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思想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28 10:13: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心思想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心思想論文

篇(1)

二、新聞傳播對終身教育的作用

所謂的終身教育思想是在積極適應社會的基礎上實現自身學習的一個過程。從新聞傳播學角度出發,新聞媒介將終身教育思想中的受眾、思想與新聞融為一體,促使三者之間形成了統一、協調的發展關系。除此之外,在受到受眾因素的影響中,新聞傳播的特點成為了終身教育思想發展的主要趨勢,教育的范圍也得到了擴大,從家庭到工作,從社會到朋友。近幾年,在我國新聞傳媒的發展與進步中,新聞媒介自身所具備的基本特點逐漸成為了終身教育思想的特征。從新聞傳播學角度分析,新聞是時展的必然趨勢,是展現社會事務的關鍵。在傳播學的發展過程中,新聞作為最為基礎的內容,對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進步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近幾年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下,新聞傳媒得到了有效進步,人們獲取終身教育思想的途徑得到擴大。與此同時,在人們積極適應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變化中,各種類型的媒介產品出現在人們身邊,以新聞傳媒為主體的發展趨勢下,人們能夠將新聞傳媒的特點與教育模式進行融合,在將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進行改善之余,也從根本上適應了新聞傳媒的發展趨勢與發展變化,這種情況從傳播學角度分析是非常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媒介傳播模式的。除此之外,新聞傳媒如今已經成為了思想文化的主要載體,對終身思想理論的傳播與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開始,媒介產品、媒介思想、媒介傳播的渠道便已經成為了終身思想理論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在上個世紀新聞媒介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但是在今天,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新聞傳媒、新聞媒介成為了終身教育思想發展中的主要趨勢與依靠。在1970年,朗格朗所創作的《終身教育引論》成為了終身教育理論的主要著作,標志著終身教育理論的誕生,其中朗格朗認為,終身教育理論的基礎是以人文理念為主,在通過新聞媒介的角度中實現受眾在教育方面的實踐與思考,這對全世界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朗格朗還認為在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下,各種與職業交往會受到挑戰,而這一系列挑戰會從本質上改變人們的命運。其中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包括人口快速增長、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生存模式發生改變等,在傳播學理論中,“沉默的螺旋”在進一步將新聞傳播的本質進行分析的同時,也進一步對社會發展的趨勢進行了總結,近幾年,在新聞媒介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受到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趨勢,并且在社會發展的各個層次上,新聞媒介自身所具備的特點均會促進終身教育的創新發展,這對終身教育思想的傳播而言起到了媒介保障。

篇(2)

二、新課標教學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思路

1.踐行新課改理念,革新教育理念,定位教師導向職能。任何學科的課堂教學都必須尊重每一學生個體差異性,將學生放在平等的臺階上實現真誠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還要在師生互動交流中有序開展,走出以往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為沉悶枯燥的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一絲活力,將教師由知識傳播者轉換為學習引導與組織者,將學生由被動接收者引導成為主動學習者。此外,還可以利用多樣式教學,對話式教學、小組辯論賽、生活化教學等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思想品德課程的單調,為課程注入情感因素,讓學生關心社會,注重生活中體會到的每一感受。

2.認真研讀新課標,準確把握教學主旨,科學使用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思想品德理論的教授要有針對性,要緊跟時事,從學生生活中關注的熱點入手,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行感悟與思考,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間隙,實現教學的高效性。新課標提倡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宗旨應投放在學生的發展需求基礎上,將教材中傳授的理論知識與觀點寓于現實生活環境之中,讓這一學科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更為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彰顯出新課改以生為本的主導思想。例如學習某一理論性較強的章節時,可在學生通讀教材后模擬課程內容,將抽象的哲學理論生動化,再配以輔助引導,將理論融入實踐,促成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三、實現新課標教學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更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提高教師素質。俗語云:“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教師若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必先正己化人,凡事以德為先,用自身的修養和德行影響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言行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思想品德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塑造學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強化教師自身師德修為,是在學生中樹立良好道德榜樣的基礎。因此,教師自身更應強化專業學習,更新思想品德理念,提高師德師范,用先進的科學理論指導學生求知,用最新的政治思想武裝頭腦,端正政治方向和立場,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才能更好地為提高學生思想品德水平而服務,為時展和社會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

2.改進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提高德育質量。學生的道德行為更多地是表現在課外的,因此,教師應轉換角色讓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從實際生活中為學生指正道德問題,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深化道德認識,加強對道德行為的實踐,摒棄以往“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采用靈活多變教學法來實施思想品德講學。比如,可以將思想品德教育由課內帶到課外,通過情境教學、活動體驗等活動的開展來帶動學生親身參與德育實踐,就此指出為人言行和道德素養,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此外,還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給予道德認識有所偏差的學生更多關懷,通過談心、疏導、暗示、角色互換等方法糾正其錯誤認知,促進其個體健康發展。

篇(3)

1.2民主和諧的師生原則,在實施創新教育的課堂上,老師和師生是平等的關系,教師要理解學生,學生才會尊重教師,如此才能營造出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才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1.3主體性的教學原則,改變傳統教育中教師是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充分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和興趣。

1.4實踐性的發展原則,實踐是創新的源頭,也是檢驗創新的重要標準,要多給學生一些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富有實踐性和探索性的任務,鼓勵他們探索中創新。

2實施創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要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遵循創新教育的基本原則,其次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

2.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的學習思維。在創新情境的環境下,學生會對新奇事物產生求知欲和探知欲的愿望,因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進取精神。初中思想政治的課程設置中,以短小的故事為引導,并配以簡短的插圖,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有限的資源,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與學生之間平等的身份地位,積極耐心的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學生提出不同見解時,一方面要給予肯定,另一方面又要客觀的進行評價,積極的進行引導,使學生可以全面地分析和認識問題。

2.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導學生創新思維

興趣可以產生學習的最大動力,也是引導學習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等多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如根據課程內容的某個知識點,講述充滿趣味的小故事或者耐人尋味的話語等,如此種種,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大膽想象,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主動創新。值得注意的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還不成熟,對某些知識的理解可以會有些偏差或誤解,如果教師不能夠及時的給予指導和幫助,這種錯誤的觀點就很容易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影響其以后的發展。因此,在鼓勵學生自主想象大膽創新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擁有自己的思維,也提高了自己的創新能力。

2.3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思想政治課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洗禮,更是為了讓其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到的東西,達到真正的教學目標。對于初中生而言,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同時,對于以講授思想理論為基礎的思想政治課而言,要想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教學課程要想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教師和學生必須齊心協力。如在講授“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一觀點時,教師可以從對比的觀點入手,通過講解或播放改革開放30年前后的錄影帶,讓學生深刻理解改革開放帶來的改變,同時學生也應積極發表自己的方法,強化這一觀點在心中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篇(4)

二、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與人類生活行為密切相關的學科,植根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學科特征決定了其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同時初中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學生更容易從直觀而形象的事物中來感受感性信息,并為上升為理性認知打下基礎。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了如果只是就理論講解,學生并不容易理解,而要為學生創設形象的情境。現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以為學生創設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教學情境,將抽象而枯燥的理論寓于直觀形象的實際事物與現象之中,化抽象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能突出學科特征,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學生自然就不會再只是機械而枯燥地記憶理論條款,而是能夠從直觀事物中獲取形象感知,經過獨立地思考與思維上升為理性認知,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如在學習《財產留給誰》時,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又是舉例又是講解,看似講得清晰透徹,但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當繼承權發生爭議時需要注重情義、互諒互讓的道德精神,以及在遺產繼承中除了要嚴格遵循法律規定外,還要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道德。為此我們就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真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直觀而動態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強烈的圖文聲像效果來將學生帶入現實生活,這樣更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欲望,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獨立思考與激烈討論,從而總結出遇到遺產問題要本著法律和道德兩方面來處理,這樣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學。

三、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行為內化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集智育、德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其教學的成敗并非單單只是看學生能記住多少行為規范,而是要看學生能否將這些行為準則用于指導行為實踐,能否實現道德準則的內化,讓學生做心中充滿陽光,樂觀生活,快樂學習的身心健康的青年。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將學生所熟悉的各類生產現象與生活實際搬入課堂,讓學生能夠在道德準則與實際行動之間建立直觀聯系,尤其是學生看到熟悉的畫面與場景,更能激起學生的主觀認可與積極思維,從而使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的道德準則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實踐。如在學習關于網絡這一章節時,我們就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向學生播放平時學生上網的相關的資料,并截取電視新聞報導,將學生帶入熟悉的生活世界。這樣的教學更具真實性,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與討論的熱情,此時教師讓學生就此話題來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在真實的實例面前,學生的思維活躍,不僅可以在認識上正確對待網絡,同時還可以將所學與自身的網絡行為結合起來,充分認識網絡的兩面性,這樣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運用網絡,為我們的學習、生活與交往服務。

篇(5)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應當相互尊重。但尊重學生時仍然需要對學生進行管理,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就應當耐心的勸導學生,不能一味地諷刺,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運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允許學生提出質疑,如此便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生本教學的目標。

2.重視學習過程。

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規律,生本教育的規律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在課前做好學習準備,例如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或者通過文字或圖表等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在上課時組織小組討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其他學生提出的觀點進行質疑或者疑問等;最后,總結經驗,突出學生自己的研究成果,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重視合作學習。

生本教育主要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取得一定的收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聽取學生的意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討論,相互交流。

二、生本教學思想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

1.結合學生的興趣展開教學。

目前,信息技術發展非常迅速,電腦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學生也經常與電腦接觸,并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師也可利用這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在講解幻燈片自定義動畫時,教師就可改變教學方式,不直接進行操作,而是為學生展示一個簡易的教學課件,在播放時先出示題目,點擊后再出現答案。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看到過教師使用此種方式來教學,但是并不清楚過程,此時學生就會集中精力聽講,此時教師在告訴學生這是利用了幻燈片中的自定義動畫,讓學生自主操作,并鼓勵學生,此時學生就會主動去探尋知識,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得到培養。

2.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展開教學。

小學生天性好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當尊重學生的天性,創新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解計算機內部結構時,教師就可利用學校已經淘汰的舊電腦進行教學,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使用螺絲刀等專業工具進行拆卸,將硬盤以及內存條等拆卸下來,隨后在一起研究該如何組裝。此時學生便會積極參與其中,在拆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學生認識主機內部的各個部件,使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計算機的結構,隨后在講解各個部件的作用,以此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利用一些簡單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可通過紙牌游戲來教會學生正確地運用鼠標,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學習到相關知識,一舉多得。

3.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在生本教學思想中,最終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只有學會自主學習,才能夠掌握信息技術的思維與處理信息的技術,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例如在講解《注冊自己電子郵箱》一課時,教師在開課時可先讓學生按照書本上的操作步驟來研究,此時學生便能夠積極地參與實踐,教師可在旁邊進行巡回指導,當發現學生有問題時就幫助學生解決難題,還可讓一些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去幫助其他同學,逐漸增強學生的地位,增強學生的榮譽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6)

3.結合項目存在形態,創新工作方法。項目的分散化、小型化、流動化,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由集中、統一、大型的活動形式向小型、靈活、多樣的方式轉變,從單向灌輸向自我教育轉變,從單純說理向結合解決實際問題轉變。提供項目自身的存在以及存在的環境是處于變化中的,人員也處于動態管理中,集中開會、聽報告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方法和形式,既不符合項目實際,也不能滿足工作要求,更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實現以固定式的靜態學習為載體到以變換中的動態活動為載體轉變的創新,結合項目開展的各種生產經營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增強項目創效能力的實踐活動之中。

4.運用項目網絡聯系,創新工作途徑。就是將信息網絡技術應用于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擴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當今社會,作為有效支撐企業存在的施工項目及其成員,網絡影響已經滲透到兩者的方方面面。提供網絡具有開放性和民主性特點,利用這些特點,可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由原來集中統一模式,變為分散多樣化模式;由原來自上而下單向灌輸的被動接受,變為雙向或多向的直接交流;由原來單調的指示、命令、說教,變為平等交流。如利用網絡能夠廣泛收集思想政治信息,開展時事政策宣傳和科學理論灌輸,能夠較好地改變過去那種一方講、一方聽,領導為主體、職工為客體的傳統方式。同時,可以將事關公司發展前途以及項目關心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在網絡上向項目成員公開,使他們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權利得到真正落實,從而有效激發項目成員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篇(7)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教書育人要求很高的重要學科,她肩負著把握輿論導向,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教育使命,向青年學子灌輸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宣傳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排斥異端思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通過學習和實踐,認為在思政課教學中增添“課前新聞播報”環節,可以促使學生不斷養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習慣,樹立胸懷天下、報效國家的理想,同時可以更好地把幾門思政課有機的結合起來,彌補“形勢與政策”開課不足的現象,更有效地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1“課前新聞播報”的簡述

“課前新聞播報”是指在上思政課前的10分鐘左右時間,讓學生輪換上臺播報最近一周的時事新聞,并由教師和同學作適當補充和點評,把新聞播報的成績納入到學生的思政課的成績考核之中。“新聞播報”主要是要求學生把從網絡、新聞媒體、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報道的新聞或自己撰寫的新聞,聯系本節課的內容,制成PPT或稿件,以小組為單位,在講臺上進行口頭新聞播報。給學生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培養學生掌握搜集、處理、學習、討論時事新聞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課前新聞播報”的步驟

如何順利開展“課前新聞播報”呢?準備工作很重要,先定好規則,使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序進行。

第一,制定“課前新聞播報”評價表,讓學生明白“課前新聞播報”的要求和規則。如表1所示。

第二,制定好輪換報道順序。每學期的開學第一節課,向學生說明課前新聞播報的要求、意義及考核辦法,要求全體同學全員參與,而且每人每學期只有一次播報機會。此項工作可交思政課信息員或學習委員負責提前安排好,可以制定一定的原則,兩個人或三個人分成一個小組,然后按組別安排好輪換次序,在班里公布,學生按課程和播報次序組織編寫新聞播報材料,提前做好新聞播報準備。

第三,新聞播報內容的收集整理。包括新聞播報內容的選定,新聞材料內容的改編和新聞稿件的撰寫,播報內容PPT的制作等等。要求同學必須依據新聞內容的重要性、時新性、顯著性、趣味性、關聯性等原則,從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選擇播報內容,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順序,對所發生的事件,詳細情況等基本要素進行整理,編寫新聞提綱、改編新聞內容和撰寫新聞稿。

第四,上臺播報,點評打分。每次上課前,在班級按班級小組輪換表,由準備好的那個小組的學生上臺進行現場新聞播報,播報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同學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播報方式,可以個人或雙人進行播報,可以站著或坐著直接口頭播報;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PPT進行圖片新聞和圖像新聞播報;在學生進行新聞播報中,要求學生仔細聽,認真記,老師也要對新聞播報的內容同學們的現場表現做好詳細的記錄,等學生播報完畢,可以邀請1~2位同學就新聞播報的情況進行進行現場分析,最后由教師進行現場點評,總結優點和分析不足,填寫好評價表,并將按其表現納入平時成績。

3思政課“課前新聞播報”的作用

3.1對教學的作用

(1)有利于貫徹落實高校思政課的課改要求。“課前新聞播報”還符合思政n課程改革的要求。思政課理論性非常強,學生不是很喜歡,必須加強思政課程改革,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思政課開展課前新聞播報,從學生選擇新聞、整理材料、撰寫新聞,到上臺播報,都體現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思政課中要學的知識、原理,只有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聯系起來,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借助每節課的“課前新聞播報”,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思政課中的相關知識點,等于不知不覺幫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鍛煉了學習能力。有的時候,學生所讀的新聞剛好是和本課知識相關,那就成了非常好的新課導入或課堂案例,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錦上添花。

(3)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是國家與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心時事,既是國家、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他們成長與成才的內在需要,開展“課前新聞播報”活動,可促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關心國事、家事、天下事,為將來融入社會擔負起國家建設重任奠定良好的基礎。大學生就是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時刻保持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增強和提高自己對社會的適應性。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榮辱興衰是與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公民聯系在一起的,國家的前途命運與個人的前圖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天下事,是每個公民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每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品質,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人是社會的人,就要知社會事。我們就是要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并加以訓練,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從時事中選擇正確的觀點和認識,以積極的態度認識當今社會,用發展的觀點對待社會的發展變化,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適應將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3.2對學生的作用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正處青春期的大學生,喜歡新事物,有“趨新”的心理需求,而思政課教材雖然不斷有改革和更新,但也不可能經常改革和更新,所選的材料再好再實用,過不了多久也會變成“舊聞”,自然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而富有時代特色、貼近生活實際的“課前新聞播報”則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欠,滿足學生們“趨新”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習興趣。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傳統的教學觀念強調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始終處于主動的、權威的地位,學生則永遠處于被動地位,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課前新聞播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新聞播報內容,撰寫新聞播報稿紙,通過“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課前新聞播報”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新聞播報的準備過程中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和分析論證的過程,就是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訓練過程。有些同學還把搜集到的新聞制成PPT課件,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就必然使他們自身的綜合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3.3對老師的作用

篇(8)

一、世界金融危機的概念及爆發誘因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的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從表面上看,次級債問題是由美國低收入者的房貸所引發的。實質上,本次危機是源于刺激經濟的目標下過度的信貸以及信用風險互換等衍生工具的濫用,使狀況愈演愈烈終致危機惡化。而貫穿始終的問題是:無論是監管者、金融機構和個人都存在著忽視信貸風險管理的通病。金融機構特別是投資銀行,在追求業績的利益驅使下,片面的追求業務規模和業務利潤的快速增長,而忽視風險甚至無視風險。從業人員的道德水準與風險管控水平直線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對金融衍生工具過分信任,認為一切風險可以通過工具創新轉嫁給別人,忽視了衍生工具內在的風險,最終導致金融風險被成倍地放大。

商業銀行作為專門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具有高負債性和高外部性的特點,這就使其不僅追逐收益性,也必須關注安全性和流動性。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商業銀行又擔負著“轉型與發展”的雙重使命,這必然使信貸風險不斷積累。在當前的外部環境下,信貸風險管理已不再是對風險的規避和對沖的博弈術,而是一種保值增值的差別化技能。信用評級機構則在此中扮演了極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為投資銀行提高其產品的信用等級,某種程度上對金融風險的擴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從監管者的角度,由于長期的經濟繁榮和市場繁榮,自由主義的理念在監管者的頭腦中占據上風,放松管制、讓金融更加自由化成為這一階段監管者的核心價值觀。比較而言,美聯儲對銀行的監管是嚴格的。而恰恰次級債以及衍生產品均由美國證監會監管,作為長期監管股權資產的機構,對債權資產的利害關系肯定不如美聯儲,監管錯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

二、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可能面對的信貸風險及存在的問題

1.信用級別管理不嚴及住房貸款比例增大可能導致個人住房貸款者信用風險的集中爆發

由于信用體系的缺乏,我國商業銀行在實際貸款發放過程中,無法得到借款人的信用保證。相對于美國的信用等級而言,我國的借款人甚至達不到次級信用級別。我國商業銀行在審核個人住房貸款申請時,主要是通過申請者從單位開具的收入證明來審查其收入狀況,導致資信較差的借款者可能憑借虛假證明從銀行得到貸款,進入房貸市場。銀行為了擴展業務規模,按揭成數都比較高,近幾年仍然維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隨著國家對房地產業進一步進行法規及商業銀行控制風險的要求,2005—2006年按揭成數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這個數值還是偏高,依然蘊含著很大的風險。

2.抵(質)押物的評估價值相對較高且缺乏更新機制致使商業銀行過度放貸

商業銀行發放的大量貸款中,有部分貸款是抵(質)押貸款,其中有很多抵(質)押物的價值評估是在我國經濟上行時進行的,那時的宏觀經濟背景還比較樂觀,現在經濟處于下行中,銀行的抵(質)押物的價值已大幅縮水。而住房按揭貸款又被我國商業銀行視為優質資產業務而大力發展。行業間的激烈競爭和巨大的利潤空間又促使其不斷降低辦理條件,進而對貸款審查流于形式。許多銀行還通過推出各種優惠業務刺激個人房貸消費,從而搶占市場份額。這種風險意識的缺失使銀行業的風險正在不斷累積。而且,商業銀行對在建工程、未辦理產權證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蹤管理薄弱,沒有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甚至會出現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經完工,還沒有辦理好后續抵押登記手續,使銀行的抵押權“懸空”。

3.信貸投放過于集中在國家宏觀調控的房地產業促使風險加大

根據國際經驗,個人房貸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到5年,而我國房地產行業個人信貸業務是最近4年才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我國銀行業已進入房貸風險初步顯現的時期。基于房地產市場在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它已成為宏觀政策重點調控的行業。2006年以來,住房市場的持續繁榮使借款者低估了潛在風險;同時,貸款機構風險控制意愿下降,使行業風險加大,最終導致從緊的貨幣政策出臺。2007年連續加息導致住房開發成本高,同時也推高了貸款買房者的還貸成本。隨著次級債危機影響下的經濟下行,收入預期下降,還貸壓力增大,個人住房貸款者可能選擇提前還貸或斷貸,出現類似美國次貸市場上借款人無力還款的情形。

三、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措施

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進行信貸風險管理,首先要明確信貸風險管理的目的不僅是保護資金的安全,而且還要提升構成銀行經營模式的有形和無形資產的組合水平。信貸風險管理應遵循保本、穩健的原則,保護銀行資產的安全,保證存量資產質量的穩定,這是銀行生存的基礎。對內生不確定性引致的風險,如銀行由于內部的信息傳導不及時、相關制度不完善而發生的操作失誤、貸款抵(質)押物價值沒有及時更新等,可通過加強控制程序和業務檢查力度來實現。

1.嚴格控制個人住房貸款者的信用級別

商業銀行必須使用內部控制的標準流程從嚴控制個人住房貸款者的信用級別,嚴格檢查每一筆房屋按揭貸款業務,信貸員必須要與貸款申請人見面,而且必須面對面地簽訂貸款合同。對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貸款申請,由信貸工作人員到單位核實收入證明,通過核實貸款者真實身份。

2.增強我國商業銀行自身的流動性

從宏觀層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6次加息、每周發行定向票據,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回收了銀行體系內相當數量的流動性。而在金融危機過程中,保持自身流動性成為銀行渡過難關的重要手段。

3.加強金融創新監管

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到全球的金融危機再次印證了金融創新會給銀行業帶來雙重影響。在國際金融市場和交易日趨復雜化的背景下,必須清醒認識到金融監管的重要性。審視次貸危機的爆發過程發現,即使美國在監管體系完善的市場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監管缺失,尤其是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金融產品的復雜化導致了對其認識上的盲點和監管上的空白。

參考文獻:

[1]葛奇.次貸危機的成因、影響及對金融監管的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8,(11).

[2]宋琳,齊騰.次貸危機的傳導及其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啟示[J].現代商業,2009,(06).

[3]譚燕芝.美國次貸危機與金融監管—兼論我國最優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09,(02).

[4]姚兵,張樂,任益民.從次貸危機看美國的金融監管[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08,(10).

[5]熊維強.從次貸危機看金融衍生品的創新與監管[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8,(06).

[6]廖岷.次貸危機下美國對于金融監管的最新反思[J].中國金融,2008,(07).

[7]李娜.從美國次貸危機反思我國的金融風險監管思路[J].時代金融,2009,(01).

篇(9)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實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命線,而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效果上。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認可度普遍不高,學習效果不盡人意。造成這種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生的心理因素影響最大,尤其是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1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分析

1.1 厭學心理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失去興趣,不愿意接受教學的一種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課程教學感到厭煩,總想逃避,即使人在課堂也無心聽老師的講解,或是在課堂上做其他事情。如問題調查中,有65.1%的學生認為“學習這些課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學生“覺得枯燥”,32.8%的學生“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50.1%的同學“課后學習的時間很少”。

造成大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競爭現實,使90后的大學生養成了急于求成和獨立自我的個性,更關注個人經濟和名譽績效,在意的是專業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滿足,對思想境界、精神食糧、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學改革不得力。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改革的進程較慢,力度還很不夠,如仍存在內容陳舊過于理論化,方法呆板過于形式化,途徑狹窄過于保守化,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仍處于主導地位,對不了學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更難以受到學生的愛戴。

1.2 逆反心理

這是學生不接受教師的觀點和意見,漠視或是公然反對教師的言論和行為的心理表現。主要反映在學生對教學中正確的思想觀點及教師所肯定贊美的事物,不僅不能理智冷靜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執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調查發現,有65.1%的學生不贊同“大學開設這些課程很有必要”,61.3%的學生不覺得“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感到受益匪淺”,48.2%的學生不認為“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很有用處”,66.2%的學生承認“我不逃課、曠課但不一定在聽課”。

造成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固化。因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對現實社會問題的解讀不夠,又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少,缺乏有效的心理體驗。(2)學生主體地位重視不夠。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有些教師沒有把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特點,仍然一廂情愿地堅持灌輸,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致、表達觀點的欲望很難得到滿足,從而滋生對課程教學和教師的對立情緒。(3)社會消極因素的感染。市場經濟改革所引起的負面效應,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特別是社會中少數群體的個別現象,極易使大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對所學的理論產生質疑,對教師學科化教學產生逆反。

1.3 輕視心理

這是學生認為課程學習不重要或自以為能夠把握而不認真對待的一種心理。往往表現為不重視的應付狀況,如敷衍老師布置的作業、應付考試等。在調查中,有70.3%的學生認為課程學習不太重要,不會認真去學;52.8%的學生堅持課程學習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74.6%的學生只關注課程考試的內容。

大學生輕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原因有兩點值得關注:(1)實用主義思想。就業制度的改革與就業市場的競爭,使部分學生陷入了讀書就是為了就業的誤區,用人單位重視什么就準備什么,放松了作為人才最本質的東西——德性的培養,所以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沒用的課程或沒必要開設的課程。(2)學科認識上的誤區。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學生否認思想政治理論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習慣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成是專業課以外的可有可無的說教,認為可以從生活中得以學習和鍛煉,沒必要作為課程設置,甚至有的學生把人生指導課看作是對他們的不信任和對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賴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學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從屬地位,聽從或指望著教師安排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沒有主動鉆研和創造的精神,缺乏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總是期望老師分門別類地講述,有時連總結和問題的答案也希望老師表達出來。調查中,有81.2%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的學習就是認真聽老師講解;75.0%的學生覺得老師課講得好思政課的學習就有意義。

產生大學生依賴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應試教育的后遺癥。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觀念在一部分教師和學生中依然存在,教師以教材內容為主,學生以教師講解為主,評價學生以考試成績為主,以致一些大學生養成了“你講我聽,你說我做,你安排我服從”的學習方式。(2)傳統教育理念的固著。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通常認為教育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主要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應聽從于教師的教導,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這種教育理念在當前的一些教師和大學生的潛意識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學中教師經常將學生置于從屬地位,一些大學生也習慣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學生心理問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影響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學中存在的心理問題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發揮產生極大的影響。

2.1 影響學生對課程教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如果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興趣,就會產生較高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就會顯現。但因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中存在厭學等心理,注意力沒用在教學上,對老師講授的原理、觀點產生不了感悟,學習成了一種形式,只是為了應付教師、應對考試。如果學生對課程教學不感興趣,再豐富的教學內容、再新穎的教學方法也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2 影響學生對課程價值的認同

盡管國家十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各高校也確保了課程體系的實施,但仍有不少大學生不能充分認識到課程學習的意義,把課程學習當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務,不能將其與個人的成長成才聯系起來,以致對課程的學習存在著逆反、輕視等心理問題,根本聽不進去老師苦口婆心的教導,也難以從學習中體會到課程的價值和益處,更不用說提升其素養,教學的實效性自然難以實現。

2.3 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

由于學科的特殊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接受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掌握問題,關鍵是要產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響,除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響外,學生的學習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厭學、輕視、逆反的心理,所以對教學內容缺乏專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會貫通,沒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鳴、產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4 影響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投入

“態度決定一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態度是教學實效性發揮的前提。然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上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其不能深刻認識到課程學習的意義,學習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對知識的掌握也是為了考試,不能從內心深處接受和重視課程的學習,更沒能在行為上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沒有了學生主動學習、刻苦鉆研和努力創新的精神,即使國家發再多的文件、學校再開設多的課堂、教師再怎么努力,教學效果也是不會提高的。

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師生心理問題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

參考文獻

篇(10)

黨的十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是黨在新時期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對職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和“與時俱進”宗旨的創新。

1.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處于一個高速變革的社會階段,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職業競爭日趨激烈,這些對職工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沖擊和壓力。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地幫助和關懷職工,舒緩職工的心理壓力,保持職工的身心健康,都將成為現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課題。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既是一種工作理念的創新,也是一種工作方法的創新。二者都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覺悟為主旨,而不是脫離政治性、意識形態性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一方面,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有利于理清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維模式。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慣于把問題癥結鎖定在或歸結為思想素質、政治覺悟或道德品質問題的思維傾向,因而容易造成錯誤地選擇切入點,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給人帶來某種新的心理傷害,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則有利于分清問題的性質,找準切入點,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實效性。因此,單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從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向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轉變。

2.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人事管理中的應用

2 . 1人文關懷的要求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視野中,人文關懷是指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具體到單位而言,一方面是要著力改善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解決職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盡可能地減少員工的后顧之憂,這是人文關懷的基礎所在。物質利益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是人們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最基本條件,在當今的社會改革中,許多人已不再像從前那樣談到利益就“猶抱琵琶半遮面”了,而是理直氣壯地把物質利益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提出來,所以說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不能忽視對職工物質文化生活的關心,要確保各種合法合理的待遇得到落實,取得職工的信任,為開展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奠定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人與動物不同之處正在于,人是有精神的。因此,人文關懷要從更深層的要求出發,不僅關心人物質層面的需要,更要關心人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不僅創造條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著力于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滿足。要承認人的差異性、特殊性,尊重人的不同需求,使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輔相成。要充分關注職工的情緒和精神,創造人性化的工作環境,為職工提供發揮聰明才智的發展平臺,要對職工的工作狀況、生活質量、思想情緒給予全方位的重視和關注。

2 . 2心理疏導的要求

心理疏導,從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講,是通過語言或其他方式,幫助職工進行心理調適、排除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維護職工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工作同防洪治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根治的良方在于“疏”而不是“堵”,只有平等耐心地與職工溝通、交流,才能真正了解職工的內心困惑和憂慮,因此,正面引導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要搞好心理教育,主要是正面引導,以理服人。我們不能回避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和一些敏感問題,對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敢于面對,并做出科學的、客觀的、有說服力的,符合實際的解釋與說明。針對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思想動員,座談討論,個別談話等方法,講形勢,談未來,述改革,論發展,用共同的信念和理想統一認識,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要善于從理想與現實的結合上,引導干部職工認識心理疏導的必要性,明確心理疏導是做好人事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善于運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來引導干部職工理解人事制度改革,認同人事制度改革,激勵職工參與人事制度。同時,注意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廣大群眾所接受。

上一篇: 電視公益廣告論文 下一篇: 化學化工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一区 | 制服丝袜国产一区二区 | 思思热免费精品在线看看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制服 | 亚洲精品乱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