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建議書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27 18:33: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家鄉文化建議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家鄉文化建議書

篇(1)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7-0080-02

一、聲景文化

所謂聲景文化,是由芬蘭地理學家格拉諾在1929年所提出的,主要的研究范圍包括了人們愿意與不愿聽到的所有聲音。目前世界各國國家對于聲景文化的研究已經研究到了音樂、美學、生態學等多個方面,并且涉及到來社會學、醫學、景觀設計等多個專業領域,更是細致到來室內音質與心理聲學以及噪聲控制等。

二、鄉鎮聲景文化藝術遺產價值

1.鄉鎮聲景文化藝術遺產的歷史傳承價值。一方面,鄉鎮聲景文化中,歷史傳承價值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價值所在,可以說語言與音樂是對于文化進行傳承的重要途徑。在漢族鄉鎮地區,聲景文化對于代際傳承具有直觀重要的影像,在少數民族鄉鎮地區更是如此,語言類聲景文化作為當地最為重要的文化傳承手段與文化傳承方式,所以尤其是在我國南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產生了多種口述歷史記載的方式,其中的很多內容比之史書更加客觀、鮮活地反映了真實的歷史時間,形成了很多歷史文化與雙重構建的聲音與文本形式與特征。

另一方面,在我國大部分鄉鎮地區居民組成人員,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然而聲景文化則是任何一個屋子民族的文獻與口述歷史等方式進行相互支撐、共同構建的,在歷史傳承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音樂類的聲景文化,基本大都記載了社會文化的變遷,將歌曲以及其內容進行言語的記錄,進行實踐的記述,從而將某一區域的文化與故事全面而廣泛保存與傳承了民族文化與歷史、生產勞動知識等多個問題,所以,在我國境內有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利用歌聲將其記錄下來。例如,東北地區的二人轉,作為東北地區聲景文化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俗文化之中所感應出來的。

2.鄉鎮聲景文化藝術遺產的文化歸屬價值。一方面,無論是音樂還是語言,在民族之間長久的存在著,對于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區別具有辨識性,通過音樂與語言可以直觀地對于民族間、區域間、地域間進行文化上的區分,從而構成了一定區域內部的文化認同感。這其中除了曲藝形式之外,也包含了聲樂語言韻味,例如老北京的京腔、京味,形成了北京語境為中心的低于文化認同,同時帶有區域特質的音樂、戲曲,當地民俗中的意識等所生成的聲景文化,就是無形之中所建立起來的民族文化的內核,其中的很多獨特的文化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地區內部的人們的精神世界,強化地表達了當地人的自我認同之感。

另一方面,在鄉鎮聲景文化藝術遺產之中,其價值尤為重要的就是其文化的歸屬性,對于該地區中所生活的人類來說,文化的歸屬性已經融入到了地區內民俗、文化等多個內容中,更是融入到該地區生活的居民的骨血之中。例如江南一帶的吳儂軟語,東北地區的二人轉,廣西壯族的大歌,這已經不僅僅一種曲目,通過聲景文化我們可以從中認識到這些地區的人文差別、民俗上的不同等,這些都是聲景文化的歸屬價值所帶來的優勢,以及文化傳承中的文化自覺性。

3.l鎮聲景文化藝術遺產的環境營造價值。一方面,所謂的環境營造價值主要是由于生產、生活以及安全需要等原因而產生的聲景文化,可以真實地描述當地人生活方式、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等多個方面,所以具有顯著的環境營造價值。這其中無論是物質環境價值,還是非物質環境價值。顯然無論是何種環境的營造,對于該鄉鎮地區來說,都應從文化傳承、文化歸屬的角度,進行思考,進而保護起來。

另一方面,鄉鎮聲景文化藝術遺產在環境營造價值方面,包含了很多的因素,例如,北方農村中,耕作的吆喝聲,風吹稻田的聲音,農民之間的招呼聲,田間地頭的說話聲音等,這些都是構建鄉鎮聲景文化藝術環境的重要因素。

三、鄉鎮聲景文化藝術遺產的空間環境保護

1.對于鄉鎮聲景文化藝術遺產的空間環境保護。首先,就目前我國鄉鎮聲景文化藝術遺產的空間環境保護現狀來看,很多聲景文化已經被破壞、消失了。其中有很多有價值的聲景文化來說,已經進行了文本性質的保護。目前我們所要做的就將已經有的聲景文化與傳統鄉鎮建筑一同保護起來,并且形成鄉鎮規劃與發展的主要指標之一。

其次,對于鄉鎮當地所出現的相關的詩詞與曲藝形式等內容,可以進行分類性質的統計與保存。對于當地已經進行保護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其中許多珍貴的文字資料都以民族活動為題材,例如大量的農民活動聲景文化題材的描述等,那些如實的描述耕作的內容,對于鄉村歷史生活的畫卷進行記述的曲藝形式。應該對其進行保護與統計,這些有利于文字層面還原聲景文化遺存的原貌,同時也是作為文化背景研究的史料補充。

篇(2)

一、強化課外專題性閱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材的選文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更多地考慮讓學生聯系現實社會,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經常需要突破課時的局限,教室空間的束縛,以及教材的拘囿,開設專題性課外閱讀的綜合性學習。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能力。

例如學生學完《用奇謀孔明借箭》后仍意猶未盡,我又以本篇課文為生發點讓學生開展了有關《三國演義》的專題性閱讀,設計并上了一堂語文綜合活動課。

具體內容如下:

A.【辭海拾貝】1.重在讓學生說出與三國有關的成語,如三顧茅廬、七擒孟獲、桃園結義等。2.歇后語:出示歇后語的前半部分,讓學生說出后半部分。如諸葛亮彈琴,諸葛亮的鵝毛扇……

B.【才華展示】通過講故事、朗讀、表演等形式各施其才。

C.【腦力沖浪】重在讓學生寫一寫、評一評三國人物(諸葛亮、周瑜、曹操、劉備等),通過開展辯論,讓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人物。

D.【開心一刻】三國主題歌,詩詞鑒賞(《七步詩》《赤壁懷古》)。

通過課前的準備工作,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創造潛能得到了發揮,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發揚。本節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趣,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樂學。通過課堂活動的實施,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評判他人的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受到了我國優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綜合性學習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得到協調發展。

二、借助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內容,不能脫離解決學習者的生活問題。借助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辦報紙、演課本劇、舉辦詩歌朗誦會、進行書法比賽等。這樣的形式有利于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有利于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我們還可以帶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參觀訪問;節假日,鼓勵學生與家長外出旅游;組織學生作社會調查,寫調查報告等,這些綜合性學習都有利于使學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同時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依賴于語文這個工具。綜合性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扎根在社會生活這個天然教室,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課文,并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到生活中去實際應用,發揮語文的交際功能、傳播功能。比如讓學生寫廣播稿、倡議書、借條、招領啟事、辦手抄報等,也可以讓學生為旅游公司設計廣告語、導游解說詞。這樣,綜合性學習就能把生活與語文緊密相連,把學生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例如在以“保護水資源”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安排如下活動:

1.訪談。走訪當地居民,了解建設工廠掩埋了多少條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況。

2.調查。調查馬路積水、小河渾濁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機構對水資源的管理。

3.討論。討論解決水污染問題的對策。

4.寫建議書。集體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寫成建議書,張貼在社區,提高居民的認識水平和環保意識。

在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走訪”、“調查”,便是運用語言跟人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到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并且通過討論形成共識,把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寫成建議書,這便是運用語文解決生活問題。如此,借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就達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加強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三、有效利用各種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

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在兒童的社會生活中有豐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兒童的游戲,兒童的吃穿住行,兒童身邊的環境、社區、事物……都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素材。利用周圍的各種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天高云淡,秋風送爽,各種顏色、不同形狀的葉子像蝴蝶般飛滿了果園,飛滿了校園和鄉間小道。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細心的孩子總愛揀幾片漂亮的葉子夾在書中做書簽,此時此刻,發動學生采集各種樹葉,召開一個色彩斑斕的賞葉會,那是多么令學生開心的事啊。在這個活動會上,學生可將采集來的樹葉進行歸類(有的按顏色歸類,有的按形狀歸類,有的按藥用價值歸類),將自己的歸類內容說給大家聽。在介紹樹葉名稱和樹葉歸類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隨機識字的能力,豐富了詞匯,發展了語言。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學生的說話、識字、審美、繪畫、想象、創造、探究等能力會逐步提高,從而加強了語文學科與科學、藝術、數學學科的整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篇(3)

環保局的叔叔阿姨們:

您們好!

我是濱東小學六年級的一名熱愛大自然的學生。我在我的家鄉已經整整生活了13年了,家鄉的一切變化都被我看在眼里。今天,我之所以冒昧地給您們寫這封建議書,是因為我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

不知你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嚴重的現象:近幾年來,我們家鄉附近山上的許多樹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過去一棵棵參天大樹沒了,只剩下光禿禿的山丘。過去美麗的青山,現如今卻成了荒山:的巖石,貧瘠的黃土,殘留的樹樁。過去我們走進山里,到處生機盎然,鳥語啾啾,流水潺潺。可如今,那里的小動物們都搬了家。每次雨后,大量的泥土就隨著小溪流到山腳。大山再也不是我們的天然游樂園了。

是什么導致了這么嚴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濫砍濫伐的人貪圖眼前的經濟利益;是那些毀壞山林的人只砍樹換錢,卻沒有種樹育林;是人們日益增長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湯勺、一次性木碗……是人們胡亂揮霍,嚴重浪費資源的結果。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森林植被!

我們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塵暴、龍卷風、干旱、洪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便不敢來侵犯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只有18。21%,相當于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的61.52%;全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分別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這些殘酷的數據都在提醒我們:我國森林資源已經少得可憐,怎能再讓我們任意揮霍呢?

放眼看看世界人民是怎么對待森林資源的吧!美國是資源大國,他們的國民消費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國學生的課本是重復利用的,一本教科書要至少用8個學生,平均使用壽命5年。我國課本的使用壽命卻只有半年!我國現有在校中小學生2.2億人,目前人手一冊的課本若能連續使用5年,將能節約多少新書,將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難!

環保局的叔叔阿姨們,求求你們救救那些樹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沒有了樹木,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那時候,我們這個美麗的大家園——中國將不再美麗動人,到處黃沙漫天,水土流失,沒有一點生機,進而,危及到人類的生存。為此,作為中國的一份子的我,對這種浪費資源、不顧子孫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慮。為此,我特別向你們提幾點建議:

一、數據表明:回收1噸廢紙能生產好紙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還可以節約一半以上的造紙能源,減少35%的水污染。落實垃圾箱分類,向廣大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派專人負責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運用。這樣,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紙就能集中在一起,重新利用。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和別的生活垃圾共同處理。

二、教育人們節約資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張紙、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費。

三、在公交車上、馬路上等公共場所多做些環保廣告,提醒市民們時刻注意節約資源。

四、采用獎勵制,對節約資源者進行獎勵。如果實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強制的監督法,對浪費資源者進行批評、教育。

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建議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小學就開始進行環保意識的學習。

六、改變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韓國等國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還可吃下去,吃食環保兩不誤,何樂而不為了?

敬愛的叔叔阿姨們,我真心的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一個樹木蔥蘢、綠草如茵的美麗家園里。珍惜資源,保護資源,節約資源,人人有責。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親賜予我們的一切自然資源,使我們的家園年年春光燦爛……

此致

敬禮!

篇(4)

2.通過比較今昔過年習俗的異同,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來能理解春節習俗的文化內涵,熱愛民俗文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播放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場片頭。

2.同學們,一年中的節日,春節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勞動成果,展望未來,合家團聚。不過現在的過年味是越來越淡了。那么在京郊運河那兒,幾十年前是怎樣過年的呢?同學們想了解一下嗎?好,我們現在就隨著我國著名的鄉土作家劉紹棠到北京通縣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鄉)——京郊運河的一處地方,去過一次年,領略一下那兒的民俗風情吧。

(二)整體感知:

1.讀一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想一想:寫了幾件事。(學生獨立完成)

要求利用工具書解決文中的生字詞:

灶膛zào烙餅lào簸箕bòji晾liàng生瘡chuān

栗子lì疙瘩鬏gēdajiū糖黏兒nián糝兒shēn涿州zhuō

吆喝yāohe門檻k?n秫秸棒shújiē鬼祟guǐsuì騷擾sāor?o

穿梭suō大吃大嚼jué天麻麻亮māma漬酸菜zì闔家hé

2.小組合作,集中各成員的概括,并交流明確。(實物投影各小組歸納的幾件事,學生點評,評出最佳。媒體顯示教師歸納的十件習俗,供學生參考)

①炒年貨②吃臘八粥③買糖果④挑絨花⑤殺牲畜⑥備糕點⑦送灶王⑧換門神⑨除夕守歲⑩拜新年

(三)深入探究:春節習俗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涵。

1.媒體出示送灶圖和包團子圖,這些習俗包涵了人們的哪些期盼?(平安、團聚……)

2.課文中還有哪些習俗分別寄托了人們的哪些期盼?(學生閱讀課文,抓住關鍵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滿、來年豐收、鄰里和睦……)

3.媒體出示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樓”。用含義深刻的對聯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課后深入探究習俗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涵。

(四)拓展延伸:

1.現在的年是怎么過的?與過去相比哪些過年習俗已消失或被發揚光大了?

現在過年又出現了哪些新的方式?(媒體重現十件過年習俗)

(同桌討論、學生交流:挑絨花、除夕夜等等變化比較大;新的過年方式如:網絡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課文作者劉紹棠對過去的過年有著怎樣的感受?(學生答:留戀、懷念)要求找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的感受。

篇(5)

我是濱東小學六年級的一名熱愛大自然的學生。我在我的家鄉已經整整生活了13年了,家鄉的一切變化都被我看在眼里。今天,我之所以冒昧地給您們寫這封建議書,是因為我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

不知你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嚴重的現象:近幾年來,我們家鄉附近山上的許多樹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過去一棵棵參天大樹沒了,只剩下光禿禿的山丘。過去美麗的青山,現如今卻成了荒山:的巖石,貧瘠的黃土,殘留的樹樁。過去我們走進山里,到處生機盎然,鳥語啾啾,流水潺潺。可如今,那里的小動物們都搬了家。每次雨后,大量的泥土就隨著小溪流到山腳。大山再也不是我們的天然游樂園了。

是什么導致了這么嚴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濫砍濫伐的人貪圖眼前的經濟利益;是那些毀壞山林的人只砍樹換錢,卻沒有種樹育林;是人們日益增長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湯勺、一次性木碗……是人們胡亂揮霍,嚴重浪費資源的結果。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森林植被!

我們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塵暴、龍卷風、干旱、洪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便不敢來侵犯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只有18.21%,相當于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的61.52%;全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分別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這些殘酷的數據都在提醒我們:我國森林資源已經少得可憐,怎能再讓我們任意揮霍呢?

放眼看看世界人民是怎么對待森林資源的吧!美國是資源大國,他們的國民消費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國學生的課本是重復利用的,一本教科書要至少用8個學生,平均使用壽命5年。我國課本的使用壽命卻只有半年!我國現有在校中小學生2.2億人,目前人手一冊的課本若能連續使用5年,將能節約多少新書,將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難!

環保局的叔叔阿姨們,求求你們救救那些樹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沒有了樹木,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那時候,我們這個美麗的大家園——中國將不再美麗動人,到處黃沙漫天,水土流失,沒有一點生機,進而,危及到人類的生存。為此,作為中國的一份子的我,對這種浪費資源、不顧子孫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慮。為此,我特別向你們提幾點建議:

一、數據表明:回收1噸廢紙能生產好紙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還可以節約一半以上的造紙能源,減少35%的水污染。落實垃圾箱分類,向廣大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派專人負責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運用。這樣,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紙就能集中在一起,重新利用。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和別的生活垃圾共同處理。

二、教育人們節約資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張紙、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費。

三、在公交車上、馬路上等公共場所多做些環保廣告,提醒市民們時刻注意節約資源。

四、采用獎勵制,對節約資源者進行獎勵。如果實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強制的監督法,對浪費資源者進行批評、教育。

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建議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小學就開始進行環保意識的學習。

六、改變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韓國等國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還可吃下去,吃食環保兩不誤,何樂而不為了?

敬愛的叔叔阿姨們,我真心的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一個樹木蔥蘢、綠草如茵的美麗家園里。珍惜資源,保護資源,節約資源,人人有責。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親賜予我們的一切自然資源,使我們的家園年年春光燦爛……

篇(6)

我是濱東小學六年級的一名熱愛大自然的學生。我在我的家鄉已經整整生活了13年了,家鄉的一切變化都被我看在眼里。今天,我之所以冒昧地給您們寫這封建議書,是因為我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

不知你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嚴重的現象:近幾年來,我們家鄉附近山上的許多樹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過去一棵棵參天大樹沒了,只剩下光禿禿的山丘。過去美麗的青山,現如今卻成了荒山:裸露的巖石,貧瘠的黃土,殘留的樹樁。過去我們走進山里,到處生機盎然,鳥語啾啾,流水潺潺。可如今,那里的小動物們都搬了家。每次雨后,大量的泥土就隨著小溪流到山腳。大山再也不是我們的天然游樂園了。

是什么導致了這么嚴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濫砍濫伐的人貪圖眼前的經濟利益;是那些毀壞山林的人只砍樹換錢,卻沒有種樹育林;是人們日益增長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湯勺、一次性木碗......是人們胡亂揮霍,嚴重浪費資源的結果。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森林植被!

我們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塵暴、龍卷風、干旱、洪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便不敢來侵犯了,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只有18.21%,相當于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的61.52%;全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分別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這些殘酷的數據都在提醒我們:我國森林資源已經少得可憐,怎能再讓我們任意揮霍呢?

放眼看看世界人民是怎么對待森林資源的吧!美國是資源大國,他們的國民消費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國學生的課本是重復利用的,一本教科書要至少用8個學生,平均使用壽命5年。我國課本的使用壽命卻只有半年!我國現有在校中小學生2.2億人,目前人手一冊的課本若能連續使用5年,將能節約多少新書,將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難!

環保局的叔叔阿姨們,求求你們救救那些樹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沒有了樹木,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那時候,我們這個美麗的大家園——中國將不再美麗動人,到處黃沙漫天,水土流失,沒有一點生機,進而,危及到人類的生存。為此,作為中國的一份子的我,對這種浪費資源、不顧子孫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慮。為此,我特別向你們提幾點建議:

一、數據表明:回收1噸廢紙能生產好紙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還可以節約一半以上的造紙能源,減少35%的水污染。落實垃圾箱分類,向廣大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派專人負責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運用。這樣,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紙就能集中在一起,重新利用。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和別的生活垃圾共同處理。

二、教育人們節約資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張紙、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費。

三、在公交車上、馬路上等公共場所多做些環保廣告,提醒市民們時刻注意節約資源。

四、采用獎勵制,對節約資源者進行獎勵。如果實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強制的監督法,對浪費資源者進行批評、教育。

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建議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小學就開始進行環保意識的學習。

六、改變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韓國等國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還可吃下去,吃食環保兩不誤,何樂而不為了?

敬愛的叔叔阿姨們,我真心的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一個樹木蔥蘢、綠草如茵的美麗家園里。 珍惜資源,保護資源,節約資源,人人有責。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親賜予我們的一切自然資源,使我們的家園年年春光燦爛……

篇(7)

教材是基本的課程資源,所設計的綜合性學習項目從內容到形式都要具有很強的典范性。在研究中我首先把教材當作“藍本”,有效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如在進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材第九冊安排的《遨游漢字王國》這一中實踐活動時,我先指導學生分組、起個性組名,制定計劃、分工。分別從以下方面搜集①漢字的起源,②有關體現諧音特點的古詩,③歇后語,④對聯,⑤笑話,⑥字謎,⑧因寫錯漢字、讀錯漢字而發生的笑話或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事例,⑨優秀書法作品,⑩策劃一次社會用字(廣告牌、書籍報刊、電視字幕、服裝商店用字)調查活動。通過兩周實踐,在成果匯報課上學生有的是實地拍照,有的是搜集了視頻(相聲),有的是拿了物件,有的是寫倡議書,有的是自己寫了書法作品,有的制作了自己的個性簽名,形式多樣,尤其聽了他們信心十足的介紹,更讓人耳目一新。看到孩子們個個露出的燦爛笑容,我感到很欣慰。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體會到漢字的神奇、有趣,欣賞到漢字的優美,感受漢字的魅力。從而形成了規范書寫的共識,通過學生向社會宣傳,推動社會用字規范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不難看出他們不光語文,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活動雖然結束了,但他們探究漢字興趣依然繼續,甚至有些學生也探究了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進而增加了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可以說收益超出了我的想象。又如在教了《只有一個地球》后,結合第八冊第三單元中的《大自然的啟示》一課,開展了《家鄉環境調查》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對彭陽生態園、茹河流域治理方面和一些河流被污染的情形進行觀察、采訪、拍照、錄音、制作幻燈片、辦手抄小報、向社會寫倡議書,寫心得體會,給有關部門寫建議書等形式,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不但了解家鄉環境現狀也提出了解決這種現狀的辦法,從而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通過他們對家庭的宣傳,促進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2、鏈接生活節日,挖掘民風民俗,搭建溝通語文與生活的橋梁,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也就是說,學生的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培養語文素養的機會,甚至可以說,學生生活的天地就是他們語文綜合性學習最寬廣、最靈動、最具活力的課堂,這種學習應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全過程。有一位哲人曾說過:“對文化的崇拜實際上就是崇拜人自己,崇拜人留下的痕跡。”關注地方文化就能培育學生對當地、對家鄉的感情,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責任心。如何把學生培養成有情趣、有愛心、有底蘊的人,引導學生對地方人文特色的關注至關重要。為此,研究中我注重開發學生的生活課程。首先從本地尋找資源,挖掘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東西,如在過春節、清明節(去彭陽任山河烈士陵園掃墓)、端午節、彭陽的山花節、中秋節、寒食節(送寒衣)、臘月八等節時讓學生搜集節日的起源、過節習俗。通過搜集整理他們不僅了解了節日的由來,還知道了家鄉過節的習俗,如春節貼對聯、放鞭炮、拜年、孩子收壓歲錢;山花節賞花,端午節插柳條、手腕腳腕戴花繩、戴香包、吃燕麥酒;中秋吃月餅、臘月八吃臘八粥。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獲得對地方文化比較全面的認識。

3、挖掘文本,巧借地域文化,設計綜合性學習,提高人文素養。

文本是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最便利的憑借,研究中,我憑借文本的特點,巧借地域文化語文綜合性學習,如學習了第十冊第四單元的走近名人后,讓學生收集家鄉名人故事,本地名人成長足跡。在教了《沉香救母》后,讓學生搜集本地的民間故事。學生收集到的民間故事有(《牛郎織女》、《紅河川的傳說》等)。在學了《我的家鄉》,我設計了《走進家鄉――彭陽》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家鄉特產、家鄉旅游、家鄉礦產、家鄉飲食等方面搜集,了解。學生收集到了家鄉旅游景點有瓔珞寶塔、人山河烈士陵園、古城皇甫謐廣場、城陽故居、五峰山等。家鄉礦產有李寨煤礦、彭陽礦泉水、彭陽烤煙等,家鄉飲食有燴羊雜碎、蕎面、麻辣燙、攪團、蕎面魚魚、大盤雞,家鄉特產有彭陽果脯、土豆、杏子、粉條等。學生收集的面很廣,范圍很大。

在活動過程中有些是學生自己查找,有的是家長介紹或親自領孩子現場參觀。展示課上,學生介紹的頭頭是道,繪聲繪色,活動達到了預期目的。

4、結合學校安排開展專題實踐活動,增強主人翁意識。

這學年學校安排兩次大型活動,即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六一匯演。為此我設計了《我為班級添精彩》語文實踐活動,為了自己班級的榮譽,他們興趣盎然,各抒己見,出謀劃策設計、排練、表演解說都是學生親自全程參與完成。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提高,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主人翁的責任感。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我欣喜的發現,鄉土資源挖掘不盡,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的和人文精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充分挖掘多方面的鄉土資源,我們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才能開展得有聲有色。

篇(8)

    一、設計層次性作業,尊重個性差異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知識能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必須有效設計層次性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杜絕“一刀切”。

    案例1

    [布置作業]教學八年級“秦朝一統”后,教師通常會布置如下作業:

    秦始王采取了哪些鞏固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造成了哪些影響?

    [作業分析]由于上述作業面向全體學生,基礎好的學生練習時感到簡單、輕松,甚至“吃不飽”,但基礎差的學生則無法及時消化、按時完成。

    [作業優化]于是,筆者對作業做了以下優化。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秦王掃六合》。

    (1)李白在詩中所描述的是中國古代的哪一位帝王?詩中的“掃六合”指的又是何事?

    (2)說說“千古一帝”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采取了哪些具有深遠影響的措施。

    (3)如果你有機會見到這位“千古一帝”,你最想給他提的建議是什么?

    這一組問題是對“秦朝一統”相關內容的考查,第一問根據材料就能回答,李白詩句中的秦王是秦始王——贏政,“掃六合”就是滅六國、統一中國,屬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型作業。第二問需要學生運用綜合、歸納等能力,結合教材,整理、歸納出秦始王統一六國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屬于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提高型作業。第三問要求學生經過理解、分析,得出秦始王為鞏固大一統所采取的措施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所產生的積極與消極的影響,進而發揮想象力,提出自己的建議,是面向學有余力學生的發展型作業。經過上述的優化,既通過減少學習難度,幫助差生克服“完不成作業”的自卑和消極等心理,學有所得又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促使他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在層次性作業設計中,要注意掌握學生的學情,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與“保基礎、求發展”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步步深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盡所能、都有所獲,享受愉悅的成功體驗,真正把以學生為本落到實處。

    二、設計生活性作業,增強作業的實踐性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確實,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只要我們把歷史與社會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實際緊密結合,必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拓展與延伸學生所學知識。為此,我們要將所設計的作業從純知識性上升到生活性和實踐性,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與感悟,讓作業從脫離學生生活的外在客體成為補益學生精神世界的有效媒介。

    案例2

    [布置作業]教學“綜合探究——保護我們身邊的古老文明”后,通常的做法是讓學生思考: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保護遇到了什么困難?保護文物古跡時可能會與哪些方面發生矛盾沖突?

    [作業分析]若單純為了落實知識目標,自然可以簡單地讓學生從書本上的相關素材中直接找到答案,只是三維目標的達成程度勢必大打折扣。

    [作業優化]為了有效達成三維目標,筆者改變了常規做法,對作業進行了策略上的優化——補充“生活化素材”。

    一是呈現本縣有關文物古跡的文本素材,為學生的思維搭建感性的平臺。二是組織學生分組對本縣的文物古跡狀況進行一次社會調查活動,使學生更多地了解家鄉,關心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從而獲取知識、鍛煉能力。活動要求:(1)設計一份調查問卷,通過調查收集材料,了解家鄉的文物古跡現狀,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習慣,尋求解決保護文物古跡的對策。(2)設計一條保護文物古跡的廣告語或溫馨提示,為保護文物古跡制造輿論。(3)向本縣市民寫一份保護文物古跡的倡議書或向本縣政府寫建議書,將保護文物古跡的行動落到實處。

    在活動中,學生通過有序的調查和探究實踐,進一步認識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重要性,精心設計出一條條簡潔生動、以情感人的廣告語和溫馨提示,如“有歷史才有現在”“唯遺產才知興衰”“穿越時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遺產”,等等;而學生撰寫的一份份符合主題、條理清晰的倡議書和建議書充分證明,學生在融入社會時空的對話中切實提升了自己的責任意識和關愛社會、完善自我的意識。這一切的發生,源于筆者創設了貼近生活、重在實踐的作業,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知識得到了應用,能力得到了加強,智慧得到了提升。

    三、設計趣味性作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在《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實踐證明,設計趣味性作業,能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作業由負擔轉變為享受,擺脫歷史與社會就是簡單的讀讀背背的傳統觀念,形成作業“在樂中做、在做中樂”的良性循環。

    案例3

    [作業布置]講到七年級(下)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時,筆者給學生出示過這樣一道預習題:

    想一想,半坡居民的生活跟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處?

    [作業分析]在課后的反思中,筆者意識到,該題存在的“切口過大”“隨意性強”等問題,以致作業效果不佳、課堂教學冷場。產生問題的原因在于,忽視了學生的知識及能力儲備的實際,問題過難,讓學生一時無從下手,降低了求知欲。顯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無法取得良好效果就在情理之中。

    [作業優化]總結經驗后,筆者在再次教學前對預習題進行了優化:

    假如你是半坡人或河姆渡人,請簡單地介紹一下你一天的生活、生產情況。

    課中,筆者組織學生預習課文,查找資料,分組討論,發揮想象,完成作業。學生普遍對這樣的作業感到很新鮮,對問題有較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學習、討論和研究活動中,筆者驚訝地發現,學生的思維中原來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想象力和美妙的創造力。有位學生寫道:“天亮了,我起來穿上野獸皮毛做成的衣服,從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出來。小狗朝我跑來,和我一起盡情地玩耍;接著,我開始摩擦起火做早飯,用魚紋彩陶盆把粟和蔬菜煮熟,還烤了一塊鹿肉。好香啊!然后,帶著尖尖的骨叉到河邊叉魚……”描述詳盡精彩、合情合理,仿佛這位學生就置身其中,很享受。表明優化后的作業,給了學生一個思維的支點,讓他們有效增加了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

    四、設計時代性作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提出,要“嘗試合情合理,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觀察、評價現實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綜合多種知識探究社會問題”。因此,我們要關注當今世界發展的現狀和問題,設計富有時代性的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從而有效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案例4

    [作業布置]筆者曾見有人教學七年級“東西部差異顯著”后,布置了這樣一道思考題:

    我國的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存在哪些差異?

    [作業分析]筆者認為,該作業內容枯燥,脫離時政熱點,缺少時代氣息,以致讓學生因思維受到抑制而心生厭煩,把作業看成了負擔,最終使作業失去了應有的教育意義。

篇(9)

2. 源于生活,拓展思維。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現象,把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例如,在學習“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列舉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些常見問題:如,看病貴、行路難、學校學習條件差等,設疑引導學生感受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進一步設疑:作為未來的建設者,你是怎樣想的,又會怎樣做呢?這樣的設疑探究,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創新意識。

二、自主發現,培養直覺思維

1. 瀏覽教材,發現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通常要求學生瀏覽、閱讀教材,從課題、目題和子目題入手發現知識點,并寫出本課知識結構提綱。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學段的晉升,我還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積累解釋主要知識點、所學內容的層次、規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又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 設置情境,跳躍思維。愛因斯坦說,真正可貴的因素是直覺。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培養學生根據所學迅速猜測、揭示隱藏在現象背后的事物本質或對情境直接得出結論的能力。例如,在講“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一內容時,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出示了東北二人轉圖片,并提出問題:它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哪一個方面?不給學生思考的機會,直接要求回答。這種做法讓學生的思維以跳躍的方式直接找到問題的結果,培養了思維的快速性,對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有著重要意義。

三、以活動為載體,培養發散思維

1. 整合教材,實際發散問題。新教材向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引用了很多真實的數據圖片。在使用教材時,我認真研讀課標,結合教材實質進行新的組合,為學生設計探索的問題,尋找發散點,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的設計要有思維的發散價值。根據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恰當地搭建問題的梯度,使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2)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問題的設計要最大限度地重視原有經驗,最充分地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使其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思維的發散。

2. 科學設置活動,培養發散思維。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獨特性,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揚起自信的風帆”一課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自卑、自負、自信的角色,結合生活、學習實際進行小品表演,學生們的熱情很高,8分鐘的表演,不同的小組都創作了不同的內容,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的環境下鍛煉了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再如,教學九年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一內容時,我采用“小小建議書”的競賽活動方式,放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就家鄉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建議。很多同學從不同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設,而且觀點、角度很新穎,這些超乎尋常的見解代表著思維的獨特性,是發散思維的具體表現。

四、整合、概括,培養收斂思維

我們運用發散思維開闊學生視野,當思路已經打開,有了種種方案、措施以后,還要進行綜合、歸納、概括,從中選出最佳方案,這就是收斂思維。要培養這種思維能力,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篇(10)

語文是一門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科。各種教學模式之間相互借鑒,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打破固有的模式,趨向教學的非模式化――開放化。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需要,語文活動課以其開放性、實用性、豐富性、多元性的無可替代的優勢,愈來愈受到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青睞。但是,語文活動課又因為利用空間廣袤而使教育工作者力不從心,甚至無從下手。語文教育實踐性的特點,是對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個重大突破。教師是語文實踐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充分考慮初中學生形象思維活動活躍、表現欲旺盛、好勝心強等特點,遵循學生親歷親為、自主發展、探索發現、交流合作等原則,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實踐活動資源,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有目的的、循序漸進地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加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學校資源的利用。學校語文實踐活動資源包括語文教師、課代表、文學社、圖書館(藏書、畫冊、音像資料、報刊雜志、網絡資源)、校園文化環境,等等。

這些資源的利用可以多種形式,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堂外,只要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行――動口、動手、動腦,在踐中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能力。講故事、演講,辯證、答辯等,可以訓練學生說話的生動性、鼓動性和敏捷性;口頭評講作文、課文試講等,可以訓練學生說話的組織能力和分析能力;寫字比賽,可以在書寫與比較中得到寫字的秘訣,了解寫錯別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種檢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編排的規律;詞語接力賽,可以訓練學生的聯想力;警句收集、報刊剪摘注評等,可以訓練學生概括能力及辯證思維能力;手抄報、演課本劇,可以發揮學生個人專長,發展個性……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圖書館、閱覽室、電腦房、網絡空間等都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

(二)自然、社會資源的利用。自然、社會語文實踐活動資源包括:語文教育人才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社會文化等等。其中社會文化可以有文化藝術場館(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文化藝術設施(如布告欄、黑板報、讀報窗、宣傳廊等),文化藝術環境(如建筑雕塑、園林花卉、標牌廣告、書畫走廊等)。

1、聯系生活學語文。教師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充分利用自然、社會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領域都是他們興趣的觸覺所在,他們渴望自己獨立,渴望體會預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有他們無限的遐想。這時不妨鼓勵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想,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物和事件,發現問題學寫建議書;指導學生進行調查訪問,學會整理調查報告,進行調查匯報、答記者問,開新聞會等。如指導學生對本地區水資源利用進行調查,分組分工查找有關文獻資料,采訪有關人士,通過電腦咨詢、下載有關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利用化學實驗和分析進一步了解本地水源的特點和問題,邀請有關專家親臨指導,師生共同研討寫出調查報告,進行宣傳展覽,通訊報道,倡議保護水資源、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等系列活動。這樣的活動,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位老師的帶領下,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在活動中他們還學會團結合作、勇于挑戰,學會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2、服務社會用語文。學的目的是為了用,學而不用等于沒學,教師要幫助學生運用語文為社會服務。比如“調查用字的混亂現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糾正錯別字”的單調、沉寂,把學生整個推入“社會用字”的實踐活動中,去翻閱書報雜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區分正誤,各自根據已學知識編訂《勘誤表》,匯總,分類,交有關部門。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增長了知識與能力。

當然,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形式,如當讀報員為小朋友和老人讀報;當小記者報道新人新事;當采風員收集介紹家鄉民俗;當發言人宣傳科普知識……

(三)家庭資源的利用。家庭語文實踐活動資源包括:家長和親友、家庭藏書、報刊雜志、音像資料、電腦材料,及家庭文化環境等等。

家庭是愛的搖籃,對家庭資源的利用首先在于“關愛”,家庭教育是親情教育,即被人關愛、關愛別人的教育,在被關愛中,學生學會去關愛別人,有了這種“情感的操練”(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審美、鑒賞作品的能力,從而成為審美的人。筆者現在所帶學生都來自農村,全是第一次離開父母,也就有了很多不曾有過的體會。在教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我就充分挖掘他們這一方面的家庭資源,學生有著說不完的體驗,對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回憶著父母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訴諸于文,真摯動人;他們嘗試著為父母分憂解難,動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環境較之學校環境更為輕松,初中學生好游戲、好模仿,而又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在節假日,與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親朋好友家去做客,他們看著、學著、模仿著。活的語言總是存在于認識和交往之中:學會聽,聽準別人的講話中心;學會說,說清自己想表達的觀點。在交往中他們了解了風俗民情,學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時在學校里所沒有的經歷,不知不覺中他們學著語文、用著語文。

總之,語文活動課要利用好各種資源,只要我們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優勢,定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收到預定的實效。

上一篇: 保潔個人工作計劃 下一篇: 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视频国产亚洲欧美一区不卡 | 久久精品视频21 | 在线人成视频色9 | 女同女同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一区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