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30 18:41: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研究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育研究生論文

篇(1)

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研[2005]1號文件中指出,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戰線共同的重要任務,要以提高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為核心,優化資源配置,激發研究生、導師和管理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機制的深刻改革、培養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和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國要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高校大批創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養無疑會起到基礎性的作用,如何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凸顯研究生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中的作用,進而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就必須重視研究生創新教育工作。但是,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研究生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現階段的研究生教育還不符合“創新教育”的要求,加強和改善研究生創新教育迫在眉睫。

一、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研究生創新教育是以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即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和人格,使學生成為能對社會做出極大貢獻的創新性人才。相對于傳統教育而言,研究生創新教育理念從提高創新素質,塑造創新人格,培養創新人才出發,對教育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做出了理性認識和判斷,它提倡教育的個性化,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判斷能力、創造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動力系統,是培養人的創新精神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樹立研究生教育的創新意識,可促進研究生教育健康和諧發展。

二、影響研究生創新教育的不利因素

2.1研究生教育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有的研究生管理部門認為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繼續,自然而然的承襲了本科教育的一套理念,對研究生教育“統”得過死;有的認為研究生教育主要靠導師的“導”,學生應強調自學,實際工作中就“放”得很寬。結果在研究生教育實踐中就出現了“統”得過死和“放”得過寬的尷尬局面。問題的癥結在于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上沒有清醒認識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及功能,以致于被傳統的教育思想束縛了手腳。

2.2課程設置不夠完善

課程的設置是否合理、質量高低、實施效果好壞都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創新知識的積累。目前大部分院校所采用的傳統“學科式”課程體系,課程設置側重點不夠明晰,課程與論文之間的處理關系有待改進。易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不利于根據個人興趣愛好或其研究領域的需要形成完整的知識整體。如果能從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和研究課題等因素出發,給予研究生在課程設計上的自由將有助于人才的培養和科技的創新。

2.3教學形式比較單一

在教學形式上,大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采用“灌輸式”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狀態,這種停留在單純教授書本知識的方式缺少結合學生的實際對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因材施教,阻礙了學生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忽略了對研究生自我思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易使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缺少與其他教師學術間的交流,信息量的不足導致研究生創新知識積累不夠,至研究生的論文內容枯燥乏味,創新不足。

2.4創新師資隊伍相對落后

要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首先要有一支有創新精神的導師隊伍。目前,我國在導師隊伍建設中還沒有真正形成競爭和淘汰機制,以致有些導師當了博士生導師后反而進入了科研低谷期,一些年輕學者成了研究生導師后,就離開了實驗臺,遙控學生做實驗。這些現象都在客觀上阻礙了導師的前進步伐,加速了導師知識的老化。研究生水平相對不高也是影響實際創新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國的研究生生源雖然很多,但是優秀生源往往只進入了少數幾所高校,造成有些學校或某些專業往往報考研究生人數比招生人數還少,因此在研究生招生中選優比較困難,造成研究生入學起點不高,培養創新能力較難。

2.5獎懲管理機制缺乏

目前我國對研究生的獎勵只是停留在數額不高的獎學金和幾張獎勵證書。在一些具有風險性的科研過程中,導師和學生有時還需自己想辦法解決經費問題,而最終獲得的科研成果與給與他們的物質獎勵遠遠不能成正比。這種境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不愿在具有挑戰性科研事業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從而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對研究生的懲罰制度幾乎沒有。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依然和本科生一樣是“嚴進寬出”,淘汰率很低。只要修滿學分,寫出畢業論文,就可以拿到文憑。而學生的知識水平、科研能力究竟有多高,很難考核。

三、研究生創新教育實施舉措

3.1教育思想與觀念的創新

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樹立民主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實施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前提。首先需要轉變教育價值觀。教育的價值在于提高全民族的創新素質,培養創新型的合格公民,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質,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幾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其次需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創新的主體。學生的成長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發現學生的價值,發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然后需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賦予學生真正的平等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地位上,學生才敢質疑教師的權威,提出富有創新意義的觀點,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最后以傳遞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轉變成以培養人的創新能力為主的教育模式上來。我們要把研究生教育從學習場所轉變向探索知識的場所,把重點轉到培養探索與創新能力上來。

3.2教學方法、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創新

積極探索研究生教學新方法,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以研究生自學,老師啟發引導為主,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教學中還應以人為本,重視個性的發展,因材施教,給學生個性化的自由空間,建立寬松的學術環境,使單向的知識灌輸轉變為雙向的交流,以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增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還應加大研究生課程教學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應用,不斷更新研究生教學內容,研究生的教學內容應著眼于創新所應具備的基礎知識,著眼于學科及交叉學科的理論前沿,著眼于學科最新的技術、方法、工藝,跟蹤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要重視研究生課程體系的設置,嚴格按照“科學、規范、拓寬”的方針優化課程體系。

3.3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的創新

首先完善導師的遴選,必須從實際出發,按需設崗。結合教師的實際能力,年齡等因素,盡量以量化的形式制定選拔標準。遴選過程中重視對導師思想道德,政治修養,學術風范等方面的考察。其次加強導師的培訓與交流。學校需提供校內導師間的溝通的平臺,特別是促進中青年導師向年資較長導師的學習;加強導師的繼續教育,增加導師去校外、國外進修學習、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邀請校外專家前來指導,幫助導師進行素質與能力的提升。最后需強化對導師的考評與監督考評應力求全面、科學、公正,并以研究生培養質量作為對現任導師任職資格審核的最重要指標,這是保證導師隊伍質量的動力之源。研究生論文的盲評工作和優秀論文評選是一種考核和提升我國指導教師的專業學術能力與水平的好方法,應結合對導師的人格特征、個人修養、學術風范等進行科學的評價考核。

3.4激勵機制的創新

在努力構建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監督和保障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形成一種激勵創新、崇尚創新的育人環境和氛圍。首先學校可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研究生開展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主的科技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前沿性和創新性的項目課題申報,學校對優秀的作品及課題組予以立項、獎勵并推動優秀項目的成果轉化。其次對創新成果獎獲得者優先評為特優研究生和免試推薦攻讀博士學位。然后可通過評選優秀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學生發表的學術論文根據刊物級別和質量給予物質獎勵,對申請專利給予資金資助。最后組織“研究生創新課題”、“研究生創業計劃大賽”等以創新為主題的活動,在競賽中開發思維、鍛煉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

篇(2)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015-02

一 美國研究生導師制度概況

1.導師遴選

西方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在遴選上相對寬松,是科研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并重的導師遴選制。具體而言,研究生導師的遴選條件因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導師所承擔的責任的不同也表現各異。通常的要求是,研究生導師除了通過包括研究和學習經歷、研究生課堂教學、學術指導、學術成果、學術職務的擔任等必要的資格審查之外,還需要具備指導研究生學習、研究的能力。是否具有指導和管理研究生的素質和能力是美國的大學在選聘研究生導師所重點關注的。

2.研究生指導委員會

在研究生指導方面,美國采用的是學術互補的導師組負責制——研究生指導委員會的形式,將導師制與集體相結合。由研究生指導委員會成員和主要的導師共同參與制定研究生的學習計劃、課程教學以及論文指導與審核評定等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對研究生進行定期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3.學位論文的指導與評定

第一,課程考核制度。美國的研究生在錄取后要進行系統的課程學習,課程考試采用筆試、口試或以二者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同時也很注重對學生平時表現的考查。通過課程考核來實行嚴格的研究生淘汰制度,研究生入學率高,淘汰率也十分高。

第二,學位論文的要求。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完成,是研究生教育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通過學位論文的質量一方面可以檢驗研究生課程學習的成效,考查學生的學術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來對導師的論文指導質量加以檢驗。在美國每年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論文不合格而不能獲得學位。美國研究生導師十分重視研究生論文答辯,他們往往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來要求學生嚴肅對待學術研究。

二 我國的研究生導師制度概況

1.導師遴選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較為嚴格的導師遴選制度。導師遴選大體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由學位授予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組織進行的;另一種是由學位授予單位自行組織或由省級學位委員會審批。

2.導師負責制

中國研究生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強調建立以導師為主的指導小組,實行個人指導即導師與由5~7人組成的教研室集體指導相結合。目前中國的現實卻是基于各校不同的基層教學組織結構,研究生在校期間的一切科研活動基本還是由導師一人決定。

3.學位論文的指導與評定

第一,課程考核和中期考核制度。與美國相比中國研究生淘汰率很低。研究生的培養重視入學考試而輕視對后續的課程學習過程的多樣性的考查,研究生在校期間除了對所學的課程進行考核外,很少有其他方面的考查,其中課程的考核主要以開卷、閉卷考試或是以課程論文的方式展開。學生只要能在指定時間內學完必修課程,獲得學分并在最后一年完成學位論文并通過答辯即可授予研究生學位。與美國不同的是,在我國很少有學生會因論文答辯不合格而拿不到畢業證。

第二,學位論文的要求。我國研究生培養的特色之處在于堅持對碩士研究生在科研上的要求。因此對于碩士研究生而言在完成必要的課程學習的前提下還要進行科研,完成學位論文的撰寫工作。此外也要進行必要的論文審核、答辯、修改等程序,在研究生參加論文答辯之前要先獲得答辯的資格,一般以學術論文的發表情況作為標準。

三 啟示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我國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現提出以下幾點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建議:

1.優化遴選辦法

打破傳統的以職稱為標準的遴選方法,注重導師科研能力、學術水平、學習經歷等各項指標,針對本校研究生狀況一級學科建設水平適當做出權重,全面考核、綜合判定,以選出優質的導師,建設高水平的導師隊伍。

2.實行導師組負責制

借鑒學習美國的研究生導師制度,實習導師組負責制,共同檢查學生的研究進展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充分發揮集體優勢。

3.建立多層次的培訓制度和導師激勵制度

對于新任導師不僅要進行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理論知識上的培訓,還要關注對導師個人思想道德素質上的培訓。發揮校內優質導師隊伍的作用,對新任導師進行經驗傳授、教學幫扶和學術帶動等。

4.細化考核制度,建立研究生淘汰制

細化考核制度,建立規范的研究生淘汰制度對于緩解我國研究生目前存在的問題具有可行性。

5.轉換和提升教學理念,重視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創新性的教學是一種教學趨勢,這種創新性不能只狹隘的在學位論文中得以彰顯,還要在課程教學中,在實際的科研工作中展開,轉變教學理念,以創新型教學和科研為中心,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

6.加強導師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指導

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集中表現,也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種實體性表現形式。保障學位論文的質量不僅是研究生個人的學業任務,同時也是論文指導導師的責任。

通過以上對中美兩國在研究生教育中導師指導與學位論文的審核等幾個方面的簡單比較,可以看出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通過不斷地借鑒、吸收與融合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的先進經驗,以前車之鑒,成就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不斷完善,不僅可以少走彎路而且也可以發現不足及時修正與創新,建立起獨具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

篇(3)

原始社會的教育與生活渾為一體,個人在與集體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教育自己,從而形成其性格、才能和道德品質。此時的教育,簡單且純粹地存于生活之中,是為了生活并通過生活而進行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古代社會的教育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它的目的在于培養統治國家所需要的有知識、能力和品德的人才。這種教育在被歷代專制統治者沿用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教育開始從現實的生活中分化出來,在學校中進行。但此時能接受學校教育的,還只有統治階層的子弟,絕大部分民眾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進行著自我教育。進入工業社會后,教育的發展直接關系著工業的進步,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大批具有讀、寫、算能力的人才。也是在此時,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課程門類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化,科學理性的邏輯也使教育愈來愈專門化與系統化,人類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被分門別類地當成一門功課,彼此孤立地進行教與學。于是,學校與生活的脫節問題開始變得嚴重。20世紀70年代人類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深刻變化,20世紀末21世紀初,現代科學技術的偉大變革,使得教育與生活脫離的情況更為嚴重。后工業時代、信息時代、經濟時代,不同的名稱傳達著同樣的信息:知識爆炸了,要想把掌握知識當作教育的目的顯得不合時宜了。這也是引發當前人類教育危機以及使我國素質教育陷入窘境的原因所在。

教育脫離了生活。胡塞爾認為,教育生活世界同教育科學世界相比具有優先性。因為在生活世界中,人和環境是聯系統一、互為條件、互為意義與價值的,而科學世界是從這一前科學的、直觀的生活世界中分化出來的。它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來加以形式化和片面化,結果把人從統一的世界圖景中作為對象抽象出來置于一個理性的教育科學空間當中,按照外在的邏輯對之加以塑造、規訓,結果形成了口頭上的以培養人為目的、實際上都沒有人的教育。以致出現了理性上有意義與價值、實際上正在失去意義和價值的教育科學圖景。正是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這種分裂,導致了科學世界與人類存在的危機。“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學的被遺忘了的基礎”[1]。

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的教育傳統造就了全社會興教重學的氛圍和自由研究的熱情,但它后來與科舉制度的過分“親密”,在“學而優則仕”的功利主義價值驅使下,評價方法純粹地以考試為中心,教學方法、教育內容變得僵硬而死板。近代夸美紐斯、赫爾巴特的傳統教育思想更加強化了這種教育范式,使得教育與社會生活相去甚遠。20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制度后,傳統教育進一步被強化,“應試教育”愈演愈烈,教育漠視現實生活,導致學生同生活世界和經驗世界的分裂。教育與生活的分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高校畢業生不能盡快地適應環境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群體出現嚴重的道德危機、心理危機、生存危機……這些都是教育與生活脫離的必然結果。

長期以來,“班級授課制”都以大規模向學生進行全面、系統教學的絕對優勢而雄霸整個學校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它的種種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輕視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以致于學生現實層面的實踐能力十分薄弱。縱觀當代,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都無一例外、不同程度地存在與生活世界相脫離的現狀,導致了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尷尬”。在高舉“素質教育”旗幟的今天,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斥著知識的當代,傳統的教育模式已遠不能適應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市場,教育不得不回歸生活。因為,“最為重要的值得重視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數學的方式構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開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為唯一實在的、通過知覺實際地被給予的、被經驗到并能被經驗到的世界,即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1]。讓教育回歸生活。讓教育回歸生活,正是胡塞爾的科學理想使他晚年看到了歐洲科學的危機,并在對科學危機的診治過程中發生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轉變:從理想的科學世界回歸到前科學的生活世界[2]。教育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是個體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教育促使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當今,伴隨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交錯,大學生接觸的信息資源變得異常豐富且繁雜,他們的生存環境、生活世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與挑戰,撲面而來、良莠不齊的各種信息、輿論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與社會的良好磨合。

篇(4)

1.2擴招后導師及教學資源不足傳統的研究生教育應該是精英式的教育,與本科生的集體上課不同,研究生的課堂原本應該更趨向于研討性的教學,課下有導師給出的參考書目清單,協助老師完成科研項目,后期自主進行科學研究,并且有能力公開。但是擴招之后學生人數迅速上升,而相應的教育資源卻沒有與學生數量呈正比例增加,由于有效資源的束縛,研究生的精英教育受到了挑戰。首先,導師少研究生多的問題最為明顯。傳統的教育一個導師只帶一個或者兩個學生,并且導師的學術水平是有保證的,在擴招之后,為了適應學生人數的增加,研究生導師的任職標準放低。此外,由于導師水平和聲望等存在差異,使導師帶領的學生人數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熱門的學科或者有名氣的導師學生人數眾多,甚至有一位導師指導幾十個研究生的情況,而相對冷門學科的導師卻時常沒有研究生報考其專業。其次,教室、實驗室等資源也不夠學生使用。學生人數增加后,研討式的課堂又恢復成了本科的大課堂,教授無法和每一位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授課質量必然會大打折扣,普通教育也必然會取代精英教育。一些對實驗要求比較高的專業,實驗空間和實驗器材也限制所有學生的使用時間,研究生的教育就會更偏向于理論教學而輕視了實踐教學。科研經費和科研課題也是阻礙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題。教研經費和課題數目雖有所增加,但遠遠不及學生規模的增長,這樣平均到每個學生經費明顯不足,稀少的經費和題目難以支撐所有研究生都能從事課題研究,在這種情況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下降也不難預料。

2對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建議

2.1重視學生科研水平研究生與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目的,本科生要求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而研究生主要任務在于研究,科研能力應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點。對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應將重心放在以下三點:首先是對于學科的科學態度的培養,要堅守誠信,堅忍不拔,愛國敬業等;其次,是具體的研究專業課題的能力培養,比如搜索和查詢相關文獻資料的能力,及時關注并掌握學科前沿動態的能力,論文的寫作和實驗操作技能等;最后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研管理能力,包括在科研過程中與團隊的協調合作、有效分配資源財務、與外界的交流溝通等能力。研究生的水平高低就體現在其科研水平上,是否能掌握學科前沿動態,是否能自主思考并解決問題等。因此,科研活動應該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點課程,并將其納入學校統一的科研管理當中,盡量使學生在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可以脫離導師,自主進行科學研究,而不完全依附于導師的課題和指導。

2.2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及科研投入首先,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一定要考慮到未來的發展,并與當前的發展相結合起來,要正確預估導師隊伍將來的發展可能性,并將其作為一個前提,根據這個前提條件來制定當前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發展方向、管理模式、運行機制等,否則現在所構建的機制是無法經受時代檢驗的。主要措施如下:第一,在用人機制方面應該更加靈活,固定編制和流動編制相結合、專任導師和兼任導師相結合等方式都是吸收優秀導師的好方法;第二,在人才發展方面應有正確的思路,引導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方向要適應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放開傳統的觀念,以市場經濟的觀念來管理導師的隊伍,努力適應開放式競爭,正確調整利益分配,爭取吸收更多優秀的人才,并加強人才的凝聚力;第三,要避免導師隊伍中近親繁殖,建立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選拔培養機制。其次,國家和學校必須要加大教學資源的投入。一是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合理配置資源以保證研究生有足夠的教研室、實驗室、實驗器材等,改善研究生的教育環境,這主要以財政撥款為主。二是在教育教學上加大投入,如加強課程的建設,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邀請國內外優秀學者講座,推薦學生出國交流等。還可以建立研究生的科研專項基金,解決研究生的課題經費問題,鼓勵和促進研究生獨立從事科研活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篇(5)

而人死后,靈魂會根據生前的善惡行為而輪回轉生,則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的事了。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人們將佛教的靈魂學說和因果報應、輪回轉生的理論 作為維護其道德說教的有力工具,使人們相信人死之后的靈魂,可因生前的善惡,或升天為菩薩,或重新投生作人,或轉生為牛、羊、豬、狗等等,甚至成為餓鬼墮 入地獄。由于受這種輪回轉生觀念的影響,人們不但重視生前的行為操守,也重視死后靈魂的歸宿。  

為了讓死后靈魂有一個好的歸宿,人們對死者的后事處理,如人死之后,請僧人念經,舉行水陸法會,為一切水陸眾生供養齋食,誦經禮懺,追薦亡靈等等。  

“生”與“死”的問題,佛教在人的生死問題上,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說教,如“三世說”,即前世、現世、來世的生死觀;查根究底的因果關系和不生不滅的理論;抵達西文極樂世界的途徑等等。    

因果報應,生死輪回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也是佛教靈魂學說的集中體現。佛教強調人的行為、意識直接決定并主宰他以后的命運,佛家把人生加以延長,分成前生、今生與來生三界;把報應分成現報、先報、后報三種。

篇(6)

1.在價值取向上自我意識強化

研究生是一個知識和智力相對密集的青年群體。他們具有樂于思考并且善于獨立思考、觀察敏銳、認識問題的角度獨特、吸收新鮮事物快、人生觀、價值觀趨于基本穩定、自主、自立等群體特征。這些特征,在研究生價值觀上表現為自我意識強化,注重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更加追求內在價值的自我實現,追求自我的完善。調查表明,對于“攻瀆研究生的目的”,61.6%的研究生認為讀研是“為了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價值”;193%的研究生具有偉大的抱負——“為振興祖國”;7.1%的研究生則希望能“有更好的學習lT作環境”,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4.7%的研究生讀研是為了“改善生活”。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適合個人利益之需要”與“應國家利益之需要”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差距(73.4%與19.3%),說明研究生的人生價值取向趨于向自我為主體的方向發展。

2在價值判斷標準上更加務實和偏重物質利益

當代研究生在價值判斷標準上正逐漸由過去的抽象理想主義轉變為明顯增強的現實性和務實觀。現在的研究生普遍采取現實主義的人生態度。據1994年《研究生價值觀研究》課題組所做的“武漢地區高校研究生價值觀問卷調查”,54.1%的研究生傾向于“不管最終追求的是什么,只要全力解決每一階段最迫切的具體問題就行了”,充分說明了研究生價值觀實用性傾向增強。當問及“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您是否準備接著報:考博士研究生”時,回答“準備”的僅占10.2%,回答“沒想好”的占21.1%,“不準備”的占67.6%,說明大部分在校研究生暫時放棄了對更高學歷的追求。其中部分研究生還是很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只是迫于目前自己的生存狀況而不得不放棄繼續求學的機會,這說明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不得不遷就于現實。

3.在價值觀念上表現出復雜化與矛盾性

當代研究生求知欲強,對于各種社會思潮和前沿學科接觸和了解較多,出于學術和科研的角度多給予兼收并蓄,加之思想觀念上的開放性、自主性,使得他們往往采取多重選擇的態度,這易于造成其價值觀念的復雜化和矛盾性。表現為:

(1)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由于在價值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人生價值取向上受到現實生活的嚴重沖擊,使得研究生在個人與社會價值的選擇中陷入矛盾沖突之中。由于現實生活的沖擊,大學教師及科技工作人員的相對清貧,又使得更多的研究生愿意到更加適合個人發展的、條件相對優越的地方去工作,而不是到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做貢獻。

(2)N想與現實的矛盾。現實生活的壓力,使研究生在理想與現實、學業與賺錢之間,產生了人生價值選擇的矛盾。由于目前研究生生活待遇普遍偏低,在當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條件下,普通獎學金已難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賺錢與學業關系的處理上,選擇“上學期間既要爭取賺錢,又不能影響學業”的研究生高達45.1%,這反映了當代研究生在人生價值選擇中的矛盾心態。

(3)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矛盾。例如在婚戀觀上處于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中,在婚戀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復雜化的態勢。據調查,在“您贊同現代婚姻應以感情為重的說法嗎”的問題答案中,選擇“基本贊成”的高達93.9%,僅有6.1%的人表示“不太贊成”和“反對”。在“擇偶條件,您最看重的因素”中,“人品”和“性格”兩項分別以84.5%和57.6%居第一、二位,遠遠高出其它選項。這說明當代研究生的婚戀選擇還是以傳統的道德婚姻觀為主,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礎,在擇偶條件中更看重的是對方的內在品性。然而在性觀念上,研究生們對婚前的態度十分寬容。經調查發現,研究生認為戀人問婚前屬正常行為,無可指責的比例為18.9%,而屬可以理解的比例高達55.2%,二者相加為74.1%,加上部分“說不清楚”的比例,足見有80%以上的研究生對婚前持贊同或寬容態度,而明確表示屬于道德墮落的研究生僅占6.0%。

二、新時期研究生價值觀成因的探討

伴隨新世紀的到來,研究生價值觀念嬗變的趨勢和特征更加凸顯。知識經濟的來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經濟體制的轉換、社會結構的轉型和文化氛圍的變換是當今研究生價值觀發生嬗變的根本原因。

1.經濟變革是基礎

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排斥市場經濟,忽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體制逐步為市場經濟體制所代替,市場經濟對研究生的影響,可以說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有利于研究生增強主體意識,促進他們樹立務實、競爭、進取、平等、注重功利實用等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有可能使研究生只顧眼前行為和利益,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過多地考慮自己的需求和自身價值的實現,淡化對理想的追求和獻身精神。

2.社會轉型是條件

經濟體制的變革必然引起社會結構的轉型。長期以來,我們的社會結構是高度集權的“行政一體化”體系,改革開放引起了利益格局的調整,利益差別的擴大,利益主體的分化,必然導致研究生重視物質利益及價值觀多樣化。改革開放也引發了社會階層結構、社會需求結構發生變動,使得不同階層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有升有降。特別是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特殊階層在社會上地位、作用、價值的凸現,促使研究生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況,重視物質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更高價值目標的追求,其價值取向趨向實利。

3.多元文化碰撞是誘因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大變動,當前研究生所處的文化氛圍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在社會轉型期,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對當前研究生價值觀的變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促使研究生崇尚自我價值,但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念也使部分研究生忽視了集體主義、無私奉獻等傳統美德,價值觀念向極端個人主義傾斜。另一方面,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主要來源于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年代及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價值觀念。

三、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價值觀教育工作的對策

當代研究生是一個極為敏感的社會群體,他們從觀念到行為迅速地適應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變革,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為本位,推崇功利,注重短期效應的價值觀念體系,正逐漸由模糊而日漸清晰。因而,必須高度重視當代我國研究生的價值觀教育。

1.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價值觀的教育工作

對研究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就是要使研究生更多地懂得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更多地掌握當代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更自覺地把個人的命運同黨和國家的前途聯系在一起。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有現代意識,認真貫徹實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引導他們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主要創造者和實踐者,成為先進文化的締造者。另一方面,在講傳統、講歷史的同時應更多地研究2l世紀青年人的思想活動、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注意不同地區研究生的政治背景和成長條件,把現代思想和傳統觀念相結合,思考研究生價值觀教育T作的內容和方式.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寓價值觀教育于科研特別是人文科學的學術活動之中

校園文化是研究生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尤其是校園學術文化建設對于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園文化活動中,以活動為載體,以學術為中介,使價值觀念主旋律浸潤其中,潛移默化地發揮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增強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事實表明對于文科研究生而言,可以通過充滿求真、務實和理性的校園科技活動培養科學精神和思維方式,提高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等等。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全方位的文化環境,對于研究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是非常有效的。

總之,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研究生,社會發展需要他們的巨大智慧,而這巨大智慧的發揮有賴于其正確價值觀的指導,同時,他們的價值觀念又影響著社會主導性價值取向。因而,我們必須重視研究生價值觀變化的趨向,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價值觀教育丁作。

參考文獻:

[1]“中國研究生價值取向嬗變研究”課題組.二十城市研究生生活價值觀調查.青年研究,1997,(5).

[2]裴勁松等.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個問題及對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7—8).

篇(7)

2009年是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招收全日制攻讀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第一年,它與以往的專業碩士不同,它是我國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調整優化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養體系,推動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的模式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模式轉變而誕生的。

1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區別[1]

2009年教育部將“全日制普通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兩類,兩種類型屬于同一層次,報考條件相同,畢業成績合格均頒發“畢業證”和“學位證”。學術型學位按學科設立,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而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授予學位的標準要反映該專業領域的特點和對高層次人才在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和學術能力上的要求。專業學位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學術性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從事具有明顯的職業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師、醫師、教師、律師、會計師等。學術型,重視學術理論兼顧實踐;專業型,突出實踐兼顧學術理論。2010年是分類后的第二次招生。有媒體介紹,國家是鑒于國內對實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學校教育又普遍與社會脫節的情況,并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作出這次分類的。部分西方國家(如英國)對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規模和重視程度超過學術型研究生。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錄取要嚴格按照“一視同仁,同等對待”的原則確定考生進入復試的分數標準。國家在確定今年考生進入復試基本分數要求時,將統籌考慮前期計劃和新增專業學位招生計劃需要,確定統一的考生進入復試基本分數要求(對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標準)。34所自主劃線高校也要按照上述原則確定本校考生進入復試的基本分數要求,考生調劑到校外和接收校外調劑生執行全國統一復試分數要求,各高校要嚴格執行統一標準,不得對專業學位招生執行另外標準。

2010開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始獨立招生,獨立且國家統一劃分國家復線分數線,跟學術型碩士招生并駕齊驅。

2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2]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日新月異,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大批量、多規格、高層次的特點。世界各國高等教育都主動適應這種變化,積極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調整,大力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競爭力。研究生教育必須要增強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力度,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的緊密聯系。

我國自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教育以來,專業學位教育種類不斷增多,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影響不斷增強,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學位教育既要培養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在職人員,滿足他們在職提高、在崗學習的需要,也要培養應屆本科畢業生,滿足他們適應社會發展、提高專業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需要。開展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于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3創新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模式

3.1科學定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某一專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模式、質量標準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與學術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須科學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律,創新培養理念,改革培養模式,確保培養質量。

3.2教學要求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要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要重視運用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要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學習年限一般2年,實行學分制。課程學習與實踐課程要緊密銜接,課程學習主要在校內完成,實習、實踐可以在現場或實習單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共同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注重培養創新和實踐研究能力,增長實際工作經驗,縮短就業適應期限,提高專業素養及就業能力。

以天津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材料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為例,其中的基礎課程與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的學術型研究生課程基本相同,并也采用學分制,總學分要求大于28學分。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上,請工程背景強的優秀教師、薄膜材料工程企業的總工程師或總設計師主講相關課程,結合企業的實際案例,講授材料制備與檢測的關鍵技術,比如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材料檢測技術等課程。這樣就使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整體課程設置,在強化基礎理論的同時,突出了應用知識的課堂教學[3]。

3.3實踐要求[4]專業實踐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開展實踐的條件,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加大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和學分比例。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緊密聯系,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供需互動機制。研究生要提交實踐學習計劃,撰寫實踐學結報告。要對研究生實踐實行全過程的管理、服務和質量評價,確保實踐教學質量。

以天津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材料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為例,學院積極聯絡和本學科相關的企業建立實踐基地,比如天津市激光技術研究所等有關薄膜材料檢測的單位,為今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3.4學位論文要正確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規格和標準。選題應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或具有明確工程背景與應用價值,并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工程技術項目,也可以是大型項目中的某一子項目。工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可以按兩種形式提交:①結合工程課題的論文(研究論文);②工程設計及其分析研究(工程設計)。學位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有相關行業實踐領域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

4結束語

我國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在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質量保障體系。在培養環節中的課程設置和實踐實習是關鍵核心環節,我們要不斷探索,充分借鑒、吸收國際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先進做法,不斷創新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和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學環節和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教探討,2010(22):55-56.

篇(8)

一、前言

可以說,教學語言也是一種藝術的具體表現,是當前實施課程教育的關鍵工具。教學語言可以體現教師基本的語言素養,同時也是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的一項因素,應該對此開展深度的分析。教師應在對班級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的同時,努力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以此對學生開展更加高效的課程教育,促使學生的學科素養可以得到有效地培養。所以,生物教師在對初中生開展課程教育時候,要提升對教學語言的應用能力,促使自身教學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長。

二、初中生物課程中重視語言藝術呈現的意義

(一)保障課程教學順利開展

在實施初中生物教育的時候,教師能夠高質量的運用語言藝術,能夠讓課程教學實現順利的實施。在具體知識傳輸中,教師對語言進行有效地運用,可以讓教師和班級學生實現思維和語言的交流。教學語言是教師對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的重要載體,可以對教學的綜合素養進行真實的反映。教師在具體生物知識傳輸中,如果正確應用教學語言,可以讓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度的學習,促使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生物知識,加深對此知識的理解。

(二)提升整體課程教育效果

教師應在對班級學生開展生物學科知識傳輸的同時,要提升對教學語言的應用能力。因為教師對生物知識進行講解的時候,能夠使用清晰、正確以及生動的語言,可以讓學生對該項知識進行有效地把握,讓學生可以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度的記憶,以此提升整體的課程教育質量。生物教師在對班級學生實施學科教育時候,通過語言的正確應用,可以讓學生對課程知識開展了解,同時可以對學生的情操進行有效地培養。這樣能夠縮短整體的授課時間,以此提升整體課程教育效果。

(三)拓展師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在實施生物知識教育的時候,對語言開展正確和高效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品格的培養。教師在開展生物知識傳輸的過程中,提升教學語言的應用質量,可以讓學生感受教師所傳遞出的語言魅力,對學生的語言應用有著啟發的影響,促使學生在開展語言交流中,重視對文明語言和魅力語言的使用,讓學生課程思維能夠實現一定的激發。通過教師語言應用的規范性和質量性,對學生的行為意識有著正面的引導,讓學生實現健全人格的培養。

三、基于新課程理念探究在生物課程中應用語言藝術的過程

(一)對重點知識進行引出的過程

教師應該對班級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首先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簡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讓學生可以對教師所講授的生物知識形成認知的興趣。讓學生可以明確知道該節生物課的重點知識,促使學生對該項知識形成深刻的記憶。在對重點知識進行引出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可以使用一些簡短但是具有凝練性的語言,對課程教育基調進行明確,不僅可以展示教師的語言能力,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對此生物知識進行深度的探索和運用。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認識生物》該知識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用“相信同學們認識不少生物,你可以說出你所認識的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嗎?”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對生物進行一定的認知探索,并了解新課程知識的重點是對生物進行認知和特征學習。

(二)過渡過程

教師在對學生實施生物學科教育的時候,教學內容的具體過渡是一項重要工作,影響整體的生物課程知識傳輸的效果。教師應該運用嚴謹和生動的語言對課程知識進行過渡,促使學生能夠將關注力放在知識學習上。過渡環節是授課中的一項關鍵環節,教師如果在這一過程中應用高質量的語言,能夠對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該知識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但是”等詞匯,告訴學生生物圈已經被破壞,給學生展示一些已經滅絕的生物,促使學生樹立保護生物的意識,不會因為個人的一些行為愛好就去殘害生物。

(三)內容講解

教師對學生開展生物知識課程的創建,并不僅是讓學生可以掌握生物知識,同時也要讓學生可以得到情感的教育,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科知識傳輸中得到全面的教育。教師是生物課程的營造者和引導者,應該在知識傳輸中投入情感,營造較好的課程傳輸氛圍,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人的由來》該知識傳輸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人類進化的過程,并引導學生對此知識進行深度地探究,糾正一些錯誤觀念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

四、結論

生物教師應在對班級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的同時,重視對教學語言的正確運用,促使課程教育能夠實現有效的實施。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要對生物重點知識進行簡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讓學生可以對教師所講授的生物知識形成認知的興趣。同時,教師要運用嚴謹和生動的語言對課程知識進行過渡,在知識傳輸中投入情感,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以此讓學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課程教育。

參考文獻:

篇(9)

新形勢下,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更新和進步,學校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師資培養提出了新的培養目標。高等體育院校作為培養基層教師的重要基地,不僅要重視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提高,突出自身專業的特色,更要加強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田徑教學作為體育運動和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田徑教學能力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體育教師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學能力。

1.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田徑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條件下,有效地把知識、技術、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本領。

1.1田徑教學設計能力。包括掌握現代田徑教學與訓練理論的能力、掌握田徑教學目的和原則的能力、挑選教材的能力、制定田徑教學計劃的能力、編寫田徑教案的能力等。

1.2田徑教學實踐能力。包括選擇最佳教學方法的能力、講解與示范的能力、組織教學的能力、突遇問題解決能力、合理安排負荷能力、糾錯與指導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手段輔助教學的能力等

1.3田徑教學評價能力。包括學生成績評定能力、裁判能力、構建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能力等

2.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必要性

2.1符合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田徑教學能力是體育師資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學能力。在現今的考試中,我們仍存在著忽視對學生能力的考評。學生的教學能力也只有在不斷的實踐和研究中才能得以提高。在對學生成績的評定中,要合理確定實踐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比重。轉變田徑教學的指導思想,要培養大學生成為身心全面發展,而體育課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把提高教學能力作為學生培養的重要目標是很重要的。

2.2適應社會的必然需要。現代社會發展和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現代人要適應社會必須不斷提高自己,使自己適應社會,否則,必然會落后,而被逐漸加快發展的社會淘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發展,田徑教學力求適應體育大市場,發揮其鍛煉、健身、教學和競賽的作用,立足基礎教育,豐富其運動內容形式,把民族的、本土的運動項目融入到田徑課堂中,為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

2.3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途徑。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學生在未來工作中面臨的工作對象復雜且富于變化,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知識遷移和實踐能力。而教學能力則是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實踐能力,是其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必然途徑。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是學生在校期間的重要學習內容。目前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人為本”,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從而使大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未來體育教師的崗位也要求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充沛的經歷,所以,完善田徑運動教學是很重要的。

3.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學的建議與對策

3.1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其教育教學觀念對教學活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把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技術能力的培養。只有教師全面更新教育觀念,才能充分認識培養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和全面性,才能注重加大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空間,才能有效地開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

3.2豐富拓展教學內容,適應社會新形勢。由于新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的規定比較寬松,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要針對學習目標盡量多設計幾項教學內容,供教師和大學生根據課堂情況進行選擇,以滿足實現學習目標的需要。在田徑課內容的設計中,教學內容應側重于培養大學生能夠運用和創設各種手段進行健身的能力,加入新型的田徑項目如:戶外運動、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課程,才能增加大學生的參與熱情,更好的促進體育教育事業得繁榮發展。]更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普通體育院校體育育專業是培養合格標準,面向現代化的全面、系統、新型的體育教師和體育工作者。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在田徑普修課中,教師應在傳授基本技術、技能、知識的基礎上同時給學生時間,讓他們有實戰的空間去發揮和探索,并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緊迫感,促使學生在課前要去翻閱大量的資料,不斷地提高理論水平、技術水平和自學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自覺能動性和創新積極性。

3.4修訂教學大綱,加強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指導性。教學大綱是指導一線教學的重要文件,體育院校本科生教學能力的形成也同樣需要從教時間達到一定程度以實現教學能力形成的。鑒于體育專業的特殊性,對教育實踐課可采用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相結合的形式,采用實習、見習等多種教學模式,適當調整田徑課教學計劃,在技術課教學前安排基本理論課講解,進一步加強理論課同技術課的緊密結合。將教育實踐課貫穿于整個大學本科的學習過程中,促進所學理論知識的鞏固及個性能力的發展。

面對當今社會的轉型,人們健康理念的更新,體育教師人才需求標準的轉變,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人才質量與社會的不相適應性,體育院校要提高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的教學能力,為培養“厚基礎,寬專業,具有社會適應能力”的優秀體育教師做好一切工作。

參考文獻

篇(10)

2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的“川外模式”

四川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川外)自碩士招生以來,積極開展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活動。筆者自2004年在川外從事研究生培養和管理工作,積極參與學校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一套“川外模式”,并在2007級以來的歷屆研究生新生中實踐,學生反映良好,教育效果明顯。“川外模式”由保障體系和內容體系組成:

2.1保障體系(1)組織機構保障。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成立了以主管校領導為組長,研究生院院長和書記為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組員的新生入學教育領導小組,在每年開學前一個月就召開協調會議,多部門、多層面團結協作,謀劃入學教育內容和形式,力求領導組織有力,籌備全面到位。(2)專業隊伍保障。學校選拔學術功底深厚的導師、從業經驗豐富的心理輔導專家、溝通能力強的政工干部和樂于奉獻的學生組成新生服務團隊,對團隊成員進行適應性培訓,激勵他們針對新生入學教育的特點和內容,發揮各自專長,實現“全員教育”。

2.2內容體系“合理選擇入學教育內容、采取形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達到內容、形勢與效果統一”,是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的核心主題。“川外模式”包括以下內容:(1)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通過報告的形式,向新生介紹學校的歷史沿革、辦學理念等;通過參觀校史館和紅巖魂紀念館,讓學生感受“軍大”傳統的川外歷史沉淀;通過知名校友或優秀畢業生的報告會或成果展,讓學生體味作為“川外人”的自豪。這一系列活動讓新生在潛移默化中對學校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2)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研一新生“面對新的學業環境心理適應性、平衡性以及協調性不強”的特點,開展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活動。①由學生處心理咨詢中心對研究生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篩選“問題學生”,以便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②由經驗豐富并且獲得心理咨詢二級證書的研究生輔導員開展新生心理健康特別講座,主要針對四類問題:環境適應焦慮、人際關系焦慮、婚戀焦慮、擇業焦慮,借助往屆生的案例,為新生在讀研期間常見心理問題進行解讀并支招,防患于未然;③團體和個別輔導:根據心理健康普查的結果,由輔導員和專業心理從業人員深入學生宿舍,展開面對面心理輔導。(3)朋輩輔導教育:通過考察,選拔一批政治素養高,學習成績突出,自我管理能力強,善于溝通,樂于奉獻的高年級研究生組成朋輩輔導團隊,擔任新生入學教育的特別助理。為提高朋輩輔導效果,研究生院黨總支在入學教育前就談話技巧、方式方法、答疑藝術等方面對特別助理進行了培訓,讓他們深入到學生宿舍和班級,以“過來人”的身份,為新生答疑解惑,以其“親近性、認同性和安全感等優勢”,增強新生入學教育的互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新生對未來研究生生涯的陌生化和焦慮感。(4)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研究表明:目前,在研究生群體中壓力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業壓力。因此,川外在研究生新生入學之初就開展就業教育,凸顯就業的導向作用。教育通過講座和主題班會展開,向新生詳細通報學校近幾年畢業研究生就業狀況,包括區域選擇和行業流向、專業就業差異、畢業生就業中的得失等等,旨在激發新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包括研究生生涯和職業生涯),要解決“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該干什么”的問題,幫助新生準確定位,在隨后的研究生學習中,沿著自己的生涯規劃方向,理性調整,奮進求存。(5)學術規范教育:研究生的核心任務是學會積累、學會思考、學會研究。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學習更多地體現在學術傳承和知識創新上。川外通過宣傳小冊子(主要是警示案例)和名師講座對新生進行“學術道德規范、學術法律規范、寫作技術規范”,等學術規范教育,促使他們熟悉科學研究方法,掌握專業學習技巧,模范遵循學術規范,養成良好的學風,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和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6)文化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一種最基礎的教育,其本質是一種價值觀的教育。新生一入學始,學校就向每一位研究生發放成冊的《四川外國語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文件匯編》,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并安排專家隊伍對相關內容進行導讀,然后在一周內舉行開卷考試;同時,由主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書記舉行專題講座,通過案例的形式將行為失范等違紀情況加以分析,促使學生自律、自覺行為的蘇醒。(7)情報(入館)教育:圖書館作為研究生學習的主戰場,在研究生培養階段作用舉足輕重。知識傳承和創新客觀上要求研究生對本專業的情報信息具有超強的敏感性和搜集能力。有鑒于此,川外圖書館專門開展研究生新生入館教育活動,通過在線學習,館藏資源講座,宣傳展板和說明手冊等形式讓新生了解館藏資源,掌握圖書館內紙質和電子版等文獻資源的搜集和檢索技能。(8)自主管理教育:培養具備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成才、自主發展的新型人才,是培養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內容。在老師的指導下召開新生班會和黨支部大會,每一位成員須得自我展示,民主產生班委會和支委成員;研究生會和各學生學術社團(如“川外學壇”、“翻譯沙龍”、“語言學沙龍”、“文學立志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協會”、“對外漢語教育協會”等)在新生中開展成員納新和專業交流活動。老師往往隱身幕后,充分調動學生干部積極性,讓新生自我調適、主動選擇,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實現自主管理。傳統上,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只是學業開始前的一段時間集中教育。川外將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內涵加以深化,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籌備階段,即在開學之前對錄取考生進行電話或問卷調查,對新生進行分類,為開展有針對性的入學教育做準備,以期教育實效、科學;第二階段為真正傳統意義的入學教育,通過參觀、講座、考試、競選、座談會、觀影、主題班會等形式展開八個方面的教育,這八個方面互相聯系,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第三階段為升華或強化階段,學習美國高校,推出“新生頭年計劃”將新生入學教育貫穿一個學期,適時開展相應教育。

上一篇: 電廠專業技術總結 下一篇: 人力資源本科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开心六月在线 | 亚洲国产无线码在线 | 色亚洲激情蜜芽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 | 色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