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習心得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08 19:34: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學學習心得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數學學習心得

篇(1)

數學學習心得1有效教學是一線教師普遍關注的戰略性問題。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教材的實施,特別是有效教學的不斷嘗試和實踐,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教師的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有效教學的質量。我的學習后的體會如下:

1、要清晰了解數學教材呈現的知識結構。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至少要對小學六年所有的數學知識以及每一年級學生要達到怎樣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僅僅局限在自己經常任教的那一個或幾個年級,而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且,只有對所教的學科知識體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設身處地地用學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學真正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

2、要廣泛地閱讀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書刊。

讀書是提高人素養的一個重要方法,作為一名新形勢下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多搜集和閱讀有關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刊。如“課程論”、“小學數學教學論”、“小學教育論”、“小學數學教育”、“小學數學教師”等廣大教師會有很大幫助的。也許我們會覺得有的專業知識離我們太遠,看不懂或聽不懂。其實,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識。

3、要研究一些“教學案例”。

案例是一種理論與實踐,培養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團隊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體意義。通過對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了我的教學能力。所以請教師們要留意教學案例,研究教學案例。

4、要積極參加各科培訓活動。

職前教育是我們教育教學的重要基礎,但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特別是參加培養學習。對于培訓機構或者是學科開展的一些培訓活動。如新課程培訓、校本研究培訓、網絡研究培訓、教材培訓等,以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

數學學習心得2有人這樣形容數學:“思維的體操,智慧的火花”。足以說明數學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生活中學數學

有人說:“數學是深奧的,變化莫測的,讓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里,數學至多是一套打滿結的繩索,你必須耐心地解開一個又一個的死結,終有一天你一定能解開所有的結。學數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如果把數學比作一把鎖的話,那思考就是一把開鎖的金鑰匙,為你打開這數學之鎖。我們要學習蜜蜂那樣的工作方法,既會采蜜,又會釀蜜。數學是利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學習數學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正如一個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時,卻放棄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費了,功虧一簣。解答數學題時,細心也是很重要的。計算中只要有一丁點的疏忽,就可能整題錯誤。正如下棋,只要走錯一步,可能導致全盤皆輸。大意失荊州,不要等到做錯了再后悔不已,世上從未有過后悔藥。因此,我們在學習數學的同時,要注意培養自己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學會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績。

于數學中學生活

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學數學就是為了學會應用,學會生活。只要我們細細感悟,就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比如說,購物會用到數的運算;小朋友搭積木時會用到空間幾何;修房造屋會用到圖形的整合;投票選舉時會用統計知識……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由此可見,生活與數學形影相隨,密不可分。而數的運算在生活中更是無處不在。理財、購物、比較大小等,無一不用到數的運算。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價值深遠而非比尋常。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用正多邊形拼成的各種圖案,例如,平時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廣場、進入賓館、飯店等等許多地方會看到瓷磚。他們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其實,這里面就有數學問題。在用瓷磚鋪成的地面或墻面上,相鄰的地磚或瓷磚平整地貼合在一起,整個地面或墻面沒有一點空隙。這些形狀的地磚或瓷磚為什么能鋪滿地面而不留一點空隙呢?由此,我們得出了。n邊形,可以分成(n-2)個三角形,內角和是(n-2).180度,一個內角的度數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來鋪滿地面,若不能,則不能用其鋪滿地面。瓷磚,這樣一種平常的東西里都存在了這么有趣的數學奧秘,更何況生活中的其它呢?

因此,于生活中準確地把握數的內涵,運用數的外延,能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生活,豐富我們的生活。同時,我也從中學會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總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數學知識,并用所學知識解題及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鍛煉自己觀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斷力及創新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把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使我們終生受益。

數學學習心得3《工程數學》矩陣論部分的課程已經結束,很高興能夠得到信息系主 任朱老師的悉心講授與耐心指導。

應用矩陣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工程技術和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實際問題以越來越普遍,矩陣論已經成為最有實用價值的數學分支之一。作為一個工科學生來說,矩陣論變的尤為重要,許多線性或非線性的問題都要用到矩陣論的知識,象我們的專業基礎課《彈性力學》、《有限元》。

此書第一章“線性代數基本知識”讀起來還是蠻輕松的,因為大部分的內容已經在本科階段的《線性代數》里面學過了,再加上考研的時認真復習過。也許覺得前面的輕松,學后面的內容的時候也就有些放松,結果是過了幾節課后就感到書上的內容是越來越生僻了,有些東西太抽象,讀起來枯燥,難以讀懂;它比《線性代數》更深入,難度大多了。還好及時調整,勉強跟的上課,當我認真去學的時候,感到書上的東西還是蠻有意思的。把前后章節的邏輯關系,連貫關系搞清楚的時候,那是一種愜意;當你把書上一個看似很難的題目弄清楚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征服感、勝利感、甚至是一種虛榮心的滿足。本人自認為第二章最有意思,也是學的最好的一個環節,從相似對角化到相似Jordan矩陣,再到Cayley-Hamilton定理、上三角矩陣、上Hessenberg矩陣,如果把它們的相承關系及應用條件都弄清楚了,那么這一章也就算學懂了。

讀完《工程數學》矩陣論部分,感覺學的還不夠,以后還的加強學習。最后要感謝朱老師的教導。

數學學習心得4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

“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通過一些學習,我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展開了思索,在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在課改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與反思,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嘗試。

首先,重視課前的備課

(1)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么備課“備”什么?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其次,重視課中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如何提高教師高效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呢?我認為:

(1)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才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傾聽。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致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其實,我們教師更需要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

要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于傾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于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數學學習心得5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的目標必須在課堂中完成。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把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自由活動”,“注入式教學”變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更要教給孩子們掌握知識的方法。這一點在我們的課堂上落實的不是很好,這里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我個人認為,了解教材應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學年要交給學生那些知識,并知道各個知識點與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同時要領會教材意圖。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

二、以快節奏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意識

我相信,一個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隊伍里排隊等候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厭倦、沮喪”來形容。在我們的教學中,由于受“希望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的心理影響,教師往往更樂意將知識嚼得碎碎的喂給學生,期望學生都能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欣喜,所以突破難點時總愛嘮叨幾句,練習中總愿意等最慢的一個學生也把題目做完,哪怕減緩上課節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學生為本,卻不知這正是消磨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癥結所在。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內容時,學生們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們的課堂中應該以快節奏方式來維持一定的學生參與度,當我們感到學生參與程度在下降、學習活力在減弱、注意力在轉移時,應盡快向下推進課程,讓學生們感到課在不斷地推進,總覺得有事要做、有問題要思考。老師講解、問題解釋和學生練習、答寫只要有約一半的學生明白、完成就盡快變化,哪怕對反應相對遲緩的學生來說,我們也不能減慢速度去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地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

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們都曉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1.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

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有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

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

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在教學前對學生摸摸底,針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與重組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學生一定要與他們建立互動的關系。經過筆者實踐:學生在課外活動的狀態下談話效果較好。因為學生認為老師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較放松,容易暢所欲言,能順利得到老師想要的答案。如果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還有所保留的話,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開的。因此,家訪可以幫助老師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學生,建立起老師、孩子和家長的友好關系。

2.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

要實現高效課堂首先要轉變“發言熱鬧的教室”為“用心的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導學生在發言之前,要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學生的聲音。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

傾聽學生的發言,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為教師要擅長接學生投過來的每一種球,特別是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這也是作為教師其自身的專業素質和駕馭課堂能力的最好表現。

篇(2)

數學學習心得感想范文1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習慣于“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將學生作為一個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從“書本”到“書本”,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現實聯系不緊密,沒有體現數學知識的背景和應用,沒有體現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生缺乏應用意識,缺乏體驗性的學習。通過課題研究學習深刻清楚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數學內容生活化”的原則,設計數學教學活動。

(1)從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數學教學要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數字、數學計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共鳴,從而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愉快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2)從生活事例中尋找數學“原型”數學的許多概念、原理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就會在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認識到把現實中的具體問題轉變成數學問題來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認識事物的特征,更準確地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如講授平移的內容時,我提供了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大量實例。

(3)讓學生在體驗中活躍思維這就是說,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認識數學知識。如在講授幾何中旋轉的性質時,我既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又讓學生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4)讓學生在實踐中激活思維從實際出發讓學生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環節、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抓住初二學生的特點,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道怎么樣?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邊的數學事實,引導學生去發現、掌握生活中的數學,這樣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培養了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對話構建師生關系,要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的發展,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在認知和情感兩個領域的有機結合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告訴學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學們的朋友,我愿意幫助你們解決學習上的、生活中的任何問題和困難”。教師和學生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明顯的對數學有很大的興趣,從被逼學習到自覺學習,有了很大的轉變。我將繼續改進我的教學方法,爭取讓更多的學生愛上數學。

數學學習心得感想范文2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對于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也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通過學習,掌握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

重視情景創設,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具體內容,盡量采取 “ 問題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釋---- 應用與擴展 ”的模式展開,教學中要創設按這種模式教學的情景,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氛圍 ,現代教育觀念---- 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 ---- 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 ----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與人共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并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并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煉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并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這是新課程標準努力倡導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例如,學習“ 生活中的軸對稱和中心對稱 ”后,當學生交上自己用圓規和直尺所畫的精美圖案時,又是對幾何圖形特點的感悟和對圖形實用價值的領會;當學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圖案,自取名字時,當學生知道和了解許多的數學史話、數學家的故事時,你不能不說,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通過教學,認識到新課程教學中的 “ 雙基 ” 與傳統教學的 “ 雙基 ” 的區別傳統教學的 “ 雙基 ”是以知識為本的。老師傳授的是系統的基礎知識,學生接受、存儲的是系統的基礎知識;系統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就需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近十幾年來,盡管我們強調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但是這種知識為本的“ 雙基 ”并未改變。過分強調系統性、科學性,內容龐雜、專業性強,而且脫離生活,就像搞專門研究似的。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應試的知識、練應試的技能、培養應試的心態成了時尚,“ 雙基 ” 成了升學的敲門磚。 新課程理念下 “ 雙基 ” 學習本身決不是單純的學知識和練技能

任何一個學習過程總會有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價值觀這些因素,任何一種學習過程中總伴隨著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的監控等學習策略。因此,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 雙基 ”學習是不存在的。過去,我們也強調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離于雙基的學習之外,一說到學習情感就會把它狹窄地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處理教學中的思想教育總是從怎么“ 滲透 ” 來考慮,豈不知教學本身就包含著思想教育,一個 “ 滲透 ”怎能包含得住?結果是學生學了數學不愛數學。我們在新課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學學習過程和方法之類的學習策略。所以,過去的 “ 雙基 ”把學習的內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新課程是一種全面的學習。

總而言之,我們堅持實施新課標,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確立 “ 以人為本 ”的思想,這不僅對學生有益,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都將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

數學學習心得感想范文3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已近結束,對于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讓學生樂學、愿學、學會,我覺得興趣是關鍵!可以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例如:教《平均分》時,在主題圖講完后,我把24朵紅花,藍花,綠花,紫花分別放在四個盒子里,然后分別請3個、4個、6個、8個同學上臺,說:"我把把花送給你們,們自己拿走,但你們拿的花朵數要相等"然后引導學生討論怎么樣拿才合理,并列出相應的算式。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義,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學《三位數退位減法》時,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引入,為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過程

通過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品嘗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悅。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三、回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過程

重視學生的數學體驗,《課標》也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句話,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并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例如:在《角的認識》這一課中,如果剪去兩個角,會得到幾個角呢?”這一體驗過程的引導,把空白留給了學生,讓他們的思維有更大的空間,使不同的思維方式開展大比拼。這一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的數感、空間觀等的培養都通過體驗得以實現;而且正確的思維方式在劇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錘煉。再如:在學習《加法估算》時,讓學生談談這節課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這種經驗嗎?今天的學習對你的生活有那些幫助?學生就在這輕輕松松的談話中,體驗著豐富的數學內容,而且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也達到了和諧統一。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四、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秘。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么,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猜數游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寫了一個三位數,十位上是6,讓學生猜猜這個數是多少.猜的過程中告訴學生是猜得大了還是小了.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認識和大小比較,加深了對數的認識掌握,為今后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五、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摘桃子"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數學“體驗”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數學。

當然。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學困生轉化問題,還是一大難點,有待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研究探討。

數學學習心得感想范文4小學數學中“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體現這一新理念,我努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去操作實踐,去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及成功的快樂,從而真正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操作實踐 啟迪思維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開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其實質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并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能啟迪大腦思維,對所學過的知識理解更深刻。

二、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自主探索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只起點撥引導作用。自主探索,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上。因此,只要學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導學生自己看;只要學生自己能講出的,就鼓勵學生大膽說;只要學生自己能夠實踐的,就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總之,只要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

(1)兩步混合運算中,沒有括號時,只有加減法,怎樣算?

(2)兩步混合運算中,沒有括號時,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怎樣算?

(3)兩步混合運算中,有括號時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三步混合運算與兩步混合運算有什么區別。

(5)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們根據自學提綱積極參與到自學活動中,在解決問題中獲取了新知。營造出主動積極的學習氛圍,實現了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合作交流,激發創新情感

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是在學生獨立學習,并參與所學知識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討論或互相幫助去共同解決問題,以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它是現代學習的重要方式。它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興趣和認知能力,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情感。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地體現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它并不一定以單一的形式呈現。這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在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逐步形成創新意識,真正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學習心得感想范文5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一節課,使師生的生命有了怎樣的變化;收獲了那些知識與思考;獲得了怎樣的身心體驗,是考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三個重要指標。客觀地說,師生從走進課堂到走出課堂,總要發生一些變化,收獲一些東西,好像每節課都是有效的。但是課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樣的,有的課堂能對師生產生終生的影響;有的課堂只給學生留下一些機械的記憶,日積月累的差異就導致人的素質的差異,人的生活狀態的差異。因此,每一節課的效果都不可忽視。

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教師都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關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從我的經歷和體會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

一、教師要有吸引學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態。當我們拿著教案走進課堂時,如果心里想著:我講課來了,學生必須坐好認真聽我講課!那么這節課一定不會太精彩!如果你微笑著走進課堂時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學習來了,我一定讓我們每個人學得愉快。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飛機上和坐在自行車上想問題角度是不一樣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和走進學生中間想問題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走進課堂時,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擺正,當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忘記師道尊嚴,全身心投入,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

其次,老師要學會美化目標。任何一節課都有預定的目標,但是如何讓目標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個老師能做到的了。上課前,老師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語言描述達到教學目標后的美景,吸引每個孩子向著目標前進。

第三,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身心體驗。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是快樂還是痛苦,是主動還是被動,是評價一節課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們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難受極了,等欣賞到大海的美景時,一定會大打折扣。對于師生,學習過程是生命的常態,是我們生活的重要內容,讓學習過程充滿快樂是提高我們生存質量的重要問題,不可忽視。

第四、精心準備每一節課。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備好課和沒有備好課走進課堂時,心情是不一樣的。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要用一生來準備一節課。真的是這樣,課堂的高效率來自于精心的準備!課堂的魅力也來自于精心的準備!能夠吸引學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

二、努力拓展課堂的寬度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達到的目標是一定的,如果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多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增加課堂的寬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提高。

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教師有深厚的知識儲備,需要教師留心身邊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設計。課堂的寬度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決定因素。

三、挖掘課堂的深度

決定一個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積,容積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節課的有效性,也與知識的深度成正比。我們的課本知識都是很淺顯的,一般智力的學生自己看幾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師像傳聲筒一樣,只傳授課本知識,很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適當的挖掘知識的深度,是提高教學效率有效途徑。

其實,每節課都應該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有所加深,增加課堂的容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篇(3)

眾所周知,數學在高考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進入高中階段之后,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出現困難.如何學好高中數學?筆者結合自身學習經驗談一談個人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高中數學學習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初高中學習的差異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差別不僅在于知識量的增多,更在于思維方式的轉變.高中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在創新能力、應用意識及自主學習方面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不良的學習習慣

1.忽視預習

不少學生忽視預習,對將要學習內容沒有大致了解,盲目聽課,結果聽課時一知半解,很快就難以跟上老師的節奏.

2.缺乏演練

學生普遍反映“上課一聽就懂,題目一做就錯”,這是缺少練習的典型表現.

3.反思意識薄弱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的同學雖做題無數,卻求量不求質,解題不甚解,不注重反思與總結,結果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徒勞無功.

4.獨立思考能力差

一些同學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會不加思考地翻看答案或者求助班級“學霸”,長此以往便喪失了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5.打“疲勞戰”

不分晝夜地打疲勞戰,超負荷的學習會給大腦帶來很大的負擔,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造成惡性循環.

二、高效學習法

(一)培養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好數學就是一個慢慢培養數學興趣的過程.隨著學習的深入,會發現,數學其實是一門很美的學科,嚴謹而簡潔.同時,那種經過一遍遍思考和推理最終攻克一道道難題的成就感,恐怕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深刻領會.

(二)重視課堂學習

首先,要保持專注,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與老師保持眼神交流;其次,認真記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是應避免忙于記筆記而忽略了老師的講解.再次,若有不理解的地方,應及時記錄下來,下課后盡快向老師或同學請教,不要把問題越堆越多.

(三)用好教輔資料

當今教輔市場可謂種類繁多、良莠不齊.筆者的建議是:教輔資料在精不在多,適合自己水平的才是最好的.就高中數學而言,高一高二同步學習時,應精心選擇一本題量、難度均適宜的資料,按部就班地按照所學章節做下去,這樣才能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多選一本,但是不要貪多,反復做曾經錯過的題目比盲目追求做題量更有意義.高三復習時,則應選用一本總復習資料,同時配合往年高考題和模擬題進行強化訓練.

(四)注重細節

注重細節既包括快速準確的運算能力,也包括對題目的全面把握.有些同學拿到考卷匆匆一看便急于下筆,連題目的條件與要求都沒有理解透徹,或是遺漏了關鍵點,再加上低級計算錯誤,最終出現“題目會做,得分卻寥寥”的現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靠反復練習,慢慢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度,養成謹慎細心審題的習慣.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數學學習亦是如此.

(五)手勤腦勤

“手勤”是指老師課堂上講的以及教輔書中的典型例題,一定要自己動手在草稿紙上算一遍,長期堅持下去運算能力和數學素養都會有質的飛躍,千萬不能偷懶,養成“回想一下就算是做了”的壞習慣.

“腦勤”是指自己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而非動輒就求助老師和答案,因為這是一種被動的思考過程,很容易被別人的思路牽著走,導致下次遇到此類題目還是不會做.

(六)善用錯題本

錯題本是用來發現自身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反思與總結能力.然而,準備錯題本只是第一步,如何科學地使用錯題本更為重要.首先,錯題本上不僅只是錯題,也可以包括“難點題”“典型題”等.它是對知識的梳理,是重難點和精點的集合,使得學習重點更突出、更具針對性.其次,逢錯必抄是一大誤區.這樣不僅浪費了大量時間,而且實用性不強.筆者認為,錯題本上的題目一定是經過甄選的題目.

篇(4)

1. z老師從2年級數學課本中的各個知識體系中都能用實例來說明教法,比較直觀,形象,講得通俗易懂,且生動有趣,要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中學習到知識,這是很難的。結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一切是為了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這是數學教學方法的關鍵。多想一想學生的實際,在他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我們還要耐心去指導,讓學生的思維分散,可和說一些笑話,做游戲等,不要產生急躁和厭煩的情緒。堅持精心備課,設計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生動而灰諧的課,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展示出數學教學的特點。把課變成發揚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能的過程,展示教師人格魅力的過程。如果學生在你的講課時,能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聽到下課,那就證明你的課很有吸引力了。

篇(5)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一個新的嘗試。筆者在這個課題的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小問題,比如由于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經驗不足、把控能力不強,在課堂調動氣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圍繞運動信息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加以展開:

一、創設個性化教學情境

傳統的教學情境,是教師教學,學生聽講,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筆者認為,利用信息技術的契機,可以為課堂增添活力。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情境創設與學習效率的密切度、關聯度較大。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教學論壇等,制作一些利于教學播放的課件和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等設備進行播放。創設個性化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在快樂、向上的學習氛圍中體驗情境教學帶來的樂趣。

二、布置分層次課堂作業

作業布置也是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路之一,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一些個性化的作業,并且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次布置作業。比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利用電腦等設備制作一些簡單的學習心得,用于課堂交流,提升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也有助于學生成為課堂主體,自主探究學習。

教師對于課堂作業進行評價的時候,應該改變傳統的優良等級式的評價,而是要多采用個性化的評價方式,比如給予學生鼓勵,給予學生信心,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以信息技術為助手,展開自主學習。

三、積極開展合作學習

筆者認為,應該更進一步貫徹和引導學生相互之間展開合作學習。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的作業完成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作業,而這些作業并不是通過一個學生來完成,往往是通過幾個學生共同協作,加以完成。

篇(6)

就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的實踐與探討,特作以下淺談: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 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課外信息,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 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 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 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比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我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數據,課上學生代表匯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中國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臺春季晚會的收視率……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我們正是這樣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形式的整合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21 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化整合數學學科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 基于這一思考,我們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并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當前與時代的發展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比,學生學習方式 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 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一節課時,我安排了課堂練習。練習中,計算機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絡在屏幕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電子白板是目前最為先進的教學輔助設備,對于已經制作好的PPT 課件、FLASH 及各種視頻進行插入調用,也可以把生活中最常 用的軟件 WORD 文檔等進行調入使用。教師還可以在演示調用過程 中,隨時利用白板中的一些工具對原有的課件進行不同顏色、不同筆型的標注和講解,可以隨心所欲的在上面寫、畫、劃、圈、點等操作行為,更可以隨時改變背景圖和顏色、對畫面進行放大和縮小等等! 如此眾多的功能,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趣味性。

四、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方式

1、做好整合的基礎――資源整合。資源整合應該是一種以優化教育資源為目標的組織形式,是教育者、特別是管理者通過對硬件資源的合理配置,網絡資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的培養開發以及課程資 源的有機構建來實現組織形式的“優化整合”, 這是課程整合的保障與基礎。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特別是網絡資源、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研究開發的教學軟件資源等,進行合理、有效的利用,讓它們服務與教學。

2、理順整合的途徑――過程整合。“過程整合”是指教育者與學習者以教與學為目的的具體操作形式。即將信息技術的學習運用與學科課程的學習探究有機地融合在同一活動過程中,并在這一過程中達到對建構主義所倡導的“同化”與“順應”的目的。這是課程整合的主體,也是實現課程整合的途徑。這一過程整合包括三個基本階段:課前準備階段,課堂實施階段及課后拓展階段。這三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分別是:課前準備階段:以教師和學生的活動為主。針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尋找切入點:瀏覽相關網站主頁搜尋信息,捕捉結合點; 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鏈接,搭建教學平臺;檢測網絡安全性、交互性,進行網絡文明公德教育。讓學生根據自己自學的情況, 針對相關問題, 在網絡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學會整理、分析和加工。 課堂實施階段:強調師生互動。依據教學方案,進入學習:教師提出 學習任務目標(包括必要的網絡知識學習) ,及相應的學習方式(個別學習或小組學習) ;學生依據教師的導入問題,相對自主地決定學習方式,嘗試性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利用各種手段,展開生生討 論、師生討論;教師對學習過程進行講評、對共性認識予以總結、對個別問題給予關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充分進行信息資源共享,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課后拓展階段:以學生活動為主。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形:對網絡知識的鞏固應用;通過專題學習網站對課程知識的加深;通過應用網站等對課程知識進行拓寬;利用 EMAIL 等方式與教師、同學甚至與其他網上學習者展開討論。教師要做的主要是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網站、網址、自己的 EMAIL 地址,并對學生加強網絡文明、網絡安全及學習目的的教育。這個過程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加深,而且 也是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有效實踐。

3、明確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力,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課程整合”作為一種教與學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過研究“資源整合”和“過程整合” 的這種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發達的教育技術,培養既具有較高信息素養又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不斷學習的新世紀的學習者。這種能力的整合是指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分享、應用的能力和傳輸、創新的能力。

五、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所要注意的問題在“課程整合”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感到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算機作為輔助手段引入課堂教學,但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個較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還欠熟練,尤其是小學生,往往因相關同步知識不具備而使輔助教學本身遇到障礙。

2從數學學科的角度需求出發來使用計算機,而不是為了用計算機而使用,要強調教師的心理學、教育技術學和學科教學基礎,要在充分了解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使用計算機,發揮計算機的長處,而不是拋開一切只要用計算機就行。關鍵還是教學設計。

篇(7)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盡可能地運用諸如各種音像資源、計算機軟件、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服務。依據小學科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年齡特征,我在教學中大量運用信息技術,親身體驗到信息技術為實施小學科學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使其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領域。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讓學生愿意學

小學科學教育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提倡探究式學習,學生有探究的欲望,“愿意學”是探究式學習的第一步,而學生能否愿意學決定于有無學習興趣。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形象、生動、聲像并茂、音形兼備的具體情境,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在教學《尋找動物和植物》一課時,由于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理解能力不強,觀察不細致,生活經驗少,很難進行探究式學習,必須借助于形象直觀的材料來充實教學,而多媒體正是最好的載體,我利用多媒體圖、文、聲、像兼容一體的特點,設計了以下動畫:首先,播放春天里鳥語花香、萬物復蘇的音樂,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所知道的動物和植物。然后用畫面展示出以下景象:山坡上的桃花紅得似火,梨花白似雪,吸引得小蜜蜂成群結隊“嗡嗡”叫著來采花蜜;大雁也排著整齊的“人”字形隊伍飛過藍天,小燕子銜著泥草在屋檐下壘窩;小草也從地面下探出小腦袋……此情此景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教學中來。隨后,再讓學生親身去尋找自己身邊的動物和植物,觀察所找到的動物和植物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有哪些特點,學生就能夠帶著自己的目標爭先恐后地到校園中去尋找、去觀察。由于信息技術多媒體的介入,增加了教學的感染力,達到了教學的最佳效果。

二、利用計算機交互界面,讓學生自主學

傳統教學缺少自主學習的環境,只是讓學生讀相同的教材,聽相同的講授,參考相同的資料。教師完全根據大多數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即使是進行個別教學,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為個別學生提供幫助。由于采取統一的內容和固定的方式,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習的需要不可能完全獲得滿足。計算機技術使人機交互、網絡化教學成為可能,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的“一刀切”的人為現象,創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

首先,網絡上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網絡信息負載量不僅相當大,使學習資源得到空前的擴展,而且還是多視野、多層次、多形態的。學生可以通過人機交互界面自由地、有選擇性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再次,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安排和自己的實際情況,控制學習的進程和速度。教師將教學內容、各方面教學資源、自我評測等材料編制成HTML文件或其他形式的文檔存放在Web服務器上,學生通過瀏覽這些頁面來進行學習,通過人機交互,學生及時了解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隨時調整學習進程。這種交互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真正實現了個性化、多層面學習。

三、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找著學”

在知識量急劇增長的信息社會里,一個人擁有多少知識,并不那么重要,如何利用現有知識創造出新知識,如何檢索、收集、分析、處理復雜的信息則更為重要,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可以讓學生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鍛煉他們通過收集、整理、分析信息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查詢網絡所提供的多樣化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幫助學生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篩選、分析和重新組織,形成學生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節約用水》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先在因特網上通過搜索引擎或站點導航查閱了各種各樣的資料,然后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去篩選、分析、整理信息,得出有價值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淡水資源這么緊張?淡水在世界范圍內是怎樣分布的?世界上最厲害的水患發生在哪里、為什么會發生?都有哪些節約用水的好辦法?以及我國的節水法規規章等問題。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將問題逐步引向深入,最后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要求寫出關于節約用水的學習心得。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多媒體的應用,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使學生始終處于高容量的信息流中。它啟發學生不斷用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與課堂知識進行對比、補充、內化,讓全體學生在課堂上情不自禁地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去,易于突破教學重、難點,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和愿望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關鍵。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他們就會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地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現代信息技術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視頻、動畫、解說、文字等多種功能,能使學生借助于電腦技術,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例如:學習九年級(下)數學教材《圓》第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或正方形的?學生回答時憑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教師再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設計一組馬拉車的動態畫面,車輪分別采用正方形、正多邊形、圓形……學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轉動最不穩定,正方形轉穩定程度有所改善,圓形車輪平穩而圓滑,畫面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了為什么車輪必須是圓形的。由此所設置的情景,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熱情,自然而然地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本堂課的教學情境中,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要求。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含義是很廣泛的,它包括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探索規律等能力。

例如:在圖1中,設點C為線段BD上的一點,在線段BD的同側作正ABC和正ECD,連結BE,交AC于M,連結AD,分別交BE、CE于點P、點N。

(1)問圖中有幾對全等三角形;

(2)線段AD與BE相等嗎?線段ND與ME呢?線段NC與MC呢?說明理由。

這是一個極平常的題目,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解決此問題的。我們借助信息技術,從運動的觀點進一步研究問題,利用幾何畫板,作兩個公共頂點為C的正ABC和正ECD,如圖2,連結AD,BE。教師用鼠標拖動點D使正ECD繞點C旋轉,就能連續產生如下的圖形:

不難發現ACD≌BCE及AD=BE的關系在運動中保持不變。由于圖形是連續變化的,學生看的清楚,理解更明白,掌握的不是孤立的一個題目,而是這樣一類問題。相反,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分別要畫出許多圖形,然后分析、判斷、證明,花時多,難度大,學生又不易掌握。信息技術強大的動畫功能,解決了很多數學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問題,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的簡潔明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教育的共識。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還可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一個好的環境,引導學生上網查找相關學習內容的資料。例如了解數學史、查閱最新的數學發展情況,查閱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一題多解得能力。通過E-mail、空間、論壇等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將學到的知識與同學們共享,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體現學生自主學習,使課堂教學能充分地面向全體學生,使得多數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關心,可增進同學間的友愛,使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教師也變成了學生合作的伙伴、討論的對手、交心的朋友。

四、利用信息技術,加強知識間的融合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按不同層次將學生必須學的數學知識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以及實踐與綜合運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學段整合成學生的學習領域。而課程標準沒有對教材編寫體系、教學先后順序等問題作出硬性統一的規定,使學生所學和教師所教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數學知識間的條塊分割局面,使傳統代數、幾何、三角分家的體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數學知識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框架。

五、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數學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的學習者與教學者產生了深遠而又持久的影響。由于有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平臺,就可以滿足學生多樣性、個性化、區別化的學習需求,學習方式(地點、時間、環境、資源)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學生可以利用的資源更加豐富,更加便捷,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知識的探索過程。對教師而言,將不再單一的依賴教材、教參、黑板、粉筆等載體,而是以計算機為主要載體所營造的教學環境所代替,如多媒體教學系統、資料庫等,教師不僅有靈活選擇教學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膽創設新穎的、有趣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創設更加開放互動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得以改變,成為真正的合作者。信息技術教學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學方式,將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展示出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朱慕菊主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2002年出版.

篇(9)

“數學是一門朝氣蓬勃,極富生命力的學科,能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他能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迎接未來那些令人振奮的挑戰。”所以,我在上數學課時以課本例題為切入點,不僅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還通過對問題從不同角度的深入審視,將原問題引申為能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學習并能激發其數學創新思維的活動。有時恰到好處地適當改變課本某些問題,使原來封閉的問題變為探究題,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自覺地、主動地直接參與思維的全過程,變“維持性學習”為“創新性學習”。

例如:八年級下冊“相似圖形”一章中有這樣的例題:已知:在RtABC中,CD是斜高。求證:ACD∽CBD∽ABC。這是一道條件和結論明確的題目。當把它的結論隱去,改編為:“根據已知條件,結合圖形你能得出哪些結論,并加以簡單證明。”變為結論探究題時,課堂氣氛立刻變得活躍,學生踴躍舉手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了一種又一種的結論。

比如:由三角形相似得到比例關系,及由比例關系得到等積式。這里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結論改變,就使一道單一題變為內容豐富的探討題。在學生輕松地、興奮地解決以上問題后,教師再引導進一步討論:上面得出的結論可以解決什么問題?例如,可以證明勾股定理:也通過面積法,求出斜高等。學生情緒又一次高漲。

還可以繼續深入討論:如果把條件與部分結論互換,命題仍然成立嗎?由4人小組討論,自編題目,學生又提出了多種互換的后的情況。如:①已知:∠1=∠B,∠2=∠A,求證: CDAB(成立)。②已知:AC2=AD·AB,求證:CDAB,CD2=AD·BD(成立)。③已知:CDAB,求證:∠1=∠B,(成立,可以;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證明。)等等,還有很多情況,這里不再一一例舉。

針對這些題目與探究,教師再進行點評,指出其本,并把一些結論留做課后討論,通過這樣的演變和探討,大大激發了學生探求問題的熱情,從而達到了探究性學習與做一道題而通一類的目的。

改變例題和習題的方法很多,可以是隱去結論(結論探究),也可以是條件與結論互換(條件探究),也可以通過一題多解(推理探究),聯想、類比(綜合探究)等等手段,使原來相對封閉的題型更具活力,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這個雙邊活動中更有發揮的空間,讓教與學更有機地結合,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真正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

2 設計探究性習題課,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要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感到厭煩,不要把他們引進一種疲勞、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而是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充滿歡樂。”這一點是何等重要。在教學中適當安排幾節這樣的探究課,將會使更多的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與美感。達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的目的。

例如:在講解列方程解應用題——溶劑溶質問題這節課時,打破了原來的常規的問題,而把它設計為問題:“現有含鹽4%的鹽水600g,含鹽12%的鹽水500kg,另有足夠多的鹽和水,要配制成含鹽10%的鹽水600kg。①試設計多種配置方案;②比較哪種方案較實用合理。

教師提出這樣的實際問題后,學生根據經驗很快就出現了多種方案,然后由教師收集分類,主要歸納為:方案1:取鹽和水直接配置(應用質量分數公式);方案2:取含鹽12%的鹽水若干,再加水(稀釋問題);方案3:取含鹽4%鹽水再加鹽若干(加濃問題)。

學生由此得出:解決同一問題,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并且點明本節課的意義,可以通過設未知數列方程來解決實際問題。最后,再根據實際意義,選出最佳方案,并對設計方案者提出表揚。

課后同學們的評價是:“有新鮮感,生動有趣,開拓了思路。”由此可見,這樣的探究性習題課,可以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多種思考的空間,讓他們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3 配置相應的探究性習題和作業,給學生更大的想象空間

現在,教科書和作業中的習題,主要是傳統封閉題,它的已知條件和結論都是確定的。這種方式使得運用知識的思維極具單向性。根據教學實際,適當改變練習的方式和作業的形式,對作業進行開放式布置,可以使知識的使用密度得到提高,還可以通過一題多解等手段提高思維的探究性和發散性。

例如,我在教學中曾結合教學實際,布置學生自己編制一些數學探究題,自己去猜想,自己去論證。布置作業時,針對此類題,請同學進一步把它改編成一道結論探究題和條件探究題。對結論探究題,其結果不僅有原結論,還得到了較隱蔽的結論。而對條件探究題的編制,由于當條件改變為:已知BG=DE及正方形ABCD時,四邊形GCEF不一定是正方形,所以改編過程中還需增加條件。這不僅提高了難度,也使得結果更多樣化了。

教師在作業反饋前,先請四人小組進行討論,提出使GCEF為正方形時需要增加條件及條件的個數,然后集體討論得出較簡捷和優化的結果。這樣的練習過程,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通過這種自編探究題,讓學生在直覺的支配下,不斷地去猜想、論證,從而使創造性思維得到全面的發展,知識系統更趨完備。

4 創設探索空間,給學生提供自由的數學活動課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僅僅局限于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創設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走出教室,去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與實踐,有利于激發創新意識。

在數學課外活動課中引導學生對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進行探討,啟發學生對某些數學問題進行歸納、引申、拓展,幫助和鼓勵學生寫一些小論文或學習心得。例如:在講完因式分解和判別式后,讓學生寫了“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和“判別式的應用”等小論文。很多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提出了因式分解很多不同于課本的方法,而對判別式的應用,更是進行了分類討論和研究。

另外,在活動課中我們還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利息、稅收折扣、分期付款問題,比較兩個商場的讓利措施哪種對消費者合算等問題(直接打折與滿200送80)。讓學生走出教室,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多給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讓活動課真正“動”起來,讓學生嘗試著主動地學,而不是被動地做,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的想象能夠展翅飛翔。

在課堂教學這個傳授知識的主陣地上,引入探究式教學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使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應變能力得到提高,它要求教師將以更新的思想和更新的方法面對挑戰。

5 鼓勵質疑,培養其創新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創新的前奏。有人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問題需要學生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當學生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問題時,我總是想方設法“恰到好處”地及時引導。例如在“角”一節的教學中,引進概念之后,針對其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在學生思考之余提出問題:射線繞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是角嗎?為什么?還有什么?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問題:①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與角的大小有關嗎?②在直線上取一點的圖形是平角嗎?③周角與射線有什么區別?以使學生在疑中學,在疑中解疑,質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動,有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6 探索課堂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結構

篇(10)

(1)被動學習。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作。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其表現有: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不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一切的一切造成沒能真正理解所學內容的無奈表態。

(2)學不得法。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述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不能做到專心聽講,對要點聽不清或聽不全。于是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留了一大堆。而課后呢,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找不到知識間的聯系,只是一味地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死記硬背的結果是一味地“機械模仿”。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最終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一貫做法是只求知道怎么做,不去認真演算書寫。其心理誘因是僅對難題感興趣,以示自己的“水平”高。這種好高騖遠,重“量”輕“質”的做法導致的結果是陷入題海,不自拔.而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卻是演算出錯或中途“卡殼”。

2. 解決方法

2.1 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訂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

(1)制訂學習計劃,能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以求不慌不忙,穩扎穩打。制訂學習計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且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更重要的是在執行過程中要嚴格要求自己,磨練學習意志。

(2)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以求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另一方面,我們知道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后知不足”,經驗表明: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該精雕細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3)復習要及時。古人說的好,溫故方知新。及時復習是得新知、獲悟性的常法,也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查閱有關資料,來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有效分析比。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是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的必經過程或途徑。

(4)獨立做作業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的必有過程,而且這一過程也是對學生意志毅力的考驗。通過運用使學生完成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的過程。

(5)解決疑難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暴露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做錯的作業一定要再做一遍.對出錯的地方要反復思考直至弄清楚,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并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把求教老師或求助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掉,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的堅持必能對所學知識做到由“熟”到“活”。

(6)系統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小結要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附以教材為依據,并參照筆記與有關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做到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上一篇: 消防監督論文 下一篇: 社區市民學校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高潮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视频 | 青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 香蕉网伊在线中文字青青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人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