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1 15:27: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關于袁隆平的事情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采訪果靜林,就像聽一場單口相聲,他的話時不時夾雜一些老北京的兒化音,把記者的每一個問題都回答得調侃而幽默。用果靜林的話說,自己是“土著”北京人,追溯到老祖宗那他可能還有點皇室血統。果靜林是滿族鑲黃旗,從小在皇城根兒長大。他特別懷念兒時那些充滿濃重京味兒的日子。這也是果靜林在拍攝了很多部電視劇后依然鐘愛葉京導演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的原因。
果靜林從干表演那天開始,就一直想拍一部戲,“緬懷一下自己的青春”。那年果靜林34歲,“本來感覺自己已經老了,再不能演青春戲了,哪想到機會自己就來了。”
葉京要拍攝一部有關60年代北京青年的電視劇,“有些在雪地里撒點野的味道。”劇中很有時代標志性的人物就是高洋,他有點痞,有點壞,每一個眼神都充滿了狡黠。說起來,果靜林和高洋是有些緣分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已經開拍一周多,可是劇中飾演高洋的演員不太靈光,葉京不得已臨時換人。劇中飾演高洋弟弟高晉的演員叫黃勐,他是果靜林最要好的朋友,非常了解他。劇中高洋這個角色有非常鮮明的時代色彩,而果靜林是70年代出生,又是個老北京,正好趕上60年代北京小青年狂放不羈的尾巴。黃勐極力向葉京和制片人推薦果靜林。深夜里果靜林接到葉京的電話,說是找他演一段“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電話那頭很急,讓他第二天就進劇組開拍。
圈內人都知道,葉京導演拍戲有一個習慣,在臺詞上,他絕不允許演員改一個字。當時《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有三本劇本,由于時間緊張,果靜林一本劇本也沒有看完,甚至連通讀一遍的時間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要一個字不錯地背下臺詞,果靜林的壓力非常大。開始前一個星期果靜林感覺自己演得不好,一是對劇本了解不深,二是臺詞壓力大。果靜林不理解:“為什么演員連改動一句臺詞的權利都沒有,以前拍戲還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在后來的拍戲過程中,果靜林發現了自己的優勢,《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就是重拾他自己的青春,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如同讓果靜林回到自己的青蔥歲月。果靜林慢慢理解了導演葉京:“他設計的臺詞中,每個字都是要表達時代特色的,而演員很隨意的口語就完全不能傳達出那種味道。”
說起葉京導演,果靜林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個瘋子,一個完美主義的瘋子,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的瘋子。但是他更是一位有血性的男人,很有骨氣,不向任何違背他完美主義的事情低頭。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在各種利益下,會向別人妥協,會讓步,但是葉京決不。他永遠有一種不妥協的聲音,這很難得。他總是認為他的電視劇應該對那個年代的歷史負責,對那個年代的人們負責任。”
最后一場戲,是高洋、方言在廣東的聚會。12月底是廣東最冷的時候。“那天我們穿著單襯衫,頂著大風站在珠江邊上。劇組的其他工作人員全部穿著軍大衣。所有的演員都凍得上牙打下牙,可是根據劇情大家還要吃冰淇淋。那場戲真得難挨。葉京看著我們,其實他也知道很冷。可是因為太冷,很多演員拍戲的狀態都出不來。最后葉京看著所有人,瞪大眼睛,淚水盈眶,近乎歇斯底里地喊:‘你們有沒有良心,你們要對得起那代人。’我記得特別清楚,他先是喊,后來嗓子破了,所有人聽完他那句話,刷一下眼淚就下來了,狀態都出來了。那個場面我永遠記著,就因為這點,我非常尊重葉京。”
神似袁隆平
如果你看過《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中有些流氓習氣的高洋,你一定想不到主旋律影片《袁隆平》中的袁隆平也是果靜林飾演的。這是兩個完全沒有交集的人物,一個是北京大院的浪子,一個是解決了世界半數人口吃飯問題的科學家。果靜林是體驗型演員,只要演上一個角色他就得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謂干啥吆喝啥。”演完高洋,長達半年的生活中果靜林都感覺自己“流里流氣”的,身上的那種社會氣息特別重。從高洋恢復成果靜林,很傷神。再從果靜林變成袁隆平更有難度,他靠的就是感同身受的體驗。
拍攝《袁隆平》之前,果靜林對袁隆平的印象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水稻之父……可是當果靜林親眼見了袁隆平之后,他對袁隆平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變。
第一天見到袁隆平,果靜林尊敬地打招呼:“袁先生好!”袁隆平馬上糾正:“你應該叫帥哥好!”第二天,果靜林剛想說“帥哥好”,袁隆平哈哈大笑:“今天你得說‘資深’帥哥好!”果靜林從來沒想過,一個搞科研的學者,竟然在生活中如此幽默。袁隆平是年近80的老人家,對網絡上“資深帥哥”這樣的流行詞匯運用得比他都熟練。
《袁隆平》是果靜林第一次接觸主旋律影片,而影片又帶有人物傳記的色彩,他最擔心的是,自己在外形上不像袁隆平先生。“可是一絲不差的模仿是不高明的。演員必須有自己的創作,正所謂‘不像不是戲,太像不是藝’。”關鍵是要演出袁隆平的“神”和他對土地、對水稻的熱愛。
關于袁隆平的故事里有這么一段,袁隆平在地里培育水稻的時候會對著水稻聊天。很多人認為這個故事一定有戲說的成分,但是果靜林卻相信這絲毫沒有夸張。果靜林說,他養過三十多年花草,“從記事兒起就開始跟著我爹養花,如今爹老了,他老人家這點嗜好我都繼承了。花要怎么養?一定要投入情感,天天對話、聊天養出來的花一定和‘散養’的不一樣。”果靜林家里有一盆君子蘭,養了4年也沒有開花的動靜。“我很鄭重地和它談了一次:這家里陽光最好的地方您占著,我年年換土,您一次沒開。今年再不開,我也不扔掉你,這樣做不人道,我就把你栽到樓下花園,再不伺候你了。說也奇怪,剛到春節,君子蘭開了花。”所以袁隆平對水稻的感情,果靜林深有體會。拍戲時,果靜林看著地里的水稻苗,真的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似的。
《袁隆平》拍攝的兩個月時間里,果靜林幾乎每天都挽起褲腿,打赤腳踩在田里。水田里有很多螞蟥,當年袁隆平在水田里育秧時,吸血的螞蟥就會鉆進他的腳里。拍攝中有一個細節上的問題,螞蟥鉆進腳里該怎么處理?果靜林設計了好多種演法,可是都感覺演得假,后來袁隆平本人說,當年他是用鞋底子使勁兒抽打腳掌,生生把螞蟥打出來的。果靜林聽了袁隆平的建議,才演出了最真實的狀態。影片拍攝過半,劇組去當年袁隆平先生工作過的一所學校采景。學校里有很多袁隆平當年的同事、學生和老朋友,他們看到果靜林第一眼時都說:“這真是太像袁先生了。”果靜林懸著一個月的心終于放下了。
意外的華表獎
――讀《中國人的智慧叢書》
李 恪
①大概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文化。一種古老的文明賡續至今,葆有它的活力和生機,這已是絕無僅有。就憑這一點,我們就有理由自豪。然而我們常常并不自豪,反而有點兒自卑,有的人甚至自卑到極致――中國人簡直要失掉自信力了。
②大約明代以前,中國在許多技術方面領先于世界,我們自豪。甚至到清初,我們還以“天朝大國”自詡,我們自大。自大使我們付出了沉痛的代價,于是我們開始檢點我們賴以生存的文化,感到莫名的悲涼。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嗎?
③失望和放棄不是中國人的習慣。那么,中國人還能不能崛起?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讓我們沿著歷史,做一次中國人的智慧的巡禮吧。
④《中國人的智慧叢書》共8冊,洋洋大觀,在不同的學科里,記述了中國科學技術的優秀成果。不僅有震古爍今的四大發明,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不為人知的發明創造。這些成果,早已為國際科學史界所肯定,做出這些成果的科學家,也早已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⑤比如關于煉焦的發明,叢書介紹:中國最早的用煤煉鐵的記錄,見于公元4世紀的《釋氏西域記》;成書于1650年前后的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記載了煉焦及用焦炭煉鐵的全過程。為了證明這項技術的發明權屬于中國人,叢書(《揭示物質變化》分冊)列出了8個國家的最早記錄,它們都在18或19世紀,結論不證自明。
⑥在記述了水稻專家袁隆平的成果后,叢書(《播撒綠色希望》分冊)引用了國外的評論: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納森博士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日本專家甚至把雜交水稻和四大發明并列,把雜交水稻稱為“中國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
⑦古代,中國有太多的祖沖之、李時珍、徐霞客……我們當然可以引以為榮;現代,中國有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我們何需自卑!
⑧有這樣一個故事:記者采訪一位少年,問他長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少年毫不猶豫地回答:“去美國留學!”有的人看了,感到鼻子有點兒酸;有的人看了,憂心如焚。是啊,這不是有點兒不爭氣嗎?實際上,孩子向往美國并不可怕,說明美國的確有它先進的東西,而見賢思齊,正是我中華民族的長處。
⑨這樣的事,只可能出現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之后,如果還是封閉的昨天,我們將無法想象美國有什么好處。如果我們總是認為外國是人間地獄,那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在這急起直追的年代里,發感慨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中華民族并不是,過去曾經輝煌過,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我們在痛定思痛、發現我們已經落后了很遠之后,才會更加義無反顧地走現代化的道路,而支撐我們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⑩也許有人會問:現在已是互聯網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了,再來重讀過去的輝煌,是不是有點兒夜郎自大、自我陶醉?我不這樣認為,自信,將永遠是一種力量的源泉。上世紀80年代,陳景潤不知鼓舞過多少人,這些人不一定都要成為陳景潤,但陳景潤會成為一種觀念,一直激勵著這一代人,并永遠給這一代人以啟迪。《中國人的智慧叢書》的意義,也許正在于此吧。
(選文有刪改)
1.第①段中加點的“中國人”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批駁的錯誤論點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讀全文,說說作者是怎樣批駁錯誤論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議論文的語言以準確、嚴密和概括為主要特征,請你從文中自選一例進行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國人的自信表現在許多方面,請你再補充一個這樣的論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的材料,說說你的感受。
俗話說,記者的活就是“七分采三分寫”,筆者自己也有這樣的體會。前段時間筆者接到一個采訪任務,宣傳報道濰坊市公安局交瞀支隊進行的城區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動。交警的工作具體而又繁瑣,群眾對于交警的認識也多是查車扣車罰款,有很多的不理解。怎樣更多地展現交警的真實工作狀態和他們的精神風貌?怎樣在交警和廣大群眾之間架起更廣闊的橋梁?這一直是筆者和另一位同事思考的問題。我們決定先不設立主題,也不去看任何成型的材料,而是走進交警隊伍中,開始了我們的實地采訪。從科室到中隊,再到路口;從早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我們和一線交警成了朋友,他們談到了許多平時很少談及的心里話,讓我們對他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同時也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幾天的辛勤采訪后,我們的腦海中映動著許多鮮活的人和事,讓我們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來,寫出的稿子自然生動真實,有理有據,刊發后受到讀者好評。其實,記者就是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典型報道更是這種發現的最佳表達形式,當然也就更應該遵循這種規律了。
第二招:真情為文擴散“感動”
這個“真情”是指記者的感情,我們寫的文章能否感動讀者,首先看能否感動我們自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這方面,我們要學習新聞界的老前輩穆青同志。穆青同志對人民飽含真情,他報道過很多典型人物,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在采訪中,和這些先進人物以及其他的采訪對象都結下了深厚友誼,并受到了他們的厚愛。
帶著真情出發,目的地是真實。典型人物也是平凡的人,甚至也是有缺點的人。當他們通過媒體出現在受眾面前時,受眾希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形象。因此,對于媒體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用一顆平常心去報道,抽掉標本化的東西,還原人物的真實面貌。
小學生四年級作文平凡的美麗600字1涓涓溪流千回百轉,一往無前,淡隱于沉沉暮靄;河蚌朝沐清霞,暮染煙嵐,用生命守護那精誠之淚……諸如平凡,隱沒天地之間,精誠之心,日月為之黯然。
總有那么一個人,在生活中扮演著或喜或悲的角色。他們的容貌并非卓然不群,他們的崗位也許普普通通,他們的資產或許并不豐厚,然而,正是這樣一群人,在某個場合,某個時間,在無意之中完成了偉大的逆轉,在平凡之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新疆漢子阿里木,一生都在炭火繚繞中度過,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他的攤位毫不起眼,他的羊肉串也并非人間。但他的心卻如茫茫大漠一般寬廣,他的心像戈壁的太陽那般火熱。他用平時積攢下來的錢資助了上百名貧困生,或許他捐助的錢無法和有名的慈善家相比,但是在剛能維持生計的情況下,誰又能為了那些孩子而傾其所有、毫無怨言?或許他的舉動不能被人理解,但這也正是他超越常人的地方,他生命的絕倫之處!
或許,更應該談談楊善洲老人,他用二十年的心血澆灌了百畝綠林,他憑著造福一方的信念把荒山染成綠地。雖然他年事已高,但他的心卻永不會變老;雖然他已氣力衰微,但在堅持的路上他信心百倍!每天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然的土地上揮灑著汗水。大多數人漠然置之,認為僅憑一人之力就要將荒山徹底改變完全是癡人說夢,而他卻用行動給以答案,滿山蔥蘢訝異了世人的心。但是令任何人都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將價值三億的青山捐獻給國家。在他的眼里,名利已經毫無意義,作為一名黨的書記,為人民服務,才是他的追求,他的目的。
阿里木,其貌不揚,但是他卻有一顆比炭火還熾熱的心,在別人的心被冷漠冰封的時候,他溫暖了幾百個孩子的心,在他們的生命旅程中注入了一泓善的清泉;楊善洲,低調平淡,但他卻有一股比鋼筋還堅韌的意志,在別人追名逐利的時候,他用雙手扮綠了青山,又把這天價的寶貴財富無償地奉獻。
蕓蕓眾生,大多平凡,有這么一群人,卻成就了平凡中的偉大,他們仿佛天邊的一朵朵白云,淡然無華,然而在他們的身下,卻籠罩著一片彩霞。
小學生四年級作文平凡的美麗600字2每當火車飛馳伴隨著汽笛聲從他身邊而過時,我想,那就是他的幸福。但他卻用生命去守望著,他每天勞作在這山谷巨石中,享受這大自然的安撫;他揮手,向飛馳而過的列車致意,等待他的是那悠遠的長鳴。
這就是他想要的幸福與滿足,一種簡單而平凡的心靈慰藉。
其實,幸福只是一種心態。你感受到幸福,生活便幸福無比,你感受到痛苦,生活便痛苦不堪。一個人不論高尚還是低俗,只要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那他在這世界上就是無比幸福的,這樣的一個人必將獲得生活的充實和心靈的寧靜。
我們的生命到底要如何去經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你所羨慕的人,并不一定有你快樂和幸福。可能他還在羨慕你在紛繁忙碌的塵世中,能得到那份充實和寧靜。其實,平淡的生活有她特有的舒暢和美,她需要用心去品味,需要你發現在這平淡的生活中的滿足,你才能聽到那“汽笛長鳴”下的喜悅。
無獨有偶,在北京有一位修鋼筆的老人,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有一間產權屬于自己的鋪面,但生意慘淡,每月收入僅2000多元。有人勸他:“你把鋪面租出去,每月租金就有5000多元,自己省心省力,為什么非要自己經營呢?”老人說:“我也不是傻子,這一點明白賬我能不知道嗎?可我如今干的事,不僅是經營生意,也是在經營我自己。每月我少了3000元收入,并不影響我的生活質量,我若閑下來沒事干或干我不喜歡的事,我就受不了。我這兒是全北京專修鋼筆的鋪面了,喜歡鋼筆的北京人差不多都知道我,我能為那么多的人服務。這不比我一個月多掙幾千元更重要嗎?我活了70多歲,知道我最需要啥。”
由此可見,幸福真的不需要太多的什么,幸福是一種感覺,當你能了解你生命中想要的是什么,幸福即會隨之而來。能活出生活的真正滋味,能享受人生的真正樂趣,能領悟生活的真正意義,能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進而才能夠苦得其所,樂在其中。
守望,屬于我們的幸福離我們很近,盡管我們的門外就是繁華,盡管我們身邊就是喧囂,但我們還是會固守心中那片寧靜,去滿足自己最真實的愿望,享受最簡單的幸福。在滿足自己的同時,也奉獻給別人快樂,這是一種堅定的平凡中的守望。
小學生四年級作文平凡的美麗600字3愛就是時刻縈繞在你身邊的縷縷陽光,那樣真實,那樣溫暖。
——題記
細細品味母親對我的好,不是轟轟烈烈,不似萬馬奔騰,卻在平淡的生活中孕育出一點一點的感動。
又到了該上學的時候,可是天空中卻飄起了絲絲細雨。心中不免黯淡了些許,不知如何是好。
望著鐘表上的表針在不停地轉動,到上課的時間也被一點一點的消蝕。您看看時間,對我說趕緊收拾東西,準備上學。
您穿著雨衣坐在前面,我也穿著雨衣,依偎在您的背上。雨愈下愈大,坐在車子上,能夠清楚地感覺到雨滴在我的腿上。忽然間,您動了一下,您的背挺得更直了。打在臉上的雨滴小了許多,您這樣做,是為了給我擋住那冰冷的雨滴。您還不是地叮囑我,把腿往里面放,別淋濕了。一股暖流涌上心頭,臉上感覺雨滴更大了,但是抬頭發現雨仍是那樣,那或許是感動的淚水。
到學校時,我清楚地看見您的頭發和衣服都濕了,臉上也多了些許的皺紋,您的眼睛里透出焦急的眼神,您的樣子就這樣呈現在我眼前,那樣真實而又清晰。
您怕我耽誤上課,催我趕緊回去,我不舍地離去,您見我進了校門才走,我不時地回頭張望,看著您逐漸遠去的身影,流下了兩行暖暖的淚。
那場雨,讓我明白了您深深的愛。那場雨,讓我一下子成長了許多。
細細回味母親對我的好,在平凡的生活中孕育出一點一點的感動。
小學生四年級作文平凡的美麗600字4翻開記憶的畫夾,童年的經歷是豐富多彩的。
我是家中的第二個男孩子,父母的愛對我來說是微乎其微的,早年就在姥姥家度過,初來乍到盡是新奇。高高的山,綠綠的林,無不牽引著我。但時間久了就覺得不新鮮了。
記憶最深的是姥姥莊上那賣豆腐的老奶奶,那隨風搖曳的身影曾不畏嚴寒酷暑、高山坡陡。
你聽,山坡間又傳來了鈴鈴的聲響。那老奶奶又騎著她那三輪車來賣豆腐了。那熟悉的純樸味又跳進了我的鼻中,多么透人的香味啊!我曾去過老奶奶的家,坐落在山腳下,破舊而有序的兩間草屋,四周彌漫著孤獨的氣息,我落淚了,為眼前的這一切我的心在顫抖著,而奶奶的笑容掩蓋了這一切,她讓我依偎到她身旁,講述著……
那是一個嫵媚的傍晚,夕陽欲頹,映紅了半邊天,老奶奶與她丈夫共同奢侈地度過這短暫的時光。她的丈夫曾因革命而留下了命運的烙印,命運是不公平的,毫不吝嗇地奪走了這個脆弱的生命,老奶奶說時沒有哭,只是閉上眼用心祈禱著。老人最后這幾天是老奶奶最美好的回憶,講著講著她黯然淚下了,我也被感染了又一次落淚了,咸咸的帶著幾分嘆惋,幾分同情,老奶奶最后說:“我不會就此倒下的,我會堅強地活下去的。”
平凡的老奶奶就憑著這個勁頭,幾千年如一日,在山林中穿梭,支撐著自己的天空,她曾說過:“平凡也是一種美。”
我仿佛又聽到她那渾然有力的喊叫聲:“賣豆腐嘍……”多么扣人心弦啊!
后來的我想起那背影就仿佛看到了堅韌,感受到了力量,它驅趕著我向前進,不要回頭。
平凡真的也是一種美,一種最絢麗的美。
小學生四年級作文平凡的美麗600字5平凡的沙子中蘊含著寶貴的黃金,平凡的泥土里培養出鮮活的生命。平凡的事業后矗立美麗的人生。
我們不必去羨慕明星的集萬寵于一身;不必去渴望政治家的縱橫捭闔;不必去刻意追求榮華富貴。
只要你把握得好,平凡的人生也有別開生面的景致。袁隆平一個農大畢業生,到農校任教。他教學十分認真。他教授生物學、作物栽培、遺傳育種農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邊教邊學,并走出課堂,來到田間地頭,從實踐中找答案。他不滿足于僅當一名合格的中專老師,還想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
在漫長的19年教學生涯中,他在教學中積累知識,又通過教學、生產、科研相結合,創造出了許多農業科技成果。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不僅了中國糧食短缺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個平凡的教書匠,不固于三尺講臺,放眼大地,放眼未來,種植夢想和希望,播灑心血和汗水,終于做出了澤惠世界的大事業,收獲了沉甸甸的人生。平凡的崗位,擁有一顆不甘平庸的心,就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一個郵遞員會向客戶作自我介紹,并請客戶也介紹自己,為的是當客戶出差不在家的時候,他可以把客戶的信件暫時代為保管,打包放好,等客戶回家的時候再送過來。這個郵遞員就是郵差弗雷德。弗雷德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不做到盡善盡美決不罷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34-0001-04
一、引言
和諧,指的是矛盾雙方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一種關系狀態。這種關系既包括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社會關系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每個人在為人處事時,必須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原則。也就是說,在自己求生存的同時,不能危及他人、社會、自然的生存;在自己求發展的同時,也要給他人、社會、自然留下發展的空間,最終達到雙贏甚至多贏的狀態。
人生價值觀是一個人行為的“指揮棒”。一個人怎么樣看待“人的價值”,直接決定著他將以什么樣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將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他人、自然和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否和諧,關鍵在于人們擁有的人生價值觀是否有益于和諧社會關系的形成。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他們,大學階段又是一個人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探討和諧社會需要構建什么樣的“人的價值”理論,落腳點在我們應以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引導和教育大學生,使其樹立有益于和諧社會構建的人生價值觀,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人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學界主流的觀點是:把人的價值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人作為價值關系的客體,因其言行滿足了他人或社會的需要而有價值,這種價值被稱作“人的社會價值”;二是人作為主體,因他人的言行或社會的舉措滿足了自己的某種需要,這種滿足對作為主體的人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被稱作“人的自我價值”。持這種觀點的學者為避免陷入重視其一而忽視另一個的形而上學錯誤,往往強調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的自我價值的統一。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價值,取決于兩方面:一是自己能否給社會帶來益處;二是社會能否給自己帶來益處。這樣的觀點看起來是體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公平、和諧理念,但還是有問題。比如:在“人的價值”是由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部分組成的假設前提下,當社會價值一定時,一個人向社會索取越多,自我價值越大,他的人生是否就更有價值?如果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勢必加劇自私自利、重視索取、輕視奉獻的社會風氣。此觀點的另外一個缺陷是:若他人的言行或社會的舉措滿足了主體的某種需要,按照價值的定義來說,這只是體現了他人或社會對這個主體的價值,是他人或社會的價值表現,不能稱之為主體的“自我價值”,否則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
很顯然,現有的主流的“人的價值”理論體系有比較明顯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對舊的理論進行發展和完善,構建一種新的、更完善的人生價值理論體系,不僅僅是理論創新的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
二、關于“人的價值”的重新界定
價值是反映主、客體關系的“關系性”范疇。事物是否有價值及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它能否滿足主體需要及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他能否滿足主體需要及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這個主體,可以是個人、群體(集體),也可以是社會。也就是說,一個人有沒有價值,取決于他的思想、言語、精神、行動能否給個人、群體(集體)、社會帶來益處,或滿足個人、群體(集體)、社會的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學界把這種關于“人的價值”的觀點稱為“效用論”或“客體論”。
有學者認為,人不同于一般的物,一般的物只能作為客體,作為人認識或改造的對象而存在。而人不同,人在社會關系當中,既可以作為實踐的客體,也可以作為認識活動和改造活動的主體。關于“人的價值”的“客體論”似乎只強調了個人作為價值關系的客體存在,而否定了個人作為價值關系的主體存在(這也是該理論被稱為“客體論”的原因),是有缺陷的。其實,該理論被稱為“效用論”還情有可原,但被稱為“客體論”卻不是很恰當。因為,在“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他能否滿足主體需要及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這個概念界定中,包含著人在社會中的雙重角色,即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或自己的需要被滿足,或滿足別人的需要。人是社會的人,人在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總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在復雜的社會價值關系中,個人既可以是價值關系的主體,也可以是價值關系的客體。例如:張三的言行因為滿足了李四的需要而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在這個價值關系中,張三是價值關系的客體,李四是價值關系的主體。反過來,李四也會因為自己的言行滿足了張三的需要而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在這一價值關系中,張三成為價值關系的主體,而李四是價值關系的客體。所以,從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群體的角度來看,價值“效用論”并沒有否定人在價值關系中的主體性。
一個人在判斷一件事情要不要去做的時候,一般情況是:首先判斷此事對自身是否有價值和意義,而不是看此事對他人是否有價值和意義。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在選擇“要不要去做”“要用多大的氣力去做”的時候,往往是先看此事對自身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對自身有價值或價值大,就花大氣力去做;對自身沒價值或價值小,就不做或花一點兒氣力去做。一個人若因為自己的言行而獲得精神或物質上的滿足,這個人既是價值關系中的主體,也是價值關系中的客體。此時,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是統一于一體的。
綜上所述,“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他能否滿足主體需要及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這個主體,包括自己和他人。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等式表達這個關系:個人的價值=自己需要被滿足的程度+他人需要被滿足的程度。在這個等式中,若需要被滿足,就是正價值;若需要被損害,就是負價值。如果一個人的言行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損害了他人的利益,那么正價值和負價值相互抵消,結果是此人的人生價值大打折扣。損害他人的程度越深,損害的對象越多,人生的負價值就越大。有些人可能會提出疑問:“如果一個人掏錢幫助了窮人,窮人的需要得到滿足了,但此人的利益損害了。按照以上的等式,此人的人生價值不也大打折扣了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如前文所述,一個人之所以能自愿做一件事,是因為此事對自身有正價值,或滿足物質上的需要,或滿足精神上的需要。一個人掏錢幫助窮人時,物質上看起來受到了損失,但精神上卻得到了滿足,或得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滿足感,或得到社會成員對自己的贊譽和肯定。所以,“掏錢幫助窮人”的行為帶來了雙重的正價值:既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又滿足了別人的需要。這種“既利己,又利人”的行為,創建的是“雙贏”的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有些人可能還會提出這種疑問:“如果一個人的言行僅僅滿足了他人的需要,而對滿足自己的需要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按照以上等式,此人的價值只包含滿足別人需要的部分,滿足自己需要的價值部分為零,這對個人的價值總量評價來說,不是有損害嗎?若真的有損害,我們怎么還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呢?”對此疑問,筆者的回答是:首先,如果一件事情對自身沒有任何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意義,那么人們就不會去做,所以,以上的假設是不存在的;其次,那些看起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其實也是滿足了自己的“私利”的,這種“私利”就是“追求自己的信仰,實現自己的理想”,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按照以上論述,一件事情,即使對他人有價值,但如果對自身沒有任何價值或意義,人們是不會自愿做的。但不愿做,并不等于不去做,也許迫于外界的壓力,最終被逼無奈地做了。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評價這個人的人生價值?筆者以為,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應注重行為的結果。不管行為的動機是否出于個體意愿,只要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主體需要,這個行為就是有價值的,這個人的價值也得到了體現。
綜上所述,個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言行滿足主體(包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滿足需要的程度越高,人生價值越大,反之越小。
三、對“人的價值”相關問題的探討
(一)對需要的界定
人的需要是復雜的,甚至有些人的需要是相互沖突的。在這種情況下,應怎樣評價“人的價值”?
供奉在日本靖國神社里的14個二戰甲級戰犯,對虔誠祭拜他們的人來說,這些戰犯是民族英雄,而對遭受過日本侵略的受害國人民來說,這些戰犯是殺人惡魔。面對如此復雜的需要,我們應怎樣評價人的價值?標準只有一個,即此人的需要是合理、合法、正當、健康和人道的,不損害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世界發展的潮流,符合人們求真、向善、愛美的天性。一個人若能滿足主體的以上需要,他的人生就有價值,否則,就沒有價值。
(二)不能以人創造的價值來衡量“人的價值”
人創造的價值有大有小,“人的價值”能以人創造價值的大小來衡量嗎?按照的觀點,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也就是說,一個商品,其上凝結的抽象勞動越多,則商品的價值越大。一個人的勞動生產率越高,他在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就越大;一個人的勞動復雜程度越高,其在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也會越大。如果以一個人創造的價值總量來衡量社會成員的人生價值,雖對那些貢獻大的人有激勵作用,對其他的社會成員也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但此種價值判斷對社會的良性運轉來說不利。如:一個農民,一輩子兢兢業業地種莊稼,他生產的糧食很有限,他的人生價值和袁隆平比起來,是否就一文不值了呢?一個身患重癥的人,他和疾病作斗爭,花費了很多社會醫療資源,由于身體的原因,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還極其有限,這是否說明他的人生價值就很微小呢?
如果以人創造的物質價值量的大小來衡量人生價值,其弊有二:一是過分重視物質,忽視了精神,助長社會的“物質化”風氣。我們可以說袁隆平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平凡的農民,但不能說袁隆平的人生價值就大于一個農民。這個農民創造的物質價值雖小,但其任勞任怨的品格、積極的生活態度、踏實不浮躁的作風對社會來說,也是一種精神價值。身患重癥的人雖然沒有能力為社會創造物質價值,但其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面對挫折頑強抗爭的精神也為社會傳遞著正能量。二是助長社會短視、功利的傾向。例如:一個長期默默無聞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假設、實驗,再假設、再實驗,雖然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但仍無重大發現、發明或創造,既沒有主持過任何重大項目,又沒有發表相關的高質量學術論文,這是否可以說明,他的人生價值很小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還有誰原意踏踏實實地做一些對人類有重大意義,卻不能在短期內取得研究成果的科學探索呢?
(三)個人的價值與滿足需要的人數呈正比
一個人的言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很有價值,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毫無意義。如果一個人的言行可以滿足更多人的需要,那么這個人的價值就相應更大一些。反之,如果一個人的言行損害了更多人的利益,那么,這個人的價值就更小。當一件事情對一部分人有益,而對另外一部分人有害時,這件事情該不該做呢?抉擇的原則應該是:當受益人數多于受害人數時,此事可做,反之不可做。
例如:一個人大吃大喝、奢侈浪費,極大地滿足了自己對物質的需求和虛榮心,但同時浪費了社會的大量資源,損害了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如前文所述,他的人生價值=正價值1(滿足了一個人的需要,正價值只有一個)+負價值1+負價值2+負價值3+……(損害了很多社會成員的利益,所以負價值很多),此人的人生價值評價結果可想而知。
又如:一個造紙廠廠長,他既為社會創造價值和使用價值,又能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些都屬人生正價值,看起來兩全其美。但如果他未能有效保護環境,肆意砍伐林木、肆意排污,破壞了周邊居民的居住環境,損害了他們的身體健康,那么他的人生價值=正價值1+正價值2+正價值3+……(滿足自己和他人需要而呈現出的正價值)+負價值1+負價值2+負價值3+……(損害社會成員利益而呈現出的負價值)。
(四)影響個人價值的因素有四個
人和一般的物不同。一般的物只能充當價值關系中的客體,而人在價值關系中,既可以客體的身份存在,又可以主體的身份存在。這是因為人是有意識的,有主觀能動性,能在意識的指導下認識和改造社會。人既然和一般的物有根本的區別,關于“人的價值”界定和“物的價值”界定就應該有區別。“物的價值”以能否滿足主體需要及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為標準,它看重的是物的屬性、結構是否和主體的需要相契合及契合的程度。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價值”應該界定為“是否有意愿、有行動、有能力滿足主體需要及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所以,一個人有無價值、有多大價值關鍵要看對以下四個問題的回答,即有無滿足主體需要的意愿?有無滿足主體需要的行動?有無滿足主體需要的能力?自己的言行對滿足主體的需要來說是否產生了實際的積極作用?對以上問題的回答,只要有一個是肯定的,那就說明這個人的人生有價值,肯定回答越多,這個人的價值越大。
四、小結
一個人怎么樣看待“人的價值”,直接決定著他將以什么樣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將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他人、自然和社會,將對社會產生積極的意義還是消極的影響。所以,追問“人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構建科學、合理的“人的價值”理論體系,并以之引導和教育大學生,對和諧社會關系的形成來說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他能否滿足主體需要及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這個主體,包括自己和他人。滿足的主體越多,滿足需要的程度越大,“人的價值”就越大。一個人在滿足自己需要的同時不能傷害他人的利益,否則,人生價值就大打折扣甚至變成負價值。用兩句話概括“人的價值”之真諦,即利他利己,才有意義;為己為他,幸福大家。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如果都能自覺地用這種價值觀來規劃自己的人生、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諧社會關系的構建就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我有幾個蒙古族朋友,為什么只想到巴義爾呢?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是巴兄的表里,但是在我朦朧的印象中,有好幾次當談到蒙古族話題時,他都不自覺地表現出了憤懣、無奈的情緒,雖然這種表現是溫溫的、隱隱的,但是我察覺到了,并覺得他的這種表象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直接的根據,就是他1993年離開當代攝影學會后,又津津樂道地干起了關于蒙古族的工作。他編輯的十多本書中,只有一本不是關于蒙古族的。我要約巴兄聊聊,之前又搬出了近500頁的《蒙地色彩》細讀―閑翻和帶著問題細讀,自然是兩種感覺。
從照片的角度講,這本畫冊可概括為“一位中國當代資深攝影人的作品集”。他的拍攝有著國情的、時代的深刻烙印,具體地說,就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學攝影時,是將藝術攝影的審美性、新聞攝影的時效信息性、社會紀實攝影的人文性及實用攝影的資料性等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的。這種融合,不能簡單地說其好壞,它是國情、時代的產物,它有長有短。
從編輯的角度講,畫冊體現了這代人異常廣泛的關懷與思考的維度。因為這代人被封閉的經歷和各種個人遭遇,讓他們在改革開放的新環境中,必然要關注、反思幾乎所有的問題,政治的、文化的、人性的、科學的、歷史的、現實的、未來的、中國的、外國的……這個特點同樣是國情和時代的產物,不能輕言好壞。其長處是有著很強的全息性,短處是會一定程度地損傷純粹性和深刻性。巴義爾拍攝了30多年,他手中的好照片數以萬計,然而要用這些“原料”做一桌菜的時候,他的減法便做得有些手軟,致使《蒙地色彩》顯得豐盛有余。
從文字的角度看,巴義爾采取的是“以文字之實補照片之虛”的策略。這無疑是一個無奈的明智選擇。因為這些照片是他歷時20多年在各種境況、心態下,出于各種目的拍攝的,將它們攢在一起,如果說明文字再五花八門,畫冊就很容易亂。為了讓這本畫冊散而不亂、美而不浮,巴義爾還煞費苦心地找到了一條靈魂性的主線,將幾百幅照片穿了起來。此線即為“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人”。這三大塊確實高度概括了蒙古族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要素,我們甚至可以更凝練地將之簡化為“草”、“畜”、“人”。是啊!對于自己民族特點的概括,這個高度和準度,可能已經到了極端,而且適于人類所有的游牧民族。這個概括不管是巴義爾獨創的還是他從群體智慧中提煉出來的,都將是很有價值的,也是《蒙地色彩》最獨特、美麗的“色彩”。
至此,我們已經看到了《蒙地色彩》中所包含的幾方面的信息,但是更深層的是巴義爾思想表達的糾結和民族情感的糾結。
我重讀《蒙地色彩》,不只是從攝影和編輯的角度去讀,還帶著“尋找民族問題答案”的目的。主要指的是“少數民族處境的尷尬”和“少數民族文明的尷尬”。仔細閱讀畫冊文字令我感覺到,我所關心的問題,巴義爾也在關心著。
關于蒙古族處境的問題,我覺得他在畫冊的編輯方面和文字中的表達,總給人以閃爍其辭、欲說還休之感。諸如對于草原的被破壞和被掠奪的問題,以及蒙古族自身現存的一些問題等。見面聊天時我知道了,巴義爾在這方面有著切膚的感受和長久的思考,但是卻不能順暢地表達。我也在新聞出版界混飯多年,但是巴義爾的表達顧慮還是有點超乎我的經驗判斷。我猜想,這種糾結的原因,就是巴義爾秉性、經歷的原因。巴義爾繼承了父輩本分、溫和、刻苦、學術氣質濃厚的基因,他的性格不是囂張、猛烈的,而是溫文、含斂的。他7歲隨父母被遣送回老家科爾沁草原,一直到21歲才回京。可是他的父親,卻在之前,在冤怨、苦累、貧病交加中辭世于草原。青少年的農牧生活,把巴義爾的血脈和自己民族的血脈接通了,但是這段生活中受迫害、受歧視、被壓抑的經歷,也給他的心靈留下了一生都難以痊愈的創傷。多年后,雖然傷口可能會愈合只留下麻木的疤痕,但是痛楚和對于痛楚的恐懼,卻會烙刻在意識中,一生揮之不去。這種現象,幾乎已經變成了中國這兩三代人共性的心理疾病。20多年前我曾問攝影前輩狄源滄:“為什么聊天時多有對歷史的深刻反省,對社會的犀利批判,可在文章中卻沒有了這些呢?”他說,給他心靈造成的傷口總也不能徹底愈合,多年過后,稍微一碰還是流膿打水兒,所以他盡量回避去碰它。我覺得也可以說,歷史的傷痛和心存的恐懼,使他不敢凜然無畏地再直面現實的與野蠻。他這種糾結的深層原因,可能與狄老當年的感慨異曲同工之吧。
巴義爾更深層的糾結,是蒙古族的傳統文明在現代文明中的尷尬。這是他情感深處的糾結,也是蒙古族兒童的歌聲讓我落淚后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為找不到答案,就成了我心中的一個結。
我猜測,有良心、重情義的巴義爾,他面對著自己民族獨特傳統文明在現代文明的海洋中被稀釋被湮滅的現實,其內心的失落感,很可能像一個孩子正在失去家庭的感覺。
與巴兄聊天,他如數家珍地說著蒙古族歷史上的好東西,說蒙古族的自然觀、公共觀的大氣、合天理;說蒙古族殯葬習俗的文明內涵;說薩滿教與喇嘛教的融合;說長調之美和馬頭琴的蒼涼……但他也認為,不可能再讓今天的蒙古族人再過那種原始的游牧生活了,不可能讓他們再住蒙古包而不住房子,再騎馬而不開車,再點狼煙而不用手機……我問他發達國家是怎么處理這個問題的,他說了美國模式、俄國模式等,但沒有一個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他說如今世上已有203種植物是用蒙古語詞進行國際標準命名的,而隨著草原的不斷被破壞,會使很多草種滅絕,最終會損害人類的植物物種基因庫。他說袁隆平的水稻就是和海南的一種野生水稻雜交培育而成的,如果這種野生水稻滅絕了,也就不會有袁隆平的那種水稻了。
令我倆最為喜悅的是,我們就“少數民族傳統文明的尷尬”問題達成了一個共識,我們的糾結也隨之緩解了許多。這個結論就是:人類文明中的普世價值是不可抗拒的,在流向人類大同的歷史洪流中,個人情感和一切不切合實際的愿望、努力,都將是渺小的、無能的,所以,世界上任何少數民族的古老文明的溪流,勢必都會流入現代普世文明的藍色海洋。我們沒必要做那種阻止溪流入海的工作。我們要做的,該是將少數民族傳統文明中的優秀基因揀選出來加以保存,在更多人的努力下,使它得到現代意義的發揚光大,最終成為人類文明傳統中的一部分。
閱讀一本畫冊,與作者聊上幾個小時,我們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并有了一點新的認識,不管我們的結論對不對,我們的內心都是愉悅的。
關于青春勵志演講稿精選范文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下午好! 作為高三班主任代表在這里發言,我倍感榮幸。
我發言的題目是《相信自己!竭盡全力,決勝高考》 今天,我們我們離高考僅有一百天!一百天,對于我們來講,說短很短,眨眼即逝。朱自清先生在文章
《匆匆》中有這么一段文字:“ 6 7 6 7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 6 7 6 7”,那么,“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曾經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有人問三個正在砌磚頭的工人:“你們在做什么?”第一個工人回答說:“我在砌磚頭。”第二個回答說:“我在賺工資。”第三個回答說:“我在建造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簡短的回答,各人的工作態度躍然紙上:第一個工人是為工作而工作;第二個是為賺錢而工作;第三個則是為創造未來實現夢想而工作。后來,前兩個人一生都只是個普普通通的砌磚工人,而第三個人卻成了知名的建筑師。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領會到時下流行的一句話:態度決定高度。12 年寒窗苦讀,12 年厲兵秣馬,汗水夾著淚水,夢想攜著希望,都將在這一百天的大戰中接受考驗,百日后的你將達到怎樣高度,完全取決于這百日中你所持的態度。 大家都很崇拜的周杰倫,也是我們年輕人的榜樣。三歲時就確立了自己音樂夢想的他,音樂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高中畢業后,被一家公
司的老板請去當音樂制作助手,寫的歌曲,老板一首也看不上,一直在公司里坐著冷板凳,但他仍然堅持著,甚至接受了一連十天創作50 首歌曲這樣常人根本無法想象的任務,并且憑著堅韌的意志完成得很出色,自此,才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龍卷風》、《東風破》、《雙截棍》、《青花瓷》等歌曲。正如周杰倫自己所言:“明星夢并非遙不可及,任何人都能夠做到。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我永不服輸的結果。”與周杰倫相比,我們的起點也不差,要想取得高考的勝利,在這一百天里,我們也要有周杰倫那種永不放棄、百折不撓的韌勁兒,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住,任何困難都會在我們面前趴下! 在非洲,瞪羚每天早晨醒來時,他知道自己必須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要快,否則就會被獅子抓住而吃掉!而當獅子每天早晨醒來時,他知道自己必須追上跑得最慢的瞪羚!否則就會因為饑餓而失去性命!所以,不管你是瞪羚還是獅子,當太陽升起時,你最好要開始奔跑! 好小子林書豪,又是怎樣給世界球壇帶來“林旋風”的呢?熱愛籃球運動的同學當然清楚:林書豪是六十年來 NBA 球員中學歷組高的——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并且是華人。在尼克斯隊中曾經是替補中的替補隊員,但他做到了今天的成就,不就是靠自己的信念和堅持,竭盡 2 全力,訓練自己的技術和能力,當機會將臨時,便一鳴驚人,戰勝自己,戰勝對手,帶領尼克斯隊連戰連捷,為球壇帶來“林旋風”,也因此讓英語詞匯增加了一個詞條“林旋風”! 美國西雅圖流傳一個獵狗追逐兔子的寓言:一個獵人一槍擊中了兔子的后腿,受傷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獵狗在其后窮追不舍。可是最終卻讓兔子逃脫了,獵狗回來后挨了獵人的罵,很委屈
地辯解說:“我已經盡力了。”誰也不會想到兔子逃脫的理由:“它是盡力而為,我是竭盡全力呀!他沒有追上我,最多挨頓罵,而我若不竭盡全力地跑,可就沒有命了呀!”是啊,要想戰勝別人,你得先戰勝自己。往往阻礙我們前進的,不是敵人,而是我們自己。任何事情竭盡全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心理學家指出,一般人的潛能只開發了10%左右,90%的潛能還處于睡眠狀態,而50%的潛能就可以背誦400 本教科書,就可以學完十幾所大學的課程。應對高考,我們伏案苦讀,我們斗志昂揚,誰要想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出類拔萃、創造奇跡,僅僅做到盡力而為還遠遠不夠,必須“竭盡全力”才可以。 100 天,是激情燃燒的 100 天,頑強拼搏的 100 天,更是夢想成真的 100 天,奇跡迭出的 100 天。為了高考鯉魚躍龍門這個理想,我們披星戴月、披荊斬棘,我們閱讀過可以累成山的書籍,有過成績飛落的淚水,也有成績步步上升的喜悅,十年磨一劍,今朝試鋒芒。我們要有亮劍精神!亮劍精神就是不管你面對什么樣的對手,首先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寶劍。同學們,我們雖然不是為高考而生,更不會為高考而死,但它已經擋在我們前進的路上,我們就要跨過去。高考其實和人生一樣,三分憑運氣,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敢拼一定贏。從現在起,我們不要怨天尤人,我們要相信自己,前進一步,如果不夠,就再向前一步。誰能在這百日里氣守丹田,屏息凝神,超越自我;誰能在這百日里拿出一腔“時人不識凌云木,只待凌云始道高” 的壯志;誰能在這百日里真正體會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真諦;誰能咬緊牙關,接受上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考驗,誰就能在高
考考場上“萬軍過獨木,絕塵占鰲頭”!相信自己,告訴自己“我能行!” 時光像離弦之箭,隨風而逝;歲月如東去之水,永不回頭。過去九百多天的日子里,我們一起走過,未來的百日,我們將繼續一起摸爬滾打。同學們,請相信,老師是你們永遠的支持!作為高三教師,我們將盡情施展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教學藝術,我們將熱情投入我們的愛心,更加關注你們學習上的每一個足跡,盡力促進你們哪怕是小小的進步。在距離高考僅有的 100 天的時間里,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咬緊牙關,快馬加鞭。山可撼,地可搖,但我們的激情與勇氣不可消,我們的執著與追求不能變。我堅信,只要我們竭盡全力,定會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奏響我們的凱歌,只要我們竭盡全力,定會在有限的時間里書寫我們的輝煌。“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讓我們奮斗一百天,讓飛翔的夢在六月張開翅膀,讓雄心與智慧在六月閃光。 3 最后,用一幅對聯讓我們一起共勉: 十年寒窗埋頭苦讀隱眾雀之列, 他日沙場爭霸鰲頭立群鶴之首。
祝愿我們的高三學子在20xx年高考中譜寫輝煌!謝謝大家!
關于青春勵志演講稿精選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微笑面對挫折》。
今天是9月x號,是我們步入新學年,新初三的開端。也許,在這一年中,我們會付出無法估量的艱辛,但我們同時會收獲成功后的喜悅和挫折后的沮喪。微笑著面對挫折,是我們在這一學年中勇奪勝利的法寶。只有時時刻刻微笑著才能撐起你的信心,揚起自信的風帆,一直拼搏下去,使你成為困難面前的勇士!
愛迪生為了研究,失敗過無數次;居里夫人為了“鐳”的研制成功,遭受過許多挫折;袁隆平為了“雜交水稻”,經受了難以想象的打擊。然而,他們挺過來了,他們微笑著面對,微笑著成功。
如果大家把我們現在遇到的困難認為是人生中最大的挫折的話,那也只是大題小做。我們對于挫折的理解,就像對愛情的朦朧無知一樣,正真的挫折可能還比我們現在的情形復雜上千,上萬倍。看一下林肯的一生,你便會理解什么叫做正真的挫折和微笑的力量。
亞伯拉罕·林肯,美國第十六界總統: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議員失敗。24歲,生意再次失敗。25歲,當選議員。26歲,情人去世。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7歲,當選國會眾議員。39歲,國會眾議員連任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
巴爾扎克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因人而異,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我們要微笑的面對挫折,面對失敗,對于生活的強者來說,挫折是永遠的墊腳石。
拿破侖說過“避免失敗的最好方法,就是決心獲得下一次成功。”可見,面對挫折的勇氣,便是從微笑中汲取的。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失敗的痛苦當中,做無所謂的掙扎。堅信你的痛苦只有過去,而明天是充滿希望的!微笑面對挫折,迎接新一次的挑戰。生活中,沒有永遠的勝者,也沒有永遠的敗者!
微笑像陽光,給大地帶來溫暖;微笑像雨露,滋潤著大地。微笑擁有和愛心一樣的魔力,可以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可以使走入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可以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還可以使心靈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潤。幸福的詮釋是微笑;快樂的意義是微笑;溫暖的真諦是微笑;挫折的鼓勵是微笑;堅強的象征仍然是微笑。那么,在面對充滿挫折,艱辛之旅的初三生活時,我們何不多一些微笑呢?
實際上,這將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戰,一次挑戰所有的艱辛,所有的挫折的旅途。
挫折的含義很是廣泛:每一次上課被老師叫起,手足無措,是一種挫折;當你作業中的叉號比別人多時,是一種挫折;體育課上,你的球技比別人差了一大截時,也是一種挫折;考試后,你的三位數比你同水平的人低,也是一種挫折。
挫折出現后,可置內心的百感交集于不顧,抓住自己內心的信心與樂觀的力量,冷靜的去思考,沉著的去面對!
同學們,生活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挫折構成。生活的陽光來自于每個人內心的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不愿臣服于做挫折的奴隸,而要成為它的主人。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從實際教學反饋中獲知創新教學的確可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我們若能在平時教學中不失時機地精心制造教學小,促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積極狀態,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反應將是敏感而強烈的:或是急于想知道結果而凝神思慮,或是解決了某個重點難題而釋然愉悅,或是為有了新發現而驚奇、欣喜,或是領悟到知識內涵的情理而激動自豪……不用說這堂課的教學效果無疑會很好。
那么,如何在政治課教學中創新設計、制造教學呢?在此筆者結合自己親身的教學實踐,略陳已見。
一、扣動心弦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入情以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盡管使學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異、因內容而異,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教師要動情。教師強烈的感情,會使學生受到感染,開啟學生感情的門扉。當然,教師的這種感情必須是真摯的,只有真摯的感情才是感人的;矯揉造作、故作姿態只會引起學生反感。莊子說:“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例如,在講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時,我動情地講述了發生在我校一名學生身上的拾萬金而不昧的感人真事,并說明學校曾就此事專門在全校隆重表彰了那位同學,此時學生聽了既欽佩同時心靈又都受到凈化,其教育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政治教師要學會在教學的關鍵處,凝理注情,動人心弦,就能奏出教學的最強音。
二、重在參與的即興表演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可以讓其增強主人翁感,而由教師的單純講授變成師生雙方的配合表演,則又能增加教學的主動性、直觀性。師生的配合表演從時間準備來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課前充分準備過的,另一種就是即興表演。無論哪一種形式,只要課前精心設計好,師生之間配合好,都能引發教學的。比如,在講“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為了鞏固這一框的教學內容,結尾時,我邀請幾名學生來一段即興表演。譬如可以設計成這種場景:一名中學生正在買鋼筆,在行使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時與營業員發生爭吵(雙方都存在一定問題),其他人員的出現使問題得到合理解決(當然有曲折)。按照劇情要求,營業員、保安、營業部經理、中學生、記者這四個角色分別由四位學生擔任,消協負責人由我擔任,實踐證明我們的表演雖然和專業演員的水平相差懸殊,但出人意料的是同學們對自己班級的“土特產”特別喜歡,在表演與觀看表演中深刻理解了教學內容。
三、引人探究的懸念設置
懸念在心理學上是指人們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或者說就是興趣不斷地向前延伸和預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有位心理學家說:“我們體驗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們被引起的動機最強烈。假如我們完全解答了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全部緊張感就消失了……”可見,懸念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喚起學生興趣,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產生“引人期待”的教學魅力。例如,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同學對“商品的價值量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這句話并不真正理解。為此,在上課的時候問學生:“勞動生產率愈高,商品的價值量反而愈低,這樣,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是反而吃虧了嗎?”我在學生平時不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了讓他們感到困惑的問題,看得出,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迫切想知道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擺脫眼前的困惑。而我卻不慌不忙地對學生說:“同學們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吧,但我不能馬上告訴你們,你們不妨同桌之間先議論一下。”正是這一逼人期待的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喚起了學生的注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最終形成了學生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當然,在政治課教學中設置懸念不能太“懸”,太“懸”易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不“懸”,不“懸”不足以吊起學生的胃口,只有做到適時適度,才能引發課堂教學的。
四、緊張活躍的課堂競賽
特級教師魏書生認為:“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魏老師不但倡導競賽教學這一理念,而且在他的語言課堂教學中積極貫徹這一理念,取得了很大成功。借鑒他的做法,我在政治課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穿插知識競賽類的活動,使其服務于課堂教學,制造了不少課堂教學的。例如,在講“科學發展觀”這一內容時,我一改過去低效且枯燥的講授,轉化為“你對科學發展觀理論知多少”這一競賽形式(注:事先需要求學生做必要的準備工作)。首先,把課本中涉及到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背景、內涵、作用等知識轉化為必答題、搶答題等競賽類題型,并且在內容上適當擴展。其次,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大組,每一組為一個競賽單位,準備時間為5分鐘,然后合上書本進行競賽。知識競賽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幾乎忘了學習理論的枯燥和乏味,在既有競爭又有娛樂的氣氛下學習知識,久違了的學習熱情被重新點燃了。由此可見,在教學中開展適當的競賽活動,有助于形成“緊張而活躍”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五、“疑義相析”的互動商討
研究表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例如,在講“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時,很自然不能回避一個問題,那就是創新。要說出什么是創新?多半學生會照本宣科回答。如果按照傳統的教法,這樣一問一答,直來直去,把學生拒之于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門外,教學就難以形成。于是我改變傳統的教法,對學生說:創新這個概念我們既熟悉又陌生,同學們能不能舉些具體實例。按照我的要求,學生說了很多,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青島海爾集團開發出適合農村市場既能洗衣服又能先瓜果蔬菜的洗衣機、以氫氣為燃料的環保小汽車等等。看到學生們逐漸進入角色,我也舉了個例子:比如喝水,我們是用口喝,可有人卻打破常規,想到用鼻子喝。你們怎么認識這個問題?這叫不叫創新?是不是異想天開?請在座的同學共同商討。討論很熱烈。贊成的有,反對的也不少,模棱兩可的也大有人在。后來,有一位學生歸納了大多數同學的意見,認為這不是異想天開,在醫院里有些病人無法用口正常喝水,醫生就讓他們用鼻子喝水維持生命,所以應當叫創新。于是,我請全班學生看了一段錄像:醫學上的鼻飼現象。結果證實了這位學生的判斷是正確的,從而使該生初嘗了“發現者”的樂趣。以此為契機,我繼續對學生說:看來我們不能嘲笑這種異想天開,因為這異想天開里面就蘊涵著創新的東西。那么,是不是只要打破常規都是創新呢?我一邊問,一邊出示漫畫《揪著自己的頭發想上天》。學生們議論紛紛,不一會兒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打破常規不一定是創新,凡是創新都應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從實際出發。我們剛才討論的“鼻飼”之所以是一種創新,是因為它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的,鼻腔和口腔本身就是相通的。可見“疑義相析”的商討,使學生成為發現者,滿足了他們探索的需要,從而將整個課堂教學推向。
總之,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所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在教師。教師在課堂上采用教學方法愈新穎、愈有創造性,就越能制造教學并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也就越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進而推動學生克服學習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實現學習目標。相反如果教師忽視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調動,思想政治課教學必將失去吸引力,也就談不上什么創新教學。
【參考文獻】
[1] 魏書生.《魏書生文選》,漓江出版社.
[2] 袁振國.《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
[3] 朱幕菊 主編.《走近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課程目標:空間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
若將“核心素養”與《標準》中的“五大基本能力”進行對比,除“數學建模”外,有五條相同或相近。核心素養的“落腳點”是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什么是“理性精神”,《標準》中課程目標第5條、第6條給予了比較好的詮釋: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逐步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顯然,“核心素養”是在《標準》課程目標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則不必擔心再受什么“折騰”。其實,數學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把數學教好。怎樣才算是把數學教好,理解數學課程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
李邦河院士說:“數學根本上是玩概念,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中學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有很多“規定”,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規定,當他們問老師時,老師往往說“這是規定,你記住就是了。”于是,學生會認為概念中的“規定”是人為“編造”的,以后不再問“為什么”,慢慢對數學學習失去了興趣。教師要把數學教好,必須理解“為什么”背后的數學含義。
一、因知識內部的邏輯性而“規定”
數學知識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其中一些“規定”,是由于數學知識內部發展邏輯性而決定的,而不是隨意規定的。
案例1. 為什么規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筆者在很多地區聽不同教師講這個內容時,都沒有對其進行解釋,學生也不問,下課后問一些學生,學生答道:“這是規定,沒有為什么。”
很顯然,這種現象是學生多年的學習習慣形成的,他們經歷小學、初中,經歷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然而,這些教師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是,沒有對數學中的“規定”進行合理解釋,也沒有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為什么要這樣進行“規定”?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會出現這樣的“麻木”狀態。
解釋1:可與自然數進行類比。
自然數的功能之一是基數功能,即用來刻畫某一類“東西”的多少,就是描述一個有限集合元素的個數;顯然空集是有限集合,并且很容易理解用“0”來描述“空集”中含元素的多少。0是最小的自然數,空集是“最小”的集合,規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解釋2:因為集合運算性質得:A∪B= A,即B是A的子集,那么,我們知道A∪= A,即空集是A的子集,A表示任何集合,故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空集以及子集概念,再把這個“規定”作為一探究點,讓學生思考能否在學習集合的運算后進行解釋。
案例2. 為何規定零向量與任何向量平行?
教材中規定:零向量與任何向量平行,即對任意向量a都有0∥a。然而,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規定,一般教師都未進行解釋,好像這樣做是“理所應當”,學生感覺這樣的“規定”是編教材的人“憑空”寫出來的,如果教師不對“規定”背后的數學含義及合理性進行解釋,他們會認為數學不講道理,數學教師不講道理。
解釋:為何規定零向量與任何向量平行,而不規定與任何向量垂直呢?首先,因為零向量方向是任意的,若向量a、b平行,其中b是非零向量,則存在唯一實數λ使a=λb成立,若a為零向量,則λ=0。
如此規定是為了滿足向量加減法的封閉性。我們將與向量a共線的向量構成一個集合A,所謂封閉性,就是在這個集合里,一定存在一個量,使得集合里的任意一個向量與之相加等于本身。對于數字集合,這個數就是零,對于向量集合,這個量就是零向量。即0+a=a。
另外,因為a+(-a)=0,規定零向量與任意向量平行也是合理的。
這方面的例子還很多,如:
為什么“負負得正”?
為什么規定a0=1,a-n=,0!=1,Cn0=1?
為什么圖像關于原點對稱的函數稱為奇函數?關于軸對稱的函數稱為偶函數?
二、因中學生知識內容所限而“規定”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有階段性的,大部分數學知識的學習到大學或研究生階段還要進一步學習或完善,中學階段只能學習其中一部分, 由于其“基礎性”所限,中學數學有些概念在定義的過程中,必須做出相應“規定”。
案例3. 函數概念為什么規定是“一對一”“多對一”?
教材對函數的概念進行定義時,對于這條規定,很多學生并不理解,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規定,又不敢去問老師,怕遭受“閉門羹”。然而,中學數學教師大都受過高等教育,都學過《數學分析》這門課程,應該和學生解釋這樣規定的合理性。
解釋:實際上,中學對函數的定義是單值函數,例如:
由圓的方程x2 +y2 =1,解出y= 1-x2 ,x∈ [-1,1]
根據函數的定義,它就不是函數,更準確地說,它不是單值函數,而是多值函數。由于高中不討論多值函數,但是它可以拆成兩個單值函數來研究:
y=± 1-x2, x∈ [-1,1];y=- 1-x2, x∈ [-1,1]
因此,我們主要研究的是單值函數,所以“一對一”“多對一”并非函數的本質屬性,函數中的本質屬性為“對應”。
這類規定的例子還有:
平面幾何“兩點之間線段長最短”;
初中數學am?an=am+n,(am)n=amn,(ab)n=an?bn,規定m,n都是正整數。
高中數學中集合的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
三、因數學概念的“基本性”而“規定”
我們給一個數學概念進行定義時,概念形成的要素應該是最“基本”的。否則,不能作為給一個概念下定義的基本要素。
案例4.描述橢圓的扁平程度,為什么定義離心率?
教材中定義橢圓(雙曲線)的離心率為焦距與長(實)軸的比,即,它從數值上描述了橢圓的扁平(雙曲線開口開闊)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用比更直觀(如圖1), 為什么不用來定義離心率,而用呢?
解釋:設P是橢圓上的任意一點,由橢圓的定義|PF1|+|PF2|=2a,2a>|F1F2|=2c,其中b2=a2-c2,a、c是基本量,而b非基本量。對于雙曲線b是虛半軸,不能直接看出來。所以用基本量a、c表示橢圓、雙曲線的離心率。
案例5.為什么要規定單調性和奇偶性作為函數的基本性質?
通過多年教學和教研實踐了解到,一般不會有教師去思考這個問題。教材怎么寫,我就怎么教,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寫,就是那些編寫教材專家的事情。看來,如果不體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要教好數學是不可能的。
解釋:函數中的本質屬性為“對應”,我們自然關注的是,如果自變量按一定規律變化,相應函數值 f(x)呈現怎樣的變化規律? 如果自變量x取值在定義域D的某個區間上取值逐漸增加時,研究相應f(x)的變化趨勢,即是函數的單調性;如果自變量x取值關于原點對稱,研究相應f(x)的變化規律,即為函數的奇偶性。
以上由函數的概念可以知道,為什么單調性和奇偶性作為函數的基本性質。除此以外,還有一條更重要的原因,這一條往往被中學數學教師所忽略。如函數的奇偶性:
任意一個定義在實數集R上的函數f(x)都可以寫成一個奇函數和一個偶函數的和:
,
設 顯然函數g(x)是偶函數,h(x)是奇函數。
這類規定的例子還有:
平面的三條基本性質。
同角三角形函數關系兩個基本公式:
平方關系: sin2α+cos2α=1,商數關系:
(原來有八個公式,其余六個可以由這兩個公式推導得出)。
圓錐曲線簡單的幾何性質。
四、因其數學意義而“規定”
案例4.算術平均數
我們在小學時就會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但是大多等瞬⒚揮邢牘平均數真正意義。其實,算術平均數是一組數據的代表值,起著衡量數據資料的集中趨勢和大致水平的作用。一組數據的“代表值”,應該具備這樣的特征,與每一個數據都“很近”,怎樣刻畫與每一個數據都“很近”呢?
分析:距離在數據上往往用“絕對值”來表示,我們用x1,x2,…,xn表示樣本數據,用a表示這個“代表值”,那么,函數f(x) =∑|a-xi|在x =a時取最小值。
怎么求a呢?有絕對值號很不方便計算,因為我們并不是要計算這個絕對值的和是多少,而是要找出x1,x2,…,xn 給數據的代表值a,因為絕對值非負,能否有另一個非負數來替換它而達到同樣的效果呢?顯然可以用“平方”來替換,即
顯然,當且僅當時,f(x)最小。至此,我們知道了“平均數”的真正意義。
事實上,科學上的任何規定,都是有“為什么”的,連數學符號的采用都是如此。
任意x,為什么記作Ax,是因為若將anyx縮寫為“ax”或“Ax”,容易引起誤解,于是便寫成Ax;
藥品、食品行業是一類特殊的社會職業,與人們的健康與安全息息相關,其從業人員不允許有半點疏忽與失誤,否則人命關天。最近幾年,藥品、食品行業接連出現了“齊二藥”事件、“欣弗”藥品事件以及三鹿“三聚氰胺奶粉”、“紅心蛋”、“染色饅頭”、“瘦肉精”、“地溝油”等事件,給人民群眾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企業或從業人員目無法紀,職業道德淪喪,視人命為兒戲,只追求個人的私利造成的。如何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關鍵在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就承擔著教會學生做人做事這一重任,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應牢牢抓住“教人做人”這一根本,通過人文教育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學生認同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世界優秀文化,做一個知識廣博,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健康的人格,志趣高雅、道德高尚的人。同時在不同專業中,大學語文教學要有一定特色,應與學生所學專業相融合,與他們畢業后的工作相聯系,教育學生做一個熱愛本職工作,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對環境具有普遍人文關懷的人,為將來踏上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質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必須將人文知識轉化為學生自身內在的人文精神。有些人,雖然讀了不少書,獲得了許多人文知識,但道德水準不高,品行不端,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能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所以,進行人文教育的關鍵在于“內化”。筆者在大學語文課教學中,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選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藥品、食品行業里缺乏一批優秀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的高素質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有的專家認為“目前是在用良心和道德呼喚產品”,因而要求學校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于學生盡快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社會經驗少,閱歷淺,易受各種思想的影響,但是可塑性很強,只要教育正確,就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大學語文課中,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規范。傳統的忠、孝、仁、義、信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中華民族的普遍認同,可以把它們作為教學內容,并賦予新的含義,教育學生。
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忠”的內涵,在教學中選取《論語》中有關論述,例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里的“忠”是指忠于友情。穿插介紹錢學森忠于祖國,水稻之父袁隆平忠于職守的事跡。通過研讀與交流,使同學們認識到:“忠”,就是要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職守,忠于友情等等。藥品、食品專業的學生聯系自己所學專業認為,要做到“忠”,就是要為人民群眾健康恪盡職守。
“孝”是道德之本,孝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基石。儒家經典《論語》中所談到的許多內容在根本上都是關于如何做人,在關于做人的道理中,其中一條就是“孝”。選擇《論語》中有關“孝”的章節,同時選取現代人有關孝敬父母的文章,讓學生閱讀,然后談體會。通過學習、討論,學生深刻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本。在生活中把“孝”延伸到尊重師長,友愛兄弟姐妹、親朋好友等。
關于“仁”,孔子認為:“仁者愛人”。“愛人”是泛指,要求愛社會上的一切人,做到與一切人友善,而不只是愛社會中的某一部分人。選取墨子的《兼愛》,讓學生體會文章的主旨:天下兼相愛則治,“兼愛”就是愛人如愛己,要天下的人彼此相親相愛。在教學中,聯系80后、90后青年志愿者,在北京奧運會、在抗震救災中、在上海世博會的言行,讓學生充分理解愛的內涵。聯系所學專業,教育學生要做到仁愛,就要愛我們所選擇的事業,愛我們的服務對象――人民群眾,要為人民、為社會獻出愛心。
“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范疇。選取《論語》、《孟子》中有關章節和現代人們常說的“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等詞語,和學生一起探討“義”的含義。《論語》中講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看重的是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君子應做到見利思義,舍生取義。教學中,聯系新時期道德模范臨危不懼、見義勇為的典型事跡,讓學生理解當代“義”的含義。結合所學專業,同學們進一步明確了自己所擔負的責任,在什么位置上就要盡力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好。
對于“信”,古人認為“人言為信”。這是強調說話的人對所說的話要負責任,即人們常說的“說話要算數”。一個人說話要出于誠意,這就叫信;否則,就不值得信。正是出于這一層意思,后人才常把“誠”與“信”連在一起。教學時把《論語》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以及現實生活中誠實德模范的事跡引入課堂,跟學生一起探討,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離開守信的社會便沒法生話;而在群體的社會生活中,許多方面都要靠誠信來維系。一個失信于社會的人,必定會被社會所唾棄!藥學、食品專業的學生將來所從事的工作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因此,樹立誠信守信的觀念更為突出和迫切,必須把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立身處世的座右銘!
通過學習、思考、討論、體驗、感悟,使學生把忠、孝、仁、義、信,內化成自己自覺遵循的道德準則、行為準則。
二、闡發名言義理,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從整體上看多種價值取向并存,從個體上看,多數大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但已具有鮮明的特征。總的來說,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流是好的、積極向上的。大學生的絕大多數能夠認識到人的價值不僅包括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意,還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如何實現人生價值,有的大學生對此還不很明確。在大學語文課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讓學生學習閱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及經典,從中汲取營養和精華。教育學生要實現人生價值,首先要確立人生價值目標,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引導學生研讀《禮記?大學》中的章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通過研討,大家認識到,要想使天下太平,要想報效祖國,只有滿腔熱情和美好愿望是不行的,首先要多讀書,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然后教育影響全家人,讓家人以及身邊的人,跟自己一樣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把治家的方法擴大到治理國家,就會是使天下平衡、和諧。
北宋哲學家、理學家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涉及社會和民眾的精神價值、生活意義、學統傳承、政治理想等內容。充分表達出儒家的襟懷,彰顯了儒家的宏愿,因而也可說是人類教育最高的向往。近年來,總理在國外演講或接受記者采訪,對此曾多次引用。2005年,時任臺灣主席的連戰先生訪問大陸,也曾用以寄語北大學子。足見張載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聯系我們學院所開設的專業,學生們將來所從事的工作,這先賢的追求也正是青年學生不懈的追求。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討論,真正理解這四句話的內涵,并激勵學生認真踐行,以此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弘揚先賢精神,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藥品、食品行業的反面教材,聯系學生所學專業,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牢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道德經濟。一個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絕不能放任見利忘義的行為,絕不允許基本道德的失守。
教育學生把學業、專業、職業和事業聯系起來,使學生對自己科學定位,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對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職業和人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學院所開設的專業都與藥品、食品有著密切的關系,學院的辦學宗旨是:“為藥品食品事業服務,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在教學中,緊密聯系現實,結合行業特色,從傳統文化中選取優秀案例,弘揚先賢精神,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中醫藥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中選取一部分優秀的醫藥古文,讓學生聆聽先賢的教誨,感悟時代賦予自己的責任,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同學們從神農氏嘗眾草,辨百谷,對本草的精心研究,從中學到了古人執著的敬業精神。同學們通過學習唐代偉大的醫藥學家孫思邈的《大醫精誠》,進一步受到教育和啟發。《大醫精誠》雖然是針對醫生的職業道德講的,但作為藥學以及食品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職業目的都是為人類健康服務。在專業技術方面要做到“精”,要努力學習,要有真才實學,對所從事的專業知識及相關知識學會學好,做到精益求精。在職業道德方面要做到“誠”,要愛崗敬業,把關心愛護人民群眾的健康作為重中之重,正如孫思邈所說的“人命至重,貴于千金”。教育學生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呵護每一個人的健康。在將來所從事的藥品、食品的研發、選材、生產、檢驗、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監督管理等工作中,把好各個環節的質量關,切實從源頭上杜絕假、劣產品。在工作中要遵紀守法,做事要認真、扎實,一絲不茍。要有遠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懷,要團結協作,樹立團隊意識,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四、點評中外文學經典,培養學生繼續學習的能力
高職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精力充沛,但許多學生文學知識比較欠缺。要使他們知識豐富,視野開闊,就要通過語文教學引導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在大學開設語文的課時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課時里,要充分發揮好教材載體的作用。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學史發展概況,熟悉在每個歷史時期代表性的作品,選取典型作品作重點分析。所以當談到《詩經》、歷史散文、《論語》等諸子散文、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的代表性作品時同學們如數家珍。對于現當代文學,指導學生重點學習先進性的、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作品。對外國文學作品以博覽為主,以此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
以課上講授帶動課外閱讀,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重點講授的基礎上,給學生開列自讀書目,內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引導廣大學生從小書齋走入大課堂。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到圖書室、資料室借閱相關書籍閱讀,建議學生養成晨讀經典名作的好習慣。學生可以憑自己的學習興趣,或走馬觀花式地瀏覽,或下馬看花式地精讀,然后集中起來進行交流,老師適時加以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做到使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先進文化得到發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腐朽文化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聯系實際體現時代性,聯系學生所學專業,體現針對性。通過大學語文課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和人文素質。同時,在學生原來語文水平的基礎上,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培養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職業素養,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