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晉級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02 09:43: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財務晉級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財務晉級報告

篇(1)

是否應制定一份統一的會計準則來規范石油天然氣業和其他采掘行業?采掘行業最重要的資產是儲量,而儲量確認的關鍵是儲量的定義,究竟應該如何定義儲量?儲量資產計量應以成本為基礎還是應以價值為基礎?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下應持何種計量概念?儲量資產報告中應否報告儲量數量和價值,應如何報告?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長期遺留下來而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

2000年11月,改組前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發表了所屬的采掘行業指導委員會(IASC Steering Committee on Extractive Industries)的一份題為《采掘行業問題報告》(Issues Paper: Extractive Industries)的報告,提請對采掘行業財務會計與報告感興趣的組織和人士進行評論。

在問題報告的前言中,采掘行業指導委員會表明了此報告的目的為:確定采掘業中重要的財務報告問題,評價解決這些問題備選方式的優劣。這是因為采掘業(尤其是石油業)對國際有著巨大,然而,當前采掘行業在財務會計與報告實務方面卻存在著巨大差異,使用戶在比較采礦和石油企業財務報表或與其他行業企業財務報表進行比較時,發生困難,給跨國經營以巨大阻力。為了對采掘行業開發一項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特別關注對采掘行業提供相關和可靠信息的需要,以便財務報表的使用者能將其作為經濟決策的基礎。揭示的信息應能使使用者比較不同國家采掘行業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財務行為;揭示的信息亦應能夠同非采掘業企業揭示的相似交易的信息進行比較。

整個《問題報告》龐大,除前言、評論邀請信和三個附錄外,問題報告包括如下16章。第一章:范圍;第二章:上游活動的描述;第三章:儲量估計與估價;第四章:生產前活動的歷史成本會計概念;第五章:生產前活動與儲量的價值基礎會計概念;第六章:生產前成本的歷史成本會計;第七章:資本化成本的折舊;第八章:廢棄與恢復;第九章:與礦物相關的資本化成本的減值-IAS 36的;第十章:收入會計;第十一章:存貨的確認與計量;第十二章:風險與成本分擔的安排方式;第十三章:礦物財產的購買、銷售和廢棄;第十四章:專用于采掘行業的財務報表揭示-儲量數量與價值;第十五章:專用于采掘行業的財務報表揭示-其他揭示;第十六章:儲量確認與揭示的。

二、指導委員會在有關重大問題上的暫行觀點

《問題報告》實際上是一份征求意見報告,報告除各種不同觀點外,還整理出了149個問題,請求對此領域感興趣的人士和組織給予回答。指導委員會對問題報告中的一些主要問題給出了暫行觀點(tentative views)。在許多情況下,指導委員會僅對基本問題給出一個總的回答,但沒有將其暫行觀點在次要問題中展開。指導委員會強調,還是該項目的早期階段,它的觀點毫無疑問是暫時性的。在進入到該項目的下一個階段之前,提導委員會將根據收到的評論信,仔細評價這些暫行觀點,并確定這些觀點是否合適。指導委員會的暫行觀點可簡略如下:

1. 關于采掘行業財務報告的國際會計準則是需要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應開發一項單獨的國際會計準則,其通用準則部分適用于采礦業和石油業,但為了強調行業中的特殊問題,對采礦業或石油業設立單獨的要求或指南;準則應限于上游活動(礦物的勘探、開發和生產)。

2. 采掘行業企業的主要財務報表應以歷史成本為基礎,而不是以估計的儲量價值為基礎;指導委員會傾向于采用成功努力概念(successful efforts concept),而不是與其他概念相一致的會計。

3. 儲量數量、價值及其變動的信息是采掘行業企業行為的關鍵指標;儲量數量、價值及其變動的信息,應作為補充(輔助)信息加以揭示。

4. 所有取得財產前的預探和勘探成本,都應在發生時作為費用處理;所有直接和臨時的財產取得成本應初始確認為一項資產;所有取得(財產)后的勘探和評價成本應初始確認為一項資產,直到確定是否發現了商業可采儲量為止;如果取得財產后的勘探和評價成本遞延到確定是否發現了商業可采儲量,應對遞延的時間給予一定的限制。

5. 所有開發成本應確認為一項資產;生產后的勘探和開發成本,與其他勘探或開發成本的處理方式相同。

6. 與單個礦物成本中心相關的建設成本應作為此成本中心資本化成本的一部分加以資本化(如果資產的壽命與礦物儲量的壽命相同,折舊通常以產量單位為基礎;如果資產的經濟壽命小于儲量的壽命,其折舊通常采用直線基礎)。與多個礦物成本中心相關的建設成本,其會計處理的方法與國際會計準則第16號-“場、廠設備”對其他場、廠設備的要求相同。

7. 國際會計準則第23號-“借款成本”中所包含的借款成本的基礎和允許的備選方法應允許采用;管理成本應歸屬到經營的相應階段(預探、取得、勘探、評價、開發和建設),并進一步地確定到特定的預探、財產或權益區域,且僅當經營的某一階段的直接成本在預探、財產或權益上資本化時,管理成本才應加以資本化。

8. 指導委員會不贊同成本的恢復(cost reinstate-ment);成本應該在一個權益區域或小于一個權益區域的地質單位中累積(例如油田或礦山)。

9. 除下面兩種例外情況外,對所有資本化生產前成本使用產量單位折舊:(1)對服務于一個單個礦物成本中心的、資產的經濟壽命小于儲量的資本化建設成本,使用直線折舊;(2)服務于兩個或多個成本中心的資本化建設成本(有時稱為服務資產),遵循國際會計準則第16號。

10. 儲量估計的變動應給予恰當地反映,即包括在變動期或未來期間的凈利潤或損失之中,與國際準則第8號-“期間凈利潤或損失、基本錯誤與會計政策變更”相一致。

11. 國際會計準則第37號-“準備、或有負債與或有資產”應不加修正地運用于采掘行業廢棄與恢復成本和責任的確認;如果一項準備的數額是取得資產成本的一部分,它應作為該項資產加以確認,并包括在該資產的折舊數額中。

12. 在一項資產安裝以后,如果與生產活動準備相關的成本提供了增量的未來利益,它就應作為取得該項資產的增量成本加以資本化;如果與一項準備相關的成本被初始資本化,其后期間準備估計數額的變動應作為資產賬面數額的調整。

13. 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資產減值”應不加修正地運用于采掘行業資產減值的會計;資本化的生產前成本的減值應以探明和可能儲量為基礎加以評估;對那些產出不確定的遞延生產前成本,不能運用減值測試。如果生產前成本遞延到確定是否發現了商業開采價值的儲量,指導委員會偏向于運用某些類型的限制。

14. 國際會計準則第18號-“收入”的一般條款應在采掘行業的中,國際會計準則第18號應加以修訂以擴大包括的范圍;生產階段前收到的收入應確認為收入或其他收益,不應作為資本化成本的抵減;以現金支付的礦區使用費,以實物(貨物)支付的礦區使用費和產品稅應全部包括在生產者的總收入中,并作為一項費用加以減除。

15. 即使礦物的生產到銷售之間的時間間隔很短,在現貨市場有報出的市場價格,且沒有超過生產點的重大成本發生,企業也傾向于在此市場出售這些礦物,礦物存貨也應以成本加以計量。

16. 探明儲量和可能儲量應分別揭示,在探明儲量揭示中,探明已開發儲量和探明未開發儲量應分別揭示。

三、簡要評價

解決采掘行業財務報告中的可比性,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高財務報告質量計劃的一部分。總體上看,該《問題報告》具有如下特色:

1. 強調為采掘行業建立一份通用準則的必要性。采掘行業的主要資產都是儲量資產,或稱遞耗資產,其生產過程也是相似的,這就為建立統一的采掘行業會計準則提供了基礎。當然,石油天然氣資產和其他儲量資產在風險上存在差異,石油天然氣資產的風險主要是勘探風險,而其他儲量資產的風險主要是開發風險,風險的側重點存在較大的區別。如何在準則中體現這種區別?指導委員會提出的分別制定指南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解決辦法。

2. 強調了歷史成本計量的重要性。以歷史成本屬性計量資產是現行財務會計的基礎。指導委員會堅持現行的財務會計框架,認為儲量資產的主要計量尺度應為歷史成本。歷史成本基礎下的儲量資產計量,歷來存在著不同的概念(),成功努力概念和完全成本概念就是我們較為熟悉的兩種相互對立的概念。指導委員會認為,成功努力概念與資產的性質相符合,應成為儲量資產計量的基本方法。

3. 強調了儲量數量與儲量價值信息的重要性。在堅持歷史成本計量的同時,指導委員會強調了儲量數量與價值信息的重要性。當然,儲量數量和價值信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之上,不可避免地會帶有較多人為主觀估計的成分,因此,指導委員會認為它們僅應作為歷史成本信息的補充信息。

篇(2)

一、財務報告及其種類的發展過程

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表內確認和表外披露兩種表述形式共同構成今天的財務報告,乃是財務報告經歷了很多年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歷程。從報告和報告的種類看也產生了很多重要變化。

1.報表的種類不斷增加。早期的基本財務報表只有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兩種。上世紀60年代中期增加了財務狀況變動表。

2.財務報告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改進。

(1)從覆蓋面看,原先的財務報告只反映一個主體的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或現金流量的變化。后來,由于出現控股企業,控股企業除編制本身的財務報表外,還要編制覆蓋整個控股企業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同時,一個企業由于規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對具有不同機遇和風險的地區和業務分部編制分部財務報告。合并報表和分部報告都能向投資人補充提供對決策更有用的信息。

(2)從時間間隔看,傳統的財務報告是一年報告一次,屬于年度報告。為了提高報告的及時性,后來,在年報之外,又陸續增加了半年報、季報、月報等統稱為“中期報告”的財務報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將來信息的報告將越來越快,時間間隔越來越短,現在實際上已開始在網上實時信息。

(3)從內容上看,第四報表較好彌補了傳統報表違反漏計損益原則的缺陷。長期以來,西方會計界對編制收益表都聲稱堅持“滿計損益觀”而不是建立在當期經營業績基礎上,但實際上對可賺得卻未實現的收入,往往繞過收益表,而把它們列示于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部分。這種做法,實際上壓低了企業當期所確認的全部損益,違反了滿計損益的原則。第四財務報表即全面收益表,所報告的企業財務業績包括了所有已確認的損益。這種業績報告,才真正體現以滿計損益為基礎的收益表。

二、財務報告的改進措施

現行財務報告只關注過去不注意未來、只重視貨幣性信息而忽視非貨幣性信息、只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結果不反映企業經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等弊端,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財務報的相關性。而財務報告存在的基礎之一就是決策有用性,即為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利益集團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財務報告無法為這些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財務報表存在的合理性就必然受到質疑。

1.應重視對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收益和風險信息的披露。隨著金融創新,諸如期貨、期權之類沒有實際交易而僅是未來經濟利益的權利或義務的衍生金融工具種類口益繁雜,這類衍生金融工具可能會引起企業未來財務狀況、盈利能力的劇烈變化。如不對這類衍生金融{:具的風險加以披露,極有可能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在投資和信貸方面的決策失誤。雖然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尚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見,對企業的影響還不大,但我們應該著

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以配合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

2.應注重對人力資源信息的披露。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把信息披露重點放在存貨、機器設備等實物資產卜的現行財務報告的局限性已日益顯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實物性資產價值量的大小與企業創造未來現金流量能力之間的相關性減弱,甚至與企業現行巾場價值之間的相關性也減少。在現行會計制度下,投資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額多大,一律作為當期費用,這就使人力資產被大大低估,而費用則大幅度提高。這也是現行財務報告受到越來越多批評的主要原因之一。

3.應當披露股東權益稀釋方面的信息。由于公司股票的賬面價值往往與股票的市場價值存在著較大差異,且多數股票市價高于賬面價值,這就給公司經營者提供廠通過權益交換方式來增加利潤的機會。可以說,公司這種利潤增加是建立在原股東權益稀釋基礎之上。這種利潤增加究竟是對公司原股東有利還是不利,在現行財務報告中并沒有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因利息費用減少而增加的利潤,而將原股東權益稀釋的核算排除在外。將這種信息對外披露,必然會誤導投資者對公司發行可轉換債券的行為加以肯定,從而容易作出有損自身經濟利益的決策。因此,財務報告在這方面也有必要加以改進。

篇(3)

人類社會進入到21世紀,科技創新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生產方式的變更。一場以電子通信及計算機運用等高科技和信息產業為主要標志的新經濟時代正在全球興起。由于這種新經濟與傳統的“工業經濟”差異較大,從而使得與傳統工業經濟相適應的財務報告也暴露出較多的局限性。

一、新經濟的本質

“新經濟”是1996年在美國《商業周刊》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來的。文章指出,“新經濟”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場為基礎的經濟,之所以被稱為“新經濟”,原因是這種經濟表現出許多與傳統經濟不一致的現象,傳統的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有著很強的依賴,而今天經濟的發展更多地依賴技術、人才、資本;傳統的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特征,而今天的經濟發展卻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這一切表明,人類社會已進入到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時期。因此,新經濟是一種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以知識生產、使用和分配為基礎,以網絡為核心,以創新為主要特征,在全球化的國際環境中生長的經濟形態。由此可知,新經濟最大的特點是誕生于傳統經濟,以人為本,體現在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是傳統經濟的倍增器,是傳統經濟生產力的提高,是知識經濟。新經濟時代的財務報告應該反映時代的發展,體現“知識”這一會計要素,將知識納入到會計要素范圍內,并將其納入到會計計量與報告系統中,才能反映時代的特征。新經濟時代,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其他企業和投資者進行及時的交流與溝通,這種經濟活動的廣域性和信息需求的及時性,對傳統財務報告定期定對象的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戰。它要求通過更先進的信息交換媒介進行廣泛及時的信息加工與傳遞,網絡技術支持下的財務報告在報告的披露時間上可以從定期式向實時式轉變,可以適時地向報告閱讀者提供信息,而不必在一年或半年定期報告;財務呈報可以從單一的財務數據模式向復合數據模式轉變,同時要求突破傳統的財務報告模式,提供一些不一定用貨幣計量但卻非常有用的信息,為此要改進和擴大信息披露,也終將促進財務報告的多方面和高質量。

二、新經濟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沖擊

由“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構成的現行財務報告三表體系,雖能基本滿足使用者對企業真實、公允披露會計信息的需要。但新經濟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也使得現行財務報告體系在諸多方面受到了沖擊。

(一)現行財務報告的前瞻性不強

現行財務報告是在傳統的財務報告基本概念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傳統的會計假設在現在及未來的環境下,已經證明是不存在的,至少說是不完全真實的。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在歷史交易基礎上的有關企業過去的經營情況及其結果的信息,即使現金流量信息也是過去經營的結果,其提供的會計信息大部分滯后,前瞻性不強。所以,就其相關性來說,這種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相關性也就較小。再者,現行財務報告過于重視利潤數據,而且利潤還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是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基礎上的概念,它是在收入/負債觀念下的會計利潤。所以它并不代表企業收益的真實情況。

(二)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一方面會計在將大量的經濟信息轉化為會計信息的復雜過程中,經過初次確認和再確認造成的客觀信息不一定真實;另一方面,現行財務報告將報告重心放在硬性資產上,而對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確定性信息和有關企業無形資產的信息則不能準確反映,從而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進行預測的需要。由于在報告中無法得到這些重要信息,投資者不得不轉而尋求其他信息渠道,從而增加了信息搜尋成本和信息風險,進而影響到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再者,現行財務報告體系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對風險信息和不確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在新經濟下,信息用戶不僅要獲取財務信息,還要獲取非財務信息;不僅要獲取定量信息,還要獲取定性信息;不僅要獲取歷史信息,還要獲取預測信息;不僅要獲取企業整體信息,還要獲取分部信息。同時,用戶對信息的質量要求更強調信息的相關性、一致性與及時性。財務報告應當從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發,充分披露這些風險信息。但按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的指標內涵及其計量原則,是無法充分揭示企業面臨的未來風險和各種不確定性信息的。

(三)現行財務報告不注重社會責任的披露

在現行制度下,企業通常被短期利益所驅動,往往盡量減少生產成本來追逐較大的經濟利益而不考慮社會利益,也不注重社會責任的披露,甚至逃避社會責任。現在的社會公眾不僅關注企業財務責任履行情況,而且也關注企業在擴大就業范圍、維護職工利益、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保護資源及提高環境質量等社會責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結果。而傳統的財務報告只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為目標的各會計主體之間的交易,不能反映主體與社會之間的交易,不能反映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同時所擔負的社會責任。

(四)從財務報表的方面來看,現在的財務報表也具有較大的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性

這些不適應性主要包括:第一,財務報表不能夠反映影響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因素。如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企業職工的素質及企業文化,企業所需要的原材料的供應及企業銷售渠道等;第二,只有在極少的情況下,報表上所反映的資產價值能夠代表該資產的未來可實現的凈值;第三,財務報表往往過于重視法律形式,而不是將有關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作為其計量報告的重點,從而使得它所反映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及損失與經濟現實不相符合;第四,建立在人為確定的一套規則的基礎上的財務評價指標主觀性強,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助長了公司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資行為;另一方面財務評價方法所描述的過去的事項,在信息時代,對指導和評價企業創造未來價值則捉襟見肘。

三、對現行財務報告改進的設想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現行的財務報告已經與變化了的企業環境和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不相適應。但是,與新經濟相適應的財務報告尚沒有最終形成,而且這個形成過程可能要花很多的時間。在此,我們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改進提出如下設想:

(一)財務報告的目標應多元化

財務報告目標也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向前發展的,盡管財務報告目前是以“經濟決策”為目標。但我們相信,將“決策有用性”與“經濟責任”觀點結合起來,可能更符合“新經濟”環境,而且現在確實有人試圖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認為這兩個方面均應作為財務報告的目標。因此,我們認為財務報告的目標不應是單一的,“決策有用性”與“經濟責任”并不是矛盾的,實質上是統一的。因為,如果決策離開了對企業管理當局或資源的受托者的經營責任的評價,那么,我們相信決策也容易失去意義。

(二)現行財務報告應擴大揭示范圍,力求做到充分披露

現行財務報告應擴大揭示范圍,不僅要披露財務信息、定量信息、確定性信息和企業整體信息,而且要盡可能地多披露非財務信息、定性信息、不確定信息和企業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有個全面、透徹的了解,并據此做出正確決策。主要體現在未來財務報告應重視對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收益和風險信息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可能會引起企業未來財務狀況、贏利能力的劇烈變動,如不對這些信息加以披露,就有可能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在投資和信貸決策方面發生失誤。在新經濟環境下,仍把信息披露重點放在實物資產上存在著很大局限性,因為實物性資產價值量的大小與企業創造未來現金流量的能力之間的相關性在減弱。在新經濟時代,以知識為基礎的人力資源和無形資產日益成為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企業市場價值的關鍵所在,財務報告應提供更多的關于企業無形資產和人力資源的財務信息,突出知識資本的重要性。

(三)財務報告的種類應增加

為了更好地披露會計信息,更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新經濟環境下的財務報告的種類也應增加,概括起來,可能會有如下幾種:

1.實時報告系統。現行財務報告是根據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按年、月進行編制的。這種報告在經濟生活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對決策者是有用的,據此他們可以大致準確地預測企業下一年甚至以后幾年的財務狀況。但在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企業經營活動不確定性增強的經濟環境下,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期大大縮短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企業將有可能根據經濟業務的發展情況對財務信息進行實時計量。實時呈報要求提供與各種決策模型相關的經濟事項信息,由使用者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輸入自己的決策模型,數據的收集和評價標準由使用者自行決定,避免會計主體對數據的武斷加工。因此,應在保留現行定期報告模式的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實時報告,隨時產生不同期間的會計報表,使企業外部人員適時得到企業動態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

2.簡化型報告。簡化財務報告是一種差別報告,它是根據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財務報告。就其內容來說,一般包括壓縮后的財務報表和財務評價,而不包括附注等內容。因此,簡化型報告實際上是一份財務報告摘要,它起到了財務報告導讀的作用。

3.編制預測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經濟環境飛速變化的時代,人們不可能直接用過去的財務報告推測企業未來,這就要求企業提供預測性信息,諸如企業投資、產品市場占有率、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信息;從而為財務報告使用者預測企業未來價值趨勢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務。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都急需了解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要求得到有關企業未來的預測信息。根據前瞻預測信息,管理當局應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情況,對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動做出預測。但投資者僅根據現行財務報表中的歷史信息已不足以預測企業的未來,也不可能簡單地用反映企業過去經營成果的財務報告去推論企業的未來。同時,由于報表使用者自身的經驗、技術和對企業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的不足,致使其無法對企業的未來情況做出合理的預計。因此可根據有關資料編制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欄結構的預測“資產負債表”、“預測利潤表”和“預測現金流量表”,披露有關的預測信息。并在表外盡可能詳細地披露與預測企業未來價值相關的一些信息,如企業投資、產品市場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信息,為財務報告使用者預測企業未來價值趨勢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務。

(四)編制社會責任報告

企業只有通過社會效益的實現才能更好地實現其經濟效益目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受到公眾的極大關注。企業經營成功與否,不僅有賴于其財務狀況的優劣和贏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在財務報告中應當增加有關企業污染環境的狀況和治理污染的資料、綠化情況以及對整個社會貢獻等信息,這樣有利于整個社會維護生態平衡,并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使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因此,投資者在關注企業財務狀況和贏利水平的同時,還應重視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編制社會責任報告可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社會對企業的監督,協調勞資雙方、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同時可以了解企業對社會的真實貢獻,有利于國家科學地制訂宏觀決策,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篇(4)

關鍵詞:

會計信息;相關性;高校財務;改進

會計在各行各業中一直扮演著提供公允可信企業財務報告的角色,會計行業的這一職責能夠滿足資本市場對信息及時性以及可信度的需求,能夠快速促進投資過程與資本過程的形成,并且在形成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信息對于市場資源有效配置以及能動性有著重要意義.

1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取決于會計目標的“決策有用觀”.在評估分析會計效用的過程中,要加大對其信息質量的考察力度.要想使得會計信息能夠真正的發揮出效用,就必須要使其具備相關性質量的特征.相關性主要與決策有關,而且擁有改變決策的能力.相關信息是指處于處理中的相關事項間的某一種關聯信息.信息關聯性能夠影響決策,是信息或者是傳遞信息活動影響著正處于進行中的決策.保證會計信息相關性,就必須充分利用會計信息的及時性、預測價值以及反饋價值.某項會計信息可以預測決策將來該事項可能出現的結果,使決策者能夠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那么該項會計信息就具備一定的決策價值.所以預測價值乃是會計信息相關性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它擁有這改變決策的能力;反饋價值,會計某項信息如果能使決策證實或更正以往的預期效果,那么該項決策便具有反饋價值.將以往決策所產生的結果反饋給決策者,使決策者可以將以往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來進行比較,就會明白當初的決策是否正確,在未來再做出此類決策時,可以將其作為參考,所以,范圍價值利于決策者的決策,預測反饋價值、反饋價值既相互存在又相互影響;及時性是指會計信息對決策者提供的信息及時、有效.其中,適時的信息資源屬于相關性,相關性確保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的特征.

2目前我國高校財務會計信息相關性缺乏

會計信息誕生于會計行業迅速的發展,隨著該行業的不斷發展,會計環境也跟隨著會計行業的發展而不斷的演變,會計信息也會做出對應的調整,如此才可以滿足新環境的使用需求.我國早在1998年預算會計方面已作出調整,高校中會計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社會經濟體制已經形成,而且加入了WTO,從高校自身而言,高校中提出并實施大眾化目標和高校體制改革及深入化的后勤,我國高校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某些院校已經形成了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也已經建立有自我約束及發展的相關體制,總體已經實現了《高等教育法》中所提到的財務體制,已經逐步形成了收取學費、社會捐款、國家撥款、校產上交利潤以及對外服務收入等多種投資格局的形式.除此之外,在財政預算管理制度也有了重大變革,主要是指預算編制的改革,使編制內容充分細化,使得零基礎預算以及部門預算都可以實施,我國已經初步實現了國庫集中化制度,也可以積極的實行政府采購等一系列制度.

2.1高校會計信息缺乏一定的時效性

時效性對于信息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會計信息的時效性缺失,將會導致一些相關性的信息也會變得不相關.根據會計期間進行假設,會計報告是定期編制和對位報送,高校內部沒能將一些經濟活動有效的反饋給使用者,導致反饋價值以及預測價值發揮不出真正的作用來,導致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失去作用.

2.2會計信息披露有著一定的歷史性

信息披露歷史性主要是將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是在財務分配過程中,強調可靠性信息的產物.歷史披露信息具備可靠性,以公允價值為前提的會計具有相關性.可靠性與相關性兩者是一種不能調和的矛盾,一般的會計信息具備一定的相關性,但這則信息在反映和性質上卻不具備可靠性,導致這則會計再次被使用時將會產生誤解;雖然披露歷史性信息的可靠性較強,但其相關性卻極為薄弱,導致我國會計行業中,大量信息失真,我國已經采取相關的策略來改進會計信息披露的歷史成本,忽略了信息公允價值.好笑中會計核算主要是遵循收付實現制,并不按照謹慎原則進行.把信息紕漏和歷史成本當成最基本會計信息,這樣并不能真實的反饋出高校的財務狀況以及運營效果,主要缺乏信息的預測性和前瞻性,大部分信息使用者都要充分的了解到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對于高校投資人以及債權人而言,他們往往更重視會計信息的預測性而非歷史性.

2.3會計信息滿足不了除卻政府之外,其他領域的決策需求

高校是一個非營利組織,高校中主要是管理階層以及出資人需求會計信息,即高校自身、財政部門以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等.雖然《制度》、《準則》考慮到各個領域以及高校資源提供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高校發展迅速,其中也出現了一大批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要有潛在投資人、教職工捐資人等對高校財務有極高期望,他們要充分了解高校中財政收支和業務運行的具體情況,還要了解他們投資資金的使用效率、使用情況以及償還債務能力等各方面信息,根據這些信息評價辦學質量、管理水平以及發展潛力等,如此才能夠做出適合高校發展的決策,我國目前一些高校中財務會計已經達不到決策者需求,例如學校向銀行舉債時,銀行要評估學校的償還能力,而以學校有形財產作為基數計算發展率已經不能正確反映出高校財務的真實情況.而高校對于外界所披露的信息早已經不能滿足內需要求.現階段,我國高校中會計信息中,更多的則是從國家預算管理以及宏觀調控的角度來進行,由于統計口徑和運算方法有所差別,因此高校財政會計信息不能及時的反映出財政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不利于決策者進行決策,要采取一系列可行措施,對于高校會計制度進行改革,如此才方便對財務以及業務進行管理.

2.4信息披露形式單一

高校報送會計表中主要有收入支出表,收支狀況,資產負債表以及附加說明書等.會計報表計所使用的計量單位為貨幣,財務數據是一個主體,運用絕對價值體現出高校財政收支情況.會計信息供給量較為缺乏,非財務信息披露嚴重不足,分析性數據也較為緊缺,某些對于決策起著重要作用的信息也被忽略.絕對數量貨幣表達方式符合信息假設以及會計假設報表間的需求,對于會計信息以及財務分配都有著重要作用,對于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的絕對信息可比性差,不能滿足決策需求.

2.5不能有效揭示知識資源以及人力資源

高校能夠快速發展取決于其是否擁有高水準的教學、科研以及管理人才,高等教育市場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圍繞著人才所展開.人力資源和姿勢資本不滿足會計信息確認以及定義的標準,不能將其作為無形的資產從而納入會計的核算體系之中,高校財務并未做出表外會計信息披露.高校辦學的風險主要取決于辦學層次,而與辦學的規模關系不大,層次越高風險越小,反之則越大.高校進行貸款,而相關債權銀行評估資金收益以及安全時,決定高校財務風險以及償還能力的不僅是學校有形資產,更是高校中的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本.

3高校財政會計報告改進的策略

高校會計發展歷程,其中規模、內容無論發生怎樣的變革,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使高校可以提供更加優質的“信息產品”進而為決策者一定的數據支撐,高校財務報告改進應該將重點方才會計信息相關性方面.更要注重會計信息的預測價值以及相關性.會計報告在逐步完善相關性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可靠性以及其它性能間相互平衡的關系,并且遵循效益的原則,從而才能使財務會計報告發揮出真正的作用來.

3.1調節信息可靠性以及相關性兩者間的關系

高校財政改革的目的便是要增強信息相關性,但若盲目追求相關性,則有可能導致其可靠性喪失,這種做法不具備科學意義.我們應該充分協調兩者間的關系,在追求強調相關性時,也要確保信息的可靠性.對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進行權衡,歷史成本計價雖具備一定可靠性,但其相關性卻嚴重缺失,以公允價值作為會計信息補充.公允價值不斷的發展,傳承歷史成本以及公允價值計價兩重屬性,促進兩者信息披露.

3.2要改進高校財務會計的報表體制

各大高校信息使用者所關注的利益和重點不一樣,因此,會計報告中的信息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會計信息報告除了要考慮到政府之外,也應該充分考慮到其余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在已有報表基礎上,加入一些可以體現出高校資產狀況、現金流動以及辦學效益具體成本情況的報表信息.處理知識資本以及人力資源時,要盡量避開其計量標準以及屬性,增加一定的輔助計量表,披露教學和管理人員的層次,規模,水準有關信息,也可以披露一些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研究、轉化技術成果、專利儲備等知識資本信息.

3.3采用相對價值與絕對價值相結合的披露方式

在使用信息過程中,若信息可靠性差,則不能滿足決策需求.如果會計信息披露不僅僅只限定報表,其余用途不再局限于資金分配,信息揭示不局限于某個特性主體,相對值揭示定然面對著重大挑戰,即將成為未來財務揭示重要方式.因其相對信息可比性以及相關性,能夠更好的滿足決策需求.如:高校中某些信息資源生均指標以及財務比例,決策者可以將其直接運用到財務決策中,百分比報表信息能夠使信息更具有直觀性和可比性.

3.4堅持財務會計核心地位,增添非財務信息的披露量

高校的信息系統主要有多種子系統組成,例如會計、教學、科研、人力以及后勤信息等多種系統,也不能因為財政部門未提供非會計信息則歸咎于會計本身局限性,甚至懷疑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做出錯誤的導向.在強調高校財務會計核心地位的同時,財務會計報告也要融入與決策有關的一些非財務信息,其中應該包括一些定性信息.如學校建設規模、就業率等相關信息;學校前瞻性規劃以及未來發展的相關信息;高校管理階層的評價分析等.可以借助一些非會計信息披露,能夠幫助決策者做出更加科學的決策,最大程度的提升會計信息的預測價值.

3.5實時報告與定期報告同等重要

財務會計報告主要以分期為主要前提,要善于利用資料,進行會計核算以及評價業績.隨著電子信息快速的發展,一種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高校提供運營狀況的“實時財務報告”變成了現實,它可以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最新的財務信息,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準確的判斷與決策.實施報告從根本上解決高校中會計時效性問題,可以大幅度提升會計報告的使用價值和預測價值.雖然實時報告并不能完全取代定期報告,但從決策有用性角度來看,高校財務會計披露的方式應該使得定期報告和實時報告并重.

3.6會計信息生產的模式漸漸淡化

目前,我國高校中會計信息主要是在大批量生產的模式下所產生的,可以為不同類型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套通用標準的“會計信息產品”,因此,因此,財務會計信息報告必須具備極高綜合性.不同類型的信息使用者,對于所需求的信息也不相同,甚至對于相同信息類型的使用者,所需的信息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學校短期債權人需要了解的僅僅只是高校中流動資產的詳細信息,而長期債權人則更加關心高校資產的負債率和長期的償還能力等一系列指標.各個債權人所代表的領域不同,對于信息的需求自然也就千差萬別,即便是對于同一個機構,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時間不同,所獲取的信息以及對于運用信息的途徑也不盡相同,因此,大批量標準化生產,并非可以滿足全部使用者的決策需求.

4.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高校財務會計報告的改進早已經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探討了我國高校財務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如高校會計信息缺乏一定的時效性、會計信息披露具有歷史性、會計信息滿足不了除卻政府之外,其他領域的決策需求、信息披露形式過于單一、知識資本、人力資源未得到有效揭示.也著重研討了高校財務會計報告的改進策略,希望對我國高校財務會計報告的改進略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謝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及企業財務報告的改進[J].理論探討,2010(02).

〔2〕方永勝.從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談高校財務會計報告的改進[J].會計改革,2015(02).

〔3〕成念華.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及企業財務報告的改進[J].財經縱橫,2011(06).

篇(5)

二、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改進

采用自由現金流量現值法評估,是具有理論依據的。首先,企業競爭戰略理論、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企業價值是通過不同的創造因素組合而成,并需要有效的單項資產整合。相應地,很可能實現企業價值大于簡單的單項資產組合。其次,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企業的最終目的在于企業未來獲得現金流量的能力,而不是?F在擁有的資產、過去的經營成果。所以,只有未來現金流量存在,企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經營,并形成企業價值。此外,現金流量法雖然已經實施,但其不同類型的效用存在差異,其中的凈現金流量法,并未考慮企業可持續經營的問題,無法有效促進企業價值評估。而未來自由現金流量法經過了改進,更有助于企業價值評估。

三、財務會計報告改進措施

財務報告體系需跟進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改進,因此,必須改進現行核算模式。改進的依據在于現金流量現值的理論,思路在于增加披露,原則在于充分披露。具體改進措施如下:

1.計量改進

僅以歷史成本法為基礎編制的資產負債表存在很多局限,同時不利于企業以未來自由現金流量的企業價值評估。首先,資產負債表的左右賬戶共同反映了企業財務結構,體現了原始投資,但無法體現其能帶的經濟效益,也無法進一步正確進行企業價值評估。其次,資產總額一般采用混合計價,如相同的存貨歷史成本不同,但卻合并在“存貨”,最終體現的價值既不是成本,也不是公允價值或是未來收益現值。此時,資產負債表對于企業價值評估的效用不大。

因此,企業的財務報告,如資產負債表,可在計量方法和內容進行改進。資產負債表仍然以歷史成本法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融資結構、投資收入等,但可增加并反映資產能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這樣的計量方式,是將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和折現率融入企業價值評估中。據此,可實現對資產負債報表中各項資產項目以可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形式報告。但由于計量基礎的混合,必須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計量基本框架,包括運行的基本原則、運行場景確定、計量屬性等。通過計量技術、方式、內容的創新,促使財務報告趨于合理化、完整化,最重要的是由財務報告的信息幫助企業價值評估。

2.充分披露

財務報告及數據作為企業價值評估的重要依據和參考信息,需包含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同時數據需準確、體系需完善,報表附注與財務信息有效結合。但現行財務報告在披露上還存在缺陷,無法滿足企業價值評估的特殊需要。由于貨幣計量的單一性,使財務報表喪失了一些重要的非貨幣信息,并導致企業價值評估存在不合理性、不全面性。

對此,只有在報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非財務信息等,以改進財務報告。具體可添加文字描述,披露可能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的事項,如商譽、戰略、市場占有率、人力資本等等,還可以分析企業存在的風險,以輔助價值評估。

3.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結合

按權責發生制編制的企業利潤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不利于企業價值評估。首先,權責發生制強調按實現原則,計量收入、費用及利潤,而確認收入費用與現金流量變化容易產生時間間隔,反映出的利潤表并不能提供利潤與現金流量之間的聯系。其次,賬面款項收支按照權責發生制計量,無法考慮收支的可能性、時間性等,即有可能賬款無法收回,但還是記入收入和利潤中,導致財務報表缺乏價值評估的效用。最后,還有現金流量表,它反映的是過去的結果,而未考慮企業的持續經營。相比之下,未來自由現金流量是在持續經營的基礎之上的記錄,并屬于企業可控范圍。

篇(6)

關鍵詞:財務報告;演進;現狀;改革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43

1財務報告的演進

財務報告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逐漸演進。從早期的簡單記錄,到復式記賬再到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報告信息,最后形成現在的財務報告框架:基本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報告的確認計量方法、種類、內容和形式都在不斷改進。

1.1確認與計量方法的演進――以美國為例

早期的會計主要研究收入與費用的確認,采用收付實現制。后來由于委托關系的出現,又開始使用權責發生制。人們對收益的確認,也經經歷了從“收入費用觀”向“資產負債觀”的轉變。

關于計量方法,傳統會計主要是以歷史成本計量,后來由于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影響各方的利益,再加上美國出現通貨膨脹,FASB在SFAC NO.5中提出,根據項目的性質,可以采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就出現了幾種計量屬性(主要是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實現凈值和公允價值)同時并用的局面。后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發展和大量運用,人們又開始傾向公允價值。

1.2財務報表的種類不斷增加

早期是直接的、基礎的財務會計報表,主要是反映增值額(期末總資產減去投入資本總額)的信息。后來由于企業的出現和經濟業務的復雜,就需要反映增值的原因和資本結構,就出現了資產負債表,但是單一的資產負債表并不能滿足上述需要,又逐漸出現了損益表,即資產負債表加損益表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也不能解釋資本結構變動的原因,于是又出現了財務狀況變動表,并衍生了現金流量表,替代財務狀況變動表。后來為了彌補傳統報表違反漏計損益原則的缺陷,出現了全面收益表。

財務報表的種類不斷增加,由開始的資產負債表,到增加損益表,到增加現金流量表,后來又出現綜合收益表。這是因為四大財務報表存在天然的勾稽關系,報表的演進與報表之間的本原邏輯關系有關。

1.2.1財務報表的邏輯關系

由上述發展歷程可知,早期沒有利潤表,因為那時生產與交易及其組織形式簡單,通過期初期末凈資產的變化就能確定利潤。隨著經濟業務的復雜化,這樣的計量方法顯然不再適用。而是需要一張能夠反映凈資產變化的具體影響因素的報表,即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而所有者權益變動主要包括企業資本易的變化及經營業績,這就又需要一張報表能反映其變動數量與影響因素,即“利潤表”。因此,按照本原邏輯的思想,利潤表由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衍生的一張附表。

按照本原邏輯,收入和費用其實衡量的是凈資產的變動。原本這些變動是可以直接用凈資產來記錄的,只是由于我們需要這樣一張表來單獨歸集,才用“收入”、“費用”的名字表示。因此,利潤表的要素與資產負債表的要素是有邏輯聯系的。

然而,資產負債表僅表示企業的財務狀況,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更為關注。早期利益相關者用流動資本來表示企業的財務狀況。因此,除了利潤表,還需要一張報表來反映企業期初期末財務狀況的變動及影響因素,即“財務狀況變動表”。由于“現金為王”的觀念成為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現金就取代流動資本來衡量企業償債能力,即用“現金流量表”取代“財務狀況變動表”。可以說現金流量表是財務狀況變動表的一種表示方式。

1.2.2邏輯關系的瓦解與重構

由于財務報表之間邏輯關系的存在,報表種類按照上述過程演進。后來出現歷史成本計量原則,使得確認范圍不僅限于未實現損失,還包括未實現利得。既提倡未實現原則又試圖固守實現原則,就導致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之間的邏輯關系開始瓦解。進一步,傳統財務會計模式對會計環境變化不適應,即會計環境與目標在改變,而與之匹配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并沒有隨著該變化而構建起來。

由于邏輯關系的瓦解,人們就開始尋求重構的方法。現階段只是形式上的重構,即在現有框架下,將除資本易之外,其他導致期初與期末凈資產變動的因素及其影響金額,用一張報表呈現,即“全面收益表”。從而在形式上重構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之間的本原邏輯關系。

所以現行的四大財務報表,它們的演進是伴隨著報表之間本原邏輯關系的存在、瓦解與重構的過程的。

1.3財務報告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改進

早期的財務報告僅反映單一主體的財務信息。由于控股企業的出現,需要編制合并財務報表,企業規模的擴大也需編制分部財務報告。報告的時間也由“年度報告”發展為“中期報告”。財務報告的內容越來越全面,全面收益表就是以滿計損益為基礎的報表。報告也不僅限于表內的確認與計量,而是逐步增加表外披露信息,也就形成了現行的財務報告框架:“財務報告=財務報表+其他財務報告”。

2現行財務報告模式

2.1財務報告的性質與特征

現行財務報告框架包括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這兩者的性質和特征有差別,應加以區分。然而在FASB和IASB聯合制定的概念框架中,認為財務報告不是精確的表述,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估計和判斷。這樣的定義沒有對“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加以區分,似乎有待商榷,也引起了廣大學者對財務報告性質的研究。

2.1.1財務報表的性質

在研究財務報告性質時,基于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同,當前有兩種具有代表性觀點,基于會計目標和基于會計職能。會計目標即決策有用性,代表的是信息使用者的主觀要求。而職能反映的是財務報告的客觀作用,主要是如實反映一個企業的經濟資源、義務及其變動的信息。在當前的財務會計框架中,目標起著引導性的作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其實后者更重要。

會計的基本特征是由會計基本職能決定的,即通過財務報告如實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會計對企業發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有嚴密的操作程序,所以,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估計,即使有時需要少量的必要的估計和判斷,那也只是會計職能的補充。

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體系的核心,提供基本的信息,其他財務報告提供補充信息。財務報表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財務報表提供企業最主要的三大指標: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財務報表的編制以交易或事項為基礎,嚴格遵守會計準則。所以聯合概念框架中的觀點,不符合財務報表的實際。

會計職能具有客觀性,會計目標含有較多的主觀成分。但是,職能的闡述也有主觀的判斷,目標也要建立在能夠實現的基礎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融合的趨勢。會計目標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表現為決策有用性,而關于會計職能的討論仍然是固守在傳統的經濟環境的基礎上,并沒有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也不會被估計所替代,現在的市場仍然需要的是可靠的財務信息。

2.1.2其他財務報告的性質

其他財務報告的作用,就是在財務報表之外,進行補充披露。以及運用必要的估計、判斷和預測,揭示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和報酬。即運用估計判斷,捕捉不確定性,主要是為了滿足相關性的要求。其實,如果用上述聯合概念框架中的定義來評價其他財務報告的性質,是恰當的。

總體來看,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在基本特征上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差別。主要表現為:兩者的目標相同,都應當具有基本信息特征――相關性和如實反映。但是二者也有顯著的差別,財務報表中財務信息的確認與計量,必須先遵循會計準則,再經過獨立的注冊會計師審計,而其他財務報告可以遵循會計準則也可以不遵循。在信息質量方面,財務報表是在相關性的前提下,確保如實反映,而其他財務報告,需要具有相對可靠性,突出的是相關性。

財務報表反映歷史成本,其他財務報告反映公允價值。財務報表反映財務信息和歷史信息,但隨著市場的發展,僅僅陳述歷史信息,顯然不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需要由其他財務報告運用估計判斷,利用現行價格來反映非歷史信息。所以,在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中,必然存在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雙重計量屬性。

2.2現行財務報表分類列報方法

現行四大財務報表的分類列報方法已經延續了很長時間。資產負債表以會計要素與流動性為標準進行劃分,利潤表先按照收入和費用分為兩大類,再根據業務性質及收入來源對收入進行細分,根據性質或功能對費用進行細分。現金流量表則是按照業務性質和現金流來源進行劃分,主要分為三類,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及籌資活動現金流。

從總體上看,現行財務報表大多是按照“會計目標―會計要素―報表項目”這種遞進系分類列報的,體現了目標導向的原則。

現行的分類列報方法,同樣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1)列報方式不一致。根據現行財務報告準則,都包含幾種可供選擇的列報方式,影響不同主體財務報表的可比性。

(2)列報信息缺乏內在一致性。各報表提供的信息沒有保持邏輯一致,導致信息使用者難以理清各種信息之間的關系。

3財務報告的改革與未來發展方向

3.1FASB和IASB聯合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新觀點

針對現行財務報告在分類列報方法上存在的問題,FASB和IASB在聯合制定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提出了新的觀點。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1)描述主體活動的內聚性的財務圖像。即將財務報表,都按照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分類列報,體現內聚性。

(2)流動性和財務彈性目標。財務報表信息應有利于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投資能力等。

按照上述原則,提出了新的財務報表分類方法,將“資產負債表”、“綜合收益表”和“現金流量表”,調整為相似的結構。都按照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分類列報,區分經營資產和經營負債、投資資產與投資負債、融資資產與融資負債等等。對現行的財務報表結構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按照這樣的改革思想,財務報表已然沒有體現“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重要會計恒等式。這既是對公認并使用500多年的復式簿記的挑戰,也違背了IASB與FASB聯合制定概念框架時堅持的要素應該引領確認與計量的邏輯關系。

目前,已有學者試圖從財務分析的角度出發檢驗改革的效果,研究結果表明,改進列報方式后,財務報表的信息含量明顯增加,財務報表的決策有用性顯著增強。但是,編制新結構的報表需要引入大量的職業判斷,這必然會大大增加編制報表的復雜性以及相應的制度成本,同時也會增加外部審計的難度。因此,目前看來這一改革并不能實現,只是在進行財務分析時可以借鑒。

3.2基于廣義資本的財務報告

有學者提出,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即經濟形態的變革――從工業經濟到新經濟;發展觀念的轉變――從無限增長觀到可持續發展;公司性質的轉變――從“經紀人”到“社會生態經紀人(經濟人、生態人、社會人的有機整體)”。企業的資本也呈現出一種泛化的趨勢,逐漸從傳統會計中的財務資本轉變成包括財務資本、組織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生態資本等在內的廣義資本。

所謂廣義資本,就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通過隱性或顯性的交易契約在企業投入的資本。廣義資本所有者也就是利益相關者,承擔出資義務,同時也享有一定的權利。比如,股東投入權益資本,同時也享有分配凈利潤和股利的權利。這種產權交易契約的簽訂過程,實質上是市場對廣義資本進行配置的過程。通過企業內部的再配置,資本所有者的投入資本就變成了企業的經濟資源,所有這些資源的集合,稱為“泛資源”,是實現廣義資本所有者在企業權益的保證。“泛資源”的價值也就等于綜合權益。

企業的經濟活動,也就是履行企業產權交易契約的結果。企業的經濟活動分為經營性活動和非經營性活動。經營性活動引起廣義資本所有者權益的變化,發生“收入”、“費用”形成經濟收益。非經營性活動,則形成“利得”和“損失”。經營活動實現的收益和非經營活動產生的損失共同構成綜合收益,即產權價值的增值。所有這些產權交易,就構成了會計要素。

因此,就構成了基于廣義資本的會計基本要素體系,既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包括“綜合資產”和“綜合權益”;第二層次,包括“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第三層次,包括“經營收益”“非經營收益”和“綜合收益”。

基于這樣的會計要素體系,就構成了基于廣義資本的財務報告,也分為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其中財務報表中的會計報表有三個:“綜合資產權益表”、“綜合收益表”和“增值分配表”。這種結構也是對現行財務報告的重大改革。

4對我國的啟示

隨著經濟環境的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財務報告的改革也勢在必行。面對國際化的改革措施,我們不能盲目跟從,應該積極關注和正確理解其新發展、新觀點。與此同時,關于財務報表分類列報的改革應堅持漸進式道路,在引入IASB和FASB新觀點的同時保持謹慎的態度。這是因為部分新觀點的有用性還有待檢驗,改革的成本很高,而且改革會對現有的財務報告體系有重大影響。如果盲目改革,很可能會引起混亂,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篇(7)

(一)相關性評價。相關性是指“與決策有關聯,能夠決策的能力”,即一種有用的信息,要“能夠幫助使用者對某一事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形成判斷,或者去證實或是修改計劃,以利于決策;會計信息所表現出的這種影響判斷和決策的能力就是相關性。如果將相關性質量特征進一步進行分解,則其表現為會計信息的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預測價值是指報表使用者通過有關過去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財務報告,能夠預測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和業績;反饋價值是指財務報告能夠幫助信息使用者證實或修正預期值的能力;

及時性是指信息在失去決策有用性樣,加之物價變動因素,‘使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反映企業的未來,因此利用歷史信息進行預測是很有限的。

2.反饋價值和及時性有待提高。要提高財務報告的反饋價值,首先要求會計報表所提供的信息要完整、全面,而現行財務報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報信息,且納入報告的項目必須符合一定的要素定義和計量原則,其信息供給量十分有限,一些應該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業務無法在會計報表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反映。即使附有會計報表附注,附注中的也不全面。其次,提高會計信息的反饋價值還要求信息必須及時報告。任何與未來相關的信息,若獲得不及時,也會變成無用信息,在知識經濟,信息技術迅猛,一切追求高效、高速,財務報告的滯后性必將成為它的“致命”缺陷。我國上市公司的年報要求在會計年度后第四個月月末公布,中報為半年后的第二個月月末公布,這種滯后的信息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財務報告的及時性不僅僅有利于提高財務報告的反饋價值,同時也是提高財務報告相關性的又一重要方面。

(二)可靠性評價。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即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驗證性和公允性。真實性是財務報告反映的內容與實際經濟事項一致相符;可驗證性即可核實性,是指如果對于同一事項,各個獨立的會計人員采用相同的計量,要能得出一致結果;公允性是指會計人員以不偏不倚的立場反映經濟事項,要求會計信息的計量和報告必須遵守法定或公認的會計原則。

目前,我國對整套會計核算及會計檔案工作都有較為規范的規定,并且要求年度會計報表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在不考慮故意或惡意因素的情況下,可以說現行財務報告的可驗證性和公允性還是比較高的,以下著重對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的真實性進行評價真實性是要求會計信息與實際的經濟事項相一致,會計工作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以精確的數字運算形式,來自于估計和判斷的數字。因為一方面會計工作以數字邏輯關系為計量原理,其結果是以貨幣單住表示的數字。數字是可以無限精確的;而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經濟工作,必然是建立在一些假設之上的,并非是一門精算學科,因此會計工作無法從根本上消除所提供的模糊性。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貨幣計量假設是會計信息模糊的重要原因。會計報表上所列示的信息都是以貨幣表示的絕對值,給人一種精確的印象。其實,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報表上所反映的信息才能夠代表實際情況。因為貨幣計量假設往往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所提供的信息并不精確;其次,貨幣性信息并不能描述公司所有的經濟事項,有關公司的經濟信息不僅僅包括貨幣性信息,還包括許許多多非貨幣性信息,貨幣計量假設模糊了信息使用者的視線。

2.大量的主觀因素是會計信息模糊的根源。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是一個綜合信息,在此之前必須對信息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整理等加工處理,而在這過程申,人為的主觀判斷和估計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在會計處理的多種備選方案中選擇最好的一個,如何把握謹慎性原則和重要性原則,如何對一些新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等都需要會計人員主觀判斷。對于同一經濟事項不同的會計人員可能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其結果也就必然不同,在會計工作中主觀因素無處不在,會計信息的模糊性也是與生俱來,無法根除。

3,舞弊行為是導致會計信息不真實的主要原因。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原始憑證,原始憑證是證明經濟業務、經濟事項發生存在的依據,若原始依據被隱匿或被偽造,會計人員對經濟業務的核算將是不完整的或是歪曲的。總之,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是現行會計核算工作的天生缺陷,它給財務報告的真實性打了一個折扣,使其真實性只能處于一定的范圍之內。

二、現行財務報告的改進

(一)同步財務報告。是指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機將企業發生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和事項實肘反映在財務報告上,并將其存儲在可供使用者查閱的數據庫中,供使用者隨時查詢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變動以及其他重要事項,因此,有時也被稱為“實時型財務報告”。同步財務報告并不是不需要分期,實際上,它還是需要以年為一個會計期間,以便于會計資料的保存,又便于對經營者的業績進行評價。

1.同步財務報告的先進性。一是有助于全面提高財務報告的相關性。適時的信息傳遞,使信息使用者能夠及時獲得最新信息,迅速作出判斷和決策,從而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此外,同步財務報告還能從根本上提高財務報告的及時性,這是它最主要、最明顯的優點。在任何一個時點,上市公司都可以將已發生的經濟交易和事項反映在財務報告上,信息使用者則可以從網上隨時獲得公司動態的財務報告,而不必等到某個會計期間結束之后。這種優越性傳統財務報告無法比擬。二是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在傳統會計模式下,會計人員平時的工作不為外人所知。故在期末可以視需要對數據進行修改。實行同步財務報告使經濟業務在發生后便及時公布,公司管理人員難以預科整個期間的經營業績將是如何,故很難作出修改,也不知如何修改,而到會計期末再進行修改,勢必要引起懷疑,另外,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也將減少會計信息的失真,信息技術處理數據的精度不容置疑,而且會計軟件將自動完成對數據的加工處理,自行產生會計信息,人為操作數據的可能性更低。此外,在提高財務報告真實性的同時,同步財務報告模式并沒有改變傳統報告模式下會計信息的可驗證性和公允性。

2.同步財務報告可能存在的。首先是成本效益問題。實行同步財務報告必然會增加處理和提供的成本;可能會增加由于信息披露而引起訴訟的成本;此外,還會增加由于披露了一些對企業不利的信息,導致競爭劣勢而產生的成本。但是和有效信息能夠給整個帶來的效益相比,這些成本支出是值得的,但必須加強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其次是網絡安全問題。信息與網絡技術的使得同步財務報告成為可能,但由于網絡系統本身。的維護不善,造成錯誤的數據信息;或是由于人為的操縱,使網絡遭到w黑容“的襲擊,更改或竊取會計數據,使公司和容戶均追受重大的經濟損失。必須建立完善、嚴密的網絡安全控制系統。

篇(8)

一、現行財務報告內容的缺陷

現行財務報告形成于工業經濟時代,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其已不能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甚至還會影響報表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決策。長期以來,財務報告體系一直備受會計界、會計信息使用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門等的指責,許多中外學者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使現行財務報告更加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迫于各方面的壓力,各國以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開始不斷嘗試著改進傳統的財務報告。現行財務報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信息含量不夠完備,對風險因素的揭示不足

現行的財務報告主要是在歷史成本、實現原則、可靠性原則等基礎上反映企業過去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是對過去已經發生的經營活動進行總結,雖然這種總結是企業管理人員進行決策活動的重要依據,但是它不能充分地反映企業未來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然而決策活動強調的是對未來投資活動的籌劃和規劃,其包含了預期的經濟行為。因此,使財務報告數據信息的歷史性與決策活動的未來性之間呈現出一種不對稱性。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主要有經營風險、市場風險、交易風險等。例如,一方面是經營風險中現行財務報表中籌資收入和費用的披露方式,無法預測企業未來的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無法使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重視企業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傳統的財務報告以確認、計量為前提,偏重于有形資產的反映,不能充分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和無形資產信息等,從而導致投資者不能對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狀況進行準確有效的預測和規劃。因此,應該增加財務報告的信息容量,充分揭示企業所面臨的機遇和風險,從而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決策。

(二)無法滿足對未來價值趨勢預測的需要

現行財務報告主要是在過去的交易事項上,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為主,強調可靠性、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因此,財務信息主要是面向過去的歷史信息,而這些信息缺少對決策有用的、反映企業現在及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預測性信息。

信息使用者都需要通過財務報告來了解更多的關于企業未來發展狀況和預測性的信息,來實現決策有用性。盡管過去信息是未來預測的基礎,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熟悉過去來推斷未來,但其前提條件是“未來是過去的延伸”,這在工業經濟時代尚可,因為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生產規模和面臨的競爭風險沒有較大的變化,產品的更新換代、技術的發展也較緩慢,用過去的信息來推斷未來不會產生較大的誤差。而現在,企業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必須隨時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企業的未來可能與過去相差較大甚至具有本質的區別,在此情況下,僅僅依賴于“過去的延伸”來把握未來,其準確性可想而知。

(三)以有形資產為核心,對無形資產的反映不足

現行的財務報告傾向于揭示有形資產的信息,而忽視了對無形資產信息的披露,無形資產信息的完整性明顯不足,這主要取決于工業經濟時代對有形資產的依賴。在知識經濟時代,這些無形資產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現,一個專利、一個技術、一個配方都可能使一個企業起死回生,或獲得豐厚的回報。

現行財務報告把披露的重點放在了有形資產上,而對于知識資源、人力資源等許多軟性資產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揭示,無形資產核算的內容過于狹窄,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因不滿足于現行的會計確認、計量標準而被拒之財務報表之外。據統計,目前經濟學中涉及的無形資產多達30項,而會計系統中確認的無形資產不足其一半,只有專利權、商標權、特許使用權、著作權、外購商譽等少數幾個項目得到了不完全的反映,自創的非專利技術、自創商譽、知識資產、人力資產等項目盡管對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但卻無法予以揭示。在無形資產從屬于有形資產的條件下,無形資產信息披露的簡化對整個信息質量尚不構成太大的影響,但當無形資產的重要性等同或超過有形資產時,這必然導致信息的嚴重失真,從而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基于無形資產的決策需要。

(四)信息的內容過于倚重于財務信息

現行財務報告的主體是反映企業過去經營狀況的財務信息,這對信息使用者毫無疑問是重要的,但隱藏在數據背后的內容有時可能更重要。數據是一定程序的結果,改變運行的程序可能會得出截然不同的數據。簡單的兩個數字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只有在同一操作程序下生成的結果才具有可比性。會計政策選擇的靈活性、會計估計方法的多樣性使得同樣的經濟現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會計信息,因此,信息使用者要想正確的使用信息,必須了解信息背后的內容即非財務信息,而這部分內容的披露略顯不足。

非財務信息在未來的財務報告中將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幫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業的經營理念,彌補財務報告數據信息的不足。例如企業背景、企業文化、市場份額、用戶滿意程度、員工數量與素質、新產品開發與服務、企業關聯方的信息、面臨的機會與風險、管理部門計劃、管理人員信息等非財務信息都將成為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主要依據。

二、財務報告內容的改進

(一)加強預測性信息的披露

決策的未來性使得信息使用者不僅關注歷史性信息,而且更對未來信息感興趣。預測性信息的披露提高了企業財務報告的及時性,而其他相關的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則加強了預測信息的可靠性和可理解性。在增加預測性信息披露的同時,也可以增加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

盡管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過去的信息對未來作出預測,但預測的準確度可能較差,這不僅受制于他們自身的經驗、技術等能力因素,也與對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有關。而企業管理者在掌握信息和了解未來發展前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其提供預測性信息,不僅能夠吸引投資,節約整個社會的信息成本,也有利于糾正外部信息使用者預測中的偏差,避免對企業股價造成的不利影響。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預測軟件開始陸續出現,使得預測成本降低、時間縮短,這更有利于披露企業的預測性信息。在披露預測性信息的同時,必須在現實的真實條件和合理邏輯的基礎上,遵循謹慎性原則,并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及時增加預測性信息、披露其變化。

(二)增加對知識資本等非財務信息的披露

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人力資本在企業運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因此,應該把這些對企業十分重要的資產納入財務報告體系中。知識資本信息主要由企業無形資產信息和人力資源信息等智力資本信息構成。企業無形資產主要包括企業所擁有的專利、商譽、品牌價值等。人力資源的價值不能在傳統的會計報告中充分披露,從而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資產總額,更不能反映勞動者的經濟貢獻。但是現行的財務報表體系中,不管投資于人力資源方面的支出金額多大,都不將其納入資產負債表中以資產來核算,而是作為當期費用來處理。這樣不能充分體現人力資源的價值。因此,應盡快研究人力資源的確認、計量問題,以及如何正確地將人力資源信息在財務報表中加以披露,這對未來企業的發展將越來越重要。

人力資源信息在財務報告中的披露,可以采取兩種形式:一是采用分別列報的形式,分別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及現金流量表中反映人力資源的收益、成本及費用等相關信息,同時在報表附注中披露人力資源的結構、文化程度、業務能力等相關信息。二是采用單獨編制“人力資源會計報表”的形式,可以詳細地反映企業擁有的人力資源狀況,確立人力資源的成本與收益。

(三)增加對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

企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受到社會的影響。企業的經營目標不僅是單一地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要謀求與企業利益相關各方的共同利益的增加。有些企業以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或環境污染為代價換取的利潤增加,遠遠不足以補償其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危害,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企業利潤實現過程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在財務報表中增加社會責任信息,也就是將有關企業污染環境、土地利用、資源消耗等狀況,治理環境的信息和對社會的貢獻等信息在財務報告中進行披露。這樣不僅有利于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維護生態平衡,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業發展情況,而且也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其贏得更多的投資者。

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實行定量與定性的有機結合。在量化信息方面,可以采用多種計量單位,如貨幣金額、次數、指標等;在定性描述方面,應當力求具體、準確,有相關部門的鑒定或社會評價作為支持。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可以分為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投入是特定社會責任項目的實際舉措,投入項目包括治理污染設置的改進、職工安全保護措施的改進、安置再就業人員、參與公益捐贈活動等方面,產出是特定社會責任項目的實際舉措所產生的實際效果。產出項目包括“三廢”的降低、工作環境的改善、工傷事故的減少、產品安全性能的提高等,對于這些項目要盡可能定量的來表達,或者定量與定性相結合。

(四)增加對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收益和風險信息的披露

隨著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及其引起對控制風險的需要,衍生金融工具創新的步伐越來越快,品種也越來越多。衍生金融工具暗藏著潛在的、巨大的風險,當這種風險變成現實時,將會引發企業的崩潰。巴林銀行、中石油案件都充分顯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風險性,而傳統的財務報告中基于歷史成本原則的要求無法對這種風險做出恰當的反映。我國新會計準則中,雖然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為基礎的,但是公允價值的確定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使用的難度極大,僅僅通過報表中所披露的數字難以充分反映其蘊藏的風險,需要在報表附注中做出較詳細的披露。例如應該對企業運用衍生金融工具種類、使用的目的、采用的核算方法、與其相關資產或負債的確認情況、潛在收益或損失的可能性、企業管理者對風險的評估、應對風險的措施等都作出詳細的披露,這樣才可能充分評估暗藏的風險,提高決策的正確性。

(五)完善分部信息的披露

隨著企業經營的多元化的發展,企業在多元化經營時,需要跨越多個行業,然而企業在跨國經營時,又需要跨越世界多個地區。由于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的影響因素不同,導致其獲利能力、風險和機會等也相差很大,現在的上市公司大多屬于多元化、跨區域經營的企業,合并財務報告成為其披露信息的主要形式,但信息的聚合可能會掩蓋其內在的經營風險,這些信息并不能在企業合并財務報表或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充分反映,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對信息使用者而言,既要了解整個企業集團總括的信息,又要了解不同分部的經營狀況。整體信息固然重要,但分部信息也不可忽視。行業分部信息揭示了一個企業的產業結構,說明了一個企業面臨的行業發展機遇和風險,給投資者提供了橫向可比的信息;地區分部信息揭示了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及對企業發展的影響,這些差異包括政治、社會、法律、經濟、技術、人文等多方面,給投資者提供了縱向可比的信息。因此,財務分部報告顯得非常必要,不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確認和分析企業從事的多種業務面臨的機會和風險,而且有利于提高決策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劉永澤,傅榮,梁爽.財務呈報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篇(9)

1、重法律形式而輕經濟實質。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的觀點,“實質重于形式”的含義為“要使會計資料如實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交易或事項,那就必須根據其經濟實質,而不是只根據其法律形式進行反映和核算”。因此,當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和法律實質發生背離時,會計核算應該根據經濟實質進行會計處理。但長期以來,到底是“實質重于形式”還是“形式重于實質”,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會計界,而且往往是“法律形式”取代了“經濟實質”,并以此指導會計處理。例如,①在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之中,由于各國稅法的重大影響,會計實務依然按照穩健性而不是“持續經營”原則作為資產計價的基礎;②按照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資產被定義為未來的經濟利益,但是會計人員并未真正按照現值而是按照歷史成本屬性去計量資產;③再如,有退款權的產品銷售,會計人員進行處理時,往往在交易發生時就完全確認為一項收入,但是經濟事實卻是,與該商品相聯系的風險并不完全轉移。

2、重成本而輕價值。由于會計主體假設的存在,采用成本或者價值進行會計核算,反映在同一時點上不同會計主體進行會計核算立足點的不同:成本是會計主體對“投入”的核算,而價值是會計主體對“產出”的核算。筆者認為,以資產為例,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僅僅代表了資產的存量特征,而價值則代表了資產的流量特征。現行財務報告模式重成本輕價值是由于立足于財務報告目標的“受托責任觀”,主要考慮到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和穩健性。以成本尤其是歷史成本作為資產的主要計量屬性,只能反映資產的取得或投入,并不能夠反映“未來的經濟利益”,這樣就與資產的定義相違背,資產概念在質和量的規定方面就是相悖的。

3、側重于企業歷史的經濟活動而忽略未來可能的經濟活動。從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會計要素定義可以看出,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財務報告或報表,基本上是一張歷史會計數據匯總表、一種向后看的會計報表。但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僅是對企業過去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真實而公允的描述,更希望了解能夠對決策有用的、體現企業現在及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預測性信息。此外,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僅僅重視歷史信息,也和權責發生制的確認要求相背離。因為權責發生制原則本身已包含了回顧過去、立足現在和展望未來三個環節。版權所有

4、側重于利潤的核算。FASB的概念框架力圖體現的是資產/負債觀,而不是以收益表為重心的收入/費用觀,但是在財務報告中卻并未始終貫徹這一思想。例如:①過分注意盈利的核算,強求收入、費用的配比而忽視資產的計價;②過分注意最終的利潤數據,對企業的實際現金流量狀況長期忽視。

5、財務報告信息披露內容的不完整性。盡管完整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信息披露內容不完整是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固有弊病。試想,以交易為基礎的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勢必會拒絕確認乃至報告某些雖然與交易無聯系但是卻十分重要的期間價值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企業對經營業績的反映和控制(監督)不能令人滿意。例如:①企業經營過程中造就的競爭優勢,因為不直接與企業的交易活動相關,因此在財務報表上得不到反映,但是這類事項或情況,對企業日后的經營業績卻有著深遠的影響;②那些企業內生的人力資源狀況和各種軟資產如知識產權、智力資產等,對企業發展意義深遠的項目,更是得不到反映;③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在財務報表中也長期被忽視,而由此導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響企業日后長遠的經營業績,甚至導致企業破產;④對企業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創造的商譽和企業面臨的重大風險與報酬機會以及種種不確定性很少披露;⑤財務報告的不完整性還在于它是一種“通用目的”的報表,隨著新的會計環境下財務分析職業的興起,市場和會計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喚“通用目的”財務報表以外的某些特殊需要的“專用”財務報表。

6、財務報表項目的不確定性。不可否認,由于估計和判斷的客觀存在,“不確定性”充斥著整個會計處理過程。例如FASB關于資產定義中的“可能”一詞,就含有“不確定性”,然而各項資產卻以非常確定的單一數字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之中。事實上,只要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確認以權責發生制為主,那么財務會計處理過程中的估計和判斷就不可避免。但問題在于,在財務報表上列示的單一、仿佛十分確定的數字,到底向會計信息市場傳遞了什么樣的信息呢?即使加總可以抵消單一會計數據的不確定性,但也掩蓋了一些十分有用的信息。難道我們不能從個別會計報表、合并財務報表和分部報告同時并存不悖中得到什么啟發嗎?

理智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不會為這些貌似精確的數字所迷惑,但是要探究其本質上的確定程度,也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他們會通過各種途徑去驗證和再確認,甚至不厭其煩地去對財務報表上的單一數字進行重新分解,然后再按照自己的判斷重新組合和匯總。那么我們就要提出質疑——會計人員將零散的會計數據經過確認、記錄和計量程序最終匯總為單一的數字,而會計信息使用者又將它按照自己的需要予以分解并進行再組合,這樣合了又分,分了又合,會計人員到底起著一種什么作用?對整個社會資源是否意味著一種巨大的浪費?我們為什么不對此狀況加以改進呢?此外,財務報告的及時性不能很好地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這也是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重要局限性之一。

二、對改進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幾點設想

在對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加以改進時,一定要解決好繼續和發展的問題。要改進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中與會計環境不相適宜的部分。總的來說,對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改進應是一種揚棄;具體來看則有以下十點:

1、改革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并不意味著對之完全否定,相反,我們應該繼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但是建議將這三張報表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分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個部分。對于核心會計信息,應該更加注意其計量的可靠性;而對于非核心的會計信息,則可以相對地采取可靠性不如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如公允價值等。尤其應該注意在財務報表中披露能夠表明投資報酬、財務彈性和變現能力的會計信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借鑒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的做法,在損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確認的利得和損失。

2、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應注意披露各種表外融資方式的特征和風險。

3、在財務報表的補充資料之中,披露企業物價變動的會計信息;另外,可以適當披露采用“區間”或“范圍”估計數量報表項目的有關信息,借以消除報表項目貌似確定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產生的誤導。

4、在其他財務報告中,著重披露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特征、經營活動重大的不確定性——存在的顯著風險和報酬機會、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和關于企業“軟資產”(如人力資源)以及評估的商譽的信息,并盡可能披露關于競爭對手或同行業其余相關企業的信息。

5、盡可能及時提供財務報告和會計信息,必要時可以縮短財務報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財務報告或適當發表臨時財務報告,簡化年度財務報告等。

6、對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業,應該單獨予以披露并進行核算。

7、若存在著多個企業分部,應盡量按照行業分部或地區分部編制或提供分部報告。

篇(10)

客觀性,是會計工作的最基本原則,它要求會計的核算工作應該是在實際發生的客觀經濟業務的基礎上進行的,能較準確的反映出企業真實的狀況和經營成果。但現行的企業財務報告更多的受到不斷變化的市場的影響,已經不能及時的跟上時代的步伐,其反映的會計信息漸漸的失去了時效性與真實性。

1.1 信息量不完整

1.1.1 當前財務會計報告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信息量的不完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現行的財務會計模式是以交易為基礎的,受到利益的影響,必然會出現對某一與交易無關但卻十分重要的信息置之不理。

1.1.2 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使用的是通用格式的報表,也就是說,它提供著相同的會計信息給不同的使用者。由于使用者的公司環境與信息偏好等的不同,其使用報表的目的、方法、被估價的資產都會不一樣,通用格式的報表當然不能反映出使用者需要的全部信息,造成信息的不完整。

1.1.3 現行財務會計報告的信息量不完整還體現在其關注的層次不夠。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的信息源都是以企業的有形資產為主的數據,而對于人力資源和各種軟資產信息卻關注不足,一些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信息在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中也沒有反映。在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無形資產在一些高技術企業和大型的企業資產中,占據著非常大的比重,而傳統的財務會計報告中卻沒有對軟資產的反映,自然不能滿足當今財務會計報表使用者的需求。

1.2 信息反映不準確

在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工作中,估計和判斷始終是存在的,但會計工作者在進行估計和判斷的過程當中,一定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系統全面的開展工作。當前的財務會計報告信息反映不準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會計信息要達到其真實性,就必須根據其經濟實質來進行核算。當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發生矛盾與沖突時,會計的核算工作應該根據經濟實質來進行會計處理,而不是根據法律形式進行,但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工作中,卻呈現出重法律形式而輕經濟實質的怪現象。

1.2.2 會計信息使用者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關心的是有助于評估企業支付股力的能力以及其償倆能力的信息,如現金的流入與流出的時間、金額以及其概念分布等情況,并通過對企業盈利和現金流量的差異的深入分析來調整和投資策略。所以說,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工作中重利潤而輕現金流量的做法與信息使用者的使用目的是相背的。

1.3 財務報告信息披露不夠及時

1.3.1 重定期報告輕實時披露。為了向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業的經營情況,現行財務報告采取了定期報告的制度。

1.3.2 重歷史經濟活動記錄而輕對未來經濟活動的及時預測。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財務報表基本上是一張歷史會計數據的匯總表。

1.4 財務報告項目結構不甚合理財務報表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損益表上:

第一、損益表中未列出銷貨退回、折讓和折扣。而銷貨退回、折讓金額的多少可以反映客戶對企業商品質量、規格的滿意情況。

第二、未將非常損益與正常損益分開。非常損益是指非管理當局所能控制的損益項目,其性質特殊、具有偶發性,表內的營業外收支包含較廣,非常損益僅僅是其中一部分。

第三、缺乏極為重要的每股盈余項目。第四、將投資收益單列一項缺乏一定邏輯性。

2 解決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存在問題的對策

2.1 擴展信息披露范圍,適當增加報表附注內容。

財務報告的內容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第一、要增加對衍生金融工具所產生的收益和風險信息的揭示,將金融衍生工具納入表內,充分披露它的價值變動、報酬與風險的轉移、潛在風險以及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第二、要注重知識資本、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等軟資產信息的披露。

第三、要重視對企業未來價值預測信息的披露。在保持有用歷史信息的同時,要披露企業未來價值趨勢,諸如企業投資、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預測數據等。

第四、要重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信息的披露。如因環境因素而產生的或有負債、治理污染的成本以及其他環境風險損失等影響企業發展的相關信息。

2.2 制定相應會計準則,創新會計確認、計量標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會計確認和計量必須創新,才能解決內容復雜,而納入報告進行確認、計量有困難的難題。一是會計確認的范圍要擴大,確認的標準要更新。二是計量屬性須重新解釋。要從廣義上理解貨幣量度,不以貨幣量度為限,鼓勵使用其他量度,作為貨幣量度的補充。

2.3 調整財務報表結構,改進財務業績報表

第一,調整財務報表結構。我們應該繼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應將這三張報表結構進行調整,將披露的會計信息劃分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部分。企業的核心業務,是指正常的或經常的交易或事項。

上一篇: 優化營商環境匯報材料 下一篇: 教師三查三比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二区三区蜜月 | 日韩A级亚洲A级欧美A级 | 亚噜噜狠久久香蕉人妖 |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久久精品视频重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