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博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31 05:17: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優秀博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2.1990-2010年中國土地利用變化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的擾動

3.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對氮、磷添加的響應 

4.新疆連作棉田施用生物炭對土壤養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影響

5.荒漠草地4種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6.旱地土壤施用生物炭減少土壤氮損失及提高氮素利用率 

7.生物肥部分替代化肥對花椰菜產量、品質、光合特性及肥料利用率的影響 

8.不同秸稈生物炭對紅壤性水稻土養分及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9.生物炭對土壤生境及植物生長影響的研究進展

10.沙質草地不同生活史植物的生物量分配對氮素和水分添加的響應

11.大興安嶺5種典型林型森林生物碳儲量 

12.水稻秸稈生物炭對耕地土壤有機碳及其CO_2釋放的影響 

13.土壤重金屬鈍化修復劑生物炭對鎘的吸附特性研究

14.生物炭對不同土壤化學性質、小麥和糜子產量的影響 

15.生物炭施用對礦區污染農田土壤上油菜生長和重金屬富集的影響

16.準噶爾荒漠6種類短命植物生物量分配與異速生長關系 

17.生物炭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的影響 

18.生物炭對水中五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19.生物炭和有機肥處理對平邑甜茶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影響

20.生物炭對旱作農田土壤理化性質及作物產量的影響 

21.中國南方3種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產力的動態變化

22.南海北部邊緣盆地生物氣/亞生物氣資源與天然氣水合物成礦成藏

23.基于多源遙感數據的草地生物量估算方法 

24.生物炭對農田土壤微生物生態的影響研究進展

25.生物炭對土壤理化性質影響的研究進展  

26.生物擾動對沉積物中污染物環境行為的影響研究進展

27.生物炭與秸稈添加對砂姜黑土團聚體組成和有機碳分布的影響

28.近十年中國生物入侵研究進展 

29.荒漠灌木生物量多尺度估測——以梭梭為例

30.土壤有機污染物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31.生物醫學大數據的現狀與展望

32.黑河中游荒漠草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 

33.生物大滅絕研究三十年

34.不同熱解溫度生物炭對Cd(Ⅱ)的吸附特性 

35.農用生物炭研究進展與前景

36.生物炭對水稻根系形態與生理特性及產量的影響 

37.施用生物炭對旱作農田土壤有機碳、氮及其組分的影響

38.不同生物質來源和熱解溫度條件下制備的生物炭對菲的吸附行為

39.城市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研究進展  

40.生物炭的土壤環境效應及其機制研究 

41.遼河源不同齡組油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及空間分配特征

42.稻殼基生物炭對生菜Cd吸收及土壤養分的影響 

43.小興安嶺7種典型林型林分生物量碳密度與固碳能力 

44.東北林區4個天然針葉樹種單木生物量模型誤差結構及可加性模型

45.指數施肥對楸樹無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態的影響

46.牛糞生物炭對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  

47.黃土丘陵區生物結皮對土壤物理屬性的影響 

48.半干旱沙地生境變化對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儲量的影響

49.青藏高原東緣野生暗紫貝母生物量分配格局對高山生態環境的適應 

50.長江口及東海春季底棲硅藻、原生動物和小型底棲生物的生態特點  

51.全球生物多樣性評估方法及研究進展  

52.中國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研究與實踐 

53.溫度與降水協同作用對短花針茅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響 

54.環境質量評價中的生物指示與生物監測  

55.土壤生物多樣性研究:歷史、現狀與挑戰 

56.轉錄因子對木質素生物合成調控的研究進展 

57.太赫茲科學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研究 

58.玉米秸稈生物炭對Cd2+的吸附特性及影響因素  

59.中國糧食作物秸稈焚燒排碳量及轉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

60.生物炭對我國南方紅壤和黃棕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61.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森林生物量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 

62.不同生物質原料水熱生物炭特性的研究 

63.鳳眼蓮、稻草和污泥制備生物炭的特性表征與環境影響解析 

64.東北地區兩個主要樹種地上生物量通用方程構建 

65.不同來源生物炭對砷在土壤中吸附與解吸的影響 

66.生物炭生產與農用的意義及國內外動態 

67.秸稈生物反應堆與菌肥對溫室番茄土壤微環境的影響 

68.生物炭對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來研究 

69.玉米秸稈生物炭對土壤無機氮素淋失風險的影響研究

70.黃土丘陵區生物結皮對土壤可蝕性的影響 

71.內蒙古草甸草原與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與生產力季節動態及其碳庫潛力

72.生物炭添加對黃土高原典型土壤田間持水量的影響

73.生物炭對黃土區土壤水分入滲、蒸發及硝態氮淋溶的影響

74.生物炭及其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研究進展 

75.生物炭及炭基硝酸銨肥料對土壤化學性質及作物產量的影響 

76.臭冷杉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異速生長模型

77.施用生物炭后塿土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變化特征 

78.寧夏荒漠草原不同群落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量關系及影響因子分析

79.中國生物多樣性調查與保護研究進展 

80.三種小球藻生物柴油品質指標評價 

81.AM真菌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的應用與機理 

82.含度量誤差的黑龍江省主要樹種生物量相容性模型

83.生物炭與農業環境研究回顧與展望 

84.氮磷添加對巨桉幼苗生物量分配和C:N:P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  

85.生物炭對土壤肥力與環境質量的影響機制與風險解析 

86.東北林區天然白樺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87.氮肥與生物炭施用對稻麥輪作系統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

88.黃土高原丘陵區生物結皮土壤的斥水性

89.檢測食品沙門氏菌的生物傳感器持久性研究  

90.生物炭對砂壤土節水保肥及番茄產量的影響研究

91.土壤碳收支對秸稈與秸稈生物炭還田的響應及其機制

92.抑制煙草青枯病型生物有機肥的田間防效研究 

93.生物炭對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機碳及速效養分含量的影響

94.生物炭對寧夏引黃灌區水稻產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響 

95.茶葉生物化學研究進展

96.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奧陶紀生物礁基本特征、分布規律及成礁模式

97.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二十年:行動、進展與展望 

98.不同時期施用生物炭對稻田N_2O和CH_4排放的影響

99.生物炭對設施連作黃瓜根域基質酶活性和微生物的調節

100.生物有機肥對連作蕉園香蕉生產和土壤可培養微生物區系的影響  

101.柴達木盆地幾種荒漠灌叢植被的生物量分配格局 

102.牛糞生物炭對磷的吸附特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103.紅樹林植物生物量研究進展

104.農業活動及轉基因作物對農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105.煤矸石場植被自然恢復初期草本植物生物量研究

106.鐵改性生物炭對磷的吸附及磷形態的變化特征 

107.青藏高原草地地下生物量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108.蔬菜種植農戶施用生物農藥意愿研究

109 生物炭對夏玉米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110.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下植煙土壤養分的淋失

111.生物DNA條形碼:十年發展歷程、研究尺度和功能

112.生物炭和生物炭基氮肥的理化特征及其作物肥效評價

113.木質素與生物燃料生產:降低含量或解除束縛?

114.生物炭添加對半干旱地區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115.磷回收對厭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濾池蓄磷/除磷的影響 

116.天山林區六種灌木生物量的建模及其器官分配的適應性

117.非模式生物轉錄組研究

118.添加生物炭對灌淤土土壤養分含量和氮素淋失的影響 

119.生物炭和腐植酸類對豬糞堆肥重金屬的鈍化效果 

120.間伐對川西亞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細根生物量及碳儲量的影響

121.生物多樣性信息學研究進展 

122.長白落葉松林齡序列上的生物量及碳儲量分配規律 

123.不同燒制溫度下玉米秸稈生物炭的性質及對萘的吸附性能

124.利用農業生物多樣性持續控制有害生物 

125.騰格里沙漠東南緣4種灌木的生物量預測模型

126.生物炭碳封存技術研究進展 

127.豬糞制備的生物炭對西維因的吸附與催化水解作用 

128.生物炭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研究進展

129.古爾班通古特沙漠4種荒漠草本植物不同生長期的生物量分配與葉片化學計量特征

130.生物炭覆蓋對底泥污染物釋放的影響

篇(2)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85831(2014)02009207

一、引言

作為“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以下簡稱優博論文)的評選工作,已納入教育部《面向2 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第一項啟動項目,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是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組織開展的一項工作,旨在加強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鼓勵創新精神,提高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的質量。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是對博士培養質量進行監督和激勵的一項重要舉措,對培養和激勵創新精神,促進博士生培養質量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1]。

根據《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辦法》,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名單經過推薦、初選和復評后產生。參評論文由學位授予單位向其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學位委員會推薦;省級學位委員會對推薦學位論文進行初選。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組織對初選出的論文進行復評,復評工作包括同行專家通訊評議和專家審定會審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受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委托,承擔同行專家通訊評議工作。

二、歷年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結果數據統計分析

自1999年首次進行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以來,至2011年共進行了13次,共評選出中國156個高校/科研單位的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 279篇,提名論文1 902篇,如表1所示[2]。根據《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辦法》中的說明,評選工作每年進行一次,每次評選出的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不超過100篇。評選工作進行13年來,評選結果平均為每年98.4篇,說明評選工作符合“科學公正、注重創新、嚴格篩選、寧缺毋濫”的原則。

2010年全國畢業博士生4.90萬人,評選出97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僅占總數的0.2%。在評選第一年1999年,參評論文基數僅為8 957篇,評選出的100篇優秀論文占總數的1.1%。可見,雖然隨著國家博士生的逐漸擴招,每年的博士畢業論文數量急劇增加,2011年全國博士生招生達到6.38萬人,然而,論文評選依然不超過100篇,使得獲評難度急劇增大,獲評幾率大幅降低。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的初衷在于加強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工作,鼓勵創新精神,然而可以預見,未來每年的參評論文基數將大幅上升,獲評論文將低于總數的0.2%,顯然這將大大降低參評博士生的熱情,無法起到鼓勵人才的作用。因此,建議能夠隨著博士生畢業人數的增長,將獲獎論文的數量控制在1%左右,保持與評選初年持平的水平。

三、歷年獲獎論文學位授予單位分析

(一)學位授予單位分析

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參評單位包括全國所有具有博士學位授權資格的單位,即高校、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及其他部委所屬科研院所等。截止2010年底,全國共有培養研究生單位797個,其中高等學校481個,科研機構316個。至2011年,1 279篇獲獎論文共來自156個高校/科研單位,對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獲獎論文數進行比較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高等教育政策對高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影響效果。獲獎總數排在前十位的單位如表2所示。

中國科學院共有44個下屬科研院所獲評優博論文,總數達184篇,占獲獎論文總數的14.39%,并且相比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其獲獎總數都在2倍左右。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因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培養規模龐大,2011年共有4 832人獲得博士學位,相比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評選基數較大;另一方面,中國科學院擁有320余位兩院院士、4 200余名博士生導師,其以研究所為基礎的高水平導師隊伍和一流科研實踐條件,為培養優秀博士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排名前十位的單位中,除中國科學院外,全部

是國家“985工程”一期大學。這一方面說明“985工程”一期建設高校都是國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另一方面,也體現了“985工程”大學依托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為國家高精尖人才培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156個學位授予單位中,包含了 39個“985工程”高校(共39所),和89個“211工程”高校(共113所),也就是說,包括了全部“985工程”高校以及78.76%的“211工程”高校,39所“985工程”高校共產出優博論文768篇,加上中國科學院的184篇,這40所高校/科研單位共產出952篇優博論文,相當于25.64%的學位授予單位產出了74.43%,大致符合“二八率”的分布,說明中國優秀博士生的培養已經形成了由“985工程”高校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組成的核心群體。

(二)學位授予單位的洛特卡分布統計

(四)各一級學科歷年獲獎論文導師與學位辦評議組成員相關性分析

將歷年獲獎論文的數據,按照一級學科進行統計,統計出各一級學科獲獎論文的總篇數,以及其中指導老師是學位評議組成員的文章數量。同樣將數據導入Excel軟件,選擇Pearson(皮爾生)函數對兩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相關系數r為0.836,大于0.8,說明各一級學科歷年獲獎論文導師與學位辦評議組成員同樣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

將其中指導教師是學位評議組成員的文章數量與總篇數進行比重分析,按照所占比重降序排列,比重大于等于50%的學科如表6所示。

在85個獲得優博論文的一級學科中,歷年獲獎論文導師與學位辦評議組成員相關性平均為32.74%,也就是說,對于所有一級學科而言,將近1/3的獲獎論文來自評議組成員指導的博士。并且,超過50%的一級學科有20個,有4個一級學科相關性達到100%,分別為公共管理、軍制學、社會學和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相比按照學科門類統計得到的相關性,以一級學科進行分類統計得到的相關性更加明顯。顯示出一些學科獲獎論文成果高度集中在評議組成員指導的博士中。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對于學科門類或者一級學科,歷年獲獎論文導師與學位辦評議組成員都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博士培養的學科發展的不均衡性。尤其是對于學位辦評議組成員占獲獎論文導師比重超過50%的一級學科,杰出的研究人員呈現出高度的集中性,形成了該領域的核心團體。然而,指導教師與評議組成員的高度相關性也反映出優勢資源的高度集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百家爭鳴的良好學術發展氛圍。另一方面,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選結果已經普遍作為高校對博士生培養單位以及指導教師績效評價的重要指標,那么如果能夠建立更加有效的評選機制,避免指導教師與評議組成員高度的相關性,將能夠大大增強評選的信度。

六、結論與思考

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的初衷在于建立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提高博士生教育的整體質量,鼓勵創新,促進高層次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然而通過以上統計和分析結果,反映出中國學科發展不均衡、資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機制存在的問題,值得廣泛的關注和思考。參考文獻:

[1]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項目簡介[EB/OL].[2012-05-22]. http:///xwyyjsjyxx/zlpj/yblwpm/257695.shtml.

[2]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歷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結果 [EB/OL].[2012-05-22]. http:///xwyyjsjyxx/zlpj/yblwpm/.

[3]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61.

[4]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人才――曹雪濤[EB/OL].[2012-05-22]. http:///cae/jsp/jump.jsp?oid=20111231115415843674246.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s

QIU Junping, ZHAO Yuehua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篇(3)

電視播音主持副語言的功能是輔助播音主持,并使播音主持播音有親和力,貼近群眾,播音自然真誠。優秀的播音主持在具備專業基礎技能和主持經驗的基礎上,需要適當的增加知識面、提高審美品味、做到內外兼修,以加強副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要自然大方,增加主持內容的貼切性,以自我的人格魅感染受眾。

1 電視播音主持副語言的概念

電視播音主持副語言主要指傳播主體在電視屏幕前顯示出來發型、化妝、服飾、體態、屏幕感覺、表情、眼神、動作等都是播音主持副語言的表現形式。有聲語言和副語言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電視播音與觀眾通過電視屏幕面對面,播音主持在利用良好的語言能力向觀眾傳達信息和感情的同時,其屏幕前的副語言也能帶給觀眾信息。觀眾收看節目的時候,除了通過有聲語言了解節目信息外,還可通過主持人的副語言直觀的感覺和了解節目的內容及風格,評定節目的質量及好壞。因此,主持人的副語言表達,不僅是其個人魅力的體現,更體現出一個節目及欄目的中心思想,所以,提升播音主持的副語言能力很重要。

2 副語言的基本創作功能及作用

2.1 副語言的基本創造功能

副語言的基本創作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補充語言信息,通常而言,語言信息是播音主持播報信息的方式,但語言播報大多保持著客觀公正的原則,不能體現情感態度的流露,而副語言等能對語言信息進行有效補充;二是體態語言信息的功能,眼神、表情、動作等副語言可以明確反映出播音主持的內心活動,這種表現形式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其表現形式也更加真實;三是強化語言信息,播音主持要通過語言播報來傳遞信息,而有效的眼神、表情、動作等能更加強化播音的內容。 2.2 副語言的基本創作作用

2.2.1 向受眾傳達更豐富的信息:在主持電視節目時,副語言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向觀眾展現畫面所不能體現出的內容。播音主持人通過不斷增強自身的政治素質、增加知識積累、提高審美品位等,才能更好地找準節目定位。此外,在運用有聲語言準確表達節目內容時,還應注重自身的服飾、體態、手勢等副語言,使節目具備和諧的整體效果。

2.2.2 有效地增強傳播效果:大眾傳媒的性質決定了主持人不僅是媒介信息的“者”也是媒介信息的“受傳者”的雙重性。因此,在傳播信息時會潛移默化加入自己的情感,主要體現在主持人的副語言上。恰當的副語言表達在準確的表達傳播意圖的同時,也能有效地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

3 副語言的表達規律

副語言是語言播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播音主持人播音能力的重要標準。因此,加強副語言的創作功能和規律研究,對于提升電視播音主持的主持效果很重要。

篇(4)

盲審就是將不署作者名的學位論文送給作者不可能知道的專家審核。這樣打出來的分數,應是最為客觀。一般高校,均有對學位論文進行定期盲審的相關規定,多為隨機抽取一定數目的論文進行盲審(有的學校要求100%)。

盲審原則:

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有關原則和規定;

盲審辦法:

(一)論文送審意見全部收回,評審意見有效,若不能全部收回,缺額份數必須追加送審。

(三)博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中若出現一票否決的,則追加二位評閱人重審,如再出現否決意見,則該論文評審定為不合格。若出現二票否決,則該論文評審即定為不合格。碩士學位論文實行盲審意見多一票否決制。

(四)通過盲審的學位論文,由研究生部通知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和導師及研究生,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定為不合格的學位論文由研究生部通知研究生本人及導師,進行論文的修改;如研究生本人及導師對盲審結果有異議,可填寫“復審申請表”申請復審。推薦閱讀>>>博士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如何合理分配

(五)責任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在接到“復審申請表”后,應組織有關專家或分委員會成員對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及盲審意見進行評議,如認同盲審結果,則應責成指導教師負責指導研究生在規定的期限內對論文進行認真修改。其盲審費用由導師或研究生承擔。

(六)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修改期限,博士不超過二年,碩士不超過一年,修改后的論文仍必須參加雙盲評審,原則上由原評審人員重新評審。論文若再次被否決的,則取消該論文作者學位申請資格。

(七)凡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的指導教師所帶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必須全部參加下一輪雙盲評審或評議,且費用自理,同時提高所在學科雙盲評審比例。

(八)研究生指導教師若累計有兩次(不同屆)

學位論文盲審中出現不合格,則限制招生兩年,若一屆中有兩人次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則取消其導師資格。

(九)若一個二級學科點一屆研究生中有兩人次被盲審為不合格學位論文,則對該學科予以警告、整頓及減少招生計劃。

博士論文盲審都審要求和注意事項

博士學位論文全盲送審在實質上與以往的博士學位論文送審沒有任何區別,只不過送審方式不同。所以送審前該進行的預答辯和重復率檢測一樣不能少。

為了順利完成這項工作,送審流程暫定如下:

1、博士生的課程成績應通過培養辦審核蓋章

2、博士生的開題、預答辯和重復率檢測應通過學院的認證

3、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的學術文章達到學院學位論文送審的要求

以上事項學院審核通過后,博士學位論文方可送審。

一、送審前提交的材料(由學院統一提交)

1、博士學位論文電子版(PDF格式)

博士學位論文電子版命名規則為:XXDM_EJXKM_學號_LW

即:學校代碼_二級學科代碼_學號_LW(如:11414_082001_2011312001_LW)

2、Excel表格(見附件和數據庫)。

3、其他材料(成績單、博士生開題、預答辯和重復率檢測通過的證明)

二、送審后提交的材料(由博士生提交)

1、導師評閱書

2、一份在讀期間發表學術論文自審清單及相應的電子文檔(自審清單表格從研究生院主頁學位工作欄目下載,紙質自審清單應由導師審核簽字;電子文檔命名:學號+姓名+自審清單,送審前請發至學位辦公室電子郵箱。

3、一份在讀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全套復印件(包括期刊封面、目錄、全文、錄用通知書原件(包括擬刊載年份、卷、期號等)和被錄用論文全文復印件以及其它成果的復印件,會議論文復印件由學位評定分委員會主席審核并簽字。)

4、學位論文評審費

費用的收取規則為每篇博士學位論文聘請5位評閱專家。

博士論文盲審疑問解答

第一:博士學位論文盲審好過嗎?

嚴不嚴要看你學校本身要求嚴不嚴。盲審都是找“兄弟院校”,一起玩的哥們都很義氣,你認真他就認真,你扯淡他就扯淡。所以,嚴不嚴得看你學校本身。

第二:盲審論文實證數據要不要一起交過去?

盲審論文應該是比較完整、規范的論文全文,實證數據要有,問卷、年鑒之類的原始數據就不需要了。

第三:盲審的專家會不會驗證數據的真假?

盲審會關注實證研究的整體框架,并不會特別關注數據。原始數據也不好鑒別,但是對數據的分析一般是會驗證一下的。主要看數據處理方法對不對、數據對結論的支持力度(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第四:盲審的時候專家會不會在軟件上重新運行數據,看結果?

這個一般不會,除非這個專家特別認真,也或者你數據太過分、侮辱專家的智商了

第五:盲審沒有過怎么辦?

不好意思,限期修改并經盲審同意答辯后公開答辯。有的學校盲審不通過直接延期答辯,意味著延期畢業。

第六:博士論文盲審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是缺乏創新(或者說創新性不夠)

篇(5)

背景知識的積累和個人的學術興趣是學位論文選題最主要的來源,也是確定選題時必須考慮的最為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文獻的保障、支持和導師的指導、啟發在學位論文的選題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文所選的三篇分析的樣本論文在以上幾個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盡管論文完成者的學科不同,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資料的占有和運用方面十分詳盡、全面和準確,同時從這三篇論文的后記,也可以看出,論文和選題與三位研究者的學術興趣結合得十分緊密。具體分析見表5。

篇(6)

他是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教授。作為一名科研尖兵,他在國內外率先開展了多變量模糊-神經自適應控制方法研究并引領此方向開展了近20 年的研究。已經指導畢業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畢業碩士生近百人,其中1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人獲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張化光作為國內外智能控制的領軍人物之一,2010年入選“遼寧省院士人選培養工程”,目前是遼寧省控制學科為數不多的幾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之一。

從1991年開始,張化光在國內外率先開展了多變量模糊-神經自適應控制方法研究,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特別是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經辨識的廣義預測自適應控制方法,并于1993年出版了國內外第一本結合神經網絡技術實現模糊自適應控制的學術專著《復雜系統的模糊辨識與模糊自適應控制》。經過近20年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模糊-神經辨識、建模、動態特性分析、狀態或網絡傳輸時滯分析、模糊-神經優化、自適應控制器設計等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引起了許多后續研究。著名國外學者R. Belohlavek、E. N. Sanchez、S. Arik等都對張化光在多變量模糊-神經自適應控制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給予好評。同時,張化光也被推舉擔任IEEE 計算智能學會的自適應優化技術局主席。他的學術研究成果先后獲得2008年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近20年來,他一直堅持扎扎實實地做本科教學和研究生教學工作。張化光不只在戰略方面給學生指導,在細節方面也從不放過。每個學生發表的論文都要經過他的審查,從文字的推敲,表達式的演算到結構的安排組合,他都給予充分的重視。目前張化光已經指導博士后10名(6名已經出站),畢業博士生20人(其中留學生2人),畢業碩士生60多人,很多人都已成長為各單位的杰出人才。

張化光不僅在教學中注重培養方法,在生活上也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2010年5月,他把當選沈陽市特等勞動模范所獲得的一萬元獎金全部捐贈給優秀的貧困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在眾多科研成果中,張化光負責開發的流體輸送管網的實時數據采集分析方法、高精度泄漏檢測定位技術和面向節能的復雜配電網監測控制與實時故障診斷系統已規模化生產,廣泛應用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公司的56個輸油子站和11個省份的86家集控子站和電廠,每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過億元,對企業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及相關技術的科技進步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提升了我國在故障診斷、容錯和監測控制領域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地位。

篇(7)

我:那怕什么。報紙上不是說有許多官員讀博士,從頭至尾,導師沒見過他長什么樣,全是秘書代勞的嗎?此事就麻煩您替我報名并考試,相信也不會有人為難你的。

主人:讀博士要有教授推薦信的。

我:那更不怕了。據我所知,許多名校學生申請美國的研究生,要求有導師推薦信,有的教授直接把以前給其他學生寫的拿來,稍微改動三兩個字,簽個名就好了;還有的教授圖省事,讓學生自己寫,然后簽他的名就成。更有甚者,留學中介機構代辦教授推薦信。

主人:那上課怎么辦?莫非也要我代你去上嗎?

我:這更不成問題了。前幾日,《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不是說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徐景顏是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在讀博士生,其同學王進文反映,“從沒見他來上過課。”于是清華大學官方馬上站出來解釋徐為“論文博士”,言外之意,就是不用上課,只需提交論文的博士。

主人:那論文呢?

我:主人啊,不是我說你,你對你家的貓,也就是我太不了解了。你以為我是整日吃飽了睡、睡醒了吃的懶貓嗎?非也。閑暇之時,比如夜深人靜你們呼呼大睡,白天你們上班而我獨自在家時,我就在思考許多深奧的問題,比如我們貓的貓生觀與價值觀,貓與人的依存關系,貓與老鼠的是非、功過、榮辱觀,太原貓與上海貓、中國貓與美國貓的區別等等問題。我敢保證,這些問題,是你們人類從來沒有思考過的。這其中的任何一個,拿來做我的博士論文題,都綽綽有余。假如把我平日思考的問題全部形諸文字,拿他五六個博士文憑也沒問題。主人,您大可放心,我絕對不會像你們人類那樣,抄襲別人的論文的。

主人:論文答辯怎么辦呢?

我:這更簡單了。你可能忘了,那次你那位博導朋友來家中閑聊,不是說他指導的那些博士生,優秀的反而不容易畢業,因為導師想留他多幫自己做點事情,反而是那些排名靠后的,整日給導師添亂,又幫不上什么忙,導師恨不能早一點打發他畢業滾蛋呢。再有,他不是說,剛剛參加完的一次博士論文答辯,有一名賣茶葉的店主,論文寫得實在不怎么樣,但他還是高抬貴手,讓他畢業了嗎?事后,該店主一個勁地向他表示感謝,并說以后想喝好茶,盡管到他店里去。你當時質問他為何讓其畢業,他不是說:“大家出來混,都挺不容易,何苦為難人家呢。”照此說來,我的論文答辯,通過是根本不成問題的,只要你在旁邊給我當翻譯就行了。我倒是擔心,導師見我這么優秀,不讓我畢業可怎么是好呢?

主人:那你戴這個博士帽又有何用呢?

我:主人啊,你怎么總是站在你們人類的立場上來理解我們貓的心理呢?的確,我讀這個博士,不是為了升遷,也不是為了評職稱,更不是為了所謂的名聲。本來我就是看不慣大家都有博士文憑,而你頭上光禿禿的什么也沒有。但現在既然說開來了,我就覺得意義十分重大:第一,我所研究的東西,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人或一只貓去研究,可謂填補了人類與貓類學術史上之空白;第二,這些研究成果,對于促進人類對貓類、貓類對人類的了解,關系十分重大;第三,日本有個已經過世的作家叫夏目漱石,他家曾經養了一只會觀察人類生活的文學之貓,當今的英國文人又整出一群所謂的貓武士來,而我的這些研究成果一旦發表,我就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哲學貓了,等于是為國爭光了啊!日本有文學貓,英國有武士貓,中國將有哲學貓,怎么樣,您說我是不是應該讀這個博士啊?

篇(8)

 

看電影、看書、寫作,是我主要的業余生活。盡管知道劇情多半是虛構的,但我喜歡電影院那種或安靜或熱烈的氛圍,喜歡影片帶給我們的或激越或婉約的思考。

對《百萬寶貝》這部獲奧斯卡多項大獎的電影,耳聞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由于(大家都知道由于就是牽強的理由或者杜撰的原因),昨晚才在央視電影頻道無意進行了收看。

為證明我的感慨不是無病,我在網上搜索了電影《百萬寶貝》的劇情:

弗蘭奇是一名出色的拳擊教練,曾經培養出多位拳壇健將。他擁有自己的拳擊館,但和女兒的關系卻十分僵化。因此弗蘭奇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培養拳擊選手上。

31歲的馬奇找到弗蘭奇希望可以學習拳擊,卻遭到弗蘭奇的拒絕,因為弗蘭奇從不收女徒弟。但馬奇仍然堅持到拳擊館練習,無論是否有人指點。閑聊中弗蘭奇得知馬奇父親早逝,但在唯利是圖的母親和妹妹那里她得不到任何家庭的溫暖,馬奇靠在餐館打工的微薄收入支付在拳擊館練習的費用。弗蘭奇被馬奇的倔強和要強吸引,加之弗蘭奇剛剛培養的拳壇新星威利改投其他經紀人名下,弗蘭奇決定收下馬奇做她的教練。

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里,馬奇的拳擊技巧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她參加各類比賽,在第一回合就將對手擊倒在地成為了她的標志。馬奇越來越受拳擊迷的擁護,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聽到人們如潮水般呼喚她的名字。此時馬奇的收入也開始大大增加,她為母親和妹妹買了房子,但得到的卻不是她們的感激而是埋怨。在馬奇家人看來給現金似乎更加實惠,這讓馬奇心中很不是滋味。

在和次重量級世界冠軍比利的比賽中,馬奇發揮出色。但在一回合結束后,向來以出招陰損而臭名昭著的比利趁馬奇不備猛擊她,馬奇摔倒時頭部正好撞在弗蘭奇剛剛拿到拳臺上的椅子,馬奇頭部受到重創。

蘇醒后的馬奇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生命,弗蘭奇感到無比自責和愧疚。他和馬奇之間已經產生了父女般深厚的情感,弗蘭奇要照顧馬奇一輩子。但生性好強的馬奇不愿在病床上度過下半生,她請求弗蘭奇幫助她盡快脫離苦海結束生命。弗蘭奇無法做到,馬奇便靠咬掉舌頭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看著痛不欲生的馬奇,弗蘭奇最終拔掉了呼吸器,并為馬奇注射了藥劑。博士論文,人生不論贏輸。弗蘭奇看著慢慢逝去的生命,離開了馬奇的病房,從此再也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說實話,用我們的一相情愿來看,電影并不“完美”,一是馬奇沒有勇敢地站起來,重新走上拳臺,打敗比利,實現我們的良好心愿:好人有好報;二是下三爛的比利沒有被收拾,沒有得到懲罰,沒有出現我們樂見的:惡人有惡報;三是結局太傷感。

­

順著這思路,我想談三個觀點,供朋友們商榷:

一、保護自己永遠是第一位的?

這是年紀老邁的拳擊教練弗蘭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飾)的拳擊理論。在我們看來,用傳統觀念校正,這個處事方法是自私而冷血的,是為人所不恥的,是千夫之所指的,簡直就是白活了,豬狗不如的東西。所以才有人向我的朋友豎大拇指:您娃有種,那么多財產一分錢都沒有要,全捐給慈善機構了,夠爺們!朋友得到的大拇指只起了三個月的激勵作用,畢竟生活還是要一張單人床的。博士論文,人生不論贏輸。私下里,他有點后悔,太沒有為自己留后路,才印證了一分錢逼死英雄漢的正確。所以,我并不討厭或者看輕一些同志的“現實主義”,只是不要太超現實就可以了。基于此,我希望朋友們學會保護自己,因為即使是真實的存在,有時候也是荒謬的,也是有可能傷人于無形的。

那么,怎樣保護自己呢?一是要相信一個人的好,因為您并不清楚明天會不會來,也絕對不是與愛人相忘于江湖的簡單。二是要遵守各種生活規則,不要抵制規章制度,不要對什么都輕視,看重自己,才能尊重別人。三是要站在家人、單位的角度,感知自己的重要性,弄懂榮辱與共的道理。

二、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我們都知道,再優秀的拳擊手也是輸過比賽的,至少也被別人的拳頭“撫慰”過。因為,生活既不是好,也不是壞,而是可以忍受的平凡,所以,痛苦和樸實都是必須的。記得我1994年當接兵連長時,一個少校不是很聽我工作安排,理由是我級別、兵齡、軍銜都沒有他高,而我只不過是一個“21歲的大娃娃”。博士論文,人生不論贏輸。我沒有用大道理和資歷說教于他,我在會上要求軍官們把自認為的特長和部隊閱歷寫出來交互閱讀給大家聽,結果可想而知,他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便紅著臉向我內疚地笑。博士論文,人生不論贏輸。其實,我們或長或短的一生中,絕對不是一帆風順、春風得意的,就是騎白馬,還不一定是王子呢,不是還有唐朝那個和尚嗎?所以,我愿意作一只青蛙,變不成王子了,就跳上餐桌,在“青蛙是跳死的”祭文中,美麗別人的胃口。博士論文,人生不論贏輸。

是啊,有些成功,雖然不足為外人道,卻絲毫不輸于那些物質與世俗的標準:因為我們都活得內心坦蕩、行為磊落!即使是僅有的一次成功,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怕就怕,什么都不敢去實現,癡人說夢中就走到生命的盡頭。博士論文,人生不論贏輸。所以,我相信,在弗蘭奇吃著那最美味的檸檬派、讀著賦予了寄托的希臘語、最后選擇孤身上路時,他是最清楚和明白這一切的。

我想說的是,想愛就好好愛,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愛,用愛換愛,用心換心,要相信,您只是想愛,不是想傷害。

三、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

這話不是我說的,但我喜歡。哦,我說的是后面句話哈:人生就好比一場70年的拳擊比賽,充滿了躲閃與出拳,如果足夠幸運,只需一次機會、一記重拳而已,但首要的條件是你必須得頑強地站著。

是的,我們用不著羨慕別人的成功,嫉妒別人的擁有,破壞別人的美好,真的不用。不說三貧三富不到老這阿Q式的話了,因為我是阿蒙(我的筆名之一)。我要說的是,天上掉餡餅的時候,也許您正在欣賞滿街的風景,所以午飯成了問題,但您何不想想,他們吃了餡餅后還不是等著一場視覺的艷遇?時間的先后、位次的順序不同而已,沒有什么了不起的,該有的會有的,就象我的坦然:我一定會幸福、會有人愛、會有家、會活到至少60歲(哦,還差24年了),因為我好好工作,好好學習,好好生活。上帝雖然在我們這里總是睡眼朦朧,但我們的堅強、堅持、善良、善行總會感動他,并通過他的感召,讓我們學會感恩。

我一直不喜歡那些以愛的名義對生活的剝削,把一個人弄得體無完膚后,還要給他貼個標簽。姑且不談寬容、寬恕,我們看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篇(9)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也。”于丹讀《論語》紅了整個儒文化圈。我禁不住也來讀讀。隨手翻開《論語》,讀的就是這段。孔夫子說:那些空手與虎搏斗,赤足想過河的所謂不怕死的人我是都不與他們合作的。合作的人一定是逢事考慮風險,謀劃好了再去實現目標的人。

第一次讀著這話,感到這是一個管理學原則。做什么事,不能蠻干,不僅自己不能蠻干,而且也不能與蠻干的人合作。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考慮好風險,策劃好技術路線再去實現目標。蠻干一次可以成功,蠻干二次,成功概率變小,蠻干三次如果成功,只有世界再輪回一次。因為信息時代,信息傳遞快,不顧信息的蠻干是會被信息占有者包圍的。孔夫子的話,真是精辟,精辟得對每個想干一番事業的人都是燈塔。“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是臨事而逃,辦事需要考慮風險,面對不是逃跑而是“謀而成”。這是孔子過了“五十而不惑”的認識吧,積累了他五十多年的經驗。

第二次讀著這話,感到這是一個愛情原則。對于愛你愛到“暴虎馮河”只會沖動的人,大抵也是“不與”得好。第一,不顧一切的愛,可能會帶來不堪設想的后果,一切就可能來傷害你。第二,一個“暴虎馮河”般愛的人,可能對前一個是這樣,前兩個是這樣,對第三個也是這樣。女人比男人缺乏理性,企盼強有力的保護。這時往往一次暴力般的加入,她就得到的對方強大的錯誤信息,她就舍不得這個男人,直到有一天他“暴虎馮河”般拋棄她。所以,女性,那些見你有些畏畏縮縮的追求者,謙謙君子式與你交談的人,是因為懼怕失去你,不是懦夫。謹小慎微,才是他真正愛你的信號。這時候就需要你靜下心來想一想各種信息,好謀而成也。

第三次讀著這話,感到這是一個事業原則。對于事業的追求是要講條件的。劉翔在奧運會上退賽了,當時許多人不理解。可是,如果他堅持跑下去,可能他的腳就廢了,他將永遠退出田徑場。同樣,如果一個學生,寫博士論文或者碩士論文,文章完成了,還不成熟,要堅持答辯,好像導師是與自己過不去,自己先定個功利目標,暴虎馮河般地鬧著答辯,完全不理解導師的苦心。導師累了,幫助解說解說,論文也許能夠通過,可是學生自己就失去了全盤把握研究的機會,也失去了對科學精益求精的能力鍛煉,這個學生就很難成為優秀學者。導師會在內心深處為學生遺憾的,為自己變得世俗而羞愧的。我讀研究生時,導師嚴欽尚先生對我說寫論文要有杜甫精神,“新詩作罷長自吟,語不驚人死不休。”對此,我一生受益不淺。杜甫不去追求下筆千言,敢于“長自吟”,就像現在寫學位論文特別是博士論文,不急于求成,不輕率答辯,這不是恥辱,而是成為大師的基礎,是心理穩定的光榮。從這個角度看,我要說:“劉翔,英雄啊!”

第四次讀著這話,累了。

篇(10)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上一篇: 中國思想政治論文 下一篇: 質量監督員監督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日韩欧美永久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黑人专区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有码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 | 亚洲成熟少妇A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