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對聯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16 23:31: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基督教對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基督教對聯

篇(1)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機的風險時時威脅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在金融風險面前,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金融風險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課題。對此,了解金融風險的表現,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小風險,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金融風險的表現

金融風險大致可分為內部的風險和外部的風險。金融風險在經濟繁榮期不容易表現出來,一旦經濟蕭條,被掩蓋的危機就會顯露出來。我國的金融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營主體的金融風險

當前我國面臨的最大金融風險就是信用風險。銀行作為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領域,如果不能控制住信貸風險,不但自身很難正常運營,而且會阻礙國民經濟的增長。由于監管工作的缺失,我國有大量的影子銀行的存在,這些影子銀行的迅猛發展大大提升了金融體系之間的內部聯系。因為影子銀行涉及多個金融市場,一旦出現風險就會形成蝴蝶效應,引發巨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例如:2013年金融市場的資金利率全面上升,加上光大銀行的同業拆借違約事件,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恐慌,人們驚呼:錢荒來了。這次的錢荒事件敲響了流動性危機的警鐘。

利率和匯率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在銀行的資金運用上,可能會受到利率和期限不匹配的影響,從而造成經濟損失。同時因為國家的的體系管制導致利率的風險是不可控制的。匯率主要體現在與外匯的交易活動中,匯率的變化也會導致經濟受到損失。對于因為匯率變動而導致的風險需要提高防范。

(二)宏觀層面的金融風險

信用體制不健全,導致眾多國有企業不愿償還銀行的錢,企業和居民的風險意識淡薄。根據國際金融的格局,我國在銀行融資時困難重重,既要重視居民的儲蓄分流又要防范擠兌風險。除此之外,我國的企業過分依賴銀行的信貸,同時因為沒有相應的承擔風險的資本,把風險全部轉嫁給銀行,最終面臨金融風險。

二、金融風險和財政聯結的關系

在宏觀調控下,我國的金融和財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分工不同,卻能密切合作。例如: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國家財政通過金融體系來發放國債,最終發放了4萬億來緩和危機。同時,如果沒有財政的支持,金融危機也將進一步擴大,最終演化為經濟危機。

財政和銀行都以資金為載體,一旦一方的資金發生變化,另一方便會受到影響。兩者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出現風險的轉化。當出現財政赤字和稅收等風險時,銀行迫于壓力大量發行貨幣,導致通貨膨脹,引發金融危機。隨著金融產品越來越明顯的具有公共屬性,金融為財政分擔成本的過程中極易由金融風險轉化為財政風險。只有二者共同完成調節的過程才能維持貨幣的穩定。

三、金融風險的防范對策

(一)調整財政政策

國家通過財政投資,興建一些基礎設施,為百姓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加大財政支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財政把支持的對象轉向一些高精尖的產業,引導產業不斷創新,適應市場需求,同時對那些收益小且對環境污染大的企業進行限制,引導投資者合理分配資本,保證國家所扶持的產業穩定發展。

國家財政還可以通過減小稅率的方式,給中小型企業一個提高經營效率的機會。中小型企業缺少資金支持,減少稅率能夠讓企業增加經營資本、擴大規模,使中小型企業在危機中能平穩度過。此外,通過降低關稅,促進了外貿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人民進行消費,擴大內需。

(二)增加市場貨幣供給

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為小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通過認真調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對中小型企業放寬貨幣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對國家重點關注的企業可以特事特辦,特殊對待。

積極引進國外資金,建設引導資金制度鼓勵各個企業積極進行融資,通過融資來獲得企業運營的資金,同時鼓勵企業積極向國家尋求幫助,財政通過發放補貼,增加企業的資金。

通過調整利率,刺激人民的消費,增加市場的貨幣量,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調整利率也能夠讓中小型企業順利貸到款項,能夠讓企業健康良性的發展。當然貨幣政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調整。

(三)加強企業管理增強防御能力

企業要積極培養優秀的管理人才,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使管理者能夠有長遠的目光,具備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此外,企業要合理利用資金,優化資金結構。在選擇投資對象時不僅僅局限在國內,對于國外信譽良好的企業,也可以作為投資伙伴。國家在財政支持時,要兼顧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使之受到平等的待遇,保證金融市場的公平性。最后建立有效的風險防御體系,在投資之前對企業的信譽度和收益情況進行詳盡的調查,對于償還能力差、信譽度低的企業進行排除,確保資金投放后能夠有所收益。

(四)加大對銀行的監管力度

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加大對銀行的業務監管力度能夠降低風險。一方面,在加大管理力度的基礎上進行鼓勵引導,使得銀行同業業務也能得到發展,多層次完善金融市場,使金融市場能夠完成從以銀行為主導到以市場為主導的轉型。另一方面,提高銀行管理制度的透明性,通過標準和透明的信息減小風險。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金融風險的了解和認識,結合金融風險與財政的密切關聯,通過一些防范措施能夠有效減小風險對我國的影響,為今后應對風險也起到了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商瑾.金融風險及防范對策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2]薛緋.基于財務風險防范的戰略預算管理評價與優化研究[D].東華大學,2013

篇(2)

【關鍵詞】:練江,水污染,對策

一、練江的基本情況

1、練江發源地、流經地域基本情況

唯物論的道理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要了解練江水污染的情況首先得了解練江流域的基本情況。練江是潮汕三大河流之一,因江流迂回如白練,故名。練江發源于揭陽普寧五峰山寒媽徑和普寧鐵山下的白坑湖,流經普寧市、和汕頭市的潮陽區、潮南區(潮陽、潮南即原來的潮陽市)于潮陽區海門鎮攔海大閘入海,其干流長72公里,流域面積1353平方公里,流域人口大約350萬人。

2、練江的現狀

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方法論告訴我們: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2012 年3月22日,廣東省環保廳公布的《2011 年廣東省環境質量狀況》中指出,2011 年練江繼續處于重度污染狀態,水質為劣V 類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化學需氧量、總磷和溶解氧。劣V 類就是連農業灌溉都不行,一方面作物長不好,即便長好了也不宜食用。河水已失去最基本的自凈能力,不再適合魚類生存。

實際上練江水質大概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惡化,有一個逐步加重的過程:1997 年監測顯示水質為V 類,1998 年是劣V類,之后就一直是劣V類。

    2000 年一份報告顯示, 練江流域的貴嶼北林,地表水中鉛含量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可飲用水標準的2400倍!有環保組織2011 年報告指出, 在練江流域的谷饒鎮附近十個取樣點的地表水監測結果顯示,谷饒鎮周邊地表水PH 值、重金屬等含量均超標, 部分取樣點超過國家IV 類標準幾十倍。

源起于揭陽普寧市,貫穿汕頭市潮南和潮陽兩區的練江,已成為粵東所有河流中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不客氣的說,練江已經罹患“癌癥”,而要全面治理練江,使練江水恢復正常水質的水平至少需要投入2000多億的資金,這對于財政緊張的當地政府來說,治理好練江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二、練江水污染產生的原因

1、先天不足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告訴我們:要注意把握好“度”的原則,過猶不及。因為當地地質條件的原因, 練江流域的地下水含氟超標, 當地一直屬于水質性缺水地區,同時,人口密集、人多地少。據了解,潮汕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63 畝。資料顯示,練江普寧段干流總長29.8 公里,流域內人口達到175 萬,是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的6 倍,汕頭潮南區、潮陽區練江流域人口超過200 萬。練江污染跟人口密集、人多地少有很大的關系。大自然有很強的自我凈化能力,如果不是排放的污染物超過了它的負荷,河流可以慢慢自我凈化,不致污染如此嚴重。

2、練江沒有潔凈的生態補充水,自凈能力被嚴重破壞

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練江的生態補充水的破壞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練江現在還沒有一個潔凈的生態補充水源, 流進去的多是廢水,練江變成一個死水庫,一個污水的儲集地。事實上,練江的源頭已經缺水。曾是練江主要水源之一的白坑湖,湖面曾有4000 多畝,到建國初期圍湖造地時,湖面仍有2000 多畝,而在上世紀70 年代,白坑湖幾近消失變為農田。而在普寧境內,流域內上三坑、下三坑和湯坑等中型水庫,因供應普寧市區和東部地區群眾用水, 流域內水源最終匯入練江干流的水量非常有限。

3、唯物辨證法的矛盾觀告訴我們: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除了以上原因之外,練江流域的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也是造成污染積重難返的原因之一。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練江流域沒有一座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普寧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直到去年才開始試運行, 普寧市練江流域175 萬人口,每天排出大量的生活污水, 長期是沒有得到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練江。據統計,普寧練江段的生活污水排放量曾約占流域污水排放總量的73%,是練江最主要的污染源,使江水中氨氮等生活有機污染物嚴重超標。

  4、工業污染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告訴我們:認識事物時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對練江的水污染而言,工業污染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上世紀90 年代開始,工業發展失控,才形成對練江的致命性污染。練江兩岸工廠鱗次櫛比,在練江的中游,被稱為“電子垃圾之都”的潮陽區貴嶼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電子拆解行業,而電子拆解行業帶來的污水對練江造成了極大地影響。

事實上,從上游的普寧到下游的潮南、潮陽,幾乎沿岸每個市鎮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如“中國內衣名鎮”潮陽區谷饒鎮,“中國襯衣第一市”普寧等。

    2004 年普寧成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目前全市紡織服裝年產能力為:化纖4 萬噸、針織布100 萬噸、梭織布550 萬米、印染布5 億米、拉鏈達2 億條、聚丙織帶1000 噸、各式服裝達16 億件。在這背后,是印染行業帶來的巨大環境污染。

    有環保組織指出,紡織品的生產過程中,多道工序都會使用大量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這些物質除了重金屬, 還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如壬基酚,辛基酚和全氟辛烷磺酸鹽等,往往最終被釋放到河流或其他水體中,它們通常都是普通的污水處理程序無法完全消除的,會長期存留在水中或污泥里。

三、治理練江水污染的對策

1、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正確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要求我們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這樣才能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練江水污染的治理要齊抓共管,加強監管。

省人大代表蔡曉玲就曾直言, 練江是跨市河流,涉及汕頭、揭陽兩市,多頭管理、多頭執法反而造成權責不清。2011 年,廣東省計劃在普寧與潮南區交界的青洋山設立一個水質監測點,用來檢測練江上游普寧過來的水質。該監測點建設任務下達給汕頭市環保局,汕頭市環保局副局長蔡怒潮為此協調了一年。“省里如果沒將監測點列入規劃,而是由汕頭自己來建,那困難更大,光是監測數據的有效性、權威性,就沒法保證。”生態學里有一個觀點,生態系統只有自然邊界,沒有行政邊界。練江要治理好最終一定要有一個跨區域的行政構架, 而且賦予其足夠的權力。練江治理很多內容都需要跨市統籌。譬如汕頭境內要增加練江的生態補充水比較困難, 那就得靠上游增加補充水。一些治理方案的影響,往往不是區域性而是全流域的。練江跨市,練江的整治應該是兩市進行聯動。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練江水污染的治理也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逐步推進,其中要提高練江兩岸的產業升級,推動重污染業整治,逐步減少對練江的污染。

汕頭市出臺練江流域“十二五”水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對練江流域全面實施流域限批制度,暫停審批新建、擴建制漿、造紙、印染、電鍍、鞣革、線路板、化工、冶煉、發酵釀造、規模化養殖和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或處置等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重污染項目。汕頭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從環境執法角度來說,整個區域不允許增加水污染。”

  3、建設更多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截至目前,只建成潮陽區污水處理廠、潮南兩英污水處理廠、峽山污水處理廠3 座污水處理廠。普寧地區第一個污水處理廠直到2008 年才動工,2011 年投入試運行。##14 座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場則依舊是紙上談兵。汕頭市環保局副局長蔡怒潮說:“潮陽、潮南、普寧至今都還沒有一個符合衛生標準的合格垃圾處理場。”方案實施中,整治資金一直捉襟見肘。汕頭市環保局有關領導透露,練江流經汕頭的潮陽區、潮南區財政狀況都不是很好,完全靠財政投入很難解決問題。

  4、的唯物歷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練江水污染的治理必須緊緊團結和依靠兩岸人民,確實發揮兩岸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加強宣傳與教育,使大家都積極主動參加,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關聯理論; 閱讀理解;認知過程

一、 引言

閱讀理解一直以來都被強調為大學英語教學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然而傳統語言教學模式中,教師片面注重提高閱讀應試技巧,忽視了對學生整個閱讀過程的探討。關聯理論( Relevance Theory) 試圖對交際中信息接受者認知理解過程進行解釋。這一理論的提出使得對閱讀進行認知層面上的探討成為可能,從而有助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閱讀能力的對策。

二、關聯理論對閱讀理解的解釋能力

2.1 關聯理論框架

關聯理論是在80年代由Sperber 和Wilson (1986)從認知的角度出發提出的旨在將Grice 的會話含義理論發展為一個具體的心理模式的頗具影響力的語言學理論。該理論將語言交際看作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ostensive - inferential process) ,同時認為,交際涉及說話人與聽話人對信息的處理,對人類交際的解釋,關鍵在于關聯。人的認知以最大關聯(maximal relevance)為準則,而語言交際則以最佳關聯(optimal relevance)為取向。理解話語時獲得最佳關聯的條件是:a. 話語的語境效果足以引起聽話人(或讀者) 的注意;b. 聽話人(或讀者) 為取得語境效果。

2.2關聯理論對閱讀理解過程的解釋

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看,閱讀理解是一個明示- 推理的動態認知過程,是讀者盡可能進行關聯性最大的邏輯推理,從而理解作者意圖,獲取最大語境效果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從篇章中獲取字面信息,在此基礎上憑借認知語境中的三種信息,即邏輯信息、百科知識和詞匯信息作出語境假設,從而獲取最佳語境效果。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由于語篇作者受到語篇簡潔性的制約和寫作意圖的支配,往往出現“信息空缺”,從而增加了語篇理解者尋找關聯的難度。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尋找關聯的難度又增加了一層。因而,我們認為可將關聯理論應用于英語閱讀理解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提高其語用識別能力。

三、關聯理論在閱讀理解中的應用

3.1 尋找最佳信息關聯,訓練閱讀速度

通過問題導入,學生可以根據問題的提示,初步建立篇章的宏觀結構,有效地交替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信息處理方式進行相關閱讀信息的處理。高效的閱讀者往往根據不同的文本交替使用兩種不同的信息處理方式(Carrel, 1988)。通過閱讀問題,建立宏觀結構,有助于閱讀者對全文的概貌有所了解,然后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有關信息,減少閱讀信息處理量,提高閱讀速度。

3.2 尋找語篇最佳關聯,訓練閱讀的準確率

關聯論告訴我們,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話語理解涉及到兩類信息的結合與運算,即由話語信號建立的新信息和在此之前已被處理的舊信息。從語篇的角度來考慮,只要一個語段所提供的命題與前一語段所提供的語境假設相結合產生語境含意,或使語境假設中的舊信息得到加強,或排除舊信息,那么這兩個語段便是連貫的。

在閱讀教學中,要訓練學生辨別和處理新舊信息的能力,理解明說-暗含的能力和尋找語篇最佳關聯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閱讀語篇、獲取準確信息的能力。例如:

例句:Tom: Betty is not in her office today.

Mary: The light is on.

Question: Dose Marry quite agree with Tom?

從表面上看Mary 的回答似乎與Tom 的話題毫無關聯。要理解例句,首先要找到Tom 話語中的信息(舊信息)與Mary 提供的信息(新信息)的關聯。Tom 的話是明說,而Mary 的話確是暗含。我們可以這樣假設:Mary 知道Betty 一到辦公室,就習慣開燈;燈是開著的,那么,Betty 肯定還在辦公室。貌似毫無關聯的語篇實際上是相關的。Mary 提供的新信息排除了舊信息,從而推斷出問題的答案:Mary 不同意 Tom 的看法。

3.3 運用關聯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認知語境推理能力

從本質上講閱讀理解是一種交際行為,交際自然要看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期待。閱讀過程正是依據意圖和期待進行取舍組合的過程。讀者從文章中尋找最佳關聯性再加以理解,從而達到閱讀目的。讀者腦海中對語篇的重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尋找關聯的過程。讀者一旦找到關聯,就抓住了文章的隱含意義。

在閱讀理解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在理解文章字面意思的同時積極利用原有知識進行認知語境推理的能力,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學生適當講授關聯理論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四、結語

關聯理論引入閱讀理解教學,是用簡便易行、指導意義強的學科實踐提升閱讀理解教學的理論水平。綜上所述, 閱讀課教學要從學生的閱讀目的出發,通過分辨和處理新舊信息,把握閱讀材料中與閱讀目的最相關的信息;通過辨別語篇中的明說和暗含,提高學生解讀語篇的能力和獲取信息的頻率;培養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聯想、推理的能力和利用前文閱讀中形成語境假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

[2]豐國欣. 論英語寫作中的關聯參與[J].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9 (8).

篇(4)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16)05―0027―04

當代全球化的經濟,同時被分解為“金融經濟”(Ю.М.奧西波夫認為,在沒有貨幣金本位制和任何介質標準的情況下金融資本在經濟中的統治地位附屬于總債務,即實體經濟的信貸能力取決于自我的財力狀況。)和“技術經濟”(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電子計算機革命和技術突破是所有產業和整個人類生活技術化的特殊現象)以及二者的結合,經濟全球化正變得越來越依存于貨幣的高科技。電子經濟學是現代生活的產物,包括網絡、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它們通過數字通信、信息與通信技術(ИКТ)來運行并且形成了數字空間、區域空間和全球空間。黑龍江省自然也被包括在其中。

在新經濟和歐亞經濟聯盟(ЕАЭС)與絲綢之路經濟帶(ЭПШП)對接框架下,不僅是俄羅斯與中國,還有更廣泛的跨國合作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一體化合作的最新合作模式,都要求俄羅斯和其他歐亞經濟共同體國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在社會、文化、經濟、貨幣金融、創新基礎設施和政治體制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中國也該如此。在當展新范式和獨創模式――“新常態”基礎上,為實現國際合作和完成相關任務,全世界都在進行充分的準備,中國也制定了超長期發展規劃。國際合作的實施不僅是中國到歐洲的古代絲綢之路概念和實踐活動的復興,而且也是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框架下完成對巨大經濟空間和數字空間的控制任務,以及借助于基礎設施、物流、貨幣金融及其他項目的落實來完成區域生產管理、基礎設施、軟硬環境、貨幣金融機構的改革,其中包括在區域經濟范圍內的數字化、創新化和制度化改革。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框架下統一數字空間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今后俄中、整體上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的經濟安全合作歷程已經開始了。

一、作為新經濟的數字經濟的發展階段及其范圍

在當代經濟最高形式新經濟背景下,什么是數字經濟?它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它代表著什么?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經濟哲學學院院長Ю.М.奧西波夫寫道:“計算機與信息非常發達并普及,不僅改變了信息本身的性質(信息被編號賣到網上),更無限地擴大了它的工作范圍,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征服的不是時間而是空間,確保了高速運算的兼容性,它們還改變了所有的經濟生活:從生產、交易、消費到工藝、研發、通訊,囊括了所有的經濟。”更確切地說,改變了所有的成本和價值。

信息化和技術化導致經濟結構發生變化。這引起新產業和生產、經濟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新模式的出現。它實現了“對空間和時間的真正征服”,使“經濟變得輕盈、靈活、飛速發展”。云計算技術出現了。Ю.М.奧西波夫指出,經濟及其背后所有價值的獲得都歸功于覆蓋全球的電子信息網絡的出現(是獨特的集體的電腦)……經濟突然從自由中間商集團變為強制性“情報網”,還從競爭一協調大中心區分出結構和可操縱的層次。網絡突然成為網絡“蒼蠅”,或者網絡“蜘蛛”,包括在更大甚至巨大的“蜘蛛網群”中。這個社會階層的出現是網絡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所致。

新經濟經過自身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技術革命世界上成立了數字重新調整中心,數字自動化中心,虛擬環境設計中心,創建了快速還原系統。數字經濟最鮮明的例子是歐洲阿姆斯特丹橋梁的施工借助于3D技術和機器人的幫助。技術革命被定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有別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就是所謂的“數字化”。在2016年達沃斯論壇上,施瓦布教授已經論證了區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依據:一是世界經濟發生變化的速度;二是其影響的范圍;三是后果的系統性。數字革命創造了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digital economy)這一術語是其創造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1995年提出的。其實質在于技術融合,以及消除物理、數字、生物系統之間的界限。這個概念與信息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相關,是基于納米電子學的第六代技術規范,后來還出現基于量子技術的第七代技術規范。И.М.圖什卡諾夫認為,數字技術不是終點,量子技術將出現來解決主要的“源泉”問題。數學儀器已經為采用疊加原理和產生真正隨機性的量子計算機的制造做好實際準備。

數字經濟已成為電子信息革命和數字化的產物。經濟的數字化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存在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根據И.М.圖什卡諾夫的建設性意見,數字化只是一個工具,它有助于解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國家任務(科學發展、教育、重新重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政府調控和經濟規劃等等),并實現一系列過渡性目標。數字化的宗旨是成為國家工業、農業等行業發展、預算支出透明、經濟商反饋等的平臺。對于個人而言,數字化應用的便捷性在于,在經濟活動中規避中介機構直接獲取資源,項目實現集約化(采購、施工)。

在經濟生活中,電子信息革命對經濟轉型的顯著影響已有四十余年,導致在生產關系和制度層面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變革。在數字經濟中,當增加一些算法時,經濟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變得復雜化。生產或經濟關系變革的特點反映出,在生產、分配、交易和消費(使用)過程中,信息相較于其他商業和經濟活動顯得更重要,并會對其產生影響。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電子信息革命導致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變化,全球機構間的因特網(網絡互聯)正式聯網,嚴格規定了電信網絡的布局和信息的傳播。一般來說,第一代和第二代信息化和計算機化的進程是衛星通信。技術經濟使從世界上任何沒有有線通訊設施的地方傳輸信息成為可能,形成了云計算基礎架構。事實是信息通信技術的開放和發展使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都發生了這樣或那樣的變化。目前,已經有近40%的世界人口在使用互聯網,而中國這一數據為60%。每天互聯網上都會出現新用戶。甚至在占全世界20%的貧困家庭中每十個人中就有七個人有手機。

伴隨著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的出現,當代經濟日益虛擬化。事實上,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理財學以及技術經濟不是極限,電子信息革命及其產物――電子和數字經濟改變了全球市場經濟領域組織和機構之間的經濟關系(最終試圖在機器與機器的關系中改變人與機器的關系)。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全球的經濟部門,如金融、貿易以及工程、農業、建筑、交通、通訊、醫療、教育等都被卷入電子數字經濟之中。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調查,2010年互聯網經濟達到2.3萬億美元。牛津經濟報告顯示,2013年數字經濟的規模走低,為204億美元。

在現代技術的第六代技術規范形式上,信息作為生產的主要因素,借助于以下方法和因素給出了經濟量化增長的極大可能性:

第一,網上商務平臺、電子商務發展、網上商品交易、金融(股票和外匯)市場的無限無界性;

第二,為了獲得市場競爭的成功,企業規模縮小,橫向管理系統得到開發并出現了虛擬企業(公司)和機構,也被稱為“智能企業”;

第三,重復使用同一物質、勞動等資源,在數字經濟和數字生態系統的專業區域集群和企業云基礎框架下提供各種服務;

第四,互聯網覆蓋范圍限制經營活動的規模;

第五,對于數字經濟來說,客戶端轉變為某種“神”,即數字化拜物教信徒;

第六,數字化產品的經濟效益全面提高,包括通過降低生產成本;

第七,最重要的是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數字谷”(在垂直整合系統內大學的基礎上)。

但應同時考慮到數字經濟的范圍。這首先是在亞里士多德理財學和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它的基礎和應用方面被開發,也就是В.Ю.卡塔索諾夫所說的“貨幣文明”。Т.Н.尤吉娜認為依據亞里士多德經濟學原理其并非是對社會有用的和諧(處于靈魂與自然的和諧之中)的道德經濟。

第一,數字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忽視了倫理和精神道德原則。從這個角度無法評估機器人制造項目。

第二,眾所周知,由于無法控制流通和涉嫌洗錢的極大可能性,俄羅斯禁止虛擬貨幣(比特幣)。

第三,產生和加寬數字鴻溝問題。信息壟斷權是獲取知識租金和高額利潤的要素。

第四,經濟關系變得越來越失去個性,增加了經濟犯罪的可能性。

因此,數字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科學研究,只能運用跨學科研究法,特別是經濟哲學、經濟理論和政治經濟學以及應用數學的相互交叉。經濟數字化――是區域和全球數字空間形成的客觀過程。

二、歐亞經濟聯盟和俄數字空間的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經濟數字化的新問題

2016年3月17日,歐亞經濟委員會將提案籌備工作制度化,在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信息化及信息通訊技術理事會委員(部長)К.米納相領導下建立歐亞經濟聯盟數字空間。

2016年3月25日,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信息化及信息通訊技術理事會成員工作會議在莫斯科舉行。К.米納相和俄羅斯通信與大眾傳媒部部長Н.尼基福羅夫討論了歐亞經濟聯盟(EAOC)數字空間的建立問題。

上述兩位部長評價了一體化進程中的數字現代化進程,數字化市場、數字化平臺和歐亞經濟聯盟框架下的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制度法規。此外,他們還討論了歐亞經濟聯盟一體化信息系統的持續運行問題、建立可靠的跨國空間問題,以及一些經濟部門的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的標準化問題。

K.米納相強調:“我們必須在選定的公共自動化進程中加快發起協同動作,在試點項目框架內解決技術和監管問題。這將創造出新的一體化效應,歐亞經濟聯盟的數字空間將迎來新的發展前景。”

俄方強調本國的企業界和科研中心參與對歐亞經濟聯盟數字空間建立提案的進一步審查研究的必要性。

在俄聯邦經濟中,新技術旨在推進生產多樣化、重新重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世界銀行的專家指出新經濟獲得成功。所以,А.霍瓦特給俄聯邦的新經濟如下評價:“俄羅斯第一大搜索引擎(Яндекс)、卡斯佩爾斯基在線出租車服務(Т.Н.尤吉娜補充:如優步打車軟件等)只是國內信息技術發展的幾個例子。此外,俄羅斯是手機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重要的是政府層面的工作:‘創新技術被運用到公共服務中,公開的數據系統得到發展,創建了電子政務系統。”’A.霍瓦特指出:“利用信息技術,產權登記期限縮短為10天”,這個成功的例子使俄羅斯在“做生意”(Do-ing Business)指標排名中被評定為第八位。

三、在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背景下以及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統一的數字空間建立與發展的制度進程

2015年5月18日在上海合作組織工商論壇上,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框架下討論了“上海合作組織與歐亞經濟聯盟的新現實、新機遇、意向性合作和財務機制”,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信息化及信息通訊技術理事會部長K.米納相定位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方式,以及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數字化和對接問題。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俄羅斯遠東發展部、俄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政府、俄羅斯工商會和巴基斯坦工商會以及俄羅斯商會派代表參加了此次上海合作組織工商論壇。

K.米納相強調,上海合作組織不僅地理上相連,更是在歐亞經濟聯盟框架下周邊國家建立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組織。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同時都是兩個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國,而白俄羅斯和亞美尼亞則在尋求加強與上海合作組織的聯系。K.米納相指出:“歐亞經濟聯盟和上海合作組織合作前景廣闊。更何況成為兩個組織的成員國將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伙伴討論商業經營規程,聯盟平臺還會考慮到歐亞經濟聯盟條約框架內的責任義務。因此,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將成為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談判的參與者。而且這與聯盟的許多目標是相吻合的:修建更有效的基礎設施、發展交通運輸業、投資合作、貿易和服務便利化、簡化海關程序、協調技術監管規程等。”

篇(5)

澳大利亞――吸煙損害您的肺葉,吸煙導致肺癌和心臟病,吸煙是慢性自殺。

阿曼――政府告誡,吸煙是引起癌癥、皮膚病、心臟病和動脈炎的主要原因。

這些警句,直言不諱地宣傳吸煙對健康的危害,比起一些妙趣橫生的戒煙詩、文、聯,藝術感染力就差一些。

臺灣的防高血壓協會和社會祥和基金會,制作了一批戒煙宣傳卡片,上面印著模仿宋代陸游的《釵頭鳳》的詞體寫了一首《戒煙歌》,清新明快:

“本國煙,外國煙,成癮苦海都無邊。前人唱,后人和,飯后一支,神仙生活,錯!錯!錯!

煙如舊,人苦透,咳嗽氣喘罪受夠。喜樂少,愁苦多,一朝上癮,終身枷鎖,莫!莫!莫!”

一番勸戒,語重心長。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組織過一次題為《寫給成年人看的童話》的征文,獲得第一名的是《一支燃著的煙》,全文僅34個字:“一支冒著的裊裊青煙的香煙,指著自己說:‘我是最好的直觀教具,說明抽煙會縮短生命。’”用擬人手法寫作,宣傳戒煙,生動、深刻。

在戒煙宣傳中,還出現不少頗為有趣的對聯。有一疊字聯宣傳吸煙耗費金錢,有損健康,很是生動:

“根根柱柱抽抽扔扔手手人民幣,

絲絲縷縷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

我國已故著名畫家齊白石年輕時煙癮很大,常隨身帶有煙筒和煙盒。他作詩時,總要先抽幾口煙。后來,他決心戒煙,當眾將煙盒拋到水中,并吟一聯:

“煙從水中去;詩從腹中來。”

有一對夫婦,丈夫嗜煙成癖,終日煙不離嘴,妻子對著吐煙圈的丈夫戲出一聯:

“張口閉眼,噴云吐霧,誰家男人像你這燒火先生?”

篇(6)

做為一我培訓師,我認為一個好的培訓首先是課程內容要好,讓人可以學到真東西。其次是講師可以把課程講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他在領導農民反抗壓迫,抗日打老蔣的時候將自己的一些作戰思想編成對聯,例如大家熟知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戰人。通俗易懂,簡單好記,適應當時很多農民戰士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這很簡單的兩句話就高度概括了作戰的主方針。

有一個經典的培訓故事是這樣的,a和b是朋友,有一天a對b說:我恨這個公司,我不想在這個公司干了,b說:對,但是你現在離開不是時候,你現在離開,公司損失不大,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勤奮工作,掌握公司的技術和客戶資源,到那時再離開,給公司來個措手不及!a覺得b說的有道理,在接下來的半年里,a努力工作,不再有任何抱怨,甚至認為額外的工作和加班都是自己學習的好機會,半年后他掌握了技術還有一定的客戶量。這時b對a說:你現在可以離開公司了,a回答;我不打算離開了,我現在已經是總經理助理了,而且董市長找我談過話,認為我這半年的表現非常出色,如果我繼續這樣勤奮,幾年后甚至會考慮給我公司的股份!

這個小故事流傳很廣,很多職業人士都看過,大家得到的體會也是見仁見智。作為一個培訓師,講師,我的感觸是這些:為什么這個b講話的份量這么重,幾句話就讓a不但暫時打消了離開公司的念頭,甚至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如此的努力工作。我認為我們培訓師應該向這個b同志學習。現在很多hr頭痛培訓沒有效果,或者是有效果只是暫時的,大家興奮幾天就過去了,原來是什么樣還是什么樣!很多培訓給企業的只是一瓶可樂,當時聽了很刺激,會興奮上一段時間,勁兒過了就不行了。這樣的培訓多了會引致刺激疲軟,興奮疲勞。我又想到為什么宗教的力量這么大?我自己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信徒,我信仰上帝,我每天晚上會做禱告,檢查我今天一天的行為。我在時間允許的時候會去教堂做禮拜。會傳福音。我們去教堂做禮拜的時候會非常遵守秩序。沒有人強迫我們這么做,世界上有20億信徒,而且基督教存在了多年,經久不衰!為什么!因為我們相信上帝的話是真理,我們從內心深處接受,而且我們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愿意去做上帝讓我們去做的事情!小故事里的a也是一樣的,b的幾句簡時的話可以說走進了a的內心深處,使他發自內心的接受和信奉,所以不用別人監督,不用別人考核,a真正做到了自動自發!結果就是a工作努力了,同時a的努力工作給公司帶來了效益,公司也開始重用a,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我認為一個好的培訓師要做到這一點才是一個稱職的培訓師。不是你的講課多么激情就是好的培訓師,不是你的講課多少流利就是好的培訓師,不是你的語言多么花俏,你的ppt多么精彩就是好的培訓師,不是你曾經做過多少次培訓就是好的培訓師,而是你的課程是不是真正的走進的了學員的內心深處,得到他們的認可。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課程內容的價值。課程內容價值高,是真知良言。我不喜歡有些培訓師動不動就滿嘴的英語,專業術語,沒講之前先說自己這個頭銜那個頭銜,去過這,到過那,和什么大人物認識,還沒聽你課呢先讓你給震住了。我認為越是這樣越說明你的知識掌握的不深入。有的培訓內容本來應該通俗化,反而弄得很復雜,真正的大師是能夠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只有那些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蕩的人才會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甚至把復雜的東西更復雜化!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厲害!

篇(7)

做為一我培訓師,我認為一個好的培訓首先是課程內容要好,讓人可以學到真東西。其次是講師可以把課程講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他在領導農民反抗壓迫,抗日打老蔣的時候將自己的一些作戰思想編成對聯,例如大家熟知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戰人。通俗易懂,簡單好記,適應當時很多農民戰士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這很簡單的兩句話就高度概括了作戰的主方針。

有一個經典的培訓故事是這樣的,a和b是朋友,有一天a對b說:我恨這個公司,我不想在這個公司干了,b說:對,但是你現在離開不是時候,你現在離開,公司損失不大,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勤奮工作,掌握公司的技術和客戶資源,到那時再離開,給公司來個措手不及!a覺得b說的有道理,在接下來的半年里,a努力工作,不再有任何抱怨,甚至認為額外的工作和加班都是自己學習的好機會,半年后他掌握了技術還有一定的客戶量。這時b對a說:你現在可以離開公司了,a回答;我不打算離開了,我現在已經是總經理助理了,而且董市長找我談過話,認為我這半年的表現非常出色,如果我繼續這樣勤奮,幾年后甚至會考慮給我公司的股份!

這個小故事流傳很廣,很多職業人士都看過,大家得到的體會也是見仁見智。作為一個培訓師,講師,我的感觸是這些:為什么這個b講話的份量這么重,幾句話就讓a不但暫時打消了離開公司的念頭,甚至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如此的努力工作。我認為我們培訓師應該向這個b同志學習。現在很多hr頭痛培訓沒有效果,或者是有效果只是暫時的,大家興奮幾天就過去了,原來是什么樣還是什么樣!很多培訓給企業的只是一瓶可樂,當時聽了很刺激,會興奮上一段時間,勁兒過了就不行了。這樣的培訓多了會引致刺激疲軟,興奮疲勞。我又想到為什么宗教的力量這么大?我自己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信徒,我信仰上帝,我每天晚上會做禱告,檢查我今天一天的行為。我在時間允許的時候會去教堂做禮拜。會傳福音。我們去教堂做禮拜的時候會非常遵守秩序。沒有人強迫我們這么做,世界上有20億信徒,而且基督教存在了多年,經久不衰!為什么!因為我們相信上帝的話是真理,我們從內心深處接受,而且我們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愿意去做上帝讓我們去做的事情!小故事里的a也是一樣的,b的幾句簡時的話可以說走進了a的內心深處,使他發自內心的接受和信奉,所以不用別人監督,不用別人考核,a真正做到了自動自發!結果就是a工作努力了,同時a的努力工作給公司帶來了效益,公司也開始重用a,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我認為一個好的培訓師要做到這一點才是一個稱職的培訓師。不是你的講課多么激情就是好的培訓師,不是你的講課多少流利就是好的培訓師,不是你的語言多么花俏,你的ppt多么精彩就是好的培訓師,不是你曾經做過多少次培訓就是好的培訓師,而是你的課程是不是真正的走進的了學員的內心深處,得到他們的認可。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課程內容的價值。課程內容價值高,是真知良言。我不喜歡有些培訓師動不動就滿嘴的英語,專業術語,沒講之前先說自己這個頭銜那個頭銜,去過這,到過那,和什么大人物認識,還沒聽你課呢先讓你給震住了。我認為越是這樣越說明你的知識掌握的不深入。有的培訓內容本來應該通俗化,反而弄得很復雜,真正的大師是能夠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只有那些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逛蕩的人才會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甚至把復雜的東西更復雜化!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厲害!

篇(8)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3-060-1

2009年,上海中學生首次參加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推出的PISA測試(注:PISA即國際閱讀素養測試),獲得全球第一的佳績,引起了大家對PISA測試的濃厚興趣。PISA2009測試卷從兩個維度構建了閱讀素養分量表,一是根據文本三方面的認知方式,構建了“訪問和檢索”、“整合和解釋”、“反思和評價”三個分量表;二是根據文本形式,構建了連續文本和非連續文本兩個分量表。

從文本形式分量表看,上海學生在連續文本分量表上平均為564分,比第二名韓國高26分;在非連續文本分量表上,上海學生平均得分為539分,比韓國低3分。上海非連續文本分量表與連續文本分量表成績差異高達25分,是參與國家和地區中差異最大的。

PISA2009測試卷調查了學生在課堂或回家作業中的閱讀活動,結果表明,上海傳統文學課閱讀內容偏多,而運用非連續性文本材料偏少。

從以上的資料中,我們發現“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這個新名詞漸漸走進了我們的語文教學視野,引起了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

一、基于新課程理念,重視“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閱讀為了學習,學習為了人的發展,非連續文本閱讀在社會生活中會經常遇到,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有人說,今天的時代是讀圖、讀表時代,顯然“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順應時展,學生實際需要的一件大事。

二、立足兒童發展觀,實踐“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西方的教育重視兒童的知識應用和實踐能力,而我國的教育則更重視知識的積累。“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則更多的是生活化,實踐性,更多地與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相聯系,它更多指向學生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閱讀技能。如,到電影院憑票入場,對號入座,會閱讀廣告牌、時刻表,對一個低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就是一種“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技能的實踐應用。學會閱讀并記錄清單、對照地圖找到目的地、會閱讀簡單的說明書、能根據目錄索引查閱要找的資料等是中高年級小學生應該掌握的“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技能。

三、加強家校聯系,提高“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意識

“非連續性文本”散落在日常的生活中,作為教師和家長要樹立孩子進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意識。如,家長帶著孩子乘車,在車站,就可以引導孩子學會閱讀站牌和時刻表。旅游時,引導孩子自己學會看交通圖、地圖。到超市購物,之前列個清單購物,學會合理地有計劃地理性消費。這樣利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既培養了孩子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把閱讀和真實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同時又培養了孩子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拓寬文本內容,適量增加“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目前,現行的語文教材主要是連續性文本一統天下,而非連續性文本則難覓蹤影。語文教師在閱讀文本的內容選擇上,要有意識地增加“非連續性文本”。在教學、作業中積極補充非連續閱讀文本,增加學生這方面的閱讀活動與能力訓練。一份說明書,一張小廣告,一張宣傳畫,一張入場券,一份地圖,一張清單,一張座次表等可以作為閱讀的文本。除了數據、表格等材料外,可以引進包含圖示、地圖、表、曲線圖等的文章,增加學生閱讀非連續文本的興趣。同時在作業中,適當增加非連續文本練習,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五、運用借鑒和創新,指導“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方法

對于學生來說,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就能很快地掌握信息。對學生進行“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指導,可以借鑒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方法進行。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和連續性文本閱讀有許多相似之處。閱讀首先要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上,初讀時掃清文字障礙,理解重點詞語,為進一步閱讀做好準備。其次,與連續性文本不同,非連續性文本要根據類型特點,把重點放在“實踐和運用”上,為孩子在實踐中學會運用做好準備。最后,要結合生活實際適當地設計一些選擇、判斷、問答題來強化這種技能。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運用,養成閱讀物品說明書的習慣,形成閱讀說明書的基本技能。

另外,在“非連續文本”中,統計圖表是人們常見的文本形式,閱讀好圖表必須注意的事項為:(1)標題。標題是對整個圖表內容的概括,反映圖表的主題。在認真閱讀內容后,就要將標題所反映出來的圖表信息進行整合、具化,分出類型,讓人一目了然。(2)分類、圖例。統計圖表首先要確定統計的類別,閱讀中,首先要看縱軸“年份”、橫軸“總人數”,再看圖例,這樣我們就能得出圖表所反映的主要內容。(3)讀數據。統計圖表以數據反映問題,閱讀中,要進行縱向、橫向比較,從中得出結論。(4)解析。要重視審讀配合圖表而出現的解釋分析的文字內容,它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把握圖表所要傳達的重要信息。

篇(9)

中西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各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各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形成第過程。節日是具有特殊社會文化意義而需要紀念的日子,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該民族的每個民族節日, 都具體地反映這個民族文化最真實的一面,反映該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中西傳統節日習俗差異直接體現中西文化差異。

一、中西文化差異在傳統的民族節日中的體現

1、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節日,如新年、國際勞動節等,各自還擁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等。西方國家有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狂歡節、萬圣節、圣誕節、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等。

2、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起源不同。中國古代在生產力和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十分重視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因而有:“春雨貴如油”、“清明忙種麥, 谷雨種大田”。勤勞的中國人民在終年勞作的過程中掌握了自然時序的復雜規律, 總結出四季和二十四個節氣, 形成了以節氣為主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再有,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西方國家由于長久受基督教的影響,傳統節日與宗教有關,例如,情人節是紀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難者,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圣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西方文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慶形式不同。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講究合家團圓,帶有等級制、封閉式、家族式的封建社會特征例如中國的除夕夜,。全家要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只是家人團聚,不會邀請外人。而西方的節日,經常會邀請朋友共慶節日,表現出互動性、眾人參與性、狂歡性,崇尚個性張揚,感恩節、圣誕節、情人節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禮儀不同。中國的節日宴席,家族長輩或貴客一般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團團圍坐在飯桌旁,有等級區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勸菜、夾菜和勸酒,有一種濃濃親情的氣氛。而西方人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優先”的習慣,用餐時講究坐姿端正,吃飯優雅,吃飯發出聲音被視為粗魯了。

5、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觀念不同。吃喝是中國節日的永恒主題,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長壽為目的,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認為通過飲食可以實現。西方的節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關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節日習俗以玩樂為主題,主要是因為西方人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樂為目的,并通過宗教和娛樂活動來實現。

6、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飲食不同。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將吃看作頭等大事。節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區別于其他節日。如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餃子、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營養,西方節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雞、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傳統節日中顏色的象征意義在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更大。紅色, 是中國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慶和吉祥之意。喜慶日子要掛大紅燈籠、貼紅對聯、紅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紅色, 是“火”與“血”的同義, 象征殘暴與殺戮。白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常有悲涼之意,常用于喪葬禮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著純潔、高雅、無邪, 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間的顏色象征意義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的產物, 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

8、中西文化差異體現在節日的目的不同。絕大部分中國人在傳統節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動、燒香拜佛是中國節日重視的傳統祭祀節日內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順順利,長命百歲。西方節日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是敬神,感謝上帝的恩惠,虔誠地祈求上帝繼續賜福于人類。

中西傳統節日及其習俗有明顯的差異。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主要源于歲時節氣,燒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為主要內容,追求健康長壽,紅色為節日的最愛。西方的節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關事件,信奉上帝,以玩樂為主,注重于情感友誼,追求健康快樂,通過宗教活動和娛樂形式來實現。不同民族傳統節慶的形式,是由該民族的文化體系的生存形態和生活方式決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參透

傳統民族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發揮著傳承文化的積極作用。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但較為封閉蘊含有太多的倫理色彩。西方傳統節日的節日氛圍上很好,節日娛樂性強,但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論兩者之間有多大的差異,中西文化傳遞的都是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見面說:“Good morning! ”,祝愿時說:“Good Luck!”。西方的新年,人們說得最多的是“Happy New Year !”,中國的春節,人們相互祝福“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中國有七夕節,西方有情人節,中國有中元節,西方有萬圣節,中國有敬老節重陽節,而西方有父親節、母親節。中國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國有農歷新年,西方有圣誕節。中西之間有著不同之處也有天然相同之處,兩種節日文化互相滲透、彼此影響。隨著中西文化、經濟交流日趨頻繁,西方節日越來越受到中國年輕一代的歡迎,特別是圣誕節、情人節,而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等同樣得到世人的青睞。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對中西交流的意義

在經濟、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頻繁。中西文化差異成為了中西傳統節日跨文化交匯與移植的最大障礙。通過了解中西傳統民族節日折射出的文化差異,在國際交流中克服文化差異,避免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達到更有效的融合。當今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國正在崛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開始走出國門,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國人也開始了解西方節日文化的迷人之處。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要堅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習,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為我們展開中西文化對話,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發展,為積極參與人類現代文化共構,為人類平等、自由與和平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於奇.世界各國節日比較[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

[2] 李露露.中國節[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 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沖突”[ J ].綏化師專學報,2003,( 1 ).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篇(10)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6-0162-02

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高度全球化,國際間科技、商業、貿易、管理、教育、環境等都面臨著跨文化交際,如何在文化交織的社會中克服文化沖突和心理障礙,促進相互間的理解,進行高效率的交流和溝通,成為當今研究的熱門話題。而外語教學必須服從這一需要,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通常是指一個群體共有的信念、習慣、生活模式、行為規范等。由于信仰、經濟、歷史等各種原因,世界各國與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而交際是一種符號活動,是一個動態多變的編碼和譯碼的心理過程,是交際者有意或無意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符號傳遞信息的過程。顧名思義,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

當具有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進行交際時,雙方可能會由于對文化環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識,或雙方在這兩方面存在差異,出現溝通、理解及表達方面的問題,甚至引起文化沖突、誤解等,最終導致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甚至失敗。例如,在英語課堂中,即使學生們之間講的英語錯誤百出,由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彼此之間也能夠聽懂,理解其意義;而當對方是外國人時,常常因為文化背景不同,有時很簡單的句子也不了解其內涵。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使學生能夠運用在課堂中所學的語言和文化知識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的進行交流。這一根本目的決定了英語教學不只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能力,即正確理解和表達的能力。美國語言學家Wolfson 說:“在與外國人接觸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則的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也就是說,“文化失誤”比語言失誤更嚴重。可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中與語言能力的培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二、英語課堂中的跨文化教育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教師除了傳授語言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正確運用語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的能力,使學生盡量避免交際中的語言失誤和文化失誤。

(一)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不同區域人們的信念,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文化沒有好壞之分,沒有級別之分,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要教育學生理解、尊重、包容別人,也就是說,跨文化交際中最重要的是我們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去交際。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交際,但是語言障礙并非最關鍵的障礙,很多不同文化的人,不同語言的人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可同一語言同一文化的人交際中同樣不可避免會遇到困難。文化的多樣性不一定會引起沖突,相反有時會成為交際中積極的影響因素。正是因為有了文化的多樣性,跨文化交際才成為一種必要,人們才能在交際中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克服民族優越感,避免以本民族的價值觀或文化視野去衡量和判斷其他民族、群體文化的優劣,以至于拒絕接受和學習新的文化,同時也要避免將西方文化凌駕于本國文化之上,導致在交流中對西方文化的仰慕和對本土文化的貶低。在跨文化交際教育中,要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才能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二)克服文化定勢

文化定勢又叫文化定型或文化偏見,或文化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際中,定勢是指人們對另一民族或國家的成員會產生簡單化的、固有的程序化的看法,忽視了這個文化群體中的個性差異。例如很多人籠統地說中國人含蓄,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德國人刻板,法國人浪漫等,這些評價使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忽略個體成員在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以偏概全,同時也容易導致交際雙方對彼此可能的相同之處視而不見,跨文化交際歸根結底是人際間的交流。

文化定勢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認知方式,無論在教師還是學生身上在所難免,因為文化塑造了他們,他們會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來理解目標語的文化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應該認識到文化定勢的影響,理解學生行為信念的文化支撐,通過對比和比較來引導學生重新認識目標語文化,充分意識到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圖式來理解自己的生活與社會,同時培養學生的積極的交際態度,教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教師應該避免“西方人如何如何”這種籠統的說法,表達方式要盡量嚴謹,最好通過一些案例進行分析,強調語言語境和交際情景的影響。

(三)培養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文化的差異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形形的障礙,只有讓學生認識到差異,理解差異,才能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從詞匯、語法方面分析不同文化的人們在思維和表達形式上的差異,也要注重交際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們信仰,價值觀、生活習俗等對語言和文化發展的影響。下面舉兩個例子:

1.詞匯中的文化差異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語言中的詞匯與文化息息相關,生活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對同一個語音或文字符號、同一句話、同一個非語言行為等的理解和聯想是不同的。比方說,landlord 一詞可翻譯為“地主”,有的學生們馬上會想到“周扒皮”那種剝削貧苦人的兇狠形象,而在英文里則可能是一個友善的女主人。再如,“龍”(dragon)在東方是吉祥,神圣,威武的象征,而在西方則是貶義詞,是邪惡的象征。在英美的很多詞典中,對dragon的定義是:一種想象中的特別兇殘的動物,像只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和利爪,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嘴能噴火。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跨文化交際教育時,可以通過這些具有明顯文化差異的詞匯或表達法的比較來幫助學生了解語言中所含有的文化意義,逐漸增強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中的文化差異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文化傳承的歷史進程中,基督教文化全方位的滲透著西方人的文化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原則。基督教很重視人們之間相互的距離和獨立,因此在英語中,親屬之間的稱謂非常簡單,甚至對長輩也直接稱呼名字;而在中國,幾千年來儒家文化的影響使中國人格外重視家庭倫理,因此中國人的親屬之間的稱謂非常復雜,而且能夠清楚地表現出親疏關系。例如,在英語中,‘cousin’可以表示平輩中除了親兄弟姐妹的一切親屬,而在漢語中,這個詞就包含了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八種親屬,甚至表兄弟表姐妹還要分姑表,姨表和舅表。由此可見,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分別衍生出了不同的人際觀念和價值觀念,也在某一種程度上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另外,中國文化中有三五之道,五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哲學思想,《易系辭》中說:“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認為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因為耶穌基督死在星期五,13也是不吉利的數字,因為出賣耶穌的猶大是最后的晚餐的第13位客人,而兩者的結合被視為超級不幸的一天,因此,不管哪個月的13號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由于學生對于西方宗教的陌生感,造成的文化差異往往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適當的發掘和講解這一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層原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兩種文化的不同。

(四)加強中國文化的傳播

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我們常常會在比較中更好地了解本國文化,如果本國文化了解的較深,同樣能幫助我們提高學習和分析外國文化的敏銳能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們的先人在五千年的歷史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對于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少學生了解不多不深,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學習英語不但是為了學習外國的文化與技術,在目前日益開放和強大的中國,交際越來越國際化多元化,向世界人民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乃是當今英語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而在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跨文化交際是重要的途徑和手段之一。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適時導入中國文化,尤其選擇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部分,如中國人的倫理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等,如很多外國人對于我們的《論語》,,《道德經》等很感興趣,可是我們自己很多人談及這些文化經典都說不出一二。另外,中國傳統節日的介紹以及相關的詞匯(如春節―對聯,門神,年畫,鞭炮,餃子等)要讓學生了解并能恰當地用英文表達出來,有的學生如果連端午節都不知道哪一天,那就很難能夠用英文來介紹了。另外,一些中國特有的文化,例如gongfu(功夫),hutong(胡同),family planning policy(計劃生育) ,one-child policy, culture revolution等,教師要在教學中適當地向學生進行介紹和補充,讓學生了解如何恰當地解釋這些外國人可能會感興趣的話題。

總之,中國文化的傳播要滲透到外語教學中并應該引起重視,使學生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又能夠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進而用英語宣傳中國和中國文化,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

三、結束語

學習一種語言,交際是目的,語言是交際的方式 ,文化是交際背景。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教育已成為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在課堂中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滲透和比較。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文化教學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技巧的培養。如果在英語教學中只重視文化教學而忽視了語言教學,是得不償失的。因此要正確處理語言、文化和交際的關系,教學中做到三者統籌兼顧,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交際的主要工具,是成功的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和基本條件。語言、文化、交際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教師本身要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研究,在教材、教法上主動地進行探索與改革,實現英語學習的跨文化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Wolf son,N,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M].Philadelphia:NewburyHouse Pub.1989.

上一篇: 納米醫學論文 下一篇: 企業標準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91 | 亚洲乱码尤物193yw | 在线观看免费AⅤ网站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 在线aⅴ亚洲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免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