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1 07:46: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族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氣韻和意境
中國樂曲尤其是民族樂曲講究的都是意境和氣韻,只有深有其意的歌曲和恰到好處的意境才能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再配以中國樂器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民族樂曲所表現出的獨具匠心的音樂情懷大都以裝飾音和滯音為主,由二胡曲改編的鋼琴獨奏《二泉映月》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是獨具特色的,樂曲不僅傳承了民族樂曲的表現形式,還十分得體的保留了可以彰顯民族情懷的裝飾音、滯音,其中對裝飾音進行了大量的保留,而對滯音則進行了創新處理。傳統的西方鋼琴曲主要以清脆的音色為主,音與音之間連接并不緊密,而為了符合《二泉映月》的民族特色,儲望華先生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保留了大量的裝飾音,將清脆的鋼琴音演奏的百轉柔腸、動人心弦,即在演奏過程中增加了音的層次顯得氣勢恢宏,又保留了古曲的凄涼孤寂。而對滯音的處理則重點在于每段結尾處波音的運用,用波音代替滯音,既保留了原有的曲風特色,又有著鋼琴獨奏特有的演奏手法,其中休止符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對凄涼孤寂場景的渲染,強化了《二泉映月》鋼琴獨奏時的感染力。
三、演奏技術
樂器之間的屬性和表現風格各不相同,與二胡相比,雖然在演奏原曲《二泉映月》時稍顯不足,但是由于其特有的演奏技術,完全可以彌補其中的不足,將傳統民族音樂中的音色、音律以及滑音傳神的表達出來,既符合《二泉映月》的民族特色,又將鋼琴獨奏的精髓表現的淋漓盡致。首先是節奏感的演繹,阿炳的《二泉映月》在演奏時顯得悠揚頓挫、跌宕起伏,即使是在長音的演奏中,也可以感受到這種感情的宣泄,為了保留這一特色,在鋼琴演奏當中,不能有太過強烈的節奏感,否則會失去這種剛柔并濟、恢弘大氣的效果。其次是音律的把握,二胡獨奏的《二泉映月》在音律上有明顯的特征,與鋼琴演奏有所不同,其音律不全是十二平均律,而是有明顯起伏的,因此鋼琴演奏者要針對這一特點進行反復練習和推敲,將音律的變化融入到演奏當中,使聽眾能感受得到。再次是滑音的運用。《二泉映月》有的滑音是二胡演奏的特點之一,因此鋼琴演奏時要對這種裝飾音進行著重的練習,因為滑音在鋼琴曲譜上是沒有任何標注的,只有演奏者在理解二胡演奏的基礎上進行理解性的演繹,盡量做到婉轉回腸、從容大氣。最后是對彈奏力度的把握和音色的控制。這兩者之間的配合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二泉映月》的曲調較為凄涼,主要表現生活的不易以及堅韌不屈的精神。因此彈奏時的力度要恰到好處,不可太過強硬也不可太過柔情,整個音色的把握也要顯得蕩氣回腸。
二、民間藝術的的精神世界
宗教與世俗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宗教源自于古老的民間傳統和精神信仰。各民族生活習俗與各不相同,但宗教情結,卻深入民間,衍生為各種文化形態。以對神靈的尊崇與供奉、祈愿,獲得神靈的保佑庇護,在民間建有大量廟宇、傳播教義、朝圣祭祀表達民間信仰等。民間藝術中的宗教形式,目的是為宗教服務的。民間藝術并非宗教藝術,但二者又有著內在的聯系。民間藝術中有眾多的題材內容與宗教有關。佛教故事內容大量留載于世,包括建筑、祠廟、浮雕、宗教題材的民間壁畫、建筑墻飾和工藝品,描繪出超脫世俗的天庭境界,反映了民間對宗教的神圣敬畏。自唐宋到明清,敦煌、龍門、永樂宮、法海寺等代表作,都體現出宗教對世俗生活的巨大影響,也寄托著民間文化中的“宗教情結”。中國的傳統壁畫的宗教內容主要是表現佛祖的修行歷程、佛法記述的本生故事,天庭世界的蕓蕓眾生,使人沉迷于想象的世界獲得超脫,令信仰者頓生修行信念。風格上往往氣勢宏大、富麗堂皇、色彩華美、畫工精湛。據學者研究考證:敦煌壁畫樂舞包括天樂和俗樂。天樂寄托對天國的幻象,展示出佛教世界的繁華,俗樂表現了世俗世界的歡場,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實際上,宗教作為統治者的精神工具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但作為文化傳統,在各種形態的民間藝術中也傳播“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因此在世俗社會影響深遠。最豐富的想象都來自于民間。歷代的工匠、畫師以想象和智慧為宗教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早已突破了民間畫工與藝術家的界限。建筑是造型與結構的藝術形式,門庭寺院在民間的廣泛設立,作為面向社會開放的場所,為信仰者提供了求神納福的場所,營造出濃厚的宗教氣氛。建筑構件的鋪排組合、美化裝飾,屋檐斗拱、瓦當門樓、匾額磚雕、風水布局、院中其他雕刻裝飾等都有特別的講究。民間藝術的祭祀供奉與民間宗教有關的裝飾藝術,如各類神像、祖先像、祭祀物品。它們往往按照傳統的規范樣式進行創作,在人物的造像、比例設色、裝飾配置等方面,都有嚴格的法度規范。在民間各類神像家喻戶曉,民間藝術中的宗教題材,所表現內容除了佛教、道教外,也包含了流傳民間的原始宗教、他們或來自于圖騰崇拜、祖先信仰,或是歷史故事、人物傳說、神話名錄的經典傳奇,又結合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內容極為豐富,天地神靈與人生活有關的神祇在民間廣為祭奠。隨著社會的發展,有時民間藝術也出離宗教藩籬、轉向世俗化,強調實用功能裝飾效果與審美效果。它所呈現的,是一個充滿浪漫想象、世俗趣味的文化精神世界。
三、解讀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象征性、隱喻性、裝飾性
在理論總結、梳理后我們發現: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植根于情感,生長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觀念決定形態,藝術作為精神世界的支撐,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立場中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倫理觀念持續發展,在各種藝術形式中都體現出和諧、圓滿、豐收、吉祥的精神氣象。深入到漢族吉祥文化印記中。在持續的演繹發展中,編結了文化根脈發育生長的基因。世上沒有什么東西憑空而來。民間的各種造型元素都有發源的根脈,可謂意味深遠,從普遍意義上,龍被喻為告天命者,成為華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漢文化的精神圖騰。龍鳳呈祥代表天地之間陰陽調和,每逢年節,舞龍、舞獅成為漢族獨特的人文景觀。饕餮被喻為神界的主宰,來自于獸首紋樣的復合變異,象征統治者的威嚴,在商代是權貴與身份的象征。這類復合紋樣在青銅器上的尊、鼎、爵等器物上綻放異彩,表達了莊嚴、獰厲之美。石獅被譽為神獸,獅的造型莊重威嚴且成雙成對,作為宮廷宅院的重要裝飾,昂然肅立驅邪鎮宅。蓮花與佛教故事緊密相連,民間信奉佛祖、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成為民間世俗化的精神信仰。花鳥蟲魚、裝飾手法蘊涵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再飾以彩漆做舊更加天然古樸。鳥和魚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魚在各種藝術與題材中都是民間熱衷的主題,魚的造型被民間藝人表現得情態躍動、生趣盎然,早已深入人心。這些技藝傳承的傳奇故事,不斷演繹變幻,出現在各種藝術作品中,成為研究民間文化的活化石。來自民間百姓的平實生活圖卷,也是歷代藝術家們關注的題材,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參照和圖式信息。這些元素帶有濃郁的神秘色彩和精神象征以及文化符號特有的內涵。這些平淡事物衍生的圖示語言,對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帶來了無限的靈感和啟示,對今天的藝術創造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民間藝術蘊涵文化思想,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普世價值觀,充滿人文關懷,是一部圖像學的百科全書。
二、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元素的概念及意義
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它除了具有我們一般所說的“藝術”特征之外,還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其基本特征是:民間性、功利性、從眾性、傳統性和民族性。民間性源于民間、源于生活,其元素都是來自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民間文化的色彩十分濃厚;功利性具有相當多的使用價值,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很多也服務于宗教,所以功利性也顯而易見;從眾性是集體情感和體驗的表現,并不代表著個人,如:山歌、戲曲等,在一些技巧上表現為程式化,也并非代表著個人的創造;傳統性和民族性代表自己民族的風格和特點,有其特殊的一面,也有其獨特的民族藝術文化元素,只要這個民族沒有消失,其民族藝術將會永遠延續。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數量雖少,但分布很廣,其民族的文化、習俗和藝術也具有獨特的一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是整個中國文化和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是中國藝術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需要充分運用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元素,把豐富的藝術資源運用于我們的油畫創作中去。近年來,中國油畫的發展一直是一個備受眾人關注的話題,而對這一由西方傳播而來的畫種,我們更應該畫出自己的風格特點,在創作中應該融入更多的中華民族的藝術文化元素和精神氣質,吸取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的精華,創作出獨特的中國油畫藝術表現形式。由此看來,我國的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以其獨特的藝術文化特征對我國油畫藝術的發展有著特殊的美學意義。極大地提高了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審美價值,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的發展。
三、以陳丹青為例看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表現
油畫在中國發展百余年,當下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融入了中國的現代繪畫體系,也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及個性化的審美意識。中國油畫表現形式和風格樣式有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變得更加多樣、更加豐富,形式感也越來越強,不再一味地模仿西方寫實和抽象,而是更偏向于“中庸”的審美表現,這種審美表現推動了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發展。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語言中,民族和民間的藝術文化元素表現得尤為重要,它將放大和強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世界不斷地了解中國當代油畫。談到中國當代油畫,不得不提及致力于油畫教學和探索的著名油畫家陳丹青。在藝術上,他出道很早,自學成才。早年,就在多個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后來,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深造和學習,使他更好地掌握了油畫繪畫的技法,他的視野得到開闊,思想也得到升華,為他后來的繪畫生涯及創作優秀作品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直接影響了中國當代油畫的發展。早在1980年,陳丹青便以油畫作品《組畫》聞名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的杰出代表,這一系列作品也被公認為“”后劃時代的現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在美術界和文藝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一致的好評,對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發展有著轟動性的影響。其作品沖破了當時長期盛行的教條化主題創作模式,是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一個新的轉折點,其新穎的題材和對寫實的熟練把握,令人欽佩不已。多年來,陳丹青和他的《組畫》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他放棄了當時流行的強調主題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寫生般的直接和果斷,描繪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所創造出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意義巨大,對中國油畫創作影響甚遠。《組畫》共7幅作品,分別為《母與子》《朝圣》《洗發女》《牧羊人》《康巴漢子》《進城之一》《進城之二》,所有作品均在拉薩創作完成,作品以寫生的方式直接描繪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將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充分地運用于創作當中,表現出他對油畫創作的獨特見解,畫出了屬于自己的代表作。作品《母與子》主要描繪的是藏族婦女哺乳孩子的畫面,表現出當地藏族婦女的真實生活;作品《朝圣》描繪的是當地居民朝拜的現場,顯示出一種莊嚴美和質樸的民風;作品《牧羊人》中描繪的是一對擁吻的藏族牧民情侶,充分表現出藏民大膽直白的個性;《康巴漢子》則是描繪的幾位藏族當地勇猛的青年,人物在畫中是并列而立,流露出藏族青年的個性。陳丹青畫風鮮明有力,借鑒了法國鄉村畫派但又不失個人特色。畫面色彩團塊厚重,仔細品后味會后覺得畫中環境風貌的特征、藏民樸實淳厚的氣質給人一種感人的境界,鮮活地傳達出粗獷動人的高原美與人性美。陳丹青在繪畫中對飽滿的色彩運用充滿了激情,在衣著、首飾、表情和場景上充分地利用了當地民族藝術文化元素,民族感和民間感濃厚,充分地表達出其個性的復蘇,表現出少數民族內在的精神及民俗民風以及渾樸天然的人情風貌和藏民生活樸實醇厚的氣質,《組畫》是中國油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一)來自外來文化的沖擊
民族地區一直是民族聲樂創作和傳承的重要地區,但是我們也看到,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以及其他文化的滲透,外來文化對民族地區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很多民族地區的人們,尤其是當地的年輕人,接觸到的音樂樣式越來越多樣,也越來越喜歡流行音樂。而民歌大都以大型隆重的民俗活動、宗教儀式為載體,隨著社會發展以及人們觀念的變化,這種大型的活動越來越少且逐漸商業化,原有的質樸和原始也在慢慢流失,民族聲樂發展面臨生存危機。
(二)民族聲樂認識的模糊
隨著觀念的改變,很多民族聲樂的演唱者對民族唱法的觀念缺乏明確的認識。很多演唱者都是人云亦云,跟風現象嚴重,別的歌唱家怎么唱,他就跟著怎么唱,嚴重缺乏對聲樂藝術最根本的個性追求和審美判斷,對民族唱法中獨特的風格難以把握;還有一些演唱者對民族唱法的概念有所誤解,認為傳統的就是不符合時展的,是過時的,缺乏對歌曲所特有的民族特色進行品析。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取向
(一)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當代社會是一個多種文化并肩齊驅的社會。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人們思想意識、審美標準的變化,民族聲樂的審美也逐漸由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就聲樂藝術而言,單一的聲樂藝術作為時代主流音樂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再復返,而各種藝術形式的百花齊放現象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也影響和改變著我國傳統聲樂的發展觀念和審美意識。我國的民族聲樂的多種唱法要繼續發展需要依靠大眾,形成多種唱法的綜合。因此,我們要創作更多具有我國民族風格和特色的具有高水準的聲樂作品。在保留、發揚人們喜愛的傳統作品和唱法的基礎上,在創作、表演、欣賞等方面分階段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適應現代環境及現代人的需要。同時,在保存傳統精華的原則下,鼓勵、支持不同民族、不同唱風的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
(二)創造古今融合的美學取向
字正腔圓、講究韻味等都是我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點,這些聲樂藝術的美學特點在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在繼承和發展上述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點的基礎上,我們還應當將西方美聲聲樂藝術在唱法和表演形式的吸收和借鑒,如打開、聲音高位置、講究共鳴、良好的呼吸支持等,從而在旋律、節奏、結構、和聲以及配器等達到完美,使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方聲樂藝術的差距進一步縮短。
(三)完善教育體系和教學形式
最近,上海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第100期)上登載了我的論文《火不思尋證》。毫不夸張地說,這篇論文耗費了我近30年的時光才完成。我想在此次召開的“內蒙古民族器樂藝術研討會”上談談為寫這篇論文所歷經的磨難與艱難,同時,將我研究古代音樂文明所遵循的研究路線、原則與方法向各位作些說明與介紹。
應該承認,蒙古民族雖有著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有文字不過八百余年,古籍文獻也不多,研究蒙古古代音樂文化(包括史前期古代文化、古代藝術),靠查閱文獻典籍是查不到多少資料與記載的。研究與探尋蒙古族古代音樂文化,惟一的途徑便是走進蒙古人生存之地,踏著我們民族先祖的足跡,去觀察人們的祭祀禮儀、生活習俗乃至生活方式與藝術活動的特性,把握其脈絡,去親身體察在這些活動中,人民所流露、宣泄出來的審美情趣與靈魂深處的悲喜哀怒之情的外延化形態。同時,還要搜集現存的器皿、樂器乃至服裝首飾等等。還有,向社會開明人士、口頭吟詩人以及琴手、歌手進行采訪與了解,在這樣的考察中,必然會使我們獲得歷史的真諦與值得深思的命題與啟迪。
有了這些第一手資料,再去向古籍經典史書求證,尋找先人記述的文字線索(包括國外探險家、考古學家的游記、學術報告……)。要注意的是,周邊國家的歷史文獻中有關蒙古古代音樂與古代文化的記述。我總認為:將自己研究工作構筑在這樣堅實的基礎之上,去思考,去判斷、去梳理、去立論……,必定會求出貼近歷史真實的一些見解,才能取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否則,將二者顛倒過來,或者說,將研究工作僅僅停留在從舊書古籍或他人的研究成果上,這里抄寫一些,那里摘錄一些,在這些平面信息上做些“空中樓閣”式的推測與分析,這種所謂的研究常常會走進死胡同里,或取得些事倍功半的所謂“建樹”,也有可能在毫無意義的圈圈里轉來轉去。
1947年的一個夜晚,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聆聽了口弦彈奏(在會上出示口弦)。這是在興安嶺一個村莊里,一位達斡爾老獵民彈奏木庫連(MuKhulian)。10年后,從一本日文游記里了解到,一位日本探險家在加拿大北極圈里居住的愛斯基摩人那里發現口弦這件樂器,有趣的是,其名稱同達斡爾族口弦相同,也稱呼“木庫連”(MuKhulian)。
多么奇特的一件事呵?!什么原因使得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民族有著如此巧合的事情發生?是偶然的事嗎?反映了什么歷史奇跡與歷史現象至今無人知曉?!從此,我便產生了對口弦探索的興趣。
30余年來,我將流傳在各國各地的口弦“拿”到我的桌前燈下,加以比較。先不急于寫文章。有比較才能有見解,有了新見解再寫文章也不晚。不久,我到臺灣訪問時,到高山族居住的地方采訪,從那里“拿”來了瑪雅人口弦(稱為:“魯布”)。到美國時,我到北達科他州印第安人聚居區采訪,從那里“拿”來美國口弦。后來通過各種渠道“拿”到圖瓦人口弦、哈薩克人口弦、吉爾吉斯人口弦、奧地利人口弦(以上各地口弦均為鐵制)。后來相繼“拿”來越南口弦、菲律賓口弦、印度尼西亞口弦、馬來西亞口弦、日本北海道艾伊奴人口弦。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口弦也相繼“拿”到,如:納西族口弦、怒族口弦、彝族口簧……等等。(這些口弦在會上全部展示并作了彈奏方法說明)。
面對著這些口弦,我心情激動。可以說:思緒萬千,許多許多的問題在腦海中翻騰而得不到答案。當“拿”到一個民族(或國家)的口弦我便翻閱有關那個國家的歷史。當然,要說的話太多太多,想到的事與問題也不少,留待以后再談。
在對原始宗教“勃額”(即薩滿教)邊學習邊思考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研究口弦的重大意義。數十年過去了,已形成一絲清晰的見地,用最簡明的語言描繪,那就是:在北緯48—50度為底線的地球冠頂地區,雖然天氣寒冷,大地冰凍,但是,這里曾是史前文明大樂園。不少學者冷落了這個時期,他們不會知道被他們侮蔑為信仰薩滿教的野蠻人卻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簡要地說:1.巖畫(史前期的無字“史記”);2.口弦音樂(人類全部音樂文化的胚胎)。我將這些簡要地概括為“石鐵文明”。
通過以上的簡單介紹,我將說明,在我從事蒙古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過程中,我始終遵循的一個不可丟棄的觀點和方法。
一個觀點——多納茨現象(Doushnuts)
何謂多納茨現象?當炸藥物被引爆時,除自身被炸的四分五裂外,放置炸彈的地方也會被炸出一個大坑來。土被炸到炸面的四方,這就是多納茨現象。當我看到這個論述后,將多納茨現象引進古代文明研究中來,似乎也存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人文多納茨現象。可以分為五種形態。
第一:戰爭掠奪型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由于利益的驅使和不同之間的敵視而常常發生強勢國家(部落)對弱勢國家(部落)的掠奪性戰爭。或由于不同信仰所引發的廝殺……使得人民四處逃奔(被動的遷徙)。為了保住性命隱藏到偏僻的深山中或遙遠的荒漠中。也有時逃奔到其他善良寬厚的民族或氏族部落中,他們漸漸融合到不同信仰甚至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或氏族部落族群中。這種事例在歷史長河中比比皆是。
第二:奪權內訌型
在同一民族或同一國體里,由于爭奪王權所發生的廝殺與火拼,其殘酷性與毀滅性不亞于戰爭的發生。在這一皇權漩渦中無論是卷進內訌廝殺中的臣民或未卷入陰謀活動中的臣民,有的登上權利寶座,而有的被殺害,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向遠方遷移。
第三:天災沖擊型
山洪地震的襲擊,江河泛濫所造成的族群遷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無計其數。
第四:病魔漫延型
如同人力無法控制的黑死病曾漫延在中亞,許多族群向四方逃亡。尚有其他疾病,如鼠疫、麻風病……造成的人民向四方顛沛流離所形成的人種遷徙。
第五:自然遷徙型
生活在游牧經濟條件下的民族,為尋找天然牧場所形成的遷徙,這是非暴力驅動下的自然遷徙。還有一種現象,即派駐在遙遠邊陲的屯墾軍民,在國家滅亡后,漸漸融入到他民族中。在我國,自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均有發生。
多形態因素所造成的人種(或部落、族群)的遷徙,同時將文化、語言、藝術帶到四方。遷徙后的移民有的始終保持原生形態的單一文化、語言、藝術。還有相當一批遷徙的移民,和當地原住民族融合。而融合過程中,有的傳統文明消失,有的可能發生較大變異或形成嶄新的一種文化形態。
民族融合過程中,的皈依對原來文化藝術乃至審美情趣的變異或衰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個方法——識別古文明遺存
首先,應該承認在現代文明中,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有著古代文明的遺存現象的存在,這就是傳統。問題的關鍵是,由于知識的不足視而不見古文明的遺存存在,抑或是習以為常的慣性思維遮住了你的目光眼力而無法識別遺存,還有一種現象的存在阻礙著你的思考,習慣于人云亦云,屈從于貌似公正的理論覆蓋傘下的威懾作用造成思維的僵化。
處在這種壓抑狀態下而跳不出困惑境地時,力爭走到屋外,到大自然中到人民中間去做田野考察;去看去問去查去想。這樣做,常常給我帶來意外的,驚喜。
根據多年經驗,我認為古文明遺存常常存留在以下六個方面:
生活習俗、祭祀禮儀中;語言中(如蒙古語言中有漢語詞匯的存在,有阿拉伯語匯,有古波斯語名詞。同時,在俄英法語中卻遺存有蒙古名詞);審美觀念中;音樂生活中(樂器、歌聲);民間舞蹈中;傳統美術中。
做這樣的歸納也是為了將范圍從大千世界寬泛的領域縮小到有限的范圍之內,從而便于識別與思考。然而做到真正的識別尚需經歷一個去偽存真的篩選過程,即進入將要談到的兩項類比:
1.橫向類比
跨民族的類比和跨國界的類比。相同樂器在不少國家不同民族中流傳。甚至樂器稱謂相同,形制相同。也有稱謂不同、演奏方法不同。習俗方面。如視火為凈化物,視火為神圣之物。許多民族婚禮上新人邁火,火將驅趕妖魔……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男人善跳熊舞,而日本北海道艾伊奴人在節慶上,男人們也喜跳熊舞,而且動律與舞姿形態幾乎相同,這是為什么?還有,如我在會上展示的如此眾多的多種形制的口弦。
我只是舉出這些事例,旨在說明事物是相互有著神奇的聯系。這種事例太多。橫向類比可讓我們眼界開闊、思維活躍。
1.構建特色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目標是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藝術的精神,為民族地區培養既精通民族文化又能夠傳播民族文化的藝術人才。人才培養方案要突出體現“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專業與品德、教學與自學、對外交流與科學研究于一體”的辦學理念。學習國內發達地區的辦學經驗,借鑒國外設計教育的先進理念,吸收民族地區特有的文化藝術元素,制訂適應民族地區高校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
2.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提高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快速發展的關鍵。高校要重視地域文化藝術的深入研究,加強教師對民族藝術研究課題的申報;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設立科研發展基金,對教師承擔民族文化藝術研究課題項目實施專項補助,提升教師對民族藝術研究的重視程度;加強內引外聯工作,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西部高校指導科研工作;充分發揮學術帶頭人作用,逐步完成高水平科研學術梯隊建設工作,為地區的民族藝術研究服務。
3.優化專業課程
圍繞特色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實地調查、文獻資料查詢等手段,完成一套民族特色強、針對性強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將課程設置與民族地區人才培養方案及人才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調整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結構。在課程安排過程中,加大民族藝術設計課及民族文化藝術欣賞課的比重,體現教學為民族地區建設需要服務的原則,完成課程的優化。
4.實踐教學研究
組建民族設計元素及民俗宗教藝術研究室,創辦新型材料實驗室及各類實踐教學工作室。建立大量的實踐教學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高校師生及研究人員提供足夠的研究場所,提高師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5.調整民族高校藝術類招生比例
西部落后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學生多,生源質量差嚴重影響了西部高校的辦學質量。加大民族高校對少數民族藝術類學生的招生比例,將更多少數民族學生招入藝術高校接受藝術教育,才能實現民族地區生源質量的逐步提升,確保設計藝術人才回流,形成人才及教學質量提高的良性循環。
6.加強國際交流工作,提升民族地區藝術設計水平。充分利用好西部大開發平臺,盡快與西亞、中亞、蒙古國等建立學術交流機制,將我國民族地區的特色設計元素與國外傳統民族元素進行研究比較,探索適合我國民族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法,健全特色人才培養方案。
二、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特色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路徑
加強西部落后地區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完善民族特色藝術設計教育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實施路徑:
1.建立特色教師隊伍
教師是實施民族特色課程建設的主體。教師要不斷學習,掌握少數民族文化設計元素的內涵,盡快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還要積極參與本地區重大項目的設計工作,尤其是民族特色裝飾設計任務,提高自身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創造力。各省自治區盡快建立少數民族設計專家庫,實現民族藝術專家進課堂,還要引進高水平設計人才,提高在職教師的學歷、職稱水平,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水平,調動教師研究民族藝術的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
2.特色教材建設
深入挖掘地區民族文化藝術元素,通過對西部民族地區傳統文化藝術的研究,構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深入研究少數民族建筑藝術、裝飾圖案藝術、民族服飾藝術、圖騰藝術、民俗文化藝術、傳統手工藝制作、宗教藝術等民族文化藝術,完善民族高校特色教材。民族地區高校根據民族特色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設教材編著獎勵專項基金,鼓勵高校教師、民族地區專家參與高校教材編著工作,充分挖掘各地區具有較高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和代表性強的藝術作品編入教材,應用于教學之中,為西部地區高校培養具有現代設計思維及民族文化意識相結合的特色設計人才服務。
3.實行階段式人才培養計劃
重建民族地區特色藝術教學模式。第一學年為專業基礎階段,開展民族文化藝術優秀作品賞析,提高學生專業理論水平,加強對民族文化設計元素的認識。第二、三學年為專業教育階段,全面講授現代設計元素、民族設計元素的相關知識,同時加大專業理論課的課時量,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設計思維。第四學年為綜合訓練培養及畢業設計創作階段,培養學生合理應用民族元素與現代設計元素有效結合的綜合設計能力,同時利用工作室、實訓室、校企合作平臺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4.系列課程建設的深化與拓展
開設富有鮮明民族性、區域性的特色課程,在必修課中加入民族藝術鑒賞課程,培養學生對民族藝術的學習興趣,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二、讓我們的民族藝術成為我們不竭的創作源泉
清代紀昀說過:“國弈不廢舊譜,而不執舊譜;國醫不泥古方,而不離古方。”2008年奧運會的獎牌設計,充分體現了這樣的內涵。“金玉良緣”,中國人講究緣字。中國人欣賞金子和玉石,它吉祥、富貴、辟邪,本身就滲透著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應該說這是中國民間美術意義化造型的典范。它的設計成功借鑒傳統形和色,將本土傳統文化和西方理念融會起來,借鑒民族色彩中的精華,有效地運用到現代構成理念中去,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的民族藝術教育的內涵。于是,我引導學生觀察傳統的色彩和那些過去他們曾熟視無睹的民族藝術,喚起他們對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幫助他們認識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規律。中國傳統典范(如建筑彩畫、宗教壁畫、民間年畫以及中國服飾、京劇臉譜等等)是今天用以當代設計的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源泉,它給人們以許多的啟迪和廣泛的內涵。這些典范凝聚著人類對色彩規律研究的智慧與經驗,是我們學習民族風格的極好途徑。而民族風格仍是現代設計的重要課題,可以提升我國現代色彩設計中的精神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動畫短片《你不知道的東鄉族》創作過程
我們的動畫短片名為《你不知道的東鄉族》用一種簡潔、輕松、幽默的方式來介紹東鄉人們的風俗習慣、人文風貌。在動畫短片中我們用一種詼諧的語言講述了東鄉族的發展歷史、生活習俗、婚嫁禮節。讓觀眾以一種清新愉快的心情走進東鄉族,了解東鄉族的風土人情。在《你不知道的東鄉族》人物造型制作中人物大多使用較為簡練的線條,背景大多使用明度較高的純色背景,給人以簡潔明快的效果。人物造型在提煉少數民族元素方面主要參照了東鄉族的外形特征。男人喜歡戴平頂軟帽,有白的,也有黑的,但并沒有太多講究,只是花紋會不同。衣服為長袍、男性有腰帶。東鄉人民的衣服花紋多,但是顏色多為青、藍色或藏青色。婦女的蓋頭分黑、綠、白三種顏色,顏色也隨著年齡改變,七八歲戴綠蓋頭,婚后戴黑色蓋頭,老年戴白色蓋頭。所以蓋頭的顏色就是她們身份以及年齡的官方認證。在制作中把人物的五官抽象為點和線,這也是動畫具有超越現實性的特征。東鄉族的婚嫁習俗還是具有較多講究的,畫面會以父母高堂而坐來表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之前男女青年是不得謀面相談的,大多通過媒人中間傳話。畫面會用夸張的形式來表現傳話過程的復雜和趣味性。結婚后新郎還要到廚房去“偷”一件炊具,象征掌握烹調技術,讓新娘心靈手巧。畫面將展示一個滑稽蒙面小偷的形象來表現這一習俗。接著畫面會展示新娘哭著拉拉面的場景代表第二天晚飯,新娘要下廚搟長面,稱“試刀面”。將復雜的傳統習俗用簡單的畫面來表現增加了趣味性,更能吸引觀眾。我們通過這些詼諧有趣的畫面來表現東鄉族的風俗習慣、人文風貌,讓人們能更好地認識了解東鄉族。最重要的一點是短片中出現的情節都是我們熟悉或經歷的事物,有參照,并不是虛構的情節。我們采用的是一種有趣的方式,對東鄉族進行科普解說,以簡潔的畫面給人以最直接的傳達,動畫中還融合了民族說唱,民族方言等元素。短片具有時間短、速度快、語言詼諧有趣等特點,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讓他們休閑娛樂的同時了解東鄉族人們的傳統文化。這也是《你不知道的東鄉族》創作的鮮明特點,這個動畫短片并不像傳統的動畫片一樣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者套用一個神話傳說傳達一種理念,而是采用一種現代人的思維觀念、以現代人喜歡的流行文化方式來呈現東鄉族人們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樸素醇厚的情深面貌。讓更多的人了解東鄉族,也為東鄉族文化的傳播起到一定作用。
1.1民族舞蹈藝術起源
只有了解了起源,才能對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背景和歷史進行研究,民族舞蹈藝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一起生活,共同勞動,產生了簡單的勞動生活舞蹈,跳躍、奔跑,甚至可以模仿動物們的動作,后來的孔雀舞,龍舞,獅子舞等都是通過模擬動物在自然界的生活情態,之后經過不斷的演變,抽象具體,最后形成各種舞蹈。可以說舞蹈來源于生活和自然,又不斷的加工創作,才有了后來的各種舞蹈的出現。隨著人類的發展,各民族舞蹈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間也形成了差異化,體現了民俗性和地域性。舞蹈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中,融合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和歷史,成為了一種藝術。
1.2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特征
中華民族是一個積聚多民族的家庭,由于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審美觀等的差別,各民族舞也具有民俗性、區域性、流派性的特點。東北秧歌的幽默、熱情;蒙古舞的熱情奔放和穩健有力;南方舞蹈的陰柔細膩,都體現了民間舞蹈由于地域和民族等差異,形成了多樣形式,百花齊放。演繹著各民族的生活和民族心理,營造不同的氛圍。同時我國民族舞還具有情節完整、形象鮮明、肢體語言豐富的特點,民族舞蹈很多都來自于民間的故事,把故事完整的用舞蹈表現出來,具有完整的情節。民族舞源于生活中的故事,也融合了故事里面的真情,用肢體動作和舞者的情緒,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頌民族的優秀文化。通過肢體這種“無聲語言”,比有聲語言更有感染力和意境,讓觀眾更深刻領悟民族舞蹈的情懷。
1.3民族舞歷史傳播
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經歷過一段悠久發展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內容也隨著發生著變化。從最初民族舞蹈是表達人民內心喜怒哀樂被多數人所認識并接受,成為娛樂群眾自己的活動,經過世世代代的相傳,慢慢形成了對生活具有一定影響的藝術形態,并成為比較普遍的文化現象。由于地域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具有相對獨立的舞蹈體系。所以最初的傳播,是隨著民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追求已經從物質生活轉變為精神生活,人們對于思想上也不再是單一的追求,而是追求多元化的享受。當民族間的接觸越來越多,舞蹈藝術交流使得更具有時展的特色。
2我國民族舞蹈藝術傳播手段
我國民族舞藝術傳播在早期就有多種方式,通過表演,圖畫,文字等傳播。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各種新的傳播方式出現,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傳播的廣度和速度極大加強。特別是多種傳播方式相互配合,報紙、電視和網絡等,達到前所未有的傳播效果。
2.1我國民族舞傳播方式
民族舞的傳播,可以以面對面的直接傳播方式,這種方式在我國民族舞的歷史長河中,是最主流的傳播方式,對面教授,也可以通過圖畫和文字來指導。另一種傳播方式是將舞蹈通過中介傳出去,利用紙張和圖畫等,也可以借助印刷書刊圖片的方式。尤其對于間接傳播方式的發展,最初的圖畫記錄的傳播,沒有直接傳播產生的效果好,但是也給部分沒有機會親臨現場看舞蹈的人以極大的滿足。為了更直觀的體驗舞蹈帶來的美感和刺激,電子產品的出現,變間接到直接的感官效果,現場直播的電視和互聯網欣賞到民族舞提高了審美層次。
2.2新舊媒體的傳播對比
在科學技術并未如此先進的時代,人們生活的節奏屬于一種緩慢悠閑的狀態,那個時候人們的娛樂方式大多來自于民間藝術,空閑時候聚眾去看劇團演出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民間也有大量的以演出來傳播文化的民間劇團,但是現今社會生活節奏的轉變,使劇團的生存面臨強大的壓力,幾乎很少的現代人愿意浪費工作后難得的閑暇去看劇團演出,劇團失去了觀眾,甚至連生計的維持都變得尤其困難,更別提其他的了,所以有很多的演員都不愿意繼續演出下去,各種民族文化的傳承成為難題,甚至有的已經瀕臨滅絕。
(二)很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瀕臨失傳
很多的民間藝術都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結果,凝聚了大多數人的智慧結晶,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必要性。但是現實生活中比如吳村魚燈等民間藝術的繼承人已經年過古稀,世代相傳的技藝找不到適當的繼承人,即將瀕臨滅絕。與此同時,社會上的民間藝術行業也都萎靡不振停滯不前。
(三)建設和開發新城市,破壞了民間藝術資源
長久流傳下來的民間文化除了戲劇等非物質性遺產之外,還有類似于皮影戲,雕塑之類的有形物質性遺產。但是,由于整個社會對這類文化的不重視,在城市的開發建設中不可避免的對一些類似于根雕,石雕等的破壞,另外,不得不說的是,還有部分被利益沖昏頭腦的商人利用民間藝術來謀取錢財,破壞了民間藝術的價值。
(四)缺乏對民間藝術文化的保護、管理
就目前而言,整個社會對于民間藝術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樹立起保護民間藝術、保護文化財產的意識,同時,民間藝術的管理部門也受到經費等客觀原因的限制,不能及時有效的對民間藝術實施保護措施,也不能利用現如今社會的現今手段來維護民間藝術,因此,這些部門只能對民間藝術的逐漸消亡束手無策。另一方面,對民間藝術的開發上也存在著各種或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導致民間藝術的后續進步成為難題。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歷經時間的洗禮最終形成的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一種民間藝術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征,可以說時代的精華在民間藝術的靈魂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也是為什么一個優秀的時代會孕育出優秀的作品,同時優秀的作品必有一個優秀的時代作為背景的原因。但是,縱觀現實,民間文化沒落消亡的現狀觸目驚心,所以,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號召全社會都形成民間藝術的意識,同時建立起民間藝術會消亡的危機感。
二、民間藝術的發展對策
(一)制訂民間藝術保護計劃
從現實出發,站在民間藝術的角度,有關的管理部門充分認識到民間藝術的重要性,用專業的方式對民間藝術進行系統全面的檔案統計,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各級政府也要給予全面有力的支持,正確的保護民間藝術,使民間藝術得到繼承和發揚。
(二)加強民間藝術的傳承
管理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民間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刻意的為民間藝術培養優秀的繼承人,另外,針對一些面臨滅絕的民間藝術,要實行全面的保護,使他們得到有效的保存,鼓勵年輕人從事民族藝術的行業,為民族藝術注入強有力的新鮮的血液,為民族藝術的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保護、改善民間藝術文化的生存環境
對民間藝術實施保護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與此同時,還要培養民間藝術的抗打擊能力,即尋找民間藝術在當代社會立穩腳跟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創新,但是,這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創新,在創新的同時,還要保留民間文化的根本。不要單純的為了創新而創新,只有具有民間藝術最本真意義的創新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只有不斷的探索民間藝術的改進方法,才能夠使民間藝術得到更加有效的發展。
(四)樹立全民保護民間藝術的意識
眾所周知,民間藝術是千百年來人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藝術結晶,所以,號召全民對民間藝術進行保護是十分必要的。以全民為基礎,對民族文化進行宣傳教育,使全民都充分了解到民間藝術的內涵,認識到民間藝術的重要性,在社會上形成全民學習民間藝術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