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27 05:01: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解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解剖論文

篇(1)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研究結果實驗前后2012級和2013級學生成績統計學分析見表1。

2.2成績分析討論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基礎知識考核主要由平時的測試和習題組成,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核過程中對照班成績16.42士1.86,實驗班成績18.24士1.88,實驗前后成績提升明顯(P<0.01),差異非常顯著。說明采用自主學習為主的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能夠發揮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予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而后教師進行總結。同學們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同時也容易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常造型思維。他們自行創造問題情境,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達到了啟發式教學的目的。使得運動解剖學原本死板的知識變成了活靈活現、生機盎然的生命科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用能力測試只要由體育動作的解剖學分析組成,主要考核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過去的教學都是教師講解完理論知識后,帶領學生逐步對動作分析的步驟進行講解,學生學起來相對簡單。而在實驗班教師只是給予指導,學生自行對體育教學的各種動作進行解剖學分析,學習起來相對苦難,以至于在考核過程中出現了成績相對于對照班低的情況。這也表明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應用并不能貫穿于一門課程教學的始終,在不同的章節,要根據知識點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方法必然有其優點,但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其長處。標本考核測試主要有骨骼、肌肉和內臟部分組成,主要考核學生對人體結構的掌握程度。在考核過程中實驗班成績31.02士2.80明顯好于對照班成績29.74士3.69,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法,教師的講解占主體部分,學生課堂自主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標本相關知識的掌握,主要在于課堂上對標本的觀察,過去的教學中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標本進行觀察,課下夠多的時間便是借鑒與彩色圖譜和影像資料進行學習,這嚴重制約學生的學習效果。而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是在課堂上給予指導,學生更多的時間是自行分組對標本進行觀察,這便增加了他們對標本的感官認識。綜合表現成績主要由平時的學習態度和作業的完成情況等組成,該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課堂氣氛活躍,踴躍回答問題,致使成績相對好于對照班。通過對比分析發現自主學習的效果要好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在神經系統,動作分析等章節,知識點相對抽象,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較大。這也無形中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十分重要。

篇(2)

1材料與方法

1.1標本選擇一經CT、MRI檢查無器質性病變,無頭部外傷及手術史,發育良好,身材、頭圍等參數符合中國人體特征的中年男子新鮮尸體一具,要求頭部無扭曲及擠壓變形。

1.2方法①用紅色乳膠行股動脈灌注,待乳膠完全凝固后,平甲狀軟骨上緣在保持頭部自然的情況下呈水平位離斷顱腦,獲得完整的顱腦。②將頭顱置于特制的大小適中的立方體小盒內,其內徑為25cm×25cm×25cm,盒的外側有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標準的坐標系統。將顱腦放入盒中央,使顱腦下斷面與盒底面緊貼,向盒內注入少許清水,排空斷面與盒底間氣泡后,置于戶外(氣溫低于-20℃)冷凍。待完全凍透后(冷凍1周)觀察可見冰層透明、無氣泡,頭部無位置變化及變形,斷面與盒底緊貼,冰塊與小盒凍成一體。然后注入清水,放置對位標志,加防塵蓋,排空氣泡,于戶外安全處冷凍。③于冬季室外(氣溫-20℃以下)用自制刨削機按預先設置的切割線自下而上切制,獲得連續斷層標本切片圖像240張(層厚1mm,用1~240分別編號)。為了防止因摩擦生熱而帶來的負面影響,采用噴純酒精的方法進行物理降溫,既防止了融化又有效去除了冰晶,提高了圖像的清晰度。

1.3實驗計算機三維重建系統配置硬件:CPUPentuimⅡ350,內存128M,硬盤30GB,顯示器Philips107G,IntelliTouch表面聲波觸摸屏,掃描儀MicroTekSlimScanC6最大光學分辨率600×1200DPI(dotperinch),數碼相機DC-260最高分辨率1536×1024。軟件:圖片對位軟件,邊界處理軟件,三維重建軟件。

2結果

2.1圖像輸入通過DC—260型數碼相機、理光5型光學相機于斷端實時拍攝,通過MicrotekSlimscanC6掃描儀按600dpi光學分辨率掃描標本實物,然后統一輸入計算機。

2.2圖像矯正對個別圖片的明暗度、對比度、色彩飽和度等人為造成的差異進行統一處理和修補。矯正后的圖片各種組織結構分界清晰,色彩真實,較大血管、晶狀體、視交叉、基底核、腦干一些灰質團塊及腦室系統各個部分清晰可見,見圖1(封2左上)。

2.3對位運用自行研制的圖形對位軟件在計算機上首先確定4個基準點,4個點排布于正方形的4個頂點,相鄰兩頂點間距為1000個像素。將輸入圖像四周的4個標志點分別與4個基準點對齊,由于在實際標本上相鄰兩點的距離為25cm,這樣每4個像素的寬度就相當于1mm,為后來的測量提供了便利,同時解決了圖像的平移和旋轉問題,使240張圖片在大小、位置上相一致,為提取邊界并重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2.4建立數據庫把顱腦所有組織結構按一定的順序建立數據庫,數據庫的名稱以相應的組織結構名稱命名。

2.5邊界提取本文作者采取表面重建法和體素重建法,在重建前將擬重建的器官的邊界信息提取并儲存在相應的數據庫內。由于不同器官或組織之間(特別是顱內組織器官)邊界輪廓不是規則的幾何圖形,很難用1個單一的數學公式進行表達;而且各器官或組織之間的色彩互相含蓋,通過色彩和灰度也很難將不同組織器官加以區分,所以通過人工辨認和部分自動標識的方法來識別和提取邊界。在邊界提取過程中,運用自行設計的邊界處理軟件,完成了對頭部表皮、顱骨、大腦皮質、髓質、腦室、基底核、腦干、小腦等主要結構邊界的提取并將信息存入數據庫。

2.6三維重建的計算將相鄰斷面結構邊緣輪廓線采用“蓋瓦片”方法連接,即用三角面片連接起來構成物體表面,兩個層面間距離為1mm,然后經RGB彩色賦值、光照計算、消隱計算,即可進行重建結構的顯示。采用體素重建法是把帶有一定厚度的斷面圖像變為無數個小矩形,每個小矩形保留原始圖像的所有信息,然后堆積重建顱腦各結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2.7重建圖像經過矯正對位、描邊處理、三維重建3個步驟后,在微機顯示器上成功地在二維屏幕上顯示出顱腦各結構的三維立體形態,結構真實,立體感強,包括虛擬色彩的表面輪廓重建和真實色彩的體素重建,見圖2和3(封2中上、右上)。

3討論

三維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兩大類:基于輪廓的表面重建法和基于體素的重建法[3]。兩種方法相輔相承,各具優缺點,各有其相關的應用領域。重建軟件的性能直接影響三維重建的質量和速度。表面顯示算法是應用圖像分割技術,將原始圖像分割成代表不同組織和器官的若干區域,然后構造這些區域邊界的表面,從而完成表面重建,可見表面顯示算法的前提就是邊界的提取。目前圖像分割及提取邊界的方法主要包括:①人工識別,在斷面圖片上,各種器官組織分界不明顯(如大腦基底核),只能靠人工界定。②計算機灰度識別,即基于CT或MRI掃描圖像的三維重建,此種識別方式目前應用較多,其優點是無需人工切片,對位及提取邊界都由計算機完成,消除了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提高了重建的精確度。但對于復雜的結構來說,目前的CT、MRI還不能僅僅依靠灰度值的不同進行區分。此外,目前CT、MRI掃描層厚最薄只能達到1mm左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未來三維重建中的應用。本文作者認為灰度識別對于某些組織(如骨組織等)邊界的識別效果明顯,而對于整體重建效果不明顯。③計算機RGB識別,即依靠斷層標中不同組織之間RGB值的差異將各結構加以區分。但由于人體結構(特別是顱腦內的結構)極其復雜,如骨松質、肌纖維、大腦皮質、神經核等結構,在圖片顯示上都為紅棕色,以目前的技術尚無法通過計算機進行區分。而對經過特殊處理(如血管灌注帶色乳膠等)的組織,識別效果明顯,改善了工作中的勞動強度和精度,但對細小血管仍無法達到滿意的識別效果。所以,對于大部分組織來說,人工識別提取邊界依然是一種重要手段,目前計算機尚無法取代人工識別組織邊界。本實驗采用的是在人工識別提取邊界基礎上的表面重建和體素重建。為了提高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邊界的平滑度,采用先確定關鍵點,然后在關鍵點間用平滑曲線相連的方法。體素重建法是以二維切片圖像數據及切片厚度組成三維矩形多面體,利用數據體內的密度變化進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行物質分離,使密度變化的梯度作為曲面法向,來計算畫面的顏色與明暗,用光線投射法直接顯示數據場。此顯示法的特點是能顯示實體的內部結構。在此基礎上,可以沿任意角度進行切割,這對于解剖學教學、科研及臨床上模擬手術入路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此種顯示法的缺陷在于其無法完成整體內部各種器官、組織的拆分顯示,要完成此功能必須與表面重建方法相結合。而且數據運算量大,對計算機硬件設備要求很高,很難做到實時顯示,所以目前難以普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此種顯示法在計算機三維重建中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篇(3)

2《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編寫思路

人體解剖學基礎知識是為學生以后臨床護理服務,但臨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內容?如何根據護理職業崗位需要重組《護理解剖學》教學內容?真正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如何確定教材結構、教材形式以及編寫思想上的創新點?特別是教材編寫思想上的創新;如何將最新的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運用于《護理解剖學》教材的編寫中?首先,根據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各級護理工作統計中急危重癥監護病人顯著上升;隨著介入治療的大量開展深靜脈穿刺和動脈穿刺急劇增加,術后導管護理大量增加;尤其隨著護理學科的飛速發展,專科護理操作如心內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淚道沖洗等逐漸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結果設計座談提綱,組織高年級學生、臨床護理專家召開座談會,主題貼近護理崗位來確定編寫重點內容。如為提高學生護理操作的準確定位編寫教材突出全身體表標志內容;為提高學生護理操作的準確性和成功率編寫教材突出表淺血管神經體表投影;為提高學生防范失誤的能力編寫教材突出與各種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術控制的解剖學知識。最后,結合對國內外高等護理教育人體解剖學教研相關文獻檢索分析,最終確定編寫思想、教材內容和教材形式的創新,形成詳實的文字材料并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最后通過課堂實踐,將學生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用于教材內容的調整上,以編寫出既能夠體現高等護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顧終身教育的高等學校《護理解剖學》創新教材。

3《護理解剖學》教材編寫創新

3.1思想創新

在教材編寫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職業教育指導思想,遵循護理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和為護理及其相關專業課程提供必須夠用理論知識的基本原則,重在基礎,貼近臨床,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職業素質、人文精神以及評判性思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等護理人才。

3.2內容創新

結合臨床護理工作調查發現,緊貼護理崗位需要,同時保證人體解剖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凝練。內容選擇突出針對性與實用性,強調職業需要,以夠用為原則,盡可能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最新的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運用于教材編寫中。對與護理專業關系密切的內容充分描述,如運動系統內容突出全身表面標志、易于發生骨折和損傷部位的解剖知識;如內臟學突出各系統重要臟器位置、結構功能,尤其要突出內臟插管涉及的臟器和部位;如脈管系統突出心、全身動脈主要分支、表淺動脈壓迫止血點和全身淺靜脈等內容;如神經系統突出周圍神經重要分支、與注射和性神經損傷等有關內容。同時在護理專業工作領域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展的情況下,在各章節中盡可能滲透環境保護、人文知識、健康教育等相關內容。對其他內容只作一般介紹。如腹腔血管和神經的分支分布、出入臟器的結構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運動系統部分內容等進行刪減和壓縮。

3.3形式創新

篇(4)

2討論

模型組的學生得分很高,比我們預計的結果還要好。不同顏色的眼球塑性模型,清楚區分了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有效利用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強化知識記憶。因此,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于記憶學習。而缺點是學生動手解剖能力不如解剖組,討論問題機會也少;另外,模型組用的是一個標準的眼球模型,缺少變異的情況。

由于模型結構簡單性,可有效的促進學習,從而獲得了更高的考試分數。而相對復雜的眼球解剖,有利于實現課程教學目標。例如,眼球解剖組能更準確的描述眼球細微的結構,如:睫狀小帶,晶狀體的結構等;并且有較好的動手解剖技巧。解剖組的學生雖然問題較多,但學生更愿意接受這樣有趣的眼球解剖教學,這主要是在解剖同時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結構,如房水、玻璃體等。近幾年,三維數字化虛擬人體解剖軟件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三維數字化虛擬人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醫學各個領域,其優點在于數字化的虛擬可視人體三維解剖模型,結構逼真,能夠清晰的顯示解剖細微結構,為人體解剖學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

篇(5)

1.2教學內容較少微課主要是為了精講書中的某個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等,采用多種教學工具如PPT、掛圖、塑化模型、實體模型等使知識點呈現在微課里,使學生更加精簡、更加直觀的了解每一器官或結構的位置、形態、毗鄰等。

1.3微課制作較為方便選取書本中較為難懂的知識點進行腳本編寫,錄制方法可采用手機加白紙的方法、家用DV、或專業攝像機等,待視頻部分制作完成后,通過會聲會影等視頻制作軟件進行剪輯與制作。

1.4自主學習方便成品的微課視頻及相關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MP4、AVI、MPG、FIV、3GP等),可方便地將其保存到終端設備媒介(如筆記本電腦、手機、PAD、MID等)上進行自主學習。

2微課在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應用

篇(6)

1以解剖醫學知識為切入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在實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其能夠愉快的主動學習。長期以來,醫學物理實驗的課程設計多為純物理實驗或驗證性試驗,實用性不強,教學未能體現醫學特色,與學生的后續醫學課程內容關聯性不大,難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注重教學創新,就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即單純根據教材講解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再讓學生如法炮制地進行實驗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應結合解剖醫學知識,盡可能多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多媒體、視頻短片、軟件模擬實驗、立體實物模型演示實驗等,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將醫學物理原理與實驗現象很好的聯系起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解“心臟做功”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先通過投影展示兩張圖片,一張是心臟解剖圖,另一張是血液循環圖,并告訴學生血液循環需要由心臟做功來維持。具有醫學背景的學生一定會對心臟工作的原理產生興趣,想要深入理解機體內的血液循環,就必須仔細看清圖片內容,于是新課程教學內容就漸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再順水推舟,在黑板上畫出整個心血管系統的簡化物理模型,用箭頭標示出血液的流動方向,循序漸進引出心臟做功的物理公式。經過變換公式推導,可知心臟做功多少與主動脈血壓和血液流速有關。最后,再通過物理實驗儀器測量以上兩個變量,讓學生根據公式求出心臟所做的功,從而了解心功能的情況。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結合專業學科特點,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恩格斯曾說過:“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說明解剖學在醫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醫學物理實驗課程應結合醫學專業的特點,特別是加強物理實驗與解剖醫學知識的聯系,重視實驗的醫用性。作為醫學院校的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校本部及附屬醫院的醫學資源,隨時了解和掌握一些新的醫學動向和醫學研究問題,特別是解剖醫學知識背后蘊涵的物理學哲理和研究思維方法,進行整合、提煉,豐富到醫學物理實驗的課堂。比如,講到“幾何光學實驗”時,單純以玻璃透鏡為實驗道具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趣。如果結合人眼的解剖醫學知識,向學生展示眼球剖面的解剖結構圖,再講解眼睛的光學結構、折射原理,并用物理知識將眼睛簡化為一個單球面折射系統,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再如“液體粘度系數的測定實驗”,傳統的實驗是根據泊肅葉定律原理,采用比較法測定水或酒精的粘滯系數,實驗內容比較乏味,缺少與醫學的聯系。根據解剖醫學的知識結構特點來對實驗進行改進,因為血液的顏色是紅色,而且具有一定的黏性,可讓學生在水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甘油和紅色顏料,模擬制成不同粘滯性的血液樣本,進行比對實驗,再聯系人體血液的粘滯性應用在臨床疾病(如冠心病)的診斷、治療等,這樣既能夠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和操作性,還有利于學生科研素質和實驗操作技能的提升。因此,醫學物理實驗的教學應從學生教育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結合解剖醫學的知識,突出理論物理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加強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實驗技能的培養,以滿足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需要。

作者:江虹 董世武 賈蘭 單位:第三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篇(7)

1.2解剖方法切口方向朝向枕髁后外側,即為椎動脈入顱內的位置。枕后肌肉發達者可選擇倒“U”形切口,由乳突下方C3橫突起始,向上至上項線,向內至枕后中線,即由中線向下至枕骨大孔下緣;枕后肌肉較薄弱者,則可選擇直線切口。將枕后肌肉逐層解剖,顯露枕后肌肉三角并找到椎動脈及其分支。充分了解枕后肌肉和椎動脈解剖關系,然后磨除枕后骨窗,顯露寰枕關節,磨除寰椎后弓至寰枕關節根部,將椎動脈向下牽拉,磨除寰枕關節后1/3,解剖該入路中遇到的肌肉、骨性結構、血管、神經等,顯微鏡下觀察和測量上述結果,記錄資料。

1.3統計分析測量數據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x珋±s)形式,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兩個獨立樣本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肌肉分離階段上斜肌、下斜肌、頭直肌共同組成了枕下三角,該三角內包含第1頸神經和椎動脈,椎動脈由一層椎靜脈叢包繞,該層靜脈叢非常致密,對椎動脈起保護作用;第2頸神經的腹側支固定地從椎動脈的第二部分后方通過,因此,枕下三角和第2頸神經被認為是識別椎動脈的重要標志。枕動脈自頸外動脈發出,走行斜行向上(見圖1a)。頭外直肌連接于頸靜脈孔后緣的頸靜脈突上,是判斷頸靜脈孔的重要標志之一。測量枕大孔后緣中點距椎動脈入硬膜口的距離等結果見表1,左右兩側測量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椎動脈起源于鎖骨下動脈,首先在C6~C2關節面和第7~3頸神經根腹側之間向上走行,在走行途中,先向后方形成一袢,后向外側再形成另一袢(見圖1b),接著繼續走行于第2頸神經根前支的腹側,然后向上通過C1橫突孔,沿著寰椎椎板上面的椎動脈切跡走行。遠外側入路的骨性解剖標志為前星點、星點、乳突尖、顴弓根,這些標志間距測量結果見表2,兩側測量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硬膜外階段硬膜外階段位于枕髁中后1/3的上方(4.74±1.24)mm,至頸靜脈結節的下方(5.26±0.88)mm。舌下神經管向前外側與矢狀面成角為45°,舌下神經管的顱外段位于枕髁的前、中1/3交界處,枕髁長軸的平均長度(22.36±2.28)mm,枕髁的后緣距離舌下神經管的顱內段開口(8.46±1.38)mm。

2.3硬膜內階段椎動脈在硬膜內階段穿過硬膜時,進入一個纖維通道,該通道內有脊髓后動脈、齒狀韌帶、第1頸神經、副神經的脊髓根。Ⅴ與Ⅶ入硬膜處的距離:左側(8.04±1.22)mm,右側(8.20±1.64)mm;Ⅶ與Ⅸ入硬膜處的距離:左側(5.08±1.24)mm,右側(5.90±1.54)mm;Ⅹ與Ⅻ入硬膜處的距離:左側(1.28±2.18)mm,右側(10.56±1.18)mm。

3討論

Thomas等于1966年首次報道了經遠外側入路切除上頸段前方病變。1988年,Geroge等報道了遠外側入路切除枕大孔前方病變。從那時起,遠外側入路逐漸發展,目前是延頸交界區腹側及腹外側腫瘤手術治療的理想入路。該入路對顱神經和腦干顯露清晰,減少對腦干及后組顱神經的牽拉[5],并減少并發癥,有利于提高手術質量。枕下遠外側入路的切口有多種,如倒“U”形切口(又稱為倒鉤形切口)、“S”型切口、倒“L”形切口、馬蹄形切口等,臨床工作中最常用“U”型切口。顯微解剖遠外側入路的骨窗暴露范圍為:上界達橫竇,側界為橫竇與乙狀竇交界處,下界到枕骨大孔。但不同患者的骨窗暴露范圍不盡相同。當病變主于顱內時,常需要切除外耳道后的部分乳突,顯露頸靜脈球,再向下切除枕下區的部分骨質長約4cm,這樣才能保障充分顯露小腦。然后繼續向下咬除枕大孔外側緣,切開寰枕關節囊,磨除1/3~1/2枕髁后,即可見頸內靜脈位于枕髁的前方。若病變主于頸外時,則不必切除乳突,但需要切除半側寰椎后弓和小關節突后半部分。切除小關節突時,切記勿損傷椎動脈,必要時先打開寰椎橫突孔,暴露出椎動脈后再行操作。羅亞非等認為三角區是識別血管的標志之一。結合上述解剖結果,我們認為枕下三角和第2頸神經是尋找椎動脈的重要標志,前星點、星點、乳突尖、顴弓根是遠外側入路手術時重要的骨性解剖標志點。關于枕髁切除的范圍,目前仍無統一的看法。

篇(8)

2MOTIC數碼互動實驗室的建立

我院把組織胚胎學部分合并在解剖學課程中,在早期組織學實驗課教學中,教師一般是先利用掛圖、幻燈片等教具進行講解或示范,之后學生分組使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學標本。此類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講解內容與學生鏡下觀察的結構并不完全相同,學生在觀察標本的過程中是否看懂,是否觀察到典型結構,教師無法確認,心中沒數。另外,在觀察標本的過程中,教師只能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有提出問題的學生多指導,沒有提問題的同學就不清楚是否已經掌握,現實是大部分的學生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基于上述原因,同時為進一步加強學院信息化建設,我院引進了MOTIC數碼顯微互動教室系統。MOTIC數碼顯微互動教室系統包括圖像系統、語音問答系統、數碼顯微鏡系統、計算機軟件系統這4部分,教師、學生兩種端口。整個教室系統擁有清晰的畫面和豐富的交互手段,可實現教師與學生間圖像、語音的實時網絡互動。教師端和每個學生端均使用高清晰度的數碼顯微鏡,通過USB2.0口與各自的電腦相聯,成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強大的圖像處理單元。各單元之間通過專有的局域網實現互聯,使用全新的分布式數碼互動軟件系統進行設備組織與課堂教學,實現了全面的圖像數據共享和靈活的語音交流,實現了真正數碼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顯微鏡圖像實時傳輸到教師端的計算機的顯示屏上,一屏最多可同時顯示25個實時畫面,也可選擇任意一臺學生的屏幕內容放大顯示。這樣教師可以實時觀察到課堂上每個學生的顯微鏡畫面,及時發現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導學生改正。教師端可以控制學生端每臺電腦及顯微鏡,可以將最先找到典型結構的學生顯微鏡畫面顯示在投影上,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學生也可通過提問系統主動請求教師幫助,也可通過系統的雙向語音通話功能與教師交流討論,使得師生間的交流直觀、有效。同時,學生端設有拍照按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找到觀察標本中的典型結構并拍照下來作為作業,學生可將需要留存的顯微鏡切片圖像拍攝下來。教師計算機可為每位學生分配獨立的存儲空間,學生發出請求,經教師許可后,會自動將圖像存儲在計算機中。

3解剖仿真教學軟件的應用

在信息化教學的推進過程中,學院還為解剖教研室購買了3DBody仿真教學軟件。3DBody是一款教學軟件,其解剖模型是基于斷層掃描數據三維重建而來,整體畫面效果,圖像精美,無尸體的不舒服感。運用軟件時,我們可以從任意角度查看解剖結構,并且每個結構有文字注釋,根據需要可以同時選擇單個或多個結構,任意組合或拆分,有3D立體感,動畫感,比一般的平面圖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更直觀易懂。同時,軟件可以重復觀看,而沒有標本浸泡的福爾馬林或酒精的味道,學生更容易接受。我們還會根據需要在課前把需要觀看的結構,在軟件上從三維上依次顯示該結構的位置、形態及毗鄰關系,并錄制成視頻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同時我們還向學生推薦快速解剖、人體構造(Anatronicapro)等手機版解剖軟件,這些軟件也要小游戲。安裝快速解剖后進入游戲,根據軟件的要求快速識別出指定的人體組織,軟件還會有一個放大鏡可以選擇,讓你獲得更高的精度和更高的分數。Anatronicapro軟件是一個3D人體解剖結構,這款軟件能夠自由放大、縮小和平移人體模型,軟件中一共自帶了超過3500個身體的部位,每一個部位都用不同的顏色進行了區分和標注。

篇(9)

2創新中職衛校解剖教學方法的探討

基于以上的背景,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將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適當融入解剖學的教學過程,可以明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1多媒體教學

2.1.1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第一,資源豐富,激發學生興趣。傳統的解剖教學中,主要依靠掛圖、標本、模型、尸體來呈現相應器官的位置、形態和結構,資源非常有限。多媒體能有效解決這一傳統教學的短板。充分利用網絡,我們可以收集到非常全面、清晰的整體及局部解剖圖形,還可以多維呈現,動靜結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第二,信息量大,提高教學效率。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在板書書寫及畫圖上,而解剖學內容繁多,這無疑對完成教學任務不利。多媒體教學能將大量的信息在PPT上直接呈現,學生在每堂課上可以了解到更多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講解重點及難點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第三,多媒體可提高解剖實驗課效果。當前很多中職衛校解剖學實驗在軟硬件上都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解剖學教師數量不足,另一方面實驗器材尤其尸體來源大大減少。在解剖實驗課上,一名教師往往要帶兩大組的同學,一大組同學也最多只能共用一具尸體,在展現器官的位置和結構時,很難讓每位同學都看清楚。多媒體教學引入解剖學實驗課,可以在PPT上充分顯示各器官的位置、毗鄰及形態結構。實驗課開始時,教師就可以把要觀察的組織器官先示教一遍,再讓學生在實物、標本、尸體上體驗,從而提高實驗的針對性,提高實驗效果。

2.1.2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第一,師生互動減少。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充分互動。多媒體的使用會使得教師與學生都過分地關注于每一張幻燈片,從而減少授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反應的把握以及學生對教師肢體語言的關注。第二,滋生教師惰性。多媒體的使用會讓部分教師對其產生過分的依賴。備課僅僅對以前的PPT進行簡單的修改,而不再根據各班學生具體情況進行深入準備。授課過程中也過分依賴課前準備好的每一張幻燈片按部就班講解,不能根據課堂情況及時進行調整。

2.2案例教學法

2.2.1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第一,對接臨床,培養興趣。解剖學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很多知識點與臨床聯系緊密。在對這樣的知識點授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典型的臨床或生活案例,引出課題,深入剖析,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第二,突顯學生主體地位。對教師展示的典型案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并對資料整理分析,在課上課后進行討論,整個過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可以在真實體驗中學到相關知識。第三,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也就是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案例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討論,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鍛煉和提高。

2.2.2案例教學法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選擇典型的案例。中職衛校里解剖學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齡段的學生,她們的醫學基礎幾乎為零。所以選擇的案例必須足夠典型,要求解剖學知識與臨床緊密相關,深度適中,并且學生對此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學生很難理解,也必然不能引起足夠的興趣。第二,要合理分配時間。在課堂上,教師對于案例使用的時間必須進行合理的分配。學生討論案例容易脫離中心,從而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既要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又要緊扣主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對課堂有充分的駕馭能力,豐富中職衛校解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胡軍平摘要:在中職衛校,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中職護生普遍反映學習難度較大。在傳統的教學方式基礎上,融入多媒體教把握好討論時間。第三,要做好必要的總結。受到知識面和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限制,學生討論的觀點往往會比較零散,系統性不強。所以教師要緊扣案例相關的解剖學知識與學生討論成果,進行適當的剖析和系統的總結,使討論結果得以升華。

2.3“RPT”教學方法

“RPT”教學方法是加拿大Auen和Boraks首先提出的,是一種讓學生交替擔任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做法上類似過去開展過的“小先生”教學法。通過初步嘗試,筆者認為該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解剖學中一些相對簡單,便于理解的知識點的教學和實驗課教學。

2.3.1“RPT”教學方法的優點

第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當今的中職學生多喜歡表現,RPT就給學生搭建了良好的表現平臺。為了能充當好教師角色,學生在課前愿意積極地參與預習、備課,這就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自然也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第二,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RPT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備課,課中的精心組織、表達,老師也會進行適當的提煉、總結。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能對知識進行反復的強化,當然也就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第三,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實驗課的RPT前,學生會主動進入實驗室對解剖標本、模型和尸體進行觀察和摸索,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得積極動手。當然其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學生之間會自覺地展開討論,從而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第四,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充當教師的過程中,也需要像老師授課一樣,認真思考如何講解才能讓同學們接受,如何表達才能讓同學們更易聽懂。對充當教師角色的學生來說,這是嚴峻的挑戰,當然也是對其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2.3.2“RPT”教學方法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教師要進行提煉和總結。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對重點的把握、難點的解析和知識的系統性都可能存在不足,所以在學生講完后教師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對知識進行適當地提煉和總結。第二,教師要進行鼓勵和引導。RPT時,學生難免會緊張,甚至使教學過程不能連貫進行,教師有必要適時地對其進行鼓勵和引導,使課堂完整、高效。

2.4其他教學方法

除了以上三種教學方法,其他的比如理實一體化教學、小組討論教學、角色扮演等等,都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篇(10)

2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2.1創新教學模式

作為培養口腔工藝技術學生基本技能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模式在設計上注意學習任務與崗位實際需求一致,與后續專業課程緊密銜接,設計融學習過程于工作過程中的職業情境,模擬義齒制作的工作任務,針對性地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工學交替、課堂與校內外實訓基地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該課程的實踐教學要打破傳統以單純模仿雕牙教學為主,教學場地主要在實驗室進行的固有模式,把實踐教學放在校內仿真工作場景的實訓室和校外全真工作場景的實訓基地,讓師生都以職業人員身份開展教與學,實施“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組織形式,改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現象,把做的過程與學的過程有機事整合,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2.2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必要的牙體形態雕刻訓練,可以逐漸熟悉與掌握牙體的解剖形態與特征,對每一顆牙達到理解并詮釋其特征的程度,牙體雕刻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從對牙體形態的基本認識,到再現每顆牙齒的細微結構都來源于熟練的牙體雕刻技術。通過反復訓練,將牙體解剖形態雕塑作為實訓課程是實現培養合格口腔工藝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教學中單純的理論講解,學生接受的慢,理解有困難,而且學生厭學枯燥的牙體解剖知識。這就需要在實驗課上把學生沒有理解吸收的理論知識彌補回來。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簡單的書本知識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迫切需要的是適應崗位的能力知識。所以實踐教學不能簡單的就是讓學生去模仿雕刻一顆牙,而是鍛煉學生對牙體形態的應用能力、對事物的明銳觀察力,對工作崗位的適應能力;除了培養學生的智商,還要兼顧學生情商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團隊之間協作能力的培養。

2.2.1以項目導向、以工作崗位實際工作任務為內容

實踐教學中以項目導向、以工作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為內容,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完全對接,融“教、學、做”為一體,采用注重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項目教學法,突出教口腔解剖生理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鄭曉梅(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白城137000)摘要:口腔解剖生理學是高職院校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學好本門課程對畢業后的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中讓學生學到最有價值的實踐技能技巧知識呢?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工作的經驗積累,在分析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口腔解剖生理學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本文僅從創新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教學中以校內實訓課堂為主場,解決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輔以知識講授課堂解決學生必備的職業理論知識。以競賽課堂為延伸,培養學生扎實的職業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不斷提高口腔解剖生理學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關鍵詞:口腔解剖生理學實踐教學教學改革教學建設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a)-0137-02學過程的可操作性。在項目教學法中充分體現工學結合,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效率。該課程應采用以項目導向、以專業人員的實際工作任務為線索,融“教、學、做”為一體,注重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項目教學法。在理論課教學方面,要讓學生掌握牢固而扎實的牙體解剖學及相關理論及知識。課堂講課中采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工具,包括多媒體幻燈片、錄像、動畫及像片、投影、實物教具和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型,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并易于理解和掌握,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上突破傳統的單純教師講授的模式,采用融“教、學、做”為一體,注重學生技能的訓練,并按教學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先教會學生怎么操作,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學會操作,再要求學生在學會做的基礎上積極創新。

2.2.2積極改善實踐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要積極改善口腔解剖生理的實踐教學手段。制作教學課件、教學錄像、VCD光盤等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配有現代化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打印機、掃描儀、刻錄機、投影儀、數碼相機等先進的電化教學設備。適應時代的要求,保障學生隨時隨地學習。

2.2.3教學中采用啟發引導法

教師示教只是教會了學生雕刻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及雕牙的方法步驟,起到了啟發引導的作用。而雕牙過程中很多技巧,鼓勵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與總結。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教學中要注意循序漸進。以右上頜中切牙的牙體形態練習為例,我們的實踐教學是這樣開展的:先從視覺上使學生知道這顆牙的大體形態:觀察牙體模型,之后理解牙體形態,在紙上描繪三倍大牙體形態,進而縮小描繪二倍大、一倍大的牙體形態;如果有學生繪畫基礎較差,可描繪5倍大甚至更大的牙體形態,直至描繪標準為止;為便于學生的操作,先進行放大三倍的牙體雕刻,再縮小進行一倍大的牙體練習;最后在石膏牙列上進行滴蠟塑形的練習。由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層次不同,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的雕刻進度參差不齊,雕刻作品的質量有高有低。對此,我們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選擇一名雕刻技術好的同學為組長,幫助、指導本組成員共同進步。這種互幫互助的助教小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有助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2.2.4開放實驗室,設置競賽課堂

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而課堂時間有限。為便于學生的練習操作,在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練習雕牙;實驗室隨時開放,確保學生有地方練習雕牙。對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他們學校生活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前和今后的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是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態度和感受,生命價值的體現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現代課堂教學應該處處閃耀人性的光輝,對學生是如此,對教師也是如此,這才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價值所在。如何使課堂教學更加富有激情和活力,讓師生共同來體驗和享受這種學習活動的快樂,保持和堅定學習的信念和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潛力?答案是比賽。比賽能最大程度的調動人的積極性和潛能。在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實踐教學中設置競賽課堂,可大大激勵學生練習和操作的積極性,營造學生競相練習的氛圍。每月舉辦的牙體雕刻技能大賽,精神抖擻的、激動人心的競賽場景,使學生都會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以極大的熱情參與競爭,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每年舉辦的省級比賽、國家級牙體雕刻比賽都吸引了大批學生的參與,學生在積極練習的過程中,早已超越了參加比賽的境界,而是轉化為腳踏實地的練技能。競賽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學習、團結協助、朝氣蓬勃、公平競爭的學習環境。能鼓勵他們滿懷信心掃除障礙、解決困難并且提高自我解惑能力。

2.2.5與時俱進,信息網絡必不可少

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運用信息網絡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加大信息量傳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教學過程的各環節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口腔解剖生理學的實驗課同樣離不開網絡。該校已建立校園網,各教室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以供教師和學生隨時使用。校內電子閱覽室方便學生課余上網查閱各種信息資料,本課程實踐教學相關教學資源已在學校網站運行多年,網上開通良好,教學資源豐富。利用網絡技術,我們還將建立課程網絡,把課件、雕牙視頻、參考資料、習題集等教學相關材料掛在網上,開設學習互動平臺,學生可以在上面進行交流,形成一個很好的網絡互動平臺。

上一篇: 醫政管理論文 下一篇: 發表財政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 | 在线看片线路一入口 | 网爆热门视频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天堂精品一区在线 | 亚洲AV日韩AV鸥美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