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護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20 04:24: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早產兒護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早產兒護理論文

篇(1)

2置管

2.1置管長度早產兒胃腸蠕動能力弱,每次鼻飼前需抽吸胃內殘余奶量,以觀察胃液的性質及胃排空、腸蠕動情況,根據胃殘留量給予喂奶量,因此,只有適宜的胃管長度才能正確反映患兒的消化功能,為治療提供依據。有文獻報道:胃管置入長度以到達胃黏液池為宜,且早產兒前額正中發際不及成人明顯,“印堂穴(兩眉連線中點)一臍”法使胃管側孔部分或全部在胃液內的比例增加至置入的胃管長度比“發際—劍突”測量法更適宜。

2.2置管方法置管前應先用石蠟油充分胃管,我科使用的德爾醫械生產的DRW-BX型(新生兒保留胃管)為多孔胃管,置管前,可用無菌剪刀剪去多余側孔,保留2個側孔,這樣置管時既可保證胃管全部在胃內,又可確保管道無堵塞。但前端盡量保持圓鈍,防止損傷食管及胃粘膜。插管時將患兒上身抬高30~50°,頭稍后仰,在患兒哭聲末深吸氣時立即將胃管插入,當插管5~7cm到達咽部時,可采用改良新生兒插管法,即助手迅速用裹緊的消毒棉簽蘸少許糖水或奶汁放入患兒口腔,使其安靜并產生吸吮動作,此時操作者迅速將胃管插至所需長度。但注意操作過程中動作應輕柔,防止損傷胃粘膜。且在置管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兒神志及面色變化,一旦發現患兒出現刺激性嗆咳或面色發紺應立即拔出胃管,待患兒休息片刻再重新插入,防止胃管誤入氣管。

2.3判斷胃管在胃內的方法(1)注射器連于胃管末端回抽有胃液。(2)緩慢向胃管內注入3~5ml空氣,用聽診器在胃部聞及氣過水聲。(3)將胃管末端置于水中,看是否有氣泡溢出。

2.4胃管固定可采用“Y”法固定膠布,將寬膠帶縱形剪開呈“Y”型,整端從鼻跟至鼻尖貼于鼻梁上,撕開的2條膠布分別按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旋轉貼于胃管上,露在外面的胃管可用膠帶固定于耳旁,胃管固定應牢固,防止反復置管給患兒帶來痛苦。

3鼻飼護理

3.1在喂養過程中,需觀察喂養的耐受情況,如胃內殘余奶汁不超過上次喂養量的1/3,則將殘余奶量打回,再將奶補至預計量;若下次仍有殘余,奶量應減少2~4ml;如腹圍較前增加1.5cm,應詳細查體,如體檢正常,可暫停喂乳一次。如果下次喂奶仍有上述情況,需攝腹部平片,觀察胃管位置,并排除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3.2體重>1000g的早產兒可采用間斷喂養,此方法操作簡便,能誘發胃腸激素周期性釋放,較快地促進胃腸道成熟。喂養過程中優先選用母乳,母乳中所含成分更有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增強抵抗力。鼻飼液溫度一般在38~40℃,可以以前臂內側測試乳汁,以不燙手為宜。每次喂乳前后,可以給予吸吮無孔橡皮各5min,以刺激口腔感覺神經,促進吸吮反射成熟和胃腸道激素的釋放,促進胃腸道發育成熟和縮短到經口喂養的時間。喂后使患兒右側臥或俯臥,有助于胃排空。

3.3保持胃管通暢,鼻飼乳汁前后,均應注入2~5ml溫開水,以防胃管堵塞。喂完后固定好胃管末端至下一次喂乳。3.4防止并發癥胃內容物不受控制地進入食管,可引起呼吸暫停,吸入性肺炎及慢性肺疾病,因此,應加強巡視,注意正確的喂養方式。

4拔管

拔管時應捏緊胃管末端,嚴防奶汁滴入氣管引起嚴重并發癥,拔管時動作應輕柔,拔管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面色及神志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對癥處理。拔管后患兒自主進食,宜少量多餐,可每2小時喂哺一次,密切關注患兒進食情況。

通過以上精心的護理,可以減輕患兒的痛苦,減少胃食管反流,縮短了至經口喂養的時間,使患兒體重增長達到預期目標的時間縮短,從而減少了患兒的住院日,提高了家屬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邢佑敏,張桂萍,顏利.危重早產兒早期間歇胃管喂養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1,3(6):683-684.

[2]張英,金鐵臣,王惠玲.胃管插入長度與身高的關系[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2):758.

[3]郭香芝,肖敏,郭金叩等.鼻飼早產兒留置胃管長度測量方法改進[J].護理學雜志,2008,23(1):40-41.

篇(2)

1.2呼吸不穩定早產兒呼吸中樞發育不完善,呼吸功能不穩定,肺和支氣管發育不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容易并發肺透明膜病,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和頻發的呼吸暫停,導致呼吸衰竭,是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3,4,5]

1.3消化功能低下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差,經口喂養困難;消化道和消化腺發育不全,消化功能差,不恰當的喂養會造成喂養不耐受,甚至壞死性小腸炎,出現進行性腹脹;胃容量小,賁門括約肌松弛,易發生胃、食道返流,出現溢奶、窒息現象。[3,4,5]

1.4免疫功能低下早產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來自母體的抗體、補體含量較少,故抵抗力差,極易繼發感染危及生命。[3,4,5]

2早產兒的護理

2.1保暖護理保暖是對早產兒具有特殊意義的重要護理措施,對早產兒采取的任何治療和搶救措施均應在保暖的前提下進行。[6]

2.1.1控制環境溫度由于早產兒體溫不穩定,容易受環境溫度的影響,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造成早產兒體溫異常,因此對環境溫度要求較高,應設早產兒專室,控制室溫在24℃~26℃,晨間護理時,室溫應提高至27℃~28℃,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5%~75%,以防失水過多,并減少空氣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濕度過低,會使早產低體重兒蒸發量加大而散熱,影響保暖效果,故需每天檢查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同時定期通風換氣,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另外,室內備新生兒保暖箱、藍光箱、電動吸引器、心電監護儀、呼吸機、搶救車,必要時可進行氣管插管、吸痰、心肺復蘇等。[7,8,9]

2.1.2保持中性溫度中性溫度是指患兒處于該環境溫度下,既能使體溫保持在正常范圍內,又能使其代謝率最低,耗氧量最少。臨床上主要是通過暖箱來提供中性溫度的。暖箱的溫度和濕度均是根據早產兒的體重及出生日齡來調節。一般來說,體重越輕,胎齡越小,所需箱溫和濕度越高。一般出生3d,箱內濕度可達70%~80%,1周后降至55%~65%。溫度調節,一般體重在2000g~2500g者,暖箱初始溫為28℃~30℃;體重1500g~2000g者,箱初始溫度30~32℃;體重1000g~1500g者,暖箱初始溫度32℃~34;<1000g者,暖箱初始溫度34℃~36℃;使患兒體溫保持36.5℃~37.2℃之間,晝夜波動勿超過1℃,在這個溫度時機體耗氧、代謝率最低,蒸發散熱量亦小,隨著其天數的增加,暖箱溫度漸降1℃~2℃。對臨床癥狀不穩定的患兒,為了便于操作,可將患兒置于輻射臺上,根據體重設置好輻射臺溫度,使用塑料薄膜遮蓋患兒體表,以減少熱量散失及不顯性失水,根據病情適當增加輸液量,防止脫水熱的發生。低出生體重兒在暖箱內一般不宜,可著尿布及單衣,以防輻射增加,一切護理操作應盡量在暖箱中進行。每小時測量體溫1次并作好記錄,根據體溫高低調節箱溫,同時加強巡視,確保箱溫穩定,防止以外事故發生。[11,12]

2.1.3皮膚接觸取暖胡寶俊[13]報道:正常嬰兒分娩后和母親肌膚接觸30min,除可促進母乳喂養、增加母子感情外,還可以借助母親的體溫取暖。經臨床護理實踐證明,母親自身的體溫比暖箱要好得多,并且使出生的新生兒在寒冷孤獨、不適應的環境下,再次接觸母親溫度、濕度適宜的皮膚,接觸胎兒期熟悉的母親的心音、呼吸音,能使早產兒產生一種安全、舒適和滿足的心態,有利于嬰兒保持生命活動,促進生長發育,同時還能促進母親早泌乳,利于母嬰健康。董俊梅[14]認為:如不具備暖箱條件,可采用膚溫傳熱的方法,把早產兒抱于母親懷中緊貼母親皮膚保暖,一般1h~2h后體溫能升至36~37℃,此方法既經濟實惠,又利于增進母子間感情。

2.2呼吸管理生后6h內必須嚴格監測呼吸情況,觀察患兒的面色、口唇、四肢末端的色澤,對有呼吸困難的患兒應給予氧療。氧療時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氧氣要加溫、加濕,氧濃度為30%~40%,不宜長期持續使用。一旦缺氧癥狀改善應立即停止吸氧。臨床資料證實長時間吸入60%的氧可帶來新生兒肺損傷,導致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近年來,國內早產兒視網膜病屢見報道。吸氧的同時應監測血氧飽和度,保持在95%以上。如出現呼吸暫停應予以物理刺激,如拍打足底、托背等處理。對出現頻發呼吸暫停或肺出血的早產兒應配合醫生給予氣管插管接呼吸機,同時做好呼吸機管道護理。[15]

2.3喂養護理

2.3.1喂養方式對不伴有消化道疾病的早產兒,主張早期喂養,出生體重在1500g以上,無發紺、窒息者,吸吮反射良好的早產兒,可直接吸吮母乳;出生體重在1500g以下,吸吮反射欠佳,吞咽功能尚好的早產兒,可用滴管喂養;吸吮吞咽功能差的早產低體重兒,改用鼻飼管喂養。高玉先等則主張:①體重在1300g~1500g的小兒,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較差,但胃腸功能尚可者,可采用間歇胃管法,即用注射器垂吊式,操作時奶液自針筒利用重力作用自然流入,不可用力推入;②不能耐受間歇胃管法喂哺及有缺氧癥狀或呼吸困難者,可采用持續胃管法,即用輸液泵將乳品1日量以1mL/kg·h~2mL/kg·h速度勻速注入,在使用該方法時,必須保證胃管的正確位置,加強巡回觀察,4h更換奶液1次,并檢查胃殘余情況。對有發紺、窒息者,可適當延長喂養時間,由靜脈補充葡萄糖,防止發生低血糖及高膽紅素血癥。[12]

2.3.2喂養量奶汁首選母乳,其次是雀巢早產兒配方奶或惠氏早產兒配方奶,出生體重小于1000g者1h喂1次,開始量為1mL~2mL,每天隔次增加量為1mL;1001g~1500g者1.5h~2.0h喂1次,開始量3mL~4mL,每天隔次增加量為2mL;1501g~2000g者2h~3h喂1次,開始量5mL~10mL,每天隔次增加量為5mL~10mL;2001g~2500g者,3h喂1次,開始量為10mL~15mL,每天隔次增加量為10mL~15mL,每日測體重1次,及時調整喂養量,使體重保持在每日增加10g~30g為宜。[12]

2.4預防感染早產兒實行保護性隔離,護士必須有嚴格的消毒隔離意識,從點滴做起,防止交叉感染而危及患兒生命。進入病房人員均應更換專用鞋、帽和工作服。每次接觸患兒前洗手、帶口罩,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患呼吸道疾病的醫護人員不得進入病房。病室每天通風換氣3次,每室安裝空氣凈化器。每天使用消毒水擦拭暖箱內外側面,每周更換清潔暖箱一次,每月對病房實行封閉熏蒸大消毒一次。每月定期做空氣、物體表面以及醫護人員手指細菌培養,發現疫情立即進行終末消毒處理。[9,10]

2.5康復護理

2.5.1撫觸由專業人員根據患兒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進行撫觸。黃葉莉[16]等報道,嬰兒撫觸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醫療護理技術,是通過醫護人員或父母對嬰兒非特定肌膚施以輕柔的。多年的國內外研究表明,撫觸可以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提高機體的免疫反應性,同時也增進親子感情,提高嬰兒的情商。溫和的撫觸可增加迷走神經活性,伴隨著胃腸道的胃泌素、胰島素分泌增多,使食欲增加,同時減少嬰兒焦慮和不安,增加睡眠時間,兩者均利于體重增加和體格發育。柯國瓊[17]等對400名足月正常嬰兒進行了對照研究,結果發現420d時兩組嬰兒頭圍、身長、體重、神經系統等有極顯著性差異,撫觸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撫觸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局部溫度,改善營養,有利于凝固脂肪軟化和加速血液循環,有利于預防新生兒硬腫癥的發生。撫觸刺激通過一系列反應能升高5-羥色胺的水平,從而減弱應激反應,增強免疫應答。湯麗娟[18]研究報道,新生兒撫觸可以明顯縮短新生兒第1次胎糞變黃時間和有效降低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高峰期的經皮黃疸指數,即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發生率以及核黃疸發生的危險性。可見,撫觸有助于嬰兒體格生長發育,增強嬰兒的免疫力,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的完善,增進親子感情等。總之,嬰兒撫觸是一種對嬰兒健康有益的、簡便、實用、安全有效且值得廣大醫護人員推廣應用的新技術。

2.5.2健康教育在早產兒出院時應建立健康聯系卡、制定健康教育計劃、開通健康咨詢熱線,指導家長正確喂養和早期干預,并定期跟蹤觀察及早發現問題,改善遠期成長目標,提高早產兒存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01.

[2]崔焱.兒科護理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8-79.

[3]程玉娥,吳曉英,陳玉秋.早產兒的生理特點及護理[J].職業與健康,2004,202:154.

[4]季武蘭.淺談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4,1711:1342.

[5]王翠英,孫花,邵欣胤.出生低體重嬰兒護理體會[J].職業與健康,2004,207:155.

[6]趙時敏,孫建偉.小兒急救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

[7]費獻民.518例早產低體重兒臨床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4,123:108.

[8]李士娜.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觀察與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4,113:359.

[9]王青.105例早產兒的臨床護理經驗[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4,177:834.

[10]李春蘭.54例早產兒的護理體會[J].重慶醫學,2004,334:550.

[11]卓燕芳,郭惠敏.低出生體重兒的體溫管理體會[J].海南醫學,2004,151:105.

[12]高玉先,張葆榮,李春艷.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喂養方式與體重增長關系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9:653.

[13]胡寶俊.30例早產低體重兒的護理體會[J].現代中醫結合雜志,2004,1318:2494.

[14]董俊梅.早產兒護理、治療新觀點[J].航空航天醫藥,2004,153:168.

[15]朱清碧.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3:273.

[16]黃葉莉,霍世英,蔡偉萍,等.國內外嬰兒撫觸的研究進展[J].護理管理雜志,2004,44:14-16.

[17]柯國瓊,林小燕,黎寧,等.改良撫觸方法促進嬰兒生長發育的臨床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4:278-280.

篇(3)

1臨床資料

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接產早產兒331例,其胎齡、體重、分娩方式及性別分布詳見表1、表2和表3,有47例在兒科接受過7—30天的住院治療后轉入家庭護理,2例極低體重兒家長自動放棄住院治療,通過母乳喂養隨訪和咨詢熱線對331例早產兒進行家庭護理指導和訪視,目前死亡9例,成活322例,成活率97.28%,死亡率2.72%。

2家庭護理

2.1注意保暖早產兒體溫調節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礎代謝低,產能量少,而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同時汗腺發育不成熟,體溫易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常因寒冷而導致硬腫癥的發生[2],家庭護理別要注意保暖。

2.1.1保持恒定的室溫室內放置室溫計,保持室溫在24—26℃,相對濕度55%—65%,更換衣物或皮膚清洗等暴露性較大的護理時室溫要調節在27—28℃左右。

2.1.2監測體溫的變化指導并教會家屬每日為早產兒測量體溫4—6次,維持腋下溫在36—37℃左右。

2.1.3加強局部保暖可用母親身體或熱水袋對早產兒的下肢及足部進行保暖,使用熱水袋時要防燙傷;更換被褥、內衣及尿布時先用家長身體或暖氣預暖后再給早產兒使用。

2.2合理喂養早產兒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弱,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易發生嗆乳和溢乳,合理的喂養是提高早產兒存活率的關鍵。指導母親盡早母乳喂養,無法母乳喂養者以早產兒配方乳為宜。向家屬宣教母乳喂養的好處,傳授母乳喂養的知識和技巧,幫助母親建立母乳喂養的信心,鼓勵不定時按需哺乳,奶量由少到多,以不發生溢乳及嘔吐為原則。331例中有47例早產兒曾在兒科接受住院治療,母嬰分離時間較長,教會母親擠奶和保持泌乳的方法,堅持母乳喂養。由于早產兒先天缺乏凝血因子、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喂養過程中,在醫生的指導下適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2.3預防感染早產兒免疫功能不健全,皮膚柔嫩,屏障功能差,易發生感染,家庭護理中要注意環境及用物的消毒。

2.3.1保持環境清潔臥室每日自然通風2次,每次10分鐘,但要避免對流風,注意早產兒的局部保暖;地面每日用清水或含氯消毒劑濕拖2次;家屬患感冒、皮膚化膿及傳染性疾病時不要接觸和護理早產兒。

2.3.2用物消毒早產兒奶具每日煮沸30分鐘消毒1次;被褥每周拆洗1—2次,每日日光暴曬6小時;衣物及尿布每日清洗干凈后煮沸15分鐘后日光暴曬;固定專用毛巾,每日煮沸消毒。

2.3.3皮膚粘膜的護理保持頭頸、腋窩、會陰等皮膚皺褶處的清潔,每次換尿布后用溫水洗凈臀部,用軟毛巾輕輕吸干,可涂些消毒植物油防尿疹;穿棉質內衣,使用軟而吸水性強的尿布,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尿布;保持口腔清潔,每次喂奶前用溫開水清洗,喂奶后用清潔棉簽蘸溫開水輕輕涂洗;臍帶沒脫落前不要包裹,自然暴露,注意不要讓尿液浸濕,每日用75%酒精擦試消毒1次,脫落后家屬要注意觀察局部有無紅腫及膿性分泌物,如有及時和隨訪人員聯系,及時處理。

2.3.4體重>2500g的早產兒按時接種疫苗,<2500g的根據嬰兒體重增長及身體發育情況適當接種,提高早產兒的免疫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2.4減少不必要的刺激早產兒肝臟發育不健全,凝血因子缺乏,易發生臟器出血,特別是顱內出血。家庭護理中盡量為早產兒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靜臥,叩背、變化時動作要輕,嬰兒哭鬧時不要抱起搖晃,各種擦洗動作要輕;指導家屬注意觀察早產兒皮膚粘膜、嘔吐物及大便的顏色,有異常時及時和隨訪人員聯系。

參考文獻

1朱延力.兒科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72.

2崔焱.兒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12

表1早產兒胎齡分布(n=331)

胎齡(周)例數(n)構成比(%)

28—30123.63

篇(4)

一、注重醫德,優化環境

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醫療服務行業受到相應的負面影響。“救死扶傷”等傳統美德在少數年輕的醫護人員中日趨淡化,兒科借創建“巾幗文明崗”活動,狠抓了醫德醫風建設,轉變服務態度,不斷提高醫療護理水平。一是制定了一系列護理醫療工作者的學習制度,堅持每周二次集中學習,每人每天一個小時的自學時間,重點加強了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責任教育;二是堅持貫徹“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開展了向白求恩、南丁格爾等的學習活動,做到將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四者有機的統一;三是在開展優質服務,文明行醫活動中,兒科充分發揮年輕人為主的科室優勢,大力推廣文明用語,發放文明號服務卡1600多份,向社會公開承諾做到“熱情待患,優質服務,耐心解釋,整體護理,精心治療,辯證施治,廉潔奉公,接受監督”。至此,整個科室醫德醫風得到較好的轉變,獲得廣大患者的好評。

二、建立制度,規范管理

兒科一貫堅持以制度管理人、約束人為原則,制定了《兒科工作管理制度》、《勞動紀律》等10多項規章制度,明確科室任務,責任落實到人,嚴肅了工作期間的紀律。規范了全科人員的言行,轉變服務態度,提高了科室的管理水平。

三、加強培訓,提高技能

事業的發展關鍵取決于人才,人才培養始終成為兒科的工作重點。科室先后組織12名護理人員參加國家、市、縣級等各類學習培訓,參學率達100%。通過不定期開展科室講課、操作演練、交流討論等形式,將每個學員所學的不同的新知識、新技術讓科室每個成員得到學習并熟練掌握。同時采取每月一小考,半年一比賽的方式,使科室護理人員的“三基”訓練得到了保證,幾年來,科室內培養出一批理論水平高,實際操作嫻熟的護理骨干隊伍。全科有20余篇護理論文在國家、市、區級進行學術交流,并在相關雜志上發表。該科開展“jhc-95型氧透射治療儀治療小兒肺炎”的科研項目,被開縣人民政府評為“科技進步二等獎”。

四、無私奉獻,精心救治

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位于住院部15樓的兒科震感非常強烈。在主任唐融、護士長阮紅的指揮下,病人有序的撤離大樓,科室護士帶上氧氣袋和必備的藥品在樓下安全地帶開辟臨時治療所,護士長阮紅堅守科室,繼續堅持對不能轉移的幾個重危患兒的治療,整個轉移過程無一患兒中斷治療,無一患兒受傷。“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醫院兒科積極響應院總支部號召,在主任、護士長的帶領下,全科醫務人員迅速行動起來,齊心協力,并肩作戰,全身心投入戰斗中。在僅有編制床位50張的情況下,承受住了110位住院病人的壓力,22位醫護人員吃住在科室,不分晝夜,精心救治病人,直到住院的病人全部康復出院。

篇(5)

得益于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教育部對職業學校教師人才培養的契機,以及學校對教師繼續深造的重視,筆者有幸來到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參加國家級中職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培訓。回顧兩個月的培訓學習,感受頗多。

1 學習收獲

1.1 理論學習

西安交大給我們安排《護理研究》、《護理教育與導論》、《多元文化與護理》等理論知識學習,還安排了專業知識講座、到各所醫學院校參觀和臨床實踐等活動,使我們學習的老師開擴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參加此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下面簡單說說我所學到的知識:

(1)護理研究,主要講了如何進行課題研究。從中我學習到,對于中職院校的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是教師探求知識,深入學習的表現,同時還有利于學校硬件的提高。但是對于課題研究還需要校方的大力支持,因為對于一個研究成果的產生也需要很多的試驗,所以也需要一定的經費。參加此次學習的老師中有申報校級課題研究和國家級課題研究的,很值得我們年輕老師去學習。

(2)護理教育學。我首次接觸到了布魯姆教學目標的運用,將其研究的教學目標(認知領域、運動技能領域、情感領域)即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運用于教學。

(3)多元文化與護理的學習,主要講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護理發展趨勢,具有關調查2003年我國醫院護士中,中專學歷占64.5%,大專24.3%,本科學歷占11.2%。在衛生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提出,2015年醫生與護士的比例應達到1:1,每千人口醫護人員比例均為1:5,護士達到232.3萬,需要凈增103.6萬。從數字可以看出,我國護士缺口很大,所以,對于我們中職學校培養護士的前景是樂觀的。筆者也首次接觸到了循證護理(EBM)。

(4)學校聘請了幾位很有知明度的教授研究員給我們作講座,還組織我們參觀西安市的西安醫學院和西安交大附屬衛校,學校的實訓基地規模都很大,將護理學的理論與實訓學習相結合,實訓模擬病房充足,實訓用物完備,如外科的手術模擬病房、ICU,兒科的模擬病房配有嬰兒床、早產兒保溫箱、洗澡池、嬰兒秤等,對們的他教學環境參觀學習。

1.2 實踐學習

(1)在西安交大附屬醫院兩周實踐學習,醫方安排筆者參觀了醫院的相關科室、靜脈藥物調配中心、消毒供應中心、手術室。

(2)踐習于循環內科,工作人員的工作太度熱情、謙和、敬業、知禮。對待病人一視同人,親切溫各,同事之間團結合作,共同為患者服務。

(3)技術操作。靜脈輸液新技術PICC(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的應用及護理,由外周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導管.用于為患者提供中期至長期的靜脈輸液治療(7天至1年).

(4)門診換藥中心。現代傷口愈合理論:傷口濕性愈合=適度濕潤的環境+密閉的環境。 于2006年3月試運行,9月開始獨立核算。完成門診的常規換藥,完成住院部內科病房的傷口換藥及手術科室延期愈合傷口的換藥。1項院基金結題。獲醫院新醫療新技術成果獎2項、立項2項。共發表專業論文16篇。衛生部視聽教材一項。

(5)消毒供應中心。消毒滅菌質量的高低與院內交叉感染有密切聯系,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10個工作流程:回收、分類、清洗、消毒、干躁、檢查、裝包、滅菌、儲存、發放。運用先進的消毒設施對醫療器械消毒滅菌。

2 教學改革的學習

面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的五個方面:1、主要是突出教育的戰略地位,2、教育改革的重點是提高教育質量,3、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4、加強和改進道德教育,5、重視提高師資水平。各所學校都在提倡教育改革,但是教學改革也同樣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么才能將陳述性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還要將過程性知識傳授學生,讓學生的思維與行動相結合,形成多元智能,在生活中學習中有新見解和主張。具體的教學改革還應根據老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情況來實施。

3 學習生活交流

篇(6)

1.1.1兒科護理模式轉變與工作內涵延伸

我省兒科護理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建設,經歷80、90年代的發展,兒科護理模式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逐漸轉變“以病人為中心”責任制整體護理,護士以患兒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按系統的護理程序進行護理。進入21世紀,兒科護理有了質的飛躍,在新的醫學模式指導下,護士的角色特點從院內疾病照護者向全程健康促進者、專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護士承擔的不僅是對患兒的照顧,還要兼顧對患兒整個家庭的支持。讓家庭參與對患兒的照顧,促使患兒獲得生理與情感的最大滿足,如設立母嬰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兒童哮喘病夏令營,早產兒延續護理、新生兒撫觸、開展社區護理義診服務等。

1.1.2兒科護理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

醫學的發展對護士專業照顧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護理工作以安全舒適為目標,落實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措施、提供專科搶救、正確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術,并能真實、客觀、及時地書寫護理記錄。與此同時,兒科臨床護理新技術、新業務發展迅速。早產兒微量持續喂養技術、小兒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橈動脈穿刺、新生兒黃疸換血護理技術、新生兒撫觸在早產兒中的應用、高頻機械通氣護理技術、小兒腸造瘺全程管理規范、兒童皮膚傷口護理技術等,經外周中心靜脈穿刺技術(PICC)在新生兒、血液病、腫瘤等推廣應用大大推動兒科臨床專科技能的發展,促進專科護理人才的培養。

1.1.3PICU與NICU的建設與成果輻射

兒科重癥監護室(PICU)和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癥護理管理架構建立,特別2009年省衛生廳提出《福建省兒童救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全省共建立縣級以上兒童救治中心定點醫院51家,新生兒救治定點醫院45家,進一步健全兒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轉送措施,形成重癥、疑難危重患兒轉診收治網絡,提高搶救水平。全省重癥監護培養體系已初具規模,并不斷發揮輻射作用。通過開展醫療下鄉幫扶、護理技術會診,每年定期開展全省小兒急危重癥護理進展學習班、兒童PICC的臨床應用與護理進展班等,充分滿足基層護理人員需要,提高基層兒科護士對兒童救治知識、兒童保健和急救知識的掌握,為培養基層兒科優秀護理人才,促進專科護理發展起到良好推動作用。

1.1.4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對兒童造成的損害

近年多起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充分認識醫學救援的重要,而醫院是醫學救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醫務人員是應急救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隊伍中,護理人員占醫療隊伍近一半比例,是參與醫學救援的主力軍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兒童手足口病暴發、甲型H1N1流感暴發,兒童成為這些突發事件的主要受害者。為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對兒童造成的損害,我省兒科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里積極戰斗在一線,應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配合醫療團隊,合理安排搶救護理程序,做好預防處置工作。同時接受省衛生廳派遣任務,積極抽調兒科護理人員遠赴安徽撫陽參加救援,得到當地政府部門和社會的一致認可。

1.2兒科護理隊伍與人才梯隊建設

1.2.1兒科護理隊伍結構的優化

護理隊伍不斷壯大,初步調查統計,目前我省從事兒科護理隊伍人數達3034人,特別近幾年,從事兒科護理人員的學歷結構由單一的中專教育逐步發展為多學歷層次并存,目前擁有研究生學歷及本科學歷526人,占兒科護理隊伍的16%,大專學歷占40%,擁有中級以上職稱護理人員799人,占26%。

1.2.2兒科護理隊伍的培養

護理人才的培養模式及梯隊建設與醫療機構的發展緊密相連,國內護理學科發展大環境也影響著兒科護理隊伍建設的方向和重點。上世紀50、60年代,醫院對兒科護士的培養以合格的臨床兒科護士為目標,80、90年代以提升臨床護理人員學歷層次為目標;隨著護理各專業建設步伐加快,對先進的專業人才趨之若鶩,90年代中后期,兒科護理人員也有機會通過醫院及省市護理學會搭建對外交流平臺,走出地區、走出國門進行先進護理管理理念的學習、專科進修和專項培訓等,特別近年對建立以專科、專項培訓為目標的護理人才培養及應用體系更是護理學科發展的重點,讓專科護士在臨床護理中發揮骨干作用,從而有力促進護理學科的發展和護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計有數十名兒科護理人員前往美國、新加坡、臺灣等地進行參觀與學習,她們為醫院護理隊伍建設和學科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

1.2.3兒科護理臨床教師隊伍的壯大

注重對臨床教學人才培養,全省23所二級以上醫院實現與省市專科院校協作,40多名臨床專業人才走上講臺,其中教授1名,碩士生導師1名,承擔大中專院校兒科專業授課任務,使得院校學生能更好地將兒科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為兒科護理隊伍增加新鮮血液,同時也進一步提升臨床兒科護士的基礎理論水平。

1.3開展兒科優質護理

結合衛生部辦公廳印發的“2010年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方案”要求及國際兒科護理發展趨勢,將兒科護理模式由“以病人為中心”向“以家庭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級醫院兒科試點病房構建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科優質護理共贏協作模式。在兒科護士角色行為中,不僅充當直接護理者角色,明確兒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時間,兒童護理范疇應由醫院延伸至社會家庭,涵蓋0~18歲年齡階段健康與非健康所有人群的護理工作。因此,兒科護士在充當患兒與家長的教育者、康復與預防指導者、合作與協調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實施到位。如:加強住院期間對家長照護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兒科護士工作的一個新內容,通過責任護士、護士長共同深入住院患兒家庭中,對患兒護理問題及家長護理行為進行診斷、糾正患兒家長的錯誤理念和方法,通過宣教、兒科入院指導、制作疾病相關健康教育手冊,指導家長參與關于患兒安全護理要點、監護、用藥、營養、心理護理、衛生活動等合作性照護項目,并及時了解患兒及家屬的意見和感受,及時進行評價和再指導,幫助家長掌握必要的照顧知識與技能,有效且持續地參與患兒的護理;讓家長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續性照顧兒童,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產生較好的健康促進作用。護理人員發揮護士各自的能力與角色作用,使護患雙方相互理解,產生良好互動、和諧溝通、角色互補、價值認同,提升家長疾病照護和預防能力,滿足父母及社會需求,提高社會滿意度,同時也體現護士專業成就感與社會價值。

1.4循證護理在兒科的應用

推廣兒科循證護理,伴隨著兒童急重癥監護體系的不斷完善,兒科急重癥護理工作中還需要將新的循證護理證據與臨床工作相結合,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改善患兒治療與護理結局。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壓力性胃黏膜疾病、兒童疼痛與鎮靜、兒童營養攝取,兒童皮膚護理、非計劃性拔管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兒童監護室中關健性的醫護實踐質量指標,為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兒科護士們探索執行以循證為依據的集束護理干預,如定時的兒童口腔護理,抬高床頭30度,氣道護理無菌操作的規范等,特別強調定時的口腔護理是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保護性因素。

1.5兒科護理信息化建設

伴隨著信息化技術越來越多應用于醫院臨床科室,兒科護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種護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護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級醫院兒科使用移動護理查房系統、采用電子條碼掃描進行患兒身份識別、對手術或醫療處置的患者身份與手術部位在執行處置前的再確認、患兒用藥、跌倒的預防等,通過信息化數據管理,保障患兒安全、實現臨床護理管理科學化、工作流程人性化,進一步提升兒科護理服務質量及管理水平。

1.6兒科護理臨床研究與適宜技術臨床應用的拓展

我省兒科護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較快發展,在新生兒護理、兒童急重癥護理、兒童康復護理、兒童生長發育及預防保健護理領域逐漸形成兒科特色護理研究領域。近5年共承擔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及地市級課題9項,科研獲獎3項、獲得專利3項、小發明小創造4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國家級刊物10余篇;主編或參編《專業技能測試標準與訓練指導》、《醫學臨床“三基訓練”護士分冊》三部;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組織拍攝的兒科護理操作視頻成為福建醫科大學兒科護理實驗教學輔助教材,并作為兒科護理專科技術操作教學的培訓教材之一。適宜技術臨床應用不斷拓展。從最初一次性密閉靜脈輸液技術代替開放式靜脈輸液;從鋼針靜脈穿刺到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技術;新生兒大腿外側肌肉注射;藍光治療護理技術規范;簡易持續性氣道正壓通氣(CPAP)使用;新生兒黃疸換血護理技術;PICC穿刺及維護;新生兒院前轉運;高頻機械通氣技術;外周動脈穿刺及置管技術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兒救治成功率。

1.7兒科護理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

福建省護理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舉辦多場國家級的兒科及新生兒重癥提高班,各地報名參加人員近1000人。結合“世界兒童日”和“六一”兒童節,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護理部組織開展深入社區及慈善機構的“世界兒童日”護理義診與獻愛心活動。每年“六一”兒童節期間,福建省婦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都會組織一場醫院內護理義診活動,傳授兒童家庭護理知識及兒童家庭護理急救技術等,深受家長的好評;每年定期開展兒科護理管理者聯誼活動,有力促進了兒科護理管理者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借鑒。

2福建省兒科護理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

與國際、國內先進省市兒科護理發展相比,雖然我省兒科護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工作中還存在不足與差距。為深入了解我省兒科護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護理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向全省二級以上醫院護理部發放問卷,進行兒科護理工作現狀調查。此次共發放調查問卷112份,收回問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級以上醫院占34%(其中三甲醫院占18%,三乙醫院占12%,專科醫院占4%),二級醫院占62%(二甲醫院占43%,二乙醫院占19%);兒科床位設置:30家三級醫院擁有兒科床位共2237張,占全省兒科總床位的50%,67家二級及以下醫院擁有兒科床位總數占總床位的50%,說明二級以下基層醫院兒科建設還未完善。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2.1兒科護理隊伍不穩定,人才梯隊不合理

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兒科護士3056人,編外護士1856人,占兒科護士總數的60.7%。編外護士多造成護理隊伍不穩定,護士流失率高,增加醫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時也不利于醫院護理隊伍人才的培養和人才梯隊的規劃,造成護理人才的斷層。職稱聘任方面,全省兒科護理高級職稱111人,占護士比例3%,護理高級人才比例小,主任護師占0.5%,副主任護師占2.2%,主管護師占15.8%,護師占27.2%,護士占54.3%,與醫療人員相比有較大差距。高級職稱配比少,造成護理職業生涯的瓶頸及護理研究人才短缺、護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時也影響兒科護理學科的發展。單一繁重的護理工作量讓新護士甚至不愿意到兒科病房工作,給兒科護理工作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2.2兒科護理新理論與新技術應用不平衡

相對三級醫院,護理新業務、新技術開展較全面,而對于二級以下醫院,由于醫院本身規模限制及對兒科投入不足,且兒科產生經濟效益少,基本只作為醫院的二級分科。專科的不細化造成專科護理的很多新技術不開展或應用少,達不到提升兒科專科護理能力要求。從社會到家庭,普遍認為護理就是給小孩打打針、換換屎尿褲,是保姆式工作,沒有發展前途。

2.3家庭社會需求與兒科護理存在差距

兒童作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發育還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縮影,受疾病影響,小兒對家長、家庭依賴及心理影響更大,而家庭也因兒童住院這負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響,家長感到壓力與負擔。據相關機構調查及文獻報道,住院家長的壓力主要是對患兒疾病擔憂、疾病知識的缺乏、疾病的影響及家庭護理照顧能力的不足等。目前醫院兒科護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護士常無暇兼顧家長及兒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變化,忽略了家長的參與,造成家庭信息溝通的不通暢,難以滿足家長的需求。

2.4循證護理在兒科應用還不完善

兒科護理人員隊伍年輕化,臨床經驗不足,護士專業技能不熟練,提供以循證護理為依據應用于臨床患者的護理實踐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識。

3今后五年工作規劃

3.1兒科護理隊伍建設方面

(1)保障編外護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實施以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護理“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2015年三級醫院兒科護理人力配比病房床護比達1:0.6。

(3)建立和完善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專科護理人才培養模式,重點發展專科護士、培養護理骨干人才梯隊。2015年完成兒科專科護士人才庫建設,為兒科護理隊伍建設貯備護理人才。

(4)開展護理幫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組織兒科護理管理專家和專科護士下鄉,采用專題講座、現場指導及接收基層醫院進修等方式促進基層兒科護理隊伍人才培養。

3.2專科建設方面

3.2.1建立兒科專科護士培訓基地。

2015年完成申請并組織建立新生兒專科護士、兒童急救專科護士、兒童重癥專科護士培訓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兒科護理質量評價的敏感性指標。

2015年前完成“護理敏感性指標”,如跌倒率、靜脈外滲率、壓瘡發生率、給藥正確率、院內感染發生率、護士離職率、護士工作滿意度等。通過這些指標把關護理管理中重點關注的內容及管理評價目標,從而促進兒科護理質量的持續提高。

3.2.3建立省級兒科護理網絡信息互動平臺。

利用網絡共享兒科護理新理論、新技術及疑難護理病例探討。2014年~2015年開展分層次繼續醫學教育和兒科崗位技能培訓,繼續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聯誼活動,擴大與兄弟省市的學術交流、借鑒先進的經驗,開闊視野及思路,提高兒科臨床護理質量及專科護理水平。

3.3護理服務方面

重視家長、家庭對患兒疾病康復的影響,滿足家長護理需求。以“優質護理示范工程”為抓手,推動“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在兒科中的應用,2014年~2015年在三級醫院試點推廣;2015年~2016年在二級醫院推廣;至2017年全面推廣“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讓醫護人員與患兒、家庭之間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關系。通過加強兒科臨床護理服務質量改善,促進家庭維護兒童健康的積極作用,達到全面、全程、連續、專業化、人性化的護理服務目標,讓患兒及家庭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

3.4社會責任方面

積極拓展護理延伸服務,加強社會責任承擔,以專業委員會為主體,借助媒體,聯合社會力量積極開展預防兒童傷害的社會宣傳和健康教育,與社區、學校配合,指導中小學校、托幼機構和社區提高兒童自護、自救的意識和能力。提高災害和緊急事件中對兒童的保護意識和能力,為受災兒童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和心理康復等服務;關注兒童保健服務及慢性病管理。幫助兒童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養水平,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

4政策支持與建議

首先,重視對兒科建設專項資金的投入,滿足兒科發展需求,減少兒科護理人才流失,穩定兒科護理隊伍。

篇(7)

巧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針筒放置腰穿針李成云(3188)

護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的典型相關分析程金蓮潘銀河孫玉梅(3113)

手術室護士開展手術前后健康教育現狀調查李躍榮易鳳瓊胡軍牟紹蘭(3115)

醫院內團隊組織氣氛與護士核心能力的相關研究護理研究上旬版 李小芒張平(3117)

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健康與社會支持現狀調查朱曉慧余昌妹薛超潘瑩瑩胡曉瓊薛瓊珊(3119)

不同護理本科生英語水平及其對雙語教學的認同情況調查孫志嶺沈筱筠(3121)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傳染病醫院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楊玉紅李雪梅郭新會侯維(3124)

不同聘用方式護理人員對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認知調查戶麗艷周艷渠利霞(3126)

生物治療腎癌病人相關性疲勞、應對方式與生活質量相關性研究鄭瑾句敏(3128)

透析中動脈端輸液對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影響陳榮姣莫國華俸麗梅張靜(3129)

穴位按摩聯合艾灸降低婦科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的護理研究韓葉芬胡艷寧吳衛群盧洪霞(3131)

醫護合作健康教育對腦卒中后抑郁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王培芝曹衛國代桂寧董慈(3133)

孕期運動護理干預對孕婦體重及骨密度的影響丁文香(3135)

探討正常分娩會陰保護指標在側切中的臨床意義羅曉菊吳雪曾淑慧張知翠(3137)

改良灌腸法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在灌腸病人護理中的應用研究繆格敏(3138)

自體或同種異體腓骨聯合打壓植骨術治療股骨頭壞死病人的護理戴雪梅陳巧玲王小俊(3140)

預防兒童鼻竇負壓置換治療致嘔吐的護理干預甘柳萍廖惠娟楊勇芬(3141)

癌癥病人負性情緒的質性研究葉梅任輝于曉燕宋永玲(3142)

腦卒中后抑郁病人應對方式及護理干預研究胡慧左滿花潘亞蘭柳琳琳(3145)

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345例面肌痙攣病人的護理孫磊張文杰朱宏偉李勇杰(3147)

注射用水加碳酸氫鈉持續泵入氣道濕化的臨床觀察徐靚馬麗萍鄭美鳳(3149)

22例毒蛇咬傷病人中藥箍圍護理分析周文琴吳冬春劉永彬俞靜唐黎(3150)

老年手術病人實施神經刺激器定位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的護理潘競紅柏紅(3152)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周康復程序的護理效果觀察黃明英(3153)

食管癌切除術后病人頸部吻合口瘺的預防和護理葉永菁楊斌王海紅楊悅(3155)

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治療頸椎病病人的護理張杜娟穆紅張慶明(3157)

主責護士帶班制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研究梅榮劉桂霞李熔彬(3159)

外來手術器械納入消毒供應中心標準化管理流程的探討孔磊黃志靈(3161)

優化急診就診流程與分診標準的研究顧巧云李曉燕范曉嬿趙潔(3163)

專病門診病人失約原因分析及其管理對策季娟王青爾陳靜徐晴文李建東(3166)

綜合性實驗中護患角色體驗的質性研究趙遠蓮江智霞代群燕(3167)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在護理業務學習中的應用張卉李邦瑩(3169)

學生互反饋法在護理技能操作實訓中的應用研究楊榮芳白建英代彥玲(3170)

中國與韓國教科書護理形象體現的比較李冬梅(3172)

帶教老師在急診護生群體學生支持系統中的作用董娟(3175)

實用新型輸液治療車的研制與應用孫錚(3176)

護理研究上旬版 動力式防壓瘡床的研究設計郭忠英周靜潘柳文(3194)

一種調整睡眠姿勢的背心姜文靜劉玉棟莊瑞花(3195)

膽管疾病病人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建構與初步編制陳靜潔梁月娥謝碧娟洪荔華(3177)

循證護理教學法對護生學習效果影響的Meta分析高維杰靳英輝孫玫(3179)

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設計的內容分析張淑萍沈寧阮學平(3183)

天灸療法在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病人中的應用李小明(3187)

1例生物蛋白膠致過敏性休克病人的搶救及護理田蓓劉燕華(3189)

1例飲酒過量誘發視網膜中央動脈栓塞病人的急救護理湯詠梅杜成芬方華(3190)

1例Cogan綜合征患兒的護理王捷沈莉娟(3191)

1例血友病病人行玻璃體切割手術的圍術期護理王蕾劉淑賢李海微(3192)

抗生素橡皮塞用于中心供氧及中心負壓吸引接口防塵謝輝趙冬梅馬霞(2544)

昂丹司瓊與阿昔洛韋存在配伍禁忌徐雪霞(2547)

莫菲氏滴管下段空氣的鴨嘴式排氣法張雪萍鄒翠蘭(2562)

3L袋截流夾用于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趙艷梅吳慧慧(2564)

膽汁加溫回輸在膽道引流術后的臨床應用研究張毓萍李小青霍錦霞(2548)

肺癌術后化療病人癌因性疲乏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研究梁驪敏張美芬張俊娥(2550)

家屬對癌癥終末期治療和死亡態度影響因素調查曾吳輝賀戀秋方鵬騫(2553)

新生兒監護室醫護人員早產兒互動知識調查趙敏慧陳超袁浩斌(2556)

護士上班時間分配情況調查分析張慶玲劉軍華謝剛敏褚玲玲劉玉馥羅霞(2559)

大學生人格特征與社交焦慮的相關性研究曹建琴(2563)

山西省護理學會中日婦嬰保健學術交流會王斌全武建才(2555)

綜合護理干預對腹膜透析病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沈麒云吳冬春黃柳燕李黎梅費利燕楊美鳳(2565)

兒童睡眠呼吸紊亂行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后生活質量的研究黎紅珍蔡克文徐惠清(2568)

運動再學習方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中的應用石霞楊秀華王雪梅(2570)

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偏癱病人肢體功能恢復影響的研究王敬茹王霞于新美(2572)

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減壓植骨術病人圍術期護理張曉春郝定均謝恩(2573)

牽引加熏蒸治療不同證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周黎敏孫唯瑤任淑(2575)

溫水足浴配合排氣湯口服促進剖宮產術后排氣的臨床觀察常馨宇(2576)

微量透析治療嚴重電損傷30例護理觀察李旭春朱美抒張力勇王玉芝韓曉燕陳輝(2578)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預防與臨床干預吳偉珠陳默蕊白利香姚燕惜(2579)

耳穴貼壓在闌尾切除術后減輕傷口疼痛及促進排氣中的應用姚招娣馱志英史華芬趙燕萍蔣娟娟殷月琴(2581)

碘[^131I]美妥昔單抗介入治療肝癌術后病室的防護楊永紅余宙耀程濤劉曉品劉保昌沈帥(2582)

系統健康干預對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知識及行為的影響李水莉陳陽侯翠霞王林文吳梅李穎(2584)

肺復張法對機械通氣相關肺不張的影響覃芳紅韋柳青覃綱(2586)

兩種不同清潔灌腸方法的對比研究商書琴李燕王風云(2587)

兩種眼壓計測值對比分析譚芳肖俊張曉利(2589)HttP://

電子體溫單的應用優勢與不足及其改進方法蔡春香(2590)

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損害患兒的護理護理研究上旬版 黃雪飛(2592)

不同護理措施對慢性肝病病人焦慮狀況的改善作用劉春梓(2593)

活血通絡膏外敷治療甘露醇外滲病人療效觀察劉向龍岳紅霞楊玲王利端王麗麗(2595)

枕下乙狀竇后入路切除聽神經鞘瘤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劉琰何金珠(2596)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病人的護理李麗麗謝紅偉豐育功(2597)

有效開展病人滿意度調查的實踐與研究孫海云(2599)

屏障技術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研究戴慧珊施雁毛雅芬(2602)

靜脈輸液安全隱患的細節分析張玉蘭張燕劉艷華張芳平(2604)

輸液掛鉤的制作與應用陳秀珍(2601)

高等教育護理專業學生基本技能全程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何榮華余云紅何平先馮曉敏韓燕紅(2606)

實習期壓力源對專科護生護理專業自我概念的影響濮麗萍馬如婭陳馮梅(2609)

圖式理論與基礎護理操作技能教學策略研究田莉張國棟(2611)

教學反饋方法在護理本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李歡彭登瓊(2613)

院校結合教學模式在《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邵巧云孫紅霞曹心芳(2614)

護生主觀幸福感與寢室文化關系的研究尤家寶葉艷勝張丹柳明仁(2616)

分段考核法在基礎護理技術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陳巧力曹迎鳳徐志欽李娜董楠(2618)

武漢市社區老年人多維健康功能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陳先華盧祖洵董超群(2620)

中醫養生運動對社區2型糖尿病病人影響的研究文徐桂華(2622)

1例服用抗艾滋病藥致精神異常病人的護理任勇陳仁芳(2624)

1例白血病病人肛周壞死的護理王傳英鄭珊(2625)

1例高齡牙齦癌病人微波輻射治療的護理符云霞蘇立華(2626)

脾切除術后暴發感染1例劉昌春馬玉鳳姜艷艷(2629)

透析病人主要照顧者照顧評估表的信效度研究羅世香蘇蘭若(2627)

醫用卡扣式止血器的設計和應用王淑云李海燕史秀寧(2630)

側臥位雙囊充氣墊在經皮椎間盤旋切中的應用胡書芳姜達(2631)

護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楊玉美李秋潔趙術菊(1711)

華北地區住院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焦靜劉華平郭燕紅(1714)

護理研究上旬版 哮喘病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調查分析李瑩周郁秋王麗娜張慧邱碧秀劉海霞(1716)

護士多元文化護理中文化敏感性狀況調查林兆霞楊輝(1718)

晉京兩地臨床護士決策分級護理意愿調查韓世范甄鷹王旭梅(1720)

住院病人對醫療環境滿意度的調查研究高玉琴潘伯臣(1722)

篇(8)

先進技術贏得榮譽

據夏中元主任介紹,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是華中地區最早開展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的麻醉專業,目前已發展為集臨床麻醉、急救復蘇、疼痛治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臨床二級學科。設有中心手術室、麻醉恢復室、疼痛門診、無痛腔鏡中心、麻醉研究室等部門。中心手術室擁有共2層42間手術室,建筑面積8998平方米;術后恢復室2間、床位14張;疼痛門診治療室3間;還有一個無痛腔鏡中心。所有手術間均為國際化標準層流凈化間,配備一體化可視中心管理系統及全信道多媒體視頻手術系統。

記者了解到,該院麻醉科學科帶頭人夏中元主任從事臨床麻醉工作及危重醫學二十余年,尤其擅長心腦缺血患者圍術期重要臟器功能保護,特別是在高危心血管手術如深低溫停循環下主動脈全弓替換手術麻醉,高危顱腦手術如多發巨大動脈瘤手術麻醉,高危缺血性心腦疾病非心臟手術如多次心梗和腦梗死病人手術麻醉等方面經驗十分豐富,在新生兒和高齡老年人手術麻醉、特殊病人如極度氣管狹窄病人手術麻醉、超高敏體質病人手術的麻醉及已知術中知曉病人再次手術的麻醉等方面作出了開創性貢獻,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年均實施或指導臨床麻醉超過1000臺次,參與省內市內急重癥搶救會診超過100例,在湖北省內乃至中南地區贏得了極高的贊譽和知名度。

在夏中元主任的帶領下,學科中多數亞專業的臨床診療水平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其中心臟病人非心臟手術麻醉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經過多年的建設,學科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原創技術優勢。熟練掌握低齡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大齡法樂四聯癥患者麻醉處理,復雜神經外科手術麻醉和合并重度心肺功能障礙患者外科手術的麻醉處理;同時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業務,為新技術與新業務的臨床應用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制定并優化了低體重早產兒視網膜病光凝術麻醉流程,重度鼾癥腭咽成形術后早期拔除氣管導管流程,重度心功能不全孕婦圍術期麻醉處理以及特異敏感體質患者圍術期處理流程等等,在提高心肺腦復蘇成活率方面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全年低齡、老年及危重癥患者麻醉比例超過50%,新技術新業務開展比例超過8%,同比增加21%。連續8年無麻醉安全事故,麻醉相關死亡率小于十萬分之一,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夏中元主任還詳細介紹了科室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于20世紀80年代即率先在醫院內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最近5年來,連續獲得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各類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30余篇;同時共承擔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其中,《麻醉職業危害的監測》獲湖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藥赤芍防治ARDS的實驗研究》獲美國醫學文化信息中心成就獎及湖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股-股心肺轉流用于極度氣管狹窄患者麻醉誘導的臨床研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現代心肺腦復蘇學》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該科室研發的“口咽聯合通氣道的研制”“雙通道多用途麻醉面罩”“腳踏自復式麻醉機呼吸囊”等新技術分別獲得了國家專利。

爭創卓越團隊,做患者的保護神

作為麻醉專家,夏中元教授總是強調:“麻醉是手術病人的保護神,為手術保駕護航。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凡是麻醉都有風險,哪怕是再小的手術。”

夏中元教授進一步解釋說,由于品對呼吸、循環和中樞神經系統存在顯著的抑制性影響,尤其是遇到體質特殊的病人,即會導致一些“小”的麻醉也可能出現問題。他還強調,麻醉是“全程關注”工作。麻醉科醫生的工作貫穿病人的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麻醉醫生應在手術前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病人近日的體質狀況、用藥細節等均不能大意。在手術中,麻醉醫生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處理突況的能力。手術結束后,讓病人意識清醒、生命體征穩定地離開手術室,是麻醉醫生最起碼應該做到的,同時還應寫好麻醉記錄,交代好護理人員該病人的麻醉特點以及觀察要點;特殊病人應定期訪視。

夏中元教授還表示,從根本上講,麻醉方式選擇的原則,主要根據病人的全身狀況及所患疾病、手術部位和方式、麻醉醫師的理論水平和技術能力以及臨床經驗、醫院設備和病人的經濟條件以及病人的意愿綜合考慮,其首要原則是保障手術病人的安全。一般來說,顱腦、心胸等特殊部位的手術須全麻;四肢、中下腹部、腰骶部的手術可以根據病人情況進行選擇。從某種角度來說,手術時實施全身麻醉是發展趨勢。“我們了解到:全身麻醉的意識消失是可逆和可控的。全身不會對患者大腦產生損害,對手術病人的智力和記憶力無不良影響。目前各大醫院的全麻比例占到所有麻醉比例的70%左右。”

據了解,當前“優質醫療服務示范工程”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這在促進各級各類醫院進一步強化基礎、規范行為、改善服務、保障醫療安全、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促進社會和諧等諸多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院領導非常重視創建“優質醫療服務示范醫院”活動,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討論部署工作,成立領導小組,設立辦公室,制定活動方案,督促工作開展,給予政策支持,保證試點病區工作有序開展。

夏中元教授說,為積極響應醫院號召,麻醉科結合自身,在臨床、管理、績效考核與激勵機制等方面采取可行措施,不斷豐富和拓展范圍,開展了各具專科特色的人性化服務,爭創“湖北省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卓越團隊”。

此后,夏中元教授詳細介紹了科室為爭創卓越團隊而采取的具體措施。他說,科室全面修訂臨床各手術專科麻醉工作制度及配合常規、各班人員崗位職責、手術病人麻醉常規和標準,為病人提供規范化服務。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依據崗位職責工作量和專業技術要求等要素實施彈性的人力調配,增加早晚及輔助班,實行急診班和雙人夜班制,保證早中晚在崗人數,確保手術病人安全;并進一步強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理念,切實落實“一切為病人,為一切病人,為病人一切”的辦院宗旨。夏中元主任指出,手術室作為一個特殊的臨床服務場所,在這里開展人文服務是現代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生存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我們的工作方法不應再局限于整天只與品和手術操作打交道,而是要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加強與患者溝通,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夏中元教授繼續說,科室實行手術病人一對一責任制,醫生在病人術前、術中、術后全程提供病情觀察、干預措施和健康教育指導。采取術前訪視,使患者以積極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更快地在心理行為上與手術相適應,增強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促進患者術后心理與軀體的康復,有效降低家屬的焦慮心理。加強環節和終末質量控制,施行三級醫師負責制,并與專科組長質控、科室質控、院級質控相結合,及時反饋,及時改進,考核結果與經管掛鉤。為提高麻醉醫生對核心制度的強制執行力,保障病人安全,科室實行麻醉核心制度考核,定期組織全體麻醉醫生學習各項核心制度,將考核成績與個人經管掛鉤,并實施患者安全目標,進行風險評估,建立預警機制。對手術患者進行術前身體狀況風險評估。要求全體成員在科主任的帶領下,認真做好患者身份的核對。在患者麻醉前、手術開始前、患者離室前,在麻醉醫生主導,手術醫生、巡回護士共同參與下,共同核對患者身份及相關信息,及時填寫“手術患者安全核對表”,確保手術病人安全。

“科室還對手術患者實行全程支助服務。”夏中元教授接著說,由醫院出資聘用專職配檢人員,經專門培訓后,免費承擔手術患者接送服務,保證患者安全,減輕家屬負擔;并實行服務公示,進一步明確手術麻醉服務內涵、服務項目和工作標準,使麻醉工作得到患者、家屬和社會的監督。

在各項新措施“多管齊下”的作用下,科室煥發了新面貌,患者滿意度顯著提升。夏中元主任欣慰地說:“不論科室能否獲得卓越團隊稱號,我們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我們所做的這些工作都是對患者有利的,這就已經足夠了”。

一切為病人,強化科室管理意識

“科室管理是一個醫院管理的實質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科室管理的好壞直接體現著醫院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科室的興與衰。強化科室的管理意識,提高科學的管理水平,是每個科室主任為醫院和科室發展應盡的義務。”夏主任總結了科室管理經驗,認為要做好科室管理,應從增強科室集體凝聚力、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建立有效公平的激勵機制這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科室集體要有凝聚力。”夏主任分析說,科室主任和護士長是臨床科室的基層領導,要重視領導方法及藝術,做科室內部團結協作的帶頭人。在醫療工作實踐中,要加強醫護之間的協作,彼此之間要多聯系、多交流、講原則、重方法,在工作中力求取得共識。正確處理好科室內的人際關系,如醫生和醫生的關系,護士和護士的關系,醫生和護士的關系,高年資與低年資的關系,高學歷與低學歷的關系等。只有經常溝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科室集體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凝聚力。

夏中元主任認為,醫療質量是醫院和科室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康復、服務滿意的程度和醫院聲譽。要創造高質量、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醫護人員必須要有良好的服務態度,強烈的工作責任心、高尚的醫德等,這就要求醫務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臨床技能和業務水平,養成科學、嚴謹、求實、謹慎的好習慣,所以,在工作中他主張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做到“一切為病人,為一切病人,為病人的一切”。

在工作實踐中,夏中元教授建議加強醫務人員職責、醫療行政法規、執業醫師法等的學習,同時還要加強醫療風險和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病歷作為重要的法律文書和依據,是一個客觀材料,其內涵質量至關重要,因此病歷書寫是醫療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定要真實和規范化;另外,還要對醫務人員進行社會學、倫理學、公共關系學、人文科學的普及教育,讓他們懂得崇尚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病人,學會如何和病人談話,如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達到共同承擔醫療風險,相互配合的目的。“建立質量管理考評體系,是醫療質量管理的基本途徑。醫院實行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是一套科學、規范、嚴謹、符合實際的管理體系,我們只要認真地執行體系要求的目標,一定會得到良好的效果。在執行過程中,我們要實施全面的跟蹤監控,不斷地持續改進,使醫療質量得到持續改善。”

“一個有效公平的激勵機制,必將科室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和實現度達到最大化”。對此,夏中元主任分析說,要充分挖掘科室人員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科室管理者最常采用的措施是激勵手段。在實施激勵的過程中,較為普遍的方式是根據績效,給員工以相應的獎金、工資、晉升、培訓深造、福利等,以此來喚起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但是如果激勵機制操作不當,導致分配不均、相互攀比,可能會造成消極怠工的副作用,這就要求科室管理者應根據科室具體情況構建激勵機制,不要循規蹈矩,一成不變。激勵機制的制定必須有利于尊重個人感情,增強員工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培養群體意識,增強科室凝聚力;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在協調和改善員工人際關系方面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夏中元主任認為,加強科室管理,除了要做好以上幾點,增強全員參與管理的意識也是很有必要的。“科室管理者必須進行崗前培訓,任期中還要組織階段性強化培訓,進行管理知識的更新,形成人人懂管理,科科會管理的良好狀態。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提高科室人員管理的自覺性,工作有布署、有檢查,一級抓一級,級級落實。”

上一篇: 合規崗位工作計劃 下一篇: 大學生黨務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A级片在线观免费观看 色妞亚洲欧美在线 | 日本一本中文一区在线 | 婷婷五点开心六月综合基地 | 日本韩国野花视频爽国产在线 |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自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