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3 13:13: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管理體制仍需優化。管理體制是強化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組織支撐。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原有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一些農村地區嘗試成立了以縣級為中心的管理服務中心或農業合作社,該舉措得到了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肯定,這一改革成果正進一步向全國推廣。但這必然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部署和安排,而這種嘗試與探索剛剛開始,也必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如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或農業合作社的制度建設仍有待完善,如何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實際實施農村經濟管理新舉措等等究。
2.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隊伍建設是強化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人才支撐。通常情況下,我國農村基層管理隊伍多數為當地的農民,這雖然有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本地區的現實情況、開展工作,但也導致了農村經濟管理隊伍的專業素養與管理水平不高、掌握并推廣現代化科技的能力較低,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難以帶領農村經濟走向繁榮發展。因此,加強農村經濟管理隊伍建設,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3.農業資金投入不足。農業資金是強化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財力支撐。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已經步入縱深階段,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入關鍵時期,農業資金投入成為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國政府雖然在農業資金投入方面給予了一定傾斜,但畢竟地域廣闊、農村所占區域范圍較大,分配到各個村各個項目上的資金數額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在吸引社會資金方面表現乏力,因此,我國農業資金缺口巨大。
二、策略與建議
如前所述,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與不足。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筆者認為,應從現實情況出發,深入探討造成這些問題和不足的深層次原因,從而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策略。
1.創新農村經營發展模式。在始終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加快農村經營方式的重大轉變,實現農村經營機制的有效創新。應積極發展新型農業集體經濟,由地方政府牽頭,成立農村經濟發展的配套組織,大力扶植新型的經濟發展合作機構,建立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的保護機制。
2.提高農業資金使用效率。首先政府要持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與保障,使農村經濟管理擺脫帶病運行、“缺血”發展的不利狀態;其次,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引資和融資政策,切實提高農村農業項目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以便能夠更好地吸收和運用社會資金發展和壯大農業經濟;最后,政府還應加強對農業資金的使用和監管力度,以實現資金和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利用。
3.加強農村經管隊伍建設。農村經濟管理干部是農村經濟管理的實際領導者和實施者,要打造一支優秀的農村經濟管理隊伍:一方面,要重視對本地農村干部的培養,提高他們對農業政策法規的理解與落實能力,完善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農業科技知識,使他們成為統籌安排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激勵制度。要幫助大學生村官盡快適應實際工作環境,為他們提供更多實現個人價值、創造社會價值創造條件,使他們真正成長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的頂梁柱。
2我國農村電力體制改革
2.1農村電力系統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村的地區的電力發展明顯改善,總體勢頭良好,但是和國際水平相比,人均占有量還是稍顯不足。由于在早期甚至是工業時代,電力網的發展多把重點放在大中城市和工業方面,自然農村地區和農業生產的用電就不免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首先是電力工業的發展問題。國家在大的電力網上做出了決策,比如西電東送、開發風能、水能等可循環利用能源,但是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尤其是水能或者風能豐富的而且電量消耗小的地區施行的是地方自己解決,從生產到使用的管理,地方的體制并不是特別明確,這就造成一定的混亂。在發電方面,一些地區使用火電,但是利用率低,且在開發方面,安全性低,事故頻發,另外就是電力的輸送不穩定,電量不夠生產生活使用,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質量,容易出現“電荒”。對于越來越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一旦出現“電荒”,就可能造成對農民來說數額巨大的損失。其次是用電價格政策問題。作為國家的一個壟斷性產業,電網的建設和使用由國家管理和運營,電價的政策制定長久以來都是由國家制定的,國家核準、根據成本等來確定。但是有些地區的電力因為是私企或者是地方性小發電廠的運作,出現了用電價格混亂的現象。尤其是在國家放手改革電價之后,對于市場競爭機制,極少數地區還會出現惡性競爭的局面,最終這個混亂的結果要由農民來承擔。最后是用電管理問題。用電管理對于離中央政策隔離數層的農村來說也是一個潛在的問題。在農村電力系統的建設上,沒有科學的規劃、缺少大量的投資,這些設施極其簡陋,管理起來很少能夠按照正規的發電事業來要求。在改革沒有推進的階段,行政性的管理不能結合實際情況,造成發電企業、政府管理者、用戶之間的矛盾。
2.2農村電力系統的改革
根據以上所述情況,農村地區的電力系統的體制和發展有待變革。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最終目的是服務人民,不管是改革還是建設,都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首要出發點,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在大方向上,國家把行政決策權放松,部分交給市場來管理,根據市場的供求和實際成本以及農民能夠接受的程度來確定用電價格。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好、比較成熟的地區,改革的主要目標是用電價格的改變,同時要提高效率,為發展生產和更高質量的生活保駕護航。另外對于一些發展還不算完善,甚至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的地區,首要的任務就是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力求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環境,根據當地的情況,利用各種能源提供足夠數量和質量的電力,保證全國各地通電、正常用電。在用電價格方面,國家定價逐步走向了結合市場競爭的道路。對于電力這樣的能源產業,國家確定基礎價格無可厚非,但是對于參與到市場調控中的電力系統來說,基本方向也必須由國家把關。市場定價能夠根據具體地區的具體情況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價格爭端,但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可能會帶來不利的一面,因此,國家、市場、用戶三者一體的決策才能夠得出一個共贏互利的方案。基礎投資等管理方面一直是農村地區電力發展的軟肋。遠離大城市同時用電量小的地區不能夠吸引大量的投資基金,這對基礎建設可謂是一個頭疼的問題。國家電網管理薄弱的地方就容易出現管理不善的情況。一般由省電力電網公司、市級供電局以及各鄉鎮的管理單位來層層管理,但是在產權制度改革推進的今天,電網的發展同樣也有所改制。進入到市場經濟的層面,發電的電力單位和管理的單位可以產權分開,這種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權制衡的發展方式也許能夠改變農村地區電力發展“天高皇帝遠”的混亂局面。在投資方面,國家是電力投資的基礎,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電力系統這一基礎能源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電網系統的健全、穩定才是一個地區放開發展的基本支撐。在吸引投資方面,電力發展企業可以實行股份制,參股分紅才能更好地激發建設的決心。
沒有按規定收集與會計核算有關的資料(例承包協議書、工程項目決算書、銀行對賬單等),每個年度終了,沒有及時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收集齊全。有些村甚至連工程結算票據、出納現金、銀行存款結賬單都沒有收集。
(二)資料隨意處置
沒有按會計檔案資料的不同形式,不同保管期限進行分別裝訂立卷、造冊。有些村甚至沒有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裝訂成冊,而是用報紙包一下,或用線捆扎一下,放置在紙箱或蛇皮袋里。
(三)移交手續不全
會計、出納在辦理移交手續時不夠嚴肅,不夠規范。從筆者審計過程中發現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村級財務賬還是村辦企業賬無不例外地只根據資產負債表列出單子辦理所謂的移交財務手續,而應該移交的會計財務憑證、會計財務報表賬簿以及其他相關的會計核算資料并沒有辦理移交。我們知道,會計結算是依據與經濟業務相關聯的原始憑證結算的,如果沒有原始憑證、會計賬冊、就不能正確判斷所移交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
二、加強農村的會計交接管理制度化建設
依據我國相關部門出臺規定的《會計人員工作規則》,由于工作調動或因故離職會計人員,必須要與接替的財務會計人員辦理移交轉接手續,對于未辦理手續的不得離職。在離職前,會計人員必須將本人所負責的全部會計工作在限定的時間內交接清楚;接替的工作人員應認真接管前任會計移交的相關工作,并繼續辦理移交的未了事項。實際操作中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移交前須結清帳目
對于更好更快的辦理移交工作,需要對以下工作加強完善與改進:一是尚未填制的經濟業務但是已經受理的需要盡快填制完;二是尚未登記的財務賬目要登記完且在最后一筆余額后加蓋公章;三是整理好各項需要移交的資料,并對尚未完成的工作或需要繼續跟進的寫出書面材料;四是認真編制移交財務會計物品清單,詳細羅列應該需要移交的文件、現金、支票、公章以及其他物品等內容。
(二)移交過程中應有專人進行監察管理
在會計人員辦理交接手續時,必須有監察管理人員負責監交。移交人員需按照移交清冊逐項清交,接替人員要清點、核查、驗收。為了保證移交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在移交過程中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現金、有價證劵的點交,要根據賬簿余額進行。保證庫存現金、有價證券必須與賬簿余額一致,若庫存現金、有價證券與賬簿余款有出入那么移交人員需在限定的時間內查清處理。二是確保會計憑證、賬簿、報表及其他會計資料的完整性,不得遺漏相關重要信息。如果發現缺少部分資料應立即查明原因,并用紅筆在移交清冊上注明,由移交人員負責。銀行對賬單應和銀行存款賬戶余額數目一致。總賬有關賬戶的余額要與各種財務物資和掌權財務的明細賬戶余額核對相符;非常時期,可以通過有合作關系的單位及個人進行核查或隨機選取個別賬戶與財務開銷情況進行核對。
2我國農村公共管理出現的問題
2.1鄉鎮政府機構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在我國鄉鎮政府,財政供養人員過多,鄉村兩級行政機構積累了過大的行政成本,也積累了嚴重的債務。鄉鎮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在農村的基礎,自然具備了國家政權的基本職能,其行政機構的設置都逐一與上級對口,對三農的活動制定了過多的約束制度。
2.2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制約
農村現行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公共管理實現合理化的重要制約因素。由于農業的行業特殊性,鄉鎮政府和村兩委事實上很難對農民提供經營方面的幫助,但我們的土地歸集體所有,村委會對土地只有分配和流轉的控制權,這就大大降低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土地價格高的地方,鄉鎮政府甚至縣政府也插手土地的流轉,土地所有權被分割。這種狀況的后果之一,是導致村兩委班子的權力過大,且得不到強有力的監督,這大大提高了基層公共服務的運行成本。
2.3農村教育體制不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
我國農村教育基礎軟件硬件設施都相對薄弱,為了壓縮財政開支,在中西部地區中小學集中辦學,雖是義務教育,卻沒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小學教育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公共產品,應該全額納入國家和省市縣的財政預算。在目前城市化進一步加快的情況下,農村的教育實際上是為城市輸出資本,因城市的人力資源很大一部分投資是由農村來完成的。各級財政都應注重向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財政責任。
2.4農村社會保障體制不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農民的社會保障意識淡薄,參與不積極。特別是在農村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要農民繳納養老保險金比較困難。目前,家庭保障是我國農村傳統的基本保障方式,是現階段農民保障的基礎,單一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很難照顧到各方面的要求。此外,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試點摸索階段,理論準備及實踐經驗都還不充分,因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還基本沒有經國家權力相關審批通過的法律,更沒有形成法律體系。
3如何加強我國農村公共管理
3.1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完善鄉鎮管理體系
3.1.1進一步撤并鄉鎮,將國家的基層政權收縮到縣一級,農村的政策方針的下達可以不必經過鄉鎮機構的重重批示和考證,可以節省設立各個機構的經費、工資等花費。
3.1.2淡化農村居民委員會的行政功能,真正將農村居民委員會建設成為農民自治的社區組織,讓農民以民主自治的方式管理自己。
3.1.3國家對農村的行政控制主要通過法律途徑實現。可考慮在農村社區設立精干高效的司法機構,就近解決農村的司法糾紛,為農民解決麻煩,為農民干實事。
3.2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
①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②健全農村職業教育培訓,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③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
④改善和保障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提高教師素質。
3.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
3.3.1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形成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絡。
3.3.2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引進天然氣等新型能源,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
3.3.3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發展農村郵政服務,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村居民服務作用。
3.4改革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3.4.1通過宣傳教育,使廣大農村居民增強社會保障意識。
3.4.2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即建立起由農民個人、集體和國家共同負擔、共盡責任的多主體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機制。
3.4.3建立多層次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以我國法定基本社會保障為主體,鄉村集體保障和家庭儲蓄保障并存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協調發展,不可顧此失彼。
1.2里程長、非專業的養護我國農村的公路有著里程長的特點,占全國公路里程的60%以上,受我國各地不同的復雜地形影響,管理起來十分不便。我國農村公路的養護一般靠上一級的鄉鎮政府進行管理,缺乏專業的道路養護管理人員,只有季節性的養護,缺乏整體的養護管理工作。農村公路的管理資金一般靠企業的捐助或者政府的補貼。而缺乏資金,就會使農村公路的管理很難開展。通過對農村公路的養護和管理特點的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公路存在的一些問題,管理現狀不盡人意,這對于農村公路的工程建設與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開展,有著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
2提高農村公路的工程質量對策
2.1瀝青路面質量的管理農村公路施工過程中,會應用大量的瀝青混合料進行配比,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對于不同的瀝青混合料要做出有針對性的選擇,例如:AC-13的混合料具有較好的防滲水功能,卻缺少抗車轍的能力,AM-30混合料具有較好的抗車轍與抗裂的能力,卻不具備很好的防水性。施工中,一定要結合施工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與選擇,使不同功能的混合料都可以發揮出自己的作用。施工過程中,還要注意對集料質量的控制與管理,只有改善瀝青混合料和集料黏力易消失,易出現松散的問題,才能使農村路面容易出現的車轍情況從根本上治理。車轍會使路面嚴重受損,將瀝青和集料粘合性有效的提高,就可以提高路面的穩定性能。
2.2做好路面施工技術的試驗農村路面施工要有施工實驗室,準備齊全試驗的各種相關儀器,而且要選擇具有豐富實踐與理論知識的試驗工程師進行公路技術的試驗與檢測,對路面施工中需要使用到的各種混凝土及砂漿的科學配比,尤其對特殊要求混凝土,要進行嚴格的試驗,按照施工設計的要求進行規范化施工。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實現公路施工現場的質量標準與檢驗要求。做好材料的配比與質量的控制,做好施工中的檢驗報告,進行嚴格的施工前試驗和施工后檢驗工作。
2.3做好材料的控制工作農村的公路建設中,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標準,是保證農村公路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做好材料的檢驗與控制工作,所有材料都需要試驗,才能真正應用于施工當中,對不符合標準的材料,一定不允許進入施工現場,而且,所有材料都要附帶樣品和說明,出具檢驗報告與證書,由監理工程方面批準,才能購入。
2.4控制好路基填筑對施工現場的土質要做好試驗與檢測,出具試驗報告后,監理方面批準后才可以開工,要配備足夠的碾壓設備對路基的填筑密度進行檢測,控制好填筑施工中的順序,對各層填筑的厚度與碾壓的遍數都有嚴格的控制。在碾壓后,要根據不同的檢查頻率,進行密實度的檢查,而檢查的結果也一定要報告到監理工程方面,獲得批準才可以進入下一道的工序。在施工前,基底周圍樹根及雜草、殘渣都要進行清除,挖出臨時的排水溝,符合要求后,才能進行原地的碾壓,經過試驗與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填筑的步驟。
2.5施工團隊的管理在農村公路工程建設中一定要做好施工人員的管理工作,只有提高施工人員的素質,做好施工人員思想教育與施工技術的教育,才能使工程按照施工設計的意圖,順利開展。而且在施工過程中,一定要經常進行施工質量問題的分析與研究,使施工人員進一步加強公路質量意識。提高施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可以從施工人員的培訓開始,這與公路的機械化施工有著直接的聯系,公路的施工與養護都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只有提高專業的技術水平,才能更好的開展施工與養護工作。
2.6建立質量的管理體系農村公路在施工中,要進一步健全質量管理體系,落實法人責任制,確定工程質量的終身責任制,由我國交通質量管理部門對農村公路進行質量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質量管理制度,努力完善農村公路工程的質量鑒定與管理。
2.7進一步深化公路管理的改革,開展機械化養護我國公路已經普遍開展了公路的機械化施工與養護,而傳統的施工管理體制與公路發展的現狀不配合,所以,將事企分離的農村公路施工進行市場化的管理與發展,才能使公路工程質量獲得更大的提高。車輛的超載對于公路路面有著嚴重的損壞,具有極強的危害性。所以,對于超載的治理工作要加快腳步,只有鄉鎮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超載車輛的監督管理,才能從根本上控制住超載車輛的通行,保持農村公路的質量。現代公路的發展,只有保障順暢的通行,才能實現經濟的自由流通,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縮小差距,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
二、農村小學安全管理應遵循的原則及具體方法
1.農村小學安全管理應遵循的原則
農村小學在安全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以下的原則:第一,遵循以人為本原則。農村小學在安全管理的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保護師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要時刻做到以人為本。財產可以再生,而生命一旦失去將無法挽回。當財產安全和師生的人身安全同樣受到侵害時,我們首先必須要選擇的就是保護師生的人身安全。第二,遵循預防為主原則。農村小學在學校安全管理的過程當中,需要事先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預防措施,從而預防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如果沒有事先制定相關的安全管理預防措施,一旦發生安全事故時,我們很容易就會手足無措,不知從何處下手,更無法有效應對。第三,遵循綜合治理原則。農村小學在學校安全管理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對可能發生的各種安全隱患進行綜合治理。諸如,學校的火災隱患、偷竊事件、食堂食品安全以及校外人員的校園入侵等。對可能危及校園安全的各種問題必須要進行全面綜合治理。
2.農村小學安全管理的具體方法
農村小學安全管理的方法有很多,至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做到明確安全管理責任。對農村小學來說,要想真正做好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必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明確安全管理責任。明確安全管理責任之后,學校安全管理的各級人員才能夠真正用心做好學校的各項安全管理工作。上至校長下至我們的教師、學生家長都應該對學校的安全負有安全職責。因此,建議有關學校安全管理的各級人員必須要簽訂安全責任狀,擔負起自身應有的安全職責。一旦學校發生安全管理事故,相關責任人必須要負全責。諸如,如果班級內發生打架斗毆事件,班主任必須要負全責;如果學校發生外來人員偷竊事件,學校保衛人員必須要負全責;如果體育課堂上學生發生嚴重的運動損傷,體育教師必須要負全責。在這樣的高壓之下,我們的相關管理人員必定會恪盡職守,嚴防可能發生的安全管理事故。目前,國內很多農村小學均采取了這樣的做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安全管理成效。因此,這種做法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提倡。第二,增強安全管理教育。實施安全管理教育是增強農村小學安全管理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很多農村小學過分注重學校的學科教學工作,對于安全教育卻鮮有涉及。有的農村小學雖然訂有安全教育課本,但是卻把它束之高閣,僅僅要求學生進行自學。總體來說,目前我國農村小學的安全教育是不合格的,有待完善。事實上,農村小學進行安全教育的途徑有很多。諸如,在每周一的全校師生大會上,我們可以實施相關的安全教育;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當中,我們可以實施相關的安全教育。除此之外,我們農村小學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安全教育講座,對師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還可以開展一些安全教育實踐活動,對師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系統化的安全教育對于我們的師生來說會在內心深處建立自我保護意識,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過程當中一旦發現相關的安全隱患也會立即警惕起來。這對我們農村小學的安全管理工作來說是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第三,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農村小學要想做好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還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安全管理制度。科學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對提高農村小學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幫助的。諸如,可以建立完善的門崗值班制度。對門崗守衛人員必須要求他們二十四小時值班。對不是該校人員進入該校必須要進行嚴格的檢查,一旦發現有任何可能侵犯學校安全的隱患存在,必須要嚴格禁止相關人員進入校園之內。又如,學校必須要制定嚴格的校園巡邏制度,巡邏人員主要由學校保衛人員和學校教師組成,每天必須要定時和不定時對校園進行巡邏,一旦發現有任何安全隱患,必須要及時進行處理。再如,學校必須要求各學科教師以及班主任嚴密觀察班級內可能發生的安全管理隱患,一旦發現必須要及時進行上報和處理。上述相關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保障農村小學安全管理的一把利器。因此,我們農村小學必須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對相關的制度必須要進行細化,從而有效提升農村小學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第四,增強硬件設施建設。事實上,由于處于農村地區,我國很多農村小學的安全管理硬件設施都是非常不完備的。因此,我們的農村小學必須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安全管理硬件設施建設。如在學校圍墻、大門口以及校園的各個角落必須要安裝一定數量的攝像頭,供相關的安全管理人員全方位對校園進行監控,一旦發現存在安全問題可以做到快速反應、快速解決。又如,很多農村小學連圍墻都沒有,這些學校必須要盡快砌圍墻,以防出現外來侵犯校園的安全事故。再如,農村小學可以為相關的保衛人員提供一些必備的安全管理設備。例如為保衛人員配備一定數量的強光手電和警棍等,從而保證校保衛人員更好進行安全管理。除此之外,上級相關教育部門也應該對該問題重視起來,加大農村小學安全管理硬件設施的投資,不斷提升農村小學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第五,打造學校安全文化。除了上述幾點,打造學校的安全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農村小學可以在校園的各個醒目角落張貼巨幅標語,如“校園安全,人人有責”,“讓安全隱患遠離校園”等,時刻提醒學校的師生要注重學校安全。另外,學校還可以打造一個長期存在的安全管理宣傳專欄。在該專欄內可以宣傳學校安全管理重要性的相關內容,可以宣傳國內最新發生的學校安全管理事故,可以宣傳學生自我保護的相關方法等。學校還可以定期開展安全管理演講和辯論活動,通過演講和辯論活動讓師生明確學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明確進行自我安全保護的重要性。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學校師生的整體安全意識也會在無形中得到有效提升。這對于提高我們農村小學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希望我們農村小學在學校安全文化的打造上多下工夫,在校園內建立一個優秀的安全文化。第六,增強學校之間交流。為了做好農村小學的安全管理工作,我們學校還應該積極做好與兄弟學校之間的交流,交流雙方優秀的安全管理經驗,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農村小學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性。諸如,校際之間可以經常舉辦安全管理實踐活動,進行安全管理實踐演習。在演習的過程當中學校雙方積極獻言獻策,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供雙方參考。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座談會的方式進行經驗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活動對于學校雙方來說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有助于有效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經驗。
考慮到農村小學生的家長大多數都是外出務工,很少有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也有可能自己都懂不起如何教育孩子,孩子從小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使得學生容易在思想上出現偏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思想影響了他們性格的塑造和人品的形成,在很多時候只考慮自己,很少為別人著想,更談不上責任感,也有的孩子心理很自閉。這樣的孩子即使將來是狀元,也不會有成功的人生。
(二)自信心的缺乏
由于農村教育條件的影響,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能力較弱的現象。一旦在學習中碰到難題,時常不是迎難而上,而是打退堂鼓,在心理上就認為自己不可能做的出來,自信心的缺失,就更談不上成為以后的棟梁之才。
二、抓好教學常規 力求管理創新
(一)抓德育常規,堅持一個“恒”
對于班級的日常管理是需要有始有終的,尤其是在德育常規管理上,我們需以持之以恒的心態來堅守基本操守(所謂的操守指的是找方法來提高教學、注重細節、不推諉、敬業等方面),并以嚴謹的教學態度慎重處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積極的發揮班級德育常規管理的育人作用。因此,需要狠抓日常德育常規管理,不斷的滲透理想信念教育,進而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發揮德育的影響力,達到德育常規的嚴謹。
(二)抓德育常規,力求一個“新”
為了順應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我們在班級德育常規管理上需力求創新。為了進一步拓寬德育教育渠道,我們要注重充分利用學校周圍的社會資源搭建體驗平臺,尤其是對農村的小學生來說,家長的關注、社會的融入就顯得尤為的重要。例如:定期召開家長會(就算是婆婆、爺爺來也好),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整體合力,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定期開展以德育為主題的歌唱比賽,演講比賽,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去感受,去體驗,去接受德育教育和德育熏陶。
三、優化德育工作 實施班級管理
(一)健全制度——規范行為,完善提高
中國有句俗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做為一個團體組織,就需要有一個規范的班級管理制度。而要想管理好一個班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班級管理制度,這樣可以讓班級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而對于制度的執行:一是需要對班干部進行集中培訓,提高其自身的自制力,使其樹立起正確的思想,進而提高其班級管理能力。另外就是需要進行班上制造聲勢,讓學生能夠知道學校對此事的重視程度。而在平常的執行過程中,需進一步加強教師的監督力度,以此來保證班級管理制度能夠有效執行。
(二) 關愛學生——滋潤心田,開啟心靈
在開展日常德育教育工作時,我們要求教師利用“迂回包抄”方法。迂回,也就是對行為不規范的學生進行觀察、了解,查找學生的心理因素(例如:學生因為自己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心理就會有種孤寂的感覺),從心理教育進行入手解決;包抄就是在找到問題的原因之后,尋求對方支援,運用多種方式,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例如農村的很多學生的父母長期在外面打工,在家里面僅僅留下老人為孩子煮飯等,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容易讓他們在家里或者是在學校都很自閉,因而對周邊的人產生了抵觸的心理。而教師通過調查發現讓初步出現這些癥狀的學生主動的與其他學生進行溝通,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幫助和關系他們,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感化,學生也會慢慢的出現很大改變,在待人接物上也會顯得很有禮貌,也會逐漸的開朗了起來。
(三) 心理投入——有效整合,激發集體認可感
對于我國的地方政府來說,農村在公共事業管理制度上績效不高的原因是由于它受到我國城鄉二元制度的影響。如果想要使農村公共事業現階段的落后面貌得到徹底的轉變,就要取消原有的城鄉二元的管理制度,并建立能夠使城市與農村可以得到均衡發展的新的公共事業的相關管理制度。
2.設立能夠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制度
現階段,管理體制的高度集權化是農村公共管理事業效果不高的體制上的原因,同時,它也是農村供給績效低下、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公共產品出現供求脫節的根本原因。在這里,建立能夠與現階段的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事業的管理體制,就可以使地方政府轉變原有的對于農村公共事業的管理方法,即由原來的微觀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從之前的高度集權的管理方法轉變為多元治理,也由原來的轉向管制轉變為服務。
3.設立能夠對農村公共事業所需的公共產品提供充分保障的財務制度
對于我國的農村公共事業管理來說,政府的財政性支出的相關保障機制并不健全,同時,農村公共產品所出現的制度外供給等原因也造成了公共事業管理制度的績效過低等現象。面對這些問題,在進行制度創新的同時要避免對于這兩個方面的依賴性,把能夠建立起對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夠充分保障的農村公共財政制度作為急需實現的目標,在根源上將農村所需的公共產品大都由制度外供給以及農村的公共事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需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解決,保證農村的公共事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得到必要的經費。
4.設立績效導向型的公共事業管理制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地方政府中的農村公共事業管理一直顯示出投入型的特征,這種特征的具體表現是投入與產出的效率比較低,并且效率低水平趨同。一般來說,在投入與產出的效率一致時,我國農村公共服務所獲得的績效高低主要由投入來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獲得高產出,就要相應付出更多的投入。不同地區間出現的績效的差距實際上是投入方面所產生的差距,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建立起績效導向型的公共事業管理制度。
二、設立相關經費保障機制確保農村公共事業發展
1.依法確保財政性經費在農村公共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投入
按照相關法律,確保農村公共事業發展過程中的財政性投入能夠得到落實。近些年來,我國政府一直在不斷地加大中央財政對于農村發展,特別是農村的公共事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因而我國農村在自身的公共事業發展過程中所需的資金數量在它的絕對數量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在我國的國家財政支出中,用于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支出在總比重里卻出現了下降趨勢。國家對于農村的公共事業發展所投入資金的絕對數量的增長,并不代表國家對于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支持。如果國家不增加在國家財政支出中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所占的比重,就無法使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得到必要的財政經費,從而也就無法使農村的公共事業的發展擺脫制度外供給的難題,更無法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與協調發展。
2.增加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所需要的融資渠道
政府可以引導各個企業對農村的公共事業的發展進行一定的投資。政府可以利用給予企業信貸優惠以及減免企業稅收等相關政策,將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企業可以增加自身對于農村的公共產品如生產等方面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保護好并界定好投資者關于農村的公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的有關產權問題。同時,政府還要盡快建立起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與農村的實際情況相符合的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除此以外,政府也可以在農村的學校、道路以及橋梁等公共事業的產品供給過程中對企業授予或是出售冠名權,從而加大對企業投資的吸引力。同時,政府也可以將農村的建設分成適合個體承擔的部分來分擔成本。這一方法可以用于經濟水平比較發達的地區,在這樣的農村地區建立起分擔公共事業成本的相關機制。比如,對于村級公路硬化所需的費用可以由當地政府承擔主要的部分,剩余的部分可以由當地的人民群眾出資分擔。在實行這種分擔機制時,可以使用“一事一議”的方式來確定在公共事業建設中農村群眾所應分擔的成本比例。在議事過程中,要注意議事期間確定的內容與對象要合理,并要對議事程序與事后公開的內容進行嚴格的規范。
三、設立完善的公共事業產權制度
1.完善農村公共事業建設中的產權市場體系
首先要確定在農村的公共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產權交易的主體。大體上講,在農村的公共事業的主要產權市場體系里,它主要包括的是地方政府、事業單位、與政府相關的直屬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各個公共性的企業等等,同時,也包含農村的公用事業企業,例如供暖與自來水公司等。其次,還要建立健全相關的產權交易機構。這類產權交易機構可以起到確認產權的交易關系,并使產權主體明確自身對于客體所擁有的擁有權以及為其提供相應的產權交易平臺。第三,還要使農村的公共事業產權進行交易時的規則得到充分的明確。產權的交易規則是整個產權市場中的機制能夠得到良性運行的重要保證。最后,還要大力培育與農村公共事業相關的中介組織。
2.為公共事業產權的運營創造出良好的環境
首先政府要對農村公用事業的相關產權組織進行大力支持,使其能夠自求平衡、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并自擔風險,同時還要為產權組織發展相關業務以及防范并化解運行中的風險與危機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其次,根據產權組織在運營中的實際需要與可能遇到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并使其日趨完善,讓我國農村的產業運營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還要注意對公共事業的產權轉移程序進行相應的規范。
3.創立完善的產權監管制度
在實際運營中,需要使用法律條文將農村的公共事業的產權邊界以及產權經營界定開來,防止出現產權不清與產權貶值的現象。同時要建立健全相關的產權監管組織體系,創設出具備獨立地位且富有權威的使行業自律的相關組織,能夠確保產權可以獲得高效合法的運營。因此,創立相關的產權預警制度以及監管指標體系,可以為農村公共事業中的產權監管提供正確的目標與方向。
四、推進鄉鎮機構的積極穩定的改革
1.對于縣鄉政府的職能進行科學的界定與轉變
對于各個機構來說,對于職能的界定與轉變是本機構實現并進行改革的基礎、前提及關鍵。對于政府來說,機構的職能決定了它的工作任務、功能、結構、人員、制度以及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因此,國家要努力建設法制型與服務型的政府,并加強它的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的相關功能,對于自身的經濟管理職能進行適當的調整,使自己的工作方式與工作重點做出一定的轉變,努力建設出行為規范、公正透明、運轉協調以及高效廉潔的管理體系以及運行機制。對于鄉鎮政府職能的調整,主要在于建立政府形成的機制,就是指建立起能夠滿足供給決策以及滿足公共服務的需求表達的體制,把收益范圍可以覆蓋住本區域內的公共服務作為當地政府的基本職能。不僅要健全村內的民主制度,還要將這一制度擴大到整個鄉鎮,讓鄉鎮政府可以真正做到為本地區的人民服務。
2.依據相關職能進行人員與機構的精簡
政府要做到嚴格地控制本鄉鎮的領導數量,在鄉鎮內設置相應的綜合機構,從緊、從嚴控制本鄉鎮內由財政供養的人員,并要做好對于鄉鎮分流人員的處理與安置工作。
3.促進農村的非政府組織的快速發展
在農村中的非政府組織可以起到政府與市場和社會溝通、聯系的作用,是政府與外界交流的紐帶和橋梁,也是本地政府實現精簡機構、轉變政府職能以及進行人員分流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拓寬農民獲取自身利益的重要渠道,提高政府公共事業投入績效以及使農民的組織化得到增強的重要的社會組織基礎。對此,有關部門要做到加強立法、加強內部管理、齊抓共管以及加強相應的配套政策的扶持。
農村學校先天不足、后天不強,要實現比城市學校還要更好更快的發展,除了國家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的傾斜支持之外,更主要的是要靠管理出質量、出效益,靠管理走捷徑、求突破。
農村學校生源整體上不及城市學校,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和社會促進條件;農村學校的教師整體上也不及城市學校,沒有較高的學歷,沒有優厚的條件,但是農村學生肯學習能吃苦,農村教師更樸實好激勵,所以農村學校只要優化管理,把這種后天優勢發揮出來,形成良好的教學秩序和校園文化,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育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一定能用后天的努力彌補先天的不足。
農村學校的校舍、場地、教學設施、辦公條件等硬件設施與城市學校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硬件并不是決定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根本條件,尤其對于基礎教育而言,決定勝負的主要還是軟件,是學生的學習精神、教師的敬業精神、學校的管理和辦學水平。寒門出貴子,窮校也可以出狀元、出名師,所以我們要優化學校管理,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校風正業精秩序井然,師生員工齊心協力謀求發展。
這幾年,國家和社會對農村學校的發展傾注了大量財力,顯著改善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隨著中央支農精神的貫徹落實,農村學校還會迎來更多的資助與支持。國家的初衷是要給農村學校打“強心針、催長劑”,希望農村學校補足元氣抓緊發展。條件好了、鈔票多了,更要優化管理,將優厚的物力支持與優質的學校管理結合起來,實現學校的強勢崛起。
二、農村學校教師不穩定,必須解決
農村的發展靠教育,教育的發展靠學校,學校的發展靠教師。一個學校的水平,決定于這個學校教師的水平。只有教師的素質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水平才會提高,才可能培育出更多社會需要的人才。然而,當前我們農村的教師狀況卻令人擔憂。農村教師隊伍很不穩定,教師流失嚴重,給農村基礎教育的正常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流動本屬正常,但存在于農村教育中的只有上流沒有下流、高素質教師上流一般者不流的現象則屬畸形。農村學校中業務能力強的中青年教師、優秀教師,或被縣城學校的領導相中,或是通過一定的人情關系,調入縣城。拿我在的學校為例,每個學年結束時,都會有教師調入縣城,這些走掉的教師,大多是經過了幾年實踐鍛煉的具有較強教學能力的高素質教師,他們年齡都在35歲以下,又以緊缺的科目如語文、英語、數學教師為主體。他們的流失,無論從業務上還是從學校的社會影響上,都是對我們的打擊。對這些要流失的教師,我們想留都留不下,留不住。原因如下:1、縣城學校優厚的待遇是我們不敢留。2、追求生活上的方便和家庭的結合我們無法留。3、政策導向的偏差使我們留不住,農村教師的流失,造成教學質量下降。教師不足導致學校并班,因而各校大班頻頻。班組學生人數過多,勢必給教師的教學和管理帶來困難,一方面加重教師的工作量,同時又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而教學質量出現滑波,雙差生不斷出現,輟學人數有增無減,給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達標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同時,因為流失教師大部分是年富力強學歷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師,而留下來的教師一般年齡較高的本地教師,一方面教師兼種田,學校家庭兩頭顧。另一方面知識陳舊,思想僵化,信息不暢,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農村教師的穩定問題必須解決。
三、“留守生”問題需社會動員綜合解決
隨著農村流動人員的逐年增多,留守兒童的在校生中的比例也在年年增加,留守學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束縛了學校的健康發展,因此,留守生問題亟待解決。“留守生”大體存在如下問題:
3.1生活中缺乏親情,心理健康令人擔心。
隨著大批農民工外出務工,外出務工者在城市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待遇,嘗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于是他們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心想讓子女將來在城市體面的生活。然而背著父母希望的孩子比背著孩子的父母更辛苦更沉重。這種過高的期望使留守學生產生了沉重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成績上小小的下滑,在他們內心也會掀起驚濤駭浪,產生很強的愧疚感和負罪感。加之由于經濟原因,民工回家次數很少,一次次許諾回家,一次次讓學生傷心,一次次扼殺親情。有的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重視不夠,也不懂得親情撫愛,由于教育能力和通訊資費原因,在與學生通話中,無非是問一下考試情況,叮囑學生幾句,許諾帶些什么物資,很少聽聽學生心理期盼。長期分離和缺乏聯系使孩子身心成長無法得到父母引導和關心,與家長溝通障礙加深。
3.2學習中缺乏家教,學科成績令人擔憂。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外出了,孩子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師。沒有父母督促,精力投入少,學習態度差,學習時間難以保證,全靠教師分給百分之幾的責任心,少數學生厭學、遲到、逃學特別令人頭疼,也有多子女家庭,父母外出,年齡大的留守兒童還得照管弟弟妹妹。
3.3寄人籬下從屬別人,身體成長令人憂患。
疼愛子女莫于父母。寄居的“留守學生”,其生活習性,飲食冷熱、營養調配、味口矯正、膳食多少等都得從屬于別人,天氣冷暖變化帶來衣物增減,晝夜長短變化帶來作息把握,年齡增長帶來青春發育變化等等,很難有父母一樣體貼入微,還會慢慢積攢一些疾病,甚至產生終身遺憾。同時,作為祖輩或叔輩,大多要監護多個“留守學生”,就更是“眾口難調”了,不能滿足每個兒童的生長需要了。
3.4監護中缺乏責任,其效果令人恐懼。
父母雙雙外出的留守學生有近一半由祖輩監護。由于精力、體力、知識能力等原因,監護人大多局限于吃飽穿暖之類淺層關懷,滿足于“孩子喜歡”、“不出意外”;也有的監護人出于情面接受留守學生家長委托,抱著“別人的孩子深不得淺不得”的思想,遷就放縱;孩子帶著“看別人眼色”和貪玩心理,采取回避躲讓,難以溝通,甚至對監護人態度冷漠。監護職責淺層化,不能提供親情交流環境,和家教的溫暖氛圍,孩子的許多方面都不能得到滿足,出現身體、心理、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品質等方方面面的“發育不良”,甚至“畸型”。:
分級管理是農村學校管理有效執行的基礎,因為農村學校管理工作更加復雜,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分工明確、職責清晰,把各項工作落實到人。而分級管理、校長全面負責的管理體系,可以極大地提升領導效率。
2.人文化和制度化相結合
在農村小學學校管理中,教職員工是學校的主體,學校管理的對象始終是人。所以,管理教職員工必須以尊重和信任他們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建立農村小學學校管理體系。在確保各項管理制度嚴肅性和強制性的基礎上,給予適度的人情關懷;在剛柔并濟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以管代監的效果,激發教職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二、落實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加強培養,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學質量的高低基本由教師的素質決定。因此,在小學學校的管理過程中,必須要明確教師的優勢和不足,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對教師開展相應的骨干、班主任等教師培訓。首先,小學學校應該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對教師進行道德提升和政治業務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其次,在專業能力方面,要加大對相應教師的培訓力度。利用培訓、講座等活動對教師進行指導。提高教師的說課水平,制定完善的評測體制,在教師中形成完善的互學、集體學等學習模式,拓展教師的知識面,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推動教學觀念的改善。
2.突出質量,嚴格常規化管理
教學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關鍵,有序管理是學校高質量管理的保障。因此,對于新時期的農村小學學校管理,必須制定專業、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確保教學活動健康、有序的開展。各學校應該針對自身的相關情況,制定一套寬松結合、靈活調整的管理制度,以確保教學質量。其具體措施包括:評、測、教、備等內容,不斷指引教師規范自身行為,指導工作目標和學習目標。教師的備課工作,不但要確保其內容符合課程標準,還要深入探究教材內容,確保其符合“五備”標準———備學生、備教材、備作業、備學法、備目標。同時,還要堅持一定的“日日清、堂堂清”工作,用拓展的眼光來看待教學管理工作,不斷完善學校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