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25 06:55: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裝備制造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裝備制造業論文

篇(1)

一、上海電氣人力資源基本狀況

上海電氣集團共有企業387家,其中資產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總公司下屬7家。

集團共有職工114709名,其中,在崗職工為74584名。所屬企業中,資產管理公司擁有職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職工在崗;有限公司擁有職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職工在崗。

在崗職工中,有專業技術人員共18221名,占職工總數的24.43%;有技術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職工總數的44.43%。根據電氣集團人力資源分類統計表,在崗勞務工用工總數13480人。集團在崗職工中,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職工1277名。占專業技術人員的7%,占在崗職工的1.7%,職工的學歷學位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集團共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938名,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10.6%,占在崗職工的2.6%。集團共有高級技師202名,技師1685名,兩者分別占技術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崗職工的0.3%和2.3%,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術型人才比例為5.7%,占技術工人比例為5.3%,占工人(含勞務工14066人)比例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為24.4%,占技術工人比例為22.74%。

在職工教育培訓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電氣職工教育培訓投入3501.6萬元,在崗職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訓總投入1049.8萬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訓占總投入比例為30%。有限公司職工教育培訓投人2313.5萬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萬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訓占總投入比例為24.5%。

同時根據調查,45%的職工在過去一年中參加了企業組織的培訓。但有77.5%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群體中有52.5%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有26.7%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35歲以下本科以上學歷群體中38.2%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其中有65.20%的職工表示過去一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企業高層領導中23.1%的人員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68.5%的人員表示過去一年中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

綜合上述情況可見,上海電氣集團已經擁有一支專業配套、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的人才隊伍。近三年來。職工隊伍建設態勢良好。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在崗職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別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術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別為7.68%、8.8,%、10.03%,呈現上升趨勢。

二、上海電氣人力資源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級技能人才在總量、結構和素質上還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根據2006年西門子年度報表,2006年西門子共有員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員工具有本科學歷。2006年,西門子在世界范圍內新雇傭了75200位員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學歷,在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新員工中,有60%是科學家職務或者是工程師。西門子公司高級技術工人占技術工人總數的30%以上。而上海電氣高級技能人才從質量到數量都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技師、高級技師人數偏少;二是學歷結構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齡偏大;四是勞務工技能等級低。缺乏相應的培訓。

2、高端、緊缺、關鍵人才不足。對集團人才隊伍存在問題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較缺乏。西門子公司大學本科以上員工占50%,而上海電氣僅16%;二是適應戰略發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級技術工人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門子公司高級技術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電氣高級技術工人只占技術工人總量的24.4%。值得關注的是,根據電氣集團人力資源統計表不完全統計,黨政管理人員中的本科及以上學歷3223人,占黨政管理人員總數的25.16%;同時黨政管理人員的總量較大。共有12809人,占調查企業人員總數的22.93%。

3、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存在不足。調查顯示,54.6%的職工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77.5%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技術人員群體中52.5%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76.7%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中基層管理人員中33.6%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68%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35歲及以下本科以上學歷群體中38.2%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65.2%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企業高層領導中23.1%表示過去1年內沒有參加過企業組織的培訓,68.5%表示過去1年沒有參加過企業外的培訓

三、進一步加強上海電氣人力資源建設的對策

1、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術工人隊伍。上海電氣作為是中國最大的裝備制造業集團,技術工人的水平和質量應該走在全國前列。按照集團發展規劃和先進制造業發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過30%,其中技師、高級技師比例要達到8%,45歲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達80%左右,并涌現一批中青年領軍高技能人才,帶動中、初級技能工人隊伍相間梯次發展。全面提升職工隊伍整體技能、素質水平。

要加強勞務工的建設。參加教育培訓、提升工作等級已經成為勞務工的迫切需求。上海電氣集團職工隊伍結構老化的矛盾較為突出,勞務工的加入使得職工隊伍老化的狀況大大改善。目前集團一線勞務工10175人,占一線職工的35.7%,占勞務工總數的75.48%。如在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電焊和冷作兩個主要工種中。勞務工已占在職工人數的30%,10年內30%的在職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職技術工人學歷層次偏低,年齡偏大;勞務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技術技能的掌握也比較粗淺。76.9%的勞務工比較希望和非常希望參加教育培訓,目前有39.4%勞務工參加過技術培訓,55.9%的勞務工沒有參加培訓。要立足上海、延伸國內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圍繞企業實際需求,加強對技術工人教育培訓工作的領導與計劃工作,通過教育培訓、鑒定考核、擇優選拔,建立分層、分類實施的技術工人培養體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術工人隊伍。

企業通過建立能級體系,制訂相對科學的、合理的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培訓體系,推進企業各類技術工人隊伍的建設工作。

2、實施科技專家、項目科技帶頭人、首席技師的選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培養科技創新領軍旗幟型人才。要實施上海電氣科技專家、上海電氣項目科技帶頭人、上海電氣首上海電氣席技師的選拔制度。以推進集團科技進步、技術自主創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激發廣大員工的創造激情,培養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領軍人才。與高校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以加強上海電氣人才資源的投資和開發,大力提高人才資源對上海電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構筑上海電氣人才資源建設,使之成為上海電氣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3、加強制度體系建設,使人力資源建設與管理規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堅持和完善學習培訓制度。建立培訓——上崗——使用——考核——獎懲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設,為教育培訓工作有序開展奠定基礎。制定規范和促進教育培訓工作開展的制度,《生產人員持證上崗及技能鑒定實施辦法》、《師傅帶徒制度》、《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培訓工作的意見》、《“四支”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生產一線員工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供電企業生產一線用工管理暫行辦法》、《“首席崗位制”管理辦法》、《員工培訓考試考核獎懲規定》、《兼職培訓師管理辦法》、《首席工程師管理暫行辦法》、《優秀人才管理辦法》。《高級管理人員學習培訓制度》、《技術創新人員學習培訓制度》、《技術工人學習培訓制度》、《勞務工學習培訓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訓激勵制度。要完善的崗位任職資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觀的業績考核標準;公平競爭的晉升規定和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分配原則。

篇(2)

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競爭已經從價格競爭、質量競爭,發展到了價值競爭、品牌競爭,要有品牌、要有價值,就必須要有自主知識產權,要有自主知識產權,就必須要有自主創新。面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新形勢,只有在裝備制造業自主知識產權發展上占據優勢地位,才能始終贏得和保持發展的主動權,從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為有利的戰略地位。加快裝備制造業的振興,關鍵是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可以說,自主創新是裝備制造業的生命。

“十一五”注定是我國制造業的戰略機遇期,是制造業升級、跨越的關鍵階段。從“十一五”規劃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再到《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的扶植力度一環緊似一環,并且把振興裝備制造業提升到了國家與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規劃為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提出了總體目標:努力突破核心技術,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特別是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控制、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提出了技術目標:掌握一批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到201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其點睛之筆。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振興裝備制造業。十七大報告對自主創新也非常重視,“自主創新”在報告中出現了十次,充分體現了自主創新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之一,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自主創新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我國要通過自主創新提升經濟和科技水平,裝備制造業也必然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自主創新的對立面不是開放創新,自主創新不排斥開放與繼承,自主創新也不是鼓勵一切從頭做起,原始創新是自主創新,集成技術是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改進進而再創新也是自主創新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往往孕育著科學技術的重大發展和飛躍,是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和科技競爭力的源泉。同時,我們還必須把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再創新緊密結合起來。目前,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基本態勢可以歸結為四類:一是能夠進行部分原始創新的航天技術、軌道交通等行業。二是能夠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通信設備、發電設備、軍用飛機、載重汽車等行業。三是處于引進--消化--吸收過程而沒有系統掌握核心技術的轎車、大型乙烯成套設備等行業。四是依賴于國外產品,國內基本沒有開發的行業,如大型飛機、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設備、光纖制造設備、大型科學儀器以及大型醫療設備等(區賢明,2006)。從整體上來說,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主要處于技術引進的階段,不但大量自主創新的階段還沒有到來,而且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復引進現象屢見不鮮。另外,在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態勢中,集成創新也是裝備制造業所欠缺的。我們認為,解決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的關鍵在于根據其產業特征(產權、技術等)和外部環境(政策),給出切實可行的技術引進吸收的產業組織模式和產業組織政策,構建“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平臺,然后向“自主創新”進行漸進的轉變,最終達到獨立創新的階段。

我們的裝備制造業,不能始終落在別人后邊,吃別人的剩飯,我們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首先,要樹立勇于自主創新的信心,以最大的決心培育創新能力。金錢買不來核心技術,單純依靠技術引進實現不了現代化。自主創新不光是口號,要落實到行動中去才會有效果。中國裝備制造業不能依賴國外、不能人云亦云,而應切實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過去有人以為什么都可以從國外買,這個觀念很錯誤。即便是與國外的合作,也應該堅持“以己為主”,不要受制于人。產品可以模仿,技術也可以引進,技術創新能力是無法引進的,要靠企業自身的積聚。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因此,裝備制造企業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腳踏實地地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來。

其次,要加大對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一要加大政府投資力度。政府財政應從現有技術改造資金、科技三項費用等經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裝備制造業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貼息、重大技術創新項目補助,并視財政增收情況逐年遞增,設立裝備制造業專項發展資金,專項發展資金主要用于:裝備制造業重大項目的前期費用,包括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和建立裝備制造業專業園區的前期工作投入;優勢拳頭產品和重點骨干企業的技術改造貸款貼息;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資金補助;重點骨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重點支持系統成套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關鍵共性制造技術的研發;重大技術裝備展示和使用首臺(套、批)新型裝備等專項補助或獎勵。二要通過財稅優惠政策促使企業自身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加大研發投入是自主創新取得較大突破的關鍵。三要加大對裝備制造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在高度貨幣化的當代社會,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金融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國內金融機構尤其是政策性銀行,應積極開發多種金融產品,簽訂銀企戰略合作協議,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四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要發揮風險投資的嫁接作用,促進裝備制造業的創新源得到很好的轉化并產生經濟效益。

第三,制定和完善政府首購和訂購國產設備的政策措施。實際上,世界各國政府采購都有明顯的“產權保護”特征。美國的購買美國產品法規定,聯邦政府非GPA(政府采購協議)必須購買美國產品,其中,包括優先購買具有美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借鑒國外通行做法,著手研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為“國貨國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強政府采購的監管,抓緊研究出臺有關規定。研究建立由項目業主、裝備制造企業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機制。引導用戶單位和項目業主合理選擇技術路線和產品規格,支持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加強政府監管和輿論監督,防止設備招投標中歧視國產設備。對于國內企業、科研機構生產或開發的試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場的產品,如果其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先進技術發展的方向,并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經有關部門認定,政府應進行首購;對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的先進裝備和產品,納入政府優先采購范圍;對訂購和使用首臺(套)國產重大技術裝備的國家重點工程,可確定為技術進步示范工程,優先予以安排;建立由應用部門、制造部門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機制。

篇(3)

一、引言

數據包絡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學者在“相對效率評價”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其主要思路在于通過對決策單元(DMU)進行線性組合構造有效前沿面,通過解每一個決策單元相應的線性規劃來判斷該決策單元是否位于有效前沿面來評價其相對有效性。DEA方法自問世以來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我國有不少學者應用此方法對不少領域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如馬占新,唐煥文利用改進的DEA方法對東北某省的宏觀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葉世綺,莫劍芳利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對四個經濟特區宏觀經濟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分析;本文采用C2R模型來評價1998年~2007年四川省裝備制造業的投入產出相對效率。

二、C2R模型基本思想

在一個經濟系統或一個生產過程中,假設有n個決策單元DMU,每個DMU都有m種輸入和s種輸出,其中Xj=(x1j,x2j,…,xmj)T,Yj=(y1j,y2j,…,ysj)T,(j=1,2,…,n)為決策單元的輸入指標和輸出指標向量。則DEA方法的C2R模型線性規劃問題如下:

假設上式線性規劃求得的最優解為λ*,S*+,S*+,θ*,則基本結論如下:當θ*=1時,表示與生產可能集中所有投入產出模式相比,DMUj0的投入向量己不可能被等比壓縮,也就是說此時加大投入不會再增加產出,顯示了該決策單元的有效性,即DEA有效。當0<θ*<1時,即DEA無效。當λ=1時稱為當年規模收益不變,表明當年達到最佳產出規模;λ<1時,稱為當年規模效益遞增,且λ值越小規模遞增趨勢越大,表明在這一年里,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入,能獲得更大比例的產出;λ>1時稱為當年規模效益遞減,且λ值越大規模遞減趨勢越大,表明在這一年里,即使增加投入,也難以獲得更大比例的產出,甚至得不到原有的產出。

三、實證研究

1.工業行業效益評價指標的建立。從技術和經驗上,DEA對DMU個數有如下要求,一是參考集中的DMU應該具有“同類型”特征,二是通常認為參考集元素的個數不少于輸入輸出指標總數的二倍為宜。除此之外,還應該避免輸入(輸出)集內部指標間的強線性關系,經過全面系統的分析,確定四川省裝備制業業效益評價的輸入指標為:固定資產投資、財務費用和利息支出;確定輸出指標為:工業總產值和外銷產值。由《四川省統計年鑒》整理出10年(1998年~2007年)各指標的數據,因篇幅有限,略去投入產出表。利用EMS軟件實現,計算θ、λ和k值,得出DEA結果如表所示:

2.結果分析。(1)由表可知,在1998年~2007這10年中,2004年和2006年、2007年這三個年份的投入產出效率值θ=1,這三個近期年份相對于其他年份來講,投入產出狀態已達到最佳,投入無冗余,其固定資產投資、財務費用和利息支出投入都已達到最優程度。(2)四川省裝備制造業的其余幾個年份均為DEA無效,說明資源間組合未達到最優,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規模遞增的單元均為技術無效,說明規模效益遞增的取得大多是依靠資源的大量投入,對技術依賴不夠,投入產出效率不高。這與四川的實際情況是一致的。長期以來,四川的裝備制造業過于依賴資源型生產,在技術領先、科技含量高的領域卻發展不足,處于“三高一低”的局面。且由于裝備制造業占到四川省工業總產值比重的20%,其產業內的資源利用率等現狀,間接造成四川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

3.對非DEA有效的單元的改進。保持現有產出不變,根據公式x=(1-θ*)xn+s-*可計算出各個投入指標可節約量,即現有投入的投入剩余。保持現有投入不變,根據公式y=s+*可計算出各個輸出指標可增加量,即現有輸出的產出虧空。由此可算得裝備制造業的1998年固定資產投資若為306.9727萬元、財務費用若為12.9737萬元、利息支出若為220.8926萬元,可得到其最佳產出組合為工業總產值301.7067萬元、外銷產值8.1305萬元,使該年達到DEA有效,即經營效率最佳,其他年份同樣計算。

三、提高四川省裝備制造業相對效率的建議

綜上所述,提高現有投入資源的利用效率遠比增加投入資源更重要、更有效。一是建立技術中心。由國家投資,依托東汽等大型企業,聯合中國科學院工程所、東華工程科技公司、四川大學、重慶鋼鐵設計院等單位,組建國家裝備制造技術研究中心,使之成為裝備制造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的龍頭。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建議設立國家級的新材料創新基金,省、市兩級提供相應的配套資金,對重大科技攻關予以大力扶持。三是加強科技合作。引進先進的裝備制造技術,與國內國際的大型制造企業合作,爭取擺脫資源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向技術含量高的方向轉變。

參考文獻:

篇(4)

1.2“兩業”協同互動融合模式隨著世界經濟與產業的發展,裝備制造業企業與生產企業逐漸呈現出邊界模糊、相互融合的趨勢,“兩業”的產品特性、組織特征、產業邊界等方面逐漸模糊。“兩業”協同互動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兩種形式。①服務制造化形式。生產業憑借著與制造業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以及制造業的工業化模式,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提高服務活動的交付效率、擴大規模,并呈現出大量的制造業類的要素(如:資本密集、流水線生產、大規模定制生產等)逐漸向制造化方向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在這種發展趨勢與市場環境下一批主動性強、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開始占據產業鏈中較高端的位置。這些生產企業不僅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服務,而且也為其他生產企業提供服務,同時向產業鏈后向進行延伸,逐漸形成裝備造業產業鏈上一體化趨勢較強的生產功能企業,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一體化的服務,發揮生產業的功能優勢。②裝備制造服務化形式。與此同時,一些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企業在成長中,自身服務能力、服務化水平都在不斷提高,進而逐漸轉變為提供生產的供應商,而不再是單純的裝備制造企業,并再次模糊了“兩業”的界限。這幾種裝備制造業與生產業的協同互動模式并非是按照產業發展、經濟進程階段等標準進行劃分的,而是可能共同處在同一時期的。在一個裝備制造業企業中也可能同時包括著剝離獨立服務部門、企業服務活動外包等多種“兩業”協同互動的市場化模式。同時,各種模式之間也沒有優劣之分,每種模式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企業類型。

2裝備制造企業與生產企業協同發展路徑模式分析

2.1轉型模式:加快裝備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發展進程根據上述分析,“兩業”之間的界限隨著產業發展的進程越來越模糊,呈現出服務業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向。具體來說,裝備制造業服務化有兩種形式:①業務主體轉型。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向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供應商轉型;②價值鏈轉型。裝備制造業企業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抓住升級機遇,逐漸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實現價值鏈升級。實現方法如下:①政府積極引導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進入行業關聯度較高的服務行業,向服務化方向轉變,加速產業融合發展,逐漸成為技術研發、工業設計、品牌打造、營銷策劃、網絡構建等關鍵的綜合供應商。②政府扶持裝備制造業企業逐步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發揮其自身的品牌、設計、研發、網絡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從單純裝備制造企業向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③政府針對裝備制造業企業服務化項目建立適當規模的專項引導基金,對服務化轉型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困難給予補助。并對于轉型效果顯著、具有示范作用的裝備制造業企業給予公開表彰、獎勵、推廣。

2.2剝離模式:鼓勵裝備制造業企業逐步進行服務活動剝離伴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專業化經營的趨勢,裝備制造業企業剝離服務活動是未來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而漫長的趨勢。具體操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專注核心競爭力,逐步剝離非核心業務。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在進一步凝聚和培育核心業務環節的同時,可將非核心服務活動逐步剝離。對于自身服務能力強的服務部門,可剝離出來成立專業的生產業企業;對于自身并不擅長的服務,可轉包給專業的生產企業,并與之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使得裝備制造企業更容易集中資源進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②政府引導、扶持生產企業的快速發展,提高服務提供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形成規模效應,更好的為未被剝離服務的裝備制造企業提供高水平的專業化服務。③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功能,引導裝備制造業企業進行“主輔分離”。如明確“主輔分離”后的稅負,如果高于分離前的,對于高出部分,政府給予適當的減免、補貼。

2.3升級模式:促進生產企業與時俱進,升級換代生產業與裝備制造業有著濃厚的血緣關系,實現生產企業與時俱進的產業升級、完善服務體系,會為裝備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政府引導生產企業實施服務業制造化轉換。加速生產企業在運行中更好地融入“制造業元素”,促進與裝備制造業融合。幫助企業進行知識產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的保護,在保持拓展服務活動大規模定制的同時,突出個性化發展。②政府設立適當規模的專項資金,鼓勵生產企業進行創新(商業模式、服務界面、服務內容、服務技術等方面)。同時,利用專項資金支持服務業支撐平臺建設,對于列入重大項目建設平臺的,從專項資金中按比例給予扶植。③建立和完善裝備制造業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采取多種形式,拓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大力培育與扶植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

2.4外包模式:推動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外包順應國際形勢,主動抓住裝備制造業與服務業剝離的的機遇,推動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外包。具體措施如下:①鼓勵各類生產企業在產業組成服務聯盟,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共同承擔復雜性高的大型訂單。②政府加大稅收支持力度,培育本地區生產企業發展,如當本地裝備制造業企業與本地區生產企業合作時可減免一定稅額。③打造公平競爭的透明市場環境,落實國家、省、市各級政府頒布的政策,維護經濟機構間的信任和政府機構的誠信。

篇(5)

一、機械工業是為能源發展提供裝備的重要產業

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及國防建設提供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目前,我國機械工業總體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國發電設備的產量占全球60%左右,產業結構也有所改善,產品技術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單機容量泰山核電機組1號機組175萬千瓦核能發電機成功研發,我國在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的充電樁、高壓絕緣套管等一大批長期受制于進口的關鍵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國在能源裝備的其他方面這些年也有了長足進步,許多產品、許多關鍵技術已經替代了進口。但是,機械工業也是生產規模大、生產戰線長的耗材耗能大戶,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我們還有很多產品能源排放超標、技術改造乏力、工藝水平落后、高效節能等高檔產品供給不足。在資源制約、能源安全與環境約束矛盾加劇的形勢下,機械工業為能源產業和能源的生產、消費提供高端的產品以及加快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艱巨。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帶頭節能減排;一方面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為社會提供先進、高效、節能和環保的設備和產品,為各行業和社會做出貢獻。“十二五”以來,我們按照工業轉型升級的總體部署,大力實施“主攻高端、創新驅動、強化基礎、兩化融合、綠色為先”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在創新驅動、綠色為先的戰略推進中做了一些工作。我們加快發展核能、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等新型清潔能源設備,加快發展高效節能技術裝備、資源循環利用裝備、煤炭清潔利用及海水綜合利用裝備,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并且努力高質量地滿足鋼鐵、有色、建材、船舶等行業對高效、節能、低排放產品和裝備的需求。與此同時,我們也通過推廣節能減排技術、應用節能減排工藝設備,提高設計、制造環節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進自身節能減排、綠色制造步伐,促進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產品升級,努力為落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做出貢獻。當前,機械工業正在按照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國家關于工業轉型升級的總體部署在加快推進全行業深化改革和提質增效升級。

二、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

各行業都處在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期。面對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面對著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強相關產業間的合作協作,擰成一股繩、一股勁,共同破解難題,實現協同創新,才能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產業振興步伐,共同行使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使命,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履行責任。這次會議就是以能源市場化改革和生產轉型發展為主題,邀請各界精英共同探討今后能源裝備發展如何適應國家能源市場生產、消費方面的需求,從而實能源裝備的高端制造化。我們也將廣泛聽取來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見,以全力推進機械行業主攻高端、創新驅動、強化基礎、兩化融合、綠色低碳的發展戰略,以實際行動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及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王瑞祥 單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

篇(6)

二、完善合同管理建章建制工作

合同管理工作涉及部門繁雜,環節頗多,為了明確各部門的管理職責,規范環節推進,應通過制定明確專項規章制度的形式,對于崗位、職責、等重要核心內容進行明確。

(一)設立專業合同綜合管理崗位

設立合同綜合管理崗位,具體負責合同管理規章制度制定和組織實施;負責對所屬單位的合同管理工作進行業務指導、監督、檢查、考核;參與重大項目的法律論證、談判、合同文本起草;負責合同審查審批流程的管理、設定;負責對機關部門承辦的合同進行綜合審查和管理;負責對所屬單位上報的合同進行綜合審查;負責合同履行綜合管理;負責合同信息統計分析與應用;負責合同系統的應用管理和運行維護;負責合同專用章的設計、審批和備案管理;負責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與使用管理;負責合同簽約授權管理;其它屬于合同管理的事項。

(二)明確合同承辦人員職責

合同承辦部門是指負責合同事項啟動和推進合同簽訂的主責部門。其應負責按相關規定以招投標、談判的方式選擇合同相對人,并組織合同談判和起草工作。因此合同承辦部門應當合同簽訂的前期工作進行充分的準備。

(三)設定合同執行專人專責制度

執行合同的部門或單位是合同履行的責任主體。合同執行單位包括負責合同履行的合同承辦部門、合同簽訂后實際承接合同履行工作的其他部門或單位。合同執行單位全面負責合同履行工作,其主要職責為:按合同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催促合同相對人按合同約定履行合同義務;接受或出具合同履行相關資料;組織相關部門人員進行合同履行驗收;實時跟蹤合同履行情況,及時向合同綜合管理部門報告合同履行異常情況,收集相關證據,按規定程序對異常情況進行處理;提出合同變更、結算、解除申請;建立合同履行臺帳及檔案。合同執行單位應對每份合同指定履行負責人,負責具體合同的履行工作,確定其權限,需要其簽署合同履行相關文件的,應在合同中予以明確。

篇(7)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0-200-02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一些學者借鑒西方和前蘇聯的計算方法,探索了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測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計算模型,即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以索洛公式作為具體計算公式進行測算??。本論文即以此測算了遼寧裝備制造業廣義的科技投入所帶來的科技進步對裝備制造業增長的貢獻份額,進而對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科技投入產出的效益進行了簡要的定量分析。

一、模型簡介

索洛增長方程(即索洛―米德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從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出發來建立經濟增長與各綜合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在模型中,資金投入量、勞動投入量和科學技術進步被看作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三大因素。本論文所作的科學技術進步對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長的貢獻分析,是指在影響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長的諸因素中,在剔除由于增加資金投入、勞動投入因素的貢獻之外,其余因素部分(即廣義的科技投入所帶來的廣義科學技術進步因素,包括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及規模效益遞增等因素)對其增長的貢獻??。

二、廣義科技進步、資本、勞動投入對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長貢獻的測算

1.指標的選取、測算口徑及時段。遵循客觀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參照相關文獻資料,根據遼寧省的實際情況,測算指標最終確定為采用裝備制造業產值(當年價)指標作為總產出Y,采用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作為勞動投入L,采用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與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兩項指標之和作為資本投入K,指標數據均來源于各年度的《遼寧統計年鑒》??。測算口徑為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獨立核算裝備制造業企業(即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測算時段為2001―2006年,原始數據詳見表1。

2.測算過程。依據C-D生產函數所建立的模型Y=AKαLβ,兩邊取對數得出公式①:

Ln(Y)=ln(A)+αln(K)+βln(L)①

對表1中的原始數據進行對數計算的數據詳見表2。

本論文擬試用表2時間序列的數據進行α與β參數估計,由于時間序列年份數據樣本點少,所以采用可收集到的遼寧省9個重要地級城市1999―2006年截面數據??的平均值進行相關參數估計測算。數據詳見表3。

表3將遼寧省9個地市9年平均的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總產值(現價)記為Y,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勞動力投入(裝備制造業職工人數)9年平均值記為L,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總資產投入(包括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9年平均值記為K。

3.模型估計及參數檢驗。利用Eviews軟件對表3中的相關數據運用公式①進行最小二乘法估計,結果未通過t檢驗。

根據研究對象性質判斷可能ln(K)和ln(L)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經用Eviews軟件計算??得知ln(K)和ln(L)相關系數為0.976265,可以認定ln(K)和ln(L)之間存在嚴重共線性,也就是說當資金投入量發生變化時,勞動的投入量也在發生變化,兩者不可能絕對分開,這可能就是未能通過t檢驗的原因之一。要消除ln(K)和ln(L)之間的共線性,最好的辦法是采用人均工業總產值和人均資本,但前提條件是規模報酬不變,也就是α+β=1。

在α+β=1的條件下,Y=AKαLβ可化為Y/L=A(K/L)α。兩邊取對數得:

Ln(Y/L)=ln(A)+αln(K/L)②

經用Eviews軟件的Wald檢驗得知:若α+β=1時,顯著地通過檢驗。所以可以認為在α+β=1的約束條件下,受約束回歸公式②所代表的模型與公式①所代表的模型具有相同的解釋力??。

4.重新測算并估計。利用Eviews軟件對表3中的相關數據運用公式②進行最小二乘法估計,結果如下:

Ln(Y/L)=-1.148434+1.307242ln(K/L)③

經檢驗在顯著性水平為0.097時,ln(A)可通過t檢驗。因此,本論文將公式③作為回歸公式。由此得到α=1.307242,β=1-α=-0.307274。

三、廣義科技進步、資本、勞動投入對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長貢獻的測算結果

運用索洛增長速度方程模型y=r+αk+β,根據最小二乘法估計出的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平均資本彈性系數α=1.307242、平均勞動彈性系數β=1-α=-0.307274的參數值,對2001―2006年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測算,相應計算出6年間平均的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科學技術進步增長率、資金貢獻率、勞動貢獻率、科學技術進步貢獻率以及分年度技術進步增長率、資金貢獻率、勞動貢獻率、技術進步貢獻率等相關數據,詳見表4、表5。

其中:借助Ea/(Ek+El)可以把經濟增長方式分為三種類型:

集約增長型:Ea/(Ek+El)>1

粗放增長型:Ea/(Ek+El)

中性增長型:Ea/(Ek+El)=1

本論文以增長方式轉變程度來說明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廣義科技投入產出效益水平。

四、對測算結果的分析

1.總體來看,2001―2006年期間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增長方式總體上呈現粗放式的特征,其Ea/(Ek+El)等于0.425143

2.從要素投入指標看,資金貢獻率各年份高低起伏不定,階段上來看由2001―2002年間的100%下降到2003―2006年間的66.17%;6年間資金的平均貢獻率為71.61%,遠高于勞動力貢獻率,也高于廣義科學技術進步貢獻率的29.83%,說明資金是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長的第一推動力,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2001―2006年期間的高速增長主要靠大規模的資本投入來拉動。

勞動力貢獻率呈遞減趨勢,由2001年的43.6%下降到2004年的-15.46%,2005―2006年各年及2001―2006年平均的貢獻率也呈現負值,排位居于最后。這顯然表明了裝備制造業非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點,同時,也表明沒有發揮出本省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下一步在如何發揮勞動力資源的作用方面需要下大工夫。

廣義科學技術進步的貢獻率總體上呈現出上升趨勢,從2001―2002年間的-27.82%上升到2003―2006年40.7%的水平,6年間貢獻率的平均值為29.83%,說明“十五”后半期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長的效益上升了,粗放的增長方式有所降低。

3.從廣義科學技術進步的貢獻率指標還可以看出,“十五”期間經濟增長的質量以2003年為分界線發生了轉折。2003年之前,貢獻率呈上升之勢,而從2004年起卻呈現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動態勢,說明在2003年之后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長的質量還有待于提高。

4.綜合前面指標顯示的結果,勞動力投入的效率低且貢獻率也低,資金的貢獻率最高,而整個遼寧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增長總體呈現粗放式特征,這說明資本在作為第一推動力的同時,其投資的效率是令人堪憂的。也可以說,裝備制造業增長粗放性的根源在于資本投入的粗放、效益的低下,而勞動投入不足則與遼寧省的資源稟賦是不相稱的。

因此,下一步要推進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遼寧裝備制造業的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就在于繼續保持高的科技要素投入的同時,還要著力提高資本投入的效益,并大力發揮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加強職業教育及與之配套的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注釋:

四川省科技進步的貢獻分析.四川黨政內網.2004-02-20

山東制造業投入產出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組.山東制造業投入產出問題與對策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遼寧省統計局.遼寧統計年鑒(2001-2007)[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2008

沈陽、大連、遼陽、朝陽、阜新、鐵嶺、鞍山、丹東、盤錦市統計局.各市統計年鑒(2000-2007)[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08

王榮,楊曉明.科技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價格月刊,2007(2)

篇(8)

一、引言

曾指出,東北地區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這種狀況改變得越快越主動。要推動遼寧經濟發展大力向前,科技創新是必然選擇,然而改變不等于,裝備制造業是我省的傳統鰲頭產業,更是國家的命脈產業。要使推動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對此,本文從多面分析做出對科技創新大趨勢下經濟結構整合升級的探究。

二、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當前發展情況

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根底健全,以政府的振興政策為撐持,可以再次成為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在遼寧各類裝備制造行業中,通用設施制造業的規模競爭力最強。2007年,遼寧通用設施制造業的資金利潤率僅為6個百分點,約相當于全國平均利潤率的1/2。遼寧專用設施制造業的規模競爭力有了初步的提升,與首位的差距在逐步減少,其差值由0.52下降到0.46。然而,遼寧專用設備制造業的效益競爭力出現了小幅下降,這主要體現在行業資金利潤率較低上,其效益競爭力由2003年的第12位下降到第19位。但是,該產業的效益競爭力排名大幅下降,由第4位下降到第19位;同時,資金利潤率呈現急劇下滑現象,由第9位下降到第23位。在全國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背景下,遼寧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的規模競爭力相對削弱,在效益競爭力方面也沒有一定的優勢。

遼寧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具備以下特點:

第一,產業規模顯著增長,具體表現在企業數量、資產總額和職工人數等總量指標方面。

第二,產出或收益水平顯著增長,投入產出效率有所提高,具體表現在營業收入、利稅總額和利潤總額等收益指標方面,總資產貢獻率有所增長。

三、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型體系的構建

在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型體系中,原有的構成元素都有所變更,其調整內容有科技發展的變革、科創服務體系的完善以及科創環境的改善。裝備制造業的科技創新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制造技術創新、設計技術創新、產品技術創新。制造技術創新,即采用最為先進的生產方法,可概括為用于生產制造的機械的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以及生產組織的改革創新,進一步形成制造精密并且生產高效的技術平臺。產品技術創新,即生產更高效的裝備制造設備,更大功率的執行車間,更為綠色環保的生產技術。設計技術創新,即建立以多系統為基礎的三維設計平臺,多學科發展相互協同的平臺,進而構建先進化、科技化、學科共通化三位一體的設計技術平臺。

結構導向型區域創新體系的特點:

遼寧裝備制造業創新體系以行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為前提,以國家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為背景,具有鮮明的遼寧地域特征。

第一,以經濟結構調整需求為指引方向。經濟結構狀況是決定遼寧省整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變動將直接影響到創新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按照經濟客觀發展趨勢,在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時,要努力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求。

第二,以經濟結構優化發展為發展核心。建設創新體系是對其作用及發展目標進行持續改善的行為,對創新體系實施模式和政策的確立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經濟發展在不同發展時期經濟結構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每個時期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系作為產業支柱。

四、遼寧裝備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重點任務

改革中的重點任務:

第一,綠色技術創新。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綠色技術創新包含兩方面內容:清潔生產技術創新和綠色產品開發技術創新,涉及政策設計和實施、法律制定和保障、企業研發和生產、文化形成和塑造、社會公眾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等。筆者認為,遼寧省裝備制造行業發展緩慢,其原因之一是它還停留在“資源投入一產品生存一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線性經濟中。因此,提升裝備制造業產品科技含量,引入清潔生產技術,進行綠色技術創新,是實現裝備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應實現生產全過程污染的最優控制,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模式。

第二,加大對后續教育產業的發展。在針對面向制造業的教育產業發展議題上,之前國內主流專家已定性的觀點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兩種:一是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推動企業基層細胞技術化;二是加大科研院所及頂尖高校科研的科研經費,在裝備制造業的高精尖發展導向上做技術攻關。其中鑒于針對高校的發展國內已有大量專家學者做出詳細概述,筆者在此不再贅述;而對于職業教育,國內主流觀點尚無明調定論,且常常為公眾所忽視,我組主要針對第一點展開合理性考量。

第三,發揮民族科技成果的最大化貢獻,減少不必要的非自主科技成分。作為東北重工業發展基地,裝備制造業作為經濟支柱絕不能依靠進口技術。一方面我們要自主研發新技術,另一方面要將已落后的舊科技淘汰掉,逐步減少國外技術的成分,打造屬于遼寧人自己的民族科學技術。

第四,主線發展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優勢產業,副線注重發展電子信息通信設備制造業等高新技術產業。保證龍頭產業生產力的穩步增長,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外電子通信設備制造的動態,緊跟市場趨勢的步伐,與全國保持高度一致,讓此類高新技術產業都能在創新中得到發展。

第五,逐步完善科技型企業創新資金供應鏈體系。降低門檻與要求并加大資金投入量,使更多有科技需要研發創新但無資金扶持的中小型企業得到發展機會。所謂形成資金鏈,就是讓一部分實力雄厚的制造公司χ行橢圃旃司進行技術、資金上的扶持,中型制造公司對小型制造公司進行扶持,一切行動必須以《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為依據。

(作者單位為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作者簡介:郝偉琪(1996―),女,河北衡水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科學,公共管理學。王文杰(1996―),男,福建南平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科學,公共管理學。劉清(1996―),女,新疆和田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科學,公共管理學。]

參考文獻

[1] 陳世海.基于科技創新的遼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

[2] 戢夢雪.印度FDI技術外溢效應實證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

[3] 梁啟動.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

[4] 李行.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分析[J].科技資訊,2013.

篇(9)

引言

裝備制造業,作為制造業中地位顯著的重要產業部門,是指為國民 經濟 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因其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成套性強、產業關聯效應顯著等特點已使其成為國家科技水平、創新能力、 工業 實力的綜合反映,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其他產業的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在當前國際制造業的轉移中,一方面,發達國家因 成本 上漲和對資源的珍惜以及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將國內的傳統制造產業向外轉移,對裝備制造業則是將生產環節外包;另一方面,發展

三、四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一)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及原 材料 主要依賴進口。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研發的投入都顯不足,這直接導致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優勢產品的開發能力較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技術和產品較少,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不強,在一些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如大型鑄鍛件)方面也主要還需要依賴進口。

(二)產業組織水平不高,產業集聚效應雖然初顯但集群化發展的程度還較低。雖然在德陽、自貢的裝備制造業集中度較高,外協配套企業也初具規模,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但從產業鏈的發展要求看,以優勢產品為龍頭的產業鏈急需向縱深方向延伸,而目前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協作程度不高,合作關系不緊密,配套企業的配套能力不強,配套企業對研發的投入很低,更多的是從事簡單重復的一般加工配套,專業化技術水平較低。

(三)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在國際上有綜合競爭力的重裝巨型航母集團。目前,四川裝備制造業尚未形成在國際上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核心企業。在重裝產業資源上還未實現充分有效的產業整合,資源配置的 市場 化程度不夠,重裝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產品結構比較單一,成套性能力不強,一般產品生產能力過剩,高附加值、高新技術產品和成套設備制造能力不足,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弱,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四)大件 運輸 難、土地及能源供應緊張,重裝企業發展的外部 環境 有待進一步改善。一是能源和用地供應緊張,影響企業的發展;二是大件運輸能力相對滯后,目前的大件運輸通道通行能力已越來越不能滿足大件運輸的需求,特別是岷江航道在枯水期,因水位不夠,使運輸大件受限,這已成為制約四川重裝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極有可能導致四川省重裝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五)重裝產業人才狀況不適應重裝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一方面,隨著重裝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重裝人才,尤其是技術核心骨干人才、高層復合 管理 人才等關鍵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受地處西部內陸的區位劣勢,重裝人才出現了引進困難且易流失的不利局面。如何圍繞重裝人才需求,制定出符合本省實際的產業人才政策,從體制和機制上徹底解決重裝人才引進困難,保證人才不易流失,是目前一個亟待研究和需要徹底解決的問題。

四、加快發展四川裝備制造業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投入和引導,加強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大力提高重裝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一是加大政府對科研的投入,充分發揮重裝創新研制專項資金的支持和引導作用,帶動企業加大對研發創新的投入;二是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用合作,積極推進企業的國際國內技術合作與交流,集中研制一批重大關鍵技術項目,為產業化和技術改造提供技術支撐,盡快提升我省重裝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三是集中資源支持裝備制造業國家級和省級工程中心以及大型骨干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的建設,全面落實國家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的配套政策。

(二)改革和完善產品鏈的組織結構,提升重裝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水平。一是實現縱向聯合,延長產品鏈。以龍頭企業牽頭,向下游擴散產品。研究外協加工擴散的問題,按專業化協作思路組織生產;二是推動橫向聯合,實現啞鈴式發展。核心企業掌握關鍵技術、關鍵市場兩頭,中間加工能力盡可能擴散、延伸到橫向專業化加工企業,包括有條件地向協作企業整體轉讓部分技術,在核心企業和外協加工企業之間建立互惠的、穩定的外協配套關系。

篇(10)

本論文為2013年常州市自然科學軟課題《常州裝備制造業與物流業互動升級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42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SWOT分析的常州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

收錄日期:2013年8月5日

一、常州地區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裝備制造業是常州市五大產業(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及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之一,也是常州工業經濟中最重要的支柱產業,積累了較多的工業資產、較高科技含量的研發能力、較為先進的技術裝備,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間,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平均每年遞增29%,2010年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2,389.7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37.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總量的32%,實現利稅219.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的35.7%,利潤148.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的36.7%。分別比2007年增長109.7%、108.8%、123.3%和114.7%,在五大產業規模以上企業中所占比重分別達50.5%、50.4%、52.1%和51.2%。裝備制造業初步形成了輸變電設備、現代農業裝備、軌道交通設備、工程機械和車輛、數控機床及基礎裝備等門類齊全、上下游配套的產業特色。

二、常州市裝備制造業發展SWOT分析

(一)常州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S)

1、區位優勢明顯。常州地處蘇南地區,位于滬寧連線中部,同時受到上海、南京兩大都市圈的經濟輻射,在長三角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交通便利,運輸成本優勢明顯;便于與南京、上海的經濟聯系,接受其裝備制造業技術擴散。同時,常州相對于無錫、蘇州來說具有更加臨近省會南京的優勢,對常州制造業的發展也十分有利。

2、產業基礎良好。裝備制造業是常州工業經濟中最重要的支柱產業,總量占工業經濟總量超過40%。裝備制造業企業數量眾多,產品種類全,基礎好,配套能力較強,發展潛力大。

3、優勢產業鮮明。常州裝備制造業經過多年發展,除了在全國具備極強競爭力的變壓器制造業、工程機械行業外,在軌道交通、風力發電設備、農業裝備、基礎裝備等行業同樣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

4、創新氛圍良好。常州市政府非常重視企業創新,在企業創新體系構建過程中,以常州科教城為載體,促進企業創新工作,大力推廣產學研對接,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形成了鮮明的常州特色。

此外,常州裝備制造業還具有勞動力文化技術素質較高、產業布局和開發區建設較為合理、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等優勢。

(二)常州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劣勢(W)

1、缺乏龍頭骨干企業。常州企業整體規模偏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裝備制造業,這個問題尤為突出。在全國居領先地位的規模龍頭企業數量不多,全市裝備制造業銷售超百億企業只有2家,中小企業居多。裝備制造業有著明顯的鏈狀經濟特征,一批規模大的龍頭企業可以極大地帶動地方產業鏈做長做強。在2009年江蘇省百強企業排名中,常州僅有5家企業入圍,而且入圍企業中,裝備制造業企業只有常林工程機械集團,而常州的左鄰右舍:南京、蘇州、無錫三市入圍的企業分別是35家、20家、20家。

2、缺少大型項目帶動。就產業自身的特點來說,裝備制造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先進的現代裝備需要精良的制造業裝備保證,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撐。常州在裝備制造業投入上具有影響力的大項目較少,高端裝備制造業在裝備制造業中的比例還相對不足。盡管常州在裝備制造業有效投入方面傾注了巨大的精力,但在很多領域尚需改進。

3、產業鏈發展不均衡。常州企業在創新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關鍵技術領域相對欠缺,急需突破。其中,工程機械行業最為明顯,作為全國工程機械主要的集聚區常州在液壓系統、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的配套上存在明顯不足,嚴重制約了工程機械向行業縱深發展。

4、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政府營造創新氛圍的同時,在以政府為主導的企業創新平臺建設中,除企業技術中心外,裝備制造業企業的企業創新平臺建設還是比較欠缺,與整個裝備制造業在常州經濟的比重不相適應。產業核心技術依靠國外的多,所需要的先進設備,仍主要依賴進口;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此外,常州裝備制造業還有資本市場運作的能力不足;部分產品區域結構趨同,優勢特色不明顯;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組織結構散亂,專業化協作水平低等問題。

(三)常州裝備制造業面臨的機會(O)

1、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機遇。我國經濟的長期較快發展為常州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機會,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及未來經濟發展的良好前景也為裝備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面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經濟結構調整必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主旋律,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大力發展制造業中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常州裝備制造業在整個工業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為常州市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保障。

(四)常州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外部威脅(T)。隨著“調結構、促轉型”向縱深推進,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勢必成為各地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工業經濟的重點,國內在裝備制造業具有競爭優勢的城市不在少數,而且比常州具備更加優越的條件和資源的城市也不在少數。各地的招商引資也是各出奇招,對類似裝備制造業這樣的優勢產業項目的爭奪趨于白熱化,這些也構成了常州發展裝備制造業最大的外部威脅。(表1)

三、常州市裝備制造業發展對策

在常州裝備制造業發展SWOT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常州市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劣勢與威脅,提出如下對策措施:

(一)加強政策扶持和聚焦

1、加速落實產業政策。在裝備制造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貫徹落實國家及江蘇省出臺的相關產業政策,加快裝備制造業振興步伐,加強對裝備制造業發展工作的領導與統籌協調工作,建立促進裝備制造業振興的工作制度與機制,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2、增強財稅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及省里專項扶持資金,幫助企業申報國家及省級科技重大專項、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專項、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裝備制造業發展等各項專項資金。指導企業用好《常州市振興五大產業行動計劃》及其實施細則和“一核八園”扶持政策。

3、拓寬融資渠道。對裝備制造業多形式、多渠道的增加資金投入。通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渠道,籌集發展資金。要將裝備制造業符合條件的好項目推向市場,通過招商引資,采取市場化融資的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進入。

(二)引進央企及外資大項目。結合央企新的產業布局,花大力氣做好與央企的對接,同時做好常州的產業推介與宣傳,力爭引進具有更大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央企裝備制造業大項目。強化國際資本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戰略意義,大膽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中的裝備制造業大項目與先進、適用技術;加強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合作,鼓勵和支持企業利用市場資源、人力資源優勢,積極與外資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

(三)加快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建設。培育壯大輸變電、冶金機械、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集群,集聚整合各類資源,做強做優產業集群。按照產業集群的要求,加快產業鏈的招商引資工作,建設一批空間集聚度高、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的特色產業園區。依托骨干企業,按照“專、精、特、優”的要求,建成若干個產業鏈完整、各具特色的重點工業園區。

(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1、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政府和政策性銀行要為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研發活動,特別是重大裝備的研制、引進高技術裝備的消化吸收提供政策性融資支持。

2、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重點骨干企業和成長型高新技術企業建設研發機構,每年優選若干家裝備制造業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建成一批技術創新平臺,形成一批創新型企業。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合開展研發工作,建立研發中心,引導重點企業建立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并加快研究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創建一批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品牌。

3、實施一批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引導企業通過自主開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以及國際合作、聯合制造、并購國內外先進企業等方式,掌握核心技術;以系統設計技術、控制技術與關鍵總成技術為重點,增加創新研發投入。

(五)做強做大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加快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是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重點路徑。圍繞形成產業集聚優勢,組建產業聯盟,提高企業組織化程度,按照以項目為載體、以資產為紐帶,以企業戰略聯盟等不同形式,積極探索組建產業集團,探索輸變電、農業機械、軌道交通、冶金基礎裝備等企業的整合途徑,發揮龍頭帶動、品牌效應、科技創新、參與市場競爭等優勢,建立產業戰略聯盟。

(六)積極推進企業上市。對已進入上市流程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做好推進服務工作,對有上市意向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幫助制訂發展方案,對高成長性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幫助引進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充分發揮已上市企業的示范效應,轉變企業對上市的認識,利用資本市場迅速把企業做強做大,促進企業提升管理水平,樹立企業的全新形象。

(七)加快引進和培養高科技人才。培養富有創新能力、掌握現代設計理念的專業人才,是發展裝備制造業的保障。緊緊抓住培養(培養技術人才隊伍和企業家隊伍)、吸引(引進高素質裝備制造人才)、用好(加強員工在職培訓和本地化)人才這三個重要環節,充分發揮人才在裝備制造企業中的關鍵作用。

(八)建立和完善行業協會體系。建議政府幫助本地的一些重點裝備制造業企業建立以主要骨干企業為主體的輸變電、農業機械、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數控機床等行業協會,在此基礎上,樹立各行業協會威望,規范運作,明確職責,發揮其數據統計、技術咨詢、信息收集、調查研究、項目評估、檢查監督和成果宣傳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起面向社會、服務行業、協助政府的支撐服務體系,為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支持、市場開拓、籌資融資、人才培訓等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上一篇: gis技術論文 下一篇: 畢設開題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经典欧美高清一区二区U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