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個人校本培訓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06 10:37: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個人校本培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學個人校本培訓總結

篇(1)

我認為,做一名現代化不落伍的老師,應當積極適應素質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轉換,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同時,不斷的充實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終身學習,不斷進步,這是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也是為人教師的重要內容.

以前我的認識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教師的工作的確需要奉獻。通過這學年的校本培訓后,我又認為新課程中有愛心,有創意,能夠擴展教學資源,對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產生影響的具有注重人文關懷的教師。如關于真才實學的老師。也許“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的說法已經有些過時,但若將自己擁有的那桶水變成不斷更新的“活水”,又有何不可?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廣泛,以學生為友,甚至以學生為師都是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勤學善思。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和諧地與學生相處,才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首先,對學生胸懷要博大,情感的體驗要細微,“沒有理由要求每個學生喜歡我,但我必須喜歡每個學生”。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便會主動親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使師生心靈溝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性的,影響不是一時的,而是長遠的,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喜歡模仿,將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于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篇(2)

校本培訓第一責任人是學校校長。業務校長主抓學校的校本培訓工作,構建以教導處為中心的培訓網絡。學校成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由校長、副校長和教導主任等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學校校本培訓的計劃制訂和實施、檔案、管理,下設教研組組長負責具體操作實施。

二、抓常規培訓,促進教師整體發展

校本培訓工作是學校工作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茄子河小學注重常規的培訓工作,每周三業務學習時間進行集中培訓。學期初制訂“骨干教師培養青年教師計劃”“青年教師成長計劃”,提倡教師間要相互學習、借鑒,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班主任工作則通過集中培訓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等等,學校每學期召開一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基本功培訓則要求教師除每學期自學自練外,還統一要求每周三周四出粉筆字、簡筆畫。針對在聽課期間發現教師板書的筆順總出現錯誤,學校則組織進行了漢字筆順的書寫測試,并進行了正確書寫方法的培訓,解決了教師工作中的現實問題。通過常規培訓,高××老師被評為市級十佳輔導員、市級優秀班主任,她的事跡在市區進行了大會交流,曲××老師被評為區級優秀班主任;骨干教師高××、李××等正在發揮著他們的骨干帶頭作用;青年教師徐××、鐘××、劉××已成長為我區教育戰線上的新生力量,

三、抓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訓的出發點

校本教研強調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以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型學校。針對校本教研這一具體闡述的意義,茄子河小學將校本教研作為校本培訓工作的出發點,以教師在校本教研中提煉出來的教學實際問題作為培訓的內容,從而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當中的困惑。如:在進行語文校本教研活動時,教師們發現,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抓好課前預習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那么,如何提高有效的預習呢?針對這一問題,學校組織了“如何指導學生預習”的培訓,教師則結合自已的教學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現自己將“如何指導學生預習”,學校及時召開了全校性的以“有效預習潛入文本形成能力”為主題的校本教研活動,從而達成共識,共同提高。

四、抓教育科研是校本教研的落腳點

教育科研是以科學的方法為基礎,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教育規律的認識過程。科研能力強說明教師對教育教學進行了有計劃、有步驟的深入的研究、認真地實驗、縝密地論證、準確地總結才能形成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因此,在開展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科研三位一體的教師專業化發展模式時,教育科研是在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出來的成果,在培訓的過程中學校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平時的問題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最終解決問題的效果、今后還有待解決的問題,這樣堅持長久,逐漸總結形成經驗,也就形成了個人的科研能力。在2003年12月,學校承擔了國家級語文科研課題“小學生掌握拼音、字詞能力評價研究”和省級數學科研課題“小學生日常評價與考試評價的研究”。在市、區業務領導的指導下,學校組織教師制訂方案,進行業務講座,精心組織實施,及時總結經驗,使得科研工作得到有效實施。現在,學校已經形成了一支由省、市、區、校骨干教師組成的骨干教師隊伍。

通過科研老師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劉××的《角》《比較數的大小》獲得省級教學設計一、二等獎,李××的《小小的船》獲省級二等獎,湯××撰寫的案例《讓評價成為小學生掌握拼音、字詞能力的有效手段》獲國家級三等獎、論文《實施有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評價成為小學生掌握拼音、字詞能力的有效手段》均獲省級一等獎,湯××和××老師還被評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研究先進個人,高×的《讓有效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動力》和《學生日常評價與考試評價的研究》《改革作業與考試,讓學生主動學習》均獲省級一等獎,其他方面取得的成果更是不勝枚舉。

篇(3)

1.校本培訓產生的背景及其內涵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各級各類教師展開的培訓工作一輪接著一輪:有走進新課程的培訓;有對新教材使用的培訓;在此各級各類的培訓之中,國家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整合了從專家、學者到大學教授和眾多教育培訓精英的培訓隊伍。參訓教師們剛忙完自己繁重的教學工作,丟下課本和學生的作業,來不急休息又馬不停蹄的趕往各個培訓中心接受各種培訓。應該說各級各類的培訓對一線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都有較大的提升,對新一輪課程改革快步走向課堂、走向學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發現,這種脫產、強化的培訓模式弊端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參訓教師也從心里發出培訓要近可能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由此,校本培訓就越來越受到各類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青睞和重視。

2.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

無論是從整體上講,還是從個體上講,教師專業發展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經歷一系列的發展階段。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人們有不同的觀點,所以也產生了許多的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論,比如"關注"階段論、職業生命周期階段論、心理發展階段論等。雖然這些理論觀點各異,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理論支點,就是終身教育,即教師專業發展并不只存在于職前教育階段,而是存在于一個人的整個專業生活過程中。因此,我們可以將教師專業發展階段劃分為職前教育階段、入門階段和在職階段。教師的入職并不是意味著專業發展的停止,相反,它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繼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專業發展目標的實現與否。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教師的任教學校的校本培訓對教師專業發展至關重要。

3.高質量的校本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目前公認的有以下三種模式:專業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要真正搞好校本培訓與教師專業化發展有機結合與和諧發展,我認為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3.1 要把校本培訓和校本科研的有機結合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近幾年來,各學校基于當前教育發展的需要和本校自身教育教學的需要,都分別引進了適合校本的科研課題。在課題研究的過程別注重對課題研究的教師及其他教師的培訓工作,在課題組的引領和帶動下,教師參與培訓的興趣和需要也越來越強。

教育科研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教育科研的過程是一個嘗試、探索、反思、創新的過程,需要教師采取行動,付諸實踐,教師要經常反省思考。因而教育科研的過程就成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思考、行動、創新的過程,成了教師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

3.2 校本培訓和校本科研要以提高教師科研意識為基本目標。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教師應具有的科研意識包括:(1)思想意識,把教育科研放在學校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審視教育活動中的各種現象,并努力探索。(2)學習意識,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的趨向,使自己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3)反思意識,對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并把自己思考的結果付諸教學實踐。(4)總結意識,即時總結、不斷提高是教師成長的重要環節,對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加以研究,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而使教育教學實踐科學化。

篇(4)

關鍵詞:中外校本培訓綜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的競爭都從根本上集中表現為教育的競爭,教育的競爭又逐步轉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建設上,美、日、英、法、韓、德等許多國家從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積極制訂了教師繼續教育的具體措施,為在新世紀的國家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做好充分的準備。

我國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也明確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現在的中小學教師,肩負著21世紀教育的歷史重任,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并決定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甚至于決定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因此,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搞好“校本培訓”是時代賦予廣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任。

國外研究表明,校本培訓具有突出的效益,從繼續教育的內容看,近年來,以學校需要為基礎的在職培訓大綱越來越多。這種大綱包括了學校對自身優先需要的評估,而且這種大綱的實施使廣大教師產生主人翁感,激發了教師的職業熱情和創新精神,改變了教師的角色認識和自我觀念,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專家認為“校本培訓”比在院校培訓更為有效,是經濟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新途徑。

一、校本培訓概念的界定

國外研究認為教師校本培訓有兩種含義:一是以培訓地點為依據,指完全在中小學內進行的教師在職培訓活動;二是以培訓內容為依據,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改善學校和教學實踐為中心的培訓。

我國教育界專家認為,校本培訓是從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目前的學校實際出發,所開展的一種目的性、針對性都很明確、做法符合學校教師群體和個別教師成長規律的系統培訓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操作規范、講究實效,對教師的培訓進行系統安排、并使之有序開展和持續性的活動。因此,筆者認為,校本培訓是指在學校校長的組織領導下,從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目前學校的實際出發,以學校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水平為基礎,學校自主確定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以本校教師為培訓對象,以學校為主體進行系統管理和組織的一種有效的教師在職培訓模式。所以,它必定有別于原先學校對教師零星的、不系統、無明確特定目標的一般培訓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往學校內部自身進行的、以提高教師為目的而開展的各類個別性培訓活動,不一定能稱之為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定義的本質是:

校本培訓是為了學校,目標在于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高。

意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校本培訓關心的是學校以及教師的日常遇到的有待解決的實踐問題,所以它不局限于某一種理論和學科知識的培訓,在培訓中主動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于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經驗,它把解決具體實際問題放在首位,校本培訓還有利于提高中小學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校本培訓是在學校中,離不開課堂教學實踐

意旨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學校教師的培訓要由學校中人來解決,要經由校長、教師們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他們的實踐活動才能檢驗培訓制度、方案、計劃的有效性和現實性,同時校本培訓有利于學校學習型組織建設。

校本培訓是基于學校的

意指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所組織的各種培訓都應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校本培訓有利于彌補繼續教育資源不足,挖掘學校的各種潛力,讓學校資源更充分地利用起來。在培訓中有專業研究人員和其他人員參與,意在發展一個共同體,與教師一同完成培訓任務,校本培訓為研究者和實踐者的結合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活動平臺。

二、校本培訓的產生與發展

校本培訓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作為“教師在職培訓的新概念與新策略”提出來的,最先在英、美等國產生,其針對的主要問題是,當時英、美等國的教師培訓工作采取將中小學教師集中起來由大學或教師機構進行訓練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往往會使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規律性的教育理論難以應對復雜的教育實踐和解決教育問題,而且教師的自主性得不到發揮,因此培訓效果很不理想,不斷受到各教師協會及其他機構組織的批評。于是,各國開始重視學校教師的在職培訓及專業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形成了以中小學校為中心的教師在職培訓模式,這一模式能提高教師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技能,提高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大學研究者與中小學教師的合作。

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各國教師專業化運動的不斷發展,英、美等國都開始大規模地實施教師的校本培訓計劃。教師專業化運動的進程更加使教育界人士包括教師本人認識到學校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上的重要地位,認識到學校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場所,而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地。教師專業化改革要注重教學專業的發展,而教師的專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實踐崗位中逐步形成并發展的,教師任職的學校是其專業成長的主要環境。因此,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專業發展計劃適應了教師專業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歡迎與關注。美國、英國、德國、荷蘭等國都廣泛接受和實施校本在職培訓計劃。90年代期間,這一計劃還被推廣到了東南亞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國家。

教師的校本培訓計劃在近年來的國際教育會議上已得到強調和認可。如1996年以“加強與變化著的世界中的教師的作用之教育”為主題的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教育大會第45屆會議的非洲地區籌備會議提議,教師必須通過有適當監督的校內實踐經驗而獲得教學技能,同時還要求進行行動研究:“教師應對他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加以研究,這種研究成果將可以豐富教師教育的內容”等。

三、國外校本培訓模式的研究現狀

英國: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英國是教師校本培訓的搖籃。早在1972年,《詹姆斯報告》就建議“教師的在職培訓應從中小學開始。”80年代末期,針對院校教師培訓的弊端,謝菲爾德大學教育學院設計了中小學教育教師校本培訓的“六階段培訓模式”:

(1)確定需要,教師在職培訓的意向產生于學校和教師,與大學建立聯系,以便獲得有針對性的進修機會;

(2)洽淡,中小學與大學培訓機構洽談如何制定教師校本培訓計劃;

(3)協議,提交一份詳細的培訓協議,交給即將受訓的教師修改后生效;

(4)前期培訓,一般兩天左右,在大學進行,屬于引導類課程,主要介紹有關的教育領域新發展;

(5)主體培訓,大學教師深入中小學教學第一線,與教師共同解決教學中理論方面的或是實踐方面的問題。

(6)小結,培訓基本完成,在職培訓告一段落,教師對自己在進修中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與策略進行總結與評價,并反饋給本學校與大學培訓機構作為設計補救計劃或進一步改進以形成新的培訓計劃的依據之一。

20世紀80年代,研究發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常常發生在處理意想不到的或難的預料的突發事件,如:與教師同行的偶然談話、無意中瀏覽到的有關信息,處理班級事件的靈感或學習中的偶然收獲等,都可以激發起教師個人或整體的學習成效,因此,設計教師培訓計劃應盡可能提供這樣一系列預料不到的經歷,這是對其他教師的最好啟發和案例分析學習,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英國中小學采用了“回顧——計劃——實施——評價”這樣一種模式來設計培訓活動和開發校本培訓課程。

隨著教師聘任制和教師證書制度以及《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實施,教師的在職培訓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在認識到校本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有效途徑后,教師的校本在職培訓逐漸成為一項國策。與此同時,教師校本進修的內容與模式也有很大發展,整個校本培訓要有計劃、要指定專業指導教師、成立專業發展委員會;教師進修的內容也立足于教學實踐和學校需要,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采用“以行促思”的模式,教師在培訓中采用行動研究法,針對實際問題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確定策略后再審慎地投入實踐并觀察和評價實際效果。

美國:

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倡導“績效為本的教師教育”(performance-basedteachereducation),認為教師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具體的學校和教學環境,以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進行教師培訓。但由于自身條件的局限和只注重校內的弊端,這種培訓不久便夭折,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指導思想,以及新的方式指導師資培訓,于是“以學校為中心”的教師培訓計劃應運而生了,簡稱為PDS,它是以中小學校為基礎,與大學合作形成一種新功能。PDS學校把美國教師教育改革與公立學校的校改緊密聯系起來,使教師教育質量的改進與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種共生的關系。此后,這一富有創意的概念經過更多學者的充實逐漸變得豐富和明晰起來。PDS學校既是供大學教育研究的實驗校改示范校,又是培養新教育專業人員的學校,具有經驗的教育專業人員繼續發展的學校。

建立PDS學校要在兩種不同文化組織(大學與中小學)之間建立起共生的伙伴關系,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兩方面的困難與障礙:一方面,大學與中小學兩種文化的沖突。PDS學校中小學和大學教師的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做出很大的調整,彼此承認對方的專長,還有管理上的相互合作等等。另一方面,大學內部兩種文化的沖突。建立PDS的障礙還來自大學內部,純搞基礎理論研究的教授與注重現場研究的教授在價值觀、學術取向和如何培養中小學教師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而大學獎勵機制多傾向于研究,這會影響到從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大學教授的積極性,為高層次的反思型或研究型教師的培養帶來困難。

澳大利亞:

一方面,大學的教育學院根據教育改革素質提出的各項要求,以及教師職業發展的需要改變培訓方式和課程設置,積極開展教師培訓策略研究和實踐探索;另一方面,教師、學校管理人員在專業研究人員和教育專家的指導下,面向學生,面向教學實踐提出問題,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目標,實施研究計劃,教師們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開展相互合作交流。這種由教育實踐者和研究人員作為研究群體的行動研究提倡合作,強調批判性思維,面向實踐,講求實效。行動研究的口號是“把牌亮在桌面上”,行動研究使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自身素質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帶動了整個教師群體和整個學校的變化。

日本:

當前,日本教師培訓的新形式有以下幾種,按任教年限分類:有新任教師的培訓、任教五年和十年的校訓,此類培訓為硬性規定,也稱行政命令培訓;按職務及資歷分類:有骨干教師培訓、校長、副校長、主任培訓;按組織層次分類:有中央培訓(文部省)、地方培訓(都道府縣)、市盯村培訓等;按培訓內容分:有在各級教育中心進行的新教育內容、教材教法及學生知道等方面的培訓,由各都道府派遣到企業、農村的社會體驗培訓,有在大學進修基本課程的培訓和獲取高一級學位的培訓:校長、副校長、主任課程培訓等;按培訓的形態分類:有校內培訓、校外培訓、個人自我進修提高和國外培訓等;接受培訓的時間除了新任教師培訓統一為一年外,其余均不等,由各級教育中心組織的培訓都為一周到二個月,社會體驗培訓一般都在六個月以上。

80年代以來,校內研修在日本教師培訓中占有主導地位,1989年4月正式實施的新任教師研修制度,校內研修是學校主導型的,培訓站在學校的立場上。在日本,由于受到終身教育的影響,一方面校內培訓將更受重視,另一方面大力推進個人主導型教師培訓將是今后日本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的重要課題,是向“終身學習社會過渡”的目標邁出的一大步。

目前,校本培訓計劃在實踐近二十年后逐漸成為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教師在職培訓的主流,是學校整個發展計劃的里的組成部分。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或是國際教育組織,都十分重視中小學校中加強教師的在職培訓。英國已正式確定校本教師教育(包括職前培養和在職進修)是培養有能力的教師途徑,泰國、韓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已逐漸接受并引用了校本培訓方式。走向校本是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

四、國內校本培訓發展和研究現狀

在香港,十多年前數理學會已推動這方面的活動,并總結經驗出版了一本書“Increa5ing出eProfessionalismofTeachers:Scho01-BasedINSET,HongKongandBeyondF”。近年,不少辦學團體和個別學校也推動校本專業培訓,如東華三院教育科居FJ的小學教育組也成立了小學教育發展委員會,定期為校長及教師舉辦進修課程。有關訓練的內容和要求,由教師主動提出,學校行政階層亦共同參與。

這種以學校為主體的校本教師培訓的方式,無論所到的是教育發達的省市——北京、上海,還是教育落后的西部、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本培訓方式已經從自在走向自為,成為師資培訓機構之外的教師培訓的一條重要渠道,使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更進一步增強。

我國的校本培訓計劃在最初提倡“導師制”,這是一項“利校利師利生”的教師培訓策略:邀請專家、名師開設專題講座、上示范課,讓教師走向專家、名師,是校本培訓教師中學校普遍采用的重要策略。校長們談到校本培訓時說:“這樣培訓教師至少有兩種效應: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發生變化,另一方面能夠增強教師的自主學習意識。”

我國現階段的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主要具有如下特點:

目標的直接指向性:校本培訓的目標直接指向兩個方面:一是指向學校的實際,學校的需要以及培訓的目的。二是直接指向全體教師,著力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參與熱情。

內容的現實針對性:校本培訓的內容直接取決于學校和教師的實際,以“問題”為中心,將有同樣問題或困惑的教師編成小組,共同學習并解決這類問題,從而不斷提高自身解決教學中各類實際問題的能力。

方式的靈活多樣性:校本培訓在與本校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基礎上,不斷向著多樣性和開放性轉變。突出表現在培訓方式上的靈活多樣性。

(一)國內校本培訓的模式

課題帶動法

將校內正在開展的教科研課題作為培訓基點,使教師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學為基礎,在課題的選擇、設計、研究和結題的一系列活動過程中,主動參與課題研究并接受相應的培訓和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在教育教學中開展科研活動的興趣和能力。

個人自修法

校本培訓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為了促進教師的自主發展,因此教師的自修就更是諸多培訓方式中所不可或缺的。可以說,任何外在的培訓若是離開了教師自覺自修這一環節,都將收效甚微。校本培訓恰恰是注意到了這一點,并充分發揮了教師本人的作用。

師徒結對法

名優教師與新教師結成師徒關系,實現傳、幫、帶的目標,也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新教師培養的普遍使用的方法。當絕大部分教師學歷達到要求后,教師的智力和知識水平已不再是影響教學的關鍵因素,而表達能力、組織能力、診斷學生學習困難的能力以及他們思維的條理性、系統性、合理性與教學效果則存在著較高的相關性,這些恰恰是新教師所欠缺的,研究表明,名優教師所具有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策略是可以傳授給新教師的,掌握這些知識有助于新教師發展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其教學水平。

假期短訓法

假期短訓法是校本培訓的一種普遍形式,一所學校或幾所學校聯合起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舉辦短訓班,聘請高校的有關教師來校講課,這種短訓班不同與傳統的集中受課,而專指學校在明確了自身需要和教師需要后,主動邀請相關教育專業人員為教師“充電”,把教師們以往被動接受的局面轉變為主動吸取養份的過程,使理論學習及其對實踐的指導二者間的融合真正成為可能。

校際交流法

校際交流法也是校本培訓的常見方式,這種方式以課堂實踐為基點,著力幫助教師提高解決課堂教學中某些問題的能力。目前我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于提高,科研型名優教師的數量尤為不足,僅靠本校的名優教師來指導新教師往往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校際之間的觀摩與交流是必要的。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校際之間確定觀摩研討課題,上好觀摩示范課,使活動有針對性,教師的學習積極性高,效果好,促進共同提高。

反思教學法

反思教學法教學是校本培訓的一種有效方式。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能夠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經常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探究和解決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具有較強的科研性質。作為校本培訓的一種方式它強調以科研手段來促進教師的提高。教師學習教學常規和教學策略是必要的,但僅如此還遠遠不夠,他還必須多層面、多角度的經常反思自己,才能成長得更快。

反思性教學常用的兩種方法是寫反思日記和行動研究。教師可以從教育問題出發,按照“問題——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的步驟開展行動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從中吸取經驗培訓,它在校本培訓中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專題培訓法

專題培訓法是緊緊圍繞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熱點問題或者是某一門課程內容,把理論學習、學術研討、課堂實踐、撰寫經驗總結式文章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師運用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培訓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為:

a)專題性理論輔導b)專題性文獻研究c)專題性研討活動

d)專題性課堂實踐活動e)專題性文章總結

國內的校本培訓方案設計研究處在初級階段,雖然在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中大力提倡與開展校本培訓,但研究成果都是對培訓的經驗性歸納總結,一方面,校本培訓的研究缺乏目標導向,這同時也是我國教師教育中的問題,即什么樣的培訓計劃才是有效的,如何指導培訓方案的設計工作等,目前國內對培訓模式的研究層次低、零散,成果大多是感性經驗總結,不系統、不全面,或說僅僅是培訓方式研究,還不能稱得上培訓模式研究:另一方面,缺少對校本培訓方案的專項研究,所以研究常常不深入,例如,教師教育觀念方面實證研究非常少,一般都是在教師培訓內容中泛泛地提到教師教育觀念培訓,缺少針對性的研究,所以,造成在實際的培訓計劃中不利于操作,不利于校本培訓計劃的進一步普及和推廣。

在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校校本培訓計劃存在明顯的不足,培訓中的問題,包括教師教育觀念培訓中的問題也是實實在在地暴露出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校本培訓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培訓質量得不到保證,容易使教師產生反感。所以應看到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校本培訓中突出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培訓中培訓者的選擇與培訓過程不夠嚴格;

與大學院校、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種師資培訓部門在內的校外機構的合作途徑不暢通;

校本培訓課程開發缺乏科學依據;

中小學校本培訓普遍缺乏科學的培訓方案設計;

專業人士對教育觀念校本培訓策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不夠關注;

沒有一個科學規范的、操作性強的有效評價體系;

沒有擺正校本培訓和院校培訓的關系問題。

與國外相比較,我國的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起步晚,又是自下而上地開展起來的,雖然規模發展很快,但研究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具體表現在:

國內的校本培訓方案設計研究處在初級階段

一方面,校本培訓方案的制訂缺乏理論指導,使得培訓方案形式紛雜,缺乏可以借鑒的共性東西,反而不利于其推廣和具體操作;另一方面,缺少對校本培訓方案的專項研究,例如,教師教育觀念方面的實證研究非常少,一般都是在教師培訓內容中泛泛地提到教師教育觀念培訓,缺少針對性的研究;核心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缺少嚴格的課程體系和有利的課程開發理論支持,目前比較混亂:校本培訓策略研究也是研究得較少的領域,教育界出現的培訓方式或培訓策略界定混亂,多是經驗性歸納總結、缺少科學的操作概念,所以,造成在實際的培訓計劃中不利于實施,不利于校本培訓計劃的進一步普及和推廣。

沒有充分發揮教師培訓資源的作用

校本培訓方式多樣靈活,能充分調動各種資源服務于教師培訓計劃,但是,在實際培訓中常常由于缺乏對培訓的管理和監督,使得校本培訓僅僅局限于本校內,甚至僅僅采取校內集中培訓的形式,沒有充分發揮多種培訓資源的作用,使得校本培訓沒有能真正發揮其優勢,培訓缺乏實效、流于形式。

沒有充分滿足學校教育的需要

篇(5)

校本培訓是指為了滿足學校和教師的發展目標和需求。由學校發起和組織,主要在學校中,進行的一種教師在職培訓形式。農村校本培訓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佳途徑為了確保農村校本培訓順利開展,促進教師專業成熟,提高農時校本培訓的質量,必須對農村中小學的教學環境和條件進行分析和探究,努力構建適合農村校本培訓的教育模式,提高農村校本培訓的實效性。

一、構建校本培訓模式的原則和要求

(一)構建校本培訓模式應遵循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學校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教師發展的需要,突出教師在校本培訓中的主體地位,關注教師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滿足教師自身發展的需求。學校提出校本培訓課程內容,靈活多樣地組織實施,采用更切合本校教師實際的發展性評價模式,自主地對學員進行考核和評價。使培訓與學校的中心工作緊密配合,和諧互動,相互促進。

2.針對性原則。學校針對本校發展和教師實際的需要開設遠程教育校本培訓課程,做到有的放矢,體現本校特色,注重教育實踐性。要重視現代教育思想的學習和遠程教育技術的應用,要考慮不同層次教師的需要,使不同層次的教師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

3.實效性原則。校本培訓的目標、內容、方式具有實效性,使教師有實實在在的提高,真正為建設教師隊伍起到重要作用。

4.靈活性原則。校本培訓的方式具有靈活性,學校要制訂出切實的,可操作的校本培訓計劃。

5.可持續發展性原則。校本培訓要根據時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新要求,不斷更新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法和手段,要不斷整合、挖掘學校內外資源,確保校本培訓內容的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校本培訓模式的基本要求

1.培訓模式必須建立在明確的教育和教學觀念基礎上

從教師發展的角度看,培訓中體現對教師進行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應該是基本的,但不能停留于此,必須力求使培訓在使教師接受新思想和形成新觀點方面有進展。這樣的培訓模式可以使教師獲得自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不僅僅只是為了適應教育教學實踐而接受培訓。

2.培訓模式應該靈活多樣

就校本培訓而言,培訓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因培訓模式的時限是相對確定的,通過校本培訓旨在解決的問題與發展的目標也是相對明確的,因此,就某種校本培訓模式而言,目標應該是有限的和集中的,在不同的學校,這些目標或培訓的主題可能是不一樣的,但肯定應該都是明確的。

3.培訓模式必須體現培訓者與受培訓者的共同參與

模式應該是在培訓者與受培訓者共同討論與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的。一個令雙方都比較愉悅的培訓計劃,可以使培訓成為雙方都樂于參與的雙邊活動,可以為培訓營造更好的氛圍。

4.培訓模式必須體現教師學習、研究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特點

校本培訓已經超越了為教師補課的范疇,校本培訓在更大意義上已經成為教師發展的途徑。就從事農村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小學教師而言,其學習本身就更具有非常鮮明的探究與研究的色彩。在倡導中小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同時,教師的學習也應堅持開展研究性的學習。在校本培訓的過程中,教師以研究帶培訓,以研究促教學反思,結合具體教育教學和學生實際的學習與研究,對于設計校本培訓方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而且,校本培訓中的培訓,還應該體現教師在學習與研究的基礎上,開展與此相關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這樣,校本培訓的價值就更大。

二、幾種農村校本培訓模式

在培訓中,結合農村校本實際,可以嘗試靈活運用以下幾種校本培訓模式:

1.自上學習模式 教師的自主學習是一切有效培訓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校本培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自主發展。可通過制定自主發展目標、引導自學、鼓勵發表典型案例和教學論文、定期考核等方法促進教師的自主發展。自學包括自學教程一反思實踐一撰寫反思小結一接受評議等環節,即教師每學期崗位自學指定內容的一門專題教程。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實際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并進行實踐活動,同時,將這種反思實踐過程用小結的形式撰寫出來、采取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通過自查找出自己在知識、能力、觀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2)確定自己一個時期或一個階段的目標。在自學的同時,要作好讀書筆記,讀書筆汜要全面系統、重點突出,反對簡單的標題式摘錄和不分層次的機械摘抄。

(3)制訂并實施一個學習計劃,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反思小結應是在自學有關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行動實踐后,著重針對現在與過去在行為變化上的一些縱向比較而產生的一些感受、體驗,一定要結合教育教學案例寫出真情實感。

(4)把自己學習的知識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轉化形成能力。

(5)進行總結評價,通過“教師互評一校長導評一專家審評”等多層次的評議、交流、反思和實踐,來達到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升專業化水平的目的,教師互評是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由教師與教師之間以平等的身份進行換位思考,角色轉換,相互交流,相互鼓勵,取長補短,互動發展的過程。互評中,對存在的問題應友善地剖析,對取得的成績,哪怕是細微的進步,都要加以保護與鼓勵,校長導評是由校長組織評價小組對教師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并達到了預期目的給予的評定。同時,結合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現狀,為教師下一步發展作出規劃,指明方向:專家審評是由市。縣級考評組根據自學檔案材料(主要包括讀書筆記、專題自學報告表、考試試卷等)對教師自學情況進行的終結性評價。

2.研修反思模式,研修反思包括“集體備課一示范觀摩 (公開上課、公開說課、公開評課)一撰寫教學反思總結”等環節。即每位教師結合任教學科,按照課改要求,每學期上一次研修課。通過研修課教學,進行行動研究和教學反思,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逐步適應課改要求。研修反思課不同于觀摩課、考評課,它旨在通過進行課堂教學行動研究,借助教師群體的力量,進行群體性的教學反思,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上好體現課改精神的課。采取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教師在參加研修反思時,首先必須結合所承擔的教學任務,針對自身實際,制訂研修反思計劃,確立明確的研修反思目標。研修反思目標既要有短期目的,又要有長遠規劃,研修的方法措施要具體。

(2)在“集體備課”環節中,教師除在領會課改精神前提下,深入鉆研教材,制訂課堂教學實施方案外。還要充分借助本校業務指導組和其他同行的力量,共同備好研修反思課。經校業務指導組確認后、撰寫研修反思課軟案。交業務指導組組長審核。

{3}示范一觀摩,即觀摩別人的教育教學活動,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要通過一定的培訓學習。使教師掌握觀摩學習的方法,并要結合觀摩學習聽得進行應用“公開上課”要求研修反思課教師面向業務指導組和校內同科教師進行研修反思課的課堂教學。聽課人員中除本校業務指導人員外,至少要有一名外校業務指導人員參加。同時業務指導人員必須填好聽課記錄。“公開說課”即研修反思課教師向業務指導人員及同行解說所上的這節研修反思課。說課可在課前,也可在課后,說課內容要詳細記錄“公開評課”要求業務指導人員及聽課教師本著友善的態度,以幫助教師成長為目的,誠懇地指出研修反思課教學中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業務指導組人員要將研修反思課教學中“好的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改進意見”填寫在聽課記錄表上校業務指導組要綜合公開評課的意見,形成一個完整的評階意見,填寫在聽課記錄表上,該份記錄至少須由一名外校業務指導人員簽名。教師通過學習,舉行教學公開課,將對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教法的理解貫徹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學實踐達到運用新標準,新教法的目的,并通過相互觀摩,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達到對新標準、新教材、新教法的進一步理解和適應。

轉貼于  (4)“撰寫教學反思總結”要求研修反思課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和評課情況對本節研修課進行教學反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評課建議,提出具體的改進方案,并在后面的課堂教學中再進行實踐。教學反思總結須認真記錄填寫,通過討自己的教學重新進行思考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策略,教學技能,并寫好反思筆記或教后感。學員之間通過反思筆記進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討、不斷總結經驗,達到不斷提高的目的。

3.專題講授模式。即學校根據需要選擇教師關心的主題作為培訓的中心內容,圍繞主題確定培訓目標和培訓對象,聘請專家舉行專題講座或組織本校力量進行專題輔導,使教師對這一專題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組織研究性討論,結合實際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明確如何應用。再進入實踐、這種方法也可結合教研或科研課題進行。其操作流程如下:

(1)受訓者感知外界現成的理論、經驗、做法;

(2)在認同的基礎上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

(3)依據現有理論經驗診斷個人的教育教學現狀;

(4)在反思的基礎上,分析發現問題并究其原因;

(5)根據對問題的分析,借鑒理論和經驗、設計問題解決的方案并實施;

(6)對方案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分析評價;

(7)依據分析評價,形成新一輪行為改善的方案,進入下一循環。

4.合作研究模式。主要類型有校內教師群體合作研究式、校際合作研究式扣城鄉合作研究式等。

(1)校內教師群體合作式。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按聿科或課題形成四至五個合作研究組,發揮每個人的智慧,挖掘每個人的潛能,提供思想碰撞、合作研究的機會進行同伴指導(“同伴指導,是一種育效促進教師教育,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校本培訓模式”),促進教師提升教育理念。

(2)校際合作研究式。由若干所學校組成的有目的、有汁劃開展教師培訓的松散聯合體,是介于培訓基地與學校自培之間的教師繼續教育形式,充分發揮學區內學校的培訓資源比勢,解決校本培訓師資不足的問題,也可克服校本培訓中“近親繁殖”的弊端,滿足參訓者自我發展的需要。

(3)城鄉合作研究式。選派城鎮教師送教下鄉,農村教師進城學習,使城鄉教師在課堂教學技能上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同時由教育局教研室牽頭,組織先進學校和薄弱學校結對子,兩校教師定期學習交流,選派優秀教師赴薄弱學校示范教學和介紹經驗,有效地提高薄弱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

(4)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式。派出部分大學教師到中學做指導教師,指導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

(5)教研員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式。教研員與中小學教師組成一個校本研究的共同體,開展研究,指導中小學教師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5.案例教學模式。該模式是通過對一個含有問題在內的具體教育情境進行描述,引導教師對這些情境進行討論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把培訓放在一個相對真實的情境中,即以教育教學中某一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作為案例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得失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進與發展的對策,從而達到提高的目的,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參訓者描述教育教學中有意義的事件;

(2)受訓者對案例進行分析;

(3)在小組中討論案例,提供問題解決的多種對策;

(4)小組主持人概括、總結、引導;

(5)形成問題解決的方案(一種或幾種)。

6.參與診斷反思模式。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認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實踐者”。在培訓中,結合教學工作實際,突出教師對課堂教學實際情境與自身教育經驗所作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思,讓教師立足于學校,立足于崗位,在教師自我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主動獲取信息,提高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促進能力發展。其特點是參訓人員互為培訓者,多向互動,共同探討、交流,最后找到問題解決的策略。其操作程序如下:

(1)在互動討論中,教師個體有意識習得他人經驗;

(2)教師個體以受訓者角色分析診斷自己的教育教學現狀;

(3)在反思的基礎上,教師個體依據自我分析和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分析,形成問題解決的方案并實施;

(4)對方案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開放式評價;

(5)依據分析評價形成新一輪行為改善方案,進入下一循環;

7.校本教育科研模式。主要通過課題拉動、教法推廣、教研專題、科研專題開展。是指各級學校(主要指中小學)從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就教育教學所存在的突出問題以一線教育工作者為主體,通過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從而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以及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的研究活動。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受訓者依據成熱的理論經驗或模式,設計行為方案或結合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研究課題并加以實施;

(2)對方案的實施過程進行開放式分析評價;

(3)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形成新一輪問題解決方案,進入下一循環。

三、校本培訓的反思

1.校本:培訓應堅持以師為本。校本培訓最終目標是為了滿足學校和教師的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所以以師為本應成為校本培訓的出發點和歸宿,校本培訓過程中要強調教師為社會發展和學校發展所應承擔的義務,更應滿足教師的自我發展的需要。

篇(6)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對校本培訓重要性的認識

校本培訓是以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以教育教學實踐為落腳點,以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為目的的一種開放式的教師培訓方式。中小學校和教師對校本培訓擁有充分的自,提高中小學校長和廣大教師對校本培訓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調動他們組織、開展、參與校本培訓活動的積極性,是實施校本培訓的關鍵。為此,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舉辦校本培訓專題研修班。我們先后組織全縣中小學校長及校本培訓組織管理者圍繞《校本培訓的理念與方案設計》、《校本培訓的組織與實施》、《校本培訓與教師專業成長》、《校本培訓的管理與評價》等專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培訓;其次,提供校本培訓學習材料。我們為全縣中小學校推薦了《校本培訓實施指南》(首都師大出版社出版,張祖春主編)一書,做為各校組織學習的主要材料,同時編印《校本培訓知識問答》,圍繞廣大中小學教師關心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我們經常在中小學校長會議、教務主任會議及參與各校教研活動等活動中,積極宣講校本培訓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廣泛深入地學習、宣傳、研討,許多中小學校長及中小學教師進一步明確了開展校本培訓是新時期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是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2、統籌規劃,明確職責,確保校本培訓工作的落實

校本培訓工作得以持續開展的關鍵在于能否取得實效。為避免出現“轟轟烈烈搞培訓、認認真真走過場”的現象,確保我縣校本培訓工作的良好開局,在認真總結新課程教師培訓工作的經驗教訓、深入中小學全面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寧德市校本培訓實施方案》的要求,縣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的通知》。該《通知》遵循“加強領導、上下互動、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的原則,對校本培訓的目標和意義、組織與領導、實施與管理、條件與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確規定、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知》指出:“縣教師進修學校具體負責全縣中小學、幼兒園的校本培訓的管理和指導工作”、“各校要將培訓內容向縣教師進修學校申報”、“培訓方案須經審核同意后,方可實施”。《通知》進一步明確:各中小學校長是校本培訓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各校要根據市實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并指定專人具體負責校本培訓工作,中學以校為主,各鄉鎮小學以中心校為主體開展此項工作”,要求各中小學校長要結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訓的思路和構想,充分發揮校長在校本培訓中導向和引領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縣中小學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初步形成了我縣校本培訓工作的組織網絡。

3、立足校情,突出重點,科學確定校本培訓的內容

校本培訓的內容應與學校的校情緊密相聯,與教師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來針對許多教師對于如何將新課程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等仍感困惑的問題,我們確定了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做為校本培訓的重點內容,圍繞這一重點,許多學校通過召開師生座談會、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等方式,把握培訓需求、確定培訓內容、制訂培訓計劃。如牙城中心小學以“重讀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為培訓主要內容;三沙中心小學以“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為培訓主題;縣一小以“教師角色轉換與建立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關系”為培訓主題;海島中心小學以“復式教學如何體現課堂新理念”為培訓專題。總體上看,我縣各中小學校本培訓的內容大多以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為重點,在關注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同時也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

4、創新模式,研訓一體,促進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的有機結合

先進的培訓理念,只有外化為具體的培訓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實處。實踐經驗表明,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礎,校本培訓是手段和保障。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研中有訓、訓中有研、以研代訓、以訓促研,研訓一體,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才能有效地開展校本培訓工作。為此,我們在校本培訓形式上不斷創新和探索。在組織實施校本培訓工作中,積極嘗試以活動為載體,以校際交流為媒介,以實踐反思為突破口,以競賽評優為動力,來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以推動校本培訓的深入開展。如沙江中心小學通過開展“朝陽工程”活動,來進一步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與管理,溪南中心小學通過開展“課改三星”評選活動,激發教師積極參與課改熱情;水門中心小學通過開展“自我研讀”活動,引導教師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中不斷解決問題。通過定期舉辦校際協作交流研討活動、教壇新秀評選活動、教育教學案例征集活動、課堂教學開放周等活動展示各校風采,提高培訓效益,擴大培訓成果。由于學校不同、學科不同、教師本身的特點不同,各校校本培訓的組織形式和開展方式也表現得不盡相同。如許多學校廣泛采用的基于校際協作的校本培訓形式、基于課堂觀摩的校本培訓形式、基于專題講座的校本培訓形式、基于課題引領的校本培訓形式。隨著我縣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工作的開展,一些學校還開展了基于網絡資源的校本培訓形式的嘗試。2007年初我們受市教師進修學院的委托,承辦市校本培訓現場研討會,分別在三沙中心小學、十八中開展基于課例研討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訓的嘗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受到與會領導、老師的一致好評。

5、關注過程,講求實效,加強對校本培訓的管理

校本培訓是一項涉及面廣、業務性強的復雜系統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必須要有一個完善、嚴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為此,我們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訓管理機構,在明確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體召集人,明確承辦部門。我縣各中小學普遍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教研室、教務處、骨干教師共同參與的培訓管理機構,初步建立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訓管理制度。根據市縣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訂了《霞浦縣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管理辦法》,建立了校本培訓申報審批制度、培訓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評估制度等。許多學校的校本培訓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組織、有計劃、有措施,一些學校還制定和完善了專題講座學習制度、課題研究制度、師徒結對和名師幫帶制度、骨干教師示范制度等等,這些既為校本培訓活動的開展、增強培訓實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每一位教師的參與和投入的積極性。

6、深入基層,加強指導,充分發揮培訓機構的作用

新課程突出強調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課程設置、教材選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考試評價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使教學實踐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從而使許多教師在新課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這使得中小學開展校本培訓成為必須,同時也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角色轉變及作用發揮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訓中引領示范、參與合作、評價指導、服務推廣、溝通互聯等作用的發揮。為此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訓試點校,我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選擇了四所層次不同、特色各異的中小學作為市級校本培訓試點校,通過試點校校本培訓工作的開展,以點帶面,推動全縣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其次,通過組織研討會、深入中小學巡回輔導、幫助分析診斷校情、指導制訂計劃等方式為中小學提供幫助指導。第三,經常組織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送教下鄉”、開展校際交流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參與教學研討等,努力做到培訓資源共享,培訓優勢互補。

二、問題與困惑

1、認識不足,觀念模糊

雖然從整體上看,校本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所接受和重視,但認識不足、觀念模糊等情況仍較普遍存在,一些學校領導對于教師培訓的認識并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認為教育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應集中精力抓考試成績、升學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訓是可有可無的,可以忽略或不必開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現象。有的學校雖然把校本培訓工作雖然寫入了學校的工作目標,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計劃,而更多的情況下是抓而不實、流于形式的。因此進一步提高對校本培訓的認識,這是做好校本培訓工作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此外一些教師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沒能把參加培訓學習與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聯系起來,對校本培訓的意義認識不足,認為是搞形式,是增加負擔,因而對培訓存在抵觸情緒,參加培訓學習自主性不強、積極性不高。

2、內容單一,形式泛化

雖然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進行校本培訓,但究竟什么是校本培訓、怎樣培訓、培訓什么,許多學校還不是很清楚,缺乏對校本培訓的理性思考。一些學校把校本培訓的簡單理解為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教育教學經驗介紹、專題講座、聽課評課等,因此開展校本培訓工作內容陳舊、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現為:第一、培訓目標缺乏科學性。一些學校在制定培訓計劃時過多考慮學校的工作安排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卻忽視了教師的培訓需求,缺少針對性、層次性,特別是對于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在保證通識培訓需要的前提下,滿足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需要方面。有些學校前后年度的培訓計劃幾乎完全不同,毫無聯系,缺少連續性。第二、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多數學校的校本培訓內容過于集中和單一化,注重理論觀念培訓,信息技術培訓,忽視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學科知識的拓展培訓。學校在選擇和確定培訓內容時存在想培訓什么就培訓什么,流行什么就培訓什么的隨意性,難以保證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無法滿足不同教師的不同學習需要和個體成長需要。第三、培訓形式泛化。有的學校用常規教研代替校本培訓,認為定期舉辦一些專題講座、適時開展課堂觀摩、組織優秀論文評選等便是校本培訓,培訓缺乏層次性、互動性,形式單一,培訓低效。常常是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教師同時聽一個報告、一個講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陳舊落后的培訓方式,低劣的培訓手段,常常造成教師被動的接受培訓,自我培訓動力不足,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培訓的效果。

4、資源不足,管理滯后

目前,我縣的校本培訓工作仍存在管理滯后的問題,配套的考核、獎懲機制仍未建立,無法評定優劣,難以激發學校組織校本培訓的積極性。同時,培訓設施落后,培訓資源缺乏,專業指導不力等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本培訓的開展以及培訓質量的提高。就我縣校本培訓工作進展情況看,許多學校反映教學任務繁重,時間緊,缺乏培訓師資和學科帶頭人,加上資料、設施和經費等客觀方面的困難比較多,影響了校本培訓的開展及其效果。如培訓師資問題的解決,如果一味外聘勢必受到學校財力等多方面的影響,而一味的校內開發則一所學校中的名師畢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現“近親繁殖”、低水平重復的現象。

5、經費短缺,研訓分離

機構設置的不合理,分工協作機制的缺乏,人為造成了研訓分離。目前就我縣來說,教師進修學校與中學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師進修學校內部來說,仍分設小學教研室與培訓處。其次,在師訓經費尚未到位的情況下,縣教師進修學校組織開展校本培訓,深入中小學指導推動校本培訓,以及提高研訓人員專業素質等工作動力何來,能持續多久。高質量的教師培訓需要現代化的培訓手段、良好的培訓環境,沒有一定經費投入是難以運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訓來看,教育行政部門對校本培訓的經費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況是學校自籌資金組織開展培訓活動,學校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組織培訓活動。

三、認識與感受

1、實施校本培訓,提高認識是關鍵

要使校本培訓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校長的認識是關鍵,必須強化“校長是第一責任人”的意識。中小學校長應在校本培訓工作中,努力成為學習研討的積極參與者、專業引領上的平等研究者、財力支持上的主動服務者。應從教育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高度,重新認識和定位校本培訓工作。要充分充分認識到校本培訓工作對于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改進傳統教育教學方式、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等方面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校本培訓的內涵和實質,充分認識校本培訓的特點和優勢,正確處理好校本培訓工作中近期發展和持續發展的關系、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規范和自由等方面的關系。

2、實施校本培訓,形成氛圍是前提

校本培訓具有針對性、靈活性、多樣性、自主性的特點,能否形成有利教師研討、交流、對話的工作氛圍;能否給教師提供民主、開放、自由的空間,為教師搭建展示自我、顯示個性的舞臺,是開展校本培訓工作的前提,只有這樣,校本培訓才能生機勃勃地持續開展起來。學校管理者要積極營造了寬松、參與、互動、整體推進的培訓環境,搭建專家、校長、教師對話、交流的平臺。校長應成為教師的合作伙伴,與教師合作探究新的教學機制與教師一道攻克難關;校長成為教師的良師益友,激勵教師教學創新和專業成長,促進教師的良好個性發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為教師的成功和成長創造機會。要著力于建設注重學習、注重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文化,積極在學校建設學習型團隊,促進學校教師共同發展,建立學習工作一體化機制,把學校建設成學習型組織,形成寬松的環境和開放的氛圍,讓教師在交流與合作、溝通與對話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實施校本培訓,關注課堂是重點

課堂不僅是教學的時空場所,是師生對話與交流的舞臺,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陣地。以關注教師專業成長為首要目標的校本培訓,應以關注課堂,分析課堂,優化課堂為重點。問題是教師學習與成長必經的過程,因此,校本培訓不僅不應回避問題,而且應主動地回到每一個教師的課堂中去尋找問題,在研究課堂的同時研究教師、學生,從而加以總結、提升,以此作為校本教師培訓的內容。也只有當教師的培訓回歸到真實的課堂,研究課堂教學情境下的具體問題,才能吸引和調動教師參與培訓的熱情。所以,校本培訓必須植根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聚焦課堂教育教學實踐,貼近課程改革實際,選擇教育教學中的真實問題作為培訓內容,將教師在教育過程和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產生的困惑作為培訓的起點,以問題得以解決作為培訓的歸宿,引導中小學教師立足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反思、研究和改進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實施校本培訓,制度建設是保障

校本培訓的針對性、自主性的特征,對校本培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校本培訓制度建設是實施校本培訓的重要保障,中小學應結合學校實際,建立一套校本培訓的計劃審批制度、培訓管理制度、考核評估制度以及學時登記制度,是校本培訓工作持續開展的重要保證。教育行政部門應高度重視校本培訓工作,把校本培訓當作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大事來抓,及時研究制定政策,確保中小學校本培訓的順利開展;應將學校校本培訓開展情況作為年終評估檢查的一項主要內容,對校本培訓開展好的學校進行表彰獎勵,同時設立專項資金解決校本培訓經費的不足。各學校在年終考評時應將教師參加校本培訓情況納入考核的重要內容,與評優、評職、晉級掛鉤。

5、實施校本培訓,專業引領是支撐

篇(7)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對校本培訓重要性的認識

校本培訓是以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以教育教學實踐為落腳點,以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為目的的一種開放式的教師培訓方式。中小學校和教師對校本培訓擁有充分的自,提高中小學校長和廣大教師對校本培訓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調動他們組織、開展、參與校本培訓活動的積極性,是實施校本培訓的關鍵。為此,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舉辦校本培訓專題研修班。我們先后組織全縣中小學校長及校本培訓組織管理者圍繞《校本培訓的理念與方案設計》、《校本培訓的組織與實施》、《校本培訓與教師專業成長》、《校本培訓的管理與評價》等專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培訓;其次,提供校本培訓學習材料。我們為全縣中小學校推薦了《校本培訓實施指南》一書,做為各校組織學習的主要材料,同時編印《校本培訓知識問答》,圍繞廣大中小學教師關心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我們經常在中小學校長會議、教務主任會議及參與各校教研活動等活動中,積極宣講校本培訓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廣泛深入地學習、宣傳、研討,許多中小學校長及中小學教師進一步明確了開展校本培訓是新時期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是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2、統籌規劃,明確職責,確保校本培訓工作的落實

校本培訓工作得以持續開展的關鍵在于能否取得實效。為避免出現“轟轟烈烈搞培訓、認認真真走過場”的現象,確保我縣校本培訓工作的良好開局,在認真總結新課程教師培訓工作的經驗教訓、深入中小學全面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市校本培訓實施方案》的要求,縣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的通知》。該《通知》遵循“加強領導、上下互動、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的原則,對校本培訓的目標和意義、組織與領導、實施與管理、條件與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確規定、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知》指出:“縣教師進修學校具體負責全縣中小學、幼兒園的校本培訓的管理和指導工作”、“各校要將培訓內容向縣教師進修學校申報”、“培訓方案須經審核同意后,方可實施”。《通知》進一步明確:各中小學校長是校本培訓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各校要根據市實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并指定專人具體負責校本培訓工作,中學以校為主,各鄉鎮小學以中心校為主體開展此項工作”,要求各中小學校長要結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訓的思路和構想,充分發揮校長在校本培訓中導向和引領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縣中小學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初步形成了我縣校本培訓工作的組織網絡。

3、立足校情,突出重點,科學確定校本培訓的內容

校本培訓的內容應與學校的校情緊密相聯,與教師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來針對許多教師對于如何將新課程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等仍感困惑的問題,我們確定了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做為校本培訓的重點內容,圍繞這一重點,許多學校通過召開師生座談會、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等方式,把握培訓需求、確定培訓內容、制訂培訓計劃。如牙城中心小學以“重讀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為培訓主要內容;三沙中心小學以“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為培訓主題;縣一小以“教師角色轉換與建立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關系”為培訓主題;*中心小學以“復式教學如何體現課堂新理念”為培訓專題。總體上看,我縣各中小學校本培訓的內容大多以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為重點,在關注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同時也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

4、創新模式,研訓一體,促進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的有機結合

先進的培訓理念,只有外化為具體的培訓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實處。實踐經驗表明,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礎,校本培訓是手段和保障。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研中有訓、訓中有研、以研代訓、以訓促研,研訓一體,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才能有效地開展校本培訓工作。為此,我們在校本培訓形式上不斷創新和探索。在組織實施校本培訓工作中,積極嘗試以活動為載體,以校際交流為媒介,以實踐反思為突破口,以競賽評優為動力,來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以推動校本培訓的深入開展。如沙江中心小學通過開展“朝陽工程”活動,來進一步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與管理,溪南中心小學通過開展“課改三星”評選活動,激發教師積極參與課改熱情;*中心小學通過開展“自我研讀”活動,引導教師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中不斷解決問題。通過定期舉辦校際協作交流研討活動、教壇新秀評選活動、教育教學案例征集活動、課堂教學開放周等活動展示各校風采,提高培訓效益,擴大培訓成果。由于學校不同、學科不同、教師本身的特點不同,各校校本培訓的組織形式和開展方式也表現得不盡相同。如許多學校廣泛采用的基于校際協作的校本培訓形式、基于課堂觀摩的校本培訓形式、基于專題講座的校本培訓形式、基于課題引領的校本培訓形式。隨著我縣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工作的開展,一些學校還開展了基于網絡資源的校本培訓形式的嘗試。*年初我們受市教師進修學院的委托,承辦*年市校本培訓現場研討會,分別在三沙中心小學、十八中開展基于課例研討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訓的嘗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受到與會領導、老師的一致好評。

5、關注過程,講求實效,加強對校本培訓的管理

校本培訓是一項涉及面廣、業務性強的復雜系統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必須要有一個完善、嚴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為此,我們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訓管理機構,在明確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體召集人,明確承辦部門。我縣各中小學普遍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教研室、教務處、骨干教師共同參與的培訓管理機構,初步建立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訓管理制度。根據市縣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訂了《霞浦縣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管理辦法》,建立了校本培訓申報審批制度、培訓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評估制度等。許多學校的校本培訓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組織、有計劃、有措施,一些學校還制定和完善了專題講座學習制度、課題研究制度、師徒結對和名師幫帶制度、骨干教師示范制度等等,這些既為校本培訓活動的開展、增強培訓實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每一位教師的參與和投入的積極性。

6、深入基層,加強指導,充分發揮培訓機構的作用

新課程突出強調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課程設置、教材選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考試評價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使教學實踐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從而使許多教師在新課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這使得中小學開展校本培訓成為必須,同時也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角色轉變及作用發揮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訓中引領示范、參與合作、評價指導、服務推廣、溝通互聯等作用的發揮。為此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訓試點校,我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選擇了四所層次不同、特色各異的中小學作為市級校本培訓試點校,通過試點校校本培訓工作的開展,以點帶面,推動全縣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其次,通過組織研討會、深入中小學巡回輔導、幫助分析診斷校情、指導制訂計劃等方式為中小學提供幫助指導。第三,經常組織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送教下鄉”、開展校際交流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參與教學研討等,努力做到培訓資源共享,培訓優勢互補。

二、問題與困惑

1、認識不足,觀念模糊

雖然從整體上看,校本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學校長和教師所接受和重視,但認識不足、觀念模糊等情況仍較普遍存在,一些學校領導對于教師培訓的認識并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認為教育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應集中精力抓考試成績、升學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訓是可有可無的,可以忽略或不必開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現象。有的學校雖然把校本培訓工作雖然寫入了學校的工作目標,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計劃,而更多的情況下是抓而不實、流于形式的。因此進一步提高對校本培訓的認識,這是做好校本培訓工作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此外一些教師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沒能把參加培訓學習與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聯系起來,對校本培訓的意義認識不足,認為是搞形式,是增加負擔,因而對培訓存在抵觸情緒,參加培訓學習自主性不強、積極性不高。

2、內容單一,形式泛化

雖然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進行校本培訓,但究竟什么是校本培訓、怎樣培訓、培訓什么,許多學校還不是很清楚,缺乏對校本培訓的理性思考。一些學校把校本培訓的簡單理解為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教育教學經驗介紹、專題講座、聽課評課等,因此開展校本培訓工作內容陳舊、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現為:第一、培訓目標缺乏科學性。一些學校在制定培訓計劃時過多考慮學校的工作安排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卻忽視了教師的培訓需求,缺少針對性、層次性,特別是對于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在保證通識培訓需要的前提下,滿足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需要方面。有些學校前后年度的培訓計劃幾乎完全不同,毫無聯系,缺少連續性。第二、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多數學校的校本培訓內容過于集中和單一化,注重理論觀念培訓,信息技術培訓,忽視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學科知識的拓展培訓。學校在選擇和確定培訓內容時存在想培訓什么就培訓什么,流行什么就培訓什么的隨意性,難以保證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無法滿足不同教師的不同學習需要和個體成長需要。第三、培訓形式泛化。有的學校用常規教研代替校本培訓,認為定期舉辦一些專題講座、適時開展課堂觀摩、組織優秀論文評選等便是校本培訓,培訓缺乏層次性、互動性,形式單一,培訓低效。常常是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教師同時聽一個報告、一個講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陳舊落后的培訓方式,低劣的培訓手段,常常造成教師被動的接受培訓,自我培訓動力不足,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培訓的效果。

4、資源不足,管理滯后

目前,我縣的校本培訓工作仍存在管理滯后的問題,配套的考核、獎懲機制仍未建立,無法評定優劣,難以激發學校組織校本培訓的積極性。同時,培訓設施落后,培訓資源缺乏,專業指導不力等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本培訓的開展以及培訓質量的提高。就我縣校本培訓工作進展情況看,許多學校反映教學任務繁重,時間緊,缺乏培訓師資和學科帶頭人,加上資料、設施和經費等客觀方面的困難比較多,影響了校本培訓的開展及其效果。如培訓師資問題的解決,如果一味外聘勢必受到學校財力等多方面的影響,而一味的校內開發則一所學校中的名師畢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現“近親繁殖”、低水平重復的現象。

5、經費短缺,研訓分離

機構設置的不合理,分工協作機制的缺乏,人為造成了研訓分離。目前就我縣來說,教師進修學校與中學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師進修學校內部來說,仍分設小學教研室與培訓處。其次,在師訓經費尚未到位的情況下,縣教師進修學校組織開展校本培訓,深入中小學指導推動校本培訓,以及提高研訓人員專業素質等工作動力何來,能持續多久。高質量的教師培訓需要現代化的培訓手段、良好的培訓環境,沒有一定經費投入是難以運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訓來看,教育行政部門對校本培訓的經費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況是學校自籌資金組織開展培訓活動,學校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組織培訓活動。

三、認識與感受

1、實施校本培訓,提高認識是關鍵

要使校本培訓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校長的認識是關鍵,必須強化“校長是第一責任人”的意識。中小學校長應在校本培訓工作中,努力成為學習研討的積極參與者、專業引領上的平等研究者、財力支持上的主動服務者。應從教育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高度,重新認識和定位校本培訓工作。要充分充分認識到校本培訓工作對于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改進傳統教育教學方式、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等方面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校本培訓的內涵和實質,充分認識校本培訓的特點和優勢,正確處理好校本培訓工作中近期發展和持續發展的關系、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規范和自由等方面的關系。

2、實施校本培訓,形成氛圍是前提

校本培訓具有針對性、靈活性、多樣性、自主性的特點,能否形成有利教師研討、交流、對話的工作氛圍;能否給教師提供民主、開放、自由的空間,為教師搭建展示自我、顯示個性的舞臺,是開展校本培訓工作的前提,只有這樣,校本培訓才能生機勃勃地持續開展起來。學校管理者要積極營造了寬松、參與、互動、整體推進的培訓環境,搭建專家、校長、教師對話、交流的平臺。校長應成為教師的合作伙伴,與教師合作探究新的教學機制與教師一道攻克難關;校長成為教師的良師益友,激勵教師教學創新和專業成長,促進教師的良好個性發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為教師的成功和成長創造機會。要著力于建設注重學習、注重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文化,積極在學校建設學習型團隊,促進學校教師共同發展,建立學習工作一體化機制,把學校建設成學習型組織,形成寬松的環境和開放的氛圍,讓教師在交流與合作、溝通與對話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實施校本培訓,關注課堂是重點

課堂不僅是教學的時空場所,是師生對話與交流的舞臺,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陣地。以關注教師專業成長為首要目標的校本培訓,應以關注課堂,分析課堂,優化課堂為重點。問題是教師學習與成長必經的過程,因此,校本培訓不僅不應回避問題,而且應主動地回到每一個教師的課堂中去尋找問題,在研究課堂的同時研究教師、學生,從而加以總結、提升,以此作為校本教師培訓的內容。也只有當教師的培訓回歸到真實的課堂,研究課堂教學情境下的具體問題,才能吸引和調動教師參與培訓的熱情。所以,校本培訓必須植根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聚焦課堂教育教學實踐,貼近課程改革實際,選擇教育教學中的真實問題作為培訓內容,將教師在教育過程和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產生的困惑作為培訓的起點,以問題得以解決作為培訓的歸宿,引導中小學教師立足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反思、研究和改進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實施校本培訓,制度建設是保障

校本培訓的針對性、自主性的特征,對校本培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校本培訓制度建設是實施校本培訓的重要保障,中小學應結合學校實際,建立一套校本培訓的計劃審批制度、培訓管理制度、考核評估制度以及學時登記制度,是校本培訓工作持續開展的重要保證。教育行政部門應高度重視校本培訓工作,把校本培訓當作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大事來抓,及時研究制定政策,確保中小學校本培訓的順利開展;應將學校校本培訓開展情況作為年終評估檢查的一項主要內容,對校本培訓開展好的學校進行表彰獎勵,同時設立專項資金解決校本培訓經費的不足。各學校在年終考評時應將教師參加校本培訓情況納入考核的重要內容,與評優、評職、晉級掛鉤。

5、實施校本培訓,專業引領是支撐

篇(8)

一、校本培訓的重要意義

1.校本培訓是在教師繼續教育主管部門的統籌和指導下,由學校組織實施,著眼于滿足學校與教師發展需要,由學校自主確立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以解決學校、教師的實際問題為目標的一種繼續教育形式。

2.校本培訓是促進教師終身學習和有效開展繼續教育的基本途徑,在建設教師基層學習型組織、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中小學校是校本培訓的主體,校本培訓貼近學校實際,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針對性強,有利于解決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益。

二、校本培訓的目的要求

1.校本培訓要以學校和教師為本。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場所,也是教師發展的基地。校本培訓要圍繞學校的發展規劃、辦學目標、特色和教師的專業發展的需要來安排。

2.校本培訓要與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要以新課程培訓、班主任培訓作為校本培訓的主要內容。堅持邊實踐、邊培訓、邊總結、邊提高,讓教師更好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疑惑和問題,讓班主任更好解決班主任工作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3.校本培訓要與高校、教科研、培訓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優質資源的建設,加強培訓過程的專業引領和指導。充分發揮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優秀班主任在校本培訓中的示范、輻射和帶頭作用。

4.校本培訓既要有規范的要求,又要有靈活的安排。中小學校為校本培訓實施工作的主體,學校可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形式、時間等,充分調動學校、教師、班主任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

三、校本培訓的內容和形式

1.校本培訓要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班主任專業能力為主要內容,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教學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提高班主任專業能力以及體現學校辦學思想、辦學特色的各項培訓。

2.培訓項目主要有:⑴新教師培訓;⑵青年教師培訓;⑶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培訓;⑷班主任工作培訓;⑸教師學歷提高培訓;⑹學校中層干部培訓;⑺新教材培訓;⑻信息技術培訓;⑼中老教師課堂教學改革培訓等。

3.校本培訓的形式要根據學校的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處理好集中培訓與教師自我學習、專題培訓與系統培訓、校內培訓與校外學習考察等之間的關系,積極探索與設計校本培訓的有效形式。校本培訓的基本形式可采取專題學習、讀書自學、案例反思、交流研討、考察觀摩、課題研究、教師論壇、班主任論壇、網上學習、教學行動研究、合作探究等。

四、校本培訓實施步驟

1.制定計劃階段:圍繞學校的發展規劃以及教師的專業化需求作考察調研分析。在考察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實際,制訂詳細的校本培訓學年計劃,并上報區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備案。

2.評議計劃階段:區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要組織人員評議校本培訓計劃,評議結果以書面形式通知申報學校,并把校本培訓納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管理。

3.實施計劃階段:各校按計劃實施校本培訓,學校要抓好校本培訓的考勤、記錄、考核、書面總結等過程管理工作;并及時收集整理校本培訓的計劃書、培訓記錄、學員成果、學員成績、書面總結等資料檔案管理工作。

4.檢查反饋階段:區教師進修學校要定期到中小學校檢查校本培訓的開展情況,了解學校在開展校本培訓所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指導中小學學校落實校本培訓計劃,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五、校本培訓的組織管理

1.教師進修學校應把校本培訓納入日常工作計劃,加強校本培訓的組織協調和業務指導工作,幫助不同類型的學校設計符合自身特點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組織經驗交流,開展校本培訓的實踐和理論研究。

2.中小學校長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要將校本培訓工作納入校長的任期目標。中小學校要成立校本培訓的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合理安排經費,建立校本培訓的管理制度。

六、校本培訓的考核與評價

1.建立有效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校本培訓的考核評價制度。將校本培訓工作納入規范化學校建設的教育評估體系,納入學校考核的范疇,納入校長的目標管理。

2.區教育局每學年對各校的校本培訓進行考核和專項檢查。

3.開展校本培訓實驗和示范學校的創建活動,發揮校本培訓的示范和輻射作用,以點帶面,推動全區中小學校開展高質量、高效益的校本培訓活動。

4.對于開展校本培訓工作成績優異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對于不重視校本培訓工作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批評教育和幫助,

七、校本培訓的保障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要充分認識推進校本培訓是構建靈活開放的現代教師培訓體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舉措。各中小學校要重視校本培訓工作,把校本培訓列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統籌協調、規范管理。

2.完善制度,建立工作規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開展校本培訓的管理機制,將校本培訓納入教師繼續教育管理體系,建立校本培訓的學時學分管理檔案,完善校本培訓檔案登記制度和工作監管制度。

3.設置專項經費,保證校本培訓的經費投入。各校要在教育經費中設立校本培訓專項經費,專款專用,以保證學校校本培訓費用。

4.創設條件,保障實施。各中小學校要加強校本培訓的學習環境建設,為教師學習提供時間、信息和其它資源保障,切實把學校建設成為教師終身學習的基層學習型組織。

八、加強教研組的建設

校本培訓的工作重點應是加強教研組的建設。學校教研組原本以研究教材教法、改進學科教學為目的,在提升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近年來,中小學教研組活動、教師研修實踐表現出明顯的超學科性質的空泛傾向:一些課改培訓模糊學科邊界,忽視學科教學的基本性質與任務,僅僅停留在自主、合作、探究等通識理念的講解上,包括一些名師在內的公開課,數學課不講邏輯,語文課少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小學教科研活動越來越強調以課題為核心,按專門化的科研之路展開,在課題設計、開題論證、中期檢查與結題鑒定上耗費了不少時間、精力,而對教師的日常備課、上課、作業設計、個別輔導中的創造性勞動很少關注,考試命題被視為“應試教育”的代名詞,很少納入正規的教科研活動的視野;等等。

2007年暑假,江蘇省海安縣教育局組織4500多名中小學在職教師(主要是青年教師)進行學科專業素養統一考試(考試內容主要為課標所規定的知識點、能力點),其中暴露出不少問題:部分中學語文教師文言文翻譯能力不強,與“字字落實、文從字順”的要求有明顯差距;數學教師思維方式單一,運算粗心;英語教師詞匯量明顯偏少;物理教師動手能力差,實驗題得分率僅40%。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在教師身上普遍暴露出來,兩者具有驚人的相似性。這些問題的出現既與近年來師范畢業生素質不高、高等師范院校并沒有真正幫助師范學生過好學科素養關有關,也與教師在職研修活動的偏頗有一定的聯系。現場獨立教學設計測驗同樣暴露出不少問題。以高中歷史為例,讓教師就“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專題進行單元復習課的設計。在45個教師中,約49%的教師沒有導入設計;70%的教師雖考慮到復習教學的重點、難點,卻沒有如何突破的具體方法、措施,沒有學生活動的預設與學法指導;約89%的教師有“練習”這一環節的標題,卻無針對單元內容的具體的練習設計。工作若干年的教師對教學設計的基本規范要求是清楚的,甚至也能說出教學方式變革的主導理念,但由于平時一味依賴現成的教學參考書、習題集,自身缺乏對學科教學內容的通透理解與把握,因此在獨立備課的情況下設計不出具體的學生活動的內容、要求與方式。教師離開了教學參考書就不會備課、上課;離開了參考答案,就不會解題;離開了標準化習題集,就不會設計練習、出試卷,其所謂的創造性勞動、研究性實踐從何談起?不能獨立教學,又何來專業自主?

學校教研組的活動應當關注哪些問題?

1.課程標準與教科書。教師要認真學習并深人理解課標理念與學科教學要點,更要進一步關注教科書是如何呈現課程標準的,包括具體的呈現內容與方式,要進行不同教科書呈現內容與方式的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根據校情與學情,對教學內容作必要的規劃、充實與完善,既要走進文本,走進教材,又要超越已有的教材,開發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課程。將課標與教材聯系起來研讀,將不同版的教材進行比較閱讀,對呈現內容與方式進行必要的重組,這應當是學科教研組進行備課研討活動的重要話題。

2.教學內容的深度闡釋。對教材的鉆研絕不能止于把握它與課標的關聯,還要進一步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詮釋蘊含在文字、符號、圖表中的意義。衡量教師對特定教學內容的鉆研是否達到一定的深度,有幾個重要指標:一是能否把握特定教學內容在橫向與縱向上的結構關聯,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及其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作用;二是能否舉出日常生活中的恰當的事例對概念、原理、定律的實質作說明;三是是否把握其中所滲透的學科基本思想與方法論準則,尤其是是否把握一門學科的統領性觀念在特定單元、特定模塊的教學內容中的滲透與挖掘。

3.教學任務的分析。側重從學生學習的角度,陳述學生應當學什么,做什么,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結果(這里有一個教學目標的表述問題),并揭示教學目標規定的學生要形成的能力或傾向的構成成分及層次關系。也就是從預期的終結性學習結果開始,運用逆向設問法,反復提問并回答這樣的問題:學生要達到這一目標,完成這一學習任務,需要預先獲得哪些必備的知識、技能與經驗?必須經歷哪幾個階段?關鍵環節是什么?可能出現哪些問題?會引起怎樣的誤解?在教學任務分析中,教師對學情的把握,已有的實踐經驗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好教師總是在關鍵環節重點)上花力氣.在容易誤解的地方(難點)下工夫。

4.學習內容的呈現。用什么程序與方式將特定的學習內容呈現給學生?師生在教學交往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呈現出的行為模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3類:一是講授教學。教師將現成的知識、經驗、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并作必要的舉例、闡釋、板書,學生主要通過聆聽、觀察、記錄進行接受式學習,整個交往過程主要是由教師直接控制的。二是對話教學。問題引導,雙向互動,和而不同,師生在教學交往中平等參與,共同活動。在對話教學中,問題情境的設計相當重要,而教師在對話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同樣是不可缺少的。三是活動教學。將學生的學習視為一定情境下的任務驅動、全身心參與的自主性活動過程。教師作為引導者,提供必要的咨詢、幫助;學生成了互動的主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教學交往的內容、進程與方式。教師在進行備課研討活動時,需從中作出明智的選擇與優化組合。

5.課堂教學的組織。包括為學生主動參與和深度參與提供機會,引導學生合作,關注學習共同體的形成;關注學生的差異,作分層教學與個別輔導;對學生獨特感悟與個性化理解的尊重;建立學生導向的課堂教學秩序;等等。

6.學生的練習、測驗與評價。這涉及對課標中關于不同學習要求的準確理解把握(如關于認知學習中的知道、辨認、說明、應用;體驗學習中的經歷、感受、認同、形成等等)圍繞不同層級的學習要求設計相應的練習與測驗題目(不僅僅是紙筆測驗),對學生實際的學習水平進行準確的觀察、記錄與診斷分析,并據此設計后續的教學活動。

上述每個專題的研究與解決都必須建立在有關學科知識的通透理解與把握的基礎上,同時又不同于學科專家的專門探究,而側重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對學科知識進行教學的加工。它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融為一體,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的轉化與生成,而不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之外開展專門化的課題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具體的個性化的教學活動方案、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針對性強的精練題等。尤其不要片面地將編精練題與“應試教育”直接掛鉤。試題的研制既要吃透課標、考綱與教材,又要了解學情,善于從學生生活經驗中取材、設問;要站在能力立意的高度,體現課改的基本理念,給日常教學以正確的導向。學會命題同學會上課一樣,同樣是教師的真功夫。現在需要的是將原本屬于教師的考試命題、學業成績評定的權利還給教師。

篇(9)

一、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1.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校本培訓是教師自主專業成長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

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

首先,應滿足教師需求,增強培訓的活力。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需求導向的培訓內容。但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學校有多少老師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開展校本培訓之前要充分調查教師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計劃。保證每一次培訓都能適應一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證培訓活動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訓中培養教師,激發參訓的動力。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培訓體會到教育事業的創造性,體會專業成長的快樂。在校本培訓中應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塑造教壇新秀,讓教師在主持培訓、接受培訓的同時看到專業發展的前景,以此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力。

第三,應完善評價制度,提高培訓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訓活動的考察類似于考勤,只要參加就行,參加后只要上交規定的“作業”即可,不管培訓是否取得了實效,教師是否有收獲。這種做法挫傷了教師積極性,使校本培訓失去了吸引力。應讓教師參與到校本培訓的計劃、實施、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培訓活動的主人,并實施參與式管理和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以充分培養教師校本培訓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

[2]時偉.當代教師繼續教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張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71.

[4]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

[5]萬福.校本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5):8.

[8][前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鳴.校本教研實施方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6.

篇(10)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以高校模式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導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輕視了農村教師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忽略了農村教師的主體參與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學的主動權,學習者只能根據預設的課程結構進行學習,參與機會很少。對于教師來說,參不參加培訓,參加什么樣的培訓,“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做出的選擇,而非教師自主做出的判斷”[2]。總的來說,高校培訓模式依然是一種外控式模式,學習者只能被動接受,很難發揮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種沒有權威的合作探討加非正規學習”[3]。教師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學習者,在校本培訓中,教師是主體,結束了他們以往培訓中的被動局面,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成長需要選擇培訓內容,有利于教師的自主發展。

2.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國家倡導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回到校園,形成了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1]。上個世紀末以來,校本教師培訓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師培訓形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突出學校和教師的主體性等特點逐漸為我國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校本培訓特點決定了它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趨勢。

3.校本培訓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訓學習成本較高。首先,從時間上來看,農村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包班,有的教師跨年級兼任多門課,偏遠學校教師甚至要從事復式班工作,任務更重,可以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很難分身參加離職培訓。其次,從經費上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較低,一次培訓下來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等讓他們不堪重負。很多農村教師不愿意參加這種培訓的主要是經費問題。有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負擔培訓費用的為79.3[4]。農村學校教師培訓經費緊張,教師工作任務繁重,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接受培訓都有一定困難,而校本培訓正好避免了這些問題,有助于節約學習成本。

二、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自上個世紀末,校本培訓在全國農村中小學校逐步展開,但目前的校本培訓活動并沒有得到農村教師的廣泛認同,校本培訓的實施陷入困境。

1.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

適應教師需要是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點。“需要”一詞反映了校本的靈活適應性,但是到底什么樣的需要適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來選題培訓?有些學校在開展培訓是注意到了教師的需要,于是就圍繞著所謂的“需要”展開了: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活動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現代教育理論依然無法深入其中,農村校本培訓總是在這個層次徘徊,理論水平難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訓難見成效

校本培訓以實際應用為目的,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培訓內容適用于本校實際,并且以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來評價培訓的效果[5]。然而,有些農村學校將校本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來抓,為了應付檢查,學校將一些日常活動統統劃在校本培訓的名下。校本培訓成了教師的“作業”,因為上級要來檢查,學校就要求教師“交作業”,有些老師也就隨便抄抄了事。筆者曾就校本培訓的實施情況對某地農村中學進行了調查。其培訓內容是教育局發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師85元;培訓形式是教師自學;評價方式是開卷考試。學校有關負責人根據教師的讀后感,撰寫校本培訓報告會記錄等材料(有些活動實際上根本沒有開展,負責人只能閉門造車),以備上級檢查。這樣的校本培訓已經退化成一種形式,有其名而無其實,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3.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缺乏整合

農村優質的師資資源、教育資源有限,可是這些有限的資源也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起來。同一區域內不能針對本地教師、學校的實際情況,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開展培訓。甚至有些學校認為校本培訓就是在本學校,由本校教師組織學習,于是,關起門來讀讀報紙書刊也算組織了一次校本培訓。

4.不同區域農村教師差異性難以關照

培訓教材沒有取舍,不考慮城鄉教育的差別,不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內容,不管合不合適拿來就用。有的培訓內容與農村學校的課堂實際距離太遠,與教學工作脫節;有的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教師的具體需求,忽視了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教師之間的差異性,采取大一統的模式,缺乏針對性。

5.農村教師主體意識喪失

確立教師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自主發展型教師隊伍。校本培訓應該充分依賴教師群體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農村教師主動參加培訓的熱情不夠,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某學校為體現和鞏固校本培訓的成果,要求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之后精心設計并上交一份優秀教案。一個多月過去了,竟沒有幾位教師主動上交。負責人督促了幾次,效果甚微,結果學校按照相關規定對教師進行了扣分與批評后,很快全部交齊,但是內容雷同,相互抄襲的痕跡明顯。

三、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發展與完善

1.加強校本培訓研究,提高培訓的理論性

首先,高等院校應深入教育一線,加強理論引領。無論是教師職前教育還是在職繼續教育,高等院校都應該成為培養和造就教師的搖籃。校本培訓減輕了高校在教師培訓中的負擔,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訓中沒有責任。這種責任不是單純理論的演繹,而是要竭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姻。高校教師應深入到教育第一線,關注教師的需求,真正走進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論以潛移默化、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在農村教師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進而實踐先進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門要總結經驗,推廣優秀案例。對于學校(或者學區),如果能夠鼓勵教師對自己的實踐知識不斷進行反思、轉化,通過共同體在學校組織機構傳遞,基于共同系統價值觀的專業知能將得以建立起來[6]。在校本培訓的引導、管理、評價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起著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將校本培訓當成文件下發,當成任務下達;二是應及時發現優秀案例,總結經驗;三是要宣傳優秀成果、推廣有效的校本培訓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農村校本培訓經驗,值得借鑒。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所謂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是在鄉鎮教育管理部門的統籌規劃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本鄉鎮中小學校本培訓的資源,實現各種資源因素在校本培訓中的整體優勢[7]。

第三,教師即研究者,應提高自身理論素養。“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8]。由于自身的知識基礎較為薄弱,農村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較差,對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其實,教育科研不是教育專家的專利,每一個從事教育實踐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從事教育研究的可能,農村教師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踐行教育理論,提高理論素養。

2.結合校本課程開發和校本教研,增強培訓實效性

一是校本培訓和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但是,農村教師普遍缺乏課程開發的能力。中老年教師的本土知識較為豐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師雖然很多出身于農村,可是本土知識缺乏。農村校本培訓應有效地結合本地區特色,對教師進行本土化知識培訓,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

二是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相結合。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程改革的興起,校本教研逐漸成為熱門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對于很多農村教師來說,對教育研究很陌生,針對教師畏難情緒,校本培訓可以結合校本教研選擇培訓內容,以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從而促進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3.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提高培訓針對性

第一,要實現優質師資共享。農村優秀教師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農村骨干教師、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很小。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中,中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0.3%,小學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國農村中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這些有限的優秀師資也集中在鄉鎮中心學校,在偏遠的村級學校和教學點,優秀師資嚴重缺乏。挖掘本地區的優秀教師資源,讓骨干教師擔當起培訓重任,有利于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教師。

第二,要推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隨著現代農村遠程教育日漸普及,網絡也走進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遙遠,一根網線就可以將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展現在農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全國教師網聯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全員培訓的意見》出臺,加快了我國農村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農村地區已經建立起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網聯計劃”要求中小學相互溝通,為校本培訓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和優質課程資源。如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為本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搭建了集學習、研討、交流、合作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教師學習資源中心[11]。廣大的農村教師親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獲取信息的資源庫、交流合作的俱樂部。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本著“合作學習,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共同發展”的原則,在當地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值得推廣。

第三,要實施區域聯片培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很多村級學校規模較小,只有幾名到十名左右教師的學校為數不少,甚至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尚有一人一校現象存在。由于學校規模小,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學校在教師學習資源上投入較少,教師學習條件較差,自然很難滿足教師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區域聯片培訓,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優質資源。

4.注重教師差異,辦農村特色校本培訓

一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農村校本培訓應針對農村教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宜盲目設置培訓內容。農村教師群體差異性較大,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有著不同的需求。在培養造就年輕教師的同時,不能忽視中老年教師的專業發展。鄉鎮為中心的學區在校本培訓的管理和引導中,應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合理安排培訓內容。

二要實施農村本土培訓。農村校本培訓要有農村特色,將農村教育資源納入校本培訓內容體系,是走農村特色校本培訓之路的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指導本校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活動時,總是充分利用農村教育的資源,不忘與農村社會的聯系。他帶領師生在荒蕪的土地上開墾出一塊葡萄園,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鄉村大叔交朋友,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學校空地上選擇一片貧瘠的土地進行小麥實驗,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12]。農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育教學資源,這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師生共同認識、共同開發。鑒于中老年教師農村鄉土知識豐富,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較強的優勢,可以鼓勵中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優秀的本土課程融入到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中去。

5.完善學校激勵措施,激發教師主體性

首先,應滿足教師需求,增強培訓的活力。校本培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需求導向的培訓內容。但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學校有多少老師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開展校本培訓之前要充分調查教師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計劃。保證每一次培訓都能適應一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證培訓活動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訓中培養教師,激發參訓的動力。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讓每一位教師通過培訓體會到教育事業的創造性,體會專業成長的快樂。在校本培訓中應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塑造教壇新秀,讓教師在主持培訓、接受培訓的同時看到專業發展的前景,以此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力。

第三,應完善評價制度,提高培訓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訓活動的考察類似于考勤,只要參加就行,參加后只要上交規定的“作業”即可,不管培訓是否取得了實效,教師是否有收獲。這種做法挫傷了教師積極性,使校本培訓失去了吸引力。應讓教師參與到校本培訓的計劃、實施、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讓教師真正成為校本培訓活動的主人,并實施參與式管理和發展性教師評價機制,以充分培養教師校本培訓的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

[1]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

[2]時偉.當代教師繼續教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張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71.

[4]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

[5]萬福.校本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農村鄉鎮區域大校本培訓的實施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5):8.

[8][前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鳴.校本教研實施方略[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加強和改革教師教育服務基礎教育——教師教育文件、經驗材料匯編[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11]張又安.教師學習資源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8):67.

上一篇: 電子專業論文 下一篇: 民辦非企業單位申請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国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麻豆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 | 宅男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