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1 07:30: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健康教育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基礎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學生的潛能,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這對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未來人才的質量,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二、班級現狀分析:
我班現有37名學生,其中男生21人,女生16人。調查中發現,許多學生雖然在總體上不表現出明顯的心理問題,但在某些方面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或者不適應。從性別來看,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男生;從成績來看,成績中上等的學生心理健康整體狀況較好,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工作目標:
1、面向全體學生,開展預防性與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在自我認識、承受挫折、適應環境,以及學習、交友等方面獲得充分發展。
2、對于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
3、提高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適應能力,關心愛護學生,培養他們活潑、合群、樂學、自主的健康人格。
四、存在的問題:
1、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癥、厭學等。
2、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
3、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征,如多動、說謊、膽怯等。
五、采取的措施:
1、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爭取家長的配合,共同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人格水平。
3、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要多和學生溝通,發現問題,及時疏導。
4、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對各門學科產生興趣,熱愛學習。
5、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為這些學生的朋友,這樣才能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
6、努力創設民主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7、發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加大研究力度,實現課堂教學與心理教育的整合。
8、積極加強心理教育的班級管理的研究。利用周會課樹立良好的班風、學風,開展健康有益的主題隊會。
9、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游戲、講故事、猜謎語、討論交流等。
10、與家長密切配合,幫助家長提高心理輔導水平,準確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行為表現,形成學校和家庭的心理輔導合力。
11針對個別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設計專門的活動對其進行心理行為訓練,通過訓練達到提高某種心理品質的目的。
12、對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疾病)的學生,要多關心,多交流,多照顧。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
六、對本學期的期望:
希望通過本學期的心理輔導,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又能培養學生團結友愛,關心同學,熱心助人,知難而上的好品質。
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癥狀與反應。
五、采取的措施:
1、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爭取家長的配合,共同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人格水平。
3、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要多和學生溝通,發現問題,及時疏導。
4、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對各門學科產生興趣,熱愛學習。
5、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為這些學生的朋友,這樣才能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
6、努力創設民主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7、發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加大研究力度,實現課堂教學與心理教育的整合。
8、積極加強心理教育的班級管理的研究。利用周會課樹立良好的班風、學風,開展健康有益的主題隊會。
9、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游戲、講故事、猜謎語、討論交流等。
10、與家長密切配合,幫助家長提高心理輔導水平,準確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行為表現,形成學校和家庭的心理輔導合力。
11針對個別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設計專門的活動對其進行心理行為訓練,通過訓練達到提高某種心理品質的目的。
小學四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范文(一)一、指導思想
健康教育是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本學期我們將繼續以“健康第一”為宗旨,扎實開展體育衛生健康活動,培養學生的各種有益于自身、社會和全民族健康的行為和習慣,提高衛生科學知識水平,增強體質,促進身心發育,為學生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讓每位學生擁有健康身心,情緒愉快,知道快樂益于身心健康。
2、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衛生知識、健康教育課,加強對學生的疾病防治及良好的衛生習慣教育。
3、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形成尊重生命、愛惜健康的態度,進而尊重關懷他人的生命與健康,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4、培養學生從小養成簡樸的生活習慣,不奢華、不浪費,以簡單為快樂。
三、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自覺參與課間活動,保持充沛的精力,上好每節課。
利用各種檢查、競賽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
2、教學時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掛圖、模型、表演等激發學生興趣,鞏固教學效果,促進能力的培養。
3、聯系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心里健康教育,教育學生團結協助,尊敬師長,讓學生熱愛體育,熱愛生活。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從選編課文到設計聯系,從內容安排到呈現方式及版式設計都有極強的創新意識,讓人感到耳目一新。全冊共有課分十篇,該教材符合新的教學理念,能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常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心,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
難點是讓每一位學生都健康快樂地成長,并有愛心,能互相幫助,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是快樂的小天使。
六、實施措施
1、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突出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2、課堂教學形式非常靈活多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3、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和每一個活動,及時鼓勵學生,幫助樹立信心。
4、學習活動中,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七、教學進度
周次(日期)教學活動內容所需課時
第一、二周(2、9——2、20)呵護呼吸系統二課時
第三、四周(2、23——3、6)預防寄生蟲病二課時
第五周(3、9——3、13)你的文具玩具安全嗎一課時
第六、七周(3、16——3、27)遠離危險地帶二課時
第八、九周(3、30——4、10)洪水來了二課時
第十、十一周(4、13——4、24)地震逃生記二課時
第十二、十三周(4、27——5、8)我讀書、我快樂二課時
第十四、十五周(5、11——5、22)責任伴我成長二課時
第十六周(5、25——5、29)我愛簡單生活一課時
第十七、十八周(6、1——6、12)美麗的生命歷程二課時
第十九周(6、15——6、26)復習一課時
第二十周(6、29)復習一課時
加強學生的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強壯的體格,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毅力,艱苦奮斗,團結合作的精神,是我們教師的職責,為此,我將奮斗!
小學四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范文(二)一、指導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河北省小學的地方課程。要成為高素質的學生,除良好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外,心理健康素質至關重要。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應該樹衛“心理健康素質是人的第一素質”的觀點,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其自信自強的心理品質,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二、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為:
1、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處理現實生活和適應未來職業所必需的心理品質。
2、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心理保健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3、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并根據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輔導取向,本課主要設計四個模塊的內容:
第一部分:認識自己,樹衛信心。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克服自卑、樹衛信心。
第二部分:積極主動,學會學習。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興趣、愛好,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全力投入學習生活。
第三部分:調整情緒,協調關系。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穩定健康的情緒,建衛和諧、正確的人際關系。
第四部分:職業輔導,面向社會。教學目的在于輔導學生成功就業,適應社會環境,掌握求職技巧。
四、教學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識。應使學生在了解心理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去解決實際的心理困惑,學以致用,為此:
1、不宜過多采用文化課程的講授方式。
2、不宜讓學生把重點放在掌握有關心理學名詞概念與原理原則上。
3、多采用活動,討論反思等互動體驗式的形式。
4、通過場景模擬、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課時安排:
第一學期:1-9課 20課時
第二學期:10-20課 20課時
小學四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范文(三)一、指導思想
培養孩子們強壯的體格、健康的心理、頑強的毅力、艱苦奮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是小學現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新課題、新任務。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有個健康的體質和心理是保證學生們生活、學習的基礎,因此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工作措施
1、充分發揮課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們學有所得。
課堂是孩子們獲得知識的主渠道,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其主渠道功能,認真備課、上課,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真正學有所得,提高健康意識,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2、讓課堂豐富多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效果。
教師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運用激勵、獎勵機制、采取問答競賽、小組分工合作、自評與他評等教學手段,使課堂生動活潑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心理健康課的教育效果。
2、降低學校常見病的發病率;
3、提高生長發育水平;
4、促進兒童少年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心理衛生問題;
5、改善學生對待個人公共衛生的態度;
6、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二、指導思想
學校健康教育是學校系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各種有益于自身、社會和全民族健康的行為和習慣,提高衛生科學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防和減少兒童少年某些常見病和多發病,盡可能避免意外傷亡事故,增強體質,促進身心發育,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礎。
三、學校健康教育的目的:
1、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保證學生們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2、培養學生正確的飲食和衛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讓學生知道暴飲暴食的危害。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課的效果。
四、學校健康教育的內容:
一年級
1、通過課堂內外的教育,向學生傳授衛生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個人清潔習慣,使他們自幼養成講衛生、愛清潔、維護環境的良好品德。
2、培養學生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制度,養成早睡早起、定時定量進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過量進食。懂得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自覺地保護環境,并懂得預防接種的好處,自覺接受預防接種。
二年級
1、讓學生觀察自己身高、體重的變化,了解兒童期的正常生長發育,并注意生長發育期應注意的事項。知道保護眼睛、牙齒、耳朵、鼻子的重要;
2、認識到陽光、空氣、水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3、了解均衡飲食對身體發育的好處,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三年級
1、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并掌握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的方法;
2、教育學生交通安全知識,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3、了解自身的發育及運動對身體的好處,教導學生安全用電,并知道觸電急救的方法及小外傷的處理。
四年級
1、使同學們熟記急救、火警、盜警電話號碼,在遇到急救病人、車禍、火警等急救、意外事故時,懂得如何打電話;
2、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知道人體需要的營養素,知道常見傳染病及其預防。
3、懂得體育與健康常識:運動前后的注意事項;過量飲水也會中毒;玩與心理健康;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
五年級
1、使學生理解健康的概念,培養健康的意識行為,懂得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2、讓學生了解適時、適體的穿著有益健康,引導學生培養樸素、大方、適時的穿著風格;
3、使學生認識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萬不要因好奇去嘗試吸毒。
六年級
1、
二、具體目標
⒈注重學生心理輔導,做好學生心理咨詢工作。
⒉重視心理咨詢室的常規建設,努力發揮心理輔導室的作用,進一步在全校做好宣傳、發動、普及、教育等工作。
⒊做好班級保健的培訓工作。
⒋不斷豐富教師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⒌重視心理輔導試點班的實踐研究工作,以“對獨生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切入口進行以點帶面開展研究活動。
⒍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試點班的課程活動。
⒎做好家長輔導學校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8.組織心理健康區域教師學習、交流,并整理出心理活動課及心理輔導課的評價方案。
三、主要工作
㈠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自身素質
⒈參加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進一步提高認識,充實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輔導知識、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體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運用心理知識及教育方法,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⒉繼續通過家委會、家長會組組學習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內容,使家長逐步認識到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地提高家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質。
㈡認真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及心理咨詢工作。
⒈加強心理咨詢室的常規建設,做好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并能有所側重地進行跟蹤調查,建立心理檔案。
咨詢途徑:
⑴學生自愿前往咨詢(團體咨詢為主)
⑵班主任老師推薦
⑶輔導老師訪談
⒉設立“傾心鏈接”心理咨詢信箱,做好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訓練工作。
⒊建設心理咨詢室,做好六月份迎接各級領導檢查的準備。
⒋在家教指導活動中,舉行專題講座,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千家萬戶,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進親子溝通,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5.積極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二會一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具體工作
三月份:
⒈制訂并討論學期心理輔導工作計劃。
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和氛圍建設工作。
3.做好班級心理咨詢員的培訓工作。
4.召開五年級部分學生座談會,并進行畢業前夕個別心理咨詢。
5.舉辦青春期心理衛生講座(
四、五年級部分女生)。
6.組織心理健康區域教師研討,并整理出心理活動課及心理輔導課的評價方案。
四月份:
⒈組織全體老師學習有關心理輔導的知識、方法等。
⒉出好心理健康教育專題黑板報。
⒊召開特殊學生會議,并進行個別心理咨詢。
4.與全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交流評課的方案。
五月份:
⒈繼續指導心理健康保健員在班中開展“開心果”談心角活動。
⒉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家庭心理指導”的有關內容。
3.進行心理健康測試
六月份:
⒈做好學期總結及資料積累和個案分析、心理檔案建立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歸屬于何種類型的教師?應該做些什么?作為學校心理服務的專業人員,不僅在我國沒有達成共識的定位,即使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發達的國家中,也是各有說辭。這主要是因為無論在學術領域還是實踐領域,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角色意識及作用有多種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自己,學校里的其他人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角色認識都有較大的差異。目前我國只是把這一專業限定為教師類型的一種,可心理健康教師與傳統教師的角色有何區別?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這個教師群體,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找不到確定統一的自我評價的參照標準,影響其自我評價,限制其專業行為。教師自身角色定位的模糊,不但無法發揮專業本身賦予的助人功能,而且直接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困境,甚至進一步損害我國目前正在起步的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科學、健康地發展。因此,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現狀,進一步明確專業的特定身份和工作職責是值得關注和探討的課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認識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認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如何定義?不同學者看法有所出入。黃鈴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是能夠根據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理論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維護其心理健康,開發其心理潛能,提高其心理機能,進而促進其整體素質提高的教育者。王科成等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又稱心理健康輔導教師,是指具有扎實的心理學或教育學理論知識,經過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培訓,能充分掌握和運用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與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為主要教育任務的教師。王宏方則提出,受過專業培養與訓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被看成:第一是學校里的認識、社會和行為科學家。他們運用心理學理論和經驗,設計、管理或參與心理服務,促進學校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發展和精神健康,通過心理科學的運用,建立起學校心理與教育需要的評價體系。第二是教育的合作者與服務者。他們將知識用于與教師的合作,制訂出對個體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學生所需要的教育計劃,與教師和管理者建立起咨詢關系,幫助他們了解并使用最新的心理學理論與技術,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第三是心理與教育科學的實踐者與發展者。從有助于心理科學發展的角度看,他們實際上是一種超越了傳統教師角色的新型教師。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國際的學校心理學家稱呼不同,但他們的基本角色是相似的。如果用最簡單的、也是最理想的方式來表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就是在中小學校里用心理學理論與技術解決教育問題的人。
盡管稱謂不同,但是這一專業的教師都是作為掌握心理測驗以及其他理論與技術并有效服務于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員而出現的。因此,稱呼雖然各式各樣,在工作內容和方法上并無本質區別,都是在學校中運用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科學規律,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教師。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同其他教師一樣,都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專業地位和權利并沒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體現。究其原因,與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的專業化程度有較大的關系。現今許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主要由政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或班主任兼任。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由這些教師承擔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任務,但是其理論準備、教育方法與角色意識等都應該與其原來所授學科有所差異。實際情況是:他們中大多數沒有經過專門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專業培訓,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技術,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則和方法開展教育與輔導工作,常常套用德育的、說教的模式進行所謂“心理健康教育”。這種方式讓這些教師自我感覺“不務正業”而缺乏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沒有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而且讓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角色認知產生偏差。
阻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主客觀因素:一是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研究與督導不夠。教育行政部門制訂的相關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專家或行政領導的理論判斷,忽視了廣大中小學的現實情況,忽略了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阻礙學校心理輔導發展的因素,致使很多好的政策并未得到真正執行。教育和培訓工作相對滯后,尤其是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不夠務實,使得心理輔導效果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廣大教師、學校與家長心目中的形象。二是學校缺乏對心理輔導工作的有利支持。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人際氛圍并不滿意,普遍有不被重視的感覺。學校校長雖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較充分的認識,但由于考試與升學的壓力,各學校都非常“務實”地面對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致使學校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主要精力并沒有放在心理輔導工作上,使得本來應該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成為兼職教師,他們最終都變成持證不上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有些學校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學校和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只是注重表面工作,喜歡裝飾門面,這也是時下不少學校開展心理輔導工作的弊病。這些都說明學校對心理輔導工作重視程度不高,這無疑會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起阻礙作用。三是教師自身的因素。大部分教師對自身的角色歸屬比較迷茫,特別是有的學校把其劃歸為后勤人員,實際讓這些教師缺乏群體歸屬感,喪失專業化發展的基礎和支點。有些教師雖然熱情很高,但對自身的專業發展缺乏理性的支撐,他們可能比較熱衷于心理輔導的實際工作,較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以及研究成果與臨床工作的整合,使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信譽出現危機。甚至某些教師的輔導觀念比較落后,把握不住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發展性和本土化,出現了輔導效果不顯著和不良的負面影響,直接阻礙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的進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角色意識現狀和重要性的分析
1.角色意識意義的認識
目前每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都可能面臨一個問題:“做一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如何解決,直接關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自身角色的確認,進而影響他的行動、思想和情感等各方面。這類身份認同問題如果得到妥善解決,稱為認同性實現,就能為其他社會問題特別是專業問題的解決打下堅實基礎;反之,如果其得不到解決,就會出現“認同性危機”(identitycrisis)往往直接制約其他問題的解決。因此,必須弄清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的內涵。它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確認,回答“我是誰”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的問題。個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是自我成長過程中一個極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到其專業成就的自我實現。因此,筆者認為身份意識就是指個人對所屬群體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角色意識的現狀分析
社會心理學認為,角色一經產生,其行為模式就有相對明確、固定的內涵和外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當的專業角色是多方面的。他們既要承擔教師的一般角色,又要扮演區別于其他教師的特殊角色。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角色意識和行為定位障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一是角色身份認知的模糊。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自己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的地位、作用、素質、形象和工作職責理解把握不夠,缺乏明確的專業角色意識和強烈的角色榮譽感,不能正確認識和理智對待角色期待,評價中的各種不良現象,不清楚自己應該扮演什么樣的專業角色,應該履行哪些專業角色規范和義務。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把自己定位于“心理學教師”,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學校管理者,或者等同于德育教師、普通學科教師。這實際上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角色定位不合理,或者說根本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角色空位。大部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不是專職的,往往還擔任其他課程,而這對于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來說潛藏著很大的傷害性。因為咨詢與輔導工作相當重視雙方關系的建立,而同時扮演學科教師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雙重角色,與學生建立起來的關系也是兩樣的,這經常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混亂,最終給教師本人的角色定位造成混亂。
二是角色定位基點的錯誤。是指實際角色表現和客觀要求的、主觀應體現的角色身份不一致的錯位,即角色名不符實,或者張冠李戴,或者足不適履。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急于成名成家,以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詢專家自居,一心只想著干大事、立偉業,不愿意做小事,只想著和名家大師聯系,“攀高枝”,不愿意與身邊的同行交流研討;也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一般人所看到的角色為掩護,實際承擔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這一角色根本對立或毫不相關的角色義務。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承擔“心理困惑疏導者”、“心理發展促進者”和“心理潛能開發者”等角色,但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卻舍本逐末,承擔起“心理醫生”、“思想品德評判員”、“道德教育工作者”、“教育警察”、“刑事偵探”和“人民矛盾調解員”等角色。
三是角色職責履行的越位。最典型的表現是包辦代替和混淆身份。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義所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旨趣。合格稱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掌握一個基本原則:“我是助人自助者,而不是替他抉擇。”也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沒有信守專業倫理規范,自以為很有愛心,工作積極主動、認真努力,一切是在為學生考慮著想,常常是越俎代庖,過多地為來訪者負責,代來訪者作出抉擇、決定,或者以為自己能夠“包治百病”,從事自己根本力所不能及的專業心理治療,結果卻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
四是專業角色與其他角色的沖突。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沒有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角色技能,不善于協調學校專業角色、家庭生活角色與社會規范角色等多重角色間的心理矛盾沖突,不懂得如何縮短和彌補實際角色、主觀角色同期待角色之間的差距,沒有能夠成為合格的實際專業角色,尚未真正走向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角色。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缺乏健全的自我意識,自認為沒有能夠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目標,缺乏專業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因此產生嚴重的心態失衡和職業倦怠。
3.角色意識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意義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形成正確的身份定位有利于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實現學校的育人目標。因為學生的成長經歷、個性差別很大,有個別學生可能出現一些特殊的問題,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特殊輔導。否則,一旦發生惡性事件,不僅學生和家庭痛苦,學校也不可避免地承受各種辦學壓力。
第二,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穩定。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身份不明,從屬關系不明確,常常兼顧其他事務性工作,工作待遇、職稱評定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不但無法吸引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加入隊伍,甚至造成不少已有的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流失,直接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如果能從客觀上創造條件幫助教師規范職業行為、找準角色定位,能夠創造安全的組織氛圍穩定教師心理,也保證了這一教師隊伍的規模教育能力。
第三,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進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的特殊性,伴隨著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履行角色職責、深化角色意識、找準角色定位的同時,既能不斷地強化教師的角色身份,又能持續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成就感,加快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具備的角色意識
每一種社會角色同時就是對社會責任的某種分擔,或者說,社會責任的分解是通過角色的分工去實現的。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身份和角色應該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教育的合作者與服務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人際關系的適應和情緒、行為問題為主,是整個教育計劃中的一種個別化的活動,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能力、傾向、興趣與需要,協助教師因材施教,主旨是為教育服務。如果說教師的任務是“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任務就是“助學”。他們將知識用于與教師的合作,制訂出對個體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學生所需要的教育計劃,與教師和管理者建立起咨詢關系,幫助他們了解并使用最新的心理學理論與技術,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心理輔導員和咨詢員
(1)為學生進行心理咨詢
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要有高度的專業責任感,積極開展個別和團體輔導。個別輔導方面,教師要力所能及以自己對教學的熾熱心靈和親切教風,獲取學生的信賴,讓他們有主動求助的愿望,自發來信來電,走進學校心理咨詢室,向教師暢述內心的困惑、煩惱或生理上的難言之隱。而教師必須以誨人不倦的工作熱情主動為他們指點迷津,進行心理輔導和咨詢。
團體輔導方面,教師要善于對個別輔導的案例進行追蹤探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進行收集歸類,綜合分析,然后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團體輔導,使所有學生對心理輔導和咨詢有正確的認識,以積極的態度去求助,改進其不成熟的偏差態度與行為,促進學生自我了解,自我抉擇,自我發展進而自我實現。
(2)為教師和家長進行心理咨詢
對教師和家長的服務應成為學校心理服務的重要方面,這是因為學生的心理障礙與環境特別是與家長和教師密切相關。教師和家長是教育者,如果他們自身有缺陷或教育方法不科學,就會誘發學生大量的心理問題。通過診斷教師及家長在管理和教育上的失誤,提高他們的教育和管理水平,使之認識并改進自身不適應學生的方面,就會徹底改變教育者與學生的交互作用模式,從而促進學生的改變。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把部分時間用在家訪、聽課、與教師訪談等方面。
(3)為學校管理提供建議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校制訂課程計劃、教學目標和行為管理目標,并對這些環節的缺陷進行評估與診斷,確立督促和檢查的指標,從而使學校教學與行政管理都能為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服務。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學生的知心朋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探索自我與環境,創造人生的意義。換言之,他是以幫助學生完善人格為目的的,這與傳統的“教書”教師的工作重點明顯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活動和心理輔導獲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須學會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因為教師只有發自內心真誠地幫助每個學生,才能夠在師生之間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才能順利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4.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所肩負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維護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那么,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本身來說,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積極樂觀的心態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為他人解決心理困惑的同時,應積極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態,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參考文獻:
[1]王宏方.中小學心理教師的專業化探索.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11):64~72.
[2]陳虹,葉一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勝任力探析.教育評論,2006,(1):78~81.
[3]王科成,崔建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問題的思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0):4~6.
[4]崔景貴.學校心理教師工作中的職業心理障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1):4~7.
[5]李士江.學校心理輔導師資的專業化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目標:
當今世界科技,經濟飛速發展,學生的個性差異明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程度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的自卑、孤獨、排斥和仇視的心理,有待于我們解決。
1、營造民主、平等、友好的校園氛圍。
2、幫助農村學生樹立信心。
3、指導學生調整心態,增強適應能力。
4、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轉化后進生。
5、健全情緒生活的培養策略。
具體實施:
一、教學任務:
1、突出心理健康的學科特點,把愛祖國,愛人民的五愛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滲透于教學當中。
2、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3、探索心理現象和機制。
4、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二、上課:
1、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將樹立學生的自尊、自信溶入教學當中。
2、積極開展以交流為教學方法,讓學生敞開心扉,說出心理話。從中發現心理問題,并解決問題。
三、設置心理咨詢室:
1、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努力將工作落到實處。
2、進一步完善各種制度。
3、設立學生心理檔案和學生自然情況登記表。
4、遵守心理咨詢員的工作守則,樂于助人,真誠、有愛心。耐心對待咨詢者,和當事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5、心理咨詢室名稱:心靈驛站
1.中學生心理現狀
生活環境的改變和學習方面的壓力,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大部分學生感到學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存在厭學、逃學現象;一部分學生心里感到自卑,焦慮,有不同程度的孤獨感,抑郁,情緒波動大;有的學生由于缺少家庭監管,沉迷網絡,這些學生人際關系緊張,較少參加課外活動。
2.心理成因
(1)社會因素。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環境已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生活。它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帶來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網絡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給部分中學生帶來了較多的煩惱。尤其是校園周邊環境的不協調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網吧、電游室經營者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不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變著法吸引青少年。他們沉浸于虛擬世界、網游中不能自拔。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與行為障礙。(2)學校因素。學生在進入中學后一直處于緊張的(應試)教育環境,很多學校心理健康課和素質教育課過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在我校,由于大班額情況,師生交流較少,過分重視成才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培養。(3)自身因素。初中階段是學生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理生理開始趨向成熟。青春期的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情緒情感,心理活動越發活躍,面臨學習壓力和生活困境時,容易沖動,逃避,自責,易喪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不良環境的影響使他們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4)家庭問題。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對人的成長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環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給親人監管,父母與子女之間缺少正常的溝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專橫的性格,因此人際關系更緊張。
二、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我們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注意發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利用校園網開設“心理健康知識”欄目對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識較貧乏。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及不良行為不能正確認識,這種盲目錯誤的認識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而信息技術具有及時性,靈活性,資源共享性和隱蔽性的優勢。避免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輔導更具意義。可以為不同的對象提供他們需要的信息.例如:在線論壇、網絡課堂等都可為學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識,包括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常見的心理困擾及其解決方法等。學生對一些敏感問題如與父母溝通的問題,與教師之間的問題,對社會生活的困擾,都可與老師進行在線交流。其次,加強教師專業成長學校為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最新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動態,培訓信息,為教師創造一個理論學習空間,這樣更有利于專業教師的成長,提高課堂效率。
2.加強家庭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由學校完成是不夠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現在的家長大多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身體健康十分關注,卻忽視了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現在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因此,學校、家長應該合力重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長學校,家長節假日等多種途徑,向家長多提建議,指導家長開展中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嚴格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要求家長監督學生安全上網,屏蔽不良網站。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多讓子女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干力所能及家務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3.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是一個大教育場地,其環境的改善對青少年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社會各方面應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加強對其正確的引導,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家庭可與公安、關工委、工商等部門進行密切聯系與配合,呼吁他們對不良的娛樂場所、設施,積極查處,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營業性網吧,一有發現及時舉報。嚴懲“傷風敗俗”的不良現象,為下一代的成長盡心盡力。
1. 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變態、神經病、心理治療等字眼,內心極不舒服,導致其下意識地排斥。其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很廣,心理治療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心理健康的培養,更為普遍和重要。因此,使同學們普遍地、自覺地正確認識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進而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本學年的工作重點。
2. 正確解決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難以適應環境、自我認知失調、人際關系障礙、生活上的挫折、擇業的難題等等,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心緒抑郁,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更有甚者覺得生存沒有意義——這些恐懼、焦慮、煩躁隨時有可能打破同學們的心理平衡。這就要求我們要注意掌握心理學知識、預防和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重視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加強自我心理調解、培育健康的心理狀態。
3. 形式靈活多樣,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起來
對于我們來說,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有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活動、游戲和生活中,才能真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學年我班將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讓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 工作方法和措施
如何更好地以每個同學為本,尊重每個同學的發展,關心每位同學的心理健康,是我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為此,作為心里健康委員,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我班今年的工作:
1. 通過不斷學習,提高心理健康專業知識和素養
本人通過業余學習,已經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知識對自己一生的影響。同時,也對心理健康委員工作的重要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將通過定期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活動,使全班同學也學習到情緒管理等心理健康知識。同時,我將繼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與各學科的學習相結合的方法,組織班級個別輔導和心理交流活動。把對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熱情感染給每一個同學。
2. 認真組織參加院校的心理健康活動課
根據院校的安排,擬訂心理健康活動課,通過專職心理健 康老師和班主任的講授,使活動課有針對性、時效性。
3. 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
有針對性地開設如何與異往、人際關系處理、關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大學生上網、喝酒、抽煙問題等專題講座。
4. 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多媒體素材進行課外宣傳
結合敘事療法和大學生心理特點,通過多媒體等同學們感興趣以及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宣傳,努力使形式多樣、節奏緊湊、效果明顯。
5. 建議同學進行專業心理咨詢
鼓勵和支持、必要時組織同學們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咨詢。學校的心理咨詢室環境好,設備齊全,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是同學們進行心理咨詢的最佳選則。希望學校努力創造條件,使心理咨詢活動隨時隨地向學生們開放,確保有困惑的學生可以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
6. 多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網絡上的同學qq群、學生個人電腦、學生寢室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環境,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同時,要多注意身邊的同學,及時發現、反映和解決同學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0)-43-140
近幾年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各個學校都積極主動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并且還開設了心理輔導教室讓中學生能夠有傾訴心聲的空間。但就目前情況而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優化。
1高中生的心理發育特點
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情緒變得焦躁不安,所以難免就會產生一些叛逆的行為,例如,中學生極其反對家長對自己專制,他們希望父母能夠給自己一定的獨立空間,從而會抵抗反對父母,致使青春期成為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危險時期。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的時候心理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從以前的開慌亂變到現在的沉穩,從以前的樂觀開朗變為現在的消極內斂。進去青春期后中學生的自尊心也變得極強,一些中學生不善言語性格內向在遭到他人帶來的傷害時,情緒會不自覺的失控,并且極其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部分高中已經陸續設立心理咨詢室應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在中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中學生至少有十個小時都會與教師待在一起,所以教師會是學生傾訴心里煩惱的重要對象,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能夠及時的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室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填寫一份心理檔案,使老師可以充分了解他們心中所想,心中所惱,對于內心有著極其焦躁、叛逆的學生,老師應該要有耐心給予他們溝通和討論,這樣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從而幫助他們重新獲得樂觀開朗的心態。這樣也有利于中學生成績的提高,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推動學校的長遠發展。
大部分的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都是由于學習成績而引發的,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而他們認為這樣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取得一個好的成績考入一所好的大學,這樣他們以后的就業就會順風順水。所以許多中學生我心理健康問題都來自于父母對他們的學習壓迫,而學校要做的則是關注學生的長處,積極的引導他們往自己長的領域發展,這樣,他們既有了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有著對未來事業的向往。學校家長都應該更關注于學生的進步和成功,而不是局限于每次的周考、月考和期末考的那幾個簡單的數字。有的學生從小就會對學習沒有興趣,相反他會在其他方面比如舞蹈、藝術等方面有著常人無法察覺的靈敏度,所以家人和學校都應該關注于學生自身的發展,而不應該用成績去框住他們更多的長處。
古有寒窗苦讀十載,今有發憤圖強三年。當今社會,人們總會狹義的認為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就連學校甚至于教育局都被傳統思想束縛,逐漸取消中學生的課外活動。就我個人而言,我的高中生活好像只有書本,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兩點一線,往返于學校和家的來回穿梭,幾乎沒有去過其他地方,學校所舉辦的活動好像也僅限于周一的升旗儀式。就學校現狀而言他們更應該積極地開展校園活動,引導學生發展積極的心理健康。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可以帶動學生們積極參加的興趣,在興趣的烘托下,他們會忘記自己的煩惱,在活動的過程中他們也有可能認識到新的朋友,讓他們有能夠傾訴心聲的好伙伴。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他們學習壓力,會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所謂“硬環境”,指的是班級的物質環境。班主任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來建設“硬環境”,才能發揮這種“靜態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創建一個整潔、美化的班級環境不僅能起到美育的作用,還能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良好的環境會像一個磁力場,使學生潛移默化地被“磁化”。正如烏申斯基所說:“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我深信美麗的風景對青年心靈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教育家的影響是很難和它匹敵的。”為此,班主任在教室環境的布置上應重視美化功能,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硬件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1.凈化、綠化、美化教室。
教師可以將一些花草放在教室窗臺、講桌、拐角等處;保持教室窗明幾凈、光線充足、優雅美觀且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優美的教室環境熏陶著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讓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健心、養心、護心”。
2.建設濃郁的班級文化環境。
在教室里高懸心理健康教育大字(比如: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等);張貼科學畫像和班級文明用語;每天在黑板上選登一條學生自己搜集來的名人名言;張貼班主任寄語和本班的奮斗目標;建立班級圖書角、報刊架,展出心理健康教育手抄報;在教室墻壁上開辟“心理健康教育”園地;兩周更換一次內容豐富、色彩斑斕的黑板報,豐富課余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以優秀的作品鼓舞學生,以高尚的情趣培養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充分利用班級信息技術設備。
利用電腦、投影儀、電視機、錄音機,定期向學生介紹時事新聞、科技信息、法律、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利用電視機,播放一些接近學生生活的心理片,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利用“校園網”與全校師生平等交流,有效地促進師生關系。
總之,班級的物質情境在設計與改造過程中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滲透,充分體現班級物質文化的價值取向
和審美情趣,以便能以最優的效果影響學生的審美感受和心理體驗,從而發揮預期的“靜態文化”本應該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創設“軟環境”,充分發揮班級“動態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所謂“軟環境”,就是班級的精神環境。這種“看不見、摸不著”或者需要通過活動加以體現的精神環境構成了班級的“動態文化”。班級“動態文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要比“靜態文化”來得更直接,也更具情境性、滲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深刻性。為此,班主任應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發,大力創設良好的班級精神環境。
1.優化班風,為學生創設心理平衡發展的空間。
班風,是指一個班級的精神面貌。它使在其中工作、學習的學生,人人都成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重身份,為班級的每個學生成長、發展提供一種有效的動力,在那占優勢的心理氣氛中不斷進步。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應著力抓好班風建設,在良好班風的熏陶下,學生能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厭學、恐學容易被自強、發展的氣勢所代替,從而使學生心理得到平衡發展。
2.優化班制度文化,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建立班級基本設施制度,如圖書報刊管理制度、電教設備、班級財產保管制度;常規管理制度,如班規、班干部民主評議制度、學生獎懲制度等。在班級管理中,采用學生民主管理方式,充分發揮制度對學生的行為的激勵、約束、引導作用,引導班集體向健康方向發展,形成良好的學風。
3.營造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并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
教學心理環境和人際氛圍是班級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應不斷鉆研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新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互助、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班主任要抓好學生由個性向社會化發展的過渡環節,開設一些人際交往的輔導講座,讓學生初步了解人際交往的一般常識,初步掌握待人接物的方法,還要給學生以關心、愛心、溫暖,真誠地與學生交往,讓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4.建立班級“心理自助機構”,優化心理環境。
在班委會中增添一個新的頭銜――心理健康委員(男、女各一人,一正一副),每組選兩名“心理會員”(男、女各一人),構成“心理健康委員”組織領導“心理會員”下開展工作的“心理自助機構”。當選“心理自助機構”人員的條件應該是:(1)積極樂觀,善于與人溝通;(2)學習好,人際關系佳,熱心服務同學。當發現本班有異性“交往過密”的跡象時,“心理自助機構人員”可團隊出擊,有意識地與他們正常交往,和他們一起參加學習、體育等課外活動,擴大他們各自的異往范圍,幫助他們安全渡過人生的“危險期”。依據本班同學的心理需求,及時編導“心理劇”,召開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負責編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班級周報》等,營造有利于班級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