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1 02:43: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職教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筆者所在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于2006年成立,最初專業方向開設不齊,由1名專業教師和4名文化課教師擔任教學工作。隨后專業教師人數由5名增至2013年的22人(除去語數外課程教師)。其中,女教師20名,男教師2名,男女教師比例為1︰10,教師的專業背景與人數分布見下表。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2010年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數為50人,2011年學生人數增至130人。這些專業教師不僅承擔有教學任務還承擔了各專業的活動指導。例如,音樂學教師要教授幼兒園音樂活動指導(主要講教學教法),健康教育活動指導由教生物的老師講授,心理學教師要承擔幼兒衛生學教學。
(二)中職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
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人數隨著年份逐漸增加,教師的專業類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樂、美術為主。教師缺乏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現有的教師來自于普通師范院校藝術類、體育類、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鄉鎮普通中學考調進入學前教育專業任教的(轉崗教師)。教師專業結構呈現不完整和教師素質良莠不齊的現象。具備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一般來說專業知識較為扎實,能勝任專業教師崗位,但對于中職特點和學生特點缺乏了解,執教過程會面臨教學效果不明顯的現象。具備藝術類、體育類專業背景的教師實踐操作技能較強,但缺乏理論知識。他們學前教育專業知識比較匱乏,對中職特點及學生特點認識不夠深入,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基礎知識缺乏,文化素養不高。而轉崗教師已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短期內要想改變其教育思想和認識中職教育特點,一時難以實現。針對轉崗教師而言,不僅需要補充專業知識和文化基礎知識,還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這三類教師在執教過程中面臨進入專業教師角色時間較長、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較艱難、自信心受到打擊等困境。
因此,應著力提升他們的通識性知識,即應提高他們對有利于開展有效教育教學工作的綜合人文知識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識性知識范圍較廣、內容較多,教師們在短時間難以補充,短期的在職培訓也不能達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長時間的學習才能掌握。
二、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提升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重大主題。教師專業發展影響因素有學校環境、教師教齡、教師反思能力、教師教育培訓、教師成長經歷、教育信念等。針對不同的教師類型及其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師專業發展訓練,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并且,培訓時間至少應有120學時,培訓內容必須經相關部門認真研究決定,這樣才能確保教師專業知識的合格。通識性知識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運用教育科學知識,融會貫通地理解所教學科的知識,以促進實踐性知識的形成。這種知識無論是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還是教師的專業發展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師生成長的動力源泉。教師專業發展的一般途徑有師范教育、新教師入職輔導、在職培訓、自我教育等。其中,師范教育是教師個體專業性的起點和基礎,自我教育是教師專業化的自我建構,它是教師個體專業化發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徑。
(一)開展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它以促進教師專業進步和學生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教研活動中教師是研究主體,重在增強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教研組在組織教師教研活動時,必須遵守以下原則。
1.全員性
即所有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都必須參與進來,每一位教師必須積極思考教研主題并參與討論、發言,成為思考者、實踐者以及研究者。
2.實效性
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目的是解決通識性知識不足的問題,以求能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知識,增加課程吸引力。因此,必須注重教研活動的實效性,避免形式主義。在教研活動中,須遵守的原則還有發展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教研活動的流程為確定主題、收集分析資源、形成方案、預測結果、評估結果。基于提升教師通識性知識的目的,教研主題可以選擇中職教育特點、文化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內容。
(二)組織主題班會,促進通識性知識的掌握
主題班會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能促進教師對通識性知識的掌握。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不僅有大量的教學任務,也承擔有一定的管理任務。根據我們的調查,在中職專業教師中同時承擔班主任工作的教師不在少數,而主題班會正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務之一。主題班會的組織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先確定主題,再確定班會形式,并策劃班會具體執行過程。班會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使其豐富有趣,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例如,可進行小型知識競賽、組織有獎勵的學習等。
二、推進職中教師繼續教育的策略
1.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職中教師繼續教育理念
(1)終身學習理念。當今社會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換代極快,很多知識在掌握不久之后就變得陳舊,這就需要人們時刻處于積極學習的狀態,才能保證和時代同步。正因如此,終身學習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職中教師的繼續教育就是整個社會繼續教育的一部分,作為知識、技能的傳授者的職中教師更需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
(2)能力本位理念。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態勢更加需要具有能力的人才,能力本位的觀念也逐步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具體來說,“能力本位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核心文化理念,是一種人生價值取向”,這種理念不僅符合市場經濟的需要,也能夠充分彰顯個人價值。但是,受傳統觀念以及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所限,目前,整個社會還是比較重視學歷,而沒有將能力與學歷完全結合在一起。這種現象同樣存在于我國職中教育界。教師們為了職稱評定、職務升遷、福利待遇等,投入繼續教育也會選擇對學歷的追逐。一些職中教師攻讀的文憑并不是本專業所需的,與本人教學實踐相脫離。這就更需要職中教師在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加強能力本位理念。
2.政策法規保障
(1)制定專門的職中教師繼續教育法規。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職中教師繼續教育方面的法規,相關規定只是散見于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相關規定之中。而職中本身就不太受到社會的重視,在生源、經費等多方面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職中教師的繼續教育問題更是如此。所以,有必要通過立法的形式對職中教師繼續教育的經費、條件、時間等做出明確限定,從法律的角度來推動這一工作的開展。
(2)推進職中教師資格制度建設。我國職中教師準入門檻較低,基本沒有明確的資格限制,在入職之后,崗前培訓也大都流于形式。而且,我國法律也沒有對職中教師的任職資格有任何限定,大多由學校自主制訂入職要求,對學歷、專業技能水平等都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以,有必要從法律的角度對職中教師任職資格進行限定,推進職中教師資格制度建設。
(3)完善職中繼續教育監督、激勵體制。我國現階段的職中繼續教育以行政指令為主導,不論是培訓基地還是受訓教師,都是被動應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應的監督、激勵機制。近些年,雖然出臺了一些政策,但大都屬于宏觀號召性的,缺乏具體、可行的措施。在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參與的職中教師希望能夠將受訓與直接的晉升、職稱等結合在一起;培訓機構則希望通過組織培訓工作獲得經濟收益。所以,可以充分考慮兩者的需求,從法律的角度建立起激勵、監督機制。
3.完善職中教師繼續教育基地體系
(1)加強職中教師培訓基地的建設、管理工作。培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是推動職中教師繼續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職中教師培訓基地有幾十個,大多依托高校,中心省份培訓基地相對較多,而個別省份只有一所,偏遠地區尚沒有職中教師培訓基地。培訓基地的建設工作依然需要加強。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從宏觀角度進行指導,將職中教師培訓基地發展的空間留給基層,由各個職中教師培訓基地根據本地情況推進工作,激發其完善職中教師培訓基地管理工作的動力。讓職中教師培訓基地接受市場的檢驗,在競爭中走向完善。
(2)加大職中教師培訓基地經費投入。推進培訓基地建設的前提就是經費的投入,只有基本經費到位,才能提升職中教師培訓基地與受訓教師的積極性。職中教師培訓基地經費來源主要包括國家、學校和個人。所以,可以實行政府投入一部分、職中院校投入一部分、個人承擔一部分三方面并舉的經費籌集手段。其中,政府投入是支持培訓基地發展的核心力量,可以將地方社會發展與經費投入相掛鉤,地方收入增長則增加投入,保持每年固定的增長比例。如果需要促進職中教育發展的話,則進一步追加經費。職中教師個人承擔的部分以各地區教師收入水平為依據,如果所在職中效益良好則可以將這部分學費承擔。根據相關研究,職中教師參與培訓的目的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資格達標培訓。如一些學校要求職中教師至少要具有大學本科文憑,很多教師,特別是老教師學歷不夠,所以,會參加各類自考、在職研究生等培訓。這類培訓主要是從職業生存的角度來進行的,因此,應該以教師本人自行承擔為主,如果所在學校有條件,也可以承擔學費。第二類是技術提升培訓。這類培訓包括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兩方面,屬于行業性培訓,受益的不僅是教師本人,也包括其工作單位,所以,原則上主要應該由所在學校及其上級主管部門來負擔,當然,教師也應該承擔一部分。如2001年,《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中就指出:進修者在完成研究生學業之后,個人應該承擔三分之一的學費。第三類是晉升培訓。一些職中學校為了提高本校專業的競爭力和水平,需要培養一些學術骨干。而受訓教師在完成培訓之后,通常會得到一定的晉升。包括行政職務或是學術職務,當然,相應地,個人收益也會有一定的增長。這類培訓應該由個人負擔主要學費。當然,對于職中教師培訓基地來說,可以依托政策支持,廣開門路,在各個渠道進行融資,這樣也可以緩解各方面壓力。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推進職中教師培訓基地建設的關鍵。高素質的培訓隊伍可以保證培訓的水平。當前各培訓基地主要是以各高校教師為主,偏重于從理論上提升受訓教師的水平,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因此,未來應該從這個角度著手,加強各培訓基地與行業企業的聯合,加強校企聯合,介紹教師在優秀企業中進行實踐鍛煉,提升教師的實踐工作能力和教學水平。并且組織基地教師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與進修,以培養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總的來看,各個基地可以根據自身特色與學科特點,開展多樣的師資培訓。
4.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
(1)充分調動本校資源開展繼續教育工作。各職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專業技術、設備力量和師資力量開展校內培訓。例如可以讓老教師開設講座,對新教師進行單科專業培訓;可以開辦各類培訓班,如計算機班、外語班等,在周末或假期,利用本校設備,聘請校外計算機教師或外籍教師對本校教師進行培訓。
(2)聯合高校開展繼續教育工作。對于新專業來說,職中學校需要加強師資建設。新專業需要聘請新教師,但是,新教師不一定會及時到任,這就需要在校內挖潛。選派教師到高校中進行專業培訓,也要鼓勵教師進行深造,報考研究生、第二學位等。
在當今語文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以下這樣尷尬局面,是不是令語文教師對自己的理論素質的低下而感到汗顏呢?如1.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語文教師自己能背誦嗎?2.要求學生寫作文時,語文教師首先自己可以下水示范嗎?3.不看教學參考資料,語文教師還會上課嗎?4.語文教師在上多媒體課時,假如突然斷電,還能不能照常繼續上課?5.語文教師有沒有在課堂里說過昧心話或不懂裝懂、蒙混過關的情況呢?6.語文教師是不是要把學生考得云里霧里,才算顯示出自己的“水平”?7.在高考復習資料沒有參考答案的情況下,語文教師可以做出正確的答案嗎?8.語文教師是不是每次都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特別是周記)9.沒有現成的試題來考學生,語文教師會自己動手出試卷嗎?10.語文教師是不是每天堅持讀書看報,也在認真學習和做試題?11.《紅樓夢》語文教師看過幾遍?世界名著實實在在地又看過幾部?12.語文教師是不是經常在課堂上回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和課文相關與無關的問題?13.語文教師的論文是否是東拼西湊、抄襲、假冒的?14.語文教師當講普通話遠非學生講得標準之時,會自慚形穢地抓緊練習和惡補嗎?15.當學生的專著或作品出版時,語文教師有不如該生的感觸嗎?16.當語文教師縮手縮腦面對著電腦無法操作時,會不會向學生伸出援救之手……以上這些問題充分說明了語文教師素質的低下水平,可以說這些問題出現在課堂中是太正常不過的了,面對以上使語文教師尷尬的問題,語文教師是不是應該反思――目前要做的是盡快提升自己的理論教學素質,這絕對是不容忽視、刻不容緩的一個大問題!
二、語文教師理論素質的基本內容
所謂教師理論素質,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一種素質。教師理論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我認為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理論素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語言表達能力、兼顧掌握其他學科的內容、促進增強寫作能力和鍛造培養解讀語文教材的能力。
(一)塑造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標志著一個語文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水平。素質教育中的語文教師具有了專業的理論文化知識外,還需要運用一個手段和途徑把文化知識傳播和表現出來,這就依靠和憑借一個傳遞工具――語言。可以說語言是所有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重要媒體。因而,語文教師要掌握語言的藝術和規律,學會說話的技巧和技術,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語文教師的語言不僅要做到準確、鮮明、生動,具體,而且還應該具有簡明、形象、親切、詼諧、風趣等特質,在不同文體時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產生不同的感覺效果,如狀物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抒情能使學生如坐春風,言志能使學生豪情滿懷,說理能使學生由衷折服。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稱職的“語文教師”。
(二)兼顧掌握其他學科內容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就在說教師理論專業素質的高低水平。教師理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發展。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各類知識都是相互聯系的,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只是鉆研本專業的知識,還應該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做到“專”與“博”有機的結合一起,相輔相成的統一,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信息時代,需要多媒體結合的人才,教師在這個行業里因受時代各方面的影響只能加強自身多元化的知識,做到博學多才的多面手,這樣才能夠給學生知識的啟迪,做到一個博聞強識,思維活躍,邏輯嚴密的人。
(三)增強促進寫作能力
作為一位合格稱職的語文教師,必須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都有著比其他教師優越的特點,自己是否可以寫得出精彩的作品或文章也是一個語文教師理論素質高低的象征和表現,可是現在的語文教師卻沒有多少能創作出出彩漂亮的文章,而現今語文教師的現狀更嚴峻,已經沒有多少語文教師可以示范去寫作了,只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在批改和評論學生的文章。如果語文教師可以以身作則示范給每一位學生,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起到了指導性的針對作用和效果,學生看到老師動手寫作,可以激發他們寫作興趣,更好的促進教學的全過程。
(四)鍛造培養解讀語文教材能力
二、扎實創新的專業能力
語文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變化,面對新的教學要求,很多老師都意識到了自己專業能力的不足和對課改的不適應。具備怎樣的專業能力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呢?一方面是扎實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是創新的專業能力。扎實的專業能力是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理解教材、駕馭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學等語文備課能力;組織教學、運用教具、教學應變等語文施教能力;對學生成績進行考核和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等語文考評能力。創新的專業能力,是指教師要始終以創新精神對待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努力在語文教學的方法、內容、過程等方面進行優化和創新。
三、以科研促教學的專業發展意識
在長期重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容易對教學心生厭倦,導致自我思考意識的鈍化、自我發展意識的萎縮,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到最后還會產生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職業危機感。怎樣才能打破這種不良循環呢?最好的辦法是“邊教學,邊研究;邊研究,邊教學”。課程改革明確提出教師要做“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但實際情況是,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和科研的意識欠缺,懼怕變革,不重視教學經驗總結,不會撰寫教學科研論文,更不知道如何從教學反思與科研中獲得實踐性知識充實、發展自己。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的角色意識還沒有完全轉變,沒有意識到教師其實是教育知識的生產者、研究者和創造者,也沒有意識到教師可以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中職語文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展擴展性思維,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運用以情激情、情感溝通的方法,效果較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動探究、領會課文,使課文的情感因素與學生的生活感受相溝通,撞擊出思維的火花。文章中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且文學本身也是生活的反映,中職生也處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當作品中的某種生活和學生生活的某一方面相似或相通時,教師恰當點撥,就會產生情感對流,形成暢所欲言的態勢,我是從以下幾點進行的:
第一,抓住人物形象引發學生內外聯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藝術表現,教學中應利用藝術真實引發學生聯想生活真實,進而品味藝術真實,從而增強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學生的興趣也隨之調動起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散文,表現的是父親對兒子的摯愛之情。文章主要通過描寫父親的行動來刻畫人物形象。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就讓學生帶著對自己父親的親昵感、真實感去體會父愛。我引導學生說,你們覺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文中的父愛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一會兒說,這里的父愛是用行動表現出來的,而不是語言。我接著引導,你們感受到的父愛都是什么樣的呢?學生的情緒馬上高漲起來,紛紛談論起自己的父親如何愛自己……我再問,那么你們對父親是一種什么感情?學生踴躍發言,然后我順勢轉入課文,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對父親的感情。
第二,抓住課文中的典型環境誘發學生去深切體會文學作品,作品中有不少環境是作者精心描繪和有意安排的,這些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有的是作者身臨其境活動過的,凝聚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遇到這種情境,教師應把學生引入意境中去,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此境此地作者的情感。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關于課間看電影的情境就很值得體驗。我是這樣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中的“文中圍觀槍斃中國人的鏡頭出現時喊‘萬歲’拍掌歡呼的是誰?”學生回答說,拍掌歡呼的是所謂日本的愛國青年,拍掌歡呼是嘲笑中國人,那么如果你在場會有什么感受?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要痛罵他,有的說站起來走掉……我又問作者是什么感受?學生說“感到刺耳”“從此意見變化了”,表明作者覺悟,是個愛國者。
二、要重視學生向上的潛能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接觸到各種“問題學生”。所謂的問題學生就是平時表現不好,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而這樣的學生往往是老師最頭疼的,不要用歧視的目光看待這些學生,作為教師要及時發現這些學生身上的優點、長處,知道他們的興趣愛好,并適當地引導,努力讓他們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其實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可取之處,也就是“每個學生都有向上的潛能”,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努力挖掘學生的這種潛能,多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做正確的引導,要知道垃圾尚且有回收利用的資源,更何況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們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既是資源,就該好好開發利用。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就遇到過一個“問題學生”――軍,他是縣城的學生,其他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學習成績不太好,卻仗著自己良好的家境和城里人的優越感表現出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很多任課教師都對他感到頭疼。學校要開展興趣活動,每個人都要報一項,報名以自愿為原則,組成興趣小組,開展活動,這其中就有軍,當我看到軍報名時,也有些疑惑,但轉而一想,他愿意參加并不是壞事,雖然他學習成績不好,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我發現他對語文學科,還是有些興趣的,于是無論在興趣小組開展活動期間,還是平時上課過程中,我總會多留意他一些,也常鼓勵他,因為我相信“如果一個人生活在激勵之中,他會學會自信”。慢慢地我發現他變了,待人禮貌了,而且與老師和同學相處也融洽多了。興趣小組開展一段時間后,學校進行一次競賽,軍竟然得了語文組的第一名,我在班級表揚了他,他的母親特地找到我,說他那次知道成績后,就打電話告訴家里,并說他自己喜歡學語文,同時也想學習其他科目……教學是一門藝術,而教學之道貴在啟發潛能。
三、在語文教學中,還應當放開學生的手,抓住學生的心
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用心來參與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丟棄傳統的教師尊嚴,權威意識,構建起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師生關系,如今的學生接受能力強,信息接收廣,應該給他們創造一種敢說、敢想、敢做的開放氛圍。學生只有在和老師信任、平等、親近的條件下,才能做到暢所欲言,才能有無話不談、激烈爭辯的課堂氛圍,才敢于說“不”,敢于提出尖銳的問題。這樣,不但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樣地贏得了學生的信任,抓住了學生的內心,發揮了學生潛在的主體作用,因此,我的教不但輕松、愉快,而且學的主動。
課堂氛圍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度是有重要影響的,一個和諧舒適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政治課程教學中,應該善于抓住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將國家大事與自身聯系起來,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應加強,了解學生學習政治的難點,找到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由于政治考試是中考所必需的,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歷年的考試題,為學生考試做有針對性的準備,在理論講解時,應增加有關政治考試的經驗,應注意到答題要點以及答題的規范性,從而提升學習政治的積極性。
2.多媒體教學的合理應用
在傳統的教學設施下,教師只能通過板書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掌握重要的理論要點,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說,并不是主動的,并且也不利于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接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于政治具有較強的實時性,而這些內容不僅沒有包含在教材中,而且還是考試重點,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網絡上的內容以視頻方式講解,例如,有關“中國夢”的內容,教師可以提前將有關“中國夢”的相關內容打印出來,讓學生提前了解“中國夢”的相關知識,然后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的同時,還能通過視頻加深理解,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而且能夠提高課堂的效率。
3.教學評價機制的構建有效施教
教學評價機制即分析政治教學的效果,我國很多中學在這方面管理都不夠完善,缺乏對政治教學的評價機制,部分中學采取的是預估機制,但是與行政管理相聯系,缺少對學生角色的關注。因此學校應該完善對任課教師政治教學的評價機制,例如,對教師的出勤狀況以及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評價,主要通過技術對內部控制進行操作,構建出一個較為統一的標準,為政治教學進行評分。另外,學校的評價機制也可以從課堂的氣氛,師生之間的感情等指標進行相關評價,從而完善政治教學的評價機制。
二、以豐富的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中職生大都處于15-18歲這一年齡階段,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同時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在中職政治教學中,針對中職學生這一年齡特點,應打破傳統的知識灌輸方式,改變學生反感的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課堂教學方法,而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創造中職學生對政治教學內容認識與理解的過程。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帶領學生互動,提高學習興趣,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更能受到中職學生的喜愛。例如:結合一些時代性與實踐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改變政治教學中一潭死水的教學形勢,帶領學生對日新月異的世界局勢,國內外重大事件與政治教學有機結合,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又如學習“誠實守信”這一教學內容時,指導學生搜集新聞報紙中有關企業缺乏誠信的事例,如肯德基供應商上海福喜使用變質過期肉,三鹿的三聚氫胺事件最終對企業形象與信譽造成的惡劣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誠信是立足社會的重要品德。政治教師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扮演導演的角色,給學生引導一條正確的道路。還可通過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情景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方法更豐富,學生擁有高漲的參與積極性,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得到直觀感受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中職學生大多對網絡多媒體擁有強烈的興趣。要使中職學生對政治課堂教學產生興趣,必須改變傳統的說教教學方法,通過運用多媒體設備,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用生動的影像與音頻等表現出來,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對“人生真正奉獻在于社會價值”這一內容的授課時,通過播放《雷鋒》、《郭明義》等影片,使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得到感官的刺激,對奉獻有更深刻的理解。此類政治教學中抽象的概念因借助多媒體技術的教學,使知識變得形象,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再結合多媒體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使中職政治課堂教學效果得以實現。
四、教師不斷提升自我,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需不斷總結教學經驗,不斷提升自我,以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中職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教學問題,這些經歷將是后續教學過程中寶貴的經驗,值得不斷的借鑒與改進。中職政治課堂學習中經濟、哲學、政治等常識都來源于社會,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自己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教學,以過來人經驗對學生進行指導,及時做到查漏補缺。政治教學過程中,中職政治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性的教學。同時,對中職學生這一學生群體,教師應作為一名引導者,對學生的成長道路進行關注與引導,尋學不同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價值被肯定。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注意課堂語言組織的科學性與專業性,政治教師的事業為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將產生直接影響,政治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自身必須要做到行為規范,不能違備教學準則。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服,贏得學生尊重。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是一個科學更加發達、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對人們的素質要求更高的世紀。然而,提高人的素質的關鍵在教育,要想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就要從孩子抓起,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
一、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教學目的主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授課必須體現培養“學會關心、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開拓”的高素質人才精神,把授課活動看作是傳遞信息,架橋鋪路,內引外聯的“成功教育”系統工程。教師要講出個性,講出風格,講出精彩,講出意蘊,為學生展示一個既得天獨厚又異彩紛呈的世界,給學生以啟迪,促使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
1.把科學性和思想性密切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它無疑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首先,在知識傳授中,充分利用語文課的特點,滲透思想教育內容。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歷史偉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棄疾、文天祥、陸游等,他們的愛國豪情充塞著青年學生的胸膛;長江的壯麗,泰山的博大,黃山的神奇,三峽的秀美,讓學生心向神往,愛國的熱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挖掘課文內涵,讓學生從中領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方法。但是,在貫徹這一原則時,關鍵是把握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最忌單純說教,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即便是思想品德課又怎能僅憑說教就可以讓學生心悅誠服呢?
2.落實課內雙基要求與擴大課外知識范圍相結合,開闊學生視野。課文是例子,要把它用足用好,落實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但擴充課外知識,開闊學生眼界也非常重要。把博大精深的中華燦爛文化和繽紛的顯示生活引入課堂,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活力,而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已為這種做法提供了時間保障。每學期我都要引導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寫讀后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根據講課內容隨時提出緊密聯系現實的問題,極大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習慣。每學期一周的讀報課或影視評論課更讓學生欣喜不已,《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上的專題文章和同學們關心的影視就是素材來源,學生從中了解到社會,為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原則認為,素質教育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發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注重形成學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而且要重視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引導。記得有位名人曾經說過:成功教育就是學生在自我激勵的機制下獲得成功情感體驗,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獲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我在教學中針對課文的基礎知識點、能力點、重點和難點,設計了不同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略加思考后都能回答出來,“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在教《談骨氣》一文之前,我先設計好導語,讓學生背誦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并回憶朱自清、劉胡蘭、等人的事跡,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骨氣”的理解。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的主題思想,而且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三、深入發掘教材中人文素質教育因素,培養健康人格
著名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我們中國歷史長,文化遺產豐富,這個遺產丟了‘不好’。”我們在把握、研究、利用語文教科書時,千萬不要忘記它內在的人文價值。在浩如煙海、佳作如林的古今文學作品中,蘊藏著優秀的文化傳統。中國文學史上,不僅誕生了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魯迅、郭沫若等世界文學大師,而且出現了《史記》《唐詩三百首》《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雷雨》《阿Q正傳》等宏篇巨著和藝術精品。語文教材從這座珍貴的文化寶藏中精選了上百篇的詩文佳作,雖然只是滄海一栗,但通過學習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祖國無比豐富的文化知識,而且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題材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脈搏,得到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圍熏陶。這對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質水平、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有極大的幫助。我們教師要反復鉆研,潛心思索,因課制宜,因勢利導,在教學時巧妙設立啟發點,引導學生發掘、體驗課中具有人文素質的內容,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他們理想人格的目標,從而受用終生。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關愛社會、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格尊嚴。讓學生從或惡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區分人性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從人物或悲或喜、或成或敗的命運中去感悟人生要義;體會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評判的褒貶,從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培養向善之心;在鞭撻丑類的過程中,樹立去惡之志。中學語文課是一門非常特殊的課程,語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人文價值才是它的“神”。只有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蘊涵的人文素質教育因素,才能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繼承豐富的文化遺產。
總而言之,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是素質教育得以實現的保證,素質教育的滲透會激活學科的教學。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情感因素、審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功能。為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發展,我們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學生素質教育上的優越性,在教學方法與學科素質教學乃至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的聯系上作廣泛的、立體的探討,以求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金鳳,尹霖,柏亞基.淺談實驗教學與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田.中國科技信息,2010, (05):245}246
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舊的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逐漸被新的代替,中職語文教學改變原有教材施教的方式,更多關注審美教育。中等學校新課程改革標準也對審美教育進行倡導與規范:“審美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情、知、意的全面協調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情感發展投入更多的關注,就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召喚與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審美情趣與審美意識。”中學新課改革標準立足于長遠方面,體現了對學生道德與情感的規范與培養,對于中職教育來說,審美教育也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對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進行討論的實際價值重大。
一、中職語文教學和審美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必然結合
對學生美的教育就是對學生的審美觀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在審美能力與創造美的能力上進行發展,自古的教學都離不開對學生道德素質與高尚情操的培養,著名思想家黑格爾曾經說過:“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借助修養才能了解美,發現美。”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及其重要的,美能感化生活,熏陶本心。
中職語文教學是建立在工具的使用、審美的實施與思想的層面三個維度構建的學科。作為教學的實施者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理應從美學規律出發,教育學生從教材中感受美、從生活中創造美,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前提作為最終標準,不斷引導學生提高鑒賞能力,探討中職學生接受審美教育迫切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中職學生在入學時門檻較低,入學分數不高、文化內涵與審美素養也不高;另一方面是因為中職學生年齡相對不大,心理與生理發展不成熟,對美的追求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的從生活中發現美。如果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結合審美教育,用美的魅力與審美的樂趣來吸引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中職學生的審美內涵。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法
(一)教師自身具備審美能力
21世紀以來,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學生要想從復雜多變的社會中生存發展,就需要有一雙明辨是非的雙眼,要想讓學生擁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思想觀,是他們從稚嫩走向成熟的關鍵,也是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因為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要靠教師,所以對中職語文教師審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師的審美能力強,他們在教學中、在教材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挖掘出更多更美的東西,就能在平日的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的審美行為,就能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美和創造美,就能真正達到諦造美育教學、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立足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在對中職語文教材進行仔細研讀中,筆者發現很多美的因素包含在字里行間,在教材選文的形式上,詩歌具有韻律美,散文具有神態美,小說具有情節美、議論文具有理性美、說明文具有內容美。從內容上看,有山水景物之美,有人文物狀之美、有科學文化之美……而想要讓中職學生發現教材中的這些美,就需要教師為之創造有力的教學環境,反復熏陶。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加強文選品味。給學生選擇審美感染力強的文選,實施板塊教學;巧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引導學生感受美。美的事物需要發現,對于感受性不強的中職學生,教師在教學環境的布置中應多下功夫。教師應學會利用現在化設備制作精良的課件來輔助教學。例如在講授《離騷》時,就應該在教案PPT中加入古琴奏樂來增強感染力。
(三)重視教材,挖掘學生對對美的鑒賞能力
語文教學中對美的發現是建立在文本的深入剖析之上的,想要發現美,必須植根教材文本,精研字句,選擇切入點深入探討美學價值。在教材的深入學習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的方式,例如小組研讀,集體討論的方式、學生自主研究,教師解答疑問的方式等。教師立足文本,帶領學生深入剖析教材,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內涵意蘊,就能夠發現美的所在。
(四)多管齊下,培養學生對美的創造能力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本質就是幫助學生掌握審美,能夠藝術的生活,所以,教師審美教育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擁有創造美與表現美的能力。抽象的美如果想要靈活的表現出來,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多寫與多說。寫作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感受美文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寫作實訓,對發現文章中的優美之處加以模仿。這種多寫的方式既能夠讓學生對語文教材中的美有更深的了解,又能夠對學習到的美加以運用與創新。多說與多寫類似,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說的機會與權力,可以通過學生演講的方式讓學生說出學到的美,也可以通過課堂小品、相聲或者廣播情景劇的形式讓學生展示美,這種互動形式的效果比教師一人課堂教學更為顯著。還可以將課堂教學與藝術元素相互融合,幫助學生接受審美教育,提高創造美的能力。
三、結束語
語文是一門人文類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思想道德上有重要作用,在社會意義上,語文教學更擔負了學生審美教育的社會使命,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與學科性質,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合審美教育, 在具體教育實施中,應結合中等職業類學生的特點,在教學要求中因材施教,依托不同的教學條件在教學環境、語文教材與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使學生都能夠發展成才為具有審美能力、具有創造美的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二、高職食品專業學習領域課程教學中強化職業教育的措施
1.在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中明確職業道德教育。
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對教師的教學起指導作用。在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食品專業學習領域課程教學目標中均明確了職業道德教育,如《食品分析》課程要求學生“增強食品質量與安全的意識,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客觀公正的工作作風”;《食品營養與保健》課程要求學生“擁有一定的科學研究意識,具備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食品加工技術》課程要求學生“具有嚴謹踏實、實事求是、講究效率的工作作風,愛崗敬業、敢于奉獻,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尊重、理解和寬容他人的綜合職業素養”;《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提出培養學生“具有自覺執行食品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識、素質,以及愛崗敬業、嚴謹踏實等食品從業者必備的職業道德”。各專業課程教師能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有效開展職業道德教育。
2.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體現職業道德教育。
教學內容一般指學校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等的總和,是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的。各專業課程的教學在傳授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包涵其特有的道德精神。例如,《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中涉及食品安全性影響因素教學內容時,教師可從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劑、染色饅頭、獸藥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入手,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生動講解了獸藥、有毒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等對食品安全性影響的專業知識內容,使學生對有毒食品危害性有深刻的感性認知,引導學生對此類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層層剖析,主動思考,大膽表述自己的意見觀點,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也使學生明白了“食品安全重于山,遵紀守法責當先;有毒有害不添加,違法生產眾難容”。
3.在教學過程中創新職業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良好的道德習慣與人格素質是需要培養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價值觀、能力和品質的培養。專業課程教師首先要用鼓勵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感的調控,幫助學生建立自尊、樹立自信,確立學習目標,使學生具有食品專業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所授內容不斷探索新方法,培養探究意識,激發學習興趣。食品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內容較多,專業教師能結合課程內容特點,采用項目化教學和理實一體化等教學模式精心設計典型項目教學任務,如《微生物檢測技術》有“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食品分析》有“食品中亞硝酸鹽與硝酸鹽(著色劑)的測定”、《食品加工技術》有“甜面包的制作”等項目。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項目教學過程,教師充分發揮其協助引導作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每組獨立制定工作計劃并實施完成,培養協作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師的激勵和引導下學習并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練習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完成好教學任務。此過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既有利于學生初步形成團隊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助于其社會能力及綜合職業能力的養成。
4.注重發揮校外實訓基地的優勢和作用。
道德不僅是一種規范性知識,更是一種實踐能力,加強實習、實訓,既是高職院校專業實習訓練的需要,也是職業道德精神養成過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高職生只有將學習和專業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工作實踐中去領悟、體驗和感受職業道德,才能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同,強化自己職業道德養成。組織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大型的食品企業如蒙牛乳業、可口可樂等進行實地參觀、考察,請食品企業的品控、人力資源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引用企業文化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利用頂崗實習的環節,采用校企合作形式,通過工學結合,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要求學生獨立承擔工作,接受企業的教育、磨煉和考驗。這些教學實踐增強了學生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等的理解,有利于其養成良好職業道德習慣,且經得起用人單位的檢驗。
三、高職專業教學中強化職業道德教育的兩點思考
1.要重視食品專業課程教師思政理論的提高。
韓愈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具有清晰、鮮明的是非觀是高職食品專業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食品專業教師必須在職業道德規范方面言傳身教,時時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為學生做出表率。但專業課教師因專業背景的限制,自身思政人文理論有欠缺,還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學校也應重視對食品專業課教師思政理論的培養和提高,并給其在學習、交流等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