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0 20:31: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學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以簡單問題切入,層層遞進
中職生較差的學科基礎是不爭的事實,有的學生甚至連小學、初一的知識都沒掌握好,若按現中職的教學要求,不少學生是想學也學不懂。而一些教師在教學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單調、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的問題,仍處在“填鴨式”的被動局面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教師首先要從課堂導入上下工夫,消除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焦慮和恐懼感。以簡單問題為切入口,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使學生處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同時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接著層層遞進,最終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在濃濃的興趣之中解決問題,才能快樂學習。例如,在計數原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重溫了一次兒時的快樂生活:給布娃娃搭配服裝。讓班上特長繪畫的一個學生在黑板上畫了幾件短袖、長衫、長褲、短褲和裙子,然后問學生用這些服裝給洋娃娃搭配穿衣,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再用課本中的新知識解決這一問題,自然就與講授的內容聯系在了一起;在充要條件教學中,以“光頭是和尚,和尚是光頭”為例,展開對充分必要關系的討論和理解;在幾何內容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動手簡易制作,用簡單的實物來想象幾何圖形,再由幾何圖形來想實物形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通過讓學生用同樣長的鐵絲分別彎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和圓,然后引導大家觀察、比較、判斷。這樣的動手活動,學生興趣很濃,既培養了學生對實物與圖形的認識能力,又觸及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條件下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問題,學生動手活動的內容也可以為講授新知識作準備和鋪墊。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融洽了師生關系,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長期堅持,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二、點撥記憶,提高數學能力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當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們的“成功”只不過是解決了一些很不復雜的問題,學生也會像完成了一個重大的研究一樣,感到高興,繼而對學習產生親切之感,此時必然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向著下一個目標邁進。中職生畢業后可以參加職業高考繼續升學,對這部分渴望繼續深造的學生來說,文化課仍處在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上。要迎戰高考,就要有成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針對中職生基礎不好的現狀,運用記憶來彌補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許多概念、公式、定理、典型例題的解題思路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達到理解。然而記憶的東西太多,難免就會乏味。只有通過教師的創意,學生的創新,師生的共同參與、合作、交流,找到一些記憶的竅門,才能讓記憶變得輕松起來。例如,在指數函數教學中,為了記憶根式與指數冪互化的一個公式:a-mn=1amn姨,我編了一個順口溜:看指數,分母開方,負號取倒數。在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的教學中,我教學生利用指數函數的圖像記憶對數函數圖像:把指數函數圖像畫在一張紙的右下角,把紙角折起,紙的背面就會印出一個圖像,給它互換坐標軸,就得到對數函數的圖像。在銳角三角函數教學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記憶起來很不方便,有的學生就很聰明,他這樣總結: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全部開平方,正余弦分母填二,正切分母填三;在記憶向量的垂直與平行的判定公式時,學生也總結了一句話:平行減異(音同“以”)垂直,相反,全沒了。學生的進步,讓我欣慰,更讓我感動。
(二)音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音樂學習的主體,其本身的學習欲望是比較強烈的,但是在音樂學習的基本素質上,還有不少的欠缺,如:先天條件、技巧掌握進程、注意力的集中能力等等,這些基本素質的欠缺,導致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導致學習成績不佳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這就是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從學生的基本情況和音樂學習的現狀出發,對這些個性化的問題用教學藝術的手段進行處理。
(三)音樂教學的方式因為音樂本身固有的藝術性更多的表現為隨機性和創造性,所以在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學的很多具體教學方法是無法被統一規范的,例如在教學活動中的視譜、唱詞、指導語以及它們之間的組合方式。由于教師對教學模式主導思想、目標的理解不同,加之教師本身的條件、學生個體的條件各異,教學模式是很難對教師語言、示范等作出嚴格規定和要求的,但是教學藝術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這一點可以從我國過往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看出,在過去我國音樂教學質量較高的時期,必定有一批優秀的音樂教師活躍在課堂和演出舞臺上,他們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就是因為其自身獨特的對音樂藝術的理解,滲透到了音樂教學活動中去,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學到了可以做一個好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也感受到了可以做一個好藝術家的音樂藝術。當然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對音樂教學藝術的重視,并不是對音樂教學模式的否定,因為音樂教學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活動,能夠適應傳統教學活動的音樂教學模式,只是在模式教學活動中,不能忽略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將教學模式和教學藝術結合起來運用,才能更好的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前提是教師必須是這方面的楷模。正所謂為人師表,如果老師行為不端,怎么可能教育好學生。平時,老師就要注意自己的舉止、談吐,在學生面前樹立榜樣,加強自己各方面的素質。面對學生要和藹可親,不要過分地指責學生,要和他們像朋友一樣的相處,讓學生感覺到親切感。只要教師受到了學生的喜愛,那么教師的話語才具有權威性,這樣才可以更好地開展德育教育的工作。
1.2確定班級奮斗目標
若想讓一個團體更有凝聚力,就必須制定出一個為之奮斗的目標才行。有了目標,大家的勁往一處使,這樣的團體才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而在目標的制定上,教師不應該行使決定權,而應該把這個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經過討論確定奮斗目標。通常情況下,學生會對新融入的集體特別有熱情,所以教師應該趁熱打鐵,召集學生探討未來的目標,盡情地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讓他們把想說的全都表達出來,最后運用集體的智慧進行歸納總結,篩選出最終的奮斗目標。
1.3日常的考核要加強
處于叛逆期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還不是很強,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所誘惑。為了能夠讓學生成長在一個良好的環境里,教師可以采用道德評判規則。例如:如果某名學生為班集體作出貢獻,那么可以累積10分;得到同學的肯定,也可以得到10分等等。一個月總結一次,看誰的得分多,誰就是“道德模范”。長此以往,很容易激發學生的道德觀念。
1.4利用大型活動深化集體主義教育意義
教師如果想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利用學校舉辦的活動是非常好的機會。一些中職學校會經常組織學生開展運動會、體育比賽等等。如果教師能借此比賽,鍛煉他們團隊協作的能力,教導他們若想取得勝利就必須需要整體而非個人能力,這樣一來,學生的戰斗力會增強,而且還會從實踐中進一步理解了團隊的重要性。
2利用家庭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2.1抓好家長工作
目前,家長和學校方面溝通不夠,由于家長并不能經常到學校,所以很難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反之也一樣,教師也無法知道家長平時如何教育學生。因此,在家長和教師面前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是非常有必要的。學校可以利用節假日,組織家長舉辦見面會,充分地向學生家長灌輸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家長也可以聊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經驗。只要雙方在理念上達成一致,雙管齊下,就可以更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2.2調動家長的積極性
讓學生家長主動地投入到對學生德育教育的行動中來才是最關鍵的,畢竟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讓家長時常走進校園去參加一些活動,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長對學校、學生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后,就會引起重視,這樣更有利于家長對子女的道德教育工作。當然,也可以教師進行家訪,通過家訪,讓家長了解學校的道德教育理念、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在有的放矢的情況下,家長才能夠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其實只要做到學校、家長、教師三位一體的教育形式,就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控能力。
3教師的自身素質要提高
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就是教師的自身形象要良好,無論是穿戴還是談吐都要在學生面前有一個良好的表現。教師在各方面做到位了,自己的一言一行才會對學生產生權威性。基于此,學校也要定期地對教師開展培訓工作,加強教師的道德水準。只有教師的水準上去了,才會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工作。
該書按語段板示、人物板示、圖形板示等12種式樣,對中學階段的300余篇課文的板示分別作了精心設計,可謂精練規范,匠心獨運,精巧妥帖,圖文并茂。
首先,該書的板示設計具有易見的示范性和實用性。
無論是其中“語段板示”和“詳細板示”的條分縷析,還是“人物板示”和“結構板示”的因果照應,都依綱據本,抓住重點,絲毫沒有既定框架,強牽就范之嫌。作為我市近年來首次編輯出版的板書專集,該書無疑將對中學語文教師,尤其是工作在基層學校的語文教師的教學起到切實的示范作用,從而幫助他們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其次,該書的板示設計又具有鮮明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尤其是其中的“圖形板示”“圖表板示”以及“簡明板示”和“單元板示”,簡明而爽利,得體又不失之優美,關鍵點突出而不遺漏,疑難處醒目而不搪塞,既便于學生領會教材、掌握要點,同時又無形中陶冶了學生情操,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毫無追求形式、削足適履之弊。
傳統的體育課前熱身運動,主要是通過做操和跑步的形式,相對而言比較乏味,難以提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熱身過程中通常也會敷衍了事。而讓學生進行一些小游戲,則可以迅速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快的進入上課狀態。如體育老師先讓全班同學圍成一個圈,然后讓學生進行1到5的循環報數,凡是報數為1的學生指定為馬,報數為2的學生指定為羊,以此類推,讓每名學生都有相應的動物稱號。指定完畢后,體育老師讓學生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勻速行走,然后老師可以向任意一名學生提問“前方有陷阱,要派誰去看一看”,該名同學可以回答出除自身以外的其它四種動物名稱,如“馬”,那么此時稱號為“馬”的學生要迅速出列追趕前方的“馬”,跑一圈后迅速歸位,若有同學追趕成功,則被追趕上的同學淘汰,若沒有同學追趕成功,則該稱號的學生全部淘汰。通過游戲的方式,能夠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讓學生提升抓捕技巧、奔跑速度和反應能力。
(二)教學游戲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老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課程,制定出相應的游戲。體育老師在游戲前一定要將游戲規則講解清楚,并在游戲過程中起到裁判的作用。1、足球游戲教學。在傳統的足球游戲教學中,體育老師通常是讓學生在原地進行顛球訓練或短距離帶球訓練。有時候體育老師也會讓學生進行踢球比賽,但學生普遍缺乏規則意識和踢球能力,到最后比賽則會出現一片混亂。由于足球場地過大,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全部場地,則會非常吃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只選中在一個球門附近進行游戲。而足球教學除了規則之外,主要是教學生如何搶球、運球和射門,體育游戲也要結合這些特征才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踢球能力。讓五六名學生在距離球門20米的地方圍成一個圈,并安排六個人站在20米的距離中,這些人按1.5米的距離隔開,并且離球門和圈要有一定的距離。游戲開始時,讓圍成圈的學生互相傳球,圈里面則會有一到兩名學生進行搶球,搶到球的學生要迅速帶球跑出圈(此時圍成圈的同學不可以阻攔),然后帶球過桿(站著的六名同學充當桿的作用,也可以進行輕微阻撓),最后進行射門。學生們可以根據游戲時間的長短來決出勝負。2、鉛球游戲教學。鉛球教學主要是鍛煉學生擲球的能力,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體育老師則會指定一個距離,讓學生進行投擲,這樣的方式枯燥乏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由于鉛球較重,練習起來較為吃力,而且枯燥的鍛煉方式會讓學生過早失去興趣,因此采用游戲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提升鍛煉興趣,并讓擲球能力得到提升。讓全班同學分成兩到三個組,站在統一的起擲線邊進行投擲,然后體育老師按照男生和女生的能力指定相應的投擲目標,游戲開始后,第一名學生進行投擲,當鉛球超過老師指定的目標時,第一名學生要迅速跑過去將鉛球撿回來,交給第二名學生,以此類推,最終完成速度最快的隊伍獲勝。而若在投擲過程中,鉛球沒有超過老師指定的目標,則該名學生需要再次投擲,如有三次未超過才可以將鉛球傳給下一名同學。通過游戲的方式,投擲鉛球不再枯燥無聊,而是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投擲能力。
二、組織、優化課堂
我上學時有個音樂老師,歌唱的很好聽,但是她上課的時候課堂紀律總是亂哄哄的,很多學生不好好唱歌,亂唱,導致我們也聽不清老師的聲音,最后我們也很難學好音樂。備課是在思維中上一節課,而課堂則是思維上課的具現化。很多備課中預想不到的情況會在課堂中發生,很多預備的環節也許在課堂上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更多時候需要老師豐富的經驗及隨機應變來化解課堂危機。上好課需要具備一定的基本功,包括教學語言、板書、組織課堂等。語言是有力量的,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能起到不一樣的效果,因此我們要求老師的語言要準確、簡潔、生動,具有啟發性,針對性,要能夠與學生發生情感上的交互。板書是一節課知識的直觀體現,板書一定是精心設計的,設計板書時要有目的性,準確、簡潔,并且有條理,能夠起到示范的作用。課堂組織是上課的基礎,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有效的進行教學活動,才能上好一節課。如果老師沒有組織好學生,不學的學生會干擾課堂,而要學的學生也沒法投入課堂,這樣的課堂是致命的。優化課堂就是要讓老師在課堂上調控好,組織好,安排好,為學生創造學習的環境。
2自主表演,張揚個性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經常遇到一些膽小、愛面子、自卑感強的孩子,他們不敢在課堂上唱歌,更不敢表演,別人唱他們聽,別人演他們看。教師要多關注這樣的孩子,給他們一個微笑,送上一個贊美的眼神,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自主表演。用角色化的歌聲與表演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自主表演是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歌曲內容形象地再現給大家。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小學生的心理,了解小學生的心態,不斷激發小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在自主表演中理解歌曲內容,培養學生表演能力,張揚學生個性。如教學《小烏鴉愛媽媽》時,教師動情地說:“烏鴉媽媽受傷了,小烏鴉特別著急,希望媽媽盡快地好起來。它會怎樣照顧媽媽呢?它對媽媽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注意用表演的形式體現孩子愛媽媽的深厚情懷。”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表演。孩子用柔和的聲音、關切的眼神問媽媽還疼不疼了,給“媽媽”端水、喂藥,輕輕地拉好被角。孩子們的表演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學生的表情是興奮的,忘記了疲勞,彰顯了表演魅力。自主表演時,學生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積極努力,共同完成了表演任務,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踐行了感恩教育。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空間和相應的條件,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良好發展。
二、小學中年級英語教學藝術淺析
1.利用課堂實景進行教學。
比起單純的知識講解,課堂實景教學對學生而言顯然更容易理解,也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獲得更加真切的學習體驗,教師也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小學英語教學中對名詞的學習至關重要,而名詞類的單詞又數量繁多,為了讓學生更快、更準確地識記這些單詞,教師可以事先從網上搜索一些相關圖片,再將這些圖片做成單詞卡。在學習之前,教師向學生展示帶有圖片的單詞卡,在圖片下方注明該圖片所代表的單詞。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根據圖片對單詞進行強化記憶。可以遮擋住單詞中的一個重要字母,讓學生回憶應該如何填寫;或者遮擋住整個單詞條,讓學生根據圖片回憶單詞。最后還要讓學生對所學單詞進行回顧,并且測試學生的掌握情況。這種圖文并茂的教學法不僅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學習當中,還能對鞏固學習成果起到良好的幫助作用。
2.綜合運用各種趣味教學法。
興趣是學習的根本動力,它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小學中年級學生對事好奇、玩心較重,為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為他們創造一個適當寬松的學習環境,此時,各種趣味教學法便派上了用場。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通過開火車、找朋友、打電話等比較簡單的游戲,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并樂在其中,通過寓教于樂來達到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英語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采用“歌謠教學法”來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對于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英語歌謠要難易適中,既輕快活潑、充滿童趣,又詞匯豐富、容易掌握。在趣味教學法的選擇上要注意,不論使用怎樣的教學方式,都要符合這一年齡段孩童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變動規律,努力找到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作為切入點,制定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方案;同時要不斷優化教育內容,設立明確的教材目標,要切記“玩”是手段,達到教學實效才是最終目的。
3.創造語言環境,營造英語學習氛圍。
對于外語學習來講,唯“厚積”才能“薄發”。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熏陶,既不會產生語言交際的欲望,也不會真正達到掌握一門語言的效果。因此,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而言,僅僅依靠課上的外語學習是完全不夠的,還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運用,使之真正成為一門交流的工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創造出語言實踐的機會。可以從小處入手,保證師生之間每天的正常問候。“Goodmorn-ing”、“Howareyou”這些簡單的問候語是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第一步。同時,學習還要定期舉辦校園英語角,為學生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讓他們充分享受到運用外語交流的喜悅。另外,還可以開展一年一度的“英語文化周”,面向全校師生展開各種豐富多彩的英語實踐活動,這類活動能夠為學生搭建良好的鍛煉平臺,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在這種語言環境下得到歷練的學生,往往擁有出色的語言敏感度和綜合實踐能力,也能夠真正實現學以致用,而這正是一位語言工作者希望達到的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居于思想品德課程三維目標之首。教學實踐中,教師越來越注重評價一節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情況。其實,情感體驗本就是思品學科的特性。但縱觀傳統印象中的思品課程,似乎一直與枯燥乏味聯系在一起。思品課闡述的道理學生大多明白,卻難以內化于心,更不必說真正外化于行了。究其根本,教學過程中情感教學藝術的缺失是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教學呼喚以人為本的情感教育,情感上認同才能真正實現有效互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而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它就像是一架橋梁,連接著學生的知與行,有利于促使教學達到情理交融、知行統一的理想境界。本文從三個方面的意識培養探究情感教學藝術的新天地。
一、創境意識,從教材與生活資源探情感之源
再豐富的情感教育仍應立足于課程與教材,不能天馬行空。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從教材中探尋情感之源,培養創境意識,即努力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形成激發學生情感認同的場,這是激發學生情感的原動力。思品課程有機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教材雖然不如語文教材那樣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但不乏豐富的情感元素。如教材中上述四大板塊處處彰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關懷之情;在心理教育中,蘊含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等正能量;即使是在初三略顯深奧的國情教育中,也不乏對祖國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這樣的情感元素。教師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元素,培養創設情境的意識,在課堂上寓“理”于“情”,創設有“理”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生認知。翻開蘇人版教材,你會發現教材中有許多名人名言、寓言故事、社會新聞、漫畫圖片、美文小品,等等,這些都是轉化“理”創設“境”引發“情”的好抓手。特別在課堂,恰當采用多媒體技術呈現這些素材,輔以有效設問,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之投入學習,投入互動。挖掘教材資源的同時,不應忘記思想品德課程本身正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生活這本教材中更有取之不盡的資源,教師注重關心學生生活,關注社會生活,將鮮活的生活與教材的有機結合起來引入課堂,這樣的情境更能打動人。比如,教師在今年講授“磨礪堅強意志”一課時,選用9月3日勝利紀念日閱兵式的視頻素材,將士們英姿颯爽,步伐整齊,學生雖然可能在紀念日當天已經看過現場直播,但是重溫視頻時仍然能不由自主地被激發出敬佩之情,隨后教師再出示將士們刻苦訓練的圖片,如長期訓練鞋底被磨穿、用鋒利的針尖輔助訓練等圖片,這樣的情境創設來自最新熱點,來自學生關注的生活,借助多媒體成功地將“堅強意志”詮釋到位,也一定是觸及學生內心深處的。這個課例中,教師捕捉到的正是情感之源,在教材與生活中探尋到了情感教學藝術的一個觸發點,成功創設情境達到教學目的。
二、生成意識,從師生與生生互動中覓情感真諦
課堂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課堂,再豐富的情感教育也是發生在人的互動中。師生或生生之間有對話互動,有情感與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學藝術應注重生成,讓情感順其自然地產生、發展、內化。老師自身的品格能感染學生,自身的素養能影響學生,適時選擇或富有激情的演說或娓娓道來的講述能撥動學生心弦;同學或主動踴躍的發言或不經意的插嘴都有可能引發思維碰撞,教師的課堂生成意識就必不可少,及時捕捉,能覓得情感教育最真之處。比如,在“勤奮學習、善于學習”一課中,有教師創設情境“為小明同學寫一封信”,通過材料中小明學習生活中的若干表現引發學生思考學習的重要性。一名同學積極舉手,回答時一開口就讓人感受到了語文功底的深厚,他全程充滿感情地朗讀了他的回信。盡管從本學科而言,他作答的要點似乎并沒有針對題目回答完整,但是那種真誠與投入打動了所有人。聰明的老師沒有立即糾正他的答案,而是不失時機肯定了學生的認真,表揚了他作為班級一員的責任擔當,表達了對班級孩子們三年以來不斷成長的喜悅。隨后提議班級中公認的“學霸”介紹學習心得,給同為初三的其他同學分享,最后才回歸正題啟發原先的思考中有無遺漏之處。這樣的課堂插曲值得點贊,試想如果只是粗魯地打斷學生的發言,急于引導學生走向自己所要的答案,比起這種生成效果就一定會差很多,刻意限制課堂的演變也許一時間解決了知識點的習得,但并沒有真情動人。我很欣賞這樣的處理,我想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是真實的,這樣的師生情感是真摯的,這樣的氛圍怎能不激發學生“勤奮學習”?注重順其自然地生成,巧妙地將其中有價值的最可貴的演繹出來,是教師教學智慧的展現;不刻意限制學生的思維,及時捕捉生成的火花,其實更是重視人的資源價值的體現。意識到人在教學中的不可或缺,是教師教學使命所然,更是以人為本的情感教學藝術的真諦。
三、拓展意識,從明理與課后踐行中顯情感之魂
課堂中得到的認識要得到檢驗與確認,能力要得到鞏固與提高,情感要得到延續與外化,都離不開明理踐行。在明理與實踐中才能更好地推動情感的進一步內化。因此,教師要具備拓展意識,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時,不局限于課堂與課本,這是成功地將情感教學落到實處的表現。跳出課本,可以恰當地進行知識拓展。比如教授“保持樂觀心態”,不妨拓展到心理學“情緒ABC”理論,讓學生認識到情緒的產生并不因為事件本身,而是個人對事件的看法引發了情緒變化,這樣的拓展使得學生的認識更科學,更有深度,增強了學科的趣味性,更易被接受。走出課堂,情感的升華就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可以通過走訪、調查、討論、交流等形式參與社會實踐,從切切實實的見聞和體驗中感悟課堂中收獲的道理,更好地外化于行。比如,在學校舉行的“暖愛列車捐衣活動”中,通過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號召他們把多余的衣物和文具捐給山區孩子,在實際行動中體會“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樂,使學生真正懂得關愛他人的道理,增強社會責任感。比如,在“學習新天地”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自主探究“低碳生活”這一主題,感受三種學習方式的實際運用,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如,“學會行使監督權”中,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創設了情境“對無證流動攤販問題的監管”,探究了行使監督權的方法、意義,但課堂并沒有終止在下課鈴響,而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會針對生活中存在的某一問題,如道路擁堵、周邊環境、公共設施人為破壞等,向有關部門寫一封建議書,小小的活動讓課堂的所思所得在行動中得以延伸。總之,“萬水千山總是情”,思品課堂可以也應該是一門充滿情感的詩意課堂,思品教師不妨從自身開始改變,告別枯燥乏味的面目,試著讓自己的創境意識、生成意識、拓展意識發揮作用,恰到好處地演繹情感教學藝術,讓思品課堂也流淌豐富的情感之泉。
參考文獻:
[1]高帆,李秀華.名師營造課堂氛圍的經典細節[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創設精彩的生活情境就是數學教師根據教學需要,依據教材內容創設以形象為主題,富有感彩的具體情境,吸引學生主動探究數學問題,進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運用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在實踐中學會贊賞、分享、互助,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在生活中學數學。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拿出面值不同的錢幣讓學生認識,讓學生準確掌握各種錢幣之間的換算關系。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帶領學生去“寶貝商店”購物。學生一聽說購物,頓時興趣濃厚。教師在教室里設地攤,掛牌營業,學生自主購物,討價還價,在一付一找中學會了購物,小小的課堂成了自選商場。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購物活動中認識了商品的價格,學會理財。
1.2.演示情境,讓學生更自信
生活中處處用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深入挖掘數學素材,創設演示情境,讓學生更自信。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到數學真奇妙,從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如果你想買單價是25元的兒童童話,你會怎么付款啊?請聽要求:你必須一次把錢付清又不用收銀員找錢,該怎么付款,你有好辦法嗎?”大家在小組里用用學具紙錢演示后,討論得出最佳答案,小組代表發言。有的小組選擇2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25,也有的小組直接選一個20和一個5元。學生想出了各種辦法,發展了智力。把數學問題與低年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知道學數學是有用途的,能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2.營造互動氛圍,彰顯數學魅力
2.1.游戲情境,讓課堂魅力無限
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方式,是獲得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是低年級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方式。低年級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游戲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減少疲勞,在玩中學數學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是人對有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積極探索,并產生向往的心情。教師運用“互動工具”軟件進行數學游戲教學,給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創設了最佳情境,課堂不斷,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在教學《搭配衣服》時,教師用軟件出游戲規則:“狐貍小姐今天要去參加動物演唱會大賽,她想把自己打扮得最漂亮,衣柜里的實在是衣服太多了,怎樣搭配穿才能最漂亮呢?大家來幫狐貍小姐的忙吧。”教師介紹課件,講解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用2種不同顏色搭配的方法。學生很快掌握了要領。教師出示:“狐貍小姐又拿出黃、黑2件上衣,紅、藍、綠3條褲子,能有幾種穿法?你們幫狐貍小姐迅速搭配一下吧,你認為哪種穿法最漂亮?”游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著問題的逐漸深入,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在游戲中學生得出了“先穿衣服再搭配褲子”或“先穿褲子再搭配衣服”的結論。游戲是低年級小學生的最愛,盧梭認為,兒童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戲中學習,學習不脫離生活,不脫離游戲。這樣的數學學習才有趣、更易懂。注重游戲過程,關注低年級小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引導低年級小學生在玩玩、做做中體驗獲得數學知識的成功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