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15 06:53: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做好教育信息化宏觀指導與部署,研究制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2.推進信息化基本條件建設。

具體工作包括推進農村中小學“寬帶網絡校校通”、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推進國家開放大學云教室的推廣應用等。

3.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要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繼續深入推進“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加強專題教育資源開發,指導開展中小學教學信息化交流活動等。此外,還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促進高等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組織民族雙語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完善教育資源云服務體系,鞏固深化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成果。

4.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取得新進展。要加快網絡學習空間普及和應用,督促和指導各地和各級各類學校探索網絡學習空間建設、應用的有效機制;深入研究和挖掘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模式,將空間與課堂教學有機銜接。

5.深入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

要加快重要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應用。根據統籌規劃,加快推進支撐高考改革、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學校辦學條件管理等一批重要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推動深入普遍應用。

6.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訓力度。

擴大實施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強職業院校、高等學校教師培訓,大力開展教育信息化專題培訓。

篇(2)

羅方述做了題為《強化宣傳,提高認識,加快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專題報告,闡述了當前教育信息化宣傳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重要性,并介紹了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情況。

篇(3)

威爾遜認為,執行一項政策要比制定一項政策困難得多。從動態的角度考察,政策執行的困難性在于政策從制定到實施存在一定的時滯。對我國體制來說,行政部門政策推動是教育信息化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政策執行與落實是2014年建設與應用的關鍵。縱觀2014年教育信息化發展,我們看到了政策與措施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就如2000年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掀起了一股“校校通”建設風潮。2014年,當審視教育信息化發展時,我們看到了政府政策執行的脈絡。有關行政領導重視與政策推動執行促成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進。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政策

2014年,教育部繼續強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無論是袁貴仁部長還是具體分管教育信息化的杜占元副部長,都強調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袁貴仁部長在講話時強調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快促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部辦公廳于2014年3月12日印發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正式明確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與目標任務。杜占元副部長先后出席了多個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并且到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參觀、檢查教育信息化工作。作為教育信息化的具體管理司局,教育部科技司先后出臺了多個教育信息化專項工作管理文件,對全國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具體指導。教育部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視,實施了具體措施,有效地推動了各省市采取措施推進建設與應用。

2.各地教育信息化政策與措施

由于國家對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視以及教育部相關政策的推動,2014年各地都先后出臺了教育信息化推進的宏觀文件或者具體措施。例如,2014年1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召開全區教育發展大會,對深化廣西教育改革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實施廣西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并將教育信息化列入重點工程。2014年3月24日,安徽省政府第23次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會議強調,要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推動安徽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邁進的重要手段,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發展。2014年4月10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召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下發了《兵團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見》和《兵團教育信息化五年規劃(2014-2018年)》。除了出臺相關政策外,許多省份都撥出專項建設經費,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軟硬件建設。在各地的政策推進與經費保障下,全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顯著成就。無論是學校寬帶網絡聯通率,還是“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都取得了明顯進展。

具體落實政策

教育信息化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重點之一,執行是關鍵。政策的制定只是有了一個良好的構想而已。從政策變為實現,需要有效的措施、經費的保障以及督促檢查。

1.專項行動方案

為了更加有效地推進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實,需要將宏大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細化分解,根據不同時期進行任務分解。教育部根據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一些教育信息化專項行動方案。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專項行動方案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截至9月底,全國5.9萬個項目教學點中,除尚有少部分偏遠教學點還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外,其余項目教學點已全面應用設備和資源開展教學。又如,“寬帶網絡校校通”項目,僅2014年第3季度,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新增實現網絡接入學校2262所,新增多媒體教室7.6萬間,新增建有多媒體教室學校7126所。截至2014年9月底,全國已有29個省份的1132個區縣建設了教育城域網;61.2%的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實現網絡接入。

2.企業參與建設

教育信息化從來都不單是教育部門的事情,也與相關企業密切相聯。國家教育部與相關國際與國內企業創新了合作機制,無論是國際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積極參與教育信息化建設,助推教育信息化事業的快速推進。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企業已全部與教育部簽署了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合作協議,共同支持教育信息化事業發展的戰略格局已經形成。企業的參與不僅體現在參與學校寬帶網絡建設,而且體現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研究與人員培訓。例如,教育部-中國移動科研基金項目就先后資助了許多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技術與應用推進的科研項目;根據教育部與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實施了“教育部-中國電信中小學校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項目”,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微軟、英特爾等國際企業推動了“微軟攜手助學”項目、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對我國教育信息化起到了引領、示范以及推動作用。許多專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中小型企業,通過其與具體區域與學校的緊密合作,也在扎實地推動著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

3.試點與督查推進落實

國家為了推進教育信息化得到真正的落實,在實踐推進路徑上采取了教育信息化試點與督查。作為一項工作,試點是很好的政策推進策略,教育部選取了省市、高校和中小學進行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并且對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進行了檢查和反饋。另外,配合國家教育政策,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決定在全國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檢查。督點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體制機制、經費保障、政策措施,以及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情況等。正是試點與督查將教育信息化政策從頂層設計變成了現實效果。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但是實踐中,人們卻往往將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割裂開來。教育信息化應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2014年11月,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舉行。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出席會議并表示,教育部正制定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教育信息化已被納入指標體系。教育信息化納入到教育現代化指標之中,代表著其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真正成為區域與學校必須要著力努力推進的事業。

篇(4)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EB/OL]..

[3]2015年寧夏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Z].2015年12月18日.

[4]南國農.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11(12).

篇(5)

4.單列教育信息化科目

教育信息化正在從教育邊緣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成為重要的支撐環境和引領發展的引擎。教育信息化經費在教育經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一些學校已經成為重要的支出內容。建議在教育經費中設立教育信息化經費科目,明確科目支持范圍,從而使教育信息化經費可統計、可操作、可保證。這樣也有利于從法律層面對教育信息化經費的來源與籌措、分配與使用、管理與審計、違法責任追究等問題予以明確,形成較為完善的財政投入決策、實施和監督機制。

結束語

從財政學角度來看,教育財政的充足指的是達成一定教育目標所需的最低投入,因此其代表的是教育投入的一個底線標準,若要滿足教育發展的發展性需要,必須在充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育財政投入的基本標準。進入“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同時面對規模與質量的雙重考驗,面對這種挑戰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從感性上去討論教育信息化如何能使學習成本降低、促進教育公平,而應該盡快厘清教育信息化的參與者與受益者――學生、教師、學校、企業、社區、政府的責權利所在,打破不同群體之間的體制藩籬,消滅制度性歧視,摒棄制約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陳舊教育觀念,深入研究前期巨大的投入和不斷追加的投入到底怎樣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教育效益,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籌資渠道,為教育信息化財政投入的穩定增長提供制度保障。相信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信息化將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勤華,張玄,陳麗.中國MOOCs發展評論與支撐制度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9).

[2]姚繼軍,馬林琳.“后4%時代”財政性教育投入總量與結構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6(5).

[3]周洪宇,雷萬鵬主編.中國教育黃皮書?2013年:進一步優化教育財政投入[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4]段寶霞.教育信息化投入與產出研究[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

[5]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EB/OL].北京:教育部..

篇(6)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2-0030-02

一、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正在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快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對我國的教學理念、內容、教育方式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作為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師范院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滿足對教師越來越高的專業素養要求,培養出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教師,已經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 師范教育目前的現狀

師范教育目前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部分師范院校,特別是條件較好的師范大學(也包括一部分已經改名不含“師范”的高校)。在高校擴招以后,逐步向綜合性大學轉,即便是有師范類專業,其畢業生已經不以中小學教師為就業重點。因此,他們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教學計劃等其師范教育的特點越來越不突出,對師范生培養的針對性越來越弱化。

另一部分師范院校,以師范教育專業為主,其主要培養目標是中小學教師。但由于受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條件的限制,其教學計劃及課程設置與十年前比起來沒有太大的變化。一般是由三部分組成,即通識教育、學科教育、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通識教育領域一般設置思想政治、大學外語、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國防教育、藝術與審美、人文與社會等模塊;學科教育領域設置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等模塊;教師教育領域一般設置心理學、教育學、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教學實踐等模塊。

從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上看,信息技術的課程大多是計算機基礎(Office2003為主)、課件制作(Powerpoint)、簡單的圖像(Photoshop)聲音處理等,而對于近幾年發展迅速的網絡學習、網絡資源、云計算、即時通訊等內容則很少涉及;就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來說,多數師范類高校都開設了《電化教育學》或《現代教育技術學》的選修課程,或者是公共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相對比較陳舊,一些新型多媒體設備(如液晶電子白板)沒有涉及;微格教學的實驗條件也非常有限,不能滿足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技能實訓要求。有的院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這兩年在師范生實訓條件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總體上來說,離現實的需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三、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新要求

2012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加快“三通”(寬帶網絡校校通、 優質資源班班通 、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今年,教育部又了《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其整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為指南,全面落實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各項部署,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堅持應用導向和機制創新,加快落實“三通兩平臺”等教育信息化各項工作。

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教育部的重點工作,也將逐步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三通兩平臺”的建設,為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但如何建設好、使用好,除了國家加大投入以外,關鍵還要靠教師,教師是應用的主體。對于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師范院校學生,如何進行職前培養?培養哪些技能?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 優質資源班班通以后,如何利用好網絡資源,就成了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師范生網絡知識及應用軟件、應用平臺的學習,以提高他們互聯網的應用水平,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

2.“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要求教師率先使用,實際上是對教師的網上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上學習強調的是協同學習,互助學習,要求教師具備熟練使用網上交流工具,像QQ、微信等即時交流軟件。同時,對網絡平臺的應用必須熟悉。

3.以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為支撐的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交互式白板、云終端等先進的輔助教學設備已大量裝備到中小學校,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應對措施

面對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新要求,師范院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應對:

1.教學理念與時俱進

當今時代是網絡時代、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使師范生走出校園,能夠勝任信息化時代教師的職責,就要與時俱進,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我們不僅要授之于魚,更要授之于漁。教會他們信息化條件下進行學習的技能,獲取知識的方法。

2.教學計劃與課程改革

(1)對教學計劃重新進行梳理,減少、壓縮那些知識陳舊、內容過時的課程,增加并加強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的課程。在必修課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可增加選修課的課程。也可以根據需要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彌補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滿足教育信息化時代對教師的要求。

(2)跟蹤國際上教師專業發展的動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及課程內容。例如,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在中國推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項目,像“電子書包-一對一數字化學習”、“21世紀課堂評價”、“信息化課堂中的合作學習”等,都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開展的。師范院校應及時跟進,使師范院校的學生接受與國際同步的先進理念,站在時代的最前沿。

3.專業技能培養

時代在變,對教師的專業技能要求也在變。過去要求教師要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會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設備就行了。而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備網絡學習能力、課件制作能力、數字多媒體交互設備的使用能力,以及各種教學評價、備課軟件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比如,對于近兩年才配備的大屏幕液晶電子白板,最好能納入到教師專業技能實訓課程中;備課中常用的思維導圖、教學評價中常用的問卷星、維客等工具的學習,應及時加入到課程內容,在專業技能實訓中進行學習。

4.實訓條件的配套

教師專業技能培養離不開實訓設備、場地等條件的支持,盡管近幾年教師實訓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離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除常規的教師技能實訓室以外,應重點在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實訓室、實訓設備方面加大建設力度。如:高配置的計算機多媒體機房,網絡環境下的微格教室、錄播室、視頻直播室,液晶電子白板實訓室等,以滿足不同實訓課程的需要。

五、總結

在當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師專業素質的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已密不可分,師范院校應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緊跟時代的腳步,更新觀念,身體力行。使這些準教師――師范畢業生,在他們走出校園的時候,能夠滿懷信心的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只有這樣,他們作為教師的職業生涯才能走的更穩、走的更快,他們的職業幸福感才能更高。

參考文獻:

[1]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4):3-5.

篇(7)

其內涵都是重點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包括構建“智能工廠”與組織“智能生產”,從而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智能生產時代,人類勞動將更多地作為一個變量而不是一個常量參與到生產過程當中,每個生產者都有可能為個性化產品的最終形態提供創造性貢獻,而不再只是機械地將少數創新者的設計變成產品。工人不再從事簡單的操作,而是智能生產系統中的管理者,需要較高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充滿著對技術的崇尚,對人才的渴求。對于培養一線操作工人的職業教育而言,更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傳統職業教育偏重顯性技能,重視可量化、可測試的操作技能,而輕視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隱性的、難以測量的技能,客觀上造成職業院校畢業生能力結構單一、發展潛力和后勁不足,更無法滿足智能制造的時代需求。

 

這場深刻的工業革命,從技術層面看,無疑是因為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信息技術既給我們帶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也為職業教育教學帶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同樣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技術和手段的運用上,而且給教育發展帶來理念上的變化,它使教育內容、方法和模式發生深刻變革。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于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運用信息技術逐步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過程與模式,實現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并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求,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成為我國推進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為此,《教育部關于加快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2]5號)中明確提出了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路和總體目標。同年12月,全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會議在江蘇南京召開,教育部魯昕副部長提出了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八項具體工作任務:一是樹立以信息化推動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理念,推動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學和管理的核心業務;二是大幅度提高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能力;三是大力推進優質數字化資源開發和共享;四是努力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五是著力提升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六是全面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七是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網絡文化;八是拓展信息化國際合作與交流。教育部從2012年起,已連續三年印發《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展。

 

吉林省大部分職業院校已經充分意識到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要順應社會發展,就必須大力推動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十二五”期間,職業院校計算機及其配套設施覆蓋率幾乎達到100%,85%的學校進行了數字化校園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設。但是,許多學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定誤區,主要表現在:一是建設理念存在誤區。

 

許多學校將信息化建設重點放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上,推動主體放在網絡中心或者電子圖書信息中心等信息技術部門,雖然配備了數量足夠的計算機基礎設施,但由于廣大師生沒有參與進來,導致空置率高或應用效率低下;二是建設模式存在誤區。許多學校在信息化建設上缺乏長遠規劃,多是一次性、臨時性投人,后續建設、后續應用考慮少,而且重硬件、輕軟件現象嚴重;三是應用導向存在誤區。許多學校在信息化資源應用上沒有體現出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整合的實質性內涵,沒有通過信息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甚至課堂上只做為電子板書、電子教案等淺層次應用。

 

鑒于此,筆者認為推進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度融合指的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要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改變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信息技術對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美國可汗學院和斯坦福大學開發的大型網絡公開課程(MOOC),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結合的典范。用信息技術變革了傳統教學組織形式,改進了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慕課、微課的出現,使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可能。

 

二、應用驅動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切入點。要從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出發,以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為目標來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課堂中的應用,為職業院校學生創設模擬工作、學習情境,才能找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點,才能體現信息技術對于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支撐作用。

 

應用驅動的重點就是推動“課堂用”和“普遍用”,“課堂用”就是要在課堂教學的主戰場中應用,并且每門課都要用。“普遍用”就是信息技術應用的常態化,要將信息技術應用成為師生教與學的一種習慣和常態。用中教、用中學、用中提高。逐步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三、虛擬仿真技術是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突破口。職業教育重在技能培養,職業教育信息化推進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數字化虛擬仿真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虛擬仿真軟件既可以作為輔助課堂教學的工具,也可用于職業情境創設、工作過程(操作過程)展示、協作交流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職業院校普遍面臨實習難、實訓難這些問題的困擾,模擬仿真技術可以解決在實訓教學中遇到的危險性高、耗材花費大、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等問題。雖然模擬仿真不能完全取代教學實訓,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擬仿真與實訓教學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對于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篇(8)

一、相關理論概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模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在未來將在教育云平臺上進行展現,隨著教育信息化平臺的發展應用,根據教育部的十二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將為現有的教育網、校園網進行教育信息化升級,新一代教育網必然成為未來教育信息化的基礎。

空間教學是指通過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為師生建立個人網絡學習平臺,讓網絡空間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分享、溝通、反思、表達、傳承等活動的載體。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動,真正把技術與教學實踐的融合落實到每個教師與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中。

二、具體分析思路。基于我國高職教育的現狀,以部分高職院校空間建設的成功經驗為案例,根據我國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相關政策,結合我院目前教育教學的實際以及今后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以空間建設研究為切入點,以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空間建設與使用研究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教與學空間的互動功能,推動數字教育資源在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實現教學優質資源共享,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研究在“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應用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此推動學院以及帶動重慶市高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縱深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促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教育信息化空間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新世紀以來,中央把信息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總書記強調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國家有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發展步入快車道,特別是近年來,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開始從分散建設向整體規劃、統籌推進轉型,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信息技術的全面滲透深刻影響著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發展必須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特征。當前,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關教育全局的戰略選擇,也是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緊迫任務。

“十二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與標志工程,是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臺”為抓手。其中,“三通工程”中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為師生建立個人網絡學習空間,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動。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體現著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在我國湖南不到兩年建設了職業教育師生個人網絡學習空間50多萬個。現在,除了湖南以外,新疆、安徽、山東、河南等省市已陸續啟動建設與應用。可見“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深入普遍應用、促進教與學變革的重要發展方向。2013年國家教育部工作重點中明確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快推進“三通工程”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重慶市教委也將以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三通兩平臺”列入2013年工作要點。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家有關文件精神,全面實施教育部關于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戰略部署,深化學院內涵建設,強化軟實力,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資源共享,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我院于2012年11月參加了全國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論壇,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代表、北京禾田雨橡互聯網公司簽訂了合作共建協議。12月,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邀請,學院到湖南省考察學習了湖南化工職業學院和長沙民政職業學院基于云計算以用戶為基礎的資源共建共享型網絡平臺的應用與實踐。目前,學院已成功加入教育部力推的深度支撐“三通工程”的世界大學城云技術支撐平臺,并在2013年3月開始推進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設。目前我院成為在重慶市率先開展“三通工程”建設也是重慶市第一個成功加入世界大學城云技術支撐平臺的高校。同時,為做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間建設,扎實推進教育信息化,特制定了《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關于推進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間建設工作方案》,并于4月舉行了“三通工程”建設啟動儀式,我院“三通工程”建設的正式啟動,預示著重慶第一所高校踏上了邁向世界大學城的新征程。

在國家及學院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旨在通過對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間建設的高職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加快我院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推動師生信息化應用水平的跨越式發展。同時,作為重慶市率先開展“三通工程”空間建設的高職院校,將通過研究為重慶市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提供參考和借鑒,最終對重慶市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四、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研究,對教師和學生個人的網絡學習空間建設進行研究,旨在突破現有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和教學方法限制,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自主互動學習平臺,提高教師教研水平和學生學習創新能力。豐富教、學資源,形成網絡環境下教、學互助的教育新模式,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體現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與未來發展方向。通過研究成果推進學院以及帶動重慶市高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縱深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促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運用教育信息技術為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鴻俊,論世界大學城教師個人空間的六大功能[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5);

篇(9)

1、加大投入,完善條件。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區的一項重要的工作戰略。為此,區教文體局和學校領導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我校不斷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優化信息技術環境,擴大信息技術應用范圍,加快“數字化校園”建設步伐,以最優質的信息技術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提升我校的辦學品位。

20*年9月,學校鼓勵每位教師購置筆記本電腦,并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

同年10月,學校在原有的“班班通”的基礎上,再在全校區范圍內構建無線網絡,大大提高了教師教學工作的靈活性。

11月,學校耗資3萬多購置了兩套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設備,為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增添了新興元素。

20*年9月,學校投資30多萬元,改建了原有的微機教室,配備了50臺學生機和1臺教師機,以及兩套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設備、五套多媒體電教講臺和液晶投影儀。

10月,學校又提供補貼,為10多位新進教師配置了筆記本電腦。

一系列信息化設施設備的投入給學校的發展開創了新的天地,為教育教學的騰飛插上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翅膀。

2、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在信息技術教育管理方面,我們致力于健全管理機制,走規范民主之路,創務實高效之風。

首先,修訂考核標準,促進教師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在去年《新星學校教師考核條例(試行稿)》的基礎上,組織相關教師進行討論,將筆記本電腦的應用作為教師日常教學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使得信息技術教育的管理更趨規范化、科學化、合理化、人性化。同時,推動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與運用,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活動的能力。

其次,充分發掘學校網站的潛能,為信息化管理創設良好的基礎平臺和應用平臺。2006年11月,學校網站全新改版,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具體運作情況,新增了部分欄目譬如教師博客、校本教研、電子書庫等,由宣傳辦的毛洪星老師總負責,另外組織了一批責任心強、具有一定信息技術素養的教師承擔了學校網站的各板塊。各教師根據自己的職責范圍,積極充實網站內容,及時更新,優化校園網站建設,實現網站在教育宣傳、交流、管理、育人、學校文化建設五大方面的重大作用。建管用并舉,使學校網站切實有效地為學校的管理服務,初步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推動了教育教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在班班通、教師電腦和校園網的基礎上,組織教師積極籌建信息資料庫,實現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本學年末,我們結合教師成果獎的申報工作,認真做好資源的整理和歸檔工作,把本學期教師撰寫的優秀論文,設計和制作的優秀教案、課件集中起來,建立完善學校網站資源庫,統一管理。

第三,堅持履行檢查制度,使信息技術教育媒體的運用更趨規范。組織各信息技術教師實行機房包管責任制,校園信息化建設分管制。信息技術小組定時進行微機教室使用情況檢查——機器設備的合理操作、衛生情況以及相關的記載情況,并及時進行反饋,分配各個信息技術教師更好地運用教室三機(計算機、數字投影機、實物投影機),規范記載,滿足了日常教學的需要,促進了信息化設備使用的效率,同時還確保了信息化設備的完好率,確保信息技術教育系統的優化運轉。

第四,在維護方面,我們堅持實行維修制度。信息技術組及時地給各位同事提供幫助,解決大家的難題,并及時給予反饋。如果信息技術組的老師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就聯系供貨商。盡我們所能,努力提高維修工作的效能,為教育教學服務。

第五,制定獎勵機制,激發教師參與的積極性。為進一步搞好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提高廣大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學校將教師合理運用校園辦公系統納入教師考核條例,并給予適當的獎勵。

由于認真執行了相關的管理措施,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媒體、信息技術教育器材的管理和使用效益等得到顯著提高,設備的損壞率明顯下降,各方面的關系協調有序,信息技術教育系統運轉高效,充分顯示了整體效益。

3、深化科研,促進發展。

信息技術教育科研是信息技術教育向深入發展的先導。本學年,我們繼續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相關研究,促進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有機整合,開創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經驗互學的良好局面,提高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科教學的素養,使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為查小打造“數字化校園”的品牌之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年11月,我校組織了一次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信息技術教研組進行認真組織,每位信息教師都參與其中,為上課教師進行反復聽課、評課。*年3月,區里舉行信息技術優質課評比,教導處牽頭認真組織初評,嚴格把關,從而確保選送教師的優質。同年在區20*年度電化教育研究課題評比中,由我校毛洪興老師執筆,王貴蘭、劉健老師共同參與的《E環境下的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與專業發展研究》課題,榮獲區一等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相信,有了這樣強大的信息科研的隊伍,這樣執著的鉆研精神,我校的信息技術教育一定能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4、重視培訓,提高效能。

設備是死的,人是活的。齊全的設備還需要人的使用,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因而,要使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向縱深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關鍵。學校高度重視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先由骨干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先進的技術。再利用學校現有的設備和人才資源,組織教師培訓班,先后舉辦了電腦操作培訓班、課件制作培訓班、筆記本電腦管理培訓班等等。為普通教師提供相應的培訓服務,提高他們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提高信息化硬件和軟件的使用頻率,優質高效地服務于教育教學。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實行全額培訓,從而達到整體提高。

二、存在不足

信息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進一步提高;校園網安全維護問題需要有關教師進一步接受專業培訓;學校網站還要進一步積極創建班級主頁、部門主頁、學科主頁等一些特色欄目等。

積跬步而致千里,懷豪情而繪宏圖。我們將繼續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以信息技術課題研究為平臺,以特色建設為方向,高質量、高標準地、積極地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工作,鑄精品,創特色,進一步開創我校信息技術教育的新局面,真正使信息技術教育與學校發展、教學實踐和教師需要相結合,不斷豐富其內涵,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新星學校2009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和思路

我校在20*年里提出了在2009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并以教育信息化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一年多的時間里實現了我校的大部分教師能夠使用學校網站的課程資源,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開展網上教研活動,部分教師能參與到豐富、完善、系統的新課程標準資源庫的建設,所有行政和老師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中心的各大管理系統功能,實現了我校與教育系統之間方便、快捷、安全的無紙化辦公,實現了學校與學校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新的學年里,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將以“應用引領”為指導,以技術的安全保障和有效支持為基礎,認真實施教育信息化項目建設,抓好教育信息化各項應用推廣,提升技術為教育服務的意識和效能,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效益,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下個學年重點工作:

一、保障網絡安全暢通,支持應用的正常開展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整個過程中,面臨著網絡安全、系統維護、設備更新等全程技術支持問題。在當今數字化校園中,保障網絡安全通暢,是一項非常重要也極具挑戰的工作,它有利于教師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應用層面的不斷擴大,切實保障校園網的安全暢通,是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

加強網絡安全工作,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保障學校門戶網站、資源庫、FTP服務器、圖書館數據庫等多個應用系統的正常工作、做實后臺支持、數據備份等技術支持工作。每周定時對各服務器進行殺毒,杜絕病毒對系統的影響,保證系統正常運行。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網絡安全責任制,職責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增加專業維護人員的外出學習培訓機會,把網絡的安全暢通與專業人員的工作成績相掛鉤。

二、加強教育信息化項目建設,提高應用的綜合效能

1、加強信息化隊伍建設

加強信息化隊伍自身建設,形成專業理論扎實、信息技能過硬的教育信息先進團隊。學校的信息化隊伍是一支年輕的、充滿朝氣的、富有進取心的隊伍。在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一個學年里,更要重視這支隊伍建設,加強這支隊伍建設。為此,要著力抓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要加強各科室信息化能力的建設,不斷完善信息治理結構,充分建設以業務需求為中心的信息化組織;二是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培養懂技術、熟教學、會管理、善協調的復合型教育人才;三是要加強協調,明確分工,落實責任,處理好小學部與初中部之間、各科室之間、教師之間的關系,創造一個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信息化建設良好氛圍。

在2009年工作要點中將加強信息化隊伍培訓作為重要內容加以建設,意在提高信息化建設基礎,加強全員信息化素養,主要分3個層面進行:

第一層面:校領導和全體中層領導干部,每年舉辦1-2次信息化發展趨勢和新技術、新理念的講座。

第二個層面:各部兼職信息員,每學期進行1-2次信息化技術培訓,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第三個層面:信息化辦公室工作人員,采用自主學習與集中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根據工作需要,制定學習計劃,組織學習培訓,安排中期檢查,開展學習交流,展示學習成果。

其中一些具體的安排如下:

對部分制作課件仍覺困難的教師進行繼續培訓,力求使我校40周歲以下教師人人會做ppt和flash課件。保證全校教師人人會上整合課,凸現信息化特色,確立我校信息化的整體優勢和領先水平。然后要求每位教師上交一個高質量課件充實資源庫。在青年教師中形成趕、學、比的精神,充分挖掘一批有潛力的新教師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2、推進校校通平臺的使用

2009年我校將在全面啟動和實施教育信息化應用系統項目建設的基礎上扎實做好校校通平臺的使用與推廣工作。下個學年將細化項目分管人員,熟悉項目操作流程,更加充分合理運用好平臺。

3、充分利用好現有電教資料

為配合區電教館將電教工作實到實處,下個學年學校將利用現有的設備,將現有的電教資料適時合理地運用起來,使其在教育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還將積極培訓教師,學會下載、整合、使用遠教資源,盡快掌握現代化教學設施的正確操作及安全注意事項。督促專業人員負責管理電教資料,并按要求填寫、整理有關的歸檔資料。

4、有序開展、落實信息化常規工作

(1)加強各部門主頁的建設

學校主頁是學校對外宣傳的窗口,是學校信息化工作開展好壞的最基本標準之一,也是學校信息化工作具體的落腳點,關系到學校信息化的形象。目前有些主頁內容長時間未更新,頁面缺少內容,特別是教師個人博客。下學年將進一步加強對主頁的建設與管理,分工明確,責任到人。要加快網頁更新力度,提高各部門主頁質量要求。對原各部門的主頁進行全面檢查,提出書面整改意見,限期進行更新及改進。

(2)為再次迎接省里優秀網站的評比做準備,適當調整學校主頁設置;積極提交學校教育教學新聞信息,每月向宣傳中心提交的信息量不少于1條。

(3)落實學校信息化基本要求:

A、45周歲以下教博客管理:每學期發表文章不少于6篇,其中自己創作的文章不少于3篇。(創作文章包括參加各類講座、聽課等教研活動后的心得體會、教育教學論文等)。

B、40周歲以下的教師于暑假中、下學期開學前上交一個高質量的網絡課件。

C、教師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信息技術比賽。

D、教師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信息技術培訓,不得缺席。

篇(10)

一 國內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現狀及發展情況

在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一直受到高度關注。2012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重點加快建設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環境、有效提高職業教育實踐的教學水平、有力支撐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培養。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的通知,也明確寫入“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和推動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基本實現全國職業院校寬帶網絡校校通”等。

在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應用系統主要涉及教學、科研、管理等主要業務。包括校園門戶網、辦公自動化系統、教務管理系統、教學管理系統、學生工作管理系統、人事系統、科研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后勤管理系統、遠程教育系統、設備管理系統等。在改善提高對師生員工的服務水平質量、提高圖書電子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幫助教師科研人員獲得更多的教學科研信息、幫助學生和教師方便快捷地獲得學習與教學資源、提供網絡學習平臺和資源給予教師和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與學習交流空間、加強學校各類基礎數據的搜集管理、提高學校各行政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和科研信息化是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當前和今后校園信息化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信息化是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技術,全面實現教學過程科學化、教學方法現代化以及教學手段的多媒體化。其中,教育資源管理平臺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已經建立或者正在計劃建立,調查數據顯示,已經建有教學資源管理平臺的高職院校大約占總體比例的六成,目前還沒有建立的,但已經有該項計劃的高校大約占三成。與教學資源管理平臺的建設情況相比,大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供學生使用的網絡教學平臺。科研信息化對科研的支持目前僅僅停留在科研信息、科研項目管理層面,對科研服務的信息化支持還是很薄弱的,有一些職業技術學院已經建立了科研項目的協作交流平臺。

在校園網絡基礎平臺建設方面,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已經連接了互聯網,可控可管、可信任、高帶寬的校園網絡環境大部分已經基本具備。

在教育資源的建設和開放共享方面,高職院校都普遍非常重視,國內開展了大量的各級各類精品課程和國內外視頻公開課建設,普及開放共享視頻教育資源。當前,高職院校開放共享的課程資源分布情況主要是:各級各類精品課程、名師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等,其中各級各類精品課程所占比例最高,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視頻資源都實現了對社會公眾的開放共享。

評估和審核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評價體系方面,近半高職院校已經對自主開發建設的教育信息化資源進行評估和審核,這一工作的必要性需要進一步地研究和推廣。高職院校評估和審核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的方式主要包括:立項結題方式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大獎賽評優方式評價、專家團隊方式評價、社會和師生用戶評價等。

二 國內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隨著科技信息水平的發展,國內高職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上升,教育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對教育信息化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不難看出,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第一,當前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發展遇到的瓶頸依然是資金問題、專業技術人才問題、政策與保障措施問題,這些都成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問題。

第二,信息化應用正在逐漸普及,硬件方面逐步完善和成熟,數據存儲和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漸上升,涉及軟件方面的應用類型不斷增多,軟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應用較好,但是,基礎應用仍然存在“重硬輕軟”現象,對于學校的核心業務――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的支持度仍需要繼續加強和提高。同時,由于寬帶有限,各高職院校正在面臨網絡、服務器、軟件等升級的壓力。

第三,目前學校信息化的驅動首先來自于教學要求。涉及教務系統、學生管理服務系統、數字圖書資源利用的應用較多,而在行政、科研、人事管理方面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相對較低,其實際應用效果仍低于師生員工對信息化的需求,在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更多科研協作機會、幫助學校師生更好地適應外部變化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少一些。

第四,智能手機、智能終端和微信平臺在高職院校學生和老師中的使用已經比較普及,與此類情況相比,針對這些智能終端的教育信息資源應用還相對滯后,這也反映出我國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當前不斷發展先進的信息化技術相互結合的水平不足,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水平還有待提高。

第五,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的評估和審核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專項研究,并最終形成標準統一、可有效推廣使用的評價體系。

三 應采取的對策

針對以上現象和存在的問題,也為了有效利用不斷出現的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開發整合各類優質資源,構建實用、高效、先進的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我們還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對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意識。解決高職院校師生的信息技術水平的關鍵是要有效地解決專業技術人才問題、政策與保障措施問題,在于建立一個完善的制度評價體系,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合理有效的獎勵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意識和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制度化是必然趨勢,對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需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實用為主。高職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必須進行總體規劃,在制訂總體規劃時應考慮各個職能部門、各個二級學院系部、各個專業的實際情況,按照實際需要,制定發展目標,有針對性地編制。分步實施是指根據各個高職院校規模、經濟情況、發展特色類型等,確定出與之相適應的、多層次的硬件環境建設類型,選配與之相匹配、滿足實際需要的應用軟件,逐步實施。鼓勵教學應用、實用為主、以用促建,避免出現資源浪費。

第三,加快建設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環境,實現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的突破,建設一批智慧化應用系統,與時俱進,有效利用最新智能手機、智能終端和微信平臺,建設支撐高職院校發展的智能人事管理系統或教師發展中心平臺、智能學生管理系統、智能教學系統、智能科研系統和智能后勤系統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智能優勢,提高項目教學、實習實訓、案例分析、學生人事、科研、財務管理等的信息化智能水平,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信息技術支撐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結合、頂崗實習,建成能有效支撐學生、教師自主學習工作的智能數字化校園環境。

上一篇: 信息技術調查報告 下一篇: 申請檢察院抗訴申請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日本aⅴ一本97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 香港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级 | 久久国产精选AV免费 | 日本三级香港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