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學習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13 11:33: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區學習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區學習計劃

篇(1)

(一)概況

是的主城區,面積18.1平方公里,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51個社區。2007年底,全區常住人口32萬人,流動人員近8萬,其中60歲以上人口6.884萬人,占全區總人口21%。

(二)社區衛生資源現狀

1、到2011年12月底為止,全區共建成36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家,社區衛生服務站30家。在已建成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中,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辦,實行一體化管理的29家,社會力量舉辦的1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原有區域布局已不盡合理。隨著我區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及區域規劃的調整、人口的外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原有布局已顯得不盡合理。老城區過于集中,沿江地帶站點設置不足,因標準要求不一致,需對部份站點進行改擴建。

二、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服務居民、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為出發點,以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實施“衛生強區”戰略,構建與“和諧新上城”相適應的衛生服務體系,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切實加大政府投入,確保社區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要符合總體規劃要求,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

3、堅持實行區域衛生規劃,立足于現有社區衛生資源調整配置,輔以改擴建和新建,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4、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進一步完善“六位一體”功能。社區衛生服務與社區發展相適應,保證社區衛生服務持續健康發展。

(一)總體目標

建立布局更加合理、群眾更加方便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使社區居民切實享受到安全、便捷的社區衛生服務,實現“戶戶擁有社區責任醫生、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

(二)具體工作任務

1、到2010年底,新建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完成望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改擴建和基本完成不達標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改建任務,全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做到用房面積達標、人員落實到位、科室布局合理、診療設備齊全、服務功能完善,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

2、按照市衛生局的統一步驟,在全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探索建立新型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

3、按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本標準(試行)》要求和《規范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建設標準》的規定,新建的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站用房建筑面積不低于150平方米,對現有不達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用房,應嚴格按照省規范化建設標準,由各街道根據區社區衛生服務的建設規劃提出具體改造計劃,力爭到2012年底前基本實現全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標準化。

篇(2)

一、利用實驗多角度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直接興趣

教師要根據化學學科具有化學實驗這個特性,盡可能多的創設教學情景,通過大量化學實驗的演示、參與、操作,從而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導“想”,由“想”得“知”,大大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因此教師在具體操作中,可通過增加演示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家庭自制小實驗等多種方式來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化學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興趣。如化學中講解碘的性質時,可穿插一個小故事:曾在獄中用米湯給魯迅先生寫過密信,你們知道魯迅先生是如何觀看的嗎?隨即教師出示一張預先用米湯寫過字的白紙,讓學生觀察晾干的白紙,看不出任何字跡。當最后老師用毛筆蘸取碘酒,輕輕的涂到白紙上,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幾個藍色大字呈現出來,使學生興奮不己。

二、利用化學史、化學家故事,創設教學情景,進行學習化學的目的性教育

在化學教學中,許多內容涉及到化學史及化學家的故事,這些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培養興趣。例:在有關“化學材料”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展示我國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具有了高超的生產工藝,從而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為自覺學習化學知識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如在“金屬與金屬礦物”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大量數據、圖表告訴學生,由于我國解放前化學工業水平的落后,連鐵釘、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賴進口,從而激勵學生要學好化學知識,將來報效祖國。此外,教師還可經常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化學家們的成功事跡,讓這些科學巨匠們身上所具有的種種寶貴品質去深深感染學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起學生探求化學世界奧秘的興趣和愿望。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師可介紹著名化學家居里夫人,講述她不怕危險不畏艱辛數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終碩果累累,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還可以講述她身居國外卻念念不忘祖國的愛國之情。此外,教師還可以舉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我國化學家侯德榜等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與激勵。

總之,通過化學史、化學家故事創設教學情景,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學科的重要性,使學生把學好化學與遠大理想聯系起來,與祖國的需要聯系起來,從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間接興趣。

三、聯系自然、社會和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許多內容都與我們周圍世界緊密相連。通過化學與自然、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來創設問題情景,可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引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使學生感到化學離生活很近,學化學很有用。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介紹世界上一些環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爾毒氣滲漏事件、2000年歐洲蒂薩河化學污染事件等,并可組織學生觀看一些關于環境污染的影像和圖片資料,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千變萬化的現象如“溶洞奇景”、“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等。還可介紹學生身邊的水質污染、煤氣泄漏等化學現象。同時還可以跟學生介紹一些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小常識,如“冰箱除臭”、“熱水瓶除垢”、“鐵制品防銹”等。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并利用已學知識展開有針對性的討論,從而既提升了興趣,又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在講礦物燃料和水資源時,可組織學生辯論“常用的幾種燃料中,哪一種最理想”、“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凈化水質”等。同時教師還可有意識的聯系實際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學習主題,如“調查當地燃料的來源和使用情況,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議”、“調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在生活中的應用”、“調查當地的水資源污染情況,提出一些治理意見”等。通過這些調查活動,學生的興趣會變的更持久更內化。

四、利用直觀教具和現代電化教學媒體創設情景

利用直觀的教具及影、像、聲、動畫綜合呈現的現代電教媒體來創設情景,可突破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積極有效地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間接經驗,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能以積極活躍的態度參與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如我們講到水電解產生氫氣與氧氣時,可將該過程制成Flash課件。用一大球表示一個氧原子,用一小球表示一個氫原子,用一大球和二小球構成的V形表示一個水分子,用二個小球并肩構成的“小雙球”表示一個氫氣分子,用二個大球并肩構成的“大雙球”表示一個氧氣分子,然后演示水分子分解出原子,原子重新構成分子,整個過程一目了然,學生反映非常熱烈。在我們教材中許多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內容及一些復雜晦澀的內容,我們都可以用這種多媒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催化劑的性質、干冰的生產和使用、鐵的冶煉等,這樣不僅分化了難點,更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當然,我們在用多媒體進行創設情景時,也應注意不能出現一些科學性的錯誤,應確保給學生一個完整正確的學習情景。

總之,良好的學習情景,能最有效的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才能卓有成效的進行,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學會通過各種手段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情景,從而激發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篇(3)

因此,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有效的激發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擺在我們每個化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豐富多變的學習情景,可使無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從而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也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化學史、化學家故事,創設教學情景,進行學習化學的目的性教育

在化學教學中,許多內容涉及到化學史及化學家的故事,這些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培養興趣。例:在有關“化學材料”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展示我國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具有了高超的生產工藝,從而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為自覺學習化學知識奠定了情感基礎。另外,如在“金屬與金屬礦物”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大量數據、圖表告訴學生,由于我國解放前化學工業水平的落后,連鐵釘、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賴進口,從而激勵學生要學好化學知識,將來報效祖國。此外,教師還可經常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化學家們的成功事跡,讓這些科學巨匠們身上所具有的種種寶貴品質去深深感染學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起學生探求化學世界奧秘的興趣和愿望。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師可介紹著名化學家居里夫人,講述她不怕危險不畏艱辛數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終碩果累累,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還可以講述她身居國外卻念念不忘祖國的愛國之情。此外,教師還可以舉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瑞典化學家諾貝爾、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我國化學家侯德榜等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與激勵。

總之,通過化學史、化學家故事創設教學情景,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學科的重要性,使學生把學好化學與遠大理想聯系起來,與祖國的需要聯系起來,從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間接興趣。

2、利用實驗多角度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直接興趣

教師要根據化學學科具有化學實驗這個特性,盡可能多的創設教學情景,通過大量化學實驗的演示、參與、操作,從而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導“想”,由“想”得“知”,大大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因此教師在具體操作中,可通過增加演示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家庭自制小實驗等多種方式來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化學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興趣。如化學中講解碘的性質時,可穿插一個小故事:曾在獄中用米湯給魯迅先生寫過密信,你們知道魯迅先生是如何觀看的嗎?隨即教師出示一張預先用米湯寫過字的白紙,讓學生觀察晾干的白紙,看不出任何字跡。當最后老師用毛筆蘸取碘酒,輕輕的涂到白紙上,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幾個藍色大字呈現出來,使學生興奮不己。另如教學中講物質燃燒條件時,教師可設計一個趣味實驗“燒不壞的手帕”。將2體積95%的酒精和1體積水混合,把一塊棉布手帕浸入該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再輕輕擰干,用坩鍋鉗夾住,置于酒精燈上點燃,并輕輕抖動手帕。當手帕上火自動熄滅后,學生竟發現手帕安然無恙,與自己原先設想截然不同,不禁產生了強烈的思維沖擊,馬上有許多同學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疑問,并在思維上進入了一種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解決問題的積極狀態,這時教師就可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入到積極的探究活動中,讓大家針對一系列的疑問展開討論。在教師引導下,經過激烈辯論與理性分析后,大家終于對實驗結果有了正確認識,同時大家對物質燃燒條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3、聯系自然、社會和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許多內容都與我們周圍世界緊密相連。通過化學與自然、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來創設問題情景,可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引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使學生感到化學離生活很近,學化學很有用。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介紹世界上一些環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爾毒氣滲漏事件、2000年歐洲蒂薩河化學污染事件等,并可組織學生觀看一些關于環境污染的影像和圖片資料,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千變萬化的現象如“溶洞奇景”、“臭氧層空洞”“溫室效應”等。還可介紹學生身邊的水質污染、煤氣泄漏等化學現象。同時還可以跟學生介紹一些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小常識,如“冰箱除臭”、“熱水瓶除垢”、“鐵制品防銹”等。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并利用已學知識展開有針對性的討論,從而既提升了興趣,又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在講礦物燃料和水資源時,可組織學生辯論“常用的幾種燃料中,哪一種最理想”、“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凈化水質”等。同時教師還可有意識的聯系實際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學習主題,如“調查當地燃料的來源和使用情況,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議”、“調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在生活中的應用”、“調查當地的水資源污染情況,提出一些治理意見”等。通過這些調查活動,學生的興趣會變的更持久更內化。

篇(4)

一、抓住學科特點,貼近生活設計作業

化學生活化,生活化學化是一些專家提了多年的觀點,如何完成化學與生活的結合,讓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生活實踐中提高,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讓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為學習化學提供素材,作業設計不失為較好的方法。

1.學習酸堿中和,鹽與酸的反應知識后,可布置這樣一個作業:觀察蒸饅頭面團發酵后,加入適量小蘇打或純堿后發生的變化,寫出可能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學習水合離子的知識后,可設計:吃鹽多了會口渴原因是什么?(Na+會結合水分子,使體液中的水分子減少從而感到口渴。)

3.學習膠體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家務活動(洗鍋)中進一步理解膠體的性質。

做兩份菜湯,都要加油,一份不加面粉,一份加入面粉,然后,比較洗鍋時的差別,理解菜湯中加入面粉,形成類似于膠體的分散系,因膠體具有吸附性可吸收油脂,鍋容易洗凈。

4.學習蛋白質的先關知識后,可以讓學生探索分析做變蛋時發生的反應,了解蛋白質在堿性環境中發生水解生成氨基酸這一性質。

5.學習分子間作用力后,可讓學生比較劈開一段木柴和劈斷一根木柴所用力氣的大小,從難易程度引導學生:劈開木柴用的是分子間作用力,而劈斷木柴破壞的是化學鍵,直觀得出化學鍵強度遠遠大于分子間作用力。同理,使用透明膠帶,要拉斷十分困難,但只要剪開一個小口,即可輕松拉開。

通過與生活中的化學事實相關的作業,逐步培養學生從生活中觀察化學現象、探索生活中發生的化學變化的習慣,讓學生時刻處在奇妙的化學世界中,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習化學的動力。

二、根據學習進程,階段性布置總結性作用

學習是一個不斷體驗、探究、歸納、總結、提高的過程,也就是說讓知識完成從點到面、由面到線、由線及網的體系建立過程。每一階段的學習內容都有它相對獨立的體系,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規律的練習,對學生的成就感的培養有極大好處。

1.學習了《金屬及其化合物》一章后,設計這樣一道題:從人類使用金屬的歷史看,具有什么規律,這一規律與金屬的制備,性質有什么聯系?而這一規律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有什么聯系?只要學生進行梳理,就可歸納出人類使用金屬經歷了一個由不活潑金屬到活潑金屬的演變過程,而這一過程又恰與人類認識世界由簡單到復雜這一客觀事實相吻合,不但提高了學生歸納化學知識的能力,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實現了育人目標。

2.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后,讓學生調查家中能源使用的演變情況(可以要求學生寫出部分的反應方程式),對課本上關于人類能源使用的三個階段“柴草時期―化石能源時期―多能源結構時期”有深刻認識,也從能源使用的該改變上感受到社會的進步,改革開放成果的人民共享。最后,讓大家比較幾種能源的優、劣,寫出三個階段對環境影響的小論文,增強環保意識。

這類作業,用題目的開放聚集學生思維,讓問題成為學生思路拓展的平臺,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

三、設置跨學科題目,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橫向貫通能力

篇(5)

數學教學不是一味地培養學生成為解題能手,而是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數學作業練習的落腳點也在這里。那么應該如何優化作業設計呢?

鑒于實踐,筆者認為,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是通過內容的多元、題型的多元、方式的多元等實現的。其立意在于演繹數學來自生活的草根本色,親近學生,激發學生作業練習的情趣,適應學習個體差異需要,置學生于自主參與的境地,有效地牽引學生對知識“反芻”,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另外變作業練習的過程為探究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得到智慧的啟迪、問題思維模型的構建、豐富的學習方式。

一、走出“題海”,走進有趣的情境

學生作業練習的過程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而機械重復的“題海戰”是不會給學生成功與快樂體驗的,只會使學生感到苦不堪言,喪失學習的熱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親切、有趣的情境作業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學生樂意接受,并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力水平。教師要善于研究數學知識和學生們看得見、摸得著、親身經歷的問題的聯系,把數學作業融入生活,增添學生做作業的情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過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行程問題時,筆者把全班同學帶到了操場上。同學們分成了兩組分別進行兩種形式的比賽。一是每組選出兩名同學,繞操場背向而行,看哪組的兩名同學銜接上。二是每組選出兩名同學,繞操場同向而行,看哪個組的同學最先到達原位。之后找出兩種比賽形式中的路程、時間、速度之間的聯系。

例1,教學內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

作業設計:在2002~2003賽季意大利足球甲級比賽的九輪比賽中,尤文圖斯隊保持不敗,共積分25分,按比賽規則: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一分,問該隊共勝了幾場球?

評析:這種短小精悍的新題,難度不大,以足球賽情境演繹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學生參與情緒高。尤其學生感興趣的一些“足球迷”即興求解。從而以這樣的新“產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二、突破封閉,走向開放性空間

開放題內容豐富、題型多樣、背景廣闊,貼近學生生活空間。題型有文字、表格、圖畫、對話等形成,它不像封閉性習題形式單一呈現,敘述呆板,它凸現著作業的思維度,讓學生經歷問題思維的過程。在其過程中學生不再靠記憶、套模式來解題。再則,開放題的答案不唯一,解題時需要運用多種思維方法,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獲得多種結論。拓展思維空間,伸展思維觸角是開放性作業題的亮點。

例2,教學內容: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

作業設計:如圖,直線a、b均與c相交,

形成∠1、∠2……∠8共八個角,請填上

你認為適當的一個條件:

使得a∥b。

評析:這是一道條件開放的探索題,答案不唯一。它通過一個題目就包含了兩直線平行的三個條件,在較少的時間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獲得邏輯思維訓練,把學生從繁重的作業堆里解放出來,大大減輕學生課業的過重負擔。

三、走進生活,收獲數學的智慧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習題中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學的知識是有價值的,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和認識水平。我們可以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布置進入生活層面的計算、調查、觀察、統籌、優選等實踐作業。

體現生活性的數學作業可將書本知識與生活中的數學構成聯系,解決數學理性認知與生活中數學知識經驗“斷層”的問題,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的意義世界。

例3,教學內容: 整式的乘法

作業設計:我將要遷新居,

家里的住房結構如圖,現在

我打算把臥室和客廳鋪上木

地板,請你幫老師算一算,我

至少需要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A、12xy

B、10xy C、8xy D、6xy

評析:生活離不開數學,利用數學知識可巧妙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反過來把數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既讓學生對所涉及到的數學知識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又能體現出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尊重差異,設計有彈性的作業

新課標指出數學要體現出“人人學數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理念。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尊重差異,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和布置適宜不同層次學生的分檔作業,向學生提供“菜單式”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更深層次地喚醒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要,最終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

作業設計:甲、乙、丙、丁四名打字員承擔一項打字任務,若由這四人中的某一人單獨完成全部打字任務,則甲需要24小時,乙需要20小時,丙需要16小時,丁需要12小時。問:

A檔題:如果甲、乙、丙、丁四人同時打字,那么多少時間完成?

B檔題:如果按甲、乙、丙、丁······的次序輪流打字,每一輪中每人各打1小時,那么需要多少時間完成?

C檔題:能否把(B檔)題中所說的甲、乙、丙、丁的次序作適當調整,其余都不變,使完成這項打字任務的時間至少提前半小時?

評析:這是一道“檔次”明顯的題目,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但題目本身的解題過程卻是一個比較、探究思維逐層遞進的過程,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很有裨益。因此,在分析試卷時仍把它做“分檔作業”處理,保證了尖子生的培養,也避免了中下學生以后看到壓軸題就置之不理的現象。

有彈性的作業題體現有知識層次,有思維坡度,有不同難易程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任務,同時課后作業不拘一格,有的作業甚至可以是讓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探討。這樣做,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提高。差異同樣能使學生通過作業學會知識,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中等以下的學生感到自己能行,找回了自信,而優秀的學生也有發展的空間,不再有“吃不飽”的感覺。

五、演繹問題,參與數學創意實踐

演繹數學問題,進行創意活動是思維發展的高層次。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他們將來創造能力的發揮。學生在對具體對象的問題設計中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創造性問題的設計能使學生的數學知識達到融會貫通,并在體驗過程中逐漸建立知識體系。

例4,教學內容:代數式

作業設計:舉一例實際應用題,使其結果可用代數式3x-2y表示,用一組具體的數值代替3-2y中的x 、y,求出代數式的值,并說明該值的實際意義。

評析:把數學同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在新課程的教學內容里面經常體現。對于這個作業題,不同生活經歷的學生會得出不同的描述,會賦予x、y不同的實際意義,在激發學生的興趣的同時又使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立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研究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以及它與生活的聯系;要研究面對的教學對象,從數學知識、生活和學生知識生活經驗的層面,精選內容,優化作業的設計,使練習作業成為“魅力思維體操”,讓學生經歷心身投入的深刻體驗,讓學生享受成功和快樂。 參考文獻

篇(6)

一幅合適、精妙的簡筆畫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教師有良好的簡筆畫功底。比如,在學習“天氣”時,筆者就用上了簡筆畫,把氣象符號畫在了黑板上。雖然不能說十分精妙,但學生馬上有了參與的意識,引起他們對地理知識的回憶。筆者邊畫邊問:“What’s the weather?How’s the weather?”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爭相表達,甚至邊畫邊說。

二、有效利用手勢、表情和體態語言,引起學生興趣

課堂上對學生表現的一個鼓勵、肯定的眼神,會讓學生有成功感、滿足感。學生出現狀況時,一個挑眉的動作,升高的語調,拍一下他們的肩膀,無不傳遞著信息,讓小插曲化為無形。如一位同學在筆者講課時走神,低下頭看別的,筆者沒有大聲喝斥,而是過去輕輕地拍了他一下,他馬上不好意思地咧了咧嘴,端正地做好了。這樣既糾正了他的錯誤,又保護了他的自尊心,讓他主動自我糾錯。同時在介紹課文時,這些也用得上。比如,在介紹“現在進行”時,筆者擺出了游泳、唱歌、跳舞、打電話等動作,問學生:“What am I doing?”學生被筆者的動作吸引,爭相回答:“You are swimming.You are singing.”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然后在訓練時,學生也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邊做動作邊說話,興趣盎然,既聯系了句型,也更好地體會了進行時態的意義。

三、利用“名人效應”,激發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Who is your favourite star?”這些句型時,在學生互相提問的基礎上,筆者又為他們設置了一些他們喜歡的名人,像周杰倫、成龍、林心如、姚明、劉翔、趙薇、科比等明星的出生地、日期,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這些句型,他們討論得異常熱烈,幾乎每個人都熱切地參加。同樣在學習描述人的外貌時,“What does she/he look like?”這個句型,筆者同樣列出了這些明星。He is tall and thin.She is medium build. She has long curly hair.對他們的偶像,學生觀察得很仔細。因此作為教師,了解一些潮流,緊跟時代,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巧妙地運用一些外國的地理、歷史文化知識,激發學生興趣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更學習他們的一些文化知識,而這些知識對中國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講到“飲食”時,筆者給他們講法國統治者為顯示其與英國農民不同,給一種東西起了兩個名字Pig-Pork,Cow-Beef。講到“天氣”時,筆者問學生“rain cats and dogs”是什么意思?告訴他們這和貓和狗沒有關系,而是“下大雨”的意思。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在后面的學習中,注意力也格外集中。

五、聯系學生實際,培養交際能力

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而口頭討論一些與他們無關的事,他們會覺得無趣而不去參加討論,因此平時教材安排的對話往往都與他們日常生活有關。同時,筆者還為他們設置一些話題。比如,講到“現在進行時”,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night?What are you doing now?學生在討論中加深了對兩種時態的了解。

六、利用諺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有很多的古諺俗語,英語文化里同樣有很多習語。在介紹單詞時,若能有效地加入幾個這樣的句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加深他們對單詞的理解。如講到“study”時,詞不離句,筆者告訴學生:“study,study, once more study.”(學習,學習,再學習。)講到“success”時,筆者告訴學生:“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些學生熟識的句子用英語說出來,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掌握、識記。因此,教師多了解一些英語諺語并在課堂上穿插使用,不失為一種有趣的課堂點綴。

篇(7)

在化學教學中,許多內容涉及到化學史及化學家的故事,這些內容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培養興趣。例:在有關“化學材料”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展示我國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已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具有了高超的生產工藝,從而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為自覺學習化學知識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利用實驗,培養學生直接興趣

教師要根據化學學科具有化學實驗這個特性,盡可能多的創設教學情景,通過大量化學實驗的演示、參與、操作,從而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導“想”,由“想”得“知”,大大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因此教師在具體操作中,可通過增加演示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家庭自制小實驗等多種方式來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化學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興趣。

篇(8)

六年級是小學生涯中的重要階段,為了能順利通過畢業考試、升學考試,教師和家長通常都會給學生布置許多的考卷來做。然而,反復做考卷,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六年級的語文作業,不在多,而在精。我認為六年級語文作業設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語文作業的興趣愛好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應該注重趣味性,讓學生一看到就想去做。比如,在教學國標本六年級下冊《長江之歌》時,我就布置了學唱《長江之歌》的作業。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也樂于去做此項作業。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他們不僅能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美,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字帶給他們的美,更重要的是,課后的背誦作業,也在完成此項作業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真是一舉三得啊!

二、“遠近高低各不同”――分層設計作業,尊重個體差異,提高學習效率

作業設計要考慮分層,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摘到屬于自己的“果子”,獲得成功的體驗。比如,在教學國標本六年級下冊《孔子游春》時,我針對班級學生的特點分層布置了作業。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只要求熟讀課文。中等生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深入體會課文,能在書上略作批注。優秀的學生要求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能說明原因,能在書上詳加批注。這樣一來,基礎不扎實的學生通過完成作業,提高朗讀水平,并進一步理解課文。中等生的朗讀已經不存在問題,所以通過完成作業,他們能深入理解課文。優等生在完成此次作業時便內化了文字。

篇(9)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12-0032-05

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已成為信息化環境下教師的核心職業能力之一。近年來,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及相關大賽層出不窮,廣大教師踴躍參訓、參賽、觀摩,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得到提升。但是,信息化教學設計畢竟不同于常規的教學設計,有其特殊性和專業性,普通教師通過參訓、參賽、觀摩,雖然能夠短時間內提升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但離專業化、高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本文基于連續十年的自治區級中小學、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相關培訓和各級各類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觀摩、評審和自身創作實踐,將信息化教學設計常見的誤區歸納、總結為認識誤區、選題與創意誤區、前端分析誤區、教學目標誤區、教學方法策略誤區、教學環境與資源誤區、教學過程誤區、教學評價與反思誤區共8大類、30點,并且在具體剖析的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以幫助廣大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

一、認識誤區及對策

誤區1:理念陳舊。站在教師“教”的立場,具有明顯的應試教育、填鴨式、注入式、灌輸式、授受式、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機械記憶、重知識輕能力等痕跡。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對信息化環境的教學活動所進行的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各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1]因此,設計者必須牢固樹立學習者中心理念,站在學生“學”的立場,重視學情分析、學習需求分析,必要時吸收學習者參與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應體現現代教育理念、教學思想,例如學生主體、學生中心、問題中心、活動中心、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素質教育、德育滲透、養成教育,以知識、技能為載體,注重方法引導、思維訓練、能力提升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還應凸顯“做中學、做中教、工學結合、工作過程導向、項目教學、任務驅動、職業素養養成”等職業教育教學理念。

誤區2:沒有章法,憑經驗設計,跟著感覺走,存在結構性缺失。例如,忽視學情分析、重難點分析、教學方法與策略分析、教學環境與資源設計、教學流程圖、評價量規量表等。為了降低普通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專業門檻,提高設計效率和規范性,筆者設計了一個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模板,包括基本信息、設計理念(指導思想)、教材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目標分析、重點與難點分析、教學方法與策略選擇與設計、信息化教學環境與資源設計(包括案例)、教學過程(教學流程圖)設計、教學評價設計(評價方法、評價量表)、教學反思(特色和不足)等模塊。其中,教學過程可以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繼續細分為多個環節,每個環節按照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包括師生互動)、設計意圖及信息技術應用展開描述。每個模塊包括一段引導語,引導教師快速完成設計。

誤區3:等同于教案,簡單羅列,沒有分析過程。信息化教學設計與教案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于前者要交代清楚設計理念、依據、意圖(目標),特別是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在何時、何處、如何恰當而合理地融入教學各環節。

二、選題與創意誤區及對策

誤區1:選題不當。具體表現為:第一,選題太大、內容太多。第二,內容分散、不聚焦。第三,太難或太易。第四,不適合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應圍繞學習重點、難點、疑點、易錯點、易混淆點、障礙點、考點、熱點、擴展點進行選題,[2]并且內容適中(例如1~2個課時)、難度適中、適合發揮信息技術優勢。

誤區2:題材老套、內容陳舊、平淡無奇,缺乏創意和特色。設計者應跳出所用教材的局限,集合教學團隊的教學智慧、創意靈感,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改編,融合多個教材版本內容精華,加上具有原創性的校本教材、個人講義之獨特內容。2016年,筆者指導16個信息化教學設計作品獲“創新杯”全國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和說課大賽一等獎,其中,電磁感應――探究磁生電的條件(物理),說好普通話ZCS-ZHCHSH(語文),民族傳統體育――竹竿舞,舞動青春、活力四射――健美操(體育與健康),繪制中國結(機械),對你“琴”有獨鐘――Flash按鈕元件(計算機),汽車發動機噴油器故障檢修(汽車),兒歌的特點,尋找孔雀公主(學前教育),弧度制(數學),化蛹成蝶――做好由學校人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在踐行職業道德中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德育),護士妝容禮儀(美育)等作品在選題與創意方面做到了聚焦重難點、疑點、易錯點、關鍵點,內容有創編,專業課程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融合民族性、地方特色、人文藝術性,給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三、前端分析誤區及對策

誤區1:忽視教學前端分析。教學前端分析是指教學起點分析,包括教材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這是后續目標分析、教法學法設計、環境與資源設計、過程設計、評價設計的前提與基礎。

誤區2:籠統,粗放,分析不到位。教材分析要寫清楚課程名稱、性質、定位、教學對象,選用教材的名稱、主編、出版社、章/單元/模塊、特點等信息。教學內容分析要寫清楚所選課題是教材哪個章/單元/模塊的哪個內容,重點分析其在章/單元/模塊乃至整門課程的地位與作用,是否是重點/難點/關鍵點?上承和下接什么知識點或技能點?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啟下/復習鞏固/綜合運用/擴展遷移)?計劃多少個課時?學情分析則要寫清楚學生的平均年齡、男女生比例、性格特點、學習心理狀態(自主學習意識、自學能力)、學習基礎(已有知識、能力、經驗、信息素養),與本次課要掌握的知識、能力存在什么差距?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否喜歡信息化教學?可以采用QQ、微信、網絡問卷(例如問卷星)、前測、訪談(學生、班主任、任課教師)等方法進行學情{查與分析。

誤區3:重點、難點、疑點、關鍵點抓不準,或混淆不清、表述不當。所謂教學重點是指學生必須掌握并且比較重要的知能點(知識、技能、能力),例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難點是指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的某些知能點,例如抽象的概念、難懂的原理、復雜的方法、繁瑣的流程、綜合性技能等。關鍵點是指起關鍵作用的知能點,學生一旦掌握,其它知能點就會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難點也隨之迎刃而解。設計者必須在梳理重點、難點、疑點、關鍵點方面下功夫,同時提出解決方法與對策,切忌貪多、平均用力。

四、教學目標誤區

誤區1:機械套用基礎教育三維目標。職業與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不宜機械套用基礎教育的三維目標。許多中小學教師沒有理解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真正內涵,結果寫出來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和知識與技能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糾纏不清,模糊甚至不知所云。建議寫不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教師按照認知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先后順序寫。建議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師按照認知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的先后順序寫。建議職業教育的德育課教師按照認知目標、情感態度觀念目標、運用目標的先后順序寫。

誤區2:沒有理解教學目標的層次遞進與統合關系。無論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還是認知、能力和情感(素質)目標,教學目標都是層次遞進和統合的關系――認知目標關注“是什么”和“為什么”,能力(技能)目標關注“會做什么”,過程與方法目標關注“運用什么樣的思想與方法去做”,情感目標關注學生個性、態度、觀念、情感,統合起來就是促進學生心智、技能(能力)、情感和諧發展。

誤區3:教學目標設置不當或表述籠統、空泛。一些教師沒有區分教學目的、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把微觀層面的課時目標寫成宏觀層面的教學目的、課程目標或中觀層面的單元目標。課時目標應具體描述學習者通過本次課能夠實實在在掌握哪些知識點、具備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會做什么)、培育什么情感態度價值觀或養成哪些素質(職業素養)。其中,知識點包括概念、定義、原理、定理、定律、規則(規范)、原則、方法、流程、關系、聯系、區別、意義、功能、作用、結構、事實、數據,等等。能力目標包括學會什么基本技能、組合技能和綜合能力。職業素養包括職業B度、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規范等,例如嚴謹、細致、負責、踏實、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等。情感目標最容易籠統、空泛,甚至戴高帽、喊口號。建議采用ABCD法表述教學目標,盡量避免使用“掌握、理解、懂得、培養、提高、提升、增強”等籠統、模糊、難以評測的詞語。例如,在行為目標“學生能從教材的圖中辨認出哪些是昆蟲,準確度不低于90%”中,行為主體(audience)是“學生”,行為(behaviour)是“辨認昆蟲”,條件(conditions)是“從教材的圖中”,標準(degree)是“不低于90%的準確度”。另一個采用ABCD法表述教學目標的例子是“學生1分鐘內鍵盤輸入90個漢字,準確率不低于95%”。

誤區4:把教學目標寫成教師目標(“教”的目標)。例如,通過……,使學生……,讓學生……。通過……,培養學生……。這反映出教學設計者“眼里沒有學生”即沒有把學生當作學習主體。而實際上,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因此,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嚴格意義上應該是學習目標,應該指向學生,是學生通過學習后所達到的結果(成效),其行為主體默認是學生,切忌誤用為教師或教師、學生混用,造成邏輯混亂。

誤區5:缺乏針對性。一些教師沒有做細致的學情分析,就設置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性、差異性和針對性,不符合具體學情。

總之,教學目標設置應依據時代-國家-社會的要求、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具體學情,掌握教學目標的表述方法與技巧,做到多維度、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表述精準、符合學情。

五、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誤區

誤區1:概念不清,胡亂套用。許多教師對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等相關、相近概念混淆不清,胡亂套用。應明晰以上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針對具體學情、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選用適切而非所謂“先進”、“現代化”的教學模式、策略、方法、手段和媒體。

誤區2:簡單羅列,并且教法、學法不分。應具體描述何時、何處、為何、如何應用所選的教學方法,而且教法、學法分開寫。從教師的視角寫教法,從學生的角度寫學法。

誤區3:貪多,羅列過多教學方法。許多教師以為羅列的教學方法越多越顯得自己教學“有方”。其實,“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不在多,貴在恰當、合理、精妙和高效。

誤區4:方法陳舊、老套。一些教師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藩籬,繼續沿用與填鴨式、注入式、灌輸式、授受式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策略和方法。建議盡量選用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模擬演示法、頂崗實習法、興趣小組教學法、活動體驗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頭腦風暴法、互動對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參觀法、練習法、實驗法和實習作業法等教學方法。

六、教學環境與資源設計誤區

誤區1:無視信息化教學的發展趨勢。一些教師特別是教育信息化意識欠缺、信息素養薄弱的中老年教師,容易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一些在信息化教學中有過不成功、不愉快經歷的教師容易抵制甚至貶低信息化教學。當前,微課、慕課、大數據、教育APP、虛擬現實、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新技術、新平臺層出不窮,并且越來越平民化、人性化、智能化,為普通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信息化教學不僅可行,而且前景廣闊,正向常態化發展。廣大教師應與時俱進,切實提高認識,認真學習教育信息技術,積極參與學校信息化建設,主動引領各學科專業的信息化教學,促進信息技術與各學科專業深度融合。

誤區2:濫用信息技術。一些教師認為既然是信息化教學設計,那么信息技術的應用應該多多益善,而且越新越好、越先進越好、越復雜越好――美其名曰“高科技”、“有技術含量”,從而不分場合、想方設法甚至挖空心思地“套用”三維動畫、虛擬現實等“先進”信息技術,結果演變為“為信息化而信息化”。其實,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為中心,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運用首先是恰當、合理、互補配合。為此,設計者必須明晰信息技術-教師-學習者之間的關系,懂得各種媒體資源如何揚長避短和優勢互補,如此才能優化教學各環節和要素,實現教學過程整體優化。

誤區3:信息化教學環境選擇、配置不當。目前,常用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包括普通多媒體教室、互動多媒體教室、多媒體網絡機房、理實虛一體化教室、智慧教室等。其中,普通多媒體教室適合以講授為主、多媒體為輔、人機互動與師生互動要求不高的信息化教學。互動多媒體教室則是在普通多媒體教室的基礎上增加互動系統以適應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要求較高的信息化教學。多媒體網絡機房人手一臺電腦,適合既有教師集中講授又有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并且后者占主導的信息化教學。其中,教師機用于播放課件,存放、發送學習資源,接收學生作品,與學生互動等。學生機用于接收廣播教學、學習資源,自主學習,與組內同學合作探究,與教師互動等。理實虛一體化教室包括理論教學、虛擬仿真系統和實踐操作(實操)環境,使得理論學習、虛擬仿真與實操訓練交替進行、有機結合,有效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節、“兩張皮”、“油水分離”的痼疾。理實虛一體化教室比較適合理工農醫科和職業教育專業課的信息化教學。隨著“智慧教室”的興起,信息化教學將實現多屏互動、能效管理、智能點名、數據自動采集等功能,學習者將走入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一體化開放教學環境。

誤區4:信息技術工具和信息資源選用不當。總體上看,信息技術具有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靜為動、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直觀、化隱性為顯性、模擬仿真、虛擬現實、突破時空限制、拓展學習時空、激發學習動機、創設最佳學習環境、提供豐富學習資源、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學習支持等優勢,[3]但各種信息技術工具、各種教學媒體資源有其獨特功能特點、適用場合、運用時機和使用方法技巧,教師應加強觀摩學習、大膽探索,做到合理選擇、互補配合、揚長避短。例如,課前階段,教師通過QQ、微信、藍墨云班課、雨課堂、問卷星等信息化渠道,向學生分發學情調查問卷、前測、學習任務單、微課等學習資源,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利用微課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利用QQ、微信、藍墨云班課、雨課堂、問卷星等完成調查問卷、前測、學習任務單,向老師或其他同學提出問題。課中階段,師生利用課件、微課、教學資源庫、學科工具軟件、專業學習軟件、手機APP、專題網站、網絡課程(MOOC、SPOC)等展開教學活動,應用量規量表、電子檔案袋、電子作品集、網絡問卷、QQ、微信、電子表格、在線測驗、信息化評價系統等進行教學評測,利用手機、攝像機或錄播系統錄制教學活動。課后學習階段,教師利用QQ、微信、學習平臺布置新任務,利用課堂實錄進行回顧反思。學生利用微課、課堂實錄進行復習鞏固、反思,利用QQ、微信、學習平臺進行交流和互動,及時解決疑問,增進師生感情。

誤區5:忽視生成性資源。許多教師只關注課件、微課等預設性資源,而忽視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活動特別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探究、共同建構新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節外生枝)的新題、新發現、新結論等。通過課堂實錄(自動錄播系統)、聽課評課(教研活動)、課后反思可以及時、準確地記錄、捕捉這些動態(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并與預設性資源有機整合、合理利用,使信息化教學得以迭代升級。

七、教學過程設計誤區

誤區1:局限于課中,忽視課前、課后設計。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必須走出傳統“三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束縛,將信息化教學設計擴展為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為學生創設連貫、遞進、線上線下融合、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一體化開放教學環境。

誤區2:只注重主體設計,忽視導入設計、問題鏈設計、測評設計和小結設計。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是連接新舊知識的橋梁,是學習情感轉化的紐帶,是進入新的學習情景的向導。[4]可以依據“短平快”、個性化與親和力、針對性與靈活性、情境性、切身相關性、趣味性、整體性與一致性、啟發與導控、教學性等原則,靈活選取設問法、新聞(趣事、典故、故事)法、情境法、復習法、對比法、倒敘與懸念法、典型案例法、演示法、多媒體法等導入方法,設計有創意和吸引力的導入。應以問題為導向,在各個教學環節設計一系列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以形成問題鏈,引領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應在學習過程的重要節點設計形成性練習或測評,在學習結束之前進行小結,幫助學生形成本次課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

誤區3:教師講授過多,教師活動過多,學生活動偏少,師生互動偏少。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課前微課等方法,把知識點講授前置,課內更多充當提問者、引導者、答疑者、知識內化的幫助者和知識建構的合作者等角色,教師以少而精的活動引導多樣而高效的學生活動及師生互動。注意控制活動總量,切忌活動過多,令人眼花繚亂,為活動而活動。

誤區4:教學過程描述不清晰,缺乏可視化。建議采用表格法設計教學過程,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繼續細分為多個環節,每個環節按照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包括師生互動)、設計意圖及信息技術應用展開描述。建議設計一個簡明扼要的教學流程圖,在主要的教學環節插入精美圖片、可視化圖形或圖表,以增加可讀性。

總之,教學過程設計一要做到主線清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疑點(易錯點、認知沖突)解決、關鍵點打通、熱點觸及。二要做到以學生活動及師生互動為主,教學活動靈活多樣、高效適量。三要做到表述清晰、圖文并茂、一目了然。

八、教學評價與反思誤區

誤區1:忽視教學評價與反思。教學評價不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環節,而且是改進教學的主要方法途徑,也是教學反思的先導和基礎。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經驗+反思=成長”的教師成長公式。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5]教師應切實加強評價與反思意識,提高評價與反思能力,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誤區2:評價理念陳舊,評價主體、評價方法單一。例如,重結果輕過程,重紙筆考試忽視其他評價方法,重知識考核忽視能力考查,重教師評價忽視學生自評互評。應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進行多主體評價,必要時引入學長或行業企業專家;應依據認知、能力、情感(素質)等多維目標設計評價量表量規進行綜合性評價;應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結果評價(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體現發展性評價;應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應靈活選用量表量規法、檔案袋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作業與測驗法等多種評價方法,體現多樣性評價。

誤區3:評價過于復雜,難以實施,流于形式。應抓住主要環節、關鍵能力、核心素養設計量表量規,并且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評價,提高評價效率。

誤區4:反思流于形式。應從總結教學經驗、摸索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積淀教學機智、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專業發展的高度認識教學反思。以教學評價為基礎,圍繞教學理念、教材處理、內容創編、學情把握、目標達成、重難點突破、教法學法、信息技術應用、教學活動組織等方面進行回顧、審視與反思,記錄感悟、收獲、成功和不足之處,完成本次課信息化教學的迭代升級。

九、結語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在線學習(微課、微課程、慕課)及混合式教學的基礎,本文圍繞教學設計的8個主要方面剖析了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常見誤區,并且提出了改進策略,有助于廣大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同時,對于微課、微課程、慕課及混合式教學的設計開發具有參考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10):4-5.

篇(10)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化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許多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是很緊密的。在教學設計中要理論聯系實際,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用處,學以致用。聯系日常生活實際來創設問題情境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燃燒和滅火”的一節內容時,我提問:“為什么點燃火柴后,火柴頭朝下,就能繼續燃燒,而火柴頭朝上就容易熄滅呢?”在講中和反應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為什么被蜜蜂蜇了可以用肥皂水來止痛,而被黃蜂蜇了不能用肥皂水來止痛呢?利用這些日常現象,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大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創設實驗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無論怎么強調都不會過分”。根據實驗類型及教學目標,我們采用“實驗的結論一般的規律新情景中再以實驗驗證形成一般知識規律”的研究方法,從實驗歸納和實驗探究方面設計實驗情境,以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引導探索功能。

例如,我在“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實驗:①Zn片插入稀H2SO4中;②Zn片、Cu片不接觸分別插入稀H2SO4中;③Zn片、Cu片接觸后插入稀H2SO4中;④Zn片、Cu片通過導線連接后插入稀H2SO4中;⑤Zn片、Cu片通過導線與電流計連接后插入稀H2SO4中;⑥電流計與1.5V干電池連接后觀察指針偏轉方向。通過以上實驗步驟,引導學生分析原電池的形成條件、電極反應,以及電極正、負極的判斷方法,進而歸納原電池要領并推測其應用。

三、設計演示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由于中學生思維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學生的注意力能否集中往往取決于教學是否直觀形象,所以“形象”能直接激發興趣,吸引學生投入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景聯想,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課堂上利用演示實驗、多媒體、錄音、掛圖、小故事、新聞報道、實物模型等,創設形式多樣、變化無窮的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元素”教學中展示地殼、海水和人體中的元素含量表;在“化學材料”的教學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銅器,以及各種現代新材料的圖片或實物;在“環境保護”的教學中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圖片資料,等等。

四、巧用實驗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以疑創境,于無疑處生疑,疑可以促進學生更多地思考,可以促使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針對實驗的各個環節精心設計問題,活躍沉悶的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樹立創新意識。例如:我在講氫氣具有還原性時,在做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前,強調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操作過程及實驗現象。適時地提出:為什么要先通一段時間的氫氣,然后點燃酒精燈加熱?此實驗完畢后做對照實驗:當黑色的粉末完全變成紅色后,撤掉酒精燈,同時停止通入氫氣,讓學生觀察現象。然后提問:試管冷卻后為什么紅色的銅又變黑了?通過上述對照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并且印象特別深刻。在教學中處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教師的實驗操作和實驗產生的現象,可以達到掌握新知識并解決問題的目的。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總之,學生的化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創造性的過程,學生可通過探究等活動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不斷地自我發展。因此,只有在教學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充分地、適當地創設教學情境,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真正幫助他們成為化學學習活動中的主體,讓教師的有效化學教學與學生的有效化學學習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金美芳.教學過程與教學情境.高等師范教育研究[L].2001,13,(2):25-28.

[2]畢華林,元英麗.化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化學教育[L].2000,(6);10-12.

上一篇: 面試自我總結 下一篇: 學生會宣傳部年終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又爽又猛又粗国产免费 | 午夜福利院视频免观看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 亚洲大片久久精品 | 色九九在线视频精品99 | 伊人久久综合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