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0 21:34: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鳳翔村位于云南省西部,洱源縣西南方向,東鄰右所鎮,西靠煉鐵鄉,南接大理市花甸壩,北鄰茈碧湖鎮。該村常住人口98%以上都是白族,是一個典型的白族村落。這里位于亞熱帶高原山地氣候帶,氣候干濕分明,經濟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鳳翔村共有三所學校,其中幼兒園、小學、初中各一所,它是鳳羽鎮在校人數最多,教育最發達的地方。早在2010年鳳羽鎮就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但是旅游業在這里的發展非常緩慢。
一、調查概況
1.各學校整體概況(1)鳳翔幼兒園:學生共118人,留守兒童52人,占44%;漢族3人,其余都為白族。生源主要來自鳳翔村,只有極少數來自周圍的村,比如源勝村。(2)鳳翔中心完小:學生共322人,留守兒童142人,占44%;彝族1人,其余都為白族。生源基本來自鳳翔村,只有少數來自周圍的村。(3)鳳翔一中:學生共1107人,留守兒童688人,占62%,其中鳳翔村共191人,留守兒童91人,占48%。學校學生98%以上為白族。生源來自鳳羽鎮各個村,其中鳳翔村學生人數最多。
2.鳳翔村外出務工人員情況鳳翔村屬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低(年均收入3000~4000元),生活相對貧困,加上農村人多地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由于以上原因,這些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逐漸向經濟相對發達的縣城、市區、省城方向流動。筆者根據調查了解到,鳳翔村自2000~2010年這十年間外出務工人員最多,2014年以后,外出務工人員有所減少。如今,鳳翔村依然存在很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3.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交流情況在我所調查的28名留守兒童中,有20名學生的父母只有過年才會回來;剩下的8名學生父母一般是2~3年回來一次,最久的是4年回來一次。他們與父母的交流非常少,基本只有電話聯系。這些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省內打工,只有3名學生的父母在省外打工。獨生子女只有幼兒園的5名學生和1名初三學生,其余的家里都有2~3個孩子。
4.家庭成員受教育情況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爺爺奶奶輩的受教育程度一般為沒受過教育或只有小學及初中水平,其中小學學歷的最多,占68%以上,初中學歷者最多,占67%以上。家庭成員總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5.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不同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一般都是爺爺奶奶帶,而爺爺奶奶的受教育程度和精力有限,他們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也不能在學習上幫助到孩子;爺爺奶奶只能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求,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這使得留守兒童相對于非留守兒童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普遍較差。
二、個案分析
A同學,男,13歲,是一個很有個性的男孩子,對陌生人卻顯示出一種很靦腆的感覺。他的爺爺奶奶都是小學文化程度,爺爺在2008年患高血壓,不能出去干零碎的活,只能依靠他奶奶做點繡花的活掙點錢補貼家用。據他爺爺介紹,孩子的爸媽在8年前就雙雙出去打工了,先是到浙江工作了4年,后又轉到昆明工作,他們出去的這8年,就只回來過兩次。孩子在父母出去前非常聽話,學習也比較用心。但在父母出去后,他就變了一個樣,非常調皮,還結交了一些不愛讀書的孩子。(2)B同學,女,14歲,現就讀于鳳翔一中初三年級,有一個姐姐在外面打工。B同學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在學校,她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優秀學生,在家里,她是親人眼里孝順、善良的好孩子。在與她的對話中,我可以感覺到她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因為早在六年前她的父親就去麗江打工了,一年只回來一次;而她的媽媽由于身患疾病,一直臥床在家,所以她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顧。(3)C同學,女,13歲,現就讀于鳳翔一中初一年級,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C同學的父母在她1歲時因為感情不和離婚,之后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她的父親在劍川打工有7年多了,母親在昆明,一年回來看她一次。C同學與父母交流非常少,她說跟爸爸不是一個世界的,也不想與他交流。當我問到她想不想考大學的時候,她的回答是:不想。聽她的爺爺介紹,C同學的性格比較暴躁,不愛整潔,有亂花錢的壞習慣。他們都是鳳翔村留守兒童中的典型例子。在我調查的所有留守兒童中,只有30%的孩子較優秀,其余的70%都存在成績差、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怪異等問題。
三、問題與建議
1.存在的問題在鳳翔村,留守兒童非常普遍,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鳳翔村的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三類問題:①缺乏父母的陪伴,對父愛母愛有強烈渴望。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會因此缺乏安全感,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孤僻、多疑、情緒不穩定等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性格。②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當遇到心理上的問題沒有人傾訴,久而久之,可能會造成孩子有過激行為或尋找不健康的心理寄托方式,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與學習。③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人從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家庭教育,而且人們在家里的時間遠超于在學校的時間,學校教育永遠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因此,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
2.建議針對鳳翔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我經過思考分析,提出以下四點應對措施:①應完善國家相關法律,依法推動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工作。②由政府出面,制定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策略,大力發展旅游業及優勢產業,從而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③政府與學校共同合作,制作關于陪伴孩子成長的宣傳冊發放到年輕父母和適婚青年手中,并定期舉辦相關教育活動,從而提高村民的家庭教育意識。④大力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兒童問題在中國普遍存在,尤其在經濟不發達地區。鳳翔村是一個典型的白族村落,由于交通不夠便利,這里的經濟發展一直比較緩慢。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在增長。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他們逐漸向縣城、市區、省會等經濟發達的地區轉移,孩子卻被迫與父母分離,留守在家里。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愛。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會出現因留守帶來的種種問題。由此,父母一定要深刻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考慮,多陪伴孩子,讓他們能夠健康成長。同時,國家和政府也要為我國的留守兒童多做一些努力,出臺相應的政策,以減少留守兒童的出現。
參考文獻:
[1].留守兒童:基于一個村落的人類學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我縣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兒童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通常情況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護方式。一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占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占絕大多數。二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等。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著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三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信息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著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四是監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角色,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二、留守兒童現狀產生的根源
(一)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我縣農村青壯年約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二)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三)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忙于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里,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護責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余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如我縣就曾經發生過“留守”女孩被的案件。
(二)心理問題。由于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愿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多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愿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老師找其談話容易掉眼淚。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總感覺有人在欺負他,斤斤計較,不合群。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三)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著大多數由文盲半文盲來撫養孩子;而托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 ,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長期處于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的孩子,由于
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接受學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愿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于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再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
四、對策與建議
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學校更應該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扎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為社會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利用“留守”這一資源,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一)空巢老人生活現狀
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還普遍面臨看病就醫、農業生產投入、人情往來等經濟壓力,同時子女外出務工還導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擔農業生產、人情往來等責任,加重了經濟負擔。
但70歲以上高齡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們在吃飯、穿衣、入廁、上床、洗澡、走動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難,尤其是兩位老人同時得病,或一位老人獨居更為困難。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內容,尤其是來自家庭成員的上門探視、打電話問安等形式,他們渴求的探視頻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們渴求向配偶、子女或親友傾訴煩惱。
(二)留守兒童生活現狀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這種狀況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燥、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通過對該鎮秦家學區走訪調查發現: 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和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
2、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20X(2016)17-0008-04收稿日期:2016-04-04
作者簡介:劉倩(1980―),女,云南宣威人,西南林業大學學生工作處助教,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留守兒童一詞,于1994年首次由上官子木提出。少數學者認為,父母有一方在家的兒童不能算是留守兒童。但是,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承擔的責任各不相同,無論缺失了哪一方的教育孩子都會出現問題。為此,本文把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農村的,不能跟隨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祖輩、親戚、老師、朋友等)代為監護的6~16周歲正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
一、調查方法
1調查對象
選取居住在壩區、半山區、山區等共計12所中小學作為調查點,共發放1500份問卷,回收1300份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024份。樣本的留守兒童中男孩占5469%,女孩占4531%。隔代監護比例為4570%,父母單方監護比例為4688%;在父母單方監護中,母親單方監護的比例為3633%,父親單方監護的比例為1055%,親戚監護的比例為742%。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人數較多,在父母單方監護中,以母親在家監護為主,大多數家庭都是父親外出打工。
2調查內容
編制針對老師、針對學生及針對成人的三套調查問卷,對宣威市的老師、留守兒童以及社會上的知識分子進行抽樣調查的方式展開問卷調查。收回調查問卷后,對各項調查指標數據整理,并運用統計軟件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二、宣威市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
(一)宣威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要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首先需要了解外出務工父母的打工狀況。對于留守兒童來講,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在外地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進行的,所以本文主要從父母與兒童的聯系時間間隔、聯系方式、談話的內容等方面來了解在外務工父母對于留守兒童進行的遠程家庭教育,這些基本情況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質量,了解這些信息可以對家庭教育問題分析提供有效數據。
1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時間頻率
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時間間隔1~3天的占1328%,聯系時間間隔為4~7天的占3242%,半個月左右聯系的占3398%,所占比例比較高,一個月左右聯系的占1211%,有少數的外出父母要一個月以上才聯系,所占比例為430%,也有極少數的家長從來都不聯系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所占比例為391%。總體,大多數外出打工的父母會7天至半個月左右聯系孩子一次(詳見表1)。
2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方式
從表2可以看出,外出打工父母與留守兒童主要的聯系方式為電話,高達9688%,其次是去看望,所占比例為156%。很少有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方式用寫信和其他方式。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無法與自己的子女進行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時,電話是他們對留守兒童進行家庭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電話只能通過聲音進行交流,無法進行感情的交流,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現今處于高科技飛速發展的階段,本可以通過網絡(例如QQ、微信等視頻)來彌補電話聯系的不足,可是,由于宣威市的生活水平、
居住條件等原因,農村能使用電腦和網絡的家庭少之又少,再加上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由隔代老人監護,他們用手機只限于接聽和撥打電話,因此家庭的遠程教育也不能落到實處。
3父母與孩子的聯系內容
從表3可以看出,家長和孩子溝通的第一內容是孩子的學習情況,占4180%,第二是聽監護人或老師的話,占3047%,第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占1602%。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學業最關心,而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安全、飲食、健康等)不太關心,每次談話都是談學習問題和要聽老師的話,長時間下來,孩子會對父母的談話有抵觸心理,甚至適得其反,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正常發展。由于父母在溝通過程中忽視對孩子安全問題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的交流,使得孩子平時不注意自身安全,且也不利于家長及時發現孩子當前遇到的問題。
4父母對留守兒童的學業期待
從表4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父母希望留守兒童的文化程度達到大學以上,占7695%,有一部分父母也只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達到高中,占2149%。現代中國大學教育的普及,促使大多數農村父母對孩子的學業期望普遍比較高,只有少數的父母期待較低。
5兒童在家的學習輔導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在家沒人對留守兒童進行功課輔導的比例最高,為6250%,媽媽輔導功課所占比例為1875%,爸爸輔導功課所占比例為078%,其他監護人輔導留守兒童功課的占1797%。如果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媽媽輔導功課要高于爸爸對孩子的功課輔導,在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家庭輔導功課的任務轉移到了現有的監護人身上,但是輔導的比例不高。
(二)宣威市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現狀
對于學齡兒童來講,學校教育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給兒童傳授文化知識,還包括對所有兒童全面素質的培養,因此,從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和評價也能反映出學校教育的狀況。
1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
從表6可以看出,老師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的只占到469%,有4023%的留守兒童會偶爾被老師找去談心,有4297%的留守兒童要犯錯誤的時候才會被老師找去談心。
表7顯示,5625%的留守兒童認為老師很關心自己,有3164%的留守兒童認為老師有時關心自己。老師從來沒有與留守兒童談過心或者認為老師從來不關心自己的占1211%。表7數據表明,老師很少會主動了解留守兒童的狀況,對留守兒童并不關注,只有犯錯誤的時候才會受到老師的關心或關注。
2老師對留守兒童的評價
“教師問卷調查”顯示(詳見表8),6129%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成績普遍較差,并且留守兒童違反校紀的相對較多,9677%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多,6874%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中問題學生較多,8393%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無法保證。6463%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零花錢比非留守兒童多,同時,有6553%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更不容易受到他人的關注。總之,留守兒童總體上問題較多,老師對留守兒童的評價比較偏向于消極的一面。
(三)宣威市農村留守兒童基本心理現狀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兒童很長的時間是需要在他人的保護下進行的。正處于發育期的兒童,他們不僅生活上需要依賴于他人,心理上也很依賴于父母和他人。本論文從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情感、遇到挫折時的反應與和同齡群體的關系來查看留守兒童最基礎的心理狀況。
1對父母的情感依賴狀況
從表9可以看出,喜歡和爸爸在一起的比例為274%,有898%的留守兒童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生活。無所謂和誰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占859%。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的占7891%,數據說明留守兒童非常希望爸爸媽媽都在自己的身旁,而且對母親更加依戀與信任。
2遇到挫折時的反應
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向最信任的人求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當留守兒童有困難時沒法第一時間向父母求助,按理他們應該向老師求助。可表10顯示,當留守兒童有困難時,向同學求助的比例最高,為5117%;其次是向父母求助,比例為1953%,有的留守兒童誰也不說,占到1524%;向老師求助的少之又少,只有156%。表10數據表明,留守兒童與老師之間存在很大的代溝,教師需要提高相應的溝通技巧。
3和同輩的關系狀況
從表11可以看出,留守兒童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很好,占5000%,與同學之間關系不好的只占352%,4648%的留守兒童與同學關系一般。由此可見,留守兒童與同學能夠很好地在一起相處,還比較信任同學。
三、討論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是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歷史性問題,它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和農村基礎教育的現存問題交織在一起。這些問題的形成,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包括政策性因素;既包括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包括個體自身的因素。
首先,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及戶籍制度對外出打工農民的束縛,使得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上學,然而留在原戶籍地的孩子,由于當地政府對這部分孩子重視不夠,他們沒有將外出打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議事日程,既沒有設立專項資金,也沒有指定專門負責人協調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相互溝通,齊抓共管的機制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管理,從而使留守兒童的社會教育和管理處于真空狀態。自2006年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以來,農村基礎教育有了很大的改進,但這只針對孩子本人以及其戶口都在農村的兒童,如果農村兒童一旦離開原戶籍所在地,他本應該享受的教育經費并不會跟隨他的離開而轉移。宣威市的現狀也是如此,如果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把孩子帶在身邊,由于沒有當地戶口,在流入地政府的財政支出里面,就不會有教育經費的相關補貼,學校自然就不愿意接收這些兒童,因此,義務教育經費需求與財政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缺口,義務教育的質量難以保障。
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因素:監護人監護不力,監護人本身文化素質不高以及監護人觀念落后。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宣威市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隔代監護占很高的比例,監護人大多數又是孩子爺爺奶奶。他們大多數的知識文化水平都不高,對孩子的學習沒法輔導,對孩子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很好地溝通。他們大多數對孩子都存在溺愛傾向,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需求,而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缺少應有的引導和監管。
再次,學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教育經費投入有限,近幾年,宣威市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來源主要靠國家撥款,可是這筆資金是有限的,難以顧及所有學校的建設。鑒于經費的限制,宣威市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宣威市農村有大半處于半山區、山區,自然環境較差,經濟條件艱苦,教師的發展機會較少,一些師范類本專科畢業生考慮到自身發展受限,通常不愿到農村任教,就連曾經在農村任教稍有能力的中小學教師都向城鎮地區流動,導致農村教師嚴重流失。因此農村學校教育資源特別是教師資源匱乏,是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 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瓶頸。除此之外,大部分農村學校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理念上,以升學率為主要教學目的,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教育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有的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有所認識,但并沒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連最基本的留守兒童數量統計都沒有,也沒有相應的檔案,更談不上對留守兒童進行專門的心理輔導或者是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質及安全法制等課程,因此,農村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最后,留守兒童自我發展方面的因素:調查結果顯示,許多農村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時的求助對象是同學,只有少數的留守兒童選擇求助父母和老師。但是,這一時期的留守兒童因自身的閱歷不足和經驗缺乏,需要幫助的時候卻得不到父母、老師的正確引導,面臨著種種心理危機,其意志力薄弱,不能分辨出事情的是非好壞,很容易造成交友不慎,受到社會不良成員的誘惑和侵害,從而形成不良群體,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發展。
調查結果還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在與監護人發生矛盾時,很多孩子采取的措施是悶不吭聲,更多的孩子采取某種行為發泄的方式,這說明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和性格方面的發展會出現不成熟、不健康的可能性,行為更容易發生偏離。由于長期缺乏父母有效監督,農村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差,自律意識不強,從而在學習上比較散漫,在學校更加容易出現各種違紀現象。可見,農村留守兒童自身的特點也是引起其受教育問題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上官子木“留守兒童”問題應引起重視神州學人,1994,(6): 39.
[2] 溫鐵軍分三個層次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河南教育,2006,(5):10―11.
一、基本情況:
我校現有學生123名,留守兒童33人,女童13人,受義務教育學生100人,留守兒童25人,女童5人,學前教育現有學生23人,留守兒童25人,女童18人。123名學生中父母一年回來一次的有27人。
課題之前的的一些案例:
甲同學,男、性格內向、三年級曾隨父母在外省就讀,四年級重轉回我校,父母均常年外省打工,導致該生成績很差,在家中爺爺奶奶管不住。
乙同學,男、性格外向,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省打工,該生多次從我校轉出轉入,導致成績很差,父母與之較難溝通。
課題之后的的一些案例:
丙同學、女、聰明伶俐,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母親長期外出外省打工,父親長期在市內打工,很少回家。孩子缺少父母關愛,從一年級開始養成小偷小摸習慣。自確定課題后,在班主任及其他老師幫助下,基本糾正了偷盜習慣,成績也有了較大進步。
丁同學,男、性格外向、聰明能干、接受能力強,但倔強、對父母有極強的抵觸情緒。父母在他3歲時就外出打工,直到他讀三年級時才返鄉回家,父母與他之間很難溝通。三年級下期,由于父母教育,該同學曾離家出走2個月在貴定與街上小混混流浪。五年級時又外出流浪1周。后經班主任和其他老師幫助,成績進步較大,思想、心理較穩定。
二、寄宿制學校建設、管理、服務及學生學習、生活情況: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基本能夠解決本地區偏遠地區學生上學難的問題。
(一)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寄宿條件。
近幾年來,教育局斥資數幾萬元,用于寄宿制學校改善寄宿條件:學生公寓修繕、床鋪桌凳更新、廁所維修改造,寄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加強寄宿管理,提高服務質量。
我校寄宿制高度重視寄宿管理,教育局要求各寄宿制學校必須遵循寄宿管理“三原則”,即:安全第一的原則;服務至上的原則;教育跟進的原則。
1、所有寄宿制學校都建立了寄宿安全系列管理制度,學校與寄宿管理人員簽訂了安全目標責任書,全面實行了安全目標責任管理。為保證制度嚴格和全面落實,還建立了領導值班制和定期檢查制,經常對寄宿部所屬的食堂、學生作息狀況、留宿離宿情況進行檢查調研,排查安全隱患,確保了寄宿學生的人身安全。
2、學校本著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和進步的理念,切實加強寄宿服務工作,為學生提供“三熱服務”即:熱水、熱飯、熱心。創設了良好的住宿環境和生活條件。
3、在寄宿學校,德育跟進的重點是親情教育、理想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教學跟進的重點是課前溫習、課后補習和結對幫扶。
三、教育教學管理情況:
(一)調查摸底,掌握信息。
為了準確及時掌握我校“留守兒童”的信息,便于找準每一個“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利于研究制定相應的對策,同時為了防止“留守兒童”輟學,我們建立“留守兒童”管理體系。具體做法一是每學期初,我們要求所有班級都要對本班內的所有“留守兒童”進行摸底調查,建立情況登記表,對沒有上學的適齡留守兒童,實行“一對一”、“多對一”勸學責任包保制。二是每學期開學一周內建立和完善“留守兒童”信息檔案,內容包括:學生姓名、所在班級、家長姓名、詳細地址、留守原因、家長聯系電話、監護人情況等。三是對“留守兒童”身份發生轉變的學生進行統計造冊,對新增的“留守兒童”進行重點批注。四是要求所有信息表格及時上報。
(二)精細管理,落實重點教育內容:
1、心理健康教育。我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健康課教學和學科滲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建立“心理咨詢室”,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同時接受心理咨詢,循序漸進的策略進行疏導,矯正。
2、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我校長期堅持的教育內容。為了促使“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我們在原有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增加了“責任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從源頭上、思想上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3、安全和自護自救教育。針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淡薄、自護自救能力差的特點,我們采取營造氛圍、強化知識、重視技能的策略有序推進。一是在校園內,廣泛運用文化櫥窗、校園廣播等各種宣傳工具進行安全知識宣傳。二是利用主題班(隊)會、安全知識講座等形式進行安全和自護自救教育。
(三)完善制度,筑起愛心助學橋梁。
為了給“留守兒童”創設優良的教育教學環境,讓他們享受與其他孩子一樣接受同等教育和共同成長的權利,教師就必須付出比教育其他孩子更多的、更艱辛的勞動。而這些付出僅僅靠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建立促進工作落實到位的相關制度。
1、“三包”制度。執行市局關于對“留守兒童”實行的“三包”制度,即:校長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師包學生。班主任能夠做到“四個到位”即:信息摸底統計到位、關心學習生活到位、教育服務到位、幫教扶助到位。
2、“一對一”幫教制度。我校都建立了“一對一”“多對一”制度,成立了多個學生、教師幫教團隊,幫教活動進展順利,效果較好。
四、校內校外相結合教育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情況:
(一)多方聯動,合力打造學生成長平臺。
學校充分利用社會和家庭教育的獨特作用,適時開展家庭教育、愛心教育、倫理教育等,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父母遠去,愛心卻無處不在,使他們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二)聚力聚焦,同心構筑學生安全屏障。
學校要舉辦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文體活動,為少年兒童營造文明、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環境,對留守兒童提供優惠和免費服務。
(三)建立“留守兒童”社會教育與管理體系,確定管理目標,劃分責任范圍,并對各政府部門進行目標責任管理。
(四)社會、學校要加強“留守兒童”社會問題研究,研究制定對策,切實解決“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問題。
一、調查目的:通過本次調查,了解懷柔山區小學留守兒童現狀,發現他們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分析問題產生原因,提出解決問題建議。引起更多人關注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改善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二、調查對象:懷柔區山區小學留守兒童
三、調查方法:問卷法
四、調查時間:2016年11月
五、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中的“留守兒童” 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本人留在戶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調查對象選取懷柔山區兩所小學(懷柔區渤海鎮中心小學及懷柔區長哨營滿族鄉中心小學)1-6年級的留守兒童。調查主要從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理、學習等方面設計了問卷,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7份。其中渤海小學82份,長哨營小學25份。
(二)問題及分析
1..親子情感嚴重缺失
小學留守兒童年齡在7―12歲,正是其性格、情感、習慣等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父母的關心愛護,完整良好的家庭生活和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在此次{查中,我們發現有51.4%的留守兒童父母都外出務工,有40.2%的父母在外務工時間在3年以上,有的孩子在出生幾個月后就與父母分離。父母都外出務工,父親或母親單方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是不完整的,原本由父母兩個人來共同承擔的家庭責任現在只能由其中一方承擔,這勢必會加重父親或者母親的負擔,從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親子教育嚴重缺失。
調查結果顯示99%的留守兒童經常想念父母,86%的孩子不愿意父母長期外出,即使外出務工也要常常回家。希望每天都和父母聯系的占到78.5%。但現實卻是10%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近10%的孩子甚至有一年以上時間沒有見到父母,41%的父母一周以上的時間和孩子聯系一次,有23.4%的父母與孩子聯系溝通的間隔時間更長。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心理上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心靈深處時常產生孤獨感,心情容易失落。調查中發現由于父母在外、老人關注有限,留守兒童普遍缺少細致照顧,有44%的留守兒童有被同學、鄰居欺負的情況,孩子們往往缺少安全感,因此留守兒童易產生自卑焦慮情緒。
2..隔代撫養弊端突出
調查結果顯示41%的留守兒童和祖輩一起生活,在隔代撫養的情況下,老人作為監護人,比起父母單方撫養來說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還是有差距。同時,這些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更低,84.5%的祖輩監護人文化程度處于初中以下,老人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他們認為飲食上豐富美味,要求上盡量滿足,不讓孩子受老師和同學的氣就是自己對孫輩們最好的教育。實際中我們也不能對這些山區農村留守老人有更高的要求,對于這些老人而言,只要孩子能吃飽喝足就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往往沒有能力顧及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和學習情況。因此留守兒童在祖輩們生活中的溺愛,教育上的空缺下,獨立性,意志力,情緒調節能力等方面反而不如其他同齡人。
3..學習動力明顯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有66.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處于中等以下,然而,有70%的留守兒童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感到比較滿意,尤其是有不少評定自己成績處于班級差等水平的孩子反而對學習狀況感到滿意。57%的留守兒童在家里沒有人能夠進行全面的學習輔導,73.%的兒童希望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得到父母和老師的幫助。由于缺少有效監督和應有的學習輔導,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問題積累多了,勢必影響學習的自信心,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就會大打折扣,長而久之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缺乏,學習成績也不理想。
六、建議
(一)家長要努力營造溫暖良好的家庭氛圍
父母應該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起到自身的作用。留守兒童主要問題最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作用。能在本地打工的最好留在本地工作。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父母平時加強與孩子的聯系和溝通,在生活和學習上給孩子更多的關懷和關注,鼓勵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二)學校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和學習輔導
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建立留守兒童學習指導制度。建立留守兒童學習小組,以班級為單位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任課教師,加強留守兒童的學習指導。除了關注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還應該多關注他們平時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課堂上,老師要多鼓勵留守兒童勇于回答問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建立心理咨詢室,并開設相關的心理課程。心理教師聯合班主任定期開展留守兒童小組團體輔導活動,讓留守兒童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他們打開“心結”。教師平日要多關心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讓留守兒童深切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
(三)社會力量相整合發揮合力作用
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村委會可以聯合起來,動員社會各種力量,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活動,以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開設一些有關心理健康、自我保護、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課程,豐富留守兒童的各方面知識。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監護網絡,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
據了解,“手拉手·三生留守兒童關愛行動”是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三生(中國)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和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承辦,以“讓留守兒童笑起來”為主題的一項持續性公益行動,將會推廣至全國各地。
“今年關愛行動將圍繞‘手拉手愛心探訪’、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把我的故事告訴你’手拉手書信交流活動等內容推進,為孩子們的成長帶去更多歡樂。”黃金寶表示,“三生愛心基金”計劃自2013年開始,三年內在全國建立100間“三生愛心教室”,致力于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快樂成長的課余學習和活動的場所,為“手拉手,讓留守兒童笑起來”活動的開展搭建平臺。
談及“手拉手”項目的關注方向,黃金寶表示今年會更關注留守兒童的心靈健康成長。希望通過活動為孩子帶來更多歡樂,也讓更多人通過參與志愿者活動走近這些孩子的生活,真正了解他們。
啟動儀式上,一部反映留守兒童真實情況的公益短片讓來賓印象深刻,來自四川廣元的留守兒童代表表達了自己的心聲,讓來賓感受到來自留守兒童的真實感動。知心姐姐盧勤現場了《2013年中國部分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報告》,呼吁社會應該給與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和幫助,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儀式結束后,大會特別為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六一節目。
談及與留守兒童結緣、參與“手拉手”項目的初衷,黃金寶表示關愛兒童是三生一直堅持的公益方向之一,是三生“愛心1+1”公益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年,三生再次把關愛兒童項目方向聚焦在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上,希望借助這次‘手拉手’三生留守兒童關愛行動來倡導社會關注,促進留守兒童現狀的改善,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幸福和睦而努力。”
黃金寶還表示,三生永遠是一家以夢想、使命、價值觀驅動的公司,三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三生企業創始信念,也是三生從成立以來積極踐行公益事業的原動力。
“自尊敬人”是三生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也是一切行動的精神源泉。由“自尊敬人”的核心價值觀出發,三生形成了“愛心1+1”公益理念:尊重每一個生命,不斷與社會分享價值,倡導每個人、每個月都參加一次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用微行動匯聚大力量,讓世界充滿笑容。
華泰寶利格——成就不凡市場表現
在國產自主品牌中,華泰寶利格是一款具備硬漢魂魄的中高級SUV車型,令人傾之,慕之。
華泰寶利格智尊版自上市以來,憑借著“安全保障、豪華配置、長期質保、考究材質、強勁動力”,贏得了業界與市場的較好口碑。
寶利格智尊版有著歐系車型的霸氣,氙氣大燈和LED日間行車燈既給行車增加了一份安全。配備了第九代ESP(車身動態電子穩定系統),ESP與TCS(牽引力控制系統)完美搭檔,再配合ABS+EBD防抱死制動系統,加上前輪制動摩擦片磨損過度報警裝置,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車輛行駛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寶利格智尊版配備了6安全氣囊(前排氣囊、前排側氣囊、窗簾式安全氣囊),在主、被動安全方面可謂精益求精,有力保障了駕乘者的安全。
戴納米克英雄會:“拼讀”“詞義”英雄匯
5月26日,在能動英語上萬名學員的期盼中,戴納米克英雄會經過一個月的海選賽以及兩天的總決賽,終于落下了帷幕。來自武漢、南京、哈爾濱、天津以及北京等全國各地能動英語屋的小英雄們用自己的能力、實力和勇氣征服了家長、老師和評委,在自己的成長之路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總決賽中,“表音密碼”和“詞義識記”的總決賽讓家長見識了小選手們的超強的單詞拼讀、詞義轉換以及誦讀方面的綜合英語能力。掛圖王比賽中,兩百多個單詞,選手慢的兩分多鐘,快的一分半鐘就準確拼讀完成。拼讀王比賽中,孩子們必須在電光火石間反應出單詞的準確發音。與往屆戴納米克英雄會不同的是,今年比賽新增了“詞義識記”的“誦讀王”。小選手隨機抽取相當于中學生閱讀水平的經典英文原版圖書中的某個段落,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準確、流暢誦讀出來。為了考驗小選手對英文原版圖書內容的理解和臨場發揮的能力,表情、動作必須到位。據語言專家介紹:這樣的單詞反應速度以及英文閱讀、理解能力意味著選手們已經打開了大腦中專門負責學習語言的布羅卡斯區,在他們的學習中,英語語言信息無須經由記憶區的轉換,可以直接存儲到語言中樞,孩子們可以像運用母語一樣運用英語來進行交流。
大幕落下,比賽結束。經過兩天緊張激烈的競賽,各大獎項花落各家。能動英語屋(安貞)和英語屋(遠大路)分別捧上了象征著最高榮譽的“語音圣杯”和“語義圣杯”。低年級組的“語音王”由能動英語屋(安貞)的郭干旭獲得,高年級組由英語屋(望京六佰本)蔣宇航獲得;首屆低年級組“語義王”則由能動英語屋(崇文門)韓昕樺獲得,高年級組則是英語屋(遠大路)趙子煜。賽后小選手們紛紛表示:與獲獎相比更為重要的是,在比賽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展現自己的實力,激發團隊的潛力,感受比賽的魅力。我們收獲了信心、勇氣和友情!
輕薄高性價比 華碩X450攜GT720M強顯震撼上市
伴隨著科技與工藝的提高,主流全能筆記本的性能也在逐步提升,如何能在大眾價位中開辟出一片性價比的藍海,一直是廠商和消費者關注的熱點。而一款具有指向意義的高配超值新品,也成為眾望所歸的風向標。
當前,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力不斷涌入城市務工,我國很多農村中產生了一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這些留守兒童,一方面他們正處于身體、智力、情感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而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法享受和得到來自自己父母的呵護、教育以及引導,從而導致他們產生三觀上的偏離以及個人人格、心理發展的異常情況。所以我認為對留守兒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的。
一、調查研究的方法
選擇樣本:我們通過前期調查與研究,我們決定選擇武漢市侏儒鎮馬賽村來作為我們的調查地點。馬賽村位于武漢郊區侏儒鎮西端,全村轄7個小組,人口1600人,其中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務工,有幾百名留守兒童在村中與老人為伴。而村里的一所名為“小春燕”的幼兒園,承擔了村中大部分留守的幼兒的保育工作。我們的研究樣本都選自這所幼兒園的孩子。訪談與問卷調查:馬賽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調查具體通過訪談的調查方法,主要針對該村的留守兒童以及在家留守的老人和部分教師進行訪談,通過逐一訪談來了解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問題、學習問題、心理健康等問題。此外,在訪談調查的基礎上,我還對留守兒童進行了一些抽樣的問卷調查,還召開了一些小型的座談會,認真傾聽了他們的心聲。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我通過構思針對不同年齡階段被試兒童的教學以及游戲活動,并在這些開展的項目中做好各類數據分析,分析可能給他們心理反應帶來負面性影響的因素,包括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性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數據匯總、整理分析后,這里平時念小學的有150多人,幼兒園的有50多人,在所接觸到的100多名兒童中,其中有80%的兒童是留守兒童。據調查問卷統計,在馬賽村春雷幼兒園的留守兒童年齡都普遍偏小,主要分布在10歲以下,其中4-10歲的留守兒童占全部幼兒園留守兒童的70%,而且在性別構成上,留守兒童男生也是多出女生12個百分點。這些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普遍存在親情隔離
他們中有許多孩子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從而產生怨恨父母、遠離父母,對父母更是缺乏交流,嚴重的還存在著與人交往上的障礙,無法與人建立深層的關系。在被調查的50多名留守兒童中,當我問到他們最想念的是否是爸爸媽媽時,都說非常想念,但是又沒有任何解決的辦法,孩子們的神情都很失落。而只有極為少數的爺爺奶奶還能夠熟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數老人都只扮演“保姆”的角色,照顧孩子的吃穿住,至于孩子有什么想法,最盼望的是什么就不管了。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老人要么罵粗話臟話,要么下手痛打一下,沒法的就只有放任不管。
(二)普遍存在生活習慣不良
這些“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家長的管教,生活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他們時常出現睡懶覺、吃飯磨蹭、拖沓、懶散等問題,還有甚至不注重衣著,一般不容易聽從成人的教育和指導,相當一部分孩子會起床不洗臉、不刷牙、晚上不洗澡、吃飯不洗手、生活作息不規律、體質弱、抵抗力下降等情況,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生長期的健康成長。
(三)普遍存在情緒激動
在和我接觸的一些留守兒童中往往會出現了情緒穩定性差的孩子,他們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生悶氣,亂扔東西,和其他孩子發生沖突。特別是他們遇到不順心時,表現出情緒抑郁,還有的出現暴躁情緒,呈現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狀況。小學階段是留守兒童個性特征形成的關鍵時期,而這個階段的監護人尤其是老人,一方面都很溺愛他們,助長了他們的任性發展;另一方面,這些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個人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比其他孩子要遲緩一些,這也是造成他們以后會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主要原因。現在由于這些留守兒童的軟弱無助、自卑自閉、寂寞空虛、逆反心理以及孤僻敏感,愛發脾氣,情緒異常,難于溝通,加重了他們對教師、同學甚至家人產生隔閡,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他們人格扭曲的隱患,長此以往會對這些留守兒童的成長非常不利。
(四)普遍存在學習能力很差
留守兒童中有許多孩子因為存在各種心理問題或缺乏有效地幫助和監管,在農村中小學中表現最為突出。在被調查的50多名留守兒童中,其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10人,比率不足5%。還有一些留守兒童明顯存在著學習態度不端正,厭學情緒突出,上課不能不專心聽課,作業字跡潦草、馬馬虎虎等問題,他們和同學之間也缺乏交流,學習中也不主動請教問題,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失去學習信心,造成了學業成績的下降。
(五)普遍出現道德品行缺失
這些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普遍產生孤獨無依無靠的感覺。他們在家都不太尊敬長輩,出現好逸惡勞的不良品行。在學校也沒有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個人自控能力較差,經常出現違規、違紀甚至違法行為發生。總之目前農村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已儼然成為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當然也存在著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表現參差不齊的現象。
三、有效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建議
首先,各村、組要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或者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思想動態、學習和家庭經濟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將調查信息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健全能反映其進步與存在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以便實行動態跟蹤以及進行歸檔、分類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可以建立檔案信息資源庫,然后根據檔案記錄情況進一步開展好工作。其次,可以借助網絡信息平臺,搭建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微信朋友圈,通過微信、電話、網絡視頻連線、召集家長互動等方式,搭起這些“留守兒童”的家長與孩子及教師溝通的橋梁。通過這樣直接的聯系,家長能及時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狀況并進行有效地交流。最后,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培訓。通過增設一些自我關愛的課程內容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進一步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進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一、非社會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間大規模人口流動,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那些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家鄉,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6-16歲),被稱為“農村留守兒童”。
從留守兒童的行為發展來看,主要有三種表現:親社會行為、行為和非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兒童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為社會所提倡并且是兒童應該發展的行為;行為則是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為社會所抵制、禁止并且是兒童應該避免或矯正的行為。這兩種行為都是比較外顯的、容易被意識到的、具有明晰的社會化特征。作為社會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非社會表現應當引起重視,并有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必要。
在對非社會的類型分析上看,可以分為如下兩種:一是內向性的非社會。這種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發生,而且具有明顯極端性的自我封閉特征,它的發生或發展不受環境場所左右,兒童在行為過程中表現極端執著,做任何事情都能夠自始至終一氣呵成,而且不追隨他人或接受他人影響。有這種行為的兒童通常是:對與人交往冷漠、討厭,不喜歡與他人共事,也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和悲傷;情緒拘謹且有隱蔽性,往往拘泥于小節,甚至會對一些小事刻骨銘心;經受不起失敗挫折,過分苛求、自責、煩惱并滋生自卑感以至過低地評價自己。這是一種保守并封閉自我的行為。二是逃避性的非社會。這種行為以回避或疏離某種特定的行為環境為特征,兒童從感受到威脅的特定場所或特定情境中退避、逃離,以進行自我防衛的行為。主要有兩種具體表現:在現實生活中,當兒童遭遇到自認為不利的事情或自己不能對付的事情,會從該環境中退出或逃避,如兒童逃學或逃離群體活動的行為等;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行為,集中表現為交互性逃避,在不利環境或自己難以應付的環境中行為怯懦,而環境對自己有利或自己能夠駕馭環境時又會過分地表現或行為放任。
兒童發展中的非社會過去沒有引起重視,是因為人們通常把它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氣質,或者與人的性格特征聯系在一起。非社會的一般特征也不會象行為那樣產生明顯行為偏差,構成危害。而且一些研究者認為,非社會本身并不一定直接構成問題或行為障礙,隨著年齡增長,這些非社會會自然消失。
但是,隨著大量農民工向城市轉移,農村滯留了大量兒童。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邀請專家和有關部門同志召開座談會,其間談到留守兒童的數量,“有關統計表明,全國流動人口現已超過1.3億,16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已近1000萬人”。《中國青年報》2004年10月25日刊登《留守子女渴望親情:來自“中國打工第一鎮”的調查報告》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有7000多萬人。2004年11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報》頭版刊登的文章《江西于都縣實施“留守孩”關愛工程》中提到有1.3億因父母外出務工而留守農村的少年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的非社會盡管不一定直接構成問題或行為障礙,但是,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其非社會的存在也意味著潛在問題和危機的存在。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對留守兒童的非社會引起足夠重視。
二、農村留守兒童非社會問題的原因
留守兒童個性發展問題,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攻擊型的性格特征。動則吵鬧打架,情緒自控力差,好沖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類是畏縮型的性格特征。表現為情緒冷漠,畏懼、抑郁、自卑、優柔寡斷、害怕與人交往等個,甚至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行為或犯罪現象(如搶劫、偷盜、勒索等)。大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偏內向,不太愛說話,朋友圈也相當狹窄;有的自尊心相當強,極敏感,容易出現極端、過激行為;有的情感脆弱,經常為一點小事哭泣等。農村留守兒童的這些非社會與其家庭環境、情感缺失、隔代監護等因素有關。
(一)遠離父母造成情感缺失,容易產生個性、心理異常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中由于與父母時間和空間上的情感交流斷層,缺少父母關注和呵護,享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我國社會調查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大多不愿離開自己的父母,只因無奈才留在老家。他們認為“親戚沒有父母好”或者“親戚一點都不好”,兩者相加的人數超過64.4%。他們遇到問題時有半數兒童悶在心里,不能求助父母一起解決。從這看來,孩子遠離父母在性格和心理上出現非社會問題的可能性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
(二)隔代監護易造成留守兒童“驕”、“嬌”情緒
留守兒童大部分生活在祖輩親人身邊,是隔代監護。由于隔代人和被監護人之間存在血緣、親緣關系,使得監護者在監護和施教時,較多地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質上的滿足,而很少在精神和道德上對其進行管束與引導。祖輩在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即使明知不對,大多也是持一種寬容甚至放任的態度,導致孩子“驕”“嬌”二氣嚴重以及放任甚至放縱的性格特點。過度溺愛,會使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產生“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同時,過分保護,會遏制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消極影響。
(三)寄宿在非血緣關系家庭的留守兒童的非社會
一小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在親戚、朋友家。盡管親朋好友對孩子也非常關心,但是他們似乎處于兩難的情境,不知道是管嚴好還是管松好,其結果往往是順其自然或者嚴寬不適。他們更多是從物質上給予關照,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較少關注。這種“物質+放任”的管教方式極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為,或者使孩子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膽小怕事、孤僻等過分內向的性格特征。據調查,多數兒童覺得親戚對自己約束較少,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非社會問題的對策
沈輝香、戚務念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迫切需要父母的關心》文中談到,一項歷時5年的跟蹤調查表明,有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的農村兒童比例高達19.8%,遠高于城市兒童8%。這其中,55.5%的留守兒童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因此,父母不在身邊,子女缺乏依靠,有一種不安全感。如果學業成績不佳,更會產生強烈自卑感,不愿主動與人交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非社會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強親子交流
建立正常的親子交流是非常關鍵的,盡管外出打工是為了子女,但也不要長時間隔斷親子交流,父母對子女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二)學校要設立心理咨詢服務
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情感交流的空缺而出現的非社會問題,學校要高度重視并承擔起部分責任。而較好的辦法是加強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過設立心理咨詢中心、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請心理專家來校講學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實踐指導,增強“留守子女”自我心理抵抗能力,發現問題,及早解決。不斷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盡量減少非社會的發生。
(三)建立農村社區監護機制
農村人口進城務工越來越多,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經常缺位的家庭結構正在形成,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的監護責任主要落在隔代人、親朋和學校身上。隔代人監護存在著難以消除的弊端,親朋的監護責任似乎承擔有限,學校也只擔負了孩子在校期間的責任,而孩子在社會上的時間又很多,如雙休日、節假日加起來的時間目前已經超過半年。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監護機制非常迫切。婦聯、工會、村委會和派出所,共同構建農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監護體系,必將對留守子女的成長產生深刻影響。
參考文獻:
1、續梅.1000萬“留守兒童”期待關愛――教育部召開座談會就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請專家建言獻策[N].中國教育報,2004-06-05.
2、羅國芬.從1000萬到1.3億:農村留守兒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
3、黃愛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5).
4、姚云.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
5、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來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一、活動主題:學以致用 強化實踐 充實自我
二、活動內容
1、開展實踐調研活動---寫一份調查報告
在暑假期間,同學們應盡可能地關注社會,深入實際,針對家鄉的新農村建設、地方中小學建設發展、小學生感恩教育、留守兒童教育等狀況,開展深入調查,通過實踐活動,把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為我院專業發展、創業就業提供堅實可靠的參考依據。
參考主題: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問題;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典型調查;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典型調查;城鎮學齡前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調查研究;中西部農村教育發展困境問題調查研究;農村網吧對中小學生的影響作用調查;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狀況調查報告;小學學困生轉化策略分析;懲戒教育;網絡成癮;本專業市場需求狀況調查;本專業課程開設對促進小學教育教學的作用調查;專業發展訪談;如何有效實施小學教育;小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農民工現狀調查等。
2、開展師范生基本技能訓練
師范生基本功,是一個合格的師范生從事中小學教學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它是在師范學習期間培養和發展起來的諸多知識和技能中最基本、最穩定的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學基本功是師范生從教的前提,也是師范生從教素養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強化師范生的基本素質與從教能力,為將來從事教育事業奠定堅實基礎,促進順利就業,要求同學們暑假期間完成以下任務(開學第一周以班級為單位上交到教研辦,具體由班長負責等級造冊)。
①上交高質量毛筆字作品不少于3幅 ②上交高質量鋼筆字作品不少于5幅 ③上交高質量教案不低于2份(依據當地現行小課程教材內容)
3、開展“讀好書”活動
充分利用假期讀幾本好書,做好讀書筆記,抒寫讀書感想。有條件的同學建議觀看電視或網絡“百家講壇”,認真做好感想及總結。暑假結束返校第一周上交一本讀書筆記。(班長負責收交后到教研辦審核評比)
三、參與對象
10級-12級本科學生;12級-11級專科學生
四、評比及表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