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09:00: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博士研究生學習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派留學早已有之,我們今天所講的公派留學是2007年開始,財政部和教育部共同設立實施的“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簡稱“國家公派”。其目的是6個一流,在一流的大學,選拔一流的學生,去國外一流的大學,一流的專業,師從一流的導師,培養一批我國急需的一流人才。
在研究生階段,公派留學項目主要分為以下4個類型:攻讀碩士學位、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攻讀博士學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需要注意的是國家公派碩士研究生項目是2013年新增的項目,因為是第一年,名額較少,2014年是否會增加名額還不得而知。
No.1攻讀碩士學位
公派攻讀碩士學位是指整個碩士的學習過程都是在國外的大學完成,拿國外大學的碩士學位。針對的是國家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高職院校和高校應屆本科生。應屆本科生一般需要成績優秀,拿到本校內部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的資格。
公派攻讀碩士學位這類項目并不是國家公派項目的主流,原因在于,國外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碩士階段,碩士僅僅是本科和博士之間的過渡階段,不少國家稱之為“準博士”,時間一般都較短,不少國家是13個月。很顯然,僅僅13個月的學習,是很難培養出“我國急需的一流人才”的,因為并非主流,所以名額比較少,2013年公派攻讀碩士學位的名額僅僅有50個。
因為國外的碩士階段時間少,所以國家資助的期限是1~2年。公派攻讀碩士學位需具備對方學校出具的證明以及對方教授出具的正式證明,需要注意的是外方導師要為非華人導師。
No.2聯合培養碩士
公派聯合培養碩士是指碩士階段的部分時間去國外的大學學習,即通常所說的碩士對外交流,針對的是在讀碩士。這類項目一般不能拿到外國學校的學位,而是獲得中方學位,個別校際合作項目除外。
公派聯合培養碩士依然不是公派留學的主體項目,其原因和公派攻讀碩士不是主流的原因類似,都是因為不能滿足國家的需求。因此,名額較少,2013年公派聯合培養碩士是250個名額。
因為是對外交流,故此時間要比公派攻讀碩士的時間更少,國家資助的時間是3~12個月。聯合培養碩士申請時應已獲擬留學單位出具的正式邀請信、中外雙方聯合制定的課程學習計劃、國內就讀院校與擬留學單位實質性合作協議復印件。
No.3攻讀博士學位
能申請到這個項目的學生,他們的整個博士培養階段都將在國外的大學完成,最后拿國外大學的博士學位。這個項目針對的是國內高校應屆碩士畢業生、在讀碩士生、在讀博士一年級學生、應屆本科畢業生,在國外就讀的自費留學人員。在讀碩士生、博士生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應屆本科畢業生申請的是直博,應達到校內推薦免試研究生水平。
公派攻讀博士學位是國家公派項目的主流,因為國外的博士培養周期都比較長,名額也較多,2013年全國共選派2500名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出國留學。
留學期限以擬留學院校或單位學制為準,一般為3~4年,資助期限原則上不超過4年。所以,如果你去美國讀博士,你要事先做好溝通,同時要做好自己承擔一部分費用的準備,因為美國博士一般學制為5年。申請時應已獲擬留學單位出具的攻讀博士學位或碩博連讀入學通知書(邀請信)、免學費或獲得學費資助證明。
No.4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是指僅博士期間的部分時間在國外的大學度過的研究生,即通常所說的博士對外交流,這類項目一般不能拿到外國學校的學位,只能獲得中方學位,個別校際合作項目除外,針對的是在讀的優秀的博士生。主要面向“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選拔,所以這類高校的學生成功申請的概率更大,由國家留學基金委與項目院校以簽署協議方式確定各校選派計劃和雙方的責任義務。
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依然是國家公派的主流,其原因和公派攻讀博士學位類似。因此,名額比較多。2013年共選派3500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出國留學。
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留學期限、資助期限為半年到兩年。申請時應為國內高校全日制優秀在讀博士研究生,申請時應已獲擬留學單位出具的正式邀請信及國內外導師共同制定的聯合培養計劃。
以上4類公派留學項目的資助范圍是一致的: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一次往返國際旅費;規定留學期間的獎學金生活費即國家公派留學人員在國外學習期間的基本生活費用,包括伙食費、住宿費、交通費、電話費、書籍資料費、醫療保險費、交際費、一次性安置費、零用費等。每個國家不同,每個學位/專業也不同。對于英國、美國等存在地區差異的國家,一律按照留學身份所對應的最低生活費資助標準進行發放,不足部分由國外管理單位補足。
大家要注意,這些資助是讓你能夠完成學業的,不可能太富裕。即使如此,比自費留學要好上太多,自費留學要自己拿學費和生活費,以美國大學為例差不多要每年30萬元人民幣。
申請公派?先得拿到外方offer!
公派留學項目是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通過高校進行的,即通過高校進行選拔,而高校也是有一定范圍的(這在后面的文章中會詳細解讀),原則上不接受個人的直接申請。公派留學與大多數人想象的程序不同,并非是先獲得公派留學資格再申請院校,而是拿到了國外學校免學費或獎學金的offer后才能申請國家的資助,所以能拿到國外院校的offer才是第一位的。這和國內的推免相類似,學生在推免時首先要有學校能夠接收,不然名額就浪費掉了。
公派留學項目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1.申請人查看選派辦法,確定是否有資格申請。如果有資格,學生自主聯系,提交符合外方入學和培養要求的外語水平、成績、學歷學位及科研情況及推薦信等,取得邀請信或入學通知書。時間一般是當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
想要順利拿到offer,聯系學校是重中之重。聯系途徑主要是3種: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808(2015)S2-0026-02
要建成一流大學,必須將重點轉移到研究生教育上來,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為支撐。博士是我國教育結構中最高層次的教育,以社會分工的角度來說,博士處于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最尖端位置,他們是一個國家中占據一個時期最緊要通道的少數知識精英。博士生教育就是一種精英教育,博士生教育質量代表了一個大學的人才培養水平,作為綜合性大學中一員的教育學院也為此目標不懈地探索與實踐。
一、博士生就業基本情況和教育學院辦學基本理念
(一)就業基本情況
多年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畢業的研究生都因具備業務基礎扎實、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足等優秀品質而很受國家和社會歡迎。研究生們通過面試成績、專業成績、學業背景、相關實習經歷、創新能力、社團活動經歷、人際交往能力、外語水平、性格特征、熟人推薦等順利被有關機構和單位錄用,一次性就業率均在學校要求的98%以上。他們就業與工作多在教育部教育科研院所系統及高校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或者是在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高校、中學機關部門;還有一些在高校、中學教師,公務員,雜志編輯部,大中型企業管理部門。
(二)辦學基本理念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社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是需要通過教育學專業的人才來解決的,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到各級教育科研機構從事教育研究工作,應對教育國際化的挑戰、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如何開發企業的人力資源、提高員工的素質以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實施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現在應試教育存在的學生負擔重、教育質量不夠高等許多問題都亟須解決。教育研究可以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撐,很多研實成果已經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采納。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到各級行政部門、各級各類院校的教務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高校教育培訓和外事部門,大中型企業人力資源部從事管理、教育咨詢與分析工作。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還涉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企業教育、社區教育等)。研究生到高校、中學任教就能根據青年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科學育人、傳授知識,也可在大中型企業培訓部門從事教學甚或赴海外孔子學院任教成為教育教學骨干教師。根據教育學院多年來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結果和當今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社會大發展大轉型時期形勢的需要,教育學院把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教育要素注入傳統的教育學博士生教育培養模式中進行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例如一名博士黨員畢業生被評為全校“十佳大學生黨員”,高麗浩的《中國教育財政近代化研究》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絕大部分收回的畢業后工作單位回饋信息都得到認可。如何才能從教育學博士生中培養出未來高水平的教育理論家、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教育事業各級高素質管理人才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優秀的骨干教師是教育學院辦學的基本理念和應有職責。
二、教學方式
(一)PBL教學法
PBL是美式先進教學法之一,采用了生對生、師對生、生對組的方法,以問題為中心授課,師生討論式解決問題。在教學方式上,拋棄“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方式,博士生的課堂應該更加自由和開放,提倡互動教學法,具體到某個章節的講授,教師不再限于傳授知識,而要成為引導者,增加課堂互動,進而開發和培養其語言溝通能力,使教學深入淺出,更加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是很強的教學互動和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研究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也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職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的個人發展能力。
(二)MOOCs慕課和Coursera平臺
通過建設“三網工程”(網絡課件、網絡教室、網絡管理平臺和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改革,形成了適合研究生特點的課程教育體系。學院在2013年已開展并大力推廣慕課建設和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兩位教授創立的Coursers平臺上的在線教育資源進行翻轉課堂(即學生在課下完成課堂內容,在課上進行有效的討論和合作式學習)的嘗試,引導研究生對國內外在線教育資源、公開課程進行評價和比較研究,加強對慕課引發的全球教育資源配置對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影響與挑戰的研究。
(三)SRTP科研訓練計劃
近些年,由一些研究型大學提出并得以迅速推廣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就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充分體現研究特性的一個有效措施,是中國高校為提高人才質量、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浙江大學是全國最早提出對大學生進行科研訓練的高校之一。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兩者緊密銜接,教育學院也一直在研究生培養時沿用此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區別于其他層次教育的最主要標志,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重要體現,貫穿于研究生培養各個環節,學院改變了博士生入學后先學課程,經過中期考核和開題報告,再進入科研和課題研究,最后寫學位論文的培養過程,現在是博士生入學后根據學科的要求、個人特點制定科研工作計劃和時間安排,制訂計劃時可直接進入研究階段,并不一定按照課程、科研、論文環節循序漸進;學院在網上開設調整個人學習計劃和定期向導師匯報工作的窗口,鼓勵博士生根據研究目標的需要制訂并調整個人學習計劃,同時定期向導師報告科研進展,博士生均要撰寫讀書報告,鼓勵他們以讀書報告、創新論壇、seminar等形式進行相互交流,根據學科特點制定教育學博士生的出口標準。
三、繼續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生源結構、提高招生質量我國研究生發展指導思想,是重視“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開始從“單純發展數量”到“注意教育質量”。研究生教育質量是一個包括招生、培養、管理、學位、評估等各方面在內的綜合體系。當然,招生質量是基礎,所以既要保證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有足夠的生源,同時又要保證根據培養方式選擇適合培養的學生。浙大在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實踐中育人為先,創新發展,走在模式創新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浙大建立的博士生招生質量工程的核心是進一步增加直博士和碩博連讀生,限制在職生報考的博士招生整體方案。對于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教育來說“長學制”博士生貫通式培養是高水平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改善生源質量必須提高直博和碩博連讀的比例。當然,要提升生源質量,關鍵在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學生要懷著主動、自愿的心態入學。沒有特色和品牌,恐怕也難以為繼,加快構建以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人才為導向的教育學博士生教育體系辦學理念,培養模式的完善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可獲得學生的青睞和社會的就同。
(二)課程建設與時俱進,打造品牌課程
今年申請打造核心課程建設,“教育學名著導續”作為教育學博士生的專業學位課,其開設對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專業素質與科研水平具有奠基性作用,這門課程集中了教育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比較教育學、高等教育學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學科內各級領域的經典名著。通過精心挑選的中、外12篇教育經典名著的研究,可了解教學各領域的基本觀念,研究方法,掌握相關領域的前沿問題。通過教育學各分支學科的問題域、方法論和基本邏輯的比較分析,整合形成合理的學術結構。教育學博士研究生通過學習可以開闊眼界,掌握教育研究的范式與視角,增強教育問題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從而提高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今年同時申請的還有以“教育學方法論”提升為示范的課程建設。教育學的自身發展也倒逼教育研究方法不斷更新,課程面臨不斷提升的壓力。應對當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水平和規范相對低下的問題,本課程以提高研究生素養包括大量高速的中英文文獻查閱和寫作能力、問題識別能力、文獻評論能力、研究設計能力、參加國際會議能力,遞交國際論文和國際學術研討等能力為目的與世界接軌,大量引入新的中英文教材和文獻,系統研究國外博士研究生教育學研究方法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模式和作業評價系統,對強化研究生的科技基礎能力及科研道德均大有裨益。“教育學方法論”的國際接軌和本土教育研究相關特色的完美結合形成具有典型示范性的專業核心課程。比較教育學學科(休閑體育)“985工程”三期建設項目申請碩士生全英文課程,對專業學位課,專業選修課的碩士生課以全英文來授課,為碩博連讀打下良好基礎。
(三)激發研究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強化提升運用能力
大學英語四、六級目前仍一樣分等級,而在高校招生時,不同的學校會對英語提出不同的等級要求,英語應回歸其語言工具的本質屬性。英語依然是當今全球應用范圍最廣的國際語言,互聯網90%以上是英語資源。作為研究型大學教育學的博士生欲想與國際接軌,成為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人才,在校學習期間,仍需不斷努力學習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對于此前缺少嚴格訓練的中國研究生而言,對大量的英語教學普遍感到不適應,尤其是綜合考核,采取公開報告和閉卷考試的模式,特別對一些大齡博士生來說,倍感壓力。為了不斷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語水平,我院除了繼續在核心課程主題講授中堅持雙語教學外,在申請即將啟用的課程建設“教育學名著導讀”三分之一內容將采用全英文授課,要求學生能熟練閱讀英語教育文獻,最終完成6000個單詞的學術論文,掌握英語論文寫作。作為本門課程的延伸性課程,自2014年5月份起,由海外名師主導課程,均采用全英文講授,首先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BernadetteBaker教授主講“國際教育學術前沿”,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學院EugeneTucker教授主講“教育領導與政策”。黨的十后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改革,實施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詳細研究和積極探索相關政策和細則。根據原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的辦學理念,結合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使命、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浙江大學發展需求,不斷拓展研究生培養的深度,塑造研究生教育的獨特文化傳統,我們把教育學博士生培養目標定為有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這也完全符合國家和教育部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2.
[2]浙江大學.校園人文文化活動報道[N].浙江大學報,2014-6-30.
[3]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0.
新世紀以來,俄羅斯藝術教育體系在《教育法》、《俄羅斯聯邦藝術教育方案》(2001)和《俄羅斯聯邦文化藝術教育2008—2015年發展構想》(2008年)的指導和規范下,得到不斷發展與完善。俄羅斯藝術教育的發展不但繼承了十月革命前沙皇時期和彼得大帝時代的傳統經驗,還豐富了蘇聯時期藝術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目前,俄羅斯藝術教育體系包括普通藝術教育和職業藝術教育兩大部分。普通藝術教育包括學前、小學、中學的藝術教育,多在中小學和補充教育機構進行。最基本的補充機構類型是兒童藝術學校(детские школы искусств)。據統計,俄羅斯有5402所兒童藝術學校,其中有12.3萬名教師和超過140萬名的學生,也就是說,約有9%的中小學生同時在藝術類學校學習[1]。職業藝術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及大學后藝術教育,初等和中等藝術教育在藝術類職業學校和學院進行,高等及大學后藝術教育在高校及研究機構進行。因此,從縱向上來看,藝術教育從幼年時期開始,沿小學—中等職業學校—高等藝術院校的路徑發展,保持了藝術教育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從橫向上來看,在普通教育機構、普通藝術教育機構和專業藝術教育機構等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實施藝術教育。
一、俄羅斯高等藝術教育體系概述
(一)學制
俄羅斯高等藝術教育以培養藝術領域的專家和藝術教育領域的教師為主。高等藝術教育的培養以專門的藝術類院校為主,按專業不同可以在文化藝術類高校、師范大學和普通大學進行。俄羅斯高等文化與藝術教育體系包含14個專業方向,其中藝術類方向包括音樂、戲劇、舞蹈、導演、設計電影等10個專業方向[2]。
2003年,隨著俄羅斯加入博洛尼亞教育進程,俄羅斯的高等教育體系開始實行學士—碩士兩級體制,力圖與國際接軌,同時也保留了有自己特色的專家學位。文化藝術類高校部分專業學制學位方面也進行了相應改革,實施雙軌制,即專家—副博士—博士學位和學士—碩士—副博士—博士學位兩條并行的路徑。其中,專家學制5 年,學士4年,碩士2年,副博士3年,博士3年。大學生本科畢業后,如果想繼續深造,需進入碩士階段學習,而專家畢業后可以選擇繼續讀碩士或直接讀副博士。大學后教育階段包括博士(доктор)、副博士(аспирант)和助教—研修生(ассистент-стажёр)。碩士和專家畢業后可以選擇讀助教—研修生或副博士研究生,副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可以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其中,助教—研修生培養是高等藝術教育改革背景下形成的新培養模式,于2011年正式實施。
(二)高等藝術教育規模
目前,俄羅斯開設文化與藝術專業的高校共431所,其中,國立高校314所,占73%,私立高校117所,占27%。招收函授藝術類學生的共171所高校,招收面授形式學生的357所,面授—函授形式的127所。按培養層次來看,招收藝術類本科生的共213所高校,招收碩士生的54所,招收專家學位的402所[3]。可見,俄羅斯藝術類人才培養仍以專家學制為主,如電影電視導演、制片、攝制、音響師、戲劇導演和表演等許多專業都是以專家模式進行培養。著名的音樂類高校包括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圣彼得堡音樂學院、俄羅斯格涅辛音樂學院等。著名的美術類學院包括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莫斯科蘇里科夫美術學院、圣彼得堡國立工藝與造型大學等。戲劇類院校包括俄羅斯戲劇藝術大學、鮑里斯·休金戲劇學院、圣彼得堡戲劇藝術學院等。
(三)招生
2009年,俄羅斯全面實施統一考試,高校招生制度也相應地做出很多變化。國立高校在競試基礎上招收具有中等普通教育或中等職業教育文憑的畢業生。近年的招生政策有很多新變化。第一,從志愿填報來看,限定學生報考大學與專業的數量。申請者報考不能超過5所大學,每所大學報考的專業不能超過3個,也就是說每個申請者最多可以申請15個專業。第二,大學招生程序簡化,由三個階段簡化到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時間間隔縮短。第三,從考試科目來看,由原先的2+3模式變為2+x模式。除了必考科目俄語和數學,學生可根據報考院校以及專業的要求,自由選擇其他選考科目的數量。高校藝術類專業招生除了需要依據國家統一考試的分數外,報考者還需要參加補充創造性考試(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творческий экзамен)。考試的形式由考校選擇決定,可以是技能測試、創造能力測試或者面試等。
從考試形式來看,統考逐漸成為主要考試形式,自主招考的高校數量逐年減少。除了具有特殊地位的莫斯科大學和圣彼得堡大學以及少數名牌大學或有行業特色的大學被允許自主招生,其他院校要以國家統一考試成績為基礎進行招生錄取。2011年有8所大學10個專業進行自主招生, 2012年為6所大學的7個專業,2013年為5所大學的12個專業,2014年為5所大學的12個專業,至2015年實行自主招生的大學只有莫斯科國立法律大學、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和下諾夫哥羅德國立語言大學的8個專業。
二、“助教—研修生”培養模式的特點
為了培養高層次應用型藝術專門人才,以及更好地體現藝術的特點和藝術人才成長規律,2011年6 月,俄國家杜馬通過了關于修訂《教育法》和《高等教育和大學后職業教育》的聯邦法律條文,引入“助教—研修生”作為新的大學后藝術教育培養模式,實施助教—研修生培養的部門被稱作“助教—研修生培養部”(ассистентура-стажеровка)。助教—研修生這一概念并不是新近創造出來的,它最早出現在蘇聯時期,1967年10月16日根據蘇共中央和部長委員會的“關于改善培養科研和教學人才”的決議,提出組織兩年制的助教—研修生班,作為大學后職業教育的一種形式,雖然它的法律效力于1992年被撤銷,但是游離于法律規范之外的實踐形式仍然存在[4]。
2011年12月13日,俄羅斯文化部第1133號令批準了《大學后職業教育助教—研修生班條例》[5],為助教—研修生賦予了新的法律地位和發展空間。其中規定,“助教—研修生班作為大學后藝術教育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完善具有高等教育專家或碩士學歷的受教育者的創作表演和教學技能”。
在招生方面,具有大學后職業教育創作表演專業教學許可證的教育機構有權招收助教—研修生。助教—研修生分為國家預算內(公費)和自費兩種形式,招收的預算內學生數量由聯邦規定的標準決定。外國學生需簽訂入學合同,按合同標準進行收費。在申請攻讀助教—研修生時,需提供專家或碩士畢業證書及其附件,創作作品的清單,如,表演過的曲目、扮演過的角色、拍過的電影等,參加展覽、競賽、藝術節、音樂會等創作表演的活動證明。各個高校自主組織招生委員會舉行入學考試,自主決定考試形式和內容。入學考試應包括專業、外語、哲學三個科目。考試未通過者一年內不得重考。
在學習方面,助教—研修生的學習年限最多為兩年,可以在國立和市立高等院校、補充職業教育機構等以面授的形式進行。助教—研修生培養部實施符合聯邦國家標準的大學后職業教育創作表演類專業大綱,大綱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和水平適當進行調整。助教—研修生經校長命令被分配到相應的創作表演教研室進行學習,其導師由本校擁有聯邦榮譽稱號和教授職稱的教師擔任。助教—研修生的培養按個人學習計劃進行,該計劃由導師在教育大綱的基礎上制訂,經教研室會議討論通過,并提交給學校的教學委員會。導師和教研室主任負責監督學生個人計劃的完成情況。學校教學委員會負責對學生的教學過程進行監督。
在畢業考核方面,助教—研修生畢業前需參加國家畢業考試。國家畢業考試以提交創作表演專業的畢業作品的形式進行。畢業作品的呈現方式包括公開演講、展示(獨奏音樂會、演出、展覽、電影等),以及報告答辯等。最終評價由高校考試委員會的大多數投票決定。成功通過國家總結考試的畢業生獲得文化部確定的統一國家樣式的大學后職業教育證書。
三、助教—研修生與副博士研究生的異同
(一)助教—研究生與研究生的相同之處
助教—研修生按地位和優惠條件來講,與研究生是等同的。助教—研修生與研究生教育一樣,同屬學歷教育的一種,為俄羅斯的教育體系中的一環,大學后職業教育的一種培養模式。一般在藝術類高校中,同時存在研究生和助教—研修生兩種培養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底頒布新《教育法》以后,大學后教育被統一納入高等教育范疇。而原來作為高等后教育的一種培養模式的助教—研修生,轉變成與研究生完全平行的教育大綱種類[6]。
助教—研修生與副博士研究生:(1)都招收具有高等職業教育學歷者,即擁有專家或碩士畢業證書;(2)學習者都分為國家公費和自費兩種,公費的助教—研修生與研究生享有國家同樣的優惠政策,如享有國家獎學金和每年兩個月的假期,免費使用教學設備、實驗室、圖書館及出差、游學等權利,以及兩個月的補助金作為購買教學科研資料的經費等。
(二)助教—研修生與副博士研究生的區別
1.培養目標及專業方向不同。副博士研究生大綱以培養教學科研人才(научн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ая кадры)為主要目的,而助教—研修生以應用型高技能人才(кадры высшей квалификации)為主。2013年9月12日,教育部頒布第1061號《關于確定高等教育專業和培養方向目錄》的命令,規定了藝術類的研究生和助教—研修生的專業及培養方向。副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向包括藝術理論和造型藝術學。助教—研修生的培養專業則包括舞臺藝術、音樂、美術、電影等4大類的22個實用專業方向[7],培養目標多為高校教師和表演人員等。
2.教學形式不同。助教—研修生只能以面授的形式進行,而副博士研究生包括面授和函授兩種形式。由于助教—研修生以應用型高水平人才為培養目標,故而其教學內容是以實踐為主,不同于研究生的以理論為主,因而只能以面授形式進行教學。
收稿日期:2007―03―05
作者簡介:郭小曼(1973―),女,漢族,河南三門峽人,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教育史學研究。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十分發達的國家。一百多年來的研究生教育歷史,使美國建立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研究生教育體系。據《亞洲華爾街日報》調查,亞洲學者認為全世界最好的10所大學中有8所是美國大學。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據CBD(CommerceBusinessDaily)調查,全世界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44所大學的前20名中,就有16所是美國的主要研究型大學。①這些大學對培養美國高級人才起著重大的戰略作用。認真研究這些大學的辦學經驗,尤其是其為國家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是十分有意義的。
一、美國研究生教育發展概況
美國研究生教育起源于19世紀20年代,1861年耶魯大學授予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博士學位。這時期美國的研究生教育規模小,全國開設研究生課程的學校尚不足10所,研究生總數不到400人,取得博士學位者不到60名。②1876年,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成立,開創了美國現代大學的新紀元,標志著美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確立和完善。到1900年,美國已有1150所大學設立了研究生課程,其中1/3的大學設立了博士學位課程。③二次世界大戰對于美國研究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戰爭的需要刺激了美國國防、科技教育的發展,戰后五六十年代是美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美國培養大量的高層次人才奠定了物質基礎。美國的著名大學正朝著以培養研究生為重點的研究生大學的方向發展。正如世界高等教育權威學者本•戴維所指出的:“美國20所左右的著名大學,尤其是他們的研究生院,被人們承認為世界上最好的致力科研和培養科研人員的園地。”④到了1958年頒布的《國防教育法案》及1961年美國成立的全美研究院委員會(CGS)對于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60年代起,美國研究生的教育發展得很快,研究生的增長速度大大高于本科生的增長速度。到1976年,研究生人數從23.7萬增加到126萬,增長了4.3倍。⑤據美國的教育統計報道,美國現有各類大學3638所,其中在讀研究生243.2萬人,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數比例5.9:1;在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數比例大約為1:1。
二、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特點
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所有國家中規模最大的。早在80年代,許多研究型大學,如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耶魯、斯坦福等大學的在校研究生與本科生之比已大于1,而全國學士學位與研究生學位之比已達5:2。許多學者認為,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已過渡到大眾化教育階段。1862年,哈佛大學的一位著名學者托馬斯•希爾曾說過:“如果我們學校的天才只被限于知識的灌輸,而不是為拓展知識做出貢獻的話,那么現在是我們成立一個新機構、去拓展知識的時候了”。⑥一百多年來,正是本著這種積極開拓的精神,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才不同于其他的幾個教育發達國家,有了自己顯著的特點。這也使美國成為至今為止世界上公認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
(一)有一套嚴格的研究生考核淘汰制度和高標準的論文要求
美國研究生在錄取后要進行系統的課程學習,學生只有通過全部的課程,才有資格進行論文的撰寫。而博士研究生要求更加嚴格,在博士論文的撰寫前,要參加一次跨學科的綜合考試,只有通過這次考試才能成為正式的博士候選人,獲得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的機會。據統計,一般研究生院淘汰率在10%~15%,名牌大學30%~40%。博士論文是博士培養計劃的最終體現,是對博士生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其完成學業的關鍵。美國CGS(CouncilofGraduateSchool,研究院委員會)的一項政策明確規定,博士論文要達到兩個目的:(1)它是一種取得學業成就的訓練及經驗,表明申請博士學位者有在該研究領域獨立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2)它對于知識有創造性的貢獻。⑦為了保證博士論文的質量,由校董事會任命的調查小組經常把最近的博士論文作為培養計劃評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論文,評價一個學生是非常困難的。論文是成就的歷史記載,博士培養計劃的共核。”⑧
(二)美國研究生教育能夠積極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研究生教育與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積極互動并形成良性發展態勢。與德國不把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與國家需要直接對應不同,美國研究生教育自始至終與國家戰略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美國科學研究的主要部分都是放在大學里,由導師和研究生來完成。這就賦予了美國研究生教育以極端重要的責任,科學研究自始至終是美國博士生學習計劃的一個重要環節,科研能力是衡量博士生水平最重要的指標。所以美國各大學普遍重視研究生參加各種科研活動,而美國在軍事、宇宙空間技術、海洋開發等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都有大量研究生的參與。正如菲利普.G.阿特巴赫所言:美國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種相當獨特的結合,一方面是學校機構具有相當的穩定性,甚至保守性,另一方面是具有適應新的需求和方向的調節能力。”⑨在研究生教育質量觀與發展戰略的互動方面,美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針對不同的問題,確立歷史的具體的有現實針對性的教育質量觀,使美國研究生教育始終保持較高的整體質量、宏觀質量、體系質量。
(三)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系統、靈活并和科研緊密結合
美國非常重視課程學習,尤其重視基礎理論課程,基礎課程授課時數的比例逐年上升,專業課程學習時間逐漸下降,研究生院為學生提供可供選修的課程。而且在教學計劃上具有靈活性,學生對選修課有較大的自主選擇權。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基礎、特點和興趣,參加本系、本院和其他各大學的課程設置,制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個人學習計劃。其中有些課程是本系的,有些是跨學科和跨系的。研究生院既規定了必修課,又規定了選修課,這樣既有共同計劃,不放任自流,又充分發揮了研究生個人的特長和創造性。美國各大學普遍重視研究生參加各種科研活動,在軍事、宇宙空間技術、海洋開發等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都有大量的研究生參與。并且大學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研究生。因為企業擁有大批杰出的科學家及先進設備,研究生在這種環境中科研能力提高得很快。
(四)美國研究生教育注重開放性和國際性
當代美國研究生的培養特別注重研究生學術交流的開放性和國際性。通過各種校內和校際的學術活動,如學術報告會、研討會,校內和幾個學校聯合邀請外國的專家、教授舉行講座和做專題報告,一般來說這些報告都代表了該領域在國際學術上的先進水平。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以開闊視野。從60年代起,美國學校為達到廣收人才,開放思想,教育面向世界,實行國際化辦學,以各種優越的入學條件,吸收了大量外國留學生。60年代末,在美國留學生人數為134000人,目前已增至360000人,其中40%以上在攻讀碩士以上學位,有100多所大學,外國留學生人數在千人以上。據統計,每5個研究生中,就有2個是外國學生。美國大學任教的教師中,外國教師也占了相當比例。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使各學科的科研成果得以從開放的環境中汲取營養,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轉化和交流。如美國在航天工程技術、超導工程、高能物理研究、生物化學工程等技術領域保持世界先進水平,都是通過科學研究國際化所取得的。
三、美國研究生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從美國的研究生教育發展進程以及教育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到它不墨守成規,敢于積極探索。經過一百多年來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雖然美國的研究生教育經驗不一定都適合我國的國情,但還是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一)改革研究生的課程設置,重視跨學科課程的學習
就目前而言,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應當加強基礎學科、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發展以及跨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發展。學校開設跨學科的課程,允許學生自己選擇課程,學生不僅可以跨專業、跨系,還可以跨學校進行學習。為研究生的培養奠定寬厚的知識基礎和系統的科學研究方法,注重在科研中培養研究生,使學生獲得寶貴的經驗,做到系統的課程學習與扎實的科研訓練相結合,突出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原創性。加強系統的課程學習,在全校內進行資源整合,組成導師組對研究生的科研活動進行指導。這對研究生學習更廣闊的知識發揮研究生的獨創性很有益處。
(二)改革研究生的招生培養制度提高淘汰率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著嚴進寬出的局面,美國的學生較容易取得入學資格,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努力,就會被淘汰,淘汰的比率約占三分之一。美國的這種做法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國原有的應試制度導致學生思維的僵化與單一,因此要對原有的考試體制方面大力革新,考核內容應是全面系統的,重點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的考核。不能把入學考試作為錄取研究生的唯一標準,招生工作應由各校自主進行。招生的專業和人數應取決于市場的需求并結合國家科學發展情況。在培養方面導師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和科研活動,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并提出研究性的、探索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發現問題的意識,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
(三)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美國學者梅黑幽在其專著中闡明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質,他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索和研究的教育階段,研究生教育應著重引導學生發展智力,而不是進行機械的訓練,因此應該把研究生教育看成是對學生在科學探索方面的教育。”大學應重視在課堂上鍛煉研究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導師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力,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實驗工作自己動手,教師只是起指導、顧問的作用。另外還應該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學生接觸不同風格的老師接受不同思想的熏陶。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就注重學科的滲透和結合,提倡學生在不同的培養階段分別去不同的地方,適應新的環境接受新的思想。這樣可以避免“近親繁殖”,學生容易開拓創新,也易于青出于藍勝于藍。
(四)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多樣化
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不斷變化,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日趨多樣化,不僅需要科學家、大學教授,更需要大量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等應用型人才。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也應該多樣化。多樣化不僅要體現在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學位,而且在每一種學位中,也要根據社會需求靈活制定培養目標、設置課程。從90年代以來,美國為適應社會需要,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美國所有碩士學位中,具有專業應用方向的碩士學位占85%,只有15%是學術型的。在博士生層次,全美有500多個學科可授予博士學位,有47種學位與專業應用方向有關。
注釋:
①王英杰.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9.
②③符娟明、遲恩蓮.國外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5.
④滕大春.今日美國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7.
⑤孫沉魯.美國研究生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廣西大學學報,2000,(2)75.
⑥NathanM.PuseyAmericanHigherEducation1945-1970〔M〕.Boston:HavardUniversityPress,1978.87.
1 引言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筆者獲資助赴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簡稱RMIT)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攻讀電子工程碩士研究生學位,切身感受了異國的教育模式及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教學模式,受益頗多。本文就澳大利亞的教育模式和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本科教學模式作一介紹,希望能給我國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提供一些借鑒和學習之處。
2 澳大利亞的教育模式
澳大利亞是實行多元文化的國家,面向市場,形成了機制靈活、協調互補的教育模式。其特點是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之間的協調互補;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相互融通。澳大利亞實行10年義務教育制度。學生中學畢業以后,經中學會考升入大學,大學根據中學會考的分數挑選學生,沒有單獨的、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和研究生入學考試。澳大利亞的教育具有完善的制度和世界一流的水平,政府積極參與管理和提高教育水準。
澳大利亞屬于英聯邦國家,其高等教育體制與英國有許多相似之處。目前,澳大利亞共有大學42所,其中36所是納入國家育體系的公辦大學。四所是聯邦政府辦的特種高等專業學校,兩所為私立大學。澳大利亞各大學的課程非常注重整體規劃,大學提供的課程有:專科文憑、學士學位、雙學士學位、碩士證書、碩士文憑、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等。一般專科學制兩年;本科學制三年,但專攻某些專業領域有四年制學位,例如法律、工程學專業等;碩士研究生分為課程類研究生和研究類研究生,課程類碩士研究生學制一年半至兩年,研究類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學制三年。學生可選擇全日制、在職或提前完成學業等學習模式。
澳大利亞的學期設置與一般國家不同。澳大利亞大學雖然也是一學年分為兩個學期(Semester),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由于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所以春季和秋季和國內相反。但這個學期的概念在當地人的心中非常模糊或者說幾乎沒有,他們主要是說Term (學期)。然而此學期非彼學期(Semester),一個大學期(Semester)由兩個小學期(Term)組成。換句話說,澳大利亞大學學期設置為一個大學期包括兩個小學期,一個學年共有四個小學期。大學上課方式,包括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分組討論或個別指導,學生更多時間是在實驗室和圖書館自修,此外在每個學期也有其它的學術活動。
澳大利亞大學沒有上、下課打鈴制度,任課教師和學生都根據課表安排到相應的教室上課。時間由任課教師掌握,不像國內有嚴格的上課時間。澳大利亞上班時間通常是上午9點,所以上午上課時間段是9點到下午1點;下午1點到2點為午飯時間,不安排任何課程;此后下午2點到6點為上課時間段,部分課程也有安排在晚上6點到9點上。
澳大利亞大學教師職稱與我國的稱呼有些不同,基本沿用英國的職稱體系,教師系列從高到低稱作教授、副教授(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大部分大學把Reader改成了副教授,但有個別學校仍然保留)、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講師(Lecturer)和副講師(Associate Lecturer)。與教師系列并行還有一套專職從事研究人員的職務,分別叫做Professorial Fellow, Principal Fellow, Senior Fellow, Fellow 和Associate Fellow。
3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基本概況
RMIT大學最早建于1887年,是澳大利亞的一所著名的城市化,多元文化的大學,教學質量享有盛譽。RMIT大學在墨爾本市有三個主校區,分別是:City、 Bundoora and Brunswick 校區,并在境外越南建有校區。RMIT 大學已在十幾個國家開設遠程教學課程。
RMIT大學包括25所學院,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覆蓋各個領域。RMIT大學是世界名校之一,在近年世界權威機構評選中,獲世界大學排名86位,進入世界大學百強之列。在校生有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6萬多人,其中有8000多名留學生。RMIT大學與澳洲業界密切聯系,教育主要側重學生就業,提倡教學與實踐相結合。RMIT大學許多課程設置都有助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科研大多也圍繞解決現實面臨問題,以客戶需要為準則。畢業前,大多數學生都能獲得實際工作經驗,或參加過與相關工業密切聯系的課題研究。學生畢業后就業率排名澳大利亞各大學前列。
4 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的基本概況
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SEEC(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共有四個系和兩個研究中心。 四個系分別為:電氣與電子工程系、電力能源與控制工程系、通訊工程系和計算機與網絡工程系。兩個研究中心是微電子與材料技術研究中心(MMTC)和澳大利亞高頻生物效應研究中心(ACRBR)。目前學院有教學科研究人員103人,技術和工作人員30人。在校各類學生2000多人。
學院的學士學位(Bachelor of Engineering)有如下專業:生物醫學工程、通訊工程、計算機系統工程、電氣工程、電子工程、網絡工程和軟件工程。課程類碩士研究生(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Coursework)有如下專業:電子工程、微電子工程、網絡工程、信息技術和通訊工程。研究類碩士和博士研究生(Master and PhD of Engineering by Research)有如下專業:生物醫學、電子和通訊工程,電力能源和控制工程,軟件系統和網絡工程。研究類研究生120人,其中2/3為博士研究生。
5 電子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模式
5.1 課程及學時安排
RMIT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規定:學生完成四年全日制的課程,至少要修滿384學分,即每學年要修滿96學分,才有資格獲得工學學士學位。所有的課程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學期,學校也開設暑假課程,允許學生在暑假選學一門課程,課程由學校指定,這點與平時的自由選課不同。每門課都由lecture和tutorials 兩部分組成。視課程的不同,一般lecture每周兩到三次,每次1小時,主要講授課程的基本內容。lecture是全系同一年級學生一起上大課;tutorials每周一次小組討論(group meeting),每次1小時,主要組織學生進行課程相關問題討論和演講(presentation),一般study group 10人左右。每門課程在一個大學期內完成。
電子工程專業的大學一、二年級的課程都是必修課,而大學三、四年級的課程大部分都是選修課。學生在大四要完成一項工程設計,類似我國大四學生的畢業設計,同時還要參加畢業實習(Vacation internship)。以下給出RMIT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專業從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課程設置,每門課程均為12學分。
大學一年級的必修課有:工程計算概述、工程數學、工程數學A、電路理論、電力與計算機工程、工程設計1、物理1(前未學物理)和高等物理 1(前已學物理)。
大學二年級的必修課有:工程計算系統、電力系統、傳輸線路與光纖、通訊工程、電子學、嵌入式系統概論、工程設計 2和ECE 數學。
大學三年級的必修課有:電子線路、電子工程、數字信號處理、工程設計3A、工程設計3B、電子材料。選修課有:醫學工程與儀器、多媒體和電醫學信號處理、機械電子與控制、計算機系統工程、工業自動化、電力能源系統、射頻技術與光子工程、通訊工程 、生物電磁學、生物計算和醫學信息概論、嵌入式系統工程、能源工程、微電系統、有效能源系統、網絡工程以及文件夾內選修課程。
大學四年級的必修課有:工程設計4A、工程設計4B、假期實習;完成以下課程中三門:音頻工程、傳感器與器件、電路與系統仿真、數字信號處理、微波電路。選修課有:光纖通訊系統、移動天線與衛星通訊、光纖通訊、衛星通訊系統工程、移動和個人通訊系統工程、數字處理系統、數據與國際互聯網傳輸、國際互聯網通訊工程、電路與系統仿真、音頻工程、傳感器與器件、醫學工程與儀器裝置、數字信號處理、多媒體和電醫學信號處理、高級控制系統、微處理系統1、微處理系統2、高級數字設計、高級計算機結構、計算機機器人與控制、實時系統工程、圖像處理、智能系統、實時估算與控制、微波電路、雷達系統、高級網絡工程、網絡設計與轉換、網絡工程、網絡基礎結構、網絡管理與安全、網絡計劃與性能以及文件夾內選修課程。
注:文件夾內選修課程包括RMIT大學網上所列選修課和以上所列專業選修課。
5.2 學生管理模式
在澳大利亞大學,學生不安排住校;學生入學沒有班的概念,學校也不配備專門的輔導員和班主任,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配備專門課程協調人(Coordinator) , Coordinator的職責是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學生入學后,會得到學校網絡免費郵箱,學校所有的教學安排都是通過免費郵箱與學生聯系,同時,學生也通過郵箱與學校、學院以及任課老師聯系,并查詢信息。
5.3 教學模式
(1)理論課教學。 每門理論課都有一位主講教師(lecturer)負責lecture,另外配備1~2名本專業博士研究生作為輔導教師與lecturer 一起負責課程教學;各門課程沒有固定的教材,教師只指定參考書,授課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課后安排一定的作業(assignments)、演講(presentation)和小組討論(group meeting),所有課程的教學大綱、多媒體教學課件及作業要求都可在校園網上下載。
(2)實驗課教學。實驗課和理論課分開進行,有大班實驗也有小班實驗,做實驗需在網上注冊和預約。實驗課由任課教師和博士研究生負責,一、二年級每學期實驗課較多,這些實驗課是電氣電子工程專業的核心基礎課,每周約6~8次;實驗課教師不講授實驗內容,主要靠學生自己預習,有問題在實驗課請教指導教師;有些實驗會有些比理論超前的內容讓學生提前接觸,這就要求學生通過自己查找資料完成,由此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部分實驗室是開放的,如學生不能在規定的實驗課時間內完成實驗內容,自己可再找時間完成。實驗課的成績除完成實驗報告外,還有實驗陳述(presentation),學生向指導教師當面陳述自己的實驗結果和結論。有時,實驗還有些小組項目,即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完成一個較大的實驗項目(project)。
(3)畢業設計。學生在四年級要完成工程設計(engineering design),類似我國大四學生的畢業設計,以及利用假期進行的畢業實習(vacation internship )。學生在三年級結束前選擇畢業設計課題,進入四年級一邊學習課程,一邊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課題研究。
(4)成績評定。學生在校各門課程成績評定通常是按照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確定的。
平時成績包括:上課出勤率、課后作業(assignment)、課程項目陳述(project presentation)以及實驗報告等,通常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40%,其中assignment 和實驗報告應在老師要求截止日期內遞交,否則按日罰分,只有平時成績達到及格分以上,才有資格參加期末考試,并且期末考試達到及格分以上,這門課程才能通過。學生最后的成績分為HD(High Distinction)、DI(Distinction)、CR(Credit)、PA(Pass)和NN(Fail)分別相當于我國的平分標準:優(80~100分)、良(70~79分)、中(60~69分)、及格(50~59分)和不及格(0~49分)。
6 幾點啟示
通過以上對RMIT大學電子工程本科教學模式的介紹,并與我國高校該類專業課程設置比較,可得以下啟示:
(1)寬專業口徑教育。電子工程課程內容的特點是強調基礎、知識面寬和綜合性強,并且知識更新快。反映了澳大利亞高等工程教育的寬口徑教育。電氣工程已不作為專設的院或系出現,而與弱電并行,從一定意義上說,它反映了當今科學技術發展以弱電為主的潮流。
(2)選修課比例高。在大三后,該專業限選課和任選課學分占總學分的25%~33%,而我國高校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12%~20%,其原因是我國高校的公共課程,如思政、外語、體育等課程所占比例較大,而這些課程是國外大學所沒有的。
(3)非技術類課程少。從上表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到,非技術類課程幾乎沒有,而我國高校非技術類課程,如思政、外語、體育、管理等課程學分約占總學分22%~25%,相比之下,在同樣的四年學習生崖中,我國高校學生學到的技術類知識就少得多。
(4)工業實踐分散進行。工業實踐在我國高校中即為生產實習。澳大利亞高校的工業實踐是分散進行的。學生自謀職業,尋找顧主,時間4~5個月不等。這樣有兩大好處:一是學生學會如何聯系單位,如何推薦自己,這是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二是豐富自己的工作經歷,為畢業后就業創造條件。
(5)注重平時學習,培養自學能力。澳大利亞大學從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更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注重平時努力學習,對各門課程學習一如既往。澳大利亞高校攻讀碩士學位不需要經過入學資格考試,注重學生平時成績,學生大學畢業達到一定成績,就可獲得讀碩士的資格。不會出現我國學生在考研復習約一年的時間放松其它課程學習的弊端,這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地方。
7 結語
通過在RMIT 大學的幾年學習,深感有許多值得我國大學同類專業借鑒和學習的地方。RMIT大學電子工程本科教育也在不斷改革,由于兩國的起點和國情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應當有選擇、有分析地加以借鑒,以促進我國電子工程本科教育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078-03
一、引言
面對世界范圍的新技術革命和人才競爭,把自己的研究生培養成為“勤奮、嚴謹、求實、協作、創新”的高水平專業人才,是每一位導師追求的目標[1]。多年來,本文作者在碩士研究生培養方面做了些探討工作,并取得了一點成效。在指導學生過程中,準確把握研究內容,科學判定實驗方案和技術路線,合理確定研究目標,嚴格督促檢查。由于嚴格要求,方法得當,使得研究生取得了較好成績。每人發表SCI英文學術論文兩篇以上,獲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7篇、獲省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4篇、省級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近三年學生發表學術論文60%以上被SCI收錄,單篇最高影響因子為6.1,培養的研究生畢業時考取博士研究生達42%,并獲2009年度山東省優秀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清華大學的尤馭球先生在一次指導博士生座談會上幽默地說:“我的主要體會就是:帶博士生比帶碩士生省事兒”,這句話道出了碩士生培養的難度和重要性。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是培養科研型人才的基礎教育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2]。本文在培養碩士研究生工作中也深有體會,并積累了一些經驗。
二、明確培養目標,全方位正確引導
碩士研究生年輕活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缺少社會磨煉,比較看重個人價值,思想容易波動,自覺性和自制力不強,所以,在培養過程中需要使其明確培養目標,并進行全方位引導。首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懂得要學會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不受功利與名利思想影響,甘于短期寂寞,樹立遠大理想和獻身科學的精神,養成實事求是、一絲不茍和勤奮苦學的學風。其次,引導學生明確學習與研究目標。為學生制定學術研究指導計劃,讓學生第一學期就有明確的學習計劃和目標,不但知道自己在三年里要做什么,還要知道具體怎樣做,達到什么要求。在這個指導計劃中強調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和獨立開展研究工作,打好基礎,掌握專業英語、信息收集、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分析四項基本技能,并通過要求發表英文學術論文培養學生運用外語能力和綜合素質。第三,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由于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知識面和實驗經驗有很大局限性,易判斷失誤而漏掉一些很重要的實驗現象,所以,導師要經常親臨第一線指導,親自動手,親自觀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幫助學生抓住一些重要的現象,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鍛煉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能力,培養善于觀察的科學作風和方法,提高科研水平。第四,引導學生善于協作與協調。協作協調能力是學生必備的一種素質[3]。平時有意讓學生去聯系處理校內外有關科研的一些事情,鍛煉培養他們的協作與協調能力,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啟發,共同提高。
三、關心鼓勵,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強調了導師對學生的影響和導師的責任。導師的人品、學問以及如何對待學生都將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導師應該始終把關愛學生、培養學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學生人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科研興趣。由于碩士研究生正處在談婚論嫁的時期,經常會遇到一些戀愛、婚姻、家庭以及其他個人生活方面的問題。作為導師應該細心全面了解學生,及時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正確處理生活學習上的困難,做他們的良師益友。例如,一位研究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交流,入學學歷較低,年齡較大,學習成效不佳。通過主動與他談話,和他探討學習、生活和就業相關問題,才知道是戀愛出現問題才造成他情緒低落。通過耐心開導,想法幫助他解決問題,鼓勵他要勇于攀登科學高峰。之后該生不但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而且變得善于與他人交流,學習成績優良,學習期間6篇,其中第一作者英文論文4篇,單篇最高SCI影響因子為3.05,并榮獲2007年省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畢業后考入中國石油大學博士生,博士后出站后在河南理工大學工作,現已經是優秀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有些研究生來自農村,家庭條件比較困難,在生活上要盡力去幫助他們,例如,有一名學生的母親住院急需住院費,導師知道后設法幫助他解決困難,使他非常感動,也激發了他的學習和科研熱情,使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學習期間發表SCI英文論文4篇,榮獲省級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并獲2009年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畢業后考入山東大學博士生,博士畢業獲德國洪堡獎學金,現在德國讀博士后。
四、言傳身教,形成良好學風
為人師表,誨人不倦。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導師的一言一行對樹立良好的學風有潛移默化的影響[4]。以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對待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不斷感染學生,真正起到表率作用。遵守時間能反映一個人的作風和精神面貌。在參加任何活動中,導師自己要提前到,對無故遲到的學生會毫不客氣地批評,讓學生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與學生約好的事情導師一定要認真的去做,從不違約。平時經常與學生一起做實驗,并在實驗過程中認真講解一些有關的知識,探討實驗方法,分析實驗結果,啟發學生思考問題,通過實驗培養他們實事求是和嚴謹的作風。有時約好與學生一起作實驗,甚至需要晚上繼續做,我們也會一直堅持到最后。在科研工作中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良好的學風使學生研究成績突出,例如,2009屆周偉家同學發表SCI英文論文8篇,獲2010年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并榮獲省級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三等獎,畢業后考入山東大學博士生,博士畢業后進華南理工大學工作。另外,2012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發表SCI英文論文的影響因子有很大提高,分別達5.985(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和6.1(Chemical Communications)。研二的學生現在都已經做了大量的實驗,積累了很多的實驗數據,已經發表出了中文綜述論文,并都至少撰寫出了兩篇英文論文進行投稿實踐。
五、把握學科前沿,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引導學生提高科研能力,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寫出高質量學位論文的具體做法有如下幾點。
1.引導學生要選新的、有一定難度的、屬于學科前沿的課題,把握好研究方向,使學生進入學科的前沿陣地,這是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的前提。要想引導學生進入學科的前沿陣地,首先就要求導師自己要緊緊跟上最新理論的發展,并要特別注意一些新興學科的成果和不同學科的交叉結合。只有在學科的前沿陣地上,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5]。
2.近三年來,本實驗室根據本學科前沿的研究動態,以納米功能材料的仿生合成為研究方向,提出微生物催化綠色仿生合成新技術,利用這個新技術在常溫常壓下合成了一系列復雜結構的介孔磷酸鹽材料,解決了傳統化學法合成的非氧化硅介孔材料穩定性差、難以合成、無法調變其結構的關鍵技術問題,并實現了介孔磷酸鹽材料的批量合成,合成的介孔材料在化工環保、醫藥、能源等領域顯示出重要應用價值與應用前景,并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國內外引起了同行專家的重視。由于本研究方向屬于新興交叉學科,要求學生要掌握一些有關微生物發酵原理、生物無機化學、超分子化學、配位化學、納米化學,結構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跨學科方面的知識。所以,鼓勵引導學生針對實際問題擴大專業知識面,深入理論分析,才能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3.經常組織學生討論學科研究領域的發展和研究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充分發揚學術民主,互相取長補短,創造學術探討式的氣氛,激發學生創新性工作。
4.引導和幫助學生不但能正確分析實驗結果,包括與同樣方法制備出來的空白樣品的對比分析、與不同方法制備出來的同種樣品的對比分析和參考文獻中的結果的對比分析等。還要引導學生善于總結實驗結果,找出其創新點,并引導學生進行高水平的學術寫作,把自己的實驗成果發表出去,讓同行專家們認可。要引導學生在論文寫作上一絲不茍,從實驗方法的嚴格性、結論的可靠性以及句法、標點符號、專業名詞、格式、結構布局、參考文獻等都要嚴格要求,尤其對論文的每一個結論都要非常慎重,不確定的結論不要急于發表。投稿前至少要修改五遍。
六、結語
實踐證明,上述做法行之有效,在加強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基礎上,努力提高學術水平,才能使碩士研究生在學術研究中早日成才。
參考文獻:
[1]徐匡迪.學師風范做名副其實的科技工作者[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1-5.
[2]吳孟超.用一生為理想去奮斗[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6-8.
[3]陳學飛.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北京大學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培養的工作報告[J].現代大學教育,2002,(4):7-10.
[4]李連.淺談當好碩士生導師的幾點體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4):11-14.
一、專業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文科碩士研究生學制改革中被忽視的重要方面
在改革中,人們往往關注那些必須調整和改動的方面,而有意無意地忽視那些在改革中仍然需要堅持和鞏固的方面,這種忽視常常是改革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原因。專業研究能力的提升就是文科碩士研究生學制改革中被忽視的重要方面。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推動教育改革,包括研究生學制改革的動因不斷增加。一般來說,文科碩士研究生學制縮短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降低培養成本,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更快地培養出更多的高層次人才。自從高校擴招以來,教育資源的相對短缺就越來越明顯。碩士研究生學制從三年變為兩年,提高培養效率,能夠有效緩解研究生教育與研究生培養資源之間的矛盾。二是改變研究生培養結構。雖然對高校擴招詬病之聲不絕于耳,但是從根本上說,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不斷擴大的表現。當中國本科階段的教育開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必然發生變化,尤其是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兩個階段教育目標本身將需要更細的劃分。
過去,在整個教育資源絕對缺乏的情況下,碩士研究生教育實際承擔了本應由博士研究生教育承擔的培養學術型人才這一目標的任務,但是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意識到,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應該有較大的區分。雖然具體的區分還要視具體的學科差異而定,但一般而言,目前的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為博士研究生提供生源,為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另一個方向是為社會建設提供高級實用型專門人才,即相對本科生而言更專業的人才。所以,學制改革一方面是與國際接軌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培養機制轉型的需要。但是,轉型階段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有效合理的新機制的構建和如何使新舊機制有效接合,所以,目前學制改革的困境實際上并不是改革理由不充分,而是改革機制還未配套的結果。那么,在體制理順的過渡階段,除了與時俱進地進行結構性調整外,還應當關注的問題是什么呢?
如果在看到研究生培養的兩個方向——學術型和專業型的差別的同時,還能看到二者實際上存在著培養目標的共同點的話,就能在新舊體制的過渡階段找到轉化并有序穩定展開的支點。“專業研究能力”應該就是這兩個方向上的交點。沒有研究能力的碩士研究生既無法成為學術型人才,即博士研究生的后備軍,也難以真正掌握某個專業領域的發展前沿從而成為高級實用型專門人才。只有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向兩個方向上發展,或者因為對學術的熱愛而成為學術型人才,或者更愿意從事實踐性工作而在某個專業領域不斷探索。具有研究能力的學生,可以順利地往任何一個方向過渡。無論是學術型人才還是實用型人才,他的能力結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應當是研究能力。沒有做研究的習慣,沒有學到有效的研究方法,無論是搞學術研究還是做具體工作都難以有所作為。因此,盡管研究生培養的總體目標是由社會發展形勢、教育環境發展變化來確定的,但其核心目標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專業研究能力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表現和要求,最基本的表現是具有了解和把握該領域前沿并能進一步展開探索的能力。它應當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建立在對本專業知識較為全面了解基礎上的,對本領域前沿問題的認知能力、把握能力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是對本領域問題持續不斷地進行探索的熱情、創新的精神與行動。前者是“術”的層面,后者是“道”的境界。在文科專業中,“學術型”與“專用型”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術”的層面,即一般來說學術型的人才對本領域的知識掌握得更細致、更深入,更多地在基礎研究層面挖掘;專業型人才則向應用方向過渡,但是,在“道”的層面,“學術型”與“專業型”沒有本質區別。以往學制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是只著眼于“學制”而忽視了“學質”,即在縮短學制的同時,沒有相應的措施來保證培養“質量”,保證學生的專業研究能力在兩年中仍然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人說,兩年制導致學生無心學習,疲于應付,心思分散。但是,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三年制的學生就一定能專心于做論文嗎?這涉及到一個問題:兩年制有沒有可能保證學生質量?
就文科而言,這個問題基本能做肯定性回答。第一,碩士研究生是經過比較嚴格的考試、面試錄取的,一般而言,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和比較好的思維能力。第二,研究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正確的方法路徑加不斷操練的過程,經過兩年還是三年的專門訓練很難說能有根本性的區別。第三,研究能力的基本要件應當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三項能力對于文科碩士生而言,必須以廣博的知識儲備和敏感的現實感知能力為前提。這兩項前提完全可以通過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加以系統性整理和針對性訓練而獲得,就這一點而言,只要方法正確、時間利用充分,兩年時間應當是足夠的;但是真正具備這些前提和能力又絕非三年能夠實現的,也不是學校教育所能承擔的,它是終身學習、終身積累的結果。
那么,在兩年制的條件下,提升專業研究能力、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關鍵因素又有哪些呢?
二、課程與導師是提升兩年制文科碩士研究生專業研究能力的最關鍵因素
(一)課程設置的科學化是提升兩年制文科碩士研究生專業研究能力的基礎
所謂課程設置的科學化的標準和目標,是專業研究能力的提高。在這一點上,首先需要防止步入兩個誤區:一個是通識教育,一個是因人設課。通識教育能夠使人具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對于進一步的專業教育的深入無疑具有前提性意義,但是通識教育應當在本科階段完成或者至少在考入研究生之前完成。這是招收研究生的一個基本素質要求。
但是,現實中,因為種種原因,招收的研究生往往知識基礎比較薄弱、知識面比較窄;甚至一些院校專業招生中完全側重的是專業基礎而不是知識基礎、知識結構。這些實際上都是對碩士研究生階段培養目標認識模糊的表現。碩士研究生階段教育圍繞的是專業能力的提高,它必須是“博”的基礎上的“專”——這一點對于文科研究生尤其重要。沒有廣博的知識基礎、良好的知識結構,兩年的專業研究能力的培養就是建大廈于沙漠之上,沒有落腳之基。同樣,既然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培養目標是“專”,在招收前就不應當片面強調專業基礎,因為這是培養的目標而非前提。 既然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專”,那么課程設置就沒有必要泛化,和專業無關的課程完全可以壓縮或干脆取消,從而適應培養期縮短的要求。課程設置的科學化還要真正使課程設置與專業研究能力培養的規律相符合。在這一點上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因人設課的課程設置方式。由于招生規模的擴大,研究生導師各種事務、任務繁忙,因人設課的現象屢見不鮮,但是從教育的職責、教育者的責任出發,這一現象必須加以克服,因為它是課程設置科學化最大的攔路虎或者說主觀障礙。課程設置科學化的出發點是認識發展的客觀規律,因人設課方式的出發點是教師個人的需要、方便,二者難以統一。
壓縮和取消無關課程、克服了因人設課的不當,不等于就能使課程設置科學化。課程設置的“科學”,建立在對學生認識、思維能力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那么如何按照認識發展規律來設置課程呢?不同的專業當然存在差異,但是大體還是應當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原則。這就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課程安排的過程中,按照本專業、本學科發展的脈絡進行專業領域知識的導入,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專業研究能力的一種提升。專業研究能力首先就是把握本專業發展路徑的能力。第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科研究生的專業學習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刻也不能脫離社會實踐。不管是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它們的真正問題都來自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實踐,同樣,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從來都不能完全抽象為理論上的解決。醉心于理論體系的建構,滿足于理論邏輯的自洽,很容易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潭。把這種風氣帶到將來的工作中,很可能出現迂腐的“書呆子”氣。同樣,只重視實踐而輕視理論邏輯訓練的重要性也會導致學生一味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層面,缺乏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分析能力。課程設置要使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相互交叉、相互補充,使學生的思維在理論與實踐的交替作用下始終處于興奮狀態。第三,價值原則與功利原則相統一。嚴格說起來,專業研究能力的提高過程應當是一個盡量避免功利化色彩的過程。功利主義往往會導致急功近利、揠苗助長的后果。但是,純粹理想的狀態并不存在,畢竟碩士研究生培養學制的縮短、培養目標的變化都與市場要求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一部分研究生畢業即面臨就業的問題,因此,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不能完全與市場相脫節,應當具有一定的跟蹤社會、服務社會的市場意識。然而,如果一味迎合市場,不僅可能使學生喪失研究能力的基本素質即批判精神,從而弱化剖析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會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敢為人先的勇氣的喪失,不利于他們的長期發展。所以,如何在課程設置中把價值原則與功利原則有機統一起來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導師心態與授業傳道方式的調整是提升兩年制文科碩士研究生專業研究能力的核心
在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的責任心、指導能力、指導方法是決定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重要的環節。高水平的導師往往能彌補研究生原有素質和課程設置方面的不足,所以導師要知道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學制發生變化后,自己必然要面對一系列挑戰。
第一,導師可能會面對原有的知識體系或者說科研生長點與研究生的興趣、市場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文科相對于理工科而言,其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更加密切,這也造成導師知識體系甚至方法論等都容易與時展產生某種距離。一些導師感受現實的能力也存在著不斷弱化的傾向。而另一方面,年輕的研究生則容易受到時尚熱點、市場趨勢的影響,容易不加深究地把導師的一些觀點視為迂闊,這無疑會構成師生之間潛在的矛盾,盡管大多數時候這些矛盾并不至于演變成現實的對抗,但是它無疑很容易影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實效。
第二,導師可能會面對研究生的研究熱情、研究精力大為下降的現實。研究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加,碩士研究生兩年制無疑使學生更早地感受到就業危機,這種情況下,許多研究生從入校之日起就已經開始著手落實工作問題,這會牽涉大量的精力。即使在碩士研究生三年制的情況下,許多導師就已經抱怨大量研究生在最后一個學期頻繁請假參加各種面試、各種招工考試,在兩年制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第三,導師可能會面對原有教學手段難以調動研究生的興趣的問題。理論學習是一個極其艱苦的過程,沒有對理論探索的真正興趣,難以持之以恒并有所成果。理論探索的需要與興趣往往來自對現實問題的困惑和思考。目前的碩士研究生年齡普遍趨小,很多人是從本科直接考上研究生的,沒有切實接觸社會,對理論學習往往缺乏真正的熱情,不少人只是為了暫時逃避就業的難關,或者為了提高學歷為將來找工作增加籌碼。
市場經濟條件下,功利主義的考量本無可厚非,但是對于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導師而言,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功利主義的急功近利而將其轉化為某種強烈的提高理論修養的內在驅動力,這是一個有意義而又難解的課題。
本文從導師的角度,從三個方面闡述一些尚且粗淺的思考:
第一,轉變心態。盡管從心態角度談問題似乎過于具體,但是如果看到它實際是教育理念轉變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它就具有了宏觀意義。時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無可否認的,知識傳播與獲取的渠道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往,教師常常可以憑借知識占有量而獲得尊重和信任,但是隨著互聯網突飛猛進的發展,教師(尤其是文科教師)的這一優勢逐漸處于喪失之中,尤其是一些對現代技術反應較為遲鈍或者排斥的教師,其知識的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學生。另外,由于社會大環境日益復雜化,學生個體心理的差異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是無視現代研究生的特殊性而沿襲以往的教育經驗,還是積極尋求新的解決之道呢?這首先是心態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也就是教師到底能不能打開心胸改變一些固有的心態:要敢于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無知,惟此才能放下布道者的架子,真正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精神需要,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承認學生在很多方面可能強于自己,惟此才能消除教師由于年齡增長加上相對封閉于象牙塔中而造成的對社會與時展的某些遲鈍感;承認學生們在交流中收獲的可能確實多于自己事先預備的內容,惟此才能真正明白教師在課堂上消極一些,讓學生積極一些,也許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說到底就是教師能不能摒棄知識本位的教育觀念,恢復教育本來的寬泛的意義。教師唯有跳出知識本位的束縛,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有效組織學生進行各種交流的管理能力,總攬全局、直指問題核心的分析能力,才能真正使教學從知識輸出的過程變為能力增強的過程。
第二,細化教育過程。心態調整后,如何處理導師的“導”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就成為最核心的問題了,本文主要探討教師的指導職責。前面指出碩士研究生學制改為兩年后,教師的指導時間就大為縮短,如何有效地利用兩年時間呢?從大的方面講要始終圍繞提高文科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研究能力的目標進行指導;從具體的方面講是要將這一目標細化到指導的各個環節。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細化的目的是提高教育針對性、提高指導工作的效率、增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事無巨細,導師處處插手。
細化的前提是要有針對性。導師要充分“備課”,要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性格特點、興趣乃至志向所在,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該細之處能夠抓緊,該粗之處能夠放手。
細化的方式是要善于做到幾個方面的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內導師提出課題,激活思考興奮點,課外學生對導師提綱挈領的“草圖”進行填充并探索新方案;課堂與市場相結合——課堂上不妨把問題設在市場的熱點問題或衍生問題上,在理論層面打通嚴肅的理論探索與時代的敏感神經的隔閡;教師研究方向與學生興趣方向相結合——把學生引入自己的研究領域,直接面對問題,可能勝過教師講千遍,學生的興趣也可能帶給教師靈感與啟迪,教學相長是這一結合雙贏的規律所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不與實踐結合就難以深刻,兩年制研究生的實踐可以不是具體的社會活動,但一定要是與社會生活發展的某種形式的觸摸,如針對某一現象的深入追蹤和分析;開放與封閉相結合——這是對教師與學生對話形式的要求,開放的是心態、話題、方案,封閉的是對理論嚴肅性、學術純粹性的尊重。
細化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兩年中研究生本人能否有效地利用時間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們能否成才。從教師的角度說,能否讓研究生自覺地、有效率地利用時間也是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將教育過程細化,一方面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為自己的學生制定兩年的學習計劃,有針對性地選題;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夠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的發展進行指導,讓他們少走彎路,盡快進入專業研究狀態。
相對于應屆考研生,在職考研生的人生經歷更加豐富,考研生間的差異也更大:有些不過是剛畢業一兩年的職場新人,有些則已經成家立業、為人父母;有些還是普通職員,而有些則事業小有成就。
王林在機關單位工作了十余年,現在也是部門副主任,可想再往上升遷則顯得有點困難,畢竟上面的部門主任還很年輕,而在機關單位,排資論輩是很講究的。突然萌生考研的想法,也是源于對自身職業及人生的規劃。“雖然現在工作還不錯,但也危機四伏。進修個學歷,除了能讓自己學到更多知識外,未來也是升職籌碼或跳槽的蹺蹺板。”
酸楚:平添內心的不安和猶豫
在職考研指的是在職人員邊工作,邊學習,參加每年1月份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網上報名時間一般在每年10月10日~10月31日。放棄本有的安穩工作,卻要花錢花心思去拼搏,究竟值不值呢?或許這是很多在職考研生的疑惑。考研有很多因素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動力。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堅持兩個字,但為什么堅持,怎么能堅持,這個就關乎動力了。學習沒有動力是很容易“拋錨”的。考研就像是在叢林中探險,只有目標明確,才會有正確的方向,只有正確的方向,才會找到出路,才會有希望,才會有動力。“很多人佩服我工作10年了還能靜下讀書,其實,如果說我在考研中表現了一定毅力的話,很大程度是來自我考研的目的――我是為自己的前途。”王林說,最大的動力是來自內心的目標。
在考研動力不足、目標搖擺不定時,很多在職人員更是平添了許多不安和猶豫不決:考還是不考?我適合考研嗎?考研能給我帶來什么樣的好處?讀研的價值有幾何?一方面,想要研究生的學歷和身份,一方面,又有得失心,對考研的經濟成本及未來的收益做著打算。
苦辣: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之所以選擇在職學習,有的人是受盡工作之苦,欲通過再學習得到改變,有的人則是工作本身就盡人意,但仍然不斷地追求卓越和發展,希望通過學習來獲得再次提升。
所以,對在職考研的人來說,不僅要承受著工作中的壓力,還要承擔著房價、物價、油價等生活成本上漲帶來的經濟壓力,在各種“高壓”環境下,需要同時應付考研,如何合理利用工作和生活中的碎片時間學習成為“通關”的關鍵因素。
“24-8-8-3=5,從理論上講,一天除去8小時上班,休息8小時,再給你3小時干其他的事情,起碼還有5個小時可以用于學習。”有網友支招說,我去年就是在職考的,除考試的3天向單位請假外,其他階段我都是正常上班,而且在單位我絕不看書也不談考研的事情,以免造成自己工作不積極的印象,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阻力和壓力。
提醒在職考生,由于在職人員平時工作繁忙,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盡可能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問題時,及時對自己的學習進程進行調整,要持之以恒,切忌虎頭蛇尾。
甜蜜:夢想照進現實
當夢想照進現實,順利通過1月的研究生統考和復試,成為一名準研究生的時候,該是多么的幸福和甜蜜!不僅享有成功的喜悅,更是增加了今后職業發展中勝算的砝碼,為以后的“升值”和跳槽添磚加瓦。
建議:以職業規劃為前提
對于廣大在職人員,所有的學習已經不單是興趣的事情,而是關乎職業發展的大事。業內人士建議,在職人員報考研究生之前,考生們需要綜合考慮權衡利弊,才能得出適合自己職業發展的規劃。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進行職業選擇和規劃,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干什么,為什么要這些,還有哪方面的不足需要補充?我們只有慢慢地在前進中發現問題,明白自己的不足,從而提升自己,最后才能收獲更多。
逐步提升需要階梯,從深度講,這個階梯就是通過本科到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這條路徑,從廣度講,就是與自己的目標相一致。
TIPS 適合在職考研的六類職場人
1.有志學術事業的人
博士生、博士后才是做學問、搞研究的人才,這一觀點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因此,想耕耘大學講壇、想苦思于書齋、想活躍于實驗室的人除了考研別無選擇。
2.希望有高學歷的人
總有一批人由于各種客觀原因放棄上大學,后來他們通過努力參加成人教育考試獲得本科文憑,這樣的人參加考研可以提升學歷的成色。
3.擁有名校情結者
據了解,很多在職考生都希望自己能進入知名度比較高的學府,而他們認為,要進入這些高等院校,現實中可以執行的只有考研。
4.覺察前途渺茫的人
一個很可能要在鄉村中小學站一輩子講臺的人,一個很可能要在小縣城的雞肋部門的某個科室做一輩子職員的人,一個在外面漂泊滾打多年仍然一事無成的人,選擇考研難道不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契機?
5.感覺工作乏味的人
作者簡介:許永旺(1953-),男,浙江平湖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張良(1973-),男,浙江嵊州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助理研究員。(浙江?杭州?310028)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5-0022-01
一、實施導師團隊研究生培養的背景
1.研究生擴招后師生比例失調所提出的新要求
自2000年起,我國的研究生招生規模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加,[1]2009年全國共招收研究生47.5萬人,比2008年增加近6%,其中碩士研究生擴招規模達到6.4%;[2]而導師數量的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研究生的規模,師生比例不協調,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加上許多導師除指導研究生之外,還要承擔課程教學、參加各種類型的會議、申報科研項目、出國訪學等等任務;有些導師還擔任部門、學院領導職務和許多社會兼職。這樣,實際上導師用于培養研究生的時間、精力十分有限,很難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的指導工作中,出現研究生一年到頭見不到導師的怪現象。
2.學科交叉對導師知識結構的要求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科之間聯系、綜合、交叉、滲透和融合的趨勢十分明顯。一般來說,導師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有著專深的研究,但對其他學科包括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新興學科可能知之不多,指導研究生時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樣,導師研究領域專門化和學科綜合化之間的矛盾對復合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導師團隊培養可以彌補單個教師知識結構不寬、研究領域過窄、思維方式呈定式的問題。
3.大平臺大項目為導師團隊研究生培養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一是涌現了優質科研平臺,如教育部基礎學科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學校組織成立的各種交叉中心等。二是出現了一些重大課題、重大科研項目,如國家基金重大招標項目、“973”計劃、“863”計劃、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等。這些科研平臺和重大科研項目往往涉及跨專業跨學科,需要來自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理科和工科等不同背景的導師與學生共同參與,通力合作。科研平臺和重大科研項目為導師團隊研究生培養提供了載體和舞臺。
二、實施導師團隊研究生培養的保障性措施
1.構建多學科交叉的國際化導師隊伍,制訂團隊導師考核機制
第一,在凝聚本單位導師集體智力資源的同時,充分利用本校學科綜合優勢,加強與校內其他學院(學科)教授的合作;積極開展國內外合作,引進智力資源,積極探索跨校、跨國的導師合作模式,聯合培養研究生,從而建立一支由不同專業背景、不同職稱、不同學歷層次、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組成的導師團隊。
第二,建立科學的團隊導師考核與績效評估機制。圍繞團隊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大目標,充分考慮團隊內各導師的學科背景、特長和優勢,每位導師每年制訂合理的工作計劃和考核指標,經團隊成員討論通過后,作為團隊內的導師考核與評估的重要依據。考核內容包括研究生教學、申請科研項目、申報科研獎勵、發表學術論文、出版著作、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等方面的內容。
第三,在同一導師團隊中要充分考慮團隊內各導師的特點、尊重每位導師的研究個性、充分發揮其研究專長和優勢,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開題、實驗研究、論文預審和答辯的整個培養過程中真正做到導師之間的分工合作和優勢互補,真正做到共同培養、和諧發展。
2.開設基于導師團隊的課程
第一,專題課程。課程要充分結合各個導師的研究重點開設專題,面向前沿,突出特點。以專業研究的學術點帶動學生對整個學科知識體系的全面把握,初步形成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國際性、系統性的課程特點。通過導師集體授課的方式,擴大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培養并強化研究生的問題意識,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Seminar前沿課程。努力了解國際一流院校的課程建設動態,積極引入先進教學理念,建設高水平的課程師資隊伍。同時進一步開放課堂,給學生更多發表自己觀點、發展自己研究個性、展示自己研究能力的平臺和機會。Seminar課程包括每位教師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訪講學,派出教師和研究生的學習經驗心得介紹等,兼顧前沿性、系統性和實用性。
3.制訂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制度
第一,為營造嚴謹踏實的優良學風,嚴格要求所有研究生在論文寫作與學術研究中遵循學術規范,堅持學術誠信。
第二,建立較為完善的研究生管理與培養制度,規定了碩、博士研究生的學位申請條件(論文要求、讀書報告和開題報告的要求、專利申請書和項目申請書的要求)、新生獎學金發放條件、研究生助研發放條件、論文投稿和專利申請的有關規定、論文、專利、立項課題的獎勵規定、研究生表彰、申請參加境外國際會議的條件、實驗室學習紀律和環境衛生的有關規定等。
第三,鼓勵和資助研究生參加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要充分利用各種資助方式鼓勵優秀研究生積極參加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有利于研究生了解學科前沿、提高外語水平和開闊國際眼界。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至少參加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兩次。
第四,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建設。利用科研項目合作單位、科研項目成果示范企業等渠道,建立校企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實踐基地,使研究生有機會親自動手參與生產實踐,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4.健全團隊管理制度
完善實驗室、資料室建設,為每位導師提供辦公場地,為師生科學研究提供條件。團隊各項管理工作都由專人負責,以保證日常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要建立團隊管理規定、教師崗位目標制度、研究生管理與培養規定、設備管理規定、資料管理規定、團隊與其他單位合作立項原則、團隊進人機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從而保證使團隊的各項工作目標明確、運作規范、成效顯著。
5.形成團隊組織文化
團隊要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娛樂和體育活動。團隊每學期組織一次研究生大型活動,舉辦研究生畢業歡送會,以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聯系和交流,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團隊要建有專門的管理和交流網站,內容主要包括研究生日常管理、研究生學習計劃制訂與監督扏行、團隊對外交流與合作信息等,既有利于對外交流也提高了團隊的影響力。
三、實施導師團隊研究生培養的效果
1.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研究生
首先,研究生從團隊的各位導師和其他研究生中廣泛汲取不同學科的知識,拓寬知識面,形成網狀的知識結構;還能從研究方法、思維方式、為人處事等方面吸收每位導師的精華,博采眾長。其次,團隊中的每位研究生都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學會合作,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提高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使他們畢業后能較好適應社會。
2.有利于提高團隊的持續發展與壯大
首先,團隊中的學科帶頭人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集中抓大事,抓團隊的發展目標,抓學科建設,抓人才引進,抓重大項目申報,從而為保障團隊的可持續性發展把好方向、打下扎實的基礎。其次,青年導師在團隊良好的學術氛圍中,在經驗豐富的導師“傳、幫、帶”下,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指導研究生的能力,快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與綜合素質,從而為團隊的發展貢獻力量。
3.有利于形成學科的特色與優勢
首先團隊中引進不同知識背景的人才,尤其是來自有國外學習經歷,在國外取得學位或長期在國外從事科學研究的教師往往會產生新的研究領域,有助于拓寬新的研究方向,成為學科新的生長點。其次,團隊中每位導師的學科背景有差異,有的與現有學科之間的專業跨度非常大,而新興學科往往產生于學科之間被人忽視的空白處。在導師的研究方向與研究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融合中有可能產生新興學科。新的研究領域或新興學科往往成為學科的特色與優勢所在。
申請碩士條件:獲得國內本科學士學位,大學成績的平均績點在3.0以上或主課平均分75分以上;托福580分以上(其中寫作4.5分)或者雅思6.5分。理工科的學生需要具備GRE2000分(筆試)或1400分+作文5.5分(機考);管理類學生需要具備GMAT成績600分以上。
加拿大研究生錄取競爭非常激烈,以上只是申請的基本條件,問時理工科申請人能否被錄取,還取決于指導導師的意見。指導導師會根據學生的教育背景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經歷選擇與其研究課題有助的學生。
提醒:本科生完成6個學期的課程之后即可申請。申請時間需2~5個月。除了具備以上條件以外,專業是否對口、有否工作經驗也是申請的重要因素。另外,如果語言成績或者學習成績要求不達以上加拿大碩士錄取的基本條件,很可能需要先讀碩士預科,碩士預科幫助學生提高做研究調查的能力,為研究生級別的課程做準備,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當地文化以及在學術專業的環境下如何用英語進行交流。完成碩士預科課程后,只要滿足條件學生成功申讀加拿大名校的幾率比較大。比如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的碩士預科,該課程將在加拿大溫哥華UBC校園內進行,每期26個星期,包括假期在內將持續28~30個星期。每周上課時間約為25~27小時。該預科課程為申請加拿大名校碩士提供了一種選擇,課程結束由授課教授為學生出具推薦信,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申請的成功率。
澳大利亞應提前半年
申請碩士條件:申請澳大利亞碩士的基本要求是國內取得學士學位,一般要求各科平均分達到75分或以上。雅思成績方面,多數要求學生具備6.5分以上的成績。對于雅思達到5分以上,但沒有達到直接入讀碩士課程要求的學生來說,學校可以為學生加配英語課程。
提醒:澳大利亞一般2月開學,應提前半年申請。建議學生在大三下半學期開課以后著手開始申請學校。專家表示,因為以上條件只是針對通常情況而言,具體的錄取要求會因不同學校或專業而略有不同。比如,莫納什大學要求讀會計和金融專業的學生有雅思達到7分,單科不低于6.5分的要求;而澳洲名校之一的阿得雷德大學只要求學生雅思6分,寫作和口語不低于6分的成績。
英國有特長可直接讀碩
申請碩士條件:申請英國碩士的基本條件是有國內本科學位和達到6.5分的雅思成績;英國好的大學都會要求大學在校成績達到平均80分以上,雅思成績6.5分,有的甚至要求7分。有學士學位證書的學生有資格直接申請英國碩士研究生課程,優秀學生可以直接申請博士研究生課程。如果學生只有畢業證沒有學位證,那么既可以申請某些學校的碩士研究生課程,還可以申請碩士預科課程。
提醒:英國每年9~10月開學,從每年9月開始接受申請,越早申請對學生越有利。學生只要完成6個學期的本科課程就可以申請。對于想去英國讀碩而雅思成績未達6.5分或者在校成績平均分不足80分的同學,也不需要擔心不足條件申碩,有些院校會看重申請同學的某方面特長和學習潛力,盡管未達以上要求,學生照樣有機會順利申請直接讀碩。
法國留學生福利與法國相同
申請碩士條件:英語授課,一般要求雅思成績6.5分以上、GMAT成績550分以上;法語授課,要求TEF法語水平測試成績250分以上。想進好的學校,大學4年各科平均分要在80~85分,且有相關專業背景。
提醒:法語授課是兩次開學(2月~3月與9月~10月),要提前半年準備。英語授課只在9~10月招生,一般要提前一年開始申請,而且商學院有名額限制。而且法國新移民法今年8月頒布,研究生在讀以上的學生均有機會享受半年的工作居留權利。需有8萬元的存款證明,不需要存期和來源。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外國留學生和法國本國人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
美國不能表現出又移民傾向
申請碩士條件:申請美國的碩士除了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和有些專業還需相關的實踐經驗外,語言成績是能否成功申請的關鍵條件。申請美國TOP排名1~25名校的招生條件是:托福:600分(前5名的學校參考分是627分)、GRE:1350分、GMAT:680分;申請TOP排名26~50招生條件:托福:575617分、GRE:12801380分、GMAT:650~700OP排名51~105招生條件:托福:550~610分、GRE:12000~1350分、GMAT:580-700分。排名105~248的美國學校中承認IELTS的有31所,學生可考雅思作為入學的語言成績。
提醒:院校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平時參加社會活動等都對申請有利。需要提供周詳的學習計劃、學習目的、回國計劃等,不能表現出有移民傾向。以春秋季入學為主,一般申請需要提前半年。專家提醒,美國大學在錄取研究生時,一般還需要學生做個人陳述,而且有時是小短文的形式。另外,一般還要求學生有推薦信,應屆畢業生的推薦信由老師來寫,而參加工作的人的推薦信一般需要公司的上司或者公司老板來寫。此外,他還建議申請美國研究生院的中國本科學生最好在專業上有所鉆研,因此應優先考慮所報學校的專業排名,再結合綜合排名客觀選擇學校。
建立良好關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