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1 05:33: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災害防御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概況
黃河凌汛災害是黃河下游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歷史上曾以頻繁決口、難以防治而著名。黃河下游河道上寬下窄,彎曲連綿,險工、控導交錯對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壩的河段較多。人民治黃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黃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黃河堤防,興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庫和南、北展寬區等分滯洪工程,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水之后,國家加大了黃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設防標準,加高、加固兩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許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險涵閘,近期又進行了標準化堤防建設,將黃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強。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完善。小浪底與三門峽水庫聯合運用,可有效調節下游河道流量,減輕黃河下游凌汛災害,但河道主槽逐年淤積抬高,“二級懸河”的不利局面進一步加劇,局部河段仍不斷發生凌汛災害,應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凌汛期要密切注視凌情變化,采取一切措施,將凌災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凌汛的成因
黃河下游是一個不穩定的封凍河段,據統計,1950-2004年的55年間,山東河段有48年封凍,8年出現較嚴重凌情。黃河下游凌汛是由河道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除上游水庫下泄流量控制不當、涵閘引水等人為因素外,主要是氣溫、水溫、流量和河道形態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1氣溫
河道冰凌是低氣溫的產物,氣溫變化是造成凌汛的重要因素。黃河下游河道呈西南東北流向,上首位于北緯34度50分,黃河入海口位于北緯38度00分,上下相差3度10分。氣溫的變化使上段河道冷得晚,回暖早,負氣溫持續時間短;下段河道冷得早,回暖晚,負氣溫持續時間長。沿程緯度不斷變化,造成氣溫“上暖下寒”,上游河段的氣溫明顯高于下游河段氣溫,決定了黃河下游河段先封河后解凍的特性。當氣溫轉暖升高時,上段河道先解凍,下段河道還處于固封狀態,上段已解凍的冰水流至處于固封狀態的下段,卡冰結壩造成凌汛。
2.2水溫
氣溫對凌汛的影響是通過水溫的變化體現出來的,冬季氣溫上暖下寒,溫差較大,上段河道封凍晚、開河早、冰層薄、封凍時間短,下段河道封凍早、開河晚、冰層厚、封凍時間長,在上段冰層解凍開河、冰水齊下時,下段冰層仍較堅固,容易導致冰凌阻塞,嚴重時形成冰壩,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漲,形成嚴重凌洪。
2.3流量
黃河下游封凍期流量較小,封凍冰蓋較低,冰下過流能力小,封凍后,河槽內增加的槽蓄水量大部分積存在寬河道內,當上游河段因氣溫升高或流量增加時,冰下蓄水量自上而下沿程釋放,流量逐漸增大,加上下游河道狹窄,因氣溫差異開河較晚,在上游來水的動力作用下,迫使冰蓋上漲,容易形成水鼓冰開的“武開河”,致使水位陡漲,形成冰壩,壅高水位,漫灘偎堤造成嚴重的凌汛災害,對黃河下游防凌十分不利。
2.4河道形態
黃河下游河道上游寬淺散亂,下游狹窄多彎,封河、開河期間極易出現冰凌卡塞,形成冰塞、冰壩,造成凌汛災害。主要表現在:艾山窄河段,該河段有黃河下游河道最窄的艾山卡口,險工與山體對峙,河寬僅275m,河道窄,彎道多,排冰能力小,易卡冰阻水;河道急轉彎或連續轉彎處,如河段呈“L”形、“S”形,流冰經過這些河段時,主流頂沖凹岸后,急轉90度,或連轉數彎下泄,很容易在彎道處卡冰壅水,形成冰壩。
三、凌汛的危害及影響因素
3.1凌汛的危害
凌汛成因的復雜性和表現的特殊性決定了黃河凌汛的危害性,河道封凍后,阻攔了部分上游來水,使河槽的蓄水量不斷增加,水位上漲,解凍開河時,部分被攔蓄的水量急劇釋放出來,向下游推移,沿途冰水增多,形成凌峰。凌峰自上而下傳播時往往是一個遞增的過程,凌汛期的水位由于冰凌施加水流的阻力作用,相同流量的水位比無冰期高。凌情嚴重年份,局部河段水位壅高,造成灘區漫灘,堤防出現坍塌、管涌、滲水等險情,甚至發生決口。凌汛洪水雖不如主汛期洪水量大,但在水流的動力作用下,對河道、堤防工程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
3.2凌汛的影響因素
3.2.1黃河下游從八十年代初至今已連續發生二十多年的暖冬天氣,近幾年異常天氣、極端氣候頻繁出現,冬季氣溫可能由暖轉冷。
3.2.2小浪底水庫能有效控制下泄流量,但黃河下游冬季引水量明顯增大,且受天氣影響引黃流量變幅較大,易引起大河流量驟變。凌汛期既要確保防凌安全,又要保證引黃水量。如遇強冷空氣侵襲,引黃渠道極易發生卡冰,甚至發生渠道決口,一旦停止引水,將導致黃河流量陡增,有可能引發“武開河”,甚至出現局部漫灘,發生凌災。
3.2.3黃河下游河道狹窄彎曲,易卡冰壅水的邊界條件并未改變,近年來黃河下游河道淤積嚴重,“二級懸河”的不利局面進一步加劇,排洪能力下降,漫灘幾率增加,一旦凌水漫灘,不僅灘區群眾損失巨大,也將危及堤防安全。
3.2.4黃河凌情復雜。黃河凌汛受氣溫、流量、引水、河道邊界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十分復雜。黃河冰凌運動規律尚未完全掌握,凌災發生的時間、地點等還不能準確預測。防凌信息化建設仍不能滿足黃河防凌的需要。
3.2.5防洪工程存在一些薄弱環節。臨黃堤存在不少險點、險段,部分新修工程沒有經過洪水考驗,險工、控導工程易出現根石走失、坦石下蟄等險情。南、北展寬區,東平湖滯洪區分水分凌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實施難度較大。
3.2.6防凌搶險難度大。凌汛期間,天寒地凍,取土困難,對防守和搶險十分不利,特別是冰水偎堤后,一旦出現險情,許多搶險方法、搶險措施難以實施,致使險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造成較大災害。
四、防凌措施
凌汛的防治措施是在認識冰凌演變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的,在實踐的基礎上,人們逐步認識到凌汛危害的主要原因是水不是冰。隨著防凌工程的不斷增加,防凌措施在理論和實踐中逐步得到改進,對保證凌汛安全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4.1明確防凌責任
堅強有力的領導是確保防凌勝利的首要條件,黃河防凌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防凌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逐級簽訂責任書,及時抓好檢查落實。當發生重大險情、分滯凌洪或實施冰凌爆破時,各級防指視情派工作組赴現場進行指導,按照各自的責任分工開展工作,從隊伍建設、物料儲備、工程防護、凌汛觀測、遷安救護及凌汛搶險等方面采取措施,做好冰凌測報工作,準確、及時地提供觀測數據,搞好防凌準備工作,對確保防凌安全將起到重要作用。
4.2加強防凌隊伍建設
黃河防凌隊伍由黃河防汛搶險專業隊伍、群眾隊伍、人民和武警支援黃河防凌部隊三部分組成,實行專業隊伍和群眾隊伍相結合,軍民聯防。黃河專業隊伍由黃河職工組成,是防凌的技術骨干力量,擔負著水情與工情測報、通信聯絡、冰凌觀測、冰凌爆破、工程防守與搶險和群眾隊伍防凌搶險技術指導等任務。群眾防凌隊伍是黃河防凌的主力軍,主要負責堤線防守、防洪工程查險、搶險、料物運輸及灘區、蓄滯洪區群眾遷移安置。人民是黃河防凌的突擊力量,主要承擔重點河段、重大險情搶險,分凌閘閘前圍堰、行洪障礙及冰凌爆破、灘區群眾緊急遷安救護等任務。凌汛期間,積極組織防凌隊伍,加強隊伍建設,搞好防凌人員培訓,提高防凌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操作能力,進行必要的爆破演練,使防凌隊伍真正擔負起防凌責任,提高防凌搶險水平,一旦需要,即可投入防凌搶險。
4.3加強凌情觀測和預報
凌情觀測是防凌的依據,是防凌工作的耳目,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全部冰凌、氣象資料,研究冰凌的發展變化。冰情觀測主要是觀測結冰地點、面積、冰量、淌凌密度、速度,封凍地點、長度、寬度、封凍形式、冰厚以及冰色、冰質變化、冰堆形成的位置等。凌情嚴重時,適當增加觀測點,增加觀測次數,及時分析凌情,預測冰凌的發展趨勢,及早采取防凌措施。凌情預報可增加防凌的預見性和主動性,是指揮防凌工作的重要依據,凌汛期間,密切注視天氣變化,加強水文、氣象觀測,提高凌情預報的準確度,爭取防守的主動性。加強水文站網建設,改善施測設備和技術,加大觀測力度,提高預報水平和預報精度,為防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4.4利用水庫防凌
小浪底水庫和三門峽水庫聯合運用,再輔以東平湖水庫,能夠有效控制黃河下游河道的流量,消減凌汛期河道的槽蓄水量,控制開河期凌汛流量,減輕對黃河下游的凌汛威脅。利用水庫發電泄流水溫,使水庫下游一定距離的河段不封凍。
4.5分水分凌
把受冰凌阻水而壅蓄在河道中的部分水量,通過沿岸涵閘或分水工程,有計劃地分泄出去,有效減少河道內的槽蓄水量,消減凌峰流量,避免冰水泛濫成災。為此,凌汛期間,要搞好涵閘檢修及渠道清淤,封凍前泄空渠道,避免渠道存水結冰后,在開河期分水時造成渠道卡凌。涵閘凌汛期引水要統一調度,實行計劃引水,保持適宜的河道流量,促使凌情向有利于防凌的方向發展。在下游狹窄河段,為解決凌洪威脅,可利用南、北展寬工程進行分凌,根據臨時卡冰情況,一旦需要,開閘分凌,減輕冰凌威脅。
4.6破冰防凌
1玉米施肥技術
玉米是喜溫、喜光、C4高產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發達,莖葉繁茂,產量高,需肥量大,同時對肥料反應敏感,在確定玉米施肥量時,應需綜合考慮。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對養分的吸收各異,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礦質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為:鉀、磷、鈣、鎂、硫。平均每生產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鉀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長慢,對養分吸收數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撥節孕穗到抽穗開花期,玉米生長速度迅速加快,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齊頭并進,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開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階段占總需肥量的13%。
要重視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中要重視磷鉀肥。施用種肥可以壯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夠或者沒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種肥效果明顯,使用時采取條施或者穴施,注意要與種子隔開或者與土混合,防止燒苗。氮、磷、鉀合理施肥是保證玉米產量的前提。
氮肥:玉米需氮量較多。幼苗期占2.1%,雖然需量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嚴重缺氮,將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桿,輕度缺氮發生老苗現象,產量顯著下降。拔節至抽雄開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響花粉發育不能正常授粉結實,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嚴重減產。
磷肥: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對根系發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澤與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發育不良,生長緩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難補,生長中期5-8片葉、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對子實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嚴重減產。
鉀肥:玉米需鉀時間早,吸收量也多,從苗期開始吸收鉀肥,孕穗期吸收最多,開花期鉀的積累達到高峰,后期減少,因此鉀肥宜早施底肥。
玉米在碳酸鹽黑鈣土或碳酸鹽草甸土上種植時,在土壤有效鋅低于0.00005∽0.0001%時應施用硫酸鋅。
玉米的施肥,應根據需肥量、土壤養分供給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計劃產量等指標來確定。
一般每公頃施優質農家肥3∽4萬公斤,磷酸二銨150∽200公斤,尿素150∽225公斤,硫酸鉀50∽75公斤,硫酸鋅7.5∽15公斤。其中尿素的30%做底肥,70%在玉米6-7葉期追肥。
合理追肥促進后期生長:①、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區,氣溫低,雨水少,肥效較慢,應早施苗肥;夏玉米區盡量搶墑直播,一般情況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②、適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論地塊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塊穗肥的增產效果顯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長且穩定,促進根系深扎,擴大吸收面積,利于增產。
2玉米水灌技術
玉米是較耐旱的作物,蒸騰系數僅240-360,在生長季節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種植玉米,但最適合玉米生長的年降雨量是550-650mm,且雨量分布均勻。
玉米需水曲線與單株曲線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較少,播節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臨界期,這時如遇干旱,減產嚴重。乳熟期仍需較多水分,此時缺水會降低粒重,蠟熟期需水較少,干燥天氣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應在玉米8-10小時,此時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結大穗、奪高產。
玉米灌溉定額為:
干旱年:地面灌1900~2300立方米/每公頃;管輸灌1400~1700立方米/每公頃;噴灌1000~1200立方米/每公頃。
一般年:地面灌1600~2100立方米/每公頃;管輸灌1100~1500立方米/每公頃;噴灌800∽1000立方米/每公頃。
濕潤年:地面灌1300~1600立方米/每公頃;管輸灌900~1100立方米/每公頃;噴灌650~800立方米/每公頃。
玉米播種時濾水量在50~100立方米/每公頃。玉米灌溉一般為濕潤年7~10葉期灌一次,一般年7~10葉期、抽雄前10天至開花后20天各灌溉一次。干旱年5~6葉期、拔節期、抽雄前10天至開花后20天、灌漿期各一次。
3玉米絲黑穗病(烏米)發病的原因及防治辦法
絲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損失很大。
3.1發病規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糞肥里或沾在種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種發芽時,冬孢子同時萌發侵入玉米。從種子萌發至5葉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長錐基部的分生組織中,花芽分化時菌絲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體,形成絲黑穗。
3.2防治
選育和應用抗病品種;減少初侵染來源。一是鏟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鏟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帶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爛的糞肥;加強苗期管理,促進快出苗,增強抗病力;藥劑處理種子:用吉農高新吉農4號種衣劑處理種子可兼治地下蟲害和絲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種,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縮病防治技術
玉米粗縮病也稱玉米條紋矮縮病,是由灰飛虱吸食葉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癥狀是:植株扭曲生長,有的植株發生矮化、節間縮短,呈叢生型(君子蘭苗),葉色渾綠,葉片厚短而寬,硬而脆,密集叢生。背面葉脈上產生粗細不一的蠟白條紋突起,用手摸有明顯的粗糙感,植株矮化嚴重,一般是在四至五葉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絕產,七葉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結實,但發育不良,減產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縮病是玉米生產上的指名病害。
玉米粗縮病具體預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縮病主要以預防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因此在預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清除田間地邊雜草、消滅灰飛虱繁殖場所;
Abstract: Jiangkou count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concerns over a broad area, activity is frequent, serious harm, loss. In order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ensure tha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county, and found the solution to problems measures.
Key words: Jiangkou County; geological disaster; existing problem;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江口縣由于特殊的地質環境特征,易產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損失較大。為了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筆者對縣內地質災害產生的現狀進行了研究,且找到了解決隱患的方法。
一、江口縣地質背景
江口縣在地史上曾經歷了武陵、雪峰、燕山等多期構造運動、褶曲、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構造線呈北東向展布。縣內主要褶曲構造有梵凈山穹狀背斜、老嶺穹狀背斜、江口向斜等;主要斷裂有松桃—江口斷裂帶、江口—石阡—余慶斷裂帶等。境內出露地層從老到新有梵凈山群、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及第四系,其中梵凈山群、板溪群分布在梵凈山和官和鄉境內,巖性為灰色、淺灰色變質—淺變質板巖、凝灰巖夾基性—超基性巖漿巖;震旦系地層主要分布在德旺鄉、太平鄉、桃映鄉、壩盤鄉、官和鄉境內,巖性為泥巖、頁巖、砂巖夾碳酸鹽巖;寒武系地層廣泛分布境內各鄉鎮,巖性以碳酸鹽巖為主,次為碎屑巖;奧陶系地層主要分布在閔孝鎮境內西部地帶,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志留系少量分布于官和鄉、德旺鄉境內,為碎屑巖夾少量碳酸鹽巖。以上地質環境特征,決定了易產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且具有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的特點。
二、地質災害存在問題
地質災害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除特定的地質條件和自然因素外,另一方面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所引發。
1.地質災害隱患點多,災害損失較大。
據統計,至目前江口縣共有7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以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為主,分布在全縣七鄉兩鎮的37個村78個村民組,而以桃映、怒溪、壩盤三個鄉受災威脅較為突出,其隱患點占總數的59.5%。其中對農村居住戶存在威脅的隱患點71處,威脅涉及1842戶7915人,房產折合人民幣1.71億元;交通道路隱患點8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31處。較多的地質隱患,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
2.自然因素引發地質災害。
調查顯示,在江口縣河口村兩河口存在小型滑坡,威脅13戶53人,威脅財產20萬元;朝陽屯屋后頭小型滑坡,威脅26戶143人;梵星村下麻陽溪中型滑坡;威脅35戶123人,威脅財產200萬元;駱家屯鐵一中型滑坡,威脅28戶109人,威脅財產400萬元;蘇家莊中型滑坡,威脅50戶144人,威脅財產550萬元;太平中學大型滑坡,威脅667人,威脅財產500萬元。怒溪村長坪院子存在中型崩塌,威脅7戶21人,威脅財產34.5萬元;巖落坪中型崩塌,威脅33戶136人,威脅財產60萬元;白云村蔡家灣中型崩塌,威脅89戶374人,威脅財產267萬元;桃樹坪中型泥石流,威脅20戶143人,威脅財產100萬元;香溝大型泥石流,威脅6戶35人,威脅財產12萬元。分析研究表明其誘發因素均為自然、降雨、降雪所導致的地質災害。
3.人為活動引發災害現象突出。
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為活動的影響有著緊密的聯系。近年,在江口縣的怒溪鄉、民和鄉、壩盤鄉、桃映鄉、官和鄉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其別是淺層土層滑坡的可能性較大。究其原因,源于地表植被人為活動破壞、居民修建房屋挖屋基、修公路、巖體松散引發崩塌、滑坡。
4.監測體系有待完善,防治資金不足。
江口縣地質災害類型、分布現狀、形成規律、發展趨勢、危害程度、潛在經濟損失等情況需要進一步查清;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尚未健全,缺乏基層專業人員,群測群防基礎工作開展難度大,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較弱;地質災害防治投資機制需要完善,投資主體未明確,來源渠道未落實,防治資金不足,導致地質災害防治處于被動狀態,主動和有預見性的防災減災工作仍處于較低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地質災害要以預防為主,這樣可以讓災害的負面影響降低,有利于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城鄉經濟發展。
1.廣泛宣傳、正確對待。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對群測群防員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組織相關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群眾的防災知識與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結合實際,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宣傳:①掛圖宣傳。將《地質災害防治》掛圖,分別張貼在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上;②廣場宣傳。組織縣防災責任單位在江口步行街,利用宣傳展板、圖片、現場咨詢、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深入開展宣傳活動;③標語宣傳。結合各鄉鎮工作實際,在顯目位置懸掛宣傳標語,例如:防治地質災害人人有責、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方針、邊坡隱患險于明火,防治避讓勝于救災、防治地質災害,建設美好家園;④媒體宣傳。利用媒體在縣城步行街和梵凈山公園大屏幕滾動播放貴州省地質災害宣傳光碟;⑤主題活動。各鄉鎮國土資源所要結合防災減災宣傳日,進入村、組、學校、家庭以及人員密集活動場所,廣泛開展以宣傳災害的基本知識、防災減災的基本常識和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為主題內容的講座和知識培訓活動,讓大家及時了解天氣情況,掌握防災基本常識,提高防災意識。
2.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處,要針對地質災害險情,采取相應的措施;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并做好安置工作。尤其是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部署一些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的專業監測設備,加強監測預報,確保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加強同氣象部門的聯系,互相配合,切實做好當前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鄉鎮、村分別成立突發性地質災害事故應急處理及搶險救災指揮部,并分別設置事故應急處理及搶險救災組、安全保衛組、醫療組等應急搶災小組,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狀,并將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納入鄉鎮、村的安全年終目標考核,實行安全責任一票否決制,強化落實,保障安全。
3.爭取資金,積極預防。要進一步加大對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的專項經費投入,對實行汛期24小時值班巡查、密切關注變形山體、塌方危險地段和災害易發區的監測人員要有一定的酬勞,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使其做好科學推測,搞好比對記錄,及時作好臨災預報。一旦發生險情,及時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增加在預警上的設施投入,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鳴鑼吹哨、逐戶通知等方式,將災害發生前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受威脅群眾,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總之,地質災害存在問題的預防措施非一日之功可以解決,需要長抓不懈,持之心恒。
參考文獻:
[1] 王艷萍;關于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可行性建議[A];突發地質災害防治與減災對策研究高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氣象災害防御》(季刊)是創刊于1983年,由吉林省氣象局主管、吉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科技期刊,1994年經國家科委批準成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Abstract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inZaohuangwasintroducedinthispaper.Thenthelightning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inordertoproviderefereceforthesafetyofruralareas.
Keywords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Shandong
棗莊是雷電活動和雷擊災害比較頻繁的地區,且具有雷電活動頻繁、活動期長、季節性強等特點,雷擊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數一般在23.5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現,終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屬于多雷暴區。近幾年,雷擊災害事故發生在農村的機率約占總雷電災害數的3/4,雷擊傷亡事故4/5以上發生在農村。因此,結合棗莊農村防雷實際,研究分析雷電災害的成因及預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
1農村防雷現狀
1.1農村防雷現狀的調查和分析
農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缺乏,房屋缺少防雷裝置。有些農戶在屋頂上放置了不銹鋼水箱、太陽能熱水器、普通電視天線、衛星天線等金屬物,大部分沒有作接地處理,這些金屬成為雷電放電的對象,存在嚴重的雷擊隱患。大部分房屋無防直擊雷裝置;電源線路、有線電視線路、電話線路等無防雷裝置。
1.2農村學校防雷現狀
對農村中小學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建筑物防雷設施現狀調查,大部分學校沒有防雷設施,特別是偏遠農村小學,無任何設施的比例達95%以上,城區學校雖然有防雷設施,但防雷設施達不到要求,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大多數學校師生的避雷意識正逐年提高,但經費不足,部分建筑物雖然有直擊雷防護裝置,但防雷裝置倒伏、斷裂、銹蝕、脫焊現象普遍存在。有避雷設施的學校,也只不過在主教學樓頂立了避雷針,大部分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食堂等都沒有安裝避雷設施,部分建筑物上安裝的防雷裝置材料規格或安裝位置、引下線間距、保護范圍等不符合規范要求,校內無避雷帶,計算機機房未安裝防靜電地板,幾乎全部電教設備無任何防雷電電磁脈沖措施,一旦建筑物遭受雷擊或學校附近有雷擊現象發生,勢必在電源線路上有雷電感應發生,將會對學校整個電教設備及微機造成損壞。
2農村雷電防御措施
2.1加強農村防雷科普的宣傳和雷電知識的普及教育
農村防雷宣傳和雷電知識普及是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關鍵,其開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成敗。只有提高群眾防雷意識,增強群眾安裝防雷裝置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夠真正做好農村的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應采取防雷宣傳畫、防雷公益圖片、雷電災害警示圖片、防雷宣傳幻燈片、防雷公益廣告等形式,利用手機短信、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防雷宣傳,以及在農村宣傳車巡回宣傳等方式開展大規模的防雷科普宣傳,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科學預防雷電災害知識[1]。
2.2建立嚴密的制度體系
農村防雷減災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套適應農村特點切實可行的防雷工作制度體系來保證農村防雷工作的健康發展[2]。應建立雷電災情收集、調查和評估制度,建立農村防雷裝置的檢查制度,建立農村防雷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縣、鄉2級防雷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制度。
2.3加大對農村建筑物防雷建設的監管力度
對農村企業和個人新建擴建建筑物,要安裝避雷設施,定期進行防雷檢測。從源頭上減少雷電災害的發生,政府可以對農村避雷設施建設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植,減少農民的負擔,從而減少雷電傷亡的發生[3]。
2.4規范電力、電話、電視天線等線路的防雷措施
由于農村都是架空線路,雷擊到線路上和線路上感應上雷電流的時候較多,直接安裝浪涌保護器,浪涌保護器難以承受。一般情況下,線路在人戶前套15m長的鋼管埋地引入或改15m長的屏蔽線入戶,并把屏蔽線兩頭接地,這樣可以把線路感應的雷電流的大部分通過屏蔽層和鋼管傳入大地。電話線路入戶時應將其絕緣子(例如通信蝶式絕緣子)的鐵腳接地,電話線路也不宜采用木桿架設。需要架設電視天線時,一定要在它的旁邊架設金屬避雷針并保持3m以上的安全距離,用避雷針來保護天線。否則當天線遭雷擊時,不僅電視機將受損,還有可能傷及室內人員。
2.5做好雷電災害的預警預報
山東省已初步建立由衛星、多普勒雷達、閃電定位儀、大氣電場儀、自動氣象站組成的立體雷電監測網,可以提前數小時預測到雷電的落區[4]。要加強雷電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工作,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提前預警時間,并借助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及時通知農民,讓農民有針對性地提前作好雷電防御工作,從而有效地避免雷電災害事故發生。
3結論
農村防雷減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只有全社會動員起來,采取多種措施,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加大防雷減災的宣傳力度,以預防為主,排除防雷隱患,嚴格按照防雷安全規范去做,才能將農村雷電災害降低到最小。
4參考文獻
[1]劉輝,鄭細華,馬強,等.龍川縣農村防雷現狀及預防對策[J].廣東科技,2010(4):109.
Abstract: lightning disaster is on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nounced ten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world each year because of more and the damage caused by lightning casualties, propertyis more frequen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every year 21 times thecapital city for an average of 50 days of rain, the most up to 14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building, the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electric lightningdisaster, the lightning disast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Because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ast, poor infrastructure,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consciousness is weak,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rural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weak link in lightning protection work, strengthen rural lightning minefield workcan not be igno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work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 status and reaso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e rural area of our country. The lightning disaster.
keyword: lightning protection status of rural
中圖分類號:TU8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據我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的不完全統計,在雷電災害事故的發生中,農村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村地區成為了我國防雷的重點地區。
一、 我國農村防雷工作現狀和原因分析
工作現狀:當前農村是我國雷電防御的薄弱環節,農村雷電災害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在危害程度上來看都比較的嚴重,農村收到雷災的影響遠遠高于城鎮地區,現在在農村的建筑物上一般都沒有防雷設備、無設計圖紙、施工隊伍沒有科學的施工資質,農村雷電災害比較的嚴重。近幾年來,我國農村無防雷裝置的農民住房及簡易廠房遭受雷電災害現象呈上升趨勢,受災損失趨于嚴重;人身傷亡、房屋損壞、家用電器損壞以及由于雷電所引起的火災時有發生。
我國農村雷災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經歸納主要包括下面三個方面。一是農民的在防御雷電災害的意識比較的薄弱。目前,我國農村群眾的文化程度較低,對雷電的科學認識還不足,長期收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一旦的發生了雷災,群眾認為這是老天的報應,不愿意去述說聲張,還經常的隱瞞雷擊的事實情。我國農村的防雷意識比較的薄弱,從而直接導致了農民的防雷能力降低,絕大部分的農民也根本不知道如何來預防雷災,更不懂得如何在雷災發生的過程中去保護自己,很多農民不知道雷雨來了應該怎么辦,他們在雷電災害面前顯得束手無策。二是,農村地區的防御雷電災害的措施不夠全面。在農民建房的初期對防雷裝置的建設很少考慮到。經過調查,在我國農村地區,在住房上及周邊很少有人安裝防雷裝置。即使是現在農村居民的經濟水平提高了,在建筑房屋的時候也沒有安裝防雷裝置,太陽能熱水器現在在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已經很普遍,一般都置放在房屋最高的地方,或者在房屋頂部安裝了大量的金屬裝飾物,實際上很多的部分都沒有進行接地處理,為了名副其實的引雷裝置,存在很大的雷災隱患。三是在農村防御雷災的過程中管理能力低。農民自住房防雷安全還沒有納入防雷安全行政審批管理,雷電防御主管部門對農村雷電防御安全管理工作也無法深入到位。
二、 農村預防雷電災害的預防措施
1、在農村地區加大預防雷電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村人民的思想認識。在現代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構建新農村工作中,農村雷電防御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當前防雷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我們應該加強對農村雷電災害的防御工作力度,切實加強農村雷電災害預防的安全管理工作,認真將各項雷電預防措施做到實處,從而有效地避免或者減輕雷電災害的給農村人民帶來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農村雷電防御安全工作只有做到了宣傳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就一定可以得到農村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在農民自身的防雷減災的過程中只有親生體驗了,才能夠從心理上接受科學防雷的思想,將防雷安全措施做到實處,從而進一步的推進農村雷電防御的工作,從根本上保障農村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2、在農村地區加強農村的教育力度,在農村地區廣泛的普及防雷知識。農村雷電防御即使我國雷電防御的重點和難點,其防御工作的推進受到了農村思想觀念、認識程度、經濟狀況等要素的制約,防御工作的正常運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我國的氣象和各級政府部門都應該受到高度的重視,充分的關注農村雷電災害的防御工作,積極推進和引導農民以正確的思想去看待雷災,特別是要加強農村雷電防御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近年來,我國的雷電防御有關的法律法規相繼的出臺,雷電防御管理以及從城市發展到了農村地區,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村在雷電防御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通過有關部門的宣傳,特別是在2009年通過實施千場“氣象防災減災科普電影”下鄉、社區活動后,我國很多的農民或多或少的接受到了防雷科普知識的教育,但是和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相比,農民防雷知識的程度還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國仍然需要加強農村防雷知識的宣傳力度,只要向農村居民講解和傳授一些簡單的防雷基礎知識。比如說在雷電發生的時候不能夠在空曠的大樹底下或者金屬構架物下躲雨,不要在室外或者高點地區活動,家庭要在雷電發生的過程的時候要及時的關窗戶,拔掉電源,在緊急情況下無法離開危險現場時應迅速采取下蹲、向前彎曲、雙手抱膝蹲下等自我保護措施。
3、加強農村防雷安全的管理力度,落實預防的措施。加大對農村建筑物防雷裝置的規范化建設,將我國的防雷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地區,對農村地區的建筑物嚴格的加強防雷裝置的監督和管理力度,從源頭上消除防雷安全的各項因素。
三、總結
從我國農村雷災事故的分析來看,雷擊主要發生在春夏之交、夏末的午后至次日的凌晨強雷暴天氣頻繁的出現。但是隨著我國氣候環境的變化,強對流天氣的頻繁的發生,使得當前雷擊發生的時間提前和推遲。從雷災發生的地點來看,時常發生在空曠、高聳突出的房屋、煙囪等地方;空曠的田野中的休息小屋、涼亭等容易遭受雷擊;屋脊、屋檐、女兒墻、突出屋面的金屬物等易遭受雷擊;曠野中持有金屬物品的人容易遭受雷擊;大樹、枯老的樹木、電線桿、高架天線容易遭受雷擊……
農村防雷是我國防雷安全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受到我國經濟基礎、地理條件、認識程度、思想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努力,更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農村雷電防御工作如果要想順利的實施,這離不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離不開全社會人士的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面經濟的合作努力,才能將農村防雷工作落實到實處。
2和龍市地質構造、地震特征和巖土工程地質性質
2.1地質構造和龍市位于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和中朝準地臺之間,南部主要為第四紀的山體隆起區,東北部為沉降區。在和龍市主要發育的褶皺區和斷裂帶主要為:褶皺區:和龍盆地、龍井斷陷、福洞溝盆地、官地向斜、長仁背斜、臥龍背斜及向斜、青龍倒轉背斜[2];斷裂帶:古洞河斷裂、和龍大斷裂、福興村逆斷層、百里坪擠壓斷裂帶、福洞盆地南北向斷裂群、長仁逆斷層、華集嶺斷層、古洞屯—華集嶺逆沖斷層、王開溝逆斷層,直洞溝逆斷層、荒溝擠壓斷裂帶等。地層方面,從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這4個時代形成的地層均在和龍市有分布,具體可參照該市的地層表。
2.2地震特征依據GB18306—2001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8]的信息;研究區的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
2.3土和巖石工程性質其中一種主要堆積土體為洪積土,工程地質條件較好;而另一種主要的土體殘積土則因土體結構、構造差異性大,土層厚度不均衡,所以土體工程地質性質不好。
3和龍市泥石流災害
和龍市發生的泥石流災害大多屬于水石流性質,舉例而言1998年特大洪水所造成的普遍泥石流災難和2002年的暴雨誘發泥石流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由于和龍市發生的泥石流災害次數很多,有一些災害不好統計、另有一些災害雖然發生,甚至嚴重但沒有造成較大的損失,故本論文主要統計并研究了歷史上對和龍市造成重大損失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的研究亦如此),共68條。其中坡面型屬性泥石流有8條,溝谷型有49條,河谷型有11條。對泥石流規模分類,有小型泥石流50條,中型6條,大型12條。可見,和龍市泥石流特性以小型溝谷型為主。泥石流造成的堆積扇以碎石、塊石和土為主要物質組成,在數量上其他組成物質較少。從泥石流發生的補給物質源來談:殘坡積物的有22條、溝床堆積物的有16條、崩塌堆積物的有18條、滑塌堆積物的有4條,其他的物質在和龍市泥石流勘察報告中給出的不詳,進一步研究發現其碎屑物質儲備量從幾千到幾百萬立方米不等。研究區泥石流造成的下滑體體積在89m3~84870m3。泥石流扇面覆蓋情況則主要由耕地和次生林(森林通過采伐或其他自然因素破壞后,自然恢復的森林)組成。其主溝平均坡降為121‰,絕大多數坡降在100‰以上。現以2002年典型的大八浦江泥石流為例來探索,它具有水石流的特征,堆積物主要由碎石和塊石組成[6]。因其周圍河域溝谷多、坡度大;流域的組成巖石(白堊系龍井組K2l為主)以抗風化能力弱、單軸抗壓強度低的砂石、礫石為主,在長期連續的化學、物理、生物風化侵蝕影響下形成了由大量物質組成的厚堆積體(風化殼);又因研究區6月~8月降水量極大,為災害的發生提供了大量的水源,動、靜水壓力增大同時也降低了巖土體的抗剪強度。經分析本次泥石流的發生與地形、物質來源和充足的水源這三個因素息息相關,同時這三個因素也是泥石流發生的必要條件。在人類活動方面,本地域為了擴大耕地面積而進行亂砍濫伐,所以森林覆蓋率低,進一步加劇了災害的嚴重性。在2010年7月28日大八浦江再次復發泥石流,兩次泥石流災害均沖毀房屋、淹沒農田。清楚可見,舊泥石流發生區域可能在自然和人為的誘發下再次復發,變成新發生區。
4和龍市滑坡災害
和龍市滑坡災害以小型為主,分析本研究搜集到的7個歷史滑坡資料,可知滑體體積最小為760m3,最大為12000m3。滑坡坡度最大為35°;滑坡張裂縫(剪切作用導致)較多;滑體組成物質主要由礫石、泥巖和碎石三部分組成;滑坡剖面形狀大多數是凹凸不平的鋸齒形狀,平面形狀大部分是凸起的半圓狀。滑體的前后緣高程可達幾百米。現以史上受災嚴重的文化街滑坡為例來探索研究區的滑坡特點。本滑體規模自西向東長67m,由北往南長100m;坡度為9°,滑體體積達到12000m3;前、后緣高程分別為486m和499m。滑床層角度特征是230°∠7°,巖石組成主要為泥巖和砂巖。造成滑坡發生的原因是在強降雨影響下地下水位升高,在大量水體的入滲下,坡體的動、靜水壓力急劇增大;同時,水的入滲也增加了潛在危險面的重力。隨著常年的雨水沖刷、多年的強風化作用和人類的工程建設導致了斜坡上出現大量的空隙和裂隙,這些空隙和裂隙的增加又為進一步的沖刷和風化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最終形成了一條具有滑體向地面下錯20cm,前緣發生地面隆起,走向110°張裂縫這些特征的滑坡。
5和龍市崩塌災害
宏觀分析本次調查的和龍市27處崩塌,得知有21處崩塌的坡角不小于55°,部分甚至是近似直立。19處崩塌的巖石巖性為花崗巖、基巖堅硬,形成的坡高少則十幾米,多則80m。23處崩塌的倒石堆所形成的體積不小于90m3。和龍市所發生的崩塌均是小型災害。絕大部分發生在高陡的山陵,崩塌區常有塊石墜落,巖體被切割的現象發生。因為水庫地區的地質災害往往會帶來重大的損失,水庫區也是地質災害中常見的重大隱患點。鑒于此,本研究選取亞東水庫壩體的崩塌災害作為探索對象。其災害發生的主因是組成巖體的花崗巖在多年循環凍融的作用下裂隙逐漸變大,又在降水的沖擊力和滲透壓作用下斜坡重力不斷加大,巖體抗剪強度降低,巖石間的連結力下降,在長周期連續的影響下導致失穩。從地質構造的角度來研討,從宏觀板殼理論來看,和龍市受到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雙重擠壓作用;從微觀上說,水庫在興安地槽與中朝地臺的交匯處,還受到近90°發育的兩組共軛節理的影響,并且此研究群的巖體結構面的內部結合性較差。以上分析的因素在耦合作用下極有可能促使崩塌發育。再據實際崩塌詳細勘察資料得知崩塌發生的主要傾斜節理面角度特征是:330°∠68°。災害區因節理發育所以巖體性質不良,斜體邊緣常有石塊墜落,對風景區周圍的人員和公共設施安全不利。
6災害防御措施
預防措施具體分為科學技術防御和法規政策方面的防御。災害防御政策方面的規定主要由相關人民政府部門所規劃,故本研究主要從科學技術層面對防御方法進行探討。
6.1泥石流災害防御研究區泥石流災害防御應以支擋工程為輔助,生物防治為長遠防御。支擋工程具體措施為設置護坡和擋土墻支護,視情況而定也可采取放坡措施。生物防治為在已經發生泥石流的地區和潛在泥石流災害區上種植相應的植物,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誘發泥石流災害的所需水體量;另一方面又可通過植被根系部對巖土體的連結作用來加強巖土內部的內聚力,進而減少造成泥石流發生的物質補充源,從而降低災害的損失。
6.2滑坡災害防御研究區的滑坡防御通常可采取削坡、排水和支擋這3種方法[5]。削坡是對潛在的軟弱危險滑體進行安全剔除。還要對積累地下水、地表水進行及時的排放,避免危險的發生。我們既可以設置截水裝置來阻止斜坡上部水體入滲至潛在滑體內部,又可利用在山體下部的涵洞中安裝排水設施來排放山體中的地下水。還可用粘土來修復滑坡裂隙,同時利用天然切溝來充當排水系統。為提高潛在滑體區域的穩定性,經常采用在土中植入鋼筋來提高土體的整體性。
6.3崩塌災害防御研究區崩塌損害的防御方法與滑坡事件的防御辦法較為類似。對高危巖體可進行適當性的去除。對于受凍脹作用明顯且節理發育的巖石可對巖石空隙先進行混凝土灌注,再用巖石錨桿進行錨固[7]。對潛在危險區的危險巖體進行周期性的結構面結合程度的檢驗,尤其是凍融區。排水方法可采用類似滑坡防御的辦法,視情況而定,不再贅述。
關鍵詞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浙江樂清
城市建設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強烈、引起自然環境變化最大的行為,它意味著建筑物林立、街道縱橫以及局地氣候的產生。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統計,大城市自然災害事件中約有90%是氣象災害或氣象衍生災害。由于城市人口集中、財產密集,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相對較大[1,2]。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浙江省第十次黨代會作出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戰略決策后,樂清市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并保持高速發展態勢。1998年城市化進程為45.5%,2008年已達56%,且每年保持約1%的增長,這也意味著城市人口和財產大量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氣象災害帶來的威脅也更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暴雨、大霧、大風、高溫、干旱等各種氣象災害對樂清市的影響也日益加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也日趨嚴重。
1樂清市主要城市氣象災害
1.1暴雨
城市暴雨導致的災害是重要的氣象災害,暴雨對城市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城市排水系統的失效,導致洪水沖毀道路、輸電線路等設施,使城市的運輸、供水供電等中斷。據統計,1934~2005年72年間,樂成區域日最大雨量的前10位有7次發生在1980年以后,占70%。2004年,受“云娜”、“海棠”、“麥莎”臺風影響,樂清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陸續發生3次嚴重的洪澇災害,市區和虹橋、柳市、北白象、大荊等幾大集鎮都曾1次或幾次被淹沒,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生活、生產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全市經濟損失總計高達數十億元。2005年7~8月“海棠”、“麥莎”臺風連續2次引發特大洪水之后,群眾反映十分強烈。
1.2大霧
樂清市境內歷年平均大霧日數為19.6d,其逐月分布及其出現幾率見表1。由表1可知,自9月開始霧日逐漸增多,至翌年春季及春末夏初達到峰值;自6月起逐月減少,至8月為全年最低值。一天之中,霧的出現幾率以夜間至早晨最高,且濃度也最大,以午后出現的幾率最少。
大霧特別是持續2d以上的霧害,會引起輸電線路短路、跳閘、掉閘等故障,造成大面積斷電,對交通和供電系統造成嚴重影響。2006年3月29日,受大霧影響,高速公路樂清雁蕩至湖霧路段連續發生5起交通事故,10輛汽車先后相互追尾、刮擦,造成2人受傷。2007年5月9日受大霧影響,樂清段近300m的路段上雙向共發生6起交通事故,14輛過往車輛相繼追尾,造成5人受傷,其中2人傷勢較重。
1.3高溫
樂清站年平均氣溫上升趨勢明顯,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與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是一致的。由圖1可知,年平均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年平均氣溫距平上升率為0.32℃/10年。其中60~80年代負距平明顯,為相對偏冷期;90年代開始,正距平顯著增加,為相對偏暖期。樂清站各旬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1971~1980年為573d,1981~1990年為613d,1991~2000年為637d,增幅明顯。高溫不僅威脅到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還造成城市供水、供電緊張,并加劇城市光化學污染,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
1.4大風
據風洞試驗,高層建筑物的周圍也會出現大風區,即高樓前的渦游流區和繞大樓兩側的角流區。這些地方風速都要比平地風速高30%左右。如果高樓底層有風道(通樓后),則該風道口處附近的風速可比平地風速高2倍左右。也就是說,當環境風速為6m/s時,風道附近就可達到18m/s,也就是8級大風。城市風災會造成廣告牌倒塌、簡易房倒塌、輸變電路刮斷、信號燈和交通指示牌翻倒等,導致行人壓傷、死亡,大面積停電斷水、交通受阻等事故。據統計,樂清站1975~2000年26年間,風速≥10m/s的總日數達到205次,≥12m/s的次數達到72次。隨著樂清高樓大廈的增多,城市風災威脅也越來越大。
1.5雷暴
樂清市年平均雷暴日為51.3d,屬高雷區,全年均有可能出現雷暴,雷暴次數自2月開始逐月增加,8月達到最高,為9.1次,9月開始逐月減少。樂清市10年雷暴總次數20世紀70年代為441次,80年代為398次,90年代為366次,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城市中因雷擊引起的財產損失(以計算機、儀器設備和電力線路等為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呈上升趨勢,損失動輒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防雷工作任重道遠。
2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
由于城市氣象災害種類多,應該根據當地情況,對災害情況進行認真研究、細致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防御措施。
2.1加強科技研究,提高科技貢獻率
氣象科學是防御氣象災害的“尖兵”,在防災、減災中起著先導作用,許多城市氣象服務的產出與投入效益之比為20∶1,有的達到40∶1。加強科學研究,應圍繞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應對,組織精干力量對樂清市暴雨、大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物理量場特征進行總結,提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關鍵物理量特征指標,對上級氣象部門的短時臨近預報系統進行本地化。加快未布點鄉鎮的自動站建設工作,積極開展鄉鎮天氣預報業務服務,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關鍵性天氣,不僅要力求報出落時落點、量級范圍,還要延長預報時效。
2.2加強預測、預警能力建設,提升城市氣象服務能力
根據樂清市防雷工作起步不久的特點,加快建立雷電監測系統和防雷減災應急體系建設,對易遭雷擊的單位,應嚴格做好防雷裝置設計圖紙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工作,防雷不合格的建(構)筑物不得投入使用。加強油庫、加油站、化危品倉庫等易燃易爆化學物品經營儲存場所的年檢[3]。
繼續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積極推進水文、國土等相關部門的資源共享,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防災知識普及能力,充分發揮部門協同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提高城市氣象服務的敏感性、針對性和主動性。根據氣象災害輕重程度的預測結果,及時完成影像、圖標警示信號的制作,迅速氣象災害信息。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區設立電子顯示屏,爭取最大的信息覆蓋面,為防災減災爭取時間。充分利用電視臺、廣播站、因特網、咨詢電話、手機短信等多種渠道及時氣象預警信息。通過人機交互實現災害性天氣的最終識別和預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縣災害性天氣臨近預警聯防系統。
2.3完善預案編制,提高社會防災綜合能力
應高度重視近年來樂清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強度增大、頻次增多的客觀事實,提高城市防汛排水系統的防御標準,加強城區排水管網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城鎮一級的各種預案,全面考慮可能發生的氣象及衍生災害,并納入預案,使得救災人員和物資第一時間投入應急處置,并有效發揮作用。加強氣象災害評估和區劃工作,有重點地合理配置好城市氣象災害應急防御隊伍和物資。建立部門合作機制,提高城區氣象災害管理和防御能力[4]。
預防和減輕城市氣象災害、維護社會安全穩定需要一個強大的公共防災、救災體系,體系建設應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體現以人為本為原則。在救援方面,加強低保戶等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險和賠償力度;加強小區、校園等社會基本單元或重點單位的氣象防災演習;加強市民自救互救的共同防御城市氣象災害能力。
2.4改善城市生態氣候,重視氣候資源保護
改善城市生態氣候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空氣污染都與大氣中的空氣流動、溫度、降水等氣象條件有關。日照在城市總體布局中也有重要作用,城市居住區規劃要考慮日照的年、季、日變化規律。城市綠化對凈化大氣、改善市區生態氣候有重要作用,可起到降溫、增濕、降低風速和減少噪音的作用。
建設生態城市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城市氣象災害,還可以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氣象局應抽調精干力量,研究建立城市氣候模型,將氣候與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使城市和建筑物與城市氣候相適應,作出最優化的建筑設計,創造出適宜居住的城市生態環境。另外,應該根據經濟的發展和氣象觀測數據及氣候變化研究,綜合分析城市規劃、設計等與氣候資源之間的關系,修正有關規劃設計體系和規范,以進一步提高工程設計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和經濟效益。繼續推進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城市建設,編制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城市建設規劃,以指導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5,6]。
3結語
城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復合系統,城市氣象災害防御涉及社會各方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各種基礎設施與建筑物的安全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基礎,廣大市民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保證。氣象局應當充分利用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普日等活動開展大范圍的宣傳工作,利用宣傳掛圖、播放影音資料、氣象科普小冊子等形象生動的形式,讓廣大市民充分認識氣象災害的危害性,努力提高市民接收和應用氣象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4參考文獻
[1] 章國材.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2006年世界氣象日主題[j].氣象,2006,32(3):3-5.
[2] 韓淑云.氣象預警塔預警防范氣象災害[j].城市與減災,2008(2):48.
[3] 董旭光,王棟成.濟南城市氣象災害特征分析及防災減災對策[c].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2005.
Abstract: lightn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serious kind, the annual Leizai will bring a lot to the country's property loss and casualties. Lightning disaster-prone residents around the mine first, because the lack of resilience, coupled with the security risks caused by lightning disaster, the corresponding level of technology has not kept pace, which is directly to the actual work to bring mine obstacles. This article will lightning theoretical basis to analyze the form and damaging effects and mitigation techniques for mine commenced further explored.
Keywords: mine disaster reduct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TU8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雷電的基礎理論
雷電是眾多大氣現象中的一種,具有極強的破壞性。雷電的過程伴隨著大量的放電現象,能夠促使無機物合稱為各種氨基酸,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科學家認為雷電促進了生命的起源。在地球上空有一層電離層,其中分布著很多正電荷,正是這層電離層隔絕了很多來自宇宙中有傷害的射線,讓地球上的生命受到保護。這些電荷以平均1800A的電流強度向大地放電,而雷電的產生及時對于流失的電荷進行補充,使得電離層的電荷基本趨于平衡,從而維持了其保護地球的作用。
二、雷電的形式及破壞作用
雷害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輸電線遭遇雷擊所致,事故的形成大致經歷如下四個階段:首先輸電線路受到雷電的作用,緊接著由于電壓作用導致線路發生閃路,然后輸電線會從沖擊閃路轉變為穩定的工頻電壓,隨之會發生線路跳閘,供電也就被終斷了。
近年來由于各地雷擊事故而導致的輸電線故障履見發生,這對線路的正常輸電造成很大障礙,也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雷擊是一種難以避免的自然現象,是難以消除的,因此有效的防雷技術及措施是可以避免或減少損失的。
三、現代防雷減災技術概論
雷電災害一直以來都是氣象災害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每年的雷災都會給各地帶來大量的財物損失及人員傷亡。雷擊災害事件頻發,究其原因,首先是各地區的人民在防雷意識上還較為落后,尤其是對于雷害事故的防患及防護措施,很多居民完全不了解,在很多地方的教育體系內這方面的知識普及也不受重視。這不僅造成各地居民的防雷意識極其薄弱,其次,當雷擊災害發生時,由于缺乏必要的防雷知識,事故現場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也是雷害頻發的一大成因。其次,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各種通訊設備及電腦、空調等家用電器在各個家庭中越來越普及,然而,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很多地區在架設相應的線路及設備時極不科學,線路分布隨意,掛拉現象處處可見,這是雷害事故發生的一個很大隱患,也是其直接的促成原因。
想要對于雷電災害有有效的防范,制定好的雷電災害防御規劃是很有必要的。規劃在制定前各個地區要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及氣候特征有了解,雷災發生的頻率、時段、特點和每個地方的自然狀況是有直接聯系的,只有以區域氣候環境為參照,才能夠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防御規劃。同時,每個地區可以統計一定時段內的地閃數據,計算出相應的地閃密度,這可以作為雷電分布的參考指標。此外,對于雷電高發地區的防范措施要做好進一步規劃,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的統計數據歸納出每個地方的雷電災害風險度,這樣,也能針對每個地方的不同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防御措施。
四、防雷減災防護技術探討
1.直擊雷防護
當帶電的云層與地球上特定的一點發生迅速而猛烈的放點現象時,這時產生的就是直擊雷。對于直擊雷可以架設避雷線,架設避雷線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雷電直擊導線,同時還能起到如下作用:首先可以一定程度分流,減少流經輸電線的雷擊電流,降低輸電線上的電位;然后由于產生的耦合作用從而降低線路絕緣子的電壓;第三輸電線對于導線能夠產生一定的屏蔽作用,用來降低導線上的感應電壓。直擊雷中另一種常見的類型是球星雷,在強雷暴時空中普遍閃電最頻繁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橙色或紅色的類似火焰的發光球體,這種通常稱為球星雷。籠式避雷網對于球型雷的防護是有很好的抵御作用的。
2.感應雷防護
感應雷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靜電感應和雷電電磁脈沖所致,架設避雷網將能有效的抵御直擊雷,從而起到相應的防護作用。建筑物內本身就存在大量的金屬材質,這給避雷網的架設提供了很多便利,避雷網不僅能夠有效防雷,還能夠對于建筑內的電子設備進行有效的屏蔽。
3.等電位連接
等電位連接的防雷方式是將雷電的“路”斷掉,通過將分開的導電裝置與相應的電子信息設備以等電位連接導體連接,從而能夠減少相互間產生的電位差,進而達到避雷的目的。
4.現代建筑物防雷接地裝置
接閃桿是現代建筑物防雷接地最常用的一種裝置。通過接閃桿的安裝,當有雷擊發生時,雷電會迅速被吸引到接閃桿上,強大的雷電流沿著接閃桿而流入大地,從而避免了對于線路的雷擊。在雷電經由接閃桿流入地下的過程中,雷電流周圍會形成強大的磁場。而一般的自然屏蔽裝置由于對于強大的電磁效應的屏蔽作用不能達到屏蔽效果,通常容易使保護區的弱電設備由此造成損壞。
五、加強防雷減災管理
防雷減災的管理首先需要制定防雷技術的實施細則,這是確保各項工作能夠得以準確實施的保證。防雷是一項系統而又瑣碎的工作,想要提高減災避害能力,首先要對于雷電的發生做好充足的防范措施。對于各種房屋的搭建要強制加入雷電防護設備,這樣才能很好的防患于未然。其次,居民在使用各種電路設備時要嚴格參照相關的技術細則,不能讓各種線路隨意掛拉,一旦發現這樣的情況要馬上拆除。此外,除了要加強居民的雷電防護意識外,一旦有雷電發生后要讓相應的處理措施在居民中普及,這不僅能很好的避免雷擊的損害,還能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最好是有相關的監督部門定期到居民家里進行檢查,看看是否有違章的房屋搭建,是否有和不規范的線路掛拉,一旦有這樣的情況要立刻讓進行相應處理。
結 語:雷害事故的發生不僅對于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很可能還會帶來不必要的財務損失及人員傷亡。想要提升各地減災避害能力,首先要明確政府對于雷災的管理職責及重視程度,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居民的防雷意識。其次,要制定有效的防雷技術實施細則,編制雷電災害防御規劃,這才能從技術層面提高各相關區域的防雷水平。只有從多方面共同進行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才能真正提高減災避害能力。
一)防災減災水平明顯增強
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全市建成195個鄉鎮氣象工作站、2736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197個鄉鎮電子顯示屏,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基本覆蓋全市所有鄉鎮、村。市氣象局與農業、林業、水務、電力、交通、國土資源、衛生、環保等8個部門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十一五”期間,全市9縣區均建立了車載式流動火箭增雨作業點,宕昌縣和武都區共修建標準化高炮防雹作業點11個,適時、科學、高效開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業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市縣氣象災害防御預案體系初步形成。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正在加緊建設。
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快
全市氣象部門切實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初步建成了集“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監測預報預警和公共氣象信息”為一體的市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和廣播、電視、報紙、電話、手機短信、網絡、電子顯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種傳播手段的氣象服務信息平臺。開通了氣象預警信息專用代碼,全市氣象服務手機短信用戶達45.1萬戶,占本地手機用戶總數的51.9%電視臺開通了有主持人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完成了氣象》頻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達90%專業氣象服務領域覆蓋農業、林業、水務、交通、電力、環境、能源、旅游等行業。開展了針對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畜牧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氣象服務。
三)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明顯提高
建立完善了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以強化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為農服務、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能力為重點。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平臺的短中期預報預測業務系統、精細化氣象要素城鎮天氣預報業務平臺、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縣級綜合業務平臺等業務系統、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監測預警預報業務平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平臺等;充實完善了農業氣象、城市氣象、交通氣象、能源氣象、醫療氣象、城市環境氣象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專業氣象服務系統。十一五”期間,精細化要素預報最長時效達到7天,小時預報準確率的溫度預報質量提高了31.0%晴雨預報質量提高了11.5%降水預報質量提高了16.8%
四)氣象應急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應急響應機制和應急服務流程逐步完善,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市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57號)和《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33號)成為全市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氣象應急響應隊伍。應急處置培訓、應急服務演練等工作逐年加強。氣象應急響應和決策服務內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時效性、針對性,實現了從單純提供預報向提供預報加決策建議的轉變,年年初低溫雨雪冰凍、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歷次公共事件應急、重大活動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氣象綜合觀測體系日臻完善
全市共建鄉鎮自動區域氣象觀測站85個,十一五”期間。全面完成了9縣區七要素自動氣象站建設,9個氣象臺站建成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接收系統9套、實景監控系統9套、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9套,建成L波段雷達一部,大氣電場儀一部。市縣臺站全部建成氣象視頻會商系統。所有發報臺站配備了無線通信備份線路,升級改造氣象廣域網設備,市局到省局由2M升級到4M縣到市由64K升級到2M全市高速氣象數據通信系統初步形成,傳輸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氣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市氣象局進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機制,十一五”期間。加強了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重點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截止年底,全市氣象部門有碩士學歷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5人,工程師61人,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18篇,其中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10篇,另有4篇論文入選相關論文集。
七)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和臺站面貌極大改善
全市氣象臺站的工作條件和業務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累計投資5027.8萬元,十一五”期間。實施市縣局部分業務辦公用房維修配套設施改造建設項目17個。依托災后恢復重建開展了綜合觀測、預報預測、公共服務、信息網絡與技術支持保障5大業務系統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市縣氣象臺站水、電、路、暖、消防、辦公條件、環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512汶川地震受災較重的臺站通過災后重建,辦公條件、基礎設施、環境面貌和單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學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堅持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為重點,全市各級氣象部門在加強業務、服務工作的同時。加強科學管理,氣象事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不斷優化,市政府及辦公室相繼下發了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隴政發〔〕9號)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隴政辦發〔〕3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隴政辦發〔〕124號)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進了氣象工作的科學化管理。依法開展氣象行政執法,規范了防雷行政許可服務,防雷裝置檢測行為得到有效規范,氣象觀測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社會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十二五”氣象面臨的形勢
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要求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十二五”經濟社會各領域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和迫切,國家相繼出臺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經濟社會、關中—天水經濟區等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氣象防災減災的客觀需要
地處秦巴山區。特殊的地理區域使氣象災害具有多發、重發等特點,位于東南部。全省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冰雹、高溫、高溫干旱和低溫冰凍等極端天氣事件呈明顯增多和強度增強的趨勢,特別是5.12大地震后,山體松動,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極易發生,強度愈來愈大,災害造成損失越來越重,增強和提高氣象災害及氣象次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消息樹”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氣象工作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
三)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繼續推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發展四產區、五基地、多片帶”特色農產品;推進工業跨越式發展,發展壯大有色冶金、農林產品加工、水電能源、醫藥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導產業;培育壯大以旅游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打造五大精品景區,提升四大名牌景區,建設“2225精品旅游線路;交通建設、城鎮建設、糧食安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都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新形勢下適應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更高要求
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直接影響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市光照、熱量、降水等氣候資源豐富多樣,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太陽能、風能、空中云水資源、山區氣候資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開發利用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效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強氣候變化問題研究,揭示地區氣候變化事實,評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提出氣候變化防御對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清潔能源,要求我必須加強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監測、詳查和開發利用評估,努力把潛在氣候資源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
三、存在主要問題
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亟待增強
特別是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防御能力、減災能力與國家防災減災的總體要求還存在差距;服務信息傳播覆蓋面有待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二)預報預測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單一。多種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測水平還不高。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以及集合預報等新技術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未得到廣泛應用。衛星、雷達、區域站等多種觀測資料在天氣預報業務中的有效應用不足。預報準確率、預報精細化程度不能滿足需求。
三)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基礎薄弱
對重大氣候事件的演變特征、規律和成因機理的研究不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定量評估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區域氣候變化監測能力不足,氣象信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農村發展、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缺乏氣候變化影響的定量評估技術和系統模型。
四)氣象綜合觀測和系統穩定可靠運行能力有待提高
不能準確監測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氣雷達覆蓋率僅為70%亟待提高;應急移動氣象觀測系統裝備明顯不足;專業氣象觀測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氣象觀測站點分布密度不夠。
五)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支撐能力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