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5 01:28: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歷史教學問題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的措施
針對當前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應該從教師的角度來進行思考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對于歷史教師來說,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他們給學生搭建好有效地平臺,而且還需要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協調好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來源。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應該從歷史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進行統籌安排和規劃,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促進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完善。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之前就要將歷史課程預習的任務布置下去,讓學生在課下的時候能夠查閱關于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從這里應該看到的是歷史教學過程中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課前預習對于學生來說是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手段。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的角色,讓自身從講授課堂理論的角度轉變為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提升的過程,這樣的話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改變,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僅只是空洞的歷史史實,而且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在其中,這樣就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從而更加完善地提升了日常教學的效果。對于教師而言要想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不僅僅應該從多個角度來進行認識,而且還應該努力提升其日常教學的效果,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其積極的作用。提升歷史教學效率不僅僅需要教師在其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而且也需要學生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日常教學安排,這樣才能夠將歷史教學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起來,從而促進歷史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和完善。
2001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小學的體育課改為體育與健康課,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都進行了重大改革。然而在以培養中等學校體育師資為主的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學科課程卻還是沿襲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忽略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的發揮和培育。這種陳舊呆板的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手腳,不利于培養大批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體育人才。
另外,傳統的以期末考試定成績的制度又養成了學生考前1—2周突擊復習的壞習慣,致使學生對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我們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中“學會生存,學會學習”的要求和造就新世紀體育師資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高師體育專業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一為改變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要求學習的轉變;二為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課堂設計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假設、求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1集學術主義課程與人本主義課程優勢為一體
學術主義課程論是20世紀印年代以來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流派,其影響遠遠超過了由博比特創立的工學主義課程和康茨、布拉梅爾德創立的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坦豪斯,布魯納、施布等,它認為教學目的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著眼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發展,能夠使個人和國家在異常復雜的競爭時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機會的能力,把學生思維能力和遷移能力的發展置于課程設計的中心。因此它主張:(1)以學科基本結構為中心來組織課程;(2)設計螺旋式課程、重視內容安排的序列化;(3)突出知識形成過程教學;(4)提倡教師引導下的發現學習。然而這一流派也暴露出了過分強調理論,偏重課程的學術化(培養少數尖子式教學課程),被認為是使學生“非人性化”,妨礙了“完整人格”的實現。
人本主義課程產生于20世紀7O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梅茨等人,它認為課程應為每個人提供自己感到滿意的經驗,關注學生的情意、認知、感情、理智、情緒、行為等,并發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識,實現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課程”。它的出現對于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和主體作用,重視人文學科課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它過分強調學生的興趣,在實施中易助長自由主義。
基于上述現代西方各流派的優缺點,在體育專業理論教改過程中,首先需考慮到應針對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以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同時也要注重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體現學生的情感、需要、興趣等因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積極學習過程,造就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適應、學會生存的能力。因此,我們的新型教學模式應是以培養學生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為核心,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尊重學生情感、需要、個性、興趣為向導,集學術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優點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1.2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戴爾把教學(視聽)理論總結為“經驗之塔”。戴爾認為靠語言符號、視覺符號而獲得的抽象經驗,其學習過程速度較快,但不易保持,易遺忘;而通過觀察途徑而習得的經驗,是情境教學,學習速度中等,不易遺忘,易保持;而通過具體實踐操作而習得的經驗,學習速度慢,但牢固可靠。從目前體育專業學校體育學教學的現狀看,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經驗獲得的途徑,雖然也有人提出運用多媒體教學,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被動學習而獲得的抽象經驗的教學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經驗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親自參與設計、查詢、合作、討論、演說、辯認等,并結合具體實踐活動,使觀察和實踐結合起來,并配以多媒體教學,以利于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實踐運用和牢固掌握的整體教學目標。
1.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個人頭腦創建的,事物由各人方式去理解,因此強調以個人本身經驗來理解,強調以個人本身經驗解釋現實,賦予意義,并重視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根據以上理論,教師在給定問題后,就得讓學生自己在課外收集資料,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釋現象,并重視小組合作、商討,這樣既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為學生發展自我提供了條件和環境”。
1.4杜威思維理論
杜威提出科學思維的五步法,即問題一表征—假設一推理一問題的結論。薩其曼提出探究訓練模式,施瓦布結合生物科學提出了生物教學探究模式,馬希爾斯、考克斯等提出的社會探究模式以及學習環模式等。但探究式教學的程序不外乎就是杜威提出的思維方式,歸納為:創設情境,引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的結論,反思評價研究過程、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圍繞問題進行的交流對話活動、學生動手動腦,進行探究操作和思維活動,是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探究體驗、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在解決學校體育工作的問題中習得學校體育學的知識,即融學校體育學的學習于解決學校體育工作的問題和經歷探究問題過程之中,從中培養學校體育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學校體育問題的能力。
2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
2.1教師提出學習目標,創設一種問題情景澈活學生的思維
學校體育學的教學,聯系社會或生活,以學校范圍選定問題;或從學校體育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選定問題,問題是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和思維的開始,如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再讓學生研究。
2.2引導研究
學生起初不知道如何研究,沒有研究的技能和經驗,這就需要教師引導、示范。根據奧蘇伯爾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在問題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先前知識經驗,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尋找資料,提出假設,按照探究的程序一步一步向解決的方向逼近。學生是學習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放手讓其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小組合作中討論、爭辯。由于個人的知識經驗的不足,對問題的理解不一致,而爭辯中可能把問題看得更全面,獲得深刻的理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問題的咨詢者和解答者,提供背景知識,引導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3結論及評價
在學校體育學探究式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也注重探究的結果。結論往往是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規律性的東西,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而對結論要求準確無誤。如何獲得正確的結論呢?除了個人研究、小組合作交流外,還要有包括教師在內的集體評價。通過展示個人或小組的學習結果,互相評判優點與不足,拽出錯誤加以糾正,以便養成尊重事實、尊重規律的科學態度,在評判中相互接納、包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2.4反思與應用
學校體育問題經過探究得出結論,以問題的表征、假設對資料的分析歸納,整個過程中是否有不妥當之處?如果有,如何改進?反思的過程也是檢驗的過程,尋求更好答察的過程。即使問題求解方案不止一個,經過反思提出更多的方案以供比較、選出最佳方案、人無完人,們現代教育追求的是更加完善和完美的人,趨向于“完人”教育,因而對自己苛求一點,由此養成習慣,必有好處。
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應用,將知識應用于問題解決之中,才顯出知識的價值,也才能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變成智慧技能,同時在應用中使知識前后相聯,構筑成知識鏈、知識網,使孤立的知識變成統一的、靈活的知以結構,從而在使用時便于提取,提高認知的靈活性。
如平時學完一節課,或一單元的課堂學習,或單元測驗,既是對學習的檢查又是對知識的應用,通過應用練習,找出沒弄懂的地方或理解錯誤的地方,知錯而改及時糾偏,提高學習效率。
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去操作、去探究、去分析、去歸納,即注重課常的“活”與“思”,讓其“動”起來!同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瓦動交流的過程,是激勵、激發的過程,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有方法的引導。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更好地學,先是教師的幫、扶、引,而后是教師的放手,讓其獨立學習、獨做事,這樣才能由依牽負而轉向自主地學習,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正是我們要培養的具有開拓精神,有主見,有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人,能適應未來工作崗位變換而具備終,學習能力的人。
3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原則
3.1自主學習的原則
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課堂內外,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由此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班級集體化教學和個刪化、個性化、因材施教的矛盾,采用了創造性教育思想和原則改變教材體系和課堂內外教學模式,以教師指導,學生自編提綱,小組討論,小組合作,課堂角色教學為主要形式,教師再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組織引導、控制答疑等途徑與學生交往,如此,自然形成了課堂內外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同,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干¨積極性,同時改變了教師滿堂灌、學生無心學、死記硬背的教學敝端,真正體現學生自主、自愿、積極主動和熱情的學習氣氛,從而達到丁很好的教學效果。
3.2學會學習的原則
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學會學習的能力,而是靠傳統教學中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那么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人也將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所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環節都要舊繞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能力這個主題,這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學生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不斷適應新時代、新知識的迫切需要。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調動各種因素,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下,讓學生課外自尋資料,自編提綱,課中自我表現,與同學問合作,課后自評、自我總結等來提高學生的能力。
3.3合作學習的原則
應試教學的特點就是學習的個體化,從知識的預習、課堂理解、記憶到課后的復習都是學生個人的事,最后的考試也是衡量個人知識多少的唯一形式,因此,這種教學不利于發展學生間的社會交往素質和心理品質。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復合型的人才,發展學會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關鍵的素質就是群體間相互交際、相互合作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并與老師一起合作教學的能力,按不同興趣愛好、教學目標分小組,每個小組在課外一起搜尋資料、討論題目,編輯學習素材等,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積極思維。
課堂教學更是合作學習、合作教學的實踐基地,小組間的不同觀點的競爭促動學習小組內的合作,學生在合作中接受同學間的知識。教師也可鼓勵學生上講臺,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師生間的互動教學使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合作者、向導,師生關系轉換成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由此來發展學生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競爭能力等零質。
3.4從創造中發展知識的原則
與傳統應試教育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和掌握知識不同,探究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的創造、想象能力,從收集資料、自編教材開始,學生根據師生協商教學目標,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中接受大量的不同內容和不同觀點,然后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之間交換意見,教師的指導,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最后通過自我評估、以寫小論文等形式鞏固所學知識。這種在創造中、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遠比死記硬背的生動、豐富和鞏固。
3.5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原則
新型的創造教育思想將扭轉“應試教育”出現的高分低能、高學歷低創造的狀況,全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中,應該強調學生以下能力的培養和發展:(1)搜尋資料的能力;(2)獨立創新能力;(3)和別人合作工作的能力、團結協作能力;(4)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5)學會學習、獨立操作能力;(6)演說能力;(7)理論聯系實際初步實踐能力;(8)初步科研能力;(9)評價能力。
4實施探究式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1)以小班、中班的形式上課(30—4O人)為宜,使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各項活動。
(2)為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進行考試方式的改革,教師應需有一定的自。
(3)為學生提供方便的文獻資料查詢服務,包括提供校內“中國期刊網”資料查尋服務。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是要讓學生們充分吸收教師的所教授的知識點,要讓學生們對枯燥的歷史知識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全面發揮各種教學手段,而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是創造真實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把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手段。用多媒體輔助歷史課堂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運用圖像、聲音、文字、動畫的直觀特點,使歷史課堂言簡意賅,將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多媒體技術可以讓靜態的歷史教學變成動態的豐富多彩的視頻圖像,使學生能長時間的保持興趣愛好,學習積極性也得到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當然就會很好。
1.2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但枯燥單一的傳統歷史教育教學手段,讓很多學生對歷史課毫無興趣,大多數學生對這門學科不愿過多學習。多媒體技術恰恰彌補了傳統教育教學中這一缺點,解決了這一困難,它讓單純的教師說教變成豐富多彩、變化萬千音頻、視頻。優美的聲音、動態的畫面、生動的演示、搞笑的動漫這些多媒體技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對上歷史課的積極性也大大增加,持續的興趣也讓學生們對歷史知識點幾乎是過目不忘,學生們反映在上歷史課時感覺身心非常愉悅,聽課興趣盎然,現在想去學習,愿意去學習,接受起來自然簡單輕松,我發現在歷史教學中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明顯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保證了學習質量和效果。
1.3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在傳統教育教學制度中存在許多不利于創新人才成長和培養的弊端。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忽略了培養他們創新知識的能力;在傳授知識時采用灌輸式,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所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在教學中的重要目標。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除了平時的素質教育和日常的課堂教育外,應該加強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利用普通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學生們學會了動手、動腦、和主動性思維,讓學生們的創新意識顯著增加,我深刻體會到不但開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視野,加深了記憶,而且培養和提高了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2.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兩點注意事項
2.1多媒體技術不能替代傳統教學模式
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其中“輔助”非常重要,重點是“輔助”不是“替代”。我發現身邊的有些教師進入一個誤區,誤認為多媒體技術是萬能的,是可以代替傳統的教學,上課一味的使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不去管是否適合,也不去管是否與自身教學內容相適應。讓多媒體占據課堂的中心位置,有時完全取代教師這個重要的宣講者。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多媒體技術是輔助歷史教學,多媒體技術不具備傳統教學的很多特點和優點,教師失去了引導和主導的作用。一些傳統的談話法、領讀法、提問法等教學手段的缺失會讓教育教學效果大大折扣。我們應該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技術兩者巧妙結合,各司其職,誰也不能替代誰,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讓新興多媒體技術教學為輔,讓兩者有機的結合,合理的搭配,形成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真正的服務于課堂。
新課程改革初期,經過多次培訓,筆者對新課程改革有了初步的認識,體會到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以“學為中心”還是以“教為中心”是和的分水嶺。“‘學’是成就學生的內因,‘教’是成就學生的外因。”當時對這一理念的理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思考并解決了教師在學案中提出的問題,并將答案說一遍,就實現了由傳統課堂向高效課堂的轉變。這就形成了認識中的一個誤區,學生思考分析的是老師發現并提出的問題,整個教學過程是老師牽著學生走。這個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實踐中的彎路。
(二)實踐中的彎路
帶著對新課程理念的膚淺認識,觀摩了昌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筆者開始了由傳統教學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嘗試。從形式上來講,高效課堂大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教師準備的學案。學案中分為基礎題(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現)、探究題(一般用于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或學生小組討論)以及鞏固性習題。
2.學生以教材為依據,以學案為主預習相關的教學內容。
3.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分為小組。小組數量不等。每一小組解決一到兩個問題,每一個解決問題的小組還會對應一個評價小組。先是解決問題的小組分別回答相應的問題,然后由評價小組進行補充,最后教師小結,學生做鞏固性練習,教師整合知識結構,教學任務就完成了。從形式上看,學生上講臺、站起來回答及分組討論,使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與提高。課堂氣氛也一改傳統課堂死氣沉沉的狀態,變的很熱鬧。教學過程中學生忙得不亦樂乎,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領者。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每一小組只解決教師提出的一個或兩個問題,教材中其他的問題,沒有思考的時間,所以,學生參與教學的范圍有限。(2)學生知識儲備量及現有的思維能力,決定了學生能夠自行解決的只是一些淺層的知識。重點和難點,無論是分析還是全面理解,都有些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由于學生的活動占用了大部分時間,教師的講解一般很簡單。這些知識點又是高考經常考查的,教師的講解如果蜻蜓點水,那么學生對這些重點知識的掌握會模棱兩可。(3)教學過程中,學生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自己發現的,而是教師提出的。所有教學環節都是教師思路的體現。從實質上看,這樣的教學依然是教師將自己整合的知識以不同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學生解決的,是教師主觀上認為學生不容易掌握的,而且為數不多。教材中,學生究竟有哪些、有多少內容不明白,教師并不知道。這就意味著,教師只是把自己理解的知識強加給了學生。就像是一個饑餓的孩子,你卻給了他一個枕頭,雖然也是滿足需要,但不知道他真正想要什么。這樣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沒有成為教學真正的主體。
二、探索中新的認識
(一)從人的身體機能來看,各器官都參與活動,人才是該活動的主體
多次學習與嘗試教學后,筆者體會到了新課程理念,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并主動運用自己的各種器官解決,只有學生的各種器官都參與到問題解決過程中,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才能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正如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課堂解讀》一文中所說,“唯有敢于把學習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的課堂我做主,讓學生去‘經歷’并且‘經驗’,學習的過程才充滿生命的律動,因律動而感動,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動和靈動,所謂主體,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性應始終在課堂上得到體現”。
(二)從人的心理發展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眾人的關注
教學過程中,學生解決的如果是自己發現的問題,當這一問題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時,問題的主體——學生,也就無形中成為整個課堂的中心。當學生希望被眾人關注這一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也就從課堂中找到了快樂。能夠使人快樂的事情,誰都愿意去做。課堂能夠讓學生的自我價值得以體現,獲得成就感,感到快樂,學生就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問題引領教學法的實踐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采用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筆者將這種方法稱為“問題引領教學法”。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而“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教師備課時的教學設計多考慮如何“講”得好,極少或根本不考慮如何讓學生“學”得好。而這種問題引領教學法,在備課的環節考慮的都是學生能怎樣學到知識。基本思路就是,每個學生發現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個人獨立解決,同時可以小組討論集思廣益來解決。如果學生能力范圍內解決不了就應該是教材中的難點重點。這些要在課堂上提出,由老師來講解。多次實踐后筆者發現,問題引領教學法有優勢也有不足。優勢在于:(1)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思考分析的是老師發現并提出的問題,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這種模式下,從發現、提出、思考分析到解決問題,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完成,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老師要講的也是學生發現、提出、并解決不了的,是學生牽著老師走。(2)這種教學方法中,每個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不可預知的,這種方法對教師挑戰性極強,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不足之處:(1)學生提出的問題雜亂無章,教師講解時難以形成體系,結構不清晰,雖然教師最后的歸納與小結會解決這個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這樣單個凌亂的問題會讓學生思路不清,很難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不利于從整體上掌握知識結構。(2)學生知識的有限性及思維發展的特殊性,決定了學生提出的問題較為膚淺,很難涉及實質性問題。(3)每個學生都會提出問題,雖然組內解決了一些淺層的,但留下的數量還是很可觀,再加上學生膽怯或表達能力有限,幾個問題上解決稍微慢一些,就會耽誤時間。
(四)實踐中不足之處的解決方法
針對“問題引領教學法”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筆者及時總結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第一,安排學生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將自己遇到的問題標在書上,深層次的問題寫在問題本上。自己查閱資料能理解的問題,將答案附在后面,查閱資料也無法理解的留在問題本上。這樣通過預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淺層的知識。
第二,由科代表將學生的問題本在課前提前半天收上來,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準備教學內容。這樣,既可以避免問題不可預知給老師帶來的困擾與尷尬,又能有序的安排教學。
第三,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章節內容的框架結構列出,結構中所涉問題包括學生提出的。學生經小組討論在黑板上補全知識結構。這樣的教學,小組討論的是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的問題;各持己見能夠讓每個人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學到更多的知識;在黑板上寫出答案使學生的分析、表達、答題的能力得到訓練;還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分辨出教材中的淺層知識與重難點。
第四,教師根據學生答案可以詳略得當地進行講解,同時整理知識結構。
第五,教師講評之后,每一小組成員如果還有問題,在課堂上提出。
第六,某一小組成員提出的問題,如果其他小組成員也回答不上來,教師再講解。
2多媒體課件制作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課件在現代教學中至關重要,但不要以課件為核心,忽略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在上述的基礎上,進行PPT的完善和靈活運用,對于青年教師來講,具有一定的優勢。隨著現在網絡的發達,信息量的不斷更新,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輔助教學,使抽象的、復雜的、難懂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簡單易懂化,且節約時間,提高效率。那么青年教師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水平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制作多媒體課件。一方面,多媒體課件針對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制作應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明確重點和難點。如可以給字體添加不同的顏色以突出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可以增加字符以明確層次以及改變字體大小以突出重點和難點。另一方面,針對藥理學教學而言,其作用機制對于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可在多媒體課件中添加相應的圖片、流程圖、動畫等形象事物以助于學生理解記憶。最后一方面,課件中適當增加雙語內容和近年相關章節進展情況,以提高學生專業外語的能力,同時有助于對藥理學感興趣的學生們對其深入查詢和探討。
3新生力量
目前,青年教師大多數是碩士、博士,其學歷高、知識淵博、視野寬闊、適應能力快,溝通能力強。青年教師應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讓學生因欣賞老師而喜歡這門學科,從而激發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因此,青年教師應該取長補短,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彌補教學經驗的缺乏,如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見識的新知識、新事物結合課本,融匯灌輸給學生,減少藥理學課堂的枯燥乏味。并且樹立學生的學習榜樣。現在是網絡信息的時代,青年教師應該將自己運用自如的電腦技竅和查找網絡學習資源的方法充分利用在藥理授課中,既增加了課堂中色彩,又讓學生學習網絡查找學習資料的方法。青年教師利用自己和學生之間產生的代溝距離比老教師的短的優勢,不僅僅從教學上傳授學生藥理學知識,而且從身心上關懷學生,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健全的人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7-0116-02
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課堂提問歷來受到教育者的關注。錢夢龍先生曾經說過:提問法是語文教學的“常規武器”。它在推動學生認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思維,培養表達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在第一時間向老師反饋學生的學習思維、接收知識的過程。提問是有效教學的組成部分,甚至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課堂主導的載體,也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體現。當下的新課改,對課堂提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正確地認識到目前提問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積極應對這些問題,充分探究課堂提問的科學性,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在實踐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要認識到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斷研究提問,提高提問的科學性。
一、語文課堂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的主要內容,這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體現了對現代教育規律的尊重,更是我們對傳統語文教學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以落實教師的主體地位為前提,因為教師首先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如果課堂缺乏教師有效的組織管理,必然導致課堂上的無序和失控,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還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對文本意義的構建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的,如果沒有教師的漸入佳境的引導和因勢而發的促進,學生就不能在較高的層面上把握文本。張志公先生曾說過:“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提高能力必須通過操作實踐。然而實際操作又不能沒有指導,像演戲一樣,戲要演員來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導演。成功的語文教學,是導演與演員良好配合的結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削弱。那么,教師如何凸顯自己的主體地位,引領課堂呢?
二、科學的提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體現
在課堂上只有把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才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以教師的提問促學生的思考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教師主導的作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在課堂教學中不時提出新的問題,用問題引導著各個教學環節的步步深入,讓學生沿著問題去思考,使語文課堂的提問,真正成為教師主導作用凸顯的重要工具,還提問的本來面目這樣的課堂才能提高效率。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許多教師都意識到了課堂提問的重要性,試圖以這個語文教學中的常規武器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由于缺乏理性的認識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課堂教學提問仍存在很多問題。
正如日本教育界的課堂提問研究者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后認為的:課堂提問可以分為“有效提問”和“徒勞提問”。我們目前課堂提問存在的突出問題正是“徒勞提問”,其特點為:目標不明確;零碎,不系統;無視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和能力大小;用語不妥,意思不明;不給學生思考的余地,沒有間隔和停頓。要實現課堂提問由“徒勞提問”走向“有效提問”,需要基于心理學理論進行提問。
三、教師應基于心理學理論進行科學提問
問題不同,問法不同,教學的效果大不一樣。教師應該怎樣基于心理學理論進行有效提問呢?
1.教師應當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程度,提出能與他們原有的知識相關聯、相銜接的問題
教師不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風氣、學習態度等各個方面的具體情況,還要了解和把握他們的思維發展程度及特點,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好提問。
課堂提問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準備程度,即他們現有的知識儲備。學生知識儲備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其思維水平和能力,思維水平和能力又反作用于其知識的吸收和儲備。為此,課堂提問只有與學生原有知識相關聯,相銜接,才能產生其應有的作用。
請注意下列情況下常常會發生實驗事故:
一、違反操作規定
例如,點燃氫氣必須先檢驗純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鋅和鹽酸反應制取氫氣的演示實驗過程中,當鋅粒反應完后,打開反應器的塞又裝上鋅粒,塞上塞就點燃,就會引起儀器爆炸。為什么會發生爆炸事故呢?這是因為你違背了點燃氫氣前必須檢驗純度的操作規定。實驗過程中打開塞裝鋅粒跟實驗開始時裝鋅粒相同,反應器里進入了空氣,氫氣和氧氣混合,點燃都會發生爆炸。
又如,在制乙烯時,在大試管里倒入酒精和濃硫酸,加熱時,就會發生液體噴出事故。為防止這樣的事故發生,在加熱液體制取氣體時,應加入瓷片以防爆沸。
還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濃硫酸加入瓷片加熱制乙烯,用排水取氣法收集完畢時,先撤去了酒精燈,冷水就會沿導管流入盛濃硫酸的燒瓶,以致引起燒瓶炸裂。這是因為你違背了實驗操作而引起的。
加熱制取氣體并用排水法收集,實驗完畢時,應先把導管從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燈。上面的操作正好顛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燈,還沒來得及取導管,水就沿導管流入反應器,引起儀器炸裂,濺出硫酸。
二、用藥過量發生事故
一些實驗雖然劇烈,但試劑量小并無危險,用藥量稍大便會發生危險。如紅磷在氧氣里燃燒時,反應很劇烈,但藥量少時并無危險。
在做分組實驗時,讓學生觀察紅磷在氧氣里燃燒時的現象,放入的藥量一定要適量,不得隨意用藥,否則就會發生意外事故。
又如:用小蘇打和濃硫酸反應做二氧化碳的滅火實驗。如果小蘇打和濃硫酸用量大,產生氣壓過大,會沖開膠塞,噴出酸液。像這樣,也曾發生過燒壞衣服,腐蝕操作者的手的事故。
再如:配制銀氨溶液時,如果加入過量的氨水,且不隨配隨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質,用時就會引發爆炸事故。此實驗要防止加入過量氨水,銀氨溶液必須隨配隨用,不能久置。
三、藥品混入雜質
在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加熱制取氧氣時,錯把木炭粉當作二氧化錳加入試管與氯酸鉀混合,使得藥品中混入了雜質,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藥時要認真辨清藥物,不得馬虎從事。
又如:做甲烷的演示實驗時,有人沒有把空氣排凈就點燃甲烷氣體,產生爆炸事故。此實驗應先做甲烷的性質實驗,再點燃甲烷氣體,以防空氣的混入,保證甲烷的純度,避免爆炸事故的發生。
四、使用失落標簽未經鑒定的試劑發生事故
如,在配制溶液時錯把硫酸當鹽酸使用,造成傷害事故。凡失落標簽的試劑一定要檢驗確定后再使用,以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
五、實驗室空氣不流通
在演示氯氣、硫化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時,或學生實驗可燃性氣體。如制氫氣、乙烯、乙炔等時,如果實驗室空氣不流通,有毒、易燃氣體逸散到空氣中越積越多,達到一定濃度,會引起師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實驗室應安置通風櫥、換氣扇等通風設施,必須做到實驗室空氣流通。
為安全地進行化學實驗教學,實驗時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一切實驗一定要按照操作規定進行。
2.一切實驗一定要在預備室準備好,做到實驗無誤,方可拿到教室或實驗室做。
3.做有毒、可燃性實驗時,一定要打開門窗,使空氣流通。
4.有可燃性氣體參加的實驗,在點燃或加熱前切勿混入空氣或氧化劑。
5.用藥量寧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經鑒定無標簽的試劑,隨配隨用,不可久置。
6.沒做過的實驗要向能者請教或查清資料再做,不要冒然實驗。
7.步驟多的實驗,操作順序要記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2.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中學體育教師的表達能力是由語言與肢體共同構成的,它是中學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新課標的改革要求與教育宗旨,體育與健康課程應該提倡快樂體育與終身體育的理念,要在傳授運動技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起終身體育觀,培養他們的自主運動意識與能力。從本質上來講,這就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傳承,而語言又是理念的載體。因此,中學體育教師應該要能夠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把新課改的新教育理念正確的體現出來,并使用學生易懂的語言詮釋出來,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中學體育課堂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事實上,中學體育課堂并不是人們想象的主要是實踐方面的鍛煉課程,它也需要理論方面的講解。那么,中學體育教師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強化自身的語言文化修養,把體育的教學內容更好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并把握動作的要領與注意事項等。因此,我們說中學體育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即語言具有針對性、科學性、趣味性、啟發性、準確性以及強化性等,這樣才有利于提高中學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
3.較高的教育創新能力。
中學體育教師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實際上,這也是新課標對于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出的一項全新要求,是時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我們甚至可以說,創新能力是當前推動中學體育教學不斷向前發展的靈魂所在。這就要求中學體育教師改變過去那種沉悶呆板的教學方式,使用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新觀念通過新課堂更好地展現出來。因此,中學體育教師就應該在對場地和器械功能的開發與利用方面進行一定的創新,要能夠使得中學體育課堂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體育器械和運動場地。這件工作看似簡單,實際上凝聚了中學體育教師的聰明才智。此外,中學體育教師還應該能夠把枯燥乏味的體育課變得更為生動有趣,激發出學生參與到成功體育與快樂體育中去的樂趣。中學體育教師還應該運用一些自制器材來豐富體育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內涵,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引導,樹立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充分挖掘教材,給予學生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空間,從而創新教學方法,創新課堂組織形式,運用啟發式教學方式來讓師生一起分析解決問題,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應多以鼓勵作為回報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正確處理好創新精神與德育的關系,處理好教學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從而讓中學體育課堂在體育教師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引導下,獲得新生的力量與源泉。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于啟迪學生運用自己的心智,發現和探索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中對所學內容的一種深入思考的意識。長期以來,學生對歷史課興趣索然,歷史思維能力低下,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傳統的課堂模式影響,教師向學生提問多,學生向教師提問少,學生提問能力差,幾乎無問題可問。因此,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程改革必須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國內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在“任何創新都源于問題”的教育理念支配下,讓問題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即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高度肯定和重視,已成為廣大中學教師的共識。
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營造寬松民主的環境,使學生敢問
學生之所以不敢或不會向教師提問,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缺少讓學生提問的環境。長期以來,教師習慣于采用填壓式的教學方法,把自己要講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不顧學生的個性特征,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學生也習慣了充當接納知識的容器,以教師的講解為真知灼見,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大部分學生能學不能問,會學不會問,或只學不問。
要讓學生敢問,首先,要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拋開所謂的“師道尊嚴”,放下架子,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去消除學生畏懼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動學生求新求異。其次,教師要正確評價學生的提問,即使他們的提問幼稚可笑,甚至是荒誕的,也要保護他們的這種熱情,并加以表揚。教師要經常用一些鼓勵的語言,如“不管對與錯,有膽量提問就是好樣的”、“我最喜歡那些敢于大膽提問的同學”等等,日久天長,自會形成爭先恐后發問的熱鬧氛圍。第三,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和空間。教師“滿堂灌”自然不好,而“滿堂問”也未必可取。在學生有了“問”的機會后,教師才有可能去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給學生留足提問的時間和空間。
二、依托文本,合理引導,讓學生會問
事實上,學生不問問題并不是說他們就沒有問題可問,而是不會發問,因此教師要通過啟發誘導,培養學生尋疑意識和質疑能力。首先,應該讓學生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材各個方面進行提問:①從教材章節中的歷史概念、章節與章節間、段落與段落間關系等方面誘導學生廣泛地提出問題;②啟發學生進行橫向、縱向聯想,有意識地對中外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提出問題;③鼓勵學生就教材中的歷史結論、歷史觀點大膽質疑,提出問題。誘導學生反復深入思考,不僅從常規的環節中生疑,而且由提出單個問題逐漸過渡到提出系列性問題,逐漸提高提出問題的能力。其次,要引導學生提高提問的質量,學生的提問要少而精。提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手段應用適當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學生提的都是簡單、重復、不著邊際的低層次的問題,不但不能達到教學和訓練的目的,反而降低了教學效果。
三、活化教學方法,通過導讀交流,讓學生互問
通過鼓勵提問,引導學生提問,激發和培養問題意識,使學生養成提問的習慣,在思維中提問,在提問中思維。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給學生創造提出問題的機會并從學生中收集問題,比如課前的個人筆問、開課內的個人口問。小組討論的筆問、同桌間的互問和向全班推薦的問題等等,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根據一定需要,靈活多變地組合相關因素,獨立提出新的設想,問題的答案可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甚至是開放的。例如,在講授“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一節時,我首先交待導讀提綱,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以“筆問”形式提出各自的問題,匯總分類后發現有一位學生提出富于創新的問題:“尼德蘭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也代表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向,但為什么它不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而卻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開端呢?”于是,我把它推薦給全班學生,引導他們進行小組討論。
2當代高校學生心理狀況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2.1當代高校學生心理狀況分析
在如今的高校中,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底蘊和素質,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他們同時又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知識和壓力并存,機遇與挑戰齊飛,導致他們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如果這些壓力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解,就會形成心理問題,最終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甚至會影響到周圍的其他人,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特別值得學校高度重視和關注。
2.2當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隨著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也在逐漸地改善和提高。但由于我國的心理健康課程在高校的教育中起步較晚,因此,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以及不盡人意的地方。第一,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比較傾向理論性,缺少實際操作。雖然在專業課程中,專業性較強,內容涉及面較廣,但學生還是覺得枯燥,所學知識很難融入到生活實際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師資力量。第二,在教學的形式方面,老師主動授課,學生被動聽課,這種被動式的接收知識的方法,導致大部分知識得不到學生的理解和應用。這種主動與被動的關系,缺少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一邊是老師應付差事般的完成教學任務,另一邊學生也覺得自己沒學到知識,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也起不到正面的作用。第三,在教學內容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非常廣泛,讓學生多方面了解和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但其也只是做到了廣度,而沒有一定的深度。很多知識只是粗淺的表層,而未追根溯源,了解更深層的知識。第四,在教學設施及用具方面也略顯陳舊,跟不上信息時代的腳步,不能將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引進教學當中,達不到與時俱進的同步。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和缺點,體驗式教學模式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產生的,它的出現能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將被動轉主動,老師也由傳統的單純講授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方式并用的授課方式,課程也逐漸向有針對性的素質訓練方向轉變。這將提高心理健康教學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體驗式教學模式引入的原因以及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給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影響
3.1體驗式教學模式引入的原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落實教育方針,通過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為國家培養出才情卓越、心理素質過硬的新型的人才。在一些教育指導中曾指出,“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突出體系建設,以學生作為主導,課堂教學作為主渠道,根據不同的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分析總結出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創立具有特色并且相對完善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理,找出他們真正的需求,并且用科學的方法來糾正或者是規范他們的思想,讓他們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或是缺點,從而培養他們自主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更能提高學生自身的自信心”。就目前的高校學生來說,不僅要有一個智慧的頭腦,一個健康的體魄,更要有健康積極的心理。這樣的學生才能給社會注入新鮮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是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教育活動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課程進行簡單的疊加,而是需要把它們融合在一起,相互輔助,相互滲透,把理論、實踐還有周圍的環境進行融會貫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以學生為主導,老師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探索、自我學習,所以這個自主學習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比較特殊,它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可以簡單的通過記憶或是熟練應用就可以了,它是需要學生從自身出發,首先進行自我認識和評價,找出身上的不足,然后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逐步提高的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尤為重要,他們教育方式不再是簡單的灌輸和說教,而是將主動權交予學生手中,老師從旁觀察、指導、提問、協調,用多種身份進行多方位的啟發和提示,幫助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進而進行分析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表面上把疑難問題推給學生的做法,實際上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發揮和探索的空間,讓其好好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去嘗試處理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不但鍛煉了學生,其實也鍛煉了老師,更促進了師生之間的緊密合作的關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育資源,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2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給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影響
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較,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勢必會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下面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
3.2.1改變了教育過程的主體,由原來的以老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全體學生在完成科學文化的基礎上,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體驗式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其主動參與到體驗過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來自老師填鴨式的傳授,在體驗過程中,親身感受一些事情的發生、發展,進而自己思考,自己總結,自己解決問題的主體意識。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不會逃避問題,而是想辦法去主動探究事情發生的原因,主動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提高。
3.2.2改變教育的尷尬氛圍,形成和諧、友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給學生一個輕松、自在、自由發揮的空間。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老師是站在講臺上“演獨角戲”,坐在臺下的學生很難被吸引。而體驗式教學,不但學生參與其中,老師更是體驗式教學的設計者和多種角色的扮演者,他們在這種體驗式教學中關系會逐漸和諧起來,產生情感的共鳴,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更能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可以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引導,使學生的思想快速成熟起來。
4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類型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4.1在當今的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五種比較常見的體驗模式
4.1.1交流式。
通過對一個事物,老師讓學生進行觀察、想象、對比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情感交流,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4.1.2討論式。
老師根據教學內容,事先設計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模擬,最終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這個討論式可以采用討論分析法和心理自述法進行自由的發揮。
4.1.3活動式。
這是學生最喜歡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們通過團體內部的交流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能更高效地吸收知識,并且運用到活動中,他們進行簡單的互動,相互的探討,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
4.1.4角色模擬式。
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出一些情境,讓學生在這些情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制造一些問題,讓他們以新的身份去解決問題,這樣得到的心理體驗和經驗是非常珍貴的。這樣的問題在解決之后也會給他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如有類似問題出現,他們一定會處理得游刃有余。
4.1.5心理劇式。
這種模式產生于國外,是在團隊領導者的指導下進行創造性的發揮,讓每個成員進行自我的表達,使其完全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4.2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高校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學中,老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選擇,并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專業要求和專業特色進行素材的選擇,創建出適合并且豐富體驗式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學習、交流、討論,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并結合不同的心理專題進行實際的演練,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2.1體驗式教學方案設計。
體驗式教學方案設計階段,需要把心理健康學的主要教學思想、教學目標和實際教學聯系在一起,以理論做基礎,設計出整體教學內容和專題教學內容,分別從整體和局部著手,讓學生了解到該課程的概況和重難點問題。在此教學方案中,應該讓學生重點注意哪些問題,哪些問題是自己能夠解決的,哪些是需要通過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的,最終的教學效果能達到怎樣的程度,這些都是教學方案設計所要涉獵的內容。
4.2.2體驗式教學氛圍和情境設計。
有了基本理論作為基礎,老師就可以根據不同難度的問題進行情境的設計,運用一些計算機技術以及教學道具來創建豐富的體驗環境,讓學生在不同的空間里面對學習中的重難點問題,給學生創造在視覺和感官上具有不同層次感的體驗。針對空間的設計,要遵循人人平等、自由的原則,讓每個學生都能坦誠地進行交流,老師也更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在這種平等、相互尊重、真誠的環境下進行學習交流,是一種享受。
4.2.3情境活動的設計。
針對境景活動的設計,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利用圖片、動畫、音樂、影視以及多種計算機軟件進行活動設計,創造出不同的效果來進行活動設計。這樣可以突出重點、突出主題,與教學內容協調統一起來。
4.2.4進行體驗和分享。
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中的組員通力合作,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交流和總結,最終拿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再通過演示的方法把要解決的問題表演出來。這樣不但能使學生團結協作,更能進行觀點共享,集思廣益,使大家都受益匪淺。
4.2.5體驗內化應用。
在學生進行總結和分享過后,老師進行整體的概括和總結,將本次進行的心理健康教學的目的再次進行強調,并引導學生們將理論延伸到實際生活中,要求學生舉一反三進行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