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課程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31 03:08: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網絡課程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網絡課程總結

篇(1)

【基金項目】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焊接冶金學》課程建設項目(k201305005),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電弧焊基礎》課程建設項目(k201305008),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電阻焊接》課程建設項目(k201305003)。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252-01

焊接冶金學是焊接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是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涉及到焊接熱過程、焊接化學冶金過程以及金屬凝固結晶和固態相變過程。焊接熱過程是指焊接金屬在熱源的作用下局部受熱和熔化,整個焊接過程自始至終都是在焊接熱過程中發生和發展,從而與冶金反應、凝固結晶和固態相變、焊接溫度場及應力變形有關。焊接化學冶金過程是指金屬與熔渣、氣相之間會進行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如金屬氧化、還原、脫硫、脫磷、滲合金等。金屬凝固結晶和固態相變過程與凝固組織和由此導致的偏析、夾雜、氣孔、熱裂紋、冷裂紋及脆花等有關,因此,焊接冶金學的學習為正確選擇焊接材料、工藝方法和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藝,探索提高焊接質量的新途徑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各個高校在對焊接冶金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網絡教學平臺在原來教學系統的基礎上,充分吸取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應用網絡技術,根據不同教學模式、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為開展網絡教學提供靈活的,可縮放的,適合于多種層面、多種對象及多種網絡環境的交互式教與學支撐平臺。近年來,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因此,可以有效的輔助課程教學。

一、網絡綜合教學平臺輔助教學的特點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還是由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為主,教學內容和資源主要由老師決定。教學的內容比較單一,實驗的方法比較固定。而在網絡綜合教育平臺下,學生可以獲得較多的知識和信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靈活的選擇學習內容,同時,安排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同時,網絡綜合教學平臺是一個交互性較強的一種平臺。它可以通過在線和離線的教學支持服務,教學平臺集成視頻會議系統、虛擬教室系統、聊天工具、討論系統、內部電子郵件系統給學生提供學習導航、在線離線課程、答疑輔導、討論、在線自測等服務,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網絡綜合教學平臺輔助教學的改進方法

1.提供網絡綜合教學平臺培訓

雖然網絡教學平臺已經逐漸在高校教學中建立起來,然而,其作用和價值還未得到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在普通高校教學體系中尚處于邊緣狀態。因此,學校應安排相應培訓人員對老師和學生分別進行培訓。對學生培訓時不但需要對數字資源的使用進行培訓,還需對具體課程教學平臺的使用進行培訓,通過一些實際案例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和感受網路教學平臺帶來的優勢及效果,激發學生網絡教學的積極性。對老師培訓不但要求掌握如何使用數字資源、如何操作教學平臺。同時,還應重點培訓老師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如何構建一門課程、如何建設成精品課程,以及在網絡環境下申報精品課程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對信息量進行豐富并適用于課堂,如何體現網路教學互動功能。最好是有實際案例來介紹教師應如何從最基本的教學平臺建設開始,各個環節的各個功能如何操作,最后如何利用普通的課程資源建設成為精品課程。

2.創建并豐富網路綜合教學資源

針對焊接冶金學課程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方案、課程介紹、各章的教學課件、教學方案、各章有針對性的習題、實驗指導書等上傳到網絡綜合教學平臺上。同時,教師根據自身的條件,上傳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參考資料、最新研究方向及發展趨勢等內容到平臺上,使學生不但能自主的獲取焊接冶金學相關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能實時、精確的掌握現代科技發展動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講到熔滴過渡時,上傳一些采用高速攝影拍攝到的熔滴過渡的動畫,通過動畫可觀察電弧形態和熔滴過渡特征,認識各種電弧和熔滴過渡過程,了解特點,同時可以熟悉常見焊接方法的電弧形態及熔滴過渡條件。另外,對于一些新型高效化的電弧焊接技術的熔滴過渡也有所了解,如磁致旋轉射流過渡,雙絲過渡等,通過動畫制作可以讓學生清楚的觀察到。網路教學平臺上應給出的章節重要知識點,學生通過這些知識點的引導,能快速的把握章節中的核心內容,利于其理解、消化課堂知識。

同時,教師不但要把自己的手頭資料上傳到網路教學平臺上,也應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總結以及收集整理出有用的學習資料上傳到網路教學平臺,一方面豐富教學資源,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3.開展網絡互動教學

實現網上交流互動、答疑測試以及任務等教學互動是網路教學綜合平臺輔助課堂教學的核心及關鍵,可以彌補課堂教學互動的不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網路互動教學。一是設立專題討論。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討論。從而讓學生學會如何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甚至加工和運用信息。如設定專題為LNG儲罐的焊接技術及發展。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LNG儲罐的母材特點、焊接結構的使用條件。焊接材料的選擇,接頭如何設計,焊接方法以及焊后檢測方式等。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總結出目前焊接LNG儲罐的焊接技術以及發展動態。從而加深課堂知識的學習。二是“任務”式的教學模式。老師可以有意識的設置一些任務,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探索,最后完成這個任務。三是網上留言、收發郵件等方式進行互動。讓學生把自己想問的問題或獲得的經驗和成果發表到討論區或者設定的老師郵箱,老師積極的回應學生的留言以及回復郵件,促進學生學習。

因此,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歷程中,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輔助課堂教學,還有較多需要改革和提高的地方。而焊接冶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會隨著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建設的發展更上一個水平。

篇(2)

一、設計基礎課程網絡平臺部分課程設計

設計基礎課程是設計專業學生的一年級基礎課程。課程著重解決學生的設計意識、圖形意識、創造性表現意識和思維理念的形成。它的特點是實踐性強,所以要完全使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是不可能的,但是網絡平臺作為學生預習與復習的平臺將是比較好的輔助手段。因此,從輔助教學手段的角度對設計基礎課程網絡平臺部分進行課程設計。

(一)建立整體課程的任務安排

1.讀懂大綱

分清各教學內容的類別、各知識點概念的陳述、各知識點之間相互銜接的關系。在課程設計方面能夠上下互相承接。根據大綱要求,建立起課程框架,合理安排好線上、線下的課程學習及作業完成時間。

2.利用WEBQUEST建立網絡探究平臺

首先是總體課程任務的規劃,方便學生對課程有總體的把握。內容有課程大綱、每節課的教學任務、知識點、重難點的分布。列舉學生在整個課程里面要完成的各個教學任務,讓學生了解教學目標。建立信息技術課程基本學習方法的教程及論壇發帖的教程,給出超鏈接,要求學生自學簡單的教程并初步學會使用方法。

3.確立課程任務概念

在課堂的第一節課,將課程的安排、要求及網絡使用方法,用講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在其后的學習中需要領取任務進行預習與復習。

(二)建立整體課程的過程安排

1.利用WEBQUEST網絡探究平臺建立

建立網絡平臺課程的過程要注意合理性,時刻注意應以線下的基礎課程為主,把過程定位于課前預習作業與課后作業過程兩大部分。根據大綱的要求分階段設定過程任務,而且對過程描述必須非常詳細,步驟設定要具有邏輯性,每步都有專門的網絡課件與視頻教程的超鏈接對應,方便學生進行學習。

對教學過程進行分類,如描述性任務、探究性任務、總結性任務,根據課程不同階段的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建立起學習邏輯系統和掌握設計思維能力。

2.課堂過程與網絡課程要進行聯系,網絡課程是課堂課程的鋪墊

網絡教程可適度取代課堂教師講授PPT課件的方法,教師在課堂講授時注意要點的講述,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目標。在確保學生能按要求完成網絡教程的同時,將網絡教程的過程步驟打印下來供沒有電腦的學生學習。從一開始就必須使學生養成課前領取學習任務過程進行預習,課堂有目的地完成作業,課后領取學習任務的良好習慣。

3.設定過程的同時要注意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任務的過程在設定初始有一個原始標準,教師在結合大綱的情況下,要觀察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學習進度,不利條件的克服情況,如缺乏網絡條件、作業量過大等問題。激勵學生在不偏離學習目標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優點進行探究性學習,對整體學習進度要在每節課后進行教學反思,調整過程的任務,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循序漸進,讓學生學習能有充分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三)建立課程資料庫

建立網上網下的課程資料庫,讓學生按照一定的學習過程和進度進行學習。課程資源庫的建立比較耗時并需大量相關資料,需要教師把握方向,發動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補充,才能建立起資料詳盡的課程資源庫,而相關的課程資源庫所包含的內容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課件資料庫,學生能按順序自學;

2.歷屆學生作業資料庫,可將優秀作業及常見問題作業分別作資料庫,方便檢索;

3.優秀教材的示范作業資料庫及大師鑒賞資料庫;

4.教師示范作業視頻資料庫,教學過程的演示,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技法的原理和步驟,提高教學質量;

5.教學分析資料庫,出示相關的作品要求學生進行評析,教師加以評價,形成教學互動;

6.延伸課程資料庫。通過網絡問卷或線下問卷的形式調查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建立起相關的課程任務,學生對課程了解之后加入探究性研究,豐富相關的教學資源,也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

7.學生資源搜索分類練習庫,為了培養學生的資源搜索能力,對之后的設計課程起鋪墊作用。學生搜集到的資源還可以豐富以上各個資料庫,使其能持續發展。

(四)建立網上學生作業上交制度與評析制度

根據檔案袋的管理辦法制定每個學生的作業上傳管理方法。利用論壇,按照課程和班級劃分區域,進行集中管理;每個學生按照“課程—班級—學號—姓名”的規則建立作業、上傳帖子,作業全部上傳到屬于自己的帖子里面。作業上傳以照片拍攝的方式輔以文字說明,照片上傳需要加上學生的姓名水印,以防盜用。每個學生從第一次作業到最后一次作業,以及作業過程的集中展示能觀察到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師在每次作業上交后完成評析,及時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答疑。學生能在教師的評析中看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使學生即時地在課后與教師進行交流,弄清教師的評價標準,確立研究方向,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建立學生的作業總結庫

將學生的作業與總結分開管理,方便教師對學生的反饋意見進行管理。學生的總結貼包含自我評價問卷以及課程心得總結,方便后學者在此區域從師兄、師姐的學習經驗中對課程有總體印象,根據經驗調整學習方向,提高學習效率。

(六)建立外部資源鏈接庫

1.外國優秀網站鏈接

2.國內優秀論壇資源鏈接及介紹

3.建立學生主動交流資源

二、設計基礎教學實踐應用的成效與總結

(一)實踐應用成效

1.網絡平臺使用實錄

全部課程共有8天,分別對每天的課程進行一定的記錄。

課程的第一天,對學生擁有網絡的情況做初步統計與了解,要求學生運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和實踐。擁有電腦人數15人,占全班人數35人的42.9%,學校有網絡中心的網絡環境。使用網絡情況,IP登陸及注冊人數10人。

課程第二天課,要求學生熟悉網絡環境并上傳作業,制定學習計劃。學生注冊并使用網絡平臺人數有所增加,達到25人,占總人數的71%。課堂了解未能上網學習的學生,原因是:(1)沒有個人電腦;(2)沒有網絡環境。具體解決方法是將網絡課件與部分圖片打印輸出,將網絡課程教案制定成教材,提供給學生,解決學生缺乏網絡環境的問題;要求學生間相互幫助,利用網絡上傳作業。

課程第三天,對學生上傳的作業進行點評,評析作業的閃光點及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進行課題相關資源搜集,并上傳作業。輔導學生熟悉網絡環境并專門教導作業上傳方法。學生開始上手,并嘗試使用網絡資源,留言提問。教學開始有互動。

課程第四天,針對學生的進度問題建立對應教程,要求學生進行對應學習,并運用網絡資源做自主性課題研究,目的是使學生深刻了解課程的要求及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網上收集到的回帖數字僅為8貼,占學生學習人數的23%。調查其原因,學生對其中的學習指引導向不夠清楚,未能及時完成學習,這在教學課程設計上還需注意,要簡單實用,指引性明顯,學生才能及時完成教學安排。

課程第五天,學生補全作業,并在課堂學習中看到網絡學習的好處,課堂練習中學生皆進入學習狀態并開始享受學習過程,發散思維得到鍛煉。并樂于向老師介紹自己的作品,有部分同學仍向教師提問:“是否能這樣做”?在教師肯定之后,教師出示示范作品并加以引導,幫助其肯定自己。后教師在網絡平臺詳細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因為學生在獨立完成時未能知曉其他同學的過程,教師在網絡平臺出示過程后,學生反映較佳,在教師的評語指引下,學生能夠輕易了解自己的學習程度和方向。

課程第六天,學生開始適應學習方法,要求學生在網絡平臺,提夠閱讀書籍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鑒賞能力,并相互了解書籍的優劣,得以相互交流互動。學生開始有自主學習的苗頭,能對自己作品做一個記錄和分析,并確立研究方向。

課程第七天,要求學生繼續上傳作業,教師進行評析。完成情況良好。

課程第八天,課程總結,要求學生完成課程的總結及問卷調查,全部上傳到網絡平臺。這給后學者提供參考資料和學習建議,幫助教師調整教學安排。總結全部安排放在統一的目錄下方便查閱,并建立學生作業網上展廳,展示學生的作品。

2.學生反饋意見

設計調查問卷,針對網絡平臺課程的實踐:如提出:(1)你感覺通過網上學習對你的學習有沒有幫助;較之不用網絡的學習呢?(2)參與網上學習給你帶來的好處、弊端在哪里?(3)教師在課堂上表現不足之處、需要改正的地方?(4)教師用什么方法能讓你更容易掌握要點和方法?(5)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之后是怎樣解決的?(6)對師弟、師妹等學習課程的建議和心得。

學生對問題1的回答35人中有30人做出“有一定幫助或有積極性幫助”的回答,5人回答“幫助不大”。對問題2的回答主要有以下方面:

優點:

(1)可以借鑒、欣賞更多優秀的作品。便于開拓思維和眼界;(2)網絡學習能提高學習效率,節省時間;(3)通過網上學習能夠和同學們更好地溝通,互相學習,達到知己知彼的效果;(4)增加師生間的交流,能增進關系的融洽。

缺點:

(1)不夠生動和網絡硬件的不完全普及;(2)第一次接觸的同學較多,感覺完成程序相對復雜,課時緊張,上傳作業的程序增加了作業工作量;(3)容易分心,沉迷網絡。

對問題3—4集中聽取學生對教師課堂表現的意見,收集情況如下:

(1)學生認為教師課堂講解針對性不夠強,過于深奧及復雜化,需要簡單化或能舉例說明問題;(2)教師在課堂上出示的材料、范畫不足;(3)課堂進行集中講授需要更多的指引與作業評價。

對問題5—6的設定主要是要了解學生有沒有使用網絡來解決問題,以及整個課程的心得如何。情況如下:

(1)有5個同學是直接回答使用網絡資源解決學習問題,大部分同學回答是直接請教老師解決問題,也有一部分同學是兩者結合解決;(2)對師弟、師妹的建議主要涉及課程本身問題居多,有部分同學會建議師弟、師妹提前接觸電腦常識。

結語

教師必須要明確思路,在解決課堂教學任務的前提下,以網絡課程作為良好的教學手段進行補充。鍛煉授課能力,簡化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教學資源,建立師生溝通渠道,這些都是教學手段外的能力。通過網絡課程的方法編寫一定的調查問卷能更迅速促進課程的建設、放大教師的缺點,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

1.可行性判斷

經過一次的教學經驗,從整體的課程建設到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課堂學習氣氛到學生的反饋意見來看還是比較滿意的,大部分學生覺得網上學習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在課程實驗階段,能有大部分學生覺得網上課程對其有用,這對教師有很好的鼓舞作用。學生的作業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課堂學習氣氛高漲、學習積極性高,除了網絡資源起到一定作用,正確領悟大綱要求和課程內容也有一定作用。

2.教學資源庫的繼續豐富

教學資源庫的豐富需要發動課題組的教師,還可以建立分論點,讓學生小組集體完成,深化教學資源,形成點狀發散的教學資源,長久下去,教學資源庫將極大豐富。

3.規范化管理

有一個系統化與規范化的方法使教學程序標準化是十分必要的。必須參考國家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規定進行課程建設,這會使課程建設少走彎路,更有效率。

4.教師要不斷深造

網絡課程與設計基礎課程的整合屬于摸索性的實踐行為,需要教師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對專業知識的靈活運用。如何讓課程的整合作為一個很好的輔助教學工具,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和總結,或將優秀的教育經驗,如前輩老師的教學經驗融入教學整合中。

(注:本文為校級資助課題,G2100103)

參考文獻:

[1]余勝泉,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A.V.Kelly.課程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3]K.S.Brown.反思型教師與行動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篇(3)

“網絡課程”不是一個學術名詞,沒有嚴格的概念,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其做了不同定義與描述。2000年,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中對網絡課程給出如下描述:“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這樣,網絡課程就可以簡單描述為“網絡課程=學習資源+教學活動”。本文所探討的“網絡課程”也不例外,但這里僅指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高職網絡課程,即網絡課程作為高職教育目前主要教學形式(教學做一體化)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通過這一方式輔助達到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2高職網絡課程“有效教學”內涵研究

“網絡課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②從網絡課程的表現形式上,可以分為三分屏課程、Flash課程、網頁型課程等。從網絡課程學習資源與學習活動的組織方式上,可分為圍繞學習資源組織學習活動和圍繞學習活動進行學習資源的優化整合兩種。圍繞學習資源組織學習活動的網絡課程強調以教學資源的建設為中心,認為學習者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圍繞學習活動進行學習資源優化整合的網絡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習者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所有的教學資源都必須圍繞學生的學習來進行優化配置,重視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協作。

2.1“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高職網絡課程”必要性

“跨界”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③所謂“跨界”即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跨越了傳統學校的界域,意味著職業教育不能只遵從教育規律、認知規律,還要遵循職業發展、職業成長的規律,因此,職業教育在辦學上要做到:第一,校企合作辦學。即職業教育首先要關注市場、企業、行業需求,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第二,工學結合辦學。即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要將工作與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具有職業崗位的能力,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第三,關注職業及職業成長規律與教育認知規律的融合。這三點是對職業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途徑。在微觀層面上看,任何教育的核心是教學,教學的核心則是課程。利用網絡課程跨時空的優勢,具有跨界特征的高職教育開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網絡課程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與企業交流、合作,整合企業資源,并借助網絡課程將資源提供給學生,引導其學習使用,使學生了解企業崗位需求、工作環境等,不斷縮小畢業生與工作崗位需求的差距。第二,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網絡課程的使用,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不斷培養其自我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第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網絡課程學習,即經過課前預習、課堂練習與實驗、實訓的提交或內容總結、課后總結等學習模塊,形成課前、課中、課后的鏈條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動力。第四,通過小組學習與互動、學習論壇等方式,增進團隊協作意識,提升學習興趣。

2.2“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高職網絡課程”有效教學的含義

國內學者將西方學者對有效教學的研究進行了分析、歸納,筆者總結了西方學者對有效教學的有代表性的解釋:有效教學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準備、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有效的教學評價來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目前,國內學者對有效教學的研究主要針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并且主要關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問題的研究,這些在文獻1中有詳細的描述。本文所討論的“有效教學”特指在高等職業教育中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而實施的網絡課程的有效性,即網絡課程作為課堂輔助工具如何發揮其最大作用以提高教學質量。

3高職網絡課程“有效教學”途徑研究

從網絡課程類型的選擇視角去看,本文認為第二種分類方式(即按照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組織方式的分類方式)下的圍繞學習活動進行學習資源的優化整合的網絡課程是本文討論的“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網絡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的前提和關鍵。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始終要與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作為教學目標。近年來,在我國高職院校大力實施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師徒制”等多種教學方式在實踐教學中得到了檢驗,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同時,在教育部倡導和支持下的高校網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更使得高職教育的實施更順利、高職教育的質量更上一層樓。然而,筆者多年高職教育及網絡課程建設及應用的實踐經驗表明,以堆砌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并不能對課堂教學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與之不同,以課程教學組織為主線而精心設計、開發、整合的教學資源,通過實施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教學效果的提升能起到明顯促進作用。筆者認為網絡課程建設資源應該豐富,而不是堆砌。課程資源應用應該好用能用,而不是華而不實。

3.1精心做好課程設計是前提

以Java程序設計課程為例,課程設計以企業項目為載體,以軟件開發職業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知識能力為依據,以學生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應用軟件設計與開發能力為培養核心,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行動導向的教學觀為指導與企業深度合作開設課程。課程建立了資源系統、完整、優質的立體化自主學習平臺,通過共享系統向師生、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即以“校企合作,項目支撐,立體資源,學做合一,提升能力”為理念設計課程。

3.2重點做好課程建設是基礎

(1)建設資源豐富、系統、結構清晰的網絡課程資源。課程基本資源是課程教學實施的支撐性網絡資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系統、完整的教學資源保障,能與實際教學條件相結合支撐教學活動,達到本課程教學目標。以Java程序設計課程為例,該課程開發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并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進行立體化呈現,使用。教學資源系統、完整,包括基本資源及拓展資源。基本資源:開發的教學指導類資源為教學團隊教師實施標準化授課提供資源,包括課程標準、教學指南、重點難點指導、跟蹤案例集、實訓項目集、PPT課件、學習考核評價標準等。學生使用資源包括:“學生學習指南”,“項目任務單”,“任務引導單”(內含評價表)、作業、項目考核記錄表、Java編程常見問題及解答、軟件編程規范(Java版);Java常見異常、軟件開發操作視頻資源庫、專家講堂、習題庫、在線測試等。拓展資源:開發的拓展學習資源包括案例庫、考證及競賽輔導、考證及競賽輔導、專家講堂、學習網站鏈接等。拓展資源的應用大大支持了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2)自主學習資源特色突出。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堂“學中做,做中學”、課后通過平臺方式交流、溝通、總結提高的方式完成課程的學習。這些通過“學生使用說明”、“學習日歷表”、“課前預習”、“課堂練習與總結”、“BBS”、“小組交流與協作”,“課后作業及反饋”等平臺模塊等來完成。

3.3以學習模式改變引領資源建設、使用是關鍵

在開展以網絡平臺為輔的教學方式的情況下,首先,學生要改變傳統的學習觀點和學習方法。學習方式仍然以課堂facetoface的學習模式為主,但要從主要接受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自主學習為主,從以課堂聽課為主的學習活動轉變為網上預習、網上復習、網上交作業、課后答疑、討論、在線測驗練習、在線考試、瀏覽相關課外資源、筆記記錄等一系列的自主學習活動。課程目標:搭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形成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課內課外互相牽引的互動、系統的學習模式。

篇(4)

生物化學作為生物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的基礎課程,是進一步學習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等專業課程的基礎。該課程的內容不僅限于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代謝途徑及其調控和遺傳信息及傳遞等基礎性內容,還包括該學科的研究進展以及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因此,生物化學的內容非常豐富,教材的厚度也異常突出。如教育部推薦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由王鏡巖等主編的《生物化學》共1307頁。該書的精簡版,即《生物化學教程》(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也有718頁。因此,要在有限的80學時學完,絕非易事。

1.2內容繁雜抽象,難以理解和記憶

生物化學主要討論生物分子的結構及其生理功能、生物分子的代謝途徑及其調控和遺傳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與調控規律等,其中涉及的內容抽象,分子結構復雜,代謝途徑錯綜復雜,學生不僅難以理解和記憶,而且感覺枯燥和乏味。

1.3生物化學發展迅速,新內容不斷出現

生物化學研究進展不斷突飛猛進,使得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逐漸增加。如新發現的一類天然無結構的蛋白,這些蛋白在天然狀態下沒有明確的三維結構,但有正常的生物學功能,這沖擊了蛋白質的結構決定生物學功能的傳統理論。這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在生物化學教材中體現,增加了生物化學的“教”和“學”的難度。

2生物化學4a網絡教學平臺建設

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網絡教學平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師范大學等共同研發的符合國際標準的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已成為全國各高校重要的網絡教學平臺之一。課程管理系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輔助系統,包括課程信息和課程內容兩大板塊。為便于學生更好的自主學習,我們在課程信息板塊中提供教學大綱、教學日歷以及教學活動安排等。而在課程內容板塊中,我們不僅制作精美、可視性強的教學課件,更注重提供各章節的學習重點、內容小結以及相應內容的知識拓展,還提供在線作業練習及試題自測等。交互式學習是網絡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因此,交互學習系統是生物化學平臺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在該系統中我們設置了答疑解惑、討論交流和網絡學習活動等板塊。在網絡拓展資源系統中,我們設置了經典教材、參考文獻、趣味閱讀材料和科學家逸聞趣事等板塊,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體驗,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效果。

3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輔助生物化學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利用4a網絡教學平臺,通過將教學資源與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有機的整合,為教師和學生之間搭建一個網上協同教學空間,不僅創建一種利用網上資源的互動式教學方法,還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1網絡拓展資源提高學習興趣、擴大學習視野

盡管生物化學存在知識點多、內容抽象繁雜等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特點,但生物化學也是一門與人類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課程。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網絡教學平臺,教師都把相應的知識點與生活實踐,尤其是當前發生的與生物化學內容相關的熱點現象聯系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短跑運動員為了提高比賽成績,堅持吃低糖、高蛋白的食物是否有效等。這些內容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促進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知識本身,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利用生物化學知識去認識和解釋生活實踐中的現象。此外,還充分利用名人事跡、逸聞趣事等網絡資源,如Mullis和PCR的故事等,拓寬學生的視野。

3.2利用網絡平臺強化自主學習、加強歸納總結

課前預習對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但這需學生能正確掌握預習要點。預習不僅要求學生閱讀某一章節內容,更重要的是能按照教師授課的思路進行預習,有針對性的對重點及難點進行仔細研讀。因此,我們將課堂授課的PPT課件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的“課程資源”板塊,讓每位學生下載并打印,對照平臺中的“重點和難點”板塊進行預習。此外,因生物化學的內容繁雜,因此,要學好生物化學就必須對繁多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歸納總結是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善于學習的學生,也應該是善于歸納、總結的學生。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必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每次課程結束后均要求學生對本次課程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并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的“網絡學習活動”板塊,與全班同學分享。這有效的促進和督促了學生養成歸納總結的習慣,而且通過這一過程極大的提高了歸納總結的能力。

3.3利用教學平臺進行交互式學習

篇(5)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原則,因此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信息技術的相關技能發揮也要與學生對課本的挖掘結合。也要制定相應的信息技術課程不同學段的目標和內容與其認知發展水平相對應。

2.實踐操作性

網絡環境信息技術要讓學生進入實踐操作,一定要讓他們親自操作實踐,否則就成了紙上談兵,不會見效,實現文本講授和實踐操作的整合。

3.信息化和網絡化密切結合

學習的人要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而他們則要利用一定的工具進行信息處理,特別是對相關信息的整合處理,就是要在網絡下才能實現的。

4.創造性

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是一個步入學校課堂教研比較短的事物,它需要不斷地創新總結,不斷提高理論和實踐,網絡是信息技術課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本質反映,因此要有創造性。

二、網絡環境下校本課程探究

校本課程教材是實施網絡教材、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開發研究與實踐的載體,要依據它為內容進行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的整合。同時,將這一內容在新型技術課程中進行嘗試和探究。作為教師要積極探索,認真鉆研,使這一校本課程的教材內容和結構設計建立在網絡背景的理念基礎上,引導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得以提高以及信息技術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為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而服務。因此,可以從教師、學生兩個方面來進行。

1.強化教師的培訓

作為學校要建立校本課程的資源網站,讓老師充分發揮網絡技術上的優勢,使所要研究的校本課程發揮網絡技術,不斷推進教材的出新。教師要利用網絡條件下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去研究和實踐校本教材,要提供合理、豐富的網站鏈接,給學生的學習創造條件。應該利用學校的網絡資源庫提高教師對校本課堂的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及教訓,形成階段性的理論。有計劃地進行教師培訓,熟悉網絡環境下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校本課程研究和實踐的一般程序和要求,要懂得此項研究和其他的一般學科是有其不同的特點,強化教師這一內容的培訓。要研究教學方法,研究實施措施。還要改變傳統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能主觀臆斷,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研究出有利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的評價策略。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快速促進學生適應網絡環境下微機技術校本課堂的教學效果。

篇(6)

高校教學檔案是指高校在從事各類教學實踐、教學管理和教學研究活動中形成的對學生、教師、學校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不同形式和載體的原始記錄信息資源[1]。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作為高校課程教學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真實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語文教學水平、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研究水平的狀況,是高校進行語文教學評估的重要依據。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進一步融入,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管理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并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

一、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資源的主要類型

(一)文本類資源

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涉及到許多文檔資源,包括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下達的各種指令性和指導性文件,如語文課程教學改革規劃、教育教學計劃、語文教學課程設置、新生招生、畢業生分配、畢業生就業、肄業生記錄等方面的有關指示、計劃、規定、細則、辦法、記錄等文件資料以及綜合性教學文件材料,如高校制定的各種教學制度、語文教學管理辦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與條例,教學工作的各種統計數據報表。

(二)語文教師師資類資源

高校語文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對語文教學的有序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語文教師教學技能以及教學經驗的不斷提升和積累能夠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因而師資類資源是語文課程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師資培訓類檔案,如語文教師未來發展的規劃與計劃、教師培訓實施進度、教師培訓考核和總結、委托師資培訓、出國進修培訓等資料;其次是師資學術類檔案,如語文教師在國內外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學術研究論文、教學科研成果。在各級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各類教材、專著、譯著。最后是教研室檔案,如高校語文課程教研室的教學總結,教師教學經驗總結、教師教學質量及各類競賽結果、獎勵材料、教學情況調查表。語文教師工作量的規定、核定、執行情況、各學期的教師工作量等統計數據資料。

(三)學生類資源

學籍管理資料,如新生入學登記表,學生學籍管理卡、學生成績記錄卡,在校學生花名冊。學生學籍變更記錄,如有關學生升級、留級、轉專業、轉學校、休學、轉學、復學、退學等的記錄資料。學生所獲得的各種獎勵、處分記錄資料,學生勤工儉學、勤工助學檔案資料。完善的學生資料有利于促進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全面了解,針對學生各自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

(四)招生、畢業、就業類資源

招生類檔案,如招生計劃、招生簡章、學校介紹、專業介紹、新生名單,委托代培計劃與合同、招生工作總結等。畢業生分配資料[2],如畢業生分配計劃、方案、報告、總結、分配名單、畢業證書發放記錄、畢業證書存根、供需見面的計劃、合同。畢業生質量調查資料,如高校對畢業生質量調查的規劃、計劃、總結、調查表,用人單位的審核反饋意見。畢業生就業資料,如校園招聘會、用人企業名單、招聘計劃與指標、招聘條件細則、就業合同簽訂記錄、就業信息反饋資料等。

(五)課堂教學類資源

課堂教學類檔案,如語文課程任務書、課程安排表,課程進度表,語文教師任課安排表,典型講義和教案,各種課程的考試題庫。實習、實驗、實訓、校企合作類檔案,如語文專業類學生教學實習、生產實習、教學實驗、實際訓練、校企合作方面的資料。包括上述教學活動中的規劃、計劃、大綱、總結、指導書、講義、協議、合同、結果鑒定、報告等。教學管理類檔案,如語文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教學工作總結、教學數據上報等資料。

(六)教材、專著、論文類資源

教材、專著類檔案,如高校語文教師及職工自編、主編、參編、撰寫出版的各類教材、專著的正本[3],語文教材的使用目錄,教材的購買、入庫、發放及使用記錄。論文類檔案,如高校具有保存價值的優秀畢業論文、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及其評審意見資料;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位獲得者名單、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及其有關審批文件和資料。

二、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管理水平

隨著信息時代快速發展和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數據量在不斷增加。如何利用現代信息和技術提高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方便快捷的檢索和查詢能力,提高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改革創新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的模式,是高校語文課程檔案管理工作者應當面對的問題,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如教師通過建立語文學習網頁或社區能夠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并且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下達學習任務和上傳學習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因此,建設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對提高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乃至高校整體檔案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于實現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

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所擁有的強大的數據計算、信息資源檢索和查詢、數字信息資源存儲、遠程網絡傳送、不同語言文字自動翻譯等功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各類教學管理數據庫系統,為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實現信息化條件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時,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通過數字化技術的處理和加密,會變得更為規范、準確、高效與安全。反過來,數字化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又為信息化建設中的網絡化建設提供了基礎。

(三)有利于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檔案本身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完善的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與檔案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完美整合,能夠進一步滿足教師、學生、教研機構以及相關管理部門的不同需求。與此同時,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加速了信息的存儲、檢索、查詢、調用、分析等過程。教學檔案的建立,能夠促進教師之間進行教學經驗交流以及教學資源的共享,從而有利于語文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4]

(四)增強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工作對時展的適應性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科技水平的迅速進步,以及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只有實現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條件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的步伐,才能為高校語文課程教學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來自于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方面應有的信息資源保障,才能更好地與時俱進,及時適應21世紀10年代以及我國“十二五”規劃期間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的分類

(一)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數字化管理

傳統意義上的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是以紙質載體為主,檔案管理人員的數據錄入任務繁重,勞動強度大,且查閱非常困難,且需占用大量的存儲庫房、櫥柜和檔案架和空間。而數字化檔案克服了這些缺點,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可方便地無限量地復制。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是指由紙質檔案轉變為以數字化方式存在的電子檔案,也可以直接稱其為數字化檔案。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是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二)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的網絡化管理

經過數字化建設所形成的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需要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聯網,才可以實現在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地域、不同網絡范圍內的用戶對其資源的共享。因此,高校語文教學檔案的網絡化管理是最終實現其資源利用的重要技術手段。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功能有多種,如網絡教學、網絡實習、網絡作業、網絡題庫、網絡歸檔、網絡組卷、網絡借閱、網絡檢索、網絡傳送、網絡復制、網絡上傳、網絡下載、網絡獲取、網絡存儲等。

(三)高校語文教學檔案的安全化管理

高校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安全保障問題是其網絡化帶來的最為突出的問題[5],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通過不斷改進技術、升級管理系統、加強保密措施等方法逐步加以解決。因此語文課程教學檔案管理首先是得解決安全保護問題。要防止由于工作人員操作失誤、設備及網絡故障、計算機病毒、網絡黑客攻擊等因素造成的損毀和遺失。其次是安全保密問題。對于涉及保密的高校教學檔案信息資源,需要采取相應的保密管理措施。所以,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公開程度也應分為完全公開、部分公開和完全保密進行管理。

(四)高校語文教學檔案的服務化管理

對高校語文教學檔案進行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供服務,為用戶提供與高校語文教學檔案內容與載體相關的信息資源的利用服務。高校教學檔案管理機構可以通過校內的校園局域網、本地的城域網,以及更大范圍內的廣域網,乃至互聯網進行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并可以同時開展對校內外學生、學校、社會各類用戶的教學檔案網絡服務。高校語文教學檔案信息資源服務的方式有多種,如查詢、檢索、復制、下載、傳送、存儲、鏈接等。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語文課程教學檔案逐步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并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安全化等特點。語文教學檔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信息存儲、查詢、提取的速度,并且能夠滿足不同群體不同時間內的不同需求,同時對高校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建香.淺議高校教學檔案信息化管理[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3):225-227.

[2]譚鴻雁.認證服務視角下的高校教學檔案資源建設[J].蘭臺世界,2011(5):42-43.

篇(7)

2《單片機應用技術》網絡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單片機應用技術》是高職機電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特點是實用性和實踐性強,需要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實踐再到理論的重復。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該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如采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將相關知識點融入到相關任務中進行講解,通過實際項目的完成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但是學生們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例如:學生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存在缺乏與老師及時溝通、不能按時完成項目或者項目完成情況不好等問題。師生互動、過程管理、資源服務等因素制約著項目完成的質量,最終導致一些學生實踐能力并沒有提高,甚至失去了對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信心。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缺少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網絡資源和學習平臺,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自主性缺失,限制了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教師與學生的發展。因此通過搭建網絡化、個性化、自主式的《單片機應用技術》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同時通過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也可以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借助網絡課程平臺進行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促進教師個性化的發展。

3泛雅網絡課程平臺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購買了超新泛雅網絡學習平臺,該平臺是一個集教學互動、資源管理、精品課程建設、教學成果展示、教學管理評估等功能于一體的新一代網絡教學平臺。教師通過該平臺能夠建設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借助平臺提供全面的網絡教學功能完成作業、測驗、通知、答疑、討論、資料、評價等互動教學活動,統計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以幫助學校和老師更好地進行教學管理評估。

4《單片機應用技術》課程整體設計

4.1建設目標

針對《單片機應用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與要求,依托超新泛雅網絡學習平臺的優勢,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的高職教學模式進行網絡課程的開發,構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的在線學習平臺。通過網絡課程的建設,讓學生離開課堂也能學習,從而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借助網絡學習平臺能及時與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通過網絡課程開發,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為基于網絡教學環境的課程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4.2網絡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

本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結合專業所培養的崗位對本門課程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通過網絡課程建設將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個相對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學習項目,每個學習項目又有若干個工作任務,將知識點和技能點分散到工作任務中去學習和掌握。

以數字電壓表的設計制作工作任務為例,其對應的本課程相關知識點和技能點如下:

工作任務:數字電壓表的設計制作

相關知識點:A/D轉換的基本知識;A/D轉換芯片ADC0832的功能及應用。

相關技能點:能設計單片機與A/D轉換器的接口電路;會編寫A/D轉換控制程序;會用KEil軟件對源程序進行編譯調試及與Proteus軟件聯調,實現電路仿真。

預期效果:完成數字電壓表的設計、制作、調試,實現功能。

4.3網絡課程資源建設

4.3.1學生自主學習所需的課程資源建設

圍繞工作任務的完成,在超新泛雅網絡學習平臺上按照以下步驟來進行建設和展示:任務要求、相關知識、任務實施、任務總結與拓展,并按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呈現,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任務要求是本工作任務的目標要求,后續各部分都是圍繞任務的實現而展開的,主要建設的資源有任務書、學生工作頁。

相關知識是完成本任務前或完成本任務后所需要的掌握的基本知識,主要建設的資源有相關知識點的微課視頻、PPT教學課件、Flash課件等。在微課中設計思考環節和知識點的相關練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任務實施包括單片機系統的硬件電路的搭建和軟件程序的編寫,在任務實施過程需要穿插介紹相關技能和技巧。主要建設的資源有實訓虛擬仿真、部分實訓操作視頻、相關技能微視頻等。

任務總結與拓展主要是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并對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梳理與總結,并適當進行拓展。主要建設的資源有任務過程評價表、本工作任務所涉相關知識點和技能點的測驗、拓展任務要求及演示視頻。

4.3.2以教師為主的課程資源建設

根據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其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區別,因此需對原有的教案(教學設計)進行改造,甚至顛覆傳統教案,從學生學習的視角,從用戶使用的視角展開教學設計。因此教師要將多年的課程教學中積累的大量不同形式的學習素材進行整理與完善,主要建設的課程資源有:課程標準、教案、學生作品庫等,編寫與網絡課程相符的校本教材。由于單片機技術發展較快,教師應積極開發新的工作任務、更新教學內容,增加新資料比如一些工程案例庫等,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滿足企業對單片機人才的要求。

4.4評價方式的設計

根據高職教育特點,以能力考核為出發點,理實結合、注重過程、覆蓋全面,按教學過程及任務要求制定細化指標并覆蓋全部知識點。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課程具有開放、共享、實時等特點,通過平臺的數據統計學生對每個任務要求及知識點的學習情況及學習參與度,為實施過程性考核提供了技術保障。

篇(8)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9-0012-03

隨著網絡學習、網絡教學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的實踐應用,人們逐漸認識到網絡學習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面授教學,良好學習效果的取得不但與受訓者的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有關,同時也與教師的指導作用、人格魅力、思維方法以及問題解決方法等因素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混合式學習、混合式教學的理念開始受到關注。所謂混合式學習(或教學),簡單地說,就是把傳統課堂學習(教學)的優勢和網絡學習(教學)的優勢相結合,以實現學習(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混合式培訓是基于混合式學習(教學)的概念而提出的。筆者認為,所謂混合式培訓是指在整合不同學習理論的指導思想下,通過培訓課程的設計使傳統面授培訓與網絡培訓有機融合,從而使兩者發揮各自的優勢以獲得最佳的培訓效果。由于培訓過程主要包含受訓者的學習過程和培訓者的教學過程,因此,本文中的“混合式培訓”與“混合式學習”“混合式教學”有時將等同使用。

本文將首先分析混合式培訓的實質和結構要素;然后,以“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培訓項目”為例來具體闡述混合式培訓的構建與實施,并對該項目運用混合式培訓所取得的效果進行分析和討論;在此基礎上,總結混合式培訓的成功經驗和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旨在為其他培訓項目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一、混合式培訓的實質與結構要素

從形式上看,混合式培訓是面授培訓與網絡培訓的混合,但從實質上分析,它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恰當使用而更好地在培訓課程中整合多種學習理論或教學理論,從而給受訓者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給培訓者提供多樣化的指導環境和教學方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混合式培訓為多種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的綜合運用以及學習文化、課程文化和課堂文化的重建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

從課程設計及實施的角度來分析,在培訓目標既定的情況下,混合式培訓包含以下幾方面的結構要素:課程內容的混合,既有網絡學習內容,也有面授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活動的混合,既有網絡教學、網絡研討與交流、網絡輔導等,也有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學習環境的混合,既有課堂學習環境,也有網絡學習環境;課程資源的混合,既有傳統的學習資源,也有網絡化的學習資源;學習評價方式的混合,既有傳統的作業評估、考核等,也有在線測試、電子作業、論壇交流狀態等。

基于對混合式培訓結構要素的分析,下面結合一個案例項目來具體闡述混合式培訓的構建與實施。

二、混合式培訓的應用案例分析――“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培訓”項目

(一)案例項目簡介

“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培訓” 項目的培訓對象是北京市中小學目前從事或即將擔任專職或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該項目于2006至2008年分三期進行,旨在為北京市每所中、小學校較為系統地培訓一名能獨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兼職教師。

由于培訓任務較重、培訓資源比較短缺,考慮到基礎知識和理論比較適合網絡培訓、項目單位有較豐富的網絡培訓經驗等原因,該項目采用了混合式培訓方式。

(二)混合式培訓的構建

1.混合式培訓課程設計

主要包括四個課程模塊:網絡課程,學習專業理論知識;面授學習,掌握實際操作技能;校本實習,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總結與反思,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自我成長方面的全面提升。

2.支持混合式培訓的網絡平臺建設

支持混合式培訓的網絡平臺主要包括以下功能系統:

(1)首頁:主要包括學員登錄入口、指導教師及培訓管理者入口、主要功能系統入口等。

(2)學員登錄系統。

(3)網絡課程:包括學習導航和16個專題模塊。

(4)學習論壇:辟有專題分論壇和班級分論壇等。

(5)學習資源:通過兩種方式建設學習資源庫,一種是由培訓者提供相關資源,另一種是由受訓者上傳資源(須經過審核)。學習資源分為重要文獻、心理健康活動課錄像、心理咨詢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活動課設計、心理健康工作計劃、專家講座演示文稿等類型。

(6)在線測試系統:網絡課程學習評價的主要部分,每個專題設考核題庫。

(7)電子檔案袋系統: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習評價系統,包含網絡課程測試結果、網絡學結、面授課程反思日志、校本實習反思日志、心理健康活動課設計、心理咨詢個案報告、心理健康工作計劃、自我成長報告、培訓總結等。其中,培訓者開發了若干作業模板,對受訓者完成學習起到支架作用;受訓者可以查看教師的作業指導,還可以進一步查閱同學的作業作為同伴交流。

(8)學習狀態系統:受訓者可以隨時查看自己的學習狀況,如網絡課程狀態、指導教師對作業的批復情況等。

(9)課程管理與作業指導系統:指導教師可以在線編輯班級信息、課程安排、查看學生學習狀況和作業狀況,并可以在線批閱學員作業。

(10)培訓管理系統:項目管理者可以查看班級管理情況;進行分類統計管理,包括終結性管理(網絡學習成績、各項作業成績等)和過程性管理(作業提交情況、作業回復情況、論壇交流情況);分層次統計管理,包括各培訓點、各班情況統計;可以進行學習資源庫管理。

(三)混合式培訓的實施

1.混合式培訓的實施過程

首先,以面授形式向受訓者講解整體培訓方案,同時啟動網絡課程學習,分發“網絡平臺使用手冊”,現場培訓受訓者如何使用網絡平臺進行網絡課程學習和面授階段的在線學習與研討。還要對培訓者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網絡平臺的各種功能從而能夠順利開展混合式培訓工作。

網絡課程主要以在線形式實施,同時以面授輔導作為補充。在此過程中,強調教師在線指導和面授輔導作用的發揮,要求各班指導教師每日在線論壇值班,及時回復學員的各種問題,動態管理班級分論壇,并根據學員的學習情況適時組織面授輔導和答疑。對網絡課程的學習考核是:通過16個專題的在線測試,并在線提交網絡課程學結(須經指導教師的審核通過)。

面授課程和校本實習兩個模塊以面對面的課堂講授和校本實習研討為主,同時要求指導教師組織在線專題研討和交流來促進受訓者的深度理解。對這兩部分的學習考核是在線提交以下作業:每次培訓的反思日志,心理健康活動課設計和課堂實錄,心理咨詢案例報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

培訓總結和反思主要以現場匯報和交流的形式進行,受訓者需在線提交個人成長報告和培訓總結并接受指導教師的在線指導,也可在論壇上進行互動和分享。

2.混合式培訓的結構要素體現

篇(9)

21世紀,充滿著技術的神奇與活力。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帶給人們的是“快樂學習”,是便捷和十分的個性化,是最佳效果。

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網絡遠程教育,促進了國家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進步,改善了教育的環境和手段。其效果絕非以往的常規教育。目前,我國網絡課程的研究內容主要是有關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網絡課程的教學應用模式單一,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加速網絡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與完善。隨著網絡教育資源的逐步完善,網絡教育將迎來燦爛的明天,甚至可以徹底改變我們既有的教學模式。

網絡教育是充分利用計算機,通過網絡展示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一、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這個支撐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工具軟件、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因此,探索和研究網絡課程的開發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1、網絡教育的構成

網絡教育是利用網絡進行遠程學習的重要手段。根據網上教學的特點和人才培育的需要,它由以下幾個系統構成:

(1)教學內容:課程簡介、目標說明、教學計劃、知識點、典型實例、多媒體素材等;

(2)虛擬實驗:實驗情景、交互操作、結果呈現、數據分析等;

(3)學生檔案:學生密碼、個人賬號、個人特征資料、其他相關資料等;

(4)學習導航及工具:字典、詞典、資料庫、電子筆記本、內容檢索、路徑指引等;

(5)開放的教學環境:包括相關內容、參考文獻、資源、網址,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牌、聊天室、討論室、教師信箱、問答天地、疑難解答等。

2、網絡教育課程設計原則

(1)個性化:在設計網絡課程時,要重視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體現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點,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檢索方式,提供學習必須的工具軟件(如計算器、在線字典、電子記事本等),實現學習過程的自動記錄功能等。

(2)協作化:要發揮優勢,為網絡課程學習提供協作學習和協同工作的工具。

(3)多媒體:網絡技術的進步使網絡教育的多媒體傳輸成為可能。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根據需要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內容。

(4)動態化: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老化的周期日益縮短。為此,在設計網絡教育時要遵循動態化設計原則,隨時擴充新的知識內容,保證學科內容的先進性。

(5)共享性:網絡教育最大的優勢在于資源共享。為此,在設計網絡課程時要體現共享性的設計原則。提高網絡課程結構的開放性,體現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

3、網絡課程開發的一般步驟

第一階段為教學設計階段,包括構架、分析和設計;第二階段為開發階段;第三階段為評價階段;第四階段為階段。無論哪一種形式的課程開發模式,實質都是系統方法的具體應用,所以它們的框架大同小異,只是在具體設計過程、實際操作步驟中所體現出的設計理念、設計原則不同而已。

(1)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結果是網絡課程開發的藍圖,直接決定了整個網絡課程的優劣。依據網絡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和原則,要求在教學設計階段,以一種介于基于目標的教學設計和基于環境的教學設計的混合模式來設計網絡課程,以期優化教學環境,達到最好的教學或學習效果。我們理想的設計是重視學習目標實現、基于環境的教學設計。

(2)課程開發

網絡課程的開發階段實質上是運用網絡課程開發工具,將設計藍圖變為網絡上虛擬的教學和學習資源的過程。它包括媒體的采集、信息資源的收集、各種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以及系統的集成。

開發網絡課程的工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Web開發工具(包括各種網頁開發工具、數據庫開發工具及腳本語言),這種開發因為涉及到編程和數據庫的開發,需要專業人員支持。另一種是網絡課程開發工具。它一個簡單易用的網絡課程開發軟件,可以為那些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們建構一個較為完善的網絡學習環境。

(3)課程評價

篇(10)

引言: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顛覆了原來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使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發展職業能力。課程教學以典型產品或項目為載體,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在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如何精選職業崗位必須的知識、技能、規范,妥善處理知識、技術、能力、理論性與職業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其恰當的平衡?本文以所講授的課程《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例,探討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和課程單元教學設計,使每個教學單元都成為與“典型工作任務”相對應的綜合信息載體。教學實踐證明,這種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模式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基于工作過程的含義。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教師從事課程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縱觀當前國際上高等職業教育,其課程大體上都實行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并不斷探索更高形式的能力本位,對能力本身賦予了新的內涵,出現任務中心的課程、項目課程、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等新概念。工作過程是企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過程。基于工作過程就是在課程教學設計時,通過對工作過程的分析,把復雜工作系統即勞動組織關系、工作內容、設備和工具、從業者應具備的技能、知識和態度等要素結構化的過程。德國職業教育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工作過程導向的典型范例,其教學內容是涉及多個專業領域的綜合性學習任務,包括技術、社會、環境等與工作過程有關的各個方面,以此構建雙元制(Duales)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成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整體化工作任務分析法。

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一般具備下述特點:

①該項工作具有一個輪廓清晰的任務說明;

②能將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在一起;

③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有直接關系;

④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可以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

⑤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

⑥學生自己解決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⑦具有一定難度,不僅是已有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且還要在一定范圍內學習新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設計更明確地指向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構成的職業能力,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改革的生動體現。

2 《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設計。

2.1 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過程,是一個伴隨學科體系的解構而凸顯行動體系的建構過程。通過企業調研和專家研討,按照網絡工程師崗位任職要求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所需要培養的職業特定能力進行了分析和提煉,培養網絡工程師的課程解構框架如圖1所示:

通過分解職業崗位能力,歸納相應的教學知識點來重構課程,確定了職業特定能力如下:

①能根據網絡需求進行網絡拓撲結構設計;

②會正確制作網絡線纜并能安裝簡單的網絡設備;

③能進行網絡連接設置;

④能根據網絡設備說明書獲取關鍵信息,并選取適當的網絡設備;

⑤能配置WWW服務器,FTP服務器及其他網絡軟件;

⑥能用簡單的網絡命令對組建的網絡調試;

⑦能分析并排除簡單的網絡故障。

根據能力目標,本課程設置了一個綜合項目――組建一個小型局域網,該項目貫穿課程始終。根據綜合項目的進程和組網工程內容,進一步將綜合項目細分為六個子項目。教學模塊就根據六個子項目確定,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在教學方法設計上,采用基于教與學對象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需求確定綜合項目、單項任務和理論知識,與學生一起“學中做,做中學”。

2.2 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的關鍵是選定每單元課程訓練單項能力的任務。每次課程分為引入、驅動、示范、歸納、展開、討論、解決、提高、實訓等過程。從時間安排上可以分為3個部分,即教師介紹部分,學生動手部分和測評總結部分。首先安排約20分鐘的介紹,包括本次訓練的職業能力,該能力在工作崗位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講解訓練能力所需的相關支撐知識,最后由教師做必要的演示和講解。介紹部分結束后,學生立即開始動手訓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動手過程,了解學生的困惑,發現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留待總結提高。最后30分鐘是測評總結部分,首先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評價工作成績,說明不足,然后教師進行總結,集中補充薄弱的知識環節和解決暴露的問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課至關重要。為了讓學生對課程有鮮明的第一印象,從而對課程充滿興趣和期待,要按照工作過程的理念對第一堂課進行精心設計。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法與基于工作過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法的對比如圖2所示:

在簡單交待《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內容特點,展示精美的網絡規劃書之后,立刻進入課程的項目任務,教學生使用壓線鉗和測試儀動手制作雙絞線,用鮮明的實例、問題和操作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

為了將項目訓練貫穿始終,本課程將設計和實現網絡規劃作為唯一的考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考試內容分為“合格”、“良好”和“優秀”三個等級。以某個學校的校園網網絡規劃為例,要求學生寫出簡單的網絡規劃書,能用Visio畫出規劃書中的網絡拓撲結構圖即達到“及格”:按照拓撲結構圖在華為路由器模擬軟件中配置交換機和路由器并能演示實際網絡規劃的效果可以達到“良好”:加入附加條件,比如部門重組和人員流動,要求在不重新布線的情況下通過配置虛擬局域網解決問題,并在模擬軟件中實現即達到“優秀”等級。如果達到“優秀”等級,說明學生已經達到下列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①知道局域網組成情況,通信協議和IP地址管理相關知識,能夠判斷網絡工作模式,認識網絡設備,判斷安裝的網絡軟件;

②知道局域網組網技術相關知識,能判斷各類網絡傳輸介質的物理特性和傳輸性能,能分析網絡需求,把握組建小型局域網的主要步驟,具備一定的組網方案書寫能力:

③知道局域網硬件設備特性相關知識,能夠安裝和配置網卡、交換機和路由器等網絡設備;

④知道虛擬局域網系統相關知識,能夠按照實際需求配置虛擬局域網:

⑤知道Intemet接入相關知識,能夠安裝接入軟件,配置路由器或調制解調器接入Intemet,能判斷常見的故障并解

決;

⑥知道網絡常用命令相關知識,能夠用簡單的網絡命令進行測試和故障判斷,能判斷常見的鏈路故障并解決。

3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設計特點。通過基于工作過程設計《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其特點具體如下:

①使專門技術課程的教學實現了任務驅動,教學主線清晰,目標明確;學生學習目標明確,避免了傳統課程教學因僅涉及或重視其中的個別階段而造成的人才培養的結構性缺陷,培養了學生系統工作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②使專門技術課程的教學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到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專業技能、工作能力和人文素質等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起到推動作用。

③實現了課程教學與職業崗位的對接,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④使課程教學目標和崗位工作目標緊密結合,既充分利用了社會教育資源,又避免了實際課程教學與工作崗位的脫節。

⑤采用工作過程中典型任務鏈路分析和逆向推導程序,設計課程的“任務”、“技術與能力”和“知識”體系以及教學單元,實現了根據工作任務需要組合知識系統,教學與工作過程緊密結合,教學單元成為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綜合信息載體。

⑥涵蓋了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術、能力與知識體系,有效地實踐了高等職業教育“先實踐體系,再理論體系”的能力本位教學指導思想,使學生坐上了課程與實際崗位之間的直通車。

4 結束語

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改造以后,在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06控制技術3-2班實施教學。以下是教改前后學生評價教師的數據對比(由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學督導室提供):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以訓練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為目標實施項目教學,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了教學過程的互動和對話,讓學生體驗到了職業成功的快樂,逐漸改變了學習方式,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基于工作過程項目課程教學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素養,較強的合作交流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教師對教材或學生實際能力和需求研究不到位,課堂駕馭能力不夠,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無法幫助學生分析和解答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就會減弱乃至根本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它的優越性也就難以體現。因此,要在職業院校中引進和推廣應用該教學模式,使其發揮應有的積極意義,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6~29

2 戴士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7~47

3 羅偉、張瑩、張翠英,基于“工作過程”的鐵道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3):34

4 王世安,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項目課程教學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8(7):52~53

5 劉志宏,基于工作過程構建高職《果蔬貯運保鮮技術》課程內容體系的探討與實踐[J],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21~24

6 孫俊,基于工作流程的網絡數據庫實驗項目設計…,科技信息,2007(22):352

上一篇: 社區市民學校工作計劃 下一篇: 銀行紀檢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九九精品综合网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 |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主 | 午夜成午夜成年片在线观看bd | 香蕉久久精品曰曰躁夜夜躁 |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