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11 16:39: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品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品管理論文

篇(1)

1.1.1護理檔案的質量管理:嚴格把關檢驗標本分析。患者入院治療后,相關的檔案記錄隨之開始。此時應建立針對性的品管圈管理方案,檢驗標本分析就是重要的一關。檢驗人員在以往的工作中各司其職,不參與他人工作,互相獨立,導致部分問題無法發現。品管圈可將標本檢驗工作劃分為一個“品管圈活動”,所有的檢驗人員和記錄人員都要參與進來,每一項工作都要得到科室主任、上層領導、檢驗負責人三方確認后才可以記錄在案,并且進行下一個步驟。對患者的病情、治療方案、應用的醫療設備、藥物、各個階段的康復情況等信息,詳細記錄在案,雖然品管圈給予了工作人員較大的自、管理權,但最終錄入的時候,依然要得到相關醫生的肯定才能錄入,避免出現醫療事故時,無任何判定依據,影響醫患關系。

1.1.2護理檔案安全管理:護理檔案分為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兩種,每種檔案都要及時做好備份,防止意外事故;護理檔案當中的部分重要文件,需放置在安全性較高的地方,即便是以電子方式保存,依然要設立相應的防火墻、防黑客攻擊等程序,減少丟失的可能;護理檔案的安全管理,需設立專業人員定期審查,一方面要查找檔案空缺、及時填補,另一方面要排查安全隱患,制定相應的策略。

1.1.3重點環節管理:要將護理檔案中的重點環節看做是一個整體,護理檔案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單獨拿出某一個模塊進行管理,并沒有辦法得到最理想的效果。將所有的重點環節作為一個品管圈活動,可充分減少不必要的問題,并且促進各項工作的穩步展開。重點環節的管理需拆分進行,將患者不良反應檔案、醫療器械檔案等等,詳細的劃分為不同的品管圈活動,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提高管理效率,保證管理質量。綜上所述,運用品管圈進行護理檔案管理,一方面可有效的解決固有管理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分提升品管圈的各項功能。今后的工作重點在于,充分挖掘品管圈的各項優勢以及隱藏功能,結合護理檔案管理的各項工作,促進醫療工作的全面發展。

1.2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將得到的數據,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應用品管圈進行護理檔案管理后,檔案錯亂事件大幅度降低,從之前的12次縮減到2次;檔案規整程度也有很大提升,從原來的65%提升到95%;工作人員數量有所下降,從原來的40人下降到20人。通過運用品管圈進行護理檔案管理,可有效提高護理檔案的管理效率,并且在客觀上對工作人員進行優化配置,提高檔案的規程程度,為日后的醫療工作進步提供更大的幫助。

3討論

3.1運用品管圈進行護理檔案管理的優勢。

3.1.1組織圈員自發參與活動:將品管圈運用到護理檔案管理時,每一位護士都可以看做是獨立的“圈員”,他們的工作在于,從客觀上與主觀上,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態度,自發的參與到品管圈這個重要的“活動中”。比方說,某醫院護理檔案管理工作雖然長期穩步進行,但由于醫院病患不斷增多,護理檔案堆積成山,在調取檔案時,常常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此時可應用品管圈進行管理,第一,根據護理檔案的類型、年份、重要程度予以分析,不同級別的護士派與不同的分類任務;其次,將護理檔案錄入相應的電腦程序當中,按照標準進行排序,老護士指導新護士,逐步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部分重要檔案需要作出備份,防止丟失;第四,建立良性循環的工作模式,將護理檔案管理作為一個“品管圈活動”來展開,充分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組織圈員自發參與活動后,護理檔案管理會逐步告別之前的冗雜管理,變得更加有條理性。

3.1.2促使工作人員享有更高的自、參與權、管理權:品管圈在上世紀90年代被引入到醫院的管理領域當中,當時的管理方案并沒有現階段的先進,并且品管圈的應用也不是很熟練。相對于過去而言,品管圈的應用,可促使工作人員享有更高的自、參與權、管理權。第一,自。品管圈的每一位圈員都可以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他們的自較高,可以自主選擇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不斷的請示上級。第二,參與權。品管圈執行后,圈員的參與權大大增加,他們的互幫互助是建立在總體工作進步的基礎上,不會耽誤本職工作的正常進行。第三,管理權。管理權對圈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護理檔案管理的難點之一在于,護理檔案非常多,而且錄入量非常大,倘若遇到某些特殊的危重病人,需調取所有的相關資料,便于臨床分析。管理權的有效放松,促使工作人員高效率的管理,畢竟每個人的管理方法存在差異,但目的在于提高管理效率。

篇(2)

自建國以來,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制度經歷了數次變遷,但每次變遷的結果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供給效率低下的問題,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講,供給效率低下的深層原因就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出現了失衡,其中供給主體的失衡尤為突出。本文試圖在界定供給主體的基礎上,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失衡現象進行深入剖析,進而提出重構的政策建議。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確定

農村公共產品是與農村私人產品相區別而存在的。筆者認為,農村公共產品是區別于農村私人產品,在農村地域范圍內為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所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收益外溢性的物品或服務。農村公共產品按照消費競爭性、收益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的大小可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農村公共產品是指在消費過程中具有完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如農村基層政府行政服務、農業發展戰略研究、農業基礎科學研究、大江大河治理、農業信息系統、農業環境保護等。然而,現實中的絕大多數農村公共產品是以準公共產品的形式存在的。農村準公共產品是指介于純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在消費過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主要包括:一是在性質上近乎純公共產品的準公共產品,如農村義務教育、電力設施、小流域防洪防澇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二是一般準公共產品,如農村高中(職高)教育、水利設施、醫療、鄉村道路建設、文化館等。三是在性質上近乎私人產品的準公共產品,如農村電信、電視、成人教育、自來水等。后兩類準公共產品在相當程度上又可視為俱樂部產品,其特點是受益人相對固定,而且其外部收益溢出的范圍通常限于少數利益相關的受益人。根據公共產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公共產品通常又可分為全國性的公共產品、地區性的公共產品和社區性的公共產品。由此可見,農村公共產品具有多層次性的特征。由于不同層次公共產品本身特性的差異,決定了上述物品提供的目標指向不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供)主體也必然存在差異。

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涉及三個基本參與者,即消費者、生產者和安排者(吳金明,2004)。消費者直接獲得或接受公共產品,它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特定的群體、機構或組織;生產者直接組織產品生產或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服務,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業、志愿性組織或是消費者自身;安排者(也稱提供者)指派生產者給消費者,指派消費者給生產者或選擇物品的生產者。它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志愿性組織,甚至于消費者自己。本文談及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僅僅是指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即農村公共產品有誰來提供。

在傳統的理論和實踐中,通常認為由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車”行為,如果由市場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供給,必然會造成公共產品供給的低效率,因此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應成為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公共產品供給的責任必然要由政府承擔。考慮某些公共產品的特殊性,如消費者的地域集中性、局限性以及公共產品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等因素,由私人供給可能更有效率。正如薩繆爾森指出的那樣,“一種公共物品并不一定要有公共部門來提供,也可由私人部門來提供。”因此,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主體不是唯一的,從組織形態上看第三部門、私人組織、社區和社會公眾都是比較現實的選擇。但實現這一局面取決于其他行為主體的能力、以及他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狀態。就行為主體的能力而言,在一些有形公共物品生產上,私人組織的能力并不比政府遜色;在提供社區性公共物品方面,中央政府并不見得比社區自治組織更有效;在對行業進行管理時,政府也不見得比行業協會更有效。就政府與各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而言,它們不僅僅是管制與被管制、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而且還是以公共利益為核心的合作關系、伙伴關系或良性互動關系。之所以強調合作式的伙伴關系,是基于以往公共管理主體與社會公眾之間不對稱的關系格局而言的。在傳統的行政體制下,“公共物品的生產不是由消費者說了算,而是由生產者說了算,由此導致了不恰當的公共物品生產的高成本和過度生產”;但反其道而行之,即完全由消費者說了算,則會陷入另一種不對稱關系之中,即公共管理主體的主動性和戰略能力很難得到體現。

二、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的原因及其效應分析

1.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的表現及其原因

理論分析和實踐經驗表明: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應依據公共產品的層次和特性,構建政府、農村社區、私人部門、非盈利性組織(也稱第三部門)四位一體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結構。但目前我國現行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在供給主體方面卻存在著嚴重失衡的問題。

(1)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單一,缺乏政府以外的其他參與者。現行體制下,私人組織、第三部門等參與主體受政府政策、產權界定和自身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大規模進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領域,政府仍是單一的供給主體。其表現為:1私人組織(包括企業)參與不夠。公共物品私人供給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致使收費變得不可能或者在經濟上不劃算。無論是科斯定理提出的解決外部性的辦法,還是布坎南提出的“俱樂部理論”,都強調了產權和效率之間的聯系。因而,解決公共產品私人供給問題的前提條件是公共產品的產權明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產權不明晰,產權殘缺阻礙了私人組織參與公共產品的供給。同時,在我國,農村公共產品最大的受益者——農民缺乏對農村公共產品進行供給的激勵。由于公共產品本身的特性,決定了農民同其他多數人一樣,都希望由別人來提供,自己能成為“免費搭車者”。2農村第三部門的發展滯后。第三部門通常是指區別于政府組織和市場組織之外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的集合,是那些主動承擔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福利事業的社會中介機構,其共同特征是民間性、自治性、志愿性、非營利性、公益性和合法性等。第三部門的主要作用在于它能提供政府和市場都無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產品,可以對多樣、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從而為需求特殊的人群提供特別的公共產品,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在我國,長期以來,公共產品主要由政府來負責供給,私人組織和第三部門的作用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3農村社區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近些年來,不少國家對政府、市場與社區的角色重新定位,特別是把傳統政治學、行政學很少討論的“社區”概念,視為設計未來公共事務治理模式的關鍵因素,由此,“社區主義”在歐美國家幾乎已成為拓展公共管理領域的新思潮。社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制度化的社會自治領域”,對于解決社區性公共問題、自給社區性公共物品、實現社區性公共利益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在我國農村,由于鄉鎮政府職能向村級組織的滲透,村民委員會部分失去了應有的自治色彩,成了具有行政權力的“準政府”,難以準確的表達農民的意愿,難以發揮自治組織在村級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導作用。

(2)供給責任不清,供給主體錯位。公共產品自身的特性,決定了政府必然是農村公共產品的重要供給主體。但在實際中,中央與地方在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劃分上不盡合理,造成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錯位。1有關政府在供給農村公共產品上的缺位。與城市公共產品相比,農村公共產品的明顯特征是純公共產品少,準公共產品多,并且界限相對模糊,加之農村地域的分散和自然環境的差異,其生產帶有分散性,因而政府提供與否的收縮性較大。在我國,當涉及兩級或多級政府間的共同事務時,中央政府、各省、市、縣及鄉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責任的確認、調整機制及分擔標準等方面,缺乏一個明確有效的分擔機制,隨意性較大。例如,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計劃生育都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屬于全國性公共產品,應當由中央政府提供和融資,但實際上這些供給責任推給了縣鄉政府以及村委會來負責。2鄉鎮政府在供給過程中的錯位。一方面,由于上級政府的缺位,鄉政府承擔著與其財力極不相稱的職能,支出負擔沉重;另一方面,由于鄉政府職能過寬,機構設置過多,生產性支出處于萎靡狀態,影響了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3村民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在供給過程中的困境。村委會是農村社區內的公共物品的組織者,但在鄉鎮政府與村委會關系沒有理順的情況下,鄉鎮政府經常利用政治權威將屬于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推卸給村委會,從而影響到村級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3)中央與地方固有事權及支出責任的界定不夠明確。主要體現在:中央政府把本應由自己供給的公共物品,通過轉移事權交由縣鄉政府和農村社區提供。由于中央政府在下放事權的同時,并沒有相應賦予農村基層政府和社區足夠的預算資金,只能由農村基層政府和社區自行解決,事權與財權的不統一,導致了農民負擔過重。

[NextPage]

2.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的負面影響

(1)單靠政府提供無法滿足農民實際需求,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村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農戶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單一的政府供給主體,因財力限制和供給的強制性很難完全滿足農戶的有差異的公共產品需求,既影響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又導致農村黨群和干群關系的緊張。

(2)政府作為唯一的供給主體使得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渠道過于單一,導致農民不堪重負。隨著公共產品種類的增多,范圍的擴大,公共支出不斷增加,政府籌集不到足夠的公共資源,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越來越喪失主渠道的作用。在政府不能發揮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渠道作用的情況下,其他供給渠道又沒有形成,為了確保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運轉,政府就不得不強行向農民攤派各種費用和勞動,集資興建社會公益事業,加重了農民負擔。

(3)單一、失衡的供給主體制度,使政府從供給機制上管死了一切,限制著企業、個人、社會團體等的參與,也給政府的供給部門提供了充分的尋租機會,最終導致城鄉公共產品水平的巨大差距(馬曉河、方松海,2005)。長期以來政府的重工輕農、重城輕鄉政策,使有限的資源源源不斷的從農村流向城市,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造成城鄉相對獨立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在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大都由農民上繳稅費的方式自己來承擔,而且公共產品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劣于城市公共產品,這對于農民和農村地區來講,顯然有失公平。

三、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重構中的制度安排

對上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失衡的狀況,必須在深化農村改革中,改變政府作為公共產品唯一提供主體的尷尬局面。筆者認為,在進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重構中,最重要的是,必須營造一種有益于實現農村公共產品提供主體多元化和多層次制度安排的、良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

1.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建立城鄉一體化均衡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

站在實現以人為本、“五個統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戰略意義和緊迫性,從根本上實現發展觀的轉變。按照新的發展觀的要求,指導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各項實踐。擺脫傳統的根深蒂固的城鄉居民社會權益“天然有別”的思想觀念的束縛;進一步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加快實現政府角色和職能的轉換,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增強責任意識;徹底改變“重城輕鄉”、“重城輕農”的國家公共產品制度安排,盡快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均衡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向城市和農村提供均衡的公共產品。

2.政府提供相應政策,充分調動其他供給主體的積極性和優勢

各級政府可通過精心策劃和宣傳,以及提供補貼、獎勵、直接委托或各種優惠政策等多種方式,引導、支持、鼓勵、吸引政府以外的其他組織和個人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積極參與,并積極引導、幫助、支持其他組織和個人形成一種穩定的或制度化的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機制。實現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一定要對建成后的農村社會公共產品明晰產權關系,該屬集體的就歸集體,該屬農民個人的就歸農民個人,千萬不能做侵犯農民利益的事。產權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只能由政府來界定。只要產權關系明晰了,農村公共產品的多元供給主體結構才能有效形成。

3.加快建立農村自主治理的村民自治組織,完善和探討村民自治的多種實現形式

我國廣大的農民普遍生活于分散的村落之中,實行村民自治更容易符合農村的村情民意和提高農民的滿意度,更容易激發農民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熱情。要讓自治組織在農村公共產品中發揮主導作用,就必須激活民間組織的各種積極作用,完善和探討村民自治的多種實現形式,加強農民的汲取機制、共識機制、協調機制、表達機制、整合機制和利益再分配等機制的建設,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農民真正成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參與者、受益者、監督者和管理者,走上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正確之路。

4.建立、健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相關法律、法規

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必須要有法律的保障。如上所述,解決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必須要實現城鄉公共物品的統籌供給。大家普遍認同應根據公共產品的不同層次來確定各級政府的供給責任。在我國,由于農民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只有通過法律的規定,使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相關制度法律化、規范化,才能切實保障我國農民的切身利益。就我國目前而言,一方面要加快修改不適應新形勢的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還要細化、完善并制定、出臺新的有關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加快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制度化、法制化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志沖。農村公產品供給機制創新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0,(06)。

2.熊巍。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分析與模式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2,(07)。

篇(3)

2、管理制度及操作記錄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藥品購進、驗收、儲存、養護等管理制度,處方管理制度,拆零藥品管理制度,特殊藥品購進、儲存、保管,使用管理制度,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與報告制度,藥品質量事故處理與報告制度,藥品質量信息管理制度,“首供企業”和“首用品種”質量審核制度,近效期藥品管理制度,不合格藥品管理制度,退換貨藥品管理制度,安全衛生管理制度,人員健康管理制度,人員培訓制度,服務質量管理制度,中藥飲片購進、驗收、儲存、養護和出庫復核等20項管理制度。操作記錄主要包括:每批進購的藥品具有真實完整的購進驗收入庫記錄,品使用記錄、溫度記錄、拆零藥品記錄等。

3、藥品的采購與驗收

相對于一般商品而言,藥品因其特殊性決定了它的質量問題容不得半點馬虎。因此,就藥品的采購來說,我們必須把好關,選購藥品時,要采用集中招標,從合法的供貨單位購藥,以此來保障藥品的質量。對供貨單位的合法資格要經過仔細認證,保證萬無一失,特別是對品、、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等特殊藥品,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的管理規定,從具備相應藥品生產資格的供貨商處購貨。此外對首次合作的企業以及首次進購的藥品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核,對購進的藥品,管理人員需要逐一驗收,并做好詳細的記錄,特殊藥品要進行雙人或是多人多次檢驗。

4、藥品的儲存與養護

藥品的儲存與養護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執行。例如:《中國藥典》2005版(二部)凡例,第11條對藥品貯藏條件規定:“貯藏項下的規定,系對藥品貯存與保管的基本要求,以下列名詞術語表示:遮光,系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裝,例如棕色容器或黑紙包裹的無色透明、半透明容器;密閉,系指將容器密閉,以防止塵土及異物進入;密封,系指將容器密封以防止風化、吸潮、揮發或異物進入;熔封或來封,系指將容器熔封或用適宜的材料嚴封,以防止空氣與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陰涼處,系指不超過20℃;涼暗處,系指避光并不超過20℃;冷處,系指2~10℃;常溫,系指10~30℃。[2]這就要求藥房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必須做大細致、認真,同時也要求醫院要及時配置相應的各種設備,冷處需要配置冰箱、冷柜。為保障藥品的熔封,可以建設陰涼庫,陰涼庫中需要配置空調機、除濕機以及溫濕度計。同時要定制木質柜架來存放藥品,保障藥品防止高度高于地面10cm,離四墻、屋頂超過30cm以上,同時在保障房間通風透氣的前提下也要保障房間的避光。每月要定期安排專人對藥品進行清點、整理,為節約成本以及保障藥品的使用質量,要對保質期在6個月的藥品進行登記上報,避免過期失效,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5、藥品的調配與使用

藥房調配使用藥品必須嚴格按照執業醫師的處方和醫囑中的內容進行,特殊藥品的調配使用必須要以專業處方為憑證,并及時、準確的做好記錄,在藥物的調配使用時,藥劑人員首先要:查處方、查處方,對科別,對姓名,對年齡;查藥品,對藥名,對劑型,對規格,對數量;查配伍禁忌,對藥品性狀,對用法用量;查用藥合理性,對臨床診斷。在藥品發放中,處方鑒定人員和藥品調配人員需要及時簽名,處方要按照相關規定保存,藥品用量要按照相關規定配置,一般用藥配置1日用量,急診用藥配置3日用量,特殊情況可適當增加用藥的時間配量。同時,對藥品的不良反應要收集記錄,并及時上報給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部門。

6、重視藥房信息化管理

篇(4)

二、系統平臺架構

作為提供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站,網絡的安全、健壯、性能、穩定與可管理性十分重要,任何方面都必須有周全的考慮。一直以來,人們的觀念中總認為WindowsNT不夠安全,不夠穩定,無法支撐一個訪問量巨大的Internet站點。但是實際上,無論是Linux,Solaris,還是WindowsNT,沒有哪個產品天生就比別的穩定。現實世界的例子證明,建立在WindowsNT上的站點也可以很安全,很穩定。有不少大型的商務站點,比如,eBay,以及Dell,都是建立在WindowsNT和IIS之上的,這些都是些流量很大的站點。基于上述理由,我們選擇WindowsNT+IIS4.0架構,并采用Microsoft用于建立動態網頁的技術--ActiveServerPages(ASP),前臺開發工具使用VisualStudio6.0,FrontPage98,PhotoShop5.0,Flash等,后臺數據庫擬采用在NT上有良好表現的MSSQLServer7.0大型數據庫。

三、系統功能結構及運作流程分析

針對文化藝術品的廣義性,藝術品網上商城除了提供BtoB,BtoC,CtoC等目前較流行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外,還針對較特殊的文化藝術收藏品提供對小批量發行的紀念物品等進行形式多樣的集體競價。網上商城是一個虛擬的文化藝術品交易場所,為入駐收藏家、拍賣行等藝術品銷售商家提供網上文化藝術品展示銷售及客戶網上在線競價拍賣等服務。整個系統擬開發成為通用的電子商城,只要拍賣行、藏家等提出在線申請,經過驗證后,即可為之開通。之后系統通過提供相應的空間,以及交易的平臺,結合客戶網頁自助生成系統,無需客戶了解任何互聯網技術,就可方便地進行網上藝術品的交易與交流。針對網上商城商家與用戶之間進行的交易,除非有網上商城公司直接介入,可以提供一定條件下的鑒定等服務,除此之外,包含鑒定在內的相關服務由商家自主提供,與此同時,提供相應的信用等級處理系統,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收藏家、拍賣行以及客戶的交易活動。對于成功的交易,網上商城提供如下結算方式:

1、網上直接劃付;

2、銀行匯款、銀行轉帳、郵局匯款等;

3、送貨上門、貨到付款、EMS代收貨款。

網上商城提供如下的實際運作模塊:

1、管理機構運作系統其中包含:入駐商家注冊及相關信息管理;入駐商家產品登錄及管理;客戶注冊及相關信息管理;在線銷售統計系統。

2、商家經營系統;商家信息管理;商家物理情況,在線訂購協議,提供的服務,結算方式等;新聞功能;商品登錄及相關信息管理;商品的增、改;商品信息的增、刪、改等;訂單查詢;訂單處理;銷售統計;客戶信息檢索

篇(5)

關鍵詞:開關電源;脈寬調制;均流

引言

模塊化是開關電源的發展趨勢,并聯運行是電源產品大容量化的一個有效方案,可以通過設計N+l冗余電源系統,實現容量擴展。本系統是多臺高頻開關電源(1000A/15V)智能模塊并聯,電源單元和監控單元均以AT89C51單片機為核心,電源單元的均流由監控單元來協調,監控單元既可以與各電源單元通信,也可以與PC通信,實現遠程監控。

1PWM控制電路

TL494是一種性能優良的脈寬調制控制器,TL494由5V基準電壓、振蕩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觸發器、輸出控制電路、輸出晶體管、空載時間電路構成。其主要引腳的功能為:

腳1和腳2分別為誤差比較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和反相輸入端;

腳15和腳16分別為控制比較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和同相輸入端;

腳3為控制比較放大器和誤差比較放大器的公共輸出端,輸出時表現為或輸出控制特性,也就是說在兩個放大器中,輸出幅度大者起作用;當腳3的電平變高時,TL494送出的驅動脈沖寬度變窄,當腳3電平變低時,驅動脈沖寬度變寬;

腳4為死區電平控制端,從腳4加入死區控制電壓可對驅動脈沖的最大寬度進行控制,使其不超過180°,這樣可以保護開關電源電路中的三極管。

振蕩器產生的鋸齒波送到PWM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脈沖調寬電壓送到PWM比較器的同相輸入端,通過PWM比較器進行比較,輸出一定寬度的脈沖波。當調寬電壓變化時,TL494輸出的脈沖寬度也隨之改變,從而改變開關管的導通時間ton,達到調節、穩定輸出電壓的目的。脈沖調寬電壓可由腳3直接送入的電壓來控制,也可分別從兩個誤差放大器的輸入端送入,通過比較、放大,經隔離二極管輸出到PWM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兩個放大器可獨立使用,如分別用于反饋穩壓和過流保護等,此時腳3應接RC網絡,提高整個電路的穩定性。

如圖1所示,PWM脈沖的占空比有內部誤差放大器EA1來調制,而內部誤差?大器EA2則用來打開和關斷TL494,用于保護控制。腳2和腳15相連,并與公共輸出端腳3相連通,因腳3電位固定,所以,TL494驅動脈沖寬度主要由腳1(PWM調整控制端)來控制;腳16是系統保護輸入端,系統的過流、過壓、欠壓、過溫等故障以及穩壓或穩流切換時關斷信號都是通過腳16來控制。鋸齒波發生器定時電容CT=0.01μF,定時電阻RT=3kΩ,其晶振頻率fosc==36.6kHz。內部兩個輸出晶體管集電極(腳8和腳11)接+12V高電平,其發射極(腳9和腳10)分別驅動V1和V2,從而控制S1和S2,S3和S4管輪流導通和關閉。

2軟件介紹

2.1電源單元和監控單元的軟件

高頻開關電源單元主要有數據采集,電壓電流輸出給定,鍵盤和LED顯示,故障處理以及與監控單元RS485通信等子程序組成。監控單元主要有鍵盤和液晶顯示,EEPROM以及與電源單元和PC機RS485通信等子程序組成。EEPROM用于存放工作參數和其他不能丟失的信息,它采用X5045芯片,X5045有512字節,內涵看門狗電路,電源VCC檢測和復位電路。

如果出現故障,電源單元立即做出相應處理,并主動向監控單元申請中斷,將故障數據傳送給監控單元,監控單元立即調用故障處理程序,如果故障嚴重將切除故障電源,并啟動備份電源,而且將故障情況傳送給PC機。

2.2均流處理程序

高頻開關電源單元將各自的電壓和電流發送給監控單元,監控單元接收到各電源單元的電壓和電流信息后,馬上進入均流判定處理程序。本程序將根據均流精度的要求,計算出該由哪個電源單元進行怎樣的調節以達到均流要求。該程序主要包括下面兩個模塊:第一個模塊主要完成電壓的檢查工作,發現電源單元電壓偏移超過要求,馬上進行相應調節,保證其電壓為要求值;第二個模塊用于進行均流計算,該模塊將找出電流偏移平均值超過規定要求的電源單元,并進行相應的調節。均流流程圖如圖2所示。

由于在實際運用中,各電源單元的電壓值并非完全一致,所以本系統對多電源單元并聯后的電壓有兩條要求。

1)多電源單元并聯時,若各電源單元之間的最大電壓偏差>0.5%,那么并聯后的輸出電壓要求在各電源單元的電壓之間;若各電源單元之間的電壓偏差均<0.5%,那么并聯后的輸出電壓應為各電源單元電壓的中間值加0.25%誤差。本要求同時兼顧了盡量提高穩壓精度和防止電壓調節過于頻繁的要求。

2)并聯后的輸出電壓與任一電源單元工作時的電壓之差≤1%(本電源要求穩壓精度<1%)。

若找不到符合要求的電壓點,則程序認為相互并聯的電源的電壓偏差過大,將停止均流調節,并按要求提出警告。

篇(6)

根據中國市場與客戶需求的情況,歐珀萊細分了不同的客戶群體,白領、公務員、學生還有社會其他工作階層,并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開發了適合的化妝品。例如,時光鎖系列針對的是30歲以上的消費群體,注重彈力的提升和保濕功能;美白系列滿足有美白需求的所有消費人群;防曬防輻射產品迎合各種場合和膚質的防曬要求。近幾年,歐珀萊產品系列一直在不斷更新,適合的客戶消費群體也在不斷延伸擴大,2012年上市的高端系列臻源新肌就是面向有更高護理要求和較強購買力的客戶群,而2014年推出的涌泉潤肌系列則相反,從價格包裝效果到代言人都更適合學生等年輕的客戶群。這兩個系列深受市場歡迎的事實很好地驗證了歐珀萊客戶細分策略的正確性。

(二)客戶價值分類。

按照客戶購買力和價值,歐珀萊將客戶分為普通會員和VIP會員,并開展不同的管理策略,兩者的區別。可以看出,VIP會員可以享受普通會員沒有的一些特殊待遇。通過這些會員活動,可以帶給客戶的不只是產品,還使客戶通過參與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更深入地了解品牌的理念,更好地幫助企業進行客戶維系,提高客戶的忠誠度。

二、客戶溝通

除了店頭的針對外,歐珀萊還建立了會員俱樂部和客服中心,基于統一的會員管理系統數據,整合多種客戶聯絡方式和渠道來接受消費者的咨詢與建議,為客戶提供統一的服務:客戶可以全面了解產品信息和功效、使用方法與步驟以及護膚理念的推廣,同時還可以了解品牌專柜的地址和電話等聯系信息、服務政策與流程以及最新促銷活動等大量信息內容。首先,在美容專柜,企業以“顧客第一”為理念,非常重視對美容顧問的培訓,并設置了美容沙龍實現客戶體驗活動協助進行銷售。其次,通過會員俱樂部網站和定期的會刊,會員可以了解最新的產品新聞和品牌活動等多方位的信息;通過俱樂部組織的各種線上和線下的活動,實現企業、品牌與客戶的交流,為客戶提供有效的產品體驗;俱樂部附屬的論壇在客戶互相交流產品使用經驗,購物信息方面起到很好效果。最后,客服中心在接受客戶的咨詢、投訴等方面提供更方便、直接的服務。

三、客戶保持

客戶關系保持時間越長,企業和客戶都將從中得到越多的利益,從而實現雙贏。歐珀萊通過線上和線下多種渠道以會員制方式實現客戶關系的保持,為客戶的長期付出帶來回饋,使客戶的購買更積極主動。美容專柜是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客戶通過參加各種買贈活動,既貢獻了大量的客戶價值又維持了客戶與企業的交易關系。而企業通過積分贈禮的方式既能回饋廣大會員客戶又促進客戶多次重復購買,從而留住客戶。歐珀萊花之友會員俱樂部是客戶關系管理的主要平臺,通過舉辦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有趣活動來吸引客戶參與。

1、激活有禮。

每個會員僅有一次機會,當會員首次登錄俱樂部網站,激活會員卡號,只要激活順序為100的整倍數,即可獲得相應的禮品。

2、惠員有禮。

會員每3個月有一次抽獎機會,能免費領取相應禮品。這個活動可以促使會員定期回訪俱樂部網站。

3、非常兌獎。

需要使用購物積分和“歐圓”兌換禮品。“歐圓”賬戶是專為會員設立的網站虛擬賬戶,當會員每天登錄網站、回帖發帖、參加活動的同時,就可獲得相應“歐圓”。這個活動也可以促使會員定期訪問網站,并鼓勵會員在論壇中回帖發帖促進會員間交流。

4、不定期推出的其他活動。

如粉紅海豚、超級花粉、故事接龍等等,這些活動結合了俱樂部網站、開心網、人人網、各大論壇和新浪微博等各種網絡平臺,會員通過發表感想感言,產品使用評價和經驗等方式積極參加,既有機會得到豐厚的獎品,又很好地宣傳了歐珀萊品牌。

四、歐珀萊客戶管理策略中存在的問題

1、產品更新導致的客戶流失。

客戶因為不熟悉新產品而放棄使用。歐珀萊產品線變化比較頻繁。歐珀萊最初給客戶的定位是年齡層30歲以上的,品牌上市以來幾個系列產品十年保持不變。從2006年起差不多2年左右就有新系列上市取代舊系列,而且從包裝到效果更迎合年輕一些的消費者,這使得一些習慣使用老產品的客戶流失。雖然也有適合她們的新產品,但是需要客戶在對品牌保持信任的同時也愿意嘗試新產品。

2、積分系統速度慢,使用不方便。

會員積分系統并非實時更新,通常需要幾天時間才能在系統中查詢到最近一次的購物積分,速度比較慢。而且在線購物和會員俱樂部不是同一個系統,需要使用不同的登錄信息,分別進行查詢,很不方便。

3、客戶活動集中在網上進行,客戶參與度低。

會員俱樂部的活動很多都集中在網絡上進行,而且范圍擴大到微博微信平臺。很多客戶因為不常訪問俱樂部網站或品牌宣傳不到位而不知道有這些活動,使得參與活動的客戶數量較會員數量偏少。2014年運作了最久的會員答謝活動也開始在網上自助預約答謝禮品,很多客戶特別是年齡較大的并不習慣這種方式。

4、網絡平臺的交流功能較差。

花之友俱樂部網站的論壇是會員在網絡上交流的主要平臺,但是論壇中真正交流產品使用經驗,言之有物的帖子很少,大部分帖子都是會員為了賺取歐圓而發的,帖子質量不高,而且存在大量水貼、抄襲情況。

篇(7)

(一)農作物生產成本水平

1.總成本水平分析

從總體上講,我國小麥、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的生產成本水平較高。我國每公斤小麥生產成本是美國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國的2倍以上(見表1)。每公斤玉米生產成本是美國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國的2倍多。大豆的生產成本大約是主要大豆出口國美國和阿根廷的1.2-1.3倍。我國油料作物(如油菜籽)的生產成本高達2.81元/公斤,是加拿大的3倍多。我國每公斤棉花的生產成本比美國只高5%左右,但如果考慮到棉花的質量差別和收獲方式(美國棉花是一次性收獲,單產比我國低很多),成本差距要更大一些。在所研究的主要農作物中,只有稻谷在生產成本上有一定的優勢。雖然我國秈稻每公斤生產成本高于亞洲主要生產國家(如泰國),但與美國和阿根廷的粳稻生產成本相比,中國粳稻每公斤生產成本較低(1.14元/公斤),比美國(2.04元/公斤)低44%.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國大部分農作物產品生產成本高于對照國家呢?下面從構成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具體項目(化肥農藥、機械、土地、活勞動等費用以及稅收和成本外支出)做進一步分析,試圖找出成本差距的具體原因。

2.各項成本費用水平分析

(1)化肥農藥費用:每公斤農作物產品生產成本中的化肥農藥費用水平我國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在每公斤小麥、玉米、油菜籽和棉花生產成本中,我國的化肥農藥費用都高于美國、加拿大和法國(表1)。我國農作物單產較高,走的是高投入、高成本和高產出的道路。降低物質投入固然是降低生產成本的直接途徑,但這樣必然導致單位面積產量的下降,最終不一定能達到降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目的。要減少生產成本中的物質費用,最有效的途徑是降減農業生產資料價格。

(2)機械費用:同人們想象不同的是,盡管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但每單位產品生產的機械費用卻不低。雖然美國的小麥生產機械化程度比我們高的多,但由于美國小麥生產規模大、機械利用率高,單位產品機械費用同我們的基本相似,均在0.20-0.21元/公斤(見表1)。我國其它農作物產品生產的機械費用水平同國外相比總體上講處于中等水平。這意味著,如果中國農戶的生產規模能得以擴大、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單位產品生產所增加的機械費用也不會有多大變化。

(3)土地費用:從理論上講,農作物產品生產成本中土地費用的支出應當是土地使用的機會成本。由于資料限制,表1中我國的土地費用僅包括集體機動田對個人的土地承包費用和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土地轉包費用,這同其它國家生產成本中土地費用數據是不可比的。這意味著如果能測算出我國土地使用的機會成本,我國農作物生產成本要比表1中列出的要高。

我國是一個土地稀缺的國家,隨著土地流轉機制和市場的發育,我國農作物產品生產中土地的機會成本將會不斷上升,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根據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最近的農村調查,農村每畝土地(耕地)轉包費從200元到400元不等,因此,從這一點講我國農作物產品生產成本中的土地費用要高于其它國家,只是在我國目前的農作物產品成本核算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表11997-98年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生產成本水平的國際比較

作物國家每公斤產品產出投入的生產成本單位產品

生產成本

化肥農藥機械土地活勞動稅收成本外其它

小麥中國0.290.210.030.460.050.080.181.31

美國0.220.200.260.070.080.000.291.12

加拿大0.200.170.020.060.000.120.56

法國0.040.050.040.060.000.120.35

阿根廷-0.91

玉米中國0.220.090.010.430.030.060.100.94

美國0.180.260.210.080.020.000.140.88

法國0.040.070.030.070.000.160.45

阿根廷-0.79

大豆中國0.220.200.040.930.100.200.322.03

美國0.250.480.550.140.050.000.301.76

阿根廷-1.51

油菜籽中國0.520.170.031.520.140.200.222.81

加拿大0.380.260.030.080.060.000.110.92

長絨棉中國4.091.980.422.960.280.993.3914.11

美國2.964.711.611.880.400.001.7513.45

秈稻中國0.160.090.010.430.050.100.161.01

泰國0.170.140.000.220.000.060.59

粳稻中國0.230.180.050.410.050.080.151.14

美國0.350.530.390.180.100.000.492.04

資料來源及說明:中國成本來自《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其它國家均來自相應國家的農業部和農業研究單位。中國生產成本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數,土地費僅為承包費;美國為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數,土地包括保險費;加拿大為1998年阿爾伯塔省春小麥成本數據;法國為1997年成本數據,無稅收;加拿大油菜為1998年阿爾伯塔省Argentine和Transgen兩個油菜品種的平均數;阿根廷為1995年成本數據。中國秈稻和粳稻為1998年成本數據,泰國為1998年雨季秈稻成本數據。人民幣與外匯換算均按官方匯率計算,下同。

(4)活勞動費用:我國是一個勞動力數量富裕的國家,勞動力使用的機會成本要比其它發達國家低。然而與人們觀念不同的是,我國農作物產品生產成本中活勞動費用卻占相當大的比例。從表1中可以看出,除棉花和稻谷外,我國每公斤產品活勞動費用都是其它發達國家的6倍以上。其中,我國每公斤油菜籽生產成本中活勞動費用為1.52元/公斤,是加拿大(僅為0.06元/公斤)的19倍!可以說我國許多農作物生產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活勞動費用太高而導致的。這意味著,如果農業生產規模不擴大,機械化水平不提高,勞動力投入難以減少,那么,單位產品的勞動力費用將會不斷上升,這是另一個難以逆轉的增長趨勢。同時,由于勞動工資總是隨經濟的發展而上升,這種局面會進一步加劇,從而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下降。一般來說,我國活勞動投入的優勢,只有在機械難以替代人工的農產品生產中才能發揮出來,如棉花、畜產品、蔬菜和水果的生產等。這一點在后面的分析中將得到進一步證實。

(5)稅收和成本外支出:成本外支出是我國農作物產品生產有的概念,而且從1994年開始征收農林特產稅。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每公斤農產品生產成本中的稅收與其它國家相當,但如果加上成本外支出,就遠大于其它國家。我國的農作物產品生產不但實際負擔較重,而且各農作物產品間差異較大,其中棉花的成本外支出最高為每畝67元,其次為稻谷的成本支出每畝為29元,這兩種作物的成本外支出約占總成本的8%左右。對我國農產品的農業稅(包括農林特產稅)和成本外支出分析,有如下幾個基本結論:

第一、農作物稅負不高,對生產成本影響不大。農業稅是按照稅法來征收的。根據1999年《中國統計年鑒》,1998年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為18%,但農業各稅僅占國家總稅收的4.3%.另外從農產品成本調查資料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主要農作物生產成本中的農業稅的比例均在5%以下。

第二、成本外支出大是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本外支出包括村提留費、鄉統籌費、兩工支出和其它成本外支出,這是我國特有而其它國家沒有的成本支出。所以降低成本外支出是進一步提高我國農產品價格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途徑之一。

第三、降低農林特產稅率,將增加出口創匯能力。我國從1994年起開始征收農業特產稅,稅率從8—31%不等。在這些農林特產中有些產品(如園藝產品)是具有出口競爭能力的,因此這些產品農林特產稅率的偏高,將降低它們的出口競爭能力。

第四,取消成本外支出,將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比較我國農產品的進口到岸價和扣除成本外支出后的國內市場批發價格,不難發現,在扣除成本外支出后,國內市場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的批發價,雖然高于進口到岸價,但已非常接近,除大豆外,其它產品的價格只有8-11%的差距。

(二)農作物生產成本結構

根據表1可以得到農作物產品成本結構信息。從成本結構看,我國農作物產品生產成本結構與其它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對農作物產品生產成本結構分析,可得到如下幾個主要結論:

第一,活勞動成本比例較大

我國農作物中的活勞動成本在總成本中占的比例依次為:棉花(21%)、小麥(35%)、稻谷(36-38%)、玉米和大豆(46%)以及油菜(54%),而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這6種農作物產品生產成本中活勞動成本比例僅為9%左右。盡管美國和加拿大的農業機械成本比例較大(比我國高出1—2倍),但是勞動力和機械成本兩者相加的結果,我國這6種農產品生產成本仍比美國和加拿大高20%以上。同時不難看出,我國活勞動投入成本有增長的趨勢(主要是勞動工資的增長快于勞動力數量的減少),要減少我國活勞動投入比例有相當大的困難,而美國和加拿大的農作物生產活勞動投入卻呈下降的趨勢。這樣一來,我國農作物產品生產中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就會變成活勞動費用比例太高的劣勢。這一問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很難改變的(因為土地經營規模限制了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活勞動投入和機械化投入替代過程中,勞動力多的優勢實際上已經變成我國土地密集型農作物生產成本高的基本原因之一。

第二,成本外支出比例較大

稅收不是影響我國農作物產品成本主要原因,只占總成本的5%以下,與其它國家差異不大。但相比之下,成本外支出對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的影響較大,在大部分農作物產品成本外支出占總成本的比例高達10%左右。這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截然不同,因為大多數農產品出口國,尤其是發達國農的農產品出口國,它們不但沒有成本外支出,而且還有農業產品生產補貼(如法國)。

第三,機械費用和土地費用比例低于其它國家

我國農作物產品生產機械費用在總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同作物雖有差異,但大致在10-20%之間。機械費用在總成本中占的比例,除了小麥外,其它作物卻明顯低于對比國家。土地費用在總成本中占的比例較低,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土地利用的機會成本列入成本的核算內容。

二、主要畜產品生產成本的國際比較

(一)生豬生產成本分析

畜牧業是我國農業生產中具有較高比較優勢的行業,其中養豬業是畜牧業的最大行業。豬肉產量占我國肉類總產量近70%,1998年我國豬肉生產量占世界總量的35%,美國、荷蘭和加拿大是主要的豬肉出口國,因此我們對這幾個國家的生豬生產成本做一比較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1998年我國生豬飼養不管是農戶散養還是專業戶飼養,每公斤豬肉生產成本均低于美國。我國生豬飼養每公斤生產成本在1998年為8—9元,而美國同期則為11元,我國生豬實際飼養成本比美國要低23%左右,我國大中城市生豬飼養生產成本就更低了,只有美國生豬飼養成本的64%.同荷蘭相比,我國的生豬飼養成本也有一定的優勢。

表21998年主要畜產品單位生產成本水平的國際比較

畜產品國家每公斤產品產出的投入成本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增重1公斤生產成本

活勞動仔畜機械稅收精料粗料其它

生豬中國:

平均0.992.330.450.044.490.450.368.987.3

農戶1.622.050.340.053.420.770.268.557.1

專業戶0.682.200.340.004.480.250.518.457.0

大中城市:

平均0.711.990.210.013.400.350.437.097.1

專業戶0.521.950.130.013.380.200.336.506.4

美國1.430.552.640.224.070.111.9811.0011.0

荷蘭1.320.701.140.004.210.091.328.77

肉雞中國:

全國平均0.281.120.210.004.530.010.776.97-

專業戶0.271.130.130.004.510.010.536.63-

大中城市:0.00

平均0.211.060.140.004.960.000.717.08-

專業戶0.211.040.140.005.010.000.496.96-

美國-2.57-5.84-荷蘭0.421.350.780.003.960.000.577.08-

雞蛋中國:

平均0.180.880.180.004.240.010.415.89-

專業戶0.220.710.110.004.070.010.275.43-

美國-3.17-5.20-

荷蘭0.751.230.890.003.500.000.486.86-

數據來源:中國來自歷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美國來自美國農業部數據庫,荷蘭數據來自ArjanWisman,Agri-monitor,AgriculturalEconomicsResearchInstitute,Number1,February,2000.生豬增重成本=[總成本-仔豬成本+仔豬購進重×(仔豬購進價-育肥豬出售價)]/(育肥豬出欄重-仔豬重)。大中城市為中國的大中城市。

根據表2可以計算出各國生豬飼養的成本結構。可以看出在成本結構上各國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如我國仔豬成本占較大比例(25%以上),美國仔豬成本僅占5%.為此我們進一步調整了成本范圍,計算每公斤增重成本。從每公斤增重成本看,我國生豬飼養每公斤增重成本更加明顯地低于美國和荷蘭,分別低34%和18%.我國的生豬飼養成本表現出明顯的比較優勢。

與農作物成本比較的結論迥然不同,我國生豬生產成本低的很重要原因,是因為美國和荷蘭等國家生豬生產的活勞動費用占總成本的比例較高。除了農戶飼養外(農戶的勞動力成本是被高估的),勞動力成本在我國僅占8-10%,而美國和荷蘭則達13-15%.

從飼養方式上看,我國大中城市生豬飼養成本更低,成本優勢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農戶散養的活勞動成本占總成本的20%,要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一倍。其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采用的活勞動計價方式在農戶散養和專業戶飼養之間沒有區別。這同實際情況有出入,因為農戶散養投入的勞動多為家務勞動余下的勞動時間,其勞動機會成本幾乎等于零。如果這一假設成立,農戶散養成本還要進一步降低10%左右。

那么,為什么如此具有優勢的生豬飼養行業,我國的豬肉出口卻趕不上加拿大、歐盟和美國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國被許多國家認定為疫區。大力發展畜牧業來改變生產結構,如果沒有解決好動物衛生檢疫和疾病防治監測等問題,增加的畜產品若不能促進出口增加,那么,畜產品生產的擴大可能導致農民收入減少。

(二)禽、蛋生產成本分析

禽肉和禽蛋生產在我國畜產品生產中占據第二位,因此,禽肉和禽蛋生產成本的高低對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禽、蛋生產成本的分析,我們得出如下幾個基本判斷:

第一,在成本水平上,我國禽產品生產成本與美國和荷蘭沒有大的差異,高于美國但低于荷蘭。第二,在成本結構上,最重要的差別主要體現在飼料消耗占成本的比例上,從表2可以算出,我國禽產品生產精飼料成本比例較大,大約在65-70%左右,而美國僅為44%、荷蘭是56%.第三,我國禽肉和禽蛋生產的飼料轉化率較低,如荷蘭1999年禽蛋生產飼料的轉化率為2左右,而我國在2.5-3之間。

(三)主要結論

我國畜產品生產成本的總體水平較低,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其基本原因是:第一,我國畜產品生產成本中活勞動成本比例較低;第二,勞動力和機械替代相對困難(相對農作物而言)使我國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得以充分的發揮;第三,如果提高飼料轉化系數,降低飼料成本,畜產品生產成本會更低一些;第四,相對于農作物生產,畜產品生產的成本外支出比例較少;第五,我國糧食生產成本較高,對我國畜產品生產成本有較大的影響,亦即我國糧食生產成本的降低,可望我國畜產品生產成本的繼續下降;第六,畜產品是非耕地占用型產品,相對來說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是我國畜產品生產成本具有比較優勢的重要原因。

三、水果和蔬菜價格及成本的國際比較

由于難以獲得較完整的國外水果和蔬菜生產成本資料,因此對水果和蔬菜采用了兩種比較分析方法。一是對主要水果和蔬菜國內外價格進行比較;二是從以上產品中選出一種(柑桔)對其生產成本進行詳細的分析。

園藝作物是除水稻和畜產品之外的我國另一重要的具有較高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其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園藝作物產品的國內價格一般要比國際市場價格低20%到70%(表3)。對水果來講,除香蕉之外(其價格要比國際市場高20-30%),國內市場批發價格比出口離岸價格低的程度依次為梨(30-50%),桔柑(30%左右)和蘋果(表3)。

我國大部分蔬菜價格也大大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大蒜、洋蔥、鮮姜都是我國的主要出口農產品,國內價格要比國際市場價格低50-100%.蘿卜、土豆和蕃茄的價格也遠低于其出口離岸價。在1995-1998年間,除個別年份外,國內外市場的價格差大約在20%到70%之間(表3)。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園藝作物產品價格較低的原因,下面我們以柑桔為例,對形成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生產成本)進行分析。表4列出了我國和美國柑桔生產成本水平及相應成本項目。拋開產品的質量問題,我國的柑桔生產成本要低于美國,大約是美國的生產成本的30%.

我國柑桔生產具有優勢,其基本原因有:第一,美國活勞動費用比例不比我國的少。第二,盡管美國柑桔生產機械化程度較高,但活勞動費用相對也較多。第三,我國柑桔生產的成本外支出比例相對較少。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園藝作物是勞動相對密集型的農作物,機械化難以大幅度替代勞動力的投入。

表3水果和蔬菜國內市場批發價格與出口離岸價及價格的名義保護率

年份國內水果批發價

國內蔬菜批發價

蘋果桔柑梨香蕉

土豆蘿卜蕃茄

國內批發價(元/噸)

1995467121102570337011008802030

199830872190184032709806301490

出口離岸價(元/噸)

1995347235294206-162026182543

19983138236925742778114822361873

名義保護率(%)

199535-40-39

-32-66-20

1998-2-8-2918-15-72-20

資源來源:農業部《中國農業發展報告》,1998和1999;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編輯委員會,近年來的《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海關進出口數據等。名義保護率=[(國內批發價-出口離岸價)/出口離岸價]×100.

表4柑桔生產成本(元/公斤)的國際比較

年份國家每公斤產品產出投入的生產成本單位產品

生產成本化肥農藥機械土地活勞動稅收成本外其它

1997中國0.190.020.000.290.030.010.080.62

美國0.041.060.000.520.140.000.171.93

1998中國0.270.030.340.050.030.080.84

美國0.051.170.000.790.170.000.212.38

資料來源:美國來自1999SanJoaquinValleyOrangeCostandReturnStudy,UCCooperativeExtension.美國1997年成本為加州南海岸成本數據;美國1998年成本為加州圣地亞哥成本數據。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的柑桔質量遠遠低于美國。美國柑桔是有機產品,農藥使用量幾乎等于零。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有機水果的需求越來越多。農產品質量問題不僅是國際競爭力高低的基本衡量指標,而且是能否達到出口質量標準的問題。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是增強水果和蔬菜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四、基本結論和政策建議

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國際比較分析的主要結果可歸納為:勞動力和機械替代較容易的農產品生產,我國不具有生產競爭優勢;勞動力和機械人機替代較困難的農產品生產,即我們常說的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我國具有生產競爭優勢;耕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我國不具有競爭優勢。具體來說,糧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區的棉花等農產品生產成本高于對照國家,沒有什么比較優勢;畜產品、水果和蔬菜生產成本低于對照國家,比較優勢較明顯。總的來講,我國大多數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的最主要兩個原因是:第一,生產規模少,單位產品生產的勞動力費用較高;第二,農產品生產的成本外支出高。

減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是入世后我們將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圍繞這一問題結合本文研究結果,提出如下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四條政策建議。

(一)增加科技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提高單產,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

我國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普遍高于世界上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因為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是農產品價格形成的基礎,所以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首先要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在生產成本一定的情況下,通過推廣先進技術、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單產,可有效地減少單位產品生產投入的成本,最終達到降低農產品價格和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二)推進土地流轉市場發展,減少單位產品活勞動費用

中國種植業規模小、勞動力投入較多,是大部分農作物生產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我國目前農戶平均耕地經營規模僅有0.4公頃,而美國和加拿大的耕地經營規模從幾百到幾千公頃。這意味著在單位產品物化成本相同情況下,中國的活勞動成本(占總成本40-60%)遠遠高于其它國家(占總成本10%左右)。因此,推動土地流轉市場的發育,使土地逐漸向種田能手和大戶轉包,是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降低單位產品活勞動費用的有效途徑。

(三)取消或降低成本外支出、降低農林特產稅率

盡管我國農產品生產名義稅負不足5%,但有些農林特產稅和主要農作物生產的成本外支出是一項較重的實際負擔。我國農產品生產的成本外支出約占生產成本的10%左右,而有些農林特產的稅負占生產成本的比例高達40%以上。這一點與國外形成鮮明的對照,因為其它國家沒有“成本外支出”,而且有政府補貼。因此,取消成本外支出、降低農林特產稅率,是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徑。

(四)適當進口飼料糧,降低飼料成本

我國主要農作物生產成本均高于美國和加拿大,只有勞動相對密集型的農產品如畜產品、水果和蔬菜等的生產成本較低。而且從我國畜產品生產成本結構看,飼料消耗占較大比例,遠遠高于美國和荷蘭。因此,進一步降低畜產品生產成本、增強畜產品國際競爭能力,首先要降低飼料成本。我國糧食生產成本較高,因此飼料價格也較高。為此,適當進口便宜的飼料糧,降低飼料成本,對進一步降低畜產品生產成本,增強畜產品國際競爭力和促進畜產品出口有利。

主要參考文獻

1.Moya,P.F.,D.DaweandD.Pabale,2000,ReversingTrendsofDecliningProductivityProjectDatabase,SocialSciencesDivision,IRRI.

2.Wisman,Agri-Monitor,AgriculturalEconomicsResearchInstitute,No.1,Feb.2000.

3.UCCooperativeExtension,SanJoaquinValleyOrangeCostandReturnStudy,1999.

4.國家物價局等,《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1997-2000年。

篇(8)

一、感知白楊壯美的形象初讀課文,從兩個方面感知白楊形象:(一)鐵路沿線的白楊樹是什么樣的?抓裝高大挺秀”四個字,以“高大挺拔”作比較,突出了“秀”字之壯美,讓學生把“高大挺秀”四個字化為具體形象:①讀兄妹倆的談話,想像“大殺一樣的白楊是怎樣的;②教師讀一段茅盾散文《白楊禮贊》中白楊樹外形的描寫(從“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到“對抗著西北風”)讓學生聽,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西北高原上白楊樹高大挺秀的鮮明形象;③結合平日的觀察,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高大挺秀”的白楊樹。(二)白楊樹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在這“渾黃一體”的茫茫戈壁中,白楊寬而大的葉子,銀白泛青的樹干,顯得格外挺拔、秀麗。它能在“沒有山,沒有水,沒有人煙”的地方生根、發芽,長得那么高大粗壯,不是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嗎?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白楊樹留下難忘的印象。如果學生感興趣、不妨在課外畫一張“大戈壁中的白楊”,這樣,頭腦中的白楊形象就更加鮮明了。

二、認識白楊樹崇高的品格白楊樹“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大孩子提出的問題,也是學生心中的問題。可以帶著問題,進入第二階段——細讀理解課文內容。閱讀重點是爸爸的一段話,特別是其中的兩個復句,第一個復句是用“·哪·兒……·哪·兒……”連接的并列復句,告訴我們白楊樹能在任何地方安家落戶,生根發芽。第二個復句是用“·不·管……·不·管……·總·是……”連接的條件復句,贊揚了白楊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不軟弱不動搖的精神風貌。課文這一部分應讓學生熟讀,重點指導朗讀,強調把復句中帶點的詞用重音來表達,以理解內容,體會含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形象地描繪白楊在茫茫戈壁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條件斗爭的。教師可根據教材舉個例子,如:戈壁灘上,嚴重缺水,可白楊樹卻把根扎得深深的,從大地深處吸取水份;烈日曬得別的植物垂頭喪氣,而白楊的片片綠葉卻昂首向上……然后要求學生進行發散性想像。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概括出白楊的特點——扎根荒原,迎難而上。白楊正是因為有這種崇高的品格,才能“這么直,長得這么高大”。

三、明確白楊的象征意義。課文僅僅是贊揚白楊樹嗎?不,還有更深層的意思,也是本課的“暗線”所在,“他也在表達自己的心”一句,透露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爸爸是托物明志,作者是借物喻人,這是全文教學重點所在。要師生共議:“為什么說他在表達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什么心?(爸爸不僅自己安心在那里工作,而且教育自己的孩子扎根邊疆,建設邊疆)。這里,教師可做鋪墊性談話:爸爸在哪兒工作?那里的條件怎樣?爸爸安心在那兒工作嗎?從課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白楊象征著爸爸,象征著邊疆的建設者們,從狹義到廣義,這也是本文作者的用心所在。

在課堂練習中,要求學生以贊揚邊疆的建設者為內容,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兩個句式練習說話。例如:“哪兒需要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就在哪兒安家落戶,開墾荒地,建造工廠。”“不管是狂風還是大雪,不管是嚴冬還是酷暑,他們都在戈壁灘上辛勤勞動,打井采油。”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所了解的邊疆建設者的事跡和成就,最后,要求學生根據邊疆建設者的特點(注意跟白楊的相似之處)——扎根邊疆、建設邊疆、艱苦創業。至此,師生可以共同列出下列板書:

篇(9)

一、品德形成滯后的原因

1.品德形成的過程性

品德形成的基本過程是:主體的認知系統、情意系統和行為系統相互作用,和諧發展,達于主觀特征和行為的穩定的統一。只要三系統的相互作用導致三系統的和諧發展,最終導致主觀特征和行為的統一,品德就必然形成。在這個意義上說,品德形成過程是一個具有規律性的內容。

從三個系統考察,學生獲得知識,即使是極富于教育性的知識,也不等于學生的思想,只有當學生用知識表明自己的態度、觀點、主張時,知識才融入學生的思想,或曰轉變為學生的思想。思想是在人們思考問題時產生的,問題本身和主體的價值關系不是純然單一的,正價關系和負價關系同時存在,使主體產生肯定性的、否定性的雙重思想,因而思想具有分散性和不穩定性。和思想相聯系的情感、意志和行為也同樣具有分散性和不穩定性。然而正是這種分散的、不穩定的思想、情意和行為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主體獲得不同體驗,通過自我評價和外部評價的比較和對認知與行為的調節,逐步走向集中和穩定形成信念。信念不是別的什么,信念就是堅信不疑的思想。信念具有集中性和穩定性,和信念相聯系的情意和行為同樣具有穩定性和集中性,這樣主體的主觀特征和自身的行為系統穩定地統一起來,主體便形成了特定的品德。

品德形成的過程性決定了品德的形成落后于知識的掌握,使品德形成具有滯后性。這是產生品德形成的滯后性的內部原因,即根本原因。

2.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影響

現代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結構,也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多元化,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對同一對象往往產生彼此不同的評價,甚至很難發現兩個個體的價值觀念是完全相同的,這是現代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現象。當然,只要社會的個體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也就必然存在共同的價值觀,對于這個群體的存在與發展,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因而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念。在世界范圍內,隨著國際交往,經濟上彼此滲入,產生了諸多“接軌”現象,不同的價值觀產生激烈碰撞,使重視傳統的國家努力昂揚民族精神。然而價值觀念多元化業已成為現實。

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對于學生品德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使學生本來就分散、不穩定的思想,更加難以集中、穩定而形成信念。這是產生品德形成滯后性的外部原因。忽視或過分強調這個方面的原因,都會貽誤德育工作。

3.教學中存在著認識脫離實際的基因

任何品德的形成,都要經過實踐爐火的冶煉,然而在我們的教學中,存在著認識脫離實際的基因。因為教學是以知識為認識客體的,是以知識為基礎的,通過學習知識來推動學生的發展。學生在教學中的認識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在教師主導作用下,通過教與學的相互作用,實現學習目的。因此,教學必須有自己的特殊環境。教學環境的特殊性要求將自身和社會大環境相對脫離開來,否則,教學就無法存在。因而在我們的教學里也就必然存在著認識脫離實際的基因。這樣在教學中,一方面是品德認識的迅速積累,另一方面是品德行為的“匱乏”,結果是坐而論道。品德是在行為過程中形成的,又是通過行為表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就沒有品德的形成。只有使學生的認知系統、情意系統、行為系統相互作用,才能和諧發展,才能達于穩定的統一。在德育工作中,要克服認知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弊端,就必須堅持理論聯系的原則。

如果說品德形成的過程性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影響,是產生品德形成的滯后性的一般原因,那么教學中存在著認識脫離實際的基因,則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產生品德形成的滯后性的特殊原因。

二、合理地縮短品德形成的“滯后期”

1.品德形成的“滯后期”

品德形成的“滯后期”是指從學生獲得品德認識始直到品德形成的時期。從認知系統的發展來看,“滯后期”包括知識轉化思想和思想轉化為信念的時間之和。

研究品德形成的滯后性,不只是為了使教育者在理性高度上承認滯后的必然性,更不是為德育工作中的“無可奈何”的心態尋找理論根據,而是把最大限度地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地、合理地縮短品德形成的“滯后期”作為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品德形成的“滯后期”的長短,是一個彈性很大的量。首先表現在不同個體形成同一品德的過程長短不同;其次還表現在同一個體形成不同品德的過程長短不同。

“滯后期”作為一個彈性過程,向我們證明了如下結論:品德形成的“滯后期”是可以縮短的;但“滯后期”本身是不能消除的。

2.努力縮短品德形成的“滯后期”

縮短品德形成的滯后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為品德形成的“滯后期”的縮短,意味著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品德水平,實現德育目標,意味著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但縮短品德形成的“滯后期”又是有條件的。

第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質

德育工作者在學校德育中起主導作用,德育工作者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學校德育工作的效率。要縮短品德形成的“滯后期”,德育工作者必須有堅定的信念,有獻身于德育工作的熱忱,有透視、研究種種德育現象和把握本質的能力,能處理好一元導向和觀念多元化這一矛盾的認識準備,有勇于創造,開拓新局面的探索精神,否則,縮短品德形成的“滯后期”,至多是一個良好的愿望。

第二,克服軟化德育工作的不良傾向

在升學機制的作用下,不少學校的德育工作被嚴重軟化。“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是人們對德育軟化的通俗概括。在德育嚴重軟化的氛圍中,德育機構形同虛設,德育活動也只是走過場和應付上級檢查,德育工作總結也有一套應變之術,把學校方方面面的“典型事例”都作為德育工作成果的佐證。

用“累累碩果”掩蓋了軟化德育的現實。在這樣的環境中,品德形成的“滯后期”只會延長,而難以縮短。“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為克服軟化德育的傾向帶來新的契機,我們應當努力實現這一轉變。

第三,把握品德的三維結構

主體的認知系統、情意系統和行為系統,是形成品德的三維結構。我們的德育過程要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過程,就必須符合三維結構特征的要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這一德育實踐的三維性正確地反映了品德形成的三維性。但在現實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兩種不良傾向,一是偏愛認知,片面強調品德知識的傳授,忽視必要的行為引導,甚至忽視情感的激發。坐而論道,也許能培養出品德的鑒賞者,但很難培養出品德的踐行者。這種傾向主要存在于德育課程的教學中。二是忽視認識引導,簡單規范行為。學生在沒有對行為意義產生內心體驗時,就不得不接受行為要求,時常產生一種被教師強迫的感覺。這很難培養出自覺的品德踐行者。這種傾向主要存在于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兩種傾向雖各執一端,但它們之間是能夠彼此互補的,然而由于教育內容不同、組織系統不同,往往班主任不知任德育課程的老師在講什么,德育課程教師也不知班主任在干什么,即使彼此溝通,也難以充分互補。只有克服上述現象,德育實踐結構才能符合品德形成結構的要求。

篇(10)

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和護理范疇的拓寬,護理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加上醫療體制改革,許多醫院為降低醫療服務成本,使得一大批聘用護士進入醫院護理隊伍,并且正在從“補充力量”向“重要力量”發展。作為醫院護理隊伍的重要力量,聘用護士工作積極性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臨床護理質量的好壞和基層醫院的建設,而護理質量是護理業務技術管理的核心,是衡量醫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1]。本文根據2004年中山市鎮級醫院護理人力資源狀況調查表提供的資料,分析目前中山市鎮級醫院聘用護士的現狀,尋找合理的管理對策,以進一步促進醫院護理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

1聘用護士現狀

1.1思想不穩定,人員流動大原因如下:(1)待遇低。目前絕大多數醫院未做到同工同酬,聘用護士待遇低于正式護士。(2)工作壓力大。醫院減員時,先辭聘用護士,其工作壓力大于正式護士。(3)聘用護士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大多數醫院未能幫她們辦理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4)職稱問題不能解決。

1.2學歷低,人員素質不高由于我國護理教育以中專為主,部分高學歷護士不愿做聘用護士[2]等原因,導致醫院聘用護士的學歷偏低。中山市21所鎮級醫院619名聘用護士中,大專學歷護士僅為2.8%,其余均為中專學歷。再者聘用護士的來源不夠理想,因為鎮級醫院的工作條件、環境相對大醫院來說有一定差距,來鎮級醫院應聘的護士多為大醫院求職落選后轉來鎮級醫院的,綜合素質不高。

1.3再教育和培訓難醫院招收聘用護士的主要目的是緩解護理人力不足,減少醫療服務成本,因而很少考慮聘用護士的在職教育問題,即使有些醫院組織了在職教育,也都不規范,計劃性不強,很少有醫院將聘用護士送出去進修學習,聘用護士得不到深造學習的機會。

2對策

2.1制定規范嚴格的聘用標準,把住“入門”關聘用護士必須是國家正規衛校培養并持有畢業證者,必須有護士執業證書(新畢業護士可作為助理護士使用,限期在2年內獲得執業證書)。通過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合格者,進入臨床科室試用3個月后,進行綜合考核評分,擇優錄取,這樣可保證聘用護士的素質,避免需要護士時臨時招聘、無法選擇的弊端。

2.3提高福利待遇,實行人事,穩定護理隊伍提高工資待遇,參照同年畢業護士工資標準為聘用護士套發工資,與在冊護士一樣發給獎金,提高她們的生活水平;及時辦理保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聘用護士辦理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解決聘用護士的后顧之憂,穩定聘用護士隊伍,減少聘用護士的流失;提高政治待遇,按照《勞動法》有關規定,保證聘用護士同在冊護士一樣享受法定節假日、婚、產假等,保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另外將聘用護士納入社會大循環,實踐人事制度,通過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專業技術干部人事,簽訂《人事合同書》,對聘用護士人事檔案進行統一管理,同時辦理人事關系及人事檔案的調動傳遞手續,可報考全國專業技術職稱和代辦各類人事檔案的調動傳遞手續,為其今后在社會上合理流動提供資料,使聘用護士管理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2.4提供人性化服務,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一個好的人際氛圍是人才潛能得以最大發揮的先決條件。為聘用護士提供人性化服務不是一句空話和表面的形式,而是一種具體的本質和內容,要融入到我們每一個管理者的理念中,人性化服務要求從傳統的被動服務模式轉為主動服務模式,充分發揮人主觀能動性,挖掘內在潛力,時刻為聘用護士著想。在具體工作中要做到換位思維、主動察覺、主動溝通、主動關愛,為聘用護士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工作及學習氛圍,定期進行談心、座談交流,了解她們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動態,幫助她們解決實際困難。總之,人性化服務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質量品質要求,要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服務理念。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人的主動性發揮得越好,管理的客觀效益也越高。

2.5推行激勵機制,滿足自我實現需求根據馬斯洛的層次論,不僅要滿足聘用護士的物質需要,還要分析她們的心理需要,盡可能滿足她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對聘用護士的學歷教育、專業培養、職稱晉升、評優獎勵等方面給予在冊護士一樣的待遇,對工作表現好、業務能力強的聘用護士可優先轉為正式護士,鼓勵她們參與科定管理與決策,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2.6重視聘用護士人才的培養和選拔高品質的服務來自高素質的護士,醫院及護理部要鼓勵聘用護士接受繼續教育,在工作時間安排上,對參加后續學歷教育的聘用護士,科室為她們同正式護士一樣提供最大便利,鼓勵她們參加學術活動,積極撰寫護理論文。對聘用護士中的業務能力突出者,作為科室業務骨干培養,提供培訓機會,充分發揮她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在護理隊伍中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機制,促進護理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小班消防演練總結 下一篇: 鎮黨建帶團建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最新国自产在线播放 | 一本在线视频观看免费 |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 日韩欧美永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