理的需求相適應,與外部的信息化環境相適應。
一是開展計算機輔助審計工作。自2006年以來,先后邀請市內審協會推薦的多家審計軟件公司前來展示其審計軟件的功能和應用方法,本系統各主要審計部門均派員參加,既為觀摩,亦為比較選擇。在產品演示的過程中,我們對計算機輔助審計有了較全面的理解,在反復的對比之后,購買了適合本系統實際的審計軟件,并迅速應用于審計工作中。目前,內審人員已經充分感受到計算機輔助審計的優點,并基本上能夠得心應手地使用審計軟件,結合自身的豐富實踐經驗,大大提高了審計效率。二是加強計算機輔助審計培訓,近兩年組織了3次計算機輔助審計培訓,并動員各審計部門盡快采取計算機輔助審計。
(三)轉變審計視角,促進內部控制設置的合理化
從制度建設入手,抓內部管理。幾年來審計監督工作著重在促進單位加強資金和財產物資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在建章立制、強化財會隊伍建設,狠抓財務管理上,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監督的職能作用,有效地控制了費用支出。在做好正常的內部審計監督工作的同時,還加大對各單位一些大金額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監督力度,以此促進系統的內控制度。
(四)加強審計隊伍建設,通過多渠道提高審計人員整體素質
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把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放在突出位置。首先,努力為內審部門引入新生力量。2005年至2006年,市司法局、市監獄局和上海政法學院審計部門新增了6名年輕的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同志,其中,注冊會計師3名,審計師2名,會計師1名。新生力量的加入使系統內審人員的平均年齡從49歲降到了41歲。其次,堅持不間斷的業務學習制度。多年來,我們堅持每半月一次的集中學習,深入學習政治理論文章及政策法規等,以提高審計干部思想政治素質和審計業務水平,通過集中學習全國審計工作會議和上海市審計工作會議精神,使審計人員從宏觀上把握年度審計工作方向;通過閱讀《中國內部審計》和《上海審計》等專業期刊有關文章,掌握審計動態,鼓勵內審人員參加審計師、會計師、內部審計師職稱考試,不斷提高審計干部綜合素質。
三、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一)審計過程中未充分重視對內部控制的評價
實行審計轉型后,內控審計可能要作為一種審計的類型來抓。但目前我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雖然也加強了對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為導向的管理審計,但主要仍以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為主,對內部控制的審計還不夠深入。一是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時忽略了對內部控制的評價。在審計軟件的使用中,內審人員對數據的查詢掌握得較熟練,運用得也較頻繁,但對于軟件中關于內部控制評價風險提示的功能,則很少有人問津。二是在與被審單位的交流過程中,對內部控制的了解也不夠深入和詳盡。今后應當搞好與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拓展信息來源。本系統各級審計部門要主動加強與干部、紀檢監察、財務等部門的聯系,為審計拓展信息,收集線索,有針對性地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審計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召開相關部門參加的會議,聽取財會人員以外的干部、職工,例如負責經濟工作的副職領導干部、科級中層干部的意見,搜集有否賬外反應、體外循環的經濟活動和違法違規經濟行為等情況,多渠道了解信息,從而使內審人員對內部控制的了解更客觀、更全面。
(二)審計方式尚未從事后監督向全過程監督轉變
目前我們對局屬各事業單位的審計只是在每年一次的財務收支審計時展開,致使監督往往停留在經濟業務發生之后。在推進審計轉型的過程中,應當將審計方式從事后監督向事前、事中監督轉變,依托局機關即將成立的財務決算中心,將審計關口前移,使內部審計充分發揮風險管理的作用。
(三)審計人員的綜合業務能力亟待加強
審計轉型對審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寬泛的經營風險和內部控制的難度遠高于僅注重財務審計。因此,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查賬能力,還要熟悉宏觀經濟管理知識和相關政策法規,具備綜合判斷分析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但目前大部分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夠全面,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審計工作的質量。今后應當促進審計人員提高審計業務技能,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調動審計人員的積極性,加強對最新頒布的財經、審計法規的學習,更加準確的理解和掌握政策法規。
總之,只有加快審計轉型,才能使審計工作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深刻變革,才能使審計工作的發展與本系統的體制改革發展同步,才能實現審計自身的科學發展和歷史性跨越。我們將不斷探索,開拓創新,更快更好地推動市司法局系統內審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索耶內部審計(現代內部審計實務),LaxrenceB.Sawyer等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導讀(修訂本),李學柔,中國內部審計協會.
3、內部審計規范精要與案例分析,李三喜,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
4、張笠,“內部審計的價值增值分析”,《中國內部審計》,2007年第1期.
5、上海市審計局政策研究室,“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問答”,上海審計,2007年第1期.
6、2004-2007年間李金華審計長、石愛中副審計長與王道成會長在審計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7、關于印發《關于勞務加工收支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滬司勞財[2006]25號.
信息化管理層面、業務層面控制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的控制,但其形式和控制手段相對以往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以計算機程序的形式嵌入于公司信息系統之中,對業務的控制由計算機自動完成。
信息系統控制是公司為了保證信息系統正確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對象是公司信息系統,隨著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信息系統控制還必須考慮網絡安全和電子商務控制的問題。
信息化管理層面、業務層面控制和信息系統控制對控制活動有著不同要求,內部控制必須根據公司業務流程的情況和具體的控制點進行設置,因此,控制活動受到公司信息化的直接影響。
二、信息化環境下,通信企業內部審計采取的應對措施
隨著國內四大通信運營公司在海內外上市,在當今信息化環境下,通信企業經營業務、經營領域的不斷擴大,公司管理的難度、跨度、層次比以前更加復雜,面臨的風險更多,管理層更關注公司政策、制度在集團所屬單位的貫徹執行情況,關注公司資產的安全性和效益性,關注信息是否失真,關注權力是否失衡,控制是否缺失等。
(一)審計觀念的轉變
觀念問題就是認識問題,通信企業必須積極轉換審計觀念,將審計目標不僅僅局限在查錯糾弊,而應全面樹立以風險為基礎的審計觀念,理解信息化環境下內部審計的重要意義;一個在信息化環境下,完善、良好的控制系統,應該能夠防止、發現或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審計的任務就是幫助和促進被審計者建立、健全這種機制,而不應該是代替被審計者去履行他們的“管理責任”。
1.內部審計應積極參與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項目
內審人員應以相對獨立的身份,在審計中可以保持客觀態度,有助于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2.加強信息化知識的培訓和學習
目前,隨著信息化的實施,對內審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審計人員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通信企業應以上市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為契機,以效益為中心,以內控體系為載體,以外部審計為驅動力,通過各種培訓,使全體審計人員對企業信息化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3.明確信息化環境穩定后內審工作的新方向
內審的職能應從查錯防弊逐步向為強化管理,加強內部控制方向轉變。通信企業審計工作的方向和重點應向管理審計和效益審計轉型,應積極開展信息化環境下風險的分析,協助企業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二)信息化環境下審計工作的方法
信息化環境下,通信企業應統一審計項目計劃,統一調配審計資源,統一審計辦法。主要審計工作方法可歸納如下:
1.計劃階段
(1)深入了解、分析業務流程,尋找內控薄弱環節,確定審計重點;
(2)分析存在的內控薄弱環節;
(3)確定審計重點;
(4)進行穿行測試,評估信息化系統控制的實現情況,根據評估結果適時調整審計重點;
(5)熟練掌握信息化系統中相關查詢功能,搜集所需的相關資料和信息;
(6)導出所需的業務資料,進行分析、比較;
(7)編制可行的審計工作方案,進行合理人員分工。
2.實施階段
(1)追溯原始數據的來源,抽樣核對原始數據的準確性;
(2)分析會計核算方法的差異、對會計報表的影響以及前后期是否一貫執行;
(3)對集成部分數據形成的報表進行對比分析,尋找異常,并抽查驗證;對非集成數據從系統中導出相關憑證,抽樣查閱原始憑證;
(4)利用信息化環境提供審計線索的功能,查閱相關修改記錄并進行追查;
(5)形成審計工作底稿。為了便于以后更好地開展信息化環境下的內審工作,將審計過程所涉及到的審計發現以“實事描述”“信息背景”“風險影響”“審計建議”為內容全部記錄下來,形成相應的工作底稿,以待備查,為撰寫審計報告打下基礎。
3.報告階段
(1)完成審計工作底稿的三級復核;
(2)根據相關業務統計數據、審計結果,分析企業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編寫審計報告,提出管理建議;
(三)消除信息化環境下內審工作認識上的誤區
誤區一,信息化環境下內審工作職能的削弱。有人認為,實施信息化內部審計部門沒事干了,原先很多審計工作可以通過信息化環境下的業務流程的整合,內審工作職能就相應削弱。
誤區二,按照傳統審計思路開展審計工作。有人認為:信息化環境下,只需將所需數據從信息化環境下系統中導出,然后按傳統的審計工作思路和方法進行核對,不加分析,不加判斷,繼續按照舊環境下容易出現的錯誤及舞弊為起點進行審計,其結果可能是既浪費時間又沒有成效。因為許多核對工作信息化環境下系統已經能自動完成,或者說通過添加一些程序能較快地完成,能大量地減少核對工作。
在新的環境下對通信企業內審人員來說,一方面,要加強信息化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提高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信息化環境下審計的研究工作,將審計工作重點逐步進行轉移。從現實意義上講,信息化環境下內審活動是公司治理、風險管理的控制系統,審計的職能從查錯防弊逐步向如何加強企業管理、強化企業內部控制、風險分析與控制等方向轉變。
信息化環境下的內部審計工作目前還處于摸索階段,一些觀念和做法還不是很成熟,同時,隨著信息化環境下的內部審計逐步完善,內審工作的重點和方法也需逐步調整,這就要求通信企業內部審計人員不斷地學習和探索,切實提高審計能力;為適應信息化時代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需要,適應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要求,審計人員更應該改變審計理念、創新審計思路和方法,跟蹤信息環境下內審工作的新方向,使通信企業內審工作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摘要】隨著全球信息化和審計理論的發展,信息化對公司內部控制的影響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討論了信息化對通信企業內部控制的影響,并分析了內部審計應采取的對策;旨在引起通信企業管理層對信息化影響和內部審計對策的重視,盡快加強信息化環境下通信企業內部控制的審計。
【關鍵詞】通信企業內部控制信息化影響審計對策
目前,我國信息化建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通信企業由于傳統業務收入下滑,也正在積極探索業務轉形,而信息化的發展是公司實現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信息化提高了公司業務流程的自動化程度,改變了數據和信息的獲取、傳遞、存儲的方式,提高了信息處理的效率,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同時也造成通信企業內部控制環節隨之發生變化,使傳統的控制手段逐漸失去意義;評價和改進內部控制必須以信息系統的運轉為基礎,而公司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會導致管理風險日益增長,與之對應的公司內部控制審計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已經成為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近年來,國內相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順應企業管理的內在需要,逐步引入了內部控制及內部控制評審的理論,并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理論研究和實務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從內部審計的角度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審的內容、方法、評價標準等進行初步探討。
一、內部控制、內部控制評審的定義
1.內部控制的定義
內部控制一詞,最早出現在1936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的《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文告中。隨著內部控制理論以及認識的不斷發展,內部控制理論由最初的“內部牽制理論”,發展為“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管理控制”。
1992年,美國反欺詐性財務報告委員會的主辦機構委員會(COSO委員會)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報告,即著名的COSO報告,報告對內部控制的定義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當局以及其他員工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等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COSO報告同時認為內部控制包括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內部控制活動、監督評價與糾正、信息交流與反饋等五個相互聯系的要素,這五大要素服務于上述三大目標。這是目前比較成熟的內部控制理論,受到各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可。
2.內部控制評審的定義
COSO報告認為,在內部控制系統中,所有部門、崗位都在其中充當著角色,內部審計也是如此。內部審計既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監督與評價內部控制的主要部門和主要手段。2002年以來,國際內部審計重新介入內部控制這一領域,在原先以內審部門實施內部控制評價的基礎上,加強了與業務管理部門自我評估的結合,注重相關業務部門技術人員的參與,要求內部審計人員與業務管理人員、專家合作評價內控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從內部審計的角度看:內部控制評審是指由企業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組織開展的,以內部審計人員為主,吸收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參加的,對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建設、實施情況進行的調查、分析、評價等系統性活動,主要測評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是否健全、合理,以及執行是否有效。
二、內部控制評審的內容
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設計基本是圍繞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內部控制活動、監督評價與糾正、信息交流與反饋這五大要素進行的,因此內部控制評審的內容就是評審內部控制系統五大要素的內容是否健全、合理以及執行是否有效。
1.內部控制環境評審
內部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的基礎,它是影響和制約其他控制要素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內部控制環境評審就是指對企業內部控制系統所依存的軟硬環境的各項因素運作狀況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進行的評審。評審的內容主要有:公司治理組織架構的建立、規范運作和分權制衡;內部控制系統中董事會的建立和完善責任,監事會的監督責任,高級管理層的執行和完善責任;人力資源政策和程序、人力資源日常管理情況等。
2.風險識別與評估評審
風險識別與評估是指識別和分析那些妨礙企業實現經營管理目標的各項因素的活動,它包括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評估兩部分。風險識別與評估的評審是指對來自企業內外部對生產經營、財務報告、經營管理目標有影響的各種風險的識別與評估情況所進行的評審。評審的內容是企業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及其運行是否健全、合理、有效,主要包括在經營管理活動中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是否充分、合理;企業識別和獲取適用法律法規要求的程序建立和執行的情況;與風險識別和評估相對應的內部控制措施方案的內容及執行情況等。
3.內部控制活動評審
內部控制活動是指為了確保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指導員工實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風險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內部控制活動的評審是指對企業為進行企業管理和化解風險而采取的控制活動情況所進行的評審。評審的內容是企業內部控制活動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主要包括企業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程序的健全、合理、有效程度;計算機系統環境下,為確保信息的完整、安全和可用性而采取措施的健全、合理和有效程度;應急預案的建立和執行、應急設備和設施的定期檢查情況等。
4.監督評價與糾正評審
監督評價與糾正是指由企業特定人員對一定時期的內部控制運行狀況進行評估和實施糾正的情況,可采取持續監督和個別評估分別進行或兩者結合進行的方式。監督評價與糾正的評審是指對企業內部控制監督評價與糾正機制及其運行情況是否健全、合理、有效所進行的評審,主要包括內部控制績效監測程序建立和執行;內部控制系統監督評價書面程序的建立和執行;企業對內部控制進行不斷完善的情況等內容。
5.信息交流與反饋評審
信息交流與反饋是指企業在其經營過程中,按某種形式辨識、取得確切的信息,并進行溝通,以便員工能夠履行其責任。信息交流與反饋的評審是指對企業辨識、取得、溝通合理信息的方式和過程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所進行的評審。主要包括企業信息交流和溝通程序的建立和執行;內部控制系統文件的建立和保持;形成記錄控制程序的建立和執行等內容。
三、內部控制評審方法
內部控制評審方法主要包括評審的切入方法和評審的具體技術方法兩大方面。評審的切入方法是根據評審要求和為達到評審目的進行組織和實施評審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思路,是制定評審實施方案的前提;評審的具體技術方法則是在具體評審時根據被評審企業的實際情況,為達到評審目的和要求所采用的具體審計技術方法。
1.內部控制評審的切入方法
內部控制評審的切入方法基本可以歸納為要素法、流程法和制度法三類。
(1)要素法。要素法是直接從評審內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內容入手,運用內部控制評審的技術方法獲取評審證據,從而評價內部控制要素各項內容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而對企業內部控制做出綜合評價。其適用范圍主要是生產經營方式相對簡單、業務流程比較單一、且已建立完整的內部控制系統的企業。
(2)流程法。流程法是建立在要素法的基礎上,從測試業務流程和具體業務入手,采用內部控制評審技術方法獲取評審證據,來評價內部控制各項要素內容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一種方法。其適用范圍是生產經營過程比較復雜,業務流程比較繁多,且已建立完整的內部控制系統的企業。
(3)制度法。制度法是指從被檢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入手,采用內部控制評審技術方法獲取評審證據,來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其適用范圍是尚未建立完整的內部控制系統的企業,或者是還停留在靠內部規章制度進行控制的企業。
2.內部控制評審的技術方法
內部控制評審的技術方法經常采用的技術方法主要有:
(1)抽樣法。通過抽取一定數量且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調查和測試,根據樣本來推斷總體狀況的一種評審方法。這是審計工作普遍采用的方法,,應當采取科學抽樣的方法來完成對企業已經發生的所有經濟業務進行審計和評審,只要按照合理的允許的誤差科學地抽取了樣本,通過對樣本的評審是能夠滿足對企業整個經濟活動的評審需要的。
(2)穿行測試法。穿行測試也稱全程測試,通常用于對業務流程或具體業務的測試與評價。這是內部審計經常運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技術方法,特別適用于對內部控制的評審中,通過對一筆或若干具體業務的穿行測試,可以比較直觀有效的反映一個或若干業務流程的內部控制情況。(3)證據檢查法。證據檢查法是內控評審工作最重要的檢查方法之一。評審人員在運用抽樣、穿行測試等評審方法時,要求被評審企業在限定的時間內,提供被評審業務主要控制點對應的相關資料。通過對這些書面證據的檢查,驗證各項控制措施在實際業務操作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執行。
(4)壓力測試法。即測試被評審企業關鍵業務處理程序和控制措施能夠承受的壓力程度以及在承受相應壓力時所發揮的作用。
(5)流程圖法。流程圖法主要用于內部控制系統的健全性和合理性測試,流程圖法可以使評審人員清晰地看出被評審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如何運行,業務的風險控制點和控制措施,有助于發現各內部控制系統的缺陷和評審重點。
四、內部控制評價標準和綜合評價結果
現場評審結束后,應依據內部控制評價標準,對被評審企業進行綜合評價并出具評審報告。綜合評價應堅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量化合理、定性準確。
1.內部控制評價標準
在對各項評審內容嚴格審查、測試和初步評價的基礎上,應對企業整個內部控制系統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執行的有效性做出全面評價。
(1)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內部控制的健全性是指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管理的自身需要,應設置的內部控制系統的內容都比較完備,而且所設置的內部控制系統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全過程能進行自始自終的控制。健全性評價可依據評分分為優、良、基本健全、不健全四個級次。
(2)內部控制的合理性。內部控制的合理性主要是指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時的適用性、合規性、經濟性,它是在健全性的基礎上對企業內部控制更深一層次的要求。合理性評價同樣可依據評分分為優秀、良好、基本合理、不合理四個級次。
(3)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內部控制的精髓,應根據對評審內容的測試結果,對各項業務目標是否能夠實現,各項業務風險的評估與規避情況如何,內部控制所起到的作用與效果如何等等做出評價。有效性的評價同樣可依據評分分為優秀、良好、基本有效、無效四個級次。
2.評審內容的計分和綜合評價
為了科學、合理地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價,評審組應依據內部控制評價標準評審內部控制各項內容,按照“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三個標準進行匯總、分類、評分和評價。
(1)評審組根據在現場評審中所發現的問題,先依據評審實施方案中的“評審內容明細表”所確定的每項具體評審內容進行匯總,再按照“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三個評審標準進行分類。經評審組統一研究、討論得出每項評審內容的綜合評審意見,根據評審意見給該項內容評分。
(2)在得出以上評分后,評審組還應結合評審中所揭示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存在的具體問題,依據“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評價等級,分別對被評審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健全程度、合理程度以及執行情況做出準確、嚴謹、中肯的定性評價。
3.內部控制評審報告
綜合評審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評審的基本情況。分為兩部分,一是說明評審目的、范圍、人員組成等,二是簡述一下被評審企業的基本情況及其內部控制現狀。
(2)存在的問題及危害性。將評審中發現的問題分類進行列述,并準確界定被評審企業的財務、經營風險檔次,尤其是對于內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和薄弱環節,應指出風險隱患,說明其危害性。
(3)綜合評價及處理建議。說明被評審企業的得分情況,按照綜合評價標準對被評審企業的內部控制總體評審情況進行描述,并根據評審情況向審計委員會提出處理建議。處理建議要切合被評審企業的實際,要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可行性。
總之,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部分,它是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內部控制評審在我國尚處于初級階段,需在實踐中積極借鑒國外先進或成功的經驗與做法,但不能照搬照套,應緊密結合本企業未來發展變化的情況,不斷地加以總結、改進和提高,以制定出較為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評審規范體系,并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內部控制審核指導意見》.
一、對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現狀分析
1.復雜性。由于中小企業涉及的行業多樣化以及規模大小不一,其內部審計沒有統一規范的格式,可能導致審計工作內容比較復雜,范圍較廣。
2.內向性和獨立性。企業內部審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
企業內部的經濟管理及控制,從而調整管理內部經濟關系,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只屬于企業的一個職能部門,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擾。
3.廣泛性。中小企業內部審計既包括傳統的內部財務審計,也包括現代的經濟效益審計。既可進行事后審計,又可進行事前審計;基于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和監督的需要,其審計工作可以控制并影響整個企業的職能部門發展。
4.針對性和及時性。中小企業由于其規模相對較小的特點,內部審計機構能夠針對企業出現的問題和狀況及時、有效地了解并分析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措施,這樣能夠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二、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1.中小企業對內部審計存在認識上的差異。由于中小企業
規模相對來說不大,企業管理者負責企業內部的H常事務,其
主觀性較強,內部審計工作對于一個企業而言,主要由企業管理者來提出并決策。所以,不同的企業,審計工作的深入程度不同,有的企業甚至忽視了內部審計工作的必須性,形同虛設,沒有將內部審計工作真正深入到企業管理中去,阻礙企業發展。
2.內部審計定位不明確,獨立性差。獨立性是內部審計的重要特征,獨立性的大小決定了審計職能發揮作用范圍和效果。中小企業的特殊經營模式決定了其內部審計,其機構設置及其他事項安排都由企業管理者來決定,這就直接影響了內部審計的方向和重點,而普通的企業員工往往受制于他們的管制,嚴重損害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降低了審計效果和效率。
3.審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中小企業內部審計通過有效的
事前工作,為企業經營者提供相關的信息技術服務,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這就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水平。而中小企業里的審計人員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審計學習和研究,甚至不具備基本的業務能力,難以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同時,內部審計工作不受重視,這就使得審計人員對工作缺乏熱情和信心,很難將工作做好,也不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4.審計范圍窄,審計手段落后。目前,很多中小企業的內部審計還只是停留在單純的財務審計,即對企業資產、成本費
用、損益的真實性的審計查證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逐
步完善,企業的規模、經營環境等都在發生變化,如何適應現
代化經濟的發展,如何防范經營和投資風險,如何降低企業生
產成本等成為企業比較關注的話題,也是企業能否立足于同行業前列的關鍵所在。所以,中小企業內部審計必須從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向投資決策審計、管理效益審計等方向發展。
三、完善中小企業內部審計的對策
1.明確企業內部審計性質,合理設置內部審計機構。要確
保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切實、有效地完成,并通過此項工作加強
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和管理,使其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大變化,就必須合理配置審計機構,明確機構內各項職責的分配制度,制度規范化,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就內部審計機構及其設置而言,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建議在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以下,分別設立監事會、審計委員會及內部審計部門,三者之間由上而下存在業務指導關系。這樣,內部審計機構相關的業務情況直接報告給審計委員會,行政上的事務直接匯報給經理層。對于規模較小的企業,內部沒有設置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機構就可以直接向董事會(或股東會)報告,業務上接受監事會的指導。這種雙重負責的組織形式,有利于內部審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2.擴大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及作用。目前,我國內部審計工作主要是對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的監督審查,審計的對象針對的是會計報表、賬簿、憑證等資料。但是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大多采用會計電算化方式進行財務管理,賬面資料上的錯誤弊端會越來越少,審計工作就會顯得不容易入手。所以,審計人員就必須將工作重心從傳統的“查錯防弊”轉移到企業內部管理、決策上來,不能局限于財務領域的審查,而是要擴展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另一方面,審計人員也應該相應轉換工作角色,從以前的監督、檢查工作角色向協助和服務的上作角色轉變,這樣有利于企業內部職能工作的相互協調配合,也可以促進各部門溝通交流,有利于審計工作順利開展,拓寬其職能空間。
3.改進企業內部審計的方式和方法。企業內部審計方式大
一、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增值研究的背景和現狀
2001年,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在《內部審計職業實務準則》中對內部審計作了重新定義: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運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這一定義拓展了內部審計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發揮作用的空間,突顯了內部審計在銀行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領域的巨大潛力,明確了內部審計是增加商業銀行價值的工作目標。
就國內外對于內部審計增值研究的成果來看,大致可以歸納成三大類,即內部審計增值的涵義研究、內部審計增值的途徑研究及內部審計增值的評價方法研究。與以往對于內部審計增值問題的研究思路不同,本文立足于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工作,將利益相關者理論運用到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工作中,建立了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利益相關者模型,并結合平衡計分卡的建模思想,提出了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增值評價模型。
二、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利益相關者模型
內部審計作為商業銀行的一個職能部門,其利益相關者應是對內部審計活動產生影響的,或是受內部審計活動影響的個體或群體。本文所使用的米切爾評分法是由美國學者Mitchell和Wood(1997)提出來的,該方法要求企業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屬性中至少一種:合法性、權利性及緊迫性。通過利用米切爾評分法對內部審計的利益向相關者進行分析,本文認為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核心利益相關者應包含董事會、監事會、高管層、被審計單位、金融監管機構、外部審計機構六大部分。
對于不同的內部審計利益相關者,其對于內部審計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也決定了內部審計增值內容及形式上的多樣性。董事會關注于內部審計在銀行經營決策的可行性和決策執行的效益性等方面提供的確認服務;監事會關注于內部審計對全行的財務活動、經營決策、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提供的確認服務;高管層關注于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業務經營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提供的確認和咨詢服務;被審計單位關注于內部審計在揭示經營行主要業務的風險狀況和重大風險事項、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及風險防范意識等方面提供的確認和咨詢服務;金融監管機構關注于內部審計在監督銀行整體的經營狀況和風險水平等方面提供確認服務;外部審計機構則關注于內部審計在降低外部審計風險、降低審計成本、減少重復性工作等方面提供的確認服務。
通過對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利益相關者及其需求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利益相關者模型,如圖1所示。
圖1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利益相關者模型
三、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增值評價模型
平衡記分卡是管理者衡量企業職能部門能否為企業增加價值的一個很好的工具,內部審計作為商業銀行的一個職能部門,同樣可以使用平衡記分卡來評價內部審計部能否增值。然而,圖3中示的平衡計分卡基本評價模型并不能夠全面衡量內部審計工作的增值效果,必須對其進行補充完善,才能對內部審計工作的增值作用進行科學性、系統性評價。
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本文第二部分所建立的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利益相關者模型,參考平衡計分卡的基礎評價模型,結合現代內部審計發展和現實需求,提出了六位一體的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增值評價模型,如圖2所示。
圖2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增值評價模型
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增值評價模型中各部分對應的具體指標包括:
(1)董事會/監事會。具體指標有:董事會/監事會對內部審計部門的履職滿意度、上報董事會/監事會的內部審計報告數量和報告質量、審計計劃完成率等。
(2)高管層。具體指標有:內部審計建議的采納率;內部審計建議新增或完善規章制度的數量、對內審部門投訴的數量、對內部審計部門的履職滿意度等。
(3)被審計單位。具體指標有:揭示風險金額、揭示風險問題數量、整改建議數量、揭示問題屬實率、審計時間及頻次等。
(4)金融監管機構。具體指標有:內部審計完成監管要求項目次數、對完成監管要求項目審計成果的滿意度等。
(5)外部審計。具體指標有:內部審計工作成果的利用率、利用內部審計成果所減少的外部審計時間和成本、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滿意度等。
(6)創新與學習。具體指標有:內部審計人員的學歷結構、內部審計人員所取得的職業認證數量、內部審計人員每年參加培訓的時間和頻次等。
四、結束語
本文研究了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增值評價問題,運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建立了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利益相關者模型,并結合了平衡計分卡的建模思想,最終提出了商業銀行內部審計的增值評價模型。由于時間及個人能力所限,本文提出的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增值的評價模型以及對應指標還有待完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審計實踐中不斷的修正改進。(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審計局西安分局)
參考文獻:
[1]孫麗.我國增值型內部審計運行機制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3.
(一)高校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基本框架 應用于組織各部門的平衡計分卡提供了一種可以根據部門自身特點設計績效指標的途徑,但傳統的平衡計分卡并不是對所有部門的績效評價都適用。因此,必須針對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的特點對平衡計分卡的基本框架作出相應調整,以便實現平衡計分卡在績效評價中的價值。考慮到內部審計部門自身的獨特性,在評價高校內部審計績效時可以忽略財務維度的評價指標。這是因為內部審計部門創造的效益是間接的、隱形的,無法進行準確的衡量。如內部審計部門對被審計部門進行監督,這種威懾作用可以敦促被審計部門控制成本費用,提高工作效率,而這類隱形的價值提升是很難進行量化的。
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內審工作領導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內審工作是由分管內部審計工作的副校長進行指揮和監管的,高校的黨委和相關校領導負責指定內部審計部門工作的指導方針,檢查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責要求、工作計劃,并對重大的審計項目進行審議,對內部審計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應當設立高校管理層維度指標對內部審計績效進行考量。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的主要審計對象是被審計單位,也就是高校同內部審計部門平級的其他部門。由此可見,客戶維度主要是針對高校被審計部門設計的。與企業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相似,高校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的學習與成長維度主要針對的是內部審計人員方面提出來的。
因此,可以構建一個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高校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二)高校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按照修正后的平衡計分卡基本框架并結合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的特點,本文選取的高校內審績效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二、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高校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方法及運用――以D大學審計處為例
(一)D大學審計處基本情況介紹 D大學審計處隸屬于某部屬重點高校,由黨委和主管內部審計工作的校領導直接領導,平行于財務部門,獨立性較高。審計處依照國家法規政策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校及其下屬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審計監督,獨立行使內部審計監督權,對學校領導負責并報告工作。目前審計處主要負責的審計類型是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
(二)評價方法及運用 由于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具有多維度、多層次、多指標的特點,且各指標的相對權重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通過具有一定資歷的專業人士針對實際情況對各指標權重作出主觀判斷,因此,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從而對內部審計部門的績效進行考量。
依據層次分析法的分層思想,本文將審計處內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分為綜合績效代表的目標層、四個維度構成的準則層以及具體指標層三個層次,如表2所示:
根據分層后的指標體系,可對內部審計績效評價結果進行量化。
(1)指標權重的確定。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本文共選取了包括兩位審計師和兩位審計專業研究生在內的四位專家組成評價小組,對每一層次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以數值方式給出判斷,并寫成矩陣形式。表3中aik表示相對于M而言,Ai和AK的相對重要性。專家根據經驗和所掌握的信息兩兩比較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根據九分制評分法給判斷矩陣中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評分。
另外,還需要對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當一致性比率CR
按照以上思路,可以得出各層次因素的相對權重的確定過程和結果如下:
首先,計算準則層各個維度相對于內部審計總績效的權重。
一致性檢驗:λmax=4.0155,CI=0.005167,CR=0.005741
由表6可知,高校管理層、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流程以及學習與成長維度的比重7.59%、19.62%、37.34%、35.45%。
隨后,計算各維度的指標相對于其所在維度的權重。
一致性檢驗結果:λmax=6.0557,CI=1.24,CR=0.044919
最后,根據準則層相對于目標層的相對權重W,和指標層各個指標相對于該維度的相對權重Wij,計算得出各指標相對于內部審計部門總績效的權重,即Wij=WI×WU,如表11所示。
(2)指標評分。根據指標賦值法對定性指標劃分為五個檔次,每個檔次賦予一定的取值范圍,即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同時對定量指標進行無綱量化處理,由熟悉內部審計流程的兩位資深審計師按照五個檔次劃分定量指標的數值范圍,然后根據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進行打分。最后得出各指標的評分表如表12。
(3)內部審計績效綜合評分結果。綜合評分計算結果如表13所示。
(三)評價結果分析 從評價結果各因素的權重來看,用于評價內部審計績效的高校管理層、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流程以及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對高校內部審計績效的影響程度分別為7.59%、19.62%、37.34%、35.45%。這個結果與高校整體情況相符合。其中,內部審計流程維度和學習與成長維度的權重較高,說明這兩個維度的因素對高校內部審計績效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是高校內部審計績效的根本推動因素。因此,高校內部審計部門若想提高內部審計績效,應主要從改進內部審計流程和提升部門學習與創新的能力入手。另外,從高校內部審計的兩方面主要客戶來看,被審計單位維度的權重大于高校管理層維度。這說明被審計單位是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發揮作用的主要領域,應在審計過程中重點關注,而高校管理層主要是在總體方針政策和戰略目標上對內部審計部門產生影響。
從評價的得分結果上來看,D大學審計處的內部審計績效情況總體還是令人滿意的,但還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間。首先,高校管理層維度的得分比較高,這說明該校審計處在組織結構上獨立性較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管理層提供使其滿意的信息。其次,在被審計單位維度的評分方面,不難發現,雖然該校審計處能夠對被審計單位保持客觀公正性,但審計處仍然只扮演著傳統意義上對經濟活動進行監督的角色,尚未提升到為學校的總體戰略服務的高度。另外,在內部審計流程維度方面,該校審計處的信息化程度較高,但存在一定程度上人手不足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該校為審計處安排了研究生助管和本科勤工助學的學生進行助理審計,這些學生均為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在讀生,筆者就曾在該校審計處做助理審計的工作。此外,雖然該審計處的工作成果較好,且失誤率較低,但工作的效率還有待提高。最后,從學習與成長維度看,審計處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學習能力比較高,所有工作人員都取得了職業資格證,且本科以上學歷的工作人員占很高的比例。另外,該校審計處比較注重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工作人員也都積極為自己充電,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但從得分情況來看,該校審計處的審計工作與科研結合的還不太緊密,因此,在這方面仍有待提高。
總體來看,該校審計處的內部審計績效還比較理想。對于高校內部審計績效進行客觀的考量和評價有助于推動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提升和完善,同時,也為高校管理層提供了了解學校審計部門工作情況的平臺,促進學校不斷發展,為高校總體的戰略目標服務。
參考文獻:
[1]秦揚勇:《平衡計分卡與績效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版。
以公司科技項目、管理咨詢項目研究為依托,建立系統設計前期研發機制。通過將ERP業務審計研究、智能分析審計體系研究、公司信息化環境下內部控制特性及其審計研究等項目列入公司科技項目、管理咨詢項目計劃,聯合國際知名的審計軟件開發商、公司系統信息化建設單位,深入研究審計信息系統開發、建設各方面問題,根據審計信息系統建設的最新發展,借鑒國內外優秀企業的領先實踐,研究提出了ERP業務審計系統、智能連續審計系統(審計監控預警系統)開發建設的技術路線、系統架構與功能,為系統開發奠定基礎。
2建立系統建設過程管控機制
得到各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獲取多部門業務數據,是推進審計系統建設的管理難點。為此,審計部門緊抓機遇,以公司開展的“數據共享與業務融合”專項治理活動為契機,將審計系統建設所需數據集成需求,納入公司重點工作平臺,大力推進與相關業務部門的溝通協調工作,獲得各部門的充分理解和對數據提供的大力支持。在系統建設過程中,通過與公司信息化主管部門建立周、月例會機制,及時研究討論系統開發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加強系統建設過程管控,提高系統建設質量;根據各單位的反饋意見和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組織業務骨干開展技術攻關,持續優化完善系統功能及其實現方式,提高系統易用性水平,為建成好用、實用、高效的審計信息系統提供有效的機制保障。
3建立系統應用情況考核機制
通過制度指導、強化考核、典型示范、知識普及,推動各單位積極應用信息系統開展審計工作,創新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工作方式。一是制定下發《關于加強審計信息系統深化應用工作的實施意見》,對各單位做好系統應用工作、健全系統運維體系、加強應用環境保障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制定系統應用定期考核、量化評分機制,發文通報考核情況,不斷縮短考核周期,持續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將信息化納入審計工作管理對標的四項重點之一,引導所屬各單位著力推進審計信息化,深入思考,及時提煉工作經驗,通過典型經驗的機制,共享先進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三是建立審計信息系統深化應用培訓的常態機制,培訓工作納入每年年度工作計劃,公司總部、分部、省公司(直屬單位)各司其職,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加強系統應用知識、管理制度的推廣、宣貫力度。
4建立審計信息化理論研討機制
組織各單位結合自身實際,認真總結、提煉審計信息化建設、應用方面的成功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開展理論研討,撰寫工作論文;抽調部分單位的審計信息化骨干組成評審專家組,對各單位提交的論文進行評選,提出修改完善意見,遴選優秀論文報送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參評內部審計理論研討優秀論文,并在審計門戶系統開辟專欄共享研究成果,在公司系統培育學、用信息系統的良好氛圍。
二、實施效果
1構建了體系完整的審計信息化體系
審計門戶系統、審計綜合管理系統、ERP業務審計系統、管控業務審計系統的相繼建設應用,初步搭建起審計信息化平臺,基本實現審計管理和審計作業的信息化。審計門戶已成為審計人員應用系統,以及公司各單位交流審計工作信息、共享審計工作經驗的重要平臺;審計綜合管理系統以項目管理為核心,實現了審計項目從計劃到項目終結的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促進了審計管理的信息化;ERP業務審計系統、管控業務審計系統實現了審計業務對財務、工程、物資、設備、人力資源、營銷管理等電網企業主要業務的全面覆蓋,徹底改變了傳統計算機輔助審計僅限于財務領域的狀況,標志著審計信息系統與各主要業務應用系統的緊密融合,通過信息共享和互聯,改變“信息孤島”狀況,初步實現了“信息共享,全程控制,在線監督,輔助分析”的審計信息化建設目標。
2促進了審計部門履職能力的提高
審計系統功能設計體現的是經過凝練的專家經驗,能夠為審計人員提供高效率的輔助分析工具。通過對最直接、最有效、最核心的審計專家經驗知識進行歸納、提煉,所建立的一系列審計分析模型,為審計人員提供了標準化、高效率的審計方法和工具,全面提升了內部審計在提供專業咨詢、鑒證意見和增值服務方面的職能。審計人員應用系統探索開展非現場審計,在充分發揮信息系統應有效能的同時,利用審計監督視野廣的優勢,通過對跨業務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及時為公司相關決策提供信息支持,高效提升了審計工作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