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素養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11 07:34: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師素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師素養論文

篇(1)

作者:尹紅領 單位: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充分認識“三平精神”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展示了河南人民在指導思想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追求,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追求,對實現中原崛起美好前景的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體現了河南人民滿腔愛國熱情與務實創新的結合、日常工作穩步推進與激情張揚個性的結合。“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突出了廣大干部群眾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勇于擔當、攻克難關的精神境界,蘊藏著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把“三平精神”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和日常表現,努力做好每一個平凡的工作,忠誠履職,攻堅克難,不斷開創工作和美好生活的新局面。“三平精神”是新時期河南精神的高度凝練和生動展現到2020年,把河南努力建設成為農業先進、工業發達、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的新河南,實現中原崛起,是全體河南人的期盼。中原崛起,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硬實力,還需要能凝聚力量、振奮精神的精神軟實力。自古以來,為了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中原兒女孜孜以求,培養歷練了河南人吃苦耐勞、樸實肯干、勇于擔當的精神品質。“三平精神”就是中原文化優秀內涵的傳承,是河南精神內核的發揚光大。既與河南人民特有的愚公移山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一脈相承,又集中展示了新時期河南人求真務實、不懈奮斗、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是新世紀、新時期河南精神的高度凝練和生動展現。教育是基礎,教育是未來,教育是民生。教育事關河南崛起的大局和長遠。當前我省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關鍵時期,要認真破解“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質量怎么保,學校怎么辦”的難題,就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弘揚包括“三平精神”在內的河南精神,才能推動我省從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從人力資源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邁進,強力支撐中原崛起、河南振興。“三平精神”激勵著廣大教師鑄就高尚師德在《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中講道:“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建設中原經濟區實現河南崛起的過程中,更需要一種“精神”。“三平精神”正是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精神。“三平精神”既是教師理想信念、生活態度、工作責任的充分體現,也是對教師品質修養、情操風范、思想境界的內在要求。“三平精神”,體現了教師所應具有的工作熱情和拼命精神,道出了教師不平凡的平凡人生,呈現著教師不懈努力的精氣神,體現了教師敢于擔當的歷史使命,促使廣大普普通通的教師,踏踏實實,不畏艱難,鑄就塑造人類靈魂的高尚師德。

忠于職守,提升素質,在平凡崗位中爭做“三平教師”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崛起,教師為基。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深刻領悟“三平精神”,必須在教書育人的工作崗位中提升素質、爭做“三平教師”,在思想觀念、專業發展、自我反思機制和工作方法上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1.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觀念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必須把育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牢固樹立德育為先的思想觀念。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廣大教師應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2.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是要經歷由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專業人員的發展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不斷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過程,是教師個體對職業發展目標的設想和努力,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包括:專業理想,專業知能,教育智慧。教師專業理想,主要包括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它解決專業服務的方向問題。教師專業知能,是指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它解決“用什么服務”的問題,包括知識結構,即科學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科學知識等;專業技能與專業能力,即良好的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與反思能力、創新能力、信息素養等。教育智慧,是教師運用其所積累的全部綜合知識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判斷和解決的能力,解決“能不能服務”的問題,它是建立在前二者的基礎上,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伴隨著平凡的崗位、平靜的心態和平常的生活發展起來的,教師的專業發展則能促進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不斷提高,推動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3.建立教師的“溝通———反思———建構”機制溝通是指為了實現預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特定個人或群體間傳遞,并且達成共同協議的過程。它是自身知識能力、表達能力、行為能力的發揮。溝通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一是信息發送者應清晰地表達信息的內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正確理解;二是信息發送者重視信息接收者的反應并根據其反應及時修正信息的傳遞,避免不必要的誤解。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學生家長之間的信息交流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況,做到因材施教,關愛每一名學生;教師之間也要加強交流溝通,才能取長補短。反思,正如黑格爾所言:反思以思想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其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指對客觀事物的思維和思考,另一方面是指對自身的思想和思考進行再思考。它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和校正糾偏式思維,是人對客觀世界進行能動反應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必須不斷反思自己對學生的一切言行,反思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方式,立足加強自我修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才能有長足進步。建構,包括兩方面的建構,一是人的認識結構的建構,指人的認識結構的建立或構造的過程;二是人的認識觀念的建構,指人在思維中對客體信息的建構或重建的過程。認識結構,是自身由各種認識能力要素所組成的結構;認識觀念的結構,是主體憑借在大腦中形成的認識結構,對所獲取的信息在選擇、加工、改造的基礎上,按照正確反映客體的要求把這些信息在大腦中重新組合為觀念信息系統的過程。教師應立足有效的交流溝通和自我反思,不斷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知識結構,才能培養出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教育能力。在“溝通———反思———建構”機制中,溝通是反思和建構的前提,反思具有批判性,建構則具有建設性,這三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和循環上升式發展,促使教師完成教育教學工作、認識事物規律、解決學生問題等活動。同時,教師通過建構起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來指導自己的日常工作,推動工作順利、有序、高效進行。4.深刻把握“三具兩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三具兩基一抓手”是在工作實踐中得出的真知灼見,是破解教育教學發展難題的一種有效方法,更是教書育人的有效策略。“三具”,就是做任何學生工作一具體就突破、一具體就深入、一具體就落實;“兩基”,就是切實抓好班級基層、打好知識能力基礎;“一抓手”,就是把實施(活動)項目帶動作為各項教育工作的總抓手。學生無小事。做學生工作,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必須遇到困難要突破,觀察學生的思想和舉止要深入,使學生工作覆蓋照顧到每一名學生。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過分在意分數的高低。做學生工作,更加注重身教,更加注重通過活動來鍛煉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篇(2)

關于信陽市南灣地區小學教師的信息能力現狀的調查包括在日常教學中制作教案的形式,上課使用的課件是否自己制作,能操作的教學媒體,會使用的工具軟件,能否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五個問題。

1、在日常教學中制作教案的形式。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案有紙質教案和電子教案,通過教師使用教案的形式可以看出教師對計算機的使用情況。從調查可以看出,有57.9%的小學教師以紙質教案為主,少量使用電子教案,有30.08%的小學教師用紙質教案,說明電子教案的使用率不高。

2、上課使用的課件是否自己制作。教師日常使用的課件有自己利用編輯工具制作的,這種課件在制作的過程中融入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但是這種方法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也有教師從教育信息平臺下載進行加工的,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借鑒他人課件的優點,但是目前優質的教學課件較少。調查表明:50.6%的小學教師從網絡上下載并修改,這樣既融合了自己的思路,又借鑒了他人課件的優點,還能節省大量的時間。

3、能操作的教學媒體。教學媒體包括傳統教學媒體和現代教學媒體。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不但會使用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這樣的傳統教學媒體,而且還會使用計算機這樣的現代教學媒體。

4、會使用的工具軟件。通過調查可以看出,90%的小學教師會使用Word,55.8%的小學教師會使用Excel,69.2%的小學教師會使用PowerPoint,說明大多數小學教師辦公處理軟件都應經會使用。而只有25.6%的小學教師會使用Photoshop,35.1%的小學教師會使用Flash,對于網頁制作軟件Frontp-age/Dreamwave和Authorware會使用的教師則更少。

5、能否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調查表明:對于“能否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這個問題,只有62.7%的教師認為還可以,說明部分教師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信陽市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現狀

關于信陽市南灣地區小學教師的信息倫理道德現狀的調查包括對盜版軟件態度、對網上的不良信息的態度、對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壞他人網絡或在網上散發病毒的行為的看法、是否經常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與弊四個問題。

1、對盜版軟件態度。為了節省成本,很多人會使用盜版軟件,這不僅危害了別人的利益,有時候也給自己帶來很多不便。對于盜版軟件態度的調查,有30.3%的小學教師認為便宜經常購買,有66%的中小學教師會偶爾購買,只有3.7%的小學教師反對盜版絕不購買,說明部分小學教師這方面的意識較弱。

2、對網上的不良信息的態度。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網絡環境中到處充斥著不良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毒害人們的身心健康。調查表明:對于網上的不良信息,0.5%的小學教師經常瀏覽,35.6%的小學教師很少瀏覽,59.4%的小學教師從不瀏覽,說明大多數小學教師對于不良信息持抵制態度。

3、對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壞他人網絡和在網上散發病毒的行為的看法。調查表明:對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壞他人網絡或在網上散發病毒的行為,有86.2%的小學教師認為應該嚴厲懲罰,有12.3%的中小學教師認為視情況而定,有1.5%的中小學教師認為有高超技術是能人。說明大多數教師對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壞他人網絡或在網上散發病毒的行為予以堅決抵制,但也有少數教師認識存在偏差,還有待提高認識。

4、是否經常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與弊。互聯網的普遍應用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作為一名教師,有正確引導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經常給學生講述網絡的利弊,告訴學生哪些是道德的、文明的、符合法律規定的,哪些又是不該做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信息道德觀。調查分為三種情況:有55.8%的小學教師偶爾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與弊,有13.7%的小學教師表示從來不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與弊,只有30.50%的中小學教師經常向學生講授互聯網的利弊,說明大多數教師這方面的意識還欠缺。

(三)信陽市南灣地區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現狀

關于信陽市南灣地區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現狀的調查包括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次數、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主要方式、需要培訓的內容、限制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最主要原因四個問題。

1、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次數。這個問題是了解教師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情況,教師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次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教師提升信息素養的積極性。結果顯示:有85.8%的小學教師都參加過信息技術課程培訓,只有14.2%的小學教師從沒接受過培訓。說明大部分小學教師都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但是還有很小一部分教師表現不積極。

2、參加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主要方式。小學教師參加培訓的方式有很多,如,教師講授、小組討論、專家講座等,還可以把多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中小學參加培訓的主要方式是教師講授為主、學員練習為輔,占67.6%,這說明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的方法比較單一。

3、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重點應放在哪里。小學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才能更好的實施多媒體教學或信息化教學。因此,小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必須依靠教師自身的學習以及有關部門組織的培訓活動才能實現。大多數小學教師認為應該以“課件制作技能”為重點,占92.6%,有53.3%的小學教師認為重點應該放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上。說明培訓部門不僅注重教師的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方法,還應該注意提升教師實際的課件制作能力。

二、結論

通過對信陽市南灣風景區及相關縣區的問卷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小學教師有一定的信息素養,信息道德水平比較高,大多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渴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但小學教師的信息意識隨年齡增長呈遞減的趨勢。關于限制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最主要原因這個問題,有74.2%的小學教師認為是缺乏必要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這說明硬件因素已經不是限制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為此,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該高度重視教師信息素養的問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增強信息素養意識,提升信息技能。

(一)加強資源配置和有效管理,形成常態化的保障機制

學校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物質保障,南灣風景區小學信息化資源配置相對落后陳舊且不均衡,校園網絡、多媒體機房和教室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也亟待加強。管理區政府應該增加教育的信息化硬件設施的投資,購置較為先進的信息化軟件系統,均衡學校的資源配置,盡可能地實現學校內部、學校之間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要保證在現有的條件下使各種硬件、軟件通暢運行,真正服務于教學。為此,學校應該注重設施的日常維護和軟件投入,并積極建設資源庫,以促進精品資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政策和評價體系是教師信息素養發展的有效推動力。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師多層面的專業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信息技術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內容要求;二是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為此,建議學校建立各學科教師的新型評價體系,根據學科特點,把信息技術的使用細化到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評價的各個環節中,并開展優質課、優秀課件及優秀研究論文評選活動,以評比促學習,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從資格認證、考核等方面敦促教師提升信息素養。

篇(3)

本文作者:萬曉燕工作單位:鄂州職業大學醫學院

(一)新異性新異性對于研究發展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當過去成為新的過去(當前的未來)時,我們就可以察覺到到新異性的存在”iii,也就是說當未來成為過去時的時候,這個過去的未來對于已經過去的過去來說是新的事物。高職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升后相對于之前的高職教師的專業技能來說是新異性的存在,是教師個體新異性的存在。所有先異性的產生都是以先前的經驗為基礎的,是對過去的符號性存在的發展。高職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也必須遵循這樣的規律,以先前的專業技能為基礎,不能盲目的學習實踐新的技能,提高技能。(二)文化傳遞模型文化傳遞模型有兩種,即單向文化傳遞模型與雙向文化傳遞模型。單向文化傳遞模型認為,發展中的個體,即接受文化的個體,是消極地接受符號建構的意義的。值得注意的是,單向文化傳遞模式強調,傳遞的符號信息是固定的、不能發展的,接受者只是單純的接受,而不能進行主觀意義的建構。處于這種模式的高職教師單純的接受別人給與的提升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只是單純的接受傳遞。雙向文化傳遞模型與單向傳遞模式相比,最主要的區別就是符號意義的接受者積極主動的進行文化的建構,而不是單純的接受符號信息。在雙向文化傳遞模型中,接受者在新異性的建構過程中,不斷把編碼者與解碼者的符號信息進行不斷的交流,實現意義的重新建構。處于這種模型中的高職教師專業素養提升過程中,不斷對新異性進行反思與思考,進行自身意義的建構,不是單純的接受,而是在把編碼信息進行分析之后,進行重新的建構,從而內化成自己的。這種傳播模型在高職教育中是比較理想的文化傳遞模式。(三)個體文化與集體文化個體文化是將個體的心理活動內化的結果,即個體的主觀現象的外化。人的服飾、身體的裝飾等都是個體文化的表現形式。而集體文化一定群體的個體意義系統的外化組成的。因此,個體文化相當于主觀文化;集體文化相當于客觀文化。集體文化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進行符號的交流中形成的,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文化。

教師的專業素養“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面出來的、決定其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iv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扎實的專業知識高職教師的專業知識應該包括教育理論知識、學科知識和技能訓練。只有有教育理論的指導,熟知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相關教育的理論知識,才能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有效的教學;學科背景知識是一個教師勝任教學認為的前提,高職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科知識才能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學;技能方面的能力,是由高職教師教育的教育對象決定的,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高級技能人才,只有將自己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結合起來才能使書本知識活靈活現的展現的學生的面前,才能對學生的實習實訓給予指導。扎實的專業知識,是教師的進行新異性的構建,以及進行信息傳遞的基礎,是不能被忽視的。高職教師面對現代社會的告訴發展,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學的知識,還應該結合當今世界的發展,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二)精深的專業能力專業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學能力、組織能力等。教師只有通過制定教學計劃,通過語言的表達和親身示范,通過有效教學才能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組織能力是教師進行集體教學必須掌握的能力,把學生組織起來,參與到集體教學活動中,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精湛的專業能力是把教師的專業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橋梁。如果教師的專業能力差,學生就會表現出單向傳遞模型的狀態,甚至是達不到,可能上課不會聽講;相反,學生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進行信息的交流,實現符號信息的內化。(三)良好的道德修養高職教師歸根結底的教師,教師就要做到為人師表。高職教師同樣要熱愛自己的崗位、愛護自己的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只有熱愛自己的職業,才能有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崗位上發光發熱;只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才能真正關系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只有具有優秀的個人品質,才能言傳身教,才能起到典范和教育作用。單個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是個體文化的表現之一,作為教師群體中的一員,應力求為這一群體文化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教育觀念落后教育觀對教師行為起指導作用。有些高職教師教育觀念落后,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室成了一言堂,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作用,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積極,或者根本就沒有表現的機會,失去了參與的積極性與樂趣。這容易造成符號的單向傳遞,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很少參與也就很少思考。(二)教師專業技能不夠教師的專業技能于專業知識一樣,是教師專業素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高職院校普遍存重高學歷教師的招聘,把文憑看做老師進門的敲門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普遍存在理論知識精湛,但是與實際聯系較少,學生知識的學習停留在課本。學生在新異性的接受中,沒有先前經驗的基礎,在教師傳授知識過程中呈現單向傳遞模式,很難對老師講授的知識感興趣,或者被動的記憶,與實際不能聯系起來。(三)教學方法單一在高職教育中,甚至是中國的教育中,存在教師教,學生學,教只是老師的事情,教師把課本上的知識和拓展的知識拋給學生,學生能撿多少就多少。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容易對課程失去興趣,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于新異性的接受會受影響,影響教學效果。反之,教學方法的單一也容易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四)科研能力差,科研積極性不高科研能力差,我們不能歸咎于高職教師自身的原因,但也不能忽視高職院校的責任。一方面,高職教師一般把上課看成是唯一的,而忽視了科研能力的培養,很少老師進行教學研究,老師把這一問題歸結于工作壓力大,工作量大,沒時間進行教學科研。教師的個體文化在科研方面呈現消極的態勢,直接影響了教師科研能力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高職教師在高職院校這樣的集體文化中,個體文化會受到集體文化的影響。高職院校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就業上,想法設法為學生的就業鋪路,忽視了教師總體水平的提高,忽視了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

(一)營造教師競相提高專業素養的文化氛圍集體文化對個人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高職教師的專業素養在集體文化的涵化中得到提升。高職院校可以設立激勵機制,鼓勵高職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教師也是高職院校長足發展的動力。就拿教師科研能力來說,高職院校可以針對這一問題,利用獎勵制度,鼓勵老師個人或群體的以院校的名義多從事科研,提升教師科研能力的同時,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二)端正教育觀念,調試教育方式教育觀念是個體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觀念,可以多途徑了解最新的教育觀念,調試自己的教育觀;高職院校也要發揮集體文化的作用,在全院校組織學習最新的教育觀念,也可以做專題的講座。在集體的文化氛圍中,教師的個人文化能得到有效提升,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在爭取的教育觀的指導下,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班級的情況,采用多種形式,比如說參與式,來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形成雙向的文化傳遞模式,使學生能夠在收到符號信息的時候,能夠做到及時的整合,對符號進行重構,反饋給老師。提升課堂的效率,實施有效教學。面對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高職院校可以組織老師互相學習,或者組織高職教師一起研討,或者高職教師可以自發組織討論,互相學習,發揮集體的作用。(三)豐富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前沿發展動向高職教師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隨時都會有新異性的產生,固步自封只能總這個時代落伍。高職教師應該隨時通過網絡或者最新的專業講座了解最新的專業動向;高職院校應該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專業相關的書籍和雜志,為老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專業共享資源;老師也可以成立專業素養提升的交流會或者組織,不定時的召集大家一起討論自己的心得體會,有了這樣的集體氛圍,教師能夠受到集體文化的感染,使大家共同進步。經過以上從文化學的視野分析高職教師專業素養方面的相關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對于人的影響是深遠的,高職院校應該努力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高職教師應該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一切可以提升高職教師專業素養的方法都可以拿來用,只要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自身修養,擔當起社會賦予高職教師的責任與義務。

篇(4)

二、教師要進行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破除滿堂灌的陳舊的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確保基礎理論“必要與夠用”的前提下,不斷調整和更新課程教學內容,增加內容的實效性與操作實踐性比例。由于我國從小學到大學都是采用應試教育的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大多數學生只會死讀書,讀死書,會應試,但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較差。美國大學生的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值得我們借鑒。他們注重加強學術氣氛,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的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教師,不僅要具備現代教學理念,還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開放式、研究式的教學新模式,即教師通過教學研究,進行研究性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研究性的學習,將教師的研究性教學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激活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參與知識構建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達到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目的。

三、對教師知識更新的要求

教師要樹立再教育的觀念。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量迅猛增長,知識信息空前豐富,知識更新、轉化非常之快,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每個人都應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不斷地更新和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對教師來說知識更新有更迫切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努力進行知識更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創新的能力。同時,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綜合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信息素養,具備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知識的綜合化是當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科學設置綜合課程已成為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課程設置內容綜合化,才能夠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教育作用。

四、對教師個人能力結構的要求

教師能力結構中包括教師的言語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教育機智等內容。

(一)言語表達能力

言語,是教師用以向學生傳授知識或施加影響的最經常、最重要的形式。言語表達能力是教師的教育才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教師都應該自覺地注重自己的言語能力的訓練,以使自己的言語達到下面幾點要求。

第一,準確通俗。主要表現在遣詞造句上。

第二,邏輯性強。主要表現在教師在運用判斷去推理和論證時,必須符合邏輯規律的要求。師在課堂上的言語應以口頭言語為主,口頭言語,書面言語(板書)和書面言語“口頭化”交替使用。言語手段和非言語手段同時使用,即要借助表情、姿態、手勢等非言語手段來加強自己言語的表現力。教師在講課時,要一面講授,一面仔細地聽著自己的講授,同時密切注意學生的反應,并根據自我的監聽和聽眾的反應,隨時對自己的言語和非言語手段進行必要的調節。

教師良好的言語表達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非朝夕可得,它要求教師有豐富的詞匯儲備,掌握語法的規律,有一定的邏輯學、語言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修養,并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訓練,不斷地發展。

(二)組織管理能力

教師所面臨的對象是構成為一個集體的班級,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組織和管理。組織管理是教育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它是使教育影響發生作用的組織保證。組織管理能力是教師的能力結構中不可缺少的。

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是一種相當復雜的綜合性能力。除了表現為對教學工作的組織之外,很重要的是表現在對良好班集體的組織建設上。教師必須善于計劃和安排,要有周詳的布置和檢查,并形成完好的秩序和制度,造成良好的環境,使學生都認真地去實現教師的指導。

教師組織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地運用學生集體的力量去推動各項工作,盡量避免“單槍匹馬作戰”。實踐證明,通過小組以及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幫助去解決某些棘手的問題,往往比教師親自處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對新的、意外的情況正確而迅速地做出判斷并決定合理的處理方式付諸行動以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教師善于觀察、熟悉情況、敏捷果斷和富于經驗的產物,是教師高度的責任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智慧水平的結晶,它集中表現了教師的教育才能,是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一個教師可能具有豐富的知識和一定的教育本領,但是如果他沒有迅速地運用這些知識和本領的能力,在突然出現某種新的問題或意外的情況面前,他就很可能束手無策,難于應付。教育機智要求教師在瞬息之間,能正確地估計情勢、掌握大量的“情報”,并估計自己行動的環境。在選擇行為措施時,要注意到教師自己和學生之間已經形成的關系的性質,還要估計對學生集體可能產生的教育影響。教育機智要求教師十分重視自己的行為后果,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適可而止、恰到好處,講究教育分寸,是教育機智的重要原則。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手段都只適用于一定的范圍,有一定的限度。例如贊許、獎勵、懲罰、譴責等措施。用之得當都會有積極的作用;但如果教師不加分析,一味濫用,就會產生與預期相反的效果。教師機智與教師的性格特點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教師不可忽視自己性情的陶冶。要學會遇事能夠鎮靜、安詳,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要能輕松而準確地判斷情況,謹慎而迅速地做出反應,滿腔熱情地進行工作。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目前,我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不能達到上述要求,還需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努力。建設一支跨世紀的、具有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是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簡潔.高校教師素質與素質教育.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1).

[2]張忍發.高校教師的素質要求與角色定位.中國成人教育,2007,(20).

篇(5)

一、音樂學科之人文教育本質

科爾伯特曾說:“一個國家是否偉大,并不取決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決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獲得?學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學校教育之品格獲得又通過何種途徑實現?當然是各學科課程。其中人文學科對人品格的獲得應該承擔幾乎全部的任務,“因為人文學科的貢獻主要在于‘以獨特的方式提高人的價值判斷意識’,在于‘以一種知識和教育領域所沒有的真誠態度’來接納價值觀念。”①而科學學科從整體上很少談論人生的目的、情感、意義等與人的品格緊密相關的東西,因此,以審美為基礎的人文學科之藝術學科在其中必應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而音樂學科必定成為人文教育中堅,為國人品格的獲得與培養發揮其獨特效用。

筆者從人文學科角度、通過對人文學科教育本質的論述,意在闡釋音樂學科的人文學科的概念內核和音樂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質,強調音樂學科的重要性。

二、音樂教師素養構成

如上所述,音樂教學實施者——音樂教師的素養就顯得尤為突出與重要,因為首先教師的職業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師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響者、塑造者。正所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為音樂教師是整個音樂教學活動的直接策劃者、實施者、參與者,因此音樂教師素質高低直接關乎音樂教育質量好壞。音樂教育的成敗關鍵在音樂教師,音樂教師優劣關鍵在教師素養。

(一)知識技能素養

1.音樂專業素養

音樂專業素養是指音樂教師必須具有的直接服務于音樂教學的音樂專業技能、理論及音樂文化知識。筆者稱之為基礎素養。

教師音樂專業素養包含:歌唱教學技能、鋼琴彈奏技能、合唱指揮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樂理論知識、音樂史論類知識。歌唱教學技能是指音樂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樂感、恰當的情感表達、科學的歌唱方法等。鋼琴彈奏技能指教師的鋼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確的觸鍵、恰當的情感處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揮技能是指音樂教師的專業合唱與指揮能力,包括:正確的合唱聲音概念、作品的正確把握處理、基本指揮技術以及組織排練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樂創作方法與作曲理論知識。音樂專業技能理論知識指音樂專業知識,包括:曲式與和聲、基本樂理、視唱和練耳、樂器知識(除通用樂器外,還要了解其他民族樂器,以及電子樂器)。音樂史論類知識指基本音樂歷史知識和相關文化知識,包括:中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中外民族民間音樂、通俗音樂等。

上述諸多音樂素養集中體現為音樂教師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樂聽力,即音樂辨別或鑒別能力。這種能力既是音樂教師綜合音樂能力的反映,也是具體教學過程所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學生的演奏、演唱,還是為學生進行各種演示,向學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導,以及逐漸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聲音概念和自學能力,包括音樂欣賞,無一不與音樂聽力密切相關。因此,音樂聽力是衡量音樂教師音樂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2.藝術知識技能與其他學科知識素養

藝術技能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素養是音樂教師完成音樂教學應該掌握的除音樂專業素養之外的其他藝術門類,其他學科技能知識等。筆者稱之為必要素養。

新課標提倡學科綜合。音樂學科綜合課程之“綜合”應該包含兩個層面的綜合:一是音樂學科與姊妹藝術學科的綜合;二是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就是說音樂是其他藝術所必需的,藝術是非藝術學科所必需的。因此我們必須結束音樂教育的“孤立”狀態,我們必須建立“大課程”觀念,必須把“音樂”放入“整個藝術”中來考慮。

“美國學校藝術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預下,包括有四門藝術課程的綱領性文件——《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這樣表述:藝術教育是一個有序的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舞蹈、戲劇四門藝術學科的教育”,②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藝術教育結構與內容。這就要求音樂教師素質的復合型,要求音樂教師知識文化的多元性。依據《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音樂教師的藝術素養應包含:基本舞蹈技能與其相關舞蹈知識及一定舞蹈編導能力,簡單美術技法(素描、色彩等)與相關美術知識,簡單戲劇表演能力與相關戲劇知識。

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應具有一些其他學科知識素養。如一定文學知識與良好的文辭能力、基礎哲學、美學及歷史知識等。

3.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

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是音樂教師完成音樂課程教學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筆者稱之為工具素養。包括三方面內容:

1.音樂課教學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運用音樂專業知識技能(包括其他藝術知識技能)的能力,簡單樂器教學技能,音樂欣賞教學能力,創造性音樂活動教學能力,課外活動的組織能力。這里筆者特別提及一下創造性音樂活動教學能力,因為音樂教育之創造性已經是國際現代音樂教育的集中趨向,也是“新課標”之突出要求。創造性音樂教育重視音樂教育空間的拓展。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雷默認為,21世紀的學校音樂教育,除了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機會,更應該滿足絕大多數人音樂體驗的需求。他建議21世紀的音樂教育內容應拓寬更多的表演機會,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為一種音樂創造方式的即興演奏方面。“雷默認為,我們受音符束縛的表演文化已經導致思維方式的萎縮和衰退。表演者一旦離開樂譜,表演音樂就會癱瘓和麻痹。我們不能回到一種非記譜的音樂文化,但我們一定可以在普通音樂和表演方面為我們的學生展現各種通過即興在表演中獲得的各種充滿創造性的愉悅。過去的音樂教育傾向于過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確的音’上。因此必須充分利用機會來指導所有的孩子作曲,因為作曲是一種音樂思維和認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國DBME以學科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模式,倡導從創作、美學、歷史、評論的角度來學習音樂。其中創作包括即興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見,音樂教師在創造性音樂教學能力方面至少應具備表演(包括即興表演)與作曲兩項素質。

2.一般教育教學技能。內容為:分析教材組織教材的能力,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準確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導學生的能力,現代化教學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學知識。包括: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教學法與教學論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還包括學生身心發展、學生個體差異及對學生學習客觀正確評價方面的知識。教學法知識包括普通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知識。教學論知識包含教育、教學論、音樂教學論知識等。

4.治學與研究能力

治學與研究能力內容廣泛,包括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自我學習研究能力、經驗交流觀摩能力以及教師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師治學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間接影響音樂教師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到音樂教師知識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學的音樂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習新的音樂教育模式,學習先進的音樂教學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學與研究能力。

加里寧指出:教師一方面要貢獻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綿一樣,從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學中吸收一切優秀的東西,然后再把這些優秀的東西獻給學生。其樸素的言語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學做合一”。前輩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適用。當前,教師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筆者稱之為教師學者化),已是中國教育大勢之趨,這勢必要求教師學習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學與研究能力是音樂教師必須努力之處。同時,音樂教師要明確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知識時代、信息時代,知識的淘汰與更新日新月異。

(二)職業道德修養

道德是什么?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在道與德的關系上,古人稱:“行道,有得于心,謂之德”。行“道”,“內得于己,外得于人”,稱為“德”。可見,“‘道’具有客觀性,是外在對人的客觀要求。‘德’則具有主觀性,是人內心獲得的信念、意識和品質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內化。”⑤

可見,道德應是外在行為規范與內在意識、品性的統一。因此對于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簡稱師德),我們應注重教師“內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觀的規范、原則。我們不能把師德僅僅訴諸于條例與規定。對師德的重視由來已久,漢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強調:“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他提出:“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確指出:“善為師”的必要條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師德。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對教師道德的高度重視并要求以身作則的意義。師德的內涵主要包括:

1.敬業與奉獻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師——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人們要求教師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職業精神和獻身精神。”筆者認為,敬業與奉獻是師德之首。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心中有愛。這是因為學校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其活動基礎是愛,愛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所以愛心是教師敬業奉獻精神之基礎,是最重要的師德素質之內因。這種愛表現為對教學工作的愛和對教育對象的愛。教師內心的愛外化為愛崗敬業之實際體現,樂教勤業之實踐行為。盧梭曾說:“有些職業是這樣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只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就不能不說它是不配這些職業的;軍人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從事的,就是這樣的職業。”

筆者認為,當代教師真的需要一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則說,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無名無利、清白之事。

2.修養與言行

筆者認為修養與言行是教師“道行”之表現,是教育者知識水準、人格修為、思想水平、文化素養之融合。而如是之修養綜合外化為教師言行,教師個人之范行,言行是修養的體現和反映。兩者既獨立又聯系。教師修養與言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學生,而這種影響對學生內心影響更深入、更久遠。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之修行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深遠。烏申斯基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所以音樂教師應努力在修養、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實現自身修為的提升。當然,人的修養需要一生來完成。音樂教師的個人修養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樂教師用一生來譜寫。但關鍵是我們要去做,因為:“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蘇聯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誡教師。

總之,師德是教育之車輪,教師之羽翼;師德是教育教學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國民,這要靠教師的德行、教師的學識、教師的才能、教師的高尚人格。

結語

音樂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理念以及音樂教育教學“學科綜合”之思想,要求音樂教師素養多元性,筆者概括為知識技能素養與職業道德修養。知識技能素養涵蓋音樂技能知識、藝術與其他學科技能知識、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及治學與研究能力;師德素養包括敬業與奉獻、修養與言行兩方面。這些技術與非技術因素對音樂教師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音樂教學首先與音樂教師專業水平緊密聯系,但教育質量好壞最終決定于師德水準高低。綜上所述,做一名音樂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時做一名音樂教師又是非常榮尚的。正如盧那卡爾斯基所說:“教師是博學多才的,并且是國家中最可愛的人……沒有任何一種職業像教師那樣對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使自己成為人們的典范。”

注釋:

①列維·史密斯著,王柯平譯.藝術教育:批評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頁.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⑤趙宏義,于秀華著.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第3頁.

篇(6)

二、教師媒介素養

按照20世紀90年初美國在媒介教育實踐中寬泛的用法,媒介素養可以概括為:接近、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RenéeHobbs,2007)Hobbs認為,這個概念在界定和使用上都很寬泛,導致多種的取向、不同學科背景的媒介教育者和研究者都可以從自己所熟悉的角度理解什么是接近、分析、評價和傳播的能力,并且在討論中維護自己的立場。德國媒介素養研究鼻祖DieterBaacke也認為,在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媒體和信息使用機會的情況下,素養有了新的定義,包含了更廣泛的內容。早在1998年,他提出研究媒介素養需要關注的四個因素:媒介評論(Medienkritik)、媒介研究(Medienkunde)、媒介應用(Mediennutzung)和媒介設計(Mediengestaltung)。這四個因素為后來學者研究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依據,隨后許多學者以他的分類為根據對媒介素養進行補充,具有代表性的是學者Tulodzieki,他將媒介素養劃分為:有效地選擇和使用媒介產品;獨立指著和處理媒介文章;理解和評價媒體設計;認識和評價媒體帶來的影響以及分析掌握媒介產品制作和傳播的條件幾個方面。美國媒介著名媒介素養教育專家ElizabethThoma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闡釋和剖析了媒介素養的概念和媒介素養教育的方法,即“五個核心概念”和“五個關鍵問題”。她認為教師在教授學生媒介素養時可通過問題設置逐步導出解讀媒介的入口和路徑,青少年在尋找問題答案的時候,也就是解剖媒介信息的過程。教師應徹底地理解這五個核心概念,以便更好地制定課堂計劃和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解決關于生活和學習中與媒體有關的問題和學習的機會。教師兼具受眾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

作為受眾,教師應能夠正確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作為傳者,教師要自覺接受傳媒素養教育,強化自身的傳媒職業精神。教師是學校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主導因素,要想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教師的媒介素養的高低是關鍵。學者肖良生認為,對于教師而言,其媒介素養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個體媒介素養所指的內容,應從教師作為一般個體和教育者兩個方面考慮。教師作為社會個體,應具備基本的媒介知識與能力,以在媒介化社會中合理思辨和有效傳播信息,即教師作為受眾應具有一般人應當具備的媒介素養;教師這一職業,還應包括教師職業本身所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還應具備較高的媒介傳播以及多樣的媒介呈現方式和展示方法的能力,即在教學過程中有效使用媒介以及幫助學生提升媒介素養的能力,以更有效地開展和推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換言之即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的媒介素養包括個體素養和職業素養兩個部分,其中個體素養由對媒介信息的識別、獲取、分析、評估與傳播等能力構成;職業素養包括在教學中有效利用媒介資源的能力及幫助學生提升媒介素養的能力等構成。作為教師這一職業,教師個人只具備媒介素養,遠遠不能夠滿足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提出的要求。相比教師自身的媒介素養而言,為了適應變革的教學環境和教育模式并利用現有的硬件和軟件設施來促進教學,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能力更為重要。在此基礎上德國學者Tolodziecki提出了教師媒介素養的培養目標:

(1)基本的媒介認識和使用技能。主要包括教師應當能夠掌握使用、安裝、調試媒體和信息技術等技能;了解媒體和信息技術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能夠批判性地認識和看待媒體信息和信息技術,并有效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等。

(2)教學中使用媒介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師應當能夠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信息技術來促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媒介素養教育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師應該具備傳授媒介素養的能力。教師應當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有清楚的認識,并能夠充分掌握和有效使用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

(4)媒介的社會化認知。教師應當能夠認知媒介環境對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掌握學生的媒體世界如學生的媒體使用狀況等并了解媒介和信息技術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以及在此影響下學生所表現出的行為。

(5)參與學校媒介教育的發展。主要是指積極參與學校媒介素養的研究與實施,能夠認知媒介素養對教師個人專業的發展和學校媒介教育實施的影響。在這些媒介素養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應當屬于“教師的媒介使用能力和媒介素養教育能力”兩個方面,另外三個方面可以被看作為教師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前提條件”。這幾個方面不僅概括了教師媒介素養培訓的目標,也描述了教師應當具備的媒介素養。

三、如何促進和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

根據我國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師應當具備的媒介素養能力,本人認為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能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國家應當在宏觀方面擔當促進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領導者。

一方面,媒介素養教育應秉承一種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國家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調控機能,制定和出臺促進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政策,激勵和促進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推行。另一方面,媒介素養教育媒介先行。政府應當給予充分的硬件支持和投入,從而提升媒介產品的開發力度。

其次,社會方面應積極促進媒介素養教育的專家隊伍建設。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和支持,這就需要高質量的專家隊伍以及有能力為教師提供媒介素養教育的人員。專家隊伍的存在有利于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開發以及課程實施策略的研究,以此為實施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可靠的指導。

第三,社會及個人應當改變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認識。一方面,應當認清提高學生媒介素養能力并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任務,就如前文所提,影響學生媒介素養能力高低的因素除了教師之外,家長和社會也產生一定的影響。應當認識到在教師傳授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同時,家長和社會也應承擔一部分責任,為學生創造有力的條件和氛圍。另一方面,教師個人應當改變觀念,提高學生媒介素養能力的責任并不能完全依賴于計算機專業的教育者,而應成為每個教師的責任。從根源上改變認識,能夠激發教師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參與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動力。

篇(7)

2.數學思想欠缺。我們將數學基本思想界定為那些即使在學生階段習得的數學學科知識忘記,依然銘記的數學精神和數學文化理念,而不是那些學習數學時所涉及的解題思想。史寧中將數學的基本思想界定為抽象、推理、模型。根據調研發現,幼兒教師對基本的數學解題思想略知一二,即知道我是怎么解決某個數學問題的,但是為什么要用這種方式解決并未知曉,對史教授所界定的基本數學思維更無從了解。

3.對幼兒數學認知心理缺乏科學認知。教師對于學生認知心理的了解對于改進自己的教學至關重要,這也是提升教學效益的奧秘。比如,當我們提出幼兒計數的手口不一致現象時,幼兒教師能同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應,但是當我們繼續追問針對學生的這種認知現象應該在教學中采取何種應對措施時,教師就不能給出科學的教學認知了。教師對數學學科發生發展及幼兒數學認知心理的了解直接塑造教師的教學實踐,鑒于上述現狀及我們對面向教學數學知識的理解,我們構建并實踐了在職幼兒教師數學素養的培訓模式。

二、培訓的設計理念

Davidkolb的經驗學習圈理論認為,經驗學習過程是由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構成的環形結構,是不斷的經驗領悟和改造過程。經驗領悟包括具體經驗的直接領悟和符號代表的經驗的間接領悟;經驗的改造包括內在的反思和外在的行動。汪曉勤、Clark和Jankvist認為對數學學科本身的理解對數學教育起到決定性作用,主張在理解數學學科本身的基礎上產生教育教學的見解。幼兒數學學科的認知發生發展機制與數學的發生發展存在相似性。通過學習數學的學科的發展規律從而引起教學理念的轉變。對在職幼兒教師數學素養的培訓啟示:

1.完整的培訓過程應該包括四個階段: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積極實驗;

2.尊重學員的個體性差異,在培訓活動中要讓學員獲得體驗,通過引導學員反思,將感悟上升到理論層面,并將這些固化的感悟應用與自己日常的數學教學中;

3.培訓中需要學員領悟的面向幼兒的數學教學知識應基于數學的發生發展及幼兒的數學認知心理。

三、培訓體系的構建

1.培訓的內容及目標。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之“數學認知”部分要求及數學學科基本思想的界定,我們將幼兒教師數學素養提升領域劃分為三大領域:一是數學核心概念。這個領域包括幼兒數學認知部分核心:集合、數、幾何形體。二是數學基本思想。這個領域包括我們對數學基本思想的界定部分:抽象、推理、模型。三是幼兒數學認知心理。這個領域蘊含于上兩個領域的學習過程之中。培訓目標:通過培訓,理解并逐步掌握幼兒的數學認知心理及數學學科教學知識,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理解基本數學思想,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教學。

2.培訓課時的安排。

篇(8)

隨著廣播、電視、計算機等大眾傳媒的大量應用,社會對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認識,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觀點也隨之發生根本轉變。我們學校更處在信息化浪潮的前沿,學校教師要正確批判對待各種媒介。對教師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對于學校的人才建設,對于教師自成修養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師要正確理解媒介素養的內涵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大眾傳播的認識、利用和參與方面的素養。媒介素養教育從字面來看,就是對傳媒人進行媒介素養方面的教育。其中傳媒人的媒介素養直接關系到大眾傳媒能否壘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對其他人的媒介素養也有“言傳身教”的影響。在信息時代,媒介素養教育(MediaLiteracyEducation),就是要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教師作為傳媒人,要對信息社會里各種媒介作充分的認識,能結合所教授的內容,合理組織各種媒體;同時要教育學生對信息的識別、獲取、分析、評估、傳播等信息活動方面持正確的態度。

(一)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是教師

在信息社會,每個人學習活動的中心和獲得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是通過使用媒介;每個人對于外部世界的多數觀察和體驗,也是通過媒介獲得的。教師作為學校的支柱力量,更不例外。在學校教學課堂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媒介傳授知識,但是媒介僅僅被教師看作是信息的傳輸系統,只是作為一種裝飾物,被教師僅僅通過媒介進行教學,僅僅是把媒介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因此,鑒于使用教師作用媒介有許多不合理性,所以要加強對教師進行媒介素養教育。

(二)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任務是幫助教師對媒介和及其攜帶信息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

教師具有媒介素養,才能正確使用媒體,才能正確認識和判斷媒體及其所傳播的信息能否有效地對媒體施加影響,才有可能把批判媒體的想法轉化為行動。另外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幫助教師成為媒介的主動使用者,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

因此逐漸培養教師對媒介和及其攜帶信息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任務。

(三)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更好有效培養學生

在教育環境中,媒介素養并不是簡單地掌握理解媒介的知識和使用的技巧,教師的媒介素養的概念還必須與學生所在的環境聯系起來。教師的媒介素養對學生而言,是批判性媒介免疫教育。對于誘惑性媒介,如網吧,抗拒性批判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精神損害。對教師來說,這個時候不是想方設法去控制學生使用媒介的思想,而是想方設法啟發學生正確使用媒介。另外對媒介的消極影響,不是想方設法壓制它,而是想方設法轉變它。媒介本身已經完全融人日常生活,構成了社會文化中無法割裂的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單純的抗拒式的媒介素養培養開始力不從心。媒介憑借信息,影響學生的思想、態度和行為,媒介素養教育中的教師作為促進者,引導學生對大眾媒介的認識,以自身對媒介的體驗和觀點,正確影響學生。

二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建構

(一)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

從媒介素養教育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建構應該從五個方向去考慮:識別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評估信息的能力,傳播信息的能力。這個五個方向為教師正確批判媒介及其批判媒介所帶來的信息提供有力的步驟,是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認識信息的能力。在多元的媒介環境中,教師通過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合理地利用媒介促進自我完善。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大眾傳媒中就是一個雙刃劍,在對社會的進步做出巨大促進,也同時存在著負面信息。這些信息即使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也能在社會中流行。因此教師媒介素養教育中要培養教師要識別出這些負面信息,并且要不斷地列舉并評論這些負面信息,以提高教師自己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運用教師現有的世界觀、知識、態度和價值觀解決問題。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靈活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知識的能力、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職業鑒別的能力、預測可能出現結果的能力、對已預定的解決方案初步提出評估意見的能力。

獲取信息的能力就是靈活運用各種媒介工具,從各種各樣的媒介來源中查找、組織和恢復信息的技巧以及使用錄像、計算機和多種網絡服務的技術工具的能力。獲取信息技巧經常被稱作信息素養,或更近一些的叫做“信息高速公路的駕駛訓練。

評估信息的能力是教師對于媒介信息意義所具有的價值及其信息所產生的后果進行判斷、鑒選、綜合分析,從中捕捉到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有用的信息。

傳播信息的能力是在教師對媒介做正確批判后,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傳播信息。信息的傳播一直受技術與媒介特性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既表現在傳送速度、傳播方式、傳播目的,也表現在媒介力量的整體運用上。同時,媒介信息的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每種媒介都有獨特的傳播方式與符號特質,同一信息源,采用不同的媒介表現形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掌握各種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才能有效地制作出有利于己方作戰效能的媒介產品。

這個五個方面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教師在對媒介分析的時候,要綜合運用這個五個方面,要認識到媒介是人類生存的一種的手段。學會有效地利用大眾傳媒幫助自己成長與進步。這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教師應該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對自己的意義,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學會利用媒介滿足自己的需求,以幫助與促進自己健康發展

(二)實施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策略:

1、充分發揮新聞傳播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教師是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力量。能不能推行媒介素養教育,關鍵在于師資。可以說師資問題是許多國家在啟動媒介素養教育時都曾面臨的困難。諸如教師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媒介信息中甄別和篩選媒介素養教育資料,如何實施教育,如何組織學生討論,如何處理不同學生對同一媒體信息的不同解讀,如何評價學生媒介素養成績等等。

2、成立有關教師組成媒介素養教育研討小組。學校可以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組織機構,這些機構通過創辦會議、開展專題研討等形式來倡導媒介素養教育。這種媒介素養教育研討小組也可以召開有關媒介素養教育學術研討會議,讓各個學校教師積極參加,發表各自的意見。這樣媒介素養教育研討小組是保障媒介素養教育實施,可成為學校對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組織機構。

3、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對每一位教師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是一種終身教育和通識教育,媒介素養教育需要采取豐富多樣的,持續不繼的教育活動,比如視聽材料、廣告海報活動材料等等,也可通過媒體本身進行,媒體制作并播放一些普及性的媒介素養提高節目。

三培養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

篇(9)

(一)對普通話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職院校都明文規定了在教學時應該使用普通話。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大江南北。教師在教學時,若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和順口,就不分時間和場合隨意使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的話,那么對于方言區外的那部分學生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一方面,他們很可能會因為聽不懂教師的方言,而失去對某門課程的興趣,另一方面,有的學生也會認為這是教師對他們的不重視,從而在心理上產生抵觸情緒,加大了教學管理的難度。所以,高職教師一定要顧及全體學生的需求和感受,使用好普通話,有意識地糾正自己不準確的發音,使學生都能聽得懂自己所傳達的內容。

(二)語言上對學生的尊重不夠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對教師只能服從,這也就造成了師生地位上的不平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學生頤指氣使,反映在語言中則是很少使用禮貌用語,并且命令性指示語的使用較多。這常常讓學生感到自己不被教師所尊重,使得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心理距離越拉越大,給教學和管理都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三)對體態語言的漠視體態語言是人際交往中信息傳遞的一種副載體,它在使用中不需要憑借有聲語言,但卻對有聲語言的理解起著強化作用。體態語言主要包括動作和表情兩個方面。就動作而言,有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散漫地靠坐在椅子上,使學生覺得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壓迫感,心理上會產生緊張的情緒;有的教師在與學生交談時東張西望、左顧右盼,使得學生對教師的誠意產生疑問,導致其失去對教師的信任和溝通的興趣。就面部表情而言,有的教師在與學生談心時,經常會皺眉和撇嘴,這會給學生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覺得教師對他們是不認可的,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對教師的談心也不再積極配合;有的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時候,沒有以殷切的目光注視學生,而顯得目光散漫,這也會讓學生覺得教師心不在焉。因此,應改變教師對體態語言的漠視態度,讓他們意識到體態語言是有聲語言的有效延伸,運用得當可以顯著提高教育效果。

(四)正面語言使用不夠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往往較差,平時聽到的多為教師和家長的抱怨與批評,在進入高職學習時已經積累了很多負面的情緒。然而,一部分高職教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還是常常使用負面語言,經常粗暴地用“不能”“不行”“不可以”等話語來回答學生;不能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仍然以批評教育為主,忽視正面的肯定與鼓勵。這些都容易激起學生的負面情緒,使他們對今后的學習感到痛苦和絕望,對教師的教學和管理也持抵觸態度。所以,高職教師要正視自身在職業語言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多種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和消除,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語言素養。畢竟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他們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他們對教師的情感往往是建立在有效的語言溝通基礎之上的。

二、提升高職教師職業語言素養的措施

針對上述高職教師職業語言使用中的種種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和措施,以期對提升高職教師的職業語言素養有所裨益。

(一)準確使用普通話為了使學生準確地理解課堂教學內容,避免因方言的原因聽不懂某門課程,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使用標準的普通話。首先,在發音上,教師應努力做到口齒清晰、發音準確,要讓學生聽得明白、聽得確切。其次,在遣詞造句上,教師應摒棄粗鄙的方言俚語,使用通用的詞語和說法,讓學生準確理解教師的意思,避免因詞不達意造成的師生誤解。

(二)在語言表達上尊重學生現代教育理念強調教師和學生地位的平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在語言上應該充分表現出對學生的尊重,使學生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習得知識和技能。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錘煉自己的語言,表現對學生的尊重]。

1.稱謂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記住學生的名字,在課堂上教師若能準確地叫出學生的名字,學生往往會認為這是教師對其的重視,從而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對于叫不出名字的學生,教師也切不可簡單地以“哎”“喂”呼來喚去,可以使用“同學”稱謂。對于記住姓氏的學生,教師可在其姓之前加上“小”字用于稱呼,這樣的稱呼使學生感到很親切,覺得自己是一個受尊重的個體,從而在教學中更加愿意配合,也很好地化解了教師叫不出學生全名的尷尬。

2.問候教師和學生在校園里是“低頭不見抬頭見”,打照面的時候很多,這就涉及打招呼的問題。有的教師在學生進行問候以后,仍然板著一張臉,嚴肅地點點頭,這種教師學生就覺得不容易親近,自然就拉大了兩者的心理距離。因此,在學生向教師打招呼以后,教師也要熱情地予以回應,可以面帶微笑回答“你好”,對于正好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也可以有一些關心式的回應,例如“最近學習怎樣”“上次給你指出的問題有沒有注意”等。

3.指示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常常會需要使用一些指示性的語言,在使用這些語言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句式的選擇,多使用祈使語氣的句式而不是命令語氣的句式,多用引導式的語句而不是用語氣強烈的反問語句。適當的句式可以使學生樂于接受,心理上也較為放松,進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而不恰當的句式會使學生心里緊張或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給教育教學帶來障礙。

(三)重視體態語言的使用美國心理學家阿爾培特通過實驗證明:口頭語言的效果=7%的內容+38%的聲調+55%的表情。由此可以看出,體態語言的使用在信息溝通和交流就動作姿勢而言,教師和學生談心時,身體應自然前傾,不可懶散地靠在椅背上;當學生向教師講述問題時,教師應耐心傾聽,并頻頻點頭加以回應;當學生說到困難和傷心之處時,教師可以適時地拍一拍他們的肩膀加以寬慰和鼓勵,讓他們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當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時,教師應保持和學生的目光接觸,用專注、堅定、溫暖的目光向學生傳遞真誠的情感和平等的態度。就面部表情而言,無論學生在向教師傾訴什么內容的時候,教師都應該認真傾聽,切不可經常皺眉、撇嘴或露出鄙夷的神色。當學生向教師表達成功的喜悅時,教師應該和顏悅色、面帶微笑,為學生的進步感到驕傲;當學生向教師傾訴苦難時,教師應該面色凝重,為學生的不幸感到同情,表現出心有戚戚、感同身受。

(四)多使用正面語言針對高職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信心減弱的現狀,高職教師在教學中應多使用安慰性、鼓勵性的語言,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

篇(10)

信息的價值在不斷地被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對信息的追求和捕捉不同于一般憑直覺和經驗的信息感知。時代明確告訴我們信息處理能力將是21世紀的人應具有的如同“聽、說、讀、算”同樣重要的生存能力,在不斷涌現的浩若煙海的信息中要準確地選擇,迅速地獲取所需要的那部分特定的信息,往往取決于此。教師信息意識的培養,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是一朝一夕的,還要有一段從認識到自覺應用的過程。為了使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學校教育的“技術化”,使計算機輔助教學最大限度地優化教育教學環境,減輕學生負擔,全面融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大潮中。我們要加強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通過學習討論,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使大家普遍認識到現代教師不僅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淵博的學科知識以及先進的教育思想,還要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與學習的能力。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與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增添了我們探索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信心,因而教師應積極主動的運用網絡信息,從網絡上下載可用的課件和信息,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由于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部分學校教師僅以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為主,不注重自身知識的更新,信息意識下降的現象普遍存在。俗話說:“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要求教師在教學之余,不斷地獲取信息,增長新知識,教師要積極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資料,充實教學內容。

只要物理教學與教師的信息素養有機整合,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從而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想創新,敢創新,會創新;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水平是推進物理教學與教師信息素養整合成功的關鍵。

沒有較高信息素養的教師,在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方面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是很難成為“名師”的。尤其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師的素質顯得尤為重要。既然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已成為必需,那么如何來提高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呢?

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有針對性的培訓,如我們物理教師應用軟件制作簡單動畫模擬物理實驗。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必須是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必須成為自身的自覺行為,把提高學習做為工作的一部分。同時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計劃,是教師自覺提高自身信息技術素質的良好開端。這里強調的是長期的學習計劃,不是為了一次公開課,一次比賽,一次評比而進行的短期行為。如果只是為了應付公開課,應付評比,臨時急急忙忙地“拼湊”出一個課件來,只是“就課論課”,事先沒有準備,課后無總結,公開課后,什么都丟向腦后,沒有什么有益的東西留下,就談不上培養技能,提高素質了。反之,如果我們確立目標制訂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則結果就大不一樣。教和學都是長期的行為,一種素質和技能的養成需要長期細致的勞動和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訂學習的計劃,確立各階段的目標,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才可能得心應手。

因而,我們可以用多種途徑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1)多在網絡上閱讀。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使閱讀方式發生了變革,在不遠的將來,網絡閱讀將成為教師獲取知識進行教學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視并堅持網絡閱讀是培養教師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2)多用電腦寫作。在電腦上寫作,除了方便編輯、修改和保存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實現網絡閱讀與寫作的互補,有利于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3)多在電腦室上課。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電腦室上課,是教師信息素養提高過程中的分水嶺。要充分創造條件,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不要求一節課從頭到尾都要用信息技術,也不要等自己的技術水平很高后再用。(4)多用電腦處理日常事務,只要能用電腦處理的事情,就要盡可能讓電腦來做,如學生成績統計、電話號碼管理等,教育必須面對信息化社會,迎接信息化挑戰,實施教育信息化戰略,帶動整個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的革新,作為教育中的關鍵元素,教師在信息化社會教育中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必須適應信息化社會所提出的新要求,加強自身信息素養培養,適應信息化浪潮。

三、運用好網絡教學資源是物理教學與教師信息素養整合成功的根本保證。

上一篇: 對照黨章自我剖析材料 下一篇: 派駐紀檢組匯報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在线亚洲 | 亚洲国产天堂网精品网站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 | 亚洲sss无整片在线播放 | 婷婷丁香五月六月综合激情啪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