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8 01:21: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財政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財政職能作用得以發揮
鄉鎮財政作為連通群眾與國家的重要紐帶,其對于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鄉鎮財政必須要實現有效的轉變,在落實國家農村政策要求的同時,實現對自身所轉變職能角色的適應。圍繞鄉鎮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發揮管理社會事物,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目的展開工作,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切實發揮出自身的職能作用,為財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貢獻。
2.實現鄉鎮財政合理應用
在加強鄉鎮建設,提升農村經濟水平的目標下,鄉鎮財政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目前尚未完成本質改善,尤其是教師調整為績效工資后,鄉鎮財政壓力明顯增大,“保工資、保運轉”的財政狀態并未實現較大改善。在這種前提下,《云南省財政標準化建設規劃(2012~2016)》得以頒布,這為提升鄉鎮財政水平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是想要單純依靠國家政策來實現對鄉鎮財政狀況的改善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還必須要加強縣鎮財政管理水平,以管理促進步,為實現鄉鎮財政合理應用做出貢獻。
二、加強鄉鎮財政管理的辦法
根據對鄉鎮財政管理遵循的原則的解讀以及加強鄉鎮財政管理的作用分析,筆者認為加強鄉鎮財務管理的辦法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實施:
1.提升鄉鎮財政保障調控力度
在這一環節當中,鄉鎮財政部門要做到依法加強收入征管,并進行財政預算的合理編制,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科學、合理的編制年度財政收支計劃,并將其納入預算管理當中。在此基礎上,要對自身的財政體制予以完善,對縣級政府財政部門與鄉鎮政府財務部門支出責任的有效劃分,建立匹配的財政體系,以合理的獎懲機制來鼓勵和引導鄉鎮政府的工作行為,并幫助鄉鎮政府解決逾期債務,杜絕新債務的出現。
2.建立惠農財政工作新機制
在這一環節當中,主要有三方面工作內容:其一是對惠農資金補助對象管理進行創新。通過對補助人員的認定和審核,建立起上下協調、責任明確、操作規范的惠民補助機制。其二是完善農民財政補貼工作。以“一折通”的方式,來完成對農民資金的補貼與發放。并為其編制合理的數據庫,以便記錄。同時還要建立違規違紀舉報獎勵制度,以實現對農民資金補助行為的有效監督。其三是對服務機制與形式進行創新。以群眾需求為基準點來進行工作機制與形式的改變,提供“一站式”服務,提升群眾的滿意度,打造服務性財政窗口形象。
3.強化鄉鎮財政監督職能作用
首先要加強對自身財務與資產的監管,通過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來提升鄉鎮資產管理工作水平,建立起健全的資產購買、處置、等級和臺帳制度。其次要對專項資金的監督職能予以提升,強化鄉鎮財務對專項你的監管力度。對于列入鄉鎮財政預算的專項資金,要實行全程參與,專項管理。對于上級財政部門直接管理但項目實施主體是鄉鎮政府的專項資金,要做到全程參與監管,以實現鄉鎮政府對各類專項資金的監督與保護。再次,要加強對村級財務的監管,對村級財政資金的支付、轉移予以監督,全面規范村級財務會計核算工作,加強對村級財務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兵定期對村級財務人員、核算人員開展會計業務培訓與經濟法紀教育。最后要做好對農民負擔的監管工作。通過有效監管來解決一切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行為,杜絕亂攤派、亂加碼、亂收費的情況出現,將農民負擔控制在最合理的狀態之下,避免農民負擔反彈情況的出現。
4.提升鄉鎮財政隊伍綜合水平
首先要對崗位管理進行強化,通過建立鄉鎮財政人員管理臺帳的策略,對鄉鎮財政人員進行統一備案管理,從根本上保證鄉鎮財政隊伍的穩定性。其次要做好對鄉鎮財務人員的專業培訓,通過分期分批培訓的方式來提升鄉鎮財務人員綜合業務水平與職業素養的提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基層財務人員到大學當中參加更為深入的配需,使鄉鎮財政業務進入到一個制度化狀態下。最后要建立起科學的考核機制,通過將鄉鎮財政工作情況納入鄉鎮、科室難度考核當中的方式,來對鄉鎮財政部門的責任進行明確,切實提升鄉鎮財政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鄉鎮財政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礎保障。
二、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對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中,急需要解決的就是“三農”問題,同時這也關系到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我國鄉鎮政府作為最接近農村這一區域的行政機關,具有十分重要的職能,肩負著黨和國家賦予的重要職責。而我國鄉鎮政府開展工作的重要資源就是鄉鎮財政資金,如何從根本的制度上面解決當前我國鄉鎮財政體制存在的問題是當務之急。下文主要論述如何加強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提升預算管理水平。
(一)鄉鎮財政需要確定統一財政預算管理體制
前文具體分析了當前我國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存在的種種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當前缺少統一規范的鄉鎮財政體制。我們要想加強鄉鎮財政管理就需要將具體的財政收入支出、預算結算、會計核算、財務報賬、審計監督等一系列程序納入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體制之中,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財務預算管理出現問題的可能。以目前筆者所在的L鎮為例,當前我鎮的財政體制的建設正向制度化、規范化邁進,基層財政由專門的財務部門負責,有專門的財務收支決策程序,不再只受行政領導主觀性意志的影響。總而言之,規范鄉鎮財政預算體制最重要的就是規范財政預算內以及預算外的資金,統籌建立完善的財政預算管理制度。
(二)完善我國鄉鎮財政的預算體系
要想真正解決我國鄉鎮財政預算管理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就必須完善鄉鎮財政的預算體系。一般而言,鄉鎮財政離不開具體的財務管理和預算管理等方面,鄉鎮行政機關進行預算管理是為了更加明確財政資金的使用明細,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將預算支出的資金嚴格落實。完善并規范我國鄉鎮的財政預算體系主要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完善鄉鎮財政的預算編制必須嚴格將預算與資金的支持聯系起來,并且要保證資金的實際支出要符合支出規范的原則,從源頭上防止部分領導干部,,挪用財政資金等違法行為的發生;其次,鄉鎮財政的預算管理需要進一步縮短預算編制的時間,并且進一步縮短預算的編制周期,減少財政機關的自主財政行為;除此之外,還必須對鄉鎮財政預算進行全面系統的績效考核和財務審計,加強對預算執行情況的事中以及事后的監督和控制,防止一些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保證財政資金的高效科學使用。
(三)加強鄉鎮政府部門財務人員技能培訓
針對鄉鎮政府部門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不高的情況,必須加強對鄉鎮政府部門財務人員的財務技能培訓,通過專業培訓,增強財務人員的基本工作技能,提高其依法依規進行財務管理的意識。政府要通過完善相關的培訓制度,實現財務人員都能得到有效的培訓,真正的提高鄉鎮財政工作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和道德素養,提升我國鄉鎮財政管理的水平。
(一)習慣意識因素
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鄉鎮一級成為了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層級。但在這一層級中的部分管理者,仍然存留著“人治”的習慣意識。這種習慣意識在本文中的反映主要表現在缺乏“公共財政”的意識,而這一問題所衍生出的現實挑戰則是:鄉鎮民眾難以對關系民生福祉的資金投向進行有效監督。再者,我國鄉鎮一級的民眾缺乏“公民”意識,這也進一步弱化了對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督。
(二)業務能力因素
鄉鎮一級的社會經濟建設千頭萬緒,在開展建設中不僅需要以新農村建設為路徑指向,還需要尊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境況,以及解決諸多的歷史遺留問題。因此,這就要求在鄉鎮財政項目資金安排使用上,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預算機制。然而,現實中鄉鎮項目預算編制人員因受自身業務能力等因素的制約,以及人為干擾,在預算編制上中往往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
(三)監管缺失因素
在前面的闡述中已經提到,習慣意識弱化了資金監督,又因民眾缺乏“公民”意識進一步弱化了資金使用的績效。因此,在監管問題上需要加大制度建設,但在目前工作實踐中,因鄉鎮財政資金在農業投入上的分散化等特點,導致了制度監管缺失。
二、提升鄉鎮財政集中支付資金績效的措施
根據上文所述,提升鄉鎮財政集中支付資金績效的措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
(一)建立制度高壓
實踐表明,財政集中支付的制度安排是完善的。但如何使這一系列制度安排能充分應用于鄉鎮財政資金支付使用中,在考慮鄉鎮工作的實際情況同時,更需要破除習慣意識這一問題。與部分作者的觀點不同,筆者贊同建立制度高壓,而不是一味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當前中央懲治腐敗的大背景下,需要強化對鄉鎮財政資金使用當事人的問責機制,并將政務公開作為考核鄉鎮領導班子工作績效的重要內容。針對鄉鎮民眾缺乏“公民”意識這一現狀,可以在黨員群眾中選取民眾代表,參與鄉鎮財政資金安排使用情況的全過程監督。
(二)加強業務培訓
鄉鎮財政所面對的投資領域方方面面,不僅涉及到公共農用設施的修建項目,還包括基礎的道路修建項目等。因此,需要增強項目預算編制人員的業務能力。就業務能力的提升途徑來看,不僅需要科學開展崗位技能培訓,更需要重視崗位意識的提升。在培訓中需要使預算編制人員認清鄉鎮財政投放的范疇,以及投放范疇所存在的特點。如農業生產的分散性和周期性特點等。
(三)實施制度創新
上文也提到,預算編制人員可能會受到人為干擾,而偏離正確的價值取向。為此,需要通過引入輿論監督機制來給予克服。具體的辦法為,在涉及某村社的財政支付項目上,首先應通過村務公開平臺來向當地民眾告知。在充分保證村民知情權的基礎上,再將項目資金預算信息出來(須給出明細表),以便村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其它村社所反饋的相應信息,監督財政資金的使用,減少人為干擾現象的發生。正如在本文開篇之處所指出的,完善鄉鎮財政國庫支付運作也是一項政治任務。提高鄉鎮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根本的治理方法還在于建立健全鄉鎮一級官員和業務當事人的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的機制,敦促他們立足崗位,無私為民。
教學方法落后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習作業法、練習法、實驗法、參觀法等。目前《財政與金融》課程的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缺少其它先進的、現代的教學方法的應用。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的方法,是以“教師、教材、教室”或是“考證”為中心的方法,也就是“老師教,學生學”。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對教師的講課形成了一種依賴,即“思維惰性”,學習主動性差,也讓教師的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逐漸形成了填鴨式的教學考核方式單一目前,大多數高職高專學校《財政與金融》課程的考核方式還是傳統的閉卷筆試方法,很少采用其它考試手段,試卷的題型也是常見的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是教科書上現成的或是任課教師講過的,并且只注重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幾乎不涉及。試卷多是由任課教師本人出題并且閱卷、評分,因此試題的量、覆蓋面、難易程度、評分標準等存在著很大的主觀性、隨意性。這種單一的閉卷筆試考核方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些平時努力學習的學生考試成績一般,而另一些平時不努力學習的學生靠考前突擊反而能考出高分,所以難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師的教學效果,還容易造成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教師“教什么,考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的現象。
在高等教育中,有部分教師該上課就去上課,上完課就走人,和學生幾乎沒有建立一點關系,學生對教師沒任何印象,自然對該教師所上的課不感興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身邊的事例來講授相關理論知識。教師在課堂講解相關理論知識時,要和現實的經濟形勢密切聯系起來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認識財政、金融現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講解我國的社會保障時,可以列舉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財政補貼等和學生相關的政策、案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也應指導學生在課下關注熱點財經新聞,如稅率、利率的變動、通貨膨脹的發生等,培養學生閱讀、關注財經新聞的習慣[1]。選好教材和教學內容多數情況下,教師上課所用的教材是根據本人的需要來選擇的,較少考慮學生適用什么樣的教材。在目前的教學中,教材仍是教學的基礎,所以要講好《財政與金融》課程首先還是要選好教材。目前《財政與金融》教材版本眾多,內容側重點也各不相同,而能緊跟經濟形勢變化的新編教材則不多見,往往是版本過舊。眾所周知,財政與金融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兩種基本手段,所以教師所講內容應與國家經濟形勢緊密相連,如果所選教材內容陳舊,跟不上形勢,學生也會興趣全無。另外,《財政與金融》的教學內容一般側重于理論知識,內容多,范圍廣,如果教師上課照本宣科,既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又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熱情。《財政于金融》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體現出它的實用性、應用性,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的經濟現象、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聯系起來,以便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了解和掌握財政金融的基本理論與實踐[2]。改進教學方法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
教師對教育的認知、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等都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是改變教學現狀的基礎。其次是改變傳統的“一塊黑板,幾支粉筆”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精心制作電子課件,更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以增強教學效果,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課堂講解中要加強案例教學,把現實財政與金融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并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深入淺出地分析,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也便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3]。也可以運用啟發式教學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另外要不斷強化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作為教師本人,也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和業務水平的學習,提高理論和實踐技能,豐富教學內容,以便更好地為學生上好課。改革考核方法《財政與金融》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財政與金融的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培養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從理論聯系實際出發,該課程在考核方法上不能僅局限于傳統的閉卷筆試方法,應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4]。一是采用閉卷筆試,可以加大平時的考核力度。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一味地通過期末考試的一張試卷來定論,應加大學生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一般應不低于30%。平時考核可以通過考勤、課堂提問、論文、期中測試等形式進行,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減輕學生考試的壓力,避免一到考試就死記硬背的現象。二是采用開卷考核。要加強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在考試內容上減少客觀題的分數比例,增加主觀題的分數比例,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多種考核方式并用,如閉卷、開卷相結合,對客觀題如概念性的基本知識可采用閉卷形式,對主觀論述可采用小論文或口試、答辯等形式。
二、原因分析
1、鄉鎮預算管理意識比較淡。一是部分鄉鎮領導認為鄉鎮財政預算編制是編制、執行是執行,預算執行不受年度預算約束,有預算的可以不執行,無預算的可以追加執行,沒有將經人代會通過的財政預算當作具有法律效力去執行。二是單位部門預算執行中存在隨意性,部分單位負責人認為,財政補助資金年初已核定,繳存財政的資金歸單位所有,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對財政部門管理存在抵制情緒。
2、鄉鎮缺少穩定的收入來源。鄉鎮財力比較差、收支缺口大是導致預算編制不全面、準確性不高的直接原因。鄉鎮財政需要安排的支出項目多、金額大,但穩定的收入來源和可用財力卻有限,不能滿足其支出需求,為了避免違背《預算法》規定的鄉鎮財政不得編制赤字預算的要求,鄉鎮財政只能按照“先急后緩”的辦法以收定支,人為減少支出預算。
3、年度預算執行中調整變動多。一方面由于鄉鎮單位預算編制不準確需要進行調整,但更主要是由于年度執行中上級下達的項目配套支出、新增支出較多,加之本級財政年度增加的項目支出,也是造成預算編制不準確的重要原因。這些支出年度編制預算時無法預料,但大多涉及民生或基礎設施建設,鄉鎮政府無法回避,必須實施。
4、財政預算監管不到位。一是預算監管的體制機制不順,鄉鎮財政預算的監管部門主要是鄉鎮人大和財政部門,而作為處于基層的人大和財政部門,監督的效果自然難以到位。二是鄉鎮監管部門缺少頂真碰硬的勇氣,存在做老好人、怕得罪人的思想。
三、對策建議
1、統一思想認識,增強預算管理的責任意識。預算管理是財政管理的首要環節,加強鄉鎮預算管理既是《預算法》賦予的法律要求,也是加強鄉鎮財政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現實要求。財政部門要加強宣傳培訓,不斷增強鄉鎮領導和單位負責人的預算管理意識和責任意識,變財政部門管理為單位部門的自覺行為,不斷提高預算管理的執行力。
2、強化財政管理,提高預算管理的實效性。財政部門作為預算管理的牽頭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強化對鄉鎮財政預算的監管。要強化預算編制,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率。要嚴格預算執行,切實維護預算的嚴肅性,提高預算的執行力和約束力。要加強預算管理,鄉鎮及單位支出嚴格按預算辦事,并做到有預算不超支、無預算不開支,確保支出與預算指標的一致性。要建立績效預算管理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二、對鄉鎮財政隊伍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在鄉鎮財政管理中,財務管理人員是決定性的因素。要使鄉鎮財政的各項舉措落實到位,就要大力開展鄉鎮財政文化建設,以文化塑造人、以文化感染人,將財政文化的導向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財務人員作為鄉鎮財政管理中的最活躍因子,要通過開展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在促進各項財務工作順利展開的同時,發揮文化的教育引導作用,包括財政精神文化和財政行為文化,都是統一鄉鎮財政管理思想、提高財政人員凝聚力的核心力量,在財政人員形成認知并嚴格遵守的同時,就會逐漸地內化為意識形態,引導財政人員的行動。除了鄉鎮財政的文化建設之外,還要加強制度建設。做到以制度約束人,才能夠確保資金科學合理地使用。此外,還要根據鄉鎮財政實際,將財政資金管理制度體系建立起來,包括財政資金的審核、資金的撥付使用及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和績效考核,都要納入到管理體系當中,以做到安全、規范地管理。
三、鄉鎮債務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一)債務鎖定對于鄉鎮債務的處理情況,首先要采取措施,將債務鎖定,并對于債務的來源及現狀進行分析。鄉鎮的發展規劃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及財力來制訂,不可以借債開展鄉鎮建設,更要杜絕財政預算中出現赤字。為了使鄉鎮政府能夠積極地將債務化解,可以采取獎勵和補貼的形式予以激勵,并在制度上加以約束,以避免新的鄉鎮債務生成。
(二)建立債務專賬核算體系鄉鎮債務核算,要將債務專賬核算體系建立起來。將鄉鎮政府上一年清理的債務劃入債務專賬中,作為期初余額。與債務清理有關的資料要向債務專賬核算經辦人移交。建立債務結算專戶及會計報表體系,并納入到網絡監控系統當中,通過使用鄉鎮財政管理軟件,實施網絡會計核算,不僅對鄉鎮債務的情況實時監督,而且還對債務的增長進行有效控制。
在國家實行分稅制度改革以后,大部分稅收由中央政府掌握,地方政府稅收比例相對較低,而且在地方政府的稅收中省市一級為了確保自身的財政收入,也往往實現了財政的集中管理,鄉鎮一級的財政可支配收入銳減,鄉鎮財權縮水嚴重。但是,在當前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實施的背景下,鄉鎮政府的事權卻是在處于不斷擴展的狀態,工作任務也是不斷的增加,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的公共衛生、義務教育、拆遷安置、社會醫療保險等方面的支出不斷上升,這就造成了鄉鎮財政管理中的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財政壓力不斷加大,一些鄉鎮不得不依靠“土地財政”與“金融財政”維持運轉。
(二)鄉鎮財政預算管理不夠完善
預算管理是鄉鎮財政管理的重要內容,是規劃控制、規范約束資金管理的主要手段。目前在鄉鎮財政的預算管理方面,預算編制方面還存在著編制內容不完整的問題,財政預算簡單籠統,對于鄉鎮財政管理的規劃指導和約束作用不強;在預算的執行過程中,財政支出與年度預算經常出現較大的差異率,一些資金用途往往被臨時改變,預算調整的程序不嚴格,預算執行的約束作用嚴重弱化;在預算的監督方面,往往主要是停留于事后的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監督方面,事前、事中監督審計嚴重弱化,缺少全過程的監督管理。
(三)鄉鎮財政管理的職能定位不明晰
對于鄉鎮財政管理而言,其職能定位主要是開展鄉鎮財政的收入管理、資金分配以及監督管理職能,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鄉鎮財政往往還承擔著拆遷建設、資金籌措甚至是審計職能。但是,相對鄉鎮財政管理工作范圍的不斷延伸,鄉鎮財政管理職能定位上出現了偏差,在一些不屬于財政管理工作方面存在著越位問題,例如在家電下鄉、合作醫療甚至是包村包戶上投入過多精力;而在預算管理、財政監管、非稅收入資金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等方面卻存在著不到位的問題,不利于鄉鎮財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措施建議
(一)將鄉鎮財權與事權有機結合
解決鄉鎮財政捉襟見肘的問題,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對鄉鎮一級政府的財權與事權進行明確。在鄉鎮管理的職能定位方面,應該將鄉鎮政府由管理型逐步朝著服務型政府轉變,重點是引導鄉鎮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帶動企業發展壯大,加快鄉鎮產業化經營,推進鄉鎮的城鎮化以及新農村建設,促進鄉鎮社會經濟發展。其次,鄉鎮政府應該積極的對自身管理機構進行精簡,避免由于機構臃腫與人員冗沉造成財政支出過大,將有效的資金用于公共服務事業發展方面。鄉鎮政府應該積極的與縣級主管部門進行協商,對相應的事權范圍進行明確的劃分,關系到縣級區域的事務應該按照責任劃分以及受益程度明確比例共同承擔,對于鄉鎮區域內的事務應該根據自身財力狀況決策,落實好轉移支付管理相關內容。
(二)積極推進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改革
在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改革方面,首先,應該進一步的提高鄉鎮財政預算的編制質量,鄉鎮財政管理部門應該在縣級財政部門的指導下完成財政預算的編制,將涉及到鄉鎮的所有財政資金、政府基金、自由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統一納入,在預算支出的編制方面加強支出的定額管理,人員支出按實編制,公用經費按照縣級標準確定,同時對重大項目加強滾動預算管理,確保各項預算指標科學合理。其次,應該進一步的強化財政預算的有力執行,經過人大審議通過預算方案以后應該把預算計劃作為依據,嚴禁出現隨意調整改動預算的行為,同時采取預算執行定期報告的方式,向人大及縣級財政主管部門報告預算執行情況;為了強化預算的執行力度,財政管理部門應該落實好國庫集中支付、公務卡管理改革等舉措,確保預算的有效落實。
(三)創新完善鄉鎮財政管理的職能
在鄉鎮財政管理職能的創新完善方面,首要前提是對鄉鎮財政的各項基本職能進行強化,強化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職能,拓展財政資金管理范圍,尤其是加強涉農資金的監管,并采取考核、檢查、激勵約束以及追求責任等措施加強監管;強化財政業務管理職能,特別是完善內部控制管理,做好崗位設計、內部牽制以及不相容崗位分離等管理制度,加強對風險的防范;強化資產管理職能,加強對鄉鎮國有資產購買、處置以及登記管理制度,并做好臺賬登記定期進行盤點清查。其次,應該進一步的優化鄉鎮財政的支出管理職能,對支出范圍以及管理辦法進行明確,重點是加強對財政管理的內部審計監督,對于鄉鎮財政支出的重大項目建設、大額采購以及專項資金等,采取跟蹤審計管理的模式,同時進行預算決算、三公經費以及項目進展的公開,強化內外部監管,確保財政管理工作的合法合規。
1996年實行“以獎代補”政策后,貴州省財政廳對年終決算時實現當年財政收支平衡、不拖欠職工工資的縣實行獎補。“以獎代補”政策要求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增長,以1996年基數測算,每年要控制在3%以內,2007年調整為控制在0.8%。“以獎代補”由原來的保工資發放逐步發展為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的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天柱縣積極落實“以獎代補”政策,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增長,從1998年至2007年,長達10年的時間基本不招考與錄用財政供養人員。按“以獎代補”政策核算,2014年全縣財政供養人員為11093人,屬高度依賴上級轉移支付補助縣。
(二)穩步推進財政改革
一是完善省以下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理順省、州、縣三級政府間財稅分配關系,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規范、明晰的主體稅種分享體制,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營業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稅種按省、州、縣實行2∶2∶6比例分成,對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用稅和契稅三個稅種實行州縣2∶8比例分成。堅持存量不動,增量調整,對縣級公共預算收入超2011年增量集中,2013年集中10%、2014年集中15%,2015年以后集中20%。州對營業稅和“二土一資”以2011年為基期年,實行基數上解。堅持增強省級統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職能,為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的實施提供財力保障。二是完善財政激勵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正面導向作用,調動全縣加快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的積極性。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三是啟動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從2013年8月1日起,對交通運輸及其他現代服務業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行主體稅種分享、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量上劃及州級2011年存量上繳州按2012年測算,改革上劃省州稅收導致全縣2013年財力減少7300萬元,以后年度財力也相應減少。
二、天柱縣財政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近年來
天柱縣財政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先天條件的制約,財政改革中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是預算收支平衡難度大。隨著全縣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發展需求與財力保障的矛盾日益凸顯,民生支出不斷增加,剛性支出快速增長,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收支平衡的任務越來越繁重。二是國庫資金調度極度困難。“保工資、保機構運轉、保民生”的難度不斷增大。三是政府性債務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到期債務償還資金壓力增大,重點項目建設配套資金壓力越來越大,已成為全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最大的困難。四是面臨加強財政資金監管、確保資金在“陽光”下安全有效運行的新課題,財政績效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五是財政收入增速逐步放緩,稅收收入比重較低,收入質量有待提高。
三、深化縣級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建立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財政轉移
支付和財源建設制度。一是建議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對邊遠地區貧困縣的民族轉移支付補助基數。當前,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補助主要是中央和省級財政按民族因素法分配數加上與上劃中央和省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掛鉤的分配數,2014年上劃中央和省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控制數為9000萬元。二是取消上劃中央和省級增值稅、消費稅收入增量掛鉤補助控制數,使邊遠地區貧困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直接補助到相應的民族地區,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財源建設。三是加大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加大縣級投入的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加大對民族地區民族民貿企業、民族產品的項目、資金、政策等的扶持力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四是堅持以“支持工業園區建設,壯大支柱財源,支持專業市場建設,培育后續財源,支持現代農業建設,做強基礎財源”的新格局,打造縣域財源新根基。
(二)建立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
完善債務成本控制和償債機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地方建設性融資需求快速增長,為滿足地方資本性公共產品的融資需要,客觀上形成了地方政府性債務。截至2014年底,天柱縣及所屬16個鄉鎮政府性債務余額152878.17萬元,雖然比2013年底債務余額減少9595.6萬元,但縣級政府債務占財政支出比重仍較高,未來償債壓力較重,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將會影響全縣財政的良性運行與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采取制度約束與行政控制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選擇合理的舉債方式,限制舉債用途,保證償債資金來源,全面建立償債準備金制度,完善債務成本控制和償債機制。
作者:石海浩 方梅華 單位: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奉賢分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針對實際情況確定臨床的真實需要和采購的大概目標在循證采購的實踐中,按照臨床的采購需求深入臨床找準一線科室的困惑、采購前的制約、采購能帶來的預期收益等問題。同時對所需采購的醫療儀器、設備或耗材的用途、功能、特性、市場、政策面等信息進行了解。確定需求,確認目標,是實踐循證采購的首要關鍵環節,如果找不準或者找到的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問題,就會造成誤導,就是無的放矢。為找準問題,摸清情況,核實目標,應該強調的是“臨床”,一切以臨床的需求為核心,準確地收集所需采購的醫療儀器、設備或耗材的用途、功能、特性、市場、政策面等信息,充分應用和調集科室內的理論、操作技能和經驗、思維性以及判斷力,經過仔細、詳盡的分析論證后,方可準確有效地,最大可能滿足臨床需求,助力臨床治療。檢索有關醫學技術信息根據第1步提出的臨床需求,確定有關“關鍵詞”,應用電子檢索系統和期刊檢索系統,檢索相關文獻資料,從這些信息中找出與臨床有關問題關系密切的資料,作為分析評價之用。另外,也可以結合過往的采購歷史記錄與兄弟醫院的采購經驗作為分析資料,更有效全面地為分析評價提供證據。嚴格的信息評估對收集的有關文獻,結合實際操作經驗,應用EBM質量評價的標準,從證據的真實性、重要性以及實用性做出具體的評價,并得出準確的結論。評估的過程中將會有3種結果:①質量不高的文獻資料,當棄之不用;②研究的證據尚難定論,當作參考或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③屬最佳證據,可以結合具體需求,聯系實際,用以采購決策。最佳成果用于采購決策將經過嚴格評價的文獻資料,從中獲得真實可靠并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之最佳證據,用于指導采購決策,服務于臨床。反之,對于經過嚴格評價為無效或者無益的采購則予以否定;對于尚難定論的,或者政策上有約束的采購,則可進一步地研究,提供信息。將最佳證據用于采購決策時,務必遵循全面可靠,忌以偏概全。決策時應遵循的原則[5]:①信息原則;②經濟原則;③客觀原則;④系統原則;⑤時效原則;⑥可行原則;⑦擇優原則;⑧外腦原則;⑨動態原則。總結經驗與評價能力通過臨床實用的實踐反饋,必然會有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經驗教訓,收益或多或少,效果或好或差的差異。在采購的過程中,應進行分析總結,并做詳細的歸檔。對采購過程中的一系列證據做好歸檔,包括:①資質證據,如注冊證、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等,證明產品和生產、經銷企業的合法性;②質量證據,相關能證明產品質量差異的證明,如過往的不良記錄、維修記錄等;③外部溝通證據,如合同、標書、發票、送貨單、出庫單、談判記錄、商變更記錄、法定代表人授權書等;④內部溝通證據,如貴重設備采購申請單,申購記錄單、審批記錄單等[6]。
在比較同類型醫療儀器、設備或耗材用于相同的醫療措施時,假如備選方案的效果相同或者差異不重要,僅僅是成本投入不同,對效率評價的意義則在于選擇最小成本方案,這種經濟學評價方法稱為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最小化分析不做效果的測量和評價,故相對簡單,也很有使用價值,但其范圍有限,必須在效果相同的基礎上進行。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果分析是比較備選方案之間成本消耗后獲得的效果大小,或獲得效果所消耗的成本多少。換言之是單位成本內的效果之間的比較,或單位效果的成本之間的比較。成本效果分析時要注意:①比較的備選措施均有一個明確的無爭議的目的時,容易確定效果;②比較的措施有多個目的時,應按照目的要求確定待比較的效果。成本效益分析簡單、易行,但是沒有評價結果的社會影響和臨床操作者的滿意程度。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在比較同類型醫療儀器、設備或耗材用于相同的醫療措施時的成本效果時,有時獲得的臨床效果完全不同或者程度有明顯差異,采用一般成本效果分析進行比較難以做出定論。將不同的結果換算成流通的貨幣的形式,用貨幣量作為共同的獲利單位進行比較,稱之為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時,效益的計算需要將臨床結果賦予貨幣值的形式,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困難,但成本效益分析的結果清晰、直觀、常用作決策制定者(Policy-DecisionMaker)合理分配有限的衛生資源的經濟學依據。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在很多醫療服務中,對采用各種措施的效果的評價僅局限于臨床效果是不夠的。成本效用分析本質上是成本效果分析,不同的是其效果的測量和評價得出了臨床結果的自然單位,尚需從社會的角度(醫療衛生服務措施對社會帶來的利益)和個體的感受(直接使用者的感受和病人或家庭由于所使用的醫療儀器、設備或耗材影響與生存質量相關的臨床質量的滿意度),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分析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7]。
運用循證醫學的思想對醫院醫療儀器、設備或耗材的采購進行評估、實踐、管理及指導有其科學性、先進性。在實際工作中引入循證醫學的理念、方法和資源,有效地建立循證采購體系是順應傳統經驗醫學模式(Experience-basedMedcine)與循證醫學模式(Evidence-basedMedcine)變革趨勢。在具體的操作中創證(積累創造證據)、用證(主張利用循證醫學的資源)的工作量較大,涉及的信息量也很大,在工作的前期或許會遇到人力資源需求大、時間效率降低、專業知識要求高等現象。另外,對于單個醫療機構而言,由于對某一特定醫療產品的品種較少,或者是對于處于市場壟斷地位的產品,所以對供應商行為的證據也比較缺少,存在一定的抽樣誤差。隨著循證采購體系的建成和健全,以及第三方有公信力的機構對醫療器械供應商評價的匯總,醫療器械循證采購的前景將更為廣闊,也會更易被廣大醫療機構所接受。眾多醫院的循證采購體系的“聯網”,將使得循證采購的證據體系更完善,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運用循證采購的理論,我院在采購一些小型醫療儀器設備,如輸液泵、數學輸液加溫器、心電圖機等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院結合目前現有的各種證據,依托上海市六醫院集團聯合體資源,正將循證采購的理念與方式方法運用于醫療器械的采購過程中。循證采購的范圍也將隨著實際操作經驗的增長而增長,隨著證據體系的完善而擴大實際應用的范圍。
二、目前我國稅收結構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稅收體制和稅收結構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健全和完善,但隨著經濟體制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稅收結構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的現象。
1.主體稅種結構失衡,“雙主體”的稅收結構并未真正形成。
長期以來,向企業征收的流轉稅,采用的征收辦法多是稅務部門按企業經營活動直接向企業征收稅費,而在征收過程中,對所得稅征收力度不夠。造成流轉稅占比過大,所得稅比重過小。
2.稅收結構不盡合理。
缺乏物業稅、遺產稅等針對不動產保有環節的財產性稅種,缺乏與提供公共服務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稅、教育稅等稅種,在一定領域和方面,還存在有未開征的稅種,所有稅源沒有做到應收盡收。
3.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未實行綜合計征
而是采用傳統的分項計征模式,稅率和費用扣除方法不盡合理,難以全面衡量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再者,個人所得稅征收范圍不確定,起點偏低。
4.我國的稅收工作,長期以來實行從量定額征收
單純根據銷售量依據固定稅額征收,導致了部分稅源流失。
5.地方政府缺乏穩定的主體稅種作為財力保障。
在全國范圍內徹底取消農業稅后,基層財政的主體稅種更加缺失,地方政府財力更加困難。
三、優化稅收結構對壯大地方財力的思考和建議
筆者對稅收政策和征收方法、征收內容和征收范圍的調查,發現了稅收結構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對這些問題與不足的分析,認為,必須改進現行的稅收結構,優化其方式和內容,以達到最大限度征收稅費的目的,促進地方財力的壯大和充實。
(一)優化增量結構,提高稅收總量
一是進一步加大對土地使用稅征收的力度。土地使用稅收入全部為地方財政收入,是優化稅收結構、增加地方財力的主要稅種之一。因此,凡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不論其使用土地屬于國家所有還是集體所有,都必需繳納土地使用稅。同時,要加強土地使用稅征收的管理,嚴格把關,做到應收盡收,確保無一漏征。
2、加大車船稅的征收力度。
除了《車船稅暫行條例》規定的免稅車船外,其它車船必須繳納車船稅,確保征收到位。對于無牌、無照和沒入保險的機動車輛由地方政府協助地稅部門依法征收,在做好摸底的基礎上,做好征收工作。
3、強化運輸營業稅的征收。
在加大運輸營業稅征收的同時,要引導運輸企業將運輸、倉儲、包裝、配送等物流業務分離出來,單獨進行工商注冊、稅務登記,實行獨立核算,方便納稅管理,以達到擴大地方稅基、壯大地方財力的目的。
4、依法征收契稅、耕地占用稅。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契稅、耕地占用稅成為地方財政收入新的增長點。契稅包括房屋契稅和土地契稅,對發生房屋權屬轉移、土地使用權轉移或占用耕地的必須依法在規定的期限內繳納契稅和耕地占用稅。
5、密切關注地方稅收其他稅種。
具體包括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印花稅、房產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
(二)調整存量結構,擴大地方稅基。
1、當企業和個人的主營收入為銷售收入時,要采用分開經營方式,創造所需要的條件,將可計征營業稅的業務獨立出來,單獨繳納營業稅,對于其它附屬業務要單獨收稅。當主營收入為勞務收入時,要采用混合銷售,一并繳納營業稅。同時,對于銷售天然氣、供暖、供電、供水等業務的行業,一次性收取的開口費要按規定開具地稅發票,繳納營業稅;電力系統的建筑安裝、校表等應稅勞務和電力附加費業務要獨立出來,實行統一核算,繳納營業稅。
2、對于納稅人銷售自產貨物提供增值稅勞務并同時提供建筑業勞務的,結合稅法規定分開納稅。銷售金屬結構件、鋁合金門窗、玻璃幕墻、機器、電子通訊設備及其他規定自產貨物的企業,要申請建設行政部門批準的建筑業施工(安裝)資質;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總包或分包合同中要把建筑業勞務價款和材料款分離,繳納營業稅。
3、凡是企業內部的建筑、安裝業務,設立相應的建筑、安裝工程公司,承攬內部和外部的建筑、安裝工程;企業內部存在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場地使用等業務,要單獨剝離出來,成立相應子公司。
4、對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凡屬承包經營性質的餐廳,必須從單位中剝離出來,單獨辦理稅務登記證,繳納營業稅。
(三)優化增量結構,提高稅收總量
1、地稅、建設、發展計劃等部門要聯合行動,抓住工程項目信息和發票開具信息,由工程撥款單位依法代扣代繳各類稅款。同時,實行建筑市場準入制度,對所有建筑、安裝、筑橋、修路等施工企業,必須辦理工商注冊、地稅登記,發生業務時開具地稅發票并繳納地方各稅。
2、地稅、農稅、房管、國土等部門要加強配合,實行聯合辦公,信息聯網共享,按照“先稅后證”的原則,對房地產業稅收實行一體化管理,以房源控稅源,杜絕稅收流失。
3、國稅部門為納稅人代開發票時,在征收增值稅的同時,代征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稅費。
(四)堅持應收盡收,做大做好稅收“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