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2 10:28: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素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草原》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本文語言生動優美,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的景色以及受到內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神往。
在新大綱中有這樣一點要求:要在讀中使得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認為:本課的教學,要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這樣才能符合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每當老師讀這篇課文,心中會想起一首詩來。詩中作者難以忘懷、不可割舍的地方,正是我們今天所要去欣賞的。
2、老師朗誦《敕勒歌》
(通過詩朗誦,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課文
(一)理請文章思路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從哪幾方面寫了大草原的美麗和人們的熱情?
2、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3、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心情。
(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體會草原人民的熱情。
1、教師導入: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草原人民豪放、熱情好客的美好品質,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草原人民哪些風俗民情。
2、小組之間表演。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語言環境進行表演,進一步體會真情實感。通過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并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品賞佳句:
1、逐段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2、結合有關句子談自己的見解。
(學生結合書中有關句子談體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多說,盡量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練習延伸;
1、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想象,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樣的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
2、學生集體反饋交流。
3、動筆實踐: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為草塘說、寫一些贊美的話……
(學生想象現在大草原是什么樣的,并用語言描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及創新意識。)
四、總結全文。
評析:
1、讓語文教學充滿人文情懷。
我通過“閱讀文章——想象表演——討論研究——品味欣賞——拓展延伸”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學生主動讀書,樂意讀書,學會讀書,達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的效果。
2、讓語文教學突出探究學習的模式。
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從中達成信息交流,獲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讓語文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語文知識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一般概括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里,我們著重探討一下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法修辭知識的教學。
語法修辭知識是語文知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世界發達國家的母語教學課程標準中,都把語法修辭的學習列為重點內容,作為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關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們國家的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中有一條總括性的目標:“了解基本的語法常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這就明確指出了語法修辭教學的任務。
課程標準“附錄”中的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包括五個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語法,分別為詞的分類(十二個類別)、短語的結構(僅列出并列、偏正、主謂、動賓、補充五種基本結構)、單句的成分(只列出傳統的六大成分)、復句的類型(列出七種類型,并且僅限于二重復句);第五部分是修辭,主要包括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八種常用的容易判定的修辭格。很顯然,課程標準把語法修辭知識控制在了最基本最簡單的常識范圍之內。通過語法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詞的大致分類情況、短語的基本結構類型、單句的格局以及復句的有關常識,使他們能夠具有分辨詞句使用正誤的能力,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分析課文中的語言現象、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通過修辭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一些常見的修辭格在語言運用中的表達效果,使他們能夠把這些知識應用到語文閱讀與實踐中去。要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必須注意一下幾點:
一、知識的學習是為了運用,不要糾纏在術語、定義、特點、功能等概念原理體系上
“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規則少而概括性強同時又能激發學習者創造性的語法是最好的語法,換句話說,教學語法越簡單越好。語法是供學習者使用的,因此不應使用那些繁雜的表述方式,而應最大限度地使用簡潔的語言,做到通俗易懂”。亦即語法教學以少講定義少用術語為宜,術語只是作為一個名稱為稱謂而用,學生只要明白這個術語的所指即可,不必消化概念,更不需要死記硬背概念。例如在教學中如涉及“短語”這個概念,只需通過具體的例子讓學生認識短語的面目,了解短語的基本的層次和意義關系,至于什么是短語,詞與短語如何辨別等問題,則完全可以回避。據此,修辭格的教學也沒有必要把主要教學精力放在各種修辭格的定義、分類以及相關修辭格的辨別上,體會、品味其在具體語境中的表現力才是至關重要的。如《圍城》中的一個比喻:“蘇小姐雙頰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教學中不用要求學生記憶比喻的定義,不必討論該比喻屬于哪種類型,為什么屬于該種類型,而應重點介紹該比喻的獨特之處。該比喻不是比一個固定的事物,而是在比一個變化著的事物,所以比喻本身也要求是變化的。蘇小姐的臉紅是從部分的紅擴展到滿臉都紅,因此用一個變化著的事物“紙上沁的油漬”來打比方,就很貼切,具體形象,便于接受。要通過修辭格的教學,使學生了解語言表達效果的好壞不在于是否使用了修辭格,關鍵在于修辭格的使用是否得體恰切。如“秋雨跳著歡快的舞,一下就是幾天,什么活也干不成,真煩人。”這里使用了擬人辭格,但該辭格的使用并未給語言的表達增添魅力,其主要原因是擬人與文章的內容、語言環境氣氛、人物的心理狀態不協調。再如單句的教學。語法體系中的單句知識非常龐雜,同時不同的語法體系在對單句進行分析時又存在著分歧,既有名詞術語的分歧,也有分析方法的分歧。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繞開所有的爭論和分歧。如“老師喜歡他聰明”是一個有爭議的句子,有人認為“他聰明”是“喜歡”的賓語,有人認為“他”既是“喜歡”的賓語又是“聰明”的主語。但不管作何種分析,語句所表達的意思都是:由于他聰明,所以老師喜歡他。結構分析只是手段,不同的分析并不意味著反映了不同的語言事實。講授語句要注重說明語句所代表的事實,不能糾纏于語法術語和結構分析,術語可以改變,分析方法可以選擇,事實卻不能改變。如果不顧語言事實、不顧語言的具體運用,只在術語上爭論不休,這種語法知識教學是無效的。
二、在閱讀活動中結合實際情境教學,不要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強調將語法修辭知識應用于語文閱讀實踐:“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語法修辭知識是為語言運用服務的,離開語言運用實際,單純為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就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知識的應有價值。教學時應把知識的傳授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感受和領悟這些知識,在聽說讀寫等言語實踐中積累和運用這些知識,從而提高語感能力。例如講狀語,《鞠躬盡瘁》這篇課文最后寫到焦裕祿去世時的一句話是:“那一年,他才四十二歲。”這里的“才”是副詞,作狀語,表達一種時間范疇。如果只講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有這個狀語和沒有這個狀語大不一樣,“這一個”和另一個也大不一樣。有這個狀語,表明了作者對焦裕祿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去掉這個狀語,就顯得冷冰冰的,似乎焦裕祿的死活和說話人沒有多大關系。如果把這個狀語換成“已經”,語句的情味就又發生了變化。學生會在這樣的比較中感受到字里行間的情感,認識到狀語的重要。
各種語言能力都建立在語感能力之上。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言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知、領悟和把握能力。我們平時的語言表達和理解、判斷和評價、推敲和修改,靠的都是語感;我們能聽出言外之意,能迅速準確地編碼造句回答問題,靠的也是語感。語感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語言知識的積累,而是靠言語實踐。語法能力和修辭能力都是語感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修辭和語法所追求的目的不一樣,語法強調“規矩方圓”,修辭注重“得體適切”。修辭包括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用、句子的銜接、語段的組織、修辭格的使用等諸多方面,因此修辭教學更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比如我們平時說話寫文章,用主動句的時候多,用被動句的時候少,在什么情況下做何種選擇,跟陳述的對象和語境有密切的關系。如:
①有一只鞋,她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又被一個男孩撿起來搶跑了。(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
②二諸葛老婆追出門來,被二諸葛擋回去,還罵個不休。(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例①中的被動句如改作主動句“一個男孩撿起另一只跑了”,在語義上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但表達效果卻比原文遜色很多。文中之所以選用了被動句,是為了突出強調“另一只”的下落,否則就實現不了該目的,并使得“有一只”與“另一只”失去照應。例②中使用被動句,是為了較好地連接上下文,使各分句主語一致,語氣連貫。如果改成“二諸葛把她擋回去,她還罵個不休”,句子的銜接就變得不順暢不自然。
一個詞語運用效果的優劣得失,也必須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判斷去評價。如魯迅先生在刻畫孔乙己和阿Q這兩個典型形象的時候,都寫到了他們拿現錢買酒時的動作:
③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
④他走近柜臺,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在柜臺上一扔說:“現錢!打酒來!”(《阿Q正傳》)
孤立地看,動詞“排”和“扔”只是理性意義上的差別,前者指“一個挨一個地按著次序擺”,后者指“揮動手臂,使拿著的東西離開手”,而當它們分別出現在以上語境中時,就變得意蘊深厚,耐人尋味。例③中的“排”不是簡單地“拿出”,而是把九文錢一枚一枚地整齊地擺在柜臺上,似乎是有些得意地給酒店老板看,似乎是有這樣一句“話外音”:“看,我有現錢了,不賒帳!”這種斯文的付錢方式,暗示了孔乙己這個舊知識分子迂腐刻板、善良拘謹的性格特征。至于阿Q的付錢方式則與孔乙己完全不同,他順手向腰間一抓,“滿把是銀的和銅的”,而且是“在柜臺上一扔”,滿不在乎,這既表現了阿Q那種冒失魯莽的行為特征,也勾畫了阿Q一時手中有錢便揚揚自得的神情。這一“排”一“扔”,使孔乙己和阿Q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活靈活現了。
二、在對英語文學教材做出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挖掘人文思想
在英語文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好傳道授業工作,同時要做好解惑工作,即在英語文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學專業素養,同時要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并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英語文學教材本身具有很多人物與事跡,這些人物與事跡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能夠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換而言之,英語文學教材不僅具有很多的英語文學知識,同時也蘊含著許多的人文精神與社會道德,而這些人文精神與社會道德在經過教師的角度與分析后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學習。這要求教師在英語文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教材知識作出掌握,同時要求教師能夠對每一個英語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人文意義作出深入理解,同時在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學知識的同時將這些人文意義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化與熏陶來促使學生形成獨立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人文素養。在此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中任務所具有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做出深刻的理解,如在對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講授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作品中任務的個性以及形象特點做出講述,同時有必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托尼•莫里森的每部作品都對母愛做出了講述,雖然有些母愛是扭曲的甚至是缺失的,但是這種與眾不同的母愛同樣能夠震撼人心,并能夠令人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來找出講述母親形象以及母愛的片段,并結合自身經歷來敘述一下對母親形象的認知,從而讓學生對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作出深刻的體會,并讓學生具備孝敬父母的優秀品德。
新課程改革標準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等方面獲得突破性的發展。
二、新課標背景下加強高中語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高中語文素養教學對學生而言,是一件“雙贏”的事,語文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積月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新課標中已經明確地指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的目的簡單地來說就是培養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提高的過程,對整個社會素質的提高,特別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當前高中語文素養教育的現狀
1.學生語文基礎底子薄
高中生的語文底子薄就會在作文習作中出現錯別字、病句、詞義不明、結構混亂等諸多問題,這說明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語文素養較差。
2.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
在語文課堂上,我發現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很大一部分學生除了課上時間外,課下基本不學語文。學習上不是出于對語文的興趣,更多的是采取題海戰術學習語文,這對整個語文學習是十分不利的。
3.學生文化鑒賞力不夠
目前,我們的教育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作為社會、家長仍然看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這就造成傳統教學理念與課改新理念之間的矛盾,很多學生仍然沒有課余時間讀名著,積淀文學素養。
四、提高高中語文素養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中語文教師的整體素質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要有不斷創新的語文教學新理念。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培養自身的文學鑒賞力,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素材。在對學生授課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如何通過背景導入課文、課程的最后如何進行概括總結進行思想的升華等。
2.將語文素養教育滲透到每節語文課堂中
一個成功的課堂應當是學生與教師處于良性互動的狀態。在實際的課堂上,每個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為教師必須能夠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必須在課堂上通過聽說讀寫,將語文素養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學素養。
3.將語文素養教育延伸到課外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有沒有什么捷徑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隨便翻閱一下高中語文教材就會發現,雖然文言文的入選比例有所提高,但白話文還是占據著無人能媲美的地位。在這里,我并不是想否定白話文教學,因為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到處是說現代話的人的世界里,這是我們與人交流的需要,但我一直在心里堅持著這種觀點,那就是白話文教學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功力。要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語文功力,必須重新回歸到對傳統文化經典名著的習誦,既加重文言文的分量,文言乃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精華之所在,誦讀理解了經典,也就從根本和源頭上找到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中小學語文教學視覺素養教育工作的開展,要依靠廣大的中小學語文教師群體來進行。而教師想要進行學生視覺素養培養的前提是,教師本身具有較好的視覺素養。所以,學校只有先進行教師視覺素養的培養,才能實現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視覺素養教育。但就目前來看,國內的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對視覺素養的概念都不甚了解,所以根本無法完成學生視覺素養的培養。所以,一方面,教育單位和學校應該聯合起來進行中小學教師群體的培訓,從而使他們了解并重視學生的視覺素養的培養,進而進行相關工作的探索。另一方面,學校應該系統地進行教師視覺素養的培養,從而使他們具有利用圖形圖像展開語文教學的能力,進而保證學生能夠接受較好的視覺素養教育。
2.學生視覺素養的培養
首先,教育部門要做好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保證教師能夠將學生的視覺素養培養工作落實,進而長期進行學生視覺思維能力的訓練。其次,教師在進行學生視覺素養的培養的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為只有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進行學生視覺思維的鍛煉,而不是使學生被動地接受視覺圖像的洗腦。最后,由于中小學生的思維有一定差異性,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各個階段的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不同,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進行學生視覺素養的培養。
3.創設視覺情景進行語文教學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具有思維活躍和好動的特性。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創設視覺情景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生視覺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課文《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制作葫蘆藤、蟲子等道具,并進行故事的演練。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觀察理解課文的內容,還可以掌握運用圖形圖像來表達內心想法的方法。所以,通過創設視覺情景,可以使學生的視覺素養得到培養。
4.借助視覺圖像進行語文教學
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搜集大量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視覺圖像,使學生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表現形式的圖像進行討論。而這樣一來,學生就需要進行圖像表達的思想和內涵的比較分析,進而使學生的視覺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與課文有關的圖形和圖像的描述,并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后重新進行圖像的描述,從而使學生的視覺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視覺圖像的利用,可以幫助教師進行學生視覺素養的培養。
二、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培養的策略
針對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現狀,我們必須注重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從多方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一,英語課堂上教師注意培養學生對于英語文學的興趣。大學的英語課,多是大學英語的課程,很多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不感興趣,對于英語文學的興趣就更小。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注意學生文學的興趣培養。在講授教學內容時,繼續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喜愛,恰當地為學生介紹文學作品,聯系更多的文學信息,將教學內容與英美的文學知識結合在一起,引起學生對英語文學的興趣。
第二,教學內容多介紹英語文學的相關知識,帶領學生學會文學賞析、評論等。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都是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教師講授教學內容時比較偏重與英語語言的應用,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文學作品的賞析進行地很少。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教師可以講課時注意突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學知識,在為學生講解知識點的同時帶領學生去學習如何賞析文學作品,對于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評論,為學生推薦適合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更多的知識,也獲得更多的關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課上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英語文學的熏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來引導學生對英語文學的興趣,提升學生對文學的敏感度,促進學生的文學積累。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文學學習與電影結合起來。很多的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的文學作品都被后人拍成電影或者電視,而電影、電視是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對于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在電影中學生對于文學作品有所了解,對于英語語言的應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英語文學知識和作品。在當今時代,接觸文學不僅靠書籍,還可以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在信息飛速的時代,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文學閱讀和文學思考。
2.滲透媒介素養教育是中職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從某種層面上來講,中職學生更多的是掌握實質性的技能、技術,在學習類似語文學科這樣的基礎性綜合知識時稍微可以有所放松,但語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決不能忽視的,所以這就導致語文學科和中職職業教育的融合出現了一些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中職教師應該嘗試著利用新的媒體技術,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中滲透專業技能、媒體素養,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實用價值,這對于學生的主動接受語文的學習思想自然是有一定幫助的。媒體素養作為如今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應具備的技能,它在語文學科中所表現出來的間接內涵極為深刻,所以中職語文老師應該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嘗試并努力去建構一種培育學生媒體素養的教學方案,將語文知識從課本搬進生活,將價值發揮于實際。當今時代,語文教育最應重視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而且最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這才是當代中職語文學科老師終極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老師擁有三大職責,分別為傳道、授業、解惑,這三大職責看起來貌似比較簡單,但真正要完成這三個職責,則需要付出更多的能力。對于中職語文老師來說,他們所擔任的角色直接影響到學生一生的成長、發展,所以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緊抓每一個空閑點,向學生傳達更多的知識、道理,從而幫助學生領悟更多的道理,也輔助學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媒介素養教育雖說不能在一朝一夕間就發揮實效,但長期的積累必然會取得優異效果,因此老師要善于將語文學科和媒介素養教育結合起來,完整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質。
二、于中職語文學科教學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可行性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素材是中職語文教材
中職語文教材的編訂者們,在教材編訂之始便對中職學生的性格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選定教材閱讀篇目的時候,大多選定了時代感強、文化底蘊濃厚、涉及范疇廣闊的文章,并于其間貫穿了實踐性比較強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以及應用寫作知識,所以中職語文不再只是語文學科的教材,更是德育的教材,符合培養學生媒介素養的關鍵目的。比如:學習“詩歌散文欣賞”單元,不僅幫助學生了解現代散文和現代詩歌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賞析散文詩歌的技巧,培養提高審美修養,同時還可利用現代影視網絡媒介資源,拓展激發學生的學習閱讀散文詩歌的興趣,引領學生思考評析影視網絡媒介與文本媒介的優缺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辨識選擇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語文知識,又提升了他們的媒介素養。文學作品有許多鮮活靈動、極具個性的人物,如馬蒂爾德、項羽、林黛玉等人物,可引導學生在觀看相關的影視之后,可以鼓動學生在第一時間對電影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場景做以賞析和評價,引導學生在復述、描摹故事情景的時候再現甚至還原文本形象,這樣一方面有助于訓練學生較為細膩的筆觸,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還能在再現影視畫面的風采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和審美愉悅,從而提高學生的影視鑒賞能力。又如:通過開展“民歌民謠采風”、“與大自然對話”、“展望未來的生活”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文學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要求學生通過現代媒介各種途徑的查找收集整理分享信息資料,特別是在面對大量多樣復雜多變性的網絡傳媒信息,學會對媒介信息的甄別、判斷以及使用媒介,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且環境特征濃厚的文化情境,讓學生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媒介素養。再如:“廣播稿”的應用寫作,一方面,讓學生掌握廣播稿的相關知識及寫作技巧,提高應用文的寫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撰寫校園新聞廣播稿、校園新聞電視稿、制作廣播電視節目等,提高學生認識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滲透關鍵在于課堂教學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和學科教育結合的途徑,筆者自知有多種方式,但其中最為常用也最關鍵的途徑,就是課堂教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要求鮮明,要求其必須關注當代文化生活,緊跟當代文化知識的潮流方向,在此基礎上促進優秀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從而培養學生善于發現事實熱點的能力。這樣的課程標準要求對中職語文同樣適用,所以中職語文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務必要引導學生完整健全思想觀念,并且利用現代新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增強溝通交流能力,但明確強調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應重視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教師要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發揮現代信息媒介、網絡、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優勢,恰當合理地應用多種媒體,為中職生提供多樣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有趣有益自學的教學環境。提倡在教學中,恰當利用現代數字化教學資源,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其必須具有鉆研教材備課的意識,能夠根據學生教學實踐和學科內容的研讀過程中增強自己對知識的辨析、區分、策劃能力,同時善于結合新時期的各種媒體形式指導學生學習,這才是老師上課之先應該具備的能力與素養。再者,中職語文老師必須對媒體素養的基本特征、核心內容、培養手段與教學目標了解清楚,最好將這些東西爛熟于心,并且充分且巧妙地利用好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從而為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做好準備,鍛煉學生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敢于去批判、懷疑的態度,以及審視媒介信息以及其背后隱藏的真實意圖,并學會使用社會的一切信息資源以完善自我、促進社會發展。
(三)開發的課程資源
隨著多元化媒體閱讀時代的到來,單純的文字教學已經不再是語文學科的終極目標,文學作品、文化知識以及文學素養等方面的教學,更需要迎合媒體閱讀時代的時代特色,開發出新穎的課程資源。基于此種情況,中職語文教學務必要沖破傳統教學瓶頸,引入更多新媒體指導下的文本資源,最大可能地提供給學生豐富、多元的閱讀媒介,從而為媒介素養的培育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增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識別、鑒賞與優化能力。例如,學習《石縫間的生命》這篇課文,在“融情升華,拓展感悟”這一環節里,引入公益廣告《感謝不平凡的自己》,讓學生在觀看中思考領悟課文內容深刻的思想意義,幫助學生培養自己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品格,啟發學生要勇敢地面對一切磨難,在拼搏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并正確理解公益廣告等現代媒介所蘊含的正能量,培養提高學生認識和評價現代媒介的能力。互聯網興起于20世紀下半葉,并于21世紀取得了發展與繁榮的高峰期,其憑借自身獨特的優勢與可觀的價值,使得大量的知識信息都按照文本結構重新組織獲取,在重組、發展的過程中,互聯網也吸納了更多的媒介形式,無形中為媒介素養教育營造了理想的成長環境。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成為新知識的傳播載體,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適當引進網絡資源,必然是成效顯著,學生在認知、理解、應用網絡資源的時候,也是學生延展交流領域、提升媒體素養水平之時,便是建設性使用媒介的鍛煉過程。例如,利用微信、班級QQ群、語文學科網站等開展網絡主題性閱讀,讓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閱讀網絡文本,這種閱讀信息量大,外延寬,傳輸路徑具有輻射性,學生從網上獲取資源,也可在網上交流心得,這一過程看似比較簡單自如,但學生關鍵的理解、選擇、評價能力卻也是在此時不斷滋生,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終極目標。
(四)開展的語文活動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語文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應通過與實踐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媒介素養能力的指向下,能自如應對媒介環境中各種文化語態和審美傾向,趨利避害。例如,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提倡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同時,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必然會應用到多種媒介。因此,語文教師可巧妙利用校園文化建設資源,讓學生撰寫宣傳標語、撰寫校園新聞、制作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班級、學校社團網頁等,這樣既能鍛煉語文實踐能力,又可在鍛煉中提高認識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又如,課堂著名文學文本教學。可讓學生觀摩改編演練《雷雨》、《藥》、《項鏈》、《鴻門宴》等文學名著的影視作品,讓學生比較影視與名著的異同,并發表孰優孰劣的看法,這一比較、思考、評價的過程可使學生理解不同媒介的審美特質,培養其批判質疑精神。再如,開展讀書摘抄、報刊剪貼、編輯小報等競賽活動都能引導學生根據信息任務和信息來源對信息資料進行積累、整理、分析、歸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提高媒介素養。
高職教育的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為社會經濟第一線培育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對我國社會經濟科學發展的有序推進發揮基礎性作用。目前高職教育過多地傾向于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相應地對人文教育的重視和投入都太少,無法滿足高職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在高職教育當前的這種大環境下,部分學生會更多地參與具有實用性課程的學習,而對于人文基礎學科卻沒有足夠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這種偏重技術性和工具性傾向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得高職學生無法在學習中得到情感和心靈方面的應有教育,決定了學生的思想境界、審美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理想和情操方面的水平低下,以及文化素質的不足,都使得學生在參與社會競爭的過程中缺乏自信,創造力不足。
1.2學生人文素質不足
人文教育集中體現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上,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通常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來完成,包括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利用良好文化氛圍的熏陶,借助于優秀文化元素的感染以及相關的人生歷練的等鍛煉。實際上在現代社會的職業發展中,職業道德素質的地位要比業務素質更高,因此,作為職業道德素質的核心組成之一的人文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職教育中對于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教育沒有足夠重視,導致學生在學習效率、交流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基礎。高職學生這方面的人文素質特別是人文精神的不足集中反映為:首先是日常讀書不夠,寫作能力受到明顯的制約,難以符合企業提出的就業要求;其次在文學欣賞方面存在明顯的低俗化問題,主要是因為人文教育的缺失;再者學生進入社會后,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偏弱,不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以至于在面對新的工作環境時難以適應和融入。
2.高職語文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因為高職院校以往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思路是導致人文教育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職語文教學就一定要從過去舊有的教學模式中突圍出來,緊密聯系高職教育當前的實際狀況,科學定位高職語文教學的合理路徑。
2.1語文教學為人文素質教育提供有效途徑
語文教學在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是處于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活動,不過語文包含的人文底蘊非常深厚,這種基本屬性賦予了語文教學有著非常明顯的人文教育基本功能。因此,在高職教育中,一定要重視和發揮語文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凸顯自身的工具性的同時,落實內在的人文性,為學生增加閱歷、實現文化積淀提供重要助力,使得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推動學生能夠利用優秀的文明氣質實現人格的健全和發展,以及通過文化傳統的傳承實現自身品格的優化,最終幫助學生擁有爭取更多幸福(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幸福)的人文素質。利用能夠落實人文教育理念的語文教學,首先能夠引導學生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上不斷提升,幫助他們形成愛國思想,從而能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和民族精神的過程中成才;同時,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民族文化知識,使得學生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認識擁有牢固的基礎。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充分體現內在的人文精神,促使學生擁有和更加堅守民族立場,能夠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合格主體,并且在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接受和傳承上發揮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構建和發展提供優秀的建設者。
2.2深化語文人文精神傳遞功能,落實人文素養教育目標
語文教學中的內容都是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內涵豐富的中華民族精神,有著非常深厚的藝術魅力,能夠提供特色審美感召力,能夠幫助學生提高修養、健全心智,能夠實現綜合性的教育成效,是保證大學生增進人文素質和全面繼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學活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倫理觀、對高尚人格的推崇、誠信、和諧等寶貴思想,尤其是對民本理念、愛國思想以及創新精神的弘揚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人文塑造作用。語文教學中包含的中華文明中標志性的名家文學作品,集中體現了優秀文學的基本屬性,能夠對閱讀者和學習者產生非常重要的心靈影響力,可以幫助人們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因此,語文教育實際上可以看做是闡釋人文思想的一門重要教育課程,能夠完成非常明顯的人文精神教育成效。通過對文學文本的講解,督促學生利用閱讀、欣賞和批評等參與式的學習方式,強化文學審美能力的教學過程,能夠促進學生構建自身的人文基礎,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系統性概念和意義。在當前的高職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有效體現這種人文精神的傳遞功能,立足于教材中的經典文學作品,用合適的教學語言,進行生動形象的講解,從而將文學作品內在的強大感染力轉化為學生在人文素質方面的重要營養元素,使得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進程里獲得自強不息和改革創新的可貴品質。
2.3發掘“文學作品”價值,培育學生的先進精神和人文素養
語文教學的內容是中華民族共同語,是社會成員和他人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智、德、美等各方面教育的綜合性基礎,對于民族精神來說有著重要的載體作用,融入了大量的人文精神,也能夠有效反映時代特征。所以語文教育應當能夠傳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延續和豐富民族精神,承擔起不斷積淀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歷史重任,進而為文化的創新發展構建基點和支撐。從文化傳統這個角度來看,語文教學所要傳授的人文基礎理論,是民族精神價值體系的重要體現,能夠有效描述和反映民族信仰、理性、情感,并且主要是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完成形象的描述和傳遞。考慮到我國傳統文化在長期發展中已經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積淀,在高職語文教學領域,一定要立足于“文學作品”,將人文基礎理論更加準確而高效地傳遞給學生們,使得他們對作品中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和思想更好地理解,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上得到正面熏陶,從而在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上達到更高水平。此外,應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各自的興趣和發展要求,借助于教師提供的閱讀內容進行閱讀和思考,在全面完成選修以及深入閱讀任務的基礎上,實現人文科學各分支學科學習能力提升的目標,有效推進高職學生在知識結構性缺陷方面的彌補和改善。
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對服務意識進行確立,重點強調語文課程中的服務功能。傳統的教學觀念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進行轉變,必須樹立服務學生專業發展的意識,把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中職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必須對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進行加強訓練。學生職業素養提高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擁有較高職業素養的語文教師,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培養之前,擔任語文教學的教師必須要對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能等進行強化學習,例如只有學習好一些基本的電子電器專業知識或者財會知識的教師,才能進行對電子電器或者會計專業班的語文教學。之后還需要語文教師對不同專業特點以及不同職業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一些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不同專業的職業素養進行一些側重點的掌握。為了使學生在就業的時候能夠很好的適應,需要進行教學的改革,依據一些專業的特色及側重點進行專業課的整合,這樣能夠更好的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專業能力也能進行突出的培養,使他們的職業素養得到很好的完善。
1.2加強訓練,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聽說能力是交際能力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也是社會實踐能力表現的一種。中職畢業生幾乎大多數都從中職學校直接走向了社會,開始各種不斷的應聘面試、求職找工作的歷程,然而只是一小部分的畢業生能夠有機會去高校進行深造。在求職的過程中,口語的表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針對這一現象,在中職語文教學的改革中,最有成效以及最明顯的一個目標就是口語能力的培養。在中職語文的教學課堂上,教師不能只是引導學生單獨的討論課堂上的問題,還需要為學生創造出更多的說的機會,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得到鍛煉,這樣就會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利用教材中每個單元出現的“表達與交流”這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充分利用好這個機會。例如,在電器職業這個專業中,結合語文教材中《說話要文明禮貌》這篇文章,聯系電器專業的職業特點與學生進行互動,進行情境的創設,把一個簡單的口頭表達訓練課演變成一個“經營電器維修保養”課,將客戶和維修工人這兩個角色讓學生進行扮演,或者師生共同合作,經過角色互換,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到鍛煉,通過不同的身份扮演,可以把一個簡單枯燥的口頭表達課變得更生動、更容易,使學生與客戶溝通交流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在進行口語交際的時候,哪個方面表現的不足,從而能夠進行改正,使得自己在今后工作中能夠更好的進行交際,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職業素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通過語言應用平臺的搭建進行提高。課余時間充足、思維活躍以及精力充沛是中職生所具備的幾大優勢,教師可以通過搭建實訓平臺對學生進行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一些活動如“國旗下的講話”評選、學生職業技能大賽、辯論比賽以及各類主題演講比賽等,都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1.3加強情境教學,培養應變能力
教師將以形象為主體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場景有目的的引入教學中來,通常教學中把這種方法稱為情境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學生更好的對教材進行理解,全面的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情境教學方法不僅僅能夠提供給學生一些良好的啟迪或者暗示,也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適應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得到很好的鍛煉。所以把情境教學與語文教學進行結合,能使教學內容更好的被學生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職業素養,可以把語文訓練和職業素養的訓練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例如,對于導游職業進行一個情境的創設,假如某個學生是一個導游工作者,在進行導游的過程中,有的游客可能會向你詢問一些有關景點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學生告訴這個游客自己對這個景點的了解。這時就需要考慮怎么對游客進行講解,用什么語氣對游客進行講解,如果有的游客詢問旅游線路,這時就需要告訴游客接下來將要行進的路線。導游職業需要更高的職業素養,因為在這個職業當中,導游需要跟游客時刻在一起,不僅僅要不停的向游客進行講解,也需要耐心的對游客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解。通過情境教學的方法,能夠讓導游專業的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這個職業的氛圍,讓學生了解到這個職業所需要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與情境教學方法的相互結合,能夠讓學生得到不斷的鍛煉和提高,讓學生擁有更高的職業素養。
1.4挖掘語文資源,培養團隊精神
正確職業道德觀需要中職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在文本資源中進行樹立,對于一些在職業崗位的語文資源要進行充分的挖掘,使學生的團隊合作以及誠信敬業的精神得到培養,這也是職業道德的核心精神。在中職教學的語文教育中,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集體的氛圍中進行鍛煉,提高職業道德的培養。第一點是對集體討論思考的問題要組織學生進行探討,在集體探討中通過思維的碰撞使學生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第二點是對于集體性作業要有計劃的進行設計,讓學生通過采納集體的意見去完成任務;第三點是把學生感興趣的一些項目課程進行創設,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能夠積極的去參與活動,通過集體的分工合作,共同對難點進行攻克,最終完美的完成任務。中職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必須要密切的進行關注,通過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等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全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
1.5注重心理素質鍛煉,培養職業心理素質
中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會受到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影響,職業素養的核心組成部分就是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為了能夠在以后順利的進行就業,就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素質。在中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自主、自強、自信以及自立等精神的灌輸,通過良好的教育,使學生的人格缺陷或者不良的心理品質得到克服,讓堅韌自信、勝不驕敗不餒以及誠實守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質代替不良的心理品質。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訓練培養,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強,克服自卑、自大等心理因素的影響,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接納自我、了解自我,不懼怕失敗和挫折,勇于面對困難、解決困難,永遠對生活、對人生充滿希望。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壓力,要學會及時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學會適應各種變化,對于責任勇于的去承擔,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應對困難的能力。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使職業素養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