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觀念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29 12:46: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就業觀念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就業觀念論文

篇(1)

關鍵詞: 大學生;大眾教育;就業觀念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ublic education;concept of employment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9-0270-02

0 引言

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盤點過去的2013年,“史上最難就業季”是一個出現頻率頗高的關鍵詞。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699萬,是建國以來高校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而來自用人一方的數字顯示,招聘崗位與往年相比下降約15%。這一增一減,使得2013年的就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

而就在2013年的699萬高校畢業生還沒有全部落實工作的同時,2014年的幾百萬畢業生就已經提早涌入了就業市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較去年將再增28萬,達到727萬,再創歷史新高。在社會轉型時期,高校的擴招等一系列政策變化使得畢業生的競爭壓力逐年增大,這樣的就業形勢就決定了當代大學生必須盡快調整就業觀和擇業觀。

1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

21世紀上半葉我國開始了高校學生擴招的工作,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可是在十幾年后的現在,大批量的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造成人才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

從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80萬,而2013年達到699萬,2014年更是突破了700萬,達到727萬,是建國以來大學畢業生最多的一年。而云南省2014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達15.5萬人,比去年增加約1.7萬人。

如今的現實情況是,大學生畢業人數呈跳躍性增長,人數的增加導致大學生這一高素質群體的就業已經不再是上世紀精英教育的包分配制度,大學生就業難已經得到國家高度重視。

2 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讓越來越多的適齡人群有機會到高等學府進行學習和深造,為國家儲備了更多的優秀人才。但同時也給大學生就業帶來諸多困擾和問題,其中以大學生在擇業時其就業觀的滯后影響其就業尤為突出。

2.1 對大眾化教育現狀認識不到位 在對云南財經大學各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從對問題“大學生擇業時的標準”的回答可以看出,有49%的大學生選擇“工資、福利好”,有23%的大學生選擇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有14%的大學生選擇“符合自己的專業”。說明當前有部分大學生,已經把自己融入到現實社會中,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對大眾化教育就業觀的認可。但是,仍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對大眾化教育認識不到位,大眾化教育就業觀還處于比較淡薄的階段。這就要求大學生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摘下頭上的“精英”高帽,真正把自己當成普通勞動者,主動投身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參加就業。如圖1所示。

2.2 缺乏對基層服務的奉獻精神 近年來,國家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幫助大學生及時就業,先后推出了“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等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建設基層的政策,但卻收效勝微,部分大學生愿意選擇到基層工作并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因為無路可走。通過問卷調查,云南財經大學有43%的學生不愿意到基層工作。

2.3 大學生存在對就業競爭的恐懼 如今,各大高校都涌現出一波又一波的考研熱潮,然而,這些考研的大學生并不是為了投身教育科研而考研,而是因為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無奈的選擇了加入考研的隊伍,以逃避就業壓力,把考研當成了“避風港”。

在調查問卷中,對 “在當前就業難的環境下,你會做何種就業選擇?”的調查統計分析顯示,云南財經大學有 29%的學生選擇“先考研延緩就業”,這些人中當然也有不是為了做學問而考研的。而有34%的學生在就業選擇中,選擇了考公務員,但是真正考上的卻微乎其微。就業形勢的嚴峻,使一些大學生選擇了逃避工作,說明大學生對就業競爭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懼,不敢面對現實帶來的壓力。

3 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大眾化教育的發展也在發生變化。然而,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初級階段,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正處于一個轉型期,必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影響其就業的主要原因

之一。

3.1 缺少明晰的就業自我認識,就業意識模糊 根據問卷調查分析,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不明白自己所學與將來職業發展存在怎樣的聯系,不了解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甚至對個人的能力和性格,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因而沒有對自己的未來發展進行定位,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做出規劃,更沒有對自身做過全面的分析與

評價。

3.2 無法擺脫精英意識,就業期望值過高 高等教育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這就要求大學生擺脫精英意識,降低就業期望值,到大眾化的普通勞動者的崗位上去工作,不僅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轉變不過來,連學校家長社會輿論環境都不能一時轉變過來;而且由于高等教育的投資較大,大學畢業生在職業價值取向上趨向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城市工作,不愿去小單位小城市工作。

3.3 職業標準“貨幣化”“穩定化” 金錢至上觀念的升溫使大學生在擇業時,價值觀出現了扭曲,簡單的將工作的選擇“貨幣化”。大學生的普遍心理是希望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單純的將職業物化為一定收入,必然會給用人單位造成一種唯利是圖的印象。而以經濟收入和待遇作為擇業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標準,會導致畢業生在擇業時搖擺不定,最后只會到處碰壁。

3.4 缺乏開拓精神,創業意識不強 如今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創業已經成為開辟大學生就業途徑的有效方式。在我國的各項調查中顯示,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有創業的愿望,但在實際參與創業活動中,真正做到自主創業的卻很少。大學生在畢業后首要選擇的就是就業,其次是考研和出國,選擇獨立創業的人寥寥無幾。

這說明大學生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對于創業卻保持著一種觀望態度,缺乏創業的勇氣和信心,更不愿意承受創業的艱辛和風險,缺乏開拓精神。

4 轉變大學生就業觀的對策與建議

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能夠在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狀況,社會的就業形勢后,再結合自身的特點、職業發展前景和需要,能夠在一定時期內社會所能提供的崗位中選擇最適合發揮自己能力和特長的職業和職位。

4.1 制定職業規劃,明確就業目的 大學生要制定好自己的職業人生規劃,使職業目標更加明確具體。目標規劃者可以通過認真分析自己,針對個人職業規劃來逐一尋找與自身發展相吻合的職業,這樣有了明確的方向,人生才會有巨大的動力。所以,只有制定合理的職業配置和規劃選擇,才能使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得到實現。

4.2 樹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就業理念 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既為大學生提供了許多生存和發展機會,也帶來了各種問題。大學生進行擇業時,要學會靈活就業,淡化在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端“鐵飯碗”吃“皇糧”的觀念,不斷拓寬就業視野和就業渠道,到中西部、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去,以實現多種就業渠道,使大學生做到充分的多層次

就業。

4.3 強化自主創業觀念 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許多有想法的大學生會選擇創業。成功的創業活動,可以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吸收更多的人就業,緩解就業壓力,而且可以鍛煉大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社會經驗。

通過各種渠道樹立新的創業觀念,鼓勵大學生創業,激發他們的創業欲望,開發他們的創業潛能,打消他們的創業恐懼,為他們的創業提供高質和高效的幫助,促進大學生積極創業。

4.4 調整職業預期,改變就業心態 大學生活即將結束,要面對現實,充滿信心,要調整就業理想和價值取向,降低預期值,保持良好的職業心態。在求職過程中,大學生應根據客觀情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經得起磨煉,冷靜的總結經驗教訓,合理地調整就業期望值,擺正求職心態,只有這樣,大學生在就業時才能作出正確的抉擇,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航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5 總結

在充分了解就業政策法規、廣泛收集就業信息、全面掌握就業渠道的基礎上,及時調整自己的職業方向和就業觀念,做好就業形勢的分析預測,進而制定出符合現實,自己滿意的個人擇業標準;另一方面,要提高學生適時調整自己職業理想和就業觀念的能力,拓寬就業視野,以正確的就業觀念指導就業選擇。因此,在當前大學生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高校大學生要想走出就業的困境,改變就業難的現狀,就必須摒棄傳統就業的思維定勢,糾正落后的就業觀念,樹立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相適應的就業觀念,以全新的思維方式,開辟嶄新的就業渠道。

參考文獻:

[1]彭國柱.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0,30.

[2]占永瓊.大學生創業理論與實務[M].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9,7:300.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R]. 新華社,2010,7,29.

[4]廖海華,鄒燕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觀的誤區及引導.衡陽師范學院,2012,4.

篇(2)

當前,大學生就業在高校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如何扎實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是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那么如何將此項工作更好更扎實地落到實處,我認為最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必須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貫穿在大學生就業整個過程中,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必要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1 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形勢及其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階段飛速邁進,然而由于社會需求的緊縮,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全社會高度重視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外部環境

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沖擊,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就業,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經濟危機,對2009屆畢業生就業影響巨大,雖然政府、學校采取了各種措施促進就業,但是整個社會環境對就業的影響是無法改變的,隨著經濟危機的逐漸緩解,2010屆畢業生就業從表面上看,形勢良好,但是就業率仍舊不高,其根本原因就是經濟危機產生的負面影響。

1.2 自身原因

首先是就業觀念陳舊,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是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并沒有跟著時代的要求而發生改變。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對自我價值過分看重,思想狹隘,有大的局限性等等都是目前大學生對就業認識的錯誤思想。其次是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由于在大學期間并沒有好好積累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在就業過程中,特別是與用人單位溝通過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身的一些缺點,大大削減了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1.3 高等教育滯后的體制

大學生就業已經面臨著一個劃時代的局面,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當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點應當轉移到教育學生如何轉變就業觀念,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以及調整就業期望值這方面上來。這就需要在整個大學階段特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到位,就業工作也會順利開展。 轉貼于

2 針對目前的就業形勢,如何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嚴峻的就業形勢讓我們對就業工作有了深刻的認識,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就必須有的放矢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貫穿于大學生就業整個過程中

有人認為,大學生就業只是大學生大學四年級階段要做的工作,其實不然,大學生就業工作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大學期間。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定要在大學生畢業的時候去搞,而是要在大學生入學伊始就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要讓大學生一入學就有一種就業的危機意識。具體來說,應該在以下幾個階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大一階段,抓好專業思想認識,讓大學生熱愛自己的專業,并針對自身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大二、大三階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思想教育,為將來的就業做好思想準備;大四階段,做好就業專門的思想教育,針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困難,要在思想上幫助大學生解決,特別是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做好這些,大學生就業才能達到一個完美的結果。

2.2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社會形勢,審視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吃苦的意識,到西部去、下基層去、到艱苦的崗位上磨練自己,都是需要在思想上對大學生加強教育的;其次是根據新形勢,接受新觀念。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響應政府有關部門的號召,“先就業,后擇業”,先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通過不斷的積累、錘煉,提高自身素質,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再重新選擇職業。

2.3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針對自身的特點,塑造自己,磨練自己,為將來的就業積攢能量,只有通過強化內功,加強自我修煉,才有可能在就業的時候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

2.4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要在大四階段要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是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強有力的保證

在大四階段,一部分學生考研,一部分學生就業,要針對不同的群體,耐心細致地做好就業指導工作。針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要一一疏導,在就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要一一叮囑,思想上重視,措施上到位,就業工作一定會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篇(3)

隨著高等教育的逐年擴招,我國高等教育也由多年來的精英型教育模式開始步入大眾化教育的新時期,在滿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使高校畢業生的數量迅速增加,大學生就業面臨著新形勢,據統計2010年全國有630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趨嚴峻。近四年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呈逐年下降趨勢,本科與專科相比優勢明顯,專科相對來說受到冷落,一次性就業率低下。為破解就業難題,我們可采取下列對策:

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應該隨著社會發展及市場經濟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而進行適度的調整

大學生擇業時用人單位對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裁判員等級、計算機與外語水平、人文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的重視程度逐年增加,同時也是中學體育師資對新時期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基本需要,這也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整個社會對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由此可見,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一定程度的計算機與外語水平、深厚的人文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是新時期中學體育師資對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基本要求。因此,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也應從注重技術知識的學習轉向重視人自身內在能力的建設。當今社會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復合性人才,只懂一種專業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求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習一些相關、相近專業的知識,把眼界放得更寬更長遠。要接納新事物,總結新經驗,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成為用人單位滿意、社會需要的優質人才。

二、加強改進學生就業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從主觀上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鼓勵提倡學生自主就業和創業

在現階段,畢業生“自主擇業”不等于“自由擇業”,就業必須在國家就業政策規定的范圍內有序進行。伴隨著國家高等教育法的頒布與實施,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師范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生,進入市場后的擇業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和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對于畢業生的成功就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推進就業制度改革的同時,要繼續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和職業道德觀,構建合理的價值取向,把個人愿望與國家需要、與就業現實結合起來,引導他們自覺服務社會需要,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多渠道就業,鼓勵他們自主創業,到能發揮自己能力和特長的崗位去建功立業。

三、高校要幫助學生積極實現自我角色轉換,適應新的工作生活

從現實情況看,為數不少的體育教育畢業生走出校門,離開了熟悉的校園環境,置身于陌生的社會之中時,由于周邊環境變了、條件變了、工作和生活變了,難以進入新的社會角色去獲取一份滿意的工作。為了使體育教育畢業生順利的完成這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完成從一名大學生到教師的轉變,這就要求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努力地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主動、積極地去了解社會、適應社會、適應工作、適應角色,完成自身校園化向社會化的轉變。要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評價、自我定位意識,積極宣傳國家有關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要幫助學生對就業形勢和自身優勢進行客觀的分析,同時,幫助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的計劃、鄉村特崗教師計劃、應征入伍等,到基層、到能發揮自身特長的地方去。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學習、充實自我是謀求改變和發展的前提。

四、高校要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整個大學教育過程中

就業指導是學校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業指導應全員、全程、全面進行,將就業指導延伸到大學教育的每一個階段和每個方面。一年級要讓學生接觸和了解就業狀況及專業狀況,要切實抓好學生學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設計,要在科學分析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特長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清專業方向和職業方向;二年級著重抓就業觀念和成才意識的教育培養;三年級注重在求職技巧的學習和日常的訓練,并加大社會實踐活動的力度;四年級重點抓國家就業政策的學習,并為學生就業提供盡量可能豐富的就業信息。

五、期望值過高是許多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不能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從大學畢業生自身來說,應客觀評價自我,務實就業

涉世不深、對社會缺乏了解、社會閱歷少是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普遍現象,再加上受社會、家庭的影響,大多存在定位過高或超前、相互攀比現象等,這就勢必影響到畢業生選擇職業去向的合理性與準確性。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是大學生,當時高考的目的就是為了畢業能找份體育教師工作。高校畢業生自身素質直接決定著他在社會中的競爭,也直接決定著其所找工作的優勢、待遇的高低。在高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情況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尤其要重視基本技能的培養,應珍惜大學學習機會,合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并積極參加專業實踐和科研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實現優質就業。

當前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逐漸向綜合能力的方向發展,這是今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新時期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需的要求。所以,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應在加強專業素養的基礎上提高綜合能力,增強自主意識,強化就業觀念,充分了解社會的就業形勢與環境。在客觀的基礎上評價自我,定位自身,對適合自己發展的生活空間作出客觀、及時、準確的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很快的適應新的環境,取得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成坤.高校構建新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8):44-46.

篇(4)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指導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就業不僅是高校自身的問題,也是復雜的社會問題。造成地方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畢業生就業意向、擇業標準的誤區等思想上的問題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推動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開展,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更好地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地方院校大學生就業的誤區

1.功利主義的就業思想。當前地方院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主要把求職地點集中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這一方面是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許多大學生缺乏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意識,不愿意到基層、到西部為去工作;另一方面是受改革開放的影響,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能夠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在經濟收入方面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2.社會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淡薄。造成地方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和道德意識淡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與學校教育有著直接關系,地方院校大多不在中心城市,這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大中城市院校的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經濟利益的誘惑,許多大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在求職過程中夸大成績、偽造榮譽證書和英語證書、填寫虛假簡歷等。

3.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當前,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心理偏差。一是由于地方院校許多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目的不明確,對于就業缺乏自信,出現了部分畢業生盲目就業或者不能就業的情況。二是由于部分地方院校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盲目選擇、盲目競爭,對自身的評價不夠準確,往往忽視了自身價值的實現,常常以其他同學或者重點高校大學生的擇業標準來要求自己,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

二、地方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不足

地方院校由于在就業機會、社會認可度方面都與大中城市的高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加強地方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地方院校依然按照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夠重視,人員配備不足,指導者無法集中時間和精力進行就業指導的日常工作,指導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第一,指導者往往注重列舉成功就業的事例,而對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的應對措施談論得比較少;第二,大學生就業講座多注重講大學生如何找到滿意工作,不注重講找不到滿意的工作該怎么辦;第三,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提供的信息多,但缺乏就業觀念方面的教育;第四,多為“臨陣磨槍式”的擇業指導,缺少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就業指導;第五,多為泛泛而談的訓導,缺乏個性化、人性化的指導。

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推動地方院校大學生就業的途徑

針對在地方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強地方院校大學生就業思想教育:

1.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事業觀。當代大學生在就業觀上的偏差,正是不良或不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就業問題上的反映。因此,在就業指導中加強就業觀教育,要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針對部分學生在就業時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置國家需求及社會利益于不顧的錯誤傾向,給予適時引導,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自覺地把個人前途同祖國命運結合起來。具體說來,可通過“兩課”、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報告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情況,正確分析就業形勢,樹立“行行可建功、處處可立業”的就業觀。

2.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由于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地方大學生表現出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日益突出,誠信意識、法制意識淡薄。但在就業過程中,用人單位挑選人才時多以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作為招聘人才的重要標準。因此,在就業指導中,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敬業精神,加強大學生公德心、責任感、職業倫理和敬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其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開設職業道德教育的理論課程,使學生對職業道德形成一定的理性認識,并將專業課程教學與職業道德教育緊密結合,使其融入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中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的機會進行實踐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水平。

3.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大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然而,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一方面往往會出思想松懈,紀律觀念淡薄,甚至違法亂紀的情況;另一方面由于畢業生缺乏社會經驗和法律知識,其自身的合法權益也容易受到侵犯。針對這一情況,第一,高校要通過開設法律基本課程、舉辦法制講座、印發法律宣傳資料等措施來加強對畢業生的法制教育,特別是加強對《勞動法》的宣傳。第二,要進一步完善對畢業生的獎懲制度,嚴格的紀律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篇(5)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在高校擴招、就業制度改革和畢業生逐年增加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總體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大學生就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也隨之產生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

1 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存在問題

1.1 從自身來講,大學生就業困難源于缺乏對就業觀念的正確認識。盡管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所認識,但大學生還是普遍對職業有過高的期望值,加之大學生在多數情況下對自身的情況缺乏客觀的認識,不能對自己做出合理的評價。因此,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首先要從自身思想上有所轉變。另外,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知識參差不齊也是影響其就業的重要因素。

1.2 從學校方面來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諸多問題。就業指導工作在當前高校的教學任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而當前部分高校缺乏應有的就業指導或者就業指導不到位等問題:表現為高校教學工作中實踐環節相對不足造成學生實踐技能相對較弱;高校人才評價體系和機制有待改革;學生的就業課程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這都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因素。

1.3社會環境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具有較大影響。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夠發達,產業結構發展不夠平衡等一系列的因素都加大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這就需要社會引起足夠的重視,要把大學生就業工作落到實處,真正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為大學生就業工作起到應有的作用。

2 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對策分析

2.1高校大學生要從根本上扭轉就業觀念,培養科學合理的就業意識。在就業觀念的培養上,既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嚴峻的就業形勢,也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太大的壓力導致其對未來工作產生消極情緒。要使學生充分地認識自身狀況,理性地分析社會需要,培養學生科學合理的就業觀念是落實就業指導工作的首要任務。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和把握,需要對社會環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在就業過程中部分大學生依賴社會關系或是學校等方面因素,而忽視自身能力去選擇適合的崗位和職業,不能靠自己的真實能力來解決問題。因此,大學生要對自己的綜合素質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要樹立符合自己、符合社會市場、符合就業的擇業觀,實現多元化就業過程。同時,大學生還要對自身有一個科學的、系統的評價,對就業環境客觀分析,對自身的能力進行綜合評估,正確認識自己,確定好自己的職業方向,并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優缺點等因素進行就業。

2.2高校應在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上起主導作用。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高等教育是實現學生從學校向社會轉換的過渡階段。它通過系統的、全面的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來培養、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高校在對人才進行培養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社會需要,要把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定位同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充分考慮到自身優劣勢和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形成并逐步完善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好的指導和幫助。

高校還必須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對學校的專業課程內容不斷進行優化處理,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保證人才培養工作高效率開展和實施。為大學生提優質的就業服務,大力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為大學生不斷取得進步更好地為將來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做好必要的準備。

2.3在高校就業形勢普遍嚴峻的情況下,社會要加強責任意識。教育、人事、勞動保障等相關的主管部門,應當加大對高校的監管力度,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責任和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適應性。這就要求整個社會充分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積極搭建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平臺,以多種形式、多種渠道來參與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體系的建設,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政策支持。

高校大學生就業是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針對當前大學生所處的就業環境和就業形勢,從社會、高校以及大學生自身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尋找問題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構建以學生就業為主體、各方面通力協作、全方位齊抓共管、立體化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

參考文獻

[1]肖強.高校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探析[J].福建: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篇(6)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7-0144-02

一、豫南??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的田野考察

人類學由最初以研究異民族及其文化為特色,隨著人類學研究范圍的推廣,人們開始用同樣的方法研究自身民族和文化。豫南??大學實際上就是研究者自身文化的所在地,研究者研究自身的文化與大學生就業。

(一)豫南??大學概況

豫南??大學是河南省重點建設的本科師范院校之一,坐落在信陽市賢山北麓、桿之濱,被譽為“河南省最美的校園”“中國最美的大學之一”。學校自1975年創建以來,逐步發展壯大。目前,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教師教育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擁有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和河南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是河南省本科高校中唯一連續兩次獲“全國文明單位”的高校。

(二)豫南??大學生源情況

2013年,學校在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招收本科生5 702人,其中,省外801人,省內4 901人;招生專業57個。生源成績全部在該省二本分數線以上。新生報到率98.33%[1]。

(三)豫南??大學生就業現狀

2013年,學校應屆畢業生5 153人,獲得畢業資格的學生5 079人,畢業率98.6%;授予學士學位的學生5 050人,學士學位授予率98%。2013年,學校應屆畢業生5 153人,各專業參加考研并被錄取的人數為1 066人,考研錄取率20.68%。近年來,豫南??大學就業質量進一步優化,2013年,本科畢業生5 153人,初次就業人數3 146人,初次就業率達81.74%;考研錄取率達20.68% [1]。

學校大力加強大學生自主創業平臺建設,投入專項資金建設成1 500 m2的就業創業教育大廳和200m2高標準的創業孵化基地,全力扶持大學生就業創業。通過實行創新創業學分制度、設立大學生創業獎勵基金、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舉辦創業指導系列講座和大學生創業培訓班、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研究等措施,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二、豫南??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深描”

闡釋人類學關注文化符號的破譯和對文化行為的深描及闡釋。《理性與文化之間》是典型的闡釋人類學的深描之作,它有共時的研究,也有歷史解讀;它具有社區情境,也有理論范式。格爾茲強調:一種立場――土著的眼光,一種認知視野――地方性知識,一種符號手段――深描。深描注重描寫的情境化,微觀而深入,要求有長期的社區參與觀察、歷時和共時研究。基于人類學“深描”對高師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原因進行剖析。

(一)高校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

擴招帶來的不僅是教學質量的下降,而且基礎設施也跟不上。1999年,北大擴招致使宿舍緊張,有些學生需要自己解決住宿問題。2002年,北京教育委員會對50所學院做了一項調查,65%的學校由于教師資源短缺沒有能力繼續擴招,86%的學校是因為硬件的短缺和資金匱乏。

擴招后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收到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他們面臨的明顯問題是工資低和就業難的問題。除就業的需求量巨大外,教學質量不斷下降,各專業的設置和課程結構的安排不盡合理都是擴招帶來的問題,而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則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二)人才培養模式單一

高校擴招以后,大學生的素質普遍降低。高師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一樣,而“自我教育是學校教育中極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2]。缺乏特色的學校無法保證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一定競爭實力的人才。如果教師僅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培養出來的學生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不利于日后對其他學科知識的遷移,在以后的就業競爭中也不會占據優勢。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而高師院校傳授的教學內容存在知識面不夠寬廣和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等問題,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這樣就不利于高師院校的畢業生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三)畢業生就業觀念滯后

當今大學生就業呈現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高師院校的畢業生表現得尤為明顯,他們都想到條件好的縣、市級學校就業,而不愿到鄉鎮、特別是村里教學。許多畢業生對工作和薪酬的期望值高,出現追求“大城市、大企業、薪資高、待遇好”的現象。盡管政府機構和大中型企業的競爭是如此激烈,但只有較少的畢業生選擇去人才需求量大的小企業中去就業。高師院校的教育學畢業生必須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畢業生必須客觀地認識自我,合理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

(四)教師資格證“國考”帶來的挑戰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師資格認證考試不再由地方組織,將首次實現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證實行“國考”將剝奪師范類學生原本能直接被認定教師資格的“免考權”,使其和非師范生一樣統一納入考試范圍。只要擁有教師資格證就可以應聘教師崗位,使高師院校畢業生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

三、高師院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對策思考

人類學功能主義認為,社會各部分就如自然和生理機能的各部分一樣,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一部分出問題都會對其他部分和整體產生影響。為了使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較順利就業,基于地方高師院校大學生實際,需要采取依靠政府的扶持、學校的改革和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自覺及其通力合作。

(一)完善自主擇業制度和法規:基于國家的思考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基本上是“雙向選擇、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已經基本失去其作用,但是自主擇業配套的制度體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沒有建立起來,于是出現了社會資本的替代制度真空,地方性法律法規往往帶有區域保護主義,維護區域權益,用人單位鉆法律漏洞,不法分子違法犯罪等影響了社會的穩定。”[3]

當人力資源市場遇到一些人為的設置而進入壁壘,國家應該頒布和實施相應的法律進行有效干預和制止。2008 年1 月1 日實施的意在促進就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呈現出概念界定和判定標準不夠清晰、法律責任和救濟不夠明確、實踐性不強等問題。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在2015年4月得到修改,但還存在表述不夠明確等問題,如第60條:“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對本法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建立舉報制度,受理對違反本法行為的舉報,并及時予以核實處理。”只有國家規范相關就業法律法規,才能切實促進就業,實現教育公平。

(二)構建富有特色的培養模式:基于學校的思考

高師院校需要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可采取分流培養方案:一是培養部分“學術型人才”,鼓勵和支持考研考博,以便利于學術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培養部分“師資型人才”,高師院校學生已具備了大量的教育理論知識,為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奠定了知識基礎;三是培養部分“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用型人才”是解決高師院校畢業生就業日趨激烈的競爭境遇的有效措施等。此外,分流培養應該是開設起步早、長期性、階段性、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課,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全程的職業動態。

學校特色的構建不能忽視與外校及企業的聯合。學校應加強與企事業單位保持密切的聯系,學校本來就是為社會和企事業單位等提供人才的基地。大四的實習生可以到與學校聯系密切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另一方面便于加深企事業單位對學生的了解,為以后招聘奠定基礎。

(三)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基于畢業生的思考

師范生畢業步入社會,尋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空間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確的就業觀念是指在就業之前要認真地衡量自己各方面的特點,衡量自己的綜合素質有多高,衡量自己的專業知識有多少、實際操作能力有多強等,根據自身的實際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自己應聘成功的概率,同時也有助于發揮自己的實際潛能。

師范生科學就業觀的樹立應做到:第一,師范生在學好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努力拓展自己的見識和人際關系網。第二,基于嚴峻的就業形勢,要善于抓住就業機會。一有機會就業就要珍惜,即使有些崗位不是自己非常滿意的,但若這個崗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就應積極就業,為以后就業積蓄力量。第三,應積極主動擇業和創業,敢于推銷自己,樹立流動就業觀念,開展終身學習,具有就業競爭觀念。此外,還應樹立就業戰略步驟,剛畢業缺乏就業資本就應“先就業”;積累一定的就業資本后實現“再擇業”;就業資本成熟進行“創業”。三步走戰略不僅能使畢業生擺脫“啃老”的尷尬,也是畢業生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

政府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保障,學校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是大學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條件,正確就業觀念的樹立是大學生充分就業的根本。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4-0078-02

一、目前大學生就業的基本情況

面對全國每年有幾十萬、上百萬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需要實現就業、準確找到適合自己工作崗位的就業問題。多數人發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感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總量還是供不應求,大學生要找個工作并不難。”事實上,從畢業到就業,對于今天的大學生來說,要承受比過去更多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們既不能肆意擴大“大學生就業難”的事實,也不能盲目樂觀“大學生找工作不難”的現狀。為了系統、全面地分析和了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可以從就業人數、就業結果、就業觀念、就業傾向、就業渠道、就業專業、就業學歷、就業服務等方面進行管窺。

1.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漸激烈。隨著高校連續數年的擴招,近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45萬,2004年增加到280萬,而2006年卻增加到413萬。2006年大學畢業生人數是2002年的2.8倍多。大學生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沖擊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穩定機制,造成大學生就業與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矛盾顯現。可見,在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的情況下,大學生就業競爭不斷激烈。

2.就業結果:初次就業率持不斷下降趨勢,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有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平均為70%,其中本科生超過80%,專科生40%。2002年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平均為65%。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響,高校畢業生簽約106萬,簽約率僅為50%,其中研究生約80%,本科生60%,專科生僅為30%[1]。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持不斷下降趨勢。

3.就業觀念:(1)就業方式的非理性。由于受傳統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的影響,多數大學畢業生面對競爭日漸激烈的就業環境,難以根據已有的認知經驗正確地選擇各種帶有時代價值和潮流意義的職業觀念系統,茫然之中感到無所適從,甚至表現出一種隨心所欲的非理性心態,一些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唯恐喪失良好的就業機遇,但面對風險,又猶豫不決,裹足不前,唯恐自己一次錯誤的選擇造成終身遺憾。(2)擇業目標的“求穩攀富”。“求穩”是指大學畢業生盲目尋求穩定性較強的職業崗位;“攀富”是指大學生熱衷于工資高、津貼高、待遇高、地位高的職業崗位。顯然,大學畢業生求穩攀富的擇業觀念有悖于人力資源的公平公開的配置方式和合理有序的流動過程。(3)就業價值的“個人主義”。經濟體制轉型使一些大學生服務人民、貢獻社會的心理防線日益崩潰,強調個體權力、權益維護的市場經濟使其陷入本位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誤區。(4)就業過程的“盲目隨意”。一些大學生對就業程序一知半解,對用人單位的招聘過程全然不知,將求職過程簡單地描述為“遞簡歷、答問題”,甚至將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同視之,誤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能順利找到理想工作。

4.就業傾向:多數人希望到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的大城市就業。2003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及一些中心城市對畢業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區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邊遠省區及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需求仍不足。越來越多的學生把就業區域限定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由此造成眾人同擠“獨木橋”現象非常嚴重,擠不上的學生對其他地區崗位則“不屑一顧”。在被調查的畢業生中,選擇大中城市的占44.7%,到縣城的占20.2%,到鄉鎮和農村的分別占7.7%和0.9%,還有26.6%的畢業生表示對地點沒有特別要求,而已經就業的畢業生中到大、中城市就業的比例達到76.6%[2]。

5.就業渠道:以參加就業招聘會為主。有調查顯示,在當前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方式中,參加招聘占51.1%,電話聯系占17.1%,發E-mail占15.1%,郵寄簡歷占14.1%,登門拜訪占10.0%。大學生就業可以尋求的最主要的資源是招聘會(28.9%)、學校和老師(26.1%)以及家庭的力量(24.7%);而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絡(9.1%)、同學與朋友(6.6%)、社會中介機構(2.0%)次之。可見,招聘會在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3]。

6.就業專業:冷熱不均,需求有別。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國家對能源新技術、新材料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投資力度加大。與此同時,社會對跟這些技術領域相關專業的需求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例如,計算機類、通訊類、電子、機械、自動化等專業的需求量較大,而數學、物理等理科基礎理論專業和文學、哲學等文科基礎理論專業的需求量較少。

7.就業學歷:本科學歷基本持平,專科學歷就業較難。研究生教育的擴招直接帶來了研究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加大了本科生就業的競爭程度,提高了專科生就業的難度。實際中,一些用人單位不顧及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盲目提高對從業者的學歷要求,排斥專科畢業生,使諸多素質優秀、實踐技能較高的專科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困境。這不僅造成了單位人才結構的失衡,而且也導致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8.就業服務:學校就業指導開展時間較晚。大學四年級的最后一個學期可以說是大學畢業生最為緊張的一個學期。大學畢業生既要參加實習,又要準備畢業論文,還要聯系工作單位。然而,多數學校卻將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安排在大學四年級的最后一個學期。這無疑造成了學生實習、畢業論文準備與就業之間的相互沖突。

二、目前大學生就業現狀出現的原因

針對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理論界和學術界已經有過專門研究,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調整“快”與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慢”之間的矛盾。“十一五”期間是中國勞動力增長和供給的高峰時期,大學生就業和全社會就業兩股大潮匯集成規模宏大的就業潮流,沖擊著勞動力就業市場。與社會勞動力需求量相比,大學生數量還未達到供過于求的格局。導致大學生就業現狀不容樂觀的原因,不僅僅是擴招所致,更主要在于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節拍落后于產業結構調整速度。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生成了眾多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在這些新理念、新思想的感召下,國內多數高等學校緊緊圍繞高等學校改革的方向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討論和孜孜以求的探索,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大大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但改革的力度并沒有觸及到高等教育的神經末端,整體上看,高等學校內部結構與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產業結構之間的生態鏈接依然薄弱,高等學校內部結構各組分之間互相牽扯、互相妨害的情況仍比較嚴重,集中表現為專業結構狹隘、課程結構呆板、隊伍結構失調、組織結構臃腫等方面。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滯后直接導致人才培養模式的守舊,造成大學生理論知識涉獵面過窄,知識整合能力偏弱,工作經驗不足,實踐創新能力較低等。面對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具備一定工作經驗”的從業要求,多數大學生會遭到用人單位的拒絕。

2.就業政策的制定與落實之間的矛盾。近年來,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對企業跨地區聘用的高校畢業生,省會及省會以下城市取消落戶限制、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這些政策無疑對促進大學生就業具有積極意義。然而,由于地方保護主義根深蒂固,戶籍準入和管理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檔案在地方和各城市間不能自由流動,缺乏畢業生人才服務機構;由于不能及時化解日漸增多的就業畢業生,加之常設性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缺失,各種人才市場和中介機構規范化管理的淡薄,進而造成一些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性人才招聘活動的出現[4]。這樣就使得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制度的良好初衷與預設目標大打折扣,反而不利于就業機制的完善、就業指導政策的落實、就業市場的優化、就業信息的透明以及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

3.大學生就業心態與就業制度改革之間的矛盾。雙向選擇就業模式的實施,調動了學校辦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能動性。然而面對從過去社會精英身份向普通勞動者身份的快速轉換,多數大學畢業生沉浸在身份轉變的苦惱之中,而沒有及時地調整就業心態,轉變就業觀念,在心理上也承受了無比巨大的壓力。在教育經濟學的理論視閾中,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徑,而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的物質基礎 [5]。教育層次越高,教育產品的生產周期相對越長,需要的個人教育投資越多,付出的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也就越大。個人教育投資無論是消費意義上的判斷,還是生產意義上的認識,或是消費生產兼容意義上的界定,都具有一定的對象指向性,即個人或家庭是教育投資行為的實施者。高等教育學費作為個人教育投資的主要內容,已從1989年最初的100元~200元漲到了如今的5 000元~10 000元不等。有統計資料顯示,現在的大學學費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長了4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3倍,大學學費的漲幅幾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長。面對高等教育學費逐年的持續攀升,多數家庭雖顯得力不從心,但為了獲得預期的高等教育產出――兒女成才,多數家庭都盡全力甚至舉債供子女讀大學。

當“希望子女畢業順利就業,謀求高收入工作”的美好期望與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社會事實發生沖突、碰撞之時,對于熱衷于高等教育投資的大多數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一些大學畢業生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現狀,既幻想回到上大學就有鐵飯碗的時代,又希望得到社會精英的評價;既向往高收入、高福利的工作的獲得,又苦惱于緊張的就業環境。多重就業心理的交織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轉變的滯后。

參考文獻:

[1]王建英,鄒清.淺談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0,(3):77-80.

[2]金喜在,朱志強.中國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5,(1):17-20.

篇(8)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加速,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一項現實而緊迫的社會問題,面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其不僅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就業與高校的生存和發展,更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創新高校貧困生就業工作,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內涵及構成要素

1.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內涵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是指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戰勝競爭對手、找到適合才能發揮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即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能力。

2.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構成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要素包括知識結構、心理素質、表達能力、反應能力、氣質修養。其中,知識結構是基礎。只有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求職者才會顯得“有內涵”。心理素質是否過硬,已越來越成為“雙向選擇”成與敗的關鍵。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機。

二、新時期影響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1.外在原因

(1)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由于近幾年的高校擴招,高校規模在短短幾年內成倍增長,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享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學生數量的增加,使大學生不再是稀缺人才,畢業生的質量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大學生就業將會越來越難。2009年我國有611萬大學畢業生,比2008年增加52萬。此外,截止到2008年,尚有150萬已經畢業的大學生沒有找到工作,他們將和應屆畢業生一起尋找就業機會,這使得大學生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

(2)高校與社會供需結構性矛盾加劇。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具有轉型性和結構性的特點,大學生就業受供求總量、制度架構、個人就業意愿和行為、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等眾多因素影響,而結構性供需矛盾這一因素尤為突出,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目前,盡管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和待業大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出現了大學生找工作難現象,但與之相對,社會上很多用人單位卻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屢屢出現“有工作無人干、有崗位無人去”的怪現象。

2.內在原因

(1)擇業觀念陳舊落后。很多大學畢業生認為大學畢業了就一定要去事業單位、行政機關,認為只有這樣才有依靠,對于所在工作城市的選擇也是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大多數貧困生都有迫切改變家庭貧困落后狀況的需求,所以貧困生在選擇工作時,大多數學生認為要去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即使在一個小地方有再好的發展前途也不去。還有的學生家長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必須要找個離家很近的工作單位,方便了家長對學生的幫助,也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缺乏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缺乏自主創業的意識和精神。

(2)就業期望值過高。對于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畢業生來說,找到理想中的工作為最終目標。有的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在校成績優異,很多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有過勤工助學的工作經驗,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有著更高的期望和憧憬,他們希望一畢業就一定要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單位,挑個容易做的事兒去干,還要工資高一點、待遇好一點,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已。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導致許多自命不凡的大學生在其他學生已經紛紛就業的時候,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一部分畢業生好高騖遠,理想與現實脫鉤,過高地估計自己,沒畢業之前總是認為自己干什么都行,但往往實際能力卻不盡人意。

(3)資源相對匱乏。貧困生經濟的貧困使他們承擔了巨大的求學壓力,本應該和其他學生一樣享有同等發展的機會,但在大學,除了經濟條件外,貧困生還在許多方面無法和其他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比如由于家庭條件的不同,貧困生基本上沒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英語運用能力、電腦操作、手機使用、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這些技能在現實的求職過程中都會發揮很大的作用,但這些技能的缺失又將使他們失去一些與同齡人競爭就業的機會。

(4)就業心理壓力大。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和家庭,每個人的社會背景和家庭經濟條件不一樣,貧困生由于各種因素的局限性導致綜合素質低,從而在求職處于弱勢,又缺乏各方面鍛煉,興趣面窄,也無特長。一部分貧困生經歷了家庭貧苦的磨練,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變壓力為動力,在校期間表現積極樂觀,對前途充滿信心,愿意到基層、到邊遠地方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遠大理想;而另一部分貧困生則由于家庭貧寒,使他們存在消極自卑心理,因為沒有經濟基礎,沒有廣大的社會關系網,在學校也沒有尚佳的表現,在強大的就業壓力面前顯得那么力不從心,不能正確的看待就業競爭。

三、新時期提升貧困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途徑

1.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值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社會問題。加強就業形勢與政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學校應該通過各種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政策的宣講和就業形勢的教育,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設專門的就業指導課,向貧困生們講清當前面臨的嚴峻就業形勢以及原因,讓學生學會如何就業,掌握技巧;引導學生樹立就業地區多元化的思想觀念,教育貧困生正確為自己定位,不能夠好高騖遠,要擺脫就業一定要在大城市的思想,應該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能夠發揮專業特長的工作崗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低工資及各類基層工作,引導并鼓勵貧困學生先就業、后擇業、再立業的觀念。

2.堅定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在就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仍然有大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中的工作,這部分學生都能擺正心態,正確的給自己定位,并且始終認為只有德才兼備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比方說,面臨畢業,可以選擇考研究生、考取國家公務員、參加事業單位考試、考取雙學位、還可以出國深造等等,同時也可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軍報效祖國,到最需要大學生的基層、農村和西部去,當村官,還可以自主創業等等。只要改變就業觀念,就業崗位就在眼前。

3.培養綜合素質,提高求職競爭力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除了觀察大學生的在校表現外,也會看學生的綜合素質,僅靠單一的專業知識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大學生要成為既懂專業基礎知識又通覽各方面知識的復合人才。因此,貧困生在校期間要認真學習,不斷優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積極參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培養自身綜合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4.加強就業心理素質教育,破除心理障礙,提高就業競爭力

首先,根據貧困大學生的種種心態,結合他們的思想實際和接受能力,給予正確的引導,針對因就業方式改變、就業競爭激烈而給學生帶來的壓力、憂慮、恐懼等情緒,通過談話等形式的交流和溝通,及時關注他們的心理動態,要幫助他們做好心理疏導,建立克服困難的勇氣、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其次,教會學生如何對待壓力,讓他們明白壓力并非來自外部環境,而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壓力,以壓力激勵自己去積極進行就業選擇,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迎接未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管明清.當前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0,(28).

[2]馬遠.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23).

[3]高凡茜.大學生就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3)

[4]何海燕.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8,(3).

篇(9)

【中圖分類號】G640

基金項目:防災科技學院教研教改項目(2013B27);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311775023)

引言

就業力(employability)這一概念大約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又稱做可雇傭能力[1,2]。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就業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變化的能力[3]。但是,不同發展時期,就業力的內涵和研究視角各異。從時間上劃分,大致有以下幾個階段[1]: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業力主要關注下層民眾的就業態度與形象,并有政府干預,以實現充分就業目標;到70年代,致力于政策層面的宏觀研究;80年代,轉移到公司或者組織層面,研究員工管理組織的彈性以及人力資源的最優化使用;90年代直至現在,就業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個人層面,如何提升個人的就業競爭力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主要對象。

防災科技學院是以防震減災為特色的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我院于2008年開始設立大學生創新項目以來,批準立項148項,目前已有63項通過驗收,累計培養大學生達到500余人。為了研究和總結大學生創新項目對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影響,對我院參加大學生創新項目并且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了側重于就業和考研情況的問卷調查。大學生的核心就業力主要由四項能力構成:基本工作能力、持續學習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尋找職業能力[4]。調查圍繞對這四項能力的影響,進而分析對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作用。

1.對基本工作能力的培養

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大量畢業生被“拋上社會”,雖然我國近幾年總的就業崗位數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是,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越來越不樂觀。麥可思《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本科畢業生還是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5]。這說明基本工作能力較低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和任職發展的主要原因。防災科技學院作為新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培養大學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有多種途徑,其中實踐、實習活動尤為重要。大學生創新項目就是很好的實踐活動。通過參加這項活動,尤其對那些克服各種困難,成功完成預期目標的學生來說,許多基本工作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為參加創新項目后,一些基本工作能力是否有提高的調查結果。

2.對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

上大學關鍵是要學會學習,即掌握一種自主學習、自我學習的能力。部分大學生學習能力不強,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學生在參加創新項目時遇到的許多問題,跟學習能力低有關。例如,確定研究題目后,不知如何開始,即不懂研究流程或不掌握研究方法。文獻搜索和閱讀能力、撰寫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的水平極低。造成以上現象跟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和培養模式有很大關系。我國高校傳統的教學方式只重視傳授書本知識,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引導。

創新項目實際是一個完整的研究過程,通過參加創新項目,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系統的訓練。參加創新項目的多為二、三年級的本科生,他們需要學習的課程很多,很多專業課程甚至公共課程正在開設或者還沒有開設,相關知識還沒有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體系,因此他們需要具有很強的獨立學習、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調查發現:97.1%的學生認為參加創新項目后掌握了更規范的研究方法;百分之百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文獻搜索和閱讀能力有提高;95.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論文寫作技巧和規范有提高。許多教師反映,指導參加過創新項目學生的畢業論文,明顯比指導其他學生容易且效果好。

3.對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包含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創新技能。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突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積極探索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途徑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競爭的不斷加劇,用人單位越來越認識到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學生對創新項目與就業、創業的關系調查情況。需要注意,我們調查的對象都已經畢業,并且都參加過創新項目,他們的認識與在校學生、與未參加創新項目學生的認識肯定有差異。可以看出,參加過創新項目的學生普遍認為創新項目訓練和就業、創業的關系密切。

調查發現,參加創新項目最重要的影響是喚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國家、社會和學校都在提倡創新,大學生們雖然對這個詞語很熟悉,但對它的理解很不到位,有很多認識上的誤區。

4.尋找職業能力

可以通過多種能力的培養,來提高大學生的求職技能。我院參加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學生,普遍認為與求職相關的技能,如溝通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團隊意識等等,均得到提高。并且一部分學生調整擇業心態,改變了不合理的預期。14.3%的大學生認為參加創新項目后,自己的就業觀念有很大改變,40.0%學生的就業觀念有改變。一些學生還在參加完創新項目后,制定了清晰的、與自己能力、特長相匹配的職業生涯規劃。

5.結論

綜上,對參加創新項目的大學生來說,構成核心就業力的基本工作能力、持續學習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和尋找職業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說,大學生創新項目是一個培養優秀創新人才的良好機會。對很多本科生來說,他們缺的正是這種機會,這是讓他們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或是探求某項發現或發明的機會。大學生把握好這個機會能夠最大程度地鍛煉自己,豐富和充實自己寶貴的四年求學時光,為自己成才贏得更多就業機會。當然,我院的大學生創新項目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相信通過不斷完善項目運行管理機制,大學生創新項目在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進而為大學生就業力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149-02

引言

2012年11月29日,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概念,遠見卓識地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使命。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不斷深入時期,不同社會思潮的洗禮與浸染,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加之家庭環境、個體身心發展的差異,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中國夢視域下,根據社會形勢的變化,抓好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引導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就業價值觀,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與進步,而且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

一、中國夢與大學生就業價值觀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大學生就業是青年一代實現職業理想的重要途徑,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證。就業價值觀,是人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在就業過程中自覺地將個人的人生目標、人生態度與職業選擇相結合而表現出來的對職業的認識以及對職業目標的向往與追求。就業價值觀與人生觀、世界觀緊密相連,與理想、信念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理想狀態下,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應當既符合個人發展需要,又符合國家宏觀政策和社會發展需求。就業價值觀引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而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引導教育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作為時下談論的熱點話題,“中國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統一,是民族夢和個人夢的統一,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偉愿景。正如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提到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是我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大學生是實現 “中國夢” 的重要后備力量,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引導,既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實現“中國夢”的迫切要求,二者是相輔相成、密切統一的關系。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的問題

1.就業期望值偏高。大學生應根據自身專業知識結構和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合理選擇就業崗位。但當前的現實情況是,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存在著一定脫離實際的傾向,不能客觀認識自己,就業期望值偏高。他們過分追求物質利益,在選擇就業崗位時往往趨向于高薪資水平、高社會地位(如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工作環境好的熱門工作,而不愿意從事那些臟、累、苦、險以及被認為有失體面的普通、低工資崗位。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如果大學生不能給自身一個準確定位,就業必然會陷入一定的困境。

2.功利化傾向嚴重。隨著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很多大學生在確定自己的職業理想時,過于注重自我價值與自我發展的實現,表現出一定的功利化傾向。一方面,拜金主義盛行,將薪酬高低作為求職的首要因素,只考慮自我需要和未來發展,而忽視了社會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多數畢業生還是向往在大中城市就業,邊遠地區、基層單位人才難招、難留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功利化傾向已經嚴重影響了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實現,更可能影響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

3.存在較強的盲目從眾和攀比心理。目前全國絕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多數大學生仍缺乏足夠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尚未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以及對自身就業和發展的重大意義,對未來比較茫然,就業目標模糊不清。這導致大學生在就業時存在較強的盲目從眾和攀比心理,沒有認真考慮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職業以及自身能力和興趣,無法清醒認識自己的就業方向和求職目標。盲目以“大家認可”為標準,而非以“適合自己”為標準,最終將導致以后的發展受限,制約大學生社會價值最大化的實現。有些大學生看到條件不如自己的同學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心理不平衡,自己就非得找一個更好的單位不可,否則就會覺得很沒面子。“高不成低不就”,往往錯過了就業的最佳時機。

4.依賴性強,缺乏誠信。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大學生希望依靠學校或家庭以及社會關系實現就業。這反映了當前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首先不是自主就業,而是依靠學校和家庭,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借助學校和老師的推薦,通過參加校園招聘會等形式,有40%左右的學生最終通過學校實現就業。與此同時,靠拉關系走后門就業已成為一種影響就業公平的不良途徑,這將錯誤地引導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

此外,為了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一些大學生通過虛構學生干部和社會實踐經歷,偽造各類等級考試證書和榮譽證書,篡改學生成績和排名等手段以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很多學生求職心切且缺乏必要的職業定位思考,在簽署就業協議時缺乏信用意識,在遇到更好就業單位后隨意違約,絲毫不考慮用人單位利益和學校聲譽,使后續畢業生就業工作受到很大沖擊。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誠信缺失現象,既擾亂了正常的就業秩序,也制約了大學生正確就業價值觀的形成。

三、中國夢視域下加強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引導的對策建議

就業價值觀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就業目標和就業方向,進而影響其以后的發展道路。要針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變化的特點,在中國夢思想指引下,積極探索采取多種措施,發揮政府、高校和大學生家庭的合力作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能力,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

1.政府加強宏觀指導,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政府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一方面,出臺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大學生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支持創辦小型企業,進一步拓寬就業領域和就業渠道。另一方面,規范就業市場,優化就業環境,掃除就業障礙,促進就業公平,為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2.高校加強思想引導,把中國夢偉大理想作為就業價值觀教育的基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作為承擔大學生培養任務的高校,應順應時代變化,不斷豐富兩課內容,把中國夢的偉大理想作為就業價值觀教育的基礎。通過開展中國夢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和遠大的職業發展目標,把個人價值的實現同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秉承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主動投身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深化教育改革,進一步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教育,做好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工作。低年級學生側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就業創業主體意識的培養;高年級學生側重于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通過貫穿整個大學生活的就業及創新創業教育,幫助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傳授面試技巧,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3.重視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壓力除來自學校和社會外,家庭的就業期望值過高也會給大學生造成心理負擔。部分家長靠找關系等非正常化渠道幫助子女就業,則會導致大學生獨立意識缺失以及錯誤就業價值觀的產生。因此,家庭一方面要關注當前的就業形勢,轉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觀念,降低對子女的就業期望,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營造寬松的家庭環境,減輕畢業生就業壓力。另一方面,家長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注重對子女情商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培養其服務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子女的就業少干預、多指導,不當“保姆”,鼓勵子女自主擇業,自主創業。

4.大學生加強自我調適,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能力。作為就業主體,大學生要努力加強自我調適,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轉變就業觀念,摒棄攀比、從眾心理,合理確立就業期望。堅持正確的就業價值取向,把“個人夢”和“中國夢”結合起來,個人發展同國家需要緊密結合,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未來職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加強社會實踐,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就業心理素質,為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潘昌偉,高亮,馬曉君.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核心與基礎[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2-14.

上一篇: 監事辭職信 下一篇: 小學體育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丁香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 在线观看日韩成人Av | 午夜电影久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放 |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三区蜜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