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22:44: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掛職副縣長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侯軍岐已為這本即將出版的調查報告起子一個名字:《博士十策》。“我們的博士通過與農民和基層官員面對面的交流,搜集到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希望能為黨和政府的決策建言獻策,為實現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在此之前,有農業經濟管理、農業技術經濟與項目管理、園藝等專業學科的 106名博士,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派往陜西的農村。這個被校方稱為“百名博士訪三農”的活動,被博士們形象地稱為“上山下鄉”。
農民不是不愿意講真話
談到這次“博士訪三農”活動的起因時,侯軍岐說,“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缺少的不是理念和方法,而是第一手的基層情況。解決‘三農問題’如同病人看病;病把握不準,再好的‘藥方子’也沒用。”
2月21日,籌備了半年之久的“百名博士訪三農”活動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啟動,首批30名博士奔赴陜西的寶雞、漢中、商洛和安康。
“以前關于三農問題只是一個觀念,只是一個概念,這次下去之后,感覺到了責任。”在讀博士王秀娟深有感觸地告訴《望東方周刊》,“雖然去之前早有心理準備,但下去之后發現,一些農村的貧困現狀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2月23日是農歷的元宵節,王秀娟把帶去的元宵和走訪的村民一起煮著吃,“有一個男村民,吃著吃著眼淚就掉在碗里了,說他一輩子還沒吃過這么好的東西,聽得我們心里特別沉重,也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博士們和村民同吃同住。“我住在村長家,村長家的條件還是比較好的,但沒有多余的被子,我和村長媳婦蓋一床被子。”王秀娟說。
陜西省柞水縣瓦房口鄉黨委書記萬維勤對這次“博士訪三農”活動“感到非常驚喜”,“現在―些上級領導來農村視察情況,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農村有好多地方是需要步行才能到達的,但有幾個領導能深入到這些地方去呢?頂多是車能開到哪兒就調研到哪里,會導致調研不夠真實和全面。”
一個讓萬維勤感受深刻的事情是,“現在好多希望小學的選址都是在車能開到的地方,而真正在最貧困最需要幫助的深山里,希望小學卻沒有幾個。”
“好多人有顧慮,擔心我們的調查不會得到農民的配合。這是毫無道理的,農民是不敢向他的縣官、鄉官講真話,而不是不愿意講真話。”侯軍岐說。
“這次活動對幫助政府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有益的補充。”陜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助理巡視員夢熊在接受《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評價說。據了解,陜西省省長陳德銘對此次活動曾作出批示:這應該是一次十分有意義的調研活動,既可使政府從一個側面了解行政工作的進展晴況和存在的不足,又可使博土們在實踐中受到一次國情教育。
“這是一場求解‘三農’問題的民間實驗。”華商報社執行總編輯孫曉冰認為。此次“百名博土訪三農”活動由華商報社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同策劃,《華商報》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
后稅費時代的農村需求
“我們在調研途中,經常會被農民攔住,咨詢一些問題,有好多農民還找到我們的住處問我們,問的有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種植前景等,農民對科技的需求還是非常大的。”博士生劉天軍說。
讓劉天軍感到疑惑的是,每個縣鄉都設有農技站,但很多人什么也不懂,“我向農民發了1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8份,73份顯示農產很需要科技人員,但沒有科技人員下去為他們服務。”
商洛市新田地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經理李元在聽說“百名博土訪三農”的活動后,專門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邀請博士生到他的企業去看一看:“我們的企業在運作過程中總感覺力不從心,想請博土從更高更深層次指導。”
李元毫不隱諱地說,當地政府每年都有好多科技下鄉的活動,“但大多是刷刷標語,或者在大街上擺個桌子宣傳一下,流于形式。”
對此,柞水縣瓦房口鄉黨委書記萬維勤解釋說:“鄉鎮干部的素質比較差,知識層次老化,信息落后,科技人員缺少,這些差異直接限制了經濟發展。”
李元向《望東方周刊》講述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真事:“某縣農業局的一位領導對農業一竅不通,有一年冬天下大雪,這位領導十萬火急地給各鄉鎮領導打電話質問,‘下這么大的雪,把麥苗凍死怎么辦?你們采取了哪些防護措施?”’
“農村現在非常需要科技人才,尤其是農業稅減免之后,農村的發展有了更大的利潤空間。但現在好多農民紛紛外出打工,把自己可以致富的土地放棄了,合本求末,因為從土地上他們得不到更多的收益。如何利用科技增收,這是目前解決農民收入的一個瓶頸。”
《望東方周刊》在2004年9月采訪寧夏回族自治區撤銷陶樂縣建制一事時發現,這個總人口僅3.2萬人的小縣城,竟然有2300多人吃財政飯的,而在政府各部門嚴重超編的同時,卻是各鄉鎮農業科技人員的嚴重缺編。
“綜觀中國農村歷次變革,政策從基層來,從實踐中來。”“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稱,“所以后稅費時代的中國農村需要更多的精英知識分子深入農村,與農民相結合,學習農民的創造力,發現農村的潛力,與農民協作,總結經驗教訓,尋找農業問題的綜合解決之道。”
不過,侯軍岐認為;“大學要成為農業科技推廣的主體,我感覺難為了大學,大學的利益源在哪里?教師的利益源又在哪里?社會責任感要和利益對接起來。”據介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學生只有不到30%到了農業崗位上,而真正專業對口的不到10%。
高教改革嘗試
在讀博土生王秀娟目前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經濟系副主任,1996年留校,主要教授課程為《農產品貿易》,“以前講到農村時只是泛泛來說,現在就有具體的事例了,”
據《望東方周刊》了解,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百名博土訪三農”活動開展的同時,中國農業大學也開展了“紅色1 +1”科技行動,學校12個博土研究生黨支部與北京市密云縣12個村黨支部共建, 100名博土生進村,1個黨支部帶動―個村莊,一名博士生幫扶1個農產。
“學校還從這些黨員博土生中選聘6人到密云縣掛職,分別任農委、科委等部門副處級干部。”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的秘書王海濱告訴《望東方周刊》。王目前掛職密云縣任縣長助理。
依托我縣藥化、皮制品、銅加工、繭絲綢等重點產業及糧食、畜牧、蠶桑、蔬菜、林果等主導農業產業,科技扶貧團深入企業、鄉村及有關單位進行調研,把我縣科技創新與上級政策對接,幫助梳理項目,積極組織項目申報,爭取資金和技術扶持,不斷推動主導產業做大做強。
今年以來已上報項目15個,其中國家級項目8個,包括星火計劃3項、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2項、火炬計劃1項、科技支撐計劃備選項目1項和科技惠民計劃項目1項;省級項目7個,分別為重點新產品2項、支撐計劃1項、成果推廣1項、對外合作1項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個,以及依靠科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示范縣。目前正在準備申報2013年的星火扶貧項目。
截至目前,已獲批國家級項目5項,其中國家星火計劃項目課題2項(分別為蜜柚節水灌溉技術示范、白蓮生態種植技術示范),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2項(分別為U型滴灌技術開發和F—60001多層撓性印制板)、火炬計劃1項(多層柔性線路板)和科技惠民計劃——縣健康服務平臺構建和常見多發病防治技術應用示范;獲批省級項目3項,分別為高新技術企業1個、對外合作1項和重點新產品1項;共獲批項目資金1900多萬元,為二十幾年來獲得國家、省、市項目經費支持最高。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零的突破,我縣光榮成為科技惠民計劃項目全國第一批及截至目前我省唯一一個試點縣。
項目申報過程中,科技部扶貧團盡心盡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科技惠民計劃項目的組織申報,扶貧團帶領我局及相關單位,多次召開研討會,從政策分析、項目篩選設計、組織協調到申報材料修訂、咨詢論證準備,周密部署,細致跟進為項目組織申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項目在京答辯期間,在我縣掛職的副縣長親自帶領我縣答辯組加班加點,反復研討,不斷完善項目實施方案和答辯PPT,使我縣的科技惠民計劃項目在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全國第一批及我省第一個試點縣,獲批項目資金1695萬元。
二、科技項目建設扎實有效開展
今年以來,我縣重點實施的項目有3項扶貧項目、科技富民強縣項目等項目。年初,縣科技局組織有關項目單位召開了科技項目實施座談會,各項目實施單位分別匯報了各自所承擔項目的實施情況及下步打算,分析了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會議要求對實施的科技項目應發揮科技示范帶動作用,要精心組織、科學安排,同時要強化項目管理工作,并從中提煉出一些科技成果進行科技成果鑒定,達到推廣應用的目的,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今年我縣實施的科技扶貧項目有3項,分別為縣農技中心承擔的“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產栽培技術引進示范”、縣水產站承擔的“水庫漁業生態修復技術推廣”、縣科技公司的“金銀花新品種引進示范”。其中“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產栽培技術引進示范”項目已在鎮村建成蔬菜大棚10余畝,開展秋延后蔬菜栽培,目前示范的品種有進口油麥茶、速生大白菜、青皮黃瓜、芹菜、大蒜等,已帶動該村農戶發展蔬菜種植110畝,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下一步將開展春提前蔬菜的育苗工作;“水庫漁業生態修復技術推廣”項目在才豐洞口水庫、高市鄉毫嶺水庫等在建立5個示范基地,推廣水庫漁業生態修復技術,推廣面積6500畝,實現一個生產周期單產畝增產65公斤,年畝增收節支360元;“金銀花新品種引進示范”項目引進湖南隆回湘中金銀花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培育的湘中一號、湘中二號等金銀花優良品種。在龍田鄉新建示范基地300畝,苗木長勢良好,成活率達98%以上,今年試花期已實現經濟效益28萬元,年為社會提供務工費20萬元,有效解決了當地及鄰村年齡較大的農村勞動力及家庭婦女務工問題。
科技富民強縣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推進了我縣綠色水稻的產業進程。今年以來,通過項目實施,一是進一步鞏固了我縣20萬畝綠色水稻生產面積,在石橋鎮樟枧村、龍田鄉龍田村、懷忠鎮新居村建立3個1000畝綠色水稻生產核心示范區,推廣應用優質稻新品種、采用頻振式殺蟲燈、太陽能殺蟲燈誘殺螟蟲和稻縱卷葉螟成蟲,推廣“稻鴨共棲”模式;推廣旱床育秧、塑盤拋秧等為主的水稻壯秧育苗栽培技術和以農家肥、堆肥等為主的培肥土壤技術;實現單季平均畝產452公斤,增產36公斤,畝增產值90元,畝節省化肥、農藥等成本40元,畝增收節支130元,總增產糧食7200噸,總增收節支2600萬元。二是建立了水稻新品種引進試驗基地150畝,從市場遴選出有潛力的早稻新品種22個進行了新品種選優展示,優選出了湘豐優402、新豐優206、淦鑫206等3個早稻品種,計劃在2013年作為我縣早稻主推品種。三是對我縣綠色大米加工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產能,使縣晨風米業有限公司獲得了2012年全省放心糧油示范加工企業;并派員參加省農業廳組織的綠色食品企業內部檢查員培訓,獲得綠色食品企業內部檢查員資格;通過與項目區農民簽訂糧食訂單,訂單收購價格高出同品種市場價8%,每畝增收近100元,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解決勞動就業28人。今年以來,項目實施共舉辦各類培訓班(會)40余場次,培訓農民2000余人次,印發資料70000多份。
另外,根據省廳安排,我縣組織2010年科技扶貧項目單位做好了項目驗收準備工作。
三、科技交流與合作邁上新臺階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科技引領支撐作用,推動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科技部扶貧團的幫助下,積極做好了科技、人才、項目對接,使我縣科技交流與合作邁上新臺階。
1、聘請科技顧問,舉辦縣首屆特色產業發展論壇
今年5月,舉行了科技顧問聘任儀式暨縣首屆特色產業發展論壇活動。聘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呂揚研究員等8位藥品、食品、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的科技專家為縣科技顧問;舉行了縣首屆特色產業發展論壇,各位專家在充分了解了我縣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并聽取我縣特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相關科技需求后,詳細介紹了全國特色產業示范地區的發展情況和經驗,深入分析了我縣的資源特色和優勢,對下一步我縣特色產業發展方向和途徑提出了寶貴意見,回京后還相繼介紹相關企業來縣洽談對接。
2、聘請科學發展顧問,舉辦科技扶貧團“重走扶貧路·共話情”座談會
今年6月,舉行了科學發展顧問聘任儀式及科技扶貧團“重走扶貧路·共話情”座談會。邀請到曾在我縣掛職扶貧的各屆扶貧團重走扶貧路,聘任了楊起全副院長等7位同志為縣科學發展顧問;召開了科技扶貧團“重走扶貧路·共話情”座談會,科學發展顧問們對我縣幾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給予充分肯定,并對未來如何發揮科技創新驅動功能、調整縣域經濟結構、可持續發展產業選擇等方面與與會領導和單位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并表示將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在科學發展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幫助整合資源,盡顧問之所能。我縣科學發展顧問在今年各項項目的組織申報和咨詢論證方面給予了大量的指導和支持。
3、聯系浙江鐵皮石斛項目洽談考察組到我縣考察
今年6月,科技部扶貧團張敏副縣長聯系到浙江鐵皮石斛項目洽談組——浙江大學陳銘教授一行4人到我縣考察,就在我縣發展鐵皮石斛種植進行了現場調研,經初步考察,我縣氣候條件適宜鐵皮石斛種植,且具備了種植所需大棚等基礎設施,并于今年10月再次到縣考察。由于鐵皮石斛種植技術要求較高,且前期投入高(每畝僅苗木投入為8-10萬元),初步決定在我縣農業科技示范園租憑6個大棚開展鐵皮石斛種植示范,通過示范帶動附近農戶發展種植鐵皮石斛。據浙江當地種植效益,每畝可達30萬元,鐵皮石斛項目引進示范成功將大力推進我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4、招徠浙江紹興留學生創業聯誼會到縣考察
9月,浙江省紹興市留學生創業聯誼會赴縣開展一系列調研活動,縣政府縣長、副縣長陪同,科技部扶貧團副縣長組織了調研活動。首先到白茶基地、皮革、科技數碼參觀,之后在工業園區管委會聽取園區發展情況和招商引資政策介紹。聯誼會一行對我縣科技創新所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的贊譽,同時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意見,并表示對特色產業產品打開浙江市場提供支持。
5、大學研究生到我縣實習
7月,大學碩士生3人一行來到我縣大學實踐基地實習。實習期間,三位實習生幫助科技局完善科技網站,還到中醫院、醫院等四個中國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站點查看網站運行情況,了解相關網絡問題,并在醫院建立了一個醫療衛生業務網站,最后還到鄉村了解農村信息服務平臺等情況。通過四天的工作,大學碩士生順利完成了實習任務,得到了有關單位的肯定。
四、科技成果工作取得新進展
今年以來,積極組織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縣人民醫院的有關項目參加科技成果鑒定和申報省、市科技進步獎。其中數碼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層撓性印制板項目獲得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并著手申報省科技進步獎;農業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項目及縣人民醫院的自制帶吸引電鉤在腹部開放手術中的應用項目分別通過市科技局成果鑒定均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五、下一步工作設想
2012年,我縣科技扶貧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下一步,我縣將繼續圍繞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要求,以科技為依托,加強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不斷提升區域性支柱、特色產業的科技水平,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促進我縣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進一步扶持農業主導產業。加大蠶桑、蔬菜、畜牧等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扶持縣域傳統主導產業的發展。
2、促進工業企業科技創新。以科技入園入企、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等為抓手,著力提升我縣藥化、機電、銅加工、皮革、衛浴等特色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侯軍岐已為這本即將出版的調查報告起了一個名字:《博士十策》。“我們的博士通過與農民和基層官員面對面的交流,搜集到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希望能為黨和政府的決策建言獻策,為實現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在此之前,有農業經濟管理、農業技術經濟與項目管理、園藝等專業學科的106名博士,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派往陜西的農村。這個被校方稱為“百名博士訪三農”的活動,被博士們形象地稱為“上山下鄉”。
農民不是不愿意講真話
談到這次“博士訪三農”活動的起因時,侯軍岐說,“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缺少的不是理念和方法,而是第一手的基層情況。解決‘三農問題’如同病人看病,病把握不準,再好的‘藥方子’也沒用。”
2月21日,籌備了半年之久的“百名博士訪三農”活動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啟動,首批30名博士奔赴陜西的寶雞、漢中、商洛和安康。
“以前關于三農問題只是一個觀念,只是一個概念,這次下去之后,感覺到了責任。”在讀博士王秀娟深有感觸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雖然去之前早有心理準備,但下去之后發現,一些農村的貧困現狀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2月23日是農歷的元宵節,王秀娟把帶去的元宵和走訪的村民一起煮著吃,“有一個男村民,吃著吃著眼淚就掉在碗里了,說他一輩子還沒吃過這么好的東西,聽得我們心里特別沉重,也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博士們和村民同吃同住。“我住在村長家,村長家的條件還是比較好的,但沒有多余的被子,我和村長媳婦蓋一床被子。”王秀娟說。
陜西省柞水縣瓦房口鄉黨委書記萬維勤對這次“博士訪三農”活動“感到非常驚喜”,“現在一些上級領導來農村視察情況,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農村有好多地方是需要步行才能到達的,但有幾個領導能深入到這些地方去呢?頂多是車能開到哪兒就調研到哪里,會導致調研不夠真實和全面。”
一個讓萬維勤感受深刻的事情是,“現在好多希望小學的選址都是在車能開到的地方,而真正在最貧困最需要幫助的深山里,希望小學卻沒有幾個。”
“好多人有顧慮,擔心我們的調查不會得到農民的配合。這是毫無道理的,農民是不敢向他的縣官、鄉官講真話,而不是不愿意講真話。”侯軍岐說。
“這次活動對幫助政府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有益的補充。”陜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助理巡視員夢熊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評價說。據了解,陜西省省長陳德銘對此次活動曾作出批示:這應該是一次十分有意義的調研活動,既可使政府從一個側面了解行政工作的進展情況和存在的不足,又可使博士們在實踐中受到一次國情教育。
“這是一場求解‘三農’問題的民間實驗。”華商報社執行總編輯孫曉冰認為。此次“百名博士訪三農”活動由華商報社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同策劃,《華商報》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
后稅費時代的農村需求
“我們在調研途中,經常會被農民攔住,咨詢一些問題,有好多農民還找到我們的住處問我們,問的有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種植前景等,農民對科技的需求還是非常大的。”博士生劉天軍說。
讓劉天軍感到疑惑的是,每個縣鄉都設有農技站,但很多人什么也不懂,“我向農民發了1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8份,73份顯示農戶很需要科技人員,但沒有科技人員下去為他們服務。”
商洛市新田地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經理李元在聽說“百名博士訪三農”的活動后,專門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邀請博士生到他的企業去看一看:“我們的企業在運作過程中總感覺力不從心,想請博士從更高更深層次指導。”
李元毫不隱諱地說,當地政府每年都有好多科技下鄉的活動,“但大多是刷刷標語,或者在大街上擺個桌子宣傳一下,流于形式。”
對此,柞水縣瓦房口鄉黨委書記萬維勤解釋說:“鄉鎮干部的素質比較差,知識層次老化,信息落后,科技人員缺少,這些差異直接限制了經濟發展。”
李元向《瞭望東方周刊》講述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真事:“某縣農業局的一位領導對農業一竅不通,有一年冬天下大雪,這位領導十萬火急地給各鄉鎮領導打電話質問,‘下這么大的雪,把麥苗凍死怎么辦?你們采取了哪些防護措施?’”
“農村現在非常需要科技人才,尤其是農業稅減免之后,農村的發展有了更大的利潤空間。但現在好多農民紛紛外出打工,把自己可以致富的土地放棄了,舍本求末,因為從土地上他們得不到更多的收益。如何利用科技增收,這是目前解決農民收入的一個瓶頸。”
《瞭望東方周刊》在2004年9月采訪寧夏回族自治區撤銷陶樂縣建制一事時發現,這個總人口僅3.2萬人的小縣城,竟然有2300多人吃財政飯的,而在政府各部門嚴重超編的同時,卻是各鄉鎮農業科技人員的嚴重缺編。
“綜觀中國農村歷次變革,政策從基層來,從實踐中來。”“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稱,“所以后稅費時代的中國農村需要更多的精英知識分子深入農村,與農民相結合,學習農民的創造力,發現農村的潛力,與農民協作,總結經驗教訓,尋找農業問題的綜合解決之道。”
不過,侯軍岐認為:“大學要成為農業科技推廣的主體,我感覺難為了大學,大學的利益源在哪里?教師的利益源又在哪里?社會責任感要和利益對接起來。”據介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學生只有不到30%到了農業崗位上,而真正專業對口的不到10%。
高教改革嘗試
在讀博士生王秀娟目前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經濟系副主任,1996年留校,主要教授課程為《農產品貿易》,“以前講到農村時只是泛泛來說,現在就有具體的事例了。”
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百名博士訪三農”活動開展的同時,中國農業大學也開展了“紅色1+1”科技行動,學校12個博士研究生黨支部與北京市密云縣12個村黨支部共建,100名博士生進村,1個黨支部帶動一個村莊,一名博士生幫扶1個農戶。
“學校還從這些黨員博士生中選聘6人到密云縣掛職,分別任農委、科委等部門副處級干部。”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的秘書王海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王目前掛職密云縣任縣長助理。
一、整改工作落實情況
1、提高認識,高度重視。以上工作涵蓋了我局的絕大部份重點工作,做好這些工作對擴大我縣工業經濟總量、培育新的增長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市場競爭力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將更加有利于我縣經濟社會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為此局領導高度重視該項工作,制訂了責任分解細化表,落實了責任領導、責任科室和具體負責人,對每項工作明確了完成時限。并每旬按時向縣委督查室上報整改工作進展情況。
2、以工業經濟服務年為契機,深入開展落實整改工作。為了深入開展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項目推進年”和“工業經濟服務年”活動,我局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建立了機關干部聯系企業制度,每位機關干部聯系一家企業,要求每月到企業一次,主動做好相關服務,及時幫助解決存在困難。以此為契機,加強了整改工作落實進度,及時了解掌握整改工作第一手材料。
3、加強部門配合,搞好綜合協調工作。在全面落實以上工作中,我局還積極主動與財政、電力等有關部門加強橫向聯系,搞好協調,保證了整改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整改事項主要成效
1、群策群力培育中小企業發展。
(1)完善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為了深入實施“工業強縣、項目帶動”戰略,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我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我縣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今年為了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審批方式,簡化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我局又配合審批中心和發改局出臺了《企業投資項目綠色通道審批制度》和《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暫行辦法》,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投資項目都采取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全程跟蹤服務。同時我局還出臺了《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登記備案制》,《工業投資項目審議協調制度》也即將出臺,我縣中小企業發展軟環境將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和優化。
(2)努力搭建銀企合作交流平臺。為了加快銀企合作步伐,充分發揮政府在企業和金融部門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我局于3月份和縣工商銀行聯合舉辦了銀企洽談會,于4月份和縣建行舉辦了金融產品推介會。今年1-9月份,我縣各金融部門對全縣各中小企業新增貸款6000多萬元,已超額完成了“全年新增貸款5000萬元以上”的整改目標任務,今年各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問題得到了明顯緩解。同時我局還積極努力為我縣的工行、建行兩家金融機構爭取省財政廳、省中小企業局下撥的2005年度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14.7萬元,及縣財政配套資金3.6萬元,為金融部門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提供了效益支撐。
(3)做好培育扶持,力促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按照我縣“兩軸三圈”經濟發展空間布局,我局對全縣20個鄉鎮的工業經濟發展考核目標作了調整,加大對資源稟賦良好鄉鎮規模以下企業培育扶持力度。目前北界、應村、三仁等毛竹資源豐富的鄉鎮竹篾制品加工業漸成氣候,妙高、大柘、石練等主要產茶區茶葉加工在逐年增加,全縣現有竹篾加工戶2000多家,茶葉加工戶500多家。1-9月份全縣鄉鎮工業完成產值100148萬元,同比增長22.41%,其中云峰、石練等7個鄉鎮產值增幅在30%以上。全年有映山紅木業、神牛涂料等11家企業有望成為新的上規模企業。
2、舉全縣之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
2006年縣委、縣政府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努力開創招商引資工作新局面:3月中旬從鄉鎮、部門選派9名年青干部到永康、溫嶺等地掛職鍛煉3個月;4月下旬和5月中旬副縣長尹建中帶隊前往溫嶺和溫州等地召開了招商引資洽談會;5月下旬縣委書記陳建波帶隊前往臺州地區就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旅游發展等工作進行考察;6月初縣長陳景飛率有關部門領導前往永康考察;7月初陳縣長、尹副縣長率隊在溫州召開了“××縣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9月份在“湯公文化節”之際邀請了比利時、奧地利、臺灣、杭州、寧波、溫州等地的企業家來*舉行投資洽談會。通過努力,截止9月份我縣共引進市外內資項目23個,合同總投資21580萬元,完成市政府任務指標(2.65億元)81.43%,實際到位11255萬元,完成任務指標(2億元)56.28%。10月初通過以商招商及積極爭取,一家投資1.5億元的溫州銅制品生產企業已與我縣簽訂了投資協議,該項目投產后將達到年產4萬噸銅制品生產能力,年產值將達到30多億元,目前具體事宜正在洽談中。今年我縣的外資引進工作進展緩慢,目前才引進項目1個,合同投資83.76萬美元,實際到位61.1萬美元,與市政府下達的考核任務:合同550萬美元,實際利用150萬美元相距甚遠。
3、加快企業自主創新,促進增長方式轉變。
(1)以“項目推進年”為抓手,努力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投入。1-9月份我縣共有工業投資項目53個,其中省重點項目1個、市重點項目6個、縣重點項目12個。共投入資金24041萬元,完成年度計劃66.78%。根據“項目推進年”活動要求,我局深入企業對投資項目做好調查摸底工作,在項目進程過程中做好全程跟蹤服務,及時幫助解決碰到的困難和問題。目前已有22個項目完成全部投資進入正常生產,2個項目尚處設備安裝調試階段,其余項目進展順利。
(2)積極申報省級資金補助,為中小企業發展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1-9月份我局已幫助企業完成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品種專項資金申請1個,省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申報2個,錢塘江源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省級財政專項補助3個,中藥現代化省級財政專項補助1個,2006年中小企業專項扶持資金申報1個,2006年重點鄉鎮企業農副產品貼息和補助資金申報1個,上報省級技改貼息項目8個,國家商務部機電產品技改貼息項目1個。
(3)認真做好技術創新項目申報工作。我縣工業企業絕大多數還處在發展的成長期,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研發投入非常有限,但今年仍有凱恩特種材料公司的高透晰雙面膠帶原紙、池禾化工公司的造紙涂料流變性改良劑和碧巖竹炭開發行的納米活化長效多功能竹炭制品研制開發申報了省級技術創新項目。其中高透晰雙面膠帶原紙和納米活化長效多功能竹炭制品研發已通過了省級專家的鑒定和認證。雖然離整改目標還有差距,但是從我縣工業經濟的實際基礎來看成績還是值得肯定的。
4、抓好清潔生產和節能降耗,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1)抓好清潔生產企業和綠色企業的審核、驗收工作。目前我縣的浙江元立集團鍍鋅分廠已委托浙江大學清潔生產中心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報告,預計在11月底進行驗收。浙江凱恩特種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池禾化工有限公司的清潔生產正委托浙江省清潔生產中心進行審核,預計在年底前完成審核報告。××綠源木業有限公司綠色企業申報材料已上報市局,正在等待驗收。
(2)鼓勵企業采用新工藝、新設備實施節能技術改造。浙江元立金屬制品集團有限公司完成了水箱拉絲機電控制及線材軋鋼加熱爐技術改造,項目投入運行后每年能節電265度,節煤7500噸,增效300多萬元,該項目已經申報了省級節能補助。
(3)高度重視節能降耗工作。由于統計部門單位gdp能耗的權威數字還沒有出來,目前我們只能計算出規模以上企業1-9月份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是0.35噸,比去年同期減少20.3%。根據市里節能降耗工作會議精神,我局已著手摸清了用能大戶企業,將于近期召開規模以上企業節能降耗工作會議,與我縣的用能大戶簽訂節能降耗目標責任書。同時積極配合電力部門搞好部份企業的諧波治理工作,保障安全、有序用電。
(4)做好資源綜合利用生產企業復核工作。2006年5月22日,××綠源木業有限公司資源綜合利用通過了省、市有關專家認定。
三、整改工作存在問題
我局的整改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招商引資方面雖然較好地完成內資引進整改任務,但是目前我縣的實際利用情況仍然偏低,有的項目進展速度仍然緩慢,外資項目引進方面情況也不理想。隨著土地政策調整,我縣可供的工業用地僅剩金岸畈的400余畝,今后招商引資工作制約因素會更加突出,壓力會更大,工業后續發展會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2、工業技改投入仍顯不足。近年來我縣的工業技改投入隨著凱恩(總投資4億多元)、綠源(總投資3億元)等大項目的相繼完成,主要集中在新引進的招商引資項目上,今年雖然有50多個技改項目,但是大多數是中小企業的改建、擴建和更新改造項目,投入都不大。園區新建的20多家企業由于開工時間大多數集中在下半年,到目前實際的投入還不多,關鍵要看第四季度的進展速度。
3、由于我縣規模企業少,絕大多數又是粗加工型的企業,具有一定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每年要培育一定數目的技術創新項目難度很大。
4、我縣的工業是以金屬制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的,近幾年招商引資項目也以建筑五金類為主,到目前為止金屬制品加工業產值已占了我縣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今后節能降耗工作任務會更重。
四、下一步工作舉措
1、舉全縣之力完成金岸畈區塊土地征用工作,為新的投資項目爭取盡可能多的發展空間。同時努力為已落地建設的項目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幫助企業早投產早見效。
二、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縣人民政府切實擔負起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中的主要職責,負責統籌義務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鎮建設和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統籌教育建設項目和社會建設項目,統籌義務教育學校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
(二)改革創新。結合實際,因地制,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工作模式和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解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
(三)全面推進。從學校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教育質量提高等方面入手,促進校際均衡發展。緊密結合經濟發展條件,科學論證、統籌規劃制定行動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全面、穩步推進,逐步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協調發展。
(四)突出重點。在全面推進的基礎上,以改善辦學條件、均衡全縣義務教育師資、生源和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育質量為工作重點,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努力實現全縣義務教育質量的普遍提高。
三、工作目標及任務
用1—2年的時間,即2012年接受省人民政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達到良好等次,爭創優秀等次。
通過工作,努力使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在辦學條件、生均經費、生源分布、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革和完善評價制度,依法實施素質教育;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和學校管理水平,使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城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消除大班額現象,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辦學差距明顯縮小。
基礎設施標準化。依據目前辦學布局,學校數量、規模滿足生源變化的需求。辦學條件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常規教學設施、現代教育技術設施配備及后勤服務設施達到標準。
師資配備均衡化。根據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進行教師編制配置,確保教師補充渠道暢通、科學。區域內校長、教師的定期交流形成制度,校長、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制度健全,干部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教育質量一體化。學校、學生、教師、教學的評價體系基本建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校生源得到均衡分布,辦學質量差距逐步縮小,整體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各類擇校現象基本消除。
四、工作措施
(一)大力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
1、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
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切實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不得“上進下退”。依法落實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和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義務教育、“農村稅費改革固定性轉移支付資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的規定。確保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足額征收,并按規定足額用于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按高于省定標準落實生均公用經費,提高寄宿制學校公用經費標準,足額列入財政預算。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的財務監督、檢查和審計。加強建設項目統籌,縣人民政府在新建、改建和擴建居民區時將義務教育學校同步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納入改水、改廁、改氣、道路建設等項目。因布局調整閑置的校產及相關收益應用于義務教育發展。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統籌,要統籌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資金,統籌國家和省各項教育專項資金,統籌整合縣內宣傳、文化、體育、扶貧等方面的項目經費,提高資金和項目的綜合效益。
2、深入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
(1)根據“十二五”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在調查研究、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全縣學校及班級規模標準。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保證偏地區學生方便入學。整合校際之間教師隊伍配置。到2012年,全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生源得到保證,城區學校大班額、擇校現象基本消除。
(2)加快學校硬件建設步伐,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按照高標準的建設要求,落實切合發展實際的學校建設標準,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到2012年,努力實現“學校硬件標準化、教學管理信息化、后勤保障優質化、農村教師安居化”的“四化”建設目標。
a、學校硬件標準化。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化工程。按照國家規定的學校建設標準,制定《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細則》,做到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統一布局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質量標準,統一裝備水平,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的建設檔次。認真實施校舍安全工程,保持進度全省領先。加強學校建設項目管理,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實施義務教育學校設施配套工程。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圖書室、閱覽室、衛生室、多媒體教室等功能室的建設要達到國家標準,各類圖書和實驗儀器配備達到教育行業新標準要求。有能夠滿足體、音、美教學需要的數量充足的器材和設備。進一步抓好學校綠化、美化工作,以“一校一品,一校一景”為理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辦學檔次。實施學校操場改造工程。積極籌措資金,對全縣義務教育學校操場進行升級改造。在2012年前完成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安全化、校園綠化美化、運動場塑膠化、常規儀器和圖書配備標準化、教師辦公條件現代化的建設任務,所有學校校舍安全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學校安全防范設施,包括物防、技防設施建設達到要求,對學生進行安全防范教育的條件具備。
b、教學管理信息化。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育信息現代化工程。大力普及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大教育信息技術資源開發和整合力度,將程教育工程打造成教育資源應用的綜合平臺。提高“班班通”設備的使用效率,切實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效益。建好全縣教育信息化中心,指導各學校建好學校網站。為教師配備個人計算機等教學辦公設備。到2012年,基本實現教學管理網絡化、信息化。
c、后勤保障優質化。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后勤設施升級工程。2012年前,為義務教育學校統一更換學生課桌凳、鋼床、物品柜、食堂餐桌椅和餐具;統一安裝直飲水設備,解決學生安全飲水問題;統一安裝太陽能集中供熱設備,解決冬天學生洗熱水澡的問題。
d、農村教師安居化。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安居工程。推進教師周轉房工程建設,解決教師住校和交流住房問題。到2012年,全縣完成新建和維修改造教師周轉房任務,為教師交流創造條件,基本滿足學校教師住校和交流用房。
(二)大力提升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素質
1、加強縣域內教師編制的統籌管理和配置。建立動態管理、定期調整的中小學編制管理制度,統籌管理縣內中小學教師編制。根據寄宿制學校和新課程體系的實際要求,落實義務教育教師編制配備,適時補充教師,通過建立完善教師補充工作機制,不斷改善教師年齡結構和學科結構。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統籌使用部分專任教師編制,根據需要直接將其調配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和城區薄弱學校使用。縣域內學校之間的教師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保持相對均衡,逐步實現農村學校不低于城區同類學校標準。
2、改革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管理辦法。義務教育學校校長由縣教育局選拔任用。完善中小學校長聘任制,推行中小學校長任期制,校長每屆任期3—5年,在同一學校任職原則上不得超過兩屆。加強農村學校和城區薄弱學校的校長隊伍建設,建立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的校長定期交流制度,有計劃地從城鎮學校和優質學校選派管理干部充實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選派農村學校校長到教育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建立中小學校長后備干部培養機制。強化校長年度考核和任期業績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校長任用的主要依據。
3、大力推進城鄉教師援助工程。深入推進城鄉教師援助工程,加強縣域內校際間教師交流,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0%,促進教師隊伍均衡配置。通過結對幫扶、定期支教、名師帶徒、對流、巡回講學、掛職學習等形式,幫助農村薄弱學校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師業務素質。鼓勵城鎮教師特別是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定期到農村學校支教。建立學校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建立優質學校與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聯合辦學、資源共享機制,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的共建共享。
4、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發展工程。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采取集中培訓、網上學習和校本研修相結合的方法,使全體教師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加強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促進教師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強化高效課堂的培訓,不斷優化教師教學理念,大面積提高課堂效益。加大中小學教師培訓專項經費的投入力度,縣財政按照不低于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5%的標準安排教師培訓經費。
5、切實保障和改善義務教育教師待遇。把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工資、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待遇,按照標準足額納入縣財政預算。適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水平。每兩年安排教師進行一次體檢。加快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優先改善農村教師的住房條件。建立和完善優秀骨干教師和農村學校教師津補貼及獎勵制度,每年表彰一批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師德標兵,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工作,有效防止農村優秀教師流失。
(三)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教學質量
1、進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強化政府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中的職責,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完善政府和教育部門共同防流控輟的責任制度。鞏固“零輟學縣”創建成果,確保全縣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8%以上,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0%以上。
2、創新義務教育管理機制。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教育管理機制,通過控制學校規模、打造學校特色、提高課堂效率等新手段、新思路,不斷提高全縣義務教育管理水平。
(1)控制學校規模。科學規劃學校規模,嚴格控制班級人數。創新學籍管理方法,進一步規范異動和入學管理,加強宏觀調控。原則上按照目前的辦學布局,全縣初中學校學生規模保持在400—900人左右,小學保持在100—1000人左右。全縣初中班級規模控制在50人以內,小學控制在40人以內,消除大班額現象,切實解決城區學校學生擁擠、農村學校學生不足的問題,做到城鄉生源基本均衡。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小班化教學的探索實踐,為實現小班化教學打下基礎。
(2)打造學校特色。深入開展德育、體育、藝術、科技、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特色創建活動,鼓勵各義務教育學校走特色發展之路。到2012年,全縣義務教育擁有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窗口學校。
(3)提高課堂效率。根據先行先試的要求,鼓勵各學校在課堂教學中大膽改革,努力創新課堂教學的管理機制,形成符合學校實際的“循環大課堂”等高效課堂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和輕負目標。涌現一批優質、高效、輕負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經驗。
3、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劃片招生、就近入學”和“免試入學”制度,嚴禁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以組織考試或變相考試的方式擇優選拔學生,不得將各類競賽成績作為招生的依據,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服務范圍內的適齡兒童少年入學,逐步解決中小學生“擇校”行為。進一步完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考試制度,建立并完善優質高中招生計劃分配到初中學校的制度,將縣一高招生計劃的50%以上分配到各初中學校。
4、推進義務教育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義務教育學校評價體系,促進學校科學發展。進一步完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逐步建立教師發展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完善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評價體系,努力提升教育質量。
5、規范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全面落實國家課程計劃,開足開齊國家課程,開好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入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控制學生在校活動時間,控制學生課外作業量和考試次數,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不分重點班,不按照考試成績對學生排名,不在節假日組織學生集體補課,不動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力量舉辦的文化課補習。
(四)加大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幫扶救助力度
認真落實國家免費義務教育政策,落實困難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政策。整合社會捐助資金,切實幫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寄宿生交通費補助工程。對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交通支付狀況進行摸底,將家庭困難寄宿生交通費補助按200元/生·年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的原則,保障進城務工經商農民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建立由政府統籌、相關部門和農村、城鎮社區基層組織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完善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建立和完善學校教職員工對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機制。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加強保育教師的配備和培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留守學生得到關愛并快樂成長。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接受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辦法,保障特殊兒童少年受教育權利。建立殘疾兒童少年檢查、確認、登記和組織入學制度,確保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
(五)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機制
1、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制度。結合推進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際,完善督導評估體系,形成經常性督導和集中督導相結合的教育督導工作機制,及時掌握全縣義務教育發展情況,努力實現教育督導工作的常態化、專業化和科學化。重視并加強教育的督導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由教育專家、教師代表、資深校長、社會名流、學生家長等組成的專兼職結合的教育督導隊伍。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接受上級評估考核和對相關部門、鄉鎮政府考核的重點,認真落實各項工作。
2、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評估體系。對全縣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差距進行逐校監測和分析,并以適當方式公布監測結果。全縣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員隊伍,負責對全縣教育均衡情況進行監測。
五、組織領導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精神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牢固樹立發展環境是第一競爭力的理念,堅持以“一線四新”發展戰略為總覽,以提高各級干部綜合素質和能力為核心,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為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做出了貢獻。因此,全鎮上下要牢固樹立“欠發達”就不能“欠環境”的理念,各村各站所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抓住戰略性、全局性、根本性問題,抓綱帶目,步步深入,徹底清除科學發展、轉型升級道路上的“攔路虎”和“絆腳石”;要充分認識本次活動的重要意義,以活動為契機,大力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文明程度及服務水準,營造對外服務的良好氛圍,全力營造“人人關心環境、共同創造環境、悉心維護環境”的濃厚氛圍。
二、工作重點
(一)著力改善政務環境
1、精簡審批事項。堅持非禁即準、非限即許、應減必減,全面清理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和行政監管事項,凡沒有合法依據的事項,一律取消;凡明確取消的審批事項,一律取消;對已經明確取消的審批事項,任何部門不得以任何借口或形式實施,一經發現,嚴肅追究責任;保留和省市下放事項統一編制目錄,明確實施主體、辦理條件、辦理程序、辦理時限、收費標準和監督電話,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外,底前一律向社會公開。(責任單位:縣政府法制辦;參加單位:縣監察局、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2、簡化審批環節。凡可以采取事后監管和間接管理的,一律不設前置審批。簡化環保、土地、規劃等前置性文件評審程序,縮短審批時限。對新設立的企業投資項目,除娛樂場所外,取消工商注冊登記時消防、環境影響評價的前置許可條件。凡同一項目涉及的不同審批事項,一律由縣行政審批服務中心一口辦理。無法律法規依據,任何部門不得設立前置審批條件增加審核、評審環節。
3、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一門受理、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收費”的行政服務體制,按照“應進必進、應辦必辦”原則,強力推進行政審批集中辦理,底前全部建成便民服務中心,村村設立便民服務點。健全網上行政服務平臺和電子監察系統,凡是達到網上辦理條件的全部上網審批,到2015年底實現鄉村聯網和電子監察全覆蓋。嚴格落實服務承諾、首問首辦負責、ab崗、一次告知、限時辦結、過錯責任追究、重大項目動態跟蹤問效、超時和缺席默認等制度,提高審批效率。
4、深化政務公開。按照機關標準化要求,全面梳理編制本單位本部門的行政職權目錄,明確實施主體、依據和程序,報縣權力公開辦備案并向社會公布。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制度,認真落實好“鎮議事會、會審會”制度,認真做好“議事會、會審會、旁聽會”工作安排部署以及參會人員數據庫的建立工作,把公眾參與、集體討論等作為必經程序,進一步增強政府和部門重大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推進政務互動平臺建設,依托電子政務平臺,實現重點領域、重要事項動態公開。
(二)著力改善市場環境
5、加強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自11月投入使用后,要將公開交易職能從現主管部門中分離,歸并集中,著力構建管、辦、監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運行體制,確保公共資源交易公開、公平、公正。
6、規范行政處罰行為。對現行規范性文件逐一審核,集中清理,對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政府職能轉變要求的,立即修訂或廢止,禁止擁有行政處罰權的部門下達罰沒指標,取消罰沒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分成掛鉤政策,工作經費由鎮財政予以保障。建立首錯不罰制,對非首次輕微違法行為責令限期整改,不進行處罰。
7、規范涉企行為。堅決控制涉企檢查、評比、達標、培訓、慶典等活動,除中央和省規定的涉企評比、達標活動外,未經縣委、縣政府批準,一律不得舉辦;對確需開展的,一律不得收費。涉企培訓,須經縣工信局審核,報常務副縣長批準,費用標準由價格主管部門核定。除安全生產、食品安全、質量安全、環保事務和刑事案件外,各部門開展涉企檢查,須在3個工作日前報縣監察機關批準;同一部門對同一企業的檢查,一年最多一次;多部門在同一時期對同一企業進行檢查的,由縣監察機關協調,聯合檢查。建立減輕企業負擔案件舉報查處機制,實現企業減負工作規范化、法制化。對符合規定條件的企業實行效能點監測制度,切實規范涉企檢查行為。
8、整頓市場秩序。重點加強對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等方面的監管;健全投訴平臺,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堅決從嚴從重從快查處制假售假和在食品藥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的事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自主品牌形成和品牌經濟發展。
(三)著力改善法治環境
9、健全執法制度,提升執法水平。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管理和監督,清退無證執法人員。6月底前建立執法質量考核機制,明確工作標準,落實崗位責任,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行政行為,嚴格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對秉公執法、高效執法的行政行為,及時予以表彰和宣傳。
10、依法維護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建立“一企一卡”臺賬,實行警企聯系包點制度,對重大建設項目開展掛牌服務、重點聯絡。強化破案打擊力度,對涉企案件建立督辦制度;深入開展涉企犯罪專項打擊和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打擊“磚沙石霸”、制假侵權、非法集資等涉企犯罪行為;對重大建設項目實行轄區派出所掛牌服務、包點民警重點聯絡,加強工程建設、投入運行等各個環節的安全監管。嚴格實行涉企案件強制措施審查審批手續。
(四)著力改善政治生態環境
11、積極探索科學的績效考核方式。科學設置政府績效管理和干部實績考核的內容、評估指標及操作規程,實事求是地制定考核目標,注重科學性、系統性、創造性、可行性。修改和完善科級干部績效考核和獎懲實施辦法,強化日常管理和考核,進行不定期考察,避免年終考核一錘定音的片面,做到公平、公正,符合實際。考核結果與調整領導班子掛鉤,與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掛鉤,與干部獎懲掛鉤,與領導班子思想作風建設掛鉤。對實績突出的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在職級晉升、物質獎勵上傾斜;對實績較差的領導班子、領導干部進行誡勉談話,限期改進。
12、大力實施干部素質提升工程。擴大培訓教育的覆蓋面,以分層分類的培訓模式提升干部教育培訓的針對性,以細分細化的培訓內容提升干部教育培訓的實效性。繼續有計劃安排干部到省直機關和經濟發達地區掛職培訓,引進中直、省直機關和其他部門優秀干部來我縣掛職。繼續完善和創新公務員競爭上崗、事業單位干部交流輪崗辦法,健全錄用、辭職、辭退、問責等機制。繼續深化“創先爭優”、“基層建設年”活動,大力整頓政風、行風、作風。
(五)著力改善社會環境
13、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6個部委《關于深入推進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三位一體”大調解機制,及時組織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層層建立臺賬,逐級落實報告制度。切實執行《關于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對所有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全部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堅持和完善重要時期干部下基層保穩定工作制度。堅持對重大矛盾糾紛實行掛牌督辦、領導包案和責任查究制度。抓好矛盾糾紛的預防預警、排查發現、分析研判、聯合調處、責任落實等機制建設,全面落實村日排查、鎮周調度、月匯總制度,實現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經常化、制度化。
14、強化社會治安管理。加強公共安全綜合整治,認真做好交通運輸、消防、安全生產、易燃易爆、劇毒和放射性物品、校車管理等涉及公共安全方面的監督管理工作,年內把交通安全管理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工作納入綜治工作年度考核項目。積極推動鎮村警務室、增加輔警力量、推進用房和裝備標準化,同時拓展服務功能,集維護穩定、治安防范、排查矛盾、化解糾紛、人口管理、服務群眾為一體。整合派出所警力,配備輔警人員,在重點街區建立110綜合警務站,由派出所負責日常管理,24小時服務群眾,切實提升警務效率和服務群眾水平。
三、方法步驟
開展著力改善“兩個環境”大發動活動,從12月4日開始至2014年12月底結束,分為動員部署階段、政治整改階段、鞏固提升階段。
(一)動員部署階段(12月4日至1月)。主要任務是廣泛發動,深入學習,提高認識,統一思想。1.安排部署。召開領導班子會,研究制定實施方案,確定工作重點,階段目標和完成時限。并且按照要求,扎實開展改善“兩個環境”大討論活動,進一步凝聚工作合力,營造濃厚工作氛圍。
(二)整治整改階段(2月至2014年1月)。通過召開不同層面的座談會、民主評議、自查自糾,梳理分析總結在改善“兩個環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步驟、有計劃地抓好整改工作任務的落實。
(三)鞏固提升階段(2014年2月至12月)。重點是對改善發展環境各項措施的落實進行查漏補缺,鞏固影響發展環境重點,難點問題的整治成效,建立發展環境持續改善的長效機制。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全鎮要把環境建設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鎮黨委成立改善“兩個環境”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活動的安排部署、檢查落實。實行黨政領導親自抓、主管領導具體抓,深刻理解“兩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要把環境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戰略性工程來抓,堅持抓標治本、步步深入,抓綱帶目、重點推進,真正讓環境建設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助推力和生命力。
1、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是推動我縣經濟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我縣堅持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生命線”工程,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不斷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協作,吸引了一批客商到投資興業。但總體來看,我縣對外開放的程度和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與一些周邊縣區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投資環境不夠寬松,利用外資規模較小,這一現狀與我縣自身發展需要很不相稱,成為制約我縣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全縣各級各部門都要堅持不懈地貫徹落實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認真總結對外開放工作的經驗,發揚成績,尋找差距,努力開創我縣對外開放工作的新局面。
2、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是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需要。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國際資本、資源、人才等生產要素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跨國流動和配置,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進一步加強。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迫切需要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開放型經濟已經成為我縣適應新形勢所必須采取的有效措施。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新的形勢變化和時代特征,緊緊抓住對外開放工作面臨的大好歷史機遇,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3、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是順利實現“十一五”奮斗目標的需要。“十一五”時期,是我縣跟進省市發展步伐,實現經濟社會突破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十一五”規劃提出了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三個翻番、三個大幅增長”的奮斗目標,要順利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大力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帶動戰略,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為縣域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明確擴大對外開放的思路和目標
4、基本思路:繼續深入實施“引進來”、“走出去”雙向并舉的開放帶動戰略,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以擴大開放為動力,以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為載體,以優化投資環境為重點,以擴大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積極尋求戰略合作伙伴,推動全縣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再上新臺階。在繼續推動產業領域招商引資的同時,積極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領域拓展;在繼續加大工業招商引資的同時,積極向農業、城鎮建設和第三產業擴展;在繼續抓好以合資、合作、獨資形式招商的同時,積極向資產購并、利用縣外貸款和證券投資等多元化引資融資形式發展,努力構建具有特點的開放型經濟。
5、主要目標:每年吸引縣外客商不少于5戶,吸引外資不少于5000萬元,引進先進技術不少于2項,引進優秀管理、技術人才不少于5人;我縣地產品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外銷率逐年提高。
三、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努力改善擴大對外開放的投資環境
6、加快建設完善的硬件環境。堅持把硬件環境建設作為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舉措,著力抓好以路、水、電、訊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一要加快道路交通建設。大力實施公路“通達”工程和“通暢”工程,打通斷頭路,修建迂回路,不斷改善路網結構,完善路網體系,提高路網等級,形成布局合理、迂回便捷、四通八達的快速交通網。二要抓好電力建設。充分發揮我縣水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地方電源點建設;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加大電網改造力度,形成安全可靠、運行靈活、經濟合理、應變能力強的電網體系,為外來企業提供充足的電力保障。三要確保飲水安全。要進一步加強地下水和地表飲用水源保護,改擴建城鄉供水網絡,治理縣河污染,實施安全飲水和人飲解困工程,確保飲水安全。四要加強通訊設施建設。積極創建“數字”,加大信息傳輸網絡建設力度,不斷擴大廣電、電信、無線通訊等信息傳輸網絡覆蓋面。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我縣的交通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電力供應基本得到保障,人畜飲水安全可靠,通訊方便快捷,外來客商基本滿意。
7、積極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全面落實和用足用好國家鼓勵西部開放開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抓緊制定和完善我縣吸引外部投資的政策措施。根據外來客商的投資領域和開發項目,除享受市以上各級政府規定的有關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外,據其投資規模和經營效益還可享受縣內的有關優惠政策,并據有關規定減免地方的有關收費。從2006年起,凡外來客商在我縣投資興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需占用土地的,均可依法實行作價入股、出讓或租賃用地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權。以出讓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出讓金減按30%交納并可分期付款,三年內付清;以年租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投產前免土地租賃金,并在3年內減免企業所得稅。凡年納稅70萬元以上且比上年有增長的外來投資企業,按納稅額1-2%進行獎勵;凡行政性收費只收取工本費,需上繳市以上部分按事業性收費最低標準收取。
8、努力創造優質的服務環境。加強行政效能建設,全面落實政務公開制、首問負責制等行政效能建設八項制度,實行“一廳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一個窗口收費”,逐步實現網上審批,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外來投資項目,由發展計劃局牽頭,實行“一家代辦式”審批和服務。凡涉及項目審批的部門,要提供需辦材料內容清單,并指定領導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對重大項目各有關部門要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跟蹤服務。對外來投資客商在我縣所辦的任何手續,都應本著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原則,靈活處理好政策與實際的關系。對客商在辦事過程中有疑問的,具體辦事人員要耐心的解釋,做到文明、熱情、周到服務。要不斷規范部門執法行為,切實保障外來客商的合法權益,堅決禁止對外來投資企業的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設立外來客商投訴中心,及時查處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
9、著力打造誠信的人文環境。以“誠信”創建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創建信用機關”、“爭做信用公民”活動。加強政府信用體系建設,全面履行各項服務承諾。加強對廣大干部群眾的誠信教育,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經營和商業欺詐行為,在全社會形成“客商至上、誠信為本”的良好風尚,真正實現以誠招商,以信服務,用誠信打造招商品牌,促進的對外開放。
10、大力營造濃厚的輿論環境。宣傳、文化、廣電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全縣范圍內廣泛深入開展強化開放意識、環境意識、形象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大張旗鼓的宣傳保護投資環境的典型事跡,營造濃厚的宣傳聲勢,迅速掀起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熱潮。通過宣傳,教育廣大干部群眾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人人、事事、處處關系投資環境的大局意識,形成人人心系投資環境,事事想著信譽形象,處處為著開放的社會氛圍。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11、拓寬外商投資領域。堅持引進資金與引進項目、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并重,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對外招商的格局。鼓勵外商投資農副產品加工、礦產建材、生態旅游、水電能源等特色產業,以及交通、水電、市政、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引導外來客商積極投資通訊、保險、商貿、建筑、教育、衛生等服務業和為老年人、殘疾人服務的社會福利事業,爭取有較大突破。要創新融資方式,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允許以貨幣、設備、物資、知名商標、知名品牌、專利、技術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允許的其它出資方式進行投資,采取合資、合作或獨資方式興辦企業。
12、不斷創新招商手段。堅持大規模招商與小分隊招商相結合、普遍招商與專業招商相結合,采取以會招商、叩門招商、以商招商、網絡招商、情感招商等多種形式,實現由資源招商向魅力招商的轉變。積極發動廣大干部群眾利用親情、鄉情、友情,廣泛聯系,開展多種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積極實施外出務工人員“愛鄉回流”和“返鄉創業”工程,鼓勵在外打工人員回鄉投資創業。堅持定期舉辦推介會,宣傳招商項目。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類洽談會、博覽會,讓具有強烈招商欲望的企業成為洽談主體,每年推出一批前期工作成熟、具有吸引力的合作項目和產品,招引縣內外有實力的客戶和合作對象,到投資創業。突出抓好洽談成果的后續落實工作,努力實現合同項目、合同金額與實際到位資金同步增長。
13、高度重視項目庫建設。下大氣力改變儲備項目不足、成熟度不夠的狀況。按照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強的要求,深入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分析市場的需求與變化,高起點地對項目進行篩選,多渠道、多途徑收集項目。加大項目前期工作經費投入,精心做好項目的論證、包裝、儲備等前期工作,整合資源,盤活存量,提高庫存項目質量,確保項目建設接替有序、持續不斷。要加強項目建設全過程的管理,促進項目管理規范化、動態化、信息化。
五、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帶動戰略,努力開拓外部市場
14、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大對茶、畜、果、油、藥等綠色農產品和工業硅、釩、石英石、金紅石、水晶、鎂橄欖石、鉀鈉長石等礦產品的深度開發,促進優勢產品向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打造特色產品品牌,擴大商品在縣內外市場的占有率。發揮勞務資源優勢,加強勞務技能培訓,打造勞務品牌。以建筑、路橋為重點,積極開展對外工程承包。
15、積極開拓縣外市場。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企業為主、互利雙贏的思路,深度開發傳統市場,重點拓展周邊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加大對外宣傳和產品促銷力度,鼓勵企業參加縣內外經貿活動,引導企業積極開展加工貿易、易貨貿易、進口貿易,促進貿易方式多樣化。同時,要積極開展電子商務和網上交易,擴大貿易渠道,促進貿易現代化。對有產品出口的各類流通企業、私營企業,積極幫助其申報進出口經營權,支持申報擴大經營范圍,把更多的企業推向國際市場。
16、加強經濟技術聯合協作。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充分發揮我縣地處三省八縣結合部的區域優勢,廣泛開展與兄弟縣區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區域經濟技術協作。按照學習西安、跟進西安、服務西安、融入西安的要求,積極參與與西安經濟技術協作。要加強與中包公司、南京溧水、西安未央、臨潼等友好縣區的經濟技術協作,建立牢固友好的合作關系和穩定的外部市場。各相關部門和中介機構要加強與縣外經貿機構、商會、中介組織以及縣外客商的聯系,有選擇地聘請兼職顧問、咨詢、招商等。通過加強經濟技術聯合協作,努力把我縣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品推向更為廣闊的市場。
六、切實加強對外開放工作的組織領導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22-0008-03
近兩年來,筆者(王云)被山西省委派往某省級貧困縣掛職鍛煉,任副縣長,分管教育、科技等工作,因此有幸借工作之便,先后深入全縣8個鄉鎮、30余所學校進行調研,通過聽取情況介紹、查閱資料、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走訪了解等方法,全面調查分析該縣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情況,以便發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基本情況與主要內容
該縣共有小學33所,其中縣城4所,鄉鎮所在地8所,其余在鄉村。本次調查共選6所小學(縣城2所,鄉鎮所在地2所,鄉村2所),共發放120份問卷(其中每所縣城學校隨機抽取30名教師,每所鄉鎮學校隨機抽取20名教師,每所鄉村學校隨機抽取10名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實際收回120份,有效問卷120份,有效率為100%。
調查的主要內容:學校軟、硬件建設及使用狀況,各學科教師現狀,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現狀,相關理論與技術的培訓情況,教師個人信息技術能力水平等。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 學校軟、硬件建設及使用率
從圖1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學中硬件不足仍是教師遇到的首要問題,其次是軟件操作不熟練的問題。同時,在調查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希望得到的幫助是什么時(見圖2),我們看到為教師提供成功的案例、提供相應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以及提供豐富的素材資源所占的比例較大,改善學校的教學硬件所占比例較小。由此可知,要想有效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不僅需要有足夠的軟、硬件資源,更要有相應的“潛件”,才能保證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有效性。
2. 各學科教師基本信息
從表1可以看出,各學科教師中等專科學歷的居多,小教一級職稱也為數不少。這樣的比例表明大部分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具有在小學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基礎。
3. 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
在調查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了解程度時,達到比較了解的僅占11.67%,有所了解的占到60%,可見大部分教師對于“整合”的了解還不夠深入,甚至還有10.83%的教師表示從未聽說過“整合”的說法,這值得我們深思。
在調查教學中教師是否愿意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時,有63.7%的教師表示不太愿意使用信息技術(如圖3),而沒有一個教師非常愿意應用信息技術。在訪談中我們就此題還做了進一步了解,教師不太愿意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技術欠缺,在訪談中有位老師說:“我也不太會用,不會用還不如不用,而且用它講一節課,需要太多的時間,太費事,沒那么多時間制作課件,我們每天要備課,批改作業,批改作業量學校是有規定任務的。”由此可見,大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是不太愿意應用信息技術,教師這種淡薄的意識,讓我們不得不再一次提起“潛件”建設的重要性。
而另一方面,我們在調查教師對于“信息技術對學科教學的作用”的看法時,大部分教師又認為信息技術對學科教學有很大作用(如表2所示),并且沒有一位教師認為是不起作用的。
4.相關理論與技術的培訓
教師與學校是否參與和開展相關的理論與技術培訓活動,對教師能否有效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起著重要作用。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教師中有70.83%的參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的培訓,而且學校也開展過相關的培訓和教研活動(如表3所示)。這表明學校、教師在觀念與行動上都有著很大的進步和提高,但由于事后缺乏相關的實踐活動,從而導致培訓效果不佳。
5.教師個人信息技術能力水平
教師個人的信息技術能力水平影響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開展。從表4可看出,教師對常用軟件能否熟練使用的回答中,選擇“在他人幫助下能使用”和“基本會用”這兩項所占比例較高,“非常熟練”這一項的比例僅占10.78%;教師在教學中常用到的軟件仍是office辦公軟件,而對于一些能制作出表現動態過程、直觀形象、便于理解的教學軟件(如Flash、幾何畫板等)用到的很少;教師在個人搜索能力方面也不容樂觀,僅有37.04%的教師能以一般速度準確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資源,絕大多數教師在搜索能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圖4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仍是最基礎的課件制作技能。67.41%的教師需要提高自己制作課件的水平,同時,53.33%的教師急需掌握有效使用課件的策略。在調查中,我們也了解到一線教師希望有現成的配套課件或是有專業的技術人員給他們制作課件或是幫助他們一起做。可見,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時,面臨的最大問題仍是個人信息技術能力問題。
三、建議與對策
1.更新觀念,高度重視“整合”工作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實踐和探索過程,它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未來教育的必經之路,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門有關人員、學校領導、廣大教師)必須共同努力,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整合”的具體實施情況給予必要的監督和管理。學校領導和教師應積極參與“整合”,共同努力探索,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育信息化道路,不要讓“整合”只流于形式。
2.硬件與軟件建設必不可少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學校都在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存在不足的狀況。調查學校都有計算機教室,但是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配備比較少,有的學校幾十個班級只有1個多媒體教室,而且設備老化、故障時有,老師想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卻苦于排不上隊、自己不會解決故障,建議學校給每個年級配1個多媒體教室,這樣既節省資金又能使資源合理利用,如果資金充裕可逐漸增加。電子備課室計算機數量不足,且聯網數量少,教師使用不便,也是教師不積極參與整合的原因之一。在做好硬件建設的同時,與之相配套的教育資源的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優秀的教學課件、網絡教學和學習平臺等,這些資源的建設可由本校技術較好的教師開發,也可以與教育軟件開發公司合作建設。
3.做好教師培訓工作是“整合”的關鍵
整合的關鍵是教師,離開了教師的積極參與,整合將無從談起,為此,需要對教師實施相關的培訓。目前絕大部分教師都參加過相關的培訓,但是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培訓針對性不強,沒能真正解決實際所需,培訓之后也未應用于實踐加以鞏固,因而對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作用不大。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at present most farmers have to join cooperatives will, but suffer from lack of ability organized cooperative champion, can feel powerless and frustrated. Because as a "soldier head to tail" village "two committees" shoulder farmers "fathers"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herefore, in the training object, the village cadres "two committees" and "two committees" outside the team sainted rural "artist" should bear the brunt.
Keywords: all-round responsibility system; Cooperatives, Village "two committees" inevitable choice
中圖分類號:F27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農戶分散生產經營的“大包干”方式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由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民無法進行農產品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越來越難以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尤其是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由于在市場中處于弱勢,農民不僅賣的便宜買得貴,而且還極易買到假冒偽劣產品,農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度提高,農民吃盡了市場的苦頭。大包干的困境還表現在分散經營的農戶缺乏信息、農資供應和農產品運銷等方面的有效服務,農民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應用、產品銷售等環節上顯得相對滯后,生產經營帶有較大的盲目性。
可見,當大包干與市場經濟正面遭遇的時候,建立在分散經營基礎之上的農業生產力已經觸及到它自身發展的“天花板”而出現徘徊不前的局面。例如,2004年起,我國實現糧食生產連續多年增產,農民收入連續年增加,但是,增收的因素主要是政府補貼效應。政府補貼雖然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但并不能增加GDP總量。同時,農民總不能長期僅靠補貼來維持收入的增加。大包干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實際需要應運而生的,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為了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對大包干的具體操作樣式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是順理成章、合乎邏輯且符合馬克思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關系原理的。
被譽為“用兩條腿說話”(為了研究“三農”問題,溫教授的兩條腿曾經走遍40多個國家)的“農民利益代言人”溫鐵軍教授曾在大包干發源地鳳陽縣作題為“生態文明導向下的新農村建設:生態農業與環保農村”的報告。溫教授指出,農業在生產領域是基本沒有什么效益可言的,農民應該向生產環節以外的領域如購銷、加工、金融服務等領域要效益。但是,這項工作不可能由分散經營的小農來完成,而只有通過他們的聯合體――農民合作社來實現。農民只有聯合起來,組成自己的合作組織,才具備一定的規模,才能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這一結論是溫教授在對他所親自考察過的包括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四十個多國家經驗教訓的總結,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可信度。農民有了合作社,能夠變分散經營為規模經營,變盲目生產為有計劃的按訂單生產,變無序競爭為有序競爭,變在市場上的弱勢個體為強勢群體。
目前,我國農民為了改變市場弱勢主體地位,所采取的辦法大致有幾種:一是“公司+農戶”方式,二是“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三是“合作社+農戶”方式。在第一種方式之下,產品增加值的絕大部分往往被企業拿走,而經營風險卻主要落在農民頭上。在第二種方式中,合作社似乎有了公司作為依托,但實際效果卻往往與愿望相反。據黃勝忠等《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分析》一文顯示,擁有依托組織對合作社來說負面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因此“要創造條件讓依托組織逐漸從農民專業合作社中退出來”。(中國農村經濟2008.3)第三種是農民通過合作社直接面對市場的方式,從世界范圍的實踐效果來看,這是農民應對市場競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合作社的方式優點在于,農業能夠在保證耕地承包權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既能擴大經營規模又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合作社之所在市場經濟中形成,就是因為市場交易中存在著產生合作社的動因。(唐宗《合作社功能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研究2007.12)丹麥農業史學家彥斯克里斯藤森對農業合作社的作過這樣的結論:合作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它能承擔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和重要原料物質的供應,從而得以利用大規模農業經營的優勢。
具體來說,相對于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民合作社的優點主要在于:1)生產的組織化。合作社能夠根據市場需要或通過制訂生產技術和產品種品質的統一規范來組織合作社成員進行統一生產,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經濟效益。2)統一采購和銷售。對農用物資如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進行集中采購,能夠大幅度降低采購價格;對合作社成員所生產的產品按照統一的價格進行銷售,則能夠有大大效消除單個農戶出售產品被惡意壓價的現象。3)享受農業技術服務。合作社可以請得起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農業科技服務或請上級有關農業技術部門上門進行技術指導,而分散經營的小農是幾乎不可能做到這些的。合作社還可以辦培訓班的形式聘請有關部門或專家對其成員進行技術培訓,從而提高其成員的農業科技水平。4)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是提升產品價值的最有力的手段。合作社成員所生產的產品進行統一銷售,為品牌的打造提供了條件。信息網絡的建設則是品牌營銷的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工作,而這項工作的開展也是分散經營的小農所無法實現的。5)降低政府助農成本。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法律、政策及財政方面的大力扶持。通過合作社向農民實施援助,相對于分散的小農來說,成本要小得多也容易的多。因此,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據統計,截止2011年上半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到44.6萬個。入社成員數從2007年的35萬個發展到2010年底的715.6萬個,增長了20倍。”(摘自《合作經濟》2011年第12期“關于如何整合社會資源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幾點思考”)四十多萬看起來似乎是個不小的數字,但相對于擁有數億農戶的我國農村來說,還不成比例。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規模偏小、實力偏弱、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機構還有待健全、運作程序欠規范等等,這些不利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合作組織經營效益和與市場對接的效果。
盡管我國已經制定了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專門法律,黨的政策也給予了大力倡導和支持,但絕大多數農民尚對合作組織知識缺乏必要的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速度。
(一)深入搞好思想發動,不斷增強農村人才開發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針對有的單位和部門對農村人才開發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夠充分,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夠到位的現象,市委、市政府于20__年4月專題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農村人才開發工作,并組織指導各級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村人才開發的意義,宣傳中央和省、市做好農村人才開發工作的決心和政策,宣傳農村人才開發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通過深入持久的教育,各級領導和廣大干部認識不斷提高,自覺把農村人才開發作為人才工作為農村經濟服務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切實做到心思往農村人才開發上用,重心往農村人才開發上移、力量往農村人才開發上投。
(二)及時明確職責任務,切實加強對農村人才開發工作的領導。為確保農村人才開發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各級按照黨管人才的原則,成立了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事部門負責政策制定和工作協調,農業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和日常管理,并有農辦、教育、科技、勞動、科協、鄉鎮企業等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各級黨委、政府把農村人才開發工作列入到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農業和農村發展目標規劃,納入全市整體性人才開發,定期分析形勢,總結經驗,解決問題,表彰先進,確保了農村人才開發工作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檢查、一同考核。各級政府人事、農業部門把農村人才開發工作作為新時期的一項重要職能工作,帶頭樹立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農村人才服務的思想,及時調整工作重點和轉變工作方式,指定了專人負責農村人才開發的具體管理服務工作,把人才開發工作全面拓展到了農村中去。
(三)廣泛開展調查研究,著力理清農村人才開發的思路和方法。圍繞增強農村人才開發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市人事局、農業局、鄉鎮企業局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先后于20__年和20__年年初,分別集中一個多月的時間,采取座談討論、問卷調查、匯報分析等形式,深入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農技部門、私營企業和廣大農村,對全市所屬各縣(市)、區農村人才開發工作、農業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情況進行專題調研。在摸清全市農業和農村各類人才底數、建設現狀、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專題召開研討會,對如何做好農村人才開發工作進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開展__市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的意見》、《__市農村人才資源開發規劃》、《__市農村人才開發基金籌集辦法》等文件,確保了全市農村人才開發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二、強化教育,狠抓培養,切實增強農村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一)切實穩定農業和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著眼建設一支過得硬、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業和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各項政策的優惠力度,對開展科技開發、科技承包和技術服務取得重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給予重獎;對在鄉鎮和艱苦邊遠貧困地區工作的視情況在業績評價、職稱評聘、學習培訓、子女入學、住房改善等方面盡可能地給予照顧;對志愿到農業第一線工作的大專以上畢業生不僅可以提前定級,戶糧、行政和組織關系還可委托縣級主管部門或政府人事部門人才交流機構管理,從而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各級還采取選送有培養前途的人才到大專院校深造,為參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同志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定期組織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和參觀見學,廣泛開展試驗示范活動,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合作等措施,促進了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的更新、素質的提高。截止去年底,全市4855名農業和農村專業科技人員,已分別有152、1226名同志取得了高中級職稱,占總數的28.4。
(二)大力培養農村急需實用人才。各級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地培養急需的農村實用人才。充分發揮由農業院校、農廣校、農村職業學校、農民科普夜校、農科站(所)等構建的市、縣、鄉、村四級一體的農業科技培訓網絡的作用,按照每年市培訓100名骨干型優秀實用人才、區縣培訓50名帶動型優秀實用人才、鄉鎮培訓20名新型農村實用人才的要求,本著“需要什么,培養>文秘站-您的專屬 秘書,!
(三)突出抓好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各縣(市)、區圍繞建設一支精干、廉潔、高效的鄉鎮公務員隊伍,積極改革和完善縣鄉公務員制度,不斷加大從優秀村干部和優秀青年農民中錄用鄉鎮公務員的力度,認真搞好科技副縣長、副鄉(鎮)長的選拔任用工作;堅持每年有計劃地選派一批鄉鎮干部骨干到各級黨校、行政學院、高等院校學習進修,強化理論培養;充分利用對口幫扶、基層鍛煉、下派掛職、輪崗交流等時機,狠抓農村基層干部的實踐鍛煉;廣泛開展“做農民滿意的公務員”評比表彰活動,不斷提高鄉(鎮)村干部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農村人才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四)積極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各級始終把從源頭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作為提高農村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基石緊抓不放,針對廣大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的實際,通過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穩定教師隊伍、提高師資水平等途徑,突出抓好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和落實,切實掃除青壯年文盲,不斷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針對大部分學生初、高中畢業后直接參加農業勞動,科技知識少、技能低下的實際,積極推進農村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普遍采取“三加一”、“六加一”的形式,對農村學生進行農業生產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訓,打牢回鄉務農、進城就業和創業的根基;針對中青年農民作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主要承擔者,處于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的實際,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業遠程教育,充分發揮各種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機構的作用,切實加大實用技術、致富技術的推廣傳授力度,較好地促進了廣大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三、優化環境,改善服務,努力提高農村人才隊伍自我開發能力
(一)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著眼增強農村人才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各級不斷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多種媒體,堅持不懈地宣傳農村人才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傳優秀農村人才學習科學、艱苦創業、勇于實踐的先進事跡,宣傳中央和省、市領導關心、支持農村人才的感人事跡。同時,本著注重實績,體現示范性、代表性的原則,大力開展優秀農業人才評選表彰和獎勵活動,堅持每年命名、表彰“十大特色種植戶”、“十大養殖戶”和“十大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逐步在全社會形成了崇尚科學文化、尊重農村人才的社會氛圍,形成了鼓勵農村人才干事業、支持農村人才干成事業、幫助農村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環境。
(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各級十分注重加強對農村人才的政策扶持,不僅支持農業和農村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科技開發、科技承包和技術推廣等有償技術服務,還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和經營所得;不僅嚴格落實在縣以下基層單位工作的農業和農村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到縣以下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的優惠政策,按時足額發放工資,按規定辦理社會保險、繳納保險費用,還想方設法地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不僅積極引導、扶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創辦產業化龍頭企業、興辦科研和經濟實體,領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還在創業培訓、科技立項、審批辦證、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特別是對受到縣以上單位表彰獎勵的優秀農村人才,優先考慮安排科研或科技試驗示范項目,優先推薦評審技術職稱,優先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優先提供生產貸款,優先承包土地荒山和企業,優先申報科技獎勵,較好地激發了農村人才的進取精神和創業熱情。
(三)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各級注重選派熟悉農村工作、了解人事人才政策、年輕精干的工作人員從事農村人才市場管理服務工作,并指導鄉鎮結合實際配備了1-3名專(兼)職農村工作人員,村組指定了1名人才信息聯絡員,確保了農村人才開發組織有保證,業務有指導,科研有場所;以縣(市)、區人才市場為依托,大力培育農村人才市場和中介機構,適時組織農村人才進行異地難題會診、經驗交流和技術服務,逐步疏通了各類人才向農業和農村流動、為“三農”服務的渠道;及時建立以縣(市)、區人事和農業部門為中心,以鄉鎮服務組織為陣地,以村級服務網點為基礎的農村人才網絡,為農村人才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政策、交流、培訓、開發和技術等方面的服務。
四、因地制宜,嚴格管理,積極推進農村人才開發工作向深層次發展