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3 03:02: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教學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反復的閱讀課文,當然這需要老師在閱讀時的多種手段、方法的指導,但這多種方法指導的核心是為學生創設了多種適合學生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次深入體會文章字里行間的意思。我在教學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時,對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我請本校的美術老師為我畫了一幅關于史鐵生和她母親的畫,突出勾勒了母親的眼神,作為細節,讓學生透過畫面,尤其是當史鐵生喊著:“我活著有什么勁!”母親那種充滿期待的眼神,老師通過圖畫再現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溫馨而具有矛盾沖擊力的場景中,深切地體會到母親對兒子的無私的關愛。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真切體會這種無私的愛子之情,我還讓兩名學生分角色表演,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親身的表演來體會這種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二、在語文交際用語中的應用
語文可以說是母語教學,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學生學習母語的基礎時期,而交際用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項目之一,對培養小學生語文交際能力非常關鍵。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交際用語教學中,還依舊存在使用傳統教學方法的現象,缺乏對小學生的有效教學,使得小學生整體語言交際能力不高,不利于小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而將情境教學法應用到小學語文交際用語中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對學生展開語言交際教學,對培養小學生的語文交際能力有著一定的作用[4]。例如,在《誰的本領大》一課教學中,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從幾種動物的角度論述,通過幾種動物的對話來了解到底誰的本領大,引出這一段對話內容,主要是受到森林獎勵勛章而引發的。在這節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創建角色扮演情境,對每個小學生進行角色分配,讓學生進行對話,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加強相互之間的交際對話,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對換,讓學生體驗一下各個角色的立場,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同時對提高小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也有著一定的作用。
語文學習完整的結構由3個部分組成:
(1)語文課堂教學;
(2)第二語文教學渠道;
(3)語文學習環境。
課堂教學是主體,第二語文教學渠道和語文學習環境是“兩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時代,學生在信息的獲取上絲毫不滯后于教師,甚至多于教師,以往教師在信息占有上的優勢地位逐漸被削弱了。如果語文教學仍然秉承“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教育觀念,只會與當今變化迅猛的信息時代格格不入。“大語文教育”要落到實處,就要沖破“三中心”的舊教育觀念的牢籠,要以課堂為基地,并延伸至廣闊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語文教育”觀具體化到操作層面,即為“大教材觀”、“大課堂觀”、“大教法觀”。
2受大語文教育啟發對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思考
醫學倫理學教學的目標是喚起醫學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學生的道德人格、醫德素質和職業價值觀、豐富的醫學倫理知識、良好的醫學倫理意識和較強的醫學倫理思維能力。與傳授知識相比,醫學倫理學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養,而信念的培養是道德主體經由他律到自律、內化為主體生命一部分的過程,這就決定了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手段的開放性。這與重在培養學生情感、信念等的語文學科在教學目標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語文教育”的啟發,筆者試圖從大教材觀、大課堂觀、大教法觀出發,為醫學倫理學教學提出建議。
2.1大教材觀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既要研究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規范和范疇體系,又要研究在醫療衛生機構應用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醫患關系問題、醫療衛生資源分配問題等,還包括醫學科學所特有的道德問題,如人體試驗、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內容涉及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是不夠的,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醫學倫理學研究內容的開放性決定了要以一切適合的素材作為教材,包括課本、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的相關熱點、相關的影視作品及醫學人文著作、臨床案例等,其根本特點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學習當成唯一的學習任務,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識的積累、素養的積淀作為教學的目的。例如,大多數教材對知情同意權的論述主要為知情同意權的概念及理論上如何應用,缺乏與現實應用對接的橋梁,也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介紹患者知情同意權這一應用性較強的內容時,要應用一切有價值的素材,包括通過教材以了解其理論應用、相關的學術論文以了解學術前沿及動態、影視資料如《死亡工廠》以明白知情同意權的起源、醫學臨床領域出現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學生更直觀生動地了解其臨床應用。在介紹其他內容時,同樣需要將一切與之相關且有價值的素材引入課堂,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相關內容的全方位的理論介紹;另一方面由于理論與實踐往往有差距,進而通過多種素材的結合生動地呈現其在現實中的應用,以提升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實效性。
2.2大課堂觀大課堂觀就是打破傳統的有限課堂的時空觀念,立足課堂并超越課堂進行學習。通過上述對醫學倫理學教學目標的介紹可以看出,與醫學專業課相比,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培養醫學生理念、素質、價值觀、情感等更為柔性的素質,這些素質的提升需要的不僅是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傳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漸進、潤物無聲般的人文氛圍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個學期固定的教學時數中,遠遠達不到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安排上,不能只以課堂為醫學生唯一接受醫學倫理素養培育的基地,而應當貫穿于醫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筆者認為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1)醫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以講座形式進行啟蒙教育,內容主要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國醫學生誓詞、對生命的敬畏、對生與死意義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學醫的動機和學習目的;
(2)醫學生進入臨床學習階段:開展理論教育及實踐教育,即多種教學方法并用進行醫學倫理學的醫德、臨床決策能力、生命高新技術應用出現的倫理問題等內容的教育,并進行專題討論;
(3)醫學生進入臨床見實習階段:加強實踐教育,以床邊教學、案例分析、調查討論等形式,提升醫學生的臨床決策能力,使醫學倫理學的理論、規范在學生動手親身實踐過程中內化為其生命過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大教法觀是打破固定的教學模式,改變課堂的程式結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教師個性化教學。按照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內因(自我教育、內心陶冶)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外部約束)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約束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自我教育才能產生教育意義。道德準則只有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醫學倫理學教學要運用一切能提升醫學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如CBL教學法、PBL教學法、敘事教學法、故事引入法、模擬講座法、專題論辯法等,減少說教式的灌輸,以增強學生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興趣,從而促使醫學生在社會交往與實踐中進行自我倫理教育;實踐教學方面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課堂,創設更多接觸患者及醫療工作的機會,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開展各類專項調查。調查可以是座談式、訪問式、問卷式等,讓學生深入到醫療實踐中去,與醫務人員、患者和社會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據調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資料,掌握實際情況。目前國家級、省級、校級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創新及科研的課題中。醫學倫理學方面的選題可以共同討論,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分組調研,將調研結果匯總整理并分析,寫出調研報告,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并了解到醫療領域的問題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學期組織1~2次實踐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基地選擇一般會傾向于紅色革命基地、基層醫療、基層教育等。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實踐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使學生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此外,還可以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義務支醫活動等,使學生通過親身感觸,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運用醫學倫理學的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提升其社會實踐能力,使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法度,《辭海》作為詞條解釋為“規矩;制度”。作為雙音節語匯出現,“法度”最早可追溯到《尚書·大禹謨》:“儆戒無虞,罔失法度。”此中“法度”為“法令、制度”之意。而作為“規范,規矩”義解,最早見于《管子·中匡》:“今言仁義,則必以三王為法度。”也就是說,作為“規范”“法則”義解的雙音節合成詞“法度”,它的出現至晚不遲于公元前七世紀的戰國時代。美學家高友工曾指出:“‘法’這個詞同時有‘規律’(law)、‘模式’(model)、‘法則’(method)和‘教育的方法’(pedagogy)這樣幾個意思。”[2]高友工所言四個義項,都是“法度”成為雙音節詞后具備的基本內涵,都是從“法令;制度”基本義引申出的意義,也是“法度”一詞在當代語境中接受與使用最為普遍的詞匯內涵。
法度,又名為“法”,是古代文藝理論的重要范疇。古人的“法度”研究,主要針對文本創作與鑒賞中的形式與內容兩方面的規范問題,旨在探尋與總結其內在規律理性,指引后代創作的正確發展與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從“法度”范疇的內涵看,它首先指向法度之“法”,指師法的對象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規則,即指“準則、規范”,后由此衍生出另外兩層意思,一層是“符合規則的要求”,與“奇”相對;另一層是“規則的嚴整性”,與“才”相對。如果說“奇”與“法”是對作品所呈現的形貌而言,那么“才”與“法”就代表著文章創作中的自我與規范。其次,它指向師法之“法”。《周易·系辭上》:“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古人對天地萬物自然生成的認識和思考,產生了模而范之的仿效之法。在古代文論中,學習與效仿作為創作方法和理想,與復古的主張緊密相連。師法與創新的和諧論便成為新的理想和追求。第三,它又指向技法之“法”。它所涵括的具體方法技巧,是對法度之“法”的補充,也是“法”范疇的重要內容所在。學問有淵源,文章有法度。凡世間一能一藝,無不有法,得之則成,失之則否。古代文論尤其是散文理論中關于技法之“法”的研究,直至明代巨擘王世貞才作了系統化的整合,建構起了完整的理論形態。作為文藝理論的重要范疇,“法度”在唐代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與建構。此后,凡論文藝鮮有不言法度者。在現代漢語語境中 “法度”范疇的內涵主要保留在文藝美學范疇之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格調語文的教學法度,就是借鑒文藝美學的“法度”理論,在厘定教學規律與原則、遵守教學規范與要求、實施教學策略與方法等方面的品格追求。從對文藝理論中“法度”內涵的梳理和闡述可以看出,法度之法的內涵凸顯了法度范疇的規范性特征,故而教學法度具有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要求;師法之法的內涵凸顯了法度范疇的經典性特征,故而教學法度還具有繼承傳統與建構經典的要求;技法之法的內涵凸顯了法度范疇的藝術性特征,故而教學法度還具有選擇策略與方法的要求。因此,格調語文在法度追求中應當以經典性、規范性和選擇性為特征,這是由教學法度的內涵規定性決定的;同時,這種追求要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明顯的尚雅傾向,這是由格調語文的雅正性質決定的。
二
教學法度源自對教學本體的認識,源自對經典的詮釋,源自對教學活動的理解。它的規范性要求語文教學在追求雅正格調時,在開展言語實踐和提升文本審美的過程中,需要遵守語文學科的基本教學規律,在規范性下追求語文學科的氣象與風度、格調與品位。具體說來,從學習心理出發,認知心理規律是語文教學作為科學的重要保證;從言語教學的定位出發,言語交際規律是體現學科思想的主要規律;從文本審美出發,審美活動規律是格調語文美學追求的特色規律。這就是說,教學法度必須遵循存在、對話和審美三條基本規律,簡稱為存在律、對話律和審美律。存在律是對話律與審美律的前提,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或她的言語實踐與審美能力。對話律與審美律分別以表現與內省兩種方式,約束或詮釋人作為存在的活動與實踐。這三條規范或規律最終共同指向了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以及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格調高雅的生命成長。
關于存在律。教學規范性的根本在于所有規范符合存在規律與認知規律。教學法度存在律的科學基礎是認知心理科學。認知心理學主張已有知識對人的行為和認識活動的決定作用,因此,加強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與學習策略的元認知理解,是落實與體現教學法度規范性的重要任務。建構主義學習觀作為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主張學習應當重視教學中的復雜情境、學生作用、合作探究和建構過程等。那些在高三階段依然要求學生采用機械記憶法識記字音字形的教學方法,顯然是違背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做法。因為高三學生已經厭倦簡單機械的東西,而對復雜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充滿了激情。其次,元認知過程是使用學習策略的過程,元認知能力是執行控制過程的能力[3]。加強學習策略的元認知理解與訓練,就是要加強學生能正確認知自己的認知狀況,并進行科學監控,以此指導選擇、運用和調整學習方法。高明的教師總是強調“學習如何學習”的重要性,因為“如何學習”是“漁”和“法”,而能夠稍稍懂得“如何學習”的心理機制,就是給了學生最根本的學習啟發與指導。人的大腦對韻律有敏感性,利用音樂和詩歌作為記憶和學習的工具,就能很好地提高效率。總之,教學法度的存在律要求課堂必須正視人的生命存在,要杜絕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的奇技巧與機械訓練。
關于對話律。在我們這個時代,語文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對話的重要性外顯出來。故而,格調語文認為言語教育是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基本途徑是言意轉換,基本形式是對話交往。思想家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認為,對話產生于人的自我意識的凸現和因這種意識所引起的價值不自足的疑問,以必然性、平等性、創造性和批判性為主要特征,以獨白形態和對話形態兩種基本形態為存在方式。語文教學的任務是通過對話構建學生“修辭”、“立人”的基礎。這就回到我國“修辭立其誠”的古代傳統中去了。這個思想很古老又很現代,很好地體現了言意轉換的對話思想。格調語文的對話教學首先要把言語使用過程中的對話作為學習、研究語言的對象,其目的是提高學生言語能力和語言素養;其次是要重視教學過程中雙方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追求人格尊重所體現出來的地位的變化和效果的改良,從而體現語文課程的教育思想。我們提倡對話教育理念,要在對話理論的指導下開展真正的言意轉換訓練,“修辭”才能很好地轉化為“立誠”。我們要在“真實的言語任務,真實的言語環境,真實的言語成果”[4]之外,始終堅持“真實的言語訓練”,才能更好地落實對話理論對語文教學的指導價值。總之,不遵循對話法則的語文教學,絕不能算是講究法度的格調語文教學。
關于審美律。語文教學是審美化的言意互轉的實踐活動。言意轉換的過程中應追求詩性與理性的雙重美感,而教學法度要求審美活動具有辯證色彩,任何偏向于感性或理性的言語實踐,都不符合雅正中和的美學品格。美存在于美感活動中,語文教學不能脫離言語本身去重視人的情感、人的體驗、人的實踐。因此,語文審美化教學應指向人的言語情感、人的言語體驗、人的言語實踐,而且充滿情趣。但是,現實的語文教學給人粗糙呆板、機械功利的感覺。建構全新的審美化語文教育范式勢在必行,這就必須實現語文教學的三個轉變:即將語文教學各要素轉化成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審美價值的對象,這是實現語文教學審美化的基礎;將語文教學過程轉化為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審美欣賞、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的活動,是師生完善的語文審美心理的建構過程;將傳統的、生硬的語文教學關系轉化為師生互為欣賞、共同欣賞,實現和創造教學美的審美關系,使語文課堂對師生而言都具有生命的意義。在課堂教學的組織上,我們可以依照傳統的審美活動流程,即“入境—虛靜—體悟—升華”四步審美法,開展審美化的言語實踐活動。在教學法度的規約下,課堂滿足以上審美教育要求,“語文審美教育是語文教育的理想形式”[5]的判斷才可能成為現實。
三
師法之法講求學習和效仿,教學法度自然就有經典與傳承的問題,經典性也就成為其主要特征之一。在經典傳承中彰顯教學法度,應當是師法之法的題內之意。
何謂經典?從文化學的角度看,經典不應僅僅是文本,一切文化形態都存在經典問題。本質主義經典化理論的學者們認為,經典是承載人類普遍的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典籍,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僅就文學作品而言,易為讀者接受的說法是,凡經典必是內容上更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藝術上有更長久的生命力,接受上要經得起歷代讀者閱讀和闡釋的文本。語文教育在教學文本、教學策略、教學模式等范疇,都有堪稱經典的文本經典與非文本經典的存在。譬如,我國古代語文教學中的吟詠誦讀、評點批注、涵泳體味等教學方法,歷經數千年里簡牘、紙質和電子等不同的文本介質時代,歷久彌新地煥發著頑強的生命力。這些教與學的方法之所以成為經典方法,甚至被視為傳統法度,主要是因為它們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規范化機制,保證這些方法在流傳與使用中保持原初的主要特征和操作要義。譬如最契合于詩歌教學的吟詠誦讀法,并不是隨心所欲地開口念書就是吟詠誦讀,而是根據詩歌的平仄韻律、音步節奏等詩歌內在特質,兼顧詩歌文情,形成了吟詠誦讀的規定性。尤其是發展到后來的詞曲樣式,吟詠誦讀在宮調、詞牌的聲情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現在的語文教學提倡“通過朗讀來體會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但是很多只是簡單化的普通話朗讀,失去了文本樣式的規定性法度,也就失去了吟詠誦讀的固有魅力。過去的那些大師們如癡如醉的吟哦,現在已成廣陵絕響。因為不了解教學法度的內在規定性就不能很好地傳承。
教學法度的經典性,在本質主義經典化理論的學者們眼中,是因為經典具有成為了經典的本質。如果文本自身并不具備成為經典的本質特征,即便是教育體制試圖通過教學將其經典化也是徒勞無益的。在建構主義經典化理論的學者們看來,經典是由外部因素建構或發明出來的,而不是由對象的先天美學條件決定的。這種爭論給我們以啟示,即我們應從本體論與認識論兩方面,全面理解教學法度的經典性問題。童慶炳的文學經典建構六要素論認為,在眾多的文學經典建構因素中,如下六個要素是最基本的,即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學作品的可闡釋空間,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的變動,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價值取向,特定時期讀者的期待視野,強勢話語權發現人[6]。這個論述對于認識與建構教學法度的經典性具有借鑒意義,筆者將其遷移到了語文教學領域,實踐證明是有價值的。第一,教學法度的對話、交往和溝通價值。語文學科的言意互轉的教學目標,必然對教學法度提出這種價值要求。第二,教學法度的可傳承、挖掘和創造空間。因為具有生命力的規范與準則,必須給歷代教學者提供范式與變化的可能。這兩條對教學法度自身提出了要求,具有本質論的色彩。第三,意識形態和文化權力的變動。教學規范與準則的傳承與重構,與教育行政和改革先行者的意志和文化背景直接相關。第四,教學法度的價值取向。不同時代的培養目標以及對知識本位和人本位的選擇,決定了教學法度的傳承與建構取向。第五,特定時期學生的期待視野。當代學生視野開闊、精神相對自由,對于教學法度的期待自然不同于過去。第六,強勢話語權發現人。改革總離不開強勢話語權擁有者的登高一呼,普通教師的施惠面和影響面相當有限。對教學法度經典性的建構要素的上述認識,有助于教師理解與掌握教學法度的經典性,也有助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造教學法度新經典。
在教學法度的經典性問題上,我們必須遵循兩條基本原則,即“需求原則”和“契合原則”。所謂“需求原則”,指課堂教學的真實需求決定了經典化教學法度的存在價值。無論是教學法度的傳承,還是教學法度的創造,真正的經典都源于課堂教學的需要。譬如,案例教學法經過10多年發展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經典方法,以致有人說“寫作教學中最不可或缺的是典型案例”[7],主要就是源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需要。因為它是通過案例向人們傳遞有針對性的教育意義的有效載體,它以案為例歸納提煉的過程充滿探究性,探究結果常常作為解決類型問題的規律加以運用,給學生成就感。所謂“契合原則”,指教學法度的經典化取決于教學法度與課堂教學的契合程度。合適的永遠是最好的;病急亂投醫,是有需要但不契合的反諷。譬如,對于學生自主研習文本,傳統的沉潛涵泳法具備了供學生自主研習的潛質,但是只有經過改造方能契合于當下需求。將沉潛涵泳的印象式理解與文本細讀的科學化學習相融合,擺脫庸俗化的社會學批評方法的困擾,是一條重要的改造思路。英美新批評派的文本細讀理論認為,文學文本是自足的本體,文學批評只需關注文本;文本細讀法能純粹地進入文本內部,挖掘文本要素所產生的意義。為了能做所謂純粹的批評,新批評派為文本細讀建立了兩套類型系統,一是意象——隱喻系統,一是以含混、反諷、悖論和張力為主體的矛盾系統[8]。文本細讀法契合于自主文本研習,使得我們在應用沉潛涵泳法開展文本教學時,獲得了具有工具性價值的科學理論支撐,獲得了解決語文教學中印象式解讀的對癥之藥。
傳統語文教學方法能復活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當代經典化教學法度的成功建構,不僅表明了教學法度具有經典傳承性質,而且具有生成性與開放性。當然,我們對教學法度經典性的理解,不只限于古代的,也不只限于本土的。那些適切于我國語文課堂教學的現代西方理論,如能實行拿來主義且融會貫通自是最好。因為對于優秀的教學法度而言,傳承、應用和創造才是重要的。
四
教學法度的選擇和使用如不恰當,語文課堂就會出現“失范”現象,這就需要研究教學法度的選擇性問題。教學法度的選擇性,指在課堂教學中依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法度。衡量教學法度的選擇是否科學合適,主要依據因材施教、因物彰美和雅正中和三個層面的價值標準。因材施教主要指向對象層面,因人彰美主要指向審美層面,而雅正中和則主要指向哲學層面。因人彰美對于教學法度的選擇而言,只要是追求審美的語文課堂都應該予以重視;雅正中和的標準則是格調語文對教學法度選擇性的特殊要求。
“因材施教”中“材”的內涵,可以綜合理解為課程與教學目標、文本內涵與特征、學生認知與心理水平、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個性和教學情境等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可以簡化為通常所說的課程、教材、對象(學生和教師)和情境等課堂教學四元素,是選擇教學法度的重要依據。教學法度的選擇必須從對象的實際需要出發,這就是法度選擇的對象性要求。再者,問題、情境或學生發生變化,教學法度的選擇必須體現靈活性。教學法度的正確選擇頗有難度,看準對象和懂得變通之外,還需要獨立理解不從眾。譬如,《語文課程標準》極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我們的語文課堂便充滿了探究學習,幾乎每堂課都在運用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客觀地說,新理念日益滲透到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中,確實改變著過去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部分僵化陳舊的東西。但是,美國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卻提出“慎用探索學習”的主張。他說:“學生思考的事情不易預測,如果放任他們自主學習,他們可能會在對大腦沒有好處的方向上花時間。如果記憶是思考的殘留,那么學生也會記得不正確的‘發現’。”[9]當然,這并不是主張拋棄探究學習,只是強調要注意使用的對象與場合。在教學能夠給予及時和恰當反饋時,探索性學習是好的方式。方法或規律跟其使用對象與環境之間存在自洽性與契合性,如果無視契合性而不加選擇地運用時新的理論或方法,自然就是違背了規律使用的選擇性。
教學法度的選擇,僅僅做到因材施教只是基礎層面的選擇,還必須向“因人彰美”的境界攀登。“因人彰美”主要強調法度選擇中審美主體的主體意識的發揮。只有注重了審美要求,并且發揮了這種主體性,選擇的教學法度才會產生審美效果,才能體現語文教學的雅正格調追求。這個思想可以追溯到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學思想。柳宗元認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10]意思是說,自然之景只有在審美活動中被審美主體的意識加以感受體驗,才能夠成為審美主體的審美對象,才能成為美。語文教學法度的選擇運用都存在這樣的因人而美的問題,關鍵在于教師的發現、喚醒和照亮。教師要善于發現適用的教學法度中隱藏著的審美特質,并且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它,使看似冰冷的教學法度煥發出沁人心魂的美感。總之,課堂教學法度的美感,來自規范與方法在被體現與被實施中的格調,主要表現在方法的選擇、運用、效用等維度上。選擇維度主要看是否合適,就是看選擇對不對;運用維度主要看是否嫻熟,就是看運用巧不巧;效果維度主要看好與壞,就是看效果好不好。這雖看似“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實際上是有法可循的。
教學法度的選擇還需要遵守雅正中和的哲學標準。這條標準就是要求教學法度的選擇與運用體現辯證觀,使語文課堂能在法度的辯證使用中呈現中正和諧的氣象。所謂中和之道,“是一種以正確性原則為內在精神的、具有辯證色彩和價值色彩的普遍和諧觀”[11]。我們要特別重視正確性原則和辯證色彩,真正的中和不是二者居其中,而是在二者之間求取平衡,這才是正確的辯證的中和觀。國畫中的留白藝術,就是通過虛空求取整體的平衡,不追求黑白的精確均分,而能給人中和之感,這就是中和在傳統藝術中的精妙呈現。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內容與形式、情感與理性、審美和教化、教師與學生、講讀與訓練等等,都需要遵守中和之道。語文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是很難把握的一組關系,很容易陷入教師中心論和兒童中心論的圈套,體現學生主體的自主學習理念也就很容易落空。從教學法度的選擇性來看,這里涉及課堂教學策略由誰決定和由誰把握的問題。即便是海德格爾的“教所要求的是讓學”[12]的觀點,也還不是合理的主體性體現,因為“讓學”的主體顯然是教師,學生自然就是被支配的對象,至多是在“讓”之后擁有自由。引進胡塞爾的主體間性哲學思想以實現中和理想,是比較有效的科學辦法[13]。主體間性認為存在物是平等的、共通的,自我、他者和世界都是主體;主體間性是“自我”和“他我”的溝通,強調的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主體性的合理的、適度的發揮與發展。這樣,語文教師就應該放棄傳統的教師中心論,同時要放棄流行的兒童中心論,認真把握好課堂中教師、學生和課堂若干主體之間的關系,不放任自流,不越俎代庖,讓每個主體完成該完成的任務。這樣的課堂才是中和的、和諧的,才是符合教學法度的。師生關系如此,課堂教學中其他若干關系亦如此。
最后要強調的是,中和哲學在美學上體現為和諧,而“和諧是中國古人獲得審美愉悅的重要原則”[14]。在當下語文課堂教學中,遵循中和之道方能保證教學法度的規范性、經典性、選擇性和審美追求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 [加]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 樂黛云,等.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3]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 李海林.論真實的作文.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5).
[5] 葉懸冰.論語文教學的審美轉變.福建師范大學,2009.
[6] 童慶炳,陶東風主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下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8] 張建.細讀.趙一凡,等.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9] [美]丹尼爾·T.威林厄姆.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趙萌,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10] 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1] 張國慶.中和之美:普遍藝術和諧觀與特定藝術風格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一、語法翻譯法的形成及發展
語法一翻譯法最早是在歐洲用來教授古典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外語教學方法,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期隨著現代語言作為外語進入學校課程開始被用來教授現代語言。
它可分為三個時期:18世紀上半葉,以外語譯成本族語為主要具體方法,內容偏重于機械背誦語法規則,其實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語。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末,以本族語譯成外語為主要方法,內容注意到了閱讀。其實用目的似是用外語表達本族語的內容。20世紀至今,在眾多學派的沖擊和促進下,語法翻譯早已吸收了許多學派的方式方法。
二、語法翻譯法的特點
語法翻譯法是通過先詳細分析語法規則,然后將這些語法知識應用在目標語、母語互譯的實踐途徑教授外語的方法。它的的語言學基礎是傳統語言學;心理學依據是官能心理學;哲學基底是惟理主義。其特點如下:
1.借助原“希臘—拉丁語法”的規則,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統的語法教學體系。
2.重視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系統傳授,注重語言規則的歸納和列舉。大多數的語法翻譯課本中,教學大綱以語法知識點的順序編排,并試圖有組織、有系統地教授語法。
3.把第二語言教學看成是一種特殊的智力訓練,把教學看成是發展心理的一種特殊途徑。
4.強調不同語言的共性,強調第二語言學習中母語能力和翻譯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試形式自然是目的語和本族語的互譯。
5.強調閱讀和寫作,幾乎沒有系統地注重聽力和口語。
6.強調精確。
7.強調對書面語的分析,著重原文的學習。課文主要作為語法分析的材料。其語言教學模式是閱讀—分析—翻譯—講解—背誦。
三、語法翻譯教學法的現實價值
1.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決定了語法翻譯法的價值
(1)師資條件
大學英語教學量大、面廣,大部分的英語教學工作仍由中國教師完成。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在國內學習英語的,即使有些教師有短時間到國外進修的機會,口語水平仍達不到接近母語的程度。語法翻譯法對教師的口語要求較低,采用其進行教學繞過了對教師的口語要求。
(2)傳統語文教學
語法翻譯法比較接近傳統語文教學,都注重字、詞、造句、閱讀、作文的訓練;都采用逐詞閱讀的方法;學習方法上都強調背誦,強調“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傳統語文教學的潛在影響下,語法翻譯教學法的運用對于中國教師和學生來說得心應手和順理成章,易于操作。
(3)課堂規模
中國大學英語課堂規模大,在大的課堂規模中進行教學,語法翻譯法比較容易執行。學生在單位課堂時間學到的知識點多,教學效率高。
(4)學習方式
對中國學生來說,外語必須經過有意識的、系統的講解才能掌握。對他們而言,“語言十分復雜,有各種各樣的規則、繁多的句型、大量的習慣用法、困難的發音,這些內容很難在只重意思表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過有意識的反復練習才能達到自動化”。(5)學習動機
動機是制約語言學習的一個因素。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既沒有出國深造的機會,在短期內也沒有與外國人進行交流的需要,他們學習外語的目的最大莫過于通過各類學歷、學力考試。英語考試內容重點總是放在語法、詞匯、閱讀理解和寫作上。在考試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確率。語法翻譯法強調語法規則、詞匯的記憶、句子在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互譯、目標語材料的閱讀,強調精確,因此在短期內要想通過一門外語考試,語法翻譯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2.語法翻譯法的優越性決定了其自身的價值
(1)其強調的語法有利于外語學習
Canale和Swain認為交際能力應該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語言教學不可能完全脫離語法”。
就連倡導交際法的Wilkins也認為:學習的第一階段可側重rulesofgrammar,第二階段偏重rulesofuse。
廖巧云做的調查顯示,不涉及語法教學的交際法對大、中學生是行不通的,語言基礎知識不過關的學生雖然努力學了四年,但進步甚微。
可見,“語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在外語教學中如何把語法教學擺在恰當位置上的問題。”足見語法教學的重要性。
語法翻譯法強調語法、詞匯學習,其好處如下。
①語法翻譯法有完整的語法體系,這一體系有利于學習者較快、較好地掌握目的語的整個結構。建立在“希臘—拉丁語法”規則上的英語語法體系有利于外語學習者認識目的語的形式、不同的詞類、句子組合等,有利于學習者掌握這一體系。
②通過有限的語法能夠生成無限的句子,這是語言的生成特征。人們可以記憶有限的語法規則,卻無法記憶無限的句子,而教授語法知識正是“授人以漁”。
③盡管語法本身不等于語言,但它總結了語言本身的規律,可以幫助學習者了解語言。
④有利于學習者打好語言基礎,在注重讀寫譯的同時,為聽說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語表達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即潛在的表達素質和實際的產出能力。潛在的表達素質是一個量的積累,實際產出能力則是運用所積累量的技能問題。作為口語表達的說,如果缺少一定的詞匯和語法結構,也就是相應的口語表達素質,往往開不了口。聽,當然也需要一定的詞匯和語法結構,我們常說的聽不懂,關鍵的問題就是詞匯量不夠和語法不清。可見語法翻譯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綜合表達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實現母語和外來語間的對比
成年人學習外語跟兒童不同。成年人的腦海里已經蘊涵了龐大的母語參照體系,他們必然要利用其母語知識去類推、理解、把握外來語。
在母語和外語有差別的地方,學習者的母語知識會干擾外語,而在母語和外語有相似之處時,母語則會對外語學習有積極的幫助。這個過程叫做語言遷移。在兩種語言相似之處,遷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別之處,遷移便起負面作用。
語法翻譯法通過比較二者在語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利用漢語正遷移,排除負遷移的影響,引導學習者在向目的語迂回靠攏的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提高學習質量。
(3)和其它教學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語課堂上,語法翻譯教學法依然很活躍,許多老師仍然普遍采用英譯漢或漢譯英的練習方式,也結合課文講解必要的構詞知識、語法知識、詞匯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結構這些方法比較有實效,與其它教學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語法翻譯法也正好彌補了其它教學法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潔.從社會、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語法翻譯法盛行中國的原因及對我們的啟示[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2):20-24.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熔鑄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怎樣將這些濃縮著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詩文更好地發揚和繼承,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是,縱觀我們現在的古詩文教學,卻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教師奉行“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原則,把古詩文進行拆解,過于注重單個字詞的解釋,卻輕視對整篇文章的感悟和欣賞;學生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缺乏學習應有的興趣和動力,不僅學習效率低下而且與最初的教育目標相背離。于是,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在如何有效開展古詩文教學這一問題上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誦讀”這種傳統的語文教育方法上。
但是,目前大部分學者只是指出“誦讀是立足于‘讀’而致力于‘悟’教學方法”,但具體還沒有一個統一、確切的定義。以筆者的觀點,誦讀雖然作為傳統中國語文教育的方法,卻體現了現代情境教學的教育理念——它以“讀”為途徑,營造一種氛圍,以次來縮短學生由于所處環境和知識背景的差異對古詩文產生的隔閡感,并且通過自我積極地聯想和想象,構建一種情感體驗,以達到理解文本意義和體會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誦讀具體是怎么創設情境促進教學的,有必要先從情景教學的相關理論談起。
一、情景教學的定義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即情況、環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關系等因素構成的某種具體的境地。這種境地既含有時間因素,又包括空間因素;既囊括客觀因素,又暗含主觀因素。
情境教學來源于建構主義相關教學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種意義建構的過程,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者假說,而不是問題最終的答案。盡管現在很多的知識經過人們的整理變得系統,客觀,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但不同的學習者還是會基于不同的經驗背景來建構起自己對該知識的理解,這種理解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于是,基于知識具有情境化、個體化特點的這種觀點,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學習”(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們認為“情境通過活動來合成知識”,即知識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應用于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創設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具有豐富學習資源的學習情境,提供的直觀的、生動的形象激發學生有效的聯想,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二、誦讀——一種有效的情境創設方式
為什么古詩文教學要提倡誦讀?古人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等詞句深刻反映了誦讀在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和整體感知理解文本內涵三方面的重要意義,從情境說的角度來看,誦讀能通過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置身在一定的語言情境里,借助語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語言環境的生動性來受到感染和陶冶, 從而獲得語言體驗, 激發語言情感, 體悟語言的美學意義。而這正切合“新課標”中“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的要求。
(一)就語言的學習規律而言,誦讀能通過制造情境來培養語感
根據我們兒童時期的母語習得經驗,學習一種語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通過不斷地聽說熏陶,自然而然地學會。即學習語言要從聽、說入手創造情境培養語感,古詩文也同樣如此。
我們這里所說的古詩文包括文言文和詩詞曲兩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漢語為基經過加工的書面語體。但由于在近兩千年歷史中,它一直處于與各個時代的口頭語言相脫離的狀態,不光現代人沒有學習文言的環境,就是秦漢以后的各時代古人所面臨的問題與難度都跟我們沒有實質性差別。正如王力先生說的那樣:“咱們現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羅貫中模仿漢末或三國時代的古文一樣困難。”而閱讀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書面語的閱讀理解有兩條通道——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視覺通道,以文字的視覺表征為中介達到詞義,即文字——詞義;聽覺通道,通過語音轉錄到達詞義,即文字——語音——詞義。選擇哪條道路往往與閱讀材料、閱讀水平和任務要求有關。較難的閱讀材料、閱讀水平較低、需要記憶的材料等因素都會使讀者選擇語音通路,即聽覺通道。所以郭紹虞先生才說:“學習這種超方言的文學語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學習另一種語言,所以要求能夠應用于寫作,只有像鸚鵡學舌般的從誦讀入手。…… 離口語愈遠,那么學習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誦讀。”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種文言的語言交際環境,通過讀的方式多接觸文言材料,強化聽說兩方面的訓練,增加對于文言的感性認識。
至于中學教材中的詩詞曲,它們大都來源于遠古歌謠,雖然后來脫離了音樂成為獨立的文學樣式,但歌唱賦予的句式整齊、合于音律的言語形式卻被保留了下來,一般講究用詞凝練、聲韻和諧,因此讀起來朗朗上口。這種特殊的語言組合以及它與詩人情感相結合的特征,決定了讀者只有通過誦讀才能領略其音樂美,進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韻味和精神實質。
(二)就古詩文的特點而言,誦讀能通過聲音深入理解文本內涵
漢語具有獨特的詞音形式,它用類似于事物的自然聲音的聽覺符號為能指形式來指稱對象,使得特定的聲、韻、調與相應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一定的對應性。由于漢語詞音的這種直接表意的功能,人們在誦讀漢語文本的過程中,僅憑這些語詞在誦讀時的音韻特征,不僅能對全文或個別語句的情感韻味的總體把握,而且這種體驗的深刻與真實,對讀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單純的教學無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講究“循聲以求義”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話語聲音形態的方式,盡量還原作者創作時的真實情境,通過親身體驗實現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無聲的話語,但當它以文字的形式獨立存在的同時就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語境,“也必然減損了言語生成之時的具象與鮮活,漏失了聲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這就為讀者的創造提供了空間”誦讀類似一種話語的還原過程,主要通過對語調高低的調整,節奏快慢的掌握,不斷地猜測、預期和選擇,與文本進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讀出來的文本除了原始意義已經包含讀者自我的情感態度與認知了。
(三)就閱讀的目的而言,誦讀能通過整體感知積累言語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學”(也稱為“完形心理學”)主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他們認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意識不等于感覺元素的機械總和。文學作品同樣具有“格式塔質”,雖然是由各個部分構成,但作品整體的意蘊超過各個部分的綜合,這也正是作品的張力所在。因此在教學中,不能一味的將其割裂為背景簡介、文言知識、句子翻譯、背誦課文等幾個單獨的教學模塊,這樣不僅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學的認知常規。
古詩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語和內部蘊涵的思想內容中。因此,誦讀古詩文其實通過鑒賞主體對言語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審美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眼、口、耳、腦等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協同活動,包含了感覺、知覺、記憶、聯想、思維等多種復雜的心理因素,體現了整體的觀點。語言現象都是通過“整體”發揮作用的。誦讀以其極強的整體記憶功能而成為積累語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時,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都是歷經千百年仍然傳誦至今的名篇,其文質兼美的特點讓我們不僅能通過學習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當中蘊涵的道德情感、思維方式和審美價值更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最佳載體。
三、誦讀教學中的情境設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語境,對文本的閱讀過程就是讀者根據自身情感經歷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過程,讀者的經歷不同,對文本的解讀就可能存在差異。古詩文由于其特定的創作情境,文本與學生之間不僅存在著時代的隔閡,還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閡。這就要求教師要創設這些條件性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們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難,使學生在文本的創作語境中,體驗、理解作者,由誦讀“讀”出“滋味”。具體到實踐中應該怎樣設置這種情境呢?教師范讀和配樂誦讀是一線教師經常采用的兩種方法。
在誦讀教學活動中適時地范讀是需要的。范讀的作用不是使范讀成為學生簡單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讓學生整體感知富有意味感的聲音形態,引導學生走向文本所表現的意義情調,為自己的感知表現找到準確的路徑,從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讀出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喜歡使用專家的范讀錄音,認為專家的誦讀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讀的作用就是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以拉進學生與古詩文的距離,只有身在現場才能切身體會,專家即使讀的再好都會有一種無法企及的隔閡感,無論從感染力還是氣氛的營造上,都不如教師親自示范效果好。
誦讀時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來配合。音樂其實是一種情緒,其感召力是靠情緒的渲染。中學生誦讀古詩文困難,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字句難懂,而是不能進入帶著感情進入作者營造的意境,這時候就需要音樂這個媒介。《登高》的二胡曲,《雨霖鈴》的排簫聲,《孔雀東南飛》時梁祝交響樂…… 這些在音樂配合下的古詩文,能大大擴展學生們的想象力,很容易將讀者帶入“角色”,不僅激發了“讀”的興趣,還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應用的時候要注意圍繞課堂主題,有針對性的引入,切不可無目的的亂用濫用,那樣表面看上去熱熱鬧鬧的課堂會因為偏離教學目標而本末倒置。
四、小結
普遍認為的情景教學法有四個特征:形式上的真實,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遠,圍繞學習內容的中心或主題展開。誦讀就是這樣一種立足于圍繞教學目標,通過用語音的“讀”營造形式上真實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中能引感上的共鳴,以達到體會作品中深遠的意境的目的。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的“應然”,怎樣將“應然”轉化為“實然”達到誦讀的目的,還需要教師們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高晶.正解誦讀法[J].中學語文,2008(9).
[2]李泓. 談語文情境教學中的語感特征及其培養途徑[J]. 教育與職業,2006(10).
現代三大教學理論包括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理論,前蘇聯贊可的發展性教學理論,以及德國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理論。他們的思想不僅代表了一個時代,而且影響著當代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筆者就前蘇聯贊可的發展性教學理論對語文學科教學的影響和啟示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發展性教學理論綜述
發展性教學理論,是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和教學專家列·符·贊可夫經過20年的持續研究于1975年總結形成的。其教學論思想反映了國際上20世紀50年代以后共同性的教育思潮,代表了教學論發展的新趨勢,成為世界上現代教學論的一個最有影響的典型流派。
贊可夫發展性教學理論是在他的老師、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兩種發展水平”,也即“最近發展區”理論上發展和成熟起來的。維果茨基這一理論的重要意義在于揭示了這樣的道理:教學不能只是適應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而應積極地創造最近發展水平,讓學生經過緊張的努力,將那些正在或將要成熟的心理機能的形成不斷推向前進。贊可夫發展了維果茨基的理論,提出了“教學的結構決定學生發展進程”的重要思想,指出:“教育作用的完整性是保證教育作用對發展有高效率的關鍵所在。”主張以整體性觀點來安排教學結構,組織教學過程。
在用整體性觀點安排教學結構、組織教學過程時,贊可夫夫認為:“必須有這樣一些安排教學過程的原則,使這些原則能夠成為所有學科教學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他在實驗過程中制定的五項教學論原則:
1.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2.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3.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
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
5.使全班學生(包括最差的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一)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這條原則是針對傳統教學內容貧乏、陳舊、過易而提出的,它是整個實驗教學論體系中起決定作用的一條原則。贊可夫認為“難度”在教學論中的涵義是指克服困難和學生作出努力的程度。依這條原則進行教學的模式是:設置由困難造成的障礙—激發學生智力情緒—學生努力工作—排除障礙,解決疑難。教學進程從設置障礙開始,以學生的努力為中介,以排疑解難告終。按這條原則教學,學生處于主動地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和興趣濃厚,并且思維活躍,想象豐富。
實施這條原則的關鍵是要把握難度的分寸,把難度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所能達到的程度上。因此教師要有區別地準確判斷全班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和特點,使難度分寸適合于全班學生和個別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教師還應隨著學生水平從現有發展區向最近發展區的轉換相應提高難度,引導學生逐步向更高目標前進。
(二)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這條原則在贊可夫的教學論體系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它是針對傳統教學論形而上學地看待鞏固性原則造成的進度慢、重復多的弊端提出的。這種弊端使學生失去蓬勃向上的學習熱情和不斷前進的內部動力。高速度教學的原則要求教學不斷引導學生向前運動,不斷用各方面的內容豐富學生的智慧,為學生越來越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創造條件。
但“高速度”絕不等于“開快車”“趕進度”,絕不意味“越快越好”。高速度也有一個掌握分寸的問題,即根據能否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來決定速度。貫徹這條原則要與貫徹高難度原則相聯系,高難度要靠高速度來輔佐,即最根本的是要從減少重復中加快教學速度,從加快速度中擴大知識廣度,從擴大知識廣度中提高理論深度。就是說,通過加快教學速度來擴大學生視野,深刻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來達到知識的鞏固度。
(三)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原則
這條原則是對高難度原則的補充和限定,它要求高難度必須體現在提高理論知識的比重上,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難度標準。所謂理論知識,是針對具體的技能技巧而言的,指的是一門課程的知識結構。贊可夫指出,傳統教學論片面強調傳授經驗型知識,以訓練技能技巧為主,理論知識的傳授僅為技能訓練服務。贊可認為,把教學內容的重心轉移到學科的知識結構上,就能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得的知識能融會貫通,也就加快了思維發展過程,促進心理機能的早日完善。
(四)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
這條原則與傳統教學論的掌握知識的自覺性原則既近似,又有很大區別。就理解的對象和性質而言,自覺性原則著眼于學習活動的外部因素,即把應當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技巧作為理解的對象。贊可夫的這條原則著眼于學習活動的內部機制,要求學生理解的對象是學習過程、掌握知識的過程,即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智力活動去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掌握學習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己去學。貫徹這條原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五)使班上全體學生(包括最差的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這條原則是前面四條原則的總結,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贊可夫認為,在傳統教學條件下,即使完全落實個別對待的教學要求,優生的發展仍會受阻,而“差生”在發展上則幾乎毫無進展,這是因為沒有把致力于學生的一般發展看作最重要的任務。贊可夫的實驗教學特別注意對“差生”的幫助。他領導的實驗室對“差生”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比較研究,指出從心理學角度看,“差生”普遍具有以下特點:自尊心強;不合群,思想負擔重;求知欲低,甚至對學習、學校有反感;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差。傳統教學不能為“差生”提供真正的智力活動,把補課和布置大量訓練性練習看做克服學業落后的必要手段。其結果是加重“差生”負擔,阻礙其發展,拉大了他們與其他學生的距離。贊可認為這些學生尤其需要在發展上下功夫,教師要幫助他們提高觀察力、思考力,使他們在掌握知識和技能技巧方面取得好成績。
這條原則絕不是要拉齊學生的水平,降低教學要求,限制優生的發展,而是要讓優、中、差三類學生都以自己現在的智力水平為起點,按照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得到理想的一般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目標明確地做工作,發現、培養和發展每個學生的個人愛好和能力,力求將相同的或不同的教學內容,建立在每個學生不同的最近發展區上。
以上五條原則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與整個實驗教學論體系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密切的聯系。以這五條原則為重要標志的實驗教學論體系,是贊可夫首創的蘇聯發展性教學的第一例完整體系。這一體系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為指導,以整體性觀點為具體的方法論基礎,揭示了教學的結構與學生的發展進程之間的因果聯系,提出了在教學實踐中促進兒童的一般發展原則和具體途徑。贊可夫的五條教學論原則都包含一定的合理思想,他的實驗教學論體系,在指導思想上強調學生的一般發展,在教學原則上著重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在學習動機上重視激發學生的內部誘因,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主張靈活多樣,在鞏固知識上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這些是他對教育理論作出的貢獻。
但是,贊可夫把他的新體系與“傳統教學論和教學法”截然對立起來,以革新派自居,這是欠妥的。他對某些問題的論述,理論論證不充分,概括不夠科學。
發展性教學這五項原則的使命都在于指導和調節教學的發展作用。但是,這里贊可夫所探討和強調的是教學對學生一般發展的影響。贊可夫在研究這一問題時,探討和研究的是“教學與學生的心理一般發展的關系”。也就是說,贊可夫所強調的“一般發展”,既不同于“智力發展”,又不同于“特殊發展”。所謂“一般發展”,就是不僅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品質、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強調“一般發展”,就是不片面地分析研究個別的特殊能力,而是強調一些個性屬性的形成和質變,這些個性是學生順利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教材的基礎,從學校畢業以后,又是他們在任何一種領域從事創造性勞動的基礎。
在這里,贊可夫又提出了通過觀察活動、思維活動和實際操作活動來研究一般發展的創見。這三條線索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的,它們中的每一條線索都是一般發展的一定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學生在周密設計的觀察活動、思維活動和實際操作活動中反映出來的發展水平,都是一般發展的水平,而并不是個別的具體能力的水平。贊可夫的這一創見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它不僅解決了具體的研究方法問題本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數量來判別學生的一般發展水平。
二、發展性教學理論對我國語文教育的影響和啟示
(一)發展性教學理論對我國語文教育的影響
1.我國語文教育強調課程、教材、教法對學生的熏陶作用、發展作用,而不是簡單地適應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文學教育、情感熏陶過去一直,現在更是愈來愈受到語文教育家們的青睞和重視。雖然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質一直被認為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但這“工具性”并不同于美國一度盛行的“純實用性”。盡管在語文教育過于追求“科學化”、“技術化”的過程中,文學教育、情感熏陶不免有“淡化”甚至“閹割”或“扭曲”的現象,但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的比例仍占“大頭”這一事實,使文學客觀上對學生還是起著或深或淺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我們知道,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的歷史、情感的歷史。文學教育說到底是情感熏陶、情感教育。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就人的培養來說,離開情感的熏陶,也即生命激情的張揚,就不會有靈性、創造力,也不會有信仰和人格,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德育、智育。同時,文學又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是語言的最高層次。民族情感的熏陶、文學語言的感染區別于一般實用性文字“模仿”的地方就在于它對人的靈性、創造力的“提升”作用、發展作用。顯然,我國語文教育重視文學教育、情感熏陶與發展性教學理論中強調積極創造最近發展水平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2.我國語文教育強調在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同時,注重學生個性、品格的養成。這與發展性教學理論中強調學生的“一般發展”是基本相通的。我國語文教育一貫堅持文道統一的原則。雖然這里所說的“道”許多年來不少人將它自覺不自覺地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將“道”視為“文”中固有之“道”者大有人在。他們在引導學生品味“文”即作品言語時,強調領悟“文中固有之道”,也即把握作者及作品人物的品性、趣味、愛好和胸懷;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強調創造能力的發揮,強調寫作是一個方面的“立人”技能,強調寫作是個體對群體、對社會的“發言”。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國語文教育不單是傳授知識,也不僅僅停留在或滿足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而是追求更全面的發展。積極發揚我國語文教育的這些思想和實踐,有利于推進當前“素質教育”的開展。
3.我國語文教育也非常強調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三個方面能力的培養。記敘文教學一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重點。記敘文教學中,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一貫受到重視。學生要求在閱讀記敘文時,注意作者的“觀察點”、“觀察順序”;在寫作記敘文時,注意留心他們周圍的人和物,特別是要注意觀察不同人物的行為舉止、性格特點等。
議論文、說明文的教學也受重視。在進行這兩種文體的教學時,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逐步深入,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結構逐漸成熟和完善起來。也就是說,學生不是單純地在記敘文學習中得到形象思維能力的訓練,而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理論思維有先有后、有主有次逐步完善起來。
應用文的教學時下也開始“景氣”起來。這當然也有市場經濟這一大環境的影響。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個體行為日益頻繁和復雜,自然、社會對應用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學生的語言實際操作能力需要有大的提高。但是,對學生語言實際操作能力的不斷重視,恐怕還要歸因到我國語文界“語感說”的日漸“深入人心”。“語感論”者認為,真正的語文能力是在“語言實際操作”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得以提高的。學生學習語言絕不是單純通過“分析”達到“理解”就可以奏效的。語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積淀的過程、歷練的過程、頓悟的過程。那種以為“理解”了自然就可以“運用”了的想法,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因為語文知識的學習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充其量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語文能力的發展須臾離不開學生自己的語言實際操作、實際運用。
(二)發展性教學理論對我國語文教學的啟示
1.要恰當地把握好我們的“高難度”、“高速度”。一方面,我們的課程與教材要有足夠的“難度”和“速度”,保證學生適度的緊張,讓他們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愿望,另一方面,學生又不至于因為“難度”太大,或“速度”過高,而望洋興嘆,信心不足。應當指出的是,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情勢下,一些課程與教材的“難度”有盲目“攀高”的現象。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及有關方面的關注。
2.“理論知識”應成為教材的“主線”,在學生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語文教材的線索不夠清晰、結構不夠合理的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語文教學的發展。語文學科的“理論知識”作為教材線索在教材中表現得不夠鮮明,這已為不少學者明確指出。因而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盲目性和隨意性。當然,語文教材因為語文學科的特點,不可能像理科教材那樣表現為非常明晰、非常清爽的“直線型”結構,而只能“螺旋型”地呈現其結構。但是,“螺旋型”結構也必須有一個相當清晰的線索,學生的發展才有一個清晰的軌跡。
3.學生要理解“學習過程”,把握自己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當學生不了解學習過程,或者根本不去了解學習過程的時候,他們除了盲目地跟著老師轉,機械地做些“例行”的活動和作業外,別無其它選擇。他們沒有主動性,更無創造性。因而他們很少能夠嘗到學習的樂趣、創造的。他們的發展因而受到極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正如上文所論述的,學生語言的發展,不是僅僅依靠他們對語言現象的“理解”,更不能仰仗教師對課文、對語言現象的“分析”。語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歷練的過程,它總是與“體驗”,而且是學生自己的“體驗”分不開的。只有學生理解了“學習過程”,他們才能積極地尋求這一過程,創造性地完成這一過程。
4.讓全體學生都學有所得,都能得到發展。增加課程與教材的彈性,讓程度不同的學生各“展”其能,各自發揮自己的特長,這一做法我國語文界正被逐步吸納和采用。目前需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實驗與研究。因為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家庭,其個性、愛好、興趣點都有差異,所以他們發展的起點、方向都不同。課程與教材要能照顧到這些差異,讓學生的發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
解決:聽到學生這么一問我不好意思地向他說:“英語里本來就是這么規定的,沒有什么為什么你只要記住就好了。”(其實這句話是我小時侯學英語時老師常對我們說的,或者老師被問煩了還會說學英語:少問為什么,多記是什么)不好意思用老師的權威去壓制這么有鉆研精神的學生,又要回答學生的問題。我靈機一動想出了回答的辦法:在肯定學生問了個非常有創意的問題后,我給他打了個比方,我問:
大家想老師今天去游泳穿什么衣服?(游泳衣)
睡覺穿什么衣服呢?(睡衣)
參加晚宴又穿什么呢?(晚禮服)
“不同場合和時間老師得穿不同的衣服,對吧?對!同樣在英語中動詞在不同的時態中當然也得穿上不同的衣服了。”
然后我給學生列舉了一組例子:
1.我昨天打籃球了。Iplayedbasketballyesterday.(play穿游泳衣)
2.我現在正在打籃球Iamplayingbasketball.(play穿睡衣)
3.我明天要去打籃球Iwillplaybasketballtomorrow.(play未穿衣)
4.他經常打籃球Heusuallyplaysbasketball.(play穿晚禮服)
學生腦子里馬上浮現出一幅動詞穿衣服的畫面,他的問題也得到了滿意的答復。知道了為什么不同時態要用不同形式的動詞,同時再通過簡單的數軸圖形學生知道各時態分別所表示的動作發生在什么時候,趁機還給他們解釋了什么是動詞的現在分詞、過去式等等。
V動詞原型(動詞未穿衣)
Vs/Ves動詞的三人稱單數形式(動詞穿職業裝)
Ved動詞的過去式或過去分詞(動詞穿泳衣)
Ving動詞的現在分詞(動詞穿睡衣)
二、學生喜歡看各種圖形,利用圖形講理會在學生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比如在講英語里的量詞時,最通常的做法是把杯、瓶、罐、聽等詞直接教給學生,在A班上課我是用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好象覺得這些不就是我們常用的嗎?聽聽也就過去了。可是第二次做復習課時,我發現學生根本記不住,掌握不了。于是在B班我改變教學方式,我將這些相同的內容加上可愛的圖示,講的時候發現學生都特別認真,還認真地把我隨手畫的圖畫都搬到了筆記上,結果在第二次復習時,這個班的學生個個都舉手回答。還有個喜歡漫畫的學生一臉期待地對我說:“老師,我會,我還會畫出來呢。”
一杯水aglassofwater
一杯咖啡acupofcoffer
一瓶酒abottleofwine
一盒牛奶acartonofmilk
一聽可樂acanofcoke
一罐魚罐頭atinoffish
一罐蜂蜜ajarofhoney
除了以上這些圖畫,還有很多,只要大家動腦筋,想出些可愛形象,也方便學生記憶的圖形,無疑能給教學帶來很好的效果。
三、學生喜歡聽各種故事、笑話和典故
老師如果能講出一些好聽的故事和典故,學生會佩服老師,覺得老師一點也不悶,知識淵博。其實不止是學生,任何人都喜歡聽一些輕松的、幽默的,不喜歡板起臉嚴肅的說教。
1.比如在將honey這個詞的時候,我穿插一段和的故事,說兩人喝過洋墨水,所以結婚后以honey作為彼此的呢稱,講完后教學生讀幾次,讀的時候讓他們感覺honey的詞境是否甜蜜而溫馨,學生都覺得是。為了活躍氣氛,再讓班上的“一對”來當場給全班做示范(因本人教的是成年人,未成年人就不要這樣了),結果全場氣氛好得不得了,同時學生也在輕松愉快中記住了這個單詞。后來還真聽說有學生從此不叫另一半叫老公,而改叫honey了,我也小有成就感,想想當老師能改變別人的生活呢。
2.同樣,在講husband這個單詞時,我告訴他們hussy(輕佻的)+band(繃帶)=husband,能綁住輕佻女子的人,就是丈夫了,幽默一下學生立刻記住這個單詞了。
3.在講各種銀行時:
中國建設銀行CBC存不存?
中國銀行BC不存!
國家開發銀行CDB存點吧!
中國農業銀行ABC啊!不存!
匯豐銀行HSBC還是不存!
中國工商銀行ICBC愛存不存!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比如順口溜:來是come去是go等等。
四、公式化的語法結構更能讓學生接受,這與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接受的教育有關
在教授比較級和最高級時,我發現學生不是忘了比詞than就是忘了加er或是est,怎么提醒都沒用,做作業錯一大堆。后來我想了一個辦法,以前不是學過數學嗎,有個求根公式,任何方程只要帶值進這個公式就能得出正確的解。我何不借用一下,也給學生造一個寫句子的公式,讓他們套公式,大家就可以省很多工夫了。于是我將比較級和最高級寫句子的公式總結如下:
比較級:A+V+形容詞或副詞比較級+than+B
最高級:A+V+the+形容詞或副詞比較級+比較的范圍
這樣再讓他們練習造句,他們就會自己套公式,一般不會出錯。除此之外,我還可以讓他們按照這個標準相互檢查,檢查partner寫的句子,這樣可以他們加強鞏固知識點,學生還能過一次當老師的癮。如法炮制,還能總結出各個時態的寫句子的公式,以供學生記憶和使用。
一般現在時:主+V+…或he/she/it+Vs/Ves…
一般過去時:主+Ved+…
一般將來時:主+will+V+…或主+be(is/am/are)goingto+V+…
現在進行時:主+be(is/am/are)+Ving+…
現在完成時:主+have/has+Ved+…
過去完成時:主+had+Ved+…
五、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聽到自己的名字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自我關注”,就是任何人都會首先關注到自己,其次才是別人。不信你拿出一張集體照,每個人第一反映都是找自己的位置。何不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規律來加強教學效果呢?因此在上課的時候常常用自己班上的學生來舉例子,會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講到最高級我會舉例:Tinaisthemostbeautifulgirlintheclass.(Tina是漂亮女孩)Stevenisthetallestboyintheclass.(Steven身高最高)BarbraistheyoungeststudentinclassA.(Barbra最小)Tinplaysbasketballthebestinourclass.(Tin打籃球很棒)每個聽到自己名字的學生這節課都會很認真地聽講,很用心地抄筆記。特別調皮,不愛聽講,性格內向,或成績不佳的學生,對他們多用此法。他們會有一種被關注被重視的感覺。會燃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潛能。或者在教授表示人物性格的單詞時,不妨列出單詞讓學生自己對號入座。比如Steven大方慷慨generous;Tina溫柔tender;Barbra聰明smart;Tin幽默humorous等等。學生能將這些詞記憶的很牢固。第二天復習時讓某同學站起來,班上其他同學回憶說出代表此同學性格的形容詞,這樣不但復習了還可以讓班級氣氛變融洽。
六、讓學生通過自己比較得出結論,會印象深刻
記得自己在學英語時little,few,alittle,afew,some,many,much,alotof這些詞總是分不清哪個修飾可數名詞,哪個修飾不可數名詞,哪個表示的數量多哪個少,因為它們都表示一點,一些。而老師也一遍遍給我們重復:little修飾不可數名詞,few修飾可數名詞……回家很用心的背下來了,就是一考試就寫錯,一張口就用錯,氣得老師吐血。后來自己摸索總結了一個好方法:讓學生自己比較得結論。
我在講課前先在黑板上寫下二組例句:
Ihavelittlemoney.(1)IhavefewfriendswhenIfirstcametoGuangzhouin2004.(1)
Ihavealittlemoney.(11)Ihaveafewfriendsin2005.(3)
Ihavesomemoney.(111)Ihavesomefriendsin2006.(6)
Ihavemuchmoney.(1111)Ihavemanyfriendsnow(20)
Ihavealot/lotsofmoney.(1111)Ihavealotof/lotsoffriendsnow(20)
解釋左邊例句的時候我先拿出1元錢說:“Ihavelittlemoney”。可憐,誰能借我10元?(這時候很多人掏錢包),有了11元我就對學生說:“Ihavealittlemoney.”。然后我再裝做掏口袋找出100元,有了111元后我說:“Ihavesomemoney.”。在最后我說:“等發了工資我就有1111元,那時候我就可以說Ihavemuchmoney.或者Ihavealot/lotsofmoney。”講完這些我讓學生自己比較這些詞表示的數量,學生馬上比較后總結出little<alittle<some<much.我再問看看money是可數還是不可數名詞呢?學生馬上回答:不可數名詞。在我的提示下學生立即意識到這些詞都是修飾不可數名詞的。同樣學生能通過第二組例句自己比較得出few<afew<some<many,它們修飾可數名詞。于是整個復雜的內容被簡化為二個式子:
little<alittle<some<much/alotof/lotsof(不可數名詞)
few<afew<some<many/alotof/lotsof(可數名詞)
七、讓學生自己總結語法規律,學生會很有成就感并且記憶的很牢固
在講不可數名詞時我事先不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樣的詞是不可數名詞。我先考學生單詞,比如水,牛奶,可樂,酒,油用英語怎么說。這個簡單,學生會七嘴巴舌的說,我同時在黑板上寫下這些單詞,并表揚能拼寫正確的同學,這會給他們信心,覺得這節課不難。列出所有詞后我在前面留個空如下:
________water,milk,coke,wine,oil,tea,beer…
然后我再問學生:“這類詞有什么共同特點呢?能數嗎?能用1,2,3……去計數嗎?”學生馬上能總結出:數不清,沒法數,共同點都是水,是液體的。我趁機在事先留好的空上寫下“液體類物質”。于是黑板上列出了不可數名詞的第一類:
液體類:water,milk,coke,wine,oil,tea,beer…同理列出其他的
食品類:butter,bread,cheese,cake,chocolate,jam…
質地疏松類:rice,wheat,flour,hair,dust,sand…
物質材料類:wood,metal,plastic,cotton,paper…
學生自己總結出語法規律后不失時機的夸(下轉第172頁)(上接第170頁)一下他們:“你們真厲害,自己把語法規律總結出來了,你們可以坐我的位置了,我下崗”。這樣教室氣氛輕松,學生也自豪,覺得這是他們自己發明的東西,會特別重視,自然記憶也會特別深刻。
做完這只是第一步,還有要讓學生在課上記下這些內容也不容易。我的方法供大家參考:1.擦掉上黑板上的中國字,問學生:今天我們學了幾類不可數名詞?分別是什么呢?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因為這些是他們自己的成果。2.給學生二分鐘讓他們記住黑板上所有單詞的中文意思,接著二分鐘后請4名(成績中等的)學生回答。這也不難,因為黑板上有單詞提示。3.再給學生二分鐘記住黑板上所有英語單詞,二分鐘后再請4名(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回答,一般能順利答出。
這時我告訴學生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只要能記住這幾類詞是不可數就證明這節課學到東西了,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同學若能背下這些例子就最好,成績好的同學要能拼寫這些單詞。這樣做是因材施教,成績平平的同學也覺得學到了東西,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不會討厭語法課。中等的學生會努力做到對自己要求嚴格,因為記住例子這個目標不是遙不可及,經過努力很容易就能達到。而成績好的同學做到記住所有單詞會更自信。
課后練習鞏固不可少,同時提醒學生復習,因為下次課還會檢查提問。老師檢查的時候不妨多檢查成績中等的同學因為他們的回答更具代表性,便于老師檢查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楊孟萍.教育心理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教學獲得成功,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英語語法教學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有效語法學習方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保證。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總結出幾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
(一)制定計劃
無論做什么事情,要想做好,都必須制定一個可行的計劃。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為有計劃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學習也是一樣,有計劃就有了學習目標,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單元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課前預習
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來說,預習時相當重要的。如果不搞好課前預習,上新課時就會心中無數,不得要領,反之如果做好了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培養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老師要教導學生預習的方法,課前預習,找出不懂得問題,理解新文章中的生詞。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對新的一課有了基本的認識,對自己不懂得地方也有了準確的定位,帶著問題學習,是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三)專心上課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上課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認識能力的一個關鍵環節,要求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積極思維,盡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積極培養有意注意,在課內有意識地識記該課生詞、短語、句型、重點句子,力爭在課內就把這節課最重要的學習內容記住,當堂消化。
三、英語語法學習
英語是一門語言教學課程,就課程本身來說,重點就在于對語言的運用,而語言運用的重點就是單詞和語法的運用,單詞是只需要不斷積累,對我國高中生而言,英語語法是一個難點,這是由于,我國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差異較大。所以要想教好英語,語法傳授方法是重點。
(一)加強實踐教學
語法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者能過合理使用語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口語交談能力和加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基本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再日常的學習生活交流中,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當然是懂英語的家長)的交流中,盡量運用英語交流;在看國外電影,電視時,盡量聽英語,學習地道的口語;多給學生訂閱英文報刊、書籍,并就其中的內容提問。
(二)突出重點,精講易懂
外語語法教學要想重點突出,就要精講。一節課要解決哪個語法要點,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時老師發現參考書或語法書上有很多好例句,就搬到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起來,內容顯得很充實,但針對性不強,可能會適得其反。英語教師為了講明某個語法要點時,一定要有針對性地列舉適當的例句,例句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講得越細越好。教師應注意精講,教給學生的語法形式應盡量簡單明了。例如在定語從句的教學中,什么是定語從句,它的位置,定語從句應由哪些關系詞引導,什么情況下可以省略關系詞等,就不必祥講,因為課本上已經講清楚了,教師應該對學生最感困難的關于如何選擇關系詞講清楚講透徹。告訴學生選擇關系詞第一要點是看先行詞,第二是根據所要選擇的關系詞在定語從句中所作的句子成分。并給出合適的例句,另外還須重點講清定語從句在應用中的一些特殊情況。
(三)運用歸納法
任何一門知識,都是系統性的,英語也不例外。在英語這門語言知識中,各個知識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聯系,都有他的共性和個性,我們教育學生學習英語,就是要在掌握它們的共性同時,區分了解它們的個性。而掌握和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歸納總結。從所學知識中招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并通過它們的共性、個性歸納出各項知識的規律,在以后的學習中,這種歸納出來的規律便成為了一種公式,可以套用。當出現例外情況時,老師在加以重點說明,就可以逐步完善這些歸納,從而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以新帶舊
“溫故而知新”高中新教材是以初中英語教材為基礎的,在語法編排上有連續性、反復性。為此,在學習高中新的語法項目的同時應注重以新帶舊,溫故知新,有計劃地復習鞏固學過的語法知識,向新的廣度和深度引導。例如: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部分,既有人稱、時態變換,也是復合句的再現與延伸。
(五)加強試題革新
(一)饑餓教學法
眾所周知,當人饑餓的時候都會饑不擇食,一旦吃得太飽,再好吃的食物也會厭倦吃不下的。那么對于我國中學語文教學也不妨采取這種方法。中學階段的孩子們都因為教師的“溺愛”——總是害怕孩子“吃不飽”而使勁地滿堂灌,甚至放學回家學生們還要加班加點做許多課外作業,搞得學生非常疲勞,他們因“吃得太飽”而“消化不良”從而導致厭倦學習,害得學生盼望雙休日能睡個好覺,如此教學只能導致孩子厭學情緒加重。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國外的中學語文教學方法,那就是采取“饑餓法”。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需要先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教師在平時語文教學中學會運用新穎的知識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急切的求知欲,然后故意不教給學生太多的知識,讓學生處于“半饑餓”狀態,讓他們自己主動“覓食”——就是積極要求教師多傳授知識,自己也會主動閱讀大量課外文學作品。這個時候,語文教師不妨多灌輸一些“國學”知識和一些新鮮的課外知識,讓孩子如饑似渴地多閱讀課外書籍,擴大知識面,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改觀了學習態度,主動去探求更廣、更深的知識。目前我國這種教學狀況想一下改變舊有的教學方法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還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教學氛圍。
(二)趣味娛樂教學法
中學語文教育的對象還是個十多歲的孩子,課堂注意力保持時間一般30分鐘左右,要想讓他們長時間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只能采取趣味性、娛樂性的教學方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妨采用一些游戲的方法,在愉快輕松的娛樂中學習到知識。例如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一味地采取過去講讀方法,而應該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可以運用網絡上的具有詩情畫意的動畫片或圖片展示古詩詞的意境之美。在給學生講解古詩意境之美時,可以讓孩子們自己加以想象,然后找學生自己描繪古詩表現的情境,最后老師放映制作的幻燈片或動畫,與學生自己想象的情境作對比,這樣一來就能充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趣味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思維想象力。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把古詩中的情境用畫筆描繪出來,這樣就手腦并用,把美術課堂上學得的簡筆畫用到了,可謂一舉兩得,學生們是非常喜歡這種動手動腦的語文教學的。中學生的天性中同樣具有活潑好動的習性。如果能在學習中增添他們的娛樂性,就可以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習快樂的趣味性和動力,在快樂中學習就不會枯燥,在學習中快樂就不會沉悶,這樣一來收到的學習效果就會大大增強。
(三)激勵教學法
中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就是鼓勵與表揚。他們喜歡從老師和家長那兒得到認可和贊揚,喜歡老師給以表揚,教師采取激勵教學方法一定會比批評教學方法效果好得多。我們大人要面子,同樣孩子們也一樣好面子,能在眾多學生面前得到老師的表揚,那會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能力,從老師的激勵中得到無窮的力量,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和上進心。每個中學生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作為語文老師要懂得尊重中學生的自尊心,不能用粗暴的批評方法傷害了他們的自尊,那樣就會造成他們心靈上巨大的創傷,甚至恨老師一輩子。對于自卑心比較強的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受到老師惡語打擊,有可能一蹶不振,毀掉了孩子的一生。相反我們采用激勵教學法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學生在語文方面取得一點小進步,老師要及時發現和表揚,給其信心和奮進的力量,對于那些家境較為窮困的學生,老師還要用愛心去撫慰他們的心靈,暖化他們一顆自卑的心,增強自信心,積極進取,樹立學習目標,給他們規劃一個美好的人生藍圖,讓他們看到未來的希望。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競賽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斗志和挖掘內在的潛力,比賽獲勝者可以采取精神和小小物質獎勵的方法,對于比賽失利的一方,教師采用鼓勵方法,培養他們不服輸的精神,這次跌倒下次再來,看誰笑到最后,運用激勵法可以培養每個孩子堅強的學習品格。
(四)情境教學法這種新型的教學法
強調情感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采用這種教學法可以將豐富的情感作為教學藝術的靈魂,師生之間的思想感情進行交流、交融,教師以自己的情感為導體,喚起學生內在的思想情感,學生就會發揮自身潛在的能力,充分展示他們的聰明才智,積極參與語文教學活動之中。我們不妨在語文課堂上采取以下幾種方式實施情境教學。一是激發學生的激情。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影視演示、圖片展現、音樂欣賞、語言描繪等途徑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易于激感的場景,學生在生動感人的場景中感受與學習。例如在教學《,我們永遠和你在一起》,利用感人至深的影視片畫面,激發學生的愛總理、思念總理、悼念總理的思想情感。二是入情,就是把學生的情感“請入”課文描寫的情景之中,讓學生移情與文中所描繪的境界當中,達到身臨其境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由被動者變成主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從而主動進行探究、操作、訓練。三是動情。讓學生入情之后感受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情境。潛移默化地使其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而得到強化。四是抒情。學生情感一旦被激發出來之后,教師要因勢利導地發揮他們在主動學習與活動中的熱情與激情,教師可以讓學生描繪表演、操作演示、抒發感情、爭辯討論等,這樣師生角色的轉化和情感的升華,使語文教學內容進一步得到延伸,讓學生的知識得到一個質的發展。
(五)加強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化高速發展,網絡信息與多媒體相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被廣泛運用于中學教學,但是很多語文教師還不會使用多媒體教學,甚至感覺制作課件麻煩而棄用。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上既節約了板書時間,又能提高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中形象直觀的大量圖片、音樂、視頻等,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還能改變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局面,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尤其作為文學性比較強的語文這門課程,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理論知識學習融入于生動活潑的多媒體教學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要利用課外時間制作精美而又符合語文教學大綱的課件,緊密結合課本,還要拓展課外知識,讓課堂這種有限的教學時間變成無限的愉悅學習空間。教師要組織好語文課堂,利用多媒體教室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讀演講比賽、辯論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從而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擴展知識視野,提高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踐動手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